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睛抽动的治疗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眼睛抽动的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几年过去了,小宇的毛病不断增加,有时挤眉弄眼,有时耸肩咳嗽,甚至在课堂上也控制不住地咳嗽并发出一些怪声,影响同学们听讲。尽管小宇跟老师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但还是经常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讥笑。上初中时,小宇性格变了,内向、自卑,不敢与同学交往。
其实小宇从5岁就患上了儿童抽动症。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大多起病于4~12岁。儿童抽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儿童受惊吓或精神紧张常常是发病的诱因,发病后会出现面部肌肉或肢体肌肉反复地抽动。大部分患儿可以自愈,但有一部分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部位增加,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表现为冲动性地触摸东西、刺戳动作、踢脚、跪姿、走路旋转等,自己不能控制。有的抽动不易被家长发现,如肚子抽动。有部分病人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发出各种有音节或无音节的叫声及不适当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重复刻板的秽语。有研究表明,儿童抽动症至少有30%出现秽语症。严重者还会出现模仿动作、模仿和重复语言、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
这种疾病对儿童的伤害还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
2.个性发展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篇2
正常情况下,人平均每分钟要眨眼15 ~ 20 次。眨眼的作用是,使泪膜正常分布于眼球表面,以保护眼角膜,避免眼球表面干燥,防止灰尘对眼球的损伤等。但频繁地眨眼则很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
引起孩子频繁眨眼,常见的原因有哪些?又该如何处理呢?
可能的原因1
炎症刺激 这是引起孩子眨眼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导致的,如结膜炎、角膜炎等。除了眨眼增多之外,还伴有眼睛发红、发痒、分泌物增多、流泪等现象。
如何处理?
如果是细菌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可用妥布霉素眼液或0.1% 利福平眼液点眼,每日3 ~ 6 次;红霉素等抗生素眼膏涂眼,每晚1 次。严重的话,使用眼药水的次数可以增加到每1 ~ 2 小时一次。
如果是病毒引起的炎症,则使用阿昔洛韦或安达芬眼液点眼,每1 ~ 2 小时一次。严重的话需全身用药治疗。
可能的原因2
先天性眼睑内翻和倒睫 部分孩子因为先天性的眼睑内翻,使睫毛倒伏在眼球表面,刺激角膜(黑眼球的表面)引起流泪。这种情况以下眼睑内翻最常见,细心的家长都能发现。
如何处理?
症状轻的话,可将眼睑轻轻外翻至正常位置,再用胶布贴在局部的皮肤上,牵引和固定住。随着孩子身体的发育,眼睑内翻有可能自愈。严重的话,就需要手术矫正了。
可能的原因3
儿童抽动症是指孩子身体某部位突然的、不自主的收缩运动,如眨眼、皱额、歪嘴、耸肩等。有的孩子同时会发出怪声,甚至骂人、说脏话等,这种情况医学上叫做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它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可能与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等有关。
如何处理?
主要以行为矫正为主。家长不能太性急,不要训斥、打骂孩子,而是要逐渐引导,要有足够的耐心,配合医生及时提醒和帮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
可能的原因4
眼疲劳 包括视觉疲劳,如屈光不正,特别是远视、近视、散光未矫正造成视觉疲劳而引起的。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射,通过不断眨眼可以调整眼球曲率,使视觉更清晰。
如何处理?
适当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告诉孩子看书和看电视、电脑的时间不能太长,督促孩子做眼保健操,必要时验光配眼镜。
可能的原因5
神经性眨眼 由于支配眼轮匝肌的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频繁收缩导致的。
如何处理?
可以局部按摩和热敷,内服镇静剂,如巴氏合剂、三溴片等。还可使用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B12、肌苷等药物。
可能的原因6
习惯性眨眼 有的孩子因为曾经有过上面所说的某种病因导致频繁眨眼的经历,通过治疗,病因去除后,仍然保留着频繁眨眼的习惯。还有的孩子由于平时喜欢模仿别人眨眼,结果形成了习惯性的频繁眨眼。
如何处理?
适当提醒孩子不要模仿别人,帮助他学会自我控制。
篇3
河南开封 刘易
A 刘易读者,你好!
肘关节脱臼对2-5岁的幼儿比较容易发生,主要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特点有关,当受到过度牵拉时,容易形成肘关节脱臼,所以也叫做“牵拉肘”。
避免再次脱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避免强力牵拉孩子的上肢,尤其是突然用力拉。帮孩子穿脱衣服时,可以选择轻拉上臂部位。
2、在游戏时,提醒孩子该注意的事项,做一些动作的时候(比如拽拉东西)要小心。
3、如果孩子脱臼了,可以在复位后,用三角巾等固定患肢3周左右,以利于关节囊的修复,正确治疗能有效防止脱臼的复发。
Q 我儿子两岁半,口齿清晰,就是爱流口水,一天要准备好几个围嘴。我注意到他口水清澈,口腔好像也没有什么不适和异味。请问是怎么回事呢?
山东潍坊 刘展
A 刘展读者,你好!
1岁以内宝宝流口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宝宝到两三岁牙齿长齐时,仍然流涎,家长就要警惕了。关于小儿流涎,中医与西医在认识和治疗上会有不同:
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小儿脾胃有热或脾胃虚寒所致。根据宝宝的症状辨证分型,从健脾益气、和胃补肾的角度进行调理。
西医则认为,该病可能是因为口腔内患有各种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等)。另外,还应检查是否存在牙齿、牙周、咽喉等急性病变。临床治疗时,根据不同原因,采用不同药物治疗。
但有一种流涎比较严重,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我们经常看见一些痴呆儿会口角流涎),目前无药可治。
无论是生理性流涎,还是病理性流涎,均应保持幼儿口周、下颌等部位干燥,并及时更换围嘴,以免引起皮肤湿疹。
Q 我儿子上大班,最近上嘴唇中间处开始脱皮,他总是忍不住用手去撕,然后又是结痂、脱皮反复发作。医生诊断是唇炎,开了药,但效果不明显。请问能治愈吗?
