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习迁移; C语言教学
“C语言”是一门语法灵活、功能强大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正是因为C语言具备的这些特点,刚开始接触C语言的大学低年级学生会觉得C语言比较抽象,也比较枯燥。有的学生刚开始对C语言比较感兴趣,但是一段时间之后,逐渐丧失了兴趣。针对上述现象,在C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分类
学习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心理学规律。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一是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二是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就迁移的本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贾德的经验泛化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的学习活动中。在C语言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避免和消除负迁移。
二、在C语言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的应用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在教学中,应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才可能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路(算法),会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来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每门课程中各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典型的树形层次结构,首先确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树根),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地确立每一章的教学目标(树干),并进一步确立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树枝或树叶),做到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注意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和迁移行为,努力促进正迁移。
2.科学组织教学次序
教学次序主要是针对整门课程各章节的教学次序。以“C语言”这门课为例,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安排教学的知识链:将整门课划分为数据类型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数据类型包括基本数据类型、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结构化程序设计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函数、文件。应该先把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与表达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就像在语言类的教学中,应该先把单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样。接着应该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相当于语言类的教学中的“句型”。这两部分知识是“C语言”这门课的基础知识。接下来可以按照两种方法安排剩余的知识点:⑴数据类型中的其他类型、函数、文件。⑵函数、数据类型中的其他类型、文件。
3.重视上机实践环节的迁移
“C语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的迁移应贯穿于C语言的“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上机实践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上机实践环节的学习迁移,最好能有一个相应的上机实践任务平台,每个学生在每次上机实验课结束后,都应将自己本次上机实验课完成的任务提交给这个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动为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分,也可以将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先保留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在上机实验课后人工进行评分。这样,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理论课和实验课交替进行,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迁移和学生学习的迁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对于程序设计这种相对比较灵活的课程,教师尤其要注重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之初就应优先考虑迁移,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不断地挖掘出能迁移的地方。但是程序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其能迁移的地方还有待教师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易小文,陈杰. 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赵文婷,女,(1987.03- ),军事交通学院助理馆员。
篇2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教育心理学专业理论课程
一、民办高校生源特点及工程专业理论课教学现状
高等教育院校一般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院校和技能型院校。目前国内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仍缺乏清晰完备的评价体系,家长对各类型高校存在等级观念,优秀学生往往选择研究型大学而轻视应用型院校和技能型院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往往来自本科层次第二批靠后录取。从中国传统中学教育走进民办高校的学生们,不能说是十分优秀。不少人内在的学习动机不足,求知欲、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习惯差,其学习过程往往更多地受到外部动机的驱动,比如来源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需要有明确的导火索来点燃他们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从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看,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一般分为通识基础课,比如思政、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比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专业理论课则是和具体的专业密切相关,比如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DSP器件原理与应用、信息论与编码、传感器技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原理等等。在民办高校的教学实践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教学过程还能得到学生的响应和配合,但专业理论课基本概念繁杂,数学基础要求高,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高,这时如果简单沿用普通高校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听不懂、听不进、不愿听的“不学”现象,无法达到本科教学质量规格要求。但专业理论课搭建了从专业基础到工程应用的桥梁,从重要性和专业体系上讲,是无法省略的。面对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民办高校生源的实际特点,如何改革工程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在教育心理学视域下,从激发学习动机、创新弹性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获取规律的教改等方面,探索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
二、基于激发学习动机目的的教学改革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重要的专业理论必修课,在声音图像信号处理、智能电网等方面具有很广泛的工程应用。课程理论性很强,概念抽象,并涉及复变函数、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民办高校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基于激发学习动机的根本目的,本专业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1.契合职业需求,分段设计实践教学目前本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人才培养由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加入实践教学团队。四年中安排了3次实习,企业实践和大学学习轮流进行,循环往复。入学之初的第一次实习时长半个月,由企业工程师对专业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对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等内容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在行业中的重要性,了解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亲身体会和了解技术人员在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对企业发展的价值意义,激发职业认同感和成就动机,明确大学阶段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成就目标。第二次实习结合课程的项目教学、实地教学以及职业培训,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工程领域小的技术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该段时间长度为1个月左右。该阶段学生了解到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解决该问题所需的阶段性技术知识储备,工程应用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确立近期学习目标,在恰当的成就目标指引下,学生会积极采取相应的学习行为,因而激励效果好。第三次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长三个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组成项目小组,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企业某些小的技术问题,形成毕业设计报告或总结,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知识盲区都能及时地得到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的指导帮助。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主要由企业导师负责。企业定性定量对学习成果的反馈有效地正向强化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满足感和自信心,提高了自我效能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动机。该阶段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逐渐适应岗位需求的过程,是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2.以激发兴趣为导向,“小而精”的模块化内容设计从知识体系上讲,《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七章内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但从内容设计上,完全可以去繁从简,去粗取精,省略繁杂的数学推导,从广而博的知识体系中选取小而精的内容,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强化基本概念,侧重于实践应用。本专业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离散时间信号系统、傅里叶变换和滤波器设计。在引入每个模块时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改变现在先给学生灌输概念,推导公式,最后再讲应用的做法。以滤波器设计为例,如何将录音机录取的女声信号转变为男声?引出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通带衰减等基本概念,如何有效保证通带内幅频响应的平坦和相频的线性?从而引出IIR和FIR滤波器不同的基本知识点。如何去设计低通滤波器呢?从而引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以问题为牵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自我效能感[2]。为问题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牵引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提高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3.分段量化学习效果考核,激励学习动机改变目前每学期一考的做法,实现小粒度的学习效果考核,建立形式规范、题型丰富的题库,设计小型考核形式(笔试或口试),进行知识点考核,章节考核,或应用模块考核。使得学生能及时地获得学习效果反馈和学习评价,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矫正,消除习得性无力感,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避免了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的局面,能有效改变学生疲沓的学习状态,让他们积极紧张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新弹性教学模式,分类知识点设计
