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简单通俗地讲,就是你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将学生带到那里去?你这样做能将学生带到那里去吗?也就是说,教材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就要对目标、过程和评价作出的构想与设计安排。落实到具体环节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备课活动中要备学生、备目标、备任务、备过程和备评测。新课程由于教学理念的变化、教材系统的变化、培养目标的变化,因而,对中学数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就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对教师提出了学习的要求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好与差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课程改革的成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就是说,中学教师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改变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课程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要实现这一提高,首先应从学习开始,从学习教学设计,特别是从学习设计理念着手。
教学设计受教师的设计理念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进行的。这就要求从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及教学设计的服务功能、服务地位的根本转变,要求教师更新理念,实现角色转变,使课堂教学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接受式为主走向以引导学习自主学习为主,让教师从“知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中走出来,走近学生,关注过程,设计以促成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或者说,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
二、对教学目标设计的新要求
要做好教学设计,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即明确你想将学生带到哪里去。按布鲁姆的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纲要》提出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原来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较,“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的结果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和对学习者——学生的关注,目标更加人文化,更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特别关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着力研讨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设计实现以下这些过程性目标: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
经历运用数字、字母、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三、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活背景与学生实际
实际上,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与认知能力各不相同。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认知特点,为不同学生的学习留足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发挥想像的空间;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层要求,分层布置作业;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减少同样的结论,完成相同的任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个性发展与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营造相关知识学习的学习环境。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相对熟悉的氛围中去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
除了新课程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出的上述三点主要的新要求外,新课程对中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还在于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寻求数学教学设计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赵国忠.透视名师课堂管理[M].浙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6.
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设计基础;素养;教学实践
引言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已经渐渐难以适应高中美术学科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尤为重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强高中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高中美术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不断完善学科教学体系。
一、高中美术设计基础素养教学的发展现状
高中教育体系在近些年中逐渐获得发展及完善,顺应教学体制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升高中阶段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进步,逐渐成为当前高中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为深远,高中教师虽然意识到转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但是教学效果依旧不甚理想。美术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设计基础素养教学十分关键,但是纵观现阶段高中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教学的基本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美术设计基础素养教学缺乏创新性
高中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导致美术设计基础素养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注重提升学生潜在性的学习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要求较高,基于此,才能确保美术设计作品的新颖性。创新性贯串于美术设计基础素养教学的始终。由于现阶段高中美术学科教学中缺乏创新性,对创新资源的积累少之又少,甚至受到学生阅历不够丰富的影响,学生的拓展性学习思维得不到提升,导致其学习效果较为低下[1]。
(二)高中美术生的综合学习素养有待提升
由于美术设计基础素养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艺术性,对于美术生自身而言,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对美术生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意义下的高中美术生发展要求已难以适应现阶段的高中美术设计基础素养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高中美术生不仅需要具备学习美术设计基础的基本素养,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同时还应具备强烈的美术艺术感染力,才能够适应美术设计基础素养教学的实际需要[2]。高中教学活动的开展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引导作用,导致高中生将过多的学习精力投放在主要学科上,而渐渐忽视了对美术设计基础学习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同时学科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低下。
二、高中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教学实践开展的举措
现阶段,为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开展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结合高中美术生成长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实践中多应用设计术语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应用美术学科的设计术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加强对高中阶段美术作品的设计评价,提升工艺美术作品的适用性、经济性及美观性,并能够伴随时代的发展及进步,为美术作品注入新的活力[3]。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影响下,高中美术学科设计教学内容更新变化较快。与此同时,设计评价体系也获得不断的丰富及发展,在对每个体系加以完善的同时,应对各项指标进行区分,以实现教学的全面发展。在高中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教学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多样,以工艺品制作为例,其中门类主要涉及以下内容:a.陶艺;b.印染;c.装饰画;d.刺绣;e.编制等;另外在材质方面,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内容:a.金属;b.石;c.竹木;d.塑料;e.贝壳等。因此在进行高中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教学的实践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针对设计需要,展开合理的设计用语使用,提高教学的专业性[4]。
(二)帮助美术生建立完善的设计意识
