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范文
时间:2023-04-09 02:4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性化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语文教师应积极施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阅读个性化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个性化阅读
1,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的自主、独立、各取所需、探究发现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阅读。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该让学生亲历亲为,要把阅读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真正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2,个性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文本,根据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作品进行重新构建。同时,文学作品有不定性和模糊性,作品中间有很多的“空白”,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的感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填补。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一词,字典上作“柔软细长”解,而语感强的人读到“袅娜”时。会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有的人感到眼前立即浮现出舞台上翩翩起舞少女的苗条体态,有的人仿佛见到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还有的人头脑中映出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
3,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
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体验,学生与文本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体验,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剖析作者的字斟句酌上。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撞、融会与发展,进而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4,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批判性的阅读。
批判性的阅读是“拿来主义”的阅读,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刻的思想与独特的个性也就形成了。从思维方式上讲,批判性思维本质上属于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囿于前人的成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5,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思辨性的阅读。
思辨性的阅读主要是要教师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理解、鉴别评价和选择判断。
二、阅读个性化
1,开发校本课程,提高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近300篇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单靠课材还远远不够。学校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利用校本课程的资源来充实阅读的内容,利用自主安排的阅读时空来强化学生的阅读个性化。教师可以依据新课标的阅读书目进行筛选,重新编定一个可操作的书目,并结合实际定期选择大量精美的诗歌、散文,打印成册,下发给学生,进行师生诵读,每周抽出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专门进行阅读;并定期进行精彩的展示,如“读书报告会”、“新书推介会”和“我与名家演讲会”等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假以时日,既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丰富情感。
2,构建和谐课堂,个性化教学,强化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消除“师道尊严”,让教学民主和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方式阅读,如积累性阅读、质疑性阅读、感悟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然后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使课堂充满个性,阅读自然有个性。如:一位教师教《祝福》时,以“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为话题让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正方同学代表语出惊人:“祥林嫂是自杀的,因此不存在凶手问题。”反方同学代表针对正方的观点进行辩论。其他同学自由发言,在课文中找论据来批驳正方的观点,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下课铃响了,正方同学被“批”得大汗淋漓,眼看观点已站不住脚跟,只好扯旗“投降”。一堂阅读课充满了个性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能,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简化教学步骤,尊重学生选择,发展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篇2
关键词幼儿;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园确立了“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良好习惯”及“运用阅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建立具有个人特点的表达表现方式,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采用“感知理解、观察表述、体验创造”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让每个幼儿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能说会道、能想会做,提高生命质量。
一、阅读类型
1.自主性阅读。
在自主性阅读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与阅读材料互动。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特点、经验、需要,提供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如适合幼儿阅读的杂志和报纸,有利于幼儿书写、绘画的材料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主要任务是记录、分析幼儿的阅读情况,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当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进行阅读时,教师要适时创设机会鼓励幼儿互相交流阅读感受。同时,教师要把幼儿选择的读物展示在活动室里,把幼儿的书写作品放进幼儿档案袋里,以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
2.合作性阅读。
在合作性阅读活动中,幼儿同伴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建构阅读经验。这种阅读强调让幼儿通过合作与交流,发现他人阅读方法上的独特之处,以调整自己的阅读思路,达到相互启发、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目的。如在阅读活动“爸爸不在家”中,教师引导幼儿与好朋友共同阅读图书,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达到理解阅读内容的目的。一个幼儿说:“小弟弟要到妈妈床上去睡觉。”另一个幼儿发表不同意见:“不对,他是要跟妈妈说句话,你看他的嘴巴是张开的。”一个幼儿说:“小弟弟从床下拿出很多玩具来玩。”另一个幼儿肯定地说:“他要给玩具排队,你看这里。”