山西太原 张柳
A 张柳读者,你好!
小儿唇炎临床上十分常见,属于唇黏膜炎症,通常由机械性刺激(如:吸吮手指、咬唇、舔唇等)、接触致敏物质(如:口红、牙膏、水果汁等)、日光照射、维生素B2缺乏、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从中医角度讲,皮肤干燥、脱皮与肺热有关,还可能与空气干燥及个体差异有关。药物治疗可以补充维生素A、B、C等,也可以用些清肺热、养阴的中药口服,如麦冬、玄参等。
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
1、尽可能避免局部刺激(唇干可涂儿童无色润唇膏)。
2、外出时避免长时间日光暴晒、风吹。
3、少用空调,开空调时注意室内保湿(可放一盆水)。
4、纠正孩子用舌头舔嘴唇(越舔越干)、咬唇、吮手指等习惯。
5、多喝水和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
Q 我女儿13个月,发育正常。她两三个月大时就有了干呕现象,医生说孩子再大点儿自然就好了。但是现在干呕仍时有发生,也没有规律。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广东佛山 肖钧
肖钧读者,你好!
出生几十天的宝宝会发生干呕现象,比如进食过快、口味不适应、消化不良等情况;还可能与咽喉部炎症、胃贲门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有关。此外,采用平躺的睡觉姿势,宝宝鼻腔里的鼻涕很可能流入咽喉部,会引起干呕;冷空气刺激宝宝咽喉,也会发生干呕现象。
宝宝现在13个月,偶尔干呕尚属正常,如果仅仅是生理性的呕吐,并未伴有其他症状(如腹泻、发热、食欲不振等),一般不需要处理。但如果一天之内要干呕好几次或持续一两周,最好再去医院检查一下。
平时,家长给宝宝喂奶不要太饱;吃的辅食每顿也不宜多,而且食物要吃热的;喂奶后竖抱拍背,每餐后顺时针按摩一下她的腹部;多留意观察大便情况。
Q 我孩子7岁,上一年级。前两天给他洗澡时,发现他有几根白头发,怎么孩子也长白头发?他爸爸不到30岁就有好多白头发了,我也有一些,这跟遗传有关系吗?
陕西西安 蓝静
A 蓝静读者,你好!
孩子头发的多少、色泽、曲直,与父母遗传有一定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孩子长白头发可能是生发层色素分泌不均匀,导致有些毛囊长出了白头发。你孩子现在仅属于局限性白发,不影响健康,不用太担心。
中医讲“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头发的生机源于肾精,肾精足则血旺,血旺则毛发黑而润泽”,所以成人想要养发黑发也可尝试中医治疗,以“养血补肾”为治疗原则。而现在你的孩子才7岁,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只需注意均衡营养,多吃一些黑豆、海带、紫菜、芝麻、核桃等食物。
Q 最近发现4岁半的儿子变得调皮了,没有人和他开玩笑,逗他玩,他自己就时不时地挤眼睛、耸鼻子、咧嘴巴。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孩子好好的怎么就得了这种病?
吉林四平 陈大可
A 陈大可读者,你好!
从你的描述来诊断,你孩子可能是多发性抽动症,它是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动为特点的行为障碍综合征。这种病多发生在幼儿身上,主要症状有频频眨眼,头面部、躯干、上下肢的小抽搐,语言的抽动可表现为喉部发出奇特的叫声,或者个别音节、字或句子说不清楚,或者说出骂人的话,等等。
目前,抽动症主要的治疗方法有:
1、心理治疗:这是解决孩子情绪问题与其他伴随症状的主要手段,作用是消除诱发因素,恢复孩子的自信心。
2、药物治疗:西医治疗时,最常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四苯嗪等,但都存在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很多家长把治疗的期望放在中医中药上。而我们临床中也发现,通过调整阴阳、增强体质,可标本兼治,减少复发。
Q 我儿子快满月了。脸上长出一些红底的小白豆,两侧太阳穴及眉毛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不痒,也没有其他异常。请问这到底是什么?
江苏宜兴 成雅心
A 成雅心读者,你好!
你描述的这种“红底的小白豆”,临床上称为“婴儿痤疮”,常见于刚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脸上(而且大多数为男婴),主要临床表现为脸颊两侧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和窦道,与粉刺的表现比较像,因此这种病也叫“新生儿粉刺”。
对于发病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大多与家族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表明,在婴儿出生时,雄激素的分泌异常增长,而皮脂腺发育良好,刺激毛囊就容易引起婴儿痤疮。
通常症状较轻,不痛也不痒,不需要治疗;重者要看宝宝的症状外搽药物治疗。一般可在数周内消退,丘疹和脓疱可于6个月内痊愈。
Q 我家宝宝5岁。近半年多来,他一到临睡前就说肚子不舒服,不疼,只是胀。到医院检查,说是肠蠕动较弱。我给他吃了益生菌和多种维生素调理肠胃功能,但效果不明显。我们该怎么办?
安徽芜湖 赵晶晶
A 赵晶晶读者,你好!
