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户外空间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he social associ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s of contemporary museum public activity. Design of the public social space is on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sign of museums that were set up lately. This article launches a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trend in the social space of contemporary museums, carry on case analysis and study, trying to induce its development regulation.
关键词: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发展趋势
Key words: contemporary museums;social space;desig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84-02
0引言
在过去30年中,特别是自从休闲产业迅速膨胀以来,博物馆作为高雅文化场所如今被疏远,潜在的来访者被更流行的休闲活动吸引。博物馆为了赢得公众注意,当代博物馆已经增加了这样的一些重要功能:作为公众休闲、交互教育及作为举办大规模展览的场所。
社会交往是当代博物馆公共活动的核心内容。公共交往空间设计在新建博物馆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古典博物馆时代博物馆主要承担作为艺术品殿堂的角色,展览厅是博物馆的主体。大英博物馆的入口是一个以帕提隆神庙为摹本的希腊式门廊,扮演着艺术品殿堂角色,成为了整个参观流线的唯一。大英博物馆在扩建之前,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核心空间,进入门厅后是环状串联的无尽展室。福斯特为大英博物馆扩建设计了内圆外方的中庭光棚,把室外庭院变成了光庭。这个光庭成为了城市的交往空间,连接着博物馆和图书馆。游客可以自由进出及流连于中庭、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圆形图书馆周边加建了商场、咖啡座等空间,使中庭成为了真正的市民客厅。
从大英博物馆扩建可以窥见到从古典博物馆到当代博物馆的演变过程。古典形式的博物馆几乎没有交往空间及为参观者提供服务空间,当观众走完一个又一个看不到尽头的展厅时,会觉得非常疲劳。这也似乎也符合了当时博物馆作为艺术殿堂的主旨。古典博物馆缺乏休息交往及服务观众的空间使博物馆观众日益流失。
纵观当代博物馆公共交往空间案例,其发展有着以下三大趋势:面积扩大化、空间界限模糊化和功能多样化复合化。
1面积扩大化
20世纪60到70年代一批新型博物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印象,增加了交往空间和服务空间,商业、餐饮、教室、图书馆、工作坊等功能陆续被加入到了博物馆空间当中。
1.1 服务设施及核心交往空间的扩张随着时代演变,美术馆和博物馆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变迁,相关的交往及服务空间反倒占据较多的空间。如贝氏建筑生涯中的美术馆及博物馆作品已反映了此时代特性。贝氏强调美术馆要成为社交场所。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咖啡座、餐厅与书店、光庭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4.1%。波士顿美术馆西厢社会服务空间也占有较大面积。卢浮宫服务空间的规模甚至远超过一个小型美术馆,其一期扩建的服务空间与核心交往空间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近40%。
服务空间与核心交往空间的面积比例扩大化还体现在空间体积扩大化上,如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如以楼层建筑面积来算,涡轮机大厅的交往空间比例仅为整个建筑楼面面积的八分之一。但涡轮机大厅占据了南侧七层通高,就占用空间体积算,交往空间的比例是整个建筑的一半。如此巨大的通用空间不仅提供了宽敞的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同时也为创意艺术活动提供了活动场所。
1.2 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扩展当代博物馆的交往空间除了面积扩大化趋势外,还表现为建筑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延伸和扩展。如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内倾斜的斜坡广场,提供了丰富的街头文化交往场所。首都博物馆首层周边是下沉庭院空间,与负一层娱乐休闲空间连接,娱乐休闲空间在户外得到了延伸,扩大了交往空间的使用面积。
除了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扩展,半室内半室外空间也被塑造成了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的亮点。如东京江户博物馆是一个以四根巨柱支撑起的庞大体量,其大部分展厅都被提升到半空中,展厅下面的巨大空间是被称为“江户东京广场”的公共活动平台。又如墨尔本博物馆,其巨大的“飞翼”屋顶遮盖的“博物馆街”同样也属于半室内半室外空间。
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扩展提高了交往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丰富了博物馆的周边景观环境,避免了博物馆孤立于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引入到博物馆中,同时,博物馆也作为一个微缩城市,容纳着城市所容纳的一切交往活动。
2空间界限模糊化
博物馆的门厅、中庭、公共过道、露台、休息厅、咖啡座等空间一般被认为是博物馆主要的交往空间。从对当代博物馆研究案例来看,博物馆属于城市公共建筑的一部分,其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的特征。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区域都广泛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但从研究交往空间设计理论的角度来看,公共交往空间与空间的开放程度、视线的通透性和人的活动相关联。当代博物馆的交往空间并不单纯的局限于门厅过道等空间,当代博物馆角色的转变和新的功能空间的发展导致了交往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空间的模糊性指的是空间具有不定性和多义性。它不但允许对立矛盾的成分同时发生,也暗示了空间中各种行为的流动与相互融合。
当代新建博物馆交往空间设计在空间界限设定方面有着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室内空间界限模糊化,二是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化。
2.1 室内空间界限模糊化——流动空间理念的运用室内交往空间的界限有着以下的两种变化:过渡空间的设置以及通用空间的一体化。但由于陈列空间具有特殊的展陈要求,在设计中展陈空间与一般的交往空间还是会有一定的差别,室内空间界限的模糊化并非要打破上述的差别。
博物馆交往空间设计有着三种思路:一是把展陈设定在一定的路径之上,路径与路径之间可以相互跳跃转换,交往空间穿插于路径之上;二是把展陈设定为通用空间,通用空间可以经过临时的措施相互转化为展陈空间或交往空间;三是在展陈空间与交往空间之间设置过渡空间,避免过度的交往行为对展陈空间的干扰。
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鹿特丹康索尔美术馆就是以复合化的路径为组织展陈的案例。其交往空间穿插在路径之上。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公共交往空间主要存在于其围绕中庭的螺旋形路径上;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把单一路径型的交往空间发展为多元复合型的交往空间,把交往空间的要素融入到整个空间折叠的路径之中;鹿特丹康索尔美术馆则是把不同功能的活动通过同一的路径串联起来,把不同的空间交往行为和事件并置,达到了促进交往的目的。
而把展陈设定为通用空间的案例是蓬皮杜艺术中心,它开创了容器式的博物馆建筑空间。而皮亚诺在20世纪90年代设计的巴塞尔比耶勒基金会美术馆与阿姆斯特丹“新都市”博物馆则是这种概念的延续。而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机大厅则把艺术实践与公共交往大厅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是艺术事件发生的容器。
由于传统的博物馆展品需要有专业的人工照明,与交往空间所强调的视线流通、自然采光以及户外化的要求有所冲突。一些博物馆设计的案例仍然坚守着展厅与公共交往空间的划分,但在其空间过渡上做了些文章。如首都博物馆的展厅与走廊之间设计了过渡厅,提供休息座椅,配备纪念品的销售。过渡空间的设立有效的把交往行为引入到展厅中,也避免了过度的交往行为对展陈的干扰,同时也保证了观众从明亮到黑暗的视觉调整。
2.2 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化——建筑灰空间的运用及室内空间户外化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室内空间界限模糊化,还表现为室内空间户外化以及建筑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延伸。室内空间户外化在贝氏的案例中最能体现。贝氏光庭空间目的在于取消室内与室外的区别,从而达到促进交往的目的。其明亮化的中庭、走道化身为广场与街道,使得博物馆犹如一个微缩城市,使人们的心情比在室内空间更进一步放松,达到聚集人流和提供人们流连场所的目的。福斯特为大英博物馆加设内圆外方的屋顶也是这种理念的反映,事实上,玻璃屋顶的设置仅仅是为了隔绝雨水和多余的阳光带来的热量,但其并没有隔绝充足光线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又如金泽21世纪美术馆,妹岛和西泽设计的轻、薄、透明的围合界面则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透明外墙和圆形平面把建筑室内空间与周边城市街区紧密相连。
3功能多样化复合化
3.1 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功能多样化当代博物馆日益成为一个可以提供多种文化活动与服务设施的综合体。许多博物馆都与其他机构连成一个整体。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除美术馆外还结合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金泽21世纪美术馆则由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坊、多媒体研究中心、电影院、剧场等组成。当今博物馆已经成为多功能的场所,除了展厅、藏品库房外,常常还包括有图书馆、多功能厅、电影院、商店、咖啡厅、餐厅以及教育设施等。不过在这种日趋多样化的综合体中,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仍担负着主要角色,对展品的陈列观赏、研究仍是主要内容。