3.探索性阅读。
在探索性阅读活动中,幼儿独立或以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围绕问题进行阅读。它强调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阅读内容。由于幼儿的阅读经验、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因此让幼儿采用自己熟悉的阅读方式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阅读。如,在阅读活动“半个蛋壳”中,教师在引导幼儿体验小老鼠用蛋壳遮挡风雨的情节后,提出问题:“小老鼠还会用蛋壳来干吗?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与此同时,教师提供了大图书、多媒体课件、小老鼠头饰、纸制蛋壳以及背景音乐等,鼓励幼儿大胆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探索。如有的幼儿喜爱讲故事,便选择大图书,边翻阅边讲故事;有的幼儿喜爱表演,便选择道具,在观看多媒体的过程中进行表演,等等。
二、阅读指导策略
1.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情景表演或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励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阅读。它为幼儿营造的情景是宽松、自由、生活化的,幼儿可以个性化的方式与阅读情景互动。如在阅读活动“小兔乐乐”中,教师将故事前半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地与多媒体阅读情境互动。有的说:“我看见小白兔在拔萝卜。”有的说:“小白兔满头大汗,拔不动。”还有的说:“萝卜太大了,我来帮小白兔拔。”……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幼儿都非常投入地与阅读情境互动,运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和表现,体验情景阅读的乐趣。
2.想象迁移。
想象迁移是指教师引导幼儿从局部情节出发进行想象和创造,旨在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在阅读活动“大狮子的新年礼物”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单幅图片“大狮子没找到礼物往回走”,并提出问题:“大狮子回去后会发生什么事?”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狮子妈妈给大狮子买了礼物”,有的说“小兔子给大狮子礼物了,因为大狮子帮助过小兔”,有的说“大狮子没有礼物,伤心地哭了”,还有的说“大狮子自己给自己买新年礼物了”……孩子们想象丰富,他们在想象迁移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3.延时评价。
延时评价是指教师鼓励幼儿表达,对幼儿在某一阅读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不作即时评价,只作延时评价。运用延时评价的方法能让幼儿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阅读体验。如在阅读活动“小松鼠的眼泪”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松鼠妈妈回家后哇哇大哭起来?”有幼儿说:“因为猫头鹰医生说小松鼠的病治不好了。”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继续问:“还有其他原因吗?”于是,幼儿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如,“小松鼠把好哭症传给妈妈了,妈妈也爱哭了。”“没有药可以吃,妈妈很伤心。”
三、实施要点
1.材料投放和环境创设是实施幼儿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有效地投放材料和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实施幼儿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它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可观察性。教师应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对材料、环境的兴趣与需要,了解他们现有的阅读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材料、环境。②趣味性。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环境应具有趣味性,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如我们在大班创设了电视台、编辑部、小剧场等游戏性阅读环境。③联动性。教师要充分考虑活动之间的联动,使每个幼儿能更好地与材料、环境互动。
2.个别化指导是实施幼儿个性化阅读的保障。
教师需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使幼儿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发展阅读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一般而言,个别化指导策略包括:(1)目标导向策略。教师为不同个性、气质的幼儿建立个人档案,设定相应的目标,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在阅读能力、习惯养成等方面有所提高。(2)适时介入策略。对于能力较强的外向型幼儿,教师可以间接介入,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内向型幼儿,教师则要以直接介入为主。
我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仍在深入,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阅读材料与生活的整合,拓展幼儿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幼儿阅读的内容,并对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分层研究不同个体的阅读需要等作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吴立梅.幼儿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篇3
个性化阅读 思想内涵 绽放光彩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让学生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很多学生都认为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在作者看来也是快乐的,他说,作者描写三味书屋的后园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同样可以玩得有滋有味。还有对师生读书场面的生动描摹,表明在儿童的眼里这样的读书场面也是非常有趣的。这不是和百草园的欢乐生活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回答,这位老师给予否定的评价。
