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在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情感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要注重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展开教学,注重从多个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材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化的教学安排,又可以穿插一些英文绘本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英语绘本故事概述

“绘本”一词来自日本,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通过两种媒介的互动来讲述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绘本的主要特色就是提供读者在视觉方面真实的或是美感的经验,有时候也会集中呈现某种简单的意义和结构。就英语儿童书绘本来说,押韵或是反覆句型的形式重复率高,促使他们通过大量的听和读感受英语的发音韵律和语言的整体结构。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它的介入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知识,能够提供给学习英语的真实情境和丰富的词汇,能协助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而其中很多优质的绘本来自英语国家,让孩子通过阅读英文绘本感受英语语言的原汁原味。

二、小学英语教学绘本的教学措施

优秀绘本的题材多样,讲友情,谈亲情,说勇敢,颂生命尊严、倡环境保护等,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多方面的,因此通过绘本阅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起到文化传承的良好作用,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优秀绘本不仅是文学或故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具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小学英语绘本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绘本需要符合小学年龄段的理解能力与欣赏能力

随着全民学习英语热潮的掀起,市面上出现了非常多的英语读物和学习指导书目,纷繁复杂的读本呈现在大众面前,许多家长无所适从就选择一些自己认为优秀的读物给孩子去阅读和欣赏,殊不知,有些读物并不适合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段学生阅读,因此针对小学生应该给他们推荐一些趣味性强的绘本,以便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2.绘本要能够激发小学生阅读英语的欲望和兴趣

绘本故事大都来源于生活,贴近儿童成长天性,丰富的内容涵盖了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方方面面。里面有很多重复性问答和排比类比句型,学生读来朗朗上口,能够激起小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同时饱含趣味的语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体验能力。

3.通过绘本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新课标一再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加入并体验学习的过程。自主阅读就是要让小学生自己从小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来不断获取知识和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研究表明:对图片识别能力强的学生脑力开发程度远高于单纯懂得阅读的学生,所以,读图能力也是小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要重视他们看图水平的提高。

4.绘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话,就容易出现学习倦怠,促使学生养成边学边玩的坏习惯。因此,选择完合适的绘本之后教师还要有节奏、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和翻阅。以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为例,首先老师可以先领着学生翻阅整本书,感受其中多彩的动物,并试着说出他们的名字,刚开始学生肯定不会说或者不敢说,接着老师可以领着大家读一遍,然后再让小朋友自己读一下。熟悉之后,教师与学生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互动,还可以大家一起配乐编唱,这个故事里面大量重复的句型,易记易诵,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学生接受起来效果非常好。

5.绘本教学的开展要由易到难梯度递进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教学过程中不止需要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的绘本,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读本供学生鉴赏,教学的开展要由易到难梯度递进,增强学习积极性。如When is it Great to Turn Green,书本以问与答的格式,提出关于环境的各种各样的方面的信息,包括回收、辐射、污染、雨林、沙漠、珊瑚礁等很多方面,为学生展开多个方面的教育,将环境保护的思想渗透进生活的各个方面。绘本丰富的画面进一步提高W生的感官体验,带给学生更加醇厚的渲染和教育。英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同时还是一份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绘本教学可以把多方面的因素相融合,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总之,通过英语绘本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知情并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故事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得到了正确的人生观及良好生活态度的培养,以此来启发儿童,学生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开阔眼界,丰富内心,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语文课程既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价值,又具备求真、向善、审美的人文性价值,特别是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陶冶高雅的审美趣味、培养审美能力的理想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优美的作品,开展积极有效的审美教育活动,才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中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受教师、学生和教学方式三种因素的影响,审美教育的效果不佳。本文就如何在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审美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特征

1.审美教育的含义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审美教育的特征

(1)形象生动性

所谓形象生动性,是指审美教育主要依靠“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打动、吸引、感染受教者,以达到教育目的”的特性。在语文审美教育中,主要审美媒介是生动的美的形象。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鲜活灵动、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是语文独有的美的表现。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是用具体的、美好的事物,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之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引起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

