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

篇1

一、脸谱艺术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脸谱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考古发现,早在石器时代,就有脸谱出现,国外也有很多发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埃及法老的黄金面具了,制作工艺在现在看来也让人叹为观止。还有很多书里面都有记载,其中有一个最为大家所周知的就是兰陵王的传说了,话说南北朝时期北齐,兰陵王武功盖世,长相秀美,他为了让自己在战场上更有威慑力,给自己制作了一个面目凶猛的面具,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唐朝的戏曲演员用面具来演绎兰陵王,之后,人们发现面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表现人们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有很好的视觉感受,慢慢的在舞台上流行起来。在很多关于祭祀的记载中,也有很多关于脸谱面具的记载。我们在现今的一些民间文化习俗中仍然可以看到巫师在做法时会带着面具。在,藏戏的一些形式类似于巫师的祭拜舞蹈。在非洲一些偏远地区,某些部落依然流行带着面具来祭祀,求医问卜。以上这些都表明,脸谱不是单单起源于戏剧舞台,它应该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各个民族长期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从而形成的一种全人类的文化现象。

二、京剧脸谱艺术特点

京剧脸谱在装饰手法上大多借鉴民间艺术形式,依照民间艺术的审美特点将各种元素进行艺术化的转化和加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风格。中国的戏剧脸谱主要是净角和丑角,画在演员脸上的脸谱的颜色、图案基本都是固定的。人物凭借夸张的造型、眼里的颜色和具有节奏感的线条来反映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善恶、美丑、忠奸等都通过脸谱来表现,观众可以通过脸谱造型来认识人物的内心。

1.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

演员脸上脸谱的颜色和图案基本都是固定的,以此来凸显人物的特点。比如色彩,色彩有着很强的装饰功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还具有象征功能,脸谱颜色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人物的品质的象征,可以说诠释了整个人物的形象。红色象征正义、忠诚,如关羽;白色表现阴险狡诈,如曹操;黑色象征耿直、鲁莽,如李逵等;这些颜色使人们很清晰明了的了解人物特征。脸谱色彩的功能不仅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可以展现人物的心境,通过某些观念含义和抽象事物使人产生具体联想。

2.脸谱图案的象征意义

脸谱作为一种化妆技术,使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在脸谱中突出主要部分,省略次要部分,主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从远处看性格突出,从近处看图案更加精细,具有特点。大胆的使用典型图案,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如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所以他的脸谱上画出了几个太阳,以此使后羿的形象更加贴切;还有项羽左眼的“寿”字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三、京剧脸谱在平面设计中创造性转化的原因

大工业生产以来,现代主义创造了工业文明,但是随后的国际主义风格给人一种单调、缺乏人情味的心理感受。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设计意识的日趋成熟,人们对差异性和杂糅性的赞扬,使得人们对具有民族化的设计越来越推崇。民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文化需要改革时,人们首先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国的设计要想在世界平面设计舞台立足,就必须走一条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路,这就需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找立足点。戏剧脸谱作为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多种民间美术的特点集于一身,有着独特的魅力,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养分。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国际上很多成功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出发点的,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设计,这些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都成为了世界性的设计,由此可见,民族文化在设计发展中的重要性。

脸谱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的造型艺术。内容丰富,给人们设计提供了很多创造素材,引发了很多想象。将脸谱元素融合到现代设计当中,必定会为现代设计增添新的活力,脸谱中的一个笔触都能成为现代设计的一个元素,对平面设计的发展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现如今,在平面设计领域,利用脸谱元素来进行设计,从它的颜色、形式等中来汲取养分,应用到平面设计当中,必定会为平面设计增添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元素,更加具有魅力。

四、京剧脸谱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京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经时代的锤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平面设计中,京剧脸谱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作为一种规格独特的造型艺术,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艺术元素。每个元素可以引发无数的想象,每种形态的脸谱都是艺术创造灵感的来源。京剧脸谱的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都可以应用到平面设计之中,这对平面设计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京剧脸谱内包含着大量的符号元素,平面设计可以从脸谱的图案元素、形式、色彩等中提取精华,并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使人们更加近距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

我国图形资源丰富,它们彰显着我国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我国的民间精神,呈现着多样统一的艺术风格。这些图形蕴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为我国的平面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将脸谱艺术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需要借鉴京剧脸谱的“离形”和“取形”,这两种手法凸显了前人的奇思妙想,他们借鉴传统图形元素,通过变形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离形”是指自然中可利用元素提取出来,对其进行夸张变形;而“取形”则是指将现实中的某些元素提取出来,通过加工变形,并被赋予某种寓意,装饰意味浓郁。设计师对京剧脸谱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应在深入了解脸谱元素的韵味、内涵之后,对脸谱元素进行变化,将它与现代设计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平面设计中同样可以在生活中取形的元素,利用分割、错位、变形等手法对它们进行重塑,进行再创造,使得图形在保留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它将汉字“中”与中国古钱币完美的结合起来,“中”代表了中国而古钱币代表了银行,整体上看,造型简洁大气。这在某些方面和京剧脸谱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都是通过提取元素加工变形的手法设计的。在将京剧脸谱应用到平面设计时,设计师们也可以提取脸谱中的图案对图案进行加工、变形等处理,更加突出设计的主题。

京剧脸谱中的色彩是从中国民间色彩中提炼出来的,脸谱色彩中所用的红、黄、蓝等极其艳丽的颜色和黑、白等色在日常中是没有的,但它却是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与实际生活中的人的肤色有一定的区分。在京剧脸谱中颜色较多使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给人强烈而又丰富的视觉感受,用补色和高明度的颜色加强了视觉冲击力,这也是从实际出发,使得远距离的观众也能识别人物角色。平面设计中,在强调颜色和谐统一的同时,还有考虑色彩对比给人的情感冲击。在创造中,要将脸谱中的一些设计元素和从中汲取的创作灵感与平面设计融合起来,并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发展。

脸谱不仅仅只是各种色彩的简单结合,它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京剧脸谱的装饰性很强,已被广泛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要实现京剧脸谱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有效融合,就要充分发挥京剧脸谱的装饰作用,以及脸谱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视觉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依照脸谱的艺术特征来对其中的元素进行选取,再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装饰性强还具有脸谱特征的图案,进一步实现了多种元素在艺术创造中的有机结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招贴的发展。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设计元素和设计灵感。

