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共同前沿函数;共同技术比率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4-0154-07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全球新的趋势。2015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和最大的碳排放量国家。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SO2和COD排放减少8%,CO2减少17%;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水资源以及建设用地消耗,大幅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并逐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转变是未来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文献综述
数据包络分析(DEA)由于能够提供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因此被广泛运用到能源效率分析。然而,许多文献[1-2]都是基于径向效率测度方法,由于忽略了松弛变量,导致估计出来的能源效率值过高[3]。为了克服这个问题,Tone(2001)[4]在DEA中引入基于松弛变量的测度方法( Slacks Based Measure,SBM)测度技术效率,这种方法具有非径向、非导向的特点。Zhou et al.(2006)[5]将非期望产出纳入到SBM模型对环境效率进行测算。最近的一些文献都采用SBM方法测度中国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碳生产率[6-7]。
尽管相关研究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限制,就是都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的生产技术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测度出来的能源效率值是有偏的[8]。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工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距。因此,假设所有的省份都具有相同的生产技术,相对过于严格。而“共同前沿方法”可以克服这些限制,一些研究已经将共同前沿方法纳入到方向性距离函数(DDF)框架里面[9-10]。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SBM和共同前沿方法相结合测度考虑地区异质性的中国工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
二、研究方法
(一)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本文将每一个省的工业行业视为生产决策单元(DMU),由此构造中国30个省市每一个时期的生产前沿面。根据Fre等(2007)[11]的思路,假设每一个地区使用投入要素
。
根据Tone Cooper 等(2001)[12]提出的SBM处理方法,中国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的SBM模型如下:
b0表示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要素;ρ*为目标函数;λ表示投入要素权重的列向量;s-、sg、sb分别表示各项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指标的松弛向量;m、s1、s2分别为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个数。当投入和产出约束越松弛,即s-、sg、sb的值越大,则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就越低。当s-=0、sg=0、sb=0时,决策单元的效率值ρ*=1,表示决策单元SBM有效,处在最优解情况下。否则决策单元无效,还可以通过改进,达到最优效率。
(二)Meta-frontier 生产函数
由于我国不同省域之间存在异质性,因此各地区面对的生产前沿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如果继续使用总体样本进行工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将无法真实反映各省区的工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针对这一现象,Battese等(2004)[13]提出共同边界生产函数( Meta-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的分析框架,其主要思想是:首先依据一定标准将DMU划分为不同的群组,然后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界定所有DMU的共同前沿和各组DMU的群组前沿,测算出共同前沿技术效率和群组前沿技术效率,接着比较两者之间的技术缺口率(Technology Gap Ratio,TGR)。
后来,Battese等(2004)[13]、O’Donnell等(2008)[14]进行了改进,用DEA方法取代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并采用线性规划法构建了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并将共同前沿技术效率分解成群组前沿技术效率(Group Technical Efficiency,GTE)和共同技术比率(Meta-technology Ratio,MTR)两者的乘积。包含了非期望产出的共同前沿技术的集合为:
能够生产出
其中,x、yg、yb分别表示投入向量、期望产出向量和非期望产出向量。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可能性集定义为:
根据经典效率理论,此时共同技术效率等价于共同距离函数,其函数形式可以表示为:
同理,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划分,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群组(i=1,2,3),DMU所在的群组技术集合为:
能够生产出 群组所对应的可能性生产集为:
等价于群组技术效率(Group Technical Efficiency) 的群组距离函数为:
由于共同前沿技术是群组前沿技术的包络曲线,满足 共同前沿框架下的共同技术比率(MTR),也叫做技术缺口率(TGR),反映的是群组前沿跟共同前沿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共同技术比率(MTR)越大,说明群组前沿技术越接近共同前沿技术水平,即实际生产技术效率(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实际生产技术效率(水平)越低。其表达式如下:
进一步可将代表潜在生产技术水平的共同技术效率(MTE)分解成代表实际生产技术水平的群组技术(GTE)和共同技术比率(MTR)两者之间的乘积: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生态能源效率差异的内在原因,进一步挖掘各地区生态能源效率提升潜力,借鉴Chiu(2012)的做法,将各省份共同前沿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利用无效率(IE)分解为技术差距无效率(TIE)和管理无效率(MIE)两个部分。
其中,TIE代表的是不同省份之间由于生产技术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无效率,MIE表示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内部管理能力差异导致的无效率。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按照上述理论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剔除以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工业部门2004-2014年包含了生产要素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有历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EPS数据库以及国泰安金融数据库。相关数据的处理如下:
1. 期望产出。考虑到污染排放总是贯穿于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本文选取工业总产值作为期望产出,并用以2004年为基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由于从2013年开始,《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改为《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不再公布工业总产值的数据, 因此分别利用2012、2013、2014年与2011年“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计算。
2. 非期望产出。本文选取CO2、工业SO2和工业COD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1)由于CO2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燃烧和水泥生产。因此本文根据IPCC(2006)和杜立民(2010)的计算方法对CO2排放量进行了测算。(2)工业SO2和COD排放量从EPS数据库可以直接获取。
3. 要素投入。本文要素投入主要考虑资本、劳动和能源投入。资本投入:首先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原值减去累计折旧的差值,再以2004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差值进行平减,最终得到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净值作为固定资本存量的替代变量。劳动投入:选取工业行业职工年平均人数来表示。能源投入:选用地区能源消耗总量来表示。
三、省际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表1是在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市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结果。可知,我国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总体偏低,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在共同前沿下,各群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值(MTE)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其值分别为0858、0614和0482。这表明,如果采用潜在的最优生产技术,东部地区还有142%的效率提升空间;同理,中部和西部地区仍将分别有386%和518%的效率提升空间。从具体群组来看:(1)在东部地区群组中,平均群组技术效率表现最佳的是北京、上海和江苏,这三个地区对应的GTE值和MTE值都达到1000,达到生产的最优状态;表现最差的三个省份分别是辽宁、河北和海南,其对应的GTE值和MTE值都相等,分别为0712、0661和0625。这表明将环境因素纳入生产效率衡量框架之后,无论是与东部地区群组前沿最优生产技术还是与共同前沿最优生产技术相比较,这三个省份在生产上都仍有288%、339%和375%的效率提升空间。同时,东部地区的GTE值和MTE值差距均为零,表明东部地区本身就代表先进能源利用水平。(2)在中部地区群组中,群组前沿效率值均大于共同前沿效率值。与群组前沿生产技术相比较,吉林的GTE表现最佳达到1000 ,而表现最差的山西仅为0559,说明山西在生产上还有441%的效率提升空间。同理,与共同前沿生产技术相比较,吉林和山西两个地区分别有322%和595%的效率提升空间。(3)在西部地^群组中,群组前沿效率均大于共同前沿效率值。与群组前沿生产技术相比较,陕西GTE值表现最佳达到1000,而表现最差的宁夏在生产上还有362%的效率提升空间;而与共同前沿生产技术相比较,两个地区则仍分别有473%和609%的效率提升空间。
注:所有均值为几何平均。
注:所有均值为算数平均值。
共同技术比率(MTR)反映了特定群组技术水平与潜在共同前沿技术水平之间的缺口。当MTR越大,表示DMU的实际技术水平越接近共同前沿最优技术水平。由表1可知,三大群组的MTR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列同样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的MTR平均值都达到了1,表明东部地区的技术水平基本上代表共同前沿最优技术水平,内部不存在技术差距,因此未来东部,如河北、辽宁和海南等地区要着重提高群组前沿下的能源利用效率,充分挖掘节能潜力。中部地区MTR值为0735,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因此缩小技术差距,是提高生态能源效率的关键。西部地区MTR值仅为0560,在三个地区中最小,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技术效率低和技术差距大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提高生态能源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分析三大地区生态能源效率差距扩大的根源,挖掘生态能源效率提升的制约因素,本文分析了30个省市共同前沿下的生态能源利用无效率(IE)以及技术无效率(TIE)与管理无效率(MIE),具体分解结果见表2。其中东部地区11个省市的TIE值均为0,而MIE均值为0148,说明东部地区拥有最好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环境,能源利用无效率都是因为管理无效率造成的,东部地区未来应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中部地区一方面MIE值在三个群组中最大,达到0166;另一方面TIE值对整个中部群组能源利用无效率的贡献率达到了591%,因此中部地区未来要同时要考虑改善技术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双重任务。西部地区MIE值在三个群组中最小,仅为0139,而TIE值最大,达到0379。其中,TIE值占到整个能源利用无效率的733%,可见西部地区相对来说能源利用技术严重落后,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技术环境,积极吸收和引进东部地区先进生产技术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中之重。
四、 中国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取
上面已经通过Meta-frontier方法获得各个地区的群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和共同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值,但是哪些因素影响地区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仍然值得进一步讨论。在参考相关研究[14-15]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选择以下几个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indus)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表示;对外开放程度(open)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研发投入(rd)采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环境规制(er)采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政府干预(gov)采用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表示。
(二)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由于共同前沿方法测算出来的效率评价值均介于0-1之间,所以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会导致参数估计有偏误。为了克服以上结果,本文采用Tobit截断回归模型,分析外部环境变量对生态能源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yit为第i个省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解释变量xit为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β为待估参数,υit~N(0,σ2)表示随机效应,εit~N(0,σε)表示随机干扰项。
利用上式,先后采用混合回归和随机效应回归分析各变量对共同前沿生态能源效率的影响,最终决定采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
产业结构对全国和三大群组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均为负,即工业增加值比重越高,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越低,这反映出我国当前工业发展仍然处于高能耗、高污染排放阶段,工业比重的上升对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对中部地区影响最大,达到- 1012,其次是西部- 0681,而对东部地区影响并不显著。说明,过去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而东部地区由于过去一直不断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因此未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我国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键。
对外开放程度对全国、东、西部地区显著为正,而对中部地区并不显著。这是因为扩大对外开放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降低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将国外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内地,成为外资的“污染天堂”。根据实证结果可以发现,从全国来说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能带来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从局部来说,中部地区在加快对外开放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和环境管制要求。
研发投入对中西部地区显著为正,而对东部地区并不显著。具体而言,全国、中、西部的研发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MTE分别增加4210%、4401%和2130%。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研发实力较为薄弱,因此研发投入的边际产出绩效较高,研发投入能够对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环境规制对全国以及三大群组的影响较为一致,都是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跟指标选择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关。一方面,工业污染治理是属于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并未对生产过程和生产环节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不会直接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环境规制越严格,意味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额越高,因此企业用于生产和研发的资金相对减少,由此产生的“挤出效应”,限制了企业规模扩大和技术提高,不利于工业企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选择有效的环境规制工具,制定合理环境规制执行标准,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各地区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
