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科学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科学评估

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终结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36-02

2007年7月10日教育部正式了经过试行、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要求”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形成性评价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性评价以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以课程目标为统一标准,以教学过程、学生发展和进步为关注的焦点,尤其目前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改革, 形成性评价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需求。

一、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及必要性

1. 形成性评估的内涵

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 年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M. Scriven) 提出来的,之后美国教育家布卢姆(B. S. Bloom)将形成性评估运用于教育评估实践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许多学者开始重视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影响。Weirt建议教师应采用形成性评估,这样可以有效地调整教学各个环节和学生的学习行为。Harlen&James强调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认清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Bachman&Palmerts从考试的角度探讨了形成性评估,强调用于形成性目的的考试可以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材。因此形成性评估具有以下内涵:

首先, 教学评估是一个过程; 在教学评估的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检测、考核等活动, 以搜集、分析、处理、评估信息。其次, 教学评估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有明确的目的、以实现状态与预定目标相比较的活动过程。其最终目的是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学情况进行价值判断, 品评优劣, 以助决策。

2.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估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监控与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而言 ,这一点尤为重要。网络技术为自主学习、个性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环境和条件。在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估已难以对网络教学过程中一些学习要素进行客观而科学评估。同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性评估的重点在于对学习中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这要比强调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更为全面和准确。因此,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评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有效的形成性评估既可以使教师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以促进教学,又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理论上看,形成性评估更适用于网络教学,而网络教学也需要形成性评估来引导、监督和管理。

二、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之间的关系

形成性评估弥补了终结性评估的不足, 是检验教学不可缺少的步骤和手段。

二者的互补关系如下表所示:

以构建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倡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知识的转化为目标, 目的在于将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知识构件和认识整合,而教师则起到组织、 指导和促进的作用。从这一理论出发, 对学习的评估也应该是连续性的, 必须反映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估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这种评估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估方法

网络环境下形成性评估应当包括学生自我评估、 学生相互间的评估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并以量化的成绩表现出来。完善的形成性评估体系应当是这三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

1. 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估

这一部分的评估是通过学生档案记录(Student Portfolio)来实现的。学生档案记录主要目的是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内容可以包含单元学习的总结 ,难点重点的概括 ,学习拓展的内容(包括文化背景的知识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记录) ,以及对阶段性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评价;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测验或学习记录;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记录等。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中,这部分记录可以由计算机完成,这样形成的记录更加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通过以上方式实施的形成性评估 ,可以获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实而全面的反映。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按照一定比例对上述内容进行量化,得出形成性评估的结果,从而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并且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真实的记录 ,使教与学可以更好的互动 ,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 学生相互间的评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这一观点对语言学习尤其适用。学生相互间的评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激励并监督,可以使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审视学习内容,达到内化语言知识的目的。学生相互间的评估可以将学生分学习小组进行。评估内容可以包含学习小组活动记录,学习小组成员阶段性学习能力掌握情况以及相关建议。教师要按照一定比例对上述内容进行量化,得出形成性评估中学生相互间的评估的结果。

3.教师对学生的评估

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3.1 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来源于面授中学生与教师的交谈、网络课堂上的BBS留言和学生在课堂的短剧表演、各种主题英语演示、情景对话、主题辩论、小组讨论总结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阶段测试及作业情况记录。课堂表现、阶段测试与作业情况完全能够准确量化,为教师提供评价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数据。

3.2 学习纪律情况记录

学习纪律是学生习效果的保障 ,是形成性评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习纪律情况记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由教务管理部门要求 ,而任课教师负责实施。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实施的形成性评估,可以获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实而全面的反映。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按照一定比例对上述三方面内容进行量化,得出形成性评估的结果,从而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四、结论

形成性评估是对学生学习的准确和全面客观的评估, 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变被动、强迫的学习转为主动的,有兴趣的自主学习。学生们不仅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在课后也乐于与老师同学们用英语交谈。同时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英语学习途径得到拓宽。英语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具有终身教育的能力。开展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估,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实行监控,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有步骤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英语教育和教学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Black,P.and William,D..InsidetheBlackbox:RaisingStandardsThroughAssessment[J]. 1988

[2] 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少茜2003.

