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欧洲竞争法;特质;历史传统;早期经验
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149-04
竞争法是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有利于竞争的经济秩序。①与美国相比,欧洲竞争法的特质在于它在立法上的目的多元以及执法机构的行政模式。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法不仅关注经济效益,而且重视社会福利和公平,即努力平衡各种力量实现社会和谐;后者体现为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更加倚重政府部门的作用,而不像美国那样更为倚重司法程序。这些特征既受到欧洲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也与欧洲竞争法自身产生的具体历史语境密切关联。下面将重点分析欧洲竞争法的目的多元这一特质,兼顾其行政执法模式特点。
在欧洲竞争法的特质形成过程中,奥地利和德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奥地利在19世纪末期的立法经验为欧洲竞争法提供了思想架构并奠定了欧洲竞争法的特有传统;20世纪20年代德国为欧洲提供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竞争法,成为后来欧洲竞争法的模板。欧洲在制定和完善竞争法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其产生竞争法的具体历史背景则更需要我们关注。
一、欧洲竞争法特质的历史文化渊源
任何法律制度都不可能脱离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欧洲竞争法也不例外。欧洲竞争法的特质正是欧洲历史文化的各种因子长期积淀、碰撞、融合的产物。要真正理解欧洲竞争法的独特性就不得不去追溯它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经济因素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在近代早期,它取代了封建特权成为新兴资本主义的核心机制。而作为竞争机制的保障体系,竞争法的细胞也必然孕育在封建特权的瓦解过程中。在欧洲的中世纪末期,地租、高利贷和商业行会垄断着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经济特权,严重制约着资本、劳力等经济因素的自由流动。近代早期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扩大,最终使私有财产的保护制度和契约自由制度冲破了各种封建垄断关系,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1]。这是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自由竞争得以存在的前提。可以说,由封建垄断向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嬗变过程中,竞争法的基因已经开始酝酿和滋长。
(二)政治因素
从政治传统来看,除英国较早实现君主立宪以外,欧洲大国的中央集权统治在近代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在近代史上,欧洲大国之间因领土和民族矛盾产生的冲突和战争接连不断,在国内,下层人民的骚乱和革命也是此起彼伏。因此,无论处于抵御外敌还是维持国内稳定的考虑,各个欧洲大国都力图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国家统一更是为中央集权制提供了合法的口实。这种崇拜和倚重强大政府的传统对竞争法所产生的影响在于它使竞争法在实施过程中长期以“行政模式”来执行,而不像美国那样强调司法程序。
(三)社会因素
19世纪,工业革命在推动欧洲大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劳资问题、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等[2],70年代的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些社会问题的严峻性。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导致了社会分裂,在的影响下,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些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使当时欧洲的学术界在进行理论构建和制度设计时,不仅仅着眼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大生产者的财富积累,也兼顾民众的生活状况与财富分配的公平性。这种人道主义的风格在欧洲竞争法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历史传统
欧洲下层人民为自己争取各种合法权利的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世纪欧洲各国普遍采用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领主与封臣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依附与被依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一步讲,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不是单向的,臣民要为领主效劳卖力,而领主也有保护臣民、施加恩惠的责任。这种传统经过近代启蒙思想家对“契约论”、“平等”、“自由”等理念的阐发更加彰显了下层民众的利益诉求。因此,欧洲大国在制定法律和政策决定时不仅只是“向上看”,以维护精英阶层的利益;而且还要“向下看”,以关照下层民众的基本需求。欧洲竞争法的“目的多元”正是力图兼顾各种社会利益,实现一种整体的平衡和稳定。
(五)宗教精神
欧洲竞争法所体现出的“目的多元”和人道关注与欧洲各国的基督教信仰不无关系。平等博爱、救弱扶贫几乎是所有宗教都倡导的原则,基督教也不例外。尤其是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为社会平等理论提供了依据。人,不论出身贫富生来都是有罪的,赎罪的方式就是保证信仰虔诚、多行善举。而对处于社会上层的有产阶级来说,救济贫民、扶助弱者则是实现赎罪和获得上帝恩宠的一种重要途径。基督教的这精神在欧洲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关照弱势群体的传统。例如,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不仅给追求财富的行为披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而且也为经济活动增添了一份价值判断和伦理要求[3]。人们追求财富是为了受到上帝恩宠,而受上帝恩宠的人绝不会是只顾私利、无视社会公德的人。这种基督教精神的因子必然通过其信仰者渗透到竞争法中,体现出在效率之外的某种价值关切。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欧洲竞争法思想的特质早植根于其深厚的历史传统中,这些历史因子或以游离、或以碰撞、或以融合的方式影响者欧洲竞争法的产生与发展。要理解欧洲竞争法的实质,还必须去追溯这种特征如何在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中得到体现的。
二、欧洲竞争法特质在其早期形成过程中的体现
(一)奥地利竞争法思想的萌发与践行
自由竞争在19世纪后半叶先是大行其道,后又遭遇挫折。这种变化在奥地利体现尤为明显。当时控制奥地利金融业和大工业的卡特尔主要属于犹太人和其他外国人[4],由于民族身份、阶级分裂、经济差距和反犹主义等因素,社会矛盾特别尖锐,这给大部分日耳曼人要求政府管制卡特尔的垄断行为提供了现实依据。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必然赋予奥地利的竞争法思想某种独特性。
实际上,在奥地利,竞争法思想的产生与实践是法学家、政府官员在各种分裂的社会力量中进行调和的产物。
1.理念的提出与政府的考量
首先,以阿道夫・门泽尔(Adolf Menzel)为代表的奥地利法学家较早地提出了竞争法的理念和模式。他主张通过限制卡特尔的行为来保护竞争,因为卡特尔不仅通过提高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其垄断行为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5]。这些法学家建议:其一,应该建立一套独立于传统刑法和民法之外的卡特尔法律体系,以确立竞争法的独立地位;其二,既然竞争法不再依赖于常规法庭,那么,它的制定与执行就不得不倚重官僚的行政力量,这种行政风格成为欧洲与美国的主要区别之一。
1897年,奥地利政府在广泛参考法学家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一部竞争法规,使竞争法观念由纯粹的学术话题转化为政治问题。政府在法律提案的附件《正式说明》(Official Explanation)指出,保证自由竞争是其核心目的所在。奥地利政府之所以同意制定一部限制卡特尔的竞争法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首先,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征收消费税,而卡特尔提高商品价格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消费者深受其害,政府税收也蒙受损失。其次,卡特尔导致资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不公,激化了社会矛盾。最后,卡特尔倾向于采用计划经济的生产模式,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政府必须予以限制。
2.政府的权衡原则以及立法讨论的意义
虽然奥地利政府意识到了卡特尔的潜在危害性,但并没有彻底否定卡特尔的存在。实际上,政府遵循了一种权衡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既然政府同时承认卡特尔有助于稳定市场、提供就业和促进团结,那么,政府的责任就不是消灭卡特尔,而是对卡特尔的那些危害行为进行识别,以保护公众不受其害。实际上,奥地利的竞争法也正是力图在卡特尔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权衡和调节,目的是保证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在执行方式上,政府提出了一种行政性的解决方案。它授权财政部的一个部门,专门进行获取、评估和公布有关卡特尔的信息,然后按照法律标准对卡特尔进行调整和管理。可见,尽管奥地利制定竞争法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竞争,即为保障经济效率创造条件,但促使竞争法产生的真正动因是复杂的社会矛盾,竞争法不仅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而更是作为调节社会秩序的杠杆而广受人们关注。欧洲竞争法“目的多元”的特质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奥地利议会处于极度混乱和分裂状态,政府提议的竞争法法案未获通过。然而,竞争法的酝酿和提出在社会上仍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知识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从当时的历史语境来看,奥地利竞争法思想的酝酿与实践既受到了人道主义传统和学术研究的启蒙,也是对当时工业化和民主化等现实问题的反应。因此,实际上,奥地利的竞争法观念秉持着过去的文化传统,照看着平民的现实关切,也反映着未来的发展趋向。格尔伯认为,“奥地利在世纪之交提出的竞争法观念,为欧洲竞争法传统的发展提供了种子。”[5]奥地利的竞争法观念和立法经验对德国的议会和学术辩论发挥着重要影响,最终导致了欧洲第一部竞争法在德国的诞生。
