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

篇1

【关键词】贸易堡垒;农产品;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堡垒的概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是指进口国为了限制进口而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公证检验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有关商品包装、标签和唛头等的规定。这些标准和规定虽然本身可能不是有意设置的贸易壁垒,有利于现代化大生产,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维护消费者利益,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起着贸易壁垒的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含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二、贸易堡垒的特点

广泛性。从产品角度看,不但包括初级产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显著。从过程角度看,则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到消费;从领域角度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从表现形式看, 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程序等各个方面。

隐蔽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实行贸易保护方面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理论上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没有限定在某一国家,从而避免了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额度在分配中存在的明显的不合理和歧视性问题;二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形式灵活多变,使出口国、出口商难以适应,其限制进口的目的是通过间接途径达到的。

合理性。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程序,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及消费者利益,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WTO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协议并不否认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应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 不得具有歧视性。

复杂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涉及的技术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使其比配额、许可证等其他非关税壁垒更为复杂, 而 WTO 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人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 要证明技术标准是否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并不容易。

三、技术性贸易堡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了所有我国具备竞争力的农产品,给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减少了相当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了出口企业的营业利润等。

首先,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这是技术性贸易堡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最直观的影响。随着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我国一些不符合国际标准或者进口国国内标准的特色传统产品难以出口,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受影响大为降低。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其次,增加了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难度。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利用不断提高的技术准入标准,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卫生检验等规定,大大增加了我国进入这些市场的难度,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化发展,也让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瓶颈,限制了我国食品对外贸易的规模,另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显著扩散性效应。一般一国对我国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后,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针对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就不仅仅是来自一国的,而是来自多国的压力,这给我国农产品出口扩张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限制。

最后,影响我国农产品品牌的建立,品牌的建立对商品价格的提高,对商品销量的扩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具有国别品牌的创立更会使得该国的商品成为某种商品的代表。目前我国的食品虽然一直获得物美价廉的好评,但在品牌的创立上仍然困难重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归其原因,都是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严格而又苛刻的技术标准繁琐复杂的评定程序都极大的增加了我国食品出口的成本,增加了其入关的时间,而一旦查出与进口国的技术标准不符合时,使拥有中国这一品牌的产品都会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技术贸易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1技术贸易概述

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技术贸易是指通过专利和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等方式对技术的引进和输出。而我国所指的技术贸易是在西方国际所规定的技术贸易范围的基础上还包括成套设备的引进和输出。

技术贸易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一个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并不能毫无限制地引进技术,而应该结合一国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地引进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除此之外,为了长期维持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通常会限制技术出口或只提供技术使用权而非所有唷

2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

2.1我国技术贸易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础

我国的技术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鼓励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国外资本的流入,国外先进技术可以转移到我国,这将有利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对我国急需技术的项目不仅给予政策上的引进优势还给予经济上的优惠;三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好的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国际技术贸易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废除和减少我国为了保护国内企业而在合同中制定的相关限制条件,进而促进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

2.2我国技术出口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出口结构趋于合理

我国技术贸易出口水平可以通过国际技术贸易专业化系数来衡量。TSC=技术进出口差额/进出口总额。2015年这一系数较2010年上涨了0.45%。这说明我国的技术贸易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入世以前,我国技术出口主要集中在交通通信行业,其出口总额占全部技术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5年至今,我国的电子行业发展迅速,已经超过其他行业,占我国技术出口比例份额最高,因此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国技术出口的支柱行业。

2.3我国的技术依存度较高,技术贸易逆差较大

入世以后,我国国际技术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整体上看,我国的技术依存度依然较高。2010年我国的技术贸易收支比为65%,比2001年上升了32%。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对外技术贸易依存度以超过50%,这说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缺乏对自身技术的研发和提升,造成了较大的技术贸易逆差,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

3我国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的不足

3.1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中涉及到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条款,我国也参与到了国际相关公约和协定的制定,但是总的来讲,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部分法律法规滞后于我国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漏洞,因此依然需要进一步与世界其他国家展开这方面的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这将有利于我国国内技术贸易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依照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尊重国外技术所有权的同时也能保护自身的品牌和知识产权。

3.2结构不合理,缺乏资金支持

我国国内技术贸易企业呈现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其中结构不合理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人才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技术科研机构与生产机构脱节,研究成果很难为实际生产服务,因此导致技术水平停滞不前。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我国技术贸易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复合型外贸人才,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能被企业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给技术贸易带来损害。除此之外,先进技术以及生产设备的引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从事技术贸易的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内企业技术贸易的发展。

3.3国内企业在技术贸易定价中缺乏话语权

技术贸易中产品价格的制定主要取决于其对日常生产的贡献程度即产品的使用价值,但是我国缺乏对产品技术的使用价值的衡量指标指定的话语权,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外技术需求增加,进口大幅增长,而其中较大部分的技术使用价值却不高,我国却支付了大量的外汇。入世以后,我国的技术贸易发展较为迅速,技术出口也有所增加,但由于缺乏对技术价值的估计,技术转让的所得收益较低,对我国企业技术贸易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促进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去吸引外商投资,鼓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市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更优惠的政策有助于吸引外资,外资的进入势必会带来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观念、以及专业人才的转移,进而促进国内技术贸易企业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对外资的引入进行选择,设置门槛,优化配置外资,最大限度促进我国技术贸易企业的发展。

4.2加强技术的吸收创新能力

技术的引进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技术专家人才的引进,二者的结合才能有助于我国技术贸易企业的长期发展,可持续的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技术贸易企业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技术出口主要依靠传统技术,为了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长期维持比较优势,企业应该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创新技术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3注重人才培养,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国内技术贸易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建立高层次的“人才库”,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技术储备。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不同形式的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高我国整体技术水平。在技术引进方面,应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引进先进技术,进而降低技术依存度和技术引进成本。

参考文献

[1] 王玉清,赵承壁.国际技术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

现阶段,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是国际现象,已经变成各国贸易利益调整关键性手段,影响力渐渐扩大。经过分析能够得知,技术贸易的壁垒包含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的评定程序等。从我国加入WTO后,技术贸易的壁垒逐渐变成国内对外贸易的发展障碍,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深入分析解决对策,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农产品的出口影响。

1.国内农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特点

1.1有着明显歧视性

部分国家在应用贸易壁垒的措施时,经常会比国际标准高,一些国家甚至专门根据中国产品来制定贸易壁垒。如:日本实行农产品的标准有着明显歧视性,很多进口的农产品药物都比国内标准高,尤其进口菠菜所用残留的农药标准为0.01ppm、大米是0.1ppm、大豆是0.5ppm、大葱是0.01ppm等,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中国制定的,其比国际组织、美国与欧盟的标准更加严格[1]。

1.2频率较高与实施的速度快

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找借口暂时实施禁令,导致出口企业丧失市场,即便经过出口方努力以后愿意将市场开放,但是在不久以后会寻找新理由将市场再次关闭,进而导致出口企业彻底失去国外的市场。而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属于外源性贸易的限制措施之一,逐渐变成很多国家保护本国产业、限制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一种有力武器,相关调查中显示,现阶段,把增加检测的项目与提升检疫的标准作为方法的技术贸易壁垒,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性越来越强。