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基于互联网的微课和慕课模式正是顺应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多维选择。在学习方法维度、学习时间维度、学习行为维度、学习物理环境维度、学习社会维度等方面显著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学习者拥有的选择越多,自我调节学习的可能性越高,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由于课时有限,基础知识部分占了较大比重,很多实验和拓展知识无法安排在其中。将微课和网络课程引入教学环节之后,能将教学环节拓展到课前、课堂和课后,起到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授课内涵及质量的作用。然而传统理论教学课堂仍然需要面对维度受限问题。民办高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行为约束学生,效果不佳。考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本专业制定了分类知识点设计的教学方案。将《数字信号处理》知识点分成基本知识点、一般知识点和延伸知识点,其中基本知识点和60%的一般知识点是必选项。各类知识点对应了不同的学习层次和学习要求,也分别对应着不同形式内容的练习、实验内容和课时安排,在课程之初分发给学生;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知识点,实验内容和练习题。教师跟踪学生的到课情况和练习成绩,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引导和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考试结束时结合全过程表现给出综合成绩。该弹性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尊重个体差异,力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建构起课程的知识体系。
篇3
关键词认知结构;发现式学习;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优先提出认知发现说,主张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于已有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1]。
一、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被称为“认知―――发现说”,其原因是一方面他强调指出学习的习得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他积极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
1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表征,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即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这三种表征系统,实质上是三种信息加工系[2]。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发现式学习模式
发现式学习模式不仅是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还包括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而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3]。教师的任务则是,既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规则原理。
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发现说,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结构、学生的独立思考等重要作用。他反复强调,最好把人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知识的过程[4]。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掌握汉语学习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刺激,而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5]。学习也是对学习对象认知的主动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有助于知识迁移,有兴趣了解更多知识。人的认识过程正是主体主动地对进入感观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6]。学习动机也分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的外部动机可以是工作学习的需要或者运用汉语与人交流的需要。而内部动机则是对汉文化的热爱,对汉语的喜爱,使其学习动力更足。而最好的学习动机则是对所学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汉语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目标、方法和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首先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在最初教授汉语时可以用汉字造字法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兴趣,在象形和指事字中,“木”和“本”,相同的自行,在不同位置加符号区分,使得字义不同。以此为切入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用现代化的教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评价,多加以鼓励,即便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不过分批评学生使学生把汉语学习看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自觉自愿地保持学习汉语的热情。
(二)使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启发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汉语的基本结构。在汉语的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认真讲解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大量举例要求学生生搬硬套地模仿,学生在短时间内认真地听写记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学习出现了一些障碍。究其原因,除了学习兴趣下降以外,其对学科基本结构的认模糊也是原因之一。汉语的学习主要是由拼音、汉字、词组句子和语法。然后熟练运用汉语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等。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知了汉语的基本结构他们能对教材产生更透彻的理解,并能进一步发现汉语中音节、语素和词的对应关系等,并且了解汉语中词组的组合规律和运用规律,例如汉语语音的发音是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而在汉语中语素、词和句子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了解了汉语和其他语言的不同,对汉语不再有畏惧感,能较熟练地驾驭教材,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材。其实学习汉语应主要从了解汉语开始,从汉文化中掌握汉语,日积月累把知识点巧妙地和实际运用融合到一起,主动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记忆不断迁移,不断更新并灵活运用。学生想要掌握汉语应多比较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异同,用心学习,长时间学习和长期运用。教师运用形象通俗的讲解能让学生较好地领悟学习技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论思想是既注重知识的理解,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会发现式的探究方法。因此,认知-发现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认知-发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汉语学习水平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1]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奇.高等教育心理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曹南燕.认知学习理论[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高校扩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下滑,地方高校教学水平也面临着普遍滑坡的严峻现实。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4G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在公共课上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但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65.8%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效果一般,缺乏艺术性、启发性,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68.6%的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但是多达80.5%的教师很少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1]。那么,作为师范类学生必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何呢?
一、教育心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育心理类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教育心理素养的任务。课程还涉及培养学生基本教学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类课程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工作十五年的教师,笔者总结了当前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下。
(一)教学内容偏理论化,教学方法单一,到课率靠点名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两课”这样的公共课,都是大班上课,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一讲到底,教学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事实上,上述问题一直存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上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学生专业特点的重视,教学内容上偏重于条文式的知识点陈述与讲解,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欠佳。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思考问题方法的引导。一旦出现了学生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有逃课行为的时候,任课教师就采取点名的办法,把出勤的情况和期末成绩挂钩,迫使学生坐在教室听课。很多老师经常抱怨学生难管,却很少从自身的教学上找原因,更有一些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听课行为持放任的态度,听之任之。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不高
一些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自身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技能水平不高、教学责任意识不强,这些都是导致其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原因。教育学、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心理现象和教育心理问题、揭示教育心理规律的学科,而讲授此门课程的老师却不怎么研究如何上好这门课,出现了教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教不好教育学、心理学的现象。不少高师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类课程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空谈理论、“以违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形式来传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现象。
(三)教学实效性较差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直接造成了不少师范类学生对教育学类课程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并且在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自觉运用教育心理教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普遍欠缺。