在高中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建立起完善的设计基础尤为重要,为此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在开展高中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相关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应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等展开设计,充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同时能够使设计具有多样性。美术作品不是凭空产生的,通过手稿的设计,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整体布局有明确的认知,同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充分的拓展,并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为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树立完善的学习理念[5]。
(三)提高美术设计材料使用的灵活性
由于美术教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及实践性,在设计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也会用到诸多的设计材料及设计工具,在明确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学习,掌握美术设计的灵活性及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术作品的设计中,可加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从而确保美术设计作品能够具有多样性[6]。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美术设计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对自身美术作品的认知程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推动高中美术生设计基础素养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教学要求,所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就比较重要。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还有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师生角色的转换没有发挥作用,有的教学中还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诸多不利。再有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教材的内容创新也严重不足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策略探究
1.加强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对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积极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以培养。教学课堂是实现学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这就能够将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积极创新,只有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激发,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使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得以有效提升。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实施优化需要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来实现。情境的设置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丰富化,强化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例如通过几何画板对高中数学中函数图像以及点的轨迹进行操作,就能够将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提升,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抽象内容的具体化理解。
3.实施数学文化教育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观,这样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对数学的概念以及在定理的讲述中,就能够将人文性以及社会性的内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内容有兴趣。这样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
总而言之,通过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情况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诸多需要优化的地方,所以要充分地重视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从而更好地保障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此次仅从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优化策略的实施角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实际教学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篇4
关键词:过好衔接关;练好基本功;用好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6-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又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成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师亟待探究的重要课题。那么,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应如何践行新理念,展开新实践,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
一、承上启下,过好衔接关
初中新课改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教材内容压缩和删减,叙述方法较为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强,结论易于记忆,学生易于掌握等特点。与高中课程相比,高中教材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比初中剧增,难度增大,具有更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新课程的课辅用书泛滥,题目偏、难、怪,这些都使学生学习困难,很多学生在高一上半学期,没能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大下降,因此,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以旧知识衔接新内容
首先是知识的衔接,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更大、方法更新、分析能力要求更高。新课程的学习仍然要用初中的教材内容,包括已删除或降低要求的教材内容,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数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等等。因此,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要明确高一数学的每一节教学内容都与初中教材有关,都是由初中知识基础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要特别注意旧知识的复习,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
2.以旧知识挖掘新知识
初高中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和教学方法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初中学生习惯于模仿,而高中新课程注重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类比地学、联系地学,让学生既要从概念中看到它的具体背景,又要在具体的例子中想到它蕴含的一般概念。这样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又使学生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二、循序渐进,练好基本功
让学生从生活中出发,从家庭中入手,从周围环境中着眼,只要注意挖掘,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中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生活与数学的接轨,但是在新课程强调要“重视数学的广泛应用”的同时,纯粹数学的研究及能力的培养仍然不可忽视。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建构等思维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常规的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于实践,这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同时也要开拓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数学基本知识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能力。数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作用方面,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严格论证、准确计算,使学生在受到数学严格训练的同时,逐步提高三大基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三、因地制宜,用好多媒体
