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起源于西方心理学,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所开创,之后迅速在欧美地区流行。随着美国心理学的发展,渐渐摆脱单一的精神分析法,内涵越来越丰富,成为目前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来看,心理史学主要是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
一、心理史学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中国史学界开始引进心理史学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朱谦之在1926年撰写的《历史哲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同一时期,著名学者何炳松受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也开始向中国提倡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其中就包括了心理史学的方法。之后,胡秋原、梁启超等人对心理史学也有过涉及和研究。中国心理史学理论的最早践行者要数台湾学者殷海光。在1965年出版的《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殷海光运用了文化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对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给予了相当深刻的分析。80年代之后,大陆学者李泽厚、王富仁、谢天佑、马敏、乐正、唐文权、章开沅、周岩等人也开始运用心理史学的方法。但是总体说来,中国史学界对于心理史学的态度是漠视的,停留在对国外心理史学理论和成果的一些介绍,在中国心理史学的运用可以说是小道中的小道。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机械地运用着唯物主义史观,为了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拒绝对历史主体的心理因素进行探析。历史在结构上被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部分,历史研究也一般地局限于这些领域的分析,这在高中历史课本的编排上最为明显。这固然传承了中国史学客观严谨的作风,但是也容易导致对历史的简单化、模式化的认识。
二、心理史学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
21世纪新课改教材仍然把中学历史必修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部分。但是在选修部分,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包括新的史观、新的史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选修4历史人物评说中对心理史学也有所影射。可惜,没有进一步大胆地编排,我们中学史料教学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局限性的影响。那么,心理史学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到底有怎样的实际意义呢?
首先,客观上是对历史研究的一种完善。历史是客观的,这点毫无疑问,但是历史的主体是人,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群体的组织,他们的选择和行为是客观和主观共同作用的产物。比如,中国古史中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前秦苻坚势力如日中天,但还没有与力量弱小的东晋军队接战,就溃不成军,仅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来解释,学生就很不买账。而东晋决策者谢玄的举动心态,更是需要对当时魏晋士人群体心态和谢玄的个体心理做研究才能道得清、说得明。又如,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出逃后,立刻受到沿途士兵的拥护和追随,不费一枪一弹,直趋巴黎,由一个囚徒重新变成了皇帝。在分析这样的历史事件时,如果不考虑拿破仑的人格魅力和法国民众的心态也是无法说清的。所以,从客观上来说心理史学是历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可以增加课堂魅力。中学生对历史课的不满由来已久,抱怨历史课是催眠课,是休息课,是背书课。红极一时的袁腾飞老师因为其说书式教学方法,受到追捧。笔者也观看过很多袁老师的教学视频,我并不赞同。但是,袁老师受欢迎的背后也可以看出我们大部分的历史课堂学生是不满意的,为什么?没有趣味、机械性的、模块式的讲解和做题不是教学,更谈不上教育。传统历史教学太需要新的手段和方法了。为此,我们也尝试了很多。活动教学、历史剧演绎、探究学习等等。在这方面,心理史学也完全可以收到这样的功效。把历史从宏观拉到微观的个体,深入个体的内心,是一次非常有意义而又趣的探险。心理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自己在史学界的地位而加分。
三、心理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下面的问题就是,该如何用呢?首先,我们要遵守三大原则:要适时而用;要恪守基本方法;要尊重历史事实,不随意揣测。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心理史学按运用对象分为两大类:
一是,注重对个体意识的研究。个体心理会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所以研究一些个体行为时,不可忽略个体心理对其的作用。所以,在研究历史人物时,机械地讲解个人事迹而不去研究个人心理,显然不能算是科学全面的研究。历史教学在这些方面可以用心理史学来渗透。例如,朱元璋的性格对明时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明朝后期皇帝的懒政,怠政与皇帝心理的联系。这些内容在中学课堂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甚至由此运用心理和遗传学的知识来考量,我觉得这样完全可以算是有效课堂的表现。
二是,注重对群体意识的研究。群体意识是指社会整体,或是部分群体意识的共相。群体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研究群体意识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容之一,个体意识会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所以,研究某些历史现象,即使是个体心理我们也不能丢开群体意识去理解。魏晋时期社会士风开放、夸张、飘逸,这种群体意识之下,造就了谢玄、嵇康、阮籍这样的士人,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在讲解这些内容时,缺少对社会群体意识的研究是不能还原那段历史的全貌的。
参考文献:
[1]朱谦之.历史哲学.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90.
