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工程性质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岩石的工程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岩石的工程性质

篇1

【关键词】 工程地质情况 砂石骨料 质量控制

Abstract :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Aggregate production in quality control of access to the decisive role. Control the perfor-mance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in the same time, a detailed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the continuously adjust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control and been piecemeal reform activities, the quality of Aggregate can maintain long-term stability. While also continuing studies in the lithology, identify cost contro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ocus.

Key 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gravel aggregate; quality control

小湾水电工程左岸砂石加工系统孔雀沟石料采场出露两种岩性,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黑云花岗片麻岩。随着石料采场开采大面降至EL.1350m后,料场瓦斜路沟至2#竖井之间突然大面积出露角闪斜长片麻岩,引起了人工砂石骨料细骨料石粉含量、细度模数的生产质量产生较大的波动,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跟踪试验检测,局部对人工砂石加工系统进行小改小革活动,生产组合的微调,使得砂石生产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工程地质研究对砂石骨料加工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及人工砂石加工系统环保工作的影响,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砂石加工系统设计中进行充分的考虑。

1.工程概况

左岸砂石加工系统由孔雀沟石料场和砂石加工系统组成。

孔雀沟石料场料区位于坝址左岸下游1.4km~1.8km处,分布高程EL.1200m~EL.1700m,料场面积约0.45km2。

左岸砂石加工系统布置在⑥号山梁至瓦斜路沟之间,向上游接左岸坝顶公路,向下游接孔雀沟石料场Ⅲ料区,高程范围EL.1245m~EL.1380m,砂石料加工系统进料平台高程EL.1380m。

左岸砂石料加工系统承担全部双曲拱坝混凝土和部分水垫塘、坝肩处理混凝土所需砂石料的生产任务.混凝土总量855.53×104m3,其中大坝混凝土838.2×104m3,水垫塘混凝土4.2×104m3,坝肩处理混凝土13.13×104m3。

2.砂石加工工艺

砂石加工系统布置于坝轴线下游左岸,瓦斜路沟上游侧,EL.1245m~EL.1380m高程之间。加工系统成立体布置,主要由粗碎车间、预筛分中碎车间、细碎车间、筛分车间、制砂车间、半成品堆场、成品料仓、胶带机输送系统、供配电系统、供排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及其他配套工程组成,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有效面积2.5万平方米;两个粗碎车间、半成品运输胶带机、10个成品料仓和成品供料系统均布置于地下,地下总面积1.7万平方米。

左岸砂石加工系统是一条独立的原材料生产线,由料源开采控制、人工砂石生产控制、存储、销售四个环节组成。其生产工艺为:料源供应粗碎生产预筛分车间中、细碎筛分车间制砂车间检查筛分车间石粉回收车间成品料仓D系统(胶带机运输系统)。将生产工艺分为四段破碎,其中粗碎、中碎车间为开路,细碎及制砂车间均设闭路循环生产调节,设置洗石机的除泥工艺,增加石粉回收车间,以调节砂中石粉含量。

左岸砂石加工系统是半自动化的砂石加工系统。在试运行阶段,进行了相应的生产能力试验,从各种设备的开口进行了研究,确保各粒径粗骨料的生产产量满足设计要求,使粗骨料的质量控制主要集中在筛网的完好率上;同时试运行阶段还对细骨料的生产组合进行了研究,提出符合要求的生产组合,为后期过程控制及改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3.工程地质对砂石加工影响

3.1岩性影响

孔雀沟石料采场岩性复杂,料源岩性主要是黑云花岗片麻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其中黑云花岗片麻岩为中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其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及少量黑云母、磁铁矿;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中细粒鳞片状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及少量黑云母。

从矿物岩石学的角度分析,岩石中石英含量少于20%的不叫花岗岩,暗色矿物(铁镁质矿物)的最大含量大约为20%,同时SiO2的含量大于60%。因石英的抗压强度高、坚硬、抗风化能力强,所以角闪斜长片麻岩较黑云花岗片麻岩的抗风化能力差,且在生产破碎或研磨过程中,其极易产生大量的石粉,造成细骨料生产过程中石粉含量的控制变难。同时按变晶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中粒变晶结构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为3~1mm,细粒变晶结构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

无论是黑云花岗片麻岩还是角闪斜长片麻岩都是片麻构造,片麻状构造又称为片理构造,片理构造是由于岩石中片状、板状和柱状矿物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重结晶,垂直压力方向平行排列而形成的,顺着平行排列的面,可以把岩石劈成一片一片的小型构造排列。片理构造的形成,往往不止一次、一个过程就终结。岩石的变形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经常反复交叉进行,晚生成的片理切割早生产的片理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片理状构造的岩石在复摆颚式破碎机颚板的"竖向"咬力作用下,许多岩石会顺着片理面被破碎成针片状,小湾骨料加工技术要求,粗骨料针片状含量≤15%,这样对现场生产质量控制要求变高。

同时两种岩石的比重、孔隙率、云母含量的不同,造成加工后骨料粒型都存在差异,影响混凝土配合比。

在孔雀沟石料采场料区内还伴生有片岩,虽然片岩的厚度不大,最厚处可达到2m,但是片岩为软化岩体,在有用料与无用料划分中被划为无用料,其在爆破过程中,极易被破碎成粉,剔除较难,影响着砂石生产质量。

3.2构造影响

孔雀沟石料采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发育有Ⅲ级断层F42、F4、f42,同时出露一条宽约40m~60m的G1挤压带,Ⅳ、Ⅴ级结构面丰富,有时集群发育,而这些结构面都不同程度的风化,片岩发育、节理泥膜富集,在人工开采爆破过程中,都容易破碎成粉状,剔除较难。造成了粗碎生产过程扬尘大,半成品含泥量高,因此在筛分车间生产时,需要大量的清水清洗,保证粗骨料表面的干净。而这样造成了砂石生产系统清排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泥粉,这些水体若直接排入江中,经缓慢沉淀,在河岸汇集,造成污染。

另外构造产生的影响就是石料采场爆破岩石的大块率居高,造成料源供应缓慢,而砂石生产的可持续性严重制约着砂石生产质量,对此如何通过研究岩体构造情况安排爆破设计,尽可能的降低大块石含量,提高半成品生产效率,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成为料源供应的主要控制问题。

4.质量控制措施

4.1料源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人工砂石骨料质量,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的研究,针对料场复杂地质条件下,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料源质量控制手段:

4.1.1岩性搭配控制

孔雀沟石料采场发育两种岩性,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黑云花岗片麻岩,按照《孔雀沟石料采场及骨料加工技术要求》,控制角闪斜长片麻岩所占比例不超过开采总量的50%,混合骨料的表观密度应≤2.75g/cm3的要求。

我们根据石料采场的工程地质特点,对母岩的质量控制主要集中在开采规划上。每进行一个开采大面爆破前,先进行目辨两种岩性的分布区域,然后测量放点放样进行大略收方,计算两种岩性的比例。核算完两种岩性的总体比例后,召开相关的会议制定详细的爆破设计编制,确保爆破顺序为先爆破黑云花岗片麻岩区,进行缓慢开采,然后爆破角闪斜长片麻岩区,执行搭配开采,搭配采用车载比例控制,严格控制黑云花岗片麻岩与角闪斜长片麻岩的比例为6:4。对车载比例的控制,我们安排了专职质检人员在开采点、粗碎口进行跟踪检查、统计,建立单独的台帐记录每天的情况;而且在砂石骨料加工过程中,不定时随机对特大石、大石、中石采样试验,如出现角闪斜长片麻岩偏多的情况时,马上通知开采点质检人员进行调整,发挥试验数据指导现场生产的作用。

4.1.2母岩质量控制

孔雀沟石料采场工程地质条件,节理裂隙发育,片岩发育。在开采大面的外埂区域岩体风化严重,G1挤压带及外埂区域岩体表面锈蚀严重,母岩的筛选困难。

因此在进行每一个大面的开采规划前,质检人员在现场随机采取母岩送检,对母岩的干抗压强度、湿抗压强度及软化系数进行试验检测,大体规划出有用料与无用料的划分区域;同时对上一开采大面的具体地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判断出强风化带、软弱夹层带及含泥量高的区域,对该些区域采用槽挖的形式首先剔除,尽可能降低料源的含泥量。对于某些含泥量高的料子,我们将其运至渣场利用自然分选的方式,然后回采分离出来的有用料,避免浪费,尽可能的保证了料源的充足。

4.2粗骨料质量控制

石料采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又属于片理构造,对粗骨料生产的超径、针片状质量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我们研究主要通过各种设备的开口进行控制,同时将各种筛网振幅、振率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对筛网我们及时检查,对已破损的筛网进行更换。

经过不断的检查和控制,使左砂粗骨料生产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小石(20mm~5mm)、中石(40mm~20mm)、大石(80mm~40mm)、特大石(150mm~80mm)超径合格率达到95%以上,针片状自检合格率达到100%。

4.3细骨料质量控制

由于石料采场两种岩性生产过程产生的石粉量不同,试运行期间发现干法生产石粉量多,远远超出小湾技术要求,不得不进行工艺调整;而后期经过四年的高强度生产,过程检查维修工作又不到位,引起设备的生产能力下降,细骨料石粉回收量波动大,我们采取对局部进行小改小革活动,尽极大的努力稳定细骨料生产品质。

4.3.1干法改湿法生产

按照投标时的工艺设计,巴马克、棒磨机制砂采用干法生产,但是由于石料采场岩性多样,岩石内长石丰富,特别是角闪斜长片麻岩中以斜长石为主要成分,而长石在巴马克的冲击破碎下或棒磨机的研磨、骨料的互相撞击作用下,容易产生许多石粉,石粉含量平均达到25.9%。按照小湾《孔雀沟石料开采及骨料加工技术要求》石粉含量控制在12%~17%左右,平均控制在14%左右为最佳。

明显干法生产石粉含量偏高,在经过一系列是实验,决定棒磨机采用湿法生产,巴马克采用干法生产,但在筛分过程中采用便喷水边筛分的方式来生产,利用水体将石粉从砂中分离掉大部分。水洗后,巴马克与棒磨机生产的混合砂石粉含量却偏向控制下限,有时低于下限,对此在砂石生产工艺设计时,加入螺旋洗砂机水洗回收石粉作为搭配,确保人工砂石石粉含量满足设计要求,并保证砂石品质长期稳定。但是干法改湿法生产后,却使砂子中的含水率偏高,而小湾成品砂石采用料仓的模式存储,受地质条件限制,成品骨料运输由地下系统长距离输送,使得砂子的脱水变得困难,且仓内砂子受毛细水效应影响,正常情况下,脱水12天以后砂子内的含水量下降的变化就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造成左砂砂含水率波动大,含水率控制困难。

