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篇2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物联网农业
1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化大,城乡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特别是农村区域发展差异巨大,现阶段促进农村发展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规划,而农业是农村发展的首要环节,我国应该重点推进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和现代智能设备对接、加快建设农业物联网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物联网技术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会对我国农村建设和现代化、智能化农业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推进“三农”变革的重要动力。这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文明、和谐、富裕、幸福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影响。
2乡村振兴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结合
物联网技术在国外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起步较晚,很多方面均落后于国外,但最近几年我国在物联网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农业和物联网技术结合领域是世界各国的重点研究方向,但其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复杂程度高,具有集成性是以结果为导向。农业物联网是通过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的相互配合实现各种任务指令的落实,它通过各种设备的连接从而实现温湿度监测、视频采集、土壤土质监测,依靠互联网设备连接实时情况与虚拟数字世界,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程监测,以到达生产绿色、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农村农业的物联网化、智能化表明,农业和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是农业产业快速增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新的突破口,更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手段。
3乡村振兴背景下物联网农业面临的问题
3.1成本高、收益周期长且不显著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有着广泛的发展基础,但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低迷,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基本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几乎没有农业深加工产业。因此,加速推广物联网农业的实施,相关部门必须考虑前期的投入成本,必须考虑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民对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必须考虑农户的收入水平,农户是否有经济条件引入新的技术以及新技术的实际收益。根据调研情况,农业物联网体系(软件+硬件)的价格在9000~40000元。高昂的投入与实际获取的收益相差巨大,而且投资收益周期太长,这是大多数个体农户不能承受的。
3.2物联网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完善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是我国物联网农业技术的主力军,三方在物联网农业的规划、设计、实施、反馈等方面的标准不统一,不能按照固有的标准来建设物联网农业体系。三方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开发和实践等方面的配合不紧密,农户需求的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设计的差距巨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出的物联网技术实践效果不明显,对农业生产帮助较小,甚至增加使用者的负担,农户不知道怎样使用,物联网技术实施效果基本没有,不能对农业产生经济效益。因此,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要认真听取农户的意见和使用反馈,增加基层调研,完善顶层设计,尽快建设一个完善的、标准化的物联网农业体系。
3.3农业生产规模达不到要求
对于物联网农业来说,农业生产必须要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更好的实施。我国农村农业大多是个人种植,虽然也有土地流转,但流转规模还是不能达到要求。现阶段我国出台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引导农村土地健康流转,为一些种田大户实现物联网农业打下来坚实的政策基础。
3.4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技术人才储备远远低于各国。对科研机构、高效来说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不仅严重缺乏技术设计类(软件类)人才,而且对实施农业物联网硬件设备的设计、制造型人才缺失严重。对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者农户来说,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教育水平不高,大多为小学或初中,缺少中高级务农技术人才,且农户对于新技术的接纳程度有限,没有即了解专业技术知识又懂得农业生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广大农村来说,长期处于弱视发展的农村在经济、环境等方面与城镇差异巨大,导致农村留不住专业的技术人才,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制约农村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最大屏障为人才的缺失。
3.5专项资金利用率不高
近年,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物联网试验区工作,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政府筹集资金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但由于受传统农业思想影响大部分农民对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化并不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认为物联网对农业产业的升级提升动力不足。因此,导致政府专项资金利用率极低,甚至利用专项资金购买其他生产资料,致使极个别的农业物联网示范性工程变成了“表里不一”的形象工程。
4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产业兴旺与农业物联网建设对策措施
4.1通过农业产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首先,确定农村产业发展的因地制宜战略。依据农村资源情况,区位优势和开发过程来聚集其他优势,以此来确定主导产业,可以充分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农业产业种植规模与种植品种,要充分挖掘农业的附加产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与文旅产业及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新农村旅游服务业。最后,加速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多种产业经营形式,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4.2降低实施成本,提升产业效益
当前我国政府是农业物联网产业化建设的主要部门,大部分农业物联网产业都是依靠政府的专项资金建设,其他社会建设资金的投入占比很小。然而政府部门的建设资金十分有限,要想更快、更好地建设物联网农业必须广泛发动其他社会资本,使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物联网领域,拓宽资本进入渠道。拓展建设资本渠道,首先要使农业产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产业化农业,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进而使社会资本获得农业的生产效益。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规模化和土地集约化。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土地的合法流转,当加快土地的合法流转,鼓励种田大户承包土地,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通过提高农业效益不断降低农业物联网的实施成本,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不断扩散,更好的服务农户,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要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增加对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设备设施的创新研发力度,在硬件和软件上摆脱依靠进口,从而从根本上降低物联网的实施成本。
4.3建立健全的农业物联网产业体系
相关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规范性的政策要求,加快健全现代农业体系、物联网技术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深化农业体质改革,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对物联网产业化技术的成果转化。健全农业物联网体系,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政府部门要保证对农业物联网的调控能力和引导能力,将农业产业效益放在首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把技术与实际生产结合,企业来转化相关的科研成果,从而使农户更方便有效的使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这样的方法,形成有效的一体化的沟通合作体系和平台,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运用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
4.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要增加物联网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人才并能够留住人才。不仅要培养物联网技术研发人员,更重要的是培训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加强他们的技术认知,熟练掌握基本的农业物联网技术,使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正常运行。同时,要增强农户对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学习培训,定期开设新型农业技能培训班,以企业、院校为龙头,鼓励专业人才走入企业、校门,走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的交流,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4.5资金支持
财政部门对现代物联网农业资金投入规模总量较少,资金投入增长缓慢,且没有一个稳定的投入机制。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给予农业企业税收的优惠,促使农业企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既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又要保证企业自身的利益;其次,确立起农业物联网建设专项资金,通过立法形式确保专项资金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建立一个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最后,优化物联网的投资和融资政策手段,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机构对物联网的支持力度。
篇3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田水利;乡村振兴;高职教育;创新
1研究背景
1.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全国共有耕地面积12786.19万hm2,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为6916.05万hm2,其中广西为173.10万hm2[1]。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31605.2亿m3,但是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39.8m3/人[1],远少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是十分必要的。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业节水措施上得到大力发展,据统计,有效灌溉面积由2000年的5382.00万hm2持续增加至2019年的6760.00万hm2[2],与此同时,尽管每年全社会投入节水农业的资金高达50亿元以上,但是农业部门的节水成果与预期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用水量的降幅仅为2.9%[3]。可见,农业水资源短缺目前还是我们仍需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业节水工作还任重道远。
1.2广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
广西耕地面积为441.94万hm2,截至2020年底,广西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3.10万hm2,占全区灌溉面积的95.66%;全区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8.93万hm2,占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68.70%。在广西全部工程节水灌溉面积中,以低压管灌为主,达19.46万hm2;其次为喷、微灌,面积达13.33万hm2,其他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67.18万hm2,广西全区设计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的灌区共计3525处。广西有效灌溉面积自2010年以来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在广西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新时期广西水利任务艰巨,全区农田水利工程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节水灌溉技术也势必会得到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的应用。