1.3壁垒不断增加并且涉及范围比较广

部分国家为将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削弱,会将技术壁垒指标设得越来越高。例如:在2001年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出台相关法规,强制对水产品、乳制品与肉类实施HACCP管理,后来拓展到果汁出口,甚至涉及到蔬菜汁以及其他的制品。

2.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对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影响

2.1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对于农产品出口正面的影响

随着技术贸易的壁垒不断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将国内农产品质量问题暴露出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农产品的生产量逐渐增加,很多人侧重于数量,对于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不够重视,农产品的评价体系、农业的标准系统没有和国家标准接轨,并且农业监测的系统建设比较落后,导致农产品的质量跟不上发达国家。

2.2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对于农产品出口负面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欧盟、日本与美国等国家都普遍应用技术贸易的壁垒,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国内农产品遭受技术贸易壁垒次数,导致国内农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出口的损失国内同期所有农产品的出口额中占比将近52%,可见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出口。

2.2.1技术贸易壁垒对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额影响

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市场集中于北美洲、亚洲与欧洲地区,近几年,上述国家逐渐对我国的出口农产品设置技术贸易的壁垒,这严重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出口。按照商务部的调查显示,由于受到发达国家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国内每年农产品的出口额损失将近90亿美金,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

2.2.2技术贸易壁垒对于国内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影响

技术贸易壁垒的派生费用,会导致国内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其一,认证的费用:大多数国家对于进口农产品均要进行质量认证,这会加大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其二,适应性的成本:因为很多国家对于农产品的规定技术标准存在差异,这就会导致出口企业对工艺流程进行更改,继而加大员工培训的费用。其三,销售的成本:很多国家对于农产品的标签与包装规定比较苛刻,导致包装成本增加[3]。

3.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对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影响解决建议

3.1进行技术的创新,提升国内农产品出口技术的含量

需要突破传统落后农业生产的方式,尽可能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的产业,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农业科研与生产力度,必要时可以颁布强制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规范,进行安全、绿色农产品的基底构建,并引导农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3.2加大谈判力度,使技术壁垒的运用趋于合理化

农产品生产企业需要不断和进口国的政府进行沟通、联系与交流,国家商务部、农业部门以及监督检验部门等,需要强化农产品的生产安全与质量管理,同时积极和欧盟食品的管理局、欧盟委员会的农业总司进行沟通,并和美国药品、食品的管理局交流与联系,构建良好合作的关系,对相关人员实时技术培训,进而提升国内政府部门技术的水平。

3.3从企业着手,有效规避技术性贸易的壁垒

其一,农产品生产企业需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对外贸易的国际法则,并将农产品生产企业自身维权意识提高,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时候,应尽可能获得政府支持,同时合理应用WTO争端处理的机制与贸易规则实施处理。其二,需要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自身创新步伐加快,不断应用于更新各种生产设备、生产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方式改变,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三,需要在科学理解高质量的生产标准基础上,严格控制农产品各个环节生产于操作,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其四,对农产品的检测方式进行创新,保证农产品可以获得准入权利。其五,需要适当引进投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拓宽农产品知名度,有效规避技术性贸易的壁垒。

3.4由国家的角度着手,促进国内农产品的出口

如果技g性的贸易壁垒造成不利影响,不可以进行逃避与排斥,需要根据时展,寻找应对的方式,保证不损坏到企业与国家利益。政府需要对执政理念进行创新,科学应用市场的宏观调控方式进行调控;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检测机制和处理方案进行处理。政府需要及时对贸易的动态信息进行更新,引导生产企业深入研究国际的技术标准,同时提供指导与咨询,并提供技术资金的支持。此外,政府可以应用WTO透明度的原则,不断参与国际的协定,构建技术贸易的壁垒信息体系,使得企业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尽可能符合进口国要求。政府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相关人员沟通协商的能力,进而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4.结语

总之,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人为性比较强,会影响到国内农产品的贸易,所以在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时候,需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农产品生产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国际贸易新变化,不断和国际贸易进行合作,使得国内农产品的贸易能够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晓松,曹颖琦,卢秀茹.低碳贸易壁垒下河北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4,21(09):269-272.

篇4

当代国际技术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抓住机遇,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迎接新的挑战。

当代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的新特点

1 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越来越大,领域不断拓宽,已由梯度式转移发展到跳跃式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额平均每10年翻两番。已接近世界贸易总额的1/2。其增长速度之快为一般商品贸易所望尘莫及。

2 国际技术转移发展不平衡,世界技术市场的分布十分集中。全球80%以上的科技开发及其进展均在发达国家进行和取得。当前,发达国家之间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80%以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额仅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0%。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量则不足10%。

3 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正在升级,技术转移趋向软件化,以许可证贸易方式转移技术越来越多。其增长速度超过商品贸易及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

4 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力量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承担者,是当今国际技术转移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垄断着世界技术市场。近年来,中小企业参与国际技术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正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5 技术来源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技术转移由单向性向双向性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具有长期工业发展经验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当今南北技术转移的桥梁。

6 国际技术转移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相互渗透,逐步扩展为以技术商品为中心的复合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7 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以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为贸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扩展。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换为内容的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世界贸易结构变化的基础。

8 科学技术国际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技术摩擦加剧,各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和合作趋势同在。

9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保护主义更加强烈。各国对高技术的国际转移实行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先进技术外流。发达国家之间技术的多极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日益深化。技术、经济间谍活动日渐升温。

10 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准则逐步完善、趋向成熟,产权对象日臻完备、范围不断扩大,产权保护趋向广泛、严格和国际化。知识产权制度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技术摩擦和贸易摩擦的焦点。

11 各国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干预比对普通商品贸易的干预程度更大。政治和外交因素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正在加强,技术转移与技术外交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这在高科技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12 人才短缺严重,人才外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的形势十分严峻。全球人才流动加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国际技术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与重要内容。当代国际技术转移的新发展,对我国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要制定正确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技术转移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当前,我国对外技术转移的战略目标应当是:

1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大循环,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对外技术转移,扩大技术引进规模,优化结构,开拓新的方式,以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为重点。促进我国主要战略产业成为出口主导产业,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2 积极开拓技术出口市场,加强技工贸结合,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发展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技术出口带动设备、劳务和产品出口,使我国的技术出口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出口”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还应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创新、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引进与技术出口、技术出口与产品出口、技术转移与人才流动、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关系。

1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认识,加强对国际技术转移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把国际技术转移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 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的基础结构。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发展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实行技术标准国际化。建立和完善国内技术市场,使之与国际技术市场接轨,实现国内技术市场与国际技术市场的有机结合。

3 进一步完善技术引进政策,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加强和改进对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战略。注意引进技术来源多元化,重视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引进技术。

4 增强技术出口意识,大力发展技术和技术产品出口,最大限度地增加深加工的技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利用国家外贸发展基金支持技术和技术产品出口,并给予财政税收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工业化技术出口,慎重组织高技术、实验室技术和传统工艺技术的出口。及时向技术输入国申请专利,使我国的出口技术能在国外得到有效的保护。

