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篇1

【关键词】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途径

一、创新性思维再认识

有创见的思维即为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在了解事物的本质后,形成自己有新颖性的思维方案,这种方案往往具有创造性特点。综合归纳创新性思维分类如下:1.发散思维,即思维是奔放的,观察分析大量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案;2.收敛思维,即围绕问题的关键,从多方面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案;3.灵感思维,即在对问题久思不解的思维中,由于偶然无意识的联想顿时豁然开朗,使久思不解的问题迎刃而解;4.直觉思维,即凭感觉而不是逻辑推理,作出判断的思维;5.类比思维,即找出类似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思维,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6.形象思维,即通过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新性思维有很多不同于传统的特点:1.思维的发展具有批判性;2.思维的联想具有广阔性;3.思维的善变具有灵活性;4.思维的奇异具有独创性;5.思维的洞察具有深刻性;6.思维的快速具有敏捷性。关键是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创新性思维并不是天生,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它是由人们生活的体验、思考的积累而形成的。

二、时代需要创新性思维的大学生

党的教育方针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教学的过程就是创新性思维的训练过程。党的理论工作者也需要创造性,要有不断超越的新理论和工作创新的成果。

人类劳动的分工,也极需要创新性思维,有了创造性才会有新兴的生产力,才能把人类从繁重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未来的劳动都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但这需要充满创新性思维的人来实现。高校是学生一生中思维意识定型的重要时期,所以创新性思维培养是高校教育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

三、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途径

(一)转变创造性教育观念

首先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制度,树立创新性思维教育观念,宗旨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模式。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要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重点,全面展开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在训练创新性思维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方法。

(二)富有创造性的高素质师资

高校能否培养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师。一支富有创造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决定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被就业市场所接纳。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对学生对国家都是责任重大的。

决定教师创造性素质有以下几方面:1.有强烈的创新性思维理念;2.有敢于创新的意识;3.有较强的信息材料加工、归纳及创新技术的能力;4.观察敏锐,求异创新性思维;5.有坚毅的创造性个性等等。

(三)打破思维的限制

墨守成规,习惯传统思维,就没有创新,社会就永远得不到发展。当年德国数学家高斯才6岁,在解答教师提出的“从1到100这100个自然数的和等于几”这个问题时,小高斯就采用了与全班同学都不一样的思维方法迅速、准确地报出答案,惊动了老师与同学,这就是思维打破旧传统惯性的一个典范。

创新性思维不受时空的限制。如果你的思维被时间、地点影响到,这就是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性思维是无边无际的,是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

(四)教育环境决定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有很强的个人特色,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却离不开个人身处的教育情境和氛围。只有在一个崇尚创造、追求创新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有效形成个人的创新性思维模式。

创造性教育环境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要以各种形式伤害学生对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创新性思维的强烈欲望。再有,要好好保护创新性思维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五)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现行的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课程体系,为创新性思维构建有利的课程体系。如直接增设有关创新性思维的课程,让学生直接了解什么是创新性思维,如何发现各专业学科创新性思维因素,如何将创新性思维贯穿整个教学,如何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

要及时将世界上各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纳入到教学中,并在教材中及时替换,不但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使教材具有学科的前沿性,给学生最新、最贴近学科前沿的教材。

(六)改进教学方式

多年来,我国高校都是以学懂知识并会应用知识这种低要求来进行教学,并不会引导学生如何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要改变高校教学的“一言堂”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敢大胆说话,让学生敢于批评,说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让我们的学生在发现问题,争论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观点,擦出创新性思维的新火花。

考试是检查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素质教育也需要教育评估。但此考试并不是应试教育中的考试。这里的考试侧重点不是考查记住理解了多少知识,而是侧重考查对获得的信息的处理能力及体现的创造性能力。