上述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于高师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育心理学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大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却对自己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视而不见。教学方法上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自己在课堂上却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强调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法应该是一种很适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好方法。
二、参与式教学概述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参与式教学问题的研究。单颖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方法[2]。高广胜通过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参与教学整个过程,通过教学参与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这些观点都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以教学主体身份投入到“学”与“教”的活动中来,在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协作者等,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参与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作用:第一,参与式教学强调要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教师指导,完成一定的课题和学习任务,这样能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和新鲜感,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二,能整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发挥整体功效。参与式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研究性教学等形式。这是传统和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也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完善和创新。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具体的组织形式
参与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在班级教学的前提下,辅之以灵活多样的其他方法。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理论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理念,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达到互教互学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任务的分配中,强调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小组特点来选择,既发挥个人特长,又体现合作效果。
2.案例分析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案例,案例可以通过电影、录像和其他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中应如何做,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也可以是对情景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别人行为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条件。参与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全体参与、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
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讨论的主题,然后让大家针对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为确保讨论的有效进行,小组要安排好组织者,最后要向全体同学汇报,与大家共同分享讨论结果。
5.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自觉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参与精神,而参与式教学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同学、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
参与式教学能帮助大学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参与式教学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一种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意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应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合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出色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协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教育学、心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在参与式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下面是部分章节的教学设想。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课程)
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这章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节,设计的导学案例是世界十大兽孩。然后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她们具有人的遗传素质,但由于自幼脱离人类社会,没受过人类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当她们被发现时,几乎没有任何人的心理,不会语言和思维,也没有人的情感和兴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以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导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结果。分组如下:第一组从遗传的角度分析;第二组从环境的角度分析;第三组从教育的角度分析;第四组从其他的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等四种因素,这四种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教育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二)“学习动机”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课程)
本章以“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为导入。联系当前社会上中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热、特长热,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在此基础上讨论个人学习的动机是为了获得职位还是实现梦想,然后精讲本章的基本内容“动机的基本概念、分类”。
最后分组辩论:孩子需要的是“梦想教育VS饭碗教育”。此环节按辩论的形式展开,以班为单位分为正、反两方,由班长、学习委员安排辩论选手,并选派相应的主持人和工作人员,最后安排评委点评。
(三)“教学方法实践” 教学设计(教育学课程)
本节设计的导入是“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引导学生探讨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节安排了学生自学和研讨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分小组搜集和整理资料。小组一: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主要考虑什么因素。小组二: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组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小组四:我们如何自主高效地学习。这一节比较实用,要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方法的技巧,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微型课的讲课练习。
(四)“德育实践”教学设计(教育学课程)
本节设计的导入案例是: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许云鹤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引出话题: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为什么有人说 “13亿人扶不起一个跌倒的老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德育的问题。
引出话题后,分小组研讨以下问题。小组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小组二:应对德育问题的基本措施。小组三:如何从“见义勇为“到”见义巧为”,引导同学们思考在做好人好事的时候也要注意维护自身权益。
篇5
(鲁东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 要:提出地方院校应了解MOOC的优缺点,积极借鉴和利用MOOC,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以此为契机提高地方院校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 :MOOC;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潘辉,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开发,elena_pan@163.com。
0 引 言
近两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堂)在全球的教育领域中掀起了一股新型教育改革热潮。MOOC几乎可以完成传统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包括教师授课、学生完成作业、作业评价以及考试等。在某些方面,MOOC甚至做得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好,例如MOOC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听取世界上最知名的教授所讲授的课程。因此,有人预言,传统的大学教育将最终被MOOC代表的线上教育取代。面对MOOC“教师明星化、课程精品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普通地方院校深切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如何在MOOC的冲击下做到“不跟风、不盲从”,根据自身的特点搞好专业课程建设是各高校的工作重点。
1 MOOC介绍
1.1 国内MOOC的发展情况
在全球MOOC浪潮的席卷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国内名校也积极地推进我国MOOC教育的发展,纷纷在三大MOOC平台上由名师讲授的中文课程。清华大学基于edX的开源框架OpenEdx开发了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随着名校MOOC平台的建设、推广及教育体系的完善,必将造福于那些渴求知识但又无缘名校的莘莘学子,也将给国内普通地方院校带来巨大的冲击。目前在国内,不论是院校、教师还是受教育群体,对MOOC的认识和利用都尚处于萌芽状态,MOOC在国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尚未真正显现。
1.2 MOOC的优势
MOOC既不同于课堂式教学,也不同于过去的线上教育,它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才能在短时间内掀起全球教育领域的MOOC热潮。
(1)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开放教育,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时空限制和对学习者资质的限制。尽管过去也有各种线上教育形式,如网络课堂、网上精品课程、远程教育等,但它们都没有做到像MOOC这样的大规模交互式教学,没有实现对学习效果的实时评测,仅仅由学生单向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2)由世界一流大学的明星教师团队依托企业化运作平台打造出全球顶尖的优质MOOC教育资源,如教学视频、辅助课件、电子板书、虚拟实验室、互动答疑等。MOOC平台不仅提供完备的课程资源,在授课过程中,还会根据教学的实时反馈情况随时调整。MOOC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对于各类有学习意愿的人群,不论是在校生还是已经踏入社会的从业人员,MOOC课程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3)MOOC的微课教学、互动学习和评测方法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有益于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在MOOC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微型知识单元设计,每段视频的长度在10分钟左右,并穿插交互式练习,要求学习者回答并给出解释。这种碎片化的授课方式一方面能够很好地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交互练习能够有效地强化学习者的记忆。MOOC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提供了学习社区,使学习者之间能够随时交流、讨论并相互评价学习成果,比单纯被动地听教师讲授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3 MOOC存在的问题
