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机农艺融合;农业生产;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必定会朝着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作为生产工具也是农艺技术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将农艺技术与农机技术相互结合,这样就可以实现生产力的快速转化。所以,如何实现两者的融合,就成为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农机农艺结合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与了解,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可以持续推动农业化的发展,这对于当前农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1解决农业问题的迫切需要
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带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飞速提升,但是难免会导致农机农艺融合滞后以及农业矛盾的问题出现。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与不同区域的土质、地形等相互结合起来,对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在部分丘陵地区,其推广要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这样就会对整体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找准农业技术和农机技术的契合点,通过两者的融合,最终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另外,部分区域的农业发展还需要依靠劳动力的支持,但是因为高效机械设备的缺失,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这样在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地区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造成制约[1]。
1.2农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好农机农艺的协调,两者的相互融合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农艺的融合就是农业化得以发展的关键。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实施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但是因为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相互融合,影响了水稻的稳定性。所以,在实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就需要与日本的发展经验相互结合,确保传统的农艺技术可以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互融合,这样才可以研制与推广更高质量的生产技术与经营模式。20世纪50年代,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中就已经涉及到机械设备,但是因为没有实现与农艺技术的相互融合,最终影响其发展速度,这些经验也在引导我国尽快实现农机农艺的相互融合。
2农业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
考虑到茌平区所在区域属于平原地区,再加上农业生产是以玉米和小麦为主,所以在农机农艺相互融合中,就需要注重二者相互对应的要求。针对玉米与小麦的农业处理,就需要完善农机农艺知识与技术方面的培训,注重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建立二者相对应的融合体系,这样才能够使两者的融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注重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农机作业的需求,所以,就需要适当地调整农业技术,使玉米和小麦的农业生产匹配机械化作业,这样也迫使在生产中需要对玉米和小麦的农业技术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且做好农民农艺知识方面的培训,要求在生产中可以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标准来进行生产,在播种、整地、管理等一系列环节,配合机械作业的要求,以便于机械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另外,可以直接聘请农技方面的专家为学员讲解玉米和小麦的农技与农艺课,让学员能够懂得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需要通过农业机械来完成农业技术的推广,并且让学员可以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针对玉米和小麦的生产方面,则需要强调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能够提高学员对于农机的基本认识,了解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以此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服务农技的自觉性,最终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水平来实施农机操作,高标准地完成农业生产。
篇2
关键词:薏仁米;农业;气象;技术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80
1 论薏仁米在兴仁县推广种植的意义
兴仁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连绵阴雨,前春,受“小季风”影响,常有春旱发生;后春受西南季风控制,常有冷气流南下,导致阴雨天气,逐步进入雨季;夏季,雨水充沛鲜有酷署天气。秋季容易形成“秋风、秋雨”尤其,9、10月份最为明显;气象资料显示1978~2007年全县常年平均气温15.4℃ 平均气温22.3℃,极端最高气温35.5℃。年平均日照时数1521.7h,日照时数季节分布情况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年降水总量为39992.8mm,年均降水量1333.1mm。降水量较为丰富。由于兴仁县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日照较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极其便于农业生产,薏仁米种植。2009年时兴仁县粮食总产就以达到18.76万吨。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粮食作物丰产不丰收,经济效益不高,人们纷纷把目光聚焦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薏仁米、茶叶、荸荠等经济作物上,特色农产品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特别是薏仁米种植业方兴未艾,兴仁县政府更是高度重视薏仁米产业的发展,要求农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扶持发展薏仁米产业,决心以薏仁米种植为重要突破口,以产业抓农业。
2 薏仁米种植栽培的条件
薏仁米生长喜湿润,但也能耐、涝耐旱、耐贫瘠,祖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区在“两江两湖两河山”。在长江以南各地就有野生的薏苡仁植株分布于荒野、河边阴湿山谷中。薏仁米对土壤要求不是那么严格,而且特别能抗盐碱、耐潮湿。种植栽培地温要求高于12℃以上时即可播种。所以,在兴仁县一般土地3月下旬基本可以种植,尤其是向阳,比较肥沃的壤地或粘土地和低洼、涝地最为适合栽培种植薏仁米。在土地干旱严重的条件下薏仁米产量质量均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宜种植栽培。
3 兴仁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薏仁米生产的影响
3.1 温度对薏仁米种植的危害
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我国地形地貌的影响,我国属于东亚季风区 ,是全球的 “气候脆弱区” 之一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较严重多地频发。兴仁县气温3月正常可达到12. 6℃以上,但是如1998年3月份平均气温已到达12.6℃最高温度可到32.7℃。3月份温度最低时仅为零下2.5℃(1986年)。如表1显示。
可见气温极低时对薏仁米的种植栽培有较大的影响。如1982年4月气温最低时仅为2.9℃薏仁米种子难以发芽出苗。兴仁县干旱发生较频繁,春旱最为严重, 通常以2~3月降水量少。
3.2 冰雹倒春寒
兴仁县每年均有程度不等雹灾出现,尤其发生在春季的较多,
倒春寒天气90%以上发生在3月下旬至3月上旬,谷雨基本结束(如表2)。
3.3 暴雨
查阅兴仁县气象资料显示:1943年至2007年出现的日降水50mm(暴雨)以上总日数为257日,年平均4.2日, 5~10月最多,占总日数的55%,最大降水强度:10min29.5mm,发生于1984年4月21日;105.8mm/h,最大降水207.6mm/d。故而,如不做好防洪准备薏仁米产量将受到巨大威胁。
4 农业生产的气象保障与调控对薏仁米种植减少灾害的方式方法
4.1 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的科技力量
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的科技力量,大力推广使用保证薏仁米增温助长 促早熟的化学、及生物制剂和在气象条件。把握好不同情况下的制剂的不同使用方法、方式等技术。特别是对薏仁米种植防冻、防霜效果明显、且资金投入少、技术要领容易把握,可操作性强。适合推广的技术。要加大宣传,形成资料全面铺开。摸索一条适合兴仁县薏仁米生产的技术之路,就要依据兴仁县气候资源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适当将薏米的播种时间延后尽量避开春季干旱,减少不必要的产量损失。大幅度调整适合在兴仁县种植的薏仁米品种。
4.2 利用现代气象技术实施人工降雨
现代气象技术实施人工降雨的时机已经成熟,县一级的气象部门基本都能做到,且费用低廉、便于操作。只要云层符合要求,通过冷云催化物理原理将干冰、碘化银等抛洒空中使云中产生大量冰晶,所释放的潜热会迅速改变积云的宏观动力过程就能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兴仁县气象部门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成功的范例。把握住有利天气条件,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不失为防止旱灾严重发生的好技术,如2011年8月份。兴仁县气象部门利用县城上空对流云生成的绝佳机会用车载火箭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作业效果很显著,全县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增加,这才降水量已经达到中雨的程度,最好的乡镇降雨量达到22.7mm,为全县薏仁米生产种植做出了贡献。
5.结语
人们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撬动了中医药发展的杠杆,养生保健事业如日中升,薏仁米作为中医药的健脾利湿要药,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对农业气象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为尽早探索出一条适合兴仁县发展薏仁米产业的新出路,种植栽培薏仁米的新技术、新措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蒲秋,杜鹃,史培军.“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土地利用与水旱灾害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5(06).