[3] Bachman, L, Palmer,A.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1999.

[4] 周聘娣、秦秀白,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05.5.

篇2

(一)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

判断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要对水工环地质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且结合外部环境进行判断,不能仅仅依据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面积和数量进行判断,例如,如果有一个工程项目的场地只有一小部分的面积存在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而这个工程场地的其他地区没有地质灾害,这个时候,工作人员要结合工程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地质灾害可能性的判定,不能简单地得出不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结论。要在调查工作中,重点关注被调查地区的岩层和地形,科学的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明确的划分,对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

(二)地形地貌的形状

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需要对调查地区的地理形状和地貌特点进行深入的调研,不能仅仅对地形地貌的基本形态进行考察,要对斜坡、冲沟等细节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察人员要切实认识到,只有对这些细节具备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把握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关键点,从而科学的进行水工环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评估工作要对调查地区的具体地理形态进行科学的统计,制作报告的过程中,要将建筑的具置和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详细的统计,并按照统一要求制定成规范的报表,以便改良工作可以根据报表制定科学的方案,改善地质环境。

二、我国水工环地质条件

随着我国水工环地质灾害评估水平的提高,很多专业评估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还有一些评级机构的专业人员没有掌握水工环地质灾害的科学评估与方法,一些评估人员不能对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准确的区分,以为二者是一样的,这样错误的认识,导致评估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当前,我国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将地质灾害分为三个等级,即良好、较差和不良三个等级,不良状态主要表现为,岩溶的发育过于强烈,严重的损坏了冲沟,非常严重的软土沉陷使得抵制受到严重破坏,还有膨胀土等等不良的地质发育。在水工环地质破坏方面,最严重的属于工程地质破坏,很多大型工业企业的生产对当地地质造成了严重损害,一些工业生产所需的化学材质,由于缺乏科学的保存技术,长时间弃置在土地之上,一些对地质有害的化学物质渗透到了土地当中,造成非常严重的地质破坏。还有的大型工程项目在没有充分做好工程地质保护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地基挖掘,造成很多地区的地质破坏。坏境地质灾害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地区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使得一些原材料开采企业在未经环保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土地资源挖掘,导致很多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等现象,还有些地区对工程后期的环境保护工作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使得这些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

三、对水工环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首先要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进行调查,发育程度要科学的区分为若干等级,在外部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如果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在55%以上,这种地质灾害属于强度地质灾害,如果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在24%—10%之间,这种地质灾害属于中等地质灾害,如果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在10%以下,这种地质灾害属于低级地质灾害。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也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低级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往往指一百万元以下的财产损失和五人以下的伤亡,中等级别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往往指一千万元以下的财产损失和十五人以下的人员伤亡,高级水工环地质灾害是指超过一千万元的财产损失和超过十五人的人员伤亡。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是一种科学的评估方式,对水工环地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合理的预测,预测评估需要首先对参考因素进行科学的选择,只有以准确的参考因素为依据,才能真正计算出与实际情况没有太大差异的地质灾害预测方案,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是预测评估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只有准确的了解地质条件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组成部分,才能够科学的计算出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情况。降雨量也是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只有对该地区年均降水量和该季节平均降水量取得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按照科学的预测评估方法,预测地质灾害等级。岩土性质也是预测评估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岩土性质问题而出现的地质灾害非常多见,因此,必须了解岩土性质,才能做出准确的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四、水工环地址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预防举措

(一)工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和预防举措

在工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方面,要首先对工程项目进行了解,掌握工程项目的地基挖掘深度,施工所需材质等等基本因素,以便做出准确的预测,很多大型水电工程往往选择山区作为工程地址,山区土地的地质灾害情况与其它平原地区的土地地质灾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然后才能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

(二)水文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与预防举措

要将地下岩溶的发育情况作为水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充分把握对水文地质灾害强度具有关键性影响的因素,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案,并根据评估方案确定预防措施。

(三)环境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与预防举措

首先,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以便每一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对待本职工作,要对不同自然条件的地质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措施,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要从根本上预防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并督促执法机构严格执行,切实避免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我国公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