MOOC的兴起必然引起高等教育的变革,但MOOC不是完美无缺的,目前仍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1)MOOC没有学习监督机制,更适于那些愿意主动学习的人群。首先MOOC是免费的,其次MOOC允许多次选修一门课程,直到通过为止,没有教师的督促、考试和重修的压力,完全依靠自我控制完成学习。然而,“惰性”是普遍存在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校园教育的监督体制,是难以通过自我激励克服这一问题的。因此,MOOC的辍学率非常高,例如MIT的6.002x电子与电路课程有15.5万人注册,最终只有7 157人通过了考核,仅占总学员数的4.6%[1]。
(2)MOOC无法带给学习者校园生活的经历和氛围。在传统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方便地交流和探讨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还能够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并能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此外,高等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文化传统、学术和学习氛围上的熏陶,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而这些都是MOOC无法做到的。
(3)国内MOOC过于依赖三大平台,学习中存在语言、网速、文化等障碍。首先,对于初学者,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是很难克服的障碍;其次,我国一流高校建设的中文MOOC课程大多依托三大MOOC平台,由于网速原因,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英文互动社区中,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导致学习者的交流障碍。因此,国内的MOOC教学要真正发展,必须建设高水平的中文MOOC平台。
(4)目前MOOC证书未得到人才市场的广泛认可。由于MOOC是通过网络学习的,对学习者进行身份认证非常困难,直接影响了MOOC课程考核的真实有效性,从而影响了MOOC证书的权威性,学习者无法通过证书证明其在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因而缺乏学习的动力。
尽管如此,中文MOOC的推广和完善势必引起高等教育的变革,因此了解MOOC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探索新的模式,使MOOC和传统的校园教育能够相互促进、扬长避短,是我们研究MOOC教学的真正意义。
2 MOOC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2.1 学习MOOC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规律
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方式,MOOC之所以受到追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多种认知理论付诸实践,并证实了有效性。那么,为何不将MOOC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呢?MOOC中采用的有效教学原则主要包括:①人本化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水平,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②掌握学习原则,教师通过提问、作业和反馈的方式,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以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授课内容;③程序教学原则,将授课内容细化为小的知识单元,在学生掌握了当前知识单元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④有意义的学习原则,每门课程需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认知路线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建立学习的动力[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将其中的大部分原则应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较难实施的程序教学原则,仍然可以将这种教学思想融入课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插入问题或引用课外知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2.2 合理运用优质的MOOC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基于MOOC的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由学生自行跟随国际知名学者学习MOOC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领略大师风采,而其中存在的语言、交流和理解障碍,则通过课堂讨论解决。对于直接学习MOOC存在困难的课程,由专业任课教师先学习优质MOOC课程,深入理解名师思想,学习授课思路,提升个人授课的内涵和水准,更好地完成课堂授课。
2.3 积极建设符合院校特点的线上资源,以线上促线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MOOC带给我们的另一个财富是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它为学习者建立了一种“浸入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但MOOC未必符合高校的实际授课需要,也未必与实际授课过程紧密结合。因此,在MOOC的启发下,应基于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师的实际授课内容、授课过程、授课目标、授课方法等,建立和丰富自身的线上资源,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一方面保证学生在无法掌握课堂学习内容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授课视频反复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整体面貌,更好地完成实验、实践及课堂学习。
2.4 应用先进计算技术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改善课程评价体系
此外,MOOC中另一个值得学习的方面是它的客观评价体系。MOOC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强大的后台数据处理进行有效的学习分析。MOOC对学习的评价一方面来自计算机直接评判选择、简答类题目的实时反馈,另一方面采用自评和学习者间互评的方式评价论文、讨论或项目设计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和判断问题,锻炼叙述技巧[3]。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评测数据,教师不但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可展示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给出更为客观的评价。高等院校可以学习MOOC的这种思想,改良现有的在线测试等考核方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每位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作业和评价记录,记录每门课程的学习历程,针对课程及关联课程进行分析评价。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与学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 MOOC背景下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3.1 建设定位
未来MOOC必然向着“明星教师、精品课程”的方向发展,地方性院校自身的师资能力肯定无法与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相比,那么再投入大量的精力建设MOOC课程又有多大意义呢?“听大师讲课”是MOOC对学习者的主要吸引力,单从这一点看,普通地方院校跟风建设MOOC就丧失了意义。
作为普通的地方高校,在应对MOOC带来的压力时,一方面应积极探索一条利用MOOC资源服务自身教学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应搞好符合自身现状和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如前所述,校园教育也有着MOOC无法企及的优势,作为普通院校应该把握这些优势,将建设的目光对准在校生教育。因此,地方院校对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应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为主,兼顾开放共享的原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配合自身授课过程,进行教学资源、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的建设。
3.2 建设内容
基于上述定位,地方院校在进行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1)平台建设。
从学校层面,首先应为课程建设搭建一个有力的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不仅在横向上实现从硬件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到管理的全部数字化功能要求,还应从纵向上提供稳定的大数据服务,以满足各类服务对数据的安全性、内在关联、共享及分析的要求,构建一个虚拟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
2)评价体系构建。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应构建数据仓库,并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各门课程针对不同单元的不同规模的在线测试题库,学生可以随时获得学习效果的实时反馈;建立论文、设计类考查项目的保存、评价记录,建立前、后续课程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调取个人前期设计用于构建更大规模的项目设计,帮助学生打破课程壁垒,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平台。
3)与MOOC接轨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积极利用MOOC提供的免费、开放的高水平课程资源,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例如,计算机专业作为工科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对师资能力的要求高,很多高校存在课程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而MOOC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也诞生了不少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研讨型教学、翻转课堂、先解决问题后解释等。专业教师也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授课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MOOC资源的方式,使MOOC与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互补,提升自身课程的授课水平和效果。
4)课程资源再建设。
应配合新型教学模式,学习MOOC的优秀教学理念,分步骤建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网络课程资源。首先,教师对课程内容按照微课思想进行再设计,将原来50分钟的课堂教学划分为10~20分钟的多个独立知识单元,并为学习者绘制全面的学习路线,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然后,为每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制作课件和录制讲解视频,使学生有效利用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再者,需要配合课程和知识点划分,建立知识点测试及综合测试题库,便于学生自查或者课程考查。除此以外,还需要建设和积累大量的辅助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实验/实践类课程的指导、示例源码、开发案例、课外知识等,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后解决听课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4 结 语
MOOC这种新型教育形式的兴起,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具有传统校园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必将打破现有的教育壁垒,掀起高等教育的变革。作为普通的地方院校,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参与这场角逐,但也应积极地面对MOOC带来的压力,通过合理利用MOOC资源,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而充分地发挥校园教育的优势,在未来的高教领域中争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约翰·丹尼尔. 让MOOCs更有意义: 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3): 3-12.
[2] 李曼丽. MOOCs的特性机器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 8(4): 13-21.
