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对人生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对人生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进出口贸易 升值 影响 对策
一 引言
汇率的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格机制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出口商品的大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由国内生产厂家生产,汇率的调整也将对本国出口贸易产生相应的扩展效果。从进口看。汇率升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降低。从出口看。升值会抑制出口。大多本该销往国外的产品沉积在国内市场,短期内将加剧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使得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因此也可以引发其他相关产品价格产品下降。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可以使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更为合理,引导资源由制造业流向服务业,进而改变中国当前制造业过度发展、而服务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部分出口企业将不得不加快产业升级,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下面将着重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利弊。
二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正面效应。
1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轻贸易摩擦,减少反倾销诉讼。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凭着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面对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必然会加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
2 人民币升值可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的价格。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同时由于进口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复出口,故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也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3 人民币升值将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可以有效率地把制造业中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管理不善的挤出去,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增强竞争力,让那些富于创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强者变得更强,并能减少无效率的企业在海外的相互恶性竞争,另外还能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三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负面效应。
1 在出口方面,人民币大幅升值,会造成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那样不仅对资源性、低价位和低附加值商品,也会对整个出口加工产业发展以及就业造成较大打击,并且会加深失业问题。
2 在进口方面,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可能刺激一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甚至引起一定通货紧缩。对当地产业产生冲击,但受政府保护与未受保护的产业,所遭受的冲击程度不同。低效率的当地产业依赖政策保护,受冲击小或没受冲击而大多继续生存;高效率的产业,因缺乏保护,受打击大反而被淘汰。亦即出现劣币驱除良币,产业结构产生逆调整,整体产业效率相对下降,失业增加的现象,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所以,贸易失衡问题虽可获得解决,但对总体经济产生极其重大的伤害。
3 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外商对我国进行投资的积极性。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其优惠条件吸引了大量外商和跨国公司入驻我国,而这些外商在我国的出口份额已经大大超出了本国企业的出口份额。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外商对我国的投资成本将会增加,在这个影响下,外资可能会转向中国的资本市场,影响我国对进出口企业的资金流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可能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 对策与建议
短期内,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对中国出口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虽然能在进口方面得到些许弥补,但总的说来是不利的,所以目前我们要坚决抵制人民币升值的冲动和压力,以保护整个产业顺利升级。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或者转变为自由汇率制都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下面针对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提出几点建议:
1 转变我国发展战略,积极扩大内需,减少外贸出口依赖。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单纯的依靠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危险的,过度的依赖国际市场,很容易受到国外市场的冲击,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内需的政策可以冲销人民币升值后可能下降的外需。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价值观教育
本文成果获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2016JP009)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课程(2016ZD005)课题项目资助。
G6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针对未来社会建设重要主力的大学生所进行的集中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某种程度上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文简称“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风向标之一。本文在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大一至大四文理科各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得出结论。本次调查发放了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共计180份,有效问卷173份,占96%。
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与影响力