新课程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用计算机,学生能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其主要体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多媒体作为现代先进的教学工具,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在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应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很好地形成,对一些抽象的内容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于理解,例如动点的轨迹、函数图象的变换等问题,学生感到难于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很强,利用其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加强了直观教学,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我国当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即是依据科目教学理论确立标准,其实际就是对原有的苏联的数学教学理论的继承和改良。因而现在很多高中数学教师人手一本富有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听课记录,以便对授课质量做出客观评价,这种有其客观的优点:准确、即时、客观,但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教师准备过度,也就是,很大意义上是为了数学教学评价表的内容而备课,其激励的结果往往是,本应遵循学科自我逻辑的数学教学过程,成了单纯为了评分的表演,一旦开口讲课,往往是拿早已准备好的,甚至是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已经完成过的课程来应对考核,这样的话,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往往不具备创新性,其作为参考标准的课程教学评价表的客观性也要打折扣,其实际教学的价值很值得质疑;同时,这种以教学评价表为衡量和考核中要参考指标的行为,间接忽视了数学课程进程之间的差异和数学课程内部之间的差距,也直接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伴随着高中课程新课改的提出、启动和全面实施,传统教学理念受到冲击,新的教学思路呼之欲出,再加上对现教学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深入发掘和使用,高中数学教学涌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其有效性也大大提高。但这并不代表在传统数学教学课堂出现过的固有问题得到了完全解决--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机械式教学的照本宣科、表演式教学的独角戏、光做表面文章的虚假教学、本末倒置,单纯的为新奇而新奇的“怪异式”教学等等实际问题,依旧存在。只是以上这些实际问题的出现概率一般意义上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其问题的出现率进一步萎缩,但数字上的萎缩并不代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不再发生。本文作者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思路以供参考:
一、注重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首先,初中数学内容较少,相对简单,且大多都是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述,学生很容易接受。而高中数学内容难度加大,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语言表达也更严谨、规范。因此,对学生的理解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初中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依赖性,习惯跟着教师转,缺乏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学习习惯显然不适合高中阶段的学习,因为高中教师是引领式教学,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自己总结知识与方法,将知识系统化。再次,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定式思维,这也会给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针对初高中数学的内容、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差异做好衔接工作,使学生有一个自然的过渡,能够较快地适应高中学习。另外,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高一年级专门开设初高中衔接课,由专门教师负责填补初高中衔接部分的空白。
二、课前做好有效的预习
为了使学生听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课前预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提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找出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所预知,提前设计教学方法。这样,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教师带着方法讲课,必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高二、高三进行授课时,由于考虑到学生的作业繁多基本上已经忽略了预习这个环节,很多教师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①给出明确、可行的预习要求。
②提出一些有点拨性、层次性、方法性的预习问题。
这样,学生的预习不仅有针对性,还可以节省时间,同时也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设计巧妙的课堂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本课内容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的讲课,自然就会轻松自在,有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教学导入情景:
1.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导入情景
例如,在引入“三视图”课题时,教师可结合工程作图中飞机、汽车、坦克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意识到本课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很有学习的必要。
2.创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导入情景
例如,在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阴历十五的月亮的形状得到圆的概念。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圆的木轮。约在4000年前,人们将圆的木轮固定在木架上,制成了最初的车子。这样的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
3.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情景
例如,在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多米诺骨牌的视频,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原理。
四、改进传统的教学观念
1.必须重视教材
很多教师和学生觉得教材的题目太简单,而考试题目往往比教材题目难,因此忽略教材。其实教材是基础知识的载体,书中的概念、定理、例题、习题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把书中的例题剖析得透彻一些,讲解得精细一些,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本质,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延伸和扩展,必将有更好的收效。而近年高考试卷中也常出现教材中的原题,笔者认为这也是在提醒广大师生要重视教材。
2.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指出,课堂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项活动,教师应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来源,真正体会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学习过程的关注,实际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身上“人的因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要数学教师求既关注学生本有的数学能力与天赋,又要承认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性;二、对学习能力的引导,从该点出发,对数学教师要求包括即时的点拨,积极地引导和激发学生潜力。通过以上两点,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新课标倡导的“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要以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这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点,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五、及时准确的教学反馈
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体现出来。因此,为了使教师能够根据教学效果,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决策;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改善方法,积累经验,从而取得进步,课堂教学反馈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每天的作业以及答疑情况,因为作业的解答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对当天课堂教学的一个最好、最及时的反馈,教师要进行详细讲解并反思自己课堂讲解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纠正。青年教师尤其要注意,做到这一点不仅能使教学更为有效,还能使自己的业务尽快成熟起来。
六、认真细致的教学反思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又云:“温故而知新。”可见古人对反思的重视。凡事都进行反思,才能做得更好。作为教师,应该养成时刻反思的习惯,这里所说的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要从教学流程方面关注有效性,要求关注课程的定义、要求、和对制度的理解。首先从课程整体安排来看,数学教师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进一步制订一个大致的、原则性的、灵活性的课程计划,区别于学校制度性的,带有“人的因素”的课程计划。
