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同时还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注意在教学和评价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教学和评价活动中。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忽视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缺乏有效的思维品质训练。一些教师设计的任务局限于文本浅层信息的处理,缺乏深层理解的训练。例如,篇章逻辑等概括性任务偏少,词义猜测等推理性任务不足,发展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演讲、辩论等几乎无人问津。还有一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偏重于关注任务的形式,不太考虑任务内容,导致任务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只停留在设计讨论、采访和训练的形式上,不关注讨论、采访和训练内容的质量,忽视了任务的思维含量。

二、思维品质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除了语言水平、文化知识、注意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思维没有被充分激活,或者说激活程度不高。[1] 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本的加工和解码的过程,是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而只有具备深刻、灵活、广阔等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思维过程。因此,要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重要途径之一。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加工处理文字表层信息,同时要开展文本深层阅读活动 [2],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阅读理解任务时,要紧密地围绕以上目标,注意任务的质量,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

先天遗传对思维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品质的影响更大、更深。科学的教学理论都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3] 思维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时,根据任务设计的目标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原则,笔者从以下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了探索。

1.设疑解惑,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4] 教学时通过设计思索性问题(包括综合分析类、概括类、推理类等),训练学生善于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具体而言,可以设计分析文本结构、概括文本主题等分析概括类任务,或者设计词义猜测、作者意图等推理性任务。

例如,在教授《 牛津高中英语 》(译林版,下同)模块十第三单元阅读材料“Aids today”时,笔者设计了问题“What?蒺s the structure of an essay of the problem-solving style?”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型议论文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put forward a problem、analyze the problem、solve the problem三个部分,就此阅读文本具体而言,包括Something happened to Ajani、Information about Aids、Something must be done...三个部分,通过设问引导,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文本的结构。

2.启发拓展,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5] 教学时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激活与之相应的知识图式,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文本。

在教授模块五第二单元阅读材料“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Further discussion任务:Which speaker do you agree with?Which speaker is more powerful to convince you?Give the reasons.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理由,因而通过讨论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拓展思维,更为全面地认识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类问题设问后均要预留适当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提供全面、深度思考的平台。

3.限时训练,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在正确基础上的速度 [6],包括速度和正确率两个要素。教育心理学认为,原始学习的速度与保持成正相关。学习快则遗忘慢,学习慢则遗忘快。一般来讲,阅读过程中速度与理解也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范围内,阅读速度加快能促使词句分析性阅读水平向综合性超句子话语阅读水平转化,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理解程度的加深亦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加快阅读速度。[7]

教师可以运用PPT或卡片,使句子或者短文在一定时间内闪现,迅速捕捉句中的关键词,然后就内容理解提问。例如快速呈现句子The border betwee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longest border in the world which is not protected.然后提问:“Is the border the longest one in the world?”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border、longest、not、protected等。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单词组块为词组,按意群阅读,训练学生扩大视幅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运用skimming、scanning、guessing、predicting等速读技巧,坚持限时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调整阅读速度。

4.多重变式,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力和能力的“迁移”。[8]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善于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地组合分析问题。[9] 教学时就文本内容设计辩论活动,能够在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还可以通过转换角度设计作业、变换条件得出不同结论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例如,在设计模块一第三单元阅读材料“Dying to be thin...”任务型阅读训练时,原文中表达是I regret taking those weight-loss pills.They contain a harmful chemical that caused my liver to fail. The pills were going to completely destroy my liver if I continued taking them. My mother insisted on sending me to the hospital,where I received good medical treatment.笔者设计为They contain a harmful chemical my liver to fail. The pills were going to completely have my liver if I continued taking them.My mother insisted on sending me to the hospital, I received good medical treatment in.此时,句子表达和语境发生了变化,因此空白处不能再运用原文中的caused、 destroy和where,而应该填写causing、destroyed和which。这类任务的特点是条件变化了,结果会随之而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克服定势,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即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10] 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阅读文本设计有价值的活动或任务,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积极思考,从多个角度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11]

