信息资源管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管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篇1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络安全;数字签名

1.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1.1系统操作平台存在漏洞

在完成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操作过程中,用户必须基于操作平台方可实现。因为操作平台将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信息传输和接收的运行环境,但是一旦信息管理系统代码编写过程中出现漏洞的情况之下,必然会直接为系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系统进程在合法权限之下的正常创建,如果非法进程实现入侵并控制了系统的操作平台,那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将会直接暴露到受外部病毒攻击的危险之中,进而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威胁。

1.2网络环境存在外部威胁

由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必然会接入到网络之中,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开放的互联网网络环境中带来的威胁和隐患。

首先第一点,当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注册用户通过外部互联网来获取资源和信息时,必然会可能出现因为信息配置错误,或者口令输入有误而使得系统的入口被他人恶意窃取并侵入到其中来,从而影响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第二点,当互联网中的非法用户通过合法注册,获取到系统登录权限后,很可能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通过破坏网络传输协议,侵入到系统数据库中恶意篡改机密信息,这些致命攻击将使得信息资源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三点,互联网中的很多黑客为了通过非法入侵的手段来获得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信息,往往会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后台漏洞躲过安全防护机制,然后实行入侵,从而为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当中仍然较为普遍,而且至今尚未被完全解决。

2.信息资源系统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技术

2.1动态口令技术

动态口令技术,从本质上而言,其实是用户借助服后台服务器的口令验算算法和密码算法进行动态生成登陆口令的一项技术。凭借这项技术,用户登录到系统中去的口令不仅无需强行记忆,而且具有不可重复性。

目前,实现动态口令技术的方式主要由三种,分别是:口令序列认证技术、时间同步认证方式和挑战应答认证技术;口令序列认证的运行原理,重点在于系统内部设定的单向算法和Hash算法,这两种算法将帮助系统实现口令的认证与匹配,而且每一次登陆以后系统都会重新初始化。而时间同步认证则通过时间戳来控制用户的口令获取保持与系统同步,每当用户发送登录请求时,系统都会根据时间戳来计算出相应的口令,且该口令会被服务器加以认证,最后完成口令匹配过程以后就可登陆成功。挑战/应当认证技术相较前两种技术而言,其生成口令的方式略有不同,需要经过服务器通过特殊的内置算法,计算出用户应答数是否和挑战书相对应,当两者吻合则表示服务器接受挑战,然后通过口令认证。

2.2数字签名技术

在当前,由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所保存、使用以及通信的各类信息大多是以电子的形式而存在的。因此,为了保证用户所获取以及上传的信息在验证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破坏其完整性,数字签名技术也就逐渐开始被普及开来。数字签名,同传统蚊子签名相比,不仅在被验证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而且对于数据的唯一性和保密性也表现得非常优秀。具体来说,数字签名其实是通过一种特殊算法生成的一组比特串,然后帮助信息数据实现传输,其中数字签名会根据被签消息的具体类型而有所变化。从其分类上来说,如果按照消息的特征来分类,则可被分为单个消息的数字签名以及压缩消息的数字签名;如果根据签名用户的数量来分,则可被分为多用户数字签名和单用户数字签名。

2.3 备份技术

备份技术主要是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面临特殊情况之下,仍然能够使得数据库内所存储的数据的完整性不被破坏,专门开设另外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来实现对重要数据的备份保护工作,从其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备份技术:l)硬件备份。2)系统备份。3)应用系统备份。4)数据备份。

通常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来说,两种数据备份方式会被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无论是面对系统的自动崩溃或者外界病毒的恶意侵入,还是出现数据大规模丢失、泄露的特殊情况,都能够确保数据得以完整恢复。

2.4加密技术

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内数据的安全性,隔绝非法操作以及越权行为给系统所带来的安全威胁,需要对系统数据库内的重要数据利用加密算法来完成加密。下面是当前常用的加密处理操作。

l)文件加密:将涉及重要信息的文件进行加密,它是进入应用系统时解密,在退出应用系统时再进行加密。

2)记录加密:记录加密的操作对象主要是针对系统中的日志记录,这些记录由于涉及到系统的运行、后台的数据交互信息,以及系统性能的记录内容,因此需要通过加密算法完成加密。

3)字段加密:系统根据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来完成对数据字段的加密操作,针对字段的加密算法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主要有DES算法、基于多项式共享口令的算法等等。

3.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如今互联网领域技术更新飞快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今网络环境中限制其发展的安全问题,就必须促使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者在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完善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法律政策并且不断加强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D].武汉大学,2014.

[2] 万敏.基于信息安全技术的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篇2

本节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第二节“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第七章第一、二节合并提了一点标准,具体是:“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从目前盐城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看,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状况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我们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学生只懂得一些简单的操作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都开不全,相反有的学校却很重视,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以及对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因每位学生价值取向、思维不同,水平仍参差不齐。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当前常见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按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常用工具,管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逐步提高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管理个人信息。

五、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经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先由实例创设情境引入,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并讨论总结各种个人数字化资源管理法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探究法及四步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环节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管理从 手工管理

方式向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数字化管理方式转变。

2.下列英文缩写中,意思为“个人数字助理”的是(B)

A.FTP B.PDA C.MP3 D.PC

3.英文缩写Blog的中文含义是(A)

A.博客、网络日志 B.个人数字助理

C.视频高密光盘 D.运动图像专家

(二)新课导入

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

师:陈×同学喜欢收集邮票,邮票本有很多邮票,但他不懂得管理这些邮票,请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生活常识帮他画一个邮票管理的结构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出结构图,同时让部分同学进行展示。