(二)竞争法在德国的诞生
奥地利的竞争法提案因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崩溃而夭折,但其竞争法观念却在德国生根发芽。与奥地利竞争法酝酿出台的历史背景类似,20世纪20年代德国竞争法的诞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这种历史境遇使德国竞争法不可能只是关注经济效率,而是必然具有广泛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倾向。也就是说,欧洲竞争法的“目的多元”在这里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
1.学术传统对竞争法的影响以及政府的调和原则
德国竞争法中的多元价值与人文关怀与国内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在第一部竞争法产生之前,德国学术界对卡特尔和卡特尔法的讨论为战后竞争法的诞生奠定了思想、态度和制度基础。
(1)历史主义经济学派的特征及其对卡特尔的评价
历史主义经济学派在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学术界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以“曼彻斯特”学派的反对者自居。众所周知,“曼彻斯特”学派是自由主义的阵营,他们反对政府以任何形式干涉社会和经济生活,例如,政府利用调节手段关心工人阶级在他们看来也是不可容忍的。历史主义学派则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核,强调经济活动的历史性[6]。他们认为,经济活动发生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之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必然受到伦理、宗教和法律等因素的制约,而抽象的“经济人”观点只是一个理论建构,对于理解现实世界没有多少价值。
历史主义学派在评价卡特尔时采用一种特殊的伦理价值,即参照一种社会合作与和谐的标准。一方面,他们关注下层工人的艰难处境和严峻的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他们要求规范竞争,限制卡特尔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完全否定卡特尔的存在,认为卡特尔有其存在的历史必要性:它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且其对团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的强调有利于分裂中的德国增强社会凝聚力。因此,他们认为卡特尔对社会的整合作用要优于竞争和“自私的个人主义”[7]。卡特尔的这种优点经常被拿来与美国的托拉斯做比较,托拉斯经常被描绘为贪婪成性、危害社会的组织。或许,正是欧洲的卡特尔与美国的托拉斯存在着这种差异,导致人们对其评价和看法也大为不同,这进一步体现在欧洲竞争法与美国反垄断法的不同特质上。
(2)德国竞争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政府考量
德国学术界对卡特尔的这种基于社会整体和谐的评价标准迎合了政府稳定社会的客观需求。其实,当时德国政府对卡特尔的政策调整也正是处于维系社会整体稳定的考虑。例如,当19世纪末卡特尔在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时,“萨克森州木浆案”(1897年)的处理结果实际上使卡特尔的存在合法化了,没有对其活动制定明确的限制。但是,一战后德国则陷入了分裂、动荡和痛苦之中,不断恶化的通货膨胀使卡特尔成为民众的指责对象,20年代初“卡特尔仇恨”到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整合和稳定秩序成为魏玛政府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8]。为了平抑民怨,德国政府开始酝酿制定一部卡特尔法,限制卡特尔的侵害民众利益和有碍社会稳定的垄断行为。
1923年,斯特雷斯曼成为总理后,正式颁布了《防止经济权力滥用条例》(又称《卡特尔条例》)。这是欧洲第一部付诸实施的专门以保护竞争过程为目标的一般性法律。但是,像奥地利早期制定竞争法的考虑一样,德国出台竞争法并非只是为了保证竞争秩序,提高经济效率;而是更加重视竞争法在平衡社会秩序方面的政治意义。一方面,政府想利用该条例来说明当局重视公众利益,正在努力消除威胁整个社会体系的不公平现象,以此鼓励全体社会成员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来应对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另一方面,政府仍坚持认为卡特尔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本身并没有问题,它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政府要做的不是消灭卡特尔,而是严格限制它们滥用权利。这与战前学术界对卡特尔讨论的观点基本一致。《条例》的主要起草人,汉斯・沙夫(Hans Schaffer)认为这部卡特尔法体现了“政府与经济之间协与合作的思想”,政府力图“在社会各个团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9]。”
可见,无论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政府的实际关切来看,1923年德国出台第一部竞争法主要还是为了弥合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经济秩序和经济效益。欧洲竞争法的“目的多元”性在这里更加明晰地反应出来。
2.德国竞争法的特征、实践与影响
作为欧洲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竞争法,德国1923年的卡特尔法对以后欧洲竞争法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迅速传到北欧和其它国家,成为欧洲竞争法的典范。首先,从立法的角度讲,它形成了欧洲竞争法的核心特征,即“目的多元”。其次,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它为后来的《欧共体竞争法》提供了最初的范本和框架。再者,在法律的实施方式上,它开创了欧洲竞争法实施的行政模式传统和风格。
(1)核心内容与实践程序
从这部竞争法本身的内容来看,它实际上提出了解决卡特尔问题的两种途径:其一,它的一般性条款授权政府可以对损害公共利益的卡特尔行为采取措施。例如,其核心条款授权经济部长可以在卡特尔“危害整体经济或普遍福利”的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卡特尔滥用权利的行为包括:“采取不当的手段对生产和销售进行限制,提高或维持价格……或通过联合抵制……或通过规定不同的价格和条件,不公平地妨碍经济自由”[4]。这一点为二战后欧洲竞争法提供了一种普遍形式。其二,它还提出了旨在消弱卡特尔强制性权利的具体手段。这些条款试图利用卡特尔成员或其他各方来限制和制约卡特尔采取强制行为的能力。
为了《条例》的实施,成立了卡特尔法庭,它是行政系统中的一个特殊“法庭”,而不是常规司法体系的一部分。[4]这是欧洲第一家审理竞争法案件的“特殊法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标志着竞争法作为区别于传统民法和刑法的法律体系,也取得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总之,由斯特雷斯曼建立的法律系统,代表着欧洲竞争法管理体系的早期形式。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立法宗旨上重视“目的多元”,在实体上强调卡特尔“权力滥用”行为的规制;在程序上,具有依赖行政权力的倾向。
(2)实施效果与影响
从这部竞争法的实际效果来看,与其颁布的初衷具有一致性。在战争、革命和经济萧条的时代背景下,这部竞争法的政治和社会作用要比起经济作用更为明显。《条例》的颁布表明政府正在限制卡特尔的行为,为那些被卡特尔侵害利益的群体提供了一种保护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这部竞争法为德国政府和大工业之间提供了一种合作模式。这使得经济和政治权力相互渗透,为了避免公众对其政策的过度批评和不满而进行磋商,最后结成了一种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以实现社会整体的相对平衡。
20世纪30年代以后,德国的弗莱堡学派沿着早期竞争法的思想传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展开了讨论,他们提出了“秩序自由主义”或“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理论调和了自由与秩序、法律与竞争、计划与市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关系,力图通过法律的确定和执行来实现一种较为理想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的相对和谐。竞争法的“目的多元”和价值关切以更加系统的方式渗透在这种理论建构中。后来德国1957年的竞争法充分吸收了弗莱堡学派的思想,并成为今天《欧共体竞争法》的范例。
三、结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和认识欧洲竞争法的特征极其形成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使中国发展到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历史中的某个阶段,了解西方的历史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我们今天的自己;另一方面,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与西方营造一种共同的话语环境,而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西方,尤其要了解西方的历史。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既是传统之承递,也是现实之镜鉴。在调整市场经济和建立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制定适合我们自己的竞争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反垄断法》才通过不久,且过于原则,如何进一步完善离不开对国际经验的借鉴,特别是欧洲经验的借鉴。欧洲在制定竞争法方面一直走在国际前列,认识和反思他们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有积极的启迪意义。但是,我们更应该怎样学习欧洲经验?是它的现实还是它的历史?笔者认为,欧洲立法经验中所遭遇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可能遭遇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认识和学习欧洲的早期立法经验对我们更有意义。希望以上的梳理和论述能够给学界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 康芒斯.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M].寿勉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3.
[2]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M].贾士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2.
[3]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修订版):29.
[4] 戴维・格伯尔,冯克利.二十世纪欧洲的法律与竞争[M].魏志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7.