(2)愉悦可感性

所谓愉悦可感性,指在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运用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激发人,从而使人们明显的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愉悦。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以陶冶自己的性情,增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因而获得某种满足,感到意趣盎然。

(3)自发性和主动性

所谓自发性和主动性,指受教育者有主动介入的兴趣,以情感去打动人。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教育不需要强迫、灌输,也不能借助于意志、毅力,它完全是以自由的方式进行的。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思想进行自我运动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过程。因此,自发性和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针对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现象,需要教师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课堂上,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和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教师要荡趣激情。点燃激励之火,启发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语文的优美和神奇。只有激活了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求知欲望,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教学。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语文审美教育效果

(1)创设审美氛围

音乐和图画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因此,适当的旋律和图画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是创设审美氛围最有效的途径。可以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之情感内涵相近的音乐作为铺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

(2)诱发审美感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的制约,往往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不深。乐曲和画面不仅能够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的表达比语言文字更丰富、更直接。这样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把音像作品辅之以文本解说,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以加强学生对作品情感内容的把握理解。

(3)开启审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音响运动的听觉形象转化为相应的视觉画面。如诗词阅读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它丰富的表现力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在想象中领悟词的内涵,鉴赏诗词的意境,领略词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四、把握学生专业特点,灵活运用审美教育形式

第一,利用表演揣摩文中人物心理,开展审美活动。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首先,教师课堂讲授本身就是一种表演,其得体的仪表风度、深厚的文化修养、幽默风趣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其次,教师更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工具操作、肢体活动中充分显露他们的创造才华,使之品尝创造的自由和乐趣,从而达到心灵升华的目的。为了在讲台上表演成功,学生必然反复阅读作品,揣摩作品内容,以便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真切体验人物心理。

篇3

一、如何确立研究专题

确立研究专题,是搞好专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确立研究专题时,要注意考虑如下几点:

(一)要选择目前教学中大家既感兴趣、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大家只有对所确立的研究专题感兴趣,才会有研究的热情,才容易营造出一种研究、争议的气氛。例如: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再去孤立地研究字怎么识、词怎么解、某一种类型的课文怎么教,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师感兴趣的问题会很多,也会各式各样。因此,只有选择大家共同关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意义、价值才重大。例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封闭、压抑,教师“统”得严、“牵”得紧,未能还“自主”给学生,如何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确立研究专题时,就可以抓住这种现象,着力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解放学生的脑和眼、手和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首要问题。

(二)要抓住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又是根本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抓住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有针对性,才能更直接、迅速地推动和促进教学,改进现存的教学弊端;抓住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怎样备课”,这是教学工作中永恒的研究课题。无论何时,只有备好课,才能把课上好、上活,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否则,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但是,备课只是教师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支配下的一种具体行为。因此,在研究“怎样备课”时,要研究备课的内容,完善备课的框架、格式,但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上,放在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的策略上,放在如何更好地体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启发诱导而不强迫牵拉;鼓励自学而不勉强推动;开启思维,指点门径,而不注入灌输、简单直接地告诉学生结论,代其通达)的教学精神上。因为,这是提高备保质量的根本性的问题。

(三)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比较广阔的开展研究的空间,又要难度适当。

如果专题的空间领域太小,没有多少内容可供探讨,就会使专题研究走进零打碎敲的“窄胡同”,这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效果和价值。例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的题目。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将它作为全校或全乡(镇)教研组集体的研究专题,就显得小一些。为什么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只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方面举措。因此,如果将原题换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或《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研究的范围就拓展多了。因为前者可以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入竞争、奖励机制”这个比较广阔的领域中去探讨。后者可以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抓住课文有关内容或他人发言的内容,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启发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这个比较广阔的空间中去研究。

如果专题涉及的领域过宽,难度过大,就容易使研究活动无从下手,或出现东一下、西一下,盲目活动的现象,这又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为求难度适当,专题要订得具体些,也就是要适当限定专题所要研究的领域,明确研究的内容,使专题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例如:《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研究专题很有意义,因为“习惯”就是“能力”,只是它研究的空间稍微大一些,因为“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因此,原题若改为《加强课内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或《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既缩小了研究领域,降低了难度,又具体了。