3.2 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功能复合化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功能复合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当代博物馆中不同功能结合在同一个建筑综合体中;二是指不同使用功能有可能复合到同一个空间中,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空间的目的。如公共交往空间往往承担着艺术品展示和艺术活动事件。贝氏的光庭交往空间注重艺术品的点缀和展示,同时也注重动态的艺术装置对交往空间的积极影响。而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机大厅则是注重艺术事件在公共交往空间的发生而由此展开的艺术家与市民的交流和对话。首博则是强调公共交往空间的礼仪功能。
4结语
当代博物馆公共交往空间的发展有着面积扩大化、空间界限模糊化和功能多样化复合化三大趋势,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的设计必须紧贴着时代的潮流,关注人与人之间行为模式的转变对空间设计的影响,以新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成.博物馆建筑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博物馆,2001年01期.
篇2
【关键词】医疗环境 人性化 景观要素
1. 基本概念
1.1医疗环境的含义
所谓"医疗环境"是指人们对医院空间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评判。在二战后的和平建设时期,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突吃猛进,医院建筑与医疗技术、建筑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在"医疗环境"这个术语中包含了对医学意义的深化认识和对整体概念的"人"的关切,引入生活气息来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1.2"人性化"的设计概念
"人性化"的设计强调设计师与使用者双方的沟通、联系和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设计,反对把设计与使用者看成对立的两端。设计师的设计思维逐步转向人性化层次,通过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反馈使用者信息,以及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设计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来达到设计与使用对象的协调,从而令使用者更加满意[1]。
2. 人性化医疗环境设计的作用与特点
2.1医疗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是科技发展的平衡剂
科技在展示人类伟大的征服力量和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带给人新的苦恼和忧虑,那便是人情感的孤独、疏远和感情的失衡。所以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实现"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和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2]。
2.2满足人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蔡德勒・格林内尔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罗杰S.伍尔瑞克对保里纪念医院环境对病人的影响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病人可以从他们的窗户看到室外园林中的树木,比他们直接看到砖墙需要的药品减少30%,而康复速度提高30%。
因此,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方面深刻地理解和创造与整体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人性化医疗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代设计师已将设计的触角仲向人的心灵深处,通过富有联想意义的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在医疗环境设计中赋予更多的意义,让使用者心领神会而倍感温馨,不再紧张,从而满足患者更深层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3医疗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反映了"为人而设计"
自然环境为人服务,景观环境为人而塑造,只有在医疗环境设计中突出了人、反映了使用者的需求,才是比成功的。因此,人是医疗环境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人具体的设计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性化设计的出现,完全是设计本质要求使然,决非完全是设计师追逐风格的结果。
3. 人性化医疗环境的设计
3.1景观空间规划
医疗环境需要提供多种场景设计,例如入口空间、休息交流场地、健身娱乐场地、医护人员休憩场地。丰富的景观类型,可以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例如:明登约翰人刮に沽忠皆荷栌腥肟诰肮酆湍旱榷嘀志肮劭占洌景观空间功能丰富多样,让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空间功能进行选择场地进行个人活动(如图1)。
尽可能的将户外的景色可以引入到室内,供人们观赏,让在院内因疾病不能外出的患者可以看见室外景观,放松心情,减轻病痛, 带入大自然的气息,让患者仿佛置身于自然中,从而增加他们到户外的机会,减轻病痛带来的伤害,获得最多的恢复健康的可能。
另外设计时应考虑如何避免外界噪音的干扰,达到户外空间的宁静[3]。
3.2植物设计
绿化设计以绿色植物为基本色调,然后配置不同色彩的树种和花朵。设计时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树种,让患者从视觉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患者需要交流空间,因此可以利用植物外形将植物栽植在桌椅旁边围合或者半围合,形成灵活的私密感。比勒体验花园的绿化设计中,以绿色为主,但配置了不同色彩的花朵,增加了景观的丰富性,还利用植物的外形形成了私密的交流空间(如图2)
3.3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作为医疗外环境的重要组成层部分,对增加医疗空间中景观的美观的动能性起到一定作用,通过视觉冲击,对患者的情绪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因此小品的设计可以根据医疗环境类型和不同使用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
例如:巴黎儿童护理中心中的景观雕塑色调可爱、鲜明,以卡通形象为主,利于吸引儿童注意力,减少儿童进入医院的恐慌感和不安全感,加快身体康复(如图3)。
3.4色彩
据有关的色彩学、生理学、心理学知识,分析人们在不同场所所期望产生的不同生理与心理需求,再以环境色彩来满足这种需求,以激发或抑制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反应,达到辅助治疗、早日康复的目的[4]。
色彩丰富的医院空间环境能使病人消除对医院所产生的陌生、紧张等不良心理。极发挥色彩的生理作用,形成舒适宜人的色彩环境。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建筑外外立面和花园中的植物色彩丰富,符合儿童心理,不仅形成舒适宜人的色彩环境,可以减少患儿的紧张情绪,而且具有标识功能,让使用者明确所在的空间环境。(如图4)。
4.小结
"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主体的,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本文通过景观空间规划和路径、植物、景观小品、色彩等景观设计要素的具体设计和相关案例分析来体现医疗户外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活要求进行设计和研究,永远是设计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书目:
1. 崔轶.人性化的医疗环境设计方法初探.东南大学[D],2004(6)
2. 李淦.北京医院老北楼重建工程方案简介.建筑创作[J],2001 (2)
3. 张茁苗.医疗户外空间设计中的景观体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D],2013(5)
4. Eb. H.蔡德勒,张神树译.医疗科技的进步,医院的可变性和健康的环境.世界建筑[J],2002 (4)31一32
篇3
这类空间多指城市公园、广场、滨水空间、街道绿化等场所。其中多数空间是伴随着城市规划、改建等政府行为产生的,面积也相对较大,功能性较强,是居民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有部分因拆建、扩建等原因而形成的面积较小、分布零散的空间,大多只是简单的绿化或铺装,空间功能性相对较弱。
二、开放性空间的特点
1.空间边界的模糊性
由于城市空间分布较为密集,空间的涵盖范围往往会有一定的重叠,空间边界识别度也就相应变低,再加之玻璃等透明材质的应用也使得部分室内空间在视觉上具备了一定开放空间的特点。以日本难波公园为例,名为公园,实际是一个购物中心与办公楼的综合体。难波公园(NambaPark)是一个斜坡公园,从街道地平面上升至8层楼的高度,层层推进、绿树茵茵,仿佛是游离于城市之上的自然绿洲,与周围线形建筑的冷酷风格形成强烈对比。人们可以欣赏成群的大树、岩石、悬崖、草坪、溪流、瀑布池塘及露台,人们徜徉在空中花园中尽享体验式购物的乐趣。难波公园颠覆了一味追求机器效率的工业化空间设计,打破了室内室外的空间界限,实现了城市森林中自然化、戏剧化空间场景的塑造,形成内部与外部景观的和谐与相互映衬,可谓集人文、娱乐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式体验购物的杰作。
2.影响范围的扩大
随着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私家车普及与城际轻轨的发达,人们单位时间内涵盖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活动的时间也相对延长,跨城区上下班已经成为可能。以往对周围使用人群影响范围较小的开放式空间,现在其影响覆盖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延伸。因此,重视开放式空间的设计对提高区域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3.空间的舒适性强调人性与尺度及无障碍设计
空间的舒适性是人们对空间是否认可的前提,主要是视觉的舒适度与空间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视觉的舒适度主要是指空间形态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及材质的铺装等;设施的人性化则更多以人体工学为参考,强调人们在空间内切实的使用感受,突出比例、尺度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作为开放式空间,其无障碍设计也是空间设计是否人性化的重要考量,突出空间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重视。