数据显示,大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途径是思政课堂、网络媒体和电视广播,分别占35%、25%和24%的比例,体现出思政课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重要地位。然而,在根据备选项所提示的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进行评判时,半数大学生认为“内容枯燥繁杂”是最主要的问题,35%大学生把“灌输为主,缺乏课堂互动”作为首要问题,15%的大学生则将主要问题归结为“教学媒介单一、呆板”。说明除了普遍认识到思政课程的理论特性外,尚有半数大学生把思政课的问题归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其中的大多数愿意接受更多的课堂互动,充分显示出参与课程的主观意愿。在遇到价值观方面有困惑时,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消化”和“向朋友或同学”寻求帮助,各占38%和35%,而选择向更加专业和权威的思政课老师及家长求助的比例却仅各占15%和12%,加起来比例都不到三成,令人担忧。
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65%的大学生持积极赞成的态度,30%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另有5%的学生表现出明确的不赞成。在社交媒体上大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投给了文体明星,占比高达65%,而其他行业诸如商界、学术界、科技界和政界的大V们却一起共享了大学生剩余的三成多注意力,彼此间吸引力的差别并不大。文体明星天然的高显示度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对这些大V们的言论,大学生们却表现出较为独立和客观的态度,有46%的人认为不总是相信偶尔也会小心求证,而37%的人却表现出对大V们讲了什么并不关心,只要自己有观点即可。对于有悖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言论,七成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关注这些言论的具体内容,剩余三成中确信这些言论有道理的和推断是水军而不予置信的各占一半。可见这些负面的言论会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但也没有证据表明该干扰会扰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
二、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
在让大学生将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词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后,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从得票率位列前三的角度看,为便于分析,以十票左右的差额为标准,可将12个核心价值观名词约略分为四个梯队,“富强”以67票显示出最高的认可度,是位列第一梯队的唯一领先者;依次排在第二梯队的“平等”、“法治”、“爱国”、“诚信”、“民主”和“自由”票数差距不大;第三梯队与第二梯队有近20票的差距,而每个词彼此间也有一定的差距,依序分别是“文明”、“和谐”、“公正”和“友善”;第四梯队的“敬业”则仅有2票。
(注:表中各项说明,“名词”为“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词”,“前三得票”为“位列前三得票数”,“前三位次”为“位列前三得票位次”,“榜首得票”为“位列首位得票数”,“榜首位次”为“位列首位得票位次”)
从居于大学生心目中首位的价值观名词看,位列前三的为“富强“、”爱国“和”民主“,前两位和第三位拉开十余票的可观差距,体现出”富强“和”爱国“成为大学生心中首要的价值观;”法治“、”文明“、”平等“、”自由“和”诚信“得票数均在10-15票之间,相差不大;”和谐“、”公正“、”友善“三者的得票数在十票以内;排在末位的“敬业“则一票也没有。
三、分析与对策
综上,调查结果显示出下列明显特征,同时给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相应启示。
篇3
论文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通过挖掘墨子人格精神中的忧患意识,铸就当代高职生的道德责任精神:墨子思想中忧己、忧民、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可以培养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及社会使命感,弘扬时代进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观念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生活个性化的社会背景下,部分高职学生出现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引起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宝贵的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加强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及使命感的培养。其中,墨子人格精神中蕴涵丰富的忧患意识内容,可为对高职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蕴含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其以一种基调贯穿于民族精神显性内容的各个方面,并以隐性的形式积淀于民族精神的最深层次。这种忧患意识通过历代文人无数次的表露、历史的反复积淀、文化的不断升华,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定势与一种文化意识,而且表现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牵挂和担忧,并时刻警惕历史进程中出现危机、问题和困难的爱国主义情感,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忧患意识与责任是息息相关、相互包含的。
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大地,促进了治道的精神和责任的规范形成。当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忧虑与思索时,则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反映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要求个体对他应该而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和自主选择的行为负责,即选择对社会有利的、舍弃对社会有害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责任意识教育作为提高高职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既是一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也是当今高等教育育人工程的当务之急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
二、墨子匡时救弊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作为墨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出墨子对当时个人及其生活的时代、人民和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1.忧己一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主张强力而为,表现为“上强听治、下强从事”(墨子·节用)的奋进精神
以德为先,把立德及自我修养作为治道核心,这是中国传统仁人志士所特有的一种治道精神,墨子也不例外。墨子始终关注人事努力并反对“天命”,强调人力对社会的支配和控制,主张“强力而为”,强调“赖其力者生”(《墨子·非命下》),“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富,不强则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在墨子看来,社会治乱,国家安危,天下之治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个体“强力”的作为,在“强”的品格内涵支持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便是“上强听治”、“下强从事”的奋进精神。