五、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

引言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广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借助水利工程可以实现对矿产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而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其会对整个水利工程的后期使用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以及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一些策略,可供参考。

1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

水工环地质工作牵涉到诸多领域,但本文着重对水利工程方面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进行研究。为了保证顺利、有序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应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勘测工作加以高度重视,编制具有针对性且合理的施工计划,以保证施工计划能够与当地的施工环境相符合,为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的正常使用奠定基础。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均能做到对所建造的水利工程实施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然而,由于某些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再加上某些设备和勘测技术非常有限,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由于当前我国缺乏技术创新,致使勘测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因为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如果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不足,则必定无法准确地对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进行划分和评估,无法对工程地质环境及岩土体工程的地质特点进行精准的划分,这样必定会大大降低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此外,施工水平也是影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倘若施工水平偏低,则有可能增加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2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

2.1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

地形地貌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指水工环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给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1]。而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案与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关联,而且与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密切相关,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少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降低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因此,在开展斜坡等地形施工时,应先对地形条件加以充分考虑,编制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再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展施工,这样可以防止因施工操作不当而增加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在编制水工环施工方案及施工预案的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加以充分考虑,不断地优化应急预案,落实好施工现场的监督、指导工作,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形地貌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影响。

2.2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地质灾害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指以往施工现场出现的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施工带来的影响,技术人员在勘测施工现场时,应尽量做到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学地划分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2]。譬如,在勘测水利工程对应的水工环施工项目的施工现场时,应认真勘测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项目,以免影响施工方案的编制,影响水利工程后期的正常使用。另外,在勘测施工现场的地质灾害时,应科学地划分地质灾害较为突出的地区,以便施工人员及时地采取对应的防范对策,为顺利、有序地开展水利工程施工奠定基础。

3优化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策略

3.1加强对水文环境的勘测

在评估水工不地质灾害危险性时,应重视对水文环境的勘测,科学地分析水文条件,恰当地使用水文因素来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奠定基础。在优化水文环境勘测的过程中,应对评估依据及参考数据进行科学地设定,合理地分析现有的水文条件,一般来说,应将地下岩溶的发育状况作为主要的评估依据,通过对危险等级和岩溶发育状况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来得出危险评估结果,再根据危险评估结果来编制处理对策及防范对策,以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3]。

3.2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勘测

通过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勘测,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为科学地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奠定基础。在勘测地质环境的过程中,应先对地质环境现有状态、施工设备及技术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编制出防范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措施,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施工顺利开展的目的。同时,还应对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全面优化,以便更好地监管工程施工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勘测

在勘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时,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地划分,严格落实好每个区域的勘测工作,严密监控施工现场四周的环境条件,同时,必须对各种可能造成地质灾害危险的因素加以全面考虑,认真落实好对施工现场的勘测工作,为提升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精准性奠定基础。譬如,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均建造在山区,所以,在开展施工前,应加强对山区的勘测,尽可能详尽地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再根据勘测结果来编制施工方案,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4结语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步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也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及施工现场的勘测,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顺利、有序开展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雪,黄娓.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J].低碳技术,2017(20).

[2]罗升华,陈宇超.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J].矿山工程与建设,2017(4).

篇4

关键词:人口迁移;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以及国家对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推进,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移民搬迁甚至整村、整乡镇成建制的搬迁现象也不罕见。这些人口搬迁后必然加大目的地的人口规模,并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探讨人口迁移背景下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口迁移背景下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一)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有助于风险预警。在人口迁移的决策阶段和迁移之初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更科学的掌握迁入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从量化的角度),可以承受多大程度的人口迁入,从而为进行决策提供参考,避免出现人口过度迁入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人口迁入之后,可以根据生态环境的实际变化,对其承受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发现可能或者将会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预警,可以避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带来的重大损失。

(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有助于利益补偿的推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居民而言意味着放弃原有的“生态福利”,对迁入地居民而言由于人数的增多可能造成“生态福利”稀释,因此要进行生态利益补偿。而进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可以从量化的角度测算迁入前后(迁入地居民)、迁出和迁入前后(迁出居民)居住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变化,从而为“生态福利”补偿提供了量化基础,避免了定性的说明。

