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95-01

离异家庭孩子在智力、情绪、性格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在离婚率持续攀升的今天,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难题,更是每一个老师面前绕不过的坎。老师唯有正视这一现象,细致耐心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可能在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离婚人数迅速上升的今天,大量的孩子成为离异家庭的儿童。有关资料表明,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孩子有心理障碍者达12.2%以上,而在完整家庭中仅占1.2%。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危机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辅导,以后就可能从危害自己发展到危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部分人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对社会的发展和未来人才竞争的巨大威胁。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非常必要,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智力、学业受阻。一般情况下,在恶劣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容易发生入学困难或智力发育迟缓的问题。离异家庭相对来说就是最恶劣的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严重不利。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离异家庭孩子智力发展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阻碍了智力的发展,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使离异家庭孩子的智力和学业双重受阻。

2.情感、性格异常。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受到严重影响,学习条件多数变得较差,情绪受到影响,无法安心学习,加之学习情况无人问津,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厌学、旷课等现象也很严重。

3.人际交往困难。离异家庭孩子人际交往困难的常见表现是害怕、退缩、自我责备和不合群。一方面由于自我评价普遍较低,不能接受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情感消极和性格孤僻,不容易被他人接受,难以与其他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校的功能

(一)师爱是抚慰伤口的良药

在学校中,班主任的爱对于离异家庭孩子摆脱孤独感、被遗弃感,找回生活的希望具有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接班时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中离异家庭孩子所占的比例以及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家访中要引导家长主动配合,让家长懂得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这一作用是学校教育永远不可替代的。班主任绝对不能对离异家庭孩子有偏见,相反要对这些孩子多献出一份爱心,让他们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在交往中班主任不妨多用一些心思,在他们心情低落的时候给他们安慰,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礼物……对思想上彷徨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这样既可使他们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他们的孤独感。班主任要让他们懂得困难有时也是一笔财富,应尽快让他们迈向自立,要不断研究孤独型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行为规律,对症医治,更要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觉得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这些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友爱是脆弱心灵的支柱

在学校这个以同龄人交往为主的小环境里,“平等”应该作为师生、同学之间交往的基础。因为“离异家庭孩子是下等群体”这一歧视观念使离异家庭孩子变得脆弱和自卑,所以我们老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平等观念,不要歧视离异家庭孩子,更不要讽刺和挖苦。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班主任要及时纠正,让班上每一个学生知道父母离婚不是子女的错误,更不应该成为讥笑别人的话题。我们的愿望是让离异家庭孩子体验到平等和被尊重、忘记自身家庭的影响。

(三)自爱是心理健康的能源

在学校,除了教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友爱,最终能够解决离异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途径还是自我教育。然而离异家庭孩子处于低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培养离异家庭儿童自我教育的意识,如在班队建设过程中,要安排能充分发挥其优点的工作给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使他们发挥表演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身优秀的方面;对离异家庭孩子的优点要给予及时表扬,缺点则尽量用体态语言暗示其改正。要培养离异家庭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应当让他们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克服自身弱点,从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控制能力,利用校园环境(悬挂的中外伟人、名人画像),给他们讲述其奋斗史,以此激励他们不畏艰难困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班主任和其他老师要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心理问题 暗示 鼓励 疏导 实践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3-01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冷静、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向未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真诚鼓励,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积极疏导,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四、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母总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由于缺少锻炼,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气十足,不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差,还普遍存在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废,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

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公益劳动、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春秋季运动会都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方面的,绿草如茵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谐进取的班风,全学校都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都会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袁梅林《小学生厌学心理初探》.《 宁夏教育》

[2]金河岩、别晓梅《现代社会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压力》.《吉林教育》

篇3

1.陪读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室内采光和通风良好。环境可以让孩子比较轻松愉快,思维比较活跃,善于发散思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要给孩子提供合理的饮食,注重营养搭配,多吃水果和一些补脑的坚果。不给孩子吃重复的饮食,要花样多变,孩子看到色香味俱全的饮食,就会有强烈的食欲,只有给孩子合理膳食,孩子的身体心理才能健康。

3.在孩子学习时,陪读家长不要看电视,更不能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你不让孩子玩,自己首先就不能玩。但是也要让孩子定时观看新闻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这样可以对孩子在学习累的时候从心理上做好调节,暂时舒缓一下学习带来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4.陪读家长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持续几天不开心,家长就要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是否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者有什么问题,尽量帮孩子解决,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必要时请班主任和专业的心理老师做心理咨询。