墨子认为环境与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而有所警醒,把人的生存、发展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了个人在行为上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进的精神。因此,墨子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墨子的忧患意识不是停留在感情和认知范围,而是必须将认识化为实践,这种实践性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墨子忧己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被弟子及后世仁人志士所接受,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而进行临摹和实践。
2.忧民一一关注时代与社会,“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墨子·兼爱下》),做到“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表现为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
墨子指出体恤民众疾苦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平民生活处境,并避免战乱祸患。由于统治阶级的荒无度,加之频繁的战争,使老百姓饱受苦难:“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厚葬久丧……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墨子·辞过》)。因此,墨子提出了爱民主张,并将这种爱民的品质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动,做“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在政治和道德行为方面通过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的方法来制约统治者;对百姓来说,其实质就是要保护百姓的生命和物质利益,从而实现“万民之食之所以足也”(《墨子·兼爱下》)。同时,墨子更关注民众的政治权力,强调人格平等,提倡人人政治地位的平等,为此提出“尚贤”的主张,这种“忧”体现了将民众生存权的自然平等提升到政治权利的平等,从而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
墨子这种从自我走向社会,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甚至努力改变民众命运及意图,整合失序的社会,探索新出路的使命感,清醒地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自觉地担负起历史责任,是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
3.忧天下一一“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天下)的匡时救弊精神,表现为一种宏大的历史意识
救世是战国诸子共同的理想,以救世为己任的墨子,对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比任何学者都来得积极、强烈和执着。墨子认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务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非儒下》)。墨子和其他诸子一样,读书治学,四处游说。但是,其目的不是谋求利禄,而是匡时救弊。墨子的忧患意识是平民阶层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忧患意识,这种忧国精神,是对社会的关注和追求乃至献身必然诱发出的一种对社会现实和政治践行的精神。可见,墨子的责任意识更为浓烈,在忧患感中发现危机,有危机感中才能意识到重任在肩,责任感又引发出忧患感,忧患感再次激发责任。因此,墨子具有高度的救世热情和奋斗的精神,突显墨子高度热诚的爱国责任意识,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种宏大的历史意识,也是一种深重的责任意识。
三、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被戏称为“弱势群体”的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天生矮人一截,是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一入校就有“选错了路、入错了门”的想法,从而导致一些人意志消沉,缺乏斗志,纪律松散,出现了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表现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无兴趣”是指部分高职生对什么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在行动中表现为情绪淡漠、空虚、情感萎顿,整天无精打采。持这类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成为怎样一个人都稀里糊涂,当然也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无所谓”就是学习、工作、生活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无意义”指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只看到黑暗一面而没看到美好的一面,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从无兴趣到无意义的过程中,心态渐渐变得淡漠起来。
部分高职生的三无现象,导致他们以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因而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或应该履行的义务时,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寻找种种理由将责任推至一边,或者不理不睬,干脆拒绝或逃避。这部分学生个人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都很淡漠,更谈不上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则淡而忘之,忧国忧民意识更加淡薄。
四、墨子忧患意识对于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代价值
墨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向内发展是人格品德的培养,向外的延伸则是现实与政治的实践,由此出发,忧已、忧民、忧国体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其积极价值对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意义。
1.墨子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及清醒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彰显道德主体的自我责任意识
