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茶的文化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茶的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茶的文化知识

篇1

关键词: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同步观察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和2的实验内容。两个实验采用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基本相同,将两个实验合并操作同步观察,两种装片,一目了然。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一、实验材料的处理

1.洋葱幼根的培养

剥去老皮,稍去老根,置于玻璃槽内,注水以浸没根基部为宜。25℃左右下约4~5天根基部即长出大量2~3 cm长的幼根,提供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

2.低温处理

在实验前1天,待幼根长出2~3 cm左右时,将实验所需材料移入4 ℃冰箱中,继续诱导培养24~36 h。

3.苯酚品红的改良

母液A:取3 g碱性品红,溶解在100 mL的70%乙醇中。母液B:取母液A 10 mL,加入90 mL的5%苯酚溶液。取B液45 mL,加入6 mL冰醋酸和6 mL的37%甲醛,此为苯酚品红染色液。改良苯酚品红:取10 mL苯酚品红染液,加入90 mL的45%冰醋酸和1.8 g山梨醇即可。

二、方法步骤

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采用“统一时间”“同步操作”的原则;

2.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间组进行,按表操作,上课时,在第一时间剪取根尖解离;

3.在等待的时间里,做实验设计方面的探究;

4.采用“镊子背敲打法”制片,两组间对比观察。

将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按照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实验设计,经过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检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展示了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用“镊子背敲打法”制片,显微观察效果的确很好。

参考文献:

[1]郭丽红,王淑静.提高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效果综合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3-14.

篇2

关键词:JEFC新教材;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导入

一、引言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初中英语教学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体裁,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人教Junior English for China新教材的编委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涉及异文化介绍的课文和日常生活的会话题材比传统旧教材分别增加了10.2%和36.2%。这表明通过日常生活片段情景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知识层面。因此,在初中英语JEFC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下面介绍几种文化习得方法:

二、通过英汉文化的比较,进行文化知识教学

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中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的思维等同起来,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JEFC新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在此只需把英美人和中国人寒暄问候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差异,同时也说明比较中西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JEFC新教材第一册的Lesson 1为例,其中有学生向教师问候说:“Good morning,teacher!”(老师,你早/早上好)。在英美国家里,从早上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morning!”,有时告别时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点时左右说“你早,”告别时不能说“你早”。在汉语中可以把教师当作一种称呼,可是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在教授此课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教师为Sir/Mr.或Miss/Mrs.;在日常交际中,关系比较密切的可以直呼其名,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以中英美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授,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地道的英美英语,而且也激起求知欲和兴趣,但比较中应该让学生正确对待异文化,既要防止对异国文化过高评价,也要防止民族中心主义。

三、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以“dog”一词为例,在语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分,但两个文化群体时的“狗”的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字在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似呼与我们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因而,教师要根据英汉文化的差异和规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案,强化训练,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四、联系JEFC新教材的课文内容,吸收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JEFC新教材的内容,涉及什么讲什么,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对语用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失误,例如:JEFC Unit 15 What do English people eat? 讲授时,可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守时、守约,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色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所以课文出现“hamburger, sandwich, chips, fried chicken ”等“take- away food ”就应运而生。

此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从课文注释和插图中习得有关文化知识。JEFC新教材的课文注释,不仅仅局限于语言难点及其翻译,而且增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例如第二册子Lesson 79的注释:英国人喝茶和中国人习惯不同,英国人通常在茶(多为红茶)里加糖或牛奶,或两样都加,而中国人一般什么都不加,习惯喝清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向学生进一步补充解释;“红茶”译成英文为“black tea” ,而不要望文生义地译成 “red tea” 。

图文并茂是JEFC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有些插图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习得有关的文化知识。如第二册Lesson 90有幅插图,是一群人在寒冷的冬天排队等候公共汽车,人与人之间还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这说明他们除办事讲究公共秩序外,还注重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注意不侵犯别人的空间,这是他们注意“个人隐私权”的反映,实质上这也是对课文中“You must never jump the queue. If you jump the queue, other people will not be pleased !”最好的解释。

五、充分利用媒体教学,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进行媒体教学,创设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物品和图片介绍,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VCD、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如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节日里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这样有利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文化,以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六、吸收英语文化知识的途径