(三)探究环节

1.任务一 师:这是用PDA管理个人事务的一个简单例子,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具备这些功能,请同学们写下来。

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结果,并在纸上写下来,到大屏上展示。

2.任务二 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师:(1)在计算机中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文件

学生讨论2分钟,并找两位同学回答,揭示答案:

需明白文件放在何处,明确其具体路径;

在计算机中利用资源管理器来管理(打开资源管理器的

方法)。

(2)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弄清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师:文件和文件夹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我们可以比喻成我们文件放在包里一样,文件夹是用来放文件的,那么我们打开包拿文件的过程就好比我们双击文件夹后打开某个文件的过程。

文件夹:用来存放文件

文件:图形、图象、文字、声音、影片、数据、课件、程序

(3)学生演示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资源的事例

师:请同学们利用资源管理器打开E盘音乐,看一看音乐文件夹下的文件管理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请做出调整。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请出两组同学,首先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进行操作演示。

3.任务三 请同学们根据P143页图7-5收藏夹的整理过程,打开一个你喜爱的网站并建立爱好文件夹最后将网页快捷方式添加到收藏夹中。

4.任务四 下面是王×同学的财务日记,请同学们帮他用电子表格文件进行整理,并对他的财务进行统计运算,最后用饼图表示他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这个同学的收支是否合理。

教师在走动的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提示。学生积极利用电子表格分析王×同学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收支是否合理。

(四)课堂小结

师:经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了?

生:踊跃回答。

篇3

摘要: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各个不同行业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人力资源最为突出。本文从信息处理和技术分析方面,来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未来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人力资源 效果分析

一、人力资源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来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存储等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普遍的技术有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视频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为了更加有效的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运作效率,实现战略的合理布局,就需要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来保证日常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保持通畅,使得人力资源充分的贯穿和联系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工作中,因此,信息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有效帮手。企业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无法有序的运作。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最核心的地方,是企业的“心脏”。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施,对于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不同于以往,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给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影响,对管理领域方面的影响也是日益增长。

二、信息技术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成为了人们日常学习、工作最好的辅助工具,因特网的普及和应用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和影响,创新的模式和操作习惯已经让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

信息化是现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公司利用信息技术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招聘、分析、考评,以此来提升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我们不难看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人力资源思想结合应用为基础,依靠信息技术科学有效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它是一种管理方式也是一种资源管理持续渐进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系统阶段。该阶段在企业中的应用是相当的广泛,传统的计算方式主要是采用手工模式来进行操作的,但是由于手工操作往往存在着繁琐,误差比较大,容易延误工作进度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计算管理系统变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使用计算管理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减少了工作时间,工作人员从手工劳动逐渐向着智力劳动转变。

2.人事管理系统。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管理渐渐的实现了对人力资源员工方面开始真正实现了对员工信息的记录,同时具备了报表生成和数据分析的功能,对于人事信息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方便了企业科学的管理员工。

3.人力资源管理方面。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其中,人力资源论理论起着推进作用,使得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生存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闭环模式效果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闭环模式中,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1.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主要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了每月员工的工薪计算、员工的考勤管理、员工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工作业务在一定程度上面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不断完成,如果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来操作,不仅仅给工作人员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而且从根本上无法有效的去解决其中存在各种问题,效率低下,容易出现错误和问题。再者,员工个人信息如果发生了改变,那么显然是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来更新,经过一定的时间,程序就可以自动生成,简单,实用。而对于一些行政业务就能完全可以做特殊处理,这样以来不仅能够避免了繁琐的操作程序,减轻了人力资源的数据采集量和确认更新的工作量,还较好的保证了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形成了比较优质的管理形式。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的流程得到了规范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在工作量和需求量较大的时候,单独靠团队或者是个人是无法有效的完成工作,并且运作过程中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依靠于信息技术来有效的、规范性的运作,才会使得工作变得更加有序,更加的实效。招聘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员工培训都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帮助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信息集中在一起,并且通过科学的分析,自动化的方式,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信息变得更加流畅,更加舒服。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工作清楚地细分,优化其中的业务流程。除此之外,相应的流程也是可以轻松实现,比如:查询统计,花名册制作,统计报表,领导审批等过程也可以在网络中轻松的实现。

四、闭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信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高速发展的经济是会对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来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工作的需求,只有这样才会进步,才会同步。

1.信息技术运作需要依赖于平台化和模式化。信息技术在闭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不断深化,每个不同行业的客户的需求是不同,我们应该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尽可能的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用户习惯,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拥有足够的弹性,从而进一步的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的需求。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动,技术性的东西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浙江对信息技术在闭环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影响。而互联网3g技术的到来,全面推动了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实现了更好的操作,使得工作量的复杂性变得简单,可行性强。

3.信息技术集成化应用。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是单单一个系统,从企业信息平台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要将其跟外界信息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人力资源信息技术集成化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和应用。

4.信息技术需要工作协助。我们的企业不仅仅是需要解决人力资源的建设,接下来更加重要的是能够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建设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各个部门的合作和协调,积极的处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项事务。其中工作流技术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具有重要的地位,企业通过工作流技术比较快捷的去处理其中的业务,进一步的规范化业务整个流程。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基本上由传统的方式逐渐朝着计算机技术模式操作,改变了原先的格局。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有多么重要,必须严格的要求员工认真的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且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发挥出良好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企业想要跟上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出巨大的努力,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要求,并且较好的落实。

