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

篇1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化,越来也多的教育工作者将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仅以教学生《观察物体》为例,粗浅的谈谈在指导小学生写作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感受和做法。

1.创设情境,孕育创新萌芽

"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源泉。"也是孕育学生创新萌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力点。

首先从选材料入手,我以热胀冷缩原理的物理实验教具作为指导材料,以其独特的外形,有趣的变化,吸引学生观察注意力。比如:一上课,我轻轻的摆弄着一个玻璃球,使球内的水,时而像水溪,潺潺流淌,时而像喷泉,水花四溅。学生看着有趣的变化,学习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被激活,使得一双双慧眼紧盯着玻璃球。此时,我适当的引导,问:"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霎那间,高高地举起一只只小手,一连串的问题相继出现:有问水怎么会流呢?可是冰冷的手摸上去一点反应都没有呢?为什么手越热,水流得越快呢?……随着问题不间断的出现,同学们自主创新意识开始逐渐萌发,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也有老师的导及时转交给了学生思考与交流,此时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自觉的担当起课堂教学的主角,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讨学习,激发开拓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丰富想象,开拓创新思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才理解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和区别。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的传授和积累,忽视了知识的思维和理解,教育出来的学生虽知识丰富,但操作能力低,思维能力差,创新能力更差。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是趁学生情绪高涨时,及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用脑想一想,用嘴巴说一说,用耳朵听一听,自己来揭开玻璃球流水的秘密:即当一边的球体增强了温度,原来静态的平衡被打破,液体只能流向温度低的一方,使温度高的球体内的液面下降。交流让学生茅塞顿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热胀冷缩的原理。想象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也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当学生处于意犹未尽时,老师要继续不断的摆弄玻璃球,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球的外形变化。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度被调动起来,想像的闸门被打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踊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如果让他们说一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将单个玻璃球比作品乓球、水晶球等;有的把两个连在一起的玻璃球比作天平;有的比作哑铃,电话机等。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形象储备,在情境引导下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物体外形的描写方法-"观察法"得到了很好的掌握。

3.营造气氛,激发创新热情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情境;教学设计;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57-01

现代教育技术有别于我们以往所经常提到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由此可见,电化教育注重媒体运用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要素的研究,事实证明是不可能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明确概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运用的呢?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在了解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里开始学习非常重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是因为对知识缺乏强烈的需求,一旦让他们变“让学”为“要学”,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刺激”能够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情境,鼓励质疑,有疑才能有思,有问才能有究,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用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从而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学习。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好处。

二、现代教育技术引领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教学需要为立足点,从确立目标出发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优途径与措施,建立起解决教学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所倡导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又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灵活运用设计方案。通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加工处理、集成与开发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学生伴随着教学设计的实施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们既学习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激烈的讨论,思维的碰撞,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3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教学方式 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性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教学方法和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的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教师的创新教学。创新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当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使一些相关教学方式最佳结合时,才真正体现创新性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最佳结合――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教师感到无从着手或是高不可攀。其实,把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方式做到最佳结合时,就会出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如对这两者的概念、关系、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或教学手段安排不当,就达不到相应的目的。如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素质高低就是智力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意识到智力因素的提高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系。有的虽意识到学生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起制约作用,但没有意识到非智力因素对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在现代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型的浪潮中,“以学生为主体”“兴趣乐学式”“合作交流”“游戏助学”等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可谓百花齐放,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最大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但有的课堂教学是“追潮”意识,还是为“矫枉过正”?新教学方式得用且用,有“心机”者还加点自己的创新方式。一堂课上完后,观者对其课型不易肯定,疑问重重,看不出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是怎么掌握的,也没有能突出让学生动脑思维的关键环节,教学过程中为“形式”而形成,这又过度重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目的不明确。综上所述,根本不会有创新性教育。只有明确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挥是智力因素培养、提高、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为了智力因素更好地提高和发展。相反,智力因素的提高又能促进非智力因素,二者相符相承。只有做到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手段,达到最佳结合时,学生的能力才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才会出现创新。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方式的最佳结合――创新

在课堂上,学生的各种思维形式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最活跃,利用率也最高。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把这两种思维恰当结合,就谈不上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这两种思维形式的训练,做到最佳结合往往是人们忽视的问题。直观教学具、电教设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条件,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但在关键时机注意给学生留有抽象思维的机会。训练学生这两种思维能力要有一个科学的结合方式,才会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可利用这样几种教学方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抽象创新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抽象创新思维形象验证;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形象思维是初级思维,是培养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条件和手段,目的是使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才会有创新。