从中医角度来讲,腹胀属于脾胃气虚。经常腹胀的孩子,平时可以口服中药调理,最好请医生诊断后辨证施治。
家庭日常调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1、晚餐不要给孩子吃得太多,入睡前1小时不再进食。
2、可以用热毛巾给孩子敷肚子。
3、家长用手掌沿顺时针方向给孩子按摩肚子,帮助排气。
篇4
这本书是那一年被妈妈从书店买来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第一眼看到它,就好像被捉住了,这本书有神奇的魔力,使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真的对《妞妞》情有独钟,别的书,看过一遍就被我遗弃在了角落里,可对《妞妞》我是爱不释手,每一次看都能融入妞妞的生活,为她痛苦的、仅仅只有一年半的人生而落泪。今天,我又一次翻开《妞妞》,又一次去体会作者(妞妞的父亲)失去女儿时悲痛欲绝的感受、妞妞在死亡线上徘徊的情景。
1990年4月20日,爸爸满心欢喜的迎接女儿妞妞来到美好的世界,妞妞似乎也是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从妈妈敞开的腹壁到世界的第一次啼哭又??至粒?坏愣?挥斜?说暮?濉fゆこさ煤芸砂??记迥啃悖?煌放?艿暮诜ⅲ?桓迸?⒌哪Q???页3V迕济醒郏?裨谏钏肌fゆぞ褪悄敲刺秩讼不叮??诎职致杪璧幕潮Ю锒裙?艘惶煊忠惶臁
可这种平静而快乐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一个消息一下子把妞妞全家人带上了绝望的深渊。就在妞妞快满月的时候,和往常一样,妈妈在给妞妞哺乳,突然,妈妈愣住了,她没有拍拍妞妞的屁股,抱妞妞上床,却急急地抱妞妞到灯下,看妞妞的瞳孔。当爸爸感到妞妞的左眼并非正常时,带妞妞来到了一家权威的眼科医院。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妞妞得了先天恶性眼底肿瘤,生这种病的可能性是婴儿中的一万分之一——妞妞活不长了。如果动手术,预后不良。
从此,所有人都沉默了,只有妞妞平静如常躺在爸爸的怀里,依然睁着又黑又亮却患有绝症的大眼睛,时不时迸发出一声清脆的笑。可抱着她的爸爸早已是泪流满面。在爸爸看来,摇篮上空悬挂的五彩气球、玩具都可能化作祭幡在空中飘摇,每一件娃娃衣都可能化作寿衣,每一条儿童毯都可能化作尸布。也许得这种病的婴儿又漂亮又聪明,妞妞很快就学会了说话,她尤其喜欢“音乐”这个词,每当音乐想起,她就会情不自禁地舞蹈。
妞妞开始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她的左眼已经完全失明了,而妞妞似乎是那么渴望光亮,每当太阳升起,妞妞就会向着太阳招手,嘴里叫着:“亮亮你好,亮亮你好!”正是这样,让爸爸妈妈更加悲痛。又过了一段时间,妞妞的右眼也失明了,她每天都会喃喃自语:“亮亮不见了,亮亮不见了。”妞妞的肿瘤愈来愈大,已经影响到了她的进食和说话。妞妞整天闭着眼睛,趴在大人的肩头呜咽不止,有时哭得浑身抽动,来换姿势,却摆脱不了疼痛。偶尔也会叫出几个她学过的字“爸”、“妈”、“镜”、“乐”,可更多的还是喊自己的名字,“妞妞妞妞”连成串。渐渐的,妞妞连呼吸都开始困难了,每次都吃力地张开小嘴,贪婪地吸着空气。
命运就是这么折磨人,结局终于到了。一天黄昏,妞妞本想让爸爸开音乐以减轻病痛,但突然伸出手,紧紧抓住挨近她的妈妈的手臂,轻轻叹了一口气,接着,她的手松弛了,全身猛烈地抽搐了一下,停止了呼吸……
妞妞死于1991年11月7日。
篇5
1.我儿子今年6岁了,最近从幼儿园回来,发现他会不由自主地挤眼睛,还时不时地耸耸鼻子,请问这是病态还是坏习惯?
答:5~10岁的儿童常发生一时性的挤眼或眼睑常不定时的痉挛性抽动,他们自己也没有什么不舒服,是一种不自觉的动作。有的重些,在挤眼的同时还发生耸鼻或歪嘴,一般抽搐动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恢复自然状态,不定时地反复出现。当家长询问时,孩子多回答“眼痒”,实际上,多数人没有感觉,但挤眼耸鼻在旁人看起来不舒服,也不雅观,好似电视片中丑角的鬼脸。
正常人的眼睛是不停的瞬目(眨眼),眼睛短暂、轻轻地闭合。在瞬目期间使眼球表面湿润。这种生理性瞬目运动自然、和协,不足为怪,且年龄愈小瞬目运动的次数愈少。如果眨眼频繁就成了“眨目”、“睑痉挛”,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并没有器质上的改变。此症可以作局部封闭治疗,针刺治疗。中医认为是脾胃不和、肝风内动,可以用中药内服。
还有一种挤眼的原因是曾患过急性结膜炎或慢性结膜炎,没有彻底治愈。因长时间炎症刺激,患儿眼痒或不适感,所以频繁挤眼;也有的炎症消退后,仍习惯性地眨眼。对这类患儿,家长应嘱患儿向上看,同时向下翻睑皮,多见睑结膜充血、有的有滤泡。可点抗菌素眼药水加醋酸可的松眼药水治疗。
女儿手上的倒刺怎么办?
2.我女儿两岁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手上长了很多倒刺,请问我该怎么处置,又该怎么预防?