[5] William Johnston, The Austrian Mind: An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History, California, 1984, p47.
[6] Joseph A. Schumpeter,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New York, 1954, p822.
[7] Leonard Krieger, The German Idea of Freedom: History of Political Tradition, Boston, 1957, p128.
[8] Fritz K. Ringer, ed.,The German Inflation of 1923, New York, 1969, p65.
[9] Eckhard Wandel, Hans Schaffer, Stuttgart , 1974, p56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s Traits and Their Early Embodiment
XU Zhi-qiang,HAN Wei
篇2
关键词: 江苏省竞技体育 优势项目分布 特征分析
江苏省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以8金4银4铜排在全国各省市金牌榜第一的位置。然而,从奖牌总数来看,江苏省竞技体育水平还未能达到全国第一。而探寻江苏省竞技体育项目分布特征,巩固原有项目优势,挖掘潜在项目优势,是江苏省竞技体育更好发展的基础,更对江苏省竞技体育项目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1.竞技体育项目分类
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分类体系,分别用于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通常依据竞技体育成绩把竞技项目分成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弱势项目。对于区域而言,优势项目是指能够持续多年在世界大赛、全运会上夺得金牌,获取优异成绩的项目。因为弱势项目在体育竞技中不表现竞技实力,所以各地竞技体育竞技地位是由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竞技实力决定的。
2.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分布
2.1格斗对抗类项目。
虽然我国格斗类项目总体水平低下,但江苏省竞技体育格斗类项目在全国省市比较中却具有相当的优势。根据统计,自1979年至2008年,江苏省竞技体育在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项目上共获得世界金牌8枚、亚洲金牌28枚、全运会金牌39枚的优异成绩。在1984第23届奥运会上,来自江苏的栾菊杰获得女子花剑个人第一名,团体第五名的优异成绩,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之后的肖爱华、梁军、王海滨、仲满等名将也撑起中国的击剑项目。在八至十五届亚运会上,除了第九届亚运会外,江苏击剑运动员总共获得28枚金牌,其数量之多让其他省市难以超越;在四至十一届全运会中,江苏省获得击剑项目31枚金牌,每届奥运会中,江苏击剑选手均会出现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争光。优异的历史成绩充分说明江苏省在格斗类项目上的绝对优势。
2.2竞技体操类项目。
在世界级比赛中,江苏省运动员共获得技巧项目冠军76个,并且在全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第2000年奥运会,黄旭获得了男子体操团体冠军、双杠第七名的好成绩。在2004年奥运会上,黄旭、肖钦分别获得了男子体操团体第五名,另外黄旭获得了男子鞍马第四名,肖钦获得男子单杠第六名的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黄旭、肖钦为中国男子竞技体操团体冠军贡献了巨大力量,肖钦获得体操男子鞍马冠军,黄旭获得男子双杠第六名,同时蹦床运动员陆春龙获得金牌,江苏竞技体操类项目达到历史最好成绩。
2.3小球类项目。
技能主导类中的对抗性项目以小球项目最为典型。根据统计,江苏省从第9届亚运会开始,在羽毛球、乒乓球项目上,除了第11、12届外,每届均有获得金牌。在全运会比赛中,每届均有羽毛球项目的金牌摘得,而乒乓球项目,虽然不是每届均有金牌斩获,但连续多届的金牌收入也充分证明了该项目的优势。特别是从第10届全运会开始,江苏网球项目发展迅猛,在该届全运会中一举拿下3枚金牌,并且延续这种状态,于2009年第11届全运会斩获2枚金牌,充分展示了江苏网球项目异军突起的强劲态势。
2.4射击类项目。
江苏省射击类项目虽然在奥运会中只获得两枚金牌,但占中国奥运射击金牌总数的10.53%,在亚运会和全运会的比赛中成绩更为显著。根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后的8届全运会与所参加的亚运会中,江苏省射击运动员共获得10枚亚运金牌、9枚全运会金牌,无论是与全国省份还是与省内项目相比,射击类项目是江苏省传统优势项目。可见江苏省射击类项目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十分明显。
2.5团体项目。
根据统计分析,江苏省团体类项目以技能技巧类项目为主流。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目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其中,羽毛球优势明显,已经成为我省团体项目金牌获得的主力项目。而击剑类项目已经成为我省拳头项目,每届全运会都会斩获团体小项的金牌。网球作为我省后发展项目,目前成绩辉煌,连续两届全运会获得男子团体冠军。
3.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特征分析
3.1紧密围绕国家奥运战略,大力发展奥运优势项目。
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主要为体操、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击剑、游泳和跳水,而此类项目正是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竞赛中的优势项目和获金项目。根据统计,在所参赛的八届夏季奥运会中,中国六大传统优势项目跳水、体操、举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2]共获得金牌151枚,而江苏在历届奥运会所获金牌的35项次中,只有6项次是击剑、跆拳道、技巧三个项目,其他获金项目均为我国竞技体育奥运优势项目,这也充分说明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我国奥运优势项目的高度契合。从获金项目分析,击剑、技巧、跆拳道三个项目是近几届我国奥运新增的获金点,而江苏健儿在奥运会比赛中所展示的竞技实力,不仅使得这三个项目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更在全国地区间的竞争中占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原则。从江苏省竞技体育实力变化分析发现,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发展主要遵循的是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的竞争优势,积极挖掘新项目的潜在优势的原则,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力争扩大江苏省优势项目数量,在全国区域间竞技体育竞争中保持领先。
3.2坚持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并举,保持非奥运项目的竞争优势。
据统计,江苏运动员在获得的311个世界冠军中,其中有28.3%为非奥运项目的运动员所得(包括技巧项目)。1988年至2008年期间(2001、2002年国家获得世界冠军数据缺失,排除同年份江苏获得世界冠军数),江苏获得的世界冠军数占全国的世界冠军比例为14.69%。由此可看出,江苏省在体育事业发展中,一直坚持竞技体育项目全面、协调发展,也正因如此,1987年组建的技巧项目在2008年奥运会为江苏获得了一枚金牌。另外,武术、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围棋、象棋等项目的斩金获银,证实了江苏省在非奥运项目的竞争优势。
3.3缩短战线确保重点,项目分类提高效益。
江苏省在所开设的竞技体育项目中既经历了全面铺开所带来的阵痛,又获得了调整后所获得的辉煌。在六运会前,江苏竞技体育项目开展偏多,而结果并不是多项目的全面开花,而是六运会的失利。六运会后,江苏竞技体育开始精减项目、确保重点,并采用分类管理的办法,最终竞技体育成绩得到快速提升,并一跃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强省。在项目分类上,江苏将优势项目、重点项目、短期能出效益的项目列为一类项目;把未列入一类项目的本省传统项目列为二类项目,而把非奥运项目但有世界和全国比赛的项目列为三类项目。[3]在确保一类项目的前提下关注二类项目的发展,缩小三类项目的规模与投入。经历几年的努力,江苏竞技体育发展收到了显著成效,有力加强了江苏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不仅保持了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竞争优势,还挖掘了潜优势项目的潜在竞争力。
4.结语
在竞技体育赛场上,优势项目竞技实力的强弱决定着竞技地位的高低,而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分布就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随着江苏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对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分布与特征进行分析,不仅是研究江苏省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且是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中进行自我客观评价的关键,优势项目的分布与特征研究必将成为区域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田麦久,刘蓧英.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67.
[2]《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编.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50.
篇3
关键词:胶合板; 声发射; 小波包变换; 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11.7-34; TB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1)21-0096-04
Wavelet Feature Extraction and Neural Network Pattern
Recognition of Plywood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s
XU Feng, ZHAO Ming-zhong, LIU Yun-fe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damage types of plywood, a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of plywood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 based on time-frequency and proportion of energy is proposed by combining wavelet-packet time-frequency analysis with energy spectrum.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dilatational wave and flexural wave are main modes of plywood matrix cracks signal with wide frequency spectrum, and the energy of signal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irst, second, third, fourth and seventh-band of the wavelet power spectrum. Delamination and fiber fracture signals of five-story plywood are mainly dominated by dilatational wave and flexural wave mode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frequency is unitary and amplitude is higher, the latter energy mostly focus on the first, second band. Degumming signal waveform are composed of dilatational wave and flexural wave, and the flexural wave is dominant, whose signal energy focus on the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band of the wavelet power spectrum. An intelligent pattern classifier with BP neural network was used in recognition of those four kinds of AE signals,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flaws amounted to 92.6%.
