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词汇量较大,使学生尽失学习信心
在汉语环境下进行英语教育,词汇量是学生首当重视的一个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学生要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渐渐扩大。初中生要兼顾多门学科学习,肩上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对英语这门语言仍处于较为陌生的阶段,词汇量加大,语言学习任务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自觉性。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欠强,不能达到中考难度要求
立足中考英语题型数据研究基础,我们发现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类型不同、篇幅较长的英语问题,不利于学生深度挖掘文章核心思想,在选择过程当中容易举棋不定。
3.教师的阅读课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影响,教师的教学眼界较为狭窄单一,而教师的教学眼界直接影响到课堂局面,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输无限的英语知识给学生,只能够不断压缩课堂,将目光单一聚焦在知识传输上,而忽视了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忽视了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科的个人思考和判断环节,这样的教学课堂并不完整,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培养方案。
1.立足课堂,合理处理教材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学科系统与中文学科系统有所不同,但是同为语言学科系统,又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英语学习和汉语学习一样,需要学生具备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和一定层次的核心素养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合理引导学生打下良好的学科学习基础,把好学生词汇量这一道大关卡,立足学生坚实的语言学科基础,探究学生发展的新趋向。教师可以通过现今教育界提出来的词汇记忆联想法,帮助学生快速合理有效记住英语词汇,并且通过词汇教学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英语词汇记忆过程当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感。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组织能力和观察归纳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知识记忆向语言学习能力的转换,词汇教学与学生英语阅读紧密相关,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2.立足教材,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不仅要将注意力放在课堂知识学习层面上,更要重视学生英语学习思维的拓展,将学生课堂思维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因此,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来说是必要的。教师要注重将课本教材与课外拓展读物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多维角度看待英语学习,让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过程中多角度发现英语学习乐趣,多层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课外读物选择中,要积极指引学生选择正确读物,以提高学生宝贵时间利用效率。第一,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教材内容选择课外读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与课外学习时间有机融合,整体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第二,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指导,兴趣驱使学生挖掘英语学习深度与广度,有利于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当中接触与英语有关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直线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学素养。
3.立足语篇,深入探究主题,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篇2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中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重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积累语言,读是根本
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地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将其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有的学生喜欢颜料,学会了“五彩缤纷”一词;有的学生喜欢,掌握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描写颜色的词;还有的学生能够品鉴“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等美句。这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
2. 背诵内化,积淀语感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积累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由此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节课中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和巧妙的想象,将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积累语言。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那么,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人说:“二月春风像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小草和树木,将更多的颜色都给了花朵,红的、黄的、紫的……”这位同学的话刚停,立刻有学生补充说:“就像学过的《秋天的雨》一文似的,春风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正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精妙语言,且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等在头脑中联系起来,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做到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背诵内化的确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二、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要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提高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其整体素质。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1. 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 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有情有理地表达,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和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W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交流后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打开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3. 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高度概括。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既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人文思想,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阅读,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篇3