篇2

一、创新性思维的本质和意义

创新性思维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创新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创新性思维是人类社会中所特有的,而且是最有价值思维能力的一种。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创新性思维其实与求异思维有紧密关系,要抛开传统思路的束缚,通过对所面对的材料,通过科学的整理,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使原有知识能够与现在知识串联起来,在不断的整合与探究之中使知识获得更广的发展。创新性思维则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前瞻性等特点。首先,首创性要求人们敢于想象,而且是在别人提出想法之前就想到,想别人所未想;第二,独立性要求人们要善于而且还要精于思考,不能轻信书本,也不能轻信别人或者随波逐流、随大流、跟风走;第三,前瞻性要求人们既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又能看到未来的发展。善于把握现在,还要能够放眼未来。所以,凡是创新性思维活动的产物,往往是过去没有或超越了前人的东西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培育创新性思维做起。创新性思维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优势互补、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优化组合、是“思维展开”与“思维整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的数量空前。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数量已经突破700万,如此庞大的学生队伍,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单纯靠学几年文化知识,掌握一点简单的实践技能,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要想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劳动力,而且是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技术的提高贡献智慧的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创新性与创造性。因为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如果总是步市场的“后尘”,那么永远也只能是“被动挨打”,不会有很大发展。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新产品,新理念不断产生,而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的产生无一不需要职工的创新。所以,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创新性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长足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因此我们说,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不仅对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使学生敢于创新

培育创新性思维,应当克服畏惧情绪、懒惰习气、保守思想。有的人刚刚萌生创新的念头,便怕这怕那,畏首畏尾,结果只能在原地踏步。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独生子女的比例很大,在校大学生中90后的学生已经成为了主流,这一代的学生普遍“娇生惯养”,怕吃苦,耐性差,贪图安逸。因此,当面对需要突破以求创新的时候,很多学生都退缩了,害怕自己走不好,害怕出错,害怕没有结果,结果导致传统思维又占了上风。因此,在以后的高校教育之中,教师要用于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出去,敢于接受任何挑战,只要自己怀疑的问题,就不要怕出错。在这方面,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促进机制,比如鼓励学生去创新求异,对于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不管结果如何,教师也要给出及时的鼓励和赞扬,从精神和物质上充分给予学生肯定,让他们形成一种风尚,那就是创新才是正确的,遵循传统不敢突破是错误的。进而在全校中形成一种互相“攀比”的创新性思维竞争意识,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创新性思维才能真正在学生中间生根、发芽。比如很多学校举行“创新性思维”比赛,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把专业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看看谁的创意最新奇,谁的想法最奇特。也许有的学生,很多想法根本就不切合实际,甚至荒唐,但是我们不用嘲笑他们,敢想就是可贵的,总比不敢想的要有意义。任何一项新发明不都是在人们的怀疑和嘲笑中慢慢产生的吗?

2.传授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创新

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有一种不服输的勇气,另外,还需要具备善于创新的方法,有了勇气,有了方法才能真正取得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与宽度。其中思维广度是比较重要的,思维的广度是对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和延伸能力,也即思维通过对事物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认知,表现为一种见微知著、见局部知整体,见个别知全貌,见过去知未来,见已知洞悉未知的能力。然后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诸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另外,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求异与探究的精神,不断追根溯源,因为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本质,深刻认识了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否则自身都不了解想创新的东西,那么如何知道哪些是创新过的,哪些是不能创新的呢?另外,包括理论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都可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创新思维的能力。实践表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如果学生真的可以做到把接收到的各种信息综合整理,并且可以去细化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便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强化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把握,使学生精于创新

创新离不开平台,这里的平台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具备创新的平台。然后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知道哪里需要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因为在实践活动是自主性、探索性都很强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相对比较自由,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奇异的思维。比如针对一些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更是要结合实践的开展,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原有知识系统的不足,原有生产技术的欠缺,这时他才会知道哪里需要创新。下一步就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该学科、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动态,因为创新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以创新首先就要了解哪里可以创新。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有基础知识,知道哪里需要创新,然后还知道需要创新的领域中有哪些具备可操作性,这样离实践就越来越近了。由此看来,创新性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大量阅读前沿资料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谈创新。