看了这则故事后,我感触很深。不知在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上,有多少这样的学生的阅读个性被扼杀了!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实践中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应该包括五个方面:(1)个性化阅读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2)个性化阅读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3)个性化阅读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4)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5)个性化阅读必须有老师的指导。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在教学中具体体现这样的理念,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等等。的确,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性学科,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个性的差异而往往会出现多种答案,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一种结论,提倡多角度探索事物的本质。如果都像那则故事里老师那样对待学生,我们的教育将是一泓死水!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如,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在教学中过分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策略,在教学中就忽略学段目标和文体特点而一味地引导体验而忽略思维的激发与引导。由此引来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些诟病。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落实,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更是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应该要求整齐划一。教育弘扬人性,也就是弘扬个性。而我们的教学常常不是这样,我们追求标准答案,我们追求和常规相符。我们教育的目标是有个性的人。学生之间有差异是完全正常的,我们教师也应该以一种正常的态度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和别的孩子出现不一致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想学生哪里出了问题,而应该警惕自己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处理是不是出问题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
三、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们的教学,体现着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认知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认知的抗衡与融合。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下,也不能过于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这种分寸的把握植根于对儿童认知心理的了解。有时候,学生回答出了老师要求的期待的正确答案,教师还要想一想,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正确的答案是怎样得出的:而学生没有回答出老师期待的答案,老师也要想想,问题的设计是否超越了儿童认知的水平。学生发展中,会有“真实的残缺”,胜过“虚假的完美”,因为“真实的残缺”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认知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关注、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四、关注文本意义与个性化阅读的关系
篇4
阅读,是一种用心感受的活动,是一项心灵体验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人的思维品质、价值取向、情绪体验等都存在差异,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也各不相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有别于他人的思维方式,教师的“统一要求”、“标准答案”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课堂上,笔者常以“老师喜欢听到不同的回答”、“谁还有不同的想法”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于是,在笔者的课堂上也常常能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敢于不唯书、不唯师。对于学生的“挑战”,只要他们言之有理,笔者都能虚心接受。课堂上,笔者还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言论自由”,放手让学生“我口说我心”,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更是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火花的过程;鼓励学生“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辩论中,他们彼此互相倾听、互相阐述,不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不断接纳别人,实现自我超越。此外,对于学生的“插话”、“抢答”,笔者总能欣然接受。因为“插话”、“抢答”留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更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解放。总之,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氛围。
二、尊重差异,鼓励自主阅读
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一些写景的课文,往往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学习,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非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变教师的“要我学”为发自内心的“我要学”。例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先进行学习,大多数男生选择的是“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一部分,而女生选择的则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部分。因为尊重了学生们的意愿,课堂上,他们个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例如在教学《燕子》这课时,笔者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学生们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有的快速默读,边读边旁注;还有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尽管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对学生来说却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一要尊重多元解读。阅读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阅读积累的不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千差万别,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对文章的点睛之笔:“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学生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认为:“作家冯骥才用爱心为珍珠鸟营造了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他真诚的爱心赢得了珍珠鸟的信赖。”有的同学说:“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关爱生命,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样,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会越走越宽广;反之,如果以“标准答案”把学生的多元解读拒之门外,势必会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