政府干预对生态能源效率的提高均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许多以往的研究结果都认为,政府干预越大越容易出现权力寻租,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降低能源的使用效率。而本文的研究跟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本文在测算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过程中,同时考虑了工业SO2、CO2和 COD三种环境要素,这与以往没有考虑环境因素或只考虑其中一种环境因素所得出的结果不同。其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环境污染具有负的外部性,需要政府的引导干预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最后,企业生产需要的一些绿色技术也需要政府的介入才能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在共同前沿分析框架下,利用非参数SBM-Undesirable方法测算了2004-2014年中国各省区工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共同技术比率(MTR),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总体上看我国三大群组共同前沿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MTE)和共同技g比率(MTR)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
(2)而从群组前沿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GTE)来看,三大群组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
(3)生态全要素能源利用无效率均值分解来看,东部群组能源利用无效率都是因为管理无效率造成的,中部群组技术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同时显著存在,而西部群组技术无效率最为明显。
(4)面板tobit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研发投入、环境规制、政府干预对共同前沿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都不尽相同。其中:产业结构的影响为负值;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污染效应,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研发投入对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为正,且影响力度最大;环境规制对全国以及三大群组的影响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干预对生态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显著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工业发展向高效低碳化转变。其中,东部地区一方面要总结和推广好先进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管理效率,充分挖掘地区内部节能潜力。中部地区要通过积极吸收和引进东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升级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西部地区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改善能源效率。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实质性、大力度调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方式来显著降低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工业部门或者生产环节的比重。
(3)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产业化。通过集中资源超前部署相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公共研发机构和实验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自主化工程、重大项目国产化率等要求,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产业化。
(4)完善地方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考核机制。将考核重心从过去唯GDP、唯经济总量增长和唯经济效益调整到以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上来。彻底从体制上解决地方政府盲目热衷重化工业发展,绿色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充分释放政府干预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5)加大外资引进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制定积极地财政金融政策吸引境外资本流入;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外资进入“绿色门槛”,引导外资向干净清洁、污染小的环保产业流动。
参考文献:
[1]Yeh T L,Chen T Y,Lai P Y.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J].Energy Policy,2010,38(5):2386-2394.
[2]Wu F,Fan L W,Zhou P,et al.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with CO2,emissions in China:A nonparametric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2,49(1):164-172.
[3]Fukuyama H,Weber W L.A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Measure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9,43(4):274-287.
[4]Tone K.A Slacks 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0(1):498-509.
[5]Zhou P,Ang B W,Poh K L.Slacks-based efficiency measures for model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1):111-118.
[6]Choi Y,Zhang N,Zhou P. Efficiency and abatement costs of energy-related CO2,emissions in China:A slacks-based efficiency measure[J].Applied Energy,2012,98(5):198-208.
[7]Chen,Shiyi.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issions,region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5,35:171-182.
[8]Battese G E,O′Donnell C J.A meta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estimation of technical efficiencies and technology gaps for firms operating under different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4,21(1):91-103.
[9]Zhang N,Zhou P,Choi Y.Energy efficiency,CO2,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 gaps in fossil fue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Korea:A meta-frontier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3,56(2):653-662.
[10]Zhang N,Choi Y.Environmental energy efficiency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es:A Non-oriented slacks-based measure analysis[J].Social Science Journal,2013,50:225-234.
[11]Fre R,Grosskopf S,Pasurka C A.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7,32(7):1055-1066.
[12]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0:498-509.
[13]Battese G E,O’Donnell C J.A meta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estimation of technical efficiencies and technology gaps for firms operating under different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4,21(1):91-103.
[14]O’Donnell C J,Rao D S P,Battese G E.Metafrontier frameworks for the study of firm-level efficiencies and technology ratios[J].Empirical Economics,2008,34(2):231-255.
[15]Chiu C R,Liou J L,Wu P I,et al.Decomposi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efficiency of the metafrontier with undesirable output[J].Energy Economics,2012,34(5):1392-1399.
收稿日期:2016-11-27
篇2
关键词: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模式
钢铁材料在我国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和国外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而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需要研究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积极创新钢铁生产工艺技术的流程和方法,加快设备创新,不断调整工艺技术参数,创新工艺技术模式。因此,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模式成为钢铁行业的重要项目。研究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模式不仅能够优化钢铁生产工艺技术,而且对钢铁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现阶段,我国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难度较大,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很多大型的国有钢铁企业缺乏健全的创新管理制度,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缺乏动力。我国对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程度较浅,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次,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国的钢铁生产量较大,但是钢铁生产能力过剩,钢铁生产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高附加值产品。钢铁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原材料涨价的问题,钢铁生产的环保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应积极创新钢铁生产工艺技术,解决原料问题和环保问题。最后,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调整钢铁企业的产品结构,进而实现能源节约,适应市场的产品需求和绿色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十分必要。
2钢铁生产工艺技术模式
2.1炼铁工艺技术
炼铁技术主要包括非高炉炼铁技术和高炉炼铁技术,高炉炼铁技术是现代炼铁技术的主导,现代炼铁技术主要包括熔融还原法、直接还铁法和高炉炼铁这3种方法。但是,熔融还原法的生铁产量较低,大多数钢铁企业仍采用高炉炼铁技术,而且,世界上的生铁生产也主要依靠高炉生产工艺。高炉生产主要包括高压操作技术、加湿鼓风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高风温技术等。其中,高压操作技术主要指使用30kPa以上的高压炉的压力进行操作。富氧鼓风技术主要指在高炉中加入工业氧气,进而提高高炉大气鼓风的氧气浓度,加强风口燃烧,进而提高产量。加湿鼓风技术主要指向鼓风炉中加水蒸气,进而增强鼓风湿度的稳定性。高风温技术主要指在高炉借助热风将鼓风的风温加热。
2.2炼钢工艺技术
平炉炼钢技术历史较长,已经有130多年,在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出现之后,平炉炼钢技术的统治地位开始改变,并且,很多国家都已经淘汰了平炉炼钢技术。而电炉炼钢技术作为重要的炼钢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很多国家都采用电炉炼钢技术。
3钢铁生产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
3.1钢铁生产工艺的前沿技术
第一,低碳炼钢技术。在绿色环保环境下,低碳生活成为未来生活的重要发展方向,低碳炼钢技术正是低碳生活的产物。低碳炼钢技术主要采用新型原料和设备,对原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原料的浪费。具体来说,低碳炼钢技术主要包括电解技术、氢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和存储技术等。第二,非高炉炼铁技术。非高炉炼铁技术能够改变炼铁能源结构,实现能源节约,而且,非高炉炼铁技术能够减少炼铁过程中的有害废弃物排放,保护环境。而非高炉炼铁技术主要包括熔融还原技术、竖炉直接还原技术、混合氢技术、核氢还原技术等。第三,炼钢二次资源利用技术。二次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技术、元件回收技术、炉渣利用技术等循环利用技术。第四,一体化控制技术。一体化控制技术主要对钢铁生产的炼钢、连铸、冷却、热处理等流程进行一体化控制。具体来说,一体化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洁净钢冶技术、连铸凝固技术、热轧控制技术、热处理技术等。第五,薄待连铸技术。薄待连铸技术主要对连铸、冷轧、热轧和特处理进行自动化控制,提高产品性能。
3.2钢铁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
首先,钢包喷射冶金工艺技术,这一技术主要研究钢包底喷粉原理,从理论上解释喷粉元件的运动规律,合理掌握元件内在关系,保证粉气流的稳定性。其次,钢包喷射技术需要对喷粉元件进行研究,探索喷粉元件磨损的对抗方法,提高喷粉元件的使用性能。再次,高品质连铸坯技术。这一技术主要研究连铸坯质量控制和连铸坯生产技术,提高微合金产品的质量。最后,热轧钢材控制技术。热轧钢材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控制技术、控制设备和控制手段的创新,进而增强产品性能的稳定性。
4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模式
随着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钢铁生产技术正在不断改进。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主要有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这3种模式,而且,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受到技术领域、钢铁行业发展阶段、企业管理方式、企业发展方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1炼铁工艺技术创新模式
首先,现阶段,我国的高炉炼铁技术比较成熟,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产量。而高炉炼铁主要依靠焦炭炼铁,具有高污染、高成本和高焦比等不足。在规模生产的过程中,钢铁生产采用破坏性技术创新,以减少焦化和污染。新的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要优势,生态保护已经成为我国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的重要趋势。现阶段,我国的炼铁工艺技术创新模式主要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这是因为,合作创新能够实现各合作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共享,共同研究新型的炼铁技术。另外,炼铁技术创新的资金消耗较大,单一的钢铁企业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资金需求。而合作创新能够让各合作主体共同分担创新资金,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其次,合作创新能够利用各合作主体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共同研究,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而自主创新对钢铁企业的资金要求、人才要求、技术要求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的发展水平还无法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因此很少有企业采用自主创新的模式进行生产工艺创新。另外,模仿创新受到技术原型的限制较大,不利于技术突破。因此,大多数钢铁企业都选择合作创新的模式来进行炼铁工艺技术创新。再次,钢铁企业在创新炼铁技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能源解决技术和能源回收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能源浪费现象。最后,钢铁企业在创新炼铁技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节水技术的创新,加强研究水循环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炼铁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
4.2炼钢工艺技术创新模式
我国的炼钢技术创新属于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作为产品创新的前提,与产品创新相互促进。产品创新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设计,了解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进而根据用户要求来改进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炼钢工艺技术创新应积极重视用户的产品需求和产品要求,根据用户要求来创新炼钢工艺技术,进而生产出用户需求的钢材产品。现阶段,在用户对钢材产品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钢材企业应重视自身在生产工艺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立生产工艺技术创新体系,进而提高钢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周学凤 单位: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寿荣.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炉炼铁技术是21世纪我国钢铁界的重要任务[J].钢铁,2004(9):7-13.