答:孩子手上的倒刺增加,原因是肌肤干燥,角质层有裂纹所致,如果很久了仍不愈合,那就是缺乏维生素C。对于缺乏维生素C,可以让孩子吃点儿桔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者维生素C片。
倒刺一般长在指甲旁边,不要让孩子用嘴咬掉或者是急着将它拔掉。因为倒刺与肌肉是连在一起的,用手或其他工具撕拉倒刺时,不仅疼痛,还会让周围的皮肤受伤,甚至会引发流血,导致手部感染。正确的方法是用水浸泡有倒刺的手,等指甲及周围的皮肤变得柔软后,再用小剪刀将其剪掉,然后抹上护手霜。
有关舌系带的问题
3.女儿3岁多了,聪明可爱。但她几乎所有的卷舌音发的均是“Z”,“C”,“S”,我教她将舌尖卷起,可她却不知怎样卷,我担心是发音器官的缺陷,因为观察她的舌系带,似乎和舌尖的连接位置靠前,以至舌头伸出后舌尖呈“W”状,中部因系带靠前受到牵扯。请问这是舌系带短的症状吗?我想了解一下,如果是舌系带短做手术矫正会不会有副作用?
答:舌系带是位于舌下正中的一个带,连接着舌体及口腔底部,正常的舌系带不影响舌的活动。有的小儿舌系带短,使舌不能前伸,舌向上抬时也触不到前牙内侧,说话时有个别字音说不清楚,如让小儿将舌伸出口外时,舌尖部可形成W状。但这一病症的确诊应由专业医生来进行。您应带孩子到医院的儿科进行检查诊治。
舌系带过短的治疗较简单,但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如果在孩子1―2岁后才发现舌系带短,则要等到小儿6―7岁再做舌系带延长术。因为小儿1-2岁时舌系带已逐渐变厚,用简单的切断方法已不适宜,而舌系带延长术需要缝合,术后5天即可拆线,需要小儿的配合,无明显副作用。
宝宝咬断体温表会中毒吗?
4.宝宝发烧我给他测体温时,孩子不小心咬碎了一支水银温度计,一小部分水银吐了出来,但大部分吞了下去。去过医院,医生说吃鸡蛋和韭菜,排出来就好了,可是我一直忐忑不安,真的不会中毒吗?
答:给小儿体温测定应该放在腋下或部位测试。可是有一些家长为了省事就把体温表放在孩子口中测试,不料一些烧得糊里糊涂的孩子,张口一咬,结果体温表中水银被吞下胃里。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惊慌,首先让孩子将碎玻璃吐出,并用清水漱口,如已吞下玻璃渣,可让孩子吞吃一些含纤维素多的蔬菜,使玻璃被蔬菜纤维包住,随大便排出。吞下的水银一般不会引起中毒,因为金属汞不溶解于胃肠液,它的比重又大,到胃里后容易经肠道而随粪便排出。为保险起见可给孩子服牛奶1杯,或1只生鸡蛋清,使水银中汞与牛奶或蛋清结合后排出体外,这样就安全一些。如出现剧烈腹痛,应及时去医院抢救医治。
孩子的眼镜一定要强调双眼度数一致吗?
5.听说孩子眼镜片的度数有差别,会造成斜视,我儿子去配眼镜时左眼要200度,右眼要150度,我该不该给他配成一样的度数吗?每个孩子双眼的屈光度数是不一样的,双眼屈光度超过100度-150度的称之为屈光参差,其中100度以上的散光和150以上的球镜的参差,都可能会造成孩子双眼影像不等,导致视觉质量的下降,医院的验光师为孩子验光后,眼科医生还要根据孩子眼睛的具体情况为孩子试眼镜,每个孩子耐受双眼屈光参差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儿童存在屈光参差应该尽早为孩子配眼镜,孩子双眼度数相差范围最大可达100-2000度,年龄越小耐受程度越好,耐受的度数越大。所以,家长盲目追求双眼配镜度数一致是不对的,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双眼视觉发育。
牙旁边又长出了新牙怎么办?
6.我女儿今年7岁了,她的乳牙旁突然又长出一颗牙齿,请问这正常吗?
答:儿童一般6岁左右恒牙开始萌出,乳牙依次替换。到12岁左右乳牙替换完毕。有些孩子乳牙未掉恒牙就先长出来了,近几年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孩子出现双排牙。在医学上称为乳牙滞留。只要及时拔除乳牙就不会有太大影响。
宝宝眼内进了异物如砂子等应当怎么处理?
7.我们这里经常会遇到刮风的天气,会有一些小东西吹进宝宝的眼睛里,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答:一般异物如昆虫、灰沙、铁屑等进入眼内,多数是黏附在眼球表面。这时应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上眼皮,轻轻向前提起,救助者向眼内轻吹,刺激眼睛流泪,将沙尘:中出。这一方法如不奏效,则先让孩子眼睛向上看,父母用手指轻轻扒开下眼皮寻找异物,应特别注意下眼皮与眼球交界处的皱褶处易存留异物,仔细寻找。如果没有,可翻开上眼皮寻找,或者到眼皮的边缘和白眼球处寻找。找到异物用湿的棉签或干净手绢的一角将异物轻轻粘出。当灰沙附在眼皮的内面,就要把眼皮翻开把它擦去。如果进入眼内的沙尘较多,可用清水;中洗。如果是石灰粒吹入眼中,应马上翻开眼皮,将石灰粒取出,再用大量清水:中洗,也可将孩子头部泡入盆中,反复睁眼闭眼,将异物洗净,然后立即送医院处理,千万不可不作处理直接送医院。如果异物嵌在角膜上,切勿用尖硬物进行随意挑拨,以免致角膜穿透;这时可用干净的针筒吸取硼酸水,在异物旁边轻轻冲洗,注意不能:中在异物上。如果异物仍不能取出来,应速送医院治疗。
孩子一发脾气就抽搐该怎么办?