复述、演讲和仿写文本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所学文本进行表述或演讲,指导其经常变换词组和句式,例如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变换、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的变换、同义词之间的变换、反义词之间的变换、句法结构的改变等。仿写既可以针对全篇课文,也可以针对片段练习,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或过渡照应等方面。[12] 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和程式化的思维模式,善于拓宽思路,创造出新颖、超常的思维成果。复述、演讲和仿写是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应用的再创造,既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又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敢于质疑,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指一种有目的性地,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13]

阅读的高层次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解码,也不是纯粹获取信息,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已有的知识与文本中的内容相联系,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解释、评价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以及对作品人文理念的鉴赏。[14] 模块五第三单元阅读材料是“The perfect copy”,教授时,笔者设计的辩题为“Cloning, good or bad for us?”让学生开展辩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突破思维定势,克服程式化思维,面对新的科技产品要树立批判性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分析,敢于质疑的态度,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有教师认为,在课时紧、内容多的现状下,教师无暇顾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一旦学生的思维品质被培养起来了,学生自己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品质之后,其前进的动力不可估量,会远远超过教师片面追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15]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语言教学和培养思维品质并重。在设计阅读教学任务时,应该融入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制定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措施,通过提高思维品质来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210007)

参考文献:

[1]刘慧君.从认知策略探析英语阅读思维活动——一项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J].中国外语,2008(1).

[2][15]李杰.利用深层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9).

[3][4][6][8][9][10]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王家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S1).

[7]叶宁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改进英语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97(5).

[11]陈凤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2).

[12]朱文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2).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一直都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随着目前核心素养关注度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能够有效地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其中,发挥出阅读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得到多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对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争取找到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推进,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在阅读课堂中的渗透,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一般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然后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样并不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理解,时间久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在很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觉得英语课堂非常的枯燥和无趣,自己的个性得不到释放,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动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核心素养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的,教师必须解决目前课堂中和学术沟通不畅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的机会,通过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

(二)英语教学方式有待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学生学习的需求,但是教师在教学的理念和手段上还是比较落后,所以就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无法及时创新,不能够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出更多的尝试,所以学生学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视野得不到拓展,这不仅不利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影响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另外就是教师在课堂氛围营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不能够有效地被调动参与到活动中,逐渐对英语课堂产生了疏离感,进而影响到了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征和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特征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具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很多的活动开展都是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所以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这样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就比较缓慢甚至片面。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相比,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和具体的目标。首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还是以提升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为主要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词汇量,理解一定的语法知识,这个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一致。但是第二个方面要求的是学生可以借助英语阅读教学实现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且可以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了解更多西方的文化,能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要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够获得一定的升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了新的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进行科学渗透和正确的疏导,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鉴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重新审视英语阅读课堂,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渗透到课堂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在目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各个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小学阶段更加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教学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些年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也提出了要进行核心素养内容的渗透,学校和教师也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因为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教学目的就是学生成绩的提升,就是升学率的问题。所以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目前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推广,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的教学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还是依照课本展开,这样并不能够很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发展,核心素养渗透一定会成为英语教学的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借助核心素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语言能力,有效地展开互动交流,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去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借助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1]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ItwasmybirthdayonSaturday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关于生日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因为这个话题和学生密切相关,他们比较的感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使用英文交流生日时间、生日希望得到的礼物等,从而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言应用的能力,让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借助网络手段,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习能力在英语核心素养下我们要求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自主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教学辅助。比如微课这种形式,可以在课前分享微视频给学生,学生完成自主观看和学习,借助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比如在开展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I'mgoingtovisitLondon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关于伦敦介绍的小视频让学生学习本单元涉及地的单词短语,借助视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有效的训练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英语阅读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后,教师需要对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其中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问题,也要善于创设具体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和分析问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升。[2]所以在当前的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独立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Whatdidshehaveforlunch?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询问午餐和晚餐早餐相关话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反复进行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还能够借助头脑风暴的方式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四)注重对学生开展文化品质的教育培养文化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在阅读英语文章的同时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更多文化知识,获得文化品质提升。[1]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CanyoutellmeaboutChristmas?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中西方各种节日,学习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品质。