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会朝着越来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突出了智能化、人性化,帮助更多的企业有效的处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起到优化企业资源效率。

参考文献

[1] 苏咏梅.人力资源管理浅议[J].经营与管理,2002(12)

[ 2 ] 宋建国.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J ] . 经营与管理,2002(12)

篇4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从繁冗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对自如。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

第一层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工资发放管理、员工考勤管理、人员招聘流程,以及工作调动和岗位轮换等日常事务,需要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现错误。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第二层次: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从人员聘用到员工离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涵盖了从岗位、绩效、薪酬,到培训方案、继任者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模块,运用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模式化和集成化。

第三层次: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增值服务。忠实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客户———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良性运转的需要,现时的状况是:一线经理们想要获取某一岗位任职者的最佳人选;部门主管希望了解哪些员工可以参与轮岗或轮班;而管理层渴望知道谁是最佳雇员,哪些员工需要哪种类型的专业培训,谁是继任者计划的最佳人选,人力成本的构成和使用情况如何等等。仰仗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上述问题可以得到清晰、明确、及时的解答。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务

如人力资源管理学一样,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也是一个泊来品,因而,我们有必要放眼世界,了解国外企业的先进做法,从而为我们自身的发展提供指导。

今天,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正在应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应该说明的是,下述国际最佳实务,是建立在坚实的管理基础和成熟的系统配置上的。

自助服务:面向员工和经理们的自助服务能够使信息直接到达需要它的用户层面,同时满足一次性数据输入并减少维护次数,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个人用户可以不必依靠信息系统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而通过自助服务系统实现自我管理。这些自助服务内容包括:员工地址、电话、紧急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变更,员工福利项目个人信息的变更和菜单式福利服务,工时记录和休假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和发展计划,组织培训安排和工作调配等等。完成上述工作曾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而今天,通过在线帮助系统,大多数自助服务项目都拥有了更为友好的用户界面,所收集到的数据也变得更为准确和及时。

员工招聘与配置: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人员招聘工作正在经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在供给方———岗位求职者和需求方———用人部门经理两个层面分别创建自助服务系统,从而盘活整个招聘流程,协助进行求职者与空缺岗位的匹配,并处理这一过程中其他的环节,如求职者测评和个人背景资料认证等。用人公司可以通过专业数据库或招聘服务提供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成千上万份求职者简历,将其中以书面形式提交的简历经过扫描转换成电子文档,并按照企业自身要求进行相应的格式调整,而后提供给该企业位于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用人部门经理或人力资源经理,供其甄选。

薪酬:随着安全性电子邮件处理和电子签名的诞生,薪酬管理的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现在,一线经理在薪酬规划上得到了充分的支持,他们可以在线浏览薪酬历史记录,薪酬的调整也摆脱了日常的纸张形式的推诿,取而代之的是各层级之间无障碍的审批程序。此外,上述任何变化和调整可以实时自动传递至工资发放系统,而由此引发的员工福利变化亦可同时在系统中完成更新。员工也可以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强大功能,管理个人财务安全,新的应用系统支持员工进行个人财务状况分析和个人退休金的科学规划。

福利管理:网络和其他先进技术的运用,将员工福利管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互动语音应答器(IVR)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和网络通讯系统的整合为福利专员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展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以前,需要有专人守候在电话机前,交流和回答有关信息;而今天,对于员工提出的大量的有关福利问题的询问,已经进行了自动化处理,无须福利专员专职接听员工的电话。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福利专员可以从系统中调出该员工的档案,并查找必要的支持性信息,以迅速提供解答和建议。

绩效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绩效管理流程的发展。通过网络和软件系统,企业有能力掌握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并合理地配置员工已有的知识技能。平衡计分卡,360度绩效考核等现代管理理念也被引入实践,与信息系统一道,为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双重保障。

培训:应用互联网可以进行培训课程的安排和公告、演示。当某名员工为了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了想要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时,应用系统可以提供在线指导,并有可能按照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培训项目。随着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培训也变得愈加广泛和简便。同时,利用新技术,企业用于培训的投资回报变得更加直观和容易衡量。

基础事务管理:填写表格等琐碎的日常工作,今天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当员工发现自己手头的医疗报销单已经用完,即可以到公司的网页上去下载并打印一份所需的文件进行填写,而无须致电或访问员工福利管理部门。更为理想和便捷的是,员工还可以在线填写相关表格,并将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直接发送到员工福利管理人员手中,一段时间后,报销款项便自动存入其银行的个人账户中。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了解“他山之石”的目的,在于自我发展。“”版权所有

让我们来看看目前国内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

相关调查显示,有75%的内地公司尚未使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而在已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呈现出如下特点:71%的企业仅仅用其搜集员工信息,拟制有关报告68.2%的企业用于工资发放管理59.5%的企业用于员工考勤管理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图书馆资源;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信息技术产业也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支柱产业,使我国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社会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就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力,使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合理、有序、高效进行。在本文中,我将对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概况做出阐述,并提出一些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相结合的优点。希望可以图书馆有关部门提供帮助,更好地促进图书馆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1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概况

1.1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美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在某些领域开始使用信息技术了,尽管当时的信息技术还比较落后。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才正式引入信息技术这一概念,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下,人们的思想也较为开放,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因为信息技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受制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才将计算机硬件设施逐步普及。因此,信息技术也得以继续发展。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原来的计算机终端也逐步走下神坛,挺进了更加大众化的市场。这样一来,原本奢侈的计算机设备也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图书馆就有效地利用了这一趋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图书馆,使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正是这种有机的结合,才使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得以高效地进行,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2将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结合的内涵