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笔者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座生命之桥是有颜色的,在你心中,它是什么颜色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这座桥是红色的,因为那是老羚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有的说,这座桥是绿色的,因为绿色代表着希望,老羚羊舍生忘死换来了年轻羚羊生存的希望;还有的说,这座桥是五颜六色的,那是年轻羚羊献给老羚羊的花圈、彩带……对于学生的回答,笔者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肯定,或是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一句真诚的赞美,或是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品质得到培养。
篇5
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丑小鸭的曲折历程,自从出世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处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学到这儿,大家都为丑小鸭的曲折历程又悲又喜,想一吐为快,谈谈读课文的感受、体会。有的高兴“丑小鸭美梦成真,我真替它高兴!”有的激动“丑小鸭,太棒了!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地活了下来!”有的生气“这些动物真是欺人太甚,就因为丑小鸭丑就这样欺负它,虽然丑,但它也有长处啊!”有的明辨“外表丑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有的领悟“对伙伴要诚恳友好,互相尊重、帮助”、“遇到困难时坚强、不气馁,战胜困难就能美梦成真”……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统一,要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必将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同一的教学目标,规定同样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用同一种学习方式,最后得出同一的结论,不容许有任何的偏差和背离,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和反思,在这种教学制度下,怎么会真正学好语文?怎会有个性的发展?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在多元解读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对于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尚未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有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来的意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缺乏大体统一的标准,教师甘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上的,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篇6
关键词:学生为主 注重体验 张扬个性
个性化阅读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为基点,带来了阅读领域的新突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上正确的轨道,在纠偏、匡误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一、正本清源,注重体验
同样作品由不同的人可以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新课改实施以来,体验性学习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成了语文课改中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体验性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构建,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学生在亲自体验中领悟知识,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生成体验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亲自品、读课文,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意味着教者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依据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实施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等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和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质量。
二、三位一体,学生为主
阅读在“教师、作品、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中,应以学生阅读为重心,即阅读教学的“学生决定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的感悟也多姿多彩,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一是通过作品的阅读和诠释,复现理解和体验原作所创造的形象。二是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三是渗透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强求什么标准答案,而要倡导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审美。如《五柳先生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课文交代的很模糊。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作者的自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你认为这一说法正确吗?”这是一个引导多元解读的开放性问题。在讨论中,我请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联系对作者的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归纳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引导学生下功夫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语言,分析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对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两人之间可以划等号,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也有人认为该用约等号,还有人认为该用大于或小于号。学生的这些阅读体验是独特的,但由于是建立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因而也是有根据的。由此可见,我在本次阅读教学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注重个性化感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中,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会失去语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他们的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也不可一味地胡乱联想,信口开河,不加思考,甚至是离题万里,而是要尊重文本,个性化的感受要从文本中生发出来,合乎情理,基于文本本身来分析问题和理解作品,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利用生成的问题,适当地加以点拨。
三、讲究方法,张扬个性