篇6
关键词:职高物理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探索与反思
职业教育的对象是职高生,由于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和具体情况,要成功进行职业教育和教学是非常困难的,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物理是一门公共基础学科,它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掌握科学技术提供了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是公认的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但无论从他们在社会上所占比例来讲,还是从经济建设对大量中等人才的需求来说,他们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较大群体。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相比普通高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更具灵活性。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物理教学方法,时时反思与总结,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对教育对象的探索与反思
1.物理基础知识薄弱。中等职业中学学生来源于被普通高中录取后的部分,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很差,而且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也没很好地形成,要学好物理是非常困难的。
2.职高生学习心理特点。在职高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双差生,不仅成绩差,而且不好学,厌学情绪强,没有学习兴趣,经常受到老师批评,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自卑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时,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难度的增加,就开始打退堂鼓,甚至干脆放弃学习。因此,职教老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给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是首先必须做到的,是非常重要的。
3.职高生行为习惯特点。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和钻研精神,所以好玩好动,上课静不下来。上实作课容易,上理论课难,他们不喜欢老师长篇大论、对知识满堂灌,所以应积极采取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新方法。
二、职业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具灵活性
职业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职业中学的物理教材是为了适应各专业而编写的,具有职业中学基础课程的普遍性,但各个专业特点不同,涉及的物理知识点存在差异。因此,在吃透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应结合职中的专业特点、联系学生实际予以灵活变通。
1.根据专业变通教学内容
职业中学的专业与其培养目标有密切关系,这就决定了各科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物理教学内容,在教材系统的基础上,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关系,做到因专业种类选择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例如:对机械、机电一体化、建筑专业,力学内容应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等内容予以加深拓宽,也为后续课程《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建筑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应酌情减少力学内容,可作一些了解性教学,突出电磁学内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电路计算、交流电的产生和应用等,并适当增加课时,为以后开设《电工学》、《电子线路》等课程作好准备。
2.联系职中学生实际变通教学内容
职业中学学生情况各异,基础参差不齐,任课老师做好深入的摸底工作、吃透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采取巧妙灵活的办法,增加或删减、压缩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既按教材系统教学,又不呆板划一,使学生既能增长知识面,又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按照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采取“学一点,会一点”的方式,培养兴趣,循序渐进。例如,在学习磁感应强度概念时,只让学生清楚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即可,不一定给出它的定义式B=F/IL和其它研究。
三、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反思
1.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非常神奇的。卫星在天上为什么不掉下来?电是怎么产生的呢?很多物理现象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2.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断地激励他们,哪怕点滴的进步。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更加自信,从而争取更好的成绩,超越自己。
3.合理调整物理教学内容,适当降低内容学习难度。职高生最怕理论学习,概念的深刻分析、规律的严密推导对他们是无用的,是不需要的。
4.创造条件,大量使用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新模式。
综上所述,职业中学的物理教学,应从开设专业和学生思维特点出发,灵活变通教学内容并注重学生心理特征,改进物理教学方法,这是教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获 主编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2]莫雷编 主编 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化学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电教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的活动方式、生存方式和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教师嘴巴和粉笔”的讲授式教学。我们应该将具有STS含义的内容列入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利于学生更加开阔视野、更加全面地扩展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局限和科学与社会、技术的互相关系。从化学教师教学工作方面来讲要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把化学学科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怎样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多媒体技术给化学教学带来的优势
1.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认为教育中有三种要素或焦点区域同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师有关,就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指任何影响学习者或者学习过程的因素或者条件。只有把情境创造好,学生才会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2.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识记效率
教学要有“情”,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而“情”是有源可循的。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有助于提高识记的效率,而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
3.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教师上课前要备课,传统的备课就是写好教案,重新梳理好知识脉络,以便在上课时能游刃有余,把课本知识呈现给学生。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不可能一直看着教案上课,教师可能遗忘一些知识。我们都知道化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练习,而课本上的习题不一定适合学生练习,传统课堂就要花费很多课堂时间来写题目,而采用多媒体备课、上课则能解决这些问题。
4.多媒体设备教学可模拟、播放、放大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有些实验会爆炸或者产生有毒气体等危险情况。而这些化学知识又必须要通过实验来学习,这些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用多媒体设备的话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如何运用电教化的优势上好课
1.课件图片、动画等声像元素要适量
多媒体课件中的影像、图片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物极必反。过多的图片、影像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走神,这就起到了反效果。
2.不要全部用多媒体模拟或播放录像代替课堂中教师的演示实验
我们说多媒体等电教化设备能帮我们解决危险、条件苛刻、反应现象不明显等实验难以呈现给学生的难题。但是一些普通的实验我们就不应该使用电教设备。模拟、播放录像这种途径毕竟不是现场做,若学生有问题,此时录像或模拟就很难解决。
3.课件要自己做,网上的课件不能下载后直接用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网上的教师交流平台,里面提供各种的课件下载。但是我们不能将其他教师的课件下载后直接就用来上课。别人的课件是其他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和自己的教学设计来制作的,不同教师有不同的风格,那么别人的课件不一定适合你,若你直接下载就用,就很难上好课了。但是也不能说一定不能用别人做的课件,优秀的课件我们可以借鉴,经过修改也能成为我们有用的资料。
4.切忌课件内容过多
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能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那是不是能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拓展一些内容呢?当然可以,但一定要适量,切勿盲目拓展知识。我们教师有一种想法,想把课本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这样才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其实,这样想不够正确。我们教书育人的确应该教好学生,但是过多增加课堂内容会让学生难以找到知识重点,同时过多的知识点会让学生感到烦琐,这对学生学习会起反效果。
5.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拥有巨大的优点,但是我们都知道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活动,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上课跟着多媒体课件上就会失去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完全跟着课件走,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这就教不出会自主思考学习的学生。我们需要的不是设计好的课堂,课堂是不可设计的。所以,对于多媒体我们只能把他当作教学的一种辅助,而不是全部。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强化感官刺激,提高学生记忆效果;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能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林格伦(H.C.Lindgren).章志光,张世富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3:9-11.