现如今,我国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的结合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何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1]。简而言之信息技术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繁杂的工作进行高效处理。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就是指利用人力技术手段,对图书馆中的纸质书籍资源、电子书籍资源、网络书籍资源、数字资源等进行管理,从而使图书馆的借阅环境得到优化。那么,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相结合,其核心为“整合”二字,所为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管理,建立一个集查询、借阅、归还、在线阅读等功能一体化的平台,从而增加图书馆的工作处理能力、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通过这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图书馆资源管理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收藏、管理、服务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图书的借阅需求,使图书馆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1.3传统的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方法的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不仅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与快捷,更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就与信息技术完美地结合,使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进程得到了巨大的推进。那么,在信息技术还没有普及之前,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很多错误。与此同时,图书馆读者的借阅体验也是很糟糕的,经常会出现借阅出错、借阅困难、归还困难等问题。而且当时没有电子书籍资源,想要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只能通过借阅的方法,费时又费力[2]。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当时我国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2.1提高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那么,将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结合的第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相比于原来应用人力的方法,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错误率。我们以借阅书籍为例,传统的方法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经过一系列的查找过程之后,将结果告诉读者,然后读者自行借阅。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馆藏书籍进行分类、编号、排序,之后通过计算机来检索图书所在位置,从而大幅度地缩短图书的查找时间,使借阅过程更加快捷高效。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归还书籍上,在工作人员处理归还书籍时,可以使用条形码扫描的方法来快速检索书籍的本来位置,从而加快书籍归还的过程,使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2.2节约人力物力,降低图书馆运行成本

将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结合的第二个优点,就是能够节约人力物力,降低图书馆运行成本。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终端的价格也随之大幅度地降低,这样就促进了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的进程。与传统的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相比,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度地缩减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的数量,使图书馆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与此同时,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购入更多的图书,来扩大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从而使图书馆更好地发展。

2.3增强读者在图书馆的读书体验

将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结合的第三个优点,就是能够增强读者在图书馆的阅读体验。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读者在借阅图书时等待的时间更短,并且方便读者在图书馆内进行阅读和查找文献。与此同时,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电子书籍简介的方法来对有关书籍进行快速了解,从而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这是传统图书馆所不能达到的阅读体验。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效率,还能为读者创造便利,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开展图书馆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全面地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为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在本文中,我对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做出了阐述,并对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结合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同时,还将传统的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和现代信息化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做出了比较。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我国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帮助,是我国图书馆事业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王关锁.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源整合对馆员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影响[J].现代情报,2016(8).

篇6

信息技术是与信息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技术,涉及信息劳动者技能,劳动工具及对象,并包括信息技术有关管理制度、方法体系、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等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能源、商业等技术具有明显区别,该技术与微电子、半导体、通讯、集成电路及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管理领域具有更明显的影响。

2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本逐渐降低,在管理领域中各类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重要影响和改变。对信息收集至利用一系列过程是信息技术的本质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不能脱离信息管理与处理。众观管理信息处理功能流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四方面内容涉及到核心数据和信息,一是对数据及机制指导信息更新的分析;二是数据更新及机制指导信息的开发,提升人力、沟通指导、转换角色等;三是激励机制指导信息及数据开发,实现分配成果、提升价值、调整权责等结果;四是制衡机制及激励数据指导信息。每部分都具有不同的核心目的,数据分析及机制更新指导信息主要为资源补充、重组、优化、淘汰及流动等有关内容的实现。在流程上每部分都具有与相应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和管理动作相对应的模型。基于信息技术角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闭环模式,并对闭环进行改进和循环优化,是对内外部信息实现分析处理的集成平台。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信息技术而形成闭环模式,并明显提高其绩效。一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与处理每月工资、处理人员考勤休假、管理人员信息等业务内容是对工作效率影响的主要因素。事务通常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很多时间受到持续占据,手工操作具有较低的效率,并已于发生错误,信息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将使人力资源管理中例行性工作所占用时间比例明显降低,使管理人员逐渐脱离日常繁杂的事务工作。信息技术注重人员自助服务,若人员信息产生变化,本人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信息进行更新,程序通过批准就可以生效。而针对培训等日常行政事务也可采取相似方式处理。这不只是使用于数据采集、确认及更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量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质量及更新效率,也使部门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进而抽出更多时间用于战略层次方面问题的思考。二是规范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当管理人员从繁杂工作中抽身后,就更希望对运作体系的有关流程进行规范,涉及内容包括招聘、绩效管理、人员培训发展、职业规划、离职等。信息技术能集中分析较为分散的信息,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才能加速信息流,管理流程更紧密地结合业务流程及直线功能。应用信息技术,不只是覆盖部门工作职能并进行科学客观划分,并体现优化的业务流程。日常管理业务诸如任免干部等都能利用对工作流程设计更规范的模板完成,并在网络上实现数据统计、查询、报表分析及领导审批等内容。三是降低了管理成本,应用信息技术,诸如培训人员方面,人员可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培训,节约时间,减少差旅及培训成本支出,工作述职报告通过网络主管评估下定期递交,并获得科学评估、监督及指导,也明显降低了评估成本。四是确保参与角色,企业配置人力资源、人员状况、分析管理成本及绩效等,企业都能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上进行查看,各种辅助决策的经营指标及网上决策等都能由高层决策者获得,对于中层经理也就是直线经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平台主要参与有关管理活动,利用该平台,部门人员可由直线经理进行管理,诸如在授权范围内对于下属人员人事信息,人员休假培训等流程可进行在线查看和审批等;企业有关规章制度等内容可由普通人员在线查看。五是避免企业人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企业都容易出现人才流失,这不仅是因薪资因素,也因工作环境、培训机会等其它因素。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后,采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选拔任用企业优秀人员,减少主观性,使公平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避免人才流失。而且,企业人员得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得到授权后,提供的信息获取方式对于提升人员管理服务及企业管理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提升人员满意度可使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进而使吸引、留住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的客观条件