4.丰富日常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使学生长于创新

篇3

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教师的悉心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他们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和看法,但是往往受到教育教学方式的束缚,往往许多创新思维被埋没,于是课本和教师成了权威的代名词,课堂上没有质疑的声音,只有随声附和,在这种氛围中,何谈创新。针对这种情况,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学生挑战精神,具有质疑的意识很重要,哪怕是一个没有价值甚至是偏执的问题的提出,都说明学生是在认真对待和思考。比如在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作者少年时代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且大胆提出“精彩和糟糕是一对伙伴”“精彩和糟糕随影而行”的结论。鼓励学生保持质疑思想,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课上允许学生质疑的做法鼓舞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又在有意无意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我的风采我设计”———创新性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堂课上,学生参与教学,回答问题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意识,我要求学生回答主观问题要有新意。对于有新意的回答大加赞赏和奖励(比如课堂表现加分,记入综合素质考评等)。在这一激励措施的推动下,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我的风采我设计”环节,把它作为自己创新展示的另一个平台。大家努力思考,不落俗套。于是,一件件课堂精品就诞生了:例如在让同学们谈对理想的认识时,学生这样写道:你,在前方注视,让我接近你。你是我奋斗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每一次失败后,想象你给我的鼓励。每一次成功后,告诉你,我一定可以。你让我坚强、勇敢,让我学会拒绝放弃。天空里,我与雄鹰一起搏击长空,大海里,我与海燕共同迎接风雨,为了遇见你,我珍惜自己。穿越风和雨,只为实现你!作为小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有这样深刻的感悟,我为这个学生的文采陶醉,也为我启迪学生创新性思维而自勉,可见,学生的潜力是需要教师认真挖掘的,成功的教师是引领者而不是学生思维的牵绊,放飞学生的思绪,成就学生的梦想,这大概就是教师的境界吧!

三、“我的评价我来做”———直面自我开展自评

篇4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创新思维 信号与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53

Culture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Signals and Systems Research Teaching

ZHU Minghan, CHENG Tianle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Inquiry teaching as a teaching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has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signals and systems research in teaching,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eaching some research. Practice shows that training in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not only to promo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killfully use of knowledge, but also to stimulate their research interests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innovative thinking; singles and system

0 引言

2005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①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今,研究性教学已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②③④⑤⑥近几年,我们课程组根据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对信号与系统课程实施了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不盲从、不迷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善于发现。从而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了他们的研究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相对于群体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只有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才能使其逐渐形成创新思维。我们发现,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要通过恰当的研究主题,合理地引导,完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变通思维。

1 创新思维的培养

1.1 联想思维的培养

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将相似的知识加以比较,促进新旧知识、不同课程知识,甚至是不同学科知识地融合。

对于() = () / 的理解,我们引导学生联想到数学上导数的定义。在二维空间里,直线的导数就是它相对于横轴的斜率,即(为该直线与横轴正方向的夹角)。对于(),当0时, = 0,故 = 0,即() / = 0;当 = 0时, = 90埃小矗ǎ?/ 。学习系统框图时,我们要求学生思考,既然延时器与积分器相对应,而延时器的输出滞后于输入,那么积分器的输出是否也滞后于输入呢?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电路课程中,电容电压与电流间是积分关系,即() = (),当电流变化时,电容电压的相位滞后电流的相位;电感电流与电压是积分关系,即() = (),当电压变化时,电感电流的相位滞后于电压的相位,从而得出积分器输出会滞后于输入的结论。甚至还可以联想到加速度的积分为速度,加速度滞后于速度;速度的积分为路程,速度又滞后于路程等等。在状态变量分析这章中,我们引导学生,由的拉普拉斯变换联想到的拉普拉斯变换,由的变换,联想到的变换,从而加深了他们的记忆。

通过引导学生在概念、理论方法或形式上进行联想,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理解思路,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培养了他们联想的思维习惯。

1.2 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不同的视觉和方向、多方位、多层面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多产生奇思妙想,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同时,去寻找新异的方法。

对于拉普拉斯反变换,教材上介绍的常规处理方法就是部分分式展开法。如求 = 的反变换 ()。先求出极点 = 1 + , = 1 。再通过确定系数,将的展成部分分式

根据部分分式的反变换,得到

最后整理为 () = ( + )()。

解答完后,我们要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的处理方法。在学生感到迷茫之时,我们又讲述了如下的处理方法。

考虑到有复数极点,将写为

= =

故根据()()和()()的拉普拉斯变换,有 () = ()() = ( + )(),学生发现这既有效地避免了求复数极点,又简化了反变换后的复杂整理过程,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兴趣。

另外,在讲解了拉普拉斯变换和变换的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之后,我们提出了这样的研讨问题,如果没有这两个定理或忘记了它们,怎样求出初值和终值呢?通过引导,提示学生们想到还可以先进行反变换,得到时域里的函数表达式,然后将初值和终值直接代入该表达式中求得。