4.3.2石粉回收车间小改小革

小湾大坝浇筑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对成品砂的需求量大。为保证砂含水量满足设计要求,生产时采用满仓生产的料位预警措施,六个成品砂仓,一仓放料、四仓脱水、一仓进料,保证单仓脱水时间达到12天以上,尽可能的降低砂中的含水量。但是高强度的生产,持续时间又长,外加岩石强度高,引起棒磨机在后期的生产中经常要停机维修,棒磨机筒体严重开裂损坏,降低了棒磨机的制砂能力,造成砂品质波动,特别是石粉含量的波动最为突出。

因此我们将整个制砂闭合环节进行了研究,分析如何进行局部小改小革确保混合砂的石粉含量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对整个环路进行试验、研究,我们发现棒磨机、巴马克生产砂筛分时用水量大,大量的石粉被水体带走白白流失,同时造成水体净化困难。如果该部分水体汇集,利用石粉回收车间回收,可以提高石粉回收量。

一致通过假设后,我们将一台水处理池改造成棒磨机、巴马克生产水溶液的存储池,同时在池内安装一台抽水泵将存储池与石粉回收车间相连形成局部闭合系统,确保棒磨机、巴马克的生产水溶液能循环利用,提高石粉回收量。而同时考虑到水溶液的浓度问题,在研究后要求生产工区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巴马克、棒磨机的用水量,提高水溶液浓度。该项改造确实改变了石粉的回收量,对细骨料的级配检测试验满足设计要求,为优良人工砂。

接下来的问题是,本身石料采场两种岩石在研磨后产生的石粉量就很大,只是设备老化引起石粉含量偏下限,而小改小革后回收的石粉在试验初期控制不当,反而引起石粉含量偏高的问题出现。对此我们研究了脱水筛上的石粉厚度应该达到多少时,石粉回收量才能满足要求?经过试验数据反应,脱水筛上的石粉厚度达到10cm~12cm厚,混合砂中的石粉含量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经过讨论,提出相关的管理措施为开机前1~2小时内,石粉回收池内底阀关闭;管理人员根据水溶液的浓度及脱水筛网上石粉厚度适当打开底阀,保证抽水泵不堵,同时也平稳、均匀的回收石粉。

4.3.3生产组合控制

左岸砂石加工系统是半自动化的砂石加工系统,在试运行期间针对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粗骨料的各项技术指标主要是通过各种破碎机的开口及保证筛网的完好率进行控制。生产组合主要是针对细骨料加工而言,在保证半成品供料充足的情况下,细骨料的主要生产组合采用:

(1)二台MBZ2136棒磨机+二台B9100立轴式破碎机+一台200NG43III砂泵(石粉回收装置)+一台脱水筛联动运行(石粉回收车间);

(2)二台MBZ2136棒磨机+二台B9100立轴式破碎机(巴马克)+二台200NG43III砂泵+三组2YKR2460振动筛联动运行(筛分楼)+一台脱水筛联动运行(石粉回收车间);

(3)三台MBZ2136棒磨机+三台B9100立轴式破碎机(巴马克)+二台砂泵+四组2YKR2460振动筛联动运行(筛分楼)+一台脱水筛联动运行(石粉回收车间)。

严格按照生产开机组合进行控制,保证开机40min后脱水筛上的石粉厚度达到10cm左右,使砂的品质满足设计要求。

4.4过程跟踪控制

生产过程中要时刻掌握生产的砂石骨料质量情况,要经常进行试验抽检。具体的生产过程试验检测频次为:粗骨料、细骨料每台班一次,必要时候加密抽检,期间每2小时巡视1次,所有的检测数据第一手报送生产工区作为指导。

加强各车间之间的联系,加强工长对C10、C15、B27皮带的巡视检查力度,巡视过程要抓取砂子判断其品质,及时对砂子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结论

工程地质情况从本质上影响人工砂石生产质量控制情况,当我们充分对岩石性质,岩体构造进行了解后,再配合设备机械破碎原理,选择合适的工艺生产技术,确保从源头上保证人工砂石的整体质量。同时从不断的工程特点中研究工程地质情况同砂石生产的内在联系,完善设备的性质,制订更加完善的过程设备保修计划,使人工砂石品质更加的稳定、优质,从而保证大坝混凝土总体质量,提高工程的整体水平。

另外研究工程地质情况后,我们可以结合现有的砂石生产技术,找出更加合适的、节约成本的生产模式及环保控制办法,完善绿化砂石生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有良《最新工程地质手册》。

篇2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和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建设也随着快速的发展起来。社会发展不仅对公路工程的数量有要求,对公路工程的质量都有也有严格的要求。作为检验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试验检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试验检测是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意义,分析试验检测工作主要内容,希望对相关部门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字:公路工程;质量;试验检测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公路施工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管理方案,但工地试验检测管理还没有形成实用性强的管理方法,目前公路工程事故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分析原因主要是质量意识不高。为了适应公路高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并加强质量管理,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质量。通过试验检测手段做好以下工作:

1.材料控制

公路工程所需原材料应按有关试验检测规程,技术规定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

各种原材料除了要进行常规试验以外,有时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规试验,以确定该材料是否真正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完整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试验报告、出厂证明或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资料。

对于新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也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先进行试验检测,经试验可行后方可推广使用,禁止盲目施工。

2.参数控制

施工控制参数通常指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数据,这些参数确定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路基公路工程的质量。所以在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手段进行参数确定时,应认真对待,严格遵照试验检测规程,并力求消除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3.质量控制。

公路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监督等环节。

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建立工地实验室,并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专人负责,专职质检,坚持“自检”制度。

监理方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层监理,特别是事前监理,要防范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监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监理中心实验室的有关试验设备,以试验检测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严把质量关,从而起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

监督方要真正发挥作为政府监督职能的作用,及时抽检,及时验收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抓典型,树典范,维护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

4.工程验收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还体现在分部分项公路工程质量验收环节上。中间交工验收的结果,直接反映了一个分部(项)公路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公路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一个分部(项)公路工程施工成果的集中体现。

因此,对于公路工程,除了对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把关以外,还要及时对每一分部(项)公路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进行阶段性施工总结。经验收不合格项目,坚决给予返工处理。坚持以试验检测数据说话,严把试验检测关,努力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工程试验检测主要是通过对某种材料或某个工程项目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材料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规定,它是有效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还是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路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依据。试验检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 造价,推动施工技术进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贯穿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始终,关系到公路工程最终的服务水平。可见作为检验公路工程建设过程的有效手段就是试验检测工作,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工程项目的控制目标而言,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成本控制。试验检测可用来判断当地提供的材料是否满足公路施工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这容易做到通过就地取材来降低工程造价。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而公路工程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跨越地区相对较多,具有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要做好工程成本控制需要各个工程参建单位齐抓共管。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作为公路建设管理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体现于通过试验工作的开展达到节约材料、减少开支的目的,通过将设计配合比与施工配合比之间的科学换算,能够达到节约用于工程的材料,避免了盲目施工导致的浪费材料,还能够确保工程质量。

2.进度控制。大多数公路工程建设都面临着需要早日通车工期要求,工程进度压力大施工过程中很难保证正常有序施工,只有保证了每道工序的合格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合格,通过试验检测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发现不合格的项目,及时返工,避免了整个工程完工之后发现会造成更大的返工产生。而大的返工必然会导致工期延长,通过试验检测工作的开展,保证了一次性合格率,避免了大的返工,也起到了进度控制作用。

3.质量控制。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一项公路工程质量的好坏,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试验检测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控制施工质量,其贯穿于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评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几种检测手段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控制。。

4.对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可以对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从而对其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等做出鉴别,以便于积累经验教训,因此对施工技术的推进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5.对其试验监测可科学的评定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质量的优劣,以及通过对产品其进行相关性能的检测来判定其是否合格,利于对材料的合理运用以及提高工程质量。

三、提高公路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措施

1.提高试验检测人员水平

充实试验检测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确保试验检测工作人员均持证上岗,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并且还应充分掌握相关工程的试验检测标准以及相关规范的具体要求,对各种材料的技术性能及各项试验检测方法具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工作中认真仔细,从而避免人为操作所引起的误差,确保试验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增强质量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其次有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3.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需要。因此对于上述法规制度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以便使公路建设单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结语:要做好公路质量试验检测工作需各部门配合,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另外要进一步完善试验检测机构,加强管理,严格管理,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措施。使质检机构逐渐规范化、专业化。对于一般施工企业作为自检的试验检测机构,也要具备一定的资质。交通主管部门对这些质检机构要严格把关。坚持做到严格考核,严格审批,定期检查,对于不合理质检单位坚决整顿或取缔,决不手软。

参考文献:

[1] 韩军.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8).

[2] 张洪云.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工作[J].企业论坛,2005(6)

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研究型实验教学;民族关系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对它的研究涉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数学、哲学等诸多的学科及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1]。

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今天,人工智能的不少研究领域如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检索、机器人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等都走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有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

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课程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之外,还具有突出的实践性,为了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必须把讲授和实践结合起来。本文结合该课程实验教学,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引入到实验教学,并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加以初步的总结。

1研究型教学模式背景

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提出的,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对现有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现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3]。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最早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发现教学模式”[4],成为后来探究性学习和研究型教学的先导。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正式提出了研究训练教学模式。他认为学生会本能地对周围新奇事物发生兴趣,并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

自此,研究型教学理念开始广泛使用。现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普遍采取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以美国高校为例,虽然美国高校8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的方法,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开设研究性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等。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这些高校在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2研究型实验教学

本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大学是培养未来一线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须从本科教学人手,深入探索研究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满足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符合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大,本科高年级学生打算继续读研的也不在少数。而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相关学科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其涵盖的分支非常广泛,如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智能、统计学习理论等,都是目前国际和国内热门的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专业理论方面,它承续了离散数学中的逻辑知识;在专业方法方面,是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的继续;在专业工具方面,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生动实例。并且人工智能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可以作为一个深入的研究课题,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们也不可能对人工智能的每一领域都做很深入的学习。并且人工智能涉及很多的数理逻辑知识,有些显得难以理解,并且往往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渐渐淡薄,学生往往被动“听讲”,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特点,在人工智能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树立目标意识找准研究方向,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研究型实验教学就成为了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然选择。