8.邻居家两岁半的男孩子,平时各方面都基本正常,但一到发脾气、哭闹时,就会倒地抽搐,口吐白沫,不久又慢慢恢复正常。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从这位男孩的症状看,是患了呼吸暂停症的结果。呼
吸暂停症又称为屏气发作,是一种在婴幼儿时期较多见的发作性神经官能症,以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呼吸暂停为主要特征。3~4岁以后较少发生,6岁以后罕见。表现为小儿在遇到不合己意的事情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发怒、惊惧、哭闹后旋即发生呼吸暂停,轻者呼吸暂停0.5-1分钟左右,面色发白,口唇青紫;重者历时2-3分钟,口唇青紫,全身强直,意识丧失,出现抽搐,其后肌肉松弛,恢复原状。屏气发作常因某种心理因而触发。
预防儿童屏气发作的发生,应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生活环境的调理。尽可能解除或减轻可引起小儿心理过分紧张和矛盾;中突的种种因素。家长对待此症应镇静,平时避免溺爱和过分迁就。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苯巴比妥等物以减少发作,防止因脑部缺氧而产生的损害。
什么叫过敏体质?
9.我女儿不知为什么身上总是起一些小疹子,带她去医院看了以后,医生说是过敏体质,请问什么是过敏体质呢?
答:一般是将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而又找不到发病原因的人,称之为“过敏体质”。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疾病,如有的患湿疹、荨麻疹、有的患过敏性哮喘,有的则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可发生药物性皮炎,甚至剥脱性皮炎。但是偶而对某种已知因素发生过敏反应,不能称作“过敏体质”。造成“过敏体质”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从免疫学角度看,“过敏体质”的人常有以下特征:
①免疫球蛋白E(lgE)是介导过敏反应的抗体,正常人血清中lgE含量极微,而某些“过敏体质”者血清lgE比正常人高很多。
②正常人辅T细胞1(Thl)和辅T细胞2(Th2)两类细胞有一定的比例,两者协调,使人体免疫保持平衡。某些“过敏体质”者往往Th2细胞占优势。Th2细胞能分泌一种称为白细胞介素-4(1L-4)物质,它能诱导lgE的合成,使血清lgE水平升高。
篇6
NO.1习惯了哄睡
其实就是你的宝宝对入睡产生了依赖性。分两种情况,大多是宝宝睡眠中一有动静即予以反应,很容易导致其依赖性的形成,其后果是夜间睡不好;另一种情况是,对宝宝哭醒,家长若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往往会加重他们的恐惧心理;此外,不良睡眠习惯,如抱着摇晃入睡,放在床上他就醒了,也是婴儿夜间睡不好的常见原因。
对策
从小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宝宝睡前不含,妈妈不要拍抱着或摇着宝宝入睡,不要唱催眠曲哄宝宝入睡,也不要养成陪着宝宝入睡的习惯。切记不要贪图一时省事,否则之后可就麻烦大了。宝宝满2岁时可以单独分床入睡。
家长一定要注意为宝宝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宝宝的卧室应光线稍暗,空气新鲜,清洁安静,被盖合适。
NO.2白天睡太多
白天睡太多,晚上不肯睡,这种情况属于“睡倒觉”。
对策
业已证实,宝宝每日需要的睡眠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1岁需13个半小时,2岁需12个半小时,3岁需12小时。上述时间内包括日间睡眠,周岁以下婴儿为2~3次,1~2岁为1~2次,2岁以上为1次,每次平均约1~1.5个小时至2~2.5个小时。
为了纠正小宝宝“睡倒觉”的坏习惯,在白天,妈妈要注意多逗宝宝玩,听听儿童音乐,讲讲故事,唱唱儿歌,玩玩具等,同时逐渐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在晚上就要平静地对待宝宝,夜里睡觉前将灯光调暗,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让宝宝逐渐体会到在夜里哭是没有人应答他的,并逐日延长夜间睡眠时间,久而久之宝宝就会逐渐建立起白天和黑夜有区别的概念,从而慢慢地纠正“睡倒觉”。
NO.3家长过度干预
正常情况下,宝宝睡眠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嗜睡、快动眼睡眠、浅睡、深睡、极深睡眠。许多父母将宝宝浅睡阶段的夜动误认为是夜醒。由于这样的误解,一些新手妈妈会频繁检查纸尿裤或喂奶,导致宝宝睡眠中断而经常苏醒。
对策
正确掌握宝宝深浅睡眠时机,如他处在浅睡眠期,不必打扰他,尽可能不去喂奶或换尿片;如处在深睡或极深睡眠眠期,妈妈可轻手地给他换尿片。正常婴儿对于外界的一些刺激会做出反应。宝宝浅睡眠时偶尔手脚不时地动,甚至感觉眼睛微开等,妈妈不必介意,尽可能不干预,让他接着睡。
NO.4生物钟还没建立
百天内婴儿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有的会有白天睡大觉,晚上却总是大吵大闹的情况。不少年轻妈妈白天会把宝宝床放在房间避光处,常会放下窗帘遮光,以为这样能让宝宝更安静、睡得更香。其实这样做“事与愿违”,影响宝宝对白天的感受。反之,在婴儿晚上睡不着时,会打开灯陪他,这种明亮的环境会导致宝宝体内生物钟紊乱,加剧夜间睡不好。
对策
让宝宝区分白天黑夜,需要依赖环境的“明亮度”来辨识。形成自然的睡眠节奏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通过掌握“调节光线亮度”来强化:早晨家长睡醒后,要拉开窗帘,让光线进屋,这是在告诉宝宝“起床时间到了”。白天宝宝睡觉也要让他待在明亮的地方,不要放下窗帘,时刻保持房间亮堂,逐渐让其认识到白天与黑夜的区别。另一方面,夜里要保持房间黑暗。因此,晚上要尽量调低房间的亮度,最好采取间接照明,宝宝睡了就应关灯,并拉下窗帘。
NO.5环境因素影响
入睡的环境质量差,如附近噪音过响,室内温度和湿度异常,太暖会使睡眠变浅,太冷则可由睡转醒,过于干燥也会影响睡眠。日常生活变化(如调换新环境)是宝宝夜晚醒来的常见原因。换了房间或者床,丢失宝宝最爱的玩具,或者外出旅游等,都可以干扰他们的夜间睡眠状况。
宝宝入睡后,长时间睡不实,频频翻身,究其原因可能是被子太厚,或家长怕宝宝冷,让宝宝穿着衣服睡觉,宝宝感到不舒服而不停地翻动。另外,宝宝睡前吃了较多东西,睡后肚子胀得难受,也会不停翻动,所谓“胃不和则夜不安”。
对策
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睡不好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宝宝对冷暖的调节能力差,因此,宝宝的衣着、被褥不必过厚,以免造成汗孔开张,给风寒入侵创造条件,要根据温度适宜地给宝宝增减衣物。另外,睡前不要给宝宝吃太多东西,以免加重宝宝的肠胃负担,引起积食。
NO.6疾病所致
蛲虫病:宝宝很痒,晚上也会睡觉不安。
佝偻病(俗称缺钙):由于体内缺钙,神经系统过于兴奋容易受惊吓,尤其是夜间稍有动静就被惊醒而哭闹,本病活动期患儿常有夜间哭闹不休的特点;有的宝宝在熟睡后会突然出现四肢肌肉小抽动。
婴儿湿疹:在睡眠中哭闹是由皮肤瘙痒所致,宝宝常会摇头、抓耳、揉眼。