“忧患意识,实际是蕴含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墨子的忧患意识,首先表现为自我关怀即忧己,自我关怀就是关注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其对人类自身价值存在的肯定。这不仅是个人对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还是谋求主体道德生命的提升与实现自身完美人生价值的途径。因此,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时,从清醒的危机意识中渗透出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忧己意识是道德主体深化和拓宽了自我意识的特定内涵。当前部分高职生由于自我关怀的缺失,自我意识水平比较低。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角色、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生活与学习中缺乏一种奋进精神与坚定的意志,这就需要提高高职生自我意识及忧己意识。当代社会,忧患意识就是要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去应对不确定性,因此,高职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意味着高职生对个人行为责任感的增强,行为趋于自觉化,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行为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提高、完善其他各种能力,才能去应对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潜伏着的不同的危机意识,把责任认识转化为责任行为。其中,就业问题就是高职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高职生应当汲取墨子忧患意识所蕴含的昂扬的奋进的忧己精神,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出路与危机共生的社会中寻求出自己的出路。
2.墨子的忧患意识蕴含着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民族精神
当前的部分高职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降低,责任感下降。尤其是面对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的公共事务或公益劳动时,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单纯强调回报,偏向个人主义发展。造成其责任感脱离社会价值导向,缺乏自觉履行责任的强大内在驱动力,缺乏对现实的责任意识,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
墨子的忧患意识是平民阶层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忧患意识,在自我关怀的同时,墨子更强调对群体的关怀。提出“民利第一,民意至上”,即对平民阶层的关怀,渗透出对时代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可见,墨子的患有所忧,是对社会之“患”、人民之“患”,是出于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现实价值看,墨子的忧患意识正是现代高职生所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它不仅要求高职学生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也要求对民族、国家、人类承担责任的明确清晰并且具有深刻理性的意识,它要求高职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承担一系列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
3.墨子的忧患意识渗透着宏大的历史意识和执着的信念,有利于高职生拓展时代视野,培养时代进取精神
墨子的忧患意识是通过历史意识的思维审度社会,并带着坚定的信念,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对当时社会和现实局限性否定外,其本身还蕴涵着超越局限、积极进取的建设性,对社会忧患的超越就意味着社会的跃进。墨子的忧患意识渗透着宏大的历史意识与信念的执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与传承,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忧患意识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推动着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三农问题、腐败问题、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个人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等亟待解决,形势严峻。
篇4
神话是希腊文学的源头。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的诗,具有永久的魅力。就某一方面来说,古希腊的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一、古希腊神话中包含的道德意识
古希腊神话中包含着丰富和浓郁的道德意识,主要表现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智慧、勇敢、力量和尊重人性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意识
古希腊人崇尚智慧、勇敢和力量源于他们对大自然和人自身的认识和理解。面对环境恶劣的山地丛林和变幻莫测的大海,在强大的自然和人?的渺小面前,古希腊人只有凭着智慧、勇敢和力量才能求得生存。丛林狩猎、海上渔业、甚至海上行盗和海外掠夺,所需要的都是智慧、勇气和力量。由此逐渐形成了古希腊人崇尚智慧、勇气和力量的伦理精神。古希腊神话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神和英雄来体现人们对智慧、勇气和力量的追求。
2.对人性的珍重和追求
这点充分体现在古希腊神话诸神和英雄对自我的认定、对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上。古希腊神话对自由的追求表现在肯定自我方面。肯定自我是古希腊人在人类自由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只有在主体地位确立之后,才有可能谈得上人的独立和自由。古希腊神话对自由的追求表现在对权力和约束的反抗上。透过古希腊神话中那些鲜活的艺术形象,不仅能够把握希腊民族丰满而活泼的心灵感觉,而且可以窥见他们在追求生活,与权威和命运抗争中表现出来的完整的人性和浪漫奔放的自由精神。古希腊人热爱生活。他们赋予神灵以人的形体、人的性格和人的思想,让他们过着人的生活。所有的神都向往人间,时常光顾人间。在古希腊神话里,人和神的不同之处只是神可以长生不老和具有超凡力量,而这刚好表达人对生活的热爱。
3.以个人服从城邦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意识
由于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希腊历史上,无论是北方蛮族的多次入侵,还是岛内发生的多场大规模战争,其目的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称霸地中海,垄断海上海外经济和贸易。许多城邦和城邦同盟正是基于这种目的建立起来的。城邦对古希腊人来说至关重要,国家需要城邦,老百姓依靠城邦,城邦是他们安全的保障,是他们的命运所在。他们的利益和城邦紧密相连,城邦的荣辱兴衰和他们息息相关,城邦是社会活动中心,是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城邦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基于此古希腊人逐步滋长了以个人服从城邦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意识。
4.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讨
《荷马史诗》中,英雄奥德修斯体验了战争英雄的荣耀和辉煌,也经历了平民阶层的痛苦与坎坷。十年的海上漂泊将他从战争英雄贬为低贱的流浪汉,使他深谙人世的危险和生存的艰难。正是这十年的海上漂泊,让他明白了存在的价值和选择的意义。他耐心等待,伺机而动,终于历经坎坷回到故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王者。奥德修斯的王者归来有力地回答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哲学论题,人生的意义在于存在,并在积极的存在中努力构建活着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二、古希腊神话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1.人文道德意识的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的内容是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教学重点在第一节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古希腊的人文道德意识在强调智慧、勇敢和力量同时,提倡尊重自然,这对讲授保护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利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可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
