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对质量管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各级领导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对整个监测机构质量意识的形成与加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质量宣传教育应从领导抓起,使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对于海洋环境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并自上而下推动本单位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宣传教育可通过入职教育、上岗培训、资质认证等形式开展。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性、必要性作为新进人员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初期质量意识教育;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人员通过考试取得上岗证,考试内容应包含海洋监测质量控制相关试题,进行强化教育;同时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考核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1.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到人监测质量管理应贯穿于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工作全过程,实验室通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分级管理,使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有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人。
2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机制
2.1落实质量管理分级责任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分级责任制,设置四级管理体系,分别由海区级、省级、市级、县级管理层级组成。海区级成立海区监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海区海洋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海区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海区监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定和实施,其他层级指定部门或人员配合海区完成相关质量管理工作。
2.2健全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海区各级监测机构应不断完善本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建立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包括:人员及经费保障机制、质量体系运行机制和质量管理评价机制。
2.3实施持证上岗制度承担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的监测人员应持证上岗,未取得证书者,只能在持证人员指导下开展工作,监测质量由持证人员负责。
2.4优化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模式海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海区监测机构质量档案和海区质量监督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举办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等质量管理培训,监督各级海洋监测机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前技术培训。各级监测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或质量管理人员,任命与监测任务数量匹配的质量监督员,并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履职考核,建立监测人员个人质量档案。
3强化监测业务全过程质量控制
3.1质量保证工作方案与监测方案同时设计和实施各监测机构按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制订监测方案和质量保证方案,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分工、职责和进度安排等,确定各项监测任务全过程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控制指标。
3.2加强数据源头质量控制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外业采样环节,开展现场监督和检查,确保现场取样操作规范,杜绝样品沾污,从数据源头上加强质量控制。
3.3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各监测机构应在计量认证授权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具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所需的人员、仪器设备和实验环境等条件;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实验室样品分析,实验室应采取空白样品、加标回收、平行样、内控样和实验室内部比对、留样复测等方式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同时应逐步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样品管理、分析测试、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环节和质量控制手段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监测数据编报系统有效对接。
3.4规范数据审核与资料汇交海区质量管理部门协调海区计量、监测和信息三大业务中心,按照各自业务职能,分别开展规范数据审核与资料汇交相关工作。海区标准计量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质控报表进行审核,确保质控手段、监测方法等质控措施满足《海洋监测规范》的要求。海区监测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资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海区信息中心对数据报表的格式进行审核。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和通报
4.1加大全过程监督检查力度海区质量管理部门每年编制海区生态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组织海区质控专家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的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督检查,2~4年内实现对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检查的全覆盖,检查内容涉及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样品、方法、环境和检测等全部环节和全部要素。
4.2深入开展外控样考核测试活动通过差异化外控样考核,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室监测分析能力,帮助存在问题的技术机构进行原因分析,并督促改进,提高实验室综合检测能力。
4.3建立质量通报制度建立并推行质量通报制度,对海区海洋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通报,针对质量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及对策建议,对各级监测机构质量改进情况进行跟踪。
4.4建立监测质量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海区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建立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监测机构制定单位内部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结论
篇2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年底前编制、出台《*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四、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篇3
一、整治工作范围
全县辖区内沿海乡(镇)港口、海岸线、近岸海域以及作业船舶。
二、整治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海洋环境整治专项活动,进一步提高沿海渔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我县海洋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确保海洋环境持续优化。