3.姜间文登.教学有“情”,“情”有可源[J].化学教育,2011(5):33-35.
4.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29.
篇8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环境类;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衔接技巧
作者简介:齐旭东(1981-),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天津 3004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30-02
一、环境类工程流体力学的学科特色分析
环境类专业涉及流体力学的内容广泛,而且与机械、热能动力、水利等传统学科对流体力学的要求有明显不同。[1-3]河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采用闻德荪先生编著的《工程流体力学》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为《理论流体力学基础》,下册为《应用流体力学》。该教材与其它传统学科所采用的流体力学教材相比区别较大: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主要局限在生物圈,生物圈中水和气是无处不在的,环境类专业主要围绕水和气,因此,上册《理论流体力学基础》的覆盖面极大,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恒定平面势流、流动相似原理、流动阻力和能力损失等模块;下册《应用流体力学》包括孔口和管嘴出流、有压管流、明渠流、堰流、渗流等模块。下册以水为主,旁及气体,实际上是水力学基础。但是,与传统水力学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不同并不是教材主要内容的差异,而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不同。传统水力学在学科构建上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而环境类专业所学习的《应用流体力学》(教材下册)是采用更加简单的方式初步介绍水力学。换言之,是上册《理论流体力学》的动力学在几种特殊边界流场中的具体应用,这些特殊流场的研究对于设计和计算环境类的反应器、构筑物的形式和尺寸,以及流体输配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流体力学与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相比,其主要概念和原理几乎没有相似之处,[4-6]与大学物理学相比也无相似之处。[7]换言之,在工程流体力学中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对本科生来说几乎是全新的。工程流体力学建立在连续介质假设基础上,是通过牛顿经典力学和高等数学知识对流体静止和运动规律进行研究,通过欧拉法或拉格朗日法对流动现象建立数学模型,从而用微积分等高等数学方法解决流体流动问题。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三大力学或大学物理学中几乎是从未提及过的。
可见,工程流体力学的学科特点鲜明,是环境类专业的重要骨干课程。笔者从事工程流体力学教学7年有余,并主动向老教师或其他同行学习探讨,发现除了要把握好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外,对教学难点也要广泛筛选、收集和研究,并结合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论证,[8-12]具体分析见表1及下文。
表1 若干教学难点与教材章节对应一览表
序号 教学难点 教材章节[1]
1 连续介质假设 第一章绪论
2 隔离体受力分析 第一章绪论
3 流体相对平衡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4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阿基米德原理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5 拉格朗日法、欧拉法 第三章流体运动学
6 亥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 第三章流体运动学
7 理想流体动力学、实际流体动力学 第四章理想流体动力学和平面势流、第五章实际流体动力学基础
8 牛顿一般相似原理、单项力相似准则 第六章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
9 普朗特混和长度理论 第七章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10 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 第九章有压管流和孔口、管嘴出流
11 堰流 第十章明渠流和闸孔出流及堰流
12 渗流 第十一章渗流
二、环境类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难点与教学方法衔接技巧分析
连续介质假设(序号1)是工程流体力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门新课程的开始,学生往往很难接受这样的模型假设。因此,宜采用讨论法处理该问题,讨论法的难点是避免讨论课的无计划性。质点的概念对于研究流体运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大半学生掌握不到要领。具体体现在,把流体质点的概念与物理学刚体质点的概念混淆,觉得二者完全一致,没有特殊涵义。面对这一问题,与学生针对两个“质点”概念进行详细的机理分析是很必要的。连续介质假设的核心理念是流体质点概念的提出,流体质点是这样定义的:流体质点是指尺度大小同一切流动空间(流场)相比微不足道又含有大量分子,具有一定质量的流体微元;物理学中的刚体如果只发生平移运动的话,该刚体可简化成质点处理,即用一个质点代替刚体,使物理运算变得很方便。因此,这两个“质点”概念有着不同的涵义,流体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易流动性,流场的形状受制于边界条件,流场在流动过程中,边界形状不断变化,所以,流场形状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流体质点不能替代流场,而是由大量的流体质点组成连续介质,填充整个流场。
工程流体力学本质上讲是力学问题,需要在解题前进行受力分析(序号2)。在中学物理学中,受力分析贯穿始终,为中学生所熟知。所以,该部分的学习推荐采用自学指导法和对比分析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流场形状受制于边壁,流体的受力分析规律性不明显,这与中学物理学的刚体受力分析区别较大。流体受力分析,均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即质量力和表面力。质量力包括重力和惯性力,属于远程力,作用在整个流场的所有质点上,其中,惯性力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坐标系的选择。如果选择惯性坐标系,则惯性力肯定不存在;如果选择非惯性坐标系,则惯性力肯定存在。表面力包括切应力和压应力,概念的内涵与刚体的表面力相似,切应力和压应力之间的区别在于作用力方向的不同。
很多学生不了解学习流体相对平衡(序号3)的意义何在,根据该知识的特点,可采用探究发现法处理该部分内容。流体相对平衡的意义,在于将特殊的运动问题转化成相对静止的问题,从而使计算得到简化。当整个流场与固体边壁无相对运动时,选择非惯性坐标系,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引入惯性力,可用相对平衡条件来处理该问题,即对隔离体采用受力平衡条件,可使计算过程大大简化。
中学物理学所熟悉的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ρgV排),二者如何从流体静力学的角度来重新定义(序号4),也是这一章的难点。该难点的讲解宜采用启发性谈话法,该方法一定要注意谈话内容的设计合理性,以期对整个谈话过程有的放矢。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限定条件是质量力仅有重力,也就是说,坐标系为惯性坐标系。如果将其推广到非惯性坐标系,则计算方法应为欧拉平衡微分方程的积分式,欧拉平衡微分方程是建立在牛顿第二定律基础上的。该部分需要学生将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与欧拉平衡微分方程积分式进行对照。阿基米德原理是计算浮力的基本原理为中学生所熟知,在中学物理中往往解释成由实验研究获得,实际上在大学工程流体力学中可以解释成曲面所受静压力的合效应使其意义更广泛。
流动现象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是流体力学建立的基础,该难点的处理宜采用讲授法。描述流体运动的方法有两种,即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序号5)。拉格朗日法是从流场中选择关键性流体质点组成流体质点系,跟踪每一个流体质点,研究其运动规律,进而总结出质点系运动规律,从而推演出整个流场运动规律,该方法概念清晰,但是分析和计算过程复杂。欧拉法是从流场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空间点,分析这些空间点的运动规律,从而总结出整个流场运动规律。在计算流体力学中,常常采用拉格朗日法,在工程流体力学中常常采用欧拉法。