2.人生意义的价值意识的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的内容是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学期间,他们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可以为大学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他们的人生精神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告诉大学生一个人成才不仅要具有渊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全的身心体魄。一个人不修身,就不会成为有用之才。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智能才学,另一方面更需加强自己的人格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
篇5
2008年,毕淑敏与儿子一道,自费四十余万元,搭乘邮轮,完成从海路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开创了中国大陆公民航海周游世界之先河。对于这项创举,她自己说:“环球游,并不是为了破一个纪录或者得到一种证明,它只是我们读解地球的一个方式。”在经历了环球一百一十四天的旅游之后,毕淑敏以切身体会及心灵体悟勾画出《蓝色天堂》这部深度文化笔记,这同时也是一部解答幸福的散文集。
正如文中所述:“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作家以旅行为契机,在讲述沿途风物美景、人文地理的同时,嵌入人在旅途孤独中对人生命运以及幸福生活的思考,呈现一种建筑于人生历练之上的幸福智慧。每篇文章皆是美文,全书通过游历、故事、感悟的形式,表现了行走、心灵、人生三大主题。
《蓝色天堂》是一部智慧散文,二十岁的人在这里看到崭新的世界,三十岁追赶“行走”的时尚,四十岁享受心灵幸福,五十岁品读人生智慧。作者在该书中声称,到一个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反差的地方去旅游,在大自然的暴虐威力下,会真的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
书中开篇写道:“人生真是太渺小了,和时间相比,和夜色相比,和海洋相比……哪怕是一朵浪花,也比人更长久。”这使我想到在日本发生的九级大地震,不禁引发出一声考问:人啊,是否必先确立了人生的虚无,然后才能确立人生的意义?如果真像毕淑敏说的那样,我宁愿相信那上万死亡和失踪的魂灵已化成一朵朵浪花,在海的胸膛上睡着了。他们已成了海洋的儿女,像躺在襁褓中的婴儿,没有生也没有死。
毕淑敏谈及自己在海上的第一感觉:“我们的生命是来自海洋的,在每一个细胞里,都储存着对于海洋的眷恋和记忆。”生命是一个偶然,在海上,智者能够体会一种大道若简的意义,航行在海洋上,人会变得极其渺小,思绪也会极为简单。航海,是用返璞归真的方式,重新调动起生命的激情。看大海、看浪花,能悟到众生之平等,它能够荡涤灵魂糅合身心,使我们找到心灵与精神的依存。海天一色中,作家道白:“你知道自己是一定要灭亡的,而大海则永远存在。”
篇6
人到中年才发现,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瞒,却欲盖弥彰。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生命、时间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实现了多少梦想,而在于它有着怎样的高度;不在于实现梦想时的喜悦,而在于跋涉中的苦涩与艰辛。成不成功别人说了算,快不快乐自己说了算。
人到中年才懂得,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虽然很多成功人士都没有受过多高的教育,但并不是说不用功读书也可以成功。我们学到的知识,就是自己拥有的武器。做人尽量往低处走,让着别人。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目标,像山一样挺立在那儿,才能把事做好。
人到中年才感悟,要真心感谢守候你一生的人,因为他(她)是你一生的港湾;要微笑面对曾经恨过你的人,因为他(她)让你更加坚强。真心感谢曾经爱过你的人,因为他(她)让你懂得了爱;要感谢背叛你的人,若不是他(她),你就不会懂的世界。对你曾经偷偷喜欢的人,要真心祝他(她)幸福,因为你喜欢他(她),也是希望他(她)快乐;对值得你信赖的人,要好好与他(她)相处,因为一生遇不到几个真诚的朋友或知己。亲人、朋友只有一次缘分,无论这辈子能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喜欢或不喜欢,都不会再见。
人到中年才知道: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看透了这一点,当你身边的人不再需要你,或者当你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一切时,我们就会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生命是短暂的,也许以前我们曾浪费过生命,但如今却发觉生命正在远离你。因此,我们真正开始懂得珍惜生命,注重健康,这样,我们享受生命的日子就愈多。其实,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篇7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当我们读一本新书,获得一份知识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个学生,要想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读书加以补足,况且,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渊博的大脑是不行的。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才能够让自己熠熠生辉。
博斯威尔有这样的一句话:“每天读上五小时书,人很快就会渊博起来。”我们或许没有太多时间,但是只要书籍在我的心中,我每天抽出一点点的时间,我就可以补足自己的不够,因为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是道听途说。
我们可以从教育书籍中获得指导,为我们的学习指引方向;我们可以从名家名言中获取精神的营养,为我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高品味的营养;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书籍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诠释,心灵的感动。
一句谚语这样说:“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天地间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们的民族自古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读书才能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自己为轻。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完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介;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正是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书达礼。作为祖国初升的太阳,我们也应当将这种传统美德延续下去。
篇8
老人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也,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这时,我才洞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小面店人少时,便由老人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人来协调。每法上班族和学生党急着离开时,老人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赶时赶刻的学生党,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的善意目光走出去。迎来求学的一天。啊,有了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终不乱,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廉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鲁是到乡下的钓翁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