5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包括开拓BOT、BOO等新方式),积极促进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智力输出。注重与独联体、东欧国家的双向技术转移,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6 加强科学技术与对外贸易相结合。鼓励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资产重组,形成技工贸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渠道,并在外汇税收方面给予支持,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完善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贸易传递、交流的中介服务体系。

7 加快技术开发国际化的步伐,积极开辟国际技术合作渠道,建立新的合作形式,有选择地进入国际性组织。重视和加强内部化的技术转移。发挥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转移的核心作用,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8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优化环境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国外智力和人才,吸引海外华人、学者回国创业。做好引进智力的消化、吸收工作,把发挥国内人才的作用与引进智力结合起来。

篇5

关键词:中俄区域合作;技术贸易;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15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1-0023-03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规模、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这使双方原有合作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于是,郭力教授提出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伞”型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它以双方产业合作的合力形成优势为伞柄,并以此为制高点向整个东北亚地区辐射,通过伞骨――能源合作、科技合作、物流合作、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将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联结起来[1]。该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形成机理打破了以往区域合作以国家为单位的传统模式,倡导以技术贸易引领的地区国际化产业合作,通过中俄双方跨越国境的次区域产业合作形成的合力,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区域合作新模式的内涵机理

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的理论内涵是以技术贸易为主导,通过技术贸易的扩散、外溢、创新等效应不断实现双方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且在技术进步作用的带动下,区域关联产业不断出现空间、地理上的集聚现象,区域产业的分工合作不断细化,这无疑为双方特色产业集群的构建形成了有效的助推作用(如图1所示)。该产业集群的构建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具有地方国际化的产业合作特色,在新一轮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中,该产业集群将首先通过产业合作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形成与东北亚各国良好的互动合作发展态势,从而带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二、区域合作新模式的机理解析

(一)技术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内在联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开发的种类与内容不断丰富,开发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这些变化因素不仅改变了技术本身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进程,使得国际技术贸易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具有开展技术贸易的众多有利条件,如双方地理区位临近,贸易口岸发达,交通便利,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此外,双方科技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俄罗斯东部地区的重化工业、高新技术等产业的科技实力雄厚、潜力巨大,第三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而中国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但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较俄罗斯东部地区先进。双方这种科技互补性的存在,无疑为技术贸易的开展产生极大的助推作用。

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主要包括:工业产权或非工业产权转让及许可贸易、直接投资、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式、国际设计领域合作开发等[2]。其中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方式既弥补了一般技术贸易方式外汇资金短缺的缺陷,同时通过与技术贸易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引进资金的利用效率。因此,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跨国公司的引资力度,提出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技术贸易发展战略。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将通过技术扩散、技术外溢、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效应对资金引入地的技术进步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技术扩散效应可以直接带动资金引入地生产力的增强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技术外溢效应可以间接地提高资金引入地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该地区人才的培养;技术创新效应通过对创新环境的培养,将不断带动资金引入地相关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与开发,从而实现该地区整体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技术进步与产业集群的关联机理

从宏观范围来看,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设备的改善,生产工艺原理的创新以及生产技术流程突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实现以内生增长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从技术进步的效果来看,它一方面要求创新的技术实现充分扩散和充分社会化,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之间的技术壁垒,为企业间共享同源技术(具有相同的运行原理,生产的产品具有替代性的技术)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的直接效果使得技术效率不断提高,技术内容日趋丰富,逐步淘汰落后技术,这必然会引发同质企业(指在技术谱系的某一环节上具有同源技术的企业,这些同质企业在技术上具有相通性)对新技术的模仿及二次创新,从而吸引同质企业向技术极点的集聚[3]。

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其效率的提高与分工的细化密切相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产业分工推动着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产业分工的细化。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过程的不断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则对生产需求、生产过程的要求更为细致和精确,这必然使得生产过程中的分工程度不断细化。细化的分工部门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一方面不断加强相关企业之间紧密的合作联系,另一方面也不断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这必然导致相互关联企业在空间、地理上集聚状态的出现。

这些同源技术企业以及产业关联企业通过在特定区域内的不断聚集,相互之间支撑与合作的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产品生产完整的技术链条,众多类似产业技术链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产业集群。从理论上说,以一条产业技术链为基础,就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现实中更多的产业集群则是以众多相关联的产业技术链条相互交织形成的产业技术网络为基础构建的。集群内部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产业链中横向或纵向的专业化分工,在共享区域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条件的同时,不断实现区域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的互动效应

区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论是以市场机制形成的产业集群,还是由政府力量推动形成的产业集群,都会对区域内的生产、分工、就业、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深层次影响,最终对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加深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其优势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的互动效应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区域产业集群的构建可以对区域间经济合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区域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联结作用,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得到了极大加深,其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其次,区域产业集群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合作的档次与质量;再次,区域产业集群的构建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促进区域间合作的健康发展;最后,区域产业集群还会通过增长极的辐射、极化效应,进一步扩大区域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另一方面,区域合作的开展也将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构建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区域的垂直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是产业集群自下而上形成的直接动力;其次,区域合作有利于区域之间人才的流动,能够有效地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再次,区域合作有利于交易费用的降低,提高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最后,区域合作有利于产品市场的开拓,扩大产业集群的产销范围。

从中俄“伞”型区域合作新模式的区域效应来看,该模式主要强调中俄双方通过构建跨越国界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的增长极优势为“伞柄”,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充分实现“伞骨”――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科技合作、物流合作、人才等领域的合作,进而将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联结起来,进一步加深东北亚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良好的互动效应。

三、区域合作新模式的构建难点

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为中俄双方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广阔的空间。通过以上对新模式构建机理的分析,结合目前中俄区域合作的现状,在使新模式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难点问题有待解决。

(一)打破国家行政界限,统一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中俄“伞”型区域合作新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打破了以往国际区域合作以整个国家为单位的传统经验和模式,提出了跨越国境的区域整体合作发展思想,强调了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作为整体在中俄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地位。这要求中俄双方政府首先应在思想上突破国界的限制,在构建合作新模式的过程中,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问题,应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其进行统一的筹划与安排,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扰乱正常区域市场经济秩序等问题的出现,实现双方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差别较大,总体产业互补性较强,但在个别产业的规划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区域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加剧了相关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扰乱了区域内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区域规模经济的形成。因此,在新模式的具体构建过程中,中俄双方政府还应不断加强宏观的统筹合作与协调联系,积极制定既符合双方当前实际发展状况,又能不断推动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统一发展规划。这样,中俄双方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双方区域统一的分工与合作安排,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区域整体劳动生产率将得到极大提高,区域整体竞争能力也将得到不断增强。