[2]刘兰芳.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2]孙新章,成升魁,张新民.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2):510-513.
篇4
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目标和实现途径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背景[2]。就关中-天水经济区而言,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且地处西北内陆,除一些共性问题外,发展现代农业还存在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背景。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1现代农业发展起点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区及其辐射带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与国内平均水平及周边省区相比,关中-天水经济区农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农业发展水平低、发展条件差、产业化程度低等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实践中虽然出现了一些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但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1.2现代农业发展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关中-天水经济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尤其是如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面临很多困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3]。而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的农业、规模化的农业,经济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将农业发展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就需要在现代农业产业的选择和体系的构建方面做出科学的规划与决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培育符合关中-天水经济区自然资源特点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
1.3现代农业发展的自主选择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由于土地过度垦殖,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和石漠化生态危机。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这既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综上所述,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农业模式具有地理上分散的显著特点,再加上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并没有实质性地建立起来,故使得农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品牌溢价效应未得到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塑造区域品牌,并围绕区域品牌开展合作营销。
2基于区域品牌与合作营销的农业产业体系模式构建
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改变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营销逐渐由自然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变。品牌在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不足,综合实力有限,即使产品的质量、独特性等非常优越,也往往难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品牌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了,区域品牌是区域内众多小企业品牌的综合表现,是各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区域品牌使区域内各小企业以较低的广告、营销成本塑造出一个理想的品牌。该品牌的凝聚效应有利于地区内企业品牌的成长和成功,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增强区域吸引力,扩大区域影响,促进区域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推广工作,提升消费者消费区域产品的信心。
2.1区域品牌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一个或几个特定产业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该区域内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含3个要素:产业基础、区域特性和品牌内涵。其中产业基础是区域品牌的基本内容,产业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体现出的产业实力水平与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呈同向变动关系;区域特性是指区域品牌与特定区域密不可分,一般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品牌内涵是指区域品牌不仅蕴含着区域沉淀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更代表着该区域产业和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区域品牌与现代农业具有密切的关系。
2.2合作营销在企业品牌创建中的重要性
如今的品牌已不仅仅是企业赋予产品的一个商业名称,更是成为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的象征,是企业从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与各关系利益人(包括消费者、经销商、投资人、政府、社区等)建立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企业建立品牌不只是企业单方面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生产和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进而塑造出优秀的企业形象以及制造商的努力,还有供应商、经销商的配合与合作以及政府、社区乃至消费者的支持。因此,合作营销在企业品牌创建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是企业必须注重并付诸实施的工作。
2.3区域品牌与合作营销的农业产业体系模式构建
以上论述表明,农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即农业必须产业化并建立一定数量的品牌知名度大、规模可观的农业经济组织。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布局应该紧紧围绕区域品牌而进行,并联合组织各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营销,维护好区域品牌并对其进行创新。换句话说,农业产业的布局和体系的构建除了要满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部不同地域的产业基础与特色之外,还必须考虑以往已经树立的品牌或通过重构区域品牌的方式,将有条件、有能力开展合作营销的农业产业和企业集成起来,真正做大、做强一个或几个农业区域品牌,从而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品牌,培育一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农业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品牌,最终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塑造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其特有的引导和服务职能,从制度和服务层面提供“粘合剂”将区域内的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综上所述,基于区域品牌与合作营销的农业产业体系模式。
3区域品牌与合作营销模式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对策
按照上述模式,产业的布局和区域品牌的创建应该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不存在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4]。产业布局的整体调整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快速形成与提升,但知名度大的区域品牌又必须以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为支撑,而且更多的农户、农业企业或农业示范基地的集群化,更能共享品牌溢价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5]。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国际化的农业区域品牌,以全新的理念开展合作营销,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3.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首先,政府要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常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教育。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产业优势及区域品牌建设更是责无旁贷,区域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该更多体现为引导和监督功能。政府要提供各种高效的行政服务,必要时要为产业中的企业提供解困服务和要素服务,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着想,体恤难处,利用土地、信息和社会荣誉等调控市场,利用社会要素来塑造强烈的创业氛围。同时强化政府在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区域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引导本地产业的合理发展,避免区域内因产品过度同质而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成立零售批发营销中心,逐步形成特色产品的集散地,搭建畅通的物流平台和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打造产业优势及区域品牌。其次,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好的制度和交易环境是区域品牌形成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的保证,而政府以其独特的地位在制度的建立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目前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工作有:第一,把区域品牌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第二,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创新,集中必要的政策资源,为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撑条件;第三,政府要努力挖掘资源或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作为题材进行培育,制定有关维护质量和市场秩序的地方性法规,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3.2加强农业区域品牌形象推广、监督和保护