老人的儿子也是厨师。熟客们会发现,父子俩的面颇为不同。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一句:“老爷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至于我,编爱老人的面。老人的面筋道,叔叔的面偏软;老人的面,味轻,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的确,叔叔的面上会淋一勺虾子油,而老人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人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辽隙中迸溅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人的智慧,也许便是特灵魂留在面中了。
终于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小巷。临走时,老人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三三根香菜和几滴猪油。老人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后来,我又去吃一次面。老人已经不在,但叔叔的面里却分明有几分父亲的影子。至于在客人间熟念地招呼的,却是一位与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第二篇:皱纹中的智慧】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爷爷,快回来!”“知道了,就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话毕,又吃起了呦喝声。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爷爷回来时身子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适用啊。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如今,村里只剩爷爷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烟雨蒙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艺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晕了。”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昆,自己又开拨。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酒下清辉。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歌吧。”爷爷清了清噪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转保定乾坤……”爷爷的歌声并不动听,却带着莫名的心颤、悲凉。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了: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第三篇:境由心生】智慧是一种心镜,境由心生。
心基吸智,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心若有慧,则宛若长空旭日终至至灵之境。
民国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想,在茫茫绿原上看花的那只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独有的景象。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说,人生的意义不是吃饭这么简单,还应有更高的追求。
诚然,智慧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抛开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只有不被浮华物质遮住双眼的人,才是有资格称做智慧的人。
再进一步讲,拥有大智的人,不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独行、超然物外的胆气。
我曾惊叹于朱耷的《墨鱼图》。那只翻着白眼的鱼诉说了怎样的智慧心语?不言而喻!我十分敬胃这位明朝遗老,高蹈乎八荒之表,亢心乎千秋之间……
如果说朱耷的智慧是一种气象,那么,庄子“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的智慧便是一种至镜。超脱于生命本相的空灵之境,乃是禅与道的完美契合。
李叔同青天白日以映事,明镜止水叹澄心,霁月光风以待人,便禅一般地诠释了朱耷的气象和庄周的至境;超乎生命本身,肇乎天地万物,故能在圆寂之前,叹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主义;人文精神;散落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说,人文学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一个人的胸襟、个性、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等均来自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而一个现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往往通过这个社会的大学和大学生的人文理性体现出来,而目前,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理想的代表、社会精神的典范,但当代的科学主义盛行、工具理性肆虐、功利追求恶性膨胀,导致了“骄子”们把自己人生蓬勃年代的坐标指向了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追求,放眼于物质享受和金钱利益的追逐,过多的关注这些形而下层面的收获,而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形而上终极信仰的追求等体现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等心灵精髓却在逐日散落,于是,源于这种精神素质的流失的一些现象时时触碰我们的眼睛,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迷茫的眼神、信念的消解、人格的虚无等,那么,是什么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散落的归因分析
(一)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端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主义以科学是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为思想核心,强调对形而下具体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追求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抛弃了自己本具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青睐于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实利。著名学者石元康曾在《现代社会中价值教育为什么式微》一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动机及目的最主要是学一套谋生的技能。这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而与怎样建立一个有系统的人生观完全不同的教育。如果问一个大学生他为什么要念大学?我们很难想想他的答案会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会说,为了追求知识,但如果你再问他所追求的知识是做什么用时,他只能告诉你是为了将来谋生用的了,这是典型的技术教育。”在这种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的指导下,大学教育在对知识、技能的追求超过对引导人追求理想、精神、信仰和价值的引导,吞没了人文精神的养育。教育所交给青少年的只是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对于人的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关理想、价值、目的、人生的意义的人文精神教育很多被疏落,这种教育现实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仅仅具有知识和技能的职业预备者。