篇3
此次车展,东风商用车公司总共有六款主力车型参展:天龙6X4 大马力牵引车、天龙欧V集成6X4牵引车、大力神全驱6X6油田特车、欧V大力神工程车、天锦快速物流运输车、东风长头校车。此外,还包括完全自主开发的国IV大排量重型柴油发动机和欧V柴油发动机等核心动力总成。
随着排放等法规的愈发严格及物流行业对高效运输的不断升级,节能环保、高效可靠的车型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重视。东风商用车公司作为国内商用车领域自主研发技术领先者,致力于以新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在产品上积极研究混合动力、轻量化、能量回收等技术,全方位提升主力车型的生态性和经济性。
东风新天龙重卡成为展会的焦点,新天龙基于“ECO LIVE”绿色生态理念进行产品升级,通过改型驾驶室、13L大马力国Ⅳ排放发动机、发动机冲焊蹄制动器、可调节扰流板等新技术和新配置的应用,受到市场和用户的更多关注。上市6年来,东风天龙在广大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销量不断攀升,至今累计销售突破30万辆,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天龙”商标已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首个入选的商用车行业子品牌。
在东风商用车公司重卡产品谱系中,东风大力神适用于工程项目、中短途重载运输,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整合不同的驱动型式和配置选择,为客户提供最佳的运输解决方案。本次车展展出的大力神全驱6X6油田特车和欧V大力神工程车,匹配国际领先的发动机,高可靠性能悬架、车架、传动系统,工程花纹轮胎、金属挡泥板,具有高品质、高通过性、低重心等优势,诠释了其专业领域价值标杆的特征。
具有“中卡价值标杆”称号的东风天锦,此次展出1台快速物流运输车(带车厢),采用轻量化设计,具有高效、高品质、轻量化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同类产品相比,东风天锦在操控性和驾乘舒适感方面更趋智能化、人性化,为司机提供高品质的汽车生活。
篇4
关键词:粮食储藏绿色低碳节能减耗
在当前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节能减耗的背景下,回顾一下我国粮食储藏的发展特点以及探索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1.粮食储藏的简要发展历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储量仅有100亿斤左右,这些粮食都是从光明的政府手中接收下来的。其实的仓储条件十分的简陋、破烂不堪、完全谈不上规范化和标准化,其管理的模式也是粗放式的。但整个粮食系统的人却有着“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敬业精神,开始了我国粮食储藏的艰难历程。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国家商业部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国家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作为指导我国粮食储藏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标准及办法,从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管理行为上全面系统的提供了法律依据,极大促进了我国粮食管理水平的提高,粮食损耗率保持在每年不超过0.1%的水平。之后,有相继颁发了《国家粮油仓库仓储设施管理试行办法》、《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评定办法》等管理办法。使得制度和标准更加规范和完善。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粮油储藏制度建设以及软硬件建设,基本解决了卖粮难和储粮难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加快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步伐,逐步解决了三老问题,在储量技术上、在管理制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2.新时期粮食储藏的特点
当前,无论从国内国外,粮食市场的形势很复杂。如何保持国内的粮价稳定民心稳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课题。从长远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耕地逐渐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增产的难度也加大了。因此,粮食储备方面自然存在新的特点和严峻的问题。
首先,受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影响、受我国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影响、受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仍将在长期保持储粮的较大规模。这无疑对新时期的粮食储藏提出新的挑战。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越开越多的农业户口将减少,再加上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粮食生产和消费在品种上的差异性。农民消费习惯和自己储粮的减少,粮食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运输数量会大增,粮食物流总量将呈扩大的趋势。如何做好仓储粮食的工作,如何提高粮食物流的运作效率,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储藏企业的多元化为粮食储藏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增加了难度。粮食系统的改革近些年,使得非国有企业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在07年已经达到了17%。此外,粮食的加工企业以及非粮食行业的储藏企业开始涉足粮食的储藏市场,而这些非国有企业,的储藏硬软件设施不健全不配套,尤为重要的是缺乏粮食储藏的专门人才,使得这些企业长期游离于现行的管理体系之外,无疑增加了行业管理难度。
第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方式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消费者对粮食的要求不仅限于简单的数量和质量的保障,而且向追求营养、卫生、环保这就对粮食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储藏期间的品质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当前粮食储藏存在的问题
首先,粮食储藏的硬件设施需要完善和加强。不少的地区仓容量太少,难以满足粮食的收购和储藏的需要,有些地区的粮仓破旧需要更新维修,否则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环境的差异较大,也存在储藏的合理布局问题。
其次,粮食储藏的软件技术需要突破“瓶颈”。这个问题表现在,现有的储藏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工作效率过低,粮食破碎率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新的科学技术的方法难以实施和应用,如生态储量的理论上和技术上都存在瓶颈迄今难以突破;传统的低温储藏则在成本上难以压缩,无法实施节能减耗;粮食基础参数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节能、减损、以及熏蒸剂替代技术的关键技术创新不足等等。
第三,管理体制不完善,难以适应行业发展是要求。由于储藏粮食的企业多元化发展,而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企业管理的现状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中央的技术标准过于粗线条,而地方因地制宜的标准出台的滞后,行业的技术应用标准总体水平不高。
第四,管理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总体上说,我国当前的仓储管理在人员配置、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业技能素养等方面有待于提高。在职职工忽视了继续教育扩充新知识的制度保障、内部管理的动力机制与压力机制不足,绩效评价不合理不健全,难以调动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4.基本对策与建议
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的特点和要求,结合我国当前粮食储藏方面面临的困难和处境。粮食储藏方面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吸收各方面的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和推进粮食储藏硬件设施的建设步伐和力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储藏基础设施条件;调整物流渠道和科学进行储藏布局,培养一批有影响的物流中心以便适应新的粮食流通形势的要求。
其次,加大力度进行粮食储藏技术的公关和创新研究,加强基础参数与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搞好粮食储藏提供技术支持,加大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强节能减排,努力降低成本、控制好粮食的品质推广绿色环保杀虫技术的应用、继续公关气调储粮的前沿技术的研发。
第三,创新发展粮食储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继续开展“一符四无”活动,结合新时期的新形势,创新形式、调整内容、改进评价体系和方法,提高“一符四无”活动水平、扩大“一符四无”活动活动影响。
第四,完善企业的标准化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粮食局颁发的规范性系列文件和技术标准,组织修订一些管理的细节,争取建立比较完善的行业保准体系和制度体系。
第五,加强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力度,人才培养应当结合当前的形式要求,分梯次分专业分技术工种进行轮训。高中低档的人才培养相结合。争取培养一支有过硬的技术素养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专业化粮食储藏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篇5
在这次国际会议前夕,上海世博会开幕了,借助前沿科技展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场景――比如,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人们驾驶零排放电动联网车出行;在未来的家庭中,客厅墙壁将成为融电视、电话、音响等于一体的多媒体“生活墙”。尽管这些场景还没有成为生活中的普及。但是人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是人类持续进化的动力。这些想象及展示给予本次的国际色彩提案以灵感,通过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世界、未来、科技、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感受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与希望,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前沿技术的应用与低碳的生活方式将影响和改变我们这个时代,色彩的发展也随之更加丰富起来,同时,伦敦市早在2001年就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致力于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以自然为蓝本的创意色彩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调节人们的心态。
带着这样的自然主义概念进入了第二天会议的主要议题:2012春夏时尚产业的色彩走向。根据第一天的会议精神提炼,同时,根据各会员国的2012春夏色彩提案,归纳了2012年春夏国际色彩流行趋势方案,新季的色彩丰富且变化多样,彰显自信,突出重点,表现出一种正在崛起的发现精神。首先,由于目前资源有限,我们急切试图挖掘到自然状态的最底端,希望用产品来回应那些有关来源、数量和原因的问题。灵感来自于这些有突破意义的材料,在它们身上,天然的性质和技术手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其次,我们推崇快乐主义,消除至今积聚在人们心中的经济不景气的懈怠情绪,将自我封闭的心绪打开,让人开朗、愉快起来。有人说:“巴黎人用感情过生活,而伦敦人则是用心设计生活”。在这样一个用心设计的精致城市,我们不得不尽情使用蕴含多样文化的、多元建筑风格的、华丽装饰的元素,并将创造性与反应积极的消费者联系起来,反映出利用新技术增强对传统认识的理念。
以此为背景,此次定案归纳了六个主题:第一主题:延续上季的米色、浅粉色。空气般的、明亮的、透明的、橡胶的、粉末状的、流露出一种朦胧的温柔。第二主题是冷色系。水波涟漪的效果和蔬菜的色彩,幻想的、平滑的,给人放松的感觉。第三主题:糖果的色彩。清新且有现代感的色彩成为新型运动的色彩定义。第四主题保持上季的两个暖棕色,代表了新古典主义的价值观,强调品质和价值,同时强调材质应用后的色彩表现。第五主题强调的是自然和人工,深卡其、竹黄、橄榄棕、红橘色。自然状态在真实物质与技术加工的关系中重新定位。创新材料和天然物质的优势结合起来,将自然原则融合在一起,注重简练、精致的工艺质量。第六主题延续上季的自由概念,提倡创作与艺术气息,流光溢彩衬托出城市中游离的阴影。
篇6
[关键词]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指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的碳中性的技术。例如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某些现在未知的技术。[1]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发展低碳技术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低碳技术创新可以加强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以免于受制于外国的技术,增强我国参与未来低碳市场的竞争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低碳技术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相应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国外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鉴
(一)英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鉴
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低碳能源国家战略白皮书——《英国低碳转变计划》,在该白 皮书中,提出了到2020 年和 2050 年英国的碳减排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各部门的碳减排目标及减排措施。[2](13)英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将清洁能源纳入国家 战略范畴,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环境发展模式,加强环境技术研发投入;英国统一加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立法,引进碳预算机制;利用市场机制采取一系列奖罚激励措施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低碳排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下大力气改变能源供应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低碳经济进行理念上的宣传,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建立低碳社会。
这些对于中国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国正处于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时期,应借鉴英国推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一系列做法,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美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鉴
美国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主要包括能源基础理论与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等技术,智能电网等技术,节能型交通工具及建筑技术,碳处理技术。从这些侧重方向可以看出,美国的低碳技术不仅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还包括节能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美国选择的是全面推进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从美国研发投入的分布上看出,以2010年度美国的预算为例,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总投入的23%,清洁能源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30%,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17%,碳回收技术研发的投入占总投入的30%左右。美国在低碳技术上采取全面发展的路线,既与美国在低碳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有关,又与美国科技政策的传统有关。[3](75)
从美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经验来看,我国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能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推进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增加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其他国家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进
欧盟对低碳技术的选择侧重点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欧盟成立了“欧洲能源研究联盟”和“联合欧洲能源研究院”,执行发展低碳经济的6项计划:“欧洲风力计划”、“欧洲太阳能计划”、“欧洲生物质能计划”、“可持续核裂变计划”、“欧洲电网计划”和“欧洲二氧化碳回收与储藏计划”。在这6大计划中,与清洁能源技术直接有关的就有4个。从投入方面来看,以2007年为例,法国、德国、意大利与英国是低碳投入的主要成员国,这些国家在低碳技术上的总投入为15.8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清洁能源技术。[4]
日本在发展地天技术过程中主要走的是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日本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和投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信息生活空间创新技术、交通技术、半导体元器件技术。日本还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注重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正因如此,日本在能源效率方面的优势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以单位 GDP 能耗为例,2007 年日本这一指标为 169toe/ 百万美元,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高达292 toe/ 百万美元。日本走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有助于发挥日本的技术传统和比较优势。[5](31-32)