首先,是坚持学生自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雪中捕鸟”一节,运用“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有何作用。解决完这些浅层次的问题之后,教者开始进一步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探究,并提出“文中写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有什么含义?”“写师生读书的场面中所引述的朗读难懂的古文说明了什么?”等深层次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是鼓励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现代阅读学认为,怀疑、思考和批判是阅读的精神品质。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文中有和自己的认识和经历出入很大的地方的时候,要敢于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感受和体验出发。在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不论是哪种,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拨开笼罩在阅读上面的层层迷雾,洗尽铅华,还阅读本来的面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就一定会让文本升值,让学生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7
一、品味语言,感悟杂文语言特色
杂文以短小精悍的讽刺幽默为主来鞭挞丑恶时弊,用求索真理来诠释人生。因此,通过语言视角,能精准地把握文章主旨以及文本情感。语言是杂文的情感语言之一,有言外之意也有无穷意味,是生动概括的“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衬托具有明显战斗力的讽刺。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自主参与到语言实践之中,要用自己的语言活动来表达对文本的感悟。因此,品味语言是个性化阅读、感悟文本的第一步。
作为经典杂文,《拿来主义》犀利风趣的言语中所蕴藏的就是独到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思想性。如果将教参的要求强加给学生,就会造成一味的灌输行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没有丝毫的兴趣听。而以杂文语言特点为切入点,倡导个性化阅读就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论证中主动接受知识,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文本中,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品味语言,完成与文本、作者之间的亲密接触。这既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性,也增强了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
教师在课前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众所周知,鲁迅的杂文一直被冠以具有标枪、匕首般的力量,在文中有哪些句子能感受到这种力量?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杂文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各抒己见。”在阅读完课文后,有的学生说:“送古董送活人一直到什么都送光了,说的是堕落与倒退,不是讲进步,这是典型的反话。而不知后事如何恰恰说明了这是一种数落,讽刺那些人热脸贴了冷屁股,甚至是不受欢迎。”有的学生说:“数量有限的几张画,却挂了数个国家,这根本不是发扬国光,恰恰是民族的耻辱,这也是在讽刺。当时国力衰竭国库空虚得可怜,根本就是在打肿脸充胖子,一味的送和败家子没什么区别。”还有的学生说:“作为当时时尚词语的‘摩登’,恰恰说明了当时‘送去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趋势,其实质就是卖国求荣、崇洋。作者用了‘摩登’一词,正是在诠释对比‘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的错误态度是相同的,谁是谁非不言自明。”由此可见,阅读后的对话是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者,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步骤。只有学生精准地把握文本语言,才能在品味中理解讽刺幽默的独特效果,也间接掌握了文本的深意。
二、品味语言,探究杂文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杂文中的人物是一类人一群人,而非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因此,杂文对人物的刻画是最生动传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以往大家读过的小说中,都是通过外貌描写和肢体语言等形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那杂文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请大家带着思考继续阅读课文。”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分析杂文人物形象的教师少之又少,但是学生还是很有兴趣地去分析语言,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学生说:“闭关让国力衰竭却还硬撑着说不让别人来,其实已经无法阻止别人来了,这种闭关主义者的可怜与无奈把‘自己不去还不许别人来’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捧’字恰恰说明了奴才狗腿子不知廉耻的丑恶嘴脸。”有的学生说:“文章的第三段,尼采疯了,中国疯了,这正是说明送去主义者不仅是掩耳盗铃的疯子,也是地地道道的败家子。‘徘徊’更是说明了这帮胆小懦弱的疯子在极度愚蠢在外强内干中洋洋自得。”有的学生说:“拿来主义者是自私的,他们只与所谓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借此来说自己宽容有礼,其实这正是值得同情的地方,摇尾乞怜的亡国奴不仅行为懦弱可怜,更是主观思想行动上的矮子,拿来‘废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奢侈地生活。这里正是说明了作者的勇敢和拿来主义的勇猛。”
没想到一个问题会引来这么大的反响,教师切实地体会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回答和思考多数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正说明学生已经找到了个性化解读作品的钥匙。同时,也说明文本解读应从文本主体出发,只有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才能完成对作者的心灵解读。精神上的对话就是对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探究,只有感悟文本,灵魂才能触碰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正如王尚文先生说的那样:课文只是学生与作者内心对话的桥梁,只有将文本主体变成自身感悟,才能完成心灵与心灵融合的微妙境界,才是语文素养融入人文素养的过程。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走向
个性化阅读不能背离作者,作者的精神世界会完全体现在文本之中。同时,个性化阅读不是复制作者思想的过程,而是一种实际性的创造过程,要实现作者精神世界与学生精神世界的对接,首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精神创新和思维活跃能力。针对这个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第三个问题:“找到文本中的情感倾向与打动内心的句子,并加以阐述。”通过学生对语言的反复咀嚼,不拘泥于旧说,大胆说出各自的看法,不仅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杂文的独特魅力,也精准掌握了作者的情感倾向,逐渐形成了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情感。
同时,在追寻情感走向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主旨,如鲁迅创作《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同时展示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拿来要怎样拿?拿来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批判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用脑髓放飞眼光自己拿来。作者不仅是在呼唤拿来主义,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在外国文化和旧文化面前要懂得吸收和集成。”