Keywords: plywood; acoustic emission; wavelet package transform; neural network
0 引 言
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是材料受外力或内力作用产生变形或断裂时,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应变能的现象[1]。目前声发射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无损检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工业、电力工业、材料试验等多个领域,但对胶合板的损伤监测,AE技术鲜有报道。
胶合板(也称夹板)是按相邻层木纹方向互相垂直的单板,经组坯胶合而成的板材,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家具工业和建筑工业。胶合板的损伤模式主要包括基体开裂、纤维断裂、脱胶、分层等,每一种损伤都对应特定的声发射信号。然而,不同的损伤模式通常以组合形式出现,类别特征相互重叠[2],同时由于传播介质的各向异性和多源性噪声的污染,加大了AE信号鉴别的难度。因此,提取各声源信号特征与识别其损伤模式是声发射应用的首要任务和核心技术。
由于小波分析同时具有时域和频域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所以特别适合分析瞬态特性的声发射信号。文献[3]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分析了薄板中的弹性波,指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多模式和频散的特性、模式的分离有助于准确提取信号中的信息。文献[4]用Daubechies离散小波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利用频率能量分析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不同损伤模式。通过区分能量的大小和不同能量所处的频率范围揭示了材料的破损模式。同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工神经网络可对数据量多、特征复杂的信号提供准确度较高的自动分类能力。因此,本文结合小波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胶合板不同损失声发射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
1 小波包能量特征提取算法
1.1 小波包定义[5]
给定正交尺度函数Е(t)和小波函数(t),其中:
1.2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能量特征提取算法
小波包分解是在多分辨率基础上构成的一种更精细的正交分解方法。它根据被分析信号本身的特点,自适应地选择频带,确定信号在不同频段的分辨率。分解得到的各个频段分量既包含了信号的局部特征,也包含了不同的时间尺度信息,从而精确地给出信号能量随频率和时间的联合分布情况,即各频带能量的变化表征了各种信源的特征。因此,本文提取各尺度下各频段分量的能量占比作为各信号特征向量来识别声源类型。基于小波包分解的能量特征提取步骤如下:
(1) 对原始信号进行k层小波包分解,分别选择第k层从低频到高频包含主要信息的前n(n≤2k)个频段分量的信号特征;
(2) 对小波包分解系数重构(重构信号设为Ski),提取各频段范围的信号;
(3) 求各频带信号的总能量Eki:
И
И
2 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
2.1 神经网络的选择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自适应并行分布处理信息系统,其信息处理由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信息的存贮表现为神经元之间的物理联系。网络的学习取决于神经元连接权系的动态演化过程。神经网络的类型多种多样,但与模式识别的结合最成功的是多层前馈网络,也就是通常简称的BP(Back-propagation Network)网络[6],本文即选其进行模式识别。
2.2 BP网络结构的设计
由BP定理可知, 一个带S型激活函数的三层BP网络,只要隐节点数足够多,能以任意精度逼近有界区域上的任意连续函数,即一个三层的BP网络就能完成任意的n维到m维的映射。BP神经网络最重要的是隐含层的确定。虽然隐层神经元数目的选择不存在一个理想的解析式,但隐单元数目与问题的要求、输入/输出单元的数目都有着直接关系。综合现有文献,隐含层元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И
n1=n+m+a
(7)
И
式中:n1为隐单元数;m为输出神经元数;n为输入单元数;a是[0,10]之间的常数。
输入层节点数一般由一组特征值样本的数据量决定。在分类网络中输出层节点数可取类别数x或┆log x。П疚囊含层采用双曲正切S型激活函数,输出层采用对数S型激活函数。
2.3 训练函数的选择
采用不同的训练函数对网络的性能可能会有影响,比如收敛速度等。本文应用各种典型训练函数对网络进行训练,观察各种训练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误差,最后确定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为本识别的最优训练函数。
3 实验和分析
3.1 实验方法[7]
试验对普通胶合板的胶合强度进行测试研究。样品选用德华装饰有限公司的“兔宝宝”牌5层胶合板,其内部为杂木夹芯,外覆桃花芯面板,由环保脲醛胶粘合而成。试样(如图1所示)按GB9846.9定义的普通胶合板力学性能测试试件方法锯制,尺寸为250 mm×25 mm×5 mm。试验测试温度为25 ℃,样品为气干状态。加载系统为深圳新三思有限公司SANS-CMT6104台式万能试验机;采集系统选用美国PAC公司PCI-2声发射采集系统,用两个宽带传感器S9208组成线定位阵列方式,同时采集各个波击的波形。
试验中为保证传感器与材料表面良好耦合,选用真空脂作为耦合剂,传感器采用透明胶带固定在试样的表面。试样两端夹紧于试验机的一对活动夹具中,使其成一直线,试样中心通过活动夹具的轴线,拉伸沿试样长度方向进行,等速加荷,速度为3 mm/min,最大破坏荷重的读数精确到5 N,拉伸过程在准静态条件下进行,直到试样断裂为止。拉伸模型如图2所示。
图1 五层胶合板拉伸试样图(单位:mm)
3.2 胶合板加载声发射信号特征分析
对于厚度方向尺寸远小于其他两个方向的板而言,相应于一定的激励条件,在其中主要形成的是板波(Lamb波)。由文献[8-9]可知,受激励后,板中存在多种模式的板波,但当板厚远小于波长时,主要以两种模式的波为主,即最低阶的对称波S0和最低阶的反对称波A0。前者即是膨胀波,其传播速度是一个定值,没有频散效应;后者亦称弯曲波,它的传播速度与角频率的平方根成正比,有频散效应。一般情况下,板中的波是这两种波的组合,这两种波位移的相对幅度同激励方式有关。研究发现[8],当激励力源作用方向与板平面垂直时,在板中主要产生的是弯曲波。相反,当力源作用方向沿板方向时,产生的主要是膨胀波。一般而言,膨胀波的高频成分要比弯曲波丰富。胶合板受载形变作为强声发射源,其声源有基体开裂、纤维断裂、脱胶、分层等。理想上,纤维断裂总在平面内完成,其类似于一个沿板平面方向的力源,因此,激发的声发射信号应以膨胀波为主,无频散效应;而分层损伤则明显沿板厚方向发生,类似于一个沿板平面垂直方向的力源,因此,所激发的声信号波形当以弯曲波为主,存在频散效应;基体开裂、脱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其特征介于两者之间,┮话阌ν时表现为膨胀波和弯曲波两种组合形式。
3.3 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选用db3小波[10-12]对采集的声发射信号做5层小波包分解,并进行第五层系数重构,计算各叶子能量占比,绘制时频、小波包谱和频谱图,比较各典型信号的特征差异。由实验结果得知,声发射源主要集中在主损伤区或断裂部位。考虑到声源的位置、材料物理特性及波的传播对类别特征的复杂影响[2],将所有样本取自主损伤区宽20 mm范围内的事件。对比四种典型的声发射源波形、频谱和小波包谱图,筛选出四类样本数据集,并应用小波阈值法消噪,得到各类别信号的典型波形如图3~图6所示。观察图3~图6中信号的傅立叶频谱发现,胶合板破坏损伤多以低于300 kHz以下的频率信号为主,且难以区分其特征差别。为获取各损伤信号的特征,必须结合小波包时频和小波包谱图分析。
图2 五层胶合板拉伸模型示意图
基体开裂如图3所示,波形以低幅度较宽脉冲为主,频段较宽,膨胀波和弯曲波模式并举。FFT主峰频率位于40~180 kHz,小波时频图特征峰约集中在100 kHz以下和200 kHz处,发生的时间约在0.5~1.2 ms之间。小波包谱峰位于第一至第四和第七频段内,其中第一、第二频段的能量接近,总和约占总能量的60%,剩余40%几乎集中于第三、四、七段。
图3 胶合板基体开裂原始信号(去噪)
及其频谱、时频、小波包能量谱图
图4为五层胶合板纤维断裂图,由图中得出的信号主要以高幅度较宽脉冲形式出现,频率较低且单一,无频散现象。纤维断裂的FFT峰值主要集中在22~40 kHz,时频图特征峰位于40 kHz处,持续时间约为1 ms,小波谱峰值主要位于第二频段,能量占到总能量的70%以上,第一、四频段能量约占20%。结合样品断口纹理分析,断裂主要沿垂直于纤维方向扩展,呈剪切断裂方式,波形以膨胀波为主导,基本与第3.2节的信号分析一致。
五层胶合板脱胶信号如图5所示,信号以中低幅窄脉冲为主,波形为弯曲波模式和膨胀波模式的混合型,且弯曲波模式占主导。受膨胀波成分的影响,在200 kHz频率处也出现峰值,能量在大于100 kHz频域上有所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小于50 kHz的频域。从失效样品查看,明显存在分层和互相滑移现象,与上述分析基本一致。
图4 胶合板纤维断裂原始信号(去噪)
及其频谱、时频、小波包能量谱图
图5 胶合板脱胶原始信号(去噪)
及其频谱、时频、小波包能量谱图
观察图6发现,五层胶合板分层信号中傅里叶频谱的峰值主要位于11~55 kHz,小波时频图的特征峰主要集中在40 kHz处,持续时间约为1.2 ms,小波包谱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三、四段,且第一、二段能量所占比重接近,总和占到了总能量的85%。信号多以中幅度宽脉冲形式为主,信号持续时间较长。分层是典型的垂直板平面方向的力源作用,信号明显存在频散现象,波形以弯曲波模式为主,能量主要集中在40 kHz以下。
图3~图6表明,信号的波形、频谱和小波包谱等类别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对5种类别的信号均显示出一定的鉴别能力,尤其以小波包分析提取的特征更为明显,以该特征作为样本可为后续使用神经网络进行识别提供依据。
3.4 模式识别
按照第1.2所述方法对声发射信号进行5层小波包分解,将整个频段分成32个频带,考虑反应声源信号特征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前10个频段,因此提取前10个叶子的能量分布为声发射信号特征,以此作为BP网络的训练样本。样本包含胶合板脱胶10组、纤维断裂10组、分层12组和基体开裂8组共计40组。网络在经过81次训练后达到设定的最小期望误差0.001(见┩7)。采用网络对训练数据进行识别,识别正确率达到 100%。证明该网络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按照给定的输入/输出正确建模。
图6 胶合板分层原始信号(去噪)
及其频谱、时频、小波包能量谱图
为检验网络的推广应用性能,采用该网络对118组测试样本(脱胶30组、纤维断裂30组、分层28组和基体开裂30组)进行检验,识别正确率达到 92.6%。这表明该人工神经网络的范化能力较高,设计结构合理,达到自动识别声发射信号类别的目标,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4 结 论