5.如果家长进孩子房间,孩子让你出去,那么,孩子这时候可能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也许是在玩手机,也许是在看课外书。这时候,陪读家长要给孩子更换只能接打不能上网的手机。发现课外书要没收,还要从心理方面加以引导,方法要得当。

6.如果孩子突然爱打扮,有时候一个人发呆,孩子有可能早恋了,家长要用正确的方法从心理上加以引导,青春期早恋会耽误很多时间,耗费很大精力,更会影响学业,让孩子认识到早恋的

害处。

7.孩子考试没考好,心理压力大时,陪读家长要开导孩子,鼓励孩子下次一定会考好的,把没掌握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告诉孩子也许这次不过是发挥失常而已,要为孩子加油。千万不能用言语打击和否定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孩子走向极端。

8.孩子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有些选修课程在学校根本就没时间学,比如古诗词。陪读家长可以帮孩子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比如在孩子早上梳头发时,家长通过复读机等读给孩子听,天天坚持,孩子会掌握很多诗词。

9.在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虽然4G网络的家庭教育已普及,但很少有陪读家长应用名师导学、多媒体教学、英语学习、精品学习、在线作业、智能组卷、家长学堂、心理辅导等教育产品及其教育应用。陪读家长应该给孩子买台电脑,鼓励孩子利用教育信息化工具,把数字媒介素养、个性化学习与自我适应学习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书包、智能手机、微信、电子白板、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等新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通过电脑上的教育信息化可促进学生技术、交往、学习能力、个性化快速转型,还可以利用电脑教育信息化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真正实现家、校、企互动创新及其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电脑,更有利于孩子心理轻松快乐地学习,达到身心健康愉悦学习的目的。

10.周末学校放假,不要让孩子在家学习了。要陪孩子去附近的体育场跑跑步,锻炼一下身体。高中学习生活是很累的,让孩子该放松的时候放松,心理舒缓的同时学习效率也可以得到提高。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26―01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在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还不成熟,“三观”也没有形成,所以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成熟,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对心理教育实际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较为乐观的是目前各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者缺乏专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很强,不是所有教师都可以胜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坚实的基本功底,还需要有实际的经验,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但是当前在我国很多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普及得较为完善,但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做得不是很好,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多数是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而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以道德教育为主,忽视心理学教育,这就导致有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无法得到切实的帮助。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严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是多方法并存的,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个单独的学科进行单一的说教,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效果,还可能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当前在很多学校出现了将心理健康课中的概念、定义硬性传授给学生的现象。小学生年龄尚小,对这些概念无法充分地理解,起不到效果不说,只能徒增学生的压力,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也会成为“面子工程”,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3.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与家长的合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的,如果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单打独斗,势必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家庭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当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顾较少,尤其是对孩子心理上的关心较少,特别是孩子到了五六年级逐渐进入了青春期,如果家长持续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关心,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渐渐扭曲,向着不良方向发展。另外,有一些家长生活中经常吵架,或者经常带有消极情绪,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策略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在我国小学中心理健康专业化教师缺乏,其他教师代课的现象很普遍,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不利的,如果学校不在教师配置上进行完善,势必会导致学校的心理咨询成为空谈。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各小学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每个学校至少要配备2~3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还要对全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验,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及时采取健康教育,并且定期为学校的任课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教师了解基本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工作。

篇5

1、背景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给幼儿园的生源带来了后备军,但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各地的外来孩子聚集在一起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不通,特别是有些偏远的山里的孩子,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使孩子很难适应环境,并表现出反应迟钝、孤僻、不善言辞、攻击性强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前老师们对班级里的那几个特殊的外来孩子,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或造成尴尬,没办法老师们只能抱以无奈而任其自然。如我园小班的一个男孩子叫赵杨,一次午睡时他突然捂着肚子叫“爸爸”,老师以为他肚子疼,就帮他揉肚子,可揉了半天也没用,(实在憋不住了)只见他往厕所冲去,老师这时才恍然明白他“爸爸”之意,如果是小便早就解在身上了。孩子的需要经常得不到理解和满足的话,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意义

(1)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幼儿园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全面实施新纲要精神的需要

新《纲要》第一部分的第五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首先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外来孩子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有权利接受早期教育,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权利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老师就不能因为棘手就舍弃对他们的教育;另外它还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同时在纲要的第二部分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它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用了“高度”两个字来强调它的重要。为了使新《纲要》精神落到实处,在我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3)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这个口号已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农村孩子的出生数比较少,而且现在的家长择校心理强烈,使区域内的学校生存面临危机。但一支强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使我们幼儿园的入园率大幅度增长,随即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等等,适应过程比较长,这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带来了困绕,不能安心工作。所以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他们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园全体幼儿生动活泼和谐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园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探寻在我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园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外来孩子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本地孩子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外来孩子和本地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进行实验、观察本地幼儿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御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活泼健康地与本地幼儿同成长。

