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护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黄疸护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黄疸护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脑病;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67

本文主要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21∶19;平均出生时间(16.52±3.2)d;出生时平均体重(3.2±0.3)kg;生理性黄疸25例, 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4±8.6)μmol/L, 病理性黄疸15例, 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63.5±4.7)μmol/L。对照组中男女比例23∶17;平均出生时间(17.4±3.5)d;出生时平均体重(3.4±0.5)kg;生理性黄疸24例, 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4.8±8.7)μmol/L, 病理性黄疸16例, 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62.5±5.7)μmol/L。两组患儿出生时间、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征变化, 对其体温、呼吸、脉搏、吞咽、吮吸等情况进行监测, 评估患儿皮肤黄染程度[1], 及时对症处理, 合理安排补液等。

1. 2. 2 观察组患儿予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感染、合理补液和营养支持、光疗过程中进行护理[2]、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①新生儿免疫功能较差, 容易感染病菌,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医护人员应勤洗手, 防止手污染。②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患儿进行补液, 纠正酸中毒, 根据不同的补液内容调整补液速度。按时给患儿喂奶、喂水, 确保患儿营养充足。提倡母乳喂养, 护理人员应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并教会其正确的喂养方式。③在进行光疗时, 应确保患儿受照均匀, 单面光疗时, 每隔2小时更换1次, 双面或多面光疗时, 应加强巡视, 防止患儿受伤。定期监测记录患儿体温及箱温的变化。若患儿体温达到38.5℃, 应停止光疗。在光疗期间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供给[2]。④对患儿家属予以一定的心理安慰, 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其配合治疗;同时多对患儿进行抚摸, 依次为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5]。每个动作重复2~3次, 给予患儿皮肤上的刺激, 给患儿安全感。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为其普及新生儿黄疸的知识, 使其了解患儿黄疸情况, 并积极配合治疗, 教会家属护理技巧, 以便在后期可进行自我护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黄疸患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率, 并观察对症治疗护理后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3例并发胆红素脑病, 发生率为7.5%, 对照组中11例并发胆红素脑病, 发生率为27.5%,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6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5.0%, 对照组15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37.5%,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生28 d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 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处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3]。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 d出现, 4~6 d达到高峰, 7~10 d消退, 临床症状为轻微食欲不振。病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4 h即会出现,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 mg/dl, 持续时间较长。

胆红素脑病是指出生1周内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毒性作用所致的急性脑损伤。其病因主要为新生儿出生时胆红素产生过多, 新生儿肝脏未成熟, 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使得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多, 透过血脑屏障, 形成胆红素脑病[4, 5]。多项临床实践表明, 在新生儿黄疸早期, 对其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从预防感染、补液、营养支持、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对黄疸患儿进行护理干预。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为7.5%, 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7.5%),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 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7.5%),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采取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建儿, 施红霞.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41-42.

[2] 贡玉勤.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当代医学, 2012, 18(11):125-126.

[3] 王梦霞, 周厚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现状.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2):143-144.

[4] 史桃霞.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经验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18):157.

篇2

可提高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 临床可积极采用。【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胆红素脑病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59

新生儿黄疸属于早期新生儿中一类较为常见的病灶。针对该疾病 , 临床主张采取蓝光治疗[1]。在治疗期间 ,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 , 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本次将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 主要是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的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于 2014年 2月 ~2015年 2月收治于本院,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有关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 48例, 女 38例;足月儿 40例、早产儿 46例;发病时间分布:24例在出生 1 d内发病、28例在 1~3 d内发病、20例在 4~7 d内发病 , 其余14例在 1~2周内发病。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缺氧、产伤以及体温低等。

1. 2 方法 此次入选的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主要采取蓝光治疗方法 ,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病情观察 在护理期间 , 需对患儿病情进行严密观察, 详细了解患儿相关的喂养方式、保暖方法以及体质量等。定期对患儿的体温进行测量 , 同时严密观察患儿尿液以及大

作者单位:136200 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

便的颜色改变情况, 从而获取患儿黄疸状况。

1. 2. 2 健康宣教 由于新生儿年龄的限制 , 因此主要需做好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 告知家属黄疸疾病的危害性 , 引起家属的重视。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与家属进行沟通 , 从而增强治疗的配合度。

1. 2. 3 饮食护理 对于黄疸患儿来说 , 倘若有吸吮乏力症状发生 , 则会导致喂养艰难 , 因此需要实施少量多次喂养措施 , 或者采取间歇喂养措施;与此同时 , 需将奶量摄入维持在合理水平内。