(1) 针对声发射这种瞬间的突变信号,小波分析确实能很好地同时表现出时域和频域的局部特征;
(2) 综合各类模式信号的波形、频谱、小波包时频图和小波包能谱图分布等特征,可确定不同损伤机制所对应的声发射信号特征,为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提供质量较高的模式样本;
(3) 设计的BP人工神经网络能准确度较高地识别出4种不同损伤机制造成的声发射信号。
由于木质胶合板的声发射研究国内开展的不多,对该类材料的声发射特征的分析及识别还待进一步研究,尤其对多层胶合板声发射特征的定量研究还有待于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和归纳。
参考文献
[1]袁振明,马羽宽,何泽云.声发射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2]殷冬萌,王军,刘云飞.木塑复合材料缺陷及损伤的声发射信号特征分析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J].应用声学,2007,26(6):352-356.
[3]JIAO Jing-pin, HE Cun-fu, WU Bin,et al.Application of wavelet transform on modal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location in thin plates with one senso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ure Vessels and Piping, 2004, 81: 427-431.
[4]QI Gang. Wavelet-based AE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J\]. NDT& E International, 2000, 3(3): 133-144.
[5]胡昌华,张军波,夏军,等.基于Matlab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小波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6]毛汉颖,成建国,黄振峰.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金属裂纹声发射信号特征参数的提取[J].机械设计,2010,27(2):84-86.
[7]陆仁书.胶合板制造学[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8]耿荣生,沈功田,刘时风.基于波形分析的声发射信号处理技术[J].无损检测,2002,24(6):257-261.
[9]LOWE M J S, DILIGENT O. Low-frequency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0 Lamb wave from a rectangular notch in a plate \[J\].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2, 111 (1): 64-74.
[10]徐长发,李国宽.实用小波方法[M].2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1]杨晓楠,唐和生,陈荣,等.钢结构损伤识别中db族小波函数选择[J].同济大学学报,2006,34(12):1568-1572.
[12]周小勇,叶银忠.故障信号检测的小波基选择方法[J].控制工程,2003,10(4):308-311.
篇4
第二条 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已划给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商用地及私人住宅用地,原农村集体及村民在旧村的房地产不予登记发证,待市政府实施旧村改造时,按照旧村改造的有关规定办理,但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经市政府划定的原农村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工商用地,土地所有权转为国家所有,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企业拥用土地使用权,视为有偿受让用地,经办理房地产权登记手续后可用于出租、转让、抵押,按甲种收费标准征收土地使用费。
第四条 原农村用地红线划定后,原农村集体在红线范围外非法占用的工商用地,该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登记,待后依法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且属自用的,工业用地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100元罚款、商业用地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500元罚款后,予以登记发证。
第五条 农村规划红线划定前,原农村集体非法占用的工商用地,现处于红线范围外的,该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登记发证,待后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且属自用的,工业用地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50元罚款、商业用地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300元罚款后,予以登记发证。
第六条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国土局)在征地时,为帮助原农村经济而划回给被征地单位的工商用地,继续保留。土地使用权如发生转让的(包括与他方合作建房),由转让方按转让当年的协议地价标准补交地价款,承认双方的转让或合作合同。
第七条 用地单位征地时,未经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私自回扣给原农村集体的土地或房产,对用地单位及被征地单位各处以土地面积每平方米20元罚款,予以登记发证。
第八条 按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处罚后留用的原农村工商用地,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视为行政划拨用地,按乙种收费标准征收土地使用费。
第九条 原农村集体非法转让红线外土地,建成的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办理登记,待后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的,对非法转让和受让双方按如下规定处理:
(一)非法转让行为发生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三日以前的,对转让方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对受让方按土地面积每平方米处以20元罚款,该地视为行政划拨用地,予以留用。
(二)非法转让行为发生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三日以后的,对转让方处以每平方米土地面积20元的罚款,并按转让当年协议地价格准补交地价款。对受让方,按受让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土地面积罚款50元、受让住宅用地每平方米土地面积罚款100元、受让商业用地每平方米土地面积罚款200元后,予以留用,视为有偿用地。
第十条 原农村集体未经批准与其他单位合作建房(即原农村集体出地,他方出资合作建房产权分成),如该地在划定的农村用地红线内的,免予处罚,承认双方签订的合同,该地视为有偿用地。如该地在划定的农村用地红线外,建成的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处理登记,待后依法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双方合作建房行为发生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三日以前的,对出地方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对出资方处以每平方米土地面积20元罚款,认可双方签订的合作合同的产权分成比例,该地转为国有,视为行政划拨用地。
(二)双方合作建房行为发生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三日以后的,对出地方处以每平方米土地面积20元的罚款,并按合作建房当年协议地价标准补交地价款。对出资方,按其分得土地面积每平方米工业用途的处以50元、住宅用途的100元、商业用途的200元罚款后,承认双方所签订的合作合同的产权分成比例,该地视为有偿用地。
第十一条 原农村集体将征地时回扣得来的土地非法转让及与他方合作建房的,对原农村集体按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罚款额减半处罚。
第十二条 原农村集体单位非法转让土地给个人或与个人合作建房的,合同一律无效,不予登记发证。
第十三条 原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土地所有权转为国有,视为行政划拨用地,个人拥用土地使用权。
第十四条 已建成的私人房屋,原村民每户(分户以特区农村城市化时公安机关登记的为准)只能选择一幢房办理房地产登记发证手续,多余房屋待后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 原村民在农村用地红线内,没有办理报建手续,但符合市政府规定的建房标准的,可免予处罚。
第十六条 原村民在农村用地红线内建房,不符合深府办〔1986〕411号文有关农民个人建房标准规定的,按以下规定处罚后予以登记:
(一)建房时间在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前的,免予处罚;
(二)建房时间在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后的,基底面积超过80平方米的,超过部分每平方米罚款30元;楼层3层以下但建筑面积超过240平方米的,或楼层超过3层的,超过部分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罚款200元。
第十七条 原村民利用宅基地与他方合作建房产权分成的,由原村民退还建房资金及利息给出资方,房地产确定给原村民。
第十八条 原村民在农村红线范围内没有分配宅基地,在红线外建有私房,如该建筑物影响城市规划的,不予登记,待后依法处理;不影响城市规划又符合建房标准的,免予处罚,超过规定面积标准的,按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华侨、港、澳、台同胞在农村用地红线内按市政府规定的标准建有新房的,其在旧村的房屋不予办理登记;如在农村红线内没有分配宅基的,其在旧村的房屋可办理登记发证。
第二十条 凡市政府授权审批报建的单位。其审批文件有效。越权或无权审批的,批准文件一律无效,建成的建筑物按违章建筑论处。但对不影响城市规划的,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处以10元至30元的罚款。对越权或无权审批的情况,报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于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以前建成的房屋,登记时,必须持有足以证明在此时间之前建房有关文件、资料。没有文件、资料的,经调查、勘验、核实符合有关规定的,予以登记。