戏剧脸谱凝聚了各个民族人们的智慧,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风格多变,整体却完整统一,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脸谱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设计师应该在设计时将京剧脸谱艺术中隐藏的文化和精神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展现在平面设计作品里面;将传统韵味与现代设计思想融合到一起,使设计作品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将京剧脸谱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不单是对脸谱元素的引用,更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更主要的是对京剧脸谱韵味的认识,对京剧脸谱规律特征的认识,使得在平面设计中京剧脸谱成为亮点,将京剧脸谱与平面设计完美融合。

五、结 语

篇2

1.在独特的设计之风下,彰显民族特色,弘扬民族优良传统

京剧脸谱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结晶,它以经典之姿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凝聚了浓烈的民族归属感。将它运用于广告设计中,一股全新的艺术之风渐渐刮起,风中飘逸着亲切的民族气息,留下了一阵阵向传统致敬的流风余韵,演绎着一段段民族情怀,感染着驻足者的心扉,如此一来,传统文化便在无声无息中深入人心。

2.装点消费者的审美心境

审美本就是人们放松自我,享受生活的活动,所以舒适化、轻松化的审美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的审美意念日渐丰盈,京剧脸谱的古典诗意融合现代广告的时尚潮流,形成了一种轻松、舒适的视觉享受,迎合了消费者的审美欲望,装点了他们审美匮乏的心。

3.扩大京剧艺术的知名度

商品的消费对象是面向全世界的,因此广告的创作也应面向全世界。融合京剧脸谱的广告走向世界,意味着京剧艺术在世界上有了一个广阔的传播平台。渐渐地,京剧脸谱也会广为人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由此来看,将京剧脸谱融入广告设计中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发挥了宣传的作用,又推广了民族文化。

二、京剧脸谱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举例

“宝马之悦”这则广告,由一开始的“纯粹驾驶乐趣”向“BMW之悦”转变,加入了散发着中国味道的元素,以饱含亲和力的办法,向消费者解析了宝马品牌的完整概念。车的前方模仿了京剧脸谱,从高贵的蓝白配色向满面油光的转变,遮盖了金属光泽映射出的高冷气质,凝聚了浓重的亲切感,使本来冰冷的难以靠近的感觉顿然消失,浮生的是深沉内敛淡定从容的意味,并吸取了中国人内敛从容的气质,令人赏心悦目。该广告创意的挖掘,展示了宝马公司品牌全方位的升级,它运用震撼所有人的创意元素,展现了宝马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信心,从内心共鸣的角度与消费者达成了一致,利用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宝马汽车顺利驰骋在中国市场,这是宝马广告设计的高明所在。某则廉政管理局的公益广告设计充分融合了京剧脸谱的色彩寓意。头戴乌纱帽的的脸谱出现在画面中央,作为官员的象征,图中蓝天白云之下映照出红色的脸谱面容,电闪雷鸣乌云笼罩下映射出的则是白色脸色,整幅画体现了官员在廉洁与腐败的临界点上做出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喻示着廉洁必将活在光明正大之下,阴险腐败只能承受雷电的抨击与乌云的笼罩。简洁明晰的创意表达,形象具体地警示了官员言行、品行的重要性。广告中对京剧脸谱的色彩特征巧妙运用,使看似单调的设计蕴含着高远的意义,将京剧脸谱传神表意的特征存进画面之内,不费周章便把广告的设计理念挥洒得淋漓尽致。

三、京剧脸谱在广告设计中的不足与建议

篇3

一、京剧脸谱艺术的相关概述

1.概述

京剧脸谱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脸谱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京剧脸谱艺术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直到现在,京剧已经成为中的国粹,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戏曲的化妆手法,通过油彩的使用,对表演者的面部进行彩绘,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使得表演中的面部呈现不同的表情和风格,而且脸谱能够将所要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促使看客能够充分理解戏曲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2.京剧脸谱艺术的色彩表达形式

京剧脸谱艺术中,通过色彩的表现力,对人物的性格和所要代表的形式进行刻画,这也使得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因素,并充分的展示出来。京剧脸谱艺术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人群。如:“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紫色的天王、金色的猴王”。由此可见,京剧脸谱中通过色彩的象征手法进行表述,促使人物性格更加清晰可见。

3.京剧脸谱艺术的图案构造

京剧脸谱艺术中,具有独特的构图特点。通过简单的绘制的谱式为基础,并加以各类花纹进行点缀,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京剧脸谱艺术,不同的图案是在基本色彩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深刻的刻画。面部的构图点缀,结合人物特点,使得看客能够通过脸谱发现表演者所代表的人物。

二、京剧脸谱艺术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文化体系,将其应用到餐饮空间设计中,促使餐饮空间形成京剧脸谱艺术的主题餐厅,从而有效的提高京剧脸谱艺术的应用质量,提高餐饮空间的艺术特质,实现餐饮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京剧脸谱艺术在餐饮空间的设计理念

京剧脸谱主题餐厅在实际的设计时,需要重视餐厅的基本功能,使得餐厅能够完成休闲娱乐、餐饮服务、文化传递的能力促使京剧脸谱艺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的设计时,需要重视京剧脸谱的纹样、色彩的应用,促使京剧脸谱餐厅空间的色彩不能过于刺眼,影响顾客的就餐质量。京剧脸谱主题餐厅的设计理念需要通过对餐厅的装饰和布置,使得餐厅成为京剧脸谱艺术的文化传播中心,促使主题餐厅成为具有极强艺术代表性的京剧脸谱技术的展览馆。

2.京剧脸谱艺术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京剧脸谱符号的应用,京剧脸谱符号是京剧脸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促使这些脸谱符号、纹样可以充分的与餐饮空间相结合,突出餐饮建筑的艺术特质。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将京剧脸谱文化的发展史和历史文化作为主要线索,促使餐饮空间形成以京剧脸谱为基调的内部空间。将京剧脸谱符合作为餐饮空间的点缀装饰,用于墙面装饰和棚顶装饰,从而有效的营造京剧脸谱主体空间。而且,京剧脸谱符号花纹等应用到餐厅餐具和餐桌器具等,还可以用将餐厅的特色菜式用京剧脸谱的纹样和符号进行表示,并应用到建筑空间装饰上,深化餐饮空间的京剧脸谱特质。