三、整治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年9月上旬)。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海洋污染”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工作包括:设置温馨提示牌、张贴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画册等。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等媒介,不定期播放有关资源环保知识。努力营造保护海洋环境的良好氛围。本项工作由县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各沿海乡镇及重点渔业村配合。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9月至11月)。
在县海洋与渔业局指导及乡镇统一领导下,各沿海渔村负责实施本村辖区范围内海洋环境整治活动,具体任务及完成时间为:
1、辖区内海滩和岸线在大潮线向陆20米至近海海面区域的垃圾清理整顿工作和定置网及木桩清理工作。由所在村负责实施,县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配合定置网及木桩清理工作,年9月底前完成。
2、养殖渔排配置垃圾桶由所在乡(镇)负责,60马力以上渔船配置垃圾桶由县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年11月底前完成。
3、各村建立保洁队伍,在港口、码头统一设立垃圾收集点并安排专人定时收集、定点填埋。由各乡镇协调,所在村负责。年11月底前完成。
四、整治工作重点
根据年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年度考核指标及全县港口、海岸线巡查调研结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分解如下。
(一)县海洋与渔业局
1、负责制订本县的《海洋环境应急预案》,内容包括海洋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及风暴潮、海啸、赤潮灾害应急预案,报县a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2、根据我县养殖规划的具体要求,调整养殖布局和养殖结构,规范海上养殖生产秩序。
3、对城洲岛特别保护区加强保护,制定海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根据已制定的保护区实施方案开展保护工作。
4、检查督促渔船上配置垃圾桶和废油桶(由县海洋与渔业局统一赠送垃圾桶和废油桶)。
5、指导并监督本次海洋环境整治专项工作。
(二)四都镇
1、港口渡:①港口渡外港海面上大面积漂浮和沿港堤岸边有大量已晒干水葫芦;②外港海面围网、定置网、底播等严重影响排洪及景观的标识木桩。
2、桥两侧:①东侧过于密集、占用航道的网箱养殖;②东侧近桥处的2槽长袖定置网;③西侧无序、擅自用海的围网、定置网等。
3、林头、西张渔港:港池内的废弃木船和渔港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及垃圾收集点的设置。
4、养殖网箱布局调整和渔排垃圾桶配置。
(三)金星乡
邱城村渔港岸边牡蛎壳清理及垃圾收集点的设置。
(四)梅岭镇
1、寮雅渔港港池周边堆积严重的牡蛎壳、破网具及生活垃圾等清理,垃圾收集点的设置。
2、田厝二级渔港港内海漂垃圾清理及垃圾收集点的设置。
3、湾码头:①码头岸边建立的多处鸡、鸭舍;②岸边堆放的废弃船板;③码头上堆放建筑剩余的泥土、砂;④码头后角处倾倒大量的垃圾;⑤垃圾收集点的设置。
4、码头后岸边倾倒大量垃圾清理,并设置垃圾收集点
5、下河与天然渔港沿岸海滩有较多的白色泡沬碎片及其他生活垃圾、废弃旧船等,以及垃圾收集点的设置。
(五)桥东镇
1、村渡西港岸边严重堆积长约1000米的海漂垃圾以及岸边的废弃木质小船(4艘)的清理。
2、村渔港边的废弃木质小船(3艘)及杂乱堆放的废旧船板的清理。
3、主要港口垃圾收集点的设置。
五、整治工作要求
1、各沿海乡(镇)对本辖区内的岸线组织开展全面整治工作,以村、港口为单位成立海上垃圾清运保洁队伍,对岸线现有垃圾进行全面清理。
2、强化责任,落实日常巡查责任制,定时对沟渠、港湾岸边堆放垃圾情况进行逐一排查,防止在暴雨季节洪水将垃圾冲刷入海。对企业和个人不能自觉参与整治的并对整治工作进行形成负面影响的,将给予教育,严重者由执法部门予以处罚。
3、结合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违法倾倒和不按规定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予以严厉查处。
4、宣传教育养殖用海单位和个人要自觉清理各种海上漂浮物,统一集中上岸定点投放,渔排、渔船上设置废品垃圾收集桶和污油水收集桶等环保设施,将生活垃圾、塑料制品、残油、废油和油垃圾带回停泊点集中统一处理。
5、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海洋倾废许可制度。
6、加强海上垃圾巡查监视监控,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每个月对辖区内的岸线,毗邻海域巡查两遍以上,在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大量垃圾滞留,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对于现场查获的海洋环保违法行为,按照“谁查获、谁处理”的原则,坚决依法查处。
篇4
一、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要求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保教育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例如,在讲到“藻类植物”时,可以联系到近几年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频发的赤潮现象。赤潮在短期内可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含化肥和农药的江河入海水、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大量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使环保意识成为生活的自觉理念。
二、结合我国国情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真正将环保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环保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培养环保意识的目的。 转贴于 结合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培养环保意识。如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一些相关图片和视频,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我国水污染形势的严峻和淡水资源的缺乏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水污染危机意识,是学生懂得平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资源观和社会责任感,邀请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到校举办环境专题讨论,掌握有关环境教育的新信息,从而加深对环境教育的新认识、新理解。类似的还有6月5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环保宣传的好素材。
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成立了“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休息日到公园、市场等处,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活动。通过设计一些对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将市面上的各种洗涤用品使用后水质是否含磷、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行对比;还将一些能降解的塑料袋与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一起埋入实验田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还组织学生开展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并写出了调查报告。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深深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四、充分利用引人注目的数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5
一、生态德育的目的
生态德育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能理解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和谐共处才能持续发展,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意志,做到一言一行都遵循生态道德要求。
二、生态德育的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是生态德育的主要内容,当前,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赤潮频繁,土地沙漠延伸等等。
三、生态德育的实施
唤醒学生忧患意识,树立生态德育观点,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发学生危机感,促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主要做法是结合教材内容辅助一些实例,或者以板报的形势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我国每三年就有两种鸟类灭绝,中国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面积达400平方公里。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引发学生的危机感。