第二十二条 用地单位未经批准,转让行政划拨的土地,或未经批准以行政划拨土地与其他单位合作建房并产权分成的,对转让、受让双方按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用地单位转让减免地价的土地使用权,或利用减免地价的土地使用权与其他单位合作建房并产权分成的,由市规划国土局责令其补交地价款后,认可双方签订的转让或合作合同。
第二十四条 没有房地产外销经营权的企业外销房地产的,由市规划国土局责令其补交外销地价差后,外销的房地产予以登记发证。
第二十五条 经市政府及其授权的股权转让办公室批准进行企业兼并的,被兼并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归新的业主所有。不补交地价款、土地增值费的,变更登记时仍确定为原来的土地性质,按原值登记。
第二十六条 特区内父母与子女、配偶之间的房地产赠与,免收土地增值费。
第二十七条 在涉外婚姻存续期间购置的房地产,除双方另约定外,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007-02
进入21世纪以来,当前虚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但是虚拟资产的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运动。
1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1.1虚拟经济的定义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就虚拟经济的概念以及其涵盖的范畴,不仅国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国内学术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
1.2虚拟经济的特征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1.2.1虚拟性从本质上说,虚拟经济具有虚拟性。虚拟经济中交易的商品是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有价证券,这些虚拟资产本身没有价值,这是与实物资产有本质区别的。实物资产本身有生产成本,在市场经济中,大体上按平均成本定价,遵循价值规律。虚拟资产只是一种所有权证书,以未来预期收益为基础定价的,因而相对实体经济中一般商品实实在在的价值而言,虚拟资产的价值是虚拟的。
1.2.2高流动性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
1.2.3不稳定性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1.2.4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不遵循一定之规,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等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协调机制,外部冲击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状态的恢复与变化机制。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如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达到协调发展状态,那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选择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来实现。如果实体经济内部发展失衡,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供求失衡,在消费者选择的作用下,供不应求产品价格上升、投资收益率提高,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投资收益率降低。在利益机制作用下,生产者将增加供不应求产品的投资,扩大供应,同时减少对供过于求产品的投资,缩小供应,直至供求恢复均衡为止。如果虚拟经济内部发展失衡,则将导致虚拟经济产品的供求失衡,各类资产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状态被打破,投资者将改变投资组合,增加对风险低、收益率高的虚拟经济产品的投资,减少对风险高、收益率低的虚拟经济产品的投资,并引致两类产品的价格发生反向变动。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社会将增加价格上升产品的供给,直到各种虚拟经济产品的供求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3 金融危机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虚拟经济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重要一点在于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人为构造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种发展是外生而表层的,因而获得的增长通常是短期的“量”的增长,缺乏深厚的持续增长的基础,使金融发展的效率降低。2008国际金融风暴根源,看起来似乎是美国的次贷狂风引发的一场国际性经济衰退,实质上展露了许多所谓国际化概念对它国经济隐形入侵的霸道及国际性迷茫跟风,并彰显了世界金融秩序理应重构和到了国际金融世界急需赋予由世界经济强国齐抓共管责权的必要时刻。比如在2008年,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到实体经济的5倍,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将进一步膨胀。但虚拟经济的发展在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又由于其虚拟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世界金融业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没有一些经营虚拟经济的相关银行、保险公司纷纷倒闭,国内2009年民间投资市场约日趋没落,这样也直接导致了实体经济发展的下降。比如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销售下跌两至三成。根据北京市的调查,深圳市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1256家企业中,资金链趋紧的256家,倒闭重组的一家。对于存在的行业危机,企业必须重视和采取措施规避。同时在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积极预防虚拟经济膨胀演变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产生表面源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金融冲击是其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对称发展,会为泡沫的到来埋下伏笔。
3.1完善监管体系
从实践来看,发展虚拟经济,规避金融风险,首先必须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体系。由于虚拟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蕴涵着内在的不稳定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网络化电子化手段加强,使得金融交易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多变性,特别当金融扩张超过了经济贸易的增长速度时,以资金融通和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资本运动使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增加,若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必然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建立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同时要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监控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和投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虚拟经济各层次的发展,审慎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
3.2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由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日益频繁,这种融资方式要求开辟衍生市场为资本流动和避险增值提供场所和机制,并拓宽国际资本融资渠道。金融衍生市场的创立对于完善资本市场和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实际是虚拟经济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经济制度的支撑,又需要金融市场的完善。在金融深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把发展基础性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统筹考虑,既把衍生市场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又将其视为改革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把开放金融市场和发展衍生市场统筹考虑,使它既是开放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开放经济风险的预警器。
总之,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它可能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发挥它灵活机动的特点,促进资源跨时间和空间的有效配置,规避它过分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带来的危机,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2] 杨凤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现代虚拟资本的特征[J].当代经济研究,2006,(5).
[3] 王春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4] 谢永添.关于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科学,2004,(2).
[5] 王悦.西方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理论回顾[J].求索,2006,(10).