基于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和不断扩张的企业需求,对于其发展趋势也具有重要作用。

4.1信息技术开发运行离不开平台

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化,各类客户也具有不同的需求,客户个性化需求如何满足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信息技术运行开发的特点,可使客户需求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4.2基于网络技术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

截至目前,全球约有近一半的企业人员处于流动状态。随着不断增加的企业流动办公人员,对移动商务也具有更多的应用需求。网络技术和3G技术的进步有利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最初的人力资源单纯管理向全员化参与方向发展。

4.3信息技术需要基于SOA架构和集成化应用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机关事业单位分布领域广,单位数量多,职工队伍庞大,具有三千多万在职人员,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改变的需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是每个机关事业单位的核心,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效果以及服务质量的好坏。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有助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培训、考核、奖惩与管理等。

1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产生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不仅提升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还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及服务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1.1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

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等于一体的成套系统,现代的信息化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实现了自动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1.2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其在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培训、考核、奖惩与管理等方面,均建立了专业的信息化系统以及相应的应用程序。在此基础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管理得到了专业化服务,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1.3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质量

现代的信息化系统,能快速地提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等信息,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与决策,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开放、公正、超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改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质量。

1.4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请假、报销等一些事务性工作可以自行处理,将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了职工自我管理,让每一个职工参与其中,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化。

2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具体的应用

2.1应用信息技术完善人才招聘工作

人才的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招聘渠道,实现招聘信息的公开化、公正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从人才招聘信息的、考核、录用等各方面实施全面的监控,使机关事业单位的招聘工作更加的透明,杜绝了招聘过程中“走后门”的不公平现象。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具体的应用不仅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更透明、更公正,还能实现所招聘的人才是该机关事业单位真正需要的也是符合要求的人才。

2.2应用信息技术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

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在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培训并不到位,导致在招聘录用后人才无法又快又好地上岗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可以科学、有效地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起一个完善、有效的培训制度。单位可以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的需求,针对性的对入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对培训的结果严格的进行考评,考评的过程也可实现透明化、公正化。

2.3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各项奖惩机制

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奖惩机制是否完善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密不可分,因此,机关事业单位急需完善各项奖惩机制的建立。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准确、有效地将职工的付出与回报进行系统地结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有理有据地进行绩效评价,杜绝了虚假绩效等不公平的现象。不仅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大大优化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3结语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引进科学的、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机关事业单位应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科学的、信息化的人力新资源管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当中人员招录、培训、考核、奖惩与管理等方面的人力资源问题。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了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的價值。人力资源管理是每一个机关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充分地将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效力发挥到了极致。

参考文献

篇8

众所周知,在组织理论中,冗余和创新占有核心地位。现如今,冗余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大多数文献的研究工作偏重于冗余财务方面的研究,对于人力资源冗余方面的研究缺少关注。目前,人力资源冗余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企业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减员增效,实际上假设了一个对企业存在害处的人力资源冗余而进行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实践表明,人力资源冗余同企业发展的负相关之间有联系。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将人力资源冗余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使我企业在人力资源冗余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的发展。

1 人力资源冗余的现象与形成

什么是人力资源冗余。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通常包括满足现有生产经营所需的劳动力和超出生产经营所需规模的劳动力这两个部分,其中超出生产经营所需规模的劳动力被称为人力资源冗余。

现实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只能满足企业现有全部业务的需要,能够维持现有业绩和完成现有战略,相比之下,人力资源冗余却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利用外部机会。例如:人能够力资源冗余在企业拓展现有领域之外的其他业务时,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对人力资源冗余给出如下定义:人力资源指的是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资源总量超过现有业务的富余量,但从组织个体角度讲,可以将其看成是组织个体能力能够充分发挥的知识、能力、技能同现已发挥的知识、能力、技能之间的差额,也指员工的知识、能力、技能未能完全发挥的潜在份额,这部分潜在份额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人力资源冗余是如何形成的。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经常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引进新鲜人才同时有目的性地组织对个体员工的进一步培训与教育,这使得个体知识、能力和技能逐渐超出了现有企业的需要而造成人力资源冗余现象的发生。同时,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历练,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技能,提高自身能力,是员工自身的知识、技能、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飞跃,超出了现有业务的实际需要而造成了人力资源冗余现象的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企业内部的部分岗位同以往相比不再重要,甚至可有可无,但员工的知识能力、技能依旧局限于那个岗位的范围内,造成了人力资源冗余现象的发生。

2 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长信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成倒置“N”型关系模型。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若为负相关,则企业的人力资源冗余就出现了不足的情况,还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冗余过多同样会导致负相关的出现,当人力资源冗余同技术创新出现正相关时,人力资源冗余便是最适度的。