1. 2. 4 病理整体护理 针对患儿具体病理情况 ,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①若患儿血清胆红素过高 , 需采取蓝光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 , 需采取黑色眼罩保护患儿的双眼 , 以此避免视网膜损伤。保护患儿隐私部位 , 治疗时长维持在3~5 d。在治疗期间, 倘若不显性失水明显加重, 需及时补水。对患儿采取保暖措施 , 同时对腹泻以及发热做好相应预防工作。②合理采取白蛋白以及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 , 给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提供便利 , 进一步有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③规范科学进行补液 , 以不同补液内容为依据 , 合理调控速度 , 充分避免高渗性药物快速滴入的行为 , 以此使胆红素流入脑组织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1. 3 疗效判定标准

1. 3. 1 临床护理效果 结合罗文英[2]作出的研究 , 并以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为依据 , 将患儿临床护理效果分为三个等级:①痊愈:皮肤黄疸完全消除;小便颜色恢复正常;经复查 , 患儿血清总胆红素

1. 3. 2 满意度 采取自制调查问卷 , 将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由家属辅助填写完成。总满意度为满意和较满意两者之和。

2 结果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痊愈78例、有效 6例、无效 2例, 总有效率为97.67%。满意 70例、较满意 12例、不满意 4例, 总满意度为95.35%。 3 讨论

在医学领域中 , 将出生 28 d内新生儿引发的黄疸视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 胆红素生成偏多、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3]。此类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缺氧、产伤以及体温低等[4]。在临床中 , 主要采取蓝光治疗。为了改善患儿预后 ,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显得极为重要。本次提到的护理方法包括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健康宣教、饮食护理以及病理整体护理等[5,6]。有学者经研究表明 ,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对症护理效果显著 , 能够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 痊愈 78例、有效 6例、无效 2例 ,

总有效率为97.67%。在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方面, 满意 70例、

较满意 12例、不满意 4例, 总满意度为95.35%。

综上所述 ,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 ,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采取对症护理措施具有显著优势 , 能够提高护理效果 , 同时

提高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但需充分注重的是 , 需对新生儿

胆红素脑病、遗留神经后遗症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 进一步为

患儿预后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许敏 .新生儿黄疸 120例临床护理 .现代养生 , 2014(6):231.

[2]罗文英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 .当代医学 , 2013, 19(15):115-116.

[3]陈玲 , 杨梅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 . 医药前沿 , 2013(14):294-295.

[4]蒲玲 .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 医学理论与实践 , 2013(13): 1786-1787.

[5]高鸿英 ,苗福荣 ,刘春平 , 等 . 35例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与护理. 医疗装备 , 2013,26(7):90-91.

[6]王燕 ,刘娜 ,孟丽 . 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医药前沿 , 2013(31):15-16.

篇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造成新生儿病死的疾病。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而造成胆红素增高并未与血清结合,最终发生皮肤和巩膜黄染[1]。情况严重的新生儿还会造成其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患上胆红素脑病[2]。随着现代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逐渐升高,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为光疗法,同时结合优质的护理能提高黄疸的治愈率[3]。本文就针对新生儿黄疸光疗的综合护理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患儿、心理护理、喂养指导及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①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有的新生儿家长对光疗缺乏认识,通常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向患儿家属教育新生儿黄疸、光疗的相关知识,从而消除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②光疗前的护理:将光疗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准备齐全,并将光疗箱的水槽注入2/3高度的水,然后在电源接通之前检查线路是否完好和灯管的亮度是否适宜,光疗箱中的温度保持在30-32℃,根据新生儿的大小及日龄将湿度控制在55%-65%,护理人员同时也要注意手指甲不宜过长,以免划伤患儿皮肤,将患儿的用纸尿裤遮挡、眼睛用眼罩遮住。③观察患儿:护理人员要及时关注光疗箱的温度,间隔2~4h测量患儿的体温并根据患儿体温调节光疗箱的温度;观察患儿是否有发热现象出现,如有患儿发热应当立即停止照射蓝光,体温正常后再继续。同时增加巡视的次数和频率,患儿出现抽搐、皮肤青紫及嗜睡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④抚触护理:按照脸部、头部、胸部、腹部、肢体、臀部及背部的顺序对新生儿抚触护理,注意在抚触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手部干净,动作轻柔和室内温度,抚触1次/d,20min/次。⑤喂养护理:新生儿应当尽早得到母乳,早期母乳喂养有助于婴儿尽快将胎便排出。除此之外,初乳中含有多种抵抗细菌和抗感染的免疫球蛋白,能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降低新生儿发生肠道疾病发生率等。母乳喂养应当按需哺乳,人工喂养至少间隔3h再进行喂养,此外护理人员指导产妇采取正确的喂养姿势。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和治疗后3d、5d时患儿胆红素水平;②黄疸消退时间;③不良反应,如发热、皮肤损伤及哭闹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组间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结果