1.教师要注重课本知识与课外延伸阅读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英语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分小组地进行阅读和交流,这样一来,既可以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情谊,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初中英语教师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演讲活动,让学生大胆的用英语展示自己,将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信,增强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将不同的人物角色教给学生来演绎,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演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坚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教学活动根据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而开展。
3.开展专题讨论活动,挖掘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一个重要内容还表现在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等形式,挖掘任我的优秀品质,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书育人”首先对于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确实起到“言传身教”的模范指导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1.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011年颁布的新课标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作为英语课程的目标,并把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细化、分级。阅读技能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中重要的一项,在进行阅读技能的培养中,应该以培养阅读策略、语感、重点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培养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碎片化和信息超载的今天,如果学生不具备反思和评价的阅读素养,就无法保证阅读对其知识、技能甚至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积极贡献。从《考试说明》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来看,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在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和综合处理的能力,还有学生个人对信息的思考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通常会通过读者完成阅读活动的程度反映出来,而且能否领悟到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并作为自身活动的指导也能够反映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考查。
2.初中英语核心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其一,核心教学观念落后,练习形式单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对语法、单词、词组等知识过于注重,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语法、搭配和分析句子结构,有的老师甚至在不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只是粗略地浏览文章,将重点词组勾画出来,做一下课后习题,然后和答案对照,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只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硬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主动组织课堂活动,构建课堂情境。其二,不进行课后复习,只使用练习来进行知识的复习,常常使用题海战术,代替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复习资料为主,牵着学生的鼻子由一个题海战场转战另一个题海战场。初三的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在题海战术中度过的,初一和初二的英语教学也受到题海战术的影响。师生共同关注的是如何做好阅读理解题目的技巧与策略,以及读后能否做对四选一的阅读理解题目。其三,基本上每个题目都有标准答案。有些课堂看似活跃,教师不断的向学生提问,学生也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实际上这种课堂效果是在教师预料和控制中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对文章浅层次的理解,学生怎样得到的结论都是教师引导的,从而学生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的,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回答或问题不重视,根本谈不上阅读品格的塑造。
3.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积极接受信息,并主动理解和思考信息,整个阅读思辨过程是很复杂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首先要辨识文字符号,然后加工处理文章中的文字、语义、语法和修辞,同时还要利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思考,领悟文中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将信息吸收重建,从而提升核心素养。所以说阅读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阅读有效题材,助推学生的文本理解与表达
文本的有效信息包括文本主题背景、文本主旨核心信息、文本内涵信息等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带领学生有效开展生生互动,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十分有效。现行教科书上提供的阅读材料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可读性较强。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较为流畅地理解文本。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让学生通过预测、分析、推断、总结、评判、质疑等思维方法,拓展文本内涵,提升思维层次。
2.设计分层阅读,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与语感
分层阅读式教学是一种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其对象是全体学生,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体个性充分重视,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英语课堂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不同,教师在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后,学生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对文本内和文本外的语用能力和语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多次阅读成绩进行具体分析,把所教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能力阅读生,B层为中等阅读生,C层为障碍阅读生。对A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鼓励他们在掌握文本基本内容后提升对语用的操练;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夯实基础性内容,并适当提升语感的操练;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加大基础性知识重现率的操练。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文本时应从低点导入,分类指导,分层次设计教学活动。
3.选择有效信息,升华学生的情感与文化
文本阅读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核心是教师的选材。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并有一定内涵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碰撞师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根据表达内涵来领悟语言的情感和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成文化自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知识产出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情怀,助推学生的跨文化、跨地域的国际视野。
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阅读课 情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74-01