德国采用产业转移与新能源开发措施,使鲁尔区等“钢铁中心”逐步变成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在鲁尔工业区的关税同盟区,已发展成工业遗产创意产业园。“在新能源方面,德国正研究光伏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厂、生物能源,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等,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能源”。[6](31)
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紧扣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技术传统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国的技术路线。我国在进行低碳技术的选择时,既要结合当今世界低碳技术的变化趋势,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能源结构和技术传统,注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路线。我国应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重点关注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密切关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的国际动向,同时积极参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注重清洁能源研发人才的储备与培训。
二、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和困境
(一)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现状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目前的能源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90 年的10.39 亿吨增长到2006 年的22.1 吨”。①中国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已经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开发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然而,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技术落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目前,我国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一些重点行业中,落后工艺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我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在未来几十年内将长期存在,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这将极大地增加未来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也给我国带来更大的减排压力和国际谈判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对各国来说都是新问题,发展低碳技术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求。
2.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其特点是重工业加速发展,并消耗大量资源,呈现“高碳”特征,但我国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我国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非常薄弱,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主要依靠政府的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或者是国际机构的贷款或捐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的支持也不够,许多银行不选择低碳项目融资,即使选择,贷款数量也很有限,未能满足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需求。
3.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鼓励政 策有限,尽管也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随着体制的变革以及机构的变化,一些政策名存实亡,未能真正实施。我国的相关立法在体系上并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并且,现有的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政策也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将成为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障碍。
(二)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存在的困境
1.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存在的困境。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目前,高能耗、低能效、高排放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本现状,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据测算,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预示着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依赖高碳能源,高碳能源在短期内尚无法被低碳能源所替代。[7](56)因此,我国当前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存在着 高速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与困境。
2.发展低碳技术过程中 “抵消效应”的困境。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提高能源效率的核心动因是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会带来节能和增产两方面的效应,其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可能被增产和使用率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加所抵消。因此,在发展低碳技术过程中存在着这种“抵消效应”的困境。所以,在低碳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中,要注重发展不存在抵消效应的节能技术(如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
3.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锁定”的困境。有研究指出,工业经济处在碳锁定的状态,尤其是锁定在碳密集的化石燃料能源系统,这是由技术和制度共同演进的过程中路径依赖的报酬递增所引起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技术似乎已被证明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以应对迅速工业化的大量能源需求。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资本的不断增加,能源需求大幅上升已出现了能源紧缺危机。能源得不到可靠保障会阻碍投资和工业化进程,因此我们也面临着原有的工业化政策带来的与之俱增的能源压力。这种正反馈过程会倾向于继续应用或投资于旧技术,最终可能形成碳锁定。 因此,受益于长期递增报酬的以碳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妨碍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的创新。我国发展低碳技术,存在着技术创新与“制度锁定”方面的困境。所以,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出替代方案,克服系统中存在的碳锁定或解锁出更加清洁高效的新技术。
4.低碳技术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存在的困境。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突破,并以此改变我国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果没有自主低碳技术的积累,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可能受制于人,使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被他人套上紧箍咒。长期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大多从境外引进,能源领域某些企业借助引进技术,利用国内低价资源及运行成本,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其采取的低价竞争策略,不仅扰乱了整个行业秩序,而且严重削弱和打击了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自主低碳技术缺乏必要的积累。我国低碳技术特别是其中的低碳核心技术储备,远远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前期积累,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有些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引发水土不服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因此,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的困境,需要我国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加强低碳经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研发核心技术。政府也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组织某些企业引进技术后利用低价策略扰乱行业秩序的行为,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与创新。
三、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应制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的短、中、长期规划,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系列化,做到研发一代,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的研发;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望引领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低碳技术,如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垃圾无害化填埋的沼气利用等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集中投入研发力量,重点攻关,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低碳技术的引导与激励机制,加快低碳技术人才培养
1.要建立低碳技术的引导与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绿色证书交易制度是建立在配额制度基础上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在绿色证书交易制度中,一个绿色证书被指定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当国家实行法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时,没有完成配额任务的企业需要向拥有绿色证书的企业购买绿色证书,以完成法定任务。通过绿色证书,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引导企业研发和采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制定和实行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并经过清洁生产审计符合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低碳产品优先采购引导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大力开发低碳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制定和实施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升级,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实现低碳发展。
2.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应当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 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其关键就是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目前我国低碳技术人才短缺,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应把低碳能源技术、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专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直接为企业培养大批急需的低碳技术人才,使他们掌握最优化的设计方法,提高研究、设计和创新能力,加快低碳产品研发速度,缩短低碳产品的研发周期。
(三)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与技术生命周期相配合
低碳技术创新是具有周期性特征的,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研究开发(R&D)、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三个阶段,政府有必要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在R&D阶段,政府需要通过投入资金和提供技术平台等,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参与技术的研发;某些前期投资大、研发周期长的大型研究项目需要政府直接投资进行,另外,政府也要促进低碳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在试点推广阶段,新技术的研发已基本成形,将新技术尽快推广应用到市场上是科技政策的主要导向,政府要对企业的市场推广投资在税收、土地等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企业建设示范工程,通过投资补贴、消费补贴等鼓励新技术产品市场的扩大。产业化应用阶段是技术创新周期的成熟期,新技术的应用与商业化已经相当成熟,此时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市场本身,而科技政策主要是不断完善公平的市场秩序,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国际渠道,帮助企业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与低碳产业的竞争。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综合运用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
在低碳技术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包括技术的研发、资金的获得、技术的认证、技术的保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交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保障。应当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低碳能源产业建设机制,拓宽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融资渠道。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央财政设立低碳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和国家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各级地方财政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对核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低碳能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五)学习发达国家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策略,加强国际碳技术交流与合作
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我国应当学习发达国家紧扣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技术传统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国的技术路线。我国在进行低碳技术的选择时,既要结合当今世界低碳技术的变化趋势,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能源结构和技术传统,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路线。
1.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虽然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世界能源的供应结构,但是考虑到清洁能源技术商业化运用的长期性及当今世界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结构的锁定效应,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化石燃料仍将是世界各国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基于这样的判断,阻断化石燃料燃烧后进入大气的碳回收与储藏技术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下,碳处理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这项技术的突破必将催生新的行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我国应在碳回收和储藏技术上采取高强度投入,要重点研发也应应用节能技术,这是由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决定的。
2.除了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国还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不仅通过新的与气候合作相关的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的能效与碳强度的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需要积极谋求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我国技术模仿的重要经验,与节能技术发达的国家(主要指日本)展开紧密合作。将节能技术率先应用于高碳排放行业(比如钢铁冶炼等黑色金属加工业) 将有效降低碳排放,加快我国低 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第1 版[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婕,曾德明.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中的锁定效应与对策——基于创新系统的 视角[N].光明日报,2010-3-30.