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和护理,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3d、5d的胆红素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热、皮肤损伤、哭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抚触;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b)-0142-03

Value of newborn touching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jaundice

LI Peng1 GAO Haiyan2

1.NICU of Xi'an Children's Hospital,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2, China; 2.PICU of Xi'an Children's Hospital,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newborn touching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74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in Xi'an Children's Hospital from Januanry 2012 to August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ereas 38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ewborn touching in addition to the routine nursing. The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6.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serum bilirubi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51.74±16.55) μmol/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80.96±23.17) μmol/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jaundice regress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3.97±0.13) d was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5.86±0.17) 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Newborn touching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jaundice has better clinical value, and it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Neonatal jaundice; Newborn touching; Value

新生儿黄疸是产科、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以游离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最严重的是引起核黄疸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黄疸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与辅助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临床上,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综合性的,辅助治疗的护理方法使用得当,对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研究主要探讨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价值,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8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共74例。其中男33例,女41例。早产儿27例,足月儿41例,过期产儿6例。低体重儿30例,正常体重儿37例,巨大儿7例。剖宫产31例,顺产43例,但均无胎头吸引及产钳助产史。将74例患儿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月龄、体重、生产方式及黄疸严重程度[观察组胆红素为(252.43±28.56)μmol/L,对照组为(250.87±27.98)μmol/L]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儿均接受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如蓝光照射治疗、静脉滴注酶诱导剂、肌内注射胆红素拮抗剂等治疗。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专科护理方法,如保暖、早开奶、合理喂养、适当补充维生素、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等措施。

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常规专科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新生儿抚触护理:抚触护理的参与人员均需经过专门培训,具有熟练操作能力,双手洁净、温暖、没有长指甲。采用正规的国际标准抚触护理方法进行抚触护理。在室温为24~26℃的治疗室内进行抚触,室内播放轻柔的音乐。抚触动作轻柔、用力适当,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一旦患儿出现哭闹,肌紧张,肤色变红异常反应或不适症状等表现,应当立即停止抚触并随时报告医师。抚触的顺序依次为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每天2次,上、下午各1次,每次持续时间15~20 min,均在进食后1 h左右进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每天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情况并持续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治疗5 d后进行疗效判断。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治疗5 d后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有效:治疗5 d后黄疸明显消退,但血清胆红素水平未降至正常范围;无效:治疗5 d后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依然显著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4.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评价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显效患儿比例较高(P < 0.01);同时,观察组患儿的无效人数和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疗效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P < 0.01

2.2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黄疸消退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x±s)

3 讨论

临床上目前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205.2 μmol/L或早产儿超过256.5 μmol/L作为黄疸的诊断标准[1]。其发病类型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感染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及新生儿肝炎型等[2]。黄疸严重的新生儿应警惕黄疸性脑病的发生,尤其是早产儿,月龄越小其发病率越高,一般可于重度黄疸发生后12~48 h之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肌张力减低、吮奶无力、不吃奶及呕吐等早期黄疸性脑病的症状,此时如能及时予以治疗,可以完全康复。不论何种原因的黄疸,在病情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极差,可以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3]。因此,应及时诊断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研究已不鲜见,本研究分析了抚触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增加了抚触的观察组黄疸患儿治疗效果更佳,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较大,黄疸消退时间较快,这与相关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4-6]。

新生儿抚触是通过护理人员的双手对婴儿的皮肤进行科学抚摸,期间良性刺激可以通过皮肤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产生多种积极有效的生理效应。可以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使胃泌素、胰岛素等良性胃肠道激素释放增加,增强食物的吸收能力和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增加排便次数,有效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进而使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得到降低。定期对新生儿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抚触,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新生儿的生理和情感发育,并可以改善新生儿睡眠质量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7]。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中含有80~100 mg胆红素[8],相当于新生儿每天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一旦胎粪排出延迟,就可使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加快促进胎粪排泄,可以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疽的发生率。为了协助治疗,近年来很多医院都开展了抚触护理。抚触护理具有降低血清胆红素功能的可能机制是:护理人员在进行抚触护理时,根据空回肠、结肠、直肠的解剖特点及生理蠕动规律,给予轻柔而有规律的抚触,可以增加肠道蠕动能力,促进排泄粪便,减少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从而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出体外,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过程,同时正常的肠道代谢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达到菌群平衡,尿胆原生成增加,游离胆红素生成减少,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反应能力,减少因感染所导致的新生儿黄疸[9]。