加强实践活动,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开展对本地区自然环境的调查工作,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调查结束后每人写一份调查报告,使学生识识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就在在我们身边,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宣传政府法规形成法制观念,教育学生懂法、守法,这是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白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人类和生物圈共存共荣做出应有贡献。
渗透生态环境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课余时间利用板报、竞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美学去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其使用价值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生态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摘折花木、爱护小动物。对中学生进行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的生态意识教育,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垃圾要分类存放等。
篇6
海洋经济虽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经济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海洋经济总体规模还明显偏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海洋经济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主要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生产手段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同样,海盐生产技术手段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增加盐田面积的粗放办法来增加产量;海洋科技创新的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海洋科技管理落后,体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知识有效供给不足;海洋科技研究低水平重复较多,投入产出比例较小。据统计,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我国只有30%多。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低,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当前,随着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展,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发展阶段。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只有创新,才能为海洋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源泉。中国是海洋大国,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对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对缓解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海洋资源消耗型向海洋资源节约型的转变;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科学利用。我国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在这方面,我们和海洋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新兴领域,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整体水平。所以,我们要在吸收和采用国际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发展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海洋医药产品开发、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研制;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重点应放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通过科技创新,积极扶持新兴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着力建设一批新兴海洋项目和海洋产业区,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产业聚集力和带动力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对新兴海洋产业,国家应在科技协作、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此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不断开拓新兴的海洋空间利用领域,不断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当前,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创新技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促进机制。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认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海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沿海缺水城市应在海水的综合利用方面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此外,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也十分重要。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加快循环经济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设立海洋循环经济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4、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发展海水综合养殖业。近年来,由于我国海水养殖业面积的大量增加,加剧了海洋环境污染,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为海水科学养殖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当前,在海水养殖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养殖方法,建立海上养殖区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编制海域养殖区域规划,合理控制海域养殖密度和面积。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改善已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海水养殖环境,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造和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5、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海洋环境治理和海洋生态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我们在严格执法、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此外,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治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生物技术,解决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问题。坚持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坚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逐步建立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发展模式,达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海洋生态补偿;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构建辽宁海洋生态补偿财政实现机制研究”(编号:L14BJY016)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日