(二)功利主义追求的驱动
作为现在社会的一种特殊机构与制度的大学越来越为人们追求实用和功利所左右,大学被办成培养“教育工厂”和“学术工厂”。“人们到这来读书是为了获得文凭和学位,以便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的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几乎成了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奉行商业和经济的逻辑的许多做法固然有其现实合理性,但却没有考虑到大学教育的目的指向。看一看我们的大学校园:商行、超市、歌舞厅、酒楼、饭店一概不缺,唯独缺少浓厚的人文气息。工具理性理念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腥风血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走向世俗化,开始追求“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洋”、“学而优则商”,特别是随着社会上拜金主义、拜名主义、拜权主义观念的盛行,工具理性已成为社会建构与日程生活的基础,结果把手段的合理性当做了目的性来追求,从而导致了日常生活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的终极依托。
(三)大学教育使命的畸变
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意味着教育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追求,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只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然而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和强烈的功利心的驱使,使教育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其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在教育内容上,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概念,缺乏对于学生价值、情感、意志、责任等方面的引导;在教育方法上,多陈旧呆板,少艺术创造;整个教育过程情调控制、纪律、训练、塑造,至少自发、冲动、感染、熏陶,只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理性,而忽视、淡化了人文精神,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训练的分裂,理性与情感的对立,科学认识与到的审美的隔离。这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扭曲,更是时代与社会的悲哀。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科学主义的飓风、功利主义的追求、大学教育的移位致使大学生疏离了大学教育的精神、信念、价值之网,如何帮助处在“人文精神失落”、“意义危机”、“价值迷茫”中的大学生建立温厚弥久的精神家园,便成为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最基本、最紧迫的任务。
(一)重塑大学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所谓大学教育的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大学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强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塑造以及引导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大学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大学教育关注生命、追求价值、活出意义。其实,人本主义理念是东西方早期教育的共同特征。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智慧,实现心灵转向。孔子重视心向往之的智慧;老子注重“为学”以增加知识,“为道”以提高智慧、提升精神。因此,我们今天更有必要重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首先重塑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二)建立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
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我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向导与灯塔,首先就应当确立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要以人文主义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从人文主义的观点出发来建构教育的灵魂,寻找教育的真谛和失去的“自我”。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主张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自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滥,发扬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把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改革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精神动力,才有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家园。
(三)重视教育对大学生生命的终极关怀
人之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意义的存在。追求意义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人类精神家园。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意义是人生存的依托和庇护所,是人的精神家园。意义的坍塌将动摇人的生存基础,使人沦为迷失方向的孤独存在物。因此,无论是单个的人还是社会都无法忍受意义缺失的生活。社会倘若不能给其他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仰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因为“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创造过程,就是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主体性,在自然世界开创属人世界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丧失或破坏了通过创造意义、变意义来引导人们的追求的文化功能,社会生活很难不陷入混乱之中。”鉴于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就不应当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技能、技巧,而应当饱含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注。大学教育不应当只成为我们追求功利的一个手段,大学教育应当回归到它的本真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汝伦.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J].天涯,1997.
[2]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J].方法,1998.