黄疸新生儿的抚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更应该强调抚触的作用。刚从母体中脱离出来的新生儿,体质嫩弱,由于经历了从舒适温暖的母体中来到全新的环境而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巨大变化,需要身体及心理的一个调适过程,更需要情感的。因此,要使新生儿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抚触中,体会到来自陌生环境的源源不断的爱。在病理状态下,如缺氧、感染、脱水、颅内出血等,黄疸新生儿的病情极易加重,抚触护理可调节免疫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患儿的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的分泌平衡,提高免疫反应能力,以减少病理状态时黄疸对新生儿的危害。

抚触的时间点选择很重要,本研究发现,当新生儿情绪稳定、身体无不适时,对其进行抚触护理是最好的选择。对每个部位的抚触次数不宜过多,抚触时间不宜过长,应该从短时间开始,适应后再逐渐延长。抚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合适的环境温度,一首新生儿喜欢的音乐,新生儿所需的各种物品,都应该提前准备。抚触时应柔声和新生儿进行语言交流,使其感受到亲切和温暖。轻柔的抚触可以给新生儿带来满足感,使其感觉安全、自信。在抚触的时候,对其微笑,柔声说话,播放音乐等,从听觉、视觉及触觉等各个方面对其传递综合信息,可以使抚触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抚触的手法也很重要,本研究中抚触的顺序依次为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不同部位抚触要求不尽相同,具体要求如下:额部是两手拇指指腹由前额中央向两侧滑动;头部是两手示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从前额发际滑向脑后,最后停在耳后;胸部是双手示指及中指指腹分别由胸部外下方向内上方交叉抚触;腹部是两手示指及中指指腹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延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按摩至左下腹,必须注意绕开新生儿脐部;四肢是双手握住患儿上臂,从近端向远端抚触至腕部,左右交替进行,然后再重复,抚触过程中节段性用力,挤压肌肉,再从近端至远端依次按摩手掌、手背及每个手指,下肢抚触方法同上肢;背部是新生儿俯卧位,两手示指、中指及无名指指腹以脊柱为中点,向外侧抚触,从上到下进行,然后再从上到下按摩脊柱两侧皮肤;臀部是两手示指、中指及无名指指腹从臀部内侧向外侧做环行抚触。正确的按摩手法是取得良好抚触效果的基础,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0-15]。

需要强调的是,黄疸消退及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综合治疗,故本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治疗有效。抚触是辅助治疗的一种护理方法,其效果明显,但应该对其进行客观而科学的看待,不应该过分夸大宣传,甚至误导患儿家属。

本研究显示,经抚触护理辅助治疗的观察组黄疸新生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4%,而未给予抚触护理辅助治疗的对照组黄疸新生儿总有效率仅为86.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抚触护理辅助治疗的黄疸新生儿住院天数明显减少,这样不但为患儿减少了住院费用,减轻了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病床周转率,提升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了社会医疗资源。抚触护理是一种简单易行、低成本、效果确切的护理方法。本研究表明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早期抚触有助于新生儿降低黄疸指数,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昌辉,李茂军,吴青,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2):92-9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9-480.

[3] 荆肖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6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1564-1565.

[4] 兰卫华.抚触对早期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指导[J].医学信息,2013,26(1):115-116.

[5] 赵红梅,关丽禅.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73-774.

[6] 张锦琼.抚触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32-33.

[7] 孙会青,李传行.抚触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26(10):876-877.

[8] 张群瑛,房翠英,李春芳.游泳、抚触对新生儿黄疽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6):510-511.

[9] 王学刚.新生儿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19(15):23-24.

[10] 黄素兰,何少玲,张春丽,等.抚触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43-44.

[11] 杨艳秋.蓝光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1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125-126.

[12] 江雪娟,陈健汤,卫红项,等.刍控式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配合家庭化导乐分娩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26):129-131,134.

[13] 梅劲芳.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114-115.