专题涉及的研究领域范围既不能太小、太窄,又不能太大、太宽。那么,开展专题研究,到底确立多大的研究专题才合适呢?这要依据教研组主要成员的研究实力和开展专题研究的规模而定。

(四)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又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

研究专题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能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步,才能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及时接纳新的教学思想和信息,及时转变过时的、不科学的教学观念,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素质跃上新的台阶。当然,研究专题如果具有预见性、超前性,使专题研究走在教学改革大潮的前面更好。例如: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还在研究“考什么,就教什么”;在大语文观日趋深入人心的形势下,研究的着力点还只盯在课本上、课堂上;在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全面发展、提高的形势下,研究内容还仅局限于读、写,惟读、写重要;在倡导少讲多读、引导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势下,还在研究怎样讲深讲透、怎样进行那些机械重复的训练……凡此种种,都是不合时宜的。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要看准了再研究,即确立的研究专题及所要开展的专题研究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永远不过时、不落后。例如:前几年我们着力研究在“快乐教学”,眼下“减负”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实施“快乐教学”是非常正确的,其根本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与发展。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是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只有减轻了学习负担,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做想做、乐干的事情,进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总是一种苦差事、一种负担,总会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研究如何实施“快乐教学”或怎样“减负”的过程中,必须把实施“快乐教学”、“减负”工程与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崇尚认真刻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从小胸怀远大抱负,通过孜孜不倦的“苦学”而成的。也只有胸怀远大的理想,才会自觉刻苦地学习,才会视“苦学”、“负担”为“乐事”。如果抛开这一点,片面地研究“快乐教学”和“减负”问题,教学就容易出偏差。

(五)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又要注意和以往的研究专题相联系。

研究专题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具有实效性,大家才会觉得研究有用处。研究专题注意和以往的研究内容相联系,这样既能够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又容易像“滚雪球”那样摸索出整套、成系列的研究经验。例如:1997至199年,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段开展了《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研究。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是和新调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精神相吻合的。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课堂阅读教学”是这项课题实验框架的枢纽──只有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效率,才有可能节省出教学时间用于组织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写读书笔记的活动,才有可能实现“得法于课内,以课内带课外”的良好愿望,“在读中学写、以读带写”的目的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为此,继《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实验之后,于1999年9月,我们又确立了《深化改革,实施优化教学,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及效率》这一研究专题,准备在高年级段用两年时间从以下几方面(简称三个“优化”、五个“加强”)着力进行研究: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重视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3.优化教学指导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加强读的指导,加大读的力度,充分发挥读的多功能作用。

(2)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把理解语言与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3)加强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

(4)加强学生动手方面的训练,把标划、批注、绘画、书面回答问题、扩写、补写等融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16-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已开始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但是,一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意识到阅读是学生对话文本,在个性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文本的价值;而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侧重阅读考试技巧的点拨。实际上,老师是用应试考试中阅读题解题方法的传授,本质上是一种应试阅读;学生并没有获得必要的阅读能力。

一 认识教学现状,明确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南斯拉夫弗·鲍良克说过:“围绕阅读材料进行活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进行教学。但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老师统治课堂,大搞“一言堂”

我们平常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依据教材进行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学。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习惯把优秀范文肢解之后“喂给”学生,诸如词语的含义如何结合文义推断,具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何分析其好处,行文思路如何、谋篇布局的好处何在,中心思想如何归纳的滴水不漏等。学生被动接受,没有阅读体验与自我阅读感悟。于是,学生记录下老师的讲解,依照老师的解读读文本;不少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因此,他们不会阅读,也不想阅读,更谈不上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2.重抓讲练结合,题型大操练

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但是,一考定终身还依然存在。于是,一些老师课上内容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考试、训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那些所谓的解题技法、答题思路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巩固。某种程度上,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部分——模式化训练。这样,本来一些很好的阅读材料,非要学生按照参考答案的方向思考、作答。这样,学生没有个性阅读,没有自我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如此的操练让学生记住答案,却记不得阅读材料的优美之处。

二 明确目标个性阅读,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还需要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加以重视和引导,以及有目标地逐步进行训练和提高。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他们自主地获得阅读兴趣和能力。