一、学会爱与表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能对学生进行道德绑架,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爱自己的学校。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真实的、不同的想法,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快乐可以有哪些好的做法,能缓解自己的不愉快。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爱自己,学会爱自己,学会快乐,才能爱别人。教师的这种做法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与关心,为自己和学校做了正面的宣传,学生会逐渐接纳新老师,新同学和新学校。有接纳才能谈得上爱学校,同时鼓励学生以学校为豪,将来成为学校的骄傲。
通过这节课的情境的创设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爱自己、爱学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只是冰山一角,牛津英语初中教材中还有很多主题,如家庭生活、慈善活动等,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的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将会是一个心理健康、品行端正的人,因为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二、提高思维含量,培养多元思维品质
以牛津译林(2011版)教材7B Unit 3 Reading 2同事一节区级公开课为例。首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设置这样的语境,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n Sunshine Town?回顾Reading 1所学的内容,I would like to stay in a quiet/eat Chinese food/go shopping/visit Beijing opera.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然后分别对其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在每个活动下面都有课文重要语言知识点的梳理,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点不是单独出现的,而都是在语境或语篇中出现。从这些知识点拓展到在一个个真实的语境中运用它们,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很快地学会这些知识。其中在学习做某事花费某人时间的句型时,先出示例句,总结句型,再设问: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o to school/Luhe/Nanjing?学生积极思考,因为他们会回答,而且没他们想得那么难,就是生活中的事情。之后追问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do your homework/read English every day?学生已经能熟练使用这个句型了。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不止这些,选取其中有代表的四个为例,不仅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的思维,用英语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想象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由此可见,这是一节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的课,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知识学习也由表层学习进入深层学习,实施深度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三、欣赏语言之美,增强语感提升学习能力
牛津译林(2011版)教材7B Unit 6 Reading 1是爱丽斯梦游仙境中的一部分――Down the rabbit hole,学生大都读过中文版的爱丽斯梦游仙境,很少读过英文的这个故事。以别人一节优质课为例,首先通过skimming, scanning, close?鄄reading 等阅读技能预测故事的情节,了解文章大意,给故事排序,获取更多的细节。之后,听课文录音欣赏语言之美,音律之美。感知优美的语句。如How amazing!体会用词的精确之美。学生大都会对Down,down,down.这句话印象深刻,因为简单、好记,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意境的深邃之美。再跟着录音朗读,学生会更深切地感受到故事情节中的意境,仿佛置身于故事情中。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年第3期
[2]宋欣燕.教师专业化:培养核心素养的起点[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7)
[3]李晓东.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J].《今日教育》2016年3期
篇5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程中,还有一部分以科学知识学习为主的科普阅读教学。找准科普阅读教学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阅读教学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
科普阅读教学;科学课程;科学素养;学习策略;创新意识
除探究学习外,以科学知识学习为主的科普阅读教学也是小学科学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它包括对科学教材、教材资料库及教材外那些以知识、经验、科技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找准科普阅读教学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阅读教学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一、科普阅读教学与科学课程
1.科学课不能完全摒弃科普阅读教学。小学科学课开设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从最早的常识课到上世纪末的自然课、再到本世纪初轰轰烈烈开设起来的科学课,课程名称的不同,不是仅仅一个叫法的变化,更体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从昔日的以知识为目标任务的常识课,到如今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体现出了人们对科学素养认识的不断演变。但我们在追求科学课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导向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科普阅读教学。
2.科普阅读教学仍可以纳入探究活动。通常,学生在学习人类文化遗产精华,丰富自己的心智与灵魂时,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但也不是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提出问题后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有关的已有知识),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仍可以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科普阅读教学与学习策略
科学课中的科普阅读教学要利用科普材料设疑激思。教材中有些科普材料往往文字较多,但课上教学时间有限,科学课又不同于语文课,阅读教学花时间多了,会影响科学课自主探究的核心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需要对科普材料精加工,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使学生进入“产生和思考问题的亢奋状态”,让其达到提出问题并努力地去解决问题的状态。具体地可采用比较性阅读教学、求解性阅读教学、质疑性阅读教学。
1.比较性阅读教学。比较性阅读是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比较性阅读,可以说是一切阅读理解和阅读思维的基础。
2.求解性阅读教学。根据一定的要求,带着若干个问题从中寻找答案,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问题的难易程度。科学课中往往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求解性阅读学习。
3.质疑性阅读教学。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情况下阅读学习,往往能在阅读中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说。如《地球的运动》的阅读学习中,学生质疑人类在从没有看到地球运动的情况下为什么就能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并自转。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质疑:我们每天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设想地球和太阳之间可能的相互运动有多少种;排除那些不可能的,剩下了“太阳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自转”都可以看到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那为什么说是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人看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呢?进一步的质疑、分析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得到了合理的推断后,还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需要严谨,为使结论得到验证,还需要证据证明。目前,科学课的科普阅读教学开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存在于教师的认识和指导水平,还有存在于科普材料的可读性、启发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科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努力从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的高度注重学生的科普学习。