[14] 刘有红.腹胀新生儿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51-52.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早期护理;经验总结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且迁延难愈,病理性黄疽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存活者也多留有后遗症。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新生儿黄疸60例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儿6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者,均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0例,就诊时日龄为24h~35d,平均14.0±3.5)d,出生体重为2100~4500g,平均(3250±650)g,胎龄平均为(38.6±3.2)周。早产儿4例,足月儿56例,入院时间接胆红素为(IBiL)196.6~490.8μmol/L,平均(290.1±45.3)μmol/L,血清总胆红素(TBiL) 为222.0~538.2μmol/L,平均(318.5±26.8)μmol/L。黄疽出现时间≤24h1例,2~7d25例,8~14d15例,15~28d19例。表现为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退,巩膜、周身皮肤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将该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患儿病因、性别、日龄、胎龄、血清胆红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 进行新生儿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出生行常规处理后给予开塞露5ml注入,捏紧周围皮肤1~2min。12h开始喂2.5%葡萄糖液,每天3次,每次10ml,共3d。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处理后,行纯母乳喂养,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min,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加。观察两组每次胎粪排出时间及量、胎粪变黄的时间,并在出生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

1.3 数据分析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均为胎便早排,且都在60min内排出,对照组只有6例早排,第1次胎粪排泄量明显高排较多,低排量新生儿减少。

第1次胎便早变黄新生儿明显增加,且都在正常变黄时间内变黄。第4天黄疸指数偏高的出现例数,观察组只有3例,对照组有6例。两组第1次胎粪排泄时间及胎粪量见表1。两组胎粪变黄时间及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两组比较,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n=30) 25 4 1 97.1

对照组(n=30) 20 4 6 80.0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其病因复杂,按其病因可以分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多数学者认为系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主要特点是新生儿母乳喂养不久后出现的黄疸,多在出生后2~8d发生,无其他全身症状,近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且活性高,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产生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胆红素不易排出,进而导致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一旦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就会引发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损害。

在出现黄疸时,要耐心呵护,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6~8次,再次喂养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至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d期间,母亲定时挤奶,仍保持乳汁通畅。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排出,奶液过稀会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 罗泽明,欧明才,沈蓉文.单纯光疗与配合利胆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6(1):41-42.

[2] 徐华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624-4625.

篇6

关键词:早期综合护理;新生儿;黄疸;预防;效果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患儿胆红素升高,并且有继发缺氧、酸中毒、感染等危险,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患者即使幸存也会出现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1]。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2],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防治新生儿黄疸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探讨了早期综合护理对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8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55例、女35例;出生10~27 d,平均日龄(17.2±4.1)d;体重2~10 kg,平均(3.7±1.3)kg;血清胆红素251~597 μmol/L,平均(271.2±22.4)μmol/L。研究男57例、女33例;出生9~26 d,平均日龄(16.8±3.8)d;体重2~9 kg,平均(3.5±1.1)kg;血清胆红素247~586 μmol/L,平均(267.1±21.3)μmol/L。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发病程度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为出生24 h确诊有皮肤黄疸;治疗前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之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每次照射8~10 h,连续照射间隔12 h,同时按5 mg/kg体重口服鲁米,每日3次。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日常护理、营养护理、对证护理和照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抚摸护理、游泳护理、光照护理等。患儿出生24 h后,于脐部贴好防水脐贴,在专业护理人员协助下将患儿置于室温26~28℃,水温37~40℃的游泳池中进行游泳运动,1次/d,在患儿游泳结束后,对患儿全身进行轻柔的抚摸。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检测患儿血清胆红素含量变化。疗效标准[3]:患儿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水平为痊愈;患儿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为有效;患儿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未下降甚至升高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痊愈56例、有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痊愈40例、有效3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相比,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儿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和血清胆红素含量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后黄疸平均消退时间(6.12±2.11)d,血清胆红素平均含量(110.63±11.12)μmol/L;对照组黄疸平均消退时间(8.74±2.63)d,血清胆红素平均含量(169.47±18.96)μmol/L。两组相比,研究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和血清胆红素含量均极显著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胆红素产生多,但是肝细胞摄取和加工胆红素的能力低下,排入肠道的胆红素经过肠肝循环又被大量重吸收导致体内胆红素潴留引起黄疸。新生儿黄疸除皮肤不同程度的黄疸外,根据病因的不同还会引起感染、贫血、肝脾大、甚至胎儿水肿、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90例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P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新生儿体质,促进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排泄,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促进黄疸消退,可起到防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作用,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昌辉,吴青,李茂军,等.新生儿黄疸的诊治及其相关问题[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4):1132-1136.