品牌形象,即品牌在市场上和社会公众心目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它体现着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评价。因此,品牌形象只有通过销售或宣传活动将其传达给消费者才具有意义。一方面,区域内企业应该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尽快形成品牌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媒介有意识地向公众介绍品牌形象。区域品牌形象推广的方式有:区域客户的口头传播,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举办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展会,建立行业互联网网站,开辟专业论坛和讲座等。农业区域品牌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其所有者的一笔巨大财富。为使这项巨大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不受侵犯,有关部门必须对品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区域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搭便车”的激励,也为区域内外企业以次充好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最后使区域品牌的整体形象受损。为了有效地防范各种侵害和侵权行为,区域内企业应该制定各种保护措施来维护区域品牌。
3.3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区域品牌往往是某个区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一个地区产业品牌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创建和发展区域品牌实质上就是一种商业经营行为,需要区域内的大批企业和产业品牌集体参与。企业是区域品牌创建和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区域品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企业自身的产品和品牌形象是区域品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内各企业要树立和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掘产品品牌内涵,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打造企业自主品牌,以此推动区域品牌发展。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产业集聚创新成为研究的热点,王缉慈(2001)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从而促进创新环境的建立,有利于产业的创新。但目前对于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研究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鲜少有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现阶段对于研究产业集聚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尤显紧迫。基于此,宋燕平等(2008)建立了农业产业集聚产生技术进步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利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集聚与技术进步两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业集聚视角下产生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通过对安徽砀山酥梨产业的调研问卷,使用amos软件对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论证研究。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框架
产业的集聚现象被认为是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溢出的有机载体(freeman et al , 1991)。本文在此理论前提下,研究网络结构、知识溢出以及吸收能力等因素对农业集聚区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探讨由集聚所产生的农业技术创新效应相比非集聚的农业技术创新存在哪些优势?该理论框架的整体逻辑是:知识溢出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微观主体的吸收能力直接反映知识溢出的效果,而农业产业集聚本质上是一种中间性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结构的特征会影响知识溢出的难易程度,有助于提高集聚成员的吸收能力,从而对集聚区的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见图1)
(二)变量界定
1.网络结构。britton (2003)认为产业集聚可以被看作是各种成员通过社会联系构成的网络,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加拿大产业集聚内的成员关系是以网络形式存在。具体到农业产业集聚中,主要包括为农户、农业企业、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网络成员,它们构成了农业产业集聚的网络节点。本文根据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结合农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将网络结构归结为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两个维度。网络的密度是指网络内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占到可能联系数量的比例,网络强度是指行为主体联系频率的高低和组织资源对联系承诺程度的高低。
2.知识溢出。从1962年,arrow最早研究了知识积累的过程之后,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就紧密相连,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产生知识溢出的效应,通过对“知识溢出”文献总结,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强调了知识溢出的中的“溢出”,着重于研究主体之间知识交流与扩散的过程,如jovanovic等(1989)建立的知识溢出模型,证实在空间上接近或技术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有利于技术的获得和知识的交流和扩散;另一类强调了知识溢出的中的“知识”,如duranton等(2001)的知识溢出模型强调了不同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生产。根据这两类文献,本文将知识溢出划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两个维度。
3.吸收能力。本文这里吸收能力的概念是指农业产业集聚成员识别、吸收、消化、利用集聚区内部溢出知识的能力。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吸收能力包括4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两类:潜在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识别和吸收)和实际吸收能力(包括知识消化和开发利用)。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是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是通过利用外部知识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4.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不断的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角色从原先的生产者转变成为现在生产者与经营者兼顾的双重身份,因此,农业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
(三)研究假设
1.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农业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性。storper等 (2004)认为社会网络能够把不同的个人、群体、产业和区域有效地连接起来,有效地交换信息,促进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和扩散。coleman(1988)认为,高密度网络会产生大量的企业间联系,网络内信息和资源将更快速地流动;hsu(1997)提出,网络的强连结有助于组织间的深度互动对组织生产管理方式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产生影响。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主要是通过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影响。
h2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影响。
h3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影响。
h4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影响。
h5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潜在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h6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实际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h7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潜在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转贴于
h8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实际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2.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知识溢出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在不同环境下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almeida等(1999)认为知识在不同企业和区域的流动以及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林承亮等(2008)认为知识溢出对于技术创新是一把利弊双刃剑,它既能因新知识的传播运用而促进经济发展,也会因打击创新者积极性而阻碍技术创新。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大多数的成员是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能够掌握知识的渠道较少,因此集聚区内的知识溢出有利于农民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9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知识创造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h10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知识扩散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3.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技术创新。集群的吸收能力取决于集群内每个行为主体对外部知识源的吸收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cohen等认为集聚区成员的吸收能力直接影响着集聚知识溢出的效果,caloghirou(2002)认为技术知识溢出效果受接受溢出企业吸收能力的限制,接受者所吸收的知识和怎样使用所吸收的知识直接导致知识的创新。