流体微元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平移、转动、角变形、线变形等。在流体微元内部,如果已知其中一点的运动要素,在微元内其他空间点的运动要素可以用已知点的运动要素表达出来,该定理称为亥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序号6)。很多学生对该定理存在疑问:微元内部这两个空间点之间怎么会存在联系?该问题适合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介绍,教师可首先将其转化成高等数学的模型,提示学生用微积分的方法来处理,具体而言,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高等数学中的泰勒公式建立的。
理想流体动力学和实际流体动力学(序号7)在工程流体力学中是可以合并讲授的,采用系统讲授法更合适,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完整性。流体动力学主要涉及三大方程的后两个,即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首先介绍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和实际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前者也称为欧拉运动微分方程,后者也称为N-S方程,这两个重要方程均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获得,二者可作为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由此也可推导出能量方程。另一点需要注意,能量方程有两种形式,理想流体能量方程和实际流体能量方程,前者可以统一到后者中去,由于实际流体存在粘滞力,可产生能量损失,即单位重量流体从计算断面1-1运动到计算断面2-2时的平均能量损失;如果是理想流体,则粘滞力不存在,产生的能量损失为0。
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主要涉及到(动力)相似准则里的牛顿一般相似原理和单项力相似准则之间的辩证关系(序号8)。该部分知识琐碎,宜采用讲授法。两个流动,即原型和模型流动,如果要实现流动相似,几何相似和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相似是基础,动力相似是保证,运动相似是目标。如果要实现动力相似,需要对应空间点处各个同名力方向相同,大小成固定比例,这称为牛顿一般相似原理。但如果在几何相似和牛顿一般相似原理都成立的前提下,原型和模型的几何形状和大小完全一致,失去了模型实验可缩小原型几何尺寸的意义。正是基于此,所以提出单项力相似准则,在流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力往往只有一种,这是流动现象的特点,所以如果在原型和模型中,起主导作用的力相似的话,可认为二者的动力相似已实现。
普朗特混和长度理论(序号9)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多数学生感觉该部分不知所云。比如说,该半经验理论的意义是什么,问题从何而来?该部分宜采用讨论法。流体处于湍流状态时,运动参数可以分为时均流速和脉动流速,时均流速产生时均切应力,脉动流速产生附加切应力,时均切应力的计算采用牛顿内摩擦定律,附加切应力计算采用脉动流速计算,即,其中脉动流速ux’和uy’计算困难,需要通过普朗特混和长度理论进行计算,该理论通过将湍流脉动与理想气体自由程理论进行类比,提出自由程概念,从而将脉动速度与时均速度建立联系,实现了附加切应力的计算可行性。
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序号10)是研究水力设备和输配水管网的基础,这一部分的模型主要涉及孔口、管嘴、短管、长管、管网,对这些模型的深入研究需要采用上册流体动力学的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在深入分析流动规律后,可得最一般的规律性,即流量和断面平均流速的计算公式。这部分可以看成针对几种特殊边界应用动力学方程来求解计算题,所以在介绍了孔口或短管以后,其他形式的边界流动由学生通过练习法和讨论法来自学,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在缓流中,为控制水位和流量而设置的顶部溢流的障壁称为堰,缓流经堰顶溢流的局部水流现象称为堰流(序号11)。在环境类专业中,堰是常用的溢流集水设备和量水设备,在一确定的堰流中,流量与其它特征量的关系明确。薄壁堰可在环境类构筑物中作为出水设施,如二次沉淀池出水等。该部分内容生疏,宜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
渗流(序号12)是指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流动,该流动状态在地下水中广泛存在,对地下取水井的设计往往要采用该模型的相关理论。该部分多在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
三、结语
工程流体力学在环境类专业中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重大,在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考试中份额可观。该课程学习难点颇多,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的压力较大,需要教师在知识点梳理、难点筛选、师生沟通、教学方法总结等方面多做工作,笔者通过对环境类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教学的自身体会完成此文,希望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闻德荪.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卓如.工程流体力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吴持恭.水力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理论力学[M].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
[5]刘鸿文.简明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王焕定,章梓茂,景瑞.结构力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物理学[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原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篇9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器乐选修课,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所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尊重多种音乐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好适应21世纪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而在大提琴选修课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在技术以及实践方面出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系列问题,积极纠正错误认识,使学习者正确了解和学提琴。
关键词:大提琴选修课;高等师范;初级教学
前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针对高师音教专业素质拓展的需要,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在全国高师音教专业中增设(选择性)器乐课,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多种音乐形式,以更好的提高综合音乐素质。大提琴作为器乐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选择方向,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笔者在高师近年来的大提琴选修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会在技术以及实践方面出现以下问题。
一、演奏技术问题
(一)左手手型:左手无论处于不同的把位以及不同的琴弦之上,都必须保持圆弧形状的正确手型,这样,既有助于保证音准,还能提高按弦速度和加强演奏技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在换弦时,手型出现变形,圆弧度保持不够,手指灵活性欠缺,使得在演奏快速乐段时速度达不到,或者勉强能达到却经常多音、少音。究其原因,主要是左手肘部调整不到位。
左手手型的保持,可以通过以下的练习来解决:1、反复练习音阶,刚开始放慢速度,然后逐渐加速,一定要注意清晰的听到每一个音;2、进行琶音训练和分解和弦的练习,使左手肘部适应不同换弦角度;3、进行三、六度双音练习,巩固手型。4、加强针对性练习曲的训练,既巩固手型,又熟悉把位。