4、各班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

要以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

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幼儿,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

各子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指定体现纲要和幼儿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四)预期突破的难题

对区域内不同地域、不同族别、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建模,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的探寻。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方法

(1)调查法

课题研究将通过有关量表测查,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幼儿心理档案,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个案法

建立成长档案,对孩子进行三年的跟踪研究,观察外来孩子通过三年的培养,与本地孩子的差异程度。

(3)经验总结法

根据幼儿的特殊心理表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

2.途径

(1)全面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中。在各项活动、家长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除与原有健康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一般在咨询时要由家长带着)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周期:三年

2003年11月-2006年12月

2.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 2003年11月—2004年1月 制订方案,组织宣传。2004年1月申请立项。

(2) 2004年2月-2004年7月

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

②做好宣传,落实分工;

③选取小班和中班各班进行研究,列出各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础上,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保存好资料;

(3)2004年8月-2006年8月

①新小班加入研究,其它各班继续做好个案跟踪研究。

②全园开展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在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示活动,邀请联合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研究情况。

③召开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

(4)2006年7月-2006年12月,

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借鉴研究成果,进行第二轮研究工作。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进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幼儿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分为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一般性能力包括: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培养情绪情感的能力,培养意志力的能力,培养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能力;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在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培养一般心理素质的能力;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孩子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特殊性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科学能力、艺术能力、体育能力等。

篇6

一、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必须通过增强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来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而家庭的物质生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及精神培养是家庭心理氛围赖以产生的基础。那么如何来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围呢?

1.父母的榜样作用。首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工作学习勤奋认真,待人处事热情诚恳,自然会成为孩子的楷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家长也要不断学习,以适应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配合好学校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最后家长也要重视心理的保健发展,因为生活的每一天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如果做父母的常怀着不平心态面对人生,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相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良好的态度面对人生,为孩子做出榜样,能从小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等,而这些心理品质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2.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势必对子女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起积极作用,有的则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以适当的限制,它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各种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消极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拒绝或溺爱、放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3.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交际时间和内容,不要强调各自的原因,而忽视彼此之间由交际产生的心理氛围和心理效应。父母之间经常交往可互通策略,做到相互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这对增强家庭团结和谐的心理氛围大有好处。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日益紧张、繁杂,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往往早出晚归,父母与孩子交谈机会减少,关系渐渐淡漠,心理上相互隔阂,造成孩子孤僻,不善言辞的不良心理。

二、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学校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原有的一些设施,也可以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活动场所,如:1.让校园内的墙壁、橱窗、黑板等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2.在校园内形成心理辅导站: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语导播(红领巾广播、红领巾小电视台、校园网),心语小屋(心理辅导室、心理测量室)等。

多开设一些快乐园,如“开心园”、“心语小屋”等,让希望获得心理帮助的学生从中感悟愉悦,体验愉悦,释放烦恼,消除烦恼;从中获得欢乐的自助、互助和他助。“心理热线”要不断延伸、畅通,成为“宽带网”,它由师生双方或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建起连心的纽带,“心理热线”要偏重于保守秘密、尊重隐私、尊重人格。也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班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必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班主任,每日每时把握着学生的思想脉搏,经常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以班主任为主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构建成为一种结合课程教学的渗透,结合班级日常工作和活动,结合全面和个别育人教育的交互,而让班级成为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室。

1.融入班集体建设。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全体学生,让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来发展学生个性心理。这种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凝聚,提升优良的道德情操,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因为良好的班集体建设,能美化集体生活,能振奋全体学生,能使集体像熔炉一样,对全班每个学生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

2.丰富班级活动。有活动,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有发展。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班级活动,既是班级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又使辅导质量得到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活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而且这是一种比较自然、比较完美的践行和发展。

3.发展班级文化。班级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和相互交往的主要空间,充分利用这个空间,积极营造和发展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发挥十分重要的陶冶隐性教育功能。班级文化的发展要充分张扬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4.构建班级教育合力。班级不是封闭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质都是在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内外校内外,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都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建设良好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稳定的、整体的、特色的集体风气。班风需要靠班级中大多数学生为基础的思想、品德、作风来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来形成。而一经形成,可以对班级中的每一个人产生较为积极、稳固、健康、向上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激活的。建设良好的班风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出一种美好的时空,焕发出一种蓬蓬勃勃的力量。