(2)京剧脸谱色彩的使用,色彩的使用可有使得餐饮空间更加符合顾客的就餐需求,结合点、线、面的提取,促使京剧主体餐厅的特点更加鲜明。在京剧主体餐厅色彩基调的设计时,结合不同餐厅的实际情况,对包间色彩进行控制,促使主色调更加柔和,并配置新颖的故事,以不同的京剧桥段多包间进行设计,从而有效的体现京剧脸谱的艺术魅力。

(3)京剧脸谱的主题餐厅的设计布局,在进行设计布局时,需要重视餐厅的功能性和艺术变现张力,有效的将功能和京剧脸谱艺术相结合,并重视布局的多样性。京剧脸谱主题餐厅的设计布局时,需要具有大型的展示区和就餐区,展示区,主要是就不同的故事类型对京剧脸谱进行布置。就餐区通过脸谱纹样和符号的使用,渲染整个就餐区的京剧脸谱艺术特点。就餐区需要对包间进行设计,包间的设计需要与大厅具有明显的区别,提高包间的京剧脸谱表现力,促使京剧脸谱主题餐厅能够更好的对京剧脸谱艺术进行宣传,提高京剧脸谱艺术的知名度。

结束语

篇4

“多美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

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

一个劲的来称赞。

……

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

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

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

一张张脸谱美佳佳。”

……

这首《说唱脸谱》歌,它以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京剧脸谱艺术的魅力,令听者如醉如痴。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此后,梅兰芳多次率剧团到欧洲、美国、苏联演出,获得很大成功。直到今天,世界各地都把京剧看成中国的“国粹”。

京剧的艺术魅力也来自于脸谱。有外国朋友到北京来,你可以带他去听听京剧,并且向他介绍一下京剧脸谱,会给他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脸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周代。周代有一种驱鬼的宗教乐舞,称为“傩”。舞蹈者要戴上一个假面具,犹如现在的“假面舞会”。到了汉代,杂技演员也有戴假面具的,称作“象人”。唐朝时,有种乐舞叫做“代面”,舞蹈者也必须戴上假面具。宋朝时,为了表演方便,开始不再戴假面具了,而把颜色直接涂画在演员的脸部,后来也就逐渐形成了勾画“脸谱”这一传统。

由京剧衍化的京剧脸谱,以红、白、黄、蓝、绿、黑、金、银色勾脸,一般不超过四种颜色,在男演员脸上绘出各种富于夸张性、图案性、象征性的谱式。它继承了其他剧种脸谱的长处,在色彩运用、勾画技术及造型构图等方面,显示了它的艺术特色。京剧脸谱增强了观众对人物的兴趣及剧情的理解,同时因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渲染了舞台效果,备受人们的喜爱。

京剧脸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运用在绘画、剪纸、服装设计、工艺品等其他领域,开发出许多精美产品。河南民权县农民创办的豫东书画院承接国外油画订单,1万多幅京剧脸谱、老海报等油画作品俏销美国、意大利。前不久一名模特在米兰国际时装周上展示中国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以京剧中鲜艳的纯色为底色,以极富中国特色的盘龙作图案,演绎了时尚与休闲相结合的男性新形象。

篇5

关键词:民间色彩文化元素;京剧脸谱;有效应用

脸谱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剧表演艺术当中,净行、丑行、老生、勾脸武生的面部经常使用油彩、水彩进行勾勒,从而呈现出精美无比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脸谱。脸谱不仅仅有美学价值,让观者赏心悦目,更有着塑造人物的功能,能够让演员将剧中人物的个性、年龄、品质等特征鲜明的体现出来。而民间色彩文化元素在京剧脸谱艺术中的应用,更使得一个个京剧人物愈发鲜明、立体,让人过目不忘。

一、传统“五色观”在京剧脸谱中的体现

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五色”一词,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民间的五色观逐渐形成。“青、赤、黄、白、黑”五种单色与社会观和自然观相融合,形成了色彩的文化体系。民间美术脱胎于年画、版画等多种民间美术形式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我国民间的色彩哲学中,五色不仅仅代表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也代表着一定社会地位,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因而在京剧脸谱中也能够鲜明的体现出人物的地位、个性等特点。

红色为血液之象征,青色取自自然界,象征生机勃勃。我国民间对于纯度高的单色有着鲜明的喜爱之情,红、黄、蓝、紫等颜色鲜亮、豁达,单纯明快,直抒胸臆,在具备装饰性的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这种颜色的鲜明个性与脸谱联系在一起,使得角色的性格特点喷薄而出。关羽、姜维、赵匡胤等英雄人物多用红脸,体现出其英勇、正义、赤胆忠心;窦尔敦勾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抗清反暴,令恶人闻风丧胆,青脸就表现出其骁勇强悍、刚劲勇猛、武艺高强的个人特点。

黑色与白色作为对应的色彩,代表了朴素的原始审美观念。京剧中的曹操的脸谱就用水白色勾勒,配以黑色勾勒之鱼尾纹、脑门纹,再在印堂以朱红色一点。水白色显示出曹操之阴险狡诈,居心叵测,暗示其善于粉饰外表,实则笑里藏刀。而油白则为用于刚愎自用的狂妄之人,如马谡、高登等。而廉洁不阿之代表——包拯则为黑脸,黑色为华夏之祖色,古代黑色为天玄,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与包拯之人物个性比较契合。而张飞、尉迟恭、李逵这些角色的黑脸,则体现出粗莽、刚猛之性格。这两种颜色,表现功能强,且具有强烈的褒贬之意味,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观众通过色彩就能够直接辨识出角色的身份与性格特点。

二、纯色、补色在京剧脸谱色彩中的应用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则使用各种方式进行色彩的搭配,造就了鲜明的色彩配搭。民间泥玩具、年画、器具,或在暗色底上绘制鲜亮的颜色,或使用饱满的颜色互相衬托,形成对比,使得红色更艳、绿色更鲜、白色更亮。“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的巧不巧”是对于民间色彩运用的高度总结。“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黄身紫花,绿眉红嘴”的色彩运用方式在京剧脸谱中体现的甚为鲜明,加强了京剧脸谱的装饰作用,增强了脸谱的审美价值。