[2]郭磊,马莉.英国低碳能源战略白皮书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力技术经济,200 9(12).
[3]徐大丰. 低碳技术选择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0(4).
[4]樊国生.“低碳"社会:德国见闻.http:///?action-viewnew s-itemid-796,2008-5-11.
[5] 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篇7
Abstract:The low-carbon economy is a new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essence is the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the core of energy technolog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change. First,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the system describes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Europe, the typical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ed countries on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follow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imple and low-carbon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difficulties in China; Finally, propaganda, economic policies and low carbon technology system of three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 "road map."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经济政策 技术创新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 economic policy technology innovation
作者简介:姜启亮(1969-),男,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通讯作者:吴勇(1971―),男,安徽马鞍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一、 美、日、欧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分析
下面通过文献归纳与整理探讨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和经验。
(一)美国:能源政策和立法政策综合使用
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将发展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计划投入1 500亿美元,用3年时问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 ,2025年,将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6月,美国完成了《国际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碳排放权)限额的交易体系的基本设计。该法案规定的减排目标为:至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至2050年减少83%。尽管这一中期目标与国际社会的期望相距甚远,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过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但该气候变化法案的出台,仍标志着美国在二氧化碳的减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1]。
美国政府通过能源政策的调整来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政策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能源战略转型。一方面为美国家庭提供短期退税,应对日益上涨的能源价格,未来10年投入1 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有助于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在美国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力争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比1990年减少80%[2]。
第二,关于电力方面。美国计划到2012年,使发电量的10%来自可再生能源等,2025年这一比例达到25%。推进智能电网计划。
第三,关于新能源技术方面。美国计划用3年时间将风能、太阳能和地热发电能力提高一倍。政府将大量投资绿色能源一风能及有着广阔前景的新型沙漠太阳能电池板、核能等。
第四,关于建筑方面。美国对政府机关办公楼和全国各地校舍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更换原有的采暖系统,代之以节能和环保型新设备。
(二)日本:技术与立法并重
日本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低碳高技术扩展能源科技发展战略
面对能源的日渐短缺,日本把能源技术列为本国的科技研发重点领域,即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清洁非化石能源两个方面入手。《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中的4个推进领域之一就是能源技术。2006年6月,日本出台了国家能源新战略,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2030年前将日本的整体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0%以上;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3]。
第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全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
根据日本科技预算重点战略,2008年日本政府科技预算为35 708亿日元,比2007年增加595亿日元,增幅为1.7%。一是用于8个重点领域政策性课题的研究开发经费比2007年增加467亿日元,占政府科技总预算的48%。二是战略重点科学技术经费在2007年大幅度增加36%的基础上,2008年又比2007年增加13.4%,从3873亿日元增加到4 393亿日元。三是增加国家基础骨干技术的资金投入。四是通过科技预算对落实重点科技政策的项目给予经费保证。
第三,加强能源立法,规范和支撑低碳社会建设
日本已构建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为指导,由煤炭立法、石油立法、天然气立法、电力立法、能源利用合理化立法、新能源利用立法、原了能立法等为中心内容,相关部门法实施令等为补充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能源法律体系[4]。
(三)英国:以气候税为主的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英国政府自2003年发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后,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减排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总的来说,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具体包括,实施气候变化税制度、创新碳基金、推出气候变化协议、启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使用可再生能源配额等,这些政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下面具体对气候变化税制度、碳基金及气候变化协议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其一,实施气候变化税(CCL)制度。英国政府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气候变化税,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设置不同的税率,将气候变化税的收入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返还给企业:一是将所有被征收气候变化税的企业为雇员交纳的国民保险金调低0.3个百分点;二是通过“强化投资补贴”项目鼓励企业投资节能和环保的技术或设备;三是成立碳基金,为产业与公共部门的能源效率咨询提供免费服务、现场勘查与设计建议等,并为中小企业在促进能源效率方面提供贷款。
其二是设立碳基金。碳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气候变化税,从2004年度起又增加了两个新的来源,即垃圾填埋税和来自英国贸易与工业部的少量资金。碳基金主要在三个重点领域开展活动:一是能马上产生减排效果的活动;二是低碳技术开发;三是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碳基金作为一个独立公司,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实行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一方面,公司每年从政府获得资金,代替政府进行公共资金的管理和运作;另一方面,碳基金力图通过严格的商业管理制度保障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碳基金的这种独特地位,有利于协调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媒体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关注和培育低碳经济。在英国,气候变化税一年大约筹措1112亿英镑,其中8 76亿英镑以减免社会保险税的方式返还给企业,1亿英镑成为节能投资的补贴,0 66亿英镑拨给了碳基金。
其三,推出气候变化协议(CCA)。英国政府考虑到气候变化税的征收可能给能源密集型产业造成重大负担,又推出了气候变化协议制度。能源密集型产业如果和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并达到积极据欧规定的能源效率(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政府可以减少征收其应支付气候变化税的80%。如果企业不能实现约定的目标,英国政府亦允许这些企业参与英国排放贸易机制。
(四)德国:能源税、生态税和可再生能源法相结合
德国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对低碳产业的调节作用,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通过税收改革刺激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德国把征收能源税作为生态税改革计划的一部分,对特定的能源进行征税。1999年,第一次开始对汽车燃料、燃烧用轻质油、天然气和电征税。
生态税是德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政策之一,主要征税对象为油、气、电等产品。税收收入用于降低社会保险费。为提高工业领域蕴藏的巨大节能潜力,德国政府计划在2013年之前规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与企业的节能管理挂钩。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复兴信贷银行已建立节能专项基金,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
第二,通过立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德国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补贴,平衡了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高的劣势,使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除水电外)起步晚、规模小、成本高,没有独立的电力传输网络,难以通过电网输送给用户。为解决这一问题,德国1991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并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办法和足以为发电企业带来利润的收购价格。德国还制定了沼气优先原则,促使天然气管道运营商优先输送沼气,并参考天然气制定沼气的市场价格,从而确定补贴额。此外,德国还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促进将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
第三,通过多种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为减少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德国政府计划通过修改机动车税来推动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规定新车要标注能源效率信息,将二氧化碳排量纳入标注范围。德国自2005年开始在联邦高速公路和几条重要的联邦公路上对12吨以上的卡车征收载重汽车费。德国政府还极力主张支持“欧洲航空一体化”建议,希望通过一体化将航空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10%。德国法兰克福和慕尼黑机场从2008年开始进行为期3年的航段实验,根据二氧化碳排量时在上述机场着陆的航空公司进行奖罚。
(五)意大利:实行低碳价格收费机制与认证制度
由于意大利政府重视落实《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其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并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以降低主要能源生产和消耗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包括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绿色证书”制度、提高能源效率的“白色证书”制度、能源一揽子计划以及向欧盟提出的能源效率行动计划等。
第一,“绿色证书”制度
“绿色证书”是指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并由国家电网管理局认可后颁发的证书。它既是一种认证,又有具体的数量标准,每张证书代表5万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生产量,有效期为8年。根据意大利“99/1999号”法的要求,年产量或进口量在1亿千瓦时以上的非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必须按前一年度实际产量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开始为2%)向国家电网输送可再生能源。
第二,实行“白色证书”制度
“白色证书”也称能源效率证(TEE),是意大利政府为减少能源消耗而出台的鼓励措施,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企业申请“白色证书”,有最低的节能目标,根据注册项目的不同而变化。“白色证书”可以流通转让,电能和天然气管理局(AEEG)负责签发TEE、评估TEE价格并对节能效果进行检查。TEE主要针对节约电能、天然气、其他燃料三种类型进行发放。最终用户达到10万以上的企业,必须实施“白色证书”制度,10万用户以下的企业或服务、制造和安装部门的企业可以自愿实行。对达到节能目标的企业,AEEG或其他政府部门将给予经济奖励。节能效果超过规定目标,可出售其富余的“白色证书”,达不到最低节能目标者,可从市场上购买“白色证书”,否则将受到经济处罚。
第三,能源一揽子计划
为落实《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意大利政府结合2007年财政法,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措施。
从需求方面看,意大利政府2007财政法规定的优惠政策的实施条例包括: 关于建筑物的能源合格认证(减少热量损耗、太阳能装置安装、旧取暖装置的更新等)、工业能源效率(购买和安装高效率电机)、关于光伏太阳能发电(ENEA与措施实施部门以及电力服务管理局合作,从技术方面对光伏设备的技术水平进行监督,指明技术创新的需要)、其他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减轻GPL的财政负担,支持建立生态公园),支持农业能源系统(混合能源的强制使用、税收减免等)。
从供给方面,已启动了第一个关于能源效率和生态工业的工业创新计划,规定政府将对申请企业的下列投资给予资助: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环境影响小和节约能源的新产品的开发投资;能降低能耗的新工艺的开发[5]。
第四,能源效率行动计划
欧盟的提出了2016年的节能目标是能源消耗节约9%,意大利向欧盟提出的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继续对建筑物进行能源认证,给予石油液化气GPL减少税赋,建立生态汽车园以及减少污染的激励措施;对农业能源系统的优惠措施,对高效率工业电机的税收减免;对高效率家用电器的税收减免;推动高产出的联合发电装置等。
其二是正在讨论的一些欧盟关于生态设计的法令,规定所有产品或服务,都必须有符合欧盟规定的能耗标签。
其三是从2009年开始,将汽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限制在140克/千米,并相应节能23260亿千瓦时/年,占总节能目标的18%。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挑战