[2]李红梅,郑军廷,刘志前,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3):1882-1883.

[3]杨丽清,江英.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746-2747.

篇7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

黄疸症已经成为了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大量的聚集,从而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具体主要表现在皮肤黄染,严重的时候可遍及全身,可以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严重的病理性黄疸会损害新生儿的中枢神经,对新生儿的成长和发育是不利的。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对该类疾病有个清楚的认识,这对于黄疸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用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接收的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黄疸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以黄疸症状实施就诊,黄疸的具体程度为:重度黄疸3例、中度黄疸24例、轻度黄疸29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粘膜、皮肤和巩膜黄染,其一般是根据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而定。其它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腹泻、腹胀等,部分患者可见大便色变浅、尿色深黄、乏力、贫血。

1.2护理特点

1.2.1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母婴血型、胎龄、喂养、体质量、分娩方式以及保暖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同时要经常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试和记录。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新生儿尿液、粪便的颜色变化,这些指标都可以用来反映黄疸病程的轻重。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引发的黄疸,其尿液一般呈现酱油色,粪便则趋于白色,通过这些现象可以断定黄疸是由胆道闭锁引起的。如果新生儿黄疸从头面部到四肢、巩膜、手足心扩散,而且颜色趋于加深,则表明黄疸病情逐渐加重,这时要求家属及医护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

1.2.2病理护理

对于血清胆红素偏高的新生儿要通过蓝光照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此时要用黑色眼罩将患者的眼睛罩住,避免蓝光对新生儿的视网膜造成损害,而且除了、会位需要用尿布进行遮掩外,其余部位均处于状态,一般需要持续3-5天。光疗过程中会导致不显性失水增加,这时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补水,而且还要防止患者出现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还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适应的酶和白蛋白诱导剂,对酸中毒进行有效的纠正,从而有利于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根据不同标准要求来合理控制液体的流速,禁止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从而有效的避免血―脑脊液屏蔽的开放。

1.2.3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新生儿患者进行有效的饮食护理,因为黄疸患者存在吮吸无力的症状,从而出现了喂养困难现象,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采用间歇喂养、少量多次等方式,以确保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1.2.4健康教育

大多数父母对黄疸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对她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工作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黄疸疾病的认识,了解黄疸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特点。父母可以通过观察新生儿的吃奶情况、精神状态以及婴儿各部位的颜色来了解新生儿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症状,对于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生和护理人员联系,以确保新生儿黄疸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人员还要经常与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家属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询问医生和护理人员。

1.3疗效判定

治愈: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完全消退,尿液和粪便的颜色恢复正常,复查时的血清总胆红素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好转: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基本消退,血清总胆红素趋于正常。无效:皮肤黄疸症状未见好战,而且血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2.结果

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有52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患者已见明显好转,仅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8.21%。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指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引发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黏膜、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症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在出生第1周内发生黄疸的概率为40-65%。黄疸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而且其诱发因素比较多,不仅存在病理性因素,而且还存在生理性因素。目前,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报道缺乏一致性,引发该类疾病的主要因素有感染、母乳性黄疸、围产因素等。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薄嫩,免疫能力比较低,从而极易发生感染现象,由感染引发的黄疸主要是以败血症和重症肺炎为主,其不仅可以引发红细胞破坏,而且发生的溶血还会导致胆红素升高,进而引发胆红素血症。近些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力度加大,导致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主要是因为早期奶量不足,导致新生儿肠蠕动缓慢,增加了肠肝循环和血清胆红素浓度。围产因素多以早产和窒息为主,窒息将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糖代谢紊乱、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并且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转换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而且还要求助产护士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技巧,在分娩过程中要多与孕妇进行沟通,及时缓解孕妇的紧张情绪,以提高患者的分娩信心。在与孕妇沟通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尽可能满足孕妇的基本需求,如心理舒适和舒适。助产护理在分娩过程中要做到轻柔、集中、熟练,这样可以减轻孕妇的疼痛。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的诱发因素比较多,这时就要求医护人员和家属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黄疸的基本临床特点,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从而使病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唐菊丽.85例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8(26):49-50.