h11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潜在吸收能力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作用。
h12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实际吸收能力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作用。
h13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潜在吸收能力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作用。
h14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实际吸收能力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作用。
h15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潜在吸收能力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h16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实际吸收能力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三、 研究方法
(一)量表的设计
笔者以“网络结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等作为关键词,对sci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上相关论文进行搜索,尚未发现这3个变量在农业经济研究中的成熟量表,因此,本文结合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农业产业集聚的特征制订量表。其中,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的量表参考了coleman(1988)、hsu(1997)等的研究成果,总结为6个问题项;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的量表参考了chowdhury(2005)的研究成果,总结为6个问题项;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的量表参考了giuliani的研究成果,总结5个问题项。对于农业技术创新采用的量表,根据顾焕章(2002)的著作中对于农业技术创新量表的总结和修改,归纳为3个问题项。在量表设计中每个题目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测量方法,即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完全同意”,其余的以此类推。(见表2)
(二)样本结构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本课题组于2011年11月对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玄庙镇、官庄镇、关帝庙镇所做的调查。期间主要采用的是入户访谈的方式,以确保问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共发放调研问卷300份,经过整理,剔除其中答案具有明显规律性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为74.3%。由于农民目前不仅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更是农业技术创新效果的检验者,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来自砀山酥梨集聚区中的梨农,之所以选择砀山酥梨产业的集聚是因为砀山酥梨历史悠久,是古老的地方优良品种,集聚形成时间长,且近些年由于砀山县对于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视,在防治病害系列研究和选育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因此在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情况下,以砀山酥梨产业为例研究农业产业集聚区中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表1)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以cronbach′a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4个变量下的7个维度整体cronbach′a系数为0.937,说明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具体到各维度的cronbach′a系数值,可以看出维度值均大于0.7,因此各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所设计的量表具有可靠性。
本研究以探索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样本效度。首先进行bartlett球体检验,kmo检验结果是0.875,大于临界值0.7,并且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p值是0.00,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结果显示,所有可观测变量在各自归属的因子上的负载很高(见表2),在其他因子上的负载很低,说明研究数据达到很好的效度。
四、模型检验与分析
(一)参数估计结果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利用amos7.0对农业产业集聚区中所产生的技术创新因素进行拟合分析。在模型中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进行运算,参数估计的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表明,假设h1、h2没有得到显著支持,其余假设cr值的统计检验相伴概率值均小于0.05,可以认为这些假设的路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
(二)模型分析
1. 网络结构。本文将网络结构分为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两个维度,但从模型估计结果中来看,网络密度对于农业产业知识的创造和扩散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本文对于网络密度的定义只是在于农民之间联系的一种广泛程度,这种不深层次的交往可能很少涉及到农业种养技术方面的交流,而网络强度更强调了农民与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之间的一种交往程度,这对于农业的知识创造和扩散都是有直接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程度较大。
(说明:***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显著性水平小于0.1)
从网络结构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来看,网络结构主要是通过网络中成员的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来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其中网络强度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效应大。
转贴于
2. 知识溢出。这是对农业技术创新作用最大的一个因素,因为农业的知识创造本身也反映了农业的技术进步,而当农业知识扩散的渠道多,并能发挥很好作用时,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从本文模型的分析结果中看出,知识扩散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比知识创造的影响更大一些,原因在于农业技术的创造固然重要,但由于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的创新相比农业技术的最后使用者是农民,农民由于自身的素质和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相比于工业企业来说要弱得多,因此农业技术创新最终的效果如何,就体现在农民对于这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就体现了农业知识扩散的重要性。
3. 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作用,与假设一致,同时,从本文模型中看出,农民的吸收能力对农业的知识溢出也具有正向影响,从而还可以通过知识溢出的中介影响农业技术创新。因此,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的效应是最大的,并且潜在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要大于实际吸收能力,这是因为潜在吸收能力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识别和吸收,在量表的设计上本文着重于农民的知识储备、生产经验以及对于新技术的态度,这些因素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更为有用。
五、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聚区的网络结构通过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其中吸收能力的影响尤为显著。
篇6
[关键词] 农机推广 存在问题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87-02
一、农机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机推广对振兴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机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首先必须发展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农业机械本身就是先进科技的载体,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2.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教兴农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建设中还必须实施可持在现代化续发展战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常年性、周期性决定了农机推广的持续性特点。所以农机推广是实施我国农业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优势,以利保护资源、保护耕地、保护环境,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3.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按国际标准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应达60%以上,而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力在60%以上。这就说明:一方面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要继续转移;另一方面二三产业要发展。劳动力要转移出来,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靠什么?主要靠先进的农业机械进行作业。发展二三产业同样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进行加工、储存、运输等,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机推广是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4.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搞好农机推广工作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机推广只是单一的推广功能,上级主管部门下达什么项目就推广什么,国家给予一定经费,推广部门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模式进行,可谓国家“输血”式推广。现在,我国正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国家“输血”远远满足不了农机推广“肌体”的需要。因此必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只有这样,农机推广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农机推广工作达到新境界、登上新台阶。