(二)提升科技合作水平,扩大技术贸易规模

中俄“伞”型区域合作新模式的主旨内涵强调了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将技术贸易作为引导双方经贸合作的新的动力来源。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科技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俄罗斯东部地区重工业技术、高新技术等科研实力雄厚,开发潜力巨大;而中国东北地区轻工业技术水平相对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凭借双方技术发展的互补性以及区位、地缘优势,中俄科技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科技合作质量不高,合作水平较低,科技合作规模较小,合作深度较浅,合作方式不够灵活,合作缺乏持久性等问题。这使双方科技合作始终处于主体分散的状态,无法形成科技合作的强大凝聚力;双方技术贸易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实力相去甚远,无法发挥技术贸易对经济合作的牵引作用。

因此,中俄双方在区域合作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中国东北地区应重点积极引进俄方具有世界前沿性的技术和项目,引进俄方优秀的科技人才;俄罗斯东部地区应重点加强对中方轻工、纺织、日用品等方面技术的引进,从而使双方技术贸易合作往来的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合作的质量与档次不断提升。此外,中俄地方政府还应加大对双方科技合作的支持力度,通过新增资金、政策扶持等方式,积极推动双方技术贸易的开展,在实现双方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实现以双方合作共赢的合力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加快区域产业融合,实现产业集群合理布局

从以上对中俄“伞”型区域合作新模式构建机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该模式还突出强调了构建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和凝聚作用。纵所周知,产业集群凭借其企业关联度高、交易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现已成为各国、各地区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是快速提升国家、地区经济实力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目前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双方一直以来良好的产业合作关系来看,双方已具备了构建跨越国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基础。但根据该新模式的理论内涵,双方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化产业集群的构建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新产业集群与各自原有产业以及与各自周边地区的资源、产业如何统筹发展;如何实现区域内不同地区间的产业融合,防止相同产业的重复建设与低水平扩张;如何快速实现区域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以及产业集群跨越国境的合理布局等诸多直接影响新模式效应与作用发挥的关键问题。

由此,中俄双方在构建跨越国境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准定位,在产业集群布局上提前做好区域整体统筹规划,打破地域界限,按照区域市场整体需求进行布局。其次,在产业集群的构建过程中,双方应依托已有的核心企业、支柱企业或依托双方的优势资源,严格按照产业链的关联、配套要求,对相关企业进行引进,并要求区域双方各产业部门严格按照新模式产业集群的规划布局实施,不能迫于追求短期效应,而使新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偏离最初的规划目标。

综上所述,中俄“伞”型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的构建规划,不仅结合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区域合作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在理论内涵与形成机理上,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区域合作理念的约束;另一方面,从全新角度探索了如何以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两个相对落后区域,通过产业合作形成的后发优势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这不仅为未来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选择了新的起点,同时也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的互动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力.中俄区域合作的“伞”型模式[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3).

篇6

[摘要]技术壁垒起着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及促进技术进步等积极作用,有其合法和合理的一面;然而,技术壁垒又往往以保护消费者和环境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引发贸易争端,阻碍经济增长,这是它不合法和不合理的一面。如今,削减及消除不合理的贸易限制成分,规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议题。我们应辨证地看待它的双重社会功能,采取合理措施,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理性化社会功能双重性

一、准确理解技术壁垒的内涵

TBT是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的简称,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为保证国家安全要求,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身健康或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采取一些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对本国市场上的商品实施管理,从而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技术壁垒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产物,代表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实施贸易保护的有利工具,是进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手段。

技术壁垒的客观、合理的一面我们定义为技术性贸易措施,它是由于技术水平等客观原因产生的,是正当的技术壁垒;而技术壁垒人为的不合理的一面我们定义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它是为贸易保护的目的而人为设定的贸易障碍,是歧视性的、扭曲的,阻碍贸易发展,成为非关税壁垒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形式。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规模经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人类安全健康和环境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壁垒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传播先进科学技术、规范市场准入条件。

(一)技术壁垒推动技术贸易标准化。

技术贸易标准化是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出于保护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原因所作的一系列强制合法的对产品性能进行检验的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随着技术壁垒的实施,国际组织、各国纷纷建立产品质量体系,如ISO9001和ISO14001,ISO18000等。这些被广泛接受的产品技术方法可以使生产上采取统一的设计生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促进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相互认可机制的形成,规范国际市场。

(二)促进出口企业立足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世界科技进步。

技术壁垒使各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主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应对别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关键。从技术促进角度而言,进口方只有依靠较先进的技术才能构成技术壁垒,而出口方为打开市场必须改进技术,采取合理的TBT特别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取得国际认证,调整、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加速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这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科技进步。同时,技术壁垒,特别是知识产权壁垒是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扩大到世界市场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为保护创新创造健康的规制。技术壁垒的知识产权保护功能从中长期看,可能成为激发出口方奋起应对、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水平、跨越知识产权壁垒的动力。

(三)环境壁垒及绿色标准在客观上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过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有限,根本无力去顾及环保。毁林而猎、竭泽而渔的做法使现在地球的环境急剧恶化。而绿色标准的实施将迫使各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采用绿色生产体系生产绿色产品。这在客观上会促进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检疫标准保护了人类的性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检疫标准和包装设计标准,促使各国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及安全性能,这对人类的性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世界各国动植物流行病时有爆发,再加上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仍无法科学测定,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制订相关的检疫标准并严格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如不安全家电、儿童玩具、含汞化妆品、假药、旧服装、未经过安全证明的转基因食品、农药含量超标的食品等。如果不对这些商品的国际贸易严加限制,就会危害进口国国民的健康,技术壁垒确定了一定的卫生检疫措施和检验检疫的标准流程,对有关产品的进口进行控制,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

(五)技术壁垒具有知识产权保护功能

知识产权壁垒的核心目的是限制知识产权使用人对知识产权的非法使用,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经济利益,使生产者的预期稳定化,增强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鼓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正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才孕育了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以知识的创新、生产与使用为使命,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器。

(六)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令一方面督促企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应当做到如下四点:保障人类生命健康。保证人们生活安全。尽量减少环境污染。认真履行节能降耗。目前,一些综合性的技术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博弈的结果,一个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会抑制了某类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却促进了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如果把社会和环境等问题的解决与自己的生产制造过程统筹考虑,就能既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还有效规避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自身的不利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长期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其特点也更加复杂和隐蔽,成为当前最普遍、最难以对付的贸易壁垒。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当前世界贸易壁垒的80%来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不利于世界资源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并且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社会发展潮流背道而驰。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法规、法令等方式设置的技术壁垒的程度非常高,其中美国有2.5万个,英国有2.2万个,法国有1.6万个,日本仅在农残量方面的技术标准就达6000多个,这样就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种产品无法进入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这就给市场准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削弱了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直接或间接地给出口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良好食品市场规范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14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技术欠缺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要求,这就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其市场带来很大的不便。

(二)技术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发达国家从他们自身利益和技术水平出发制定的标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难以达到的。所以,发达国家经常利用技术标准设置贸易壁垒甚至发动技术贸易战,以保护他们的国际贸易利益,从而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和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据统计,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大约占全球专利总量的90%左右,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10%左右。如此大的技术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缩小。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将会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三)技术壁垒造成各国贸易摩擦增多,妨碍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