1.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节水灌溉技术课程教育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以水利、电力等工科类专业为主的创新型高职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水利人才培养基地,并入选广西首批节水型高校。作为水利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可帮促产业振兴,实现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能力,学院面向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水利工程管理、灌溉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技术等专业课程,并结合课程实训,以理论加实践的教学,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最大满足行业及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此外,在学生的技能竞赛方面,学院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并鼓励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充分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原理制作模型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创新潜能。
2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高职教育有效融合
2.1理论结合实践育人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节水灌溉技术相关课程的同时,注重节水灌溉实训实践教育。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勇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校内成立校企合作节水灌溉技术协同中心,进一步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及实习实训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学院校内建设的节水灌溉实训基地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节水灌溉相关课程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平台。在学习任务安排上,主要结合地区常用的灌溉排水工程措施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重点讲述渠道灌溉和现代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校内可开展节水灌溉相关课程实训地点包括了节水灌溉技术展示长廊、节水灌溉技术实操室、节水灌溉产品及模型展示室、节水灌溉示范实训场(智慧农庄、无土栽培实训室)等。实训学生可在节水灌溉技术展示长廊认识节水灌溉技术科普知识,情景式实地认知节水灌溉管路铺设、灌水器种类及效果等知识;可在节水灌溉技术实操室模拟进行微灌系统首部枢纽设计、田间管网模拟铺设实操及微喷灌系统的组装等实训内容;可在节水灌溉实训场的无土栽培实训室开展水肥一体化原理及应用、田间管路铺设、微灌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等实训内容;节水灌溉产品及模型展示室内陈列节水灌溉相关管材、管件、过滤器、各类阀门及灌水器等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实际应用相关器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节水灌溉相关实训内容多样,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实践教学,多方法多手段培养学生对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岗位需要。
2.2以技能竞赛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教学
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是从业人员必备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竞赛是加强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有力抓手。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全国性水利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自举办以来,旨在提升水利职业院校学生实操能力,加强水利行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行业发展。赛项选择有利于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涉及的技术技能也是水利行业需要的。第十四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了《节水灌溉技术》赛项,第十五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的《节水技术》赛项对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赛项的设置不断提升学生节水灌溉技术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也促进了节水灌溉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发展。《节水技术》赛项整体分为理论和技能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涉及到水利职业道德、新时代水利行业精神、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及节水灌溉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喷微灌工程设备基本知识及系统设计、喷微灌工程系统施工安装、喷微灌工程的运行管理、低压管道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水肥一体化及节水灌溉自动化基本知识。技能操作部分则涉及到微观系统的识图及安装与运行。大赛全方面锻炼了学生在节水灌溉系统设计、施工安装与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综合性实践与创新能力,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起到引领作用,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高技能人才。
2.3农田水利节水灌溉
工程技术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可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锻炼了大学生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并且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执行力[5]。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各项举措推动创新创业优势资源集聚[6],于2021年入选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与美国亨特绿友集团、上海华维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了节水灌溉创新创业中心,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的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原理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水利工程系学生参与了《旋转式鱼菜共生模型》《柬埔寨智慧生态示范村》《自主感应灌溉系统》《淋致80°——一种纯净水自热装置》《植物管家》等创新产品的研制,所研制产品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不错成绩。学院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及八桂水利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结合节水灌溉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培养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徐依婷,穆月英,侯玲玲.水资源稀缺性、灌溉技术采用与节水效应[J].农业技术经济,2022(2):47-61.
[3]徐涛,赵敏娟,李二辉,等.技术认知、补贴政策对农户不同节水技术采用阶段的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18,40(4):809-817.
[4]武建玲,赵文静.推进乡村振兴留住美丽乡愁[N].郑州日报,2022-01-08(5).
[5]张家玲,周倩荟,郑一帆,等.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2(2):113-115.
篇4
一、江苏农业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动能为主的新阶段
随着江苏省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落实,宏观政策调控措施更多转入微观政策支持,产业自身现代化发展内禀机制作用将更加凸显。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极大拓展了传统农业科技领域。当前,我国农业基本功能已经从基本的人民衣食保障转变到农业产业强大、农村振兴、农业文化传承、自然生态保护、人民生活幸福等更加重要的功能。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生产业态不断出新,日益丰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贸易、乡村经济社会、农村景观设计、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农业文明与传统保护等成为重要支撑新农村发展的新科技领域。农业产业链延伸呼唤科技创新链延伸拓展。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面对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加速的有利时机,江苏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有效弥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增强江苏农业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呼唤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而传统农业科学院由于学科发展的保守性,还不能有效支撑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面临着和新兴领域、和外部工业经济学科加强协同的新使命。农业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呼唤自主合力突破。较长时间以来,江苏主要农业科技通过引进和因地制宜的改进创新,取得了快速且显著的成果。目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从农业院科技发展内部看,通过近十年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展关键核心科技创新的时期已经到来,传统的科技人财物等相关资源组织运行方式需要适应性重构,聚力创新需要在关键技术突破中践行。丰富的农业科技服务呼唤多样化形式。现代农业产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最典型特征是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特殊重要性。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期货化等特征,不仅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技服务的专业,而且大大改变了服务的形式,科技服务自身专业化、信息化、高效化、市场化、网络化发展已经对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服务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全球化与联盟化呼唤省级农业科学院战略新定位。世界农业科技一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第一次绿色革命开始,到转基因作物应用,核心农业科技的创新特征全球化特征愈来愈明显。虽然自然“光温水土气病虫草文人”等资源决定的农业区域特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兴“种肥药技施机备管信金”等凝聚科技要素的全球化特征非常明显。国内农业相关科技单位对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广泛重组和联合对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一流强院提出了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二、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主动系统谋划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江苏农业科技力量较为雄厚,学科门类与新兴学科领域比较全,一些方向特色和优势明显。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农业科学院所在农业应用基础发现与创造发明研究实力优势明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基础雄厚。面对当前江苏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担当,应以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整合相关力量,主动系统谋划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为江苏现代农业率先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推动力和牵引力。围绕供给侧改革主线,谋求特色品牌产品品质提升科技新发展。