教学前要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以往在同类教学中的经验、教训,还要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这个教学方案再次进行查漏补缺,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新教案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关注学生的需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边教学,边反思,把反思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本领和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即要求教师回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例题的难度是否适当,学生是否提出了教师没有预想到的解法和思路,例题的变式是否可以更加灵活等,必要的细节都应做好记录,下次教学可以借鉴。其次忽视数学教学中师生感情互动的高中数学教学是缺乏灵魂的教学过程,要求关注数学教师身上“人的因素”。感情互动和感情教育是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数学教学本是一个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发散和扩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缺乏感染力和热情的,所以如果你能够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添加丰富而富有力度的感情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数学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直接提高有效性。而学习感情培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但是,对该过程的培养,关键就在于数学教师的责任心和学术素养,及时并真诚地对学生的课堂反映作出评价,积极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的学业交流,客观和诚恳地面对学生,也只有通过积极的态度、语言、氛围和环境交流,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做好教学反思工作,能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正视的主题。它既对数学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提出了不同的侧重点。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积累。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有效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实践模式
1.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威廉・H・克伯屈从J・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出发,并在其“问题教学法”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inner motivation)和附随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理论所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呆板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以及孤立的分科教学体制等缺陷,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设计教学法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学生根据其兴趣和需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制订达到目的的工作计划;第三,在自然状态下,运用具体材料,通过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第四,检查其结果。
设计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将个人兴趣、需求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得到承认,并且有发展的空间,这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衔接教育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2.“1234”实践模式
“1234”实践模式是在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1322”策略[2]实施衔接教育的1个平台、2个资源、3个内容、4个措施。MOODLE平台是整个研究的技术支撑,资源和内容是在平台基础上开发和实施的,措施是平台、资源和内容的具体应用。
2.1 基于MOODLE打造的衔接教育平台
目前,项目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通过MOODLE平台进行。为了解决衔接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信息技术教研组专门针对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开发了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衔接教材、案例、操作演示等学习资源,根据学生水平定制学习菜单,供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在衔接教材中把MOODLE平台的使用作为重要内容。
2.2 基于主题活动的衔接教育资源
2.2.1 衔接教材
为了解决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之间的“不适应”,项目学校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在高2014级进行衔接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梦,我的梦”为活动主题,精选进入高中学习必需的初中内容编写衔接教材,并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2.2.2 配套资源
衔接教材完成后,根据“颠倒课堂”的思想,对教材中要求的基本操作制作微视频,建立衔接教育学习网站。并在多次实施“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拍摄了3堂录像课作为指导信息技术教师衔接教育的样本。
2.3 基于连续培养的衔接教育内容
初高中衔接教育内容的设置主要考虑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补足”衔接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高”学习,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对有兴趣和潜力的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实现各学段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连续培养。
2.3.1方法指导
开学第一课首先进行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和学习习惯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高中学习方法指导,着重培养在MOODLE平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意识进行多元与自主的学习评价。
2.3.2 课堂衔接
根据各个班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衔接教材中的内容(1―3个课时)进行学习,从整体上进行衔接,解决课程的“多起点”问题;在进行新的内容模块之前同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任务的设置,并适当进行衔接。同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其他学科进行衔接,如把数学学科的“算法”一章纳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2.3.3 活动衔接
对基础较好和兴趣浓厚的学生,主要利用每周星期四下午课外活动进行特长培养和专业引领。
2.4 基于学生发展的衔接教育措施
2.4.1 需求导向
衔接教育要避免“为衔接而衔接”,内容和方式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到有的放矢。
2.4.2 活动驱动
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对学习、生活的实际意义,把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到活动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并且,把学生成果的展示和评价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4.3 自主选择
由于高一年级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非常大,“多起点”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大而全”的衔接教育是行不通的。为了有效开展衔接教育,项目学校利用MOODLE平台提供学习菜单,由学生自主选择,实现衔接内容的“私人订制”。
2.4.4 小组带动
根据设计教学法的思想,一项设计通常由几个人或许多人共同完成,组内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学生分组时,有意识把基础较好的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组,通过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学生的主动衔接。
3 实践效果
从实施衔接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看,参加衔接教育的学生基本达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起点水平,在学习方法上实现了初中向高中的顺利过渡,有效解决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问题。
从学生的自我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可以看出衔接教育课程的“1234”实践模式是切实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美)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 曾维义. 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教育策略研究. 信息教研周刊. 2014,3.