第一阶段,负相关。理论上说,企业人保持力资源冗余在零状态的条件下,同时使企业所需的创新知识只用从内外方面精确并准时地获取,才能够达到一种非常高的创新绩效,然而企业若想满足这样完美的条件是极其困难的。企业管理者通常对人力资源进行一定的投资是为了将人力资源冗余的技术创新复杂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完美的发挥出其的优势,若企业人力资源冗余过少,企业往往因为积累的知识不足进而导致创新能力的低下。对于创新能力而言,不确定性是其根本性质,人力资源过少,对企业的通过人力资源进行自主知识创新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大力投入对人力资源的冗余是为企业管理员增加创新而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之后,随着创新量的增加,企业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在这个阶段期间,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

2.2第二阶段。正相关

当人力资源冗余在企业人力资源中超出了发展技术创新的最低要求之后,虽然产生了很多技术创新构想,但是这并不能动摇人力资源冗余在技术创新后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创新顺利进入商业化的重要地位。一直处于合适范围的企业人力资源冗余,如果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条件在管理者认为已经具备的情况下,管理者定会投入更多到企业人力资源中,同时管理员也会对创新给予一定的鼓励。更多技术创新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样随着人力资源冗余的增加而进一步提高,使企业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新市场,了解新技术,也能够切实开展对人力资源的计划,这对技术创新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使得技术创新中的绩效不断提高。在这个阶段中,两者的关系就是正相关。

第三阶段,负相关。当人力资源冗余在企业存在过多时,人力支持和物质都是技术创新中所需要的,定量的物质很难将整个冗余过多的现状支撑起来。这种现象会导致两种不良影响:(1)造成很多闲置的冗余资源,导致成本不断增加;(2)导致企业岗位同员工不匹配和激烈的资源竞争引起创新的效率直线下降。企业也会因为冗余过多而选择一些优质项目,降低了企业创新的绩效。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呈负相关。

3 人力资源冗余同技术创新的协调

积极运行行为科学理论和压力管理策略。在组织行为学中,强调系统性开发人力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对管理这的决策,员工的发展,技术的创新等素质也提出明确的要求,企业应对人力资源冗余的适当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由过去的局部性,分散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发展模式。目前,给予人力资源冗余和技术创新角度的胜任特征评价,适应性评价以及干预问题等,正在不断加强研究。

通过技术创新指导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社会地发展和企业的不断进步,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管理的创新建立于关联创新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冗余引导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冗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为了使企业能够更快掌握上述关键,本文再次提出如下建议:能本管理。对于人本管理来说能本管理是比较重要的阶段之一,在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人自身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分层化管理同人性化服务相结合。在信息技术盛行的时代中,企业应该推行人性化管理,这样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才能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具体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通过企业内部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渐推行个性化服务,是企业上下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多元化发展的新平台,进一步加深对每个员工的了解,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构建完善的投资增值体系。当企业支出一定的成本之后,通过增减员工的知识、能力、技能等因素,为公司的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地保障。在知识经济不断进步的时代,企业必须加强对资深员工的深度培训教育,完善员工体系,以合理的人力资源冗余促进技术创新的开展。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伴随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成熟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正深刻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传统的人事管理已明显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一个更加灵活、快速反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考勤、绩效考核等各有机环节运行中采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以此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由此可见,它是以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为基础,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方式,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而不可理解成一种目标实现,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些软硬件的配套组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1 薪资计算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当时发达国家的计算机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同时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易出差错,为此,薪资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2 薪资/人事管理系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薪资管理基础上,开始记录员工的其他基本信息,具备了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即具有了一部分人事信息管理的功能。

3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竞争中的关键性作用,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把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也成为可能。

4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hr)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第性变革。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快速响应企业内外部的各种的要求与变化成为可能,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信息化。

二、信息技术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用来处理几乎所有定量的问题:比如人事信息管理、员工考勤、薪资计算、机构设置、职业规划等等,其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数据信息源,建立起一个能实时更新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加上可操作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几乎可以完成全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1 人员招聘与配置

网络招聘是目前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用范围最广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除了独立的外部网络招聘商的招聘应用系统外,企业内部招聘系统也可以为企业内部劳务需求与劳资供给双方创建互动服务体系。通过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求职者与空缺岗位的匹配,并应用各种人才测评软件进行人才选拔、岗位匹配工作,甚至处理这一过程中在线面试、入职审批等其他的所需环节。

2 薪酬福利管理

在新的信息技术支持下,薪酬福利管理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员工薪数据库、福利备忘与记录等阶段。对内通过与其他模块,如人员信息模块、劳动合同模块的共享,系统可以自动为调职晋升的员工进行薪酬计算。员工的薪酬福利规划、调整、审批和实施各个流程都可以在系统内完成。对外通过网络的连接,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报表,定期将员工社保福利变动情况报送相关政府部门。员工也可以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员工自助平台,及时了解个人薪

酬福利状况。新的系统甚至还支持员工进行个人财务状况分析和个人退休金的科学规划。

3 绩效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绩效管理流程的发展。通过网络和软件系统,企业可以将所有与公司相关的数量庞大的个人工作计划、业务实施流程等内容放置到信息系统中,通过对各个环节设定目标和规则进行工作评估和量化的考评。通过信息系统,绩效管理中的平衡计分卡、360度绩效考核等现代管理理念也才能更好地被引入实践,与信息系统一道,为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双重保障。