根据低、中、高学段或教学内容,先以哪种思维形式思考问题,做到科学地安排。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进率等内容时,都可以让学生以抽象思维入手,不要直接让学生利用直观教学具,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想象一下,教师有针对性的了解部分学生的思维情况且保持意见。为了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再利用教学具进行形象思维,逐步得出计算方法,然后再公开直观教学前部分学生的想法。教师对正确或更好的方法给以肯定鼓励,不正确的给以验证。对于其它学生说不定在启发下还会出现更好的创新方法。这就是: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创新思维。

有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可直接让学生抽象思维,并公开学生的想法,再利用直观教学具验证。即抽象创新思维形象验证,这样就对不同学生起到两全齐美的效果,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把形象思维形式与抽象思维形式做到最佳结合时,才会有创新思维。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结合――创新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虽方式不同,但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且又是两个即对立而又统一的整体,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两种优点和作用不是更完美的事情吗?应试教育时期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课堂任何时候不准学生相互商量,认为是影响学习的不良现象。现今素质教育时期,“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新时尚,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要具有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才适应社会的新需要,这给原来的课堂教学效率一个很大的补足。往往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只为追求“时尚”,忽略“自主探究”,不能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步提高,顾此失彼,这又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个新的缺陷。像有的小学课堂教学不分学段高低和内容,揭示出课题以后就让学生同位或小组讨论,不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只有很少学生可能按照自己的见解发表意见,但对一部分独立思考能力稍差的学生(见别人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做),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训练机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独创机会、成果被少数学生所取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协调进行,切勿偏颇,使全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展和提高,我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讨论学习不宜过多,只能略试,循序渐进。中、高年级知识基础较好,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互协调的前提下可多实行讨论式学习。

2.根据学习内容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还是“合作交流”为主,或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要做到恰到好处。

3.有的内容要采取讨论式学习,但在讨论前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见解之后或学生独立思考也没有解决方法时,再进行讨论,这样既起到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作用。

篇4

一、强调以人为本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因为语文是有生命力,所以语文的学习也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创新精神才能成为可能。

二、注重落实三维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三方面必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标还指出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并体现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展开想象。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时,小恩科西得知自己的厄运时,他没有选择退缩,没有选择悲观消沉,而是坦然积极地去面对。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此时,我们可让孩子们去充分地想象一下,恩科西是怎样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继续续写故事。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要善于把握和运用。

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式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地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可以问学生“你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定式――都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教师可以发问:“你们都不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吗?未来的社会需要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啊!”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做人的关键是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

五、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小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原因是父母这个时期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快乐。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也就是这种赏识,成就了每一个孩子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掌握了口语这种最难的语言形式。

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

平心而论,我们成人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而十分厌恶别人的“诋毁流言”,就算是善意的批评,心里也有几分不舒服,更何况是孩子呢?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运用赏识教育,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多为他们的成功而鼓掌,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受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很重,他们肩负着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作为语文老师,要把语文课堂作为孩子们放飞思想、展示自我的阵地,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责任啊。

篇5

一、教师积极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低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素质,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生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教授“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足球比赛的集锦,学生肯定很感兴趣,一个个精彩的进球瞬间让人陶醉,这时提问:进球后往往会看到什么样的场景?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就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老师对学生交流和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在进球后慢动作回放的过程,就是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进球的过程,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回味,达到不同的效果。再结合课本的例子,教师组织学生用类似的情境亲自操作和体验,先做一做,再想一想,然后用学具摆一摆,体会思考的过程和验证猜想的结论。然后由分散到集中,各组派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在学生动手探究热情高涨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学具的摆放和观察,引出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

三、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数学相对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太抽象、形式枯燥、逻辑推理严谨,致使很多学生感到乏味、厌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使他们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学习行为;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目标,妥善进行奖罚。赞科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尺规作图”的教学中,可以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图形的愿望,驱使他们进行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有的学生很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引入“丢番图的墓志铭”,这样学生既利用了当天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要让学生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入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如观察温度计可以让学生获得数轴的直观感受。在问题探究中,要让不仅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数轴探求两次运动的结果,认识有理数加法法则。通过探究教学,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在反思中总结升华,扩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最终实现自我创新,体验结论的获得,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如果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如果过分责备,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就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给予学生信任,全身心地爱学生,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肯定他们的努力,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消除畏惧心理,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怕出错和失败。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和思考,逐步学会用创新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