[3]陈旭麓.陈旭麓学术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形成新的技能,即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一、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数学课程改革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体验,创设情景,做引导者。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的做法,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感受学习过程,感悟思想、体验情感。同时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景的意识。善于激发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学习兴趣,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其乐融融的境界。
(二)重探究,主动学习,做研究者。
数学课堂上,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做到: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自学;2、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3、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4、学生大胆质疑;5、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应和学生对话交流、双向沟通,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重过程,优化环节,做创新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自由练习、总结规律,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练习:数学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经。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注意题形搭配,加强趣味性与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利用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3、课外作业:教师要精心设计能体现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四)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总结的习惯,倡导学生制作“总结簿”,随时记录感受体会,刻画纲目网络,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并为今后的系统巩固系统提供资源支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扩大视野,丰富阅历,用所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调节教学,弥补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总结出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二个阶段。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初始阶段
青少年学生天性对周围环境好奇。给他们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用培养兴趣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在学生的心灵中,总是渴望着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走一走,学生常会提出好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也许会产生疑问,出现各种幻想、假设。这时我们的教师任务是增进学生的这种兴趣和求知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他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心理,思维状态变得积极,就会自觉地、孜孜不倦地去研究。
(二)实地考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提高阶段
学校的教学是相对封闭的,与实际生活有很大距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既让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又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技巧,若完全离开实际生活很难完成。因此,让学生适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际参与、实地考察切时可行。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实施。
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理解、沟通、融合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发扬合作的精神,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进行合作。所以,数学教师要尽快走进新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打一”工作方式,发扬合作的精神:
(一)是教师之间及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
新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合作,依靠教师团体的力量来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商讨、研究,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与途径。常见的合作形式有: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评价、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等。
篇4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同时,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改;教育理念;养成
旧教材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个时期内确实起到了相当好的促进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传统教材及教育方法的严谨性,知识的层递性,方法的有效性确实不容置疑。但是现今教育的普遍性,导致课本的难度过大,同时一部分知识结构不适宜低龄学生的学习,而高中又缺少一些前言性知识,多方面的原因将铸成同一个结果,那就是:课改。
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同这一点,然而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对课改持不同的意见。尤其是现行教材否定了太多旧教材的内容,而新课本的知识系统性不够合理,尤其在数学上,逻辑性欠缺明显,层次性较差,使得很多老教师对现行课本持相当反感的态度,当然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课本这么说那么说,而考试该怎么考还是怎么考,不在乎课本到底怎么要求,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在面对种种压力面前,怎样认可现行的课改,适应现实,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
青年教师在这件工作面前并没有太多的阻碍,因为他们对旧教材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参加工作就接触新教材,由于没有新旧对比,所以也没有对旧教材的过多认识,所以排斥感不强烈。不过在教学中也能发现不少问题,如课本上在太多的地方,对一些性质定理等,常常采用举个实例,然后直接下结论给结果,像“一般的,有如下定理”这种表述方式出现的相当多。课本要求学生知道会用即可,而实际上,如果没有对定理本身的较深认识,需要用到的时候很难有所作为,过来人可能感觉知道照搬就行,而实际这种违背认识规律的事情,对学生而言,通常都不会有深度,在需要用的时候基本上意识不到,该用而想不到怎么用。所以无论新老教师在处理这些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认清形势,有些需要学出深度的东西,一定也要讲出深度,加大练习量,让学生有相当的认识。无论什么时候,教师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
对于老教师,尤其是作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通常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对教材的把握有相当的深度,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用另一种方式授课,尤其讲授的东西与旧教材相比差异性过大,也相当不完美,有太多的老教师都持排斥的态度,在我们多次课改培训的时候,这个问题每次都被很尖锐的提出来,而且也作了相当激进的辩论,结果也不言而喻。说那么说,一时现状也不可能改变,故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适应现实,做好目前的本职工作。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需要改变的时候一定要能改变自己,而且是确实改变自己,适应好自己的新角色,熟悉好教材,把握好学生。课改是必须的,有些问题的不合理性也是显然的,但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能把自己的认识系统起来,反馈上去,教材的合理性也会一步步改观过来。如果只是口头上,而没有太多理性的认识,应该做的其实是静下心来,对比差异,用心理解好新教材,教好新学生,对于教材中的不合理成份,或欠缺的东西,可以采取措施,补救起来。一味的抱怨,一味的牢骚,只会使自己在一轮轮的教改中被淘汰下来,使自己落在同行的后面。