我国古代的民族在用色上的习惯与技巧受到客观条件影响比较大,因而人民喜爱使用易得的颜色来进行装饰;同时也受到了古代思想的影响,因而色相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明度对比的应用的十分普遍。窦尔敦的蓝脸中以红色与黄色搭配,色彩鲜明,十分醒目,颜色搭配却也和谐且富有韵味;荆轲的脸谱则以朱红色为底,以黑色勾出眉眼,以明黄色勾于鼻额之上,红色与黄色两种纯度极高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十分引人注目。祝彪是《水浒传》中祝家庄庄主祝朝奉第三子,持银枪,富家子弟,武功高强,此人的脸谱以红绿相配、黑白相搭,在方寸之间呈现出了多重对比,极富装饰色彩和戏剧性,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闹天宫》中的青龙角色,则使用了亮蓝色与黄色搭配使用,与“青龙”之名字相衬的同时,用黄色勾勒出龙角,用白色勾勒出龙须,造型功能十分明显,同时,黄、蓝之对比体现出了脸部的冷暖色调和阴影,色彩之情感极为浓烈。纯色在脸谱中的运用使得脸谱色彩鲜明而悦目,视觉效果十分突出,能够直接的抓住观者的眼球,而补色的使用,则使得脸谱更加明快、生动,充满活力与表现力,增强了脸谱的装饰性,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京剧脸谱的装饰性大大提高。

脸谱浓缩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京剧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情趣,其用色鲜明的体现出了我国民间美学的色彩取向。这种色彩哲学来源于民间,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色彩的文化特征又与戏剧中的人物个性充分契合,可以说,脸谱是我国美术文化与戏曲文化的完美契合。

参考文献:

[1]谭征.民间色彩文化元素在京剧脸谱艺术中的有效应用[J].大众文艺, 2012(08):60.

[2]冯东,陈俐燕,李丹.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3]张蓝图.脸谱的装饰构图特色及其艺术价值[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1).

[4]李晓环.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象[J].艺术探索,2008(03).

篇6

关键词:京剧元素;圈案简化;印花设计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6-0088-03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对京剧元素进行设计性实验,跨领域的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服装面料的印花设计相融合,以符号化的形式运用到现代日常穿着服装中,使得传统的京剧文化在服装领域能够以新的形式展现,并能具有实用性、普遍性,同时达到服装设计的理想艺术效果。

一、京剧艺术中的设计元素

京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曲艺文明的重要组成成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一直活跃在国内及国际舞台,随着审美趋势的变化、演绎形式的更迭,京剧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国粹不但应作为文化标本被珍藏,更应当随着时代审美趋势进一步发展,将京剧中的艺术元素应用到服装的印花设计中。其主要目的是传播京剧文化,以京剧中的艺术元素作为主要设计灵感,将京剧这一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门类,用服装印花设计的方式进行新的解读,在不破坏其原有艺术精髓的前提下,为京剧元素赋予现代视角的美学感受,在古典艺术美学和现代艺术美学之中达到一定的融合。

(一)京剧元素的特点

颜色饱和度较高,尤其是花脸中的脸谱元素,以同明度的撞色为主要的视觉表达方式。与纹理感相匹配协调,不至于在色彩上过于突出和不协调。基于色光波段长原理,高明度的颜色传播力度广,观众在远距离欣赏,可以迅速的刺激视觉神经,让观者的心理与演员的面目表情产生情感互动,同时冷暖的互补与渐进可以产生空间感。

颜色运用丰富灵活。不论是图案纹样繁复的戏服,还是多变夸张的脸谱,都采用了大量的色彩作为展示,但又通过明度的对比产生主次变化,既能做到夺人眼球,又不产生杂乱的效果,同时又具有程式化的一定之规,使得不同颜色可以协调的运用和搭配。

较强的谱式性。包括结合面目五官、装饰性为目的直观被人们接受的组织纹样。要依据具体的人物性格、角色特点进行具体设计。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京剧元素遵守着秩序、均衡、对称、统一。根据程式化要求,每个^物对应的脸谱都有具体的要求需要遵守,由点、线、色、形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块瓦脸、整脸、十字门脸、象形脸、六分脸、丑脸、歪脸等等,脸谱种类繁多。

较为扭曲和夸张。京剧是一门通过舞台表演诞生的艺术形式,为达到舞台效果,多数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进行表演展示,而在服装饰品、妆容上也极尽夸张的表述。与后现代怪异、夸张的艺术手法相似,也与西方部分抽象的艺术流派比较接近,便于京剧元素在年轻化、国际化的推广和普及。

(二)应用元素的选取

撷取京剧中的脸谱、头饰、装束、旌旗、腰带等元素,运用到服装的图案设计上,给人以神秘、夸张的艺术感,线条分布、图案造型具有京剧的独特魅力,视觉效果强烈,同时京剧是一种具有空间和时间概念的艺术,引用京剧元素能将静态的印花变得更加动感。

京剧元素的引用和再设计并不是天马行空,不论是京剧当中的配饰还是脸谱,都和曲艺人物的性格、地位、性别、宗派相关,不能任意而为,正是京剧元素有较高的程式化要求,才使得京剧元素又不同于其它元素的鲜明特征,同时又具备了人物的对应性和文化的延伸性。

二、符号化图案设计

符号学诞生自20世纪初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中心重新兴盛发展成欧洲各国的新兴理论,是研究表征和意指方式的科学,属于当代前沿的人文理论探讨领域。符号化设计既包含图像视觉符号化,又包含符号化背后的精神象征,是艺术与思想的双重象征性符号。

(一)图案的符号化处理

在京剧元素中,图案和色彩的搭配都有其具体的象征意义,不同的图案、色彩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不同人物角色及其性格特征。在图案设计中的研究,基于所提取的京剧图形符号、文字符号结合了休闲服装设计和现代年轻群体普遍审美,进行适当的改造。(图1、图2)

符号化设计需要根据京剧元素的特点进行分析,不是简单的地舍弃,有以下几个要求:

保留固有元素属性。不能破坏所构成元素所要表达的完整性,即构成该元素主要属性的必有成分不能发生改变或缺失。

不破坏、丑化原有元素的艺术精髓。符号化设计只有保留住原有元素的精髓,才能做到既简单生动,又原汁原味。可以适当的改变艺术表现手法,但不能改变所要表现内在价值,也不能为了迎合视觉的需求,对引用元素蓄意丑化和篡改,这样既达不到符号化的效果也使得元素的再运用失去了价值。