二、通海县农机推广的现状
通海县农机化推广工作,始于建国初期。一九七0年元月成立农机化研究所,为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出了重要贡献,试验推广插秧机、拔秧机、拖拉机、碎垡轮、农业机械化区划及规划等。农机化工作发展到八六年,根据农牧渔业部及省农机局(86)176号文件,县农机研究所改名为通海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目前,总的推广人员没有专职推广技术人员,推广站与培训站、管理站、监理站仅仅是几块牌子、一套班子和人马,整个农机管理站有事业编制19人,其中监理7人,培训3人、推广3人,管理6人。
首先,超额完成了通海县增产增收技术推广工作。推广烤烟烘干机2153台,机烘烤烟面积67927亩,与全县“土烘”烟平均单价相比,“机烘”每斤增值0.3元,每亩产值增加100元以上,全县获增收节支效益679.27万元。
其次,圆满完成我县的农机节本增效工程技术推广工作。
(1)推广追肥枪1715支,实施深施化肥20742亩。其中玉米12000亩,其它作物8742亩,收到了节本、增产、增收的显著效果。
(2)推广玉米制钵机33台,完成制钵面积3410亩,按每亩节省支出30元计,其效益102300元。机制营养钵与人工装袋相比,提高工效20倍,减少“白色”污染。
(3)水稻简易工作化育苗及抛秧试验示范。抛秧示范2亩,同田对比试验1亩。以每公斤2.05元计,增103.73元,提高工效4倍,亩节约成本13.79元。
(4)微耕机的试验示范推广。到2013年全县共完成推广微耕机13134台套,一台套每亩作业节省工时5个,折合人民币75元。
三、通海县农机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对农机推广工作重视不够,对农机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得不力
农业部副部长曾指出:“农业靠科技,科技靠农机,农机靠推广。”这就更明确地告诉我们:农机推广是农机、农业科技乃至整个农业的龙头。然而,分管领导和上级农机管理部门过去往往以农机监理工作为龙头,是因为监理工作直接为农机部门抓收入。而农机推广作为一项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认为问题不在推广。其实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偏见,农机化事业不靠推广求发展,路子必然越走越窄,农机化发展速度缓慢,正是忽视推广工作的结果。
2.推广经费不落实
《农业技术推广法》虽然对推广工作的经费来源规定很清楚,但财政部门没有按法执行全,农机推广举步维艰。个别领导甚至把农机推广的科技人员作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销员,把完成经济利润指标的多少视作为对我们考核政绩的标准。忽视了农机技术推广应该以社会效益为主,以农民利益为重。这不仅影响了当年推广工作质量,同时也为今后推广工作带来隐患。
3.推广无试验基地、无设备仪器、专业技术人员不配套
目前,农机推广站仍凭着一把皮尺、一双眼睛、猜猜估估做试验,在人员配备上没有专职推广技术人员,欠缺从理论上、实践上对机具作出全面而科学的结论,推广手段和推广人员的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
4.项目选择不能因地制宜,不能很好地与农业中心工作相结合,农机与农艺欠协调
我们知道只有把农机农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际,项目选择满足现实生产要求,推广工作才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一些传统的推广项目远不能满足现实农业生产要求即项目选择不能很好地与农业中心工作相结合,农机与农艺欠协调。
四、通海县农机推广的发展思路
1.农机推广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把农机推广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及时解决农机推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健全农机推广机构,改善农机推广体系资金来源。加强农机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推广手段和设施现代化。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充实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行。这是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保障。
2.农机推广须掌握本地特点、因地制宜
立足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机推广项目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任何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均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推广。通海位于云南中南部,地处低纬高原,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凉冬季风气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旱雨季明显,年平均霜期104天,有霜日27天,年均降雨量869.2mm。全县总面积740.59平方公里。农机化新技术项目结合本地实际,选择节本增效、增产增收、丰产丰收项目进行推广。
3.农机推广与农业中心工作相结合即推广与生产相结合
通海县是农业县,为繁荣市场经济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抓住机会积极参与推广新型农机具,结合“科教兴农”推广水田机械化旱育稀植、秸杆还田技术;结合“丰产方”推广机械深施化肥、小麦精量播种、稻麦联合收割机等技术机具。这样充分发挥农机作业优越性,农业技术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农机、加大推广力度。
4.农机推广与市场经济接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无偿投放给农民或示范户的推广机具,曾制定政策规定只能用于农业生产而不允许搞营业性经营。近几年鼓励联系户用这些机具搞有偿服务,扩大作业面积,使无机户农民也偿到使用先进农业机械的好处,加快农机新技术的推广速度。目前全县水稻脱粒应用简易机动打谷机脱粒也达90%以上,部分农户更偿到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好处。机耕机耙实现100%,即节省劳动力,又增加收入。
5.认真试验示范、点面有机结合
通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决定推广某项新技术新机具必须经过可行性、适应性和经济性的多次试验和全面分析。因农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撑,对贫困地区、农户要拿很多资金来搞一定风险的农机试验,缺乏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通过试验示范,组织示范户在本村介绍经验并组织农民观摩示范户的作物长势,用事实说服农民,让农民觉得有信心,有保证而达到加快推广速度。
6.抓农机与农艺、农户结合促推广
农业机械化的生命力在于农机和农艺、农户的结合,在于发挥机械化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撑和推动。因此,首先要强化农艺知识学习,增强农机服务各功能。使农机与农业新技术接轨,其次、加强农机与农户结合,促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只有加强农机与农户的结合,才能保证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通海县农机推广的发展思路,笔者认为只有充分理解认识农机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县农机推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按正确适宜的发展思路进行。那么通海县农机推广就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济勤.农业机器运用管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朱瑞祥,张秀琴.农机经营管理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2005
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原因;对策;云南巍山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72-02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打破传统农业观念和小农经济的束缚,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企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和现代经济的融合,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产业优势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产供销和种养加相结合,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的经营形式,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之一是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农业是一种投资大、风险大、收益低且不稳定或者很少赢利的产业。根据规模经济的理论,农业经营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1]。而集约型经营方式是实现这种目标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随着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中的部门直接参与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的程度也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加工、销售、消费,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链。农业要成为赢利的产业,就要跨行业、跨地区、跨产业经营,实现市场化、社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1.2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不同的地区,其农业资源条件和特色也不同,因而农业产业的发展类型或模式不同。但是,不管在什么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模式大致有市场和科技导向型、商品基地改造重组型、产业链双向延伸型、中央市场带动型等4种基本类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论选择何种模式,其核心与实质是使产业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各方不同利益得到合理体现。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1.3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方式和目的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方式和目的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使农民真正得利,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目的是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这是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宗旨。二是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三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四是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首要环节。五是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2个市场为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中枢。六是有一批主导产品、一批龙头企业、一批服务组织、一批商品基地。