篇6
一、研究教材要有深度,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过去的教材内容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教学方法是以灌输为主而新教材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文的东西起来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那就是以人为木”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教材就是为了体现以上目标而编写的因此,充分吃透教材的内涵和精神,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上好美术课的首要环节
教学目标就是船上的舵,它不仅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起指导作用,而且在设计的步骤和方式方法上也具有制约的功能因此,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个别教师在备课中,考虑了学生的兴趣想到了创新,但却没有想到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真正目标,比如在上小学美术第一册《谁的鱼最大》课时,有位教师就采用了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作为课堂导入,并先让学生观看录相,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随后让学生模仿大鱼扑小鱼,相互推拉,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教学效果当然不理想,教师想采用一些新奇,刺激的游戏吸引学生,却没有想到这一环节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方法与目标相背离,期望与效果势得其反,因此,我们说美术课应该有美术课的特点,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注重双基教学,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
美术学科的课改,不能脱离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对传统的东西完全抛弃,重新趟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教改,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扬弃”是去其糟粮取其精华我们知道,过去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假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那么学生的能力又从何谈起在目前的美术教学改革中,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认为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认为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态势,作品不论好坏,都一律倍加赞赏,甚至到了高年级也疏于对基本功的指导试想不学技能和技法,孩子就是再有灵感和想旬力也很难将它表现出来的我们的许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困感中丢失了原状先那种对绘画的热情,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学习画树,发现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儿时对树的理解,一根木棒支撑着一个圆再让他想一想怎样画树时,孩子说:“我不知道怎样画”,这时我才觉悟,创作与想象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接触和观察,难道要求孩子凭空想象和设计吗?创造不是闭门造车,它需要一定的基础来支撑,是对已有基础经验的综合应用和提高,因而双基不能忽视。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研究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篇7
[关键词] 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对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观念上的新要求。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数学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1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的教学时,联系实际,编制几道应用题:例1:“我班学生数是第一小组学生数的几倍”?(我班有学生52人,第一小组有学生13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活跃起来了,有的已知,有的学生先清点全班学生数。再清点第一小组学生数进行计算:52-13=4,例2:数学书本的宽是长的几倍?例3:课桌长是宽的几倍?例4:学校栽植了30棵松树,6棵柳树,松树的棵数是柳树的几倍?…--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测量、计算可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时,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分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并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为了达到这一教与学的目的,我在课前要认真的分析教材:因前面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了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反之,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这样,既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为学习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带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扎实的基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是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这一内容教材主要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教学之后,并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引入,目的是为了同除法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说明算理,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首先指出: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计算整数除法时得不到整数商的问题,接着安排了例2、例3两个除法例题来说明这一问题。例2是把一个计量单位(1米)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例3是把许多物体(3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在例2例3教学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例4例5,例4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例5是在复习题的基础上类推,使学生看到这两小题都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都用除法计算。所不同的是前一题得整数商,后一题得分数商。另外,例5还通过两种解题思路的对比,来加深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以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问题。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知道,甲数是乙数的几倍,反过来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几。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渗透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我采用启发类推,讲练结合,辅之以学生自主探索、讨论,生生、师生合作交流的教与学的方法。现结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来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改教学理念:
1 复习检查
1.1 用分数来表示下列各式的商,并说出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1÷2=____;3÷4=____。
1.2 口答下面的问题。(投影仪显示)学校栽植了30棵松树,6棵柳树,松树的棵数是柳树的几倍?这样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明白(清楚)地说出题目中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再列式解答,引入课题。