4 培训与发展

互联网为员工培训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培训网络上不仅可以下载内容丰富的课件包,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培训课程的计划、安排和演示。当某位员工需要学习某方面新知识时,应用系统可以提供在线指导,并有可能按照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培训项目。随着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培训也变得愈加广泛和简便。同时利用新技术,企业用于培训的投资回报变得更加直观和容易衡量。

5 自助服务

各种在线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流程的设定,能够使信息直接到达需要它的用户层面,可以为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比如依据权限的不同,员工可以在网上查到企业内部政策、人力资源的配置、员工的基本信息、工时记录和休假管理、组织培训安排和工作调配、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等等。同时,员工还可以在线填写相关表格,通过系统中内部信息流的形式直接发送到相关人员手中,替代了原来手工操作的方式。

三、信息技术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化效果分析

1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每月的工资计算与处理;员工的考勤休假处理;员工信息管理等业务内容。这些事务往往要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强调员工的自助服务,如果员工的个人信息发生变化,他本人就可以更新自己的信息,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即可生效。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类似处理。这样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用于数据采集、确认和更新的工作量,也较好地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更新的速度。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

2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

当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后,就希望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招聘、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职业计划、离职的流程等都在他的考虑范围。信息技术手段能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散信息都紧密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分析,自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使信息流得到加速和舒畅,人力资源管理的作业流程跟业务流程以及直线功能结合更紧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而且能将经过优化的业务流程在系统中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如干部任免、职工退休、调配、辞职等都可以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设计相应的模板来完成。查询、统计、制作花名册、统计报表、领导审批等过程也可以在网络上实现。

3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

对于公司高层而言,他们可在网上查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分析、员工绩效等。高层决策者还能获得各种辅助其进行决策的人力资源经营指标以及直接在网上进行决策等:对于中层经理,即直线经理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其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此平台,直线经理可以在网上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比如可在授权范围内在线查看所有下属员工的人事信息,对员工的培训、休假、离职等流程进行在线审批等;一般员工可以在线查看企业规章制度、内部招聘信息、个人当月薪资及薪资历史情况、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提交请假/休假申请、实现在线报销等。

4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手段后,比如在员工

训方面,员工可以“在线”随时随地接受培训,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减少差旅费用,降低培训成本;在评估方面,通过网络,各级主管可以很快看到来自各地下属定期递交的工作述职报告,并进行评估、指导及监督,这样,评估的成本也可以大为降低。据统计,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以后,员工的电话询问可以减少75%。美国爱立信公司实施员工自主服务系统后,第一年就节省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开支,cisco公司通过e-learning系统一年节省了2400万美元。

5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企业人才建设

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知识员工比重增加。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普遍应用使得一些文化素质过低、年龄偏大无法适应信息技术要求的员工被淘汰,员工为了适应环境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激发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人才流失除了薪资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工作环境、领导公平与否、培训机会和个人前途等。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后,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进行选拔、任用,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体现公平原则,从而留住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员工得到充分授权,它所提供的透明、简便易查的信息获取方式将赢得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和企业管理满意度的提升。员工满意度的提升无疑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发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是滞后的,主要侧重于人事信息、薪资、报表、考勤、招聘、福利等事务处理,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自助服务等内容涉及偏少。据调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超过70%的企业还没有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已经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里,18%的企业需要更换系统。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缺乏管理者的支持与资金投入;二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薄弱 ;三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事务处理;四是尚没有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五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it应用能力较低,限制了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用的发展应用。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更像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在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支持下得以体现的管理思想,拥有这种思想和观念的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神经中枢,离开了这种人的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将得到精辟的阐释。同时,信息技术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次开发就能完成的事,需要企业结合行业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不断提升。企业既要对行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对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有客观的评价和科学的分析,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有通盘的考虑,能够从最急迫的需求入手,逐步推进,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在企业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廖全文,万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2).

[2]张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2.

[3]许建刚,郑雨林等.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杨明亮.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论坛,2002(02).

[5]张建辉.互联网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2(04).

[6]廉凯.企业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信息技术综述与展望,2005(01).

篇10

关键词:手机;图书馆;数字化;专业课程

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群体中,手机使用已完全普及,而且手机使用的时间总量更呈现出日渐上升趋势。对大多数在校生来说,频繁使用手机阅读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调查指出,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付费意愿并不大,主要是阅读免费资料。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方式有:订阅手机报(通过阅读彩信或手机短信)、登陆WAP或者万维网(WWW)、通过手机客户端下载、通过客户端在线阅读等[1]。手机须臾不离手,无疑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但如果引导恰当,它无疑也会成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学习工具。那么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如何适应学生群体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阅读习惯,通过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阅览服务,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拟从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及手机图书馆信息管理两个方面作一探讨。