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必不可少的生存基础。海洋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并且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包括气候调节、水分平衡、营养元素的循环等不可或缺的服务。海洋生态系统虽然发挥着巨大价值,但是长期以来都没有被充分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例如环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城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超量排放,导致其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致使海域环境明显恶化;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水产养殖业的拓展,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破坏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因此,建立并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生态补偿实现机制,是紧迫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总体而言,辽宁省在探索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局限性:
1、海洋生态补偿资金投入有限。环保资金用于陆源污染治理较多,用于海洋生态建设较少。虽然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陆源,但海洋生态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资金投入不及时,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限度,需要的建设资金将大幅上升。从辽宁省来看迫切需要进行海洋生态建设的地方普遍位于偏远海岛地区。这些地方经济不够发达,地方财力有限,然而生态建设的任务十分迫切。
2、海洋生态补偿立法不足,且存在缺陷。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关于生态补偿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关于生态补偿方面的内容不够具体明确。专门针对海洋资源生态补偿的规定很少、太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文规定,“有关单位”或“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要求。而有关单位或部门包括环境保护、海洋、海事、渔业和军队环境保护等部门,具体的补偿实施主体不明确。此外,“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及“可以责令其限期治理,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等规定比较笼统。损失具体应包括哪些,立法没有具体的规定。辽宁省也缺乏海洋生态补偿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这些给海洋生态补偿实践带来了事实上的困难。
3、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单一。当前辽宁省的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自省政府转移支付。可以说,陆海之间、河海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基本没有。辽宁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认识还不统一,例如现阶段补偿建设项目也仅针对资源损失大、危害明显的围填海、海上爆破等工程补偿,海洋生态建设的占比仍然较小。
4、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技术的应用尚不成熟。对经济活动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变化的评估是确定海洋生态补偿范围对象和标准的重要依据。当前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已开始着手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模型和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的标准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体系量化指标和价值计算指标体系,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相关的定量评估技术在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的应用很少,尤其在海洋生态补偿工作中,补偿依据的确定并未建立在应用科学规范的定量技术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变化量的基础上。
5、海洋生态补偿工作缺乏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的监督。对于海洋经济建设,社会关注较多,而对于海洋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则知之甚少。针对2011年发生在渤海海域的康菲漏油事件,新浪网曾做过一个网上民意调研,网上投票结果显示,只有9%的人担心海洋环境污染。由于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生态补偿机制的了解就更少了,加之缺乏相应的引导和舆论宣传,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参与度很低,还无法成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社会监督者。
辽宁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践中的对策建议:
1、规范生态专项转移支付,建立纵横向交错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为保证转移支付资金能够足额、高效的用于生态建设,各级财政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引起的财政减收,有针对性地建立海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保证专款专用。海洋生态建设涉及环保、水利、林业、渔业等多个部门,涉及区域间、陆海间及行政领域间的各方面利益,为此,应进一步探索和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协调好陆域和海域之间的关系,统筹行政区间、部门间、行业间和项目间的生态建设措施和补偿机制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不利于横向生态转移支付的实施和操作,故对于纵横向补偿,应统筹考虑,分步推进。
2、多方位开拓海洋生态补偿资金渠道,扩充资金来源。除了传统的财政支持外,还应以金融为杠杆积聚社会团体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来扩充资金来源,并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的合作。一是丰富国家财政的支持形式,除国家财政专项拨款外,国家还可开征海洋资源费资源税以及发行国债来扩充海洋生态补偿资金;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地方政府每年可再划拨一块海洋生态环保专项补助金,主要用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生态补偿恢复和治理;三是打造蓝色金融聚集带,对有利于海洋生态环保的项目和对海洋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推行优惠贷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海洋生态建设并逐步推出蓝色金融理财产品,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来壮大海洋生态补偿资金力量;四是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的合作,寻求国际基金,如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自然基金的资金支持。
3、构建海洋生态补偿评估标准。对于海洋开发活动的生态补偿依据与标准制定主要是依据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够得到实施对无法就地恢复的则可通过替代性修复或区域性保护得以实现的成本支出进行计算,包括海洋生态的丧失和海洋环境功能损害的损失;海洋生物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损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功能的损失;为修复、恢复及异地修复、恢复上述海洋生态损害而需要支付的费用;为上述目的而支付的检测监测和评估等费用;对于一些围填海项目还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生态经济模型来评估填海造地生态损害的价值以及被填海域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
4、强化海洋生态补偿监管机制。将生态补偿纳入海洋工程建设的日常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内容,加快建立原生态海洋资源数据库,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信息的公开化,推动涉海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化,政府要引导形成多渠道的对话机制,有助于大力推动海洋生态补偿的深化实施。
5、增强群众的海洋生态补偿意识。海洋生态补偿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还应注重生态补偿的科普教育和大众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补偿意识,明确海洋生态补偿的政策,以及责、权、利分配机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效率和能力,使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海洋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1]贾欣.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2.8.