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也经常发生“技术标准贸易战”,他们名义上是为了保护环境或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实际上,其更大的目的是为了使本国贸易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各个国家为了限制存有争议的和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不得不制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发生。我国2009年调查显示:94%企业遭受技术壁垒,55%企业成本上增5%,制造、高新产业利率低于5%。

四、结论

技术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等正当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某些国家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挡箭牌”。总之,我们应更理性地看待各国技术壁垒,用辨证的思维看待它的双重社会功能,而不只停留在一般应对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以正确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自己的TBT体系。各发展中国家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来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并转化为本国等同的标准,以此来确定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的,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继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进社会福利,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张亚斌。技术标准还是技术壁垒[J]世界经济2004年(2)

[2]王波。论技术壁垒地合理利用[J]法制与社会2006年10月

[3]黄毅。直面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J]市场透视2007年9月

篇7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贸易摩擦;技术出口;贸易结构

一、技术出口将是我国冲破贸易摩擦重围的重要路径

后危机时代是指随着危机的逐渐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缓和,原本预期的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保护压力却并没有减轻,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据商务部透露,2010年前8月,我国共遭遇来自17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案48起,总涉案金额64.8亿美元。2010年以来,美国已对我国产品发起337调查13起,较2009年全年增加62.5%,且案件数量还在不断上升。除了上述措施外,还有其他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贸易摩擦不仅来自欧美,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这表明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论文。

对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面临再调整,国际金融秩序也正在改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资本流动速度放缓,各国经济将面临一段较长的低增长期,各国更加注重内外均衡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寻求新的竞争优势。而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对外贸易持续大量顺差。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960.7亿美元,2010年1—5月贸易顺差为353.9亿美元。因此,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很容易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目标。

二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我国部分产业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同质性趋强,竞争面扩大。我国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受到来自这些国家的挑战,有些产业竞争力相对在递减,在这些产品出口上,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和贸易摩擦正在上升。不仅如此,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提出要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要通过扩大出口来减少国内贸易赤字,这使得我国的中高端产品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最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再次对我国数据卡发起反补贴调查,涉及金额约41亿美元。

三是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数量增加、规模扩张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出口的质量、结构和效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主要体现在:出口产品层次较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较少;出口价格不高,贸易条件有恶化的趋势。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依靠价格竞争和数量型扩张,并严重影响着中国贸易结构的优化。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出口产业主要是:纺织、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位于产业链条最低端。虽然近年来中国出口额中,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较大比重,但仍然是低附加值环节,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源自加工贸易。

四是我国的贸易结构不平衡、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三部分不能够同步发展,对外贸易仍然主要倚重货物贸易。虽然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在2005—2009年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571亿美元增长到2868亿美元,增长了约1.8倍,年均增长16.2%。我国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2009年的第五位。但是,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仍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出口额的比重维持在9%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我国技术贸易发展更是落后,尤其是技术出口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非常低,以许可贸易方式技术出口为例,2009年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仅有4亿美元,占当年服务贸易出口额的0.3%;与其他国家相比,2007年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美国为286.1亿美元,日本为232.2亿美元,英国为151.3亿美元,而中国仅有3.4亿美元,数据是根据商务部服务贸易司网站公布数据整理。与上述国家技术出口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与我国贸易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符。

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遇到的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未来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十二五”外贸规划的核心是调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那么就应该更重视质的增长、进一步弱化数量指标。大力发展包括技术贸易在内的服务贸易,积极促进技术尤其是许可贸易方式技术出口,提高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的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占我国出口贸易的比重,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质的转变,冲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产品的重围。

二、技术出口的产业、贸易和收益效应:以发达国家为例

1.技术出口的产业效应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出现了产业结构重心逐渐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等所谓“第四产业”偏移的现象。与此相适应,发达国家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被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制造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不断增大,呈现出产业结构高技术化、融合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特征。以美国为例,美国制造业产值不断下降,其占GDP比重由二战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业比重从最高时的35%降至2005年的10%左右。由于其跨国公司将技术及其生产环节分包甚至完全退出生产,出现了“虚拟制造现象”,如耐克公司除最关键的气垫系统外全部由外部提供,阿迪达斯公司已将95%的制造环节转移至其他国家,通用电气明确提出要由制造公司转变为多元化的服务业公司。据美商务部统计,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和技术转移海外。在这场变革中,发达国家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伴随着技术转让推动着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日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伴随着大量的技术转让,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199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05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1.6%。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呈现出多样性,例如,扩大对外贸易、建立国际生产和销售网、获得或者利用东道国廉价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向第三国出口和向日本返销等。其中建立国际生产销售网成为新的重要的投资目的。日本为了适应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和技术转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内集中进行高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最终实现有利于日本的国际分工体系[1]。

2.技术出口对贸易结构的改善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进行贸易结构的调整,普遍重视技术转让和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发达国家贸易结构调整的基本特点:一是技术出口速度加快,二是技术出口中高技术出口,包括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服务出口比例不断提高。早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结构就开始向技术出口方向发展。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均加快了技术出口步伐。例如,1975年,美国的技术出口额430亿美元,法国19.6亿美元,德国30.8亿美元,英国49.3亿美元,日本22.4亿美元;到1985年分别为,美国655亿美元,法国50.9亿美元,德国50.4亿美元,英国96.8亿美元,日本98.2亿美元;而到了1993年,美国已达到2039.8亿美元,法国165亿美元,德国156亿美元,日本360亿美元。其中,1975—1985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73.1%,而1985—1993年间,其技术出口额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6.5%[2],直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仍占世界技术出口额的80%以上。

3.技术出口企业的收益效应

转让技术会给技术转让一方带来许多利益:其一,会带来可观的回报收入,甚至是高于转让方本身的正常收益率。其二,使转让方企业能够保持自身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其三,通过技术转让扩展该企业的业务开展到不够完善的国家和市场,由于多样化和全部的效应可以降低整体风险。其四,通过向不发达国家或地区技术转让,可以使转让方能够取得或保持一个较高的业务增值率。其五,转让方能够利用接受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从而使所获得资金来源的成本更低些,渠道更加多样化。

我们用著名的“戈登增长模式”,即股票评估模式来解释技术转让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公司的股票价值(P)等于该股票的预期股息收益(D1)与投资人所要求达到的收益率(k)和股息增值率(g)之差的比值,完整的公式为:P=D1/(k-g)。以上所有关于技术转让能够带来以下五个好处:其一,有助于增加P的价值,即转让方企业的股票价值,进而增加了股票持有人的财富价值。例如在转让方企业取得较好的收益后,将能够支付更多的股息,而且本身业务也得到更快速的增长。这些都会有助于取得更高的股票价值。其二,技术转让实质上是一种防御作用,可以阻止D1和g在企业经营中下降,进而可以阻止该公司股票价值P的下降。其三,即降低风险或多样化使得投资人降低所要求达到的收益率k,这也将导致公司股票价值P的升高。其四,即通过增加g值而增加P值。其五,通过降低k值来增加P值(由于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或者通过增加股票预期股息收益D1值,来增加公司股票价值P(由于较低的融资成本)。因此,当一个企业发现技术转让将利大于弊,或是收益大于成本时会积极地利用其掌握的技术参与到向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转让中去[3]。