4.强调市民的参与体验
空间的功能性是其存在的根本,如何能够满足市民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是设计者应考虑的重要问题。一个好的开放式空间的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拉近人们与空间的距离,提高人们的参与度优化空间资源,突出空间的社会效益。
5.使用时间的延长和安全性需求
随着城市居民夜间生活文化的日益丰富,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也相对延长,这也客观上增加了开放空间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因此,如何通过设计降低犯罪率,提高夜间开放性空间的安全性成为市民的重要需求,也是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6.空间社会性需求量增大
城市建筑物较为密集,再加之很多城区建设缺少整体的规划,导致开放空间用地急剧减少,大大压缩了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私家车的普及,城市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客观上也急需更多的开放绿地来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城市高压的工作也使得人们需要有一定的开放空间去亲近自然,缓解精神压力。空间社会性需求的增加也要求设计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重视立体平台的搭建与设计,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中设计出更多的开放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7.突出空间的地域性文化性
地域文化是空间设计理念的重要源泉,也是空间存在的标志之一。深入地研究城市的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特性,结合周围环境,创造属于城市自己的开放空间特色与文化精神,使人感到愉悦的同时,又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加深对该地域的了解与识别度,利于形成较深的城市印象。
8.空间多样性与趣味性
结合城市具体发展状况,空间的多样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面积的多样性与形态的不规则性
城市道路网与建筑的相互交叉割裂,产生了很多零散的空地,它们形态不一,面积也大不相同,虽然增加了设计规划的难度,但如果设计得当,则可以使这些小的开放空间成为都市形态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对区域的规划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合理组织利用城市零星空间,将其转化为袖珍公园。城市中心区建筑高楼密集,欲建大型开放空间较为困难,但若把建筑之间或街边的一些空间加以整合,在喧闹的都市中便可提供给行人休息的绿洲。如纽约帕莱公园,该公园占地仅405平方米,正面被建筑围合,一边与道路连接,在公园尽端设置了高3.7米的水幕,构成了既可观赏又有声响的背景,地面种植了12棵洋槐树,树下摆设椅子和茶几供都市上班族和附近居民休息。袖珍公园在都市水泥丛林之中,以其亲切宜人的尺度、便捷的交通联系更显温柔舒适的感觉。
(2)功能的多样性
城市开放空间中的使用者包括了不同的阶层、年龄、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空间应富有层次与变化,给他们提供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位于密歇根“Eclipticpark”中心的下沉式空间,夏天广场为音乐广场、露天餐座,冬天空间注水结冰成为溜冰场,空间地灯的设计以天空星座方位为参考有序排列,将星座文化引入空间设计理念,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激发了人们的空间参与感,是空间多功能化的优秀案例。
(3)场所的多样性
由于城市寸土寸金,所以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营造绿色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对户外空间的向往。如日本名古屋市若宫大通公园,就是巧妙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化废为宝,化害为利。该公园分为雕刻广场、冒险广场、若宫广场、水的广场、花的广场五个部分,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重要场所。结合场地利用建筑屋顶及其他立体绿化等方式开设开放空间,将空间设置在公众易于到达和观赏的位置,作为人们休息眺望的场所,提高空间的综合利用率。
(4)存在的偶然性
城市中零散的开放式空间面积较小,大多是因为建筑用地规划的不同时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隙而形成的。它的存在是非规划性的,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即便后期做了简单的绿化或铺装,但其应有的其他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以上空间多样性的存在使其设计形态更加灵活,组织形式更加活泼,既满足周围市民的使用需求,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加深了人们对开放空间的印象,也容易得到市民的认可,从而提高空间的社会效益。
9.空间的便利性
开放空间应设置在市民便于到达的地方,结合使用者的需求,尽量与周围环境的配套设施相结合,避免穿越交通繁忙的城市干道,尤其应考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行动安全,尽量减少其移动的障碍,在有高差的地方应设置坡道。材质上,除了对整体效果美观的考虑之外,应防滑、耐久、便于清洁管理,以尽量减少维护成本。
10.与周围空间联系的整体性
任何场所的营造都应该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环境与功能联系。但由于空间面积相对狭小,分布相对零散,单个开放空间自身很难满足周围市民的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开放式空间设计时要从整体着眼,强调一定区域内开放式空间的整体规划性,体系中的各元素连接成呼应的空间网络,使其在形式上相互呼应,在功能上相互弥补。同时,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城市中的其他部分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影响的,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加强各开放空间之间的内在的组织性,也利于增强空间的认同感和可识别度,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 家具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81-02
0引言
有人认为家具设计属于室内设计的范畴,其实不然,家具存在于各种环境中,不管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因为人们在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是以家具为凭介物进行的。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家庭家具、办公家具、酒店家具等这些室内家具,也有各式各样的户外家具,比如放置在小区,公园、广场、街道等一些公共场所里的家具。对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来说,家具设计是环境设计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家具设计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又有它的特殊性。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现状
1.1 教材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有他的特殊性,它不但要考虑功能、材料、构造、形态、经济性、安全性、审美性等因素,还要考虑家具与空间的关系,它不同于工业设计专业与家具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但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多为产品设计的教材,教材中缺乏家具与空间设计的相关内容,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室内设计的教材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篇幅很有限,涉及的面很窄。有关家具与空间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只能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来弥补,对于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急需系统地讲解家具与环境设计内容的教材。
1.2 与其他专业课联系不紧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甚至这门课程成了纯粹的产品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毫无关联,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家具设计课程应该和其他的专业课程相关联,比如应该与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紧密结合,它与环艺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割裂的关系。
1.3 师资水平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家具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这门课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目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只具备某一个专业的知识,而对其它专业知识了解的很少,另外,教师很少到企业或其他高校进修,缺少实践经验,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会对这门课程知识的讲解造成一定的影响。
1.4 课程与实践脱节家具设计课程需要学生去实践,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和专业并没有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学校既没有和企业合作,也没有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没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学生对材料、工艺不懂,只有依靠老师、书本上的知识闭门造车,设计作品与实际相差甚远,设计作品只能看,不能投入实际生产,最终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的丧失。