[3] 顾明远. 重视初高中教育的衔接. 基础教育参考. 2009,5.
篇7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转贴于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文化;高中课堂教学
一、数学文化观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数学文化是从文化的视角探讨数学领域的一种文化体系.美国数学家怀尔德认为数学是一个由其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共同作用而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文化系统,数学文化即是由文化传统和数学本身所组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即一切人类创造的与数学相关的历史、人物、精神等方面,比如数学史、数学家的努力和贡献精神等.数学文化相对于数学而言,不仅仅是单纯的逻辑推理和公式计算和几何推演,更多体现在与文化的融会贯通,强调的是数学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重在培育人的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从人类个体来说,数学文化的培养对人们日常思维习惯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社会化的表现,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学文化丰富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体现了数学这一文化分支的学科精髓,丰富的文化整体性,同时又聚焦数学领域,具化文化的表现方式.
二、数学文化为什么要融入高中教学
1.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
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数学家对数学文化推崇备至.苏格拉底强调学习数学是“为了灵魂本身”,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院士曾经专门介绍数学文化,他说,“数学文化是理性文明的火车头”.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前言中指出:“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这里的“文化力量”是“作为理性精神的化身,数学已经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风俗所统治的领域,而且取代它们成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许多取得成果的数学家无一不具有共同的素养,那就是坚持不懈的拼搏气魄、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是通过长时间的努力累积演变成的数学精神,这就是数学文化的魅力.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是培养数学素养的良好途径.
2.改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的形式化、教学内容的表面化、教学过程的机械化、教学评价的简单化等现象,导致了数学教学在数学文化上的缺失.日本著名的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学生们在初高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教育,通常再出校门后一两年就忘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将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和领悟,可以帮助改善目前高中教学现状,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
3.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
文化素质教育推行要求我们的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着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响应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应对之策.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将传统的只注重科学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忽视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培养的数学教学模式,转向由教师启发性引领,融入数学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形成数学思想、观念,从而主动去探索知识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建立健全人格和培养道德情操的新模式.
4.响应新课标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
近年来,新的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启动,目前正式使用新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由此可见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视,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基于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的定位,数学文化更应融入教学课堂中,达到传承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弘扬数学精神的目的.
三、数学文化如何融入高中课堂教学
数学文化反映数学价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数学观念.新课标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数学课程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所在.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推进.