1.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基本的认读分析和对文章的字词理解,句、段关系和层次结合的分析以及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些需要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提高,需要老师加以要求和点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我就要求学生先解决课文中一些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思考作者回乡有哪些见闻,对故乡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如此,学生结合小说背景——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从而基本把握文章的主题。当然,课前也可以指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方面着眼,说说小说中的人物、环境和主要情节。如此,学生就知道应如何阅读小说,从而提高一些基本的阅读能力。

2.注意情境,激发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语文教学要注意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山川的美。这样,在教学中,就容易激发学生感悟自然、敬畏自然,从而产生出对自然的敬与爱。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时,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尝试着提炼内容要点,概括行文思路,对文章中较好的句子进行阐释解说。该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是对作者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把握。我提出问题,做简要引导之后,让他们扣住文中“泉”字进行合作探究。如此,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线索,明白了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游记类散文写作的特点。从而也提高了对写景状物作用的把握,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很有意义的。

3.内外结合,多种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课堂阅读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课内放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空间,进行个性化阅读,更要结合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对阅读文本作公允评价,获得个性解读以及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从而形成联想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具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听说写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理解和逻辑习惯,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在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作为重点,其教学效率对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家长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考试的分数,对于阅读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阅读教学的效率受到影响。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旧有的教学观念难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死记硬背方式,以学生会做题会考试为重要目标,这样就导致阅读教学的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找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其一直没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即使在新课改中阅读的重要性受到了重视,但是阅读的效率还是没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首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比较少。同时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未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同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外乎就是带领学生阅读,对于重点进行划线,通过记录在背诵,这样就使得教学安排变得十分紧凑,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热情,教师教学感觉到疲倦,学生学习感觉到乏味,从而也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谈到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会感觉到很模糊,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解,但是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具有好奇心理,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更多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受到兴趣的趋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风筝》的时候,不用急于让学生开展阅读,而是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开展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放风筝的游戏,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章有了更多的兴趣,并且通过亲身放风筝的经历,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学习文章,此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于文章内容进行阅读,能够使阅读的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的时候教师会为了赶教学进度,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使教学的设计变得非常紧密,同时减少了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候都是跟着教师进行阅读和记录,没有深入地进行知识的探究,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采取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章大意的体会和思考,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视角进行文章的学习和理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是带着文中的感情在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例如,在学校小学语文知识《观潮》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摘录一些气势磅礴的句段进行朗读和阅读的比赛,让学生能够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比赛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开展阅读,才能够使阅读的效果达到最好。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及时进行纠正,让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能够专心致志地开展阅读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思考,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和思考,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最后,教师应该改让学生能够扩大阅读的范围,不应该一直禁锢在教材中,应该广泛地涉猎更多的阅读材料,涉及到更多类型的文章,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扩充,让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最终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认真进行探究,才能够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正确教学观念的指导下,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逐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同时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

[2]王少梅.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措施[J].网友世界.2013(22)

[3]李霞开.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J].新课程(教师).2010(06)

篇6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当今社会,英语使用越来越广泛,阅读能力是高中生今后工作使用英语的主要技能,英语阅读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英语阅读中,适当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跨文化信息的了解,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的积累,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借此借鉴和吸收世界多种先进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同时保证了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稳步提高。

一、跨文化障碍的现象分析

(1)词汇的文化差异。词汇,作为语言组成的基本单位要素,在不同文化中,同样的词汇有时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汉语言文化中,经常用“猫、狗”等词汇形容人性不好的一面,比如“哈巴狗”“走狗”等;而在西方文化中,“cat、dog”更多地传达的是一种赞扬和喜爱的感情。

(2)语法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带来的思维方式必定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客观事物更被重视,而汉语中则更看重主观主体思维。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句式上就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表现在主语是否被省略,语句组成中的主谓宾是否完整方面。

(3)语言结构的文化差异。在英语各种句式语法中,经常出现倒装句,即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将重要的事情、结果放在前面阐述,而相对而言其原因等则放在句尾;在我们传统的汉语言中,则属于恰恰相反,我们更习惯于由次要内容引出主要内容,由原因到结果,将发展情况徐徐阐述而出。