感冒 发高烧、鼻塞及咳嗽等。
对策
寻找出可能常见影响宝宝睡眠中断的疾病,对症治疗就可立马见效。
NO.7经常更换抚养人
经常更换抚养人会使宝宝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比如老的保姆走了,或把宝宝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等会引起宝宝晚上睡眠不安。
篇7
中图分类号:R74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9-0706-03
在黄俊山医师的病例个案报道中,对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的表现做了比较生动的描述。其实在神经科、精神科以及由各临床专业开设的睡眠障碍门诊中,RBD并非是一种罕见疾病,但目前临床医生对它的识别还远远不够,临床上漏诊、误诊的情况常见。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临床经验,结合对有关文献的复习,向读者介绍这种疾病,希望能够有助于读者尤其是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师对这种疾病的认识。
1 定义
在《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2版》(International Sleep Disorder Classification-2)的分类中[1],RBD是一种睡中异常障碍。睡中异常(Parasomnia)包括一组在睡眠中发生的行为、情绪、认知、梦和自主神经系统的非期望性事件,这些事件可出现在入睡过程中、睡眠中或觉醒过程中。而RBD是在REM睡眠期出现的可导致患者受伤和(或)睡眠中断的异常行为[1-3]。
对人类睡梦中异常行为的观察,至少可推到四百年前,在莎士比亚和塞外提斯的文学作品中即有生动的描述;1930-50年代的迪士尼动画片中,也对人和动物(如犬)睡眠中发生的异常行为有生动的表现[4]。对RBD的医学认识历史却不算太久,仅在1966年以后,来自欧洲、日本和北美的学者先后发表了关于RBD症状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表现的报道,而1986年发表在SLEEP杂志的论文,第一次对RBD的临床特点作了比较全面、严格的总结,明确将其归类于一种新的睡中异常障碍[2];在1990年发表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则第一次制定了RBD的诊断标准[2]。
2 临床表现
RBD常见的主诉是与睡眠相关的受伤,受伤的发生通常和令人明显警觉、不快、充满动作反应和暴力性的梦境有关,如与不熟悉的人或动物对抗、被攻击和追赶等。典型的情况下,患者会在发作结束时很快清醒,表现非常警觉,叙述的梦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其梦中的动作与观察到的睡眠行为相一致。
RBD患者的与睡眠梦境相关的行为表现丰富多样,包括:讲话、大笑、喊叫、哭泣、咒骂、做手势、伸手、抓握、上肢连续打动、拍击、拳击、踢腿、坐起、跃下床、爬行和奔跑等。行走在RBD非常少见,离开房间的情况尤其罕见,但如果发生可能会导致意外。RBD发作时眼睛通常保持闭合状态,患者做出的是梦境中的动作而非对现实环境的动作反应,这是导致RBD中发生受伤的比率很高的主要原因。另外,与RBD动物模型中的发现一致,在REM睡眠中未见有咀嚼、进食、饮水、、排尿和排便等动作。
虽然RBD常常导致睡眠的中断,但因为睡眠中断而就医的情况却少见。常见的就医原因是发生与睡眠相关的伤害。受伤的可以是本人,也可以是同床的配偶或亲友。由于RBD发生在REM睡眠期,因此一般是在入睡至少90分钟后发生。比较典型的发作频率大约每周1次,但也可以在连续几天里每晚发作达4次,或数月发作1次。
临床可见急性和慢性RBD。急性RBD通常和药物治疗的毒性反应、药物滥用、药物戒断、酒精滥用的戒断存在相关,如果急性RBD和震颤谵妄同时发生,可以表现为“RBD状态”[2]。慢性RBD更为常见,发病可以缓慢也可以较快,病程呈进行性,自发缓解的情况罕见。不过,在潜在的神经退行的晚期,RBD可能有明显的消退。年龄≥50岁的男性患者,最终出现神经退行的情况常见,但通常是在RBD发病10年之后,出现的神经退行包括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症、Lewy小体性痴呆等[5-6]。最初诊断为特发性RBD的、年龄≥50岁的男性患者,经过平均13年的间隔后,2/3最终出现了帕金森病。
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可见下颌肌或肢体肌肉持续性肌电活动过高、REM张力缺失现象间断性消失或过量的时相性肌肉抽搐活动。与觉醒障碍(disorders of arousal)不同,RBD患者在出现REM期运动激活的同时,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如心动过速)并不常见。大约75%的患者可在NREM期出现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D),其中少部分的下肢运动事件可有脑电图(EEG)觉醒表现。在对照和非对照试验中,均发现RBD慢波睡眠百分比和delta功率增高,但这一特点在不同患者存在很大的变异性。通常情况下,RBD患者会保持正常的睡眠结构和REM与NREM睡眠期的周期循环,但部分患者可出现1期睡眠增加[1-2]。
3 流行病学特点
RBD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但以50岁以上的男性多见。不论是特发性RBD还是与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相关的症状性RBD,都以男性多见。RBD的人群患病率尚不清楚,有报道估计在一般人群是0.38%,老年人中是0.5%[1]。
RBD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男性和年龄≥50岁,以及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帕金森病、Lewy小体性痴呆、发作性睡病和卒中。另外,也越来越多地观察到一些药物治疗的诱发作用,尤其是文拉法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除安非他酮之外的其他抗抑郁剂。精神障碍并非RBD的易感因素,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部分患者可能易患本病。对儿童和青少年,RBD的易感因素包括发作性睡病、精神药物治疗、脑干肿瘤、帕金森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Mobius综合征、孤独症等。特发性RBD在儿童和女性中似乎少见。
4 病因和病理机制
现有证据提示RBD、神经退行和共白病变(synucleinopathies)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1-2,5-6]。共白病包括一组神经退行,如帕金森氏病(PD)、Lewy小体性痴呆等,它们共有的病理性损害是不可溶性α-共白选择性地在易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沉积。在这些神经退行中,共白病理性沉积可能与临床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受累脑区的退行性变有密切的相关。临床上,RBD很可能是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状[5]。而以tau蛋白变性作为重要病理学特征的阿尔茨海默病(AD),虽然REM睡眠期肌张力松弛现象比较常见,但典型RBD却相对少见[7]。