五、强调小组合作交流

篇6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提高;策略

新课程改革主要就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看重学生的分数高低,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素质的提高就像一个水桶,如果只是某一领域的水平增长,也会造成其综合素质的欠缺,只有全方位提高,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中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形成的重要元素,不断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才能给学生素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下面谈谈我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对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1)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它一方面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学生的学法。因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决定的,但由于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音乐欣赏课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要依据该学科教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来开展教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通过音乐欣赏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还要依据学科中的教材内容、特点,欣赏课教学不光采用欣赏法,还可以运用其他手段,如采用诗、文、图画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联想与想象。同时,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也应贯穿学生音乐学习、音乐欣赏的全过程。

(2)因人而宜,展开教学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应针对你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你的欣赏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心理变化不大,但对新的环境和生活又充满了好奇,而且,属于比较好动的年龄段,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可以选择一些有形象和具有动感的作品,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另外,由于高一的学生还具有初中时期的幼稚心理特点,还可以适当的选择如《天鹅湖》、《动物狂欢节》等适合较小年龄层次欣赏的作品。

(3)注意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他们的创造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时代的发展中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作曲家富有创意的构思。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捕捉那些作曲家的创意,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音乐想象,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来源。音乐来源于生活,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本身的想象也应该是客观的、科学的,是与现实生活相符合的。因而,教师在激发学生展开音乐想象时,也要具体的分析学生的想象是否是显示的、科学的,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科学的联想,使学生少走弯路,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的创新思维习惯。

二、高中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篇7

一、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自信心

中学生是具有一定特性的独立的个体,因为年龄、性格、成长背景等因素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教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学习,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遵守,让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们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要多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比如,在学生出现新奇的想法的时候,作为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然后再耐心细致地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表扬了学生学习中的优点,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又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树立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改正的信心,可谓是一举多得,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记得有一次课堂提问,有个学习中等的学生很快的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但是全班学生都说他回答的是错误的,此同学非常尴尬,深深地低下了头。此时,我立刻告诉他,他的回答声音洪亮、条理清晰,结果正确,只是解题的方法有点繁琐而已,如果能用我们学习的知识做出简便的方法就更完美了。他这种善于思考、积极发言的行为是非常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听到这里,这位同学抬起他的头,用坚毅的目光注视着我,仿佛在说以后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且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切不可批评和打击,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欲望,后果非常严重。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尚未被发现的宝藏,他们本身潜在着无穷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发挥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想尽一切方法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以求自己去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自主探索创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初中的数学知识中,很多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单纯的一种解题方法,一题多解的存在很普遍。所以,当学生找出问题的一种解答方法时,作为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还有或者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来确定,这样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多媒体还能够把比较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使用,而这无数的经验都验证了多媒体技术对于辅助中学数学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原本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为学生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知识基础,也提供了时间保障。而且,多媒体还开发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积极因素。所以,在数学课堂教材中,我们要积极发挥多媒体带来的一切优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让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兴趣和探索欲望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圆的对称性这一内容时,可以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车的轮子都是圆的呢?”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当然问题情境的设置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源,锻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勇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这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力量的道理。学生学习一样,个人的勤奋刻苦和努力钻研也可以有所创新,但是和合作学习相比较,它就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你有一个知识,我有一个知识,大家交换,结果是你我都有两个知识,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参与的同学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大家共同提高和进步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这一团体的活动功能,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分析和探讨的机会,使学生们互相学习各自的知识, 互相借鉴各自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协作创新,使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更上一个台阶。

篇8

科技?龉菔俏颐瞧胀ㄈ颂逖榭破罩?识的场所,它的目的一是,传播科学知识,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STEM教育活动本身就是融科学、技术等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在科技场馆开展STEM教育活动利于传播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STEM教育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可以充分体现其跨学科性、 趣味性、 体验性、 协作性、 实证性、 技术增强性。

1 STEM教育内涵及特点

STEM教育最初源于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比较火的教育理念。 STEM教育是科学(S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ing)、数学(Mathmatics)等学科融合之后形成的新整体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教育,体现为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这和中文学科中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共同之处,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数学素养,以及学生的探究力、批判力,设计、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STEM教育不是不同学科简单的相加,这个新整体课程非常注重的是不同学科融合之后,产生的新问题、新办法。

STEM教育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征,即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协作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