三、科普阅读教学与创新意识
科学课中科普阅读教学,如果仅以比较性阅读教学、求解性阅读教学、质疑性阅读教学,那还只是达成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还缺少基本的科学方法和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些“方法”与“能力”同样需要科普阅读教学,学习有关创新的技法,并自觉地应用于实际问题、公共事务,提升为创新意识。
1.科普阅读教学可以掀开“创新”的面纱。在大多数人看来,“创新”是是遥不可及的。为了帮助学生从小了解创新的涵义,认识到创新并不神秘,可在科普阅读教学中经常提供一些青少年小改小革的成果及科学家小时侯的创新故事。如牛顿小时侯制作太阳钟、鲁班发明锯子等。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创新并不神秘,鼓励、激发、肯定学生的创新,珍视创新的火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2.科普阅读教学可以形成创新的思维。通过科普阅读教学,学生得到大量事例,还需要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哪些事例有价值,哪些事例没有价值,然后进行选择性的收集,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条件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分析,还要进行综合,推断出一定的结论。
3.科普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创新的精神。创新教育是永恒的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这一科学启蒙的阵地上,教师通过科普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当然还需要激起创新的热情,创设良好的氛围,呵护创造萌芽。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言语思辨;对比;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46-01
小学阅读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思维,以儿童的“学”为核心,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而阅读教学关注的重点是语言。皮亚杰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只有紧扣语言,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历练,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上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正确轨道。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历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深入对比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就是对文本深入、广泛地设问,在不断地自我叩问中开启阅读之旅,从而对教材文本产生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紧扣语文课程的本质以及儿童的思辨特点,探寻教学的基点,引领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说理文《谈礼貌》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同样是说理文,这篇《谈礼貌》与《说勤奋》有什么不同呢?”探寻同质文本之间的异同点,是引领学生思维伸向文本内核的有效方法。在深入对比中,有的学生发现《说勤奋》主要以名人做为例子来论证取得成就的唯一路径在于勤奋,而《谈礼貌》基本以生活中普通人的日常小事来让读者认识到文明礼貌无处不在。有的学生从文本言语形式入手,发现《说勤奋》纯粹是写事例,而《谈礼貌》则对每个事例都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困惑,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对比两篇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使学生破译了作者创作的密码,不仅获取了相关知识,而且历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有效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二、借助多种资源,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入性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不断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思辨的历练。这种阅读方式与一般消遣性阅读有着很大的区别,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将自身思考融入文本对话中,客观、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少年王冕》一文,作者选用了“辍学放牛”与“学画荷花”两件典型的事例,将王冕这一人物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文本,对即将进入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难,他们一读就懂。因此,教学时,笔者将文本的言语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儒林外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问世之后,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各种点评与批注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有人说它是――(出示:出语不凡!)究竟‘不凡’在哪里呢?请大家结合文本说一说。”
这里,借助其他学者极富针对性的点评,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品读语言。这时的文本阅读不是单一的、纯粹的阅读,而是伴随着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阅读之旅充盈思维的张力。
三、紧扣文本细节,历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语文学科的味道究竟是什么?语文的精彩究竟在哪里?其实,语文学科的味道就蕴藏在文本表达的字里行间,就蕴藏在对核心词语细致品味与辨析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开掘富有内涵的语言价值,引领学生进行感知与体悟,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真正地读懂语言、学习语言。这种思辨的过程正是学生辨析语言、悦纳语言和内化语言的过程。
如,《望月》一文,语言优美生动,用词精准妥帖,尤其是第二自然段,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精美的江月图。在教学这一段文字时,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围绕着动词“镀”字进行思辨:“这里的‘镀’字能否替换成‘刷、抹、涂’等动词呢?你能想象出来月光又是怎么‘镀’上去的?”在问题引领下,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自然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展开想象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的美妙情景。这样的想象正是对“镀”的深入感悟的体现。再次诵读这句话的时候,他们语气语调就自然变得轻柔而缓慢,眼前也就有了画面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紧扣语言表达的特点,将视点聚焦在文本表达的细节中,引导学生对“镀”字进行体悟与感知。在独立思考中,学生感受到“镀”字背后所蕴藏的画面和所产生的表达效益,这样让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发展思维的过程。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 思维品质
一、初中英语阅读中培养思维品质的意义
1.初中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培育具有头脑灵活的“智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生学习英语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内容的枯燥性、课程教学的乏味性,导致学生缺乏优良的思维品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审时度势,在英语各类阅读中积极将寻找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热情,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供一条有效路径。例如,丰富了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利用优美的英语诗歌、散文,激发学习英语阅读的灵性;利用优美的英语新闻、科普文章,提高学习英语阅读的逻辑性,着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