6.多开展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新颖的丰富的文化,就要充分让学生畅心地生活在这一文化天地之中。所以,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活动。如,心理教育活动课、心语沙龙、心育小报、心语日记、心语赠言等。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某一方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班级共同来努力,让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伴随着孩子,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篇7

一、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德育化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主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能仅仅通过说教来解决问题,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抑制冲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以便防患于未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要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还要不断探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不少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认识上的误区,使开展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使用率不高,形同虚设。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每天与学生在一起,最有条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因此,如何根据这些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教师应该着重解决的重点课题。

三、让学校与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步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家庭的影响很大。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不管不问;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忽视社会生活经验的学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的变迁或出现意外等。教师要及时地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协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以家长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的追求、良好的品格和行为去影响、感染和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心理健康;整合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模式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目前由于家长工作忙、压力大,关注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再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充斥了生活,这样的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单纯的开设心理健康课,学生并不能够重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力图从学科的角度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的重要性

1.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人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科中所蕴含的道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心理学的健康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1)高中生物课程目标是: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的意义,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社会以及自然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高中生物知识与生活比较接近,更容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不会因为离生活很远而让学生对其丧失兴趣。如: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科学地进行食品储藏以及食用。这些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只要进行挖掘,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将其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会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情感等,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

1.2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健全人格

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视,同时所谓的决定人生第一大转折点的高考也迫在眉睫,双重压力下孩子的心理负担非常重,出现丧气、颓废等现象,因此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同时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对孩子以后适应社会以及处理问题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2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策略

2.1研究教材,挖掘生物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效果。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众所周知,知识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生物课本就像一个宝藏,蕴藏着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只是单纯地从课本上获取知识而已,这说明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积极地去引导。而老师首先就要研究透教材,对教材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有深刻地见解。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其实很多。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科学家不断地开拓、修正,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这就可以延伸到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帮助和锻炼意志力非常重要。此外,要敢于质疑,科学家或者老师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在提出质疑的同时,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仅凭感觉。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让学生看到生存斗争的残酷现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更应该体会到的是不进则退,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进步,停在原地,而别人在不断地进步,你就相当于退步了,而退步就要面临残酷的现实,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不至于被这个社会淘汰。

2.2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敏感、自尊心强,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如果老师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轻者可能导致学生对生物课失去兴趣,重者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多鼓励学生,当学生问题没有回答对时,不应该当众批评,而应该让学生找出自己没有回答对的原因,同时安慰学生;当学生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说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这些看似很小的举动,在学生心理激起了大大的涟漪,学生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了,自然会尊重老师,也会喜欢上生物课。

3结语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将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整合,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建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老师教学水平高,还要仔细研读教材,提炼出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此外,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尊重程度也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篇9

论文摘要: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但是身体无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此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

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有媒体报道,杭州9岁男孩张毅,是个学习优秀的小学三年级三好学生,还担任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职务,在家里却因为想要姐姐手中的两块糖果,没有得到而上吊自杀。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更是给我们触目惊心的警示。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大多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还存在部分未成年人在情绪、行为、自信心、人际关系、性观念、性格等方面还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因素颇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建议在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忽视

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并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了。即使有些家长认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往往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孩子心理特点不了解,无从下手甚至越关注越乱,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学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经验不足以及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学习等诸多因素也困扰着学校,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着手培养相关教师,但在短时间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

3.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尽管我们的和谐社会正羽翼渐丰,但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自我中心意识、拜金主义、盲目攀比,以及一些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影视、书刊及网络使孩子们迷失了方向。一些腐败现象甚至造成未成年人丑恶不分、是非不明,缺乏正确的处事原则。

三、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要积极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根据国情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取舍。任何一件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检验,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用社会的影响力来促进家庭心理教育的进步,使未成年人真正拥有一个有利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 开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43-02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自尊心

所谓自尊心,是指个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是个人需要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和地位的一种内心体验。自尊心人皆有之,但有许多家长和教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在教育幼儿时不注意方法,对幼儿的活动及活动结果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甚至采取讽刺、挖苦的口吻或不合理的惩罚,常在孩子的同伴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惩罚孩子,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促使幼儿养成报复、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对自己应付周围环境的能力发生怀疑,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尊重他们,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四、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一声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大多数孩子会哭泣,会拒绝,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仍会表现出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会以破坏玩具、打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怒火,这说明:一个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如室外设置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形象逼真的动画或卡通画;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还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让他们放开自己的双手、双脚自由地去观察、探索:为什么肥皂水会吹出泡泡?冬天小河里的水都到那里去了?树叶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来?……让孩子放松自己的思绪,自由想象与思考。

总而言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2] 邹长缨.谈幼儿心理教育的开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