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乳旁加奶;游泳抚触;家属参与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是由于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1]。然而喂养不当,胎便排出延迟等因素均可使生理性黄疸转变为病理性黄疸,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为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我院采取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剖宫产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40名,随母住院约8d,产妇为初产妇,年龄为20~30岁,肝功能正常,且均无并发症和合并症。新生儿体重2.5~4.0kg,Apgar评分10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每组各70名。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h内均进行早吸吮,早接触,24h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1.2.1乳旁加奶 新生儿每次吸吮母亲后,及时给予评估,如果母乳量不足,按需给予乳旁加奶,直至母乳量充足,能满足新生儿生理需求。方法:先清洁双手和产妇,用乳旁加奶软管固定在一侧,开口伸出1~2cm,软管的另一端放入已加好奶的容器里,新生儿按正确的姿势含接和软管开口,新生儿既能够充分吸吮,又能够通过加奶软管把容器里的奶一起吸出。这样有效的吸吮以后,可以加速乳汁分泌,保证新生儿的摄入量。

1.2.2游泳和抚触 ①新生儿出生满24h后,上午游泳1次/d,在吃奶后1h进行,10min/次;②游泳结束后,给予专业的新生儿抚触护理,5min/次。如果新生儿哭闹,不利于抚触,也可以选在新生儿安静的时候进行;③游泳或者抚触结束以后,在婴儿入睡之前,给予充足的喂养,表现为:吃奶后有满足感,能很快安静入睡,能睡眠3h左右。

1.2.3腹部按摩 给予新生儿腹部按摩2次/d,上午1次(在新生儿抚触时进行),下午15:00进行,腹部按摩约2~3min/次,以顺时针方向按摩,与肠胃方向一致。

1.2.4家属参与 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母婴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教会家属对新生儿抚触的护理,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鼓励家属共同参与新生儿护理。

1.3评估方法和指标

1.3.1评估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d,就开始对其进行监测,测量仪器,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均相同[2]。测量仪器为成都生产的XHDD经皮胆红素测量仪,测量时间为上午08:00,每天下午14:00。测量部位为眉心中间,前胸正中皮肤,颞部,取得3个数字的平均值。

1.3.2评估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胎便首次排出时间,黄便首次排出时间,24h排便次数,经皮胆红素测得值。

1.4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胎便首次排出时间,黄便首次排出时间和24h排便次数比较,见表1。

由表中数据可知,干预组新生儿胎便首次排出时间,黄便首次排出时间比对照组明显提前,24h排便次数也明显增加,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vP

2.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d,第3d及峰值胆红素水平比较,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知,干预组新生儿在第1d,第3d及峰值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有vP

3 讨论

3.1足量的喂养和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①早期母乳喂养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胆素原,经胎便尽早排出,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吸收入血,从而清除体内的胆红素,减轻黄疸[3];②若新生儿能量摄入不足使肠道蠕动减慢,胎粪排出延迟,肠道胆红素排泄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使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4]。而早期母乳喂养+乳旁加奶=足量的喂养。本研究结果显示,足量的喂养使胎便排出时间提前,增加每天大便次数,减轻新生儿肠肝循环负荷,减少胆红素重吸收,从而降低了新生儿胆红素值[8]。

3.2排便对胆红素的影响 新生儿胎便中胆红素的含量最高,胎便排出不及时或排便量少,肠道内的未结合胆红素,会通过肠肝循环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增加体内的血清胆红素。而保持大便通畅,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

3.3游泳和抚触 ①游泳时水对皮肤的抚触,可引起神经和内分泌的改变,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增强食欲,有利于消化系统的发育[5];②新生儿游泳时活动量大,能量消耗多,可促进新生儿胃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对食物的吸收能力,促进新生儿大便排出,减少肠道内胆红素的含量,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6],从而降低胆红素的重吸收;③背部抚触和腹部按摩可以激发皮肤感受器,刺激脊髓排便中枢兴奋,促进胎粪尽早排出[7],减轻新生儿黄疸程度,可以早期干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3.4新生儿父母的参与作用 教会新生儿父母掌握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鼓励主动参与,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协作下,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其家属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倍感欣慰。出院后,新生儿的情况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观察,为新生儿的安全添加一份保障。

由此可见,早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能使新生儿得到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睡眠,肠蠕动的增加,胎便的及时排出,更加有效的控制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进而减少因治疗新生儿黄疸有可能带来的母婴分离,减少父母焦虑,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幸福感。也对医患关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青.应用不同方法对新生儿胆红素检测的结果分析[J].安徽医学,2004,25(02)

[2]罗菁,周薇,等.早期喂养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临床研究[J].健康研究,2014,10.