篇3

关键词:多角度;批注阅读;多维度;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57-1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吸收”的好坏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中的习得。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从思维方法的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训练,为学生搭建起“吸收”与“倾吐”之间的桥梁。

一、利用求异法训练批注式阅读,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1.质疑式批注。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学会质疑,就是对文本内容、观点、表达方式的真实性、合理性产生疑问,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在教学六上《船长》这课时,有学生在文章结尾处作批注:“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逃生,可是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船一起沉入大海呢?”学生的质疑一下子触动了文章的要领:为什么说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教者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也不得其要领。此时正好到达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教师出示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西方,有一个古老的航海传统,即“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选择与船共存亡,正是他忠于职守的表现。学生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船长崇高形象的理解。

2.否定式批注。

否定式批注,就是允许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与文本相对立的观点并进行批注。在方法上,这就比质疑更进了一步――不只是“有疑”,而是直接否定,并提出自己相反的见解。学生敢于批注与文本相反的观点、感受,是一种创新精神和探究品质的体现,是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飞跃。

在六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中,有学生在“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旁批注道:“肖邦此时此刻离开波兰,不是爱国的表现,而是懦夫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否定性的观点后,引起了一场争论,自然有不少学生反对。教者认识到,语文教学并不是“照‘教参’宣科”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思维方向的多元化。学音乐的孩子提出《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无不包含着肖邦的爱国之情,写道:“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抗争。”这样,经过多次交流、碰撞,教学重、难点得到了圆满解决。

二、利用求同法训练批注式阅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化

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求同思维角度的批注训练实质上是让阅读主体以目标文本为契机,以所求之“同”为依据,对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进行选择、比较和归类的潜在过程。

1.引用式批注。

引用式批注训练,意在培养学生从目标文本某一方面的相似点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文本迁移到文外,由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文本,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对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并系统化。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有学生在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旁批注道:“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欣喜若狂的心情。”这位同学一读完自己的批注,全班为之拍案叫绝。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不需要教师再去多做灌输讲解了。

2.鉴赏式批注。

鉴赏式批注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赞同的心理,品析自己喜欢的精美词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及时记录下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六上教学中,学生了解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因此,在《爱之链》的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了几处环境描写进行了批注。比如,在文章开头关于冬天的环境描写旁学生批注道:“作者写环境的寒冷与凄凉,为下文乔伊无私地帮助老太太作铺垫,突出了乔伊虽身处逆境,却仍然诚心诚意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进而,教师抓住留白让学生在文末进行批注,续写一段环境描写。学生语言感受更敏锐了,手法的理解更深刻了,运用更得心应手了。

通过思维的不同角度进行训练,将批注式阅读教学系统化,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自主地沉浸到文本所构建的意境中,个性化地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真正做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角度的对话,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教学

“教学千法以读为本”。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我们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而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读了上百篇优秀的文章后,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能力,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授课偏重于知识传授而能力训练不够有关。

一、阅读品质的培养

阅读作为从文字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历来被尊为语文“学习之一母、教学之本”,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多年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而从阅读教育现状看:

1、语文教材关于阅读知识和技能的文章太少了,未能构成阅读能力的训练系统,即使新教材加大阅读量,分块自成序列,但与之配套的指导性文章、相应有效的训练题不多。尤其缺乏富于人情美、人文内涵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题。这就从“本”上欠缺激发学生阅读的养分。

2、阅读教学方法陈旧或滞后,即使有宁鸿彬、魏书生等大家的“导读、点拨”等经验或理论,但仍有解剖式的课文分析,使充满人文情趣的文章支离破碎;教师的独唱挤掉或取代学生的读书与思考。一些所谓的导、启方法,也不过是变着法儿讲析,教师花样玩得越多,学生真正的阅读时间就被侵吞。也有不少教师在研究探索一些方法,总是因缺少科学性收效不大。这就从“法”上欠缺激发学生阅读的导路。

3、机械性考题的设置束缚了学生阅读及其能力的发展。考试阅读题高度不够,难度超标,加上阅读时间有限,学生只好囫囵吞枣,往往是局部阅读代替整体阅读。选择判断常常是考查求同思维,不考求异思维,只考阅读结果,不考阅读过程。设计的标准答案违背了见仁见智的阅读原则,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创新。这就从“向”上欠缺激发学生阅读导向。