(1)跨学科;这是它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STEM教育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更多地跨越学科界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互连接、相互融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趣味性:这是STEM教育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基于它的跨学科性,趣味性应运而生,多学科的融合,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有挑战性,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后,学生会在趣味中收获成就感,这一点倒是很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3)体验性:因为是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些学科,所以这就决定了STEM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的动脑能力,更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并驾齐驱,共同协作才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出色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科技的观摩和操作,这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性,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协作性:协作性仍然是由STEM教育的跨学科性决定的,在STEM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同群体和个人的相互帮助和启发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协作就不会有出色任务的完成。

(5)实证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应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实践出真知”,这样的体验充分表明了科学技术和STEM教育活动的实证性、准确性。

(6)技术增强性:参与STEM教育活动,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并且要了解技术的应用、技术发展的过程等,好要具备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自己乃至周边环境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科学知识和能力才可以保证STEM教育活动的进行。

2 在科技场馆进行STEM教育活动的好处

英国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指出,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只要从小就给他们合适充分的科学教育。中国传统上给孩子的科学教育主要是基于讲授式的,其实这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有特别大的局限性。为了培养中国21世纪自己的科学家,我们的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合作”(collaboration)等“软技能”(soft skills)。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目前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是非常适合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这些技能的一种教育理念。在科技场馆进行STEM教育活动的好处,总结有以下几点。

(1)STEM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动手做的课堂体验,有益于帮助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在科技场馆进行STEM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技能被激发了出来,这对于他们来说,以后可以更加有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STEM教育所运用的方式方法,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技场馆进行STEM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去感受科学带给自己的震撼和感受,其实不管是参与探究,还是做实验、做调研,这些实践都只是手段,不是终点,我们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反思,批判性地去看待自己所学的的知识,进而能更为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3)不同于学校教育,科技馆不仅可以着眼于静态知识点的描述,而且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构筑动态开放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科技场馆还可以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下发挥优势,促进优质科技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这对学生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

3 在科技场馆实现STEM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1)深挖展品背后的故事,分主题进行展品教育活动

科技展品的资源挖掘可以更多地投入文学、艺术元素,以展品主题式开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生在得到科技展品熏陶的同时,也了解了展品的历史和作用,对学生来讲,这样的教育身临其境,具有很强的体验性。

(2)满足多元化的观展需求,打破传统局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场馆的人流量越来越大,参观者囊括各个年龄阶段、各个文化层次,所以打破打破科技场馆教育的局限,展现展品之间的创新型联系,以期满足不同观众的多元化观展需要。以往科技馆的设计主体不是参与者,现在我们就是要打破传统,为了更好实现STEM教育活动,为了使教育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可以把科技馆的参与者变成项目的设计者,在设计作品完成之前,先设计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问题,让参与者在设计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寻找的和设计的过程中领会科学和技术的精髓、要义,培养参与者扩散性和创新性思维。

(3)整合社会各路资源,促进STEM教育的运用

目前中国最先进的科技都在大学和企业,所以在STEM教育中,开设馆企结合、馆校结合的互动体验项目,吸引企业中和大学中优秀的工程师积极参与到科技场馆,不仅可以弥补科技馆展厅内学习的不足,而且通过交流,对各方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篇9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泛运用.起初案例教学法用于管理、法学、经贸等学科,效果明显.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案例教学法也开始运用在教师的培训.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法就是指老师采用教学案例为基础,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有效掌握特定知识的教学方法.其所说的案例,即指拥有普遍性抑或代表性的特征事例,其围绕事件而展开,并对其进行陈述.案例必须适合教学的最终目的,师生围绕着该案例进行审查、深度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交流.所以,应用的案例中每一个步骤都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并能清晰见证其背后隐藏的教学任务.实施案例教学,师生间能紧密联系,加深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同时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效果显著.