低碳经济是是当前国际国内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我国已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尽管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一系列努力,还存在诸多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
第二,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平均仅相当于煤炭的80%、天然气仅相当于煤炭的60%,而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第三, 能源结构转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用煤炭替代薪柴的第一次能源结构转换没有完成,用油气替代煤炭的第二次能源结构转换也没有完成,面对第三次能源结构转换,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任务相当艰巨。
尽管面临很多发展困难,但目前我国政府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已经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正在电力、冶金、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新的更有效的低碳技术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研发出来并产业化应用。下面具体探讨我国如何走好低碳经济的路线。
三、中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
结合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我们不难发现,发展低碳经济首先是一个社会意识问题,其次再是一个政府政策支持的问题,关键关于碳技术体系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下面本文重点探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
第一,加大低碳意识的宣传,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把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循环消费、低碳消费,例如,提倡开环保车、家庭节能等,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积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对能源企业制定强制性的绿色能源比例,也没有鼓励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的补贴。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已有做法,加强政策扶持,提供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我国应考虑开征碳税,开征碳税的结果可以极大地降低CO2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碳排放交易机制有利于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实现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
我国要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对碳交易的管理。一方面,要规范交易规则,发展碳交易的中介机构,确保合理的交易价格;另一方面,要建立绿色能源交易机制,把碳交易与激励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结合起来,调动全社会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
第三,开展碳技术体系的研发与创新
在低碳技术发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以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目前,我国70%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化工、建材、石化、冶金等方面,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
其次,以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根据卡亚公式(二氧化碳排放=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必须放在能源效率的提升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上:通过先进技术、加强能源管理、深化资源能源的市场机制改革等措施,实现大幅度能效的提升。在能源构成上,多开发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国的水力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生物燃料、地热、潮汐能以及核能,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综合形成一条能源链,达到调整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短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实现资源可持续供给。能源消费结构上,通过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限制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优化工业内部结构,达到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标[6]。
最后,重视高碳生活方式的改变,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以及地热能、海洋能等。在广大的农村广泛利用生物能源,大力发展沼气,为百姓做饭、取暖、照明提供能源,培育低碳生活方式。还必须积极研发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积极作用。保护自然碳库,扩大碳汇,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军.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能源投资概览[J].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 2009(2):37-39
[2]杨明钦.美国经济危机的复兴与应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关系[J].中国能源,2009(4)
[3]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 2009(5): 12-15
[4]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6):112-116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33-05
一、引言
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CO2”。这表明了中国将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进入低碳社会的决心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的总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就是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目前工业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而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柏林指出,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谁的经济更低碳,谁就有占有新市场的优势。因此,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力争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日本也于2007年2月公布预算研究结果,到2050年可能减少70%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进入低碳社会。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着手开展了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相应推动政策的研究。
低碳经济来源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它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同时兼顾了“低碳”和“经济”,即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碳基燃料的使用,尽可能地实现能源利用转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所以,产业集群与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re Advantages,简称SCA)是互相关联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迅猛的发展及其在市场中所表现出的强劲的、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数控机床、发电设备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9年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超过了100万辆,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所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和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已有不少,学者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但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分析却鲜见。
(三)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经济发展的三大态势是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符合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以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替代传统经济模式。具体而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碳特征为发展方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实施CDM、节能减排为主要手段,以进行技术创新、碳中和技术为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图1。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将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寻求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并要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不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现状与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转型,并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其中,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同时,低碳产业发展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在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交易、碳关税等规则和准则。2007年秋,我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围绕低能耗和低污染,圈定了“太阳能经济”、“风能经济”、“核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方面。政府方面也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早已纳入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主题。2007年我国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方案领导小组,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国家发改委承担。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工业增长8-7%。工业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494种工业产品中,有364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汽车工业产销两旺,前两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961万辆和966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突破历史纪录。同时,我国在低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一五”之初,我国确立了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前三年已经完成一半,GDP能耗下降10.8%左右,2009年上半年又有4.9%的降幅。而如果在“十一五”末实现20%寿右降幅的目标,相当于节约6亿吨的标准煤,相当于少排15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见,装备制造业集群借力“低碳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力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2008年中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核电装机910万千瓦。考虑生物发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预计2020年风电、
核电建成装机容量从此前中长期规划的3 0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分别上调至1亿~1.5亿千瓦、7000万千瓦。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部分可再生能源2005年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如图2所示(单位:万千瓦),可以看出,只要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总的能源消耗占比不高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得到飞速的发展。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通过相关测算,如果达到当前市场预期的2020年的风电与核电的装机容量,那么,届时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预计很有可能达到16%~18%。这将超过15%。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风电、核电分别5500元/kW、8000元/kW的设备投资成本汁算,2020年之前,风电、核电设备市场约8250亿、8000亿元。可以说,国内再生能源规划为风电与核电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面对全新的产业和市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共享资源,带动力了集群的优化效应。集群内企业纷纷以战略眼光,积极投身于新产业,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在2009年,华冶集团与太阳能领域巨头――央企天威保洽谈强强联合,全力进军低碳经济领域;辽宁九夷三普有限公司在新能源充电电池行业实现了跨越,企业已经为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知名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辽宁重机轴承有限公司研发成功风力发电用的新型轴承,已经在内蒙古等风力发电企业广泛使用;荣信股份生产的SVC可以节能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SVC制造商,包兰线铁路改造、包惠线铁路改造、神华煤矿变电站建设、华菱钢厂改造、大唐辽宁风电场控制系统等都用了荣信的SVCt。
(三)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转型扩张
国际上的美国通用电气集团从2000年开始打造水处理部门,先后进行五次并购,成为世界上工业用水处理装备主要提供商之一;2003年并购奥地利颜巴赫公司,成为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的领跑者。德国西门子依托技术优势,在华执行"2010加速度战略”,销售节能环保装备,力争获取1000亿元人民币收人。