2.初中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铸就具有创新素养的“真人”。 核心素养是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实施的根与魂。立足中国教育现实,将核心素养与初中英语阅读融合,在改革传统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禀赋,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成长为“真人”。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基础阅读、精确阅读、快速阅读等时,以关注学生个性禀赋为精髓,注重教学目标的调整。在立足学生思维全面发展的同时,按照时展的要求,对人才的素养要求修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够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于一身,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此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真人”。
二、初中英语阅读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1.以多元开放的课程观为前提,完善学生创新性思S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应积极利用好时代赋予的开放、多元性的英语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氛围等,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的潜能,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完善学生创新性思维意识。唯有如此,初中英语教师才能组织好课堂英语学习活动,促进思维品质的养成。
英语阅读教学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首先,要突破学科本位,不能过分注重词汇、语法等知识,而忽视语言的应用。其次,要注重英语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英语学科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英语真正融入生活中。最后,在阅读教学课堂的模式设计上,要体现时代性与应用性,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效链接,使英语知识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专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以自主快速阅读为载体,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习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在课堂上“自导自演”,而是着眼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课前阅读材料的设计制作、多媒体平台阅读问题的归纳总结、阅读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等教学环节。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利用快速阅读材料,传递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习惯。自主快速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要合理,条理要清晰,互动性要强,要有吸引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组织好阅读,组织好课堂发言,还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点评,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突出主体地位。
3.个性化精确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深刻性思维水平。 由于学生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初中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类型的激励措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阅读中,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结合精准阅读的特征,设计挑战性的任务。充分利用启发性提问策略,设计合适的讨论话题,使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表意见,对学生实施有个性化的指导,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深刻性思维水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有差别的发展目标,使用差异化的教学措施,实施个性化的指导,逐渐提升学生社科思考的意识,使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缜密的思维品质,使英语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就要求建立了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不仅要关注初中生的阅读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素质,帮助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多元评价策略是指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肯定、鼓励和赞扬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所以,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多维互评,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关注阅读技巧、阅读成绩,更要培养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才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英语阅读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实现英语阅读知识技能与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基础上,通过深刻的反思与总结,进行了初中英语阅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探究。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教师能够关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使更多的智慧投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来,共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本色语文观引导性教学辐散性教学完善评价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在教学手段多样性的情况下,课堂的实效性反而降低,甚至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孩子们的语文学习需要了,所以此时我们更需要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本色。本文将以基于本色语文观为背景,从而对相应的高中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语文阅读能力。
一、语文教学的异化
1.语文课堂的无趣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一切为了考试。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研究考试出名的所谓专家。语文本应是最令人陶醉的学科,现在变得索然无味,语文的尊严竟然要靠提高高考分值来捍卫。
2.语文课堂的热闹
在许多所谓的优质课、示范课上,课文还没读懂,就和文本进行对话,文章还没有理解,就和作者质疑,以显示教师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语文课越来越热闹了,看影视多了,读课本少了;听录音多少,老师朗读少了;体验多了,积累少了。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熟练了,新的教学名词越来越多了,可为什么语文课的味道却淡了呢?