2.1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研究导向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照搬一些教材中的例子或习题教学,一方面学生们会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应不断提出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开放性课题,比如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人脸识别、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等,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逐渐深入的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比如BP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经济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等众多领域都取得过成功应用,是一种具有强大的非线性学习能力的计算智能技术。然而BP神经网络算法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会有局部最小解、解受初值影响较大、理论解释不完善等,而支持向量机在这些方面具有显著优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人脸识别的实验,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分别实现,并作以比较。让学生们在了解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们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2.2人工智能课程实验

该课程是一门对实验技术有较高要求的课程,对于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实现,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良好的科研工作作风。因此对课程中的技能及技术性内容,除单独进行必要的基础训练外,还融入到综合和研究型试验中,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练习,达到牢固掌握人工智能原理和人工智能的问题求解技术的目的。

该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实践项目,由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任课教师和助教负责,学生可在全天候开放的专用机房完成。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和开发性实验相结合,结合实验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开放实验,开放性实验以科学研究实验为主。并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扩展教学内容,结合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本院老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

课程主要设置三种层次的实验:1)基本原理和算法编程,测试例设计及程序测试实验;2)分析综合实验;3)研究型设计实验。整个实验包括课前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结果讨论、总结提高等六个环节。对于综合性和研究型实验,把学生分成5个人一小组,每小组选做其中的一个。学生从指导老师处了解到实验课题后,即着手查资料,研读文献,钻研有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先提出实验方案,经与老师讨论后,即可开始实验研究。

3实验平台的构建

民族关系问题对被访对象,特别对少数民族被访对象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对民族关系的评价又存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差异,因此,仅仅以传统的文献分析、问卷统计和现场观察等民族学方法来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会存在较多误差。

因此结合本校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学领域独特的研究优势,将信息认知技术引入民族关系研究,运用图像、心电和脑电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和心理场景测试及民族学调查结果进行相互印证和参数修正,从而获得尽可能客观的数据,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客观、完备、科学的民族关系监测体系,并真实全面地评估民族关系,从而使决策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目前该平台已经搭建,由北京市公共安全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北京市公共安全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民族信任研究等多个重大项目支撑。在这个平台的下面,涉及到人脸识别、表情识别,视频监控、认识等领域,小波分析、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糊数学、信息融合等人工智能知识得到了具体的应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到该平台下的某一项目,切实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结语

研究型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研究型实验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1) 研究型实验教学的理念很难普及。很多教师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未能准确把握,把研究型教学模式等同于学生实习或者写论文。

2) 研究型实验教学的辅导老师素养需要提高。研究型实验教学作为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现代教学模式,需要的不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而是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教师不仅是单一的教者,更应该成为一个学者,教师不仅要有研究型教学的教育观念、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要能够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实验内容。

3) 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学生学业和教师绩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 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得伟,张超,李海鹰. 大学工科专业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2009(9):74-75.

[4] 彭先桃.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探析[J].教育导刊,2008(3):56-5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search Experimen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ANG Ting, YANG Guo-she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篇4

21 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当今社会,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而知识创新则是人才的核心,知识型员工将作为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其作为一个新兴群体正在不断的壮大,并且,其对于未来经济的关键作用越来越被认可,通过已掌握的知识来创造价值,日益凸显了其在组织中的核心作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组织管理中与一般员工有不通的关注点与需求,一般员工更加重视劳动报酬,而知识型员工更注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组织的认可,相比较于报酬因素,更加需要得到领导及同事的尊重与认可。同样,知识型员工对于管理过程中的程序的公正性和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也更高。也就是说,一般员工注重的是分配公平,而知识型员工更加注重程序公平。公平问题作为影响知识型员工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受关注,若企业程序公平建设不当会严重影响知识型员工的行为、绩效等,进而严重影响组织绩效。当前对于公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果公平,而很少立足于程序公平,然而在许多文献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认为,程序公平相对结果公平而言更加重要,程序公平对知识型员工的学习绩效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与一般员工不同,鉴于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需要通过研究理清程序公平各维度与知识型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此建立一套知识型员工的程序公平管理机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性分析,理清知识型员工程序公平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理,希望在丰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中的程序公平相对于结果公平而言,将程序公平归纳为正式程序、领导公平和信息公平,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结合公平性理论、程序公平理论,运用现有工具,采用科学的方法,期望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的调研分析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当前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以及程序公平管理现状;

(2)通过对调研问卷的分析,研究知识型员工程序公平性各环节与工作绩效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3)通过证明程序公平性与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知识型员工程序公平性建设举措,为企业管理者从程序公平建设的方向进行激励和管理,从而提高员工乃至整个组织的绩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1.2.2 研究意义

文章对于程序公平与知识型员工绩效关系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程序公平理论,并为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体系建设上提供现实的借鉴或指导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本研究是对程序公平理论、知识型员工绩效等相关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以往的研究大多都只是笼统的说明了组织公平感与知识型员工绩效的关系,或者是将程序公平放在管理的某一环节来研究其与员工行为及绩效的关系,或者是以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工作投入等作为中介或缓冲变量来研究组织公平感与员工绩效的关系,很少有将程序公平作为切入点,结合程序公平和工作绩效的几个维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程序公平理论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文章在对程序公平理论以及知识型员工绩效结构理论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分维度的实证研究和分析,从结构上度量程序公平和知识型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充实了程序公平及其结果变量的理论研究。

  其次,许多研究表明组织公平感的提高可以促进员工绩效的提高,关于二者的关系研究大多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在国内是否具有普适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国内对于组织公平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程序公平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关系研究更少涉及。因此,文章以我国的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了解其程序公平感与工作绩效的现状,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两者的相互影响与预测作用,明确预测力的强弱,拓宽了国内对程序公平的理论研究的视野。

.....................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型员工以及公平感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得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章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总结出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现状,从而为研究方向及角度提供理论支撑。

2.1 组织公平感理论与研究

国外学者对公平感研究可以追溯了上个世纪 60 年代,而国内对组织公平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且大都是基于国外研究的结构划分,并且大部分是以国外的研究为工具的。

2.1.1 组织公平感理论的提出

1965 年 Adams 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中运用了公平的概念,从此开始了公平理论研究的新纪元,解开了组织公平广泛研究的帷幕。Cropanzan&Greenberg1997 提出在组织行为学中,公平在组织行为学中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的心理构建,如果大多数人认为一种行为是公平的,那么这种行为就可以说是公平的。分配、晋升、激励等管理环节都涉及到公平感,管理中的公平感不仅关系到组织绩效,还影响到组织的竞争力。组织公平就是在组织的日常工作中人们对公平的感知,而影响组织公平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组织公平的维度和结构即由上述多方面构成。

(1)分配公平

1965 年美国学者 Adams 在社会交换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公平问题,提出了着名的社会比较理论。他提出,人们判断分配是否公平不仅仅是将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作比较,还通过与自己过去或是现在他人所受待遇相比较来评价自己所受待遇的公平性程度,如果比较的结果是自己的收益与投入比等同于对方的收益与投入比率,则会产生公平感;如果比较的结果是高于对方的收益投入比,这时会产生内疚感,并会努力补偿,比如增加组织公民行为;相反,则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的感觉会使之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减少自己的不公平感从而再次达到公平的状态。

(2)程序公平

在程序公平概念出现之前,人们只关注分配公平的研究,后来渐渐发现分配公平存在一定的缺陷,员工对公平的感知还受到程序和方法的影响。Thibauth&Walker(1975)研究法律程序中的公平问题时发现,若被告人认为整个诉讼程序是公平的,不管最终结果对自己是否有利,都会增强他的公平感,这是 Thibauth 和 Walker 提出的程序公平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将公平理论的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2.2 知识型员工理论与研究

2.2.1 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最先由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运用特殊符号和知识、相关信息工作的人。随后,Despress Charles 等人(1996)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问题作了研究,研究对象为技术性知识员工,提出改革知识型员工薪酬制度需要结合的各种因素;同年,Tampoe 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与一般员工相

比,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自身的成长,要求高给予自,而且金钱的边际价值有所降低等。这项研究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但研究并没有考虑知识型员工绩效提升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只给出了部分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因素; Frances Horibs(1999)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将知识型员工视为企业知识资本的代表,从如何进行人力、结构和顾客资本管理这三方面展示“知识型员工作为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其知识资本必须转化为真正的竞争力”;Michael B.Arthur(2008)提出,作为一名知识型员工应该具备两种能力,即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提出了个人获取知识的“金字塔模型”。为了更大限度的运用知识型人才,企业需充分了解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知识型员工的人格特征

由于学习经验、人生阅历的不同,知识型员工拥有与一般员工不通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首先,知识型员工的学习能力较一般员工强,且知识型员工参加培训及继续学习,积极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型员工在继续学习更新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其自身超越常规的思维能力是区别于一般员工的重要差异,组织创新能力源于这类人群的创新能力。知识型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保证了其强有力的竞争力,并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其次,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威的藐视,知识型员工多是富有才智且专业精通的群体,而且个性分明。他们坚信科学,不会趋炎附势惧怕权威,由于知识型员工对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有自身的见解,因此他们有时会因为坚信真理而藐视权威。另外,团队精神差,由于知识型员工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及专业的训练,工作的专业性使得他们自主工作并坚信自己的判断,在与别有意见相左时,通常相信自己的专业性,很少轻信他人,甚至会挑战常规,也因为知识领域的不同使得知识型员工很难进行团队合作,知识型员工通常都是各司其职,团队精神较差。最后,组织忠诚度低,由于知识型员工对社会地位追求的强大动力以及极强的成就动机,并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一般员工相比,他们更倾向于精神方面的满足,当现状不能满足其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时,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以满足自身的追求。

......................

3 研究构思与假设 ................ 14

3.1 构思的理论依据、构思模型与说明 ........... 14

3.1.1 构思的理论依据 ............. 14

3.1.2 初步构思模型与说明 ............. 15

3.2 研究假设 ................... 15

4 研究设计 ............. 17

4.1 研究方法及工具 .............. 17

4.1.1 问卷调查法 ................ 17

4.1.2 研究工具 .............. 17

4.1.3 统计分析方法 ................. 17

5 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 ...................... 25

5.1 样本数据总体情况 .................. 25

5.1.1 数据收集情况 ................. 25

5.1.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25

5 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

经过对原始问卷的修改,形成了正式问卷,本章节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 spss19.0 软件,通过相关统计方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并对程序公平和工作绩效的相关性进行验证。最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原始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并修改,形成最终的模型。

5.1 样本数据总体情况

5.1.1 数据收集情况

本研究问卷与 2014 年 11 月到 2015 年 2 月期间发放,发放范围是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中部地区省市的众多企业。问卷是采用匿名的方式,由被试基本情况和程序公平问卷部分由被试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写的,而工作绩效部分则由被试的上级领导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填写的。

由于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时间有很大的弹性,工作内容也是复杂多变的,而他们大多是公司管理制度的制订者,很难测量他们对管理过程的程序公平感以及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所以,本问卷样本集中分布在基层、中层员工,基层和中层员工的工作职责以及公平感程度相对明确,从而可以在问卷样本中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知识型员工,因此,研究问卷的发放对象都是工程师、设计人员、业务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

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全来自于“知识型员工程序公平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调查问卷”的实际调查数据。共发放的问卷 450 份,收回 413 份,删除部分无效数据共得 408份样本数据。

......................