通过应用转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品质营养、标准信息等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江苏特色品牌提升发展;通过集成转化农产品生态健康种养、气调保鲜储运等适用技术促进产品与产业链延伸和提升同步发展;通过融合转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与设计、现代园艺等科技促进高效农业与新兴农业业态的科学发展。与产业部门与龙头企业合作、协同、联盟工作,加快推动江苏新兴优势科技成果发挥产业效益。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谋求优势产业技术体系整体提升新跨越。通过保持传统粮油品种育种优势,加强全程机械化栽培与产后标准化科技,促进江苏省粮油产业主体单位稳固;通过加强果蔬育种优势,实用化设施与农机配套,促进全省高效特经作物产业实现新跨越;通过加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集成研发,配套工程化、工厂化设施条件研究设计,促进全省区域特色新兴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提供应用基础科技成果、共建产业化应用转化示范平台(园区)等,推动农业科技转化,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对全省农业产业的贡献度。面向国家和江苏重大科技需求,谋求现代农业领域核心技术新突破。通过基因聚合、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育种体系的融合,引入高产抗病虫、优质营养基因资源,发展农畜产品生物技术育种核心技术;通过单克隆技术、干细胞及生物反应器技术与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等的融合,发展适用农业高效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农业生物传感、智能控制与大数据处理平台利用技术汇聚,结合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物联网技术,突破现代农业产业智慧管理系统的国外垄断。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关共性技术最新成果,组建关键技术实验室与工程实验室,支撑现代种业、肥料、饲料、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谋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水平。通过高端访问学者进修培训,国内行业与产业平台搭建,重大(点)专项项目的实施,配套学术与应用影响结合的成果推介,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域影响的领军人才;通过国内外中长期进修培训,国内外名师结对“传帮带”,竞争性重点应用创新与服务计划实施,配套领域设计与协调组织工作考核,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通过专题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基金设计实施,结合国家与江苏省“优青、杰青”计划培育考评,遴选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以人才激励为主,结合“开放、竞争”“联合、淘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活力的竞相迸发。
篇5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有利于提振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培育新型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临泽县委、县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打造全省高品质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为目标,以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为主攻方向,连续多年出台县委“1号文件”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占地3500亩的食用菌循环农业产业园已建成,入园经营企业4家,投产2栋50间双孢菇菇房、10座工厂化姬菇生产车间、发酵隧道9条,新发展高端食用菌生产面积452亩,累计达2134亩,年产鲜菇3900t;扩建丝路寒旱农业示范点10个,新发展戈壁设施农业5620亩;建成高品质设施高原夏菜千亩村示范点6个,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3.12万亩。结合高品质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县在“设施农业+乡村旅游”方面,成功打造了德源农庄田园综合体、河西走廊葡萄风情小镇、红桥酒庄等集高效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绿色有机果蔬生产、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业态,培育形成陈军西瓜、银先葡萄、百惠鲜蔬等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高品质设施农业已成为助力临泽县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因子。
一、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承接中部农业特色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利用设施及钢架拱棚的温室温湿度变化规律、作物生长习性、产品上市期价格,合理安排作物种植茬口,充分利用生产季节和作物生产周期,错开中部特色农业产业上市时间,承接中部产业梯度向西转移,实现农产品全国范围内全季节生产。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加快推广精准水肥管理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蔬菜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和合理安排茬口等高品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由低技术、低附加值、低成长状态的传统农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状态转变步伐,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有利于产业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以打造高品质设施农业示范园为切入点,创建“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产业扶贫形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基地建设管理、生态休闲服务、环卫保洁等工作内容,鼓励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扶贫贷款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以获取土地流转金或股金分红等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助力农业脱贫。
(四)有利于加快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能够有效降低农民在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复种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加快品牌建设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的效果明显。通过示范推广,可使生产基地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规模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特征更加明显,进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二、制约因素
(一)总量规模小,效益不突出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突出群体效应,有效解决种植品种单一、茬口集中、难以保证周年供应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广高效、轻简化的设施农业管理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高品质设施农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二)带动功能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千变万化,新型经营主体应着力培育牵市场、联基地、带农户的共享发展理念,树立渗透大城市、开拓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的创新意识,组团发展、抱团经营,健全应对市场变化的机制和体制,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多元化发展。
(三)产业链条短,特色品牌培育慢增强卖品牌、卖产品的市场经济意识,推动商标注册,引导贴牌销售,改善优质产品多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的局面,促进产品生产趋向特色化、系列化、标准化,优化产品布局结构,创特色、创品牌,推动品牌化农业建设。
三、思路和对策
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应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按照“园区引领、龙头带动、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培植设施农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着力在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一)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建设高品质设施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来装备。要在严格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同时,抢抓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脱贫攻坚、农业农村改革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争取在扶贫产业开发、特色产业建设、农业高效节水、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等方面增加投入,注入活力。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秉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理念,做好设施农业用地的调整与规划利用,编制长远发展规划,以点带面、连片成带,确保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生态发展、长远发展。
(二)夯实基础,完善服务合理建设地下管网、绿化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设施农业生产要素,提升土地承载能力,增强对产业、资金、项目等发展构件的吸引力。强化招商引资规模和实效,积极对接大企业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建设,积极带动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既要提高扶持政策的含金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还要增强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并适时改进和完善扶持政策不合时宜的地方,多方联动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让广大农民、项目业主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为投资新建设施农业创造较好条件,开辟新的途径。
(三)注重质量,加强监管建立完善与市场对接相适应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储存包装等标准体系,确保产品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等各生产环节,以及到市场、到餐桌都有标准可依,引导生产者自觉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产品标准、生产规范的系列化。落实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监督管理规定,严格管控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和使用,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切实让经营者放心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将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纳入阶段工作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蔬菜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溯、储运信息可追踪,确保产品质量。
(四)强化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将农业物联网与农村电商平台对接,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点对点的沟通渠道,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培育现代农业新模式。加大农机补贴实施力度,鼓励支持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和开发,强化农机服务,减少劳力投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加强就业者技术培训和素质养成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助推高附加值设施农业发展,全面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篇6
【关键词】国内外经验 城乡统筹 发展模式 合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omestic first-tier citi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formulation and practice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val of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rural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related measures.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clear QuanJiao count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deas and model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fast and reasonable.