篇6
(一)分析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产生时间,可知实体经济在金融经济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金融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背景。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经济的实物会随着实体经济实物的增加而增加,金融经济的发展会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实物的增加对金融经济的资产比例不一定有促进作用。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金融经济的发展日益迅速,并逐渐摆脱了实体经济对它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分离现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盛行,金融经济的发展空间日益加大,类型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资产比例不断提高。
(三)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受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现象日益明显。
(四)资本结构的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它也是这两者分离产生的结果。
(五)与金融相关的制度的接触,金融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有一定影响。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和危害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有了一些新的特征,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失衡。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和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实体经济受挤压
金融经济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其地位日益提高,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挤压,生存空间逐渐减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出现恶化。
(二)兼并现象的出现
兼并现象在很多金融企业出现,这使得经济体高度集中。企业兼并的行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不需要承担破产风险,就算破产,政府也会对其进行资助,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很低。
(三)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调
由于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出。金融经济中投机现象很多,投机行为严重,致使金融经济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这种繁荣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的发展出现失衡。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根源及防范
(一)技术和制度的影响
技术和制度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具有重大影响,是两者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技术层面来说,由于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促使了金融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比例升高。从制度层面来讲,金融经济的发展,随之也带来了投机、非理性投资行为和跟风行为的出现,这些情况均受制度的影响。
(二)金融资金比例的扩大
实体经济的发展应优先于金融经济,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外汇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于金融经济,其增长速度较慢。长时间下去,随着金融经济的比例不断增加,在整个经济体系中,金融经济一旦出现集中现象,对社会经济将造成重大影响。
(三)管制因素的影响
管制因素是根本原因,它对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相分离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缺乏管制,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交易量增多。由于管制的弱化,金融机构的运行越来越自由,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现象越来越明显。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以上我们所分析的三个点是造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最主要的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应处理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采取的措施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信息态 投资
一、“虚拟经济”研究综述
马克思最早提出了“虚拟资本”这一概念。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据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这是它和实际资本的不同之处,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国内学者在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虚拟经济”这一概念。目前,比较权威的概念是成思危(1999)与刘骏民(2003)对“虚拟经济”所作的界定。成思危教授认为:“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并指出,虚拟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周期性”特征。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经济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虚拟经济是指“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的虚拟经济是指“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此外,高德步(2002)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并论述了虚拟经济的起源;刘晓欣(2005)试图说明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势态。本文将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物质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满足了生理物质需求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旧的需求被满足,新的需求便会产生。正是人类这种“永不知足”为经济提供了运行、发展、进化的动力。工业革命与技术创新使人类掌握了更多的自然力,使物质生产力提高,物质产出速度与日俱增,解放了更多的劳动者,使人有时间去追求更高级的精神追求。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依赖实体经济而存在,某种程度上虚拟经济具有寄生性(成思危,2001)。在经济全球化的平坦的世界中,国际分工、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生国际化转移的趋势。正确认识这一点,是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虚拟经济的理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国际新经济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一)货币的虚拟性与支配性
货币是衡量价值的外在尺度,是一种虚拟资产。在信用体系下,广义货币的虚拟性进一步提升。而货币的统一度量衡作用,代表着一种支配的力量。支配经济行为的信息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基础的,如果将货币抽象化、物质化,货币是经济运行的能量;如果将经济系统比作人体,货币就是血液。虚拟经济中产生的债券、股票将分散的部门通过债权债务关系与产权投资关系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而虚拟经济以其信息优势支配系统资源的配置,提高了系统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以其自身的发展,依靠货币统一度量衡的条件参与蛋糕的分配。
(二)虚拟经济的双刃剑影响
消费信贷是以永久收入假说为前提由金融部门提供的虚拟金融产品。某家庭以贷款方式购买房产,房价为p,支付首付款p*r,向银行贷款p*(1-r),如果没有虚拟金融产品,此项交易不能成立,家庭部门的物质需求便不能得到满足,投资的乘数效应与实体经济的就业便不能产生。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与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如若房产此后升值,房价由p上涨为ph,则家庭财富增长ph-p,这将对消费增长产生刺激作用,家庭消费增长(ph-p)*k1,其中k1为消费倾向比率。对贷款银行而言,贷款会随着标的抵押房产的升值而变成更优质的资产,推动银行继续开发衍生金融产品。若市场反转,房产价格下降,由p下降为pl,家庭财富减少p-pl,由于债务的契约性质,损失p-pl由家庭承担。此时,将对家庭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消费因此而减少(p-pl)*k2。根据前景理论,人们在面对收益与损失的时候是非对称的,因此k2>k1,即资产价格下降时人们减少消费的程度将大于价格上涨时人们增加消费的程度。抵押品价值的下降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遭受损失,银行部门金融资产质量降低。资产升值带来的繁荣可以无限膨胀,资产减值却存在临界值,超出临界值,会导致家庭、甚至银行破产,即家庭房产价值低于家庭负债,导致违约产生。若经济虚拟度过高,金融衍生品开发过度,由信贷支撑的经济系统甚至发生挤兑与金融恐慌,爆发金融危机。因此,虚拟经济投资和消费具有双刃剑作用。
(三)虚拟经济的防火墙功能
纸币与信用货币自身就是虚拟经济的产物。彼德・德鲁克就提出了符号经济的概念,用以描述虚拟经济。为了刺激经济,中央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利用金融系统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创造信用货币,可是近40年来,并未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这要归功于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促进了交易的便利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防火墙的保障。当中央政府向经济系统注入大量货币时,货币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全部流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被虚拟经济系统吸纳,从而避免了灾难性的通货膨胀。然后虚拟经济系统将流动性按照高效的配置路径进行资源配置。虚拟经济的防火墙功能并不仅限于此,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本国实体经济容易暴露在国际金融风险下。例如国际热钱的投机性冲击,国际炒家的货币攻击。此时虚拟经济系统的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会首当其冲,率先实施防御系统,以避免实体经济遭受重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央政府实施恰当的调控政策以时间余地。
四、结论
虚拟经济不是毒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都无法持久。虚拟经济具有双刃剑影响,全盘否定虚拟经济或任凭其自由化发展都是片面的。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虚拟经济监管。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2):34-37.
[2]刘俊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2003,(2):34-40.
[3]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4,(8):95-106.
篇8
关键词:网络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影响;完善;改进
1.引言
网络虚拟经济,是指网络世界中通过使用的虚拟金钱来实现支付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过程中一些网络公司为方便网民支付服务费用推出的一种网上虚拟货币。如用户购买IT产品或使用网站各种增值如我国互联网公司推出的腾讯Q币、新浪U币、盛大元宝、网易POPO币等。网络虚拟经济也具有支付功能,由各网络机构自行发行,但是不能实现现实的价值,不能通过银行转账,没有形成统一的发行和管理规范,只能流通于特定网络世界。
网络虚拟经济从产生至今,规模越来越大。据业内人士估计,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15%-20%的速度成长。这种现象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一些专家表示,随着虚拟经济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财产属性,对现实实体经济的冲击也逐渐出现。200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来规范相关网络公司进行的网络虚拟经济的行为,防止其影响我国的货币流通。
那么,网络经济货币是否能对现实货币流通甚至实体经济形成冲击?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分析网络虚拟经济的相关问题,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2.网络虚拟经济的货币属性分析
网络虚拟经济是一个新兴事物,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推广逐步走进千家万户的,一经诞生便给人们的生活、生产乃置实体经济发来了巨大改变和冲击,那么它以后的发现究竟如何,是昙花一现还是久盛不衰呢?让我们从基本经济原理出发,深入了解网络虚拟经济的前景和未来。
(一)货币相关理论概述
货币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止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也是如此,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生产关系西方学者则一般把货币定义为“在交易和支付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必须具有两个特征:能够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能够和一切商品进行直接交换。
一般情况下,货币均可以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这四种职能。
(二)W络虚拟货币的特征
网络虚拟货币属于符号的范畴,若要成为货币,必须满足货币的特征和执行货币的职能。网络虚拟货币是特定商品预售的工具,以私人信用作担保。一般来说,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定向支付工具,供人们购买发行者提供的各种商品等,以便满足自己的需求。转账支付则受银行清算系统服务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更加难以满足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供应商设计了各自的虚拟货币,通过系统认证接受随时支付。用户只需在规定时间内购买虚拟货币,就可根据需要随时在线支付。
(三)网络虚拟货币行使的职能
目前,虚拟货币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购买物品、支付物品的流通,甚至出现不同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虚拟货币在网络上已经具有货币的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的某种功能,有了现实货币的雏形。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网络虚拟货币还不能执行货币的四种职能。
(四)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
网络虚拟货币只是作为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非一般等价物。实际上,网络虚拟货币属于信息货币。信息货币的特点是:第一、信息货币是基于电子网络的分布式的价值中介。第二、其价值具有混合价值形态,是一种附加信息的货币卡。一方面其价值取决于面值,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承载的信息内容;第三、没有在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形成统一市场,其等价物不能与货币进行对等交换。
可见,与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属性不同,网络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只是代表发行者所提供的特定服务。其被接受的范围仅限于有特定需求的人群,与商品供求状况相同。而这种特殊符号需要被特定的系统识别。因此,不同供应商发行的虚拟货币必然不可通用。由此形成分散发行、自成体系的格局,导致每一种网络虚拟货币都只能依靠单薄的私人信用作为保证,不存在“普遍接受”的经济基础。所以在这一点上,比起实体经济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
3.虚拟经济应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从上面的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虚拟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支持。
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合理运行让闲置资金匹配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能扮演风险识别的角色,预警实体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能促进实体行业之间的竞争。例如,股市能将难以进入社会再生产的分散资金集聚起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股票的买入和卖出过程,也是企业风险发现的过程,对企业经营能起到预警作用。