1.将数学文化列入课前教学设计
首先要注重提前设计好数学文化的教学方案.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都是专注于讲授数学解题方法,很少融入数学文化.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首先在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要做好准备.教学设计要增加数学文化模块,选择适当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话题,密切关注课本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连贯性,善于提出问题进行数学文化引导,丰富教学内容;其次,要注重提前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在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中可以适当增加含数学文化内容的了解性作业,例如在“勾股定理”这一定理的教学课堂前,让学生提前了解勾股定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体会数学家的学习探索精神等方面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
2.数学文化课堂呈现方式多样化
数学文化融入方式的多样化会让数学课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在教师的讲授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科之间相结合.从数学课本中发掘数学文化,将数学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文化的融入,从而更加喜爱数学.比如在几何学的学习中,可以通过阐释几何与美学的关系,通过鉴赏绘画的方式,解答几何学问题;在数学文化的呈现方式中,通过辅助适当的现代化手段,让数学课堂更加形象和立体化.如在教授数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数学发展史、数学家励志片等通过多媒体播放,以图像和视频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的互动环节方面,若课程安排还有冗余,可设计数学文化参与和学生互动体验环节,如数学文化问答题比赛、数学家故事小品、演讲等,不仅丰富教学手段,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参与度与体验感.
3.完善数学文化课后教学评价
为了让数学文化更加有效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后评价体系也应完善数学文化的反馈内容.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做好数学与文化的纽带角色,课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数学文化的课堂呈现方式与内容对学生们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这种课堂讲授方式的接受度和改进意见,以便下次做好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在试题出卷方面,应加上适度的数学文化题目,以增加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体现教学侧重.另外,学校还可以适当增加数学文化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将获得分值增加至教师考核工作和班主任班集体考核工作之中,作为硬性指标进行推广,提高学生和教师们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度.
四、结 语
数学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文化的子系统,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思想和精神.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更应该扩展视野,养成良好的探索钻研的精神.新课程标准从文化的层面定位高中数学课程,以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通过数学文化学习和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培养,将更好地带给学生知识的启迪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Wilder,Raymond L.Mathematics as a Cultural System [M].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1.
[2]郑玲艳.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8.
[4] 戴风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与对策,数学教育学报,2011.12,第20卷第6期.
篇9
【关键词】数码时代,摄影技术,艺术设计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结合高超的计算机图像后期处理技术进行修改及创意表现,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像处理商业摄影是以传播商业信息为目的,以摄影艺术为表现手段的一门专业摄影,它包括商业静物、商业人像、商业风光摄影,是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摄影技术为艺术设计创作图像素材的能力,它是连接摄影与设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商业摄影的综合训练,可为今后继续学习设计专业课程打下基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商业摄影教学一般只安排四周共64―80课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教学,笔者认为必须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自身教学资源与学生的特点,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摄影技能训练,并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从基础摄影训练入手
不管学生有没有上过基础摄影课程,都应该在商业摄影教学之前进行不少于1周的基础摄影训练。对于有摄影基础的学生,基础摄影训练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熟悉器材的操作,加深对摄影理论的理解。对于初学摄影的学生,基础摄影训练的重点是专业摄影器材的使用,光圈、快门、焦距、感光度等摄影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基础摄影训练既可以锻炼学生使用专业器材进行拍摄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初学摄影的学生而言,如果一开始就学习专业性很强的商业摄影布光、测光、曝光、对焦、构图等专业知识,学生缺乏对专业器材足够的认识,往往会手足无措,拍出来的片子也非常的糟糕。这样不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耽误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学生感觉商业摄影课太难,产生一种畏惧和消极的情绪,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基础摄影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少讲相机结构、光学成像原理,把专业相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测光与曝光控制方法、景深控制方法教会即可,重点放在学生的摄影体验上,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人像、风光摄影训练。通过一些轻松的拍摄实践既锻炼了学生操作相机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表现力,有利于接下来的专摄影的学习。
二、通过分组教学合理安排棚拍实训
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商业摄影的教学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全班学生一起进入摄影棚进行拍摄实训。根据摄影棚的大小、摄影器材的数量,教师要合理安排各小组进棚的顺序和时间。笔者在教学中一般安排4组学生同时进棚实训,每次实训时间为2课时。并安排没进棚的小组做好拍摄计划,寻找模特,完成商业摄影的创作草图、光位图、道具准备。这样,实训与准备实训交替进行,既合理的利用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实训教学可以使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发挥作用,学生在讨论磨合中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明确各自的分工,比如摄影、灯光布置、道具制作、化妆等等。这样学生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普通教学针对个体时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三、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