(4)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发展到今天所产生的差异较大。比如在方面,西方人对宗教的热爱、对上帝的信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偏向于佛教、佛祖等方面的口头语及词汇有时可能较多。由此产生的衍生词汇和典故,则是更加博大精深,需要文化的积累。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1)通过文化背景讲解,对比不同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词汇拓展讲解、句子结构分析之外,加入文化内容的讲解,介绍课文篇章中所涉及的各种文化背景因素、历史发展,并对中英文化差异作出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及其文化特征和文化习惯。结合所学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多做一些相关方面文章的泛读,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更可以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探索兴趣。

(2)利用试听材料,增强语境及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原版的介绍英美文化的或与英美文化相关的视听材料,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地给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比如美国热播的校园轻喜剧《生活大爆炸》、反映美国军人间深厚情谊的《兄弟连》。在听到不同人在不同场合,就不同问题与不同人谈话及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既进行了语言的实践,又对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扩展了学生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探索兴趣。

(3)延伸词汇的内涵,理解文化背后的意义。词汇是语言的组成,同样也是对文化影响中最为敏感和直观的一个层面。不同词汇的背后往往会隐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不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不理解其外延所表达的意思的状况之下,而仅仅把词汇表面意思串联起来,很多时候便会形成理解障碍。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三结合;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做一探讨。

一、结合课型,改变阅读法

1.积累法

初中课文课本中,自读课文一般为15篇,均是情文并茂的美文,对于这些课文,如果让教师讲析,也许说了好半天,学生仍是不好理解文意,因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扎实的课前预习,多读、多写、多背,这未尝不是一种较直接的学习途径。一般说来,词不达意的病源是词汇太贫乏或者是缺乏语感,为此,我让学生在阅读自读课文时,摘抄并记忆文中的格言名句以及学生感悟颇深的优美篇段,用来充实他们的写作语言,陶冶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寻求生活指南,塑造完美自我形象。此外,还可以利用办手抄报、开展读书笔记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养成爱看书、勤动笔、多积累的习惯。

2.精读法

对于教读课文,除了教师本人认真研悉教材、备好教法之外,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每篇每页不偏不倚,平均使用“兵力”阅读,而应把课文中对自己启发最深、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细嚼慢咽,精心细读,反复品味,并能够深思文中的精妙之法,自己设疑质问自己,如此下去,当教师研析新课时,学生也会心领神会,并能在以后的习作中,借鉴其写法,使自己的文章“下笔如有神”。

二、纵横结合阅读法

1.对比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不会融会贯通。对比阅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较好办法。在教学中,我把不同类型的文章内容让学生进行纵向、横向比较阅读,例如,同一体裁文章我是这样比较阅读的,譬如同属散文体裁,杨朔的《荔枝蜜》与郑振铎的《猫》抒情方式则不同,感情线索则相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则能初步揣摩散文的构思方法;还有用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这样,边比较、边学习,用时少,阅读效果佳。

2.迁移法

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时,应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迁移,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语文阅读方法,例如在教学冰心的《纸船》时,我先让学生阅读体会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抒情技巧。在归纳《纸船》的构思技巧时,我指导学生阅读了泰戈尔的《纸船》,这样,引导学生把知识横向的迁移;其次,我又从《纸船》的托物抒情写法,让学生回顾杨朔《荔枝蜜》的托物喻人手法,让学生区别这两种抒情方式的异同点,如此阅读方法,何愁学生阅读能力不能提高呢?