[3]黄惠.2种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黄疸及体重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04.

[4]王芳.新生儿游泳对黄疸的临床探讨[J].常州实用医学,2010,26(2):84-86.

[5]韦萍.新生儿游泳和胆红素的代谢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5010-5011.

篇9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10―1

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做好新生儿护理,缩短生理性黄疸的表现时间,以及黄染程度,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我院与2008.1--2008.12月我院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阿氏评分≥8分1438例;观察组为我院与2009.1--2009.12月我院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阿氏评分≥8分1542例;其中剖腹产1782例,阴道分娩1198 例,住院天数最短三天,最长十天,平均住院天数五天。分娩方式,住院天数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2方法

2.1 观察组

(1)胎儿娩出后应尽早在40秒内断脐带;(2)母乳喂养,早吸允必须达到30分钟,每日喂养十次以上,应做到早吸,多吸,勤吸;(3)坚持每日对房间开窗通风三次以上,通风15分钟,病室内必须阳光充足;(4)坚持每日对新生儿抚触15分钟;(5)新生儿出生4小时后即可开展新生儿游泳,坚持每日对新生儿游泳10-20分钟;(6)在24小时内未及时排便,采用肥皂条塞肛,帮助排便 。

2.2 对照组

采用儿科学中的正常足月儿的护理。[1]

3 结果

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比较

例数 ≥5mg/ d ≥12.9mg/d

观察组

对照组 1542

1438 32

96 12

34

X2P

4 讨论

4.1尽早的断脐,减少母体的血液过多的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中,以免造成新生儿红细胞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

成胆红素。

4.2让新生儿获得足够的初乳,因初乳高营养能摄入足够的蛋白和能量,而且可快捷的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个,加快胎粪排出 ,每日哺乳10次以上[2],以增加胃,结肠反射,刺激肠蠕动,排便次数增加,减少胆红素肝循环吸收入血,从而清除体内的胆红素,减轻黄疸。4.3新生儿游泳降低新生儿黄疸,因为水温具有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省新陈代谢,且游泳过程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一定体力,促进食欲,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以及结合胆红素

的排出【3】 。

4.4抚触能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增加,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通过抚触,新生儿食欲增加,从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长,促进尿胆原增多,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肠道循环,胆汁分泌增多,胆红素排泄增多[4]。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随着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增加,新生儿迁延性黄疸呈增多趋势,假如胎便排尽时间延迟,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而致黄疸。采用尽早的断脐,加强初乳的喂养,积极地开展新生儿抚触和新生儿游泳,等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使新生儿尽快进入良性生理循环,减少新生儿黄疸的产生,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保障婴儿健康。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人民出版社2006.6.133

[2]丁国芳,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2-185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高达34. 94%。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0月我所在实习医院出生的部分新生儿黄疸病例,共9例。其中生理性黄疸6例,病理性黄疸3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5例,中度3例,重度1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9例患儿中,足月儿6例,早产儿3 例;女婴4例,男婴5例。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 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1.2.2重点护理

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1.2.3 辨证施护

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结果

(1)护理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2)护理疗效判定依据高等医学院校4版教材《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umol/L,早产儿>256umol/L为病理性黄疸;如小于以上数字则为生理性黄疸。痊愈:辨证施护后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17.1umol/L);好转: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17.1umol/L);无效: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持续不降。

3讨论

中医认为:黄疸的出现多由孕母感受湿热或寒湿传入胎儿,或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无论孕母怀胎,还是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而致病发病,皆有湿在其中。其治法为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湿则化之、祛之。临床常将其分为湿热熏蒸、感受邪毒、寒湿阻滞、瘀血内阻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护,而中医护理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护,在本组患儿的治疗中,中药茵陈至为关键。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陈在治疗黄疸时,是必不可少的药物。在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小儿年少,用药时宜轻宜小,中病即止。虽然用药是医生的职责,护理人员也要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对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很有帮助。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因此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中,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其颜色是逐渐加深,还是逐渐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时间等。如果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且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闻尿味臊淡或重,如颜色深黄,尿味臊重,说明湿热较重;如颜色淡黄,尿味不大,说明其湿热不重。患儿大便的颜色为黄色味大,说明其热象较重;若为灰白,说明有瘀血内阻。

总之,新生儿黄疸除给以及时积极治疗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辩证施护,更能有效地促进黄疸婴儿的康复,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组9例新生儿黄疸经合理的护理,收到很好的疗效,说明辨证施护在本病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