与适用对象相融合。在符号化设计时要考虑适用对象,应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不能过于违和和突兀,也不能与设计主题相违背。在服装中应用设计元素更是要考虑面料、颜色、款式等匹配问题。

体现设计风格。一个成功的图案设计不是孤立的,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服装设计的整体效果,为了避免元素的同质化使用,不但要考虑设计手法是否达到符号化的实际要求,还应当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形式风格化的设计手法,在艺术水平上有更高的延伸价值。

(二)符号化设计手法

1.简化和概括

从搜集灵感来源中找到所需元素,分析元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内在特征,分析布局特征和元素的突出特点,在不破坏整体性的前提下,去掉与设计主题不符的相关成分,只留下最突出的、特征明显的成分,可进行一些布局和比例分配的改动,方便于主题的进一步突出。最后再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加工,以便于制作出具有个人设计风格的符号化图案。(图3、图4、图5)原创图案展示如图6、图7。

2.解构和重组

通过对原图案的分解、变化、重组产生新的图案。京剧元素不同于其它的元素,大部分表现在外的图形都有章法可言,如果随意改变结构可能会是运用的元素失真,所以在变化前应当充分了解结构分配的含义和约束。其次是把图案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再进行重新拼接组合成新的图形。所组合的图案可能是变化不大,也可能是面目全非。甚至将肢解后的传统图案的某一具有典型特征的部分与现代图形结合,或者将不同的题材和不同风格的纹样组合在一起,重新设计出一种奇特新颖的现代纹样,这种分解组合方式是当今设计的流行趋势。原创图案展示如图8、图9。

3.夸张和变形

是一种突出重点的表现手法,对原型图案的典型形象特征,进行强调、变形,增加视觉效果。可以通过提取其典型的代表性的图案局部,运用几何形、曲线和块面,对典型特征进行夸张变形,使原有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生动和典型,增强艺术感染力。同时夸张的艺术手法本身就具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增强视觉冲击力,这正是现代服装设计所追求的时尚,而且夸张的手法就有浪漫主义的表现力,给人以活泼、跳跃的视觉感受,迎合年轻化群体。原创图案展示如图10、图11。

4.风格化处理

可将京剧元素直接转化成其它风格较为突出的设计手法,如日式、哥特式、波普式等等,在色彩和布局上进行转换和改变,使之达成一种较为现代或独特的设计风格。原创图案展示如图12、图13。

三、实验成果展示

(一)女装原创效果图展示如图14。

(二)男装原创效果图展示如图15。

女装、男装原创效果图分别获“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14-2015年度银奖、铜奖。

篇7

关键词:戏曲脸谱;校园文化;研究

自古戏曲脸谱的艺术就源远流长,戏曲艺术的传承,使得戏曲脸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内涵积淀得愈加沉厚。而今,戏曲脸谱不仅作为戏曲表演有的一种舞台化妆形式,还由于脸谱的样式夸张、性格鲜明常常被当作素材或元素运用在视觉设计的作品中。戏曲脸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今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戏曲脸谱的起源和发展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相传净角脸谱出现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大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人阵曲。”这就是齐人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击敌乐舞的记载。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剧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12至13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贵州省星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这种戴面具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变化看不见,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面具就不戴了,艺人们直接用粉墨、油彩、锅烟子在脸上勾画,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化妆脸上,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艺术。

我国古老戏剧剧种,如徽剧、汉剧、昆曲、秦腔、川剧等360多个剧种,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脸谱形式,各有风姿。清代中期形成的京剧,吸收了不同剧种的精华,经过艺人们创作,脸谱多达几百种,形成绚丽多姿的脸谱艺术,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2 戏曲脸谱走进校园的艺术价值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此外,在体现戏曲艺术审美价值的同时,带给观众视觉享受,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戏曲艺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综合艺术,可视性很强,身段动作的模仿可以促使学生兴趣更浓。戏曲脸谱也是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切入点,由色彩勾勒出的脸谱角色,让学生亲身体会色彩的魅力和张力,了解戏曲人物行当、角色和性格,如青衣的铁镜公主,花旦的李铁梅和红娘,武生的孙悟空,红生的关羽,花脸的包拯、张飞,丑行的蒋干和时迁。

让现在的年轻人领略了戏曲艺术的美,慢慢明白了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海中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充分领略了我国戏曲宝库中的古典美、传统美,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3 戏曲脸谱在设计艺术中的文化传承

中国的戏曲脸谱属视觉语言,脸谱色彩是戏曲艺术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最基本的元素语言特征。戏曲脸谱最先进入我们视线的当然是其绚丽的色彩,其次才是它的图案造型。脸谱的装饰图案设计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其色彩的运用及夸张的表现力是关键,也是成功塑造戏曲人物性格形象的一种审美理念的体现。戏曲脸谱色彩的成功应用,非常有力地加强了戏曲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力。色彩元素的内涵以及独特的语言功都能在每个脸谱图案中完美地诠释其象征的社会作用及自身的作用,阐述了中华民族的色彩观。因此,每种脸谱设计造型的色彩应用都会立刻左右观看者的视觉成效,吸引观看者的眼球。

对戏曲脸谱色彩寓意的传达取决于人们对审美的标准以及各地的风俗习惯。因此,中国戏曲脸谱中每一种颜色都带有全民族特定的含义,色彩运用的适宜可以对人物脸谱的性格特征起到增强的作用。角色的图案设计,色彩的应用都含有丰富的蕴意。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相对特定的作用,人物的脸谱设计,除了图案造型外,其色彩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色彩的加入,图案只是图案,不可称其为脸谱,因此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其有形有色的造型,从而在历史的审美考验中保留至今。

传统的中国戏曲脸谱造型设计的独特引人之处还得归功于其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元素。因为戏曲脸谱文化在发展中具有传承其历史与民族特点,因而脸谱造型的设计视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留给后人的一种智慧型的创造理念,灿烂的民族文化经历了历代大浪般的鞒校去其糟粕,留下的精华,在脸谱图案的创作设计中可处处发现其奥妙。我国戏曲脸谱造型艺术在现代动画技术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影响下,其将不断进行开发与拓展,并且将传统的古老艺术丰富的文化知识与民族精神在开拓中积淀得更加厚重,是戏曲脸谱创作设计的精髓所依。

总之,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不同于面具,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长期发展的历史岁月中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

参考文献:

篇8

京剧是在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的一个戏曲门类。在当时剧坛多种声腔剧种并存的背景下,徽调赢得了更多群众的喜爱,从众多剧种中脱颖而出,此后经过京剧界鼻祖程长庚和谭鑫培等众多京剧名家和演艺人员半个多世纪的经营与发展,从最初的地方剧种不断融汇、锤炼、升华,从而形成代表性极强的国粹――京剧艺术。

京剧在今天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瞩目地位并非偶然,而是民族文化的审美选择。中国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在传统艺术样式的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审美观念。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宇宙间化生万物的“道”是美的根源。《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与天地之谓也。”这与以古希腊文化中“美的模仿说”为渊源的西方审美观念是有极大区别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认为美虽然不能离开形,但美的本质却不在形而在神。追求“神”美的艺术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美的根源是“道”的观念是一致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中国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中逐渐发展出了对艺术作品“意境”的追求。这些传统的审美观在中国古典戏曲――京剧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其他的舞台表演种类一样,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与西方戏剧的写实性相比较,京剧表演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语言与色彩抽象精炼,表演与道具写意传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族审美观念在京剧中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历史溯源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是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和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随着人类的发展规模扩大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色彩不再仅仅是一种感官认知,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为祈求食物丰足而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猎物和狩猎场面;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某种力量的传承和转换;在制作的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图腾标志等。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赭土或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植物中得来的黄色,通常为三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此后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据现有资料考证,“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奠定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的形成。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约公元四世纪)色彩观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由于“五色体系”的观念,因此而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素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色彩的内涵被最大限度地扩展,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与文化统治手段。《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周朝关于服饰形制、色彩规定之严谨与周密是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孔疏》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黄是也。”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三、京剧服饰色彩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是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高于单纯对形体和形式的追求,这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诗歌、绘画、舞蹈、乐曲等单纯的艺术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综合表现,它集上述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并且根据戏曲自身的题材和表演需要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从而使京剧成为融娱教功能、艺术审美情趣功能于一体的艺术种类。在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四项基本表现形式中,又可以从艺术的抽象元素方面将其概括为色彩、造型、声音三种基本的抽象元素。笔者在这里主要探讨京剧的色彩元素。

京剧色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服饰、脸谱中。京剧服装是在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基础上,经过提炼、夸张、美化、装饰形成的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是程式化的专用服装,行话称其为“行头”。京剧服装有通用性,可不受年代、季节、剧目的约束,比如一件蟒龙袍,皇帝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都可以穿这一件,而且同一件服装,在不同的戏里都能穿。京剧服装还有很强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它的直观性和象征意义很强,如剧中人身披一件斗篷,就表明天气寒冷或夜已更深或欲行路;穿一件缀有各种颜色绸子块的富贵衣,则说明此人目前是一个生活潦倒者,但将来还是要飞黄腾达的。另外,京剧服装因需适合演出而夸张、变形。例如武将头上的翎子,传说古代的禁卫军用一种不太长的()尾插在头盔上,以象征其勇猛果敢。而运用到舞台上以后,便把它大大地加长了,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武将的威风、美感,而且还给演员提供了表演工具,拓展了演员的表演区域。

京剧服饰用色彩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关系,不同年龄、地位、尊卑的人物戏装使用特定的色彩体系,这些色彩体系正是在中国古代传统色彩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装的色彩归纳不是按历史时代的实际面貌,而是从历朝历代的实际生活中归纳、抽象出来的特殊形制的“绘画服饰”,这些服装无论在色彩还是形制上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再配合特定人物身份的表演程式,因此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戏衣的色彩主要有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或下五色)及紫、兰、粉红、湖色、香色的下五色(或称副色)。实际上副色的运用已远不只五种。这些颜色都十分鲜艳明快,使用时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年龄而选用,因此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服饰色彩的程式来感受传统色彩观念的具体体现,如皇帝穿正黄色,王爵、太子穿杏黄色,元老穿香色或白色,侯爵穿红色。服装的基色除了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有直接的关系之外,与人物的性格也有直接关系,如正直的人穿红色或绿色,粗鲁或奸猾的人穿黑色或白色。根据年龄,年长者穿黑色或蓝色,中年人穿红色、蓝色,少年穿红色、粉色等。茶衣和老斗衣多为下层劳动人民穿着,颜色一般为蓝色、褐色和米色,质料是布质或绸质,不绣花。女性、地位低下或年幼的角色多饰以间色。如京剧服饰三衣箱中的彩裤分为三类,红、黑彩裤大都为男性所穿着,杂色除个别小生行当外,大都为女性穿着。

京剧的色彩表现除了体现在服饰色彩的配置中,还体现在脸谱的色彩和形式中。京剧脸谱和京剧服装共同构成京剧色彩的象征性意义和典型性特征。脸谱多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为主要目的,从而与京剧的服饰色彩更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典型角色形象。

除了通过色彩中的正色与间色表现人物的尊卑长幼之外,色彩的感官心理暗示对艺术表现也起了很大作用,如赤――热情、兴旺、健康;忠诚、勇猛、喜庆。

黄――光明、忠诚、温和;忠诚、勇猛、阳刚。

绿――清新、希望、生机;有生命力、活力、正直。

紫――豪华、高贵、典雅;智勇、肃穆、尊贵。

蓝――凉爽、恬闲、明朗;豪爽、勇猛、异域文化。

白――单纯、明洁、坦诚;无明确个性显现、含蓄、有城府。

灰――衰弱、萎靡、消极;中性。

粉――幼稚、娇柔、妖冶;女性因素、阴柔。

赭――糊涂、阴暗、邪恶;生命力委顿、中庸。

黑――神秘、沉寂、悲哀;不可言说、玄妙、是非倾向明确。

京剧脸谱的设计将色彩的文化传承与感性特征巧妙地结合,使观众在观看和欣赏京剧剧目时不会被那些浩瀚的纷繁复杂的京剧行头所困惑,可以更直接地体会到剧目表现的主题与灵魂。