2家具设计课程在体制上的改革
2.1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往往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为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跟上时代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行业的新动态,包括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并及时进行反馈。这样的话环艺专业在制定家具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就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去设置,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可以按照行业需要去制定。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可以聘请著名企业的技术人员、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也可以请他们参与到具体科研教学中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联系起来。
2.2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家具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内部要有自己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团队,而对于企业来说培养设计研发人员的费用很大,周期很长,而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回过头企业又可以为高校的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另外,企业通过与学校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以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的问题、困难,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获得了大量项目科研课题支持,促进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为家具设计课程带来了家具行业中许多前沿的信息,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又为家具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所以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2.3 建立实训基地家具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所以学校有必要建立家具实习和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实训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对家具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研发程序有了清楚的认识,并且在以后的家具设计过程中,避免了由于对家具生产工艺、材料不懂而造成方案设计无法实施和使用的局面。
2.4 加强师资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的教师一直处在相对封闭、落后的文化与教育体系中,许多教师一直生活工作在封闭大学校园中,从来没有走出去看看,这样导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脱离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并且多数没有留学的经历,普遍缺乏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交流,缺乏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又缺乏实际设计工作经验和市场、工程、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知识。所以,学校对师资的建设首先是要注重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外去深造和学习,到国外的知名企业和学校去进修,学习国外家具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学习国外高校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便回国后能把这些先进的经验用到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来。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加强家具设计与其他环艺专业课程的联系家具设计课程要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服务,保持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家具是人们使用空间的中介物,不管是室内空间还是室外空间都有与之配套的家具。作为环艺专业的学生要有能力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设计和布置家具,在室内空间中,家具除了对其进行装饰以外,还可以组织和划分空间。通过家具设计课程学习,环艺专业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室内空间尺度、性质、风格量身订做适合的家具。学生能够从家具色彩、材料、造型等方面使得家具和整体环境协调,学生能够掌握家具在外部空间中数量,位置、分布和材料的选择。由此我们可看出,对于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材料、形态、经济性、安全性、审美性等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家具和空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家具的尺度以及风格是否和使用的空间匹配等问题,所以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应该与其他课程关联起来才有意义。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能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比如,在家具设计课程中,老师给所有的同学提出一个实际案例,让同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老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去实现,而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学生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不断转移,有利于学生始终维持最佳学习状态。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实际的案例,所以这种教学形式形象、直观、生动,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个人在讲解,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被动学习,而是共同探讨问题。案例教学能够调动集体的力量和聪明才智,所以在家具设计课程中因引入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3.3 实践能力的培养家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的情况,应该增加对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具模型和实物的制作,模型和实物的制作不仅仅是老师讲解具体的材料、制作的工具、制作的步骤、制作的方法,而是要把模型和实物制作与实际结合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家具设计与企业的产品开发结合起来,高校应该努力和有实力的家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有机会去了解企业的产品开发,了解市场和分析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在对市场调研基础之上,学生的设计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也比较准确,设计就可以和企业新产品开发联系起来。学生利用企业便利的设备和生产车间,自己动手完成模型和实物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有问题还可以请教企业的技术人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提高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了解了家具企业的生产工艺,这为以后家具的设计提供了技术的参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从市场的调研,方案的设计、图纸的绘制、模型制作、到实物的制作一个完整家具设计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家具设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3.4 建立家具设计的评价体系在家具设计的课程中,家具设计评价不应该只是以教师个人为主,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量,首先,以使用者和市场需求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以尺度,人性化设计、功能、材料、安全、审美等多个角度去考量。其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省,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作为考量。最后,从家具的再制造角度去考量,家具的结构、形态、材料的使用等都要考虑到家具的再制造技术与工艺。
参考文献:
[1]马振山.家具产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7):86-87.
[2]祝爱平.室内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的优化[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6):68-69.
[3]冯昌信.构建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色的实践与探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1):60-61.