三、我国技术出口发展特点

我国技术出口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通过贸易、投资或者经济技术合作方式转移技术的行为。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权实施许可、专有技术转让、商标使用许可授权、计算机软件许可,以及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主要贸易方式有:许可贸易、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加工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和设备出口等。其中,许可贸易是技术贸易最基本形式,主要围绕着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与技术引进不同,我国技术出口起步较晚,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发展。从1980—2010年30年间,我国技术出口经历了从探索阶段到较快发展阶段。

1.我国技术出口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5年)是探索阶段,其特点主要是:无计划、自发地进行。出口主要以新技术、新工艺等软件技术为主;以工业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国;国家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管理法规及相应鼓励、扶植政策;技术出口额很小,成交金额每年约1000万美元。

第二阶段(1986—1995年)是初步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确定了归口管理部门、技术出口政策、审批权限和程序。这一阶段开始了有组织、有管理的技术出口工作,出口金额和品种逐年增加,以技术出口带动成套设备出口的项目增加,出口国别地区扩大到了发展中国家。

第三阶段(1996年—现在)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技术出口贸易发展很快,特别是1999年开始实施的科技兴贸战略,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得到发展起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渐成为外贸出口新的生力军。这期间,技术咨询和许可贸易等也得到一定发展。据商务部统计,1997年我国出口获得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只有5500万美元,技术咨询费3.46亿美元,到2009年,这两项金额分别是4亿美元和186亿美元,是1997年的7.27倍和53.76倍。

2.当前我国技术出口的主要特点

(1)我国技术出口发展时间短,贸易格局不合理。近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成为技术出口的主力,咨询服务有较快增长,在技术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相比之下,我国许可贸易方式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许可费虽有增长,但在技术出口和整个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却变化不大。例如,自1997—2009年13年间,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许可费占全部服务贸易比重有6年是0.2%、有6年是0.3%,还有1年是0.4%,基本没有改善。数据是根据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公布统计数据计算而得。2009年,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4亿美元,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额的0.3%;进口111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口额的7%,逆差107亿美元,成为我国仅次于运输服务的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

(2)总的来说,我国技术出口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外资企业,尤其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资企业出口额远高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例如,2010年上半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的出口金额为1814.6亿美元,占总额的83.5%;国有企业的出口额为152.5亿美元,占总额为7.0%。外资企业的出口额远高于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之和,是技术出口的主要主体(如表1所示)。

(3)我国技术出口市场比较集中,主要依赖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中国香港仍为我国技术许可和服务许可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为美国和欧盟,三者合计约占我国专有权利使用和许可服务出口总额的70%以上。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专有权利使用和许可服务逆差的主要来源地;咨询服务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这三个国家或地区,合计占咨询服务出口总额的70%以上。欧盟和日本仍为我国咨询服务的前两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香港超过美国,成为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三者合计约占我国咨询服务进口总额的1/3。我国与中国香港地区、美国的咨询服务贸易均呈顺差状态,而咨询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自欧盟、日本和韩国。

(4)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式主要依靠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几种方式。2010年上半年,按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金额为1725.0亿美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79.3%,一般贸易金额为321.9亿美元,占比为14.8。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金额为1517.4亿美元和207.6亿美元,分别占同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9.8%和9.5%。可见,加工贸易是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四、发展技术出口的政策性建议

1.技术出口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出口发展很弱,主要表现在:专有权许可费占比过小,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比过大;技术出口主体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等技术出口规模较小;技术出口市场比较单一,忽视了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没有发挥我国成熟产业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技术出口的来源。一直以来,我国科技水平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是生产水平却相对滞后,原因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比较低。据汤姆森路透最新预测,“中国将是明年世界上公布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8%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左右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的科技资源存在着巨大的闲置和浪费。其次,技术创新不足,许多技术发明真正价值不高,影响出口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再次,贸易惯性,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方式。尽管我国技术出口总额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在迅速增加,但大多只是专业化于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这种局面严重制约贸易结构的优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技术出口贸易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对技术贸易缺乏全面完整的统计制度和有效地手段,使得对技术出口缺少全面和及时的了解。我们也出台一些鼓励成熟技术和含有技术的机械设备出口的优惠政策,但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对企业不能起到很好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作用。对技术贸易人才培养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专业培养方式。此外,人们对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普遍认识不足。上述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技术出口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

2.政策性建议

(1)积极培育和完善技术出口促进和服务体系。确定一批具有技术研发优势,或者产业基础优势,或者市场开拓优势的重点扶持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我国企业总体技术出口实力。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商务信息平台、境外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等建设,及时全面地做好技术贸易统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对技术出口企业的服务水平。

(2)完善税收扶持政策。继续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技术出口现行优惠政策的宣传,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效应。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国际市场的预测,适时推出新的适用的税收鼓励政策,简化管理程序。对技术出口所必须的进口货物,可以考虑给予延期出境或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

(3)资金信贷的扶持和金融创新。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没有资金信贷的参与,没有融资的支持,就没有高新技术持续研发与迅速的产业化,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具有高风险性,许多中小企业为此望而却步。因此,我国可以有条件、分步骤地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实现高科技与金融资本的融合。金融支持应当在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方面有所突破,建立适合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各个阶段特点的投融资体系。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只占GDP的0.025%,与美国的风险投资业占GDP的1%相比,发展空间巨大。我国应当大力鼓励、支持发展风险投资业,实现风险资本与高科技的融合,把社会游资引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中来。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既包括对国内创新成果的保护,也包括对我国技术及其产品在国外的保护。技术贸易是以知识产权为主要交易内容的贸易活动,目前绝大部分知识产权的内容,如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已经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标的。因此,知识产权与技术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可以促进技术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趋势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经济与科技合作的基本条件之一。不仅是在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在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及其他领域都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应借助已经加入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尤其是WTO《知识产权协议》作用,为技术的跨国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5)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企业在技术出口和“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普遍感到国际化商务人才缺乏,现有的毕业生中许多外语不过硬,业务也不精,更缺乏竞争意识,无法胜任此类工作。根据对部分企业经理人的调查,国际化商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一般的商务知识,尤其需要能透彻了解并娴熟地运用国际贸易、企业财务、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税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和电子商务等,而且还要有很高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很强的竞争与团队意识。我国在技术贸易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说到底就是这方面人才的差距。无论是远期目标还是近期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需要自己培养人才,同时也要大量引进国外人才。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请进来与派出去的方式,大力引进海外智力,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进而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国际技术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38-150.

[2]张祥.知识经济与国际经济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130-135.

[3]Tamir,A.,Mary,A.V.G.TechnologyTransferinInternationalBusines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1.67-74.

[4]王晋斌.对中国经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

[5]孙楠.美对华337调查缘何集体爆发?[N].国际商报,2010-08-18.

[3]孙治宇,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因素分析[],经济评论(武汉),2010,(3).