教学示范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对几种经典商业摄影技法的演示,进行专业相机操作、灯光布置、道具使用、模特姿势设计、曝光控制、后期处理等的示范教学,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掌握到各种商业摄影的技能与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鼓励学生模仿优秀的商业摄影作品,与学生一起研究优秀作品的拍摄技巧与方法,并帮助学生运用分析来的拍摄技巧成功模仿出高质量的商业摄影照片,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进一步进行商业摄影创新打下必要的经验基础。
四、强化数码后期技术教学,紧跟行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数码影像技术日趋成熟,在商业摄影领域里,数码摄影已经全面的取代了传统摄影的地位。相对于传统摄影,数码摄影在工作效率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一边拍摄一边通过液晶屏查看拍摄效果,可以及时的监控到照片的质量,而不需要等到洗出照片。从而使拍摄的时间和成本大大减少。通过数码后期技术,摄影师只要拍摄一些原始素材,便可以依靠Photoshop等专业图像处理软件来完善和再创造。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商业摄影教学,应利用数码摄影技术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效率,在掌握传统摄影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学生的数码摄影技能,并补充相关艺术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做到与职业要求接轨。从课程的组织、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努力提高商业摄影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篇10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一、职业高中在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其实,职高学生与普高的学生在智商方面不存在太大的区别;只是在知识方面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使得他们的学习非常困难,有的甚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如果我们教师能教会他们查缺补漏,认真总结,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信心不足,自卑心理特别严重,直接导致他们畏难,厌学情绪,消极情绪严重。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他们不善于总结反馈,直接导致知识记而不牢,用而不活。这就是目前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这些特点不难看出,要做好职中学生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细致的任务。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艰辛与努力,积极从多方面探索。
二、职高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教材衔接不顺,高中数学知识起点高,学生基础差。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多而杂。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职高数学第一章就是集合与映射,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刚刚步入高中,一下子还不能接受,学习难度非常大。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与所需知识间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大多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模糊不清,有的数学知识根本没有学过。这种现状给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相当的阻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差。职高学生,大多由于中考时数学和英语成绩差,才进了职中。究其原因,就是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能力基本没有。课堂上他们不会做笔记,不会主动看书,也不愿看书,不会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知识在他们头脑中是一盘散沙。有的职高学生甚至是父母逼的才来上学,所以他们缺乏学习的信心,更谈不上兴趣,因此对于职高学生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职高数学教育教学 的对策
1、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态度,充分调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面向全体,绝不放弃一名学生,要与学生真诚的沟通与交流,要有耐心,要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自信。另一方面,通过生活中一些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愿意主动去学习,比如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告诉实际的工作和知识的联系,给学生讲和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做好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之间的教学衔接。对于职业高中的教师而言,在进行数学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在职业高中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循序渐进,千万不能在学生刚进入到职业高中以后,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教学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注意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比如对于初中的函数关系很简单,而到了职高相对要复杂的多,如果想一下就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基础本来就差的学生,那学习的效果一定不会好,因此,要加强初中和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从初中到职高慢慢过渡。
3、要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不断改革教法。为了顺利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必须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要教会他们在阅读做题中,理解概念,公式,总结做题的方法,从而抽象出一些类型题的数学模型,得出规律。教会他们归纳总结,整理学习资料等;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路子,不断探究总结适合职中学生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坚持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真正解决好“吃不饱”与“吃不了”的关系,实施分层施教。
总之,职高数学教师任务重,工作量大,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无不渗透着教师的辛勤劳动,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春妍.新课程理念下职高数学的教学设计─以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为例[J]. 中等职业教育. 2010(04).
[2] 杨云花.浅议职高数学教学中“板书”与“课件”的关系[J].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0(16).
[3] 冯姣萍.浅议职高数学教学的课堂管理量[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6).
- 上一篇:高分子材料概念
- 下一篇: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初高中数学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