2巍山县农业产业化现状
巍山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农业自治县,是“九五”期间国家确定的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30.17万人,农业人口28.06万人;国土面积2 200 km2,耕地1.90万hm2,其中,水田8 500 hm2,旱地1.05万hm2。近年来,全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求把规模调大、品质调优、链条调长、效益调高,取得了一定成效。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改变过去农工贸分离、产加销脱节的体制,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全县引入和发展了农业产业化企业6个,依托大型企业2个,在巩固该县啤大麦、油菜、蚕桑和种子产业化4个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同时,加快发展亚麻、除虫菊、日本萝卜、日本杂豆、玫瑰茄等6个新兴产业项目,为推进该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大仓兴源食品厂、巍山县阳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巍山县鸿泰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巍山县民权麻业有限责任公司、腾达亚麻有限责任公司、大理啤酒厂、中植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等企业在巍山的发展,壮大了该县的龙头企业队伍。亚麻实行订单收购,使巍山县产业化发展呈现出主导产业日趋明显、龙头企业不断发展扩大、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合作组织得到发展、订单农业开始起步的特点。
3存在的问题
目前,巍山县的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先进地区及州内的县市相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总之,当前该县的农业仍处在传统的手工耕作型阶段,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格局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总体规模小。由于受经济、文化、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和自然资源、生产规模的影响,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加工能力弱。加工环节薄弱,不仅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三是利益联结松。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四是政策到位难,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运营等诸多部门,由于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认识不到位,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认识不足,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2-3]。
4原因分析
通过认识农业产业化,结合巍山县的发展经营情况,认为造成该县产业化难以再上新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观念陈旧,思想不够解放。二是缺乏明晰的思路,由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明晰的发展思路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如何发展本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没有规划,影响了产业化发展。三是扶持力度不够,政策不到位。四是自然条件差,起步迟。与沿海地区比,该县地处边远山区,区位优势相对较差,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五是产业化雷同。产业规划上存在一调就多,一哄而上的情况,资源和区位优势没有显示出来,缺主导产品和优势品牌[4]。
5发展对策
要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巨大作用,必须在推进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着力提高竞争力。有了竞争力,农业就可以和别的产业并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的弱质性,提高农业的投资收益和比较收益,从而提高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发展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竞争力。
5.1引导扶持,制订规划,实行倾斜政策
巍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尤其需要政府的扶持引导,在政策、资金、协调、服务等方面制订优惠政策与措施。各部门要形成合力扶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制订和落实,更要各部门同心协力[5]。
5.2突出优势,优化结构,形成主导产业
要拓宽视野,站高角度,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巍山县农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比较好、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巩固和发展。今后要根据县内地理资源状况,积极开发具有乡土风味、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特”字上做文章,使之发展成为新的优势产业。要加强内联外合,组建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及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利用县内丰富的农业资源[6]。
5.3建设基地,辐射带动规模发展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搞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形成集约化生产格局。
5.4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该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实际情况,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安排1~2个全县农业生产作用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争在3~5年内使全县农业基础的设施建设有一个质和量的飞跃。
5.5加快农业经济组织创新和改革
要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有效的载体和组织形式。要深化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在稳定和完善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形成合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5.6组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链条农业,推进一体化经营
要按照“高、大、外、强”(高起点、规模大、外向型、辐射强)的原则组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四大功能,即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和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引龙头、借龙头、建龙头等措施大力发展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
5.7增强服务意识,发展品牌农业
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农科教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扩大宣传,树立品牌。巍山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许多农产品在州内颇有名气。在保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切实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精心打造自有品牌,发展品牌农业。今后还应加大商标注册的力度,以争先获得商标注册权。
5.8搞活流通,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要坚决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落后观念,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坚持“销”字当头、营销开路的经营理念。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村商品市场和各类批发市场,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7]。
5.9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一是通过一园带多园、一村带多村、一人带多人,在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实施良种工程。三是实施抓好教育和信息服务工程。要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建设县、镇、村三级乡村电子信息网,使电子信息网成为农民及时了解各种信息和供求信息的致富园。
6参考文献
[1] 王艳.淮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82,385.
[2] 王国宇,方明.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38-39.
[3] 袁纯清.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村委主任,2010(4):4-5.
[4] 林锋.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的农业产业化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7):70-72.
[5] 王丽瑞.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J].职大学报,2003(1):58-60.