篇8

[关键词] 技术贸易壁垒 工业贸易 影响 采取的对策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简介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壁垒分为有形壁垒和无形壁垒两大类。关税以及数量限制属于有形壁垒,而技术贸易壁垒属于无形壁垒。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指进口国为了限制进口而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公证检验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有关商品包装等的规定。在实践中,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商品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商品检验及认证工作,对商品进口实行限制的工具和手段。

技术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TBT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标准及其它任何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如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目前,TBT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影响市场准入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工业贸易的影响

1.我国工业贸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汽车、机电等)产品出口是今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方向。但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进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工业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增加了难度。

我国出口额中占第一位的机电类产品,由于受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节能、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仅1998年就有20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影响;2003年约有三分之二的进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影响当年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约11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

出口产品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是我国的消费品、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都大幅增长。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中间品出口所占比例从40%增加到50%,资本品出口比例从10%上升到约为25%。比如美国要求出口到该国的一般电子、电器产品均要符合FCC或UL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如不符合上述标准的话,一律不准许进口。而欧盟则规定欧盟国家以外的工业品要想进入欧盟市场就必须加贴CE标签。我国每年约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约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

从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员国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16974件,占总量的71%。由于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技术性高等特点,会对全球国际贸易产生长期的影响,特别是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2006年我国有15.22%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出口行业遭受直接损失金额达758亿美元,同比增加9.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262亿美元,同比增加20.74%。机电高新领域成为受损最严重的行业,直接损失462亿美元,占当年全部直接损失的60.95%。

2.我国出口产品为何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原因

(1)我国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品标准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相差甚远是我国屡遭TBT限制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工业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这样,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即使并非复杂、苛刻,也可以将我国出口的众多商品拒之门外。所以与其说是国外发达国家对所有进口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过于复杂、苛刻,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过于落后。

(2)我国出口产品方向过于集中于美、日、欧,而这些地区的TBT措施相当复杂苛刻,这也是我国屡遭TBT限制的重要原因

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为美、日、欧,我国出口的商品有近75%都销往美、日、欧等国家或地区。这三大经济实体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都较高,而欧盟其成员国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格的国家,尤其在有关汽车、电机、机械和制药产业更为明显。并且美、日、欧这些经济实体不同重点、不同程度的都对进口商品实施严格、苛刻复杂的技术限制。日本主要集中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动植物检疫标准;欧盟是绿色壁垒的发源地,其环境意识最强,对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产品的限制很严;美国除环保方面与欧盟有相似之处,对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能特别看重。

(3)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议》的内容不够完善,这是我国遭受TBT打击的一个客观原因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在防止TBT被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方面确实起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它成为世界各国设置TBT措施的一个依据,并规范各个国家对TBT的实施,但它还存在很多的漏洞与不足。关于该协议的例外条款,许多国家可以说是将其运用的淋漓尽致。技术性法规在操作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被一些国家所广泛采取,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就制定出一些相当复杂、苛刻的标准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三、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通过技术引进跨越技术壁垒

众所周知,技术壁垒本质上是国家间技术差异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的技术供给能力有限,要应对和跨越国外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必须十分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仅在静态意义上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改善了本国的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动态意义上通过各种渠道和机制促使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为赶超和跨越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2.加强信息的收集、分类和研究,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在政府部门建立起专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中心的基础上,企业应当特别关注贸易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如从我国已经开通的WTO/TBT网站获取国际上最新的产品技术要求,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本企业的标准,积极与驻外使馆经商处联系,获取最新的和第一手的资料,研究相关对策。只有企业收集的信息充分,才可以积极调整生产,不致使产品因为技术上的问题影响产品出口。

3.完善质量认证制度和国际标准,跨越技术壁垒

完善技术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制定切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技术标准法规,标准的制定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加以统一,采用国际标准打破技术壁垒。

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以及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产生的目的是使产品在全球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并能自由流动于国际市场,如ISO和IEC等。他们制定的标准为大部分国家承认,而且也能反映出最新的技术动态。我们将目光盯住这些标准,既能有效突破技术壁垒,又可以说是一种廉价的技术引进。

4.以市场为依托,构建我国的TBT体系,寻求合理的贸易保护

为了国家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安全,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幼稚产业,我国应参照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和跟踪国外技术壁垒及其措施,建立TBT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使他们作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1]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当代国际贸易.中国工业经济,2001(5)

[2]刘晔: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经贸论坛,2003(1)

篇9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农产品出口 消极影响 对策

一、前言

近几年,受技术壁垒限制的产品范围由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扩大到了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和加工产品,几乎涵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量持续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二、技术贸易壁垒的定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

三、我国遭受技术壁垒的现状

我国一直都是个农业大国,但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却在逐年下降,原因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到了壁垒限制,阻碍了农产品出口的增长。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基本特点如下:

(一)歧视性。以欧、日、美为代表的制定者对中国农产品实施歧视性技术壁垒,其法规标准往往高于国际标准,而对别国同类产品却未有类似的做法。自日本实施“中国蔬菜检测强化月”,对我国出口蔬菜每批都进行检测,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SPS 成为TBT中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形式。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是从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协定框架中分离出来的主要涉及环境、农产品食品和人身安全方面的协定,与我国农产品贸易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农产品遭受SPS的通报数量每年都在大幅上涨,也是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主要形式。

(三)涉及的农产品种类繁多。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农产品种类逐渐增多,从最开始的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性产品扩大到了水果、谷物、蔬菜等植物产品和加工类产品,严重阻碍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农民的收入。

四、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了满足较高的技术标准要求,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更改工艺流程,促进技术进步,这些最终都导致了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丧失了产品的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如今,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时期,我国农产品巨大的出口额无疑会引起别国的关注,他们担心我国农产品会占领其国内市场,便以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为由,积极推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最终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影响。入世一年多,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的出口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而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却一直徘徊不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裕,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等植物产品、加工产品,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由此影响了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和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部署。

五、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层面的应对措施

1.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为了国家安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环境,我国应积极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国内企业加强对TBT的认识,改进生产以适应各种先进标准;另一方面可以构筑我国的TBT体系。我国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全面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协调工作,充分反映我们的意见和合理要求,同时将我国农产品中具有一定优势的国家标准纳入国际标准化体系。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无法可依,各自为政,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我国应尽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同时确立企业自身的认证准许制度与标识标志制度,严格把关,防止在出口中遭到外国以环保等为由实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加工应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不仅要有价格优势,更要以质取胜,要考虑如何尽快发挥出后发效应,从而使先进技术生产的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国市场要求,而且能跨越进口国的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同类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从而由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继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政府和各个行业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起信息和预警机制。当前,有的国家已建立起成熟的预警机制,赢得了应对TBT的主动权。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和不断更新数据库,形成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

4.进一步规范质量安全认证市场。要规范质量安全认证市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杜绝认证市场的金钱交易和虚假概念炒作。第二:提高认证机构的认证能力,加快国际间的互认和认可。我国政府应该在提升认证机构的资质水平的前提下,发挥行政干预的能力,促成认证结果在国际中的相互认可,压缩出口企业的认证成本,成功跨越国外的合格评定程序障碍。第三:普及认证知识,使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