[2]刘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
[3]阮成宗.浙江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
篇8
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始于19世纪晚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相关法制较为完备,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工作人员敬业精神和自豪感强烈,公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社会氛围浓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阿迪朗达克公园
阿迪朗达克公园的地貌为喀斯特山地,公园总面积243万公顷,约占纽约州国土总面积的19%,公园内长住居民约13万人。
我在阿迪朗达克公园考察时,看到公园里满目青山、湖水清澈,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据介绍,这主要得益于公园奉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均衡的理念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如:阿迪朗达克公园管理局对公园内的土地实行分类管理,把公园内的公有(州有)土地划为野生森林保留地、历史遗迹保护地、原始遗址保护地、州行政建设用地等,把公园内的私有土地划分为中等强度用地、低等强度用地、乡郊用地、资源管理用地和工业用地等6种类别。如此细致的划分不仅使公园的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到每一地土地上,还明确了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和利用强度。
由于该公园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公园内的宁静湖、高峰山等地分别于1932年和1980年两次被选做冬季奥林匹克竞赛场地。现在旅游业的发展给阿迪朗达克的居民带来广泛的就业机会。因此,阿迪朗达克公园成了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竞争性招标――黄石国家公园独特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总面积为8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85%。
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公园内的住宿、餐饮、零售等服务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竞争者通常以大大超出招标要求的条件参与竞争,保证了公园的旅游服务质量。目前,每年来黄石公园观光旅游的游客在300万人左右,公园85份特许经营合同每年总收入约1亿美元,其中80%留归公园专项用于维修保养为游客服务的道路等公用设施,20%交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用于没有门票收入的公园设施维修保养。
在与黄石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的交流中,一位工作人员的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保护;是为给后代子孙留下一个天然的乐园;利用,要寻找好平衡点。”
每周关闭一天――恐龙湾保护地的游客管理方法
恐龙湾位于瓦胡岛东侧,海湾里有瓦胡岛最大的礁石鱼群和大量的珊瑚礁,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篇9
关键词:连云港 滩涂围垦 海洋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生态文明是最原始的生态文明,是建立自然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战略意义。
1.连云港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情况概述
连云港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约6677平方千米,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3300平方千米,海岸类型齐全,海岸线绵延曲折,有江苏唯一的基岩港湾海岸40千米和仅有的砂质海岸30千米。连云港市沿海滩涂,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与盐城交界的灌河口,面积160 万亩,其中潮上带129万亩,潮间带31万亩,绣针河-兴庄河段为砂质滩涂海岸;兴庄河-西墅段为淤长型泥质滩涂海岸;西墅-烧香河段有江苏唯一的基岩海岸;烧香河-灌河段为后退型粉砂淤泥质滩涂海岸。
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十一五”期间,新开工建设滩涂围垦工程3个,包括连云新城、徐圩港区、柘汪港区等,规划总面积16.3万亩,目前已围成滩涂面积约7万亩。目前,连云港市正在实施6项滩涂围垦工程(赣榆柘枉段滩涂围垦工程、赣榆城东段滩涂围垦工程、连云新城滩涂围垦工程、徐圩新区滩涂围垦工程、灌云县燕尾港港区滩涂围垦工程、灌云县埒子口垦区工程)。拟新筑海堤79.4公里,新增土地面积9.2万亩。截至2012年底,全市沿海已围垦滩涂面积120.5万亩,已开发利用117.02万亩,占已围滩涂面积的97.1%。其中,农业种植面积22.9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5.92万亩,盐业面积15.53万亩,港口、城镇及其它用地面积36.12万亩。全市滩涂区域实现社会总产值243. 6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1.2%。
2. 国内外沿海滩涂开发中生态保护经验借鉴
2.1荷兰须德海工程
荷兰围海造地有近800年的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起,荷兰开始建设须德海围海工程,于1932年建成了长29公里的拦海大坝,使4000平方公里的海湾变成内湖,其中已改造成圩田的有16.6万公顷,分成5个垦区,主要是利用沿海地区良好的气候和日照条件,大力发展玻璃温室高端花卉业,每年花卉苗木出口总值达30亿美元,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此外,垦区内还建成了莱利斯塔德、阿尔梅尔等多个新城镇,已经迁入314.3万人。荷兰的滩涂开发与保护具有如下特点:
――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荷兰海洋开发首先是出于防洪、水利、交通、国土开发等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尝试将整个社会的保险、福利等效益与海洋开发收益有机结合;其次是加大对海洋开发的基础性配套设施的投入,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再次是荷兰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十分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例如,在须德海工程中,取消了艾瑟尔湖第5片圩田马克瓦尔德(Markerwaard)的排水造田计划,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以保持生态平衡。
――建立了围填海造地的评价体系。荷兰除通过建立海岸、海底地形、行洪安全、波浪、潮汐等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对围填海造地进行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外,还建立围海造地的后评估技术体系,包括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对未来河流流量的影响和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以及对河道纳潮梯度的影响等,以有效规范围填海造地。
――推出了自然政策计划。1990年,荷兰农业部制定了《自然政策计划》,要求沿海地区将围海造田的土地重新恢复为原先的湿地,保护因滩涂开发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建立起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地带。
――推出了还地为湖计划。1992年6月,荷兰开始实施“还地为湖”计划,计划把近百年来从填海而来的农地还原为沼泽和湖泊,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收回60万亩农田,把它们还原为森林、沼泽或湖泊。
2.2韩国新万金工程
新万金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围填海工程。该工程计划建造长达33公里的防护大堤,围填面积达40100公顷,形成28300公顷的新陆地,淡水湖11800公顷。“新万金”工程向韩国民众展示了非常美丽的愿景,但是该项工程的进展并不是非常的顺利。尽管每个国家在进行自然改造工程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义,但像韩国这样因一项围海造田工程而闹得长达10多年鸡犬不宁的非常罕见,特别是该工程在动工过程中因环境保护问题而暂停了3年。面对加速经济发展与进行自然环境保护的两难抉择,韩国政府重新制定了该工程的环保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该工程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1990年,新万金计划正式开工。韩国的滩涂开发与保护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严格审批围海造地工程。海洋水产部成立之前,由建设交通部对围海造地进行管理。海洋水产部成立以后,韩国制定了《海岸带综合管理法》,严格审批围海造地工程。