高中阅读教学手段繁复,但是未能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学生在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过程之中不能真正抓到重点,提高自身的语文基本能力及基本素养。所以及时让语文教学及高中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本色语文观对于高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作为最为基础性、奠基性的语言类学科,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还有学生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本色语文观”呢?其实本色语文观是一种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态度,更是用最原始本分的教学手段来以文本内容为核心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黄厚江在他的《我的本色语文观》中对于现在的语文教学是这样评价的“语文在被拔高。所谓拔高,就是放弃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责任,而去追求那些高位的目标。”以此可以看出现行的语文教学都往往对于语文阅读基础知识教学、语文阅读基础能力等方面有所缺失。所以降低对于语文学习及语文教学的姿态,关注语文学习及语文阅读的本质,真正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而不是对语文学习上升到高标准的文化启蒙及审美分析。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需要明确本色语文观对于语文教学及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沉下心,去思考何为本色语文观,本色语文观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三、如何基于本色语文观完成高中阅读教学任务
(一)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阅读教学应以引导代替指导
基于本色语文观的背景之下,进行高中阅读任务教学时,应当更注重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教师要留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详细的导读会剥夺学生们的思考空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以引导式教学代替指导性教学。
1.以文章的初读感受为引导线索
以沈从文的经典小说《边城》为例,在学生进行对边城的阅读前,教师可以介绍一下沈从文的生平,对于《边城》可以简单描述。其实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个湘西山城,在这个小小的边城中有着船家少女翠翠,文章借翠翠的故事描绘出了人性之美与风俗之美。风景之美我们况且还可以用语言所描绘出来,但小说中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风俗美及人情美却是需要学生来进行自我感受的。所以在学生进行《边城》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看完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些地方感觉到美,说说你的理由。”这种问题将阅读的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上,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并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阅读中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2.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激发原有的生活体验理解文本,会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形成崭新的阅读体验。如阅读李煜《虞美人》时,为了让学生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描写“愁”的诗句,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领会李煜恣肆,奔放倾泻的愁思。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联想一些关于“月”意象的诗句,探究古诗词中“月”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
篇9
关键词:协同并进;强化诵读;制定目标;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08-01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随着语用训练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得语文教学迈上了新的台阶。但仍旧有不少教师对语用训练存在着认知不够清晰之处,导致语用训练常常停留在尴尬的境地。
误区一:脱离文本情境,单一训练
很多教师常常将语用训练与感悟文本内容和思想价值对立起来,在推进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竭力规避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感悟与体验,仅仅在言语形式和训练花样上做文章。原本可以借助文本内在联系实现的语言感悟与品味,非要弃简就繁,一定要摒弃教材到生活中走一回才行。在这样的理念下,教材文本该理解的内容没有落实,这些课标规定的应有之意,也因为语用的推进而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带产品。
【对策】协同并进,构建语用体系
推进语用并不意味着抛弃文本的内容。事实上,没有文本内容和情韵的浸润,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失去了应有的滋养。教材文本,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优质范本。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内在语境,引领学生在深入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文本的言语内部,才能充分彰显文本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两人交手时,作者就紧扣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而在教学中,洪教头“劈脸打来、把火烧天”的招式令人不寒而栗,更让其窥探其内心的骄横跋扈;而林冲则“一闪、一扫、一腿”与洪教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这一经典语段时,教师就将人物的动作放置在整个文本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每一个动作设置出内心活动,从而借助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入感知人物的核心性格。
这一案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时,并没有就语言而品析语言,而是将人与文本内容融合起来,在文本情境的融合中凸显了语言表达的精妙。
误区二:缺乏方法引领,随意训练
中国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与积累是我国传统母语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策略。但是当下课堂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与时俱进”,常常置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于不顾,诵读与积累已经被阅读教学束之高阁。没有深入的诵读,却让学生深入体验语言表达的内在意蕴;没有广泛的积累,但各种形式多样的随文练笔却不断涌现。试问,没有诵读与积累的夯实,学生的外显表达又何从谈起。
【对策】强化诵读,落实语用效益
朗读作为母语学习的重要策略,是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重要保障。在阅读教学中,几乎任何一种形式的训练都绕不开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因此,在语用训练中,不能忘却语用训练的根本策略,只有以读为基础,以读为蓝本,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用训练的落实。
以教学《泉城》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例,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语用训练设置:(1)深入朗读文本语言,感知泉水形态特点;(2)联系对比朗读,体验语言形式;(3)整体诵读,感受表达效果,为模仿练笔奠定基础。整个语用训练体系中,教师始终没有将朗读置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让学生在感悟内容、提炼形式和模仿实践中都伴随着深入朗读,从而促进了语用训练的不断深入。
误区三:语感培养模糊,虚无训练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意识,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在深入实践中,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形成。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将语感培养置于虚无的情境中,认知体验娇柔做作;要么夸大语言模糊性,学生的训练也迷迷糊糊。教学中很多稍纵即逝的契机,如果不能紧扣时机,就会失去语感历练的最佳机遇。
【对策】制定目标,明确语用方向
敏锐的语言感觉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实践的核心所在。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就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除了全面深入有效的诵读之外,还可以在阅读教学的其他环节实施。首先,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结合描写状物类文本的特质,根据核心词语和多媒体课件以直观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丰富语感;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练笔中、交流评价中、反思修改中促进言语表达的细腻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如在教学《九寨沟》时,针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教师引领学生想象其他动物在这里的表现。这不仅需要学生想象意识的参与,同时更历练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描写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总而言之,语用训练是当下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策略。教师必须要厘清语用训练的价值意义,辨析当下语用训练的认知误区,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语用训练的滋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篇10