通过探求书本上没有的解法,鼓励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了它们的学习兴趣。

1.3 逆向思维的培养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采用正向思维。然而,实践中有很多事例,在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时,运用反向思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例如用傅里叶变换的定义无法求出 () = 1的频谱,而通过求2()的傅里叶反变换为1,可以反过来知道, () = 1的傅里叶变换就是2()。这种处理方法,很好地体现了逆向思维的价值。我们知道在求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时,教材上都是先推导 () = 1的傅里叶变换2(),再推导()的傅里叶变换2 / (),最后根据() = 1 / 2 + (1 / 2)(),运用线性性质,得到()的傅里叶变换() + 1 / ()。讲授时,完全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反过来在已知()和 () = 1的傅里叶变换时,根据() = 2()的关系式,也可推导出()的傅里叶变换。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促进所学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网状结构,而不再是线状结构,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在正向思维受阻的情况下,运用逆向思维的习惯。

1.4 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

学习傅里叶级数后,学生认识到周期信号的频谱是离散的。此时我们提出离散信号的频谱也是周期的猜想,并告诉学生,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将会在抽样定理这节中研究。由于连续信号和系统与离散信号和系统的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因此根据连续信号和系统的相关结论,可以引导学生去猜想。如由于冲激函数的引入,才使得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可求。不难猜想到连续周期信号和离散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定会含有()或其移位形式。根据微分方程等号右端不含冲激函数及其各阶导数时,可直接用(0_)来确定零状态响应中系数的结论,⑦便可猜想到当差分方程等号右端不含单位序列函数及其移位形式时,可直接用(>0)来确定零状态响应中系数的结论。因果稳定的连续系统,它()的极点必在左半开平面里。据此不难猜想到,反因果稳定的连续系统,()的极点必在右半开平面里。

直觉思维的培养,往往能够使学生针对问题,快速产生反应,直接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直接得出相关结论。

1.5 变通思维的培养

变通思维也被称为迂回思维,是指在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时,变通一下思维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避开或越过障碍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根据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变通处理。如求连续系统的()或离散系统的(),先求()或(),然后进行逆变换。在 ()的傅里变换存的前提下,求其傅里叶变换,先求其拉普拉斯变换,然后将用替换。在 () 的傅里变换存在的前提下,求它的傅里叶变换,先求其变换,然后将用替换。给出单输入输出系统的流图,要建立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先根据流图写出系统函数,再根据系统函数来建立。实际上用拉普拉斯变换法解微分方程,用变换法解差分方程就是变通思维的直接体现。

我们发现通过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巩固他们的知识结构,而且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更加开阔。

2 结语

实践表明,在研究性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不但能让他们从原来的被动学习状态,变为主动探究的主角,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实施过程中,有一个小组学生撰写的项目申请书,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立项,并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了与此相关的小论文。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北京:教育部,2005.

② 陈萍.论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J].文教资料,2013.18:151-153.

③ 梁天珍.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6:114-115.

④ 陈森,张师平,吴平.基于课题型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7:171-174.

⑤ 黄炜嘉,张尤赛,马国军等.研究性学习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3:134-137.

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创新性思维;探究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步为人们和社会所认同、接受。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院校要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必须重视创新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改变过去过度强调共性教育而忽视学生个性及创造性教育的状况。

中职院校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中职语文教育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必修课与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从整体的教学现状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与时俱进。

一、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扮演知识的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当前的中职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语文教师有义务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而没有权利对他们的自我分析能力和想象力进行抹杀。