4、不少学生对阅读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不会立竿见影,在阅读兴趣的阅读效果上,缺乏研究,缺乏功夫,怕读书,不愿阅读。即便阅读也只是单纯地看看,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似懂非懂而已,更谈不上品味鉴赏。加之学生阅读被一些教师限制在某一狭小范围内,去完成各种挖空心思编制阅读训练,学生阅读兴趣怎能不被抹杀?这从“体”上就缺乏激发阅读的驱动。

前述种种现状,归根结底是忽视了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阅读观,自觉学习;可促使学生自觉探研阅读技巧,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及方法,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可使学生在求知、练能基础上开智、立德、审美,并不断地创造;可对学生终身学习、立身处事产生深远影响,受教于书内,得益于书外。随着社会、科技飞跃发展,知识量越来越大,阅读及阅读教育理应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难看出,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品质,就没有认真正确的阅读。综上所述,阅读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二、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休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就当前语文测试和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1、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当前中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高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高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2、强化整体观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休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整休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3、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对读物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赏,除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接受性思维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在理解读物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原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的高低优劣,来一番“评头论足”,作出中肯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新的见解,从而获得具有创造性的新认识。比如,评赏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再如,从阅读文章中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而确实是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

三、进行动态语言教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仅仅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形式,而不是语文能力本身。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思维方法及语言运用的技巧。培养学生语言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评判能力及运用能力。语用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通过阅读书的方式同作者进行交流,最终达到理解,并在理解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过程。那么,在语文课中怎样进行动态语言的教学呢?

1、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握词义

语境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特定环境。一个词语的意义往往是多项的,而在具体的文章中,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的关系,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2、把握语句的丰富的表现力还要凭借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我们阅读文章,对词语的理解往往要透过表层的意思,进一步分析它的深层含义,从而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精妙。

3、重视语法知识的教育,体味其表达作用

篇5

关键字:合作学习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前言: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主流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性别、个性和能力特点等将学生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每个团体成员都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从而协同努力。合作学习逐渐融入到我国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能够提供给小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小学生在合作与互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一)注重语境体验与语言实践

阅渎是一个获取语言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能力决定,而不是由背诵老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决定。语文学习事实上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也是学生交际能力、言说能力、表达能力的形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小学生的读为主,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要研究汉语的基本形式,更多的是反复诵读、熟读精读,在语境中整体把握课文,明文达义、因文悟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唤醒小学生对语言的惊奇和敏感以及创造的勇气和力量,通过教师的引导,小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通过语境体验与语言实践,小学生获得对汉语本身以及社会相关知识的直接感受与深刻体验。通过阅读课文来引导小学生积累与丰富自己的语言是小学生最为重要的一种语言学习途径,因为课文收纳了许多文字、词汇与语句,能够为小学主语言的积累与丰富提供语言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目的是促使小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形成,而不仅仅是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合作学习策略强调师生在互动的对话和交际中增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小学生的语言内涵。

(二)注重思维培养与个性发展

伴随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以及生活的丰富,小学生的团体意识逐渐增强。小学生正开始全面接触汉语、规范地学习汉语、审美地感受汉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提供给他们充足的语言交际的平台和氛围,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调整课堂教学,增强课堂调控艺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促进小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借助即兴发言、课外鉴赏与改写等多种合作形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充斥着课堂,教师不进行相互讨论就匆匆归结,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是互动的,学习能动性、个性以及探索意识都得到有效发展,兴趣爱好、特长和才华等也都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从而激发出来许多新颖、大胆的观点,学习效果也远远超过传统学习。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合作学习的标准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情感性与形象性。语文的课程内容、性质与规律都与其他学科不同,因此,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和操作策略都应该体现出语文的品格和阅读的特色。合作学习不仅使小学生自觉地关心汉语和运用汉语,而且还促进了小学生理解汉语和生成汉语,维持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以深层次的认知参与,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特长互补、兴趣相近”的原则,协同合作,真正突出语文阅读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与实践性。