Keywords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development pattern , reasonable
建国以来,我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实行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割体制,由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拉大,并引发了许多难以回避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因此,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然而许多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时间较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日益认识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大量措施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趋向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些成功的实践为我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相关案例分析与借鉴
1、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借鉴
①英国城乡统筹的实践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城镇化速度大大加速,英国的乡村迅速向城镇转化,农业用地被城市大量侵吞,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日益荒凉,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显现,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合并解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到二战前,英国形成了在全国范围进行城乡规划的共识,为促进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的解决。1948年英国制定了《城乡规划法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并设立了从地方到中央的独立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同时,英国还通过立法为政府干预和指导城市问题的治理、引导城乡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与行动框架。
②日本城乡统筹的实践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由于片面追求发展工业,引发了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倾向,导致了农村人口急剧流向城市,地域间差距扩大,传统的村落社会迅速崩溃,乡村人口迅速减少。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日本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主要有:
一是制定和实践扶持农业和振兴农村的法规政策;二是实施政策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投入;四是大力发展各种农民组织。
③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时间较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重城市、轻乡村,这些国家大都出现过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协调多带来的各种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们采取了大量措施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扶持弱势地区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运用“政府干预”手段,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实行多种支农经济措施,减少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完善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发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2、国内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借鉴
①嘉兴城乡统筹的实践
从2003年开始,嘉兴市就全面筹划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城乡空间布局、城乡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保障、城乡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城乡环境保护等“六个一体化”同时推进。2007年底,按《规划纲要》要求,该市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年初,嘉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嘉兴市2008年到2012年打造城乡一体化行动纲领》,利用5年时间,在原先“六个一体化”基础上再加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组织保障机制,形成“1+6”体系,有力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在城乡基础建设设施方面,嘉兴主要构制“路网”、“公交网”、“电网”、和“信息网”五大网。在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方向,城乡就业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②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
成都市从2004年开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将其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成都市的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三三见六,以一化二”。这里,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一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二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三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四是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五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六是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经验借鉴
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起步虽晚,但一些地区结合中国国情,从自身条件出发,成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宁波、嘉兴和成都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对全椒县城乡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坚持规划先行和实施科学系统的城乡规划,建立和完善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整治规划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制度创新,改革城乡行政区划和二元户籍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1、新时期全椒发展目标取向
强化区域互联互通,重塑城镇空间形象,成为安徽宜居宜业宜游的东部门户城市,新滁城(滁来全城镇密集区)南部副中心城市,加速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基地”,依托四位一体网络,成为区域性现代流通体系的“枢纽节点”,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成为滁州魅力山水特色的“世外桃源”,塑造良好城乡空间,成为让居民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幸福家园”。
2、全椒发展目标定位与职能方向
区域层面上,提升全椒功能、产业、品质。将全椒打造成“江淮靓门户,宜居宜业城,滁城新高地,金陵后花园”。
具体功能组成为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皖江城市带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与路径
1、城乡发展模式评价
各地在城乡统筹实践中涌现出许多典型,其中以合隆镇、二春莲花山和长东北核心区等最有代表性。分析和进一步总结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对本次全椒县合理、全面地统筹城乡发展定会有较大的裨益。
①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依托中心城镇和工业园区发展的农村地区。以工业向工业集中区发展、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为发展重点,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农业生产逐渐向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积极向本地工业企业提供原材料。
②城乡融合的“合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位于城乡结合部,但城市建设区尚未扩展至此的乡镇。这类乡镇一级纳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可共享城市相应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延伸提供的便利,培育自身特色产业,壮大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动力,其主要职能是为近域城市提供综合服务。
③城市扩展的“变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紧邻城市建成区的乡镇。城市向外扩展和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延伸至这些乡镇,致使农业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转变、农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转变、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对于已经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应加强社会保障和补偿力度。
④村企共建的“新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域内有与农业生产联系较为紧密的企业的乡镇,是一种典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以企业和乡镇共建为基础,以村企融合或企业+农户的合作方式,实现原材料本地供应和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⑤城村互联的“带农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城乡功能联系较为紧密的乡镇。该类村镇距中心城市较远,发展相对独立,但是城乡之间联系紧密,且配置较为均衡合理。城乡分工明确,城镇作为带动中心,强化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向外辐射能力,乡村则以供给和服务城镇为主要职能。
2、全椒县城乡发展模式选择
在全椒县的城乡统筹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尊重县域经济的客观现实,注重“城乡差异”的原则,借鉴以上几种典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针对县城不同区域分别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策略,根据城区、山区、湖区、洲区的不同区域发展情况,合理选择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3、全椒县城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基于合理规划发展模式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第一,城市通过新型工业化扩大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这是统筹发展的起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流”的问题。
第二,“三个集中”谋求规划经济效益,这是统筹城乡高效有序发展的关键。解决富余劳动力及乡村入口“哪里流”的问题。
第三,通过城乡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改革,使进入城镇的人口及其家属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解决富余劳动力如何“留”的问题。
第四,为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解决“不流入城市留在乡村”的居民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县统计局.2013年全椒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OL].
http:///include/web_content.php?id=25447,2014-02-24.
[2]乔森.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实践与经验借鉴[J].中国城市化,2009.
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财政政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特色小镇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国际比较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就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并把握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和新型城镇化的配套现状十分必要,有助于提出适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起步较晚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起步较晚,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才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逐步快速发展起来。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在20%以下,而英国、美国、日本三国的城市人口占比稳定在60%以上。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而同一时间的美国、英国、日本城镇化率都在70%以上,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也达到38.5%。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国家积极开展经济建设,1978年以后我国的城镇化速度随着国家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明显提升。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8%,与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52.5%基本达到一致(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虽然起点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应在保持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促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地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二)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