用神经心理测验方法对认知功能的研究发现,RBD患者存在视觉-结构学习功能的异常[8]。另一项研究报道,PD共病RBD可能预示患者将来发生认知损害,痴呆的患病风险会增加[9]。这两项研究均提到,RBD患者的认知损害和AD患者有明显不同,而和Lewy小体性痴呆表现比较接近。另外,目前的相关研究基本一致认为RBD和PD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在不同亚型的PD患者,发生RBD的风险可能并不相同,与震颤为主的患者相比,非震颤为主的患者更容易发生RBD[10]。因此,RBD和不同神经病理学基础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这也可能有助于最终阐明RBD的神经病理学机制。
RBD与发作性睡病也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可以是发作性睡病的一个明显症状,在儿童还可以是发作性睡病的首发症状[11]。此外,治疗发作性睡病猝倒症状的药物也可能诱发或加重RBD。
RBD和不安腿综合征(RLS)、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S)也常合并出现,提示三者之间也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2]。
RBD也和脑电图、大脑血流、认知功能和自主神经活动的异常存在相关[6,8]。临床上与RBD相关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Guillain-Barre综合征、脑干肿瘤(包括小脑桥脑角肿瘤)等10多种[1-2]。
RBD动物模型发现RBD与REM-张力缺失通路的阻断、脑干动作模式发生器的抑制相关,由此推测人类RB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与之类似。锥体外系一些神经核团的病理改变,可能在R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一位生前没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特发性RBD患者的尸检研究发现,在黑质和蓝斑发现有Lewy小体病变。这例尸检研究一方面证明RBD和Lewy小体病的密切联系,一方面提示锥体外系病变可能是重要的病理基础[12]。一些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RBD患者存在纹状体多巴胺缺失的现象[13]。这些研究发现提示,参与调控运动功能的神经通路中一些重要核团的病理改变,可能是RBD的发病基础。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5.1 诊断 ISCD-2制定的诊断标准如下[1]:① REM睡眠张力缺失现象消失。表现为肌电图(EMG)显示下颌肌持续或间断的肌电紧张度增高,或时相性肌电活动,或上下肢肌肉抽动。② 下述2项至少存在其1:(A)有睡眠相关的伤害性、潜在伤害性或破坏的病史。(B)多导睡眠图监测记录到REM睡眠期的异常行为。③ REM睡眠中没有癫痫样活动,或者在共病的情况下,RBD能够和癫痫发作相关的REM睡眠异常明确区分开来。④ 这些睡眠异常不能由其他睡眠障碍、内科或神经科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治疗或物质使用障碍所解释。
多导睡眠图检查结合时间同步视频记录是RBD诊断的基本辅助手段。
5.2 鉴别诊断 RBD需要和其他几种以在睡眠和睡梦中出现暴力的睡眠障碍相鉴别[2]: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引起的“假性RBD”。这在本质上是OSA导致的在REM睡眠期发生的激越性觉醒反应(arousals),表现为与睡梦相关的复杂而暴力的行为。虽然也可能表现为发生在REM的、与睡梦相关的暴力,但OSA相关的睡中异常障碍的PSG特点是,存在较多的伴有低氧血症的呼吸暂停事件,以及存在正常的REM期肌肉松弛现象,并且持续正压通气(cPAP)等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有良好效果。② 睡行症(sleepworking)和睡惊症(sleep terrors)。这两种疾病的成人患者也可出现与睡眠相关的伤害,但作为发生在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的睡中异常障碍,常见在上半夜的NREM期发生。③ 夜间的分离(Nocturnal dissociative disorders)。也可发生伤害性的睡梦激活的行为,但PSG监测显示发生这种行为异常时脑电图信号表现为清醒期的特点,而且行为模式往往反映记忆中的心理伤害事件,如被虐待或犯的情景。④ 夜间发作的癫痫。可表现做梦、梦魇和睡梦激活的暴力,这些异常行为往往有较强的刻板性,即反复发作的表现几乎相同的行为障碍,PSG监测显示这些异常行为并非发生在REM期,而是以发生在2、3期为典型表现,EEG可见尖波、棘波活动。有效的抗癫痫治疗能够完全缓解这些睡眠中的异常行为。但需要指出的是,RBD和癫痫可能存在共病现象,尤其是在老年、男性、曾有夜间发作的癫痫患者[14]。在这项研究中[14],癫痫患者的RBD在研究之前都没有被诊断,常见的原因有被忽略、被误认为是癫痫发作等,这反映目前临床医生和患者均缺乏对RBD的认识和重视。
鉴于RBD更可能是潜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性表现,在对患者做出RBD诊断后,应进一步进行病史补充、物理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评价认知功能的成套神经心理测试,以发现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等。即使是暂时排除其他疾病的特发性RBD,也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以早期发现包括帕金森氏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
6 治疗
在能够确定RBD诊断后,尤其是对已经发生暴力,或睡中自己受伤或弄伤睡伴的患者,首先应指导患者做好睡眠环境(卧室和床)的安全防范措施,包括移走卧室的材质比较坚硬的家具,选择软硬适度的床垫,降低床的高度,必要时还可在床周围铺软垫、加装比较柔软的护栏等。对发生伤害睡伴行为较频繁或潜在后果严重的患者,可以建议分床睡眠。对RBD发作比较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这类防护措施尤其是最基本的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对缓解RBD症状疗效最佳的是氯硝西泮,据报道可使90%的患者的症状减轻。剂量一般在0.5-2mg,睡前1小时左右服用。对大多接受治疗的患者,氯硝西泮的耐受性较好,常见不良反应是过度镇静,这在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可能是不能耐受的问题;氯硝西泮也可能加重潜在的OSA或发作性睡病的病情[2-3,15]。