在习得英语文化知识阶段中要具备3个内部条件:其一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准备。学习者脑中必须事先存在有关信息以及一个命题网络,才能够吸收新知识;其二是编码的策略。学习者必须具有适用的、将那种理解了的刺激同化入命题网络的信息加工方法;其三,学习者具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即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外部条件是学生获得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保证。

因此,教师在各种场合适时提供英语文化知识是突破口,设计操练情景把握机会实践是主渠道;认真备课,精当、反复、多次传授英语文化是硬道理。因为目前对于英语文化这个课题,我们没有专门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课时,所以备课时必须挖掘教材每个角落的文化内涵。

七、结语

从近年升中考试中可以看出,题型逐步淡化语法,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其中有关跨文化语用方面的内容也逐渐增多。

2004年和2005年初中升高中(即中考)的书面表达分别是给初中好友发一封70个词左右的电子邮件和写一份自我介绍,2008年中考作文写篇日记,这就向考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中考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

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因此,若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效果不佳,而且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初中英语进行文化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徐善青.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心理影响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邓炎昌,刘润洁.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1、英语教学和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必须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明确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单纯地教授语言而不进行文化的导入会让中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为这就等同于教授没有意义的符号。因此在传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老师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长足发展,尤其是交际法的盛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胡文仲,1997)。所以中学英语老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即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文化意识,提高其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2、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可采取多种形式。英语老师可以结合课文介绍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把文化教学纳入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儿,文化知识就诠释到哪儿”(胡文仲,1997)。老师也可以借助于图片、录音、幻灯等视听材料,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因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沉浸在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里,所以老师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交际场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习得”英语国家的文化。

2.1 挖掘语言要点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老师在讲授课文词汇的同时,要注意充分挖掘语言要点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比如老师可以直接介绍教材中星期一到星期天名称的来历。讲解一些《圣经》、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故事,因为西方文化是以它们为基石的,源自这些经书和神话的典故在英语学习中层出不穷。比如“Achilles'heel”中的Achilles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相传他出生后被其母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未浸到水里的脚踵外,浑身都能够做到刀枪不入,其脚后跟由此成了他的致命弱点。了解了这个典故,就知道“Achilles'heel”的意思是“致命的弱点”了。

2.2 明确相同词汇不同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说,一个词汇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却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如果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加以注意的话,同样会犯交际文化方面的错误,例如“狗”这个字在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从文化含义来讲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汉语中有关狗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狗东西”“走狗”“丧家犬”“狗腿子”等等。在英语中许多与狗有关的词句都含有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同样,相同的意义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法。如汉语对于亲戚可用“三叔五舅”等方式来表示,而英语中则只有“uncle”。表示颜色的词也常用来探索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有时候自己无法把有关颜色的词从一种语言直接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而没有一点意思上的细微变化。比如汉语中的“蓝色”常与宁静、美好等意思有联系,而英语中“blue”一字却有沮丧忧郁的含义,如“in a blue mood”(情绪低落)。再比如汉语中的词汇“红糖、红茶、红眼病(嫉妒)”所用的是同一个颜色词,而译成英文时却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表示颜色的词:“brown sugar,black tea,green-eyed”。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因素在词汇学习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当回答“what's your father?”这样的问题时,从农村来的学生很可能回答说:“He is a peasant”。意思是说他的父亲是个农民,但英国人会感到茫然,因为“Peasant”这个词在英国有“乡巴佬”和缺少教养之意。因此,在我们的语言教学中,应针对性地介绍这些人们相互交流的文化知识,从而避免语用方面的错误。

篇4

【关键词】影响因素 意义 文化教育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

1.学生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在课后重视练习和巩固,拓展阅读量,才能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师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3.教学形式的因素。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传统文化的美德包括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礼仪等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渗透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面,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传统文化美德走向世界。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这要求中国人首先认同和熟悉自己的文化,并能够利用英语表达。

三、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1.课前小点尽享。一节英语课仅有短短的45分钟,虽然日常的英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但教师应有效利用和紧紧抓住课堂的每一秒钟,特别是课前预备两分钟。为更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称之为“课前小点”,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旅游景点开心数。假期前后,我总是由假期的旅游引入对中国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的介绍。由于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总会很容易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地址、名称。