[4][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卷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德]爱因斯坦.“论教育”,大学活页文选第1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儒家 五常思想 理想人格
一、引言
儒家思想中的“五常”思想即“仁”、 “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其精辟的思想精髓和优秀的传统道德内涵就是儒家思想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理想人格即圣贤人格。儒家思想强调在内圣基础上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在儒家文化里的理想人格建构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儒家对理想人格特别关注。因此,儒家“五常”思想就构建立理想人格提供了可以值得鉴赏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启迪。
二、儒家的“五常”思想对塑造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1. 以“五常”思想中的“仁”来培养个人的爱心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儒家“仁爱”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重要的启示。“仁”是“五常”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确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孔子终身追求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目标。“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其本质规定是“崇尚仁道,追求博爱”;外延归结起来由四个层次所构成,即“爱身”、“亲亲”、“仁民”、 “爱物”,不但有人类的爱,也有自然的爱。论语中孔子对“仁”作了几种诠释。首先,孝悌者也,是为仁之本质也。父母亲而又尊,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其次,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有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根本,孟子将“仁爱”之心归于人之天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侧隐之心,非人也。”两位圣人的主张为人们自觉行“仁爱”,自觉维护“礼”提供了最根本、最有力的理论基础。再次,克己复己为仁。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2. 以“五常”思想中的“义”来增强个人的正义感
儒家所说的“义”主要指道义、正义和公利。“义”作为“五常”思想中的德目,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以前正义、公平、无私等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
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不否定利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显的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 孔子在义利观上抬高义而贬低利,具有轻功利的道德决定论倾向。
其次,在利益关系上,主张“先公后私”,认为公利大于私利、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善群则善生”(《苟子·王制》),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主张“兴天下之同利”(《苟子·正论》);孔子主张富国富民,要求权贵“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日》),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为社会谋福利。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要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集体就像是大海,个人就是其中的一朵浪花。有了大海的宽广,才有浪花的多姿多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壮美的千万朵浪花,才为大海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最后,在构建理想人格上,要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以天下为己任”,注重人的尊严和气节。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人更加需要雕琢、修养,才能构建出理想的人格,才能成为大器。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炼出自己的意志和道德品质,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
3. 以“五常”思想中的“礼”来培养人的文明感。
“礼”指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从广义上来看,“礼” 泛指典章制度。“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苟子·劝学》) “礼”是社会稳定有序的必要保证。小到从人际交往,大到治国,都需要我们各自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循一定的规则,以形成一种有序化的状态。在“礼”的规范要求下,我们每个人都在严格的等级序列中明确好自己的位置,各就其位、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通过“礼以定分”而达到一种“和”的状态。“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高度概括了礼的核心精髓和基本精神是“和”。“礼”强调在不同个体之间要彼此尊重,要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氛围。这种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他们演绎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人和和谐的社会,就是“礼”的终极目的。狭义的“礼”是指最高的道德规范。首先,明“敬让”之礼。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第二,明“和谐”之礼。和谐是一种合力。踮起脚尖往果皮箱里扔糖纸的孩子;采血车中无常献血的小伙子……这是一幅幅和谐之美的图画。我们一直在宣传“构建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 我想这就是和谐。和谐不一定非要是行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时候仅仅是流过心灵的涓涓细流,于细微处给人以温暖。第三,明“约束”之礼物。要遵纪守法,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凡事有个度,不做违法犯纪的事情。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行“小”礼,恪守尊老爱幼,谦虚礼让之礼;还要行好为人处事、遵纪守法的“大”礼。
4、以 “五常”思想中的“智”来培养人的聪慧感
在儒家思想中,“智”的核心作用是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故夫智,仁资以知爱之真,礼资以知敬之节,义资以知制之宜,信资以知诚之实。故行乎四德之中,而彻乎六位之终始。”说明了仁的实质、礼的节文、义的适度、信的诚否,都必须由智来认识、理解,只有通过智才能使它们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观念。智慧有先天的遗传,更有后天的努力。努力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更需要巧,要动脑筋。这就需要发挥智慧,而不是做无用功,盲目、盲从、盲干,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增长智慧,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将知识活学活用。经过动脑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从“学会”变成“会学”。智慧是维系机遇和努力,获得成功的纽带
5、 以 “五常”思想中的“信”来培养人的诚实感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遗产中的瑰宝。诚信思想对修身养性、塑造理想性格和追求高尚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作用。“诚信”之礼,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要求我们言行和内心所想的一致统一,不虚假,它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无形的但又最具有说服力的“通行证”。 塑造诚信要从小事着手,不仅包括做错事情要勇于承认,还包括不欺骗人,还有就是在荣誉面前不把人家的功劳揽作自己的等等。让诚信发挥其必要的现实意义。 远离尔虞我诈,远离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的感情和信任的目光,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就可以浇灌出人生最娇艳的鲜花,夯筑起人生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
参考文献
[1]康宇.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J].求实学刊,2007,(3).
[2]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儒学十三经[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