(三)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对于迁入地而言,迁入人口后必须采取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如通过绿化、建立各种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来提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进行承受能力评估,一方面,可以发现哪方面的承受能力较弱,为进行生态干预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至少需要进行多大程度的补偿提供参考,以便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生态变化。生态变化是用于衡量居住地居民生存和发展生态条件的变化,主要可以从人均土地占有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绿化面积三个指标来考量。若评估地为农村,则人均土地占有量可以变为人均耕地占有量,人均生活用水量可以用人均降水量等更容易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二)环境变化。环境变化用于衡量居住地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主要可以从生活垃圾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或者采用PM2.5即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含量)、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毁坏程度四个指标来进行衡量。

(三)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指为提高生态承受能力而做出的努力,这种努力会在未来形成生态承受能力的一个部分,因而需要加以考虑。这主要可以从人工植树造林量、土地开荒量、安全用水率等指标来进行考察。

(四)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为提高环境承受能力而做出的努力,同样,这可以从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年废水处理能力、环境保护设施完善程度(如垃圾池的修建等)来进行评价。

三、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构建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和综合评判的评判集。以 表示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价的要素集,分别对应第二部分的各项二级指标。以表示评价等级,等级越高表示承受能力越强, 最强。

(二)进行单因素评判,构建模糊关系矩阵。以表示因素获得评价的隶属度,这样就可以获得因素获得1到5及评价的一个单因素评判集,为了剔除量纲,在具体的运算过程中对作归一化处理,使之满足。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模糊关系矩阵R:

(三)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表示各指标的权重,,B表示评判的结果,于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为。为清晰的标书评价结果,还可以对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注意事项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进行评价,要对评价主体的选择、权重的赋予等方面下功夫,以此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一)要注意选择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的选择即要避免让单一的主体进行评价,要尽可能的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纳入评价的主体中,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原住居民、迁入居民。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来分析各种不同主体的态度,使评价的结果更多的反应实际情况。

(二)要注意权重的赋予。 权重代表着不同的指标的重要程度,权重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评价结果,因此必须采取较为科学的赋权方法才能使得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采用专家赋权法,即依托专家的知识对不同的指标进行赋权。

(三)要积极的利用评价软件来进行运算。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涉及到大量的运算,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借助于mceGRAY等专门的软件进行计算,以此来降低运算的难度,提高运算的准确性。此外,还可以采用软件编程等方法来进行计算。

(四)要注重评价指标的选择。选择评价指标,除遵循可操作、科学客观等要求外,还要注重评价目标因素。由于人口迁移的目的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重大项目人口迁移、地质灾害隐患带来的人口迁移等等,因此,在设计具体的指标时,需要根据这些现实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便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彭念一,吕忠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及测算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87-89.

篇5

Abstract: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has constructed a large number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however,the constructionis essent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ydropower projects have a larger and longer disturbance to the environment . In a general sense,influence includes immigration on the sediment and river; on climate,hydrology,geology,soil,water,fish and biological species; on the heritage and landscape and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ge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have become a Water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stage of the important work.

关键词:水利水电;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估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ge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TV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48-01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然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较大、时间较长。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水电工程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对泥沙、河道的影响;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扰动区(特指工程施工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常发生根本改变,难以自我修复,必须加以人工措施促进其恢复进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扰动区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与施工,才能保证恢复进程的顺利进行。[1]

1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点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详细的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②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③地裂缝勘察评价;④泥石流勘察评价;⑤区域地面沉降勘察评价;⑥岩溶勘察评价;⑦采空区勘察评价等七项勘察内容。[2]

其次,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工程环境进行特殊土影响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①黄土湿陷性;②红粘土分散性;③软土的触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低强度、低渗透性、不均匀性;④新近沉积土、混合土、填土欠固结、欠压密、高压缩性、结构不稳定性;⑤自然条件变化和各种工程活动影响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化;⑥膨胀岩土的胀缩性等。以上各项环境岩土工程的勘察内容,都与地质灾害的评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要点

2.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评估是所有评估体系中最为复杂严谨的一种,具有以下几项特点:[3]①建设用地范围大:包含了枢纽区、库区、场内公路区、建筑材料区、弃渣场区、生活区等。②包含工程枢纽多:不同工程枢纽区地质灾害现状需要分开评价。③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场地主要表现为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等,环境地质条件评估普遍在中等――复杂之间,因此总的环境地质条件应评估为中等――复杂。