(2)传统小吃香课堂。假期旅游时我们会品尝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即使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中餐也是丰富多彩、颇有情趣的,师生间的问答让我们的课堂芳香四溢。学生们沉浸在这样一种充盈着中华食文化气息的氛围中,英语学习的欲望也被充分激发了起来。

2.课中文化饱餐

(1)立足教材,渗透熏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仔细分析和研究现行的教材,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习得的过程中,同时收获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2)节日荟萃,传承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独特。特别是实行了新的休假制度,更体现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亲近。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各种节日的一些信息。学生们非常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了Dragon Boat Festival的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习俗是吃棕子、赛龙舟。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学习,让学生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充分享受和感受了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深邃含意,并传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同时,还通过探究课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了对中外文化的探索和分析中去;通过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透过语言文字,体验了课文内涵,引发了情感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民族精神的教育。

(3)时政契机,渗透德育。2008年5?12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是一次很好地体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赈灾的思想教育的机会。我用形象的、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让学生们感受和学习earthquake(地震)一词,学生们备受感染,自愿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来,为这些地区捐款,献出了自己的一颗爱心。

篇5

【关键词】英美饮食习俗及习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习语导入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所学习的各个层次的英语教材内容都毫无例外地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等各个层面的信息。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人教2011版新目标》就是如此,在不同的单元都有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往往翻译出的英汉句子不通顺,原因是他们不了解英语的句式结构、语法结构等。为了把英语学活,学生乐学,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把英语真正地融人生活,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就必须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学习英语必然要学习英语中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的习语;学习习语必然要联系与本民族社会文化不同的英美社会文化知识,进一步具备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下面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是习语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是英美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就其广义称谓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惯用语、俚俗语、成对词,等等。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常用于比喻,通常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并与该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在教学中导入英美饮食习俗及习语

作为语言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习语以它的精炼、对仗、寓意深刻且朗朗上口,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习语中饮食习俗和由此衍生的习语或谚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英美的饮食文化作为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其独特的民族渊源。适时、恰当地引入这些习语,无疑会使教学增添趣味、锦上添花,学生在幽默、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英美饮食习俗及习语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关饮食的习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下面就具体谈谈一些常见的食品及相关的饮食习俗习语,还有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导入使用来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授salt一词时,我告诉学生盐构成的饮食习语在很多不同的语言中都存在。围绕盐形成了各种民间习俗。伊丽莎白时代, 盐被摆放在就餐时最有地位的人手边。因此也就有了在‘邀请贵宾坐上席时’常说的这句 Please sit above the salt.及worth one's salt 表示“值得尊敬; 值得雇用”。据说古罗马士兵的军饷是用盐来支付的。某人如在战场或平时工作中业绩欠佳就会被指责为不值得支付给他的那份盐not worth the salt。

当学生学习bread与 butter时,我曾告诉他们:西方的文化实际上就是面包文化。这或许多少带点幽默调侃的意味, 但西方的面包与日常生活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民以食为天。人们用 bread and butter 表示“生计”。

客人给热心的主人写一封 bread and butter letter, 即表示自己对主人款待的感激。

live on the breadline 是指 “难以糊口”。因为breadline 是指领取救济食品的穷人的队伍。He knows which side his bread is buttered on.其引申的意思是“他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butter the bread on both sizes 表示“左右逢源”。

学到tea一词时,我让学生了解到饮茶在英国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表现出丰富的生活情趣。茶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其习语中。Classical music is not my cup of tea.我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也是一个常见的习语。如 I won't do i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无论给我多高的报酬我也不干。此时还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并与之进行对比,是一件很有趣的活动。

学习wine 一词,我也教给学生这一习语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客自来。过去英国卖酒的商人在自己的店铺门口会挂上常青藤bush或带有常青藤图案的类似标志做招牌, 以告之过往游客此处售酒。如果酒不好,挂再绿的青藤也无人光顾,酒好就不需要挂bush也有顾客盈门,以后演变为Good wine needs no bush.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习语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勤作笔记,还利用报纸、网络等手段收集、背诵习语,利用已掌握的方法,通过习语学习获取更多的英汉语文化知识,并且有意识的把这些习语运用在日常的口语交流及书面表达上,词汇量丰富了,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

以上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饮食习俗与习语学习与跨文化意识的提高、习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英语素质教学的开展,论述了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习语的效能以及举例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趣味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适度而适宜地引用习语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发挥其想像力拓宽思维,由此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语言水平和综合素质。

篇6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学 渗透 英语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特别是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教师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英语国家的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蕴。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语言学习过程中渗透文化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得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得渗透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宗教等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那如何提高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呢?