由于RBD和PD、RLS、PLMS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而这几种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多巴胺神经系统功能的不足,因此,有初步的观察报道[15]多巴胺受体D2、D3激动剂普拉克索(pramipexole)治疗RBD有效,在平均13个月的随访中,10例患者中67%的病情有中度以上改善,而且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恶心,仅1例因出现生动幻觉而终止治疗。
有开放研究报道褪黑素(melatonin)对治疗RBD有效,虽然其疗效不如氯硝西泮,但可以试用于治疗或辅助治疗RBD[2]。
7 小结
作为一种有独特临床表现的睡眠相关障碍,RBD在临床上绝非罕见。现有证据提示,RBD很可能是一种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相关的综合征。对RBD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对这一睡眠障碍诊疗水平,对理解REM睡眠、做梦的生理基础和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2nd ed.: 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M]. Westchester, Illinois: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05:148-153.
[2]Schenck CH, Mahowald MW.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Clinical, Developmental, and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s 16 Years After its Formal Identification in Sleep[J]. Sleep, 2002, 25(2): 120-138.
[3]李旭东,刘兴洲,王国相.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与神经生理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13): 891-893.
[4]Iranzo A, Schenck CH, Fonte J.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and other sleep disturbances in Disney animated films[J]. Sleep Med. 2007, 8(5 ):531-536.
[5]Iranzo A, Molinuevo JL, Santamaría J, et al. 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as an early marker for a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a descriptive study[J]. Lancet Neurol, 2006, 5: 572-577.
[6]Gagnon JF, Postuma RB, Mazza S, et al. 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 Lancet Neurol, 2006,5: 424-432.
[7]Gagnon JF, Petit D, Fantini ML, et al.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and REM sleep without atonia in probable Alzheimer disease[J]. Sleep, 2006, 29 (10) : 1321-1325.
[8]Terzaghi M, Sinforiani E, Zucchella C, et al.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REM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a possible early marker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J].Sleep Med, 2008,9(4):343-351.
[9]Vendette M, Gagnon JF, De?cary A, et al.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predict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rkinson disease without dementia[J]. Neurology 2007, 69 (19) :1843-1849.
[10]7Kumru H, Santamaria J, Tolosa E, et al. Relation between subtyp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J]. Sleep Med. 2007, 8 (7-8) : 779-783.
[11]Nevsimalova S, Prihodova I, Kemlink D, et al. REM behavior disorder (RBD) can be one of the first symptoms of childhood narcolepsy[J]. Sleep Med, 2007, 8 (7-8): 784-786.
[12]Boeve BF, Dickson DW, Olson EJ, et al. Insights into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pathophysiology in brainstem-predominant Lewy body disease[J]. Sleep Med, 2007, 8: 60-64.
[13]Hilker R, Burghaus L, Razai N, et al.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in combined motor and sleep disorders[J]. J Neurol Sci, 2006, 248 : 223-226.
[14]Manni R, Terzaghi M, Zambrelli E. REM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in elderly subjects with epilepsy: Frequency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the comorbidity[J]. Epilepsy Res, 2007, 77: 128-133.
-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
- 下一篇:兽医就业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