(二)左手手指的力度与灵巧性的训练:大提琴演奏技法复杂,表现手法丰富,而左右手演奏技巧则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学生在左手手指力度与灵巧性训练上存在的困难,在平日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手形正确。四个手指均匀地分开,大拇指与食、中指间相对,更靠近中指,手臂放松,手腕平直,肘部与手指保持同一水平线。2、手指要做到高抬快落,准确而有力的触弦。3、重视每个手指的“打指 ”练习。食指与中指力量较强,无名指抬起较难,小指力量最弱,所以尤其要加强针对无名指与小指的力度训练。打指时,要求能够清晰的听见每个手指敲击指板的声音,如同用小锤在木板上钉钉的感觉。4、当演奏技法还不够成熟时,均应放慢速度练习,切不可急躁,待具备一定的基础后,再加速练习。
(三)大拇指:有的学生演奏较为松弛,有的却很僵硬,原因与左右手大拇指的状态息息相关。
为了避免左手大拇指过于紧张,在练习时可将大拇指暂时脱离开琴颈,使学生更好的体验其放松的感觉,了解到按弦是依靠一种由上往下的力量,不要用大拇指将这种力量由下往上又给顶走,最终徒劳无功。为了避免右手大拇指过于紧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手臂的力量完全“搭”在琴弓上的感觉;还可将琴弓置于弦上,用左手握住弓尖,右手顺着弓杆来回的运行,体验大拇指的关节屈伸感以及手腕的动作。
(四)呼吸: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往往在演奏中不顾音乐的分句,并缺少音乐的呼吸,从而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为了改善学生演奏中的呼吸问题,笔者建议:1、学生养成歌唱的习惯,通过反复哼唱乐曲的旋律来深入地体会乐曲中的断句,了解每一个乐句所需要表达的意思。师范生都较为系统的学习过声乐,可让他们将所演奏的曲目当作是一首声乐曲,富有表情的去歌唱,然后将它运用到实际演奏中去,真正做到在琴上歌唱。2、将一首乐曲划分好乐句后,要求学生以接龙的形式进行联奏,注意每位学生演奏时乐句的呼吸保持一致。
(五)调弦:大提琴受环境、气候、外力等因素的影响,琴弦的音高会经常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演奏者掌握大提琴的正确调弦方法。可是,较多学生并没有科学的掌握大提琴的调弦方法,经常是在每周上课前由教师帮助调整或请主修生代劳,教学的大半时间全浪费在调弦上,严重耽误教学进程。这种情况需引起教师及学生的高度重视。
而导致琴弦音高调整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1、大提琴体积较大,弦轴较难控制,琴弦也较脆弱,常会因用力不恰当而突然松掉或断开。学生初学调弦时比较紧张,担心太使劲会将琴弦拧断,于是导致弦轴松动,音高固定不住。这时,教师应给与正确的指导,对于弦轴的用力应小心、谨慎,并讲究松紧结合,不要求一次使劲到位。特别是对于新琴,可先按照比例将整体音高降低,待琴弦适应张力后再逐渐调高。调弦的顺序应为“先外后里”,不要依据琴弦的顺序,否则琴马较难固定。弦轴处太松时,可略微抹一点松香沫或粉笔沫。2、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长期依赖教师或主修生,形成懒惰心理等。学生可先依据“和声校正法”(粗调),然后再结合“泛音校正法”(细调)。手指虚按于弦上,分别将两根弦四把位一指处的音高与伸张的三指处的音高进行比较,音高统一则为准确。拉奏时,最好用连弓奏法,注意听余音。
二、实践训练问题
在当今的高师音教专业大提琴选修课教学中,较多强调学生个体演奏技术的学习,片面追求演奏技术和曲目的难度,而忽视集体合作技术与协作精神以及舞台表演和对乐曲的理解。教师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学生自身的个性和能力,缺乏创新,也忽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互联系,最后导致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脱节。
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下,提出“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在大提琴选修课教学中更加关注音乐本体,强调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发展学生的技术能力,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当代教学观;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与发展,特别是在当代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要学会把新理念和新教学渗透到教学方法的发展之中。
当代教学观里要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知情智力的统一。教师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会重视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马斯洛曾说过“健康的认识、移动和情感主要是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或相互排斥的。”在教学过程中,情感非认知因素作为认识过程中的动力系统,不仅对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作用,决定着学生的积极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同时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积极的态度,所以,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会重视学生的知情智力的统一,这样会让老师的教学效率变得更高,教育成果收获更多。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把知识、智力、情感等非认知因素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传授和学习知识过程中,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学方法走向模式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性质的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每一种教学模式由主题、目标、程序以及评价等成分构成,老师要学会在教学方法中涵括具有一致性的新的心理学理论、新教学价值观、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观,在教学的不断发展中,我认为也要非常注意保留和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并对教学方法的缺陷及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造和发展,赋予浓厚的时代特色,使之担负起新的使命。
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情景教学法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有关知识点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对于数学这样一个理性,有着严格框框条条的学科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刻板中寻求激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待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在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关键是根据教学任务、班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尝试教学法也是一种适合数学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进行有根据的讲解。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要综合讲授、自学、讨论、发现、练习等方法,要融合教法和学法为一体,独具一格。其实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的负担。教学中我会出尝试题给我的学生们,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另编与课本中的例题相仿的题,让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教师则因势利导,使学生沉浸于探索求题的思索之中。
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下,一定会出现教学活动的新气象和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5.
[2]路冠英.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
-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 下一篇:商业空间设计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