我在与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将班级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课前先让学生预习,由组内解决好作者、读音、节奏等相关问题,并且找出学习的重点,互相帮助学习;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预留一段时间,让他们将集体加工整理后的知识点展示,一个小组准备一道问题,这样营造了课前学习气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与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围绕教学重难点,通过提问题,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吩咐每个小组内将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予以归纳解决,要求人人动手、互相合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浓厚,我则在一旁适当地予以引导。当学生交流后,让每一个小组提出疑难问题,指定另外两个小组的一个组解决,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表演父亲与我的动作、表情、心理等,学生这样会对父亲和我的心理变化有了深入的理解,我在此时给予点拨。让学生放开讨论,他们很快谈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并不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课堂上虽然不如传统课堂那样安静,但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了知识,有了体验,有了感悟,创造性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二、多采用情景教学法,感染学生,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会被激发,迸发出想象的花朵。在课堂教学上,根据语文的学科特征,我用自己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手段经常采用情景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关于李白的诗词中,开课导语首先要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酒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既言简意赅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又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很少,文章中很多故事是他们所难以理解和体悟的,所以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在讲到《秋声赋》的时候,学生体验不到这种悲秋的思绪,搞不清楚古人为何悲秋?于是我便借助多媒体,找一些表现秋天萧瑟的图片和作者的经历,以及一首古筝曲《细雨微风》作以背景音乐,边让学生欣赏,边娓娓动听的讲述,这样学生便会真切地体会得到作品中的悲情,会让他们联想翩翩,有利于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并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所以我认为语文阅读应该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它与思维辨析能力又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双向过程。我一向认为,学习语文,没有阅读是不可以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空前的活跃,让学生自己学会独立思考。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必然会对课内阅读起到促进作用。我在教学的时候很注重向学生推介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看的书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开阔他们的视野与知识面大有帮助。每周都会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集中阅读,并且要求学生如果对他们所看的作品中一些优美的文字摘抄下来,记在心里,这对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很有帮助的。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将课内与课外阅读二者结合,纳入教学计划,既可以防止学生盲目阅读,又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留出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篇6

    古语有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何意?园丁栽种,只要认真种植,精心呵护,树木就会日渐挺拔,日趋俊美;而育人之职,却因人本身的复杂而变的难以预测,而未成年的学生,又因其单纯和不稳定性而成为更为复杂的群体,由此育人的工作也就变得复杂难测了。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如何将复杂变简单,帮助并指导学生使之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生拉硬拽还是潜移默化,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为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利用班集体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使之运用在其课业中,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创造性是优良的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良好特征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未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基于这些,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入手,将活动与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具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并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具备创新精神呢?

    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于1965年指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A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根据1973年新的研究成果,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识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根据他的这些理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在班集级体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先从发展想象开始,特别是创造想象,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为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的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至开拓他们视野。

    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寻找答案,运用联想和想象法拓展思考范围,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带班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在活动中活用所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增加他的生活经验,为其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搞班级活动,但是否能搞好,是否受欢迎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要想班级向心,形成自己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班级精神,从而促进学业,班主任还是要费些精力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不仅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技人才,还要求我们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健全的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拓宽或分解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我曾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制作比赛,在短短的一周内学生们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连班里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这一件件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我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怎样发现,怎样挖掘了,怎样为他们创造时机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有一双慧眼,我们也会成为伯乐的。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注意而一展自己的风采。

    小制作比赛结束了,但他引起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就在学生们问我如何处理这些作品时,我的灵感突现,我不动声色的反问“你们说呢?”片刻安静之后教室里就议论纷纷了,有的说当奖品,有的说当礼物,也有的说留给老师做纪念品……这时,一位同学说捐给福利院,捐给希望工程吧,教室里的几十双眼睛投向了我,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人说,这些东西虽是我们的心意,但是并不实用。这时间学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们能否举办一个拍卖会,将作品卖给其他同学,一方面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人多力量大吗!”听了我的一席话,他们又议论起来了,最终一致通过。这次班会不仅圆满结束,更受到全校同学的支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议论中开拓了思路,这次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就象不应只考虑如何处理作品,而应想一想怎样使我们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这为今后学习中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开辟了道路。

    三、在活动中鼓励提问与“随心所欲”,从而培养创造性个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也有关。据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寻找个人独立性、好沉思、不盲从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还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创新精神的形成。记得我班在高二时创办了自己的《班级周报》,同学以自由结合的方式写了一期期的报纸,一轮结束后,我们举办了《周报》评比,其中班里的几个女同学办的一期报纸,因其背景简洁明快——简单的图形和浅绿的底色,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使人感觉清新自然而倍受大家好坪。这几个女同学正是班里的“小活跃”, 每一次活动她们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开会她们都是问题多多,主意多多。她们的个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们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又值得大家学习。对待她们,我从来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提出方向,在各类活动中让她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将其创造性在学习中逐步引导出来,使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潜力。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发展中,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差的学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着。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每个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可以具备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愿望,如何指导学生把这些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等等。因此,这就给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调动自己的创造才能。

篇7

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数学学科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学科,而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有着某些方面的贯通性,因此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数学这门学科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适宜的载体,特别是解题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创新思维和开放性问题的定义