2.2 地质灾害评估内容。

①调查评估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形成原因和主要作用因子,对其稳定性进行现状评估;②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地质环境条件,对主要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对其危险性和可能对拟建工程产生的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3地灾评估与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区别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规定,地灾评估不能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要严格区分地质灾害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目前,各类工程地灾评估所涉及的灾种通常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相关的六种灾害。除此以外,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些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均不作为地灾评估的灾种。[4]

4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地质灾害评估与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密切相关。地灾评估必须建立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全面的地面调查,必要时也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开凿了大批隧洞,这些隧洞工程的兴建,使其固有的环境地质平衡条件发生改变,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的不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甚至发生地质灾害。例如:隧洞工程所引发的淹没与浸没、进出口边坡稳定、隧洞涌水、围岩稳定、岩爆、高地温、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隧洞废渣排放等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5结语

要“发展经济”必须大量修建水利水电工程,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少修甚至不修水利水电工程。针对这一矛盾问题,本文科学论证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重要性。地质灾害评估代替不了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环境地质勘察的评价工作。工作人员应严格区分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同时也要对工程地质问题中涉及工程安全、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巨大的、不属于地灾评估内容及范围的不良地质问题,在评估报告中进行初步评估,指出其危害之处。探讨环境岩土工程地质现象造成的地质灾害,提出预防环境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措施建议,也将成为地灾评估和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共同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曹永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08,27(1):56-58.

[2]陈丽晖.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要点[J].云南环境科学,2008,24(4):14-18.

篇6

关键词:和谐;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一、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亟待加强

(一)建立健全补偿机制需要加强和改进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矿产区开发难以避免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进行生态补偿无疑是减小这种破坏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在技术不成熟的背景下为避免部分矿产品如矾的开发,保护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也可以采用补偿的方式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目前,国家正不断完善这种补偿制度,但在补偿的过程中如何确定补偿标准等,无疑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并以矿产品开发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等为参考来确定补偿的内容。

(二)执行规范化的评估制度需要加强和改进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为推进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部分省份更是制定了自身的技术标准,如山西省了《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总体来看,现行的标准主要从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两个类别进行了划分,没有建立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这就使得评价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评估行为值得探索。

(三)促进矿产区和谐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矿产区的和谐发展,不仅要保护当前的生态环境,更要求矿产开发不会对子孙后代造成重大的影响,能够为子孙后代的生存提供有利的条件。而这就要求有效的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对矿产开发可能带来的影响,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等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应对措施。因而,加强和改进生态环境评估有利于促进矿产区的和谐。

二、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矿产开发的特点,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可以从对生物群落、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生物群落是指矿产的开发对生物种群带来的影响,包括量的变化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重大变化,这种影响可以从动物、植物种类减少量,珍惜保护动物、植物消失量,动物、植物生存环境是否出现重大变化六个方面来考察。

生态在这里主要指生活在矿产区的居民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变化,根据矿区生态破坏的基本特征,可以从耕地损毁量、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环境在这里主要是指由于矿产开发所带来的环境恶化,这可以从生活用水污染程度(用安全饮用水达标率来衡量),空气污染程度(可以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或者采用PM2.5即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含量来衡量),村(镇或县)容恶化程度,道路等基础设施毁坏程度等指标来衡量。

(二)评估方法的选择。利用评价指标得出评价结果,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张禾裕,彭鹏,肖武,汤世璐(2008)主张采用系统聚类与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以及GIS来进行评价,秦格(2011)年建立了煤炭矿区环境损失系统动力学模型来进行评价。结合矿产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可以综合运用AHP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来进行评估。