师:我们以前学的都是较大数和较小数比较,以较小数作标准,计算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如果是较小数和较大数比较,该怎样表示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2 新课讲授
2.1 教学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2.1.1 复习:50分米=?米,指名回答并提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使学生明确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要用进率去除,50÷10=5(米),180分=?小时,指名回答180+60=3(小时),说明这两道题都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都要用进率去除。
2.1.2 变式教学,用投影仪显示例4。①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②17分是几分之几小时?先让学生读题,弄清这道题也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仍然要用进率去除。列式:3÷10=____;17+60=____。提出问题:怎样表示这两道题的商呢?根据什么?写出答案。让学生在读题审题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答案,然后同桌、4人小组讨论,最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答案。
2.1.3 做一做。让学生打开课本P103,在书上填写“做一做”的题目。订正时着重提问,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做后同桌、4
人小组合作交流计算结果。这样设计教学的目的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2 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2.1 投影仪显示例5前面的复习题: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O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然后同桌、4人小组交流,最后师生交流解答情况。
提问、讨论: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怎样列式?
板书:30+10=3后继续提问讨论,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教师出示图,说明30里面有3个10,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2.2 在复习题的基础上变式出例5: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指名读题后拿去投影仪上的鸡图,出示7只鹅图。
提问讨论:这道题是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现在鹅的只数比鸭的只数少,还能说鹅是鸭的几倍吗?以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根据我们前边学过的分数意义来想,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鹅的只数和鸭的只数比,以鸭的只数作标准,把10只鸭平均分成10份(教师将集合圈里的10只鸭1只1只地摆成一横线排,表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1只)。鹅有7只,就相当于10份中的7份(教师将集合圈内的7只鹅1只1只地移至鸭的上面排成一排,并与鸭一一对应。如下图所示,在鹅与鸭的中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鹅
鸭
教师说明:前面求鸡是鸭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现在求鹅是鸭的几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呢?用谁作除数呢?引导学生说出:以鸭作标准,鸭的只数作除数。列式7÷10。
提问讨论:7除以10得多少?谁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一说、然后小组议一议,怎样表示7÷10的商呢?学生回答后在算式后写出得数7/10,再写出答:养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做一做。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同桌合作交流,订正时着重提问,以谁作标准。学生算出第2题金丝猴的数量是大象的4/8时,可以联系第一问大象的数量是金丝猴的2倍来说明金丝猴的数量是大象的1/2。
2.3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了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用进率去除时,商要用分数表示的情况。我还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明确了这样的题目也用除法计算,商用分数表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和谁比,就以谁作标准。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l”,计算时就用谁作除数(实际上就是分母)。
2.4 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练十四第4、5题,然后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时还要强调和谁比,以谁作标准就用谁作除数。
2.5 课外作业。练习=十四第6、7题是课外作业。课后思考题是P105练十四第8题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有兴趣的同学请思考“方框题”。
2.6 教学反思。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注意获取信息反馈,及时矫正弥补、效果回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7 板书布局,一板三块。
2.8 教学体会。这样设计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也更有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以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8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广西的高中今年进入新课改,为配合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非常有必要对新课标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将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以下就信息技术新课改谈谈本人的认识及提出一些思考。
一、深入学习新课标,为新课改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不是简单的等于课标加上教材,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由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组成。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有三个层次: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信息技术”是属于“技术”这一学习领域下的一个科目,它由“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等多个模块组成。新课标基本理念:①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②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③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④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⑤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就突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承认教师是课程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但更着重强调的是教师要担负起学生的学习经验重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责任。
课程目标强调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这也是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重点在于指出获取信息的四个过程分别为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及保存信息,而网络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是直接访问相关网页、使用搜索引擎及查询在线数据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特别强调的课程目标,要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等。