篇8
一、悬念制造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的求知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制造悬念,激发阅读期待,提高学生专注力,从而萌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例如,在教学《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课文,并在课堂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得是什么?(出示“书”、“信”)生:一本书和一封信。师:这里面都写满了什么?生:字、汉字、文字……(学生回答意思一致)师: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可在汉字还没出现时,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甲:那时候的人们是不交往的?学生乙:他们可以用语言交流。学生丙:他们可以送东西。……师:你们知道那时候人们也有自己的书信,却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们信吗?(学生半信半疑)师:不信的话我们就一起乘坐时光隧道车去看看吧!这样的悬念,容易勾起学生好奇心理,甚至有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在求知欲强烈时,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自然就会有种亢奋,阅读效果自然也不错。
二、营造活泼向上的课堂阅读氛围
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即时情境,充分利用这样的情景来积极导引,使语文教学课堂在教学内容,师生的态度与心境、教与学的体验,师生互动等课堂教学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偶发短时存在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有效的阅读教学环境。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穷人》课时,通过构建与学生平等对话情境,让学生亲近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阅读,并借助平等对话、彼此接纳、相互造就,演绎出一种熠熠生辉的课堂教学情境。师: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后,在你的心目中,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好好体会一下,我们可以和身边的同学相互交流,也可以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老师希望能够分享大家的阅读收获,大家尽情交流吧!学生甲:我认为桑娜有着温和的眼睛。学生乙:我认为桑娜看起来很和蔼。学生丙:我认为桑娜看起来很善良。学生丁:我觉得桑娜的手是粗糙的!师:哦,你的观点与众不同,请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学生丁:因为桑娜每天要干很多活,她还要补帆,她有一双勤劳的粗糙的手。(课堂上掌声响起)学生丙:我认为桑娜的皮肤不会白!师:为什么呢?学生丙:因为桑娜家在海边,她很勤劳,每天要干很多活,要抚养五个孩子,她还会帮助丈夫补帆,甚至出去干很多活,她的皮肤不会白。(掌声再次响起!)……师: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大家透过这些无声的文字,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质朴、美丽、善良的桑娜。从你们的发言中,我还知道你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运用积累的知识来进行合理的表达、表述完整而有条理,说的理由很充分,我真为你们今天的进步感到高兴!教学实践表明,积极的即时情境会有可能将阅读教学环境导向师生所期望的理想状态,而消极则会破坏已形成的良好阅读教学氛围。
三、留有一定的阅读空白
阅读教学要走向个性化,不但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学生在阅读后,沉淀在个人头脑中的疑问思考,以期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如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课文写到“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节,笔者给予学生这样一个阅读空白:大禹经过家门时,看到妻子抱着儿子却不进家门,他的心里是如何想的?他会有哪些心理活动?(学生会结合对课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揣摩,开启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甲:他很想抱抱儿子。学生乙:他很内疚,不敢回家!……师:他多想进去看一看: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阅读教学中精确恰当的留白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空白情境创设中采用“三让”原则:学生会读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能说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四、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热情
篇9
任何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它不可能超越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而孤立存在。所以,个性化的阅读必须遵循作品所具有的另外一大特性即社会时代性。作家是特定时代的作家,无一例外没有时代的印记。社会是特定的社会,无不具有特定的准则和价值观。文学作品由于受到诸如此类因素的限制,解读时毫无疑问不能撇开这些,去对作品做另外层面甚至是拔高或者压低的解读。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社会时代性。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年龄、学识、阅历、立场等的不同,造成解读的不同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存在决定了个性化阅读的第三大特性即再度创新性。这有如著名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童话《人鱼公主》的情形,时读时新,不同阶段读出不同的内涵和感悟。
针对个性化阅读的诸多特性,笔者以为个性化阅读过程必须具有相对独特的阅读方法。
一.感悟体验是个性化阅读的首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提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据此,笔者以为进行个性化阅读实践首要方法当为感悟体验。
感悟体验指阅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在尊重自身的阅读体验的同时,珍视自己的独特感悟,读出自己的个性,从而实现阅读文本的再创造。运用此种方式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动生活积累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文本必须联系个体的生活积累,才能对文本有真切的、符合文本实际的感悟,也即只有调动生活积累,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达到真正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阅读《阿Q正传》就必须调动自己对如今国民诸多性情的了解,比照感悟才能真正理解阿Q这一形象。
2.联系阅读积淀
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一个人所经历的事情毕竟有限,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躬亲,而大量的阅读活动则可以弥补一个人阅历的不足,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从而更准确地去领悟文本的深沉意蕴。
3.驰骋想象翅膀