1、建立一个由矿产品开发部门、环保部门、当地居民以及专家在内的四个评审小组,由这四个评审小组对上述3个一级指标进行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即通过比较第i和j指标的重要性来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这种判断是否符合逻辑,若不符合逻辑则需再次向相关人员解释指标含义,同时再次进行判断;2、用于AHP法求出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得到一个判断矩阵式。以Cij表示因素i和j相对于目标值的重要性,i和j同等重要则Cij等于1,i元素比j元素重要则Cij大于1,反之则小于1,通常采用1-9标度法来进行衡量,即1/9≤Cij≤9。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定义为W;3、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并得出不同的组的评价结果,以此来表示不同的个体对这种评价的差异。以V={V1,V2,V3,V4,V5}表示评语等级域变化的程度,在对各要素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得出模糊关系矩阵R,以B表示评价的结果,则B=WR。

三、加强和改进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的思考

(一)不断完善评估体系。1、要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一方面,要建立一个保护生态环境评估基本内容的基础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反映评价的目的和内容;2、针对具体的矿产区特别是矿产品,要适度的引入一些反映特殊要求的指标。其次,要不断完善评估方法,要根据评估技术特别是软件编程技术的进步,以现有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为基础,开发新的软件,利用软件这种标准化的处理体系来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二)强化评估准备工作。1、要强化评估前的分析,对参与评估的主体,评估调查的目标等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2、要规范评估单位的选择工作,除确保进行评估的主体拥有相应的资格外,还要对其近年来的工作业绩等进行考察,以便筛选出具有较高信誉度的评价主体。

(三)强化评估的公开透明性。1、要推动评估过程的公开透明性,在评估方法、评估预测要向特定的群体公开,以便评价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公正;2、要推动评估结果的公开,接受社会监督;3、要对一些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尽可能的公开,以便提高评估的公平客观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河流流域 生态安全 综合评估 方法研究 DPSIR模型

河流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河流系统具有自身的形成是根据自然规律的演化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生态结构,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水质情况。另一方面是指河流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即可以产生清洁的水资源,对养殖业、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好处,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上的支持。本文将利用DPSIR法建立河流生态环境的体系,对河流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评估对象包括人类干扰、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

1.评估方法体系构建

1 . 1 DPSIR模型的建立

DPSIR模型通常运用在环境测量的系统之中,同时受到了较好的评价。对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的评估选用该方法能够在驱动力、状态、压力、系统影响和系统响应五个方面做出深层次的解析。

在表1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驱动力主要是从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着手,对河流区域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相结合,能够体现出双方间具有的根本性联系。压力指标主要是因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的废水,这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是难以挽回的影响,对河流所蕴含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造成了直接的损害。状态指标主要是通过水量、水质对河流的生态进行具体描述。影响指标则是反映河流流域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在对比陆地生态、水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情况下,分析河流的作用。最后一点是响应指标,即通过人类的反馈对河流进行改造和改善,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案改变不良的局面,建立更好的生存环境。

1 . 2评价步骤和流程

在评价的步骤上,我们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数据的预先处理。在环境保护上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定律,就是当环境和生态质量指标形成等比关系时,环境和生态效应之间会出现等差反映。因此,我们需要得出正向型指标和负向型指标,具体的公式为:正向型指标:=现状值/标准值;负向型指标:=标准值/现状值。在完成该步骤后,我们要对各层权重进行确定。这是在AHP的群体决策模型上进行方案选择的。最后,我们要对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和综合指数的计算。

2.案例分析――沁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

2 . 1地区概况

本次探究我们选择的沁河流域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众所周知,山西省的能源以煤炭资源为主,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沁河流域的总面积有4858m2,有大大小小的支流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占据晋城市总面积的51%。这样庞大的河流面积对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2 . 2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

通过表1指标层和生态安全等级的具体分析,我们得出了沁河流域安全评估指标的主要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坚持显著性和科学分析的原则和态度,对指标进行筛选。与此同时,我们要着重的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对以煤炭开采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的晋城市进行分析。尤其是在工业污染和水体指标上,这对形成正确的判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河流的季节性问题,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出现的断流现象,这对河流流域的生态安全评估有着重要的帮助。在对表1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沁河出现的断流情况已经影响到晋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类用水安全也产生的不利的影响。

2.3权重计算和安全度划分

(1)权重计算

权重计算主要是对环境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对河流流域的生态问题进行调研。我们以目标层和方案层的对比进行数学矩阵上的探讨,逐步说明多准则群体决策模型是如何进行权重计算的。本次参与的主要专家共14人,同时分为了四类进行。由此可知权重系数分别为a1=a3=a4=a10=a12=5/54,a11=a14=2/54,a2=a6=a8=a13=4/54,a5=a7=a9a3/54。