二、更新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都进行深入改革。整个教学要让学生发展个性,尽显所长,课堂教学评价所关注的重心应该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注重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师要迅速进行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也要从原来的知识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不能只是因为学习信息技术而学习信息技术,而应该转向把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都是按照课程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跟着学习,这样严重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降低了,工作减少了,相反地,教师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因为教师除了要像以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外,还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勇于探索、总结经验。
三、明确职责,做好课前准备
新课改的实验责任在于验证方案、创造经验、提升自我、改良教育。因此,我们应该有光荣感、使命感和主动性、积极性。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提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教学要重过程方法、讲体验感受,那么教师必须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熟悉学生、琢磨教材、琢磨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教材。而更多地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个性地把握教材、全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的备课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资料准备;课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并尽快解决;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和补充等。
四、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以生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教为辅,一切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留意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还想学什么等,而不应该再强调以前的老师讲得多生动、多精彩。当然,并不是对老师的基本功不要求了,而是把时间尽可能分配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老师从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对于现在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把课堂教学从传统上老师的“教”转变到现在学生的“学”。这不并是说老师的作用和工作大大减少了;相反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因为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否则你怎么能够引领好学生呢?由于现今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多了,而信息技术课程大都在多媒体电脑室进行,这就要求老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管理与监督,以免学生玩游戏、胡乱上网、聊天等。当今的信息技术课堂,除了师生互动外,还要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个人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而“综合活动”则更加全面地让学生有发展个人才华的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与学习当中的问题,综合地体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五、边学边教,寓教于乐,若有所思
课改是新的东西,教师也是学习者,和学生一样处于同一出发点。教师应学会寓教于乐,不断学习,把教学当成是一种乐趣,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有效地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若干疑问与思考:
1.现在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老师们已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高中课改可能会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就会有人认为谁改谁吃亏,这样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打折扣,甚至失败。
2.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学习在选修课有很大的弹性。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陈代谢很快的学习领域更需要从事的教师不断地自我学习。所以新课程实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新的要求会激励老师们去学习,提高自己。因此,学校要尽可能提供学习机会及学习时间给老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篇9
一、鼓励大胆探索,培养探究意识
新教材的特点是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以许多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本身就是精彩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出发,用再创造的方法处理教材,让知识由完成形式变成知识的待建形式,把学习自教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实践数学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在探索中自主的发现数学知识。比如,在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亲自参与思维活动,从而形成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另外,教师要让不同的学生个性得到不同的发展,各种想法得到交流,这是探究活动能够得到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探究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甚至没有标准答案,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教师更要容忍和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允许学生“磨蹭”,走弯路,失败,反复,变换方向。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多角度、多形式地进行对问题的探究,展示个性,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搞好师生关系,创设探究氛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学生的切身感受,理解学生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在数学探究性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还是潜在治理的挖掘者。教师要善于从中去发现学生瞬间的点滴顿悟或灵感,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认识,甚至是悖于常理的看法,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赞扬。面对一个个问题,教师同样要学习,要探究,要思考,教师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的合作集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去研究、调查、实验、总结。在数学探究性活动中,教师作为群体的“指导者”和“挖掘者”,“合作伙伴”确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这种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多种形式,培养探究能力
1.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策略
考虑到中学生大多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因此,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趣味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例如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学过程如下:(1)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纸片做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2)等腰三角形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比一比,看谁发现的结论多;(3)指名三位学生到黑板板写出自己的结论;(4)请学生对三位学生的结论做出评析;(5)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猜想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把性质定理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地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每个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都可以全部地投入,思维充分参与。