篇8
喀什地区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独特,在特色产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且具备一定优势。在新形势下,充分挖掘、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实施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为抓手的优质名牌战略,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产品优势;农业产业化
1喀什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全国19个省市和中央企业按照“民生优先,产业为重,智力支撑,深化合作”的总方针,通过“人才援疆,项目援疆,产业援疆”的方式,为新疆自治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1]。喀什地区地处南疆叶尔羌河流域、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受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长期作用,工矿企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林、牧“三足鼎立”,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具备“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产品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人文的名、优、特农产品产业。同时,随着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和商业化运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也逐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喀什地区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的农产品有5项;“有机食品证书”的农产品有2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农产品有2项,对喀什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走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文就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优势和重要性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2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优势所在
新疆位于祖国西部边陲,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千百年来孕育出一大批独具地域特色和优良品质的农产品,在特色产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经济适应市场和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推进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支持和促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2.1政策优势
随着内地省市对口援疆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产业援疆”是援疆工作中的重头戏,中央和自治区根据新疆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自然生态条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接扶持政策,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资金支持,从而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成为新疆优势资源利用和转换的重点。充分利用好产业扶持政策,立足当前实际,规划制定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千方百计争取项目,筹集资金,以确保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资源的巨大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特色农产品产业成为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基础产业,进而延伸产业链,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2.2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南疆地区的光、热、水、土资源丰富,且为沙漠干旱地区绿洲经济生产综合体,农产品具有生产方式独特、种类资源丰富、内在品质特异、品种地域差异明显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具有地缘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在开工建设或已建成,品牌多元化和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销矛盾日益突出,势必要求从事农业的生产者或经营者要扩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达到提高农产品升值空间、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小海子水库是新疆叶尔羌河流域规划中予以保留的西北五省最大的平原水库,库容可达7亿m3,水源来自喀喇昆仑山冰川融雪,水质清澈洁净无污染,并呈弱碱性,库区周围有大面积的戈壁荒滩和原始胡杨林,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非常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水库管理处从2009年起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从提高养殖技术入手,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性养殖技术规范要求,控制水产品养殖的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在逐步建立起一套有机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同时,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原产地登记保护,对水库鱼、螃蟹等水产品统一注册“昆仑雪”牌商标,2010年“昆仑雪”水产品取得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014年“小海子草鱼”又取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大大提高了小海子水库水产品的声誉和附加值。
2.3产品优势
南疆地区林果产品种类繁多,果品生长期日照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生产优势明显,十分有利于红枣、巴旦杏、核桃、苹果、香梨、葡萄等果品的干物质和糖分积累,造就出优异独特的果品质量,使南疆成为名副其实、驰名中外的“瓜果之乡”。随着林果产品种植水平的逐年提高,品种区域化布局更加合理,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建立了完整配套、适用性强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规范,对提高产品价值、带动就业和增加收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师四十八团就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具有一定种植历史和经验的红枣做为主导产业,从红枣无公害生产方式抓起,积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枣产业的优质名牌战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团创建的“四木王甘枣”品牌,于2012年5月取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2012年12月获得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新疆著名商标”;荣获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4年11月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目前,以灰枣为主栽品种的红枣产业已成为三师四十八团的主要经济支柱,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畜牧生猪养殖和绿色再生能源沼气工程的发展。
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几点想法
3.1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特征和市场信誉是一个地区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产品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也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重要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机制和认证标识使用制度,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管,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做为农业强区的核心要素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组织化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重视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以确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为重要前提,制定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促进国际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公平﹑互惠﹑合作﹑共赢的方针,分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积极培育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特色农场﹙庄﹚和专业大户,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认证登记和商标注册为切入点,通过招商和项目安排,打造区域特色优质名牌产品;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产业发展过程中质量为重的认识;四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分工协作,对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特征﹑生产过程﹑质量认证等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3.3努力营造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迫切性的社会氛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是当地传统农业资源利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特色优质名牌产品特性的集中体现,因此,要站在保护传统农业文化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高度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名、特、优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品种区域化布局、农业标准化生产、优质名牌战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3.4配套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体系
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作起步较晚,配套专业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除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外,还必须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和监管同步”的工作方针,将“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收购标准﹑统一标识认证、统一商标注册,统一储运销售”等措施贯穿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生产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的规范化管理。既要包含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符合专业化生产标准的基本强制性要求,又要包含对农产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外部特征和内在品质以及商品市场公平贸易等一系列符合专业技术水准的全部内容,做到政府监管、同行监督、行业自律三者有机统一。
3.5加大农业资源普查力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资源的挖掘、申报工作
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商标注册登记,也不同于普通的行政许可,它既是对已存在产品的传统固有特性及其产地环境、自然人文等因素的标准化,又是产品所属地迫切需要主动挖掘的经济资源,而且获得认证的农产品与一般同类产品的品质特征、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不同。因此,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的资源普查,深入调查了解符合相关技术条件和标准要求的产品资源状况、同类产品地域分布情况、外在品种特征与内在品质特性、生产管理水平及市场占有份额等,建立资源管理数据库,并通过认真分析,可起到整合相关资源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3.6利用专业化合作组织,实现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要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必须是以一定数量和优良品质为基础,而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为单位,这种生产经营形式的高度分散性十分不利于规模化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立专业化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放在一个决策实体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认证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生产管理措施,并通过系统化运作,达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目的。
3.7加强对已认证农产品的监管,维护认证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农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认证产品对市场占有率的促进作用,首先要明确农业部门与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通过科学合理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和注册商标使用制度来规范质量监管措施,整顿农产品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不法行为;其次是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发新品种,加快认证产品的更新换代,避免认证产品的质量退化,预防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产品形象受损,努力保持认证产品的新鲜度和认知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达到防范风险、化解危机的目的。
作者:王丽 曹栓柱 侯明镜 单位:兵团第三师农业技术推广站 兵团第三师科技局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意见》(*市府发[*]104号)文件精神,加快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兴国”发展战略,培育壮大花卉苗木产业,促进我县花卉苗木产业的跨跃式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