(2)安全度的划分

生态安全评估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河流流域的安全等级进行评估。我们将表中的数据作为标准值得到了安全度的划分。我们对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四个层次的划分,分别为:很不安全、不安全、安全和理想,其对应的分值分别为

2 . 4评估结果分析

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系统理论分析下,我们对2010-2014年的河流流域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全局的角度上看,驱动力、状态和影响这三项指标基本上处于理想的安全线左右,而压力处于较低的安全区间,响应则步入“红色警戒”,处于不安全的范围内。导致不安全因素形成的关键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不达标,生活污水甚至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接进行了排放。随着时间的延续,压力和响应有所改善,这是因为国家大力的倡导环境保护后,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进行了硬性指标的规定,在加大环保监督后产生了一定局面的扭转。

就目标层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定的结论。首先,从时间方面看,沁河流域综合评估结果出现了逐年上涨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晋城市在环境保护上做出了一些成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污水排放的治理,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状况。从另一方面说,在几年的发展中,安全综合指标仍然没有超过0.68的指标,这就说明在河流治理上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这一突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建立DPSIR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和准确的反映地区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的基本情况,能够对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有利于解决方案的制定。这对我国河流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结语

DPSIR模型能够对河流的水域环境进行较为真实的测量,在层次分析法的帮助下,结合多种指标对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做出评价,并对河流的生态平衡进行安全层级的划分。尽管我国对河流流域生态平衡的研究刚刚起步,且其需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研究领域中寻找到科学的评估方法将对调查结果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下,我们对河流流域产生污染的情况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为我国河流流域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案例。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

一、国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2007)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

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06800);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00811044)。)

【参考文献】

[1]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叶兆木:环境损失与环境成本评估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J].四川环境,2007(1).

[3]李宏: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郝红彬:生态公路建设环境损失经济评价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姜涛:山东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陈葵容:煤炭企业资本补偿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8]郑文莉:我国农业环境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田华: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刘文明:山东省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李瑞俊:山东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纺织行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篇9

2011年10月19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在北京共同组织召开了“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法律机制”专题研讨会。来自环保部、国家林业局、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的领导及环保部环境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林科院、山东大学海洋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生态评估中心的专家学者及媒体单位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事发后却往往因生态环境污染评估定损体系和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经济追偿及法律追究困难,鉴于此,环保、评估、法律界人士打破行业界限,首度跨领域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法律的交流与合作。与会嘉宾对国内外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处理模式进行了剖析,分享了国内外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和法律索赔的研究成果和实务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就建立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定损的第三方鉴定评估体系、评估方法、诉讼索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专家认为,建立第三方独立鉴证生态评估体系迫在眉睫,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及对全体社会公众负责的原则,生态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的主体应是独立于生态环境利益关联方(政府、损害方和受害方)、具备相关调查和鉴证评估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 “独立、客观、公正”的社会属性,其结果将更具客观性。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环保及法律领域初步构建了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和会商平台,对推动我国建立以第三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和评估为技术支撑、以法律手段为主体的生态环境损害处置制度将起到积极作用。

会议由开幕式、专家演讲及交流互动三部分组成。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执行总裁Peter Lehner先生,环保部环境规划设计院环境损害评估中心博士张红振先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明德先生,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王宏伟女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导、生态评估专家侯元兆先生,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先生六位专家应邀到会作了主题演讲。

篇10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的再生资源,对于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家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注重加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当下,注重科学的衡量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森林利用率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此,就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5902

0引言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整的资源库、基因库、能源库,其可以维护生态环境,同时森林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在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当下,分析和研究森林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从而有效的运用森林,这必然会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森林资源概述

目前对森林的概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说明。其中狭义的森林资源是指树木资源,尤其是乔木资源。而广义的森林资源则指林木、林地以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

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森林资源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全人类造福,为了确保森林资源可以有效应用,联合国提出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和声明》对森林资源及森林土地应用方式提出了管理办法,以保证森林持续、有效的应用,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可以说,森利资源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具有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特点,这使得森林资源具有良好的作用。