创新思维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另一种是狭义的。广义上的创新思维指的是人们的一切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帮助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产生创新的成果;狭义的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突发的灵感和直觉,这些非逻辑的思维直接产生创新成果。首先,创新思维突破常规和惯性思维的束缚,采用非常规的思路和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其次,它是突破过去普通平常的思维方式和形式,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到思维的及时变化,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再次,创新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灵活多变,其思维方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开放性问题教学不同于具体的探究教学模式和讨论模式,而是通过问题的创设,来达到调动学生思考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课堂的探究思考。这种理念可以渗透于任何教学模式当中,它的目的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实现将“授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效果向掌握学习的方法转变,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从传统的讲授型向启发型教学模式的过渡,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得出答案。

二、运用开放性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既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能力,既不能把开放性问题的数学教学要求定得太高,导致基础较差的同学产生自卑感,也不能定得太低,让基础好的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如果一直在同一思维内部反复回绕,则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化的培养。另一方面,选取教材也要注重因材施教,教材的深度要把握得当。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悟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这种客观规律,而不能拔苗助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

(二)充分诱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的发散性原则。高中学生处于创新思维的发挥阶段,正需要大量创新发散思维来激活其大脑内部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通过个人直觉及洞察力对事物进行直观判断,这便属于发散式思维,这种思考模式与直觉存在重要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感及思维的发散性一般伴随着突破与创新,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感,经常采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以及类比的方法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与激发。

三、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读书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应该贯穿于读书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精髓的掌握和对方法的运用,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思考应该是由提出问题和产生质疑两方面构成,思考首先从问题产生开始,通过产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产生疑问和发现问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作为数学教师要恰当、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疑。

(二)提高聚合和发散的思维。通俗地讲,聚合思维就是把所有已知信息都聚拢在一起,来得出答案的一个思考过程及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属于收敛性思维,它具有着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这三个显著的特点。而发散思维则是没有限定,无角度的广泛探求结果的非限定式思维模式,它具有范围广,无局限的特点。创新思维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种思维之间只有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创新思维的最大效果。数学具有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双重特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基础数学知识以及理论方法的掌握与规范;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时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既体现了数学逻辑的严谨性,同时也不缺乏灵活性,使得学生在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中可以共同发展。

(三)通过情境设计和归纳类比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也经常推广情景设计的模式引导学生,这个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情景设计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使之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依据两个数学对象间已经知道的相似性,把一个已知数学对象的特征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另一个数学对象的知识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类比法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四、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建议老师多采用开放性数学教学模式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蕴.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0,(19).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的发展脚步在不断加快,小学教育制度在发展和变化中不断完善成熟,其教育意义和教学目的也在不断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者需要加大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从传统的教学框架中寻求创新,找到适合新时期学生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让小学数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效果逐渐加强,这个过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研究项目。

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开发自身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更好地适应生活,从数学问题中找到突破点,这样的数学教育才是有价值有效果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与之不同,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价值,这是急需要改善的内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逻辑思维的同时可以找到自身的创新突破空间,不断深化自己的学习内容,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性知识理解能力,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客观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出现巨大的难题,只有尽可能地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思维创新发展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二、数学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教育理念

学生在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才是最主要的,这个理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有明显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为帮助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去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能比拟的,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要想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必须先进行师生关系方面的改革,让学生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与教学理念,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打造良好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能力,不能做出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相对比较广泛,答案与解题思路大多都不局限在唯一的情况中,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

3.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知识掌握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融入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数学教学活动的次数,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思维的同时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4.教学内容的新时期有效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动,修改了传统的教学路线和培养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而是重在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需要多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良好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准确的掌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会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限制学生的发展。在改进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课堂安排的改善,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让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更好的帮助。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有的能力,以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教学核心,不断加大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程度,让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让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研究的方式让这项研究内容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9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18-03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民族性的教育,需要社会和教育系统相互的配合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运用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指导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正确认知教育系统各子系统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关系的基础上,促使我们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传统整体思维方式的价值蕴涵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方式是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及其类型在显象层面呈现出极大差异性的根本因素,“也许可以这样说,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古代哲学和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推动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整体性思维是传统思维方式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转化成了牢固的民族心理和行为模式,注重整体直观、崇尚天人和谐、注重想象顿悟等,它以特有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内在的巨大价值。