低碳经济一般包括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两个方面,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核电、生物质能等属于新能源,电路传输节能产品、减排技术等具体环节,智能电网带动的产业链等属于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引领下,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进行集群内技术创新,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相关业务扩张。以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为例。南昌市LED产业发挥集群效应,正在兴起电动汽车动力模组、环保电动车、LED绿色照明、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设备等一大批低碳产业。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光电产业,将光电子产业与微电子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研发太阳能成套技术、生产太阳能成套设备。目前江西赛维LDK、上海卡姆丹克、通用太阳能电力等企业积极抢滩南昌光伏产业,初步开发了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等上中下游产品,预计到2011年,全市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重点突破和产业上的重点跨越,还推动了节能减排,拓展了产业发展领域。
虽然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需求市场,但面对国际化的“低碳”竞争,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产能过剩,核心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中国电监会在风电发展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比明显落后,仍局限于材料选用及局部工艺改造,轴承、变桨距系统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614万千瓦,华锐、金风、东汽稳居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22%、18%、17%。由于风电整机制造的进入门槛较低,国内已经有许多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进入了风电制造产业,按照各个企业的产能规划,后期将供大于求。这种主要以低附加值制造而带来的产能过剩,很可能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国内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研发,维持当前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高,设计能力缺乏的局面,那么整个产业将始终受制于国外专利技术。
目前我国核电规划在建项目达2 500万千瓦,设备制造企业的核电业务的收入规模在未来三年将会呈现50%以上的增长。即便是核电技术门槛较高,行业竞争较有序。但是由于核电的核心部件也主要依赖进口,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核电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至今仍未盈利。
第二,不够重视研发环节。一直以来,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只看重GDP增长,只关注产业链中的制造业环节,不重视研发环节。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使用清洁能源”,而不是“全民制造清洁能源”。有些地方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有思想误区,使得某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过程看起来并不低碳。我们在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往往将新能源设备制造简单等同于低碳经济,导致了仍然在大规模的发展制造业。
以电力行业为例。自1990年到2006年,我国因能源生产排放的CO2是全球变化最快的。目前我国因电力生产排放的C02占全球的18%,仅次于北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困难。我们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提供的数据图,图3,可以看出,中国排放的C2比较高,高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说明我国不够重视需要长期投入的低碳技术的研发,致使该技术比较落后。
第三,度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不具备创新能力。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群,都还没有达到创新性产业集群的阶段,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还偏低。其一,集群自身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集群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特别是在国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其二,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我国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规模相对来说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所以,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基本上所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主要用来模仿或追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的企业甚至连模仿都很难完成。其三,鉴于上述因素,企业也难以从集群中获取较强的创新支持。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要帮助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低碳政策并坚决实施
我国的低碳政策在近年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坚决实施相应的低碳政策:可以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建筑节能评级,以减税方式对开发节能建筑的地产开发商进行鼓励,并对购买节能住宅的人提供的抵押贷款、减税或补贴等相应的优惠政策;可以通过购车税、开征燃油税等方面的合理减免来鼓励
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环保汽车,并对研发节能汽车和使用节能汽车的用户实行相关优惠及减免等政策;可以通过完善清洁发展机制(cDM),进一步培育碳交易市场,并逐渐建立碳交易制度等。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应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等,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产业的设备更新、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促进我国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渐进式转型。
(二)推动节能低碳技术,实现高低碳行业协同发展
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技术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图4。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前提。现在我国核心技术还不成熟,许多设备和关键核心技术还要从发达国家引进,所以我国应加快研究开发新型保温墙体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应用技术,推进太阳能、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开发应用;要加快开展IGCC技术的研发工作,筹建示范项目区,将IGCC和煤化工产业相结合,在清洁高效发电的同时,生产系列石化产品,真正实现煤的清洁使用;还要不断推进ccs0工程建设,以提高我国CCS的技术水平。
与制造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推动低碳行业与高碳行业的协同发展。低碳部门往往离不开某些高碳行业的发展。以风电为例,其研发、运输、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包括技术研发、发电、制造、钢铁、冶炼、维护服务等,风电企业自身带动的直接就业远远小于其相关行业带动的间接就业。因此,向低碳就业转型也要考虑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绿色投资促进低碳就业。碳汇@林业的发展对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火电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后对就业的净效应为负,但是绿色投资拉动就业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这样,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太阳能、风电、生物燃料、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1221。
(三)抓住低碳商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据专家估计,到2012年,世界低碳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英国《斯特恩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值将达每年5000亿美元。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低碳经济问题上有很大优势: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低;技术合作潜能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进程中的技术合作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方面原因,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抓住低碳商机,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2.69亿元,增长17.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3%,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4.48亿元,增长16.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超过40%。从全国看,前三季度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568.6亿元,增长20.11%,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_点。作为辽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组织实施了一批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保持持续竞争力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沈阳机床集团成功研制出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飞阳数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由此,中国数控机床的“大脑”不再受制于人。我国首台+800kV高端换流变压器在特变电工沈变公司问世,标志着沈变已全面掌握世界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研制领域的前沿技术。
(四)区域创新、文化创新是“低碳”的有力保证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的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系统,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它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从而实现互动创新。所以,自主创新应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实体,它更关心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一些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就需要借助大学雄厚的科研能力,企业与大学合作就能够保障大学中的科研成果能够很快地转换成生产力。
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文化的创新也很重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树立一个凝聚人才的企业理念,企业的发展才更有力。装备制造业集群只有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才能具有持续竞争力,也才能成为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
篇9
【关键词】中小造纸;生存环境;转型升级;对策
一、造纸产业的生存环境
1.国际环境
造纸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世界造纸工业发展重心继续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造纸原料将是各国争夺的焦点,国际纸业跨国公司在林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多种形式控制林地资源,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本国废纸资源的回收利用;世界造纸工业通过加大废纸利用、林纸一体化、采用节能减排技术,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世界大型制浆造纸装备供应仍处于垄断局面,且短期内难以改观。
2.国内环境
据中国造纸协会调查统计,2013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10110万吨,消费量9782万吨,人均年消费量为72千克(13.61亿人)。2004~2013年,纸及纸板生产量年均增长8.26%,消费量年均增长6.74%。2013年规模以上造纸生产企业2934家,纸及纸板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生产企业15家,木浆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生产企业3家,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四省产量均超过1000万吨。
3.贸易环境
随着我国纸品生产总量的增长和产品品质提高及品种的增多,使纸和纸板产品进口量在逐年减少的同时出口总量也在逐年增加。2013年进口纸及纸板、纸浆、废纸、纸制品合计4905万吨,较上年降低1.49%,出口874.41万吨,较上年增长14.12%。
4.政策环境
《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制浆造纸工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与设备和行业准入标准,对经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企业或生产线要依法整顿或关停;2014年工信部组织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标准提升计划,并要求加快组织编制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落后用水工艺装备淘汰目录。
二、中小造纸企业转型发展进行时
1.典型实例
抚宁县造纸产业已历经40余年的发展,该地区依托丰富的稻草资源,造纸产业曾一时兴旺,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随之环境污染、水源紧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曾一度全部停产整顿。在严峻的挑战下,该县积极推进传统造纸产业转型升级,拆除落后生产线,关闭不达标小造纸,淘汰落后产能45.83万吨,新上年产能10万吨以上高强度瓦楞原纸等高端产品生产线8条,全县产能突破90万吨。同时所有造纸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接通“一厂一管”工程,保持稳定达标排放。另外,利用造纸废弃物生产绿色有机肥、废塑料处理项目也陆了投入使用,实现了变废为宝。该县造纸产业实现了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并“蜕变”成长。
2.重要地位及存在问题
我国中小造纸企业分布广泛,大部分经营多年,吸纳本地大量城乡居民就业,培养了熟练的技术员工,在提高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型造纸企业更适合接收中小批量订单,更易于满足个性化需求,对市场反应更加灵敏。同时面对严厉的环保标准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必然更新设备、增加设施、研发新品,加大资金投入,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或将更大,融资困难、技术薄弱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中小造纸企业路在何方
1.资金是保障