2.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联想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双向联想是可逆联想。数学中有许多可逆成分。例如:定理与逆定理、曲线与方程以及某些概念的定义等一般都具有可逆性,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这种性质关系,不但可以加强其理解,而且会提高在应用中的灵活性。另外,在数学中可以有意识设置障碍,引导学生学会在遇到障碍时,思维迅速转向,从不同的方向或侧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解题时的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的大胆猜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导学生能够大胆猜想质疑,调动直觉思维去推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猜想不是空想,而是根据已有经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的一种推测,其前提是要敢想。“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猜想预测是探究的的前提与动力,也是萌发思维的火种、点燃智慧火花的手段,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点燃智慧的火花,创造智慧的预感。“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当然,学生有的猜想在现有知识水平状况下并不一定能够全部做出正确的答复,但有猜想、能预测就是难能可贵的。长此训练,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能力会得到发展。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新课改教育理念;契合
初中课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主战场,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已不能融合在一起,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成为今后的一大趋势。我国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其数学课程的改革会直接影响整个数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只有将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实现初中数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的重要意义
1.两者的契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一旦脱离教育理念,就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只有根据正确的教育理念授课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完善性,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两者的契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
新课改理念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扩展了教学手段。初中数学与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相契合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
3.二者的契合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只有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农村数学教学当中,才能满足教学需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农村数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对策
1.编写教材要立于农村实际
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材通常更适合城市学生,有的教材内容对于农村学生来讲相对陌生,课程当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气息较浓,很难体现乡村文化。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当中能够反映农村实际生活以及能够联系农村中学实际的问题材料过少,却充斥着很多和农村生活有很大距离的背景内容。所以,应该试着为农村学生新编一套专用的初中数学教材,其内容设置方面要尽量兼顾农村初中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以及社会阅历等方面。例如,可以多设置水源利用、农田面积以及种子发芽率等具有农村特色的背景。
2.改革教法要适应学生发展
现阶段,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数学教育只注重技能或者知识的传授,又看重教师对整个教学的控制,使得整个数学课堂成为教师的战场,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对学生的经验要求以及掌握的知识背景要求都较低,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情境的时候,不能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导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具备应有的灵活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因此,新课改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应适应新课改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发展。
3.培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
很多农村初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的理解存在偏差;数学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少,能够接受培训的级别也太低;很多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过分看重经验而轻视理论。因此,要通过多途径来加强数学教师的培训,要重视理论性内容的培训,倡导教师能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培训途径主要是立足于县级的培训,同时结合更高级别的培训以及校本教研为辅的不同培训方式。此外,要倡导农村数学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每个初中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
4.改善硬件以提供课改条件
农村初中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教学设施尚不能同数学新课改的要求相适应。新课改注重多方法相结合,对辅助工具的要求较高。其内容存在一定的创造性、开放性以及挑战性,并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政府要明确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所占据的地位,要有效优化投入结构,着重投入基础教育,并建立一系列有效而又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最终保证农村教育设施的更新,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教育环境。
5.营造氛围以构建和谐课改
新课改要面向农村,数学教材的编写也要重视农村,要注意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农村改革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制订出科学的方法。同时,在新课程改革过程当中,要充分重视家长所起到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数学的课程改革当中来。总之,要努力营造一个学校同社会、家长共同合作的和谐氛围,从而有效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非常快,而随着新课改在我国农村的推进,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因此,促进农村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是所有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促进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要做到农村初中数学与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相契合,改进教学策略,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