森利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维护自然环境平衡及人类生存生活空间。森林种类较多、层次结构较多、生产能力较强,可以为自然界提供能源、水资源、生物等,促使自然环境中生物体、水资源、大气等保持平衡状态。而人们生存生活所需的氧气、水都可以通过森林来供应,促使人们的生存生活空间良好。

其二,优化林内环境条件。森林中的生物生理代谢、生化反应、物理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改善林内的空气、土壤等环境条件,促使林木良好的生长。

其三,促进经济增长。森林可以作为人们生产木质产品、开发林副产品、创建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资源,促使产品有效生产,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2森林的生态效益分析

综合以上对森利资源的分析,可以确定森林资源具有多种作用,其可以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那么,森林的生态效益如何呢?相关专业人士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手段,即评估森林能为社会提供的巨大有效效益的程度。但因为森林生态效益所体现的社会意义远超于其所体现的经济价值。笔者在此从森林生态效益所能体现的社会意义角度出发,来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进行分析。

2.1涵养水源效能评估

综合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涵养水源效能评估方法主要方法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通过河川调节径流、降低洪枯比等对灌溉发电等部门增加的效益,即为涵养水源效能评估值。利用此种手段所评估的涵养水源效能可以相对准确的、合理的、有效的得到涵养水源效能。其二,是探究相对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与森林同等涵养水源作用效果效能,计算效能所消耗的成本,这也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涵养水源效能的效益。通常可以利用水库等来替代涵养水源,对其效能进行评估。

2.2固土保肥效能评估

固土保费效能评估主要是对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因为森林可以对土壤进行防护,避免土壤流失。为了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科学、合理、规范的进行固土保肥效能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对森林所防护的土壤的肥料、效能进行评估,从而相对准确的、有效的评估出土壤养分,再根据当前土壤种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可以相对准确的计算出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2.3固碳制氧效益评估

因为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护自然环境和人们生存生活空间。为了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因此采用固碳制氧效益评估法来计算。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固碳制氧效益评估所应用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在具体进行固碳制氧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来进行科学的计算。固碳制氧计算的三种方法为:

其一,根据逃命作用和呼吸作用方程式来计算固定二氧化碳的量,在此基础上,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固碳制氧的效益值。

其二,利用实验来测定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在以此为依据,可以直接计算出森林的制氧的生态效益。

其三,对森林吸收氧气、释放氧气的特点,利用适合的数学模型,进而对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进行估算,相应的森林制氧的生态效益就可以计算出来。

2.4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

所谓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所提供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价值。正来说,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评估是从量化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量化生物多样性,进而确定生物多样性价值,这可以准确的、有效的评估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但由于目前对生物多样性量化还处在研究阶段,诸多实际困难的存在,促使生物多样性量化难度大,并且量化结果不够准确。所以,目前对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主要是采用探索性的价值核算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市场价值法、防护费用法、支付意愿法等。

2.5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评估

森林具有净化环境的功能,此项功能所产生生态效益较高。目前对森林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的评估主要是采用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评估法。具体的做法是对森林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噪音、消灭细菌等方面进行评估计算,以此来作为森林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3森林的社会效益分析

森林的社会效益的评估,主要利用两种方法来评估即消耗评价法和效果评价法。所谓消耗评价法是森林的社会效能发挥作用过程中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评估,可以确定森林社会效益的大小。利用此种方法来评估森林的社会效益,可以相对准确的说明森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良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效果评价法则是对森林社会效能所节约的劳动量和产生本地级差异收入进行分析,进而科学、合理的评估森林社会效益。总之,两者有效应用可以对森林社会效益进行有效的评估。

4结束语

在我国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下,注重科学、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良好发展。为此,明确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至关重要,这可以为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施莹,刘生冬,王鸿钧.森林资源及其生态与社会效益研究进展[J].吉林林业科技,2008,(01).

[2]张三焕,朱哲,李京花.长白山森林生态效益资产评估研究―以汪清林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2,(06).

[3]张颖.大兴安岭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核算及政策应用分析[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5.

[4]程平.浅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C].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