目前,关于城镇化发展阶段广泛被认可的划分标准是:当城镇化率小于30%时,说明城镇化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当城镇化率在30%到50%之间时,城镇化发展正在处于向基本实现迈进的阶段;当城镇化率处于50%到70%之间的水平,认为城镇化发展处于从基本实现到完成城镇化过渡的阶段;而当城镇化率大于70%时,则认为该阶段城镇化已经处于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阶段。[1]按照这个划分标准将中国、英国、美国、日本四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可大致划分如下:由表1可知,城镇化率由30%发展到50%的过程中,我国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时间,我国在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50%,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比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历时都要短,平均每年城镇化率以将近3%的速度增加。而201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9%,从2011年的50%到超过60%用了不到10年时间,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也快于其他三个国家。城镇化的快速增长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府政策落实能力的提高,由于城市的过度扩张可能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人口福利水平等因素也开始出现。[2]考虑到传统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我国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我国开始重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不再单一地将常住人口所占比重代表的城镇化率作为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2012年“十”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接下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正式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在城镇化由基本实现向完成的过渡阶段时期提出来的,也是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实际国情和其他国家发展城镇化所遇到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应该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走好我国城镇化从基本实现到完成的过渡阶段时期的道路。
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比较分析
(一)发达国家完善社保制度的政策比较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直积极探索和建立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发展。[3]英国作为“城市化故乡”,根据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福利问题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英国设立农场主养老保险制度,并以“农业社会互助金”的模式实现了农村人口社保。英国政府还根据贝弗里奇报告了社会保险白皮书,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社保体系。美国政府针对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数量在城市的集聚而产生的住房困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措施[4]。政府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和补贴政策以确保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让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同,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二战结束后的日本同样面临着由于“高发展、低福利”导致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和城乡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为了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日本提出“全民皆保险”的口号,由中央政府、县、町政府共同出资来健全社保体系。并在1985年的《国民年金法》提出让国民年金成为共同的基础养老保险,扩大了社会保障的主体,逐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
(二)发达国家促进乡村发展的财政政策比较
乡村发展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乡村发展条件不仅有利于缩小城镇化发展中的城乡差距问题,也意味着城镇化发展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水平。英国城镇化初期忽视了乡村的重要性,由工业革命作为起点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农村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英国政府开始重视乡村的地位,英国政府自19世纪末开始积极实施财政政策发展乡村,1909年颁布《住宅城镇规划条例》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城乡规划的法律。促进乡村发展的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之前以城市扩张为主的城镇化发展给乡村带来的不利影响。[5]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是建立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基础上的,美国政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农业与工业发展并重的原则,使得乡村和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协调发展。日本为了应对城镇化发展初期出现的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系列保护乡村、促进乡村发展的措施,实现了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有特色的发展。
(三)发达国家发展小城镇的财政政策比较
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在人口、环境等资源方面介于大城市和乡村之间,因此小城镇可以引导乡村发展并调节大城市的扩张。英国政府将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立法,重视小城镇对劳动力的牵引作用和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形成了中心城市、小城镇、乡村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美国政府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就开始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利用了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美国小城镇的发展,并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共同承担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费用,逐步确立了大都市、小城镇、乡村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6]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都市圈的过度扩张,大都市的发展与其他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为了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日本政府运用资金大力扶持落后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实现了均衡的城镇化发展。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引擎,当前财税政策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以促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7]对比分析英国、美国、日本在完善和促进社保、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手段,可以为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一)社保制度福利应更加倾斜于乡村
社保是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兜底线”,社保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强调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我国的社保制度虽然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但当前的社会保障机制仍然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下公众对于福利水平的要求。一方面,当前户籍所附着的福利制度使得我国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同,城镇人口拥有更多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而作为需要更多扶持和保障的农民反而享受更少的社会福利,当前农村的社保制度不符合新型城镇化下对于人们生活福利水平的要求。[8]另一方面,现阶段下,对于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由于他们的就业地点、生活居所的不稳定性,以及这些人口自身对参与社保的积极性不够,使得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对比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我国的社保制度应该更倾向于农村,现阶段我国城镇的社保制度比乡村社保制度更加完善,城镇人员享受更多的福利,相反生活水平并不高的农民的社保覆盖面很小,这不利于城乡的融合发展,因此财政资金要促进城乡社保的均等化,扩大财政资金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力度,给予农民更多的优惠和便利。我国的社保制度还应进一步扩大社保的覆盖面,让全民都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政府应该积极探寻改善社保机制的方法,通过鼓励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参与,来补充、完善现有的社保机制存在的不足;通过降低社保费率来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激发企业吸纳更多就业的能力,增加社会就业。
(二)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是城市的发展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在小农经济时期,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使得乡村自身可以提供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规模化效益更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9]因此很多地方走上了以农养工的道路,即牺牲农业和乡村的发展来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道路并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乡村和城市融合发展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是既要保证城市高质量的发展,又要有针对性地扶持乡村、振兴乡村的发展道路,是让乡村和城市都实现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我国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落后于城镇经济,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取消农业税来减轻农民负担以及农村经济的成本,但是要想发展乡村经济,财政政策不能止于减轻农民的成本问题上,更要大力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地制宜帮助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厂房来增加乡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引入先进技术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帮助并鼓励发展创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开展合作化、规范化的农业发展和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同时,由于市场在自发条件下资本会选择短期内有较大回报的投资项目,因此各基金政府要适当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
(三)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小城镇发展
篇8
当前正处于旅游旺季,大家都很忙,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我们见缝拖针,召开这样的会议,也是当务之急。因为江苏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产品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品质,是我们江苏乡村旅游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有关问题我再补充说明三点意见:
一、关于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问题。
这次会议是面临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局长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他在讲话中,对全省的乡村旅游,从改变现有状况,不断提升层次;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生活品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市场复苏,实现旅游振兴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和全面提档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对下一步全省乡村旅游如何上台阶、上层次,全面提档升级,促进升级转型,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七点具体意见,讲得非常好,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具有很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周局长的讲话精神,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旅游工作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对周局长的讲话精神,请同志们回去后及时向各地方的领导同志汇报,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也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能尽快召开各地的相关会议,一方面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周局长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研究并提出推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指导意见。建议同志们在向各地领导汇报的同时,应尽快取得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推进乡村旅游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为,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这一点很重要,对此,我们一定要形成共识。目前,在旅游行业的具体抓手中,最能迎合和牵动党委政府的抓手就是“创优”“创强”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相联。