篇5
关键字:城市公园 空间形态 行为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公园使用者行为与空间形态
1.1城市公园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J185-2002)对公园绿地的定义: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城市公园属于公园绿地范畴,其中综合公园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本研究所调查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属于综合公园。
1.2城市公园的使用者行为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中的使用者户外行为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城市公园里发生的形态也大致可以分成这三类。
城市公园应该通过高质量的环境设计,来吸引人的穿过和逗留,从而成为人们进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良好场所。因此,对现有的城市公园的使用者的行为的调查和研究是研究评价公园的空间形态是否合理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所调查的北京奥森中每个空间场地的使用者行为的观察归纳进行分析。
1.3城市公园的空间形态
1.3.1物质空间形态
物质空间形态从空间形式上看可分为平面型和空间型。空间型中根据其周围的围合程度,可判断其开敞的性质,而平面型根据其空间的占地和围合的形状,可判断其空间的尺寸的和形状。
1.3.2人文空间形态
人文空间形态是只人在某种空间活动时所体会到的空间氛围以及物质环境的意义,使人们行为活动和情感表现的特征,通常也被称为“场所精神”。
2.调查研究的方法:
2.1文献归纳
通过查阅各种相关的文献,了解城市公园和户外空间形态,以及利用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了解调查对象北京奥森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的调研成果,查阅对象包括相关的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2.2调查分析
对研究的对象马甸公园,北土城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及海淀公园进行实地的调查和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访问法两种。
2.3.1观察法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奥森中使用者行为和使用的频率,分析记录(电子拍照记录和书面记录),从而评价制约因素对游人游憩行为的切实影响。通过观察的数据记录,对问题进行的强有力的科学分析。
2.3.2访问法
本次研究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使用者对使用的空间形态的直观感受,采取了面对面的直接访问。利用访谈的形式弥补了观察法所调查的不足。由于访问对象的代表性确立的复杂性,因此,本文将此方法得到的调查结果作为对观察的一种补充,而不直接用于研究和分析。
3.调查研究的案例分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3.1公园概况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北端,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北区,是目前北京市规划建设中最大的城市公园,占地面积680公顷。公园分为南北两园,南园是山,水相间的生态森林公园;北园是以自然,生态,绿色景观为主的自然野趣密林。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设计理念,旨在实现从严重的城市环境过渡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中,是北京市重要的的综合性公园和应急避难场所。
3.2公园的空间形态
3.2.1奥林匹克露天剧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正门入口处,与奥林匹克景观大道贯通连为一体,以草坪和铺装为主要的形式,外向性的开敞空间,为大型聚会和演出绝佳的场所。平时,该场地可以观看奥海的喷泉表演,由于其相邻着大草坪,活动的人群很多,十分的热闹。
3.2.2林泉高致:位于主山的西南余脉,该景区环境相对的幽静,设有三潭两峰,随山势而形成一条溪涧瀑流,自北向南汇入奥海,构成山水相依的空间格局,外向型的半开敞空间,该场地地势最高,主要以自然山水形态为主,可观赏俯瞰全园美景。
3.2.3听泉轩:为功能茶室隐于山林溪水之间,地处“林泉高致”的湾流处,地势高低变化最大,有落差,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形态。置身其中为静思安逸较私密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内聚性,伴传来泉水声,水木清气暗涌,素雅清净,是深思,幽会,聆赏景色的极坐之处。
3.2.4仰山和天镜:仰山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主山,位于公园中心为公园核心景区;天境位于森林公园仰山峰顶,为森林公园的最高景点,登临“天境”,视野开阔,气象万千,为全园最佳观景之所。皆以自然山水形态为主的典型的外向型开敞空间形态,主要俯瞰全园的美景。
3.2.8奥海和天元:奥海位于仰山南端,作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奥运场馆中心区龙形水系的龙头部位,以大水面为主要的空间形式,对整个公园生态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使用者的行为没有特别直接的作用。天元属于仰山与奥海之间, “天元”从仰山南侧余脉伸入“奥海”水面,形成一个直径20米的圆形冰水广场,山环抱着水,主要以内聚的水和半开敞的山两种空间形态,在水中可享受幽静安谧,在山上可俯瞰全园的美景。
3.2.7朝花台和夕拾台:位于“天境”东西侧,是两个平台面积约百余平米的空间,半开敞,可以俯览主湖和奥运中心区景观。
3.2.9生态廊道:地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心,横跨北五环,最窄处66米,长218米,以长条带状形态为主的自然形式,是为维护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的中国第一座城市内上跨高速公路的大型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生态概念,也是北五环南北两侧森林公园的生态系统连接点。一般对使用者的行为没有特别直接的作用。
3.2.10跌水花台:湿地景区以叠水花台为中心,由西往东,利用高差,筑台三叠水,潺潺落下,四周是自然的高大的丛林。整个空间以丛林和铺装为主要的空间形式,形成了内聚性的私密空间,适合使用者悠闲,漫步,看书,约会。
3.2.11森林小剧场:位于“露天剧场”的东侧,采用圆的螺旋空间形态,以草坪和铺装为主要形式,四周设有观演石凳围合,石凳的高度45~100cm并不遮挡视线,具有一定的内聚性的半开敞空间。可以容纳小规模的演出,也可供人们在此驻足休息,呼吸自然气息。平常经常有小团体来此进行小规模娱乐活动,如踢毽子等。
3.3公园利用者的行为特征的评价
通过观察和采访,人们在奥体公园主要利用行为自发性活动类型占绝大部分,而必须性活动类型只有路过的行为,而社会活动类型也不多。通过分析,可得出社会性活动类型主要发生在开敞外向型的空间形态中,该空间尺度较大,可容纳的活动形式较丰富。而自发性活动类型发生的空间形态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场所。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露天剧场,森林小剧场经常发生着社会性活动;而一些以山水为主的自然景区,如林泉高致,听泉轩,天元,奥海,仰山,天境等山水自然空间形态,适合发生较独立安静的行为。
3.4使用者行为与空间形态的相关性评价
3.4.1空间对行为的积极控制力
城市公园中场地空间对行为的控制力体现在场地的场地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形态以及空间的形象。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入口处的露天剧场和大草空间尺度大,形状规则,场地开阔,则成为广场中的大型集体活动的集中地,活动类型比较丰富,行为多样,场地使用的频率较高。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听泉轩,静心池,清莲亭由于其空间尺度较小,则基本成为个体活动和私密性的交往活动的集中地,如聊天,恋爱,看书报等行为。而奥森的仰山,奥海,天镜,天元等自然地山体和水体,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却给人一种整体的接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感觉,正是这种城市公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的空间形象,促发了人们积极的热爱大自然的行为控制。奥森公园环路的狭长乐康跑道的空间形态塑造,引发了人们开始长跑锻炼的积极的行为。
3.4.2空间对行为的消极控制力
城市公园恰当的空间形态会促发人们积极的行为。但往往也由于其不正当的设计,从而导人们不正当的消极行为。当空间不能适应人们的活动方式时候,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现象出现,使原有的环境品质下降,出现环境卫生的恶化等不良行为出现。例如奥森中听泉轩,由于其空间的尺度过于小,且山水的地势落差过大,给人一种内聚性极强的压抑之感,因此导致使用者对该场地的使用频率极低,进而正是由于这个过于围合压抑的场所,往往会让人没有在公众视线下的安全性,常常导致犯罪,扔垃圾和“方便”的消极的行为。在设计中应该避免这样的空间而导致的不正当的消极行为。
3.4.3行为对空间的积极反作用力
空间与人的行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空间为人的活动活动提供载体,人的行为为空间带来了活力。人的行为会对空间广场进行适当的改造和选择。例如在奥森的朝花台和夕拾台这两个空间,正是由于人们早晨带露折花,夕阳闻花赏落日的热爱自然的行为才触发的两个月台设计,从而通过空间尺度的大小和形态的精心的改造,而使利用者的行为体现得更加的淋漓尽致,提高该场地的使用效率。在奥森中,利用者会偏向选择在具有依靠的小空间里进行读书,锻炼,观察,聊天和散步的行为,例如跌水花台;而会偏向选择开敞且方便人们观望的空间,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参与其中,如聚众聊天,集体健身,集会展览,集会仪式等,例如奥森的露天剧场和森林小剧场。
3.4.4行为对空间的消极反作用力
利用者的行为对空间可以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力,也会产生消极的选择和破坏。在利用者的行为可选择的基础上,有些空间长期不受欢迎,不被选择,时间长了渐渐就被荒废,变成废弃的危险空地,甚至成为了垃圾场所。而有的空间虽然没有荒废,但以远远改变了原来的功能,且偏离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城市公园中应该尽量的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根据调查,在奥森中类似的空间较少。
4.结束语
城市普通居民的生活离不开户外活动空间,而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户外空间的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舞台。通过对奥森中使用者行为和其空间形态的研究,总结出了城市公园中空间形态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使用者行为对其的影响作用,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的反作用和消极的反作用。城市公园应该通过对空间合理的设计而激发人们积极的行为活动,杜绝人们消极的行为活动。城市公园被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通过观察使用者行为对空间的选择,也可判断和评价该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从而更好的造福于使用者。