四、当代背景下的多元色彩文化

进入现、当代社会以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更频繁、密切,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工业文明进程加快和商业化发展,传统的民族色彩观被打破,更多元的色彩文化观念形成,多元的色彩文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重的物质和审美文化享受。但同时,我们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被淡化。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量化发展阶段。原有的灰瓦白墙、蓝天绿树、崇尚自然生态、宜人的城市肌理和色彩,突然之间演变成为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世界,灰色、黑色、镜面玻璃、金属质感、人造材质,还有各色的陶砖和涂料,色彩缤纷杂乱,对色彩的使用也不再延续传统建筑中将传统色彩观与环境和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美学原则。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区别在这种城市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发展背景中变成了累赘,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城市文化建筑以及建筑色彩的一律性。冷漠的工业社会的理性化、秩序化的色彩美学原则,最终导致了中性色彩的国际主义风格充斥世界。

在这样的城市文化背景下,在钢筋水泥等人造材料营造的非自然的第二生态里,与商业文明的需求相适应的是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色彩模式。在这样的需求中,色彩的视觉和情感直觉成为被首要考虑的因素。色彩的使用规范应用较多的是西方科学的色彩理论体系,而不再是具有独特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或历史传承的色彩文化观念。虽然传统色彩观规范下的色彩搭配与西方科学色彩观念所指导的色彩配置会在很多角度重合,如在商业广告招贴或影像中补色关系的恰当应用是使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变强的必要手段,但毕竟我们在对这些色彩体系进行配置时出发点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商业化的进程虽然冲击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但其发展也扩展了文化的范畴和领域。从现代的色彩观念来看,多元的色彩观念在淡化传统色彩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引入了其他民族和地域的色彩观念,对本民族色彩观念起到了充实和扩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国民自信心的提升,我们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又开始重视,我们从对外的盲目学习和引进转为理智的思考和带有反思的接受。各个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民族文化色彩的自身规律以及民族色彩观念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试图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中建立起一种拥有更大基础的当下的民族色彩观,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发展。

篇9

【关键词】传统视觉元素;动漫设计;动画角色

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动画片的种类日益多元化,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当前中国的动画片中动画角色性格过于单一,没有创新性和趣味性。所以,在设计动画角色时要特别重视表现动画角色独特的个性特征,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以使动画作品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的艺术形式,比如水墨画、木偶、皮影和剪纸等,这些艺术语言可以为我国的动画片提供新颖独特的动画角色,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促进我国传统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动画角色的分类和特征

通常情况下,从动画作品的立体视觉效果来看,动画角色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平面形象、三维立体形象和计算机产生虚拟形象。其中,平面形象主要展现的是绘画性质的各种艺术符号,是通过绘画材料制作和摄像设备拍摄完成的。动画角色中的三维立体角色则是利用各种材料,如木片、黏土、纸壳等用手工或机器制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空间实感的动画形象。计算机生成的二维和三维的虚拟图像,是由计算机中的相关技术和软件制作而成的。

动画作品将上面三种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动画角色独特和鲜明的性格特征,从而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从另一个角度看,动画角色还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类。具象类的动画人物即使经过了夸张的艺术设计,仍然能够通过艺术造型生动形象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真切的客观现象。抽象类的动画角色形象则缺乏客观性,是对现实事物进行大力夸张,走的是超现实主义的路线。无论是从空间视觉效果还是从具象和抽象上进行分类,动画作品中的角色形象要求具备情感性、简单性和独特性,是动画角色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动画角色的视觉形象

动画角色对整个动画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第一部动画片诞生之日起,动画片中的人物角色和形象造型都直接关系到一部动画作品的成败。动画作品中的角色和人物是整部动画片的主体和灵魂。比如,聪明的一休哥,活泼的机器猫以及讨人喜爱的米老鼠,这些动画角色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动画角色作为每部动画作品的核心,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将对作品的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动画角色必须要具备动画艺术设计所要求的各类要素,以保证作品的效果和质量。

3、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

3.1传统造型语言的运用。传统视觉包括线描和颜色等要素,在传统的动画人物设计、情节设计和对话设计中,这些要素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线描俗称白描,在平面制图和角色设计方面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虽然画线主要是运用线条来描绘动画人物,其质感和立体表现能力有比较明显的不足,但它是传统视觉设计当中最基础、最清晰、最简单的形式。比如,《汉宫春晓图》、《明宣宗行乐图》等很多传统的艺术作品,都是采用这种表现方式,真实生动地展现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

红、黄、青、白、黑这五种基本颜色,统称“五色”,就是传统视觉要素中的颜色,这五色是我国传统绘画中最常被使用的颜色,画家不断改变颜色的搭配,从而设计出色彩丰富、性格鲜明的动画角色。在我国动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五色”已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独特性、艺术性和传统性的配色系统,将我国传统的艺术特征突出地展现出来。例如,1955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作品《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其整个画面只使用黑、青、红三种颜色,虽然颜色选择相对简单,但依然创造了一个聪明灵巧、讨人喜欢的乌鸦形象。这部动画片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动画作品,这个动画就是利用传统视觉元素“五色”中的三种颜色,并使用各种处理方式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最后取得了国际上的成功。

3.2传统艺术形式的运用

3.2.1木版年画语言形式的借鉴

动画艺术家获得灵感的来源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年画等视觉表现形式,采用传统的设计技巧和表现形式,生动地描绘动画角色的性格和形象。年画是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生动形象的画面图案、紧凑连贯的故事情节以及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都贴近于人们真实的生活,人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内心的满足,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动画造型设计风格极为相似,所以,动画作品能够采用年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肯定会得到很多人们的支持,“美猴王”的形象设计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来源于四川绵竹的民间年画。

绵竹年画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感。绵竹年画的画面构图技巧要求很高,追求鲜明的主次划分、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多样化的统一,色彩方面要求鲜艳明亮、简单纯净、热情似火,用线方面力求线条流畅、刚柔结合、松紧合理、节奏紧凑,往往采用夸张、象征和寓意的表现手法,增强画面的动态感和形象感。

3.2.2京剧脸谱与服饰的运用

《大闹天宫》中的齐天大圣形象的成功设计,很大一部分灵感来源于我国京剧中的脸谱造型。京剧脸谱从结构上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1)整脸。选择一种颜色作为主要颜色,涂满整个脸,再用其他色彩勾画出面部五官。