二、关于我省乡村旅游全面提档升级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经过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现状、基础、总体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次、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等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判断,并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质”上也有了重点突破。目前,全省各种形态的乡村旅游点170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4家,年接待量已突破四千万人次。本世纪以来,特别是04年全国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建一处景点,保一片生态,富一方百姓。2004年以来,省政府已连续两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省旅游局先后四次召开现场会和观摩会。全省各地各级旅游部门为发展乡村旅游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涌现出了蒋巷村、旺山村、鸿山生态园、吴楚农耕文化园、傅家边生态园、翠谷庄园、大石山休闲农庄、世外桃源、星期九农庄、沭阳苏北花卉园,以及当时的江心洲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大批在江苏,乃至在华东地区,甚至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的乡村旅游产品。江苏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中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国家旅游局领导曾多次赞扬江苏的乡村旅游工作,国家旅游局曾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专程视察江苏省的乡村旅游工作,并向国务院提交视察报告,国务院将此报告批转给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视察报告对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及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旅游局认为,江苏乡村旅游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明确要求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中,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提档升级方面,在全国应率先突破,尽快打造一批精品,塑造一批品牌,在全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多次指示我们,江苏的乡村旅游现在不仅要注重量的发展,更要注重品质的提高。
应该看到,当前我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数量繁荣的背后,还存在着质量不高、低档次、低水平重复,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已推出的众多产品中,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精品并不多,更多的产品在刚刚推出、密集推销的当时热闹一阵,过后就归于沉寂,具备可持续吸引力的产品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尽管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众多方面的品质差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众多不平衡性,但总体来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江苏乡村旅游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
事实表明,消费者需要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市场迫使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要求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推动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的内生力也需要突破传统产品的模式转型升级。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和高端产品,比如像国外的庄园和乡村俱乐部等等。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给人以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曲、梦幻情的感觉和意境。
促进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是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要。如果说前一阶段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注重“量”的扩张和规模效应,那么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注重“质”的提高和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更加集约化、品质化、科学化的经营和管理。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工作是基层做的,经验是基层创造的,成功的经验来自于基层。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旅游部门要加强指导,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实践,总结,创新,突破。对一些品质高,市场化程度高的产品,我们要重点关心、支持和培育。明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一些富有潜力、可塑性大的产品,我们各级旅游部门要重点支持,省里的乡村旅游引导资金及乡村旅游点道路连接线资金,在照顾“面”的同时,将会有所侧重的进行调剂和倾斜。
三、关于乡村旅游规划和单体产品的策划问题。
规划更多的是区域性的,是政府层面的。而对单体产品而言,策划与创意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地区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高起点规划,以规划来统筹和协调本地区或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这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就会乱套,就会一哄而上,产品就会出现更多的更为严重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现象。同一区域或近区域内,必须坚持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必须努力打造各自产品的特色,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
对单体乡村旅游产品,要精心策划和创意,一个好的创意或策划,对产品的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品质、品味和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
乡村旅游产品,缘于乡村,高于乡村。乡村旅游,应该具备“乡”的特色,“村”的感觉,“旅”的便捷,“游”的功能。全面提档升级,并不是一味地去讲究设施的豪华,其核心与本质是要讲求产品的品质和品味,高品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欠缺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产品的规划或策划者们是以一种简化和僵化的模式来开发的,规划或策划理念既不来自对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也不来自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深切感受。而是在规划或策划之前就设立了套路,然后按照这些套路拼凑,甚至伪造资源,这就造成了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类形化、体验表面化、项目同一化。
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经典产品经久不衰。走遍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乡村旅游产品,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往返。富有经典品质品味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在市场上能始终保持旺盛状态。这就是精美的策划与创意的成果。
在规划中应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产品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把握区位优势,寻找自身依托。乡村旅游业态有它的特殊性,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普通旅游产品注重的是游览性,而乡村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体现休闲、放松、参与和体验。要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村落等,以观光、参与、休闲、体验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其半径距离在90公里左右,基本上在一小时城市圈内。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不一样,消费群体不同,所以它的品质品味要求也不一样。城市是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长三角是世界五大城市集群之一,客源市场旺盛,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
在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打出品牌,营造精品,讲求效益。对现有产品中产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品质品味也较高的产品,应该进行再润色,做到锦上添花,进一步创新突破,做到好中创优,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或不太成熟的产品,应该充分挖掘潜力,集思广益,好好谋划,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高品质建设,后来居上。
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人才与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培育一支有水准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各级旅游部门的相关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我们还将组织第四期专门培训班。计划明年适当时候组织人员第三期赴境外或国外学习考察。
篇9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业发展中,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帮助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能够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推动农村人口更好地就业,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经济背景下的农业经济也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内涵分析
1.生态农业具有循环的内涵对于生态农业而言,其中心便是生物组分,这本身便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含了生物、社会以及经济三个方面。在进行农业实践的时候,将生态经济系理论应用进来,最后形成一个生态经济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求协调、整体、循环、再生、非常重视各个农业结构之间的调整和完善,并在不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接口的建立,从而形成良性产业链。此外,还要求不同的专业、产业和层次部门更好地协作,提高管理的综合性。比如形成桑基鱼塘、稻田养鱼、农林复合经营系统,都能够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很好地体现出来。
2.生态农业具有绿色的内涵生态农业的本质便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非常关注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的问题。传统农业中也存在很多进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合和调整的系统,不但切实提高了资源利用的实际效率,还能够抑制有害物质,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随着生态农业理念的落实,更需要将绿色农产品生产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将农产品安全优质、食品健康作为核心,通过产品标准化生产手段来进行农业的整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生态农业具有低碳的内涵通过分析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不同工艺流程可以发现,生态农业能够更好地共享资源,切实提高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能够排放更少的污染物,从而真正做到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将水稻种植作为案例,在种植水稻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多的温室气体,进行稻鱼共生系统的建立,能够通过鱼类活动来搅动土壤,从而很好地降低甲烷的实际排放量。
4.生态农业具有高效的内涵高效主要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分别是效益和效率,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比较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提高以及投入产出率的提高。和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别,西方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为了做到回归自然,可以将农业生产力牺牲,但是我国不同,我国人均耕地占有率非常少,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通过系统结构改善、系统管理加强和增加系统养分循环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投入的更多。所以,我们可以说,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切实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效益。并且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农业的稳定性更高,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二、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我国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想要二者协调发展,便必须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到问题解决措施。