参考文献:
[1].现代城市广场形态特质分析.规划师,2002,18(3):46-47
[2].梁开来.城市广场空间的聚散性现象研究.重庆大学建筑学院,2006,33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3-34
[4].覃杏菊.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5].张秀珍.北京紫竹院公园老年人游憩行为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6].郑秋瑶.城市园林休闲功能研究——以杭州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
[7].杨玉梅.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8].张建.都市休闲空间的整合与调控研究——以上海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篇6
关键词:丘陵地区;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泌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44-02
1 引言
在校园规划与设计中,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空间,都有意识地为师生、同学之间提供适宜的交往和交流的空间,创造各种有利于对话、研讨、沉思和休憩的场所,构成了潜在的“第二课堂”和“无形的大学”。因此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是高校校园规划中重要环节。
2 内涵
丘陵地区:一般指海拔在200~500m,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图1)。它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因此丘陵地区的公共交往空间的营造更强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交往空间的含义包涵比较广:凡是为师生、同学之间的自由交谈、切磋研讨、宣传展示、群体活动提供适宜的聚合环境均属交往空间的范畴。因此,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渗透从建筑个体到校园环境的各个领域中。
校园交往空间应是体现学生生活、学习及各种活动的多功能、多层次空间形式。他们喜欢把自己置身于各种场面的群体氛围之中。这些都决定了校园交往空间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要求。因此校园交往空间按其所属领域大致三种,即个人、小群体和大、中型的公共活动领域。
(1)个人领域凡能形成具有一定尺度的围合、遮隐的小空间,让人产生心理上的领地场所感,人们愿意在这样的地方滞溜、休憩或阅读。个人领域在校园中呈现多种多样:可以是路旁的绿篱、林中的石凳、池边的堆石,体现在到处随机提供的各种就坐设施。
(2)小群体领域校园里大量的交往活动,往往是3~5人或6~7人的小群体形式。他们或是课后滞留,或是事先约定,或是某些课题的探讨等。这就需要提供一些适宜的小环境,促使各种交往与学术交流氛围的形成,从而构成独具学府特色的人文景观。应当从教学建筑的内部空间(如门厅、走廊)到整个校园的外部环境,提供一些各种利于围坐休憩与交往的空间,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使空间视域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生气。
(3)公共性活动领域和校园中心空间通常情况下,校园都有一处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这里可以为学校集会、庆典或纪念活动提供公共场所。这种空间往往构成校园的中心,也是人们对校园环境的意象。
3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3.1公共开敞空间设计
公共开敞空间是广大师生共享的户外活动场所,是校园空间构架的重要节点,也是校园场所精神的物质环境体现地。在丘陵地区常常是结合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未布置,有时还借助人文景观。
校园的公共开敞空间如同城市中的公共开放空间一样具有为广大市民提供给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场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的公共场所。不仅如此,校园的公共开敞空间还是体现校园环境景观、反映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公共开敞空间是具有环境空间的开放性与校园文化的内涵性,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种公共交往的空间场所,是校园空间环境的灵魂所在。此次课题主要研究:校园中心广场、中心绿化、亲水空间。
①校园中心广场校园规划中通常将校园中心广场规划于主要空间轴线上,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围合与限定,构成校园的中心;中心广场通常通过空间轴线关系与校园其它空间相联系,以便强调出中心广场的中心意义与校园的空间意象。这里往往被称为景观优美的校园客厅。有些还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意义。因此,校园中心广场是校园聚集性活动的必要场所,是人们进行公共交往的最佳去处(图2)。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广场的影响因素,如主要的人流路线、空间尺度、环境界面、视线廊道等。在校园规划的实践案例中可以发现:以铺地为主的校园广场通常显得比较冷清;尺度过大的广场给人缺乏围合感;如果没有足够的绿化隔离,难以给人产生场所感;综合以上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与广场的位置、规模、空间尺度、景观绿化、环境设施等设计有关,以下是对问题的具体分析(图3)。
广场位置:在丘陵地区校园中心广场一般处于校内主要轴线上,与学校标志性建筑的入口空间连接,同时受丘陵地形高差变化,广场视线更为开阔。朝南向布置光照更为充足。广场周围也常常布置使用频率较高的建筑,如图书馆、行政楼和学生活动中心等。以充分发挥疏散人流、引导交往空间的作用。
尺度把握:在用地紧张的丘陵地高校中,广场的规模不宜求大,而要求精。同时较为宽阔平坦的用地也有限,在实际的设计中往往根据广场的功能需求,来合理地确实平面大小,常采用的设计手法有筑台、悬梁、吊脚等,以营造出一种独具丘陵地区特色的复合空间形态。校园中心广场的半径宜在70米以内,尺度太大容易产生空阔感,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图4)。
柔性边界与设施:主要包括绿化、地面铺装、景观设施与小品等。绿化能让大尺度空间形成分区,良好的地面铺装能化解大尺度的单调,小品设施可丰富广场环境景观,活跃广场气氛。休息座椅可成为学生交流和学习的重要空间。诸多要素都需要在丘陵地区结合地形地貌精心设计,才能活跃广场空间布局。
②中心绿化通常中心绿地与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联系紧密。校园的许多公共活动,如毕业典礼、集会演出等都与中心绿地密切相关。对于校园中心绿地的设计应继承校园场所精神,体现校园文化。如草地草种选择应适宜丘陵地区气候,树种的配置要尽可能选择本土树种,反映地区四季变化。绿化景观设施如景观灯、果皮箱等应巧妙布置。对于丘陵地区,绿化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与丘陵地形的有机结合,将中心绿地设计成整个校园的绿肺,为广大师生提供幽雅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能为为他们提供优美清新的空气。
③校园自然景区和纪念景点在校园环境中,自然景区和纪念景点往往设置于教学区以外,也容易被师生忽略在交往空间之外。其实这里不仅可以成为师生舒缓压力、呼吸自然空气的空间,也能给予师生对人类历史文化的重申认识。如湖南大学是在岳麓书院(图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计者充分利用丘陵地区地形,结合岳麓山,使湖南大学的自然景观呈现出山幽水静、诗情画意的雅致环境。交往空间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成为了校园中人文气息浓厚的交往场所。
④亲水空间水体是自然环境的灵魂,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时,应对自然水体充分加以
保护与利用,不应随意破坏,并且尽可能保持其水体的自然性。在对水体岸线设计时,反对那种沿岸直线化模式。应根据丘陵地形自然为主,通过平缓草坡自然过渡。同时布置丰富的环境小品设施,以创造生动活泼的亲水空间。因此,亲水空间的设计在高校校园规划的设计中是极其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
3.2建筑内部交往空间设计
建筑内部交往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它与使用者联系极为密切,无论天气、季节的变化,作为交往场所都得为师生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且建成后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很难调整,故建筑内部空间在设计上一定要具有前瞻性,通过形状、材料、尺度、色彩和质感表达其功能与情感,影响人们的活动行为。
①共享空间它的理念就是在人被受限制之后,而渴望被释放的心理。共享空间是为人们思想交换和情感交流的场所空间,对于高校校园来说,主要为学生提供。在高校建筑中,作为交往空间的中庭空间,是学生们重要的公共性室内交往空间场所。如在上海大学图书馆(图6)中引入若干交往空间。三层采光型的中庭通过内部遮阳设施对直射太阳辐射有着阻挡、控制作用,这样有利于加强内部光线的自然漫射,形成柔和的交往空间。在丘陵地区的高校建筑常采用这种设计手法,考虑到气候因素。能使人感受一种开敞而舒适的休息停留空间。
②底层架空借助于建筑的底层,使之成为外部空间的延续与通透,不同建筑形式底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作为广大师生公共交往的活动空间。
从历史上看,丘陵地区充分利用其自然地形,将其建筑底层架空,在很多传统建筑中得以应用。如在南方丘陵地区的吊脚楼就是典型的例子,但作为公共开放空间还极为少见,多用作通风防潮或辅助用房。到了近代南方丘陵地区出现了骑楼建筑,其底层架空的空间已初具规模,适应公共开放的性质。随着高校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也带来了校园建设用地的紧缺,广大所需的大量公共活动空间很难全部通过室外得以解决,把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广大师生的公共开放交往空间,当然是求之不得。既有利于学生的正常交流,又避免了气候因素的干扰,还能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在具体设计上,校园建筑底层空间通过引入绿化、小品、休闲设施、娱乐、交往设施,可以满足广大师生的交往、休闲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功能。同时还能体味出室外的自然亲切感。这就是底层架空空间具有特殊魅力所在。