6 研究结论

本文将知识型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员工程序公平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分析、归纳,得到本文的研究视角,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撑;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为后文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提供数据来源;实证部分主要利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对知识型员工程序公平、工作绩效的结构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探讨了两者之间相关性及作用机理;另外分 析了在人口统计特征下的知识型员工程序公平及工作绩效现状,本章节主要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说明。

6.1 程序公平与工作绩效的结构

程序公平的结构是在前人对于组织公平感结构划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的,其结构的稳定性,及各因子对于程序公平的解释度都是未知的,工作绩效维度也是参考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实证部分,通过分析软件对数据的统计得出相关的结论。

6.1.1 程序公平的结构

实证部分首先对程序公平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经过分析初步得出了程序公平由三个维度构成,即程序公平的三维度结构(正式程序、领导公平、信息公平)。然后利用 Amos 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程序公平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程序公平结构可以反映员工的程序公平感,且程序公平结构模型较稳定。

6.1.2 工作绩效的结构

篇5

(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实习期间,我在某大型建筑公司担任内勤工作,基本是为人力资源主管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并与施工现场取得一定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施工现场的几位技术人员同监理产生了矛盾,导致工程不能正常进行,并在技术方面遇到了极大的阻碍。人力资源主管对这几位技术人员和监理都做了相应的思想工作 ,并对技术人员采用薪酬激励方法,此方法实施后,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这就引发了我对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问题的思考。

(二)实习之后的感悟

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管理人员,并且十分倾向于人力资源与工程管理想结合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作为人力资源助理这一内勤工作的原因,这样既可以接触到工程项目,又可以学习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自己必须有两方面需要加强,第一是专业知识的夯实,书本里的理论知识非常重要,在掌握熟练理论知识后,与实践想结合,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第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不简单的是我们所说的人事科人事部,这里面有很多的学问和理论,可以说是一门哲学,也是一门艺术。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曾经的目标,也更加明白了夯实专业知识和尽快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的重要性。

下文就是我自己结合实践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方法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的一些看法和总结。

二、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

(一)知识型员工及其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员工指大多数白领,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他们工作内容涉及管理咨询、科技研发、设计销售、法律金融等领域。

1.较高的个人素质

今天的知识型员工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素养,不再是仅仅出卖劳动力的“机械”,不仅对于专业知识,而且对于经济、管理等都有较多的

篇首注释:本文作者李伟。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需要知识型员工,来带动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工程管理实践,阐述工程管理过程中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办法。

认识,掌握着最新的技术。

2.很强的自主性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群体。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被动地适应设备运转相反,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知识员工是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在创造性工作中,他们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灵感完成挑战性工作。所以他们不喜欢上级的操纵指挥,而强调自我引导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为了更好解决复杂多变的难题,他们要求在工作中享有独立自主性。这种独立自主性要求较少的职级压迫和更多的自我决策权,而且需要柔性的工作制度和宽松的组织气氛。

3.有很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

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4.劳动过程难以监控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创造性活动,依靠大脑而非肌肉,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控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作为高素质的知识员工,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他们更注重高层次的需求,如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等。薪酬是评判一个人在社会所处地位高低的重要标杆,为了满足尊重的需要,知识员工通常渴望高薪酬;知识员工愿意从事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通过自己的知识发现并解决难题,凸显自身能力,使工作更具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5.劳动成果难于衡量

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劳动过程难以监控,而且也往往因为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依赖很多因素,包括同事、团队的协作完成,因此劳动的成果一般难于衡量。

6.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

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一般在比较高的层次上,他们往往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单位或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渴望展现自我价值。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谁拥有人才资源谁才能占据优势地位;对于人才,谁拥有知识谁才能获得发展,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员工具有的知识资本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为了知识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知识员工必须保持继续学习的态度。通过学习,知识员工才能补充和更新知识,适应现代知识人才的竞争,提高创新能力,得到自我发展。

通过上述对知识员工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知识员工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所以企业要配合柔性的管理制度。从薪酬激励模式上来说,企业应深入分析他们的需求特征,从中找到匹配的薪酬模式,激励他们创造更高的价值,达成企业与知识员工的双赢。

(二)薪酬激励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励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运用的方法.它是企业对员工的回报和答谢,以奖励员工对企业所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是企业对员工所做贡献的承认. 有效的薪酬激励只是相对于传统的利用工资、金钱等外在的物质因素来促使员工完成企业工作目标而言的,它更多地从尊重员工的“能力”、“愿望”、“个人决策”和“自主选择”角度出发,从而能更好地创造员工

个人与企业利益的“一体化”氛围。

薪酬激励的方式包括:

1.分红年薪制

企业经营得好的经营者,可以拿到全额年薪,包括基本年薪、风险年薪和奖励年薪;企业经营业绩差的经营者将视具体情况只能拿到部分年薪。通过实行年薪制,可以使经营者的灰色收入明朗化,同时可以激励经营者提高风险意识。

2.持股激励制

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以人力资本的大小享受企业收益的分配权。具体做法:A、收入股份化,在考核的基础上,企业经营者将自己的部分收益转化为企业股份,经营者依此股份享受企业的股本分红。B、设置管理股,让经营者以企业股份的形式享受企业经营收益,经营者离开企业,该股份也就自行消失。C、设置股份期权,让企业经营者享有在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价格购买一定份额股份的权力。除了以上激励方式外,还有员工的考勤奖励、销售激励、利润分享等方式。同时也要注重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等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员工的“行为模式”在薪酬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避免单一依赖工作业绩来评定薪酬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因为那些尽心尽力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员工,一方面宣扬了企业文化或企业价值观,一方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潜在的推动作用。如果他们的付出得不到肯定,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将受到打击。

三、薪酬激励方式探讨

(一)选用具有激励性的计酬方式

计酬方式通常包括按时计酬、按件计酬、按绩计酬等。最缺乏激励效果的是按时计酬,其激励作用只是体现在每年调薪前后的一段时间,很难持久。但它也有明显的优点:收入稳定,给员工以安全感,便于留人和招聘;实施方便;劳动力成本易于预测;不会因为强调产出数量而忽视质量等。计件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十分明显,但它仅适用于产出数量容易计量、质量标准明晰的工作,对知识白领的工作很难计件。在IT行业,最通常采用的是按时计酬与按绩效计酬相结合。它需要事先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指标),考核期结束时或项目完成后根据实际工作业绩评估结果计算浮动工资或提取佣金。业绩工资由团队业绩和个人业绩两部分所决定。对高级职位,企业利润常作为重要业绩指标而与薪酬挂钩。由于薪酬与可量化的业绩挂钩,更具激励性和公平性。这种方法需要有合理的目标设定方法和良好的绩效考评系统做支持。

对于高科技公司里的研发人员,根据项目管理法则,可以按研发项目中的若干关键阶段设置多个“里程碑”,对按计划完成者实行奖励,而不是按工作时间行赏。另外,将研发人员的部分薪酬与产品的销售状况挂钩、增加加薪机会,使薪酬支付更加灵敏地体现员工的业绩。

(二)激励要因人因时而异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以及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存在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因此,相同的激励措施起到的激励效果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位知识型员工,在不同的时期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激励取决于内因,是员工的主观感受,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时,首先要调查清楚每个知识型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将这些需要整理、归类,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三)奖惩要适度

实践证明,奖励和惩罚会直接影响激励效果。奖励过重会使员工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工作绩效的欲望;奖励过轻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员工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惩罚过重会让员工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公司的认同,甚至产生怠工或破坏的情绪;惩罚过轻会让员工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奖惩要适当。

(四)一定要体现公平

公平性是员工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影响激励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有72?00%的知识型员工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公平对待。因此,对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给予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员工,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

四、总结

(一)现存激励方式的一些不足

1.激励方式单一

该企业尽管采取了“加薪、奖金、绩效股”等激励措施,但是仅涉及少数员工,对大多数知识型员工采取的激励形式较单一。例如,目前采取的年终一次性发放较高数额奖金的方式,虽然对员工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缺乏长期的效果。中青年知识型员工既看重自身的发展和价值的体现,同样也看重薪酬方面的“既得利益”。然而,该企业的激励措施对这部分员工的激励效果尚不明显。

2.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在解决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问题时,企业会首选传统的薪酬激励方式。但传统的以货币为主的薪酬机制,无法真正调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效果不大。

3.薪酬体系不合理

“工资+奖金”是勘察设计行业普遍采用的薪酬分配模式,这种模式在该企业实际运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计算奖金以产值为依据,使“显性”的产值指标在薪酬分配方面成为主导因素,而使相对“隐性”的技术管理要素被忽视,弱化了技术、知识的作用,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薪酬分配以部门效益为核心,使企业在分配时主要由所在部门的产值确定计发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生产经营单位的相同岗位上专业技术人员在个体能力、水平、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挫伤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三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有些部门为了回避分配差距可能产生的员工之间的矛盾,搞平均主义,造成部门二次分配不合理。

(二)结语

上文是我对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问题的一些想法,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引出薪酬激励体制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其现有不足和在运用中应该采用的方式。工程管理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高学历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也会接触到最平凡的工人,在对待不同的员工上,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用诚恳和真诚对待辛苦劳动的建筑工人,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方式对待知识型员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顺利进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猛,“宽带薪酬留住企业知识型员工初探”,《价值工程》,2011年第四期。

2. 梁建川,“自助式薪酬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中的应用探析”,《 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十二期。

3. 徐进仁,谢佳妮,“知识型员工内在薪酬满意度模型构建研究”,《经济师》2009年4第四期。

4. 任洁,李丹,“于双因素理论的“80后”知识型员工激励薪酬制度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九期。

5. 邱静艺,“知识型员工薪酬满意度影响因素探析——基于龙岩市企业的调查”,《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二期。

6. 徐瑾琳,“知识型员工的全面薪酬模式管理”,《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四期。

7. 曾月旻,“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模式探讨”,《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年第一期。