(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

合作学习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由传统的权威者的角色逐渐转变成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是明确地指向已有的结论,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恰恰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信息,补充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质疑某些已有的结论,大胆创新,探究不同的结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阅读,使小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感图式,以及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信念,然后让小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与实践中,自主地阅读和表达。

(三)学习评价的转变

在合作学习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转变了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自主中主动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洋溢着更多的诗意与天真,呈现出非逻辑性和混沌性。阅读教学是小学生人性启蒙与智慧铸炼的天堂,更容易唤起小学生的感性,启迪小学生的灵性,发掘小学生的悟性,提升小学生的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语文教师要用激情的语言进行真诚地赞扬和评价;另一方面,这种评价要着眼于整个集体,不宜过分渲染,流于形式,要让小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评价的质量与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把评价的重心由关注学习的结果转向关心学习的过程,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鼓励集体合作。

参考文献

[1]徐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及对策[C].//北京市区县科研人员第二届(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722-727

[2]尹利华.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四部曲"[J].新课程(小学版),2010,(8):143

篇6

关键词:学生主体;具体方法;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注重学生,依靠学生”为宗旨,在评价体系、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它作为当代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含义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实行,要求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教学重心由老师转移到学生,从而带动学生成长,保障教学价值与意义。

首先,掌握和接收信息是大脑通过主动解释、选择、推论、组织、储存以及筛选的有用信息。以老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吸收的信息极其有限。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必须从文本结构了解文章主旨以及传统文化,在思维创新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次,尊重学生就是将学生作为生命实体来看待,并且放在主置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消化、吸收,挖掘学生特长,对其鼓励与肯定。最后,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资源与受体,为了让课堂更依赖学生,教师应该尽量让课堂更加和谐轻松。对于学生能够完成的部分,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1.以读为本,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由于片面强调“注重启发,反对注入”的教学方式,很长一段时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以牵为主”的弊端。针对这种现象,在语文阅读课中,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权利,并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浏览、精度、默读等方式。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教学主体一直存在着重认知、理性、分析,轻情感、感性、综合的倾向,这不仅对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造成了影响,同时对新课标要求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体验和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文本人文和感彩。

2.激发学生个性,增强能力培养

为了体现学生个性,将教学活动贯穿在思维中,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从独创、深刻、灵活、敏捷等方面对其努力。如:在《安恩与奶牛》中,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为安恩画像,再阐述自己的看法。

篇7

【关键词】质疑能力 创设情境 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03-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清代学者陈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确实,学问学问,有学就有问。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而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目前新课改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

1.尊重学生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应讽刺或责难学生,应鼓励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努力为他们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问题,应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发现其闪光点;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保护学困生可贵的提问意识。

2.为学生示范引领

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和教师息息相关,古人云:身正为范。如果老师自身没有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无稽之谈。当然,即便是学生提出了极富价值的问题,恐怕平常没有质疑习惯的老师是难以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先行一步,掌握示范提问的本领,既展示问题,又揭示其思考的过程。当然教师还得掌握给学生牵线搭桥的本领,不能让课堂提问泛滥化或充斥着大量的“是非问”。

二 教给学生阅读质疑的方法

1.就文章题目处设疑

题目好比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设疑。

2.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设疑

在阅读过程中要究其重点,仔细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所以,这种提问针对性较强,缩小阅读范围,明确阅读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起到引导性效果。

3.就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设疑

阅读时要把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否则就会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

那么怎样寻找关键词句呢?一般来说,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有用的、好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深刻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等。明确了这些,教师也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质疑提问了,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当然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既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也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4.就文章的反复处设疑

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总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在文章多次反复处提问往往能挖掘作者要着重表达的深意,可以引导学生在此提问。

5.就文章矛盾处设疑

每篇课文都存在一种现象,即文章的内容和语言之间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如果我们对文章进行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种现象。而此现象的存在却是大多数作者的刻意安排,这可以充分体现作者构思的不同和巧妙。所以,要想在文章里发现并提出问题,善于找出文章里的矛盾并进行深入探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文章里的矛盾现象有时存在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找到矛盾。