底层架空还受地域条件因素的影响,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如在南方丘陵是属于湿热气候地区,一方面,架空空间具有遮阳避雨,适于交往的双重开放性。另一方面,也能丰富校园空间景观,建筑造型虚实对比,形成南方地区轻巧、通透的建筑风格。但是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架空空间的尺度,还要结合丘陵地形来布局,层高不宜太高,否则容易失去空间围合感,太低又易产生压抑感,通常以3~4.5m为宜。
3.3“通道”交往空间设计
“通道”是指连接此地与彼地的联系联系空间,空间形态整体上呈线形。常见的有“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两种。
①横向通道一走廊它是水平交通联系的纽带,主要供人流步行交通,宽阔的地方可以形成供人交谈、滞留、休息的活动场所。在丘陵地区校园走廊设计主要考虑:采纳自然光,通透敞开式较好,具体朝向应自然环境良好。在人流集中的节点空间处适当放大尺度,避免产生拥挤。结合地形,在尺度合理的情况下,富有变化,避免枯燥乏味。
②纵向通道一楼梯它是联系垂直交通的纽带,如楼梯、电梯、坡道等,楼梯是常见纵向通道之一。更保证建筑安全的交通空间之一,其休息平台适当的增加其空间尺度,可结合交往空间设置。好的纵向交通可以形成校园空间的良好景观,它不仅具有自身结构上的逻辑和表现力,更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新靓点。
4 结语
高校校园的交往空间体现在各个方面,在规划设计时既简单又复杂,特别是在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思考,才能做出既利于校园景观设计,又利于师生参与的高品质的公共交往空间,让师生们能够尽情地交流,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群,建筑空间解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郑锐锋,大学校园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5]张津奕,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基本要求;案例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居住,间隔多样化、户型多样化、良好的绿化环境、和谐的社区氛围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如何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居住环境,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布局合理、间隔优良、卫生环境好、既有舒适户内空间、又有雅致的室外园林绿化和交往空间,是摆在建筑师面前一个崭新的话题。
1.高层住宅的组合方式
1.1短廊式
短廊式的特征是每层围绕电梯、短廊式住宅四个方向都可开窗、通风条件、采光好。为获得更多的自然采光、通风和朝向,平面上可有不同的形状。组合短廊式是由短廊式住宅拼连而成,建筑体形可分为条式、板式或睹式。
1.2长廊式
长廊式住宅以走廊联系各住户。因为长廊联系的户数可较多,所以电梯的利用率高。内廊式的住户布置在走廊的两侧,因此建筑进深大,有利于节约用地,但采光、通风差,相互干扰大。外廊式住宅的住户仅布置在走廊的一侧,采光、通风条件好,但建筑的进深小,对节约用地不利。
1.3跃廊式
跃廊式住宅是将组合短廊式住宅每隔三、四层用长廊连通,电梯通达各走廊层,以走廊层经各单元的楼梯再通到各住户。跃廊式住宅兼有短廊式与长廊式住宅的优点。在电梯投资较大,而每户平均建筑面积较小的条件下,跃廊式住宅是比较经济的。
1.4跃层式
跃层式住宅的特点是一户占有两层或三层的房间,内部以小楼梯作层间联系。跃层式高层住宅每隔一层或两层设长走廊作为通道,走廊可为内廊或外廊。这种住宅每户都有较好的朝向与通风。
2.住宅建筑面积设计标准
住宅建筑面积,要根据使用要求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从当前我国各地现有状况及小康标准要求来看,南方地区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100~120㎡,华北地区为80~100㎡,北方寒冷地区以70~80㎡为宜。
小康住宅的设计必须是多层次的。按照建设部提出的小康住宅要求,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将小康住宅设计的面积标准分成三级。一级为理想目标,要求人均居住面积12㎡以上,人均使用面积18㎡;二级为一般目标,要求人均居住面积10㎡以上,人均使用面积14㎡;三级为最低标准,要求人均居住面积8㎡以上,人均使用面积12㎡。
3.住宅设计的基本原则
住宅的设计有四条基本原则,即:适用、经济、安全、美观。
“适用”就是方便居民生活,包括各种房间面积大小、院落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以及采光、通风、防寒、隔热,卫生等设施是否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等。且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需要,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经营。 “经济’就是住宅建设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础上因材设计。要合理布置平面,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节约建筑材料,降低住宅造价,节约用地。“安全”是指住宅坚固耐久,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抗震性和稳定性,满足防火规范要求,以保证住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美观”是在适用、经济的原则下,在就地取材的条件下,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形式,力求简洁大方,适当注意住宅室内外装饰和粉刷。
4.住宅建筑设计实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某小区总建筑面积为12.3万㎡,总规划建筑面积为147.6㎡。向东设7m小区路临近小区公共汽车总站。向南近30m临近六期一区,该工程己建成多年。向西设l0m小区路近六期五区,该工程正在建设中。向北设7m小区近小区小学。六期四区高层住宅地段平整,用地形象为长条形建筑物,地上5栋32层商住楼,地下一层停车场及设备用房,并供战时人防使用。首层部分为住宅入口,其余部分均为公共配套设备用房及商铺。五层以上由A、B栋及C、D、E栋两组连体商住楼组成。
4.2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城市发展和住宅理念的变化,在自身的资源、经济、政策的有利情况下经反复研究与比较,对新的用地规划根据环境、空间、文化、效益四项原则进行设计。
①环境设计:环境设计要有创新,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因新的建筑出现而得到改善与创新。②空间设计:空间设计是构成建筑的核心,建筑形体是建筑空间组合的结果,要把单纯的平面设计转化为空间的序列组合,这样的建筑空间组合才有理想的效果。③文化设计:文化设计是工程科技与造型艺术的结合,建筑的文化特质要与时代性、民族性及地区历史文化技术传统相关联。④效益设计:效益设计是建筑创新的结果,好的效率与效益往往需要建筑师注重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顾六期四区高层住宅楼整项设计及施工,正因为有了以上4要素,整个工程项目尚未完成,就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大部分单元都已认购,为开发商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4.3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讲求以人为本,将平面布置的艺术性和使用性完美结合,在考虑各空间的同时也考虑相互间的联系。平面设计方正,尽量减少斜向、转角空间,客厅、餐厅、卧室相互独立,可不干扰。单元设计每栋设三房一厅、二房一厅、一房一厅等平面组合。户型面积从40㎡到120㎡左右,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空间分布合理,动静空间既分开又能有机融合,采用节能灯具,每个房间都能做到自然通风采光。每户客厅均带有一个观景阳台,客厅设有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可一览户外景色。卧室采用飘窗台,部分采用转角飘窗。大单元厨房部分附设服务阳台,在阳台中考虑洗衣机位置及晾衣设施,使居室环境更为洁净和舒适。餐厅与客厅连接,在细部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家用电器的位置,特别是空调位置,既要方便安装,又不影响建筑立面效果。
4.4交通组织设计
根据地块地形特征,做到人车分流。朝南商铺设计了宽敞舒适的临街骑楼,将各种商业人流引入室内。北面为商住楼入口,地下停车场两个出入口分别设于西北端及东北端。为符合消防要求,在首层平面中,设置4.5m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消防车道贯穿与规划路连接,用地四周均为道路所围合,形成环形车道。住宅每栋经大堂可进入各层,每栋住宅设3部电梯,其中一部兼消防电梯,另设一部剪刀式疏散楼梯。梯间能直接采光通风,每栋有两个安全疏散口。
4.5立面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力求外观新颖,线条简洁大方。主题颜色主要以白色为主,灵活地加入橙色和黄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外墙颜色和谐。因主体建筑的体量比较大和零乱,为做到统一,可以利用阳台、玻璃窗等装饰空调位置等重复韵律,使整体尺度、比例、色彩协调统一,令建筑更有线条美及体态美。
5.结束语
高层住宅的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始终都贯穿着合理性的理念。建筑设计要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在达到建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使建筑达到合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要有较好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平面、立体造型及交通设计,为消费者及住户创造出舒适、满意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易旭.住宅建筑的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探讨.大科技,2012(1).
[2] 高长军.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篇8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教学质量;策略
1 提高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文明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市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在城市生存空间设计美观上的需求。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设计学基础上,对人类土地及户外空间设计进行艺术化设计的应用学科。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景观设计人才,而景观设计人才的供给有赖于景观设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景观设计学,为提高景观设计教学的质量,对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质景观设计人才。然而,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景观设计教学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因此,当前探索提高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策略很有现实意义。