8. 邓玉林,达庆利,王文平,“知识工作设计与知识型员工薪酬策略”,《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八期。

篇6

(项目编号:JXZY110401-004,项目名称:程序设计基础公共平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部分成果。

[摘 要]本论文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目的、意义、特色、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关键问题、方案、落实措施等几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 案例 工作过程

作为职业院校,我们的办学初衷是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而作为专门培养软件人才的我院示范专业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我们深感开发《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综上所述,我们软件教研室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对该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开发与创新。在本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立项工作。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归纳如下:

(1)教师按照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流程进行案例的设计,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的基本技能。

(2)学生在综合运用相关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解,能利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相关技术进行项目设计。最终能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标准规范、自动化程度高、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序设计基础方面的技术服务人员。

(3)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自信心,和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真正的让踏入测试行业的学生,成为IT公司产品出货前的把关人。

一、意义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我院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逐步树立了“以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为核心,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的程序设计基础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明确程序设计基础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程序设计基础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基础技能;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培养出一批社会紧缺的程序设计基础人才,提高软件编写质量,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同时能够适应软件外包和国际化软件开发的中高端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迅猛发展。

二、特色

该课题的特色也是该课程在我们示范专业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之处。

我们本着“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的指导思想,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方面可以在软件开发中运用程序设计基础技术提高软件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程序设计基础岗位技能的学习,达到掌握软件开发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内容:

走访软件企业对程序设计基础人员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程序设计基础在教学活动中重要作用的必要性的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典型案例、拓展案例和综合项目,形成案例库。教师在各课程中有针对性进行程序设计基础的设计与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反思、评价。归纳出程序设计基础环境在软件开发实施方法、步骤。实践技能测试题库建设。教学课件建设。能够适应各个模块之间的程序设计基础方法设计,使得程序设计基础贯穿于全课程,从而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关键问题

(1)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设计模块建设

(2)程序设计基础工具的选择及过程模块建设

五、方案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为主导,辅之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案例研究法:引导教师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解构与重构的相关理论,剖析研究过程中的 典型案例,形成在整合教学中有效支撑的案例集。

(3)经验总结法:在教师个人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聘请软件企业、行业专家开展研讨、交流活动,通过研讨总结,逐步形成程序设计基础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4)行动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拟订总体研究计划,根据总体情况,制订具体计划,积极开展有效的行动研究,及时总结评价,调整研究方向。

(5)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包括论文、课件、测试用例等,归纳总结。

六、落实措施

本课题的落实措施思路为:

收集和整理中外有关企业程序设计基础的经典案例,开展专题理论研究,形成专题研究论文。开展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课堂案例分析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召开1—2次小型学术研讨会,对本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收集材料,分析整理测试用例。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要:知识创新研究可谓当前的一大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展开研究,但是从公司成立年限视角入手,对隐性知识创新展开实证研究可谓是一个空白。基于此,以上海、浙江、北京、江西等地几百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士为调查对象,从实证角度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成立年限为11―20年的公司对隐性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要优于成立年限小于5年和超过20年的公司。这个结论也说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隐性知识创新有利于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公司成立年限;隐性知识创新;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3-0068-07

一、引言

知识创新,指的是现有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新知识的创造,它要求组织共同努力创造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识别及获取方面拥有较高的经验水平。

金明律(1998)认为公司知识创新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创造知识共享的公司文化,是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所谓知识共享的文化是促使组织成员为其组织共享知识而自愿参与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建立在组织成员的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组织成员愿意将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用文字等形式公开出来供组织所共享;2、创建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是知识创新的又一个必要条件。组织内成员一旦真正认清了共享知识的必要性之后,就会建立能够有效地集中那些分散的知识,并活用该知识的组织结构。这是知识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3、建立有利于知识创新的信息网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工具。要把每个人掌握的知识以多种方式进行收集并由组织所共享,应有系统的积累方法和使用通用的语言,即建立标准化、结构化的规程。为了活跃知识创新氛围,还应系统进行分类知识、规定知识创新步骤、设计知识表达的规范格式、促进知识创新的激励和报酬制度的建立等工作。组织成员通过企业内设置的信息网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公司文化、组织结构等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不少学者强调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是组织中最重要的不可模仿的战略资源(Leonard-Barton,1992;Grant,1996)。因此,组织战略的核心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创新和融合,而公司领导层需要为知识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建立所需的网络关系(cohen&Levinthal,1990)。

那么,公司成立年限对隐性知识创新是否有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可谓一片空白。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对上海、浙江、北京、江西等地几百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士的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公司实践提供参考。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从企业创建到衰亡所经历的全部时间过程,不同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各不相同。美国学者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等十个阶段。大多数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创建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防护性阶段、复杂阶段。企业的生命周期曲线图可以描绘成一条类似s形的曲线,这些阶段通常以销售成长率或下降率的显著变化作为区分点(芮明杰,2004:157)。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观点有:

企业在创建阶段一般比较脆弱,规模也较小,管理效率、产品质量管理、融资能力以及发展速度都不稳定,破产率高。当企业的运作进入正轨,销售额和利润迅速上升时,企业进入扩张阶段(芮明杰,2004),此时企业已初具规模,生产趋于规模化、产品成本降低、质量提高、初步拥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在技术上日益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崔毅,洪燕婵,2006)。然而当公司发展到大规模阶段时,也就进入了成熟期。公司在成熟期因生产规模已经很大,市场占有率也较高,竞争对手已经不太容易撼动其地位,因而不需要再做大量的投人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收益。这样的企业一般患有“大企业病”,主要表现在:间接生产人员增多、管理机构庞杂;决策过程复杂迟缓,领导以及企业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严重等(David B.Balkin,2000)。衰退期是企业的老年期,企业在这个阶段会遇到业务停滞不前、利润减少和营业收入下降等问题(崔毅,洪燕婵,2006)。Thomas et al.(1998)研究了集群企业在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或僵化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特征。在诞生阶段,集群企业产品刚刚形成特色,企业聚集到一起生产产品,并凭借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及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来获得竞争优势;成长阶段,集群迅速发展,增长率高,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集群内的资源日益集中,创新竞争优势明显;成熟阶段,企业间竞争加剧,利润下降,创新速度放缓,整体竞争力的上升空间不大;衰退阶段,大量企业退出,优势逐渐削减。

企业生命周期对隐性知识创新的影响

关于企业生命周期对隐性知识创新的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已有的一些研究指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即生命周期比较长的企业重视隐性知识创新,隐性知识创新对企业的作用较大。比尔-盖茨一语惊人地指出:“企业繁荣中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要防止这种毁灭的唯一对策就是坚持不断创新。”

彼得・德鲁克曾经在其著作《创业精神与创新》中列举了集装箱创新的案例,深刻地说明了创新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把卡车车厢直接搬下,运进船舱,即集装箱运输,完全不是什么新技术,而是来自一种新的认识:把船当作货物处理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条船。真正重要的是,让货物在码头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这项平凡无奇的创新几乎提高了海洋运输效率的3倍多,而且挽救了海运事业。没有这一创新,过去40年快速发展的世界贸易简直不可能发生(彼得・德鲁克,1989:35)。

梅丽霞,王缉慈(2007)列举了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通过学习和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案例。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给美国买家代工及与日本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了自行车生产的基本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台湾自行车产业萌芽和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起点。但是,真正的利基产品通常不是来自复制与转移,而是来自满足本土及国外市场需求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再造。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正是在满足国内外新兴产业需求,连续开发出BMX、擗震前叉、碳纤维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赢得国内外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尤其是大陆广阔的本土市场,给了捷安特这样的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中的领先企业以无限的市场空间和成长机会。利用国内国外市场主动学习、积累知识和能力再造,正是台湾工业从外资代工走向自主品牌的发动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动力源泉。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凡是企业生命周期越长的企业越重视隐性知识创新。因此,我们接下来将对企业生命周期对隐性知识创

新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

(二)隐性知识创新

1、隐性知识的特点

正如Alvin Toffler(1990)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成为拥有超常能力的源泉。知识分为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数据、科学公式、规格、操作说明等等形式实现共享。它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隐性知识深植于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中(Schon,1983)。隐性知识包括部分技术能力――一种非正式的、无法明确表达的技术诀窍。有多年经验的手艺师傅积累了独特的手艺,但是他无法明确表达其中隐含的科学或技术原理。与此同时,隐性知识有一种重要的认知度,它包括心智模式、信仰和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视角,因此,它们难以明晰化。这些隐性的模式彻底塑造了我们怎样认知周围的世界(Nonaka,1991)。根据Roy Lubit(2001)的分类,组织中有四种类型的隐性知识: (1)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 (2)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3)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 of approaching problems); (4)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

隐性知识的特点有: (1)无意识性,即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常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 (2)环境依赖性,即隐性知识作用的发挥依赖特定的环境或氛围; (3)个体性,指隐性知识的主要存在载体是个体; (4)来源于长期的经验体验; (5)难以编码和存储,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周晓东,2003)。

Nonaka(1991)指出,在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竞争者层出不穷及产品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新知识并迅速将之应用到新技术和产品当中去的公司。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因素。

2、知识创新模型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模型。其中,Nonaka及芮明杰对知识创新做了精辟的阐释并提出了各自的模型。

(1)Nonaka的SECI过程

Nonaka等(2000)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持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超越其旧边界,通过获取新场境、新的世界观、新知识而形成了新边界。Nonaka提出SECI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

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2)芮明杰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

芮明杰等(2004)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

3、隐性知识创新过程

国内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基本上都强调了组织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融合知识的重要性。Tsai(2001)断言,知识的获取和共享能提高组织绩效及组织创新。

因此,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士(总裁、董事长、总经理)。大量的文献研究指出,鼓励学习和知识共享的领导行为在促进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学者认为领导行为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绩效,例如领导们积极寻求反馈意见、勇于面对批评、敢于承认错误、授权员工决策及冒风险等。为了积极地得到员工的反馈意见,领导们应广开言路进行沟通交流,培育公开的交流系统,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联系,增强员工的参与度(Marshall,1997)。由此可见,企业高级管理人士在隐性知识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研主要在上海、北京、江西和浙江四地分批进行,持续时间为八周左右。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389份,在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以及重复的企业进行了剔除之后,共获得有效样本307个,回收率为68.25%,有效率为78.92%,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我们把公司成立年限划分为四个阶段:公司初创阶段(成立年限小于等于5年)、成长阶段(5―10年)、成熟阶段(11―20年)和衰退阶段(20年以上)。公司成立年限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实践中公司的生命周期、专家咨询和统计上的需要。