6.从文章的比较中质疑设问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习兴趣;求异思维;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摆在学科教学面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智能、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非常深远,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努力探索的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增强自信、敢于质疑,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在不断地尝试中激发创新精神。下面针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创新欲望

学生的创新欲望,主要来自兴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人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设置悬念,设计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另外,根据教材内容,把游戏表演引入课堂,寓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产生创新欲望。

2.营造氛围,引发兴趣

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多利用图片、故事、音乐、比赛等方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外,主要通过语言的调谐作用,给学生以亲切感、轻松感和美感,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之中,产生创新兴趣。

二、培养求异思维,进行创新

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求异思维是创新的关键,人的创新性是从人的独立性发展而来的,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想,从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真情实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学会边读边思考问题,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独立思考,促成竞争机制。

2.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教师要教导学生敢于对已知事物怀疑和再思考,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思维方法。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敢于同权威挑战,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式,营造教学氛围,在讨论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的思维就好像鸟没有翅膀。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猜测从中体现创新。如:在《狼和小羊》一文的最后写道:“狼呲着牙,向小羊扑去。”课文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给故事续编结尾,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探索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生疑―解疑―创新,多做几个假设,使学生广开言路、想象力更丰富。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泼、更具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善于准确地发现问题,养成善思多想的良好习惯是教学创新的条件,由此而碰撞出的火花能够驱动学生积极尝试反复探索,这是创新精神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懂的问题,敢于怀疑别人的见解。培养学生“敢问”和“善问”,同时要交给学生一些质疑问难的方法。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弄懂问题。学生敢问、善问,再进行积极思维,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体现出来。

教师要巧设一些富有趣味性、发散性、创造性、挑战性的问题,有意识地巧设情境,广泛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学生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经验 思考

一、教师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的教学项目,不同的文章就会展示出不同的情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认清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各自的位置

新课改确定了教学中课堂上学生的主题地位,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规定,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方法的引导,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以及创新理解。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五、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同时也是需要一定的计划,任何事情的进行都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计划,特别是对于初中时期的阅读训练,教师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阅读计划,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知识,让学生有所收获。

六、教师要不断的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即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价,在笔者看来,初中时期的阅读评价工作不是为了评优选良,而是为了让学生认清自身的不足,更好的去学习。所以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做到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审美性教学

一、自主学习,合理引导

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所以教师所提倡的审美理念也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的审美观。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审美性教学策略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主动理解、积极探索的能力,通过学生熟读文章,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语言中蕴含的审美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担任引导的角色,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使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并对问题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将讨论结果转变为文化积累。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阅读课程“感受自然”主题课程学习中,实施审美性教学策略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读《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等课文,对文章获得初步的理解,教师再提出几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如“在这几篇文章中,哪些句子或者段落能够帮助我们感受自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通过设置此类问题,让学生自行理解与探讨,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情境构建,加深理解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性教学时,应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语境快速进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比如,在学习《燕子》这一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首先预习课程,在上课之前创设问题情境:“每年春天,我们都能看到燕子,就你个人的理解,你们认为燕子像什么?燕子又象征什么?”教师通过设置此类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去思考与解答问题,将传统的内容理解深化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理解。

三、重点释义,多读善思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可以完整地概括小学高年级的有效教学方法,因为小学生高年级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较中年级有所提升,但是仍不足以只看一遍就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只有多次通读文章,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充分挖掘文章的价值。所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的实施也要循序渐进,由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形成自我感受。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初读文章,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精读文章,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品读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拓宽视野。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能力特征,使学生由阅读转变为理解,由理解转变为探索,读出感情。比如,在学习《白杨树》这篇课文时,学生读第一遍时可能只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而到第二第三遍时,学生逐渐总结出白杨树“坚强”的品质,对重点描述白杨树坚强品质的内容进行归类。读第四遍后,学生会逐渐从白杨树的精神品质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也一样,要挺直腰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以适应社会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该模式操作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引导,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发散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辅助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使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圆明园毁灭前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圆明园当年的壮观,通过与毁灭后的对比,让学生不仅对美景被破坏感到愤怒,而且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性教学策略时应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与理解文章,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并深化情感,促使学生逐步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江敏.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赤子,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