2 当前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景观设计在学科门类上属于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对景观设计的学习,一方面学生的景观设计上的艺术专业素养可以得到很到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的发展提供景观设计人力资源上的支持。我国当前的景观设计教学,虽然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都进行了很大的革新,但是在总体上还是沿用传统的建筑设计学与艺术设计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式上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艺术设计理念以及审美需要也不断地发展着深刻的变化。而当前我国景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景观设计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大纲落后、教学计划呆板,致使我国景观设计教学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对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以及我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脱离
景观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设计类学科,学生在学好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景观设计实践中能更有效地理解景观设计理论知识、提高景观设计的应用技能。而当前的很多景观设计教学,过于重视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应用,学生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动手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地把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城市建设的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遇到一些与课堂教学在理论上不一样的问题,就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那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很好地应用景观设计技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今景观设计大学生的就业。
(三)教学环境闭塞、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各大高校开始进行扩招,各大高校学科门类、学科数量以及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地上升,传统的教学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到的改善,各学科门类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良好开放的景观设计教学环境。各大高校在教学方式方法,也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景观设计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提高当前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通过对当前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为我们探索如何提高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策略提供理论、实践上的依据和参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索提高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内容
景观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艺术设计类科目,在我国经济发展、城市文明提高、人们审美需求改变的情况下,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走在时展的前沿,对传统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及时的更新。教师在景观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对基本教学内容的讲授应该主要地以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为主。对应学生对景观设计基本原理教学,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对应其中比较基本的关键概念、术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学生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全面地把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师在对景观设计基本原理的讲授时,还须注意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循序渐进,让学生系统连贯地把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最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景观设计的行动研究上来,积极主动地把握景观设计的研究动向,了解景观设计研究前沿以及人们对景观的审美需求,及时对景观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城市文明发展的要求。
(二)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景观设计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其理论知识比较多也比较繁琐。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景观设计的实践结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体会,加深对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对个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教师把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教学引入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课堂教学与景观设计实践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进行穿行,学生在正确理解、把握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悉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提高理论知识应用于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技能。当学生走到景观设计工作岗位时,到遇到设计上的问题,就会明白问题的根源所在,既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能够快速地解决这一景观设计的实际问题。例如,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好植物和空间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到实际的景观设计项目现场,让学生亲自去测量植物或者植物群以及亲眼目睹植物在周围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空间关系,通过理论与现场结合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相信学生更能把握好景观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
在景观设计的课堂,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景观设计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于景观设计教学中,在为学生提供文字说明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高各种图片解析或者知识进行三维动画效果的呈现,再配合各种声音效果的配合,景观设计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使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其次,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高一些成功的景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设计科目,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取得良好的景观设计成就。教师在景观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景观设计案例,让学生通过对经典景观设计范例的分析,来开阔景观设计的视野,提高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以及提升学生在景观设计上的专业素养。最后,教师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应该对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在景观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一景观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也可以是学生组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通过教师和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景观设计问题的讨论,可以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在景观设计思维上的创新,从各个角度、全方面地加深对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的了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景观设计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景观设计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景观设计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商业空间设计开题报告
- 下一篇: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