(2)三瓦脸。将三块主要色彩涂在额头和双颊。

(3)十字门脸。十字门脸就是在面部中间构成一个十字,具体做法是从鼻尖向上画一条直柱,到眼睛处与两眼窝连接起来。

(4)碎花脸。碎花脸指的是除了整个额头涂的是完整的颜色,其余位置都增添一些比较复杂的花纹图案。

(5)象形脸。这种脸一般用在神话题材的作品中,将各种动画形象用花纹图案刻画出来,象征人物形象是由哪种动物幻化而成的。

(6)歪脸。由于面部扭曲,所以在刻画坏人形象时通常使用歪脸。

美猴王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剧脸谱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了孙悟空腰围虎皮,手持金箍棒的艺术形象。应用京剧脸谱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将人物形象设计得灵活生动,而且还可以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绪的变化,所以,动画设计师常常运用脸谱造型,设计无数活泼灵巧的动画人物角色。

总而言之,艺术生命得以传承的重要方法就是实现传统文化形式与创新的艺术手法有机地融合,动画形象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符号,对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如今,我们似乎很难从当代中国的动画艺术中寻找到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意蕴的动画角色,因为现在的动画角色缺乏鲜明的特色,更重要的是缺少中国的本土文化内涵。所以,在动画人物设计中,要重视动画角色独特风格的形成和塑造,创新地运用传统视觉元素中的线条和色彩,不断促进中国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晓峰.“五色”理论探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张慧临.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篇10

一、京剧视觉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联系

(一)京剧视觉元素

京剧是集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其视觉艺术形象多种多样,可以分为服饰以及舞台道具、装饰这两种类型。其中服饰涵盖了服装和化妆这两个方面,主要涉及京剧人物的脸谱、服装以及附属用品,用于表现京剧角色的人物身份以及性格特点。舞台道具以及装饰物品包括文房四宝、烛台、船桨、马鞭、各种武器等,同时也涉及到整体的舞台摆设。例如桌椅是最常见的舞台装饰道具之一,结合不同的戏剧情节可以充当不同的用途,像桌、山石、床等。这些视觉元素是组成京剧的重要部分,也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载体。

(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视觉形象

综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视觉形象来讲,主要指的是当消费者针对这一产品进行初步浏览时,第一时间可以通过视觉捕捉到的相关元素,例如构图、形状、颜色、文字搭配、背景画面等(张琦、周杨静、曹艺馨:《中国传统纹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探索――以南京博物院文创产品为例》,《大众文艺》2019 年第19 期)。这些元素能够为消费者评价这款文创产品提供依据,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产品设计融合的主要桥梁。通常来讲,这些视觉形象可直观反映该产品的实际用途和设计意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现。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研发,故宫博物院以及各地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均进行了文创产品设计。结合具有历史文化气息和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也可以使消费市场内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京剧视觉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联系

在京剧表演过程中,蕴含了多种多样的视觉元素,这些元素具有极强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特点。视觉元素和视觉形象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在设计非遗文创产品的过程中,为了凸显京剧的实际内涵和文化寓意,需要将京剧表演中的诸多视觉元素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与文创产品的实体结合起来,通过视觉形象来体现产品的实际功能和想要表达的内涵,当这样的产品流通到消费市场后,不仅能够提升文化产品的实际价值,也可以有效实现京剧文化的传扬和发展。在设计文创产品的过程中,挖掘京剧表演中的文化元素,并且将其转化为视觉形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京剧视觉元素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形象转化方式

(一)常见的京剧视觉元素

常见的京剧视觉元素通常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京剧脸谱。脸谱是京剧的代表元素,也是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感触到的。当人们看到色彩多样的脸谱时,第一反应便是京剧,因此对京剧来说,脸谱是应用价值最高的视觉形象符号。其次是京剧服饰。京剧服饰按照其功能可以分化成蟒、靠、帔、褶、衣这5 种形态。京剧服饰不仅沉淀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韵味,也表现出极为强烈的视觉美感。再次是京剧头饰。京剧头饰也分为多种类别,例如旦角的头饰有正凤、偏风、六角花、包头帘、串蝴蝶、蝴蝶顶花以及泡条等。京剧头饰涵盖了繁复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集技艺和精巧于一体,已经成为京剧的主要代表元素。

(二)京剧视觉元素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形象转化方式

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其目的不仅是做京剧文化的科普,也需要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因此在提炼视觉元素的过程中,要与当前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相符,与消费者的实际认知相符。对客观的视觉元素进行形象转化,打造出符合消费者视觉观感以及消费心理的视觉形象符号,需要具备极强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才能够真正实现京剧文化传承和文创产品价值提升的双重目的。1.脸谱视觉形象转化由于脸谱已经成为了京剧独特的代表符号,那么在利用脸谱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其形象转化方式不仅要突出脸谱的固有特征,也要在当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传统的脸谱视觉形象是以平面绘画以及色彩搭配的方式展现出来的,长久以来这种视觉形象应用极为广泛,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为此,我们可以在脸谱线条以及图案拼凑的基础上,利用单一形象配合镂空技术打造立体图形,例如将脸谱雕刻在毛笔笔杆上,制作成吊坠等。也可以单纯提炼脸谱的色彩搭配方案,将其作为某一文化产品的整体色彩结构,这相较于直观的进行脸谱图案设计来讲效果更好。2.服饰视觉形象转化当前大部分的京剧服饰视觉形象转化是结合其色彩以及花纹进行的,但是京剧服饰自身是多样化的,因此,在提取其基础的色彩和形态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其本身的绘画纹样进行转化。例如可以将京剧服饰中的飞禽以及梅、兰、竹、菊等纹样提取出来,和文化用品、古风用具等融合起来,其挥洒恣意的形态能够提升产品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着重突出京剧服饰的细节美。另外也要善于将视觉形象转化为意识形象。例如京剧服饰中有大量的五彩飘带、翎子等,在表演过程中展现出灵动的姿态。这些可以作为视觉形象转化的依据,融入到书签、木簪、扇面等中,通过灵动飘逸的笔触来勾画出动态的形象,不仅能够赋予文创产品生机和活力,也可以展现京剧服饰之美。3.头饰视觉形象转化京剧中的大量头饰极为精致,这些也可以成为文创产品视觉形象转化的主要灵感。由于当前大部分的消费者在进行文创产品选择和消费时,更加青睐于那些极具艺术底蕴的产品,那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京剧头饰的既有形态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例如通过头饰绒花提取,与颈枕结合起来,设计头面眼罩等(张苇、徐雪、姚佳辰等:《地域文化性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以盐城水浒文化博物馆文创设计为例》,《美与时代》(上)2019 年第9 期),这可以确保文创产品具有新潮性和实用性,是进一步加强文创产品应用价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