3.激趣法

积极创设情境,营造阅读教学氛围。所谓情境,并非是游离于学生学习之外的一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而是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课堂因素。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只有从多维的视角认识情境的激情功能,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情境中得到学习的东西和源泉,唤醒学生的情感,实现学生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学实际与生活是最紧密相关的,很多材料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

4.质疑法

鼓励质疑提问,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没有问题的情况,这对语文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鼓励学生提问:一是从阅读教学材料中的矛盾处寻找问题。学生如果发现了矛盾提出问题,就可以顺藤摸瓜、开展讨论,直到得出合理的答案,也就完成了此文的学习。二是从阅读材料中的从反常处提出问题。

三、课内外阅读法

互补法。这次新编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每册语文教科书还另配套一本《初中语文阅读》(简称《读本》)。《读本》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为我们教师在培养学习科学的阅读方法时找到了比较恰当的方法。平时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配合的《读本》中的选文。

教师平时讲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因此,平时适当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结合比较紧密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使学生“课内课外”相结合,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篇8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高段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3)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的教学渠道

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内与课外两个场所。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课堂,因为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信息中获取事实、观点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欣赏;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教师还能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等。这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对中低段孩子的阅读学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但紧紧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高段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同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四、总结升华练习―――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篇9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选取切入点 措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54-01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与剖析占用了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时间,学生处在被动听讲与死记硬背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对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产生厌倦情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深不透,影响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创新阅读教学模式,选准教学切入点,是对新课改提倡的学生主体理念的有效体现,也是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 以阅读想象为切入点,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阅读离不开想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是对原创作品的二度创作。在阅读教学中,以想象为切入点,促使学生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放到阅读体验当中,实现个性化阅读,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教师在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说着,狼朝小羊身上扑去……”留下的艺术空白,激发学生想象:“狼朝小羊身上扑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们展开想象,有的说狼扑向小羊,小羊闪身,狼扑空了,正好撞到小羊身后的大树上,撞得头破血流,小羊乘机逃走了;有的说,狼扑向小羊时,小羊向旁边一躲,狼扑到山崖下面去了;还有的说在狼扑向小羊,正要咬小羊的脖子的紧要关头,突然听到一声枪响,狼应声倒地,原来隐蔽在树林中的猎户,看到了事情的全过程,在小羊发生危险的时候,出手相救,等等。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可以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以语文活动为切入点,加深学生亲身体验

小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直观形象的教学能够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使学生走入文本的精神世界,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对话。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根据课本剧在组内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汇报演出”,由教师与学生组成评委对各小组进行评比计分,最后评出角色扮演优胜小组,并给予激励性评价。学生创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是对课文进行反复与深入阅读的过程,学生要反复理解晏子与楚王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要以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来加以表现。学生们表演得绘声绘色,通过表演进入了人物的心灵世界,与文本意旨达成共鸣。再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教师让学生以“这条鱼该不该放掉”为题,在学生小组内分为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更深切地领会了父亲的高贵品质,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 以阅读质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传统的教师“输液式”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感,学生处于无问题意识状态,影响了学生阅读质疑品质的养成。学贵有疑,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才会激发探究问题的动力,从而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与探究。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司马迁身受宫刑,受尽羞辱,但是还倾尽毕生精力写《史记》,这值得吗?”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司马迁为我们树立了如何对待人生挫折、发愤进取的榜样,人生总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有的学生说,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即使经受挫折,也会愤然而起,正因为司马迁怀有父亲临终前著述历史的理想,不忘父亲嘱托,所以在面对挫折时,才能战胜消沉,写出前无古人的历史巨著;有的学生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做出正确选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质疑,从而直达课文的精神内核,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四、 以阅读方法渗透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渗透,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才能为深入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夯实基础。方法与技巧应该自然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升。例如执教《船长》一文,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同学们,我们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要通过阅读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的说要通过阅读理解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哪些品质;还有的说要了解课文是如何描写船长这个人物的,等等。接下来,学生们根据自主制订的教学目标自主阅读与探究。遇到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其实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自然对阅读方法进行了渗透。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特别是要选好教学切入点,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95-01

一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步履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而且,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再是自上而下,授之以渔的形式,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分析,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图片、摄影、音乐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使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明晰感。

二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与此同时,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材料,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其思维的品质有关。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其品质,如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等,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他们才能正确地思维,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在听课时,若能循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搞清了教师讲课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那么,学生一定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其智力水平相关。教师的启发诱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可更换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将其问题再分解成有梯度的相关的若干个小而易解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理解解决了,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得以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开展。当然,所分出的小问题应有价值,既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 教师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前延教学关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四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切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真正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得到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科学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