1.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首先,政府行政部门没有进行干部考核制度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合理分析。生态环境发展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政府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还是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及监督制度,我国目前在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干部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和系统。其次,农业生态化发展程度较低,无法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协调的作用。随着经济转型改革的进行,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更加重要,但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区域发展并没有真正实现,独立发展模式也给跨区域的资源协调和配置以及联动发展造成了阻碍,这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时候市场竞争力提高缓慢。最后,政府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持还存在一定限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旅游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给农村产业链的拓展提供了思路。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主体往往是农村的家庭,产业化程度较低,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化产品等概念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融入。
2.技术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我国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生态农产品加工时,技术水平落后,相关的设备资源比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生产规模也有了明显的扩大,产品多样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销售的时候依然通过传统的方式来销售,加工也不够精致,没有能够将产品所具备的附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很好地体现出来。专业人才的数量比较少,人才体制支撑也不够完善,人才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在产品加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必须完善人才体系。首先,当前无论是农业经济发展还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都非常有限,优势人才以及技术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向农业经济发展倾斜;其次,没有给相关技术人才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体系内部和人才技术创新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这也给农村生态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生态经济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农业发展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笔者上面分析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1.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1)建设干部考核制度,协调农村经济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重视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虽然我们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承载力依然很差。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我们必须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不但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让经济发展和资源发展更加协调,在考核的时候,把生态环境指标看成重要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环境保护的效果才可能真正提高。其次,需要根据政府生态功能区域来做好经济发展的协调和规划,进行都市经济发达区域以及生态经济区的建立,根据环境承载能力以及资源情况来对农业生态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进行都市内经济发达区域建设指的是建设产业开发区和促进示范区,进行观光型和生态化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业的功能从以往的单项功能转变成为多项功能。进行示范区的建设,能够进行优质品牌的培养,做好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进行经济走廊建设指的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完善来进行优质果蔬、粮油和肉类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扩展区域发展模式。在进行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发展那些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行业,推动生态农业产区的发展。再次,需要做好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重视农业问题的研究,提高农业发展的品质,切实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最后,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将信息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做好市场环境的研究和生产规模的调查,从政策和资金出发来推动农业生态功能区更好的发展,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帮助农村更好地发展。(2)做好市场调研,完善评估制度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便必须对乡村旅游和乡村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布局前,必须充分调查市场情况,准确定位旅游产品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交通、资源以及市场进行合理评估,让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能够发展得更加和谐。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当地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完善乡村旅游环保制度,从而给乡村旅游更好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乡村旅游进行引导和扶持,完善健全环境评估和审批制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进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育的力度,重视节能环保及时的引入。需要给排污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确保环境和乡村旅游二者能够发展得更加协调。经营者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帮助其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从发展规划出发合理地使用新资源和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更好的进行。对于游客的行为也应该进行监督和引导,帮助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设施设备上可以进行标语的张贴,提醒游客的相关行为。
2.将科技和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1)引进和更新科学技术农业想要更好发展,必须将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给产学研结合以及一体化产业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品种培育、产品深加工以及安全生产的时候,需要将新的科技成果引入进来,重视生态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农村建厂和运营。农业发展也必须给农业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优惠政策的制定,将社会资本引入进来,推动外向型经济更好发展,扩大产业的规模。(2)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人才还比较少,并且人才本身的知识储备也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实施农业人才培养战略,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进行产业主体的明确,将其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发挥出来。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农业经济想要更好地发展,便必须将人才和优势资源放在同等的位置,对产业发展的思路进行明确,做好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人才作用的发挥,对人才流动机制进行完善,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篇10
竹质宜居房生态居住新选择
2月12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在四川大邑县花水湾某个加工企业的广场上,两栋精致的别墅内外人头攒动,热闹不已。这两栋完全以竹椟构建、无任何钢筋材料的全竹质生态宜居建筑引起了各方专家的兴趣。
从外观上看,这两栋两层楼的小别墅与普通别墅毫无差异,造型别致,立面如大师设计般质朴简洁,而屋外的竹亭、露台却透露出一丝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气息。
走进竹质别墅内部,空气中一股清新竹香味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竹林之间享受畅快的呼吸,一行人等精神均为之一振。据随行的专家介绍,这样的竹质建筑以竹椟嵌入堆砌而成,内外竹墙面没有添加任何的防水层或封胶,更没有任何装修材料释放怪味,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和谐的自然气息只会让你感到冬暖夏凉,舒适惬意。
当然,对竹质建筑的了解并非这样浅尝辄止的参观。随行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常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江泽慧对竹质生态住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除了可见的生态自然体验,竹质建筑还可以根据用户具体要求提供不同风格、不同档次、不同规格、不同配置的产品,江泽慧会长感叹到,竹质建筑能满足节能、环保、省地、省时等要求,倘若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今后的发展将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问。
而据国际竹藤组织项目官员沈淑红女士介绍,该组织十分看好竹质抗震宜居房在四川灾后重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她认为,以竹代林将是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趋势、符合科技环保绿色居住等生态理念的利国利民之举。通过对“绿色家园”项目的了解后,她表示国际竹藤组织接下来的工作将大力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据了解,早在2008年5月,国际竹腾组织便通过商品共同基金(CFC)向都江堰灾区捐赠了20套竹质预制板房,这也是在都江堰市祥和家园安置点修建的都江堰市第一个抗震竹预制活动板房示范点。住进祥和家园的村民不必再忍受板房的闷热之苦,充分享受了生态竹居的优势。虽然该批竹质预制板房造型相对简单,内部仍以钢架支撑,但以竹为主要材料构建的基本建筑已然显示出了竹质建筑的优势:简易、抗震、环保以及可再利用等。
而后,更为成熟的竹制建筑在第九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的亮相,更引起与会的国际竹藤组织官员、各国建筑专家的强烈关注。这种被称为“竹质抗震宜居房”的建筑将标准化生产的竹椟(建筑模块)以积木堆砌方式搭建,外观时尚、功能齐全,完全以竹椟构成而内部不含任何钢筋等辅助材料,却将砖墙的力度与竹制结构的优点相结合,坚固又便捷而修建这座二层近200m2竹质宜居房样品仅用了一周时间。
当时在西博会上对该“竹屋”的短暂印象便让与会的国际竹藤组织主席江泽惠感叹,该技术的推广将让国际竹藤组织的使命由原来如何利用竹子的问题改变为如何大面积地种植竹子,在亲自主持了国际竹藤组织与该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后,江会长承诺将在世界所有成员国中推广应用该技术。
在2月份的大邑县,江泽慧会长又进一步地与竹质宜居房“亲密接触”,并了解了以此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竹产业链生产能力的“绿色家园”项目,而国际竹藤组织与花旗银行合作、对竹农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在北京于2月底揭幕。届时,全力推动竹林经济发展,构建绿色家园的生态经济产业链条项目也将正式随同启动。
“绿色家园”以竹为媒 构建竹质宜居示范社区
绿色家园 绿色理念
生计恢复是所有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四川省灾后重建基金引入的第一个慈善项目“绿色家园”慈善项目,将全面围绕竹产业链的开发,以竹林经济、竹林旅游为源头,围绕自主知识产权的竹质宜居建筑核心技术,发展灾后重建的生态宜居社区,并引入生态居住的核心理念、为建设和谐的乡村精神家园注入更深层次的内涵。
“绿色家园”项目概述
绿色家园项目将首先选取地震灾区某适宜区县作为项目试点示范区,在区域内种植竹林,引导当地居民从事相关竹业种植和加工,增加原住民的就业,促进区域经济振兴发展。同时,恢复发展独具川西特色的林盘文化,以此带动相关体验式旅游业发展。
其次,在示范区内,进一步将竹子进行深加工。项目核心技术围绕以借鉴欧洲木椟技术研发创新、通过德国权威机构认证、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竹椟(建筑模块)生产技术,将竹子深加工成为建筑材料,用于构建各种规格和户型的积木式抗震宜居房。
依据此技术,“绿色家园”项目初期将在灾区建造多个示范社区,由重点企业赞助的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博物馆、养老院、活动中心等首批竹质抗震宜居房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另外,基于构建新型农村示范社会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绿色家园”还将进一步提倡和谐、伦理、养生、自然的乡村社区文化,引导土地集约化管理,有效利用配置各项公共资源,倡导绿色“社区公约”的管理模式,以物促心,达成互助互爱、协同参与的新乡村精神理念。以重建物质家园为基础,进一步促进乡村精神家园的修复。
项目建设内容
物质家园建设:政府支持向慈善机构、企业及个人吸纳项目善款购买竹苗并鼓励农户种植竹子以善款收购成材竹子、进行原料深加工在指定区域修建竹质抗震宜居房共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精神家园建设:政府、公益组织引导优质企业协同参与土地集约化管理、社区化管理有效利用合理配置各项公共资源共建绿色社区精神家园
实施“绿色家园”项目,符合未来环境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将首先满足灾区重建的各项要求,最终以此延展开来,为人类创造全新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理念。能引导人们为实现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不懈努力。
缘何倚重植物钢铁?――“绿色家园”之价值观
美国建筑师达雷尔・德博尔说:“没有比竹子更好的建筑材料了。”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围绕竹林经济发展、修建竹质抗震宜居社区的“绿色家园”为灾后重建基金的首个关注项目?