篇10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意识;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较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认识。为实现对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生态意识重要性的规划,必须对森林保护现状以及人类生态意识进行了解,促使森林生态发展真正发挥其意义与作用。
1森林生态资源的功能
植物资源以及动物资源共同构成完整的森林资源,植物以及野生动物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不仅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还可提供多种原材料,同时森林资源还可对陆地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与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灾害发生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旱涝灾害等现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森林生态资源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改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时,可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为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进行森林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同时阻隔污染以及净化空气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强大功能之一。一直以来,森林都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其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同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路边种植树木可对噪音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森林资源有多种积极作用,一直都在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保护,人类也受到森林资源长期的给予,对人类生活以及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对森林资源进行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促进森林资源生态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 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森林覆盖率世界标准水平约为23%,我国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3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状态,濒临灭绝。野生动物身上带有多种传染病毒,人类食用后会导致该种病毒进行快速传播,一旦爆发将造成大面积危害,严重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科学研究证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同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应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肆意的捕食与杀害。禁止违法捕杀以及实用野生动物不仅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安全的维护。
4 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意识现状
4.1 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我国政府以及人民已经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但保护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森立资源生态保护工作中。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森林资源生态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同样给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上述现象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危机。粗放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种经济发展方式大大降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发速度与保护速度不协调是现阶段森林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滥砍乱伐现象更是加重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稀有植物与动物面临大量灭绝的现状,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问题与挑战。
4.2 人类生态意识的现状
人类生态意识单薄是导致森林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城镇建设对大量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征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补的破坏。人口数量激也导致资源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传统的思想与观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意识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更加适应时代,甚至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有增无减,大片森林被砍伐,变成荒漠,人们却仍然对森林生态大肆开发,即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森林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却很难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人类的生态意识更加有待强化。
5 保护森林生态和强化生态意识
森林生生态环境是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对人类长远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仅是保护了木材资源的储备量,也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自然c经济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森林生态与海洋生态一样,是孕育物种多样性的摇篮,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也遭到破坏,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问题,为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环境长期被破坏,导致我国的资源产量严重不足,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证开发和利用平衡,还要保证利用程度要低于开发程度,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长久稳定发展。针对强化人类生态意识的方面,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
6 结束语
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同时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民生态意识进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转变发展观念,让森林生态更加能够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黄建强,曾海,毛燕.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南方农业,2014(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