1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手机阅读所获信息呈“碎片化”形态,此种阅读的弊端,学界已有很多讨论,但也不能否认,手机在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强大优势。正如论者指出的,“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经典导读的快捷、有效途径之一”,“碎片化的‘导读’对经典的普及与弘扬是不可忽略的力量”。[2]就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利用而言,以手机为工具进行图书查询、阅览的“碎片化”阅读实际上已势在必行。手机信息查询与阅读的特点是短平快,但因手机阅读界面狭小等原因,使用者不可能像阅读纸本图书那样长时间注视手机屏幕。所以抓取关键内容,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核心信息,是很多手机用户进行手机阅读的主要目的。适应这种指向性强、查找及获取资讯目的明确的阅读特点,高校图书馆在基于手机服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馆藏图书资料数字化的问题。只有将传统纸本图书资料转换为电子读物,并通过相应的手机阅读平台,将上传的数字化资源建成相应电子文库,手机才能真正成为一种阅览工具进入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领域。馆藏图书资料数字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按学科专业及课程教学进行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归类。针对上述手机用户阅读特点,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图书资源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分专业实现图书大类整合十分必要。只有上传到用户阅读平台的信息资源专业类属分明,且便于搜索查找,手机阅读的效果才能更好显现。传统的实体图书馆虽然在纸本图书分类储藏技术上已很成熟,但是这种信息资源检索、查询及阅览的集成式管理模式,对手机用户就很不方便。针对这种情况,对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更具体的专业分类及内容、关键词微缩等,十分必要。如先按照文、理、工等专业大类将资源分类后,再进行各大类目录下更细的分学科、课程专业分类,使不同专业的学生用户在手机界面只要点击自己本专业类目,然后在其专业目录下,再根据本学科课程设置,点击查找他所需要的资源,最终使所有涉及的电子化馆藏资源都能一一呈现,这对校园手机用户来说是十分欢迎的。这样的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馆藏图书资源的数字化,本来就工作量大、难度较高,加之对资源进行专业及课程分类,就需要更专业的技术人员、学科馆员乃至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参与。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相关业务的对外承包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选择。国内图书资源市场上有不少供应商,其数字化信息技术十分成熟,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招标方式实现与他们的合作。与此同时,尽量发挥高校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在馆藏数字化资源分类中,充分征求专业教学人员意见,将各专业课程设置与现有馆藏图书资源实现内容以及检索方式上的匹配与对接,以使不同专业的手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学习需求,方便地进行相关资源的查找、浏览与阅读。建设特色文献数据库,也是高校图书馆适应智能手机广泛使用,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重要问题。以笔者所在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十二五”期间馆内开始建设咸阳地方文献特藏数据库,经过数年努力,如今已拥有包括地方志、历代咸阳人物传记、历代咸阳籍作家作品,及涉及咸阳地方文化、历史传说、掌故逸闻、自然人文景观等内容的外籍文人所创作文献3万余册。这些书籍有的十分珍贵,开放外借对于文献的保护而言,很不现实。但是将其数字化以后,建成特藏电子文库对需要阅览的手机用户来说,就十分方便。如咸阳师范学院有陕西乃至全国所仅有的“吴宓研究会”及“刘古愚研究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图书馆配合这些机构做了多方面工作,尤其是收集了20世纪以来问世的与吴宓、刘古愚研究相关的重要研究著作。将这些重要文献数字化,使其使用手机终端就可以便捷阅读,这对促进学科建设、弘扬地方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地方特色文献的学习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2手机图书馆的使用与管理

对于建成的适合移动阅读需要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只有不断加强信息管理,才能使其发挥应有效益。这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1组建一支专业技术素质较高,成员专业、年龄等构成合理并且人员流动性较低的数字化图书资源管理队伍

这个团队的主要任务是:①调查校园手机用户手机浏览器的图书资源呈现情况,对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手机呈现内容、格式以及信息交互形式等,进行设计改造,或向合作的数字化资源供应商提出建议,以便使用手机进行校园移动阅读的用户得到更好服务;②担负学科馆员部分职责,负责调研、汇总校内读者群体的阅览需求以及学科建设新动向,从巨量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其他数字化出版品中,随时过滤筛选适合本校师生需要的图书信息资源,将其及时反馈给图书馆主管部门或资源提供商;③建设主要针对本校学生群体的微信公众号、QQ群等信息交流平台,用于新购图书资料、手机用户图书阅览中所遇困难帮扶及专业阅读效果调查等。

2.2加强手机图书馆外部阅读环境建设

移动阅读使碎片化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相比实体图书馆大楼中的静态阅读,其阅读效果更多受到阅读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正如论者所指出的:“网络外部性对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周围手机阅读的同学越多,阅读频次越高,大学图书馆的宣传以及移动运营商的推介越多,就越能激发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3]所以,手机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建设十分重要。例如,在校内师生日常活动的重点区域如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地,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就是基于手机用户的图书馆阅览服务的前提;又如,为方便校园读者群体的手机借阅,在图书馆内部或者学生活动的其他公共空间备设数字图书借阅机等,就十分必要,这样的举措可以使手机用户不必使用实体图书借阅证,通过手机即时扫描二维码等形式,更便捷地实现数字化读物的手机借阅和阅读。这样既省去了图书借阅中的时间消耗,又能随时随地实现移动阅读。

2.3针对学生科学使用智能手机的引导应进一步加强

有调查指出:“与大学生学习紧密相关的教材、教辅、参考书等教育类电子书仅有13.4%的大学生阅读。”[4]这说明校园手机用户尽管手机阅读频繁,但真正使用于课程学习的阅读比例并不高。所以,针对校园手机用户的手机使用地点、时间管理等,应引起教学管理及服务人员重视。部分学生使用手机是不分场合、时间、频率的,这样的使用习惯无疑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师生共同进行的耳听目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展开的大脑思维,也会使图书馆基于手机阅读服务的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图书馆要在针对新生入学后开展的教育活动中,除将手机图书馆使用方法及时向学生介绍外,还要结合其他教育内容,将科学、卫生地使用手机图书馆的关键节点向学生讲解清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聪爽,等.手机阅读:大学生学习的新途径———基于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文献综述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6):91~95.

[2]张菁,张增田.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教科书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0):20~24.

[3]成燕.考虑网络外部性的大学生手机阅读实证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5,(4):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