因为被称作“植物钢铁”的竹,具备了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良好特性所致。由于竹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态建筑材料,使得竹制的建筑具备坚韧、环保、绿色、可移动等特性,符合未来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要求。我们坚信,绿色家园所倡导的竹制建筑将在灾后重建及未来居住科技发展中贡献重要的力量。
关键词:坚固 抗震
2007年12月,当一辆载重8.6吨的卡车在桥面上轻松驶过时,世界第一座可行车的现代竹桥在湖南耒阳建成,这个宽3.4米、长10米的竹桥其用于承重的9根大梁全部是竹材梁,竹梁之间的横隔板也是竹材。
1991年,哥斯达黎加发生了一次里氏7.7级地震,大批砖瓦和钢筋混凝土建筑倒塌了,但20多座用竹子搭建的建筑却安然无恙。
基于国内外竹材研究的成熟及对其性能的高度认可,竹制建 筑比普通建筑材料构建的房屋具有更好的坚韧性和抗震性,据测试,在地震高发地区其使用年限也超过30年。“绿色家园”将推行竹质抗震宜居房为己任,协同社会各界在地震灾区修建示范社区,为灾区修建具备足够安全性能的房子。
关键词:可移动 反复利用
2008年1月,一座占地5130平方米、几乎相当于墨西哥城中心广场一半面积的建筑在墨西哥城揭幕,这座全世界最大的用竹子建成的建筑被称为“游牧博物馆”,因为它跟其他的建筑不同――搭建博物馆的材料竹材易于拆卸、组装和运输,适于到世界各地举办展览,故此得名“游牧博物馆”。
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竹质抗震宜居房”样品俨然就是一座微型的“游牧建筑”,自从搭建以来的短短半年时间,它已经在第九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亮相,又被移动到生产厂家的展示区陈列,最近又来到大邑县某竹料加工厂接受相关专家的考察。作为“绿色家园”的核心技术和最终成品,“竹质抗震宜居房”的简便和可移动性被认为是符合灾区生态重建要求、且创造未来生态宜居环境的新型科技成果。国际竹藤组织会长江泽慧女士感慨到,由于竹质材料不同于普通建筑材料,具有易于拆卸、可反复利用的特性,对于资源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紧扣绿色能源、生态环保――“绿色家园”之资源观
在现代房屋建筑中,大量使用的钢材、水泥,玻璃、砂石、粘土砖及其它金属、化工材料等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大多以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主,长期大量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使这些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越来越紧缺,越来越昂贵。随着世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都市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材料紧缺问题已是令人担忧的全球性问题。
日本、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寻找、研究、开发利用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生态环保的建筑新材料。而竹子因其生长迅速(2―3年即可成材),收缩量小,高度的弹性和韧性,强大空气净化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量是普通树木的4倍)等优势被广泛开发利用,以各种方式使用到建筑物中。也因为竹子所独具的环保吸引力,被多国媒体和建筑人士预言为21世纪的主要建筑材料。
而中国是竹子的故乡,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球80%的竹资源在亚洲,亚洲80%的竹资源在中国,中国开发利用竹资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竹产业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因为如此,2007年国际竹藤组织选择了中国境内设立国际竹藤组织。到目前为止,国际竹藤组织也是唯一一个把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性协会组织。
简单来说,竹子符合未来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生态环保、可再生利用材料。近年来,竹产业已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朝阳产业项目。
绿色家园多方体现社会价值
循环绿色经济:绿色家园虽然以竹质建筑为核心技术发展抗震宜居房,而其关注面将上下延伸,构建绿色竹经济的产业链。实施该项目可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实施深加工开发,提升竹产品结构,创新竹质建筑材料品种,使竹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现代文明生活紧密结合;能较好地延伸竹资源产业链项目,促使竹子资源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直至实现绿色建筑所倡导的先进居住理念典范。
农业复兴增加就业:绿色家园项目将首先从种植竹子开始。以发展竹林经济为切入点。能够很大程度解决留守村民的就业问题,迅速地促进区域经济振兴发展,并致力于形成上下复合型产业链经济。整体思路贴合国家三农指导思想的方向。
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技术:项目的核心技术借鉴欧洲木椟技术研发创新、通过德国权威机构认证、并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改项目的实施在欧洲新型积木式建筑技术基础上改进开发了以竹子作为基础原料、并将这一创新制作成用于构造各种规格和户型的积木式建筑结构模块。竹椟模块具有轻质、简便、环保、易搭建等特性。
颠覆居住理念:紧扣节能减排、科技环保的社会要求。以竹椟模块构建的房屋具有节能、环保、科技、防火防风等特点,在乡村的大量复制将颠覆传统的居住理念,开启环保居住新时代。
灾害多发带重建典型模式:以经济发展为龙头、上下联动并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绿色家园示范社区,具备可复制性。能够广泛运用于本国灾区重建,并能出口至日本、美国等灾害多发国,并同样具有技术优势。
如何参与绿色家园
“绿色家园”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发展竹林经济、拉动就业、恢复旅游业,修建竹质抗震宜居房、直至创建和谐生态居住为目的的循环经济慈善项目。
项目的核心技术――竹椟(建筑模块)生产技术已经得到国际专利的权威认证。而在整个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我们将秉承丰俭由人、海纳百川的原则,希望社会各界贡献自身的力量积极参与其中。
三种参与模式部分参与
民众及个人:投入灾后重建专项基金的大部分普通数额捐助款项,将用于购买竹苗,提供给当地居民播种。由于“绿色家园”项目从竹产业的种植前端开始介入,鼓励乡民种植竹林、促进就业增收,你的捐助将为他们定向提供竹苗用于种植。
中等参与
单位及企业及个人:投入灾后重建专项基金的中等数额捐赠,将用于绿色家园的项目建设需要的过程,以及推动竹林副产品的深加工,帮助当地村民增收,促进旅游业复苏发展;企业也可针对性选择资助绿色家园示范社区内部分公共建筑,可以冠名、委托修建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
战略合作
重点大型企业及个人:对于重点关注并介入“绿色家园”的战略合作者,将全程参与“绿色家园”项目的推广和建设过程:与区域政府合作创建多个“绿色家园”示范区,定点资助“绿色家园”项目推动的学校、博物馆等,根据不同的项目建设阶段进行深度合作。并将协同公益组织长期跟踪“绿色家园”示范社区的生活及经营状况,获得及时反馈。
发起单位:
四川省民政厅 四川省慈善总会
成都传媒集团《慈善》杂志
受赠部门:
四川省慈善总会“灾后重建专项基金”
帐号:4402233009024905168开户行:工行成都城南支行指挥街分理处
链接
“灾后重建专项基金”是《慈善》杂志联合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慈善总会成立的以川企蜀商为主体的慈善公益平台。同时,该基金正在联合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国资委、四川省经委、四川省工商联、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等省级七部委共同向川内企业发出倡议,进一步推进“川企蜀商慈善联盟”的建立。
“川企蜀商慈善联盟”及“灾后重建专项基金”是全国唯一一个与省级慈善总会合作,并获得省级七部委联合会签的企业联盟协议和专项基金,而“绿色家园”项目是“川企蜀商慈善联盟・灾后重建专项基金”旗下的首个慈善项目。
发展竹产业企业应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
国际竹藤组织会长 江泽惠
“企业应充分认识行业标准的重要性,只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鉴定后的标准才有利于企业产品的推广和大范围的利用;企业应高度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要高起点创新”。
“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竹产业在我国较其它产业起步晚、发展滞后、产业不集中、未形成规模,我们更应大力推动和鼓励竹产品以及竹建筑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目前社会各界对环保材料十分关注,竹产业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木质资源持续紧缺,成材周期慢,相比之下,竹子的优势便显现出来,而以竹代木将能够利于推动环保进程”。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 林平
“竹子基地是我们四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大产业其中一大产业就是工业园林,其中包括工业园的竹林和工业园的木材用林,现在09年可能有600多万亩,竹业大概占据三分之一,有两百多万亩的面积,前景非常好。基地起来了现在关键要看竹产业的加工。加工要实现多元化、高附加僮,基本的如竹胶板、进一步的竹房子都是开展的重点。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质宜居房技术创新,不仅为灾区重建更为未来推动生态居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 上一篇:机械毕业设计课题
- 下一篇: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