帮助中小造纸企业平稳度过发展“阵痛期”,在环保、就业意义上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中小造纸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急需投入大量资金,加上产成品、应收帐款、贷款利息占用大量资金,企业资金周转紧张。建议政府从排污费中定期拨款返还企业并加强监管,对改造升级贷款实行专项贴息,制定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奖励办法,引导其驶入良性发展轨道。
2.联合是出路
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导致成本加大、力量薄弱,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是横向联合,在中小造纸企业相对集中区域建立“造纸工业园区”,合作建设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打包”对外宣传推介,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最少化;二是纵向联合,发展造纸产业上游原材料项目和下游产品开发利用项目,如因地制宜培育速生丰产林、建设原材料产品物流中心、彩印、包装箱等项目,提高规模效益。
3.技术是关键
要实现中小造纸企业绿色化发展和装备现代化,在科学制定排放标准和准入政策的同时,更需要为企业提供多类最佳可行技术。技术体系的推荐宣传与指导,需要造纸协会、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重视,弥补中小造纸技术力量薄弱的“短板”,实现高端技术的顺利应用。
篇10
关键词:路桥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管理
路桥工程建设中,传统工艺技术的应用易于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违背了绿色城市建设理念与要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工程建筑领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全新的要求,加快路桥工程生态环保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于路桥工程建设中,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路桥工程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意义概述
绿色施工技术,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遵循节能环保发展理念和要求,所形成的前沿技术。和传统施工技术相比较而言,绿色施工技术具备了更加突出的优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高效
绿色施工技术具有前沿性,是由多项新型技术和理念所形成的,其经济高效性优势突出,将其应用于路桥工程建设中,有助于达到更加理想的施工效率和质量,缩短工期,最终达到保质量、提效率、增效益的目的。
(二)有机协调
路桥工程建设时应用绿色施工技术,更加注重建筑和环境两者的密切关系,发挥绿色施工技术优势,协调路桥工程和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路桥施工建设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达到有机协调的目的。
(三)节能环保
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于路桥施工中,具备显著的节能环保优势,通过加强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的节约控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避免水电、材料等资源浪费,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废弃物,提升路桥施工节能环保化水平。
(四)满足管理需求
新时期,建筑业高污染、高能耗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推动路桥工程节能环保化发展成为思考的关键问题。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发挥其优势,严格约束、限制路桥施工污染问题,提升全员绿色文明施工意识,减轻光污染、噪声污染、扬尘污染,控制水源浪费,保护土壤,提升路桥施工绿色化管理水平,满足新时期路桥工程项目管理需求。
二、路桥工程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分析
(一)环境整体保护技术
首先,路桥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地质、水文等勘察工作,结合勘察数据资料编制路桥施工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合理选用绿色施工技术,在保护地质、土壤的同时,防止路桥施工污染土壤。其次,要做好周边环境勘察工作,路桥施工大多处于郊外,往往会有荒废场地,因此要重视应用,如放置施工材料、设备、建立临时办公场所等等,在避免造成破坏的同时,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再次,路桥施工周期长、任务量大,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地表土层,导致地表,大风天气易出现扬尘污染现象,因此施工单位应及时在的地表覆盖防尘网,施工后及时种植恢复地表植被。接着,路桥施工期间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制剂、危化品,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危化品的储存、管理工作,设置专人看管,控制危化品堆放高度、面积,远离水电资源,避免造成污染,产生危害,每天应检查危化品状况,确保无渗漏等现象。最后,路桥施工建设期间需要进行土壤开挖作业,进而产生大量的废弃土壤,此时应做好土壤管理工作,将其堆放于安全场地,并覆盖防尘网,在避免扬尘污染的同时,为后期回填作业提供充足的土壤,避免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
(二)扬尘抑制技术
路桥施工中,扬尘污染是常见现象,由于路桥工程涉及拆除、挖掘、运转等作业,并且需要应用大量的混凝土、砂石等材料,如管控不当极易飘散到空气中引发扬尘污染问题,人吸入细小颗粒物后,会严重危害自身健康。基于此,要高度重视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于路桥施工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扬尘抑制效果。首先,路桥施工中现场作业车辆和机械设备,要做好清洁工作,并设置防风抑尘网,有效遮挡扬尘污染物。其次,水能够起到良好的降尘效果,因此要在路桥施工现场,设置适当数量的雾炮机,采用水平360°自由旋转和垂直-10°~45°上下俯仰调节功能,360°全覆盖、无死角喷洒,保证环境湿润性,有效缓解路桥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问题。最后,针对施工时散落在地面的粉尘,施工单位应及时做好清洁工作,避免造成二次扬尘污染(如下图)。
(三)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因此要高度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路桥施工各个环节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如管控不当则极易造成水资源浪费现象,加剧水资源消耗。因此路桥施工时,应选用高效节能设施设备,使用设备后及时关闭开关避免浪费。施工单位要重视对用水器械设备、管道的检查维护工作,及时发现设备漏水、管道破损等问题并予以处理,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此外,施工单位要重视对废水的回收再利用工作,包括洗车用水、雨水等,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再利用与路桥施工中,减少对自来水的使用,缓解水资源紧张和短缺困境。针对无法回收再利用的水资源,应严格按照规定排放,避免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避免对周边居民用水安全产生威胁。
(四)光污染防治技术
路桥施工建设期间,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巨大,这是引发光污染的重要因素。光污染可分为1~9级,级别越高,污染性越强。光污染不仅会对人的视力造成影响,而且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做好光污染防治工作至关重要。路桥施工中,往往需要进行电焊作业、深夜照明,为有效防治光污染问题,要予以合理化的控制。如路桥施工现场过于靠近居民区,应在照明灯上蒙上灯罩,有效降低亮度,并在周边设置反光板,有效减轻光污染,在满足路桥施工需求的同时,避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五)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路桥施工期间需要应用诸多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运转、土石方作业、打桩作业时,均会产生较大的噪声,进而引发噪声污染,影响周边居民日常起居,严重的会导致听力下降,所以要重视对噪声污染的控制工作。路桥施工时,施工单位应结合实际需求,合理选用适当功率、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尽可能地减轻轰鸣声。要在施工现场设置隔音板,将噪声传播有效隔绝。要控制施工时间,尽可能在白天施工作业,并避开中午时间段作业,禁止在夜间进行高噪声作业。要在施工现场设置噪声检测仪器设备,实现对施工全过程噪声的有效监测,如发现噪声超标,施工单位应及时进行调整,将噪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周边居民所造成的影响(如下表).
(六)废弃物处理技术
路桥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物,例如,废水、混凝土、钢材等,若上述废弃物处理不当,则会引发严重的水源、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一些化学制剂处理不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巨大,甚至会威胁人体健康,所以施工单位要积极做好对路桥施工废弃物的处理工作。施工单位在路桥施工全过程,要树立较高的节能环保意识,及时处理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对废弃物统一堆放处理。以固体废弃物为例,施工单位应将其运输至专门的建筑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借助建筑垃圾破碎机、振动筛、振动给料机等专用设备将建筑垃圾进行破碎、筛分获得再生骨料,对废弃资源进行再利用。分选后的建筑垃圾经过特定除铁设备(干式磁选机)去除其中含有的铁质物质,经粗碎、中碎、甚至细碎设备的粉碎处理,加工成一定粒度的再生砂石骨料,最后应用于路基石料、免烧砖、水泥掺合料等诸多方面,实现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资源利用率,避免了资源浪费。
三、路桥工程中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管理对策探讨
(一)树立绿色化施工技术管理理念
路桥施工中,为提升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效果,施工单位应积极做好管理工作。施工单位要充分意识到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价值与优势,树立绿色化施工技术管理理念。要明确传统工艺技术所存在的高污染、高能耗等弊端,科学编织绿色施工技术管理规划,规划编织时要提升绿色环保意识,在充分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施工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垃圾和废弃物的形成,增加路桥工程施工材料的反复循环利用比例。要做好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整体状况的统筹考虑,对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予以妥善规划,树立绿色环保节约理念,对路桥工程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投放和施工材料,在避免施工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对施工场地的最大化利用,提升路桥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管理效益。
(二)加强能源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路桥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民生性工程,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在路桥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对于各项能源、资源的应用需求量与日俱增,虽然极大地满足了路桥工程建设需求,但是却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政府部门则要做好引导工作,加大对新型能源、资源的开发,并积极做好节能简报和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工作,提高施工单位节能环保意识。施工单位则要积极应用新型绿色环保施工材料,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加强对绿色施工工艺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路桥施工期间废物物质产出率,减少资源浪费,并在施工现场设置绿色施工、节能降耗公示牌,提升全员环保意识,将绿色文明施工理念落实到位。
(三)严格管控路桥工程施工环境污染
路桥施工过程中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应认真做好全程化、动态化管控工作,将绿色施工技术价值作用最大化,有效减轻路桥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如路桥施工时,应做好对现场的洒水、围墙、覆盖等工作,防止施工现场造成扬尘污染现象,保证施工人员正常作业,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尤其是在混凝土施工时,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要采用固化凝结的方式对混凝土泥浆予以妥善处置,并建立维护结构,避免泥浆外流对施工现场造成污染。施工期间应做好对场地和道路的硬化工作,及时洒水,保持湿润,减轻扬尘污染,针对水泥、沙子等材料,在运输和堆放时需做好遮盖工作,避免污染空气。路桥施工现场的垃圾、草皮等,应做好清理工作,将其及时运输到指定点废弃物处理,避免对施工造成污染,避免污染环境。
(四)强化施工人员绿色文明施工培训
路桥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施工人员作为重要支撑力量,其自身是否具备较高的绿色文明施工意识,是影响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施工单位要重视对施工人员的绿色文明施工培训,切实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绿色文明施工意识,明确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优势,掌握绿色施工技术要点,规范绿色工艺技术操作,将绿色施工技术价值作用最大化,提升路桥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效果。
(五)健全完善绿色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路桥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规范化、合理化应用,是建立在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施工单位要结合路桥工程项目特点及实际需求,加快制定健全完善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出该制度的价值作用,严格按照制度章程管理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避免出现违章作业、不规范操作等现象。要落实监管制度,强化路桥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管理工作,规范应用绿色新型材料、设施设备,发挥绿色施工技术效果,推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绿色化、环保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路桥工程建设是一项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至关重要。绿色城市建设背景下,路桥工程建设中应重视对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掌握绿色施工技术要点,加强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管理工作,提升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水平,提高路桥施工质量,减轻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梁凯峰.绿色施工技术在路桥施工应用[J].陕西建筑,2016(07):101-102.
[2]齐国立.路桥施工采用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2019(11):11.
[3]李海峰.路桥工程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探究[J].资源节约,2017(12):35.
[4]吴迪雄.浅谈绿色施工技术在市政路桥施工中的应用[J].居舍,2018(16):46.
[5]李莹波.绿色施工技术在路桥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3):203-205.
[6]张昭.绿色施工背景下的公路桥梁施工工艺[J].交通世界,2018(1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