一、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素养,拓宽学生思维的助力。为了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我总结了以下策略。
1.优化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
(1)通过微视频教学模式激活阅读课堂学习
语文教师在上阅读课之前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非智力因素”,综合社会文化素养的需求以及《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将阅读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2)通过情景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将阅读知识、内容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丰富的情景中感受语文阅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完成阅读课堂的学习任务,对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够持久保持,并能促使学生将从阅读内容中所感知的哲理知识有效迁移实践到现实生活中。
(3)通过交互式教学模式创造阅读课堂的活跃气氛
交互式阅读教学课堂是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扮演互换,以及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敢于将阅读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完成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积极鼓励和发展学生互动探索的技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意义探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氛围。
(4)通过采用支架式教学手段,强化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前做好课堂规划,将课堂整体支架搭建好,然后让学生先以支架为引导,逐渐深入阅读,教师慢慢的撤走支架,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探索。将阅读教学的支架逐步以教学模板的形式使学生内化成学习阅读的框架和方法,增强阅读学习效率。
2.优化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
(1)重视阅读中的“读”的基础学习阶段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读又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是阅读中的重头戏。而阅读中“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中学生能够把握好读的方式和能力就是学会阅读成功的一半。一般阅读中读的环节分为五读,分别为顺读,悟读,赏读,美读,写读。顺读也是整体性阅读,初步体会文章,自由诵读;悟读即b别性阅读,理解诵读,把握层次结构;赏读即寻找性阅读,品味阅读,赏析阅读情感内容;美读即汇报性阅读,体味蕴含,收获人生哲理;写读即创新性阅读,背读课文,创新写读。
(2)培养学生对阅读全文的整体感知、探究质疑以及提炼概括的综合阅读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具备三种阅读能力,即整体感知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和探究质疑能力。整体感知能力是对阅读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提炼概括能力是通过整体感知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有利于深入阅读重心,了解阅读核心;探究质疑能力是对阅读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发展,更进一步地掌握阅读内容,体味阅读情感,感喟阅读哲理。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积极开展阅读情感体会交流活动
阅读的最后一阶段也是极其重要的,语文阅读的学习不仅是收获阅读中显而易见的、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知识,也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素养。做阅读总结笔记是中学生收获思想上新知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所知、所感是学生成长的历史印记的证明。开展交流活动是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思想上的碰撞和完善,是取长补短的绝佳盛宴。
二、结合优化策略的具体案例分析
以苏教版八年级教材《我的母亲》这篇课文阅读为例。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平时班级整体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微视频,微视频的内容可以是朱自清的《背影》或实际中关于母爱的事例。在微视频的设计中要将课文中的优美段落配上有感情的朗读音频,结合相应的图文情景,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阅读的情感蕴含。微视频要突出阅读重点,让学生能够领悟阅读的核心,找到阅读的技巧。运用微视频通过对比导入教学内容引出《我的母亲》这一阅读课堂。
在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顺读课文内容,把握全文。在悟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搭建教学框架,提出问题,使学生有目的的精读和略读,理解全文,提炼概括全文段落层次,并解决疑问。赏读四个感人片段即“我由现在追想到当时伏在……青春的美”,感受母亲可爱的形象;“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涌流着”,体会母亲同情患难女性的丰富情感;“我自己呜咽着……哭着”,感悟母亲对子女的疼惜之心;“我眼巴巴的……呼吸”,用自己的感官文字衬托母亲劳碌的身影。赏读这四个片段,结合情景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将阅读内容运用到实际,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阅读哲理。在阅读时设计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让生活走进课堂,用生活中母亲的故事形象衬托阅读中的母亲,让学生感受阅读中的母亲与实际生活中母亲的相似之处,让学生回忆并讲述生活中母亲的故事。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中的美声朗诵,让学生陶醉其情感阅读中,接着学生可以根据视频朗读模仿和创新新的情感美读。渐渐地老师撤走教学框架,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角,让学生互动相互评价文章中母亲的行为事迹,发生思想上的交汇碰撞,共同探讨教师交给的问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当阅读课堂深入核心,学生要脱离教师的思维航线,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例如为什么作者要从这几个方面刻画伟大的母爱,他实际上想要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情感哲理?等问题,学生要敢于提出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去解决问题。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自主走进阅读内容,探索阅读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整个阅读过程的点滴,这样可以缓解传统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现状,积极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进步,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从阅读中感受文章的魅力,收获丰富的情感素养。
在阅读课堂结束的后几分钟,教师要对《我的母亲》整个课堂做一个总结,分配好课后的任务和活动内容,让阅读课堂一直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后作业对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评价。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一定要有情感上的收获和成长,定期进行检查评价,选出优秀认真的同学给予“阅读模范”的优秀称号,颁发奖状,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在阅读中成长自我,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