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读者如果能驰骋想象的翅膀,则可以让自己的阅读活动更接近文本的本真,使阅读活动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比照鉴别是个性化阅读的必由之路
比照鉴别是个性化阅读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只有比较才能对文本有更真切而真实的感悟,进而更精确地理解文本内涵。比如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就有必要拿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甚至结合古典诗词中的相关诗篇以及自己涉猎的诸多类似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才能更精准地理解现有文本,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真正目的。
比照鉴别可以从内容、主题、作者、背景等方面进行。比如,阅读婉约派的诗词可以将其与豪放派的诗词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比照,进而鉴别二者的不同,从而达到深度化、个性化阅读理解的目的。
二.质疑批判是个性化阅读的必要途径
篇10
【关键词】尊重 ;个性;灵性;兴趣;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始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啃的“骨头”,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21世纪是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式的人才,我们教师要从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解开束缚在他们身上的所谓标准化阅读的枷锁,让他们大胆阅读,大胆发表个性化见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当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我们学生的灵性融入个性阅读之中,最终提高阅读的水平。
一、课内个性化阅读
课内的精品课文是大家之作,学习切不可以循规蹈矩,大段讲析,以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充分挖掘它的丰富内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走进文本,从中体验阅读的快乐,积极发挥个性阅读的能动性,可采用故事会、辩论会、研讨会、社会调查、读书交流会等形式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世界中快乐的徜徉,在快乐中闪动他们跳跃的灵活的思维。
(一)读文报告会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艾滋病小斗士》时候,不如避开单纯讲授,教师开展报告会“红丝带飘扬”,教师设立板块“艾滋病的可怕”、“恩科西的可敬”、“红丝带飘扬”,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板块自行组成小组,课下准备。学习积极性来了,有的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艾滋病的可怕,课上展示图文并茂;有的学生认真钻研文本挖掘恩科里的可敬,自由表达对他的敬意;有的学生在“红丝带飘扬”中感悟颇深,列举很多战胜艾滋病的事例,使学生的坚强品质得到锻炼,从而更加理解了文本,学习效果极好。
(二)成语故事会
故事会快速激发阅读兴趣,比起枯燥的大段阅读来说,显得异常的轻松,学生会在说笑中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成语故事单元,我们可以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加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三)编课本剧
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不喜欢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些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人物对话比较丰富,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表演。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塑造人物的表演中提高个性阅读能力,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会高涨,个性阅读能力也会显著提高。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的《三顾茅庐》,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自行选择导演演员、准备道具、布置场景、编写台词。可以说表演地极其成功,人物性格把握到位,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同时,口语表达、写作、表演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让他们自觉走进文本、钻研文本的阅读收效良好。
二、课外个性化阅读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道:“读书是开拓知识的门径,而且是一种非常高雅的爱好。如果到谁家做客,屋里没有书,就好像走进了沙漠。读书能净化道德生活”。然而在课外,学生时间几乎被影视、动漫、网游所占领,很难有精力与时间静下心来读书,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更可悲的是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热情。那么,我们教师就该唤醒他们阅读沉睡的心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演讲比赛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在大脑皮层产生某些兴奋点或情绪起伏较大时,容易接受一些新知识和新思想,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期。”比赛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演讲题目,例如,《我最喜欢的一位伟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看明星》《金钱不是万能的》《刘翔是人不是神》等等,布置感兴趣的题目,之后叫他们课下准备,搜集资料,精心准备,这样为了荣誉、证明自己,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进行阅读课外书籍,搜集资料,加以准备,无形中就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二)读书交流会
每学期要搞1―3次的读书交流会,作为一本好书,大家读、品、赏,轮流看完之后,进行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可以点评人物,也可以说说艺术特色,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大家各抒己见,可以搜集人物图片,大家评论,各种影像资料丰富交流会的内容。
(三)阅读教学还要与听话、说话教学相互配合
例如,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新编成语故事表演”“我来说说”活动等。成语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成语的演讲和表演可以让他们真正的理解成语,尤其典故可以作为很好的写作素材,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指鹿为马”“老骥伏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等。并且让他们自编自演新成语故事。真正训练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要他们广泛阅读有益书刊,关注时事新闻并写体会心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知识和感受,正所谓“见仁见智”,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鼓励个性化阅读,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同时要适时指导,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灵性在个性阅读中快乐徜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