(一)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基本观点

整体是一个近代名词,在古代称之为“一体”或“统体”。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从整体性出发,以“天人合一”为思维立场,把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作为一个处于无穷变化中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来思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想了解部分,先了解整体。这是一种比较全面、朴素的辩证思维,初步具备了现代思维方式综合性的雏形。“道”、“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则把整体看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又和现代思维方式中的动态性是相吻合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促使人们去探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客观规律。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地贯穿于整个思想史。中国的思想家们运用整体观念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仅把人与自然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还看到整体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中。太极和阴阳五行思维的成熟标志着有机整体思维模式的最终形成。在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历法、农业理论、中医理论和实践以及社会管理系统等理论体系陆续创立,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加速了自主自足民族精神的形成。

(二)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衍生的和谐性和开放性

古代思维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前提,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阴阳对立、有无相先、物极必反的运动观点和整体角度来思考一切,倾向于把人与宇宙万物看作孕育生化、相互联系的和谐整体。这种从整体上反映世界,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定势极大地增强了古人思想的深刻、全面和哲理性,渗透于传统科学文化各领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由此衍生了整体性思维方式所特有的和谐性和开放性,注重直觉顿悟。

1.整体性思维方式保证了思维的和谐性。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I.Prigogine)所言:“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的研究协调与协和。”这种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注重阴阳平衡,有机和谐,能够全面认识世界,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了社会的协调稳定。

2.整体性思维方式保证了思维的开放性。采用整体性思维,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使我们的思维面向世界,面向全局,能使我们对世界及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免于封闭、保守,使我们具有开放意识,融本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于世界大潮之中。

3.整体性思维方式注重直觉领悟。道家哲学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易学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注重直觉顿悟,强调直觉的成分――灵感在科学思维中的重要性。逻辑严密性和直觉及幻想在科学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之间的差别已经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极大兴趣,一些学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运用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整体性思维的宏观视野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整个教育系统、政府和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构建完整、协调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一)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构建高等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定位,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营造和谐的外环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一是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定位各类高等教育,能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要稳定规模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性、学术型人才为辅,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研究生教育要严格控制规模,重质限量,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二是完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从国家宏观布局上,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推动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增量优化新兴学科,存量调整现有学科,重点支持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三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同时,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要构建多领域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合,探索部部、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四是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估制度要健全,评价主体不可单一,加快推动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教学评估制度体系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要分门别类,审核评估不分等级、重在引导,考察评估要重点明确,要具体量化;制定标准和规定动作,要求高校本身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定时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二)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高等教育和谐的内部环境

1.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是实现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学校领导者以其决策、指挥职权而居于制高点,决定着一定时空中的办学方向,是学校的灵魂。同时,高校校长、党委书记相当一部分是学者、专家,甚至有部分“学而优则仕”,从学者到领导岗位的一步式跨越,带来的不仅是教育理论的缺乏,也往往导致行政管理能力的不足,甚至是发展方向把握上的片面和短视。这也得证于很多高校的兴衰史。因而,推动高校领导教育思想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二是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以其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培养人才,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因此,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之一在于教育教学改革。要大力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具体来说,要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能全面反映专业理论和实践最新进展、创新型人才发展需要的动态的、长效的机制;要以互动式教育方法为主,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要建立有利于推进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自主选学、弹性学制的长效机制,建立开放、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学业完成时间弹性制,放宽放活学习年限;要扭转当前科研评价模式,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确定高层次、优秀教师本科生最低授课率,确立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前提条件,让每一位本科学生都能分享最优秀教师的智慧盛宴,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明确规定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应用率以及制定相关制度办法,保证教师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健全科研保障机制。

进一步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从人财物三方面人手,健全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引领教师积极进行科研创新,加速科研成果的推陈出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弘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精神,强化大学学术自由氛围;健全完善科研评估制度,进一步明确细化成果与人才培养、成果与专利、成果与转化率的关系;科技管理部门加强引导科技创新的服务工作,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加强学校与社会,特别是与企业的广泛合作,推动产学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科研的学术性与实用性、追求学术目标与学校创收结合起来,加快大学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篇10

我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本节课同学们都能够说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一节课时,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问题,自己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知识体系的平衡。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创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比如: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以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通过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的,在进行比较,通过画一画条形统计图的直条让同学们去感悟图例的作用。从而达到一定要用不同颜色(或斜线)的图例来区分图中的直条。

二、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觉得学生需要自主去学习,尤其是在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方法,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先让学生自己去画图,涂一涂,描一描,然后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经过这几次“摩擦”,才能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