由表1所示,在所有307个样本中,占样本量最大的是成立年限为11年―20年的公司,样本数量是96个,占总有效样本的31.3%。成立年限为小于等于5年、6―10年及20年以上的公司数量占总有效样本的比例大致相同,分别为22.8%、21.8%及24.1%。调查样本的成立年限分布情况总的来说比较均匀,具体样本分布状况可见图1。

(二)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文主要运用SPSS11.5进行方差分析,探索不同成立年限的公司对隐性知识创新的影响。

隐性知识创新的方差齐次性检验显著性系数为0.046,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不同成立年限公司隐性知识创新的方差不一致,由此对隐性知识创新采用Tamhane方法进行分析。

由表2可见,在隐性知识创新方面,成立年限为11―20年的公司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要显著优于成立年限在5年以下的公司。其它成立年限公司在隐性知识创新方面的两两比较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显著。

四、讨论及结论

通过对不同成立年限的公司的方差分析,我们发现成立年限为11―20年的公司对隐性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要显著优于成立年限小于5年和超过20年的公司。该结论也可以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解释。

西方很早就有学者把企业成长比作生命现象。如马歇尔把企业的生命史比作婴儿高死亡率时期的人类生命史:企业作为一项小小的风险事业兴办起来,如果能在最初几年站住脚,那么它就会发育和成长。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树木的生长和死亡来比喻产业中企业的兴衰,并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森林中新生的树木从老树的浓荫中用力向上挣扎的情况得到教训。许多新生的树木中途夭折了,只有少数得以生存;这些生存的树木一年比一年壮大,它们的高度每有增加,就可多得一些阳光和空气,终能高出邻近的树木之上,似乎它们会永远这样生长下去,随着它们这样生长,似乎永远壮大下去。但是,它们却不是这样。一株树比另一株树能维

持活力较久和较为茂盛;但是,迟早年龄对它们是有影响的。较高的树木比它的竞争者,虽能得到较多的阳光和空气,但它也逐渐失去生命力,相继地让位于物质力量虽较小、而青春的活力却较强的其它树木。” (马歇尔,1997)。因此,国内外每天有企业诞生,也有企业走向衰亡。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是40-50年,欧洲和日本的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年,中国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不足10年。这些数据也表明我国企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

成立年限小于5年的公司属于初创阶段,一般无暇顾及学习和创新;成立年限超过20年的公司可以说已步入老年阶段,公司的创新能力大大下降,公司可能沉溺于成功的光环中,在经营行为上甚至盲目扩张,给公司带来沉重负担,这也符合我们的方差分析结果,即成立年限为11~20年的公司对隐性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要显著优于成立年限小于5年和超过20年的公司。这个结论说明越是长寿的企业,其越重视隐性知识创新。成立年限小于5年,6~10年的企业由于对隐性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了企业的过早消亡。由此可见,公司的成立年限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所影响。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隐性知识创新有助于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篇8

【关键字】准格尔盆地;盐渍土;工程性质;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E271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盐渍土是指包括盐土和碱土在内的,以及不同程度盐化,碱化的土壤的统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6.8.1条规定,当岩土中易溶盐含量达0.3%以上,并具有溶陷、盐胀、腐蚀等工程特性时,称该岩土为盐渍土。盐渍土按地理位置分为内陆盐渍土、滨海盐渍土和冲积平原盐渍土。位于新疆北部的准格尔盆地北有阿尔泰山脉,南邻天山山脉,区域内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土中易溶盐不断向表层迁移、积聚从而使土壤盐渍化,形成盐渍土,该区域是我国典型的内陆盐渍土分布区域之一。近年来,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新疆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地处北疆的准格尔盆地依托资源优势,陆续开工了许多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许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盐渍土防治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盐渍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而着重分析盐渍土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建(构)筑物的危害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该地区相似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2准格尔盆地盐渍土的工程特性及危害

2.1溶陷性

根据区域资料统计,准格尔盆地盐渍土含盐类型多为硫酸盐、氯化物,这些盐类大部分属易溶盐,干燥状态下土体具有强度高,压缩性小的特点,但当土体遇到外界渗流水时,土体中的易溶盐随即被溶解并随着渗流水被带走,只要有不断的水源补给,渗流不断,土体中的易溶盐就不断被溶解和排出,随着土体中的潜蚀区域越来越大,土体结构越来越松散,在上覆土自重压力及附加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该地基就下沉,即产生溶陷。

在工程建设中,盐渍土的溶陷特性对地基稳定危害巨大。当盐渍土地区建筑物的地基遭到水的浸入时,建筑物除了受荷已产生的地基压密沉降以外,还将产生因盐渍土溶陷而引起的附加沉陷(见图3)。溶陷性的盐渍土地基一旦浸水后,因土中的可溶盐的溶解,结构强度的丧失,使地基承载力下降并产生较大的沉降,不均匀的浸水产生不均匀的地基沉降,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开裂和破坏(见图4)。地基溶陷变形的速度很快,如在砂类土中,浸水一昼夜基础可下降一、二十厘米,这就更加加重了对建筑物的危害。溶陷性对地基危害之大也可以从试验中表现出来,根据准格尔盆地内某电厂载荷试验资料,场地内盐渍土层在干燥状态下试验取得的承载力特征值为193kPa,而在浸水即产生溶陷的状态下取得的承载力特征值仅为62.5 kPa。

图3:盐渍土地基浸水溶陷引起的地基沉降曲线图4:溶陷导致的建筑物局部开裂

2.2盐胀性

盐渍土具有盐胀特性,盐胀可分为结晶盐胀和非结晶盐胀,新疆准格尔盆地的盐渍土化学成分主要为硫酸盐、氯化物,其产生的盐胀主要为结晶盐胀。随着气温的降低,盐渍土土体中的硫酸盐溶液聚集在土颗粒接触点间并发生结晶析出, 在此过程中,晶体由于结合了水分子,导致其体积膨胀,从而引起土体膨胀。同时,硫酸盐结晶后改变了剩余溶液浓度,在负温时产生结冰并引起冻胀。每年9月份至10月份,准格尔盆地地区气温开始下降,次年1月随着气温下降土体温度也达到了峰值,土体中的盐分结晶程度也达到最大,随即土体也产生了剧烈膨胀。此后随着温度回升,一部分盐类又逐渐溶解,致使土体的孔隙率增大,在上覆荷载的作用下,土体便产生沉降。这样年年反复,地基土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呈疏松状。这种情况道路地基表现的尤为突出,路面在盐胀作用下可产生不均匀变形,形成波浪、鼓包等,使路面平整度严重下降。

2.3腐蚀性

盐渍土主要特点是含有大量盐,尤其是易溶盐,它使土具有明显的腐蚀性,对建筑物基础和地下设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新疆准格尔盆地的盐渍土多为氯盐和硫酸盐,两种盐对建筑物基础和地下设施的腐蚀破坏原理不同, 氯盐渍土以化学腐蚀为主,而硫酸盐盐渍土则以物理结晶性腐蚀(盐胀) 为主。氯(亚氯)盐的腐蚀对象主要为钢筋,硫酸盐的腐蚀对象主要为水泥制品。

2.3.1氯盐的腐蚀破坏作用

准格尔盆地的盐渍土中的氯盐多以NaCl为主,还有KCl、CaCl2、MgCl2等易溶盐,这些氯盐溶解度很高,遇水便离解为Cl-、Na+等离子。而Cl- 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对钢筋混凝土而言,Cl-可以透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被吸附在钢筋阳极区的钝化膜上,与钝化膜的氧化铁反应生成无保护作用的氯化铁,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混凝土受到挤压逐渐开裂、脱落, 从而使整个混凝土结构遭到破坏。具体的化学反应如下所示:

Fe-2eFe2+Fe2+ +2 Cl-+4H2O FeCl2・4H2O

FeCl2・4H2OFe(OH)2+2 Cl-+2H++2H2O

3Fe(OH)2+ O2+2H2O4Fe(OH)2(生锈)

2.3.2 硫酸盐的腐蚀破坏作用

硫酸盐的腐蚀破坏作用,有别于氯盐,其主要破坏对象是混凝土本身。硫酸盐可与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物起化学反应,使水泥丧失胶结能力,严重时可使水泥混凝土呈酥状,直至混凝土建筑物遭到破坏。此外,硫酸盐渗入混凝土之中,在干湿交替或温度变化的条件下,会发生结晶现象从而引起混凝土体积变化。在结晶过程中,硫酸盐会结合一定数量的水分子,使混凝土体积增大,当脱水时使混凝土体积变小,这个过程的反复作用,混凝土就会粉化、脱落和丧失强度。

在准格尔盆地地区,经常发生类似破坏, 除各种建筑物外, 还常见于混凝土道路、桥梁、机场等。

3盐渍土地基危害的防治措施。

准格尔盆地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区域内盐渍土分布广泛,盐渍土地基由于其溶陷、盐胀及腐蚀特性,严重影响了区域内工程建设发展。在工程建设场地若有盐渍土存在,且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行,必须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对盐渍土的危害进行治理。由于其特殊的形成原因,盐渍土一般埋深较浅,因此在各种建设工程类型中,盐渍土对以浅层土为地基的公路、铁路的影响最大,相应的针对盐渍土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其防治措施也比较成熟,这里不再赘述,以下将着重从盐渍土对建(构)筑物的危害防治措施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3.1以溶陷为主的防治措施

在盐渍土的特性中,溶陷性对荷载较大、承载力要求高的建(构)筑物影响最大,若建(构)筑物地基为溶陷性盐渍土地基,则必须对盐渍土地基进行处理。盐渍土溶陷性地基处理方法类似于湿陷性土,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换土垫层法、浸水预溶、强夯、浸水预溶+强夯、旋喷桩、化学加固、CFG桩等。根据盐渍土的埋深情况、厚度及溶陷程度等相关因素,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结合准格尔盆地盐渍土的实际分布情况,我们对以下几种常用的盐渍土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3.1.1换土垫层

换土垫层法为准格尔盆地地区处理盐渍土溶陷的常用手段,准格尔盆地地区盐渍土一般具有土层厚度较薄、分布范围不均、土层溶陷性大小不均等特点,因此在本地区处理厚度小于3.0m的溶陷性盐渍土采用换土垫层法可以达到良好处理效果及较经济的效益指标。通常情况下,如场地内溶陷性盐渍土厚度大于3.0m时,一般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处理,因为换土垫层法在这种情况下既不经济也不适用。

换土垫层法的主要技术要求:

(1)按要求挖除溶陷性盐渍土,采用非盐渍的灰土或砂砾石换填,并分层夯实,分层厚度宜小于300mm。

(2)换土深度应超过有效的溶陷性土层厚度,保证残留的盐渍土的溶陷量不超过上部建(构)筑物结构容许的变形值。换填土的宽度应大于基础底边宽度且则应保证下卧层顶面处的压力小于该土层浸水后的承载力,同时还应保证周围土溶陷时换土部分土体的稳定性。

3.1.2浸水预溶+强夯处理

(1)浸水预溶

在盐渍土地基上浸水,水在下渗过程中将易溶盐溶解并带到到较深土中。在上部土中的易溶盐溶解、流失的过程中,土体结构在自重作用下重新排列,产生了预沉降,所以建在该地基上的建(构)筑物即使再遇到水,其变形也要小得多。

浸水预溶处理时应根据不同地段的含盐量及溶陷土层厚度对场地进行分区处理,针对不同区段进行浸水预溶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浸水量和浸水时间。根据新疆某电厂试验结果分析,经浸水预溶处理后,地表下3.0m以内地基土易溶盐含量锐减,大部分土体变为非盐渍土。

(2)强夯处理

盐渍土在浸水后,强度会大幅降低,土体结构变松软,为了提高地基土强度及消除地基土的溶陷性,可采取强夯的手段进行处理。通过强夯处理可使有效作用深度内的土层达到超固结,起到沉降预处理及地基强化的作用。此外,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土的孔隙率大幅降低,进一步消除盐渍土溶陷的影响。

新疆准格尔盆地某电厂区域内上部地基土为盐渍土,具有一定的溶陷性,经论证拟采用浸水预溶+强夯方法进行地基处理,以达到消除地基土溶陷性,并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图5为该电厂浸水前后地基土总含盐量关系曲线,图6为该电厂浸水+强夯前后地基土标准贯入试验平均值关系曲线。

图5:浸水前后地基土总含盐量关系曲线 图6:浸水+强夯前后地基土标准贯入试验平均值关系曲线

通过浸水前后地基土总含盐量曲线及浸水+强夯前后地基土标准贯入试验平均值关系曲线分析比较,经过浸水预溶+强夯处理后的盐渍土地基,在地面下1-5m范围内含盐量显著降低,地基土强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对地面下5m以内存在以溶陷性为主的盐渍土地基,经浸水预溶+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处理效果十分有效。

3.1.3CFG桩地基处理

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可概括为桩体的置换作用,褥垫层的调整均化作用,采用不排土成桩工艺施工,还具有挤密作用。可以明显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地基变形。CFG桩体主要由水泥、碎石、粉煤灰组成,其优点是充分利用工业废料,此方法对处理溶陷性的软弱土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及经济效益。但新疆准格尔地区的盐渍土大多为砂土或粘性土,干强度一般较高,在该地区,经处理CFG桩复合地基效果显著,但在经济效益及施工方法上不如换土垫层法和浸水预溶+强夯法。

3.2以盐胀为主的防治措施

新疆准格尔地区的盐渍土盐胀特性危害巨大,尤其对公路、铁路等路基影响巨大。根据盐胀特性的产生原理,我们可以从改善盐渍土地基的盐分、水分、温度等条件入手,以消弱盐胀地基的盐胀量或不均匀变形的能力。

3.2.1换填覆重法

换填覆重法就是通过换填或覆盖一定厚度非盐渍土对硫酸盐渍土地基覆重,使得地基的盐胀与压缩相等从而来抑制地基盐胀。理论上讲,盐胀率随着上覆荷载的增大而降低,而地基压缩量随上覆荷载增大而增大,必定存在某个荷载能使盐胀与压缩相等,使地基总变形为零。目前盐渍土地基处理方法中设置的隔离层、缓冲层或换土层,都是作用于地基上的覆重荷载,抑制了部分盐胀。

3.2.2 添加化学试剂法

用参入氯盐的办法可以抑制硫酸盐渍土的盐胀。通过试验研究,一般环境中,当土中Cl-与 SO42-的比值增大到 6陪以上时,抑制盐胀的效果最为显著。氯盐之所以能抑制盐胀,是由于氯盐溶液在硫酸盐渍土中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是因为Na2SO4在氯盐溶液中溶解度随氯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二是因为加入氯盐,易生成难溶于水、性质稳定的硫酸盐,不易结晶产生盐胀。

3.2.3降低水位法

水分子是硫酸盐产生结晶盐胀的一条关键因素,因此抑制盐胀关键需要控制工程环境中的水分。具体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做好竖向设计,防止大气降水、地表水体等,严格控制施工用水,防止水向基槽内渗流,设置施工排水管道,尽量避免在冬季或雨季施工,施工完成后要立即回填基坑,并进行认真夯实。

3.3以腐蚀为主的防治措施

新疆准格尔盆地地区盐渍土主要以氯盐、硫酸盐为主,氯盐盐渍土以化学腐蚀为主, 而硫酸盐盐渍土则以物理结晶性腐蚀为主,氯盐的腐蚀对象主要为钢筋,而硫酸盐的腐蚀对象主要为水泥制品。因此根据盐渍土主要含盐种类的不同,防治盐渍土的腐蚀的措施也不同。

3.3.1以氯盐为主的防治措施

由于以氯盐为主的盐渍土地区主要是Cl- 引起的钢筋锈蚀,所以在对建筑材料进行防护时主要考虑它的化学腐蚀。主要方法有:

(1)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如增加水泥用量,减少水灰比,加减水剂、密实剂等。

(2)在混凝土施工中掺入钢筋阻锈剂。

(3)涂抹混凝土外涂层。

(4)采用其他特殊措施,诸如特种钢筋、阴极保护等, 但这些措施一般价格较高, 且在实施过程中操作困难,因此目前国内很少采用。

3.3.2以硫酸盐为主的防护措施

(1)最大限度地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2)控制水分。

(3)采用抗硫酸盐水泥。

(4)掺入硅灰、优质粉煤灰。

(5)增加防硫酸盐添加剂。

(6)采用地基开挖换土,挖除原来带有腐蚀性成分的土,回填人工配合的土料。

作为一种具有溶陷、盐胀、腐蚀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盐渍土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巨大。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盐渍土,必须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对盐渍土危害进行治理。新疆准格尔盆地地区盐渍土分布广泛,该地区建设的不少工程项目遇到盐渍土防治的问题,根据区域内盐渍土不同的工程特性,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需要指出的是,每种防治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对具体的工程来说,我们先要分析所在区域盐渍土的性质及本工程的具体要求,同时要考虑施工设备、材料来源、施工期限和投资成本等因素。总之,在做出最终的防治措施实施决定前,我们应对各种处理方法做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

4结论

(1)新疆北部的准格尔盆地区域内降雨稀少,蒸发强烈,该区域内盐渍土分布广泛。

(2)盐渍土具有溶陷、盐胀、腐蚀等工程特性,对工程建设危害巨大。

(3)对以溶陷性为主的盐渍土地基可以采用换土垫层法、浸水预溶+强夯、CFG桩等方式进行治理。

(4)对以盐胀为主的盐渍土地基可以采用换填覆重法、添加化学试剂法、降低水位法等措施进行防治。

(5)对以腐蚀为主的盐渍土地基可以采用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加入添加剂、涂抹外涂层、控制水分等措施。

(6)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盐渍土,必须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对盐渍土危害进行治理。盐渍土防治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根据工程实际特点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攸在. 盐渍土地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2

[2] 杨风筝. 盐渍土地区基础防腐技术[ J]. 地基基础工程,1994. 4

[3] 卢肇钧, 杨灿文.盐渍土工程性质的研究[J].铁道研究通讯, 1956.2

[4] 隆威,刘永球,曹增国.青海察尔湖区氯(亚氯)盐渍土的工程性质分析[J].探矿工程,2002.1

篇9

关键词:项目成本控制;岩土项目;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岩土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也称为工程成本,主要包括消耗的材料、结构构件、摊销费用、租赁费用、人员工资等全部费用支出,通过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能够使自身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人、机、材的消耗,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通过管理和竣工决算能够达到企业内部以收抵支,帮助企业实现盈利。

岩土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要坚持系统性成本管理原则、全过程成本管理原则、动态成本管理原则以及成本管理责任之原则。也就是说,在岩土施工项目中,要系统性的、全面的、动态的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并将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保证项目成本控制的科学、有效性。

一般来讲,在岩土施工单位中,有两种成本控制体系:第一,企业管理层的成本管理,主要指项目成本管理的计划和决策,通过制定、签订项目成本管理责任书或是合同等,来保证项目管理层成本管理目标,从而确定项目目标成本;第二,项目管理层的成本管理,主要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心,对企业项目部提出的成本管理目标负责执行,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将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的范围内。

岩土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项目前期的成本核算和预测

首先,要对现场进行熟悉和了解,在获取到项目信息之后,要及时到达项目工程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地质勘察资料、承包方式、招投标文件、设计文件和竞争对手等情况进行了解,为投标策略、运作模式、施工工艺和方案等选择提供参考。当初步熟悉资料之后,便要委派一些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勘查,了解施工地的地质、水文、环境等情况,以便能够制定出完美的投标策略和运作模式、施工工艺方案等,保证投标文件的准确、可靠。

其次,要在现场勘查时,对当地的主要施工材料价格、运输价格、人工价格、机械价格等进行了解,并根据这些价格来确定投标文件的报价;安排一些人员对设计文件进行研究,并对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消耗、使用量等进行核算,保证材料方面的报价和成本。

再次,要根据已确定的施工方案和工艺方法等进行人员和设备的配置,并结合当地的价格情况及公司自身实际,核算出项目的人工、机械成本。

另外,由于岩土工程在地下施工,因此项目技术大多具有一难度,且对于一些潜在风险无法进行预测,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组织一些专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对项目的技术难度等进行研究和论证,并确定下施工方案、施工工艺、人员配置、机械使用等,尽最大可能降低项目施工技术风险。

最后,要在预测、核算费用等相关情况的基础之上,结合对技术的估计和各种费用的预算,根据业主对工期、质量、风险等要求,结合自身投标策略、发展需求等来预测项目利润和风险。

项目执行阶段的成本控制

将项目前期阶段的成本核算和预测作为基础,在项目执行阶段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执行项目成本核算系成本管理控制的重要基础,当合同签订且项目经理部成立之后,要由项目经济经济人员核算并编制核算书,然后交由预算审核人员进行审查并修正,经由主管经理审核之后报告给总经理,最后批准执行。公司内部要根据岩土工程的性质和业务类型,将岩土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分类,通过分类能够对工程的数量、价格有所了解,并在拟算项目成本时能够更加准确。