二、初中数学教学于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与意义

作为一种对学生逻辑思维、推理和判断要求非常高的数学科目,与文科科目不同.文科类科目大多需要的是大脑的记忆,例如语文、英语等,但数学要求更多探究与创新能力,并且是手脑并用.中小学新课改中明确指出,老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对学生的导向工作.“学”不仅要满足于“会”,更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法”.学会学习嘛,也就是让学生变得会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加强并提高学习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缘由是,案例教学法中的事例,大多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精髓,内容提到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平时生活和日常学习里的某方面.因此,人们谈到:好案例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载体,其将数学的思想方法融入其中,得以能够让数学的“实用性”鲜明地表现出来.结合案例教学法,以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为引导教师教学,学生快速地就会对抽象的理论和生活生产的实际结合感到兴趣,从而渐渐开始变得乐于好学、探究问题.所以,案例教学法很有效地改进了学生对“灌输式”教学法带来的倦怠现象.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1.调动典型案例的激励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本质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进行相互交融,共同提高、发展的双方互动的过程.案例为教学进行中知识的重要载体,要求老师和学生彼此有良好的情感基础,采用引导学生感悟问题内涵的同时,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内容,使教学问题生活化,进而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学习兴趣和重要性,从而能够为更好地开展问答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明确要求,中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典型案例挑选和设置时,将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象,结合数学问题,有效地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情感的建立.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过程中,老师在选择题目时,联系学生“最近发展区”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数学问题和现实中的“建仓库”现象合理结合,设定了“某单位计划在长20米、宽12米的空地中划出一块长方形的平地建间仓库,使仓库四周的剩余部分一样宽,且余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2,求此宽度.”让学生在感受和理解问题条件内容的过程中,切实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有效地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效推进数学问题的教学进程,为陶冶良好学习情操打下基础.

2.体现典型事例的创新特点,增强学生积极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教学表明,对知识进行整理、消化、传授的过程,教师开展知识传授和讲解,教师通过“创新”的思想,对教学资源开展“二次加工”,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类型,才可以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所以,教师在开展问题教学活动时,联系学生的学习要求与课堂教学内容目标,采用创新、甄别的求变制度,对现存在数学问题开展有效的“改造”,然后把典型案例运用到教学重难点,创造出能很好激发学生创新求异的意境,让学生在解答与分析问题中,思路变宽,思维活跃,方法多种,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例题已知一次函数y=x+m与反比例函数y=m+1x (m≠-1)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为P(x0,3).(1)求x0的值;(2)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此例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一道与“一次函数”知识点内容相关的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此问题设定前,已对数学问题进行了有效地整理,结合课堂知识点内容与其他知识点内容的内在关联,将现存问题进行加工整合,然后设置出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一系列教学实践表明,此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将知识点内容得到有效传授,还可以使学生在问题条件辨析时,明白此知识点内容和其他章节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

3.重视互动性,设定辨析特性问题例子,提高学生解答问题效率

案例九年级一班进行现场教学.他们组织课外活动小组使用标杆测量了学校旗杆的高度,并画出了比例图.图中,标杆的高度为CD=3 m,标杆和旗杆之间的水平距离为BD=15 m,人眼距离地面的高度是EF=1.6 m,人和标杆的水平距离为DF=2 m.求旗杆AB的高度.

某学生是这样求解的:

因为CDFB,ABFB,

所以CD∥AB,所以CGE∽AHE,

以上只是重表层的口头回答形式,轻深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众所周知测量在实际的操作中带有一定的误差,而要得出:“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千真万确的定理,又岂能仅仅只是这带有误差的工具所能阐释的呢?因此,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老师“只关注答案,而没有倾听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忽略了对学生思考方式进行教学指导的单向的做法.因为只让学生知道答案或结果,老师无法看出其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老师没有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学生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会学习的;同时也约束了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四、提问实质不清

在初三复习教学中,老师在讲述专题内容时,是直接告诉学生已有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程序,而不是启发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经历探索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许多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偏差仍普遍存在,使得数学问题教学的误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潜能的开发.

例如,在一节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中考专题复习课中,老师的做法是先帮助学生梳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分解因式法,紧接着老师出示了四道习题:

按要求分别解下列方程:(1) (x-2)2=9 (直接开平方法),(2)2x2-4x-9=0 (配方法),(3) 3x2=4x-1 (公式法),(4) 3x-2=(3x-2)x (分解因式法).

很明显,上述老师的执教在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若将上述四个问题改为:

(1) (x-2)2=9(2) 2x2-6x-9991=0

(3) 3x-2=(2-3x)x (4) 3x2=4x-1

篇10

关键词: 插图 高中英语教学 重要作用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直观、形象的内容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更加持久,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当代英语老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无生命无激情的“输入”,就容易使学生的头脑简单化、程序化。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合理运用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插图不失为一种好的可利用资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插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中心内容,便于介绍语法知识,方便学生进行会话练习。而且有些插图,图片精美,细致传神,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它们就像英语教学中的调味剂。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这把金钥匙,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趣味,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专门提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教科书和教学插图就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二、插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过于追求创新,以至于忽略了教材上这一块现成的教学资源――插图,不免可惜;习惯于以文本为中心,忽略了插图能够发挥出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就怎样利用好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发挥插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巧用插图,激发兴趣,直导主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教师如果能紧扣文章主题,展开有趣的导入话题的设计,就会为整个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导入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就目前来看,高中英语教师采用的导入方式形式多样。我认为,借助插图,精心设计导入,也能高效地导入文章主题,让课堂教学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 2 Turandot in Beijing这一文章时,如果直接让学生看题目,他们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一方面他们对单词Turandot比较陌生,另一方面话题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普通的口头解释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此概念还是一知半解。这个时候必须借助于Welcome to the unit中的插图让学生直观地进行了解,激活他们原有的知识,激发其求知欲。插图一旦呈现,学生则能明白文章和音乐艺术有关,紧接着再呈现悉尼歌剧院和一些与歌剧相关的图片,学生自然也能猜到题目大体的含义。

2.妙用插图,营造语言氛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人脑在进行创新思维的时候非常活跃,就像“大海起了波涛”,“清风吹皱一池春水”一样扰动了人脑的活动空间。纵观国内英语教育,学生缺乏创新且运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十分有限。《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在人际交往中能得体使用英语的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创新和口语表达能力与课标中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语言氛围,激起学生说话和表达的欲望,提高其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教材是学生练习说话的一块沃土。高中英语课本上,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往往使人浮想联翩,激情澎湃,最为重要的是插图一般都能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课本插图,营造一种语言氛围,诱导学生的无意识活动,使学生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后,教师应让学生再一次观察图片,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图上能看到的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出现的东西,或者把图上的内容做假设、变换,让学生想象新的条件下的新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进一步练习把语言说得更熟练、准确、生动、形象。

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 3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时,课本上就有四幅图片有关于网络的。图片1:The Internet can help us search for information on a variety of topics.图片2:We can shop for the top brands at the best prices all over the world on the Internet.图片3:We can use the Internet to keep in touch with others wherever you are in the world.图片4则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下面写着:What next.这时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前三幅插图让学生猜猜将来人类可以利用网络来做哪些事情,以及网络会给我们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了前三幅图片作为参照,学生自然有话可说,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其创新思维能力,一举两得。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可以利用图片把内容作假设和变换,假如我们现在生活在无网络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又将呈现出怎样的一幅情景。目的是再次激发学生想象及说的兴趣,近一步巩固语言的表达能力。

3.借用插图,加强指导,促进合作式教学。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也被称作共同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同一个学习目标,大面积参与,营造一种融洽、积极的心理氛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通过学生努力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插图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1)根据插图内容合作创编对话。利用插图创编对话表演是一种使语言学习的过程转变成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体验过程的好方法。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很多插图是以话题为单位的,为学生创编对话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创编对话表演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插图所提供的主题,结合已学的话题,创编出富有个性的对话。而创编对话必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共同进行对话练习,因此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表演的机会,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2)根据插图内容合作讨论问题。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6 Unit 3 cultural differences时,我认为可以借助课本四幅插图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进行讨论。具体操作如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人,然后让学生讨论插图上各个国家的打招呼方式,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再让学生讨论对比一下其他各国打招呼的方式,从而引申出对其他文化差异的讨论。最后每组讨论结果汇总,指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整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责任明确到学生个人,充分发挥了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4.利用插图,引起情感共鸣,进行思想教育。

情感和思想教育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又是英语教学的目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思想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高中英语教材内容渗透了很多思想教育的因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地挖掘利用教材中这些德育素材(如插图),强化其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联系自己的实际思考和讨论,使其思想得到升华。

例1:教材中的插图,有好多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导行图,给学生提供了正确行为的指南。比如说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 Unit 2中,插图涉及的是nature and environment(自然与环境)这个当代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4幅图片生动地描绘了各种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图片在视觉上带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力,而在这种冲击力的震撼下势必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人类再一意孤行地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最后就势必会遭到报应――地球自然灾害频繁,人类走向毁灭。这时我认为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例2: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0 Unit 3 Aids today中的艾滋病人的插图,图片中那瘦骨嶙峋的病人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令很多人终生难忘的,对艾滋病人产生了无限的怜悯。在此情况下,教师伺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不应歧视艾滋病人,对其应持有正确的态度,以此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把课堂作为传授交际语言和培养运用能力的手段,而且要把课堂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三、结语

总之,插图教学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巧用插图,可使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插图教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充分地利用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插图是提高教材内在品质的剂,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插图,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课程资源,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梁果.花里胡哨”英语插图之运用.诸暨教育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