5.积极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其锁定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政府应该在税收、信贷、财政等多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放在培育环保产业上,并将其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济创收点。同时,环保产业是法规和政策推动型的产业,所以政府要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守法,建立“绿色环境标志”制度,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二)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1.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在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应该考虑有步骤地调整农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分散目标市场过于集中所导致的出口波动风险,深层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尽快改变我国农产品出口过度依赖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格局。努力开拓尚不成熟的市场,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其他层次的市场。

2.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通过实施“走出去”策略,绕过农产品出口目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此,中国对外出口农产品企业可以在外国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的形式,不仅可以在外国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外国在资金,某些原材料上的价格优势,节约运输成本等多项成本。

3.加强对农业企业的TBT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反壁垒意识。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搜集进口国对我农产品的检疫要求方面信息,然后归纳整理,分析哪些是不合理、过于苛刻的,哪些是合理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些指标和措施是否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和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IPPC)制定的标准。若高于以上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就要求进口方提供风险分析报告,证明其是基于科学依据的。还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存档工作,这是突破壁垒的前提。

4.强化标准意识,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我国农产品在外碰壁受限,主要原因还是其内在的弱质性,所以,要更好的规避壁垒,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强化标准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增强忧患意识,依照相关标准制定相应的企业肥料、农用激素和动植物疫病防疫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依法管理农产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使农产品在生产全过程中有法可依。农产品生产者也可以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M行生产、加工、流通,从而使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接轨的要求,从容地应对各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5.加强跨国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应该把经营范围局限在国内,而应该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推行该战略的同时,可以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手段,采取迂回战略,进行跨国经营,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当地的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标准,提升品牌价值,扩展营销渠道,继而达到绕开复杂多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的。

六、结论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消极影响,如削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使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应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就政府而言,可以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从企业层面来说,可以提升质量意识,改进技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等。

参考文献:

[1]石楠.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苏州大学,2010.

[2]江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产业;影响;对策分析

引言

目前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虽说世界各国倡导贸易自由化,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相比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将非关税壁垒作为保护的主要形式。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因本身具备隐蔽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常见、最复杂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技术与环保优势,制定一系列苛责的名目繁多的质量、技术等标准,将保护生态环境、产品安全等名义作为遮羞布,不断构筑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同时还不忘记强化传统技术贸易壁垒,通过这种手法将发展中国家产品竞争优势削弱,促进本国产品竞争优势的提高[1]。本文中主要阐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完善对策。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国际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我国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贸易壁垒。加上近些年来国际经济环境萎靡,无形中进一步加大进口贸易风险,部分国家为应对金融风险不断调整本国内经济政策,造成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性壁垒变大,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

1.1涉及领域日趋广泛

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渗透于生产、包装、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从产品形态看,技术性贸易壁垒覆盖于产品的整个发展过程,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后制成品。例如,发达国家PPM体系是指通过提高技术手段进而生产出合格的商品。而HACCP体系是指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制定的严格管控标准,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危害到居民人身健康[2]。

1.2连锁性反应显著性

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很容易引起“多米诺效应”,与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相比,其波及力度更为广泛。若某个产品被实施限制,就很容易波及其他产品甚至产业。例如2016年2月17日,美国认为单枝或单束的人造圣诞红花上存在真菌,对消费者造成呼吸道感染、免疫系统或肺受损等危害,对中国产的人造圣诞红花实施自愿性召回;随后以同样的理由对中国产的礼品盒也实施自愿性召回。

1.3逐步向制度化发展

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要求越发苛刻,利用居民对身体健康及环境保护的关注,技术性贸易措施已从单个限量标准,逐步发展成名目繁多的限制指标体系,一些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正逐步向制度化发展。所谓制度化是指一些国家政府以干预为主要手段,发挥协调作用,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形成制度性保护。

1.4技术要求格

近年来,发达国家规定,技术贸易壁垒包括产品质量、技术含量、性能、安全指标,同时也包涵生产、标签标识、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3]。具体到出口产品方面来说,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在工业品出口方面,限制或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产品技术含量必须达到指定标准、取得产品认证才能通过。在食品、农产品出口方面,严禁或限量产品中有危害人体的材料,如食品添加剂、色素、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激素等,不能超过规定含量。

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如促进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改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现阶段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2.1阻碍产品入市场

在如今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发达国家往往是国际标准的制定者,而发达国家从他们自身贸易利益和技术水平出发制定的标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在技术标准制定上,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苛刻的技术要求阻碍了我国许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限制以及造成的贸易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制约中国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4]。

2.2削弱产品竞争力

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工业技术水平大部分低于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技术贸易壁垒的制定具有很大的不透明性。发达国家凭借着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优势和主导地位,依据其技术水平制定出的技术标准高、检测严、范围广,使发展中国家要满足这种标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以达到进口国的技术要求,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产品成本增加使出口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削弱。

2.3引发新贸易摩擦

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制定苛刻的国际标准,以保护他们的贸易利益,这种带有一定歧视性的标准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影响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5]。所以这种名义上合理,形式上合法,在实践中却复杂,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诱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和导火线,尤其在双边贸易中更为突出。

3、我国出口产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我国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有效规避其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

3.1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信息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要进一步建立专门的信息与管理机构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进行监控与研究,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政府在宏观上加强对动态及完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和信息传递平台的建设,对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整理和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与传递平台,使企业尽早了解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贸易摩擦,使企业技术壁垒所受损失降到最小。

3.2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面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中的技术贸易壁垒,急需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质量[6]。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把重点放在产品的质量、环境、卫生和安全等标准上,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降低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程度,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

3.3充分借助WTO规则

在WTO框架下,我国要积极开展政府间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与协调工作,努力与我国技术性贸易摩擦较多的国家建立双边及多边调节机制,签订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互认条约,尽可能统一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或互认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结果,有利于维持技术法规和标准的透明度。熟悉并灵活运用WTO规则及相关法律条约和国际惯例,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7]。对于进口国设置的卫生、检疫、环保等为借口单方面设置的歧视性技术壁垒,或进口国依据其国内的相关技术法规标准实施到国外以及隐蔽性的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要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有关条款进行谈判、诉讼等,回击国外对中国的贸易保护策略。世贸组织规则是保护成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我国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关于组织机构、磋商和争端解决的制度和条款,采取合理的贸易经济措施,维护中国出口产品的公平竞争环境。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出口贸易中主要贸易伙伴采取的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贸易规模及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说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一种新的限制出口贸易的因素,实际中表现为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私人标准化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实际中我们需要积极应对这种情况。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可以借助执行者的后发优势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认清技术壁垒实质的基础上做好相关交涉工作,同时以世贸规则为参考建立健全国内各项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肖雅;王晶.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4(28):112.

[2] 赵飞.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经济师.2014(01):78.

[3] 孙晓明.探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双面影响[J].北方经贸.2013(12):28.

[4] 徐爽.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浅议[J].商.2013(15):132.

[5] 赵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研究――基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视角[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