然而,如果网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过度炒作资产等现象蔓延泛滥,也将产生巨大的危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利润最终来自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有力抑制“脱实向虚”、遏制投机炒作,就会导致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虚拟经济的充分支持,制约其较快发展,不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最终也将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会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农产品炒作,最终结果都是价格急剧上涨进而产生泡沫。这个过程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资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发起者,而受害者往往是后来的跟进者,大多又是财富拥有量较少的群体。因此,炒作的过程,成了财富从穷人向富人集中的过程,贫富差距会因此而加大。
4.网络虚拟经济的未来
经过全文的经济理论探究可以看出,网络虚拟经济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首先从诞生来看,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损害,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发现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趋利避害,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即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在必要的经济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9
虚拟经济的特征和它的作用、影响
由于虚拟经济的内在本质与实体经济不同,所以无论是从静态的属性还是从运行的规律来看,都拥有它自己独具的特性。与实体经济相比,这些特性表现如下:其一是虚幻性。虚幻性是虚拟经济最本质的属性,同时也是它有别于实体经济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二是依赖性。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最终是以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目的的,对虚拟经济作用的评价依据也只能是它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其三是复杂性。虚拟经济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交易载体的复杂性、交易主体的复杂性以及交易决策的复杂性。其四是高度的流动性。如前所述,与实体经济主体相比,虚拟经济主体的形态更为虚幻,交易起来更为便捷,有时仅仅是进行虚拟数字的转移;而且,随着电子化交易手段的日益发达,交易速度更是快得惊人,从而使虚拟资本具有了实体经济主体难以比拟的流动性,这客观上大大有利于优化宏观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是虚拟经济的最大优势。其五是不稳定性。由于虚拟资本形态上和交易手段上的虚幻性,使得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像实体经济那样———经济主体价值表现不会背离自身价值太远。由于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并且对外来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这就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其六是高度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虚拟资本的交易离不开投机动机。随着交易手段的现代化,虚拟资本交易可在瞬间完成,促使投机者跨国、跨地区操作投机。由于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幻无常,交易过程成为一种操作难度很高的金融领域专业技术,加之虚拟经济主体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异常敏感,人们的有限理性使得人们的判断力经常出现偏差,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虚拟经济的运作成了为一种风险很高的经济活动。[3]其七是更讲求规范化。鉴于虚拟经济的虚拟性,对之稍有疏漏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其操作程序要求更为严格。首先,运用的载体必须讲求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其次,游戏规则必须讲求一致,如果有人违背规则,就会出大问题,其危害程度会比实体经济大得多;再者,配套服务必须讲求一致,哪怕是任何一个小环节与总体系统不协调,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运行。虚拟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和企业并购等多种运作方式,虚拟经济可以为企业扩大规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以资金为纽带的诸如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等类似形式的企业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促使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第二,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资源的配置。比如,通过虚拟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发行、交易,可以调节社会资金流向,进而能够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能够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第三,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各种高效能的投融资方式,对于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第四,充分发挥货币数字化的作用,节省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摆脱了现金形式对于巨额交易造成的不便。第五,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直接增加了GDP的规模,同时也能够产生财富效应,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可见,它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经济形式。
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也不同。实体经济基本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虚拟经济则主要是信息时代的宠儿;实体经济的主角大都置身于传统工业行业,虚拟经济的表现舞台主要是现代金融领域。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们之间又具有着难以完全隔断的内在联系,即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则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我们先来看前一个方面,虚拟经济如何助推实体经济。首先,虚拟经济的波动会大大改变宏观经济的形势,进而影响到虚拟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如前所述,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能够对于宏观的走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于虚拟经济营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环境氛围,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实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资金方面的支持,无论是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或是通过金融中介进行间接融资,都是虚拟经济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虚拟经济的发达程度支撑或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纵览国内外的实业发展史和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并不总是同步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两者不会脱离太远,越是接近现代社会越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虚拟经济就愈加发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愈大。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看后一个方面,实体经济怎样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起初,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与支撑,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基础。然后,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和国际化水平更高,从而推动虚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不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最后,虚拟经济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考察。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动机是为推进实体经济服务。因此,虚拟经济贡献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自然就成了检验虚拟经济成效大小的最终尺度。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机理,可以得出结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各有其长,唯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使其相得益彰,各尽其职,从而全面地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篇10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问题;研究
一、我国实体经济的地位与发展现状
实体经济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因此,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要想保持其经济在稳步中前进,就必须打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然而,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实体经济融资难、成本高的现状和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
随着金融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压力。近几年,房地产业,银行理财策略和虚拟经济领域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社会闲散资金更多的流向银行等金融企业,从而制约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必要资金的融通,具体而言,造成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
1、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理念不完善,经营风险高。很多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权不明晰,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实体经济生命周期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2、大多数实体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不大。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实体经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无序且运用效率低下,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质疑,从而降低对实体经济单位的资金供给。研究表明,68%以上的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这也不利于有闲散资金的居民对其进行投资。
3、市场失灵。由于有关资金融通的消息流通不畅,银行和实体经济单位人员对同一消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实体经济单位相对而言是信息贫乏者,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4、实体经济缺少必要的担保抵押资产,缺乏足够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体企业的融资。
(二)外部原因
1、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化机制不顺畅。从信贷规模上看,由于我国居民大多偏向于保守型,更愿意将自己的闲散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投资,因此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从信贷结构来看,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实体经济的资金有效供给不充足和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找不到满意的投资渠道的问题同时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意识宣传不到位、机制不畅,导致资金周转率较低,二是信贷结构不合理,银行贷款在投资时存在偏斜,大多数流向大的国有部门而极少流入中小实体经济,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不合理。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我国以银行业间接融资为主,因为它灵活方便、安全性高;相反,筹资成本低、效益高但风险较大的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我国债券市场不甚发达,削弱了市场对于金融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使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3、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完善。金融交易机制和金融工具创新水平低,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但因其发展中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多样化的交易需求,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4、金融机构体系和融资策略的不合理。我国工、农、建、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其规模大,信誉好,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绝大部分资金聚集于银行,而银行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减少不良资产的增加,减少对实体企业的投资与服务。
5、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的政策更多的向以四大国有银行为典型代表的虚拟经济倾斜,而很少有相关政策给予实体经济优惠与便利,或者即便是有,其实际落实也没有完全到位。
三、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办法与建议
1、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激励作用。引导货币信贷更多的投入实体经济,提高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关注度。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层次化、规范化、严谨化程度,使得货币的投向更加高效合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有效。
2、促进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完善股权机制和上市机制。鼓励企业上市,能够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进行筹资,从而扩大上市融资规模,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服务于金融实体,为其提供更多的营运资金,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3、中央银行通过适时修改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市场操作业务,增强资金的流动,加快资金运转转速度,从而增强银行放贷能力,并有效增加流通中所需的必要货币量。
4、实体经济要对自身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促使实体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增强企业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尽可能达到更高的融资要求。银行也应注重解决对实体经济融资时程序繁杂,手续过多,附加贷款条件多等问题,减少实体经济融资中的阻碍。
5、促进金融信贷投向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加强对辐射范围广、协动效应强的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例如,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因其创新强、技术高、前景好,当其优先发展壮大后,能更好的带动创新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发展。
6、切实落实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客观上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信心。
7、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鼓舞民间投资活力。消除个别领域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坚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机会平等、准入标准统一的发展原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公正和谐的内部环境。
四、总结
为了切实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金融业要增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下,加快金融产品,业务模式的创新,促进金融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使实体经济盈利增加,从客观上推动金融业更好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燕小青.民间资本、产业资本转化与实体经济发展[J].齐鲁学刊.?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