在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时,要以成本控制目标为中心,将技术质量管理目标、进度控制目标、安全管理目标、设别管理目标、计算签证结算目标、规范管理目标、资料提交目标等都纳入其中,通过对这些目标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能够有效的保证项目完成和利润实现。

在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和成本核算书完成之后,为了能够保证项目成本得到有效管理、控制,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实现合同制管理,例如外协分包、材料租赁、车辆租赁等,通过项目部对外协商调查、谈判等,来拟选出适合的方案,申报批准之后,能够保证公司和项目部对成本的动态控制和管理。

另外,要在项目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不断对控制管理方案进行修正,公司要对岩土工程项目费用实行双重管理,执行项目的收入要达到公司账户中,支出要由项目部提交申请,财务部约定付款,公司只需要拿出较少的现金交给项目部即可,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成本管理工作的混乱,且还能够适应岩土工程的复杂多变。

项目成本控制在岩土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一,项目成本控制能够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能够在保证岩土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施工成本进行管理。

第二,通过定期提高成本管理控制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够保证其工作的有效性和专业性,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能够落实每一项工作中。为加强项目成本监督力度,增强人员的责任观,提高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可通过组织一些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员工的素质水平。

第三,岩土施工企业要对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要在施工之前开展编制预算、成本计划等工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控制计划的施工工作的调整,让职工能够自觉履行职责,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功能,保证项目施工能够顺利完成。

第四,要加强材料管理环节,此为成本管理控制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如果材料管理没有做好,那么成本管理就无法顺利完成,因此要对材料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材料管理一定要全方位、全过程的进行,从岩土项目中标之后,就要着手编制预算工作,根据预算来对材料成本进行管理。

第五,要提高项目承包班子的整体素质水平,特别是以项目经理为代表的管理班子。人员的素质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出项目的整体管理施工水平,因此,岩土施工企业要对承包班子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通过组织一些内部交流、外地实习等活动,逐步提高人员素质,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第六.随着我国进入WTO之后,我国岩土施工行业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施工企业逐渐步入国际舞台上,在国际市场中,不仅能够得到巨额利润,且还要承担这巨大的风险,因此项目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出自身职能,必须以超强的业务水平和创新、应变能力加强目标管理,落实考核责任制。以工程合同作为纽带,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努力提高工程效益和利润,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总之,通过对项目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只有通力合作、协调配合,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的严密、顺畅、有效。

结束语: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学习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针对项目成本控制在岩土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措施与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引起岩土施工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并为成本管理、财务等部门作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鄂.谈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4

篇10

内容摘要:产学之间的知识共享已经成为当前知识创新的主要形式。本文分析了产学知识共享集成驱动的基础与机理,重点探讨了产学知识共享的外在动力与内部动力。本文认为,产学知识共享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驱动的企业和大学合作创新行为。

关键词:产学合作 知识共享 集成驱动

现今,知识共享与知识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大,和自然界一样,组织的生存环境中也有类似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的生态链。在“生态系统”环境下,为了寻求更好地生存、生长与发展的需要,不同的组织之间应加强不同层面的共享,以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企业与大学属于国家创新分工体系中的不同主体。大学承担着知识创新的任务,负责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而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系统在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之后将与知识创新一起丰富其内涵,从而创造新的效益与价值。

产学知识共享的集成驱动系统

产学知识共享的动因可以从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产学知识共享的性质来看,产学知识共享实际上也是受多因素驱动的合作行为,它是由一个双驱动系统来共同推动的:一个是外因驱动系统,另一个是内因驱动系统。从产学知识共享决策过程的顺序来看,产学知识共享的决策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可能是同时进行的,也可能是次序进行的。本文认为产学知识共享是由外因之轮和内因之轮两轮共同驱动的(如图1):外因之轮主要回答产学知识共享的经济、环境和知识背景,即产学知识共享的外部驱动力问题;内因之轮主要回答产学知识共享带来的双方能力与效益提升的问题,即产学知识共享的内部驱动力问题。

图1中,横坐标表示企业,纵坐标表示大学。由BA表示产学知识共享运行轨道。它是连续变化的过程。“产学知识共享”之轮沿着这一轨道双向滚动,促进产学知识共享整体过程的转变。“轮式动力模型”清楚地显示出企业、大学为“轴心”的主体机制,以及内外因的作用机制。

产学知识共享驱动系统的基础在于基于企业与大学优势匹配的知识战略驱动。产学知识共享决策受企业或大学发展战略的影响,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企业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以及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并非单纯追求短期财务赢利。战略驱动型的产学知识共享其实隐含了长期价值效应,其足以弥补短期内的财务损失。驱动产学知识共享两个轮的基础在于企业能力和大学优势的匹配作用。首先是建立在企业能力基础之上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等。企业并不需要同时具备以上优势,当具有比较合适的互补优势时,产学知识共享就可能发生。其次是来源于大学的能力或优势,这些能力或优势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研究人员数量与质量优势、研究设备先进优势等。当企业优势和大学优势能够进行匹配时,就可能产生驱动力量,从而推动产学知识共享的发生。

产学知识共享驱动系统的机理在于基于企业与大学知识价值链的双向互补和增强。虽然产学知识共享基本属于一种战略,但作为产学知识共享的主体组织企业来讲,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营利;对于大学来说,则是提高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大学筹集科学研究经费并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此,产学知识共享的结果一般表现为企业和大学共同进行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从而获得了两家组织知识资源的共享。从知识价值链角度研究,共享通过价值链的交互作用,实现了双方竞争能力的聚合或倍增效应。反过来说,正是知识价值链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组织竞争能力的聚合或倍增的效应驱动了产学知识共享的发生。

知识价值链。组织中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各种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从知识内容、知识活动以及知识价值三个方面可以获得对知识价值链更全面的认识,知识内容是价值链的源头,知识活动则是价值链的主体,知识价值则为最终取得的成果,从知识内容到知识活动及到知识价值的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演进都提供了下一阶段的知识增值。

知识价值链的交互作用。产学知识共享使企业和大学形成了一个紧密或半紧密的知识合作体,产学知识共享通过合作体内各知识价值链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包括企业和大学知识内容、知识活动和知识价值之间的互补和增强,使每一个组织的知识价值链得以改进,从而最有效地利用合作系统内的知识资源,促进企业和大学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衔接,增强组织的竞争能力。

产学知识共享的外因驱动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新的知识合作模式,产学知识共享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共享的背后是经济发展的知识特征与日益激烈的竞争、知识专业化的推动与知识势差的客观存在、创新环境日益复杂性的深刻背景。这些因素就是产学知识共享的外在动因。

(一)经济发展的知识特征与日益激烈的竞争

知识成为了现今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存量的迅速增加,使得知识分工开始变得更为深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真正到来,需要各种类型的知识拥有者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创造和创新,在分享彼此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产学知识共享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企业和大学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组织,分别承载着不同的社会经济职能和使命,并有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两类机构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系统。各类组织对优质资源的反复争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大学与大学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迫使两类组织都把目光转向外部,谋求跨组织合作以扩大或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

(二)知识专业化的推动与知识势差的客观存在

与位于科学教育场域的大学相比,位于经济场域的企业与之的知识差异是多方面的(如表1所示)。

正是这些不同,使得今天企业和大学的知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过去依靠传统闭门造车的方式参与竞争的组织所产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天“竞争力=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知识创新”的新模式之下变得毫无意义。知识专业化要求不同组织之间加强知识的交流,以共同创造新的价值。由于企业和大学性质的差异,知识在这两类主体间的分布显然是不对称的。因此,在产学合作知识的传播和流动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来保障知识的合理分享,以帮助企业和大学的合作在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三)创新环境的复杂性

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影响创新的各种环境因素越来越复杂,其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增大,效率高低或者速度快慢有时候成为取胜的关键。产学知识共享可以使得企业更为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创新资源,这种知识创新资源很可能又是大学这个知识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产学知识共享可以将企业的“市场头脑”和大学的“科技头脑”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企业大大提高创新的效率,缩短创新时间,降低创新风险,压缩创新成本,为抢先占领市场创造条件。同时,通过产学知识共享,可以帮助大学获得必要的知识收益,进行更为深入的科学研究。

产学知识共享的内因驱动

如图3所示,产学知识共享的内在动因,就是企业和大学能从知识共享中获益,这些收益不仅在于经济收益,还在于企业和大学各自核心能力的提升。产学知识共享的内在动因可以表述为:组织变革的内在需求、节约成本与费用的推动、提高组织创新效率和降低风险的要求、知识资源合理整合与优化的需要。

(一)学习型组织变革的内在需求

在获得企业和大学的互补知识和科学技能基础上,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建设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与大学开展产学知识共享最为重要的内在动力。企业和大学选择参与知识共享,其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跨组织界面的知识共享,在吸收和利用新知识的同时,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一方面,企业和大学的自有知识多为隐性知识,要学习对方的知识就必须建立知识共享的合作联盟,知识共享实际上成为组织变革的平台;另一方面,企业应用知识与大学基础知识是知识价值链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两种知识类型,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企业需要获得基础知识以发掘技术与市场机会,大学需要应用知识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更好为社会服务,针对性地改革学科与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节约成本与费用的推动

要获取企业和大学都需要的不同知识资源,组织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费用。而产学知识共享的实现,使得企业和大学能够以较共享之前小得多的代价来获取这些知识资源,从而为企业和大学减少创新成本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技术领域与经济领域,获得相应R&D的成本正在飞速增长,产学知识共享能够消除双方重复投入的部分,缩短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的时滞,从而在产学知识共享中实现共生经济和规模经济。

(三)提高组织创新效率和降低风险的要求

通过促进创新系统各主体(企业与大学)间知识的流动,加强创新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产学知识共享能够帮助各自的组织提高创新效率。同时,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较快,机会窗口稍纵即逝,新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导致自主研发的不确定性增大,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创新风险使企业和大学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成果。产学知识共享能够帮助企业和大学的合作研发更贴近市场需求,从而降低创新风险,增大成功几率。

(四) 知识资源合理整合与优化的需要

现实情况中,企业往往研发时间较长,风险较大,研发人员不足;大学则往往出现知识能力过剩、研发脱离市场需求和研发资金不足。因此,知识资源浪费极为严重,产学知识共享能够帮助平衡知识供需矛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为企业和大学实现知识的合理利用与重组。

产学知识共享是由外因驱动轮和内因驱动轮两轮共同驱动推动的企业和大学合作创新行为。基于企业优势和大学优势匹配是产学知识共享两轮共同的驱动基础;产学知识共享驱动机理是基于知识价值链的互补和增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