1、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重要性。花卉苗木是一项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对于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花卉苗木产业被列为全市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我县为五个优势产区之一,随着城市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广阔空间。目前我县已有花卉苗木4000亩,年总产值3000万元,已形成产业雏形。要实现我县花卉苗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各乡镇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期,进一步增强产业扩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以科技发展为主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保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319国道和‘兴江线’两侧为发展重点,以发展比利时杜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县花卉苗木产业的生产水平、质量标准、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的发展思路,群策群力,真正把花卉苗木产业纳入全县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花卉苗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花卉苗木面积突破1万亩,力争达到1.5万亩,实现总产值2亿元以上,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0%,其中*年发展到6000亩以上,杜鹃花种植面积达3000亩以上,年花卉苗木总产值6000万元以上,消化农村劳动力5000人以上。从今年开始,力争用五年时间,按每年增加2000亩以上的速度,确立花卉苗木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区域特色产业地位,真正把我县打造成华东地区市场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标准化杜鹃花生产基地。
二、突出发展重点,加速产业升级
1、优化产业布局。全县以“319”国道和“兴江线”两侧为发展重点,发展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带。
2、调优产品结构。盆栽花卉以杜鹃花为突破口和重点发展品种;园林绿化植物以桂花、樟树、枫树、垂柳和彩叶植物为重点;造型及药食花卉以银杏、山茱萸、木槿、金银花、冬青等植物为重点。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1、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花木技术推广体系,县农业局及高兴、潋江、埠头、龙口、江背、樟木、古龙岗、梅窖和长冈等九个乡镇要配备花卉专业技术人员。鼓励花卉苗木业主与国内农林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苗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
2、大力推广新技术。加强本地花卉苗木资源的普查,筛选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苗木品种,并进行驯化、选育,争取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苗木新品种,大力推广容器育苗、脱毒育苗、组培育苗、无土基质栽培和无公害栽培等技术。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活花木营销
1、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兴国县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在兴国政府网站中设立兴国花卉网页,重点推介兴国花卉苗木,为我县花卉苗木业主提供一个与国内外花市相连接的平台。同时,鼓励广大花卉苗木业主自主或联合建立销售窗口,健全销售网络,形成多元化流通主体,以销促产,不断促进我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壮大。
2、充分发挥花卉协会的作用。建立县内外花卉苗木供求信息共享制度和各类绿化工程招标采购协调机制。县城镇建设、造林、公路、铁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绿化工程对花卉的需求信息,应及时向县花卉协会通报,由花卉协会在兴国花卉供求信息栏集中。县花卉协会还要对全县花卉苗木品种进行普查,建立健全档案和对应的生产、销售质量标准,并对花卉技术人员及花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推介。
五、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扶持引导
(一)成立兴国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办、发改委、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科技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产业规划、生产组织、协调服务等有关工作。
(二)从*年开始每年在县本级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资金。
(三)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高效有序的山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花卉苗木业主进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四)新开发种植花卉50亩、苗木200亩以上的花木业主,可申报纳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管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五)对年外销花卉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由县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六)从老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贷款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花木企业发展。
(七)农行、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实际情况为花农提供贷款,简化手续,加大信用担保贷款力度。
(八)对花卉苗木业主兴建花卉苗木产业附属设施和管理用房的免缴相关规费;对在本地采集除国家规定保护树种外的花木良种资源的培育,林业部门要从优办理采集证和准运证;办理花木出县手续时农业、林业部门要减免部分检疫费,并简化相关手续。
(九)建立兴国县花木大户档案,将县内种植花木面积50亩以上(含50亩)的花木业主全部登记建档,纳入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管理,由县政府频发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并可享受县里制定的各项花木产业扶持政策。
(十)加大奖励力度,凡取得市级产业园区建设认定的(乡镇2000亩以上、行政村500亩以上),县里将拿出部分资金给予奖励;凡在产业园区内引进一家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花木企业,经农业、招商部门核定,参照工业园招商引资政策予以奖励。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聚集区;影响因素;对策
1.农业产业聚集区的概述
1.1 农业产业聚集区概念
农业产业集聚区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个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以辐射带动的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简单来说,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现象。
近年来,新乡市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坚持龙头带基地、产业带加工,走出了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作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集聚区正成为新乡市“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的重要载体。
1.2 农业产业聚集区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聚集区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集约化种植和养殖、多层次加工增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效应,特别是在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作用。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培育国际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新乡市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
新乡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指导下,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以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基地与加工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依据本市的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生猪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种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
在远离城区的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平原新区、辉县孟庄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专门的标准厂房集中区。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12亿元,投入使用面积120万平方米,集聚中小企业近400家,不仅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集聚和集约节约用地的问题,还都初步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此外,政府加大招商引资投入力度,实际投入资金79.1亿元。其中13个产业集聚区新入园的169家企业被纳入省规划范围,比原来多了两倍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增长了1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依据本市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生猪、奶牛、金银花、食用菌、果蔬、花卉苗木、林产品、果蔬物流等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强强联合,组建新乡小麦、原阳大米等产业集团,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麦”、“中国第一米”等著名农业品牌,建设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强市。
3.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发展中存在问题
在全市农业产业聚集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没有充分利用全市的土地资源和有利地农业发展条件,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规模和数量有待提升。其次,部分农户在聚集区发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这一新型措施的重要性和预期效益,其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再次,在建设农业产业聚集区时,缺乏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导致部分县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混乱,影响整体发展进度。最后,农业产业聚集区建成之后,存在过于依赖政府,市场作用不明显现象,没有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另外,部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低质跑量”比重较大;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成熟的技术理论作指导。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农业产业集聚区形成的诱因,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产业。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这就使得某些产业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而集中到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同时,便捷、高效的交通使自然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能显著降低农产品的营运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3.2.2 农业主体
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农户等。为增强区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政府通过政策、法律和投融资等制度安排对本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支持和补贴,引导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增强该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半径,带动广大农民从事某种农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作为农业产业集聚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农业产业集聚也会对农民生产行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当专业化生产方式具有足够的利益导向与规避市场风险能力时,将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
3.2.3 市场因素
市场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就会在扩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中占据更多的份额。只有那些市场需求量大而且稳定的农产品,才能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产业区域。某种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增长,扩大了该农产品的市场空间,为该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支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基础条件。
3.2.4 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为农业产业集聚提供科技支撑。加工技术的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对加工原料的质量要求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品种结构和规模。农膜和新农具的应用、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赶抢农时,可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农业产业集聚的规模和范围。
4.增长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对策
4.1 强化政府职能
首先,成立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集群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再次,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支持金融、法律、会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最后,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2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大制约瓶颈。解决不了资金问题,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我市可以从资金扶持入手,设立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营造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市里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立项、审批和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争取国家扶持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适当放宽了担保抵押条件,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4.3 鼓励科技创新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4.4 推动对外开放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龙头企业积聚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健全、配套服务完善、品牌优势明显、带农惠农效果显著等标志。以新乡市农业产业集聚区为代表 对河南省其它农业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永博.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4(7):2-5.
- 上一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 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