一.渗透英语文化知识,增加英语知识的积累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逐渐形成了喜欢尝试用英语的习惯。农村学生在生活中会碰到一些事和人,特别想用英语表达出来的,但是怕讲错,怕被别人嘲笑的时候,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会适当的补充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事和人,可是书本上没有的英语知识。例如: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可以把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出来。

在牛津英语9A第二单元colour中,教师可以在教授颜色代表不同意思的同时,适当的渗透一些文化知识。除了课本上简述的颜色的分类以及给不同的情绪之外,我在课堂上还把颜色与姓氏结合起来,适当的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例如:White(姓氏:怀特)Green(姓氏:格林) Black(姓氏:布莱克)等,还可以把颜色与饮料联系起来,例如: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不加牛奶的咖啡)等等。不但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而且使课堂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活泼。

二. 渗透英语文化意识,消除交流障碍

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牛津英语7A第一单元Greetings 在问候的时候,英语国家的问候和我们国家的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我们经常要问:“您去哪儿?”如果在中午,就要问一声:“您吃了饭吗?”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语国家的人,我们如果问他 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不高兴,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们习惯说:What a lovely day,isnt it?如果你问他 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午饭。在这个时候,教师借此进一步的渗透文化意识:不要随便打听别人的隐私。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从而消除交流障碍。

又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表现的非常的谦虚,总是说 “没什么”“我做的不好”等等,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国的方式来回答,对方会感到你自卑或无能,而在中国文化看来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让学生有这样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才不会出现交流障碍。

三.学以致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通过打开和接触文化这个窗口,让学生在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学到一些交流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文化差异和冲突造成误会和尴尬。

在学习牛津英语中7A第三单元Let’s celebrate,刚好是圣诞节的前夕,我就特别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关于Christams的风俗习惯,还组织学生提前准备好过节的东西,例如:之前准备好一棵圣诞树;挂在树上的一些卡片和小礼物;圣诞节当日自己的活动等等。利用一节课和学生一起过一个有浓浓西方特色的圣诞节。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和过节时,亲身体验一下Christams的风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节日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以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开展 “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在不同西方节日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过节,尽量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就教材教教材。应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在实际英语的训练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适当的渗透和补充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胡文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年

篇7

[关键词] 本土文化  主题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家乡丽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教育资源,我们试图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地生成一系列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从家乡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中科学地筛选和归纳出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生成有价值的主题活动,使本土文化资源与主题探究活动有机整合,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起本土意识。在主题探究活动中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师幼整体性和谐发展;培养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幼儿园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让幼儿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得到身心和谐的发展。

二、研究范围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莲都区机关幼儿园大一班20名幼儿,其中男女各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各种材料并进行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研究,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研经验,为研究活动积累材料。

三、过程分析

1、幼儿对本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

我们面向幼儿科学地设计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表,问卷从丽水的风光、历史、人文、特产等几大方面进行测查,旨在了解幼儿对家乡的了解、熟悉程度。

2、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

(1)目标上的整合。

本着主题活动与《规程》、《纲要》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的原则,我们在制定主题探究活动以此为准绳,尽量在落实的过程中,体现出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体现目标上的整合。

(2)内容与形式的整合。

在研究中,我们提倡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关心幼儿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因此,我们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教育形式,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以目标的整合为基点,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整合。

3、主题的建构与开展。

主题建构的原则应是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感兴趣的、方便幼儿实际操作的。有关专家认为,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是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我们在主题网络的架构与主题活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这些原则。

        丽水地处浙西南边陲,拥有多种香飘万家的绿色生态名茶、脍炙人口的椪柑和香菇等生态特产。并赢得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的美誉。缙云仙都黄帝祠宇,龙泉青瓷与古剑,青田石雕、云和木制品等,无不散发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幽香。丽水还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如防洪堤、缙云仙都、莲都东西岩、南明山摩崖题记、遂昌南尖岩以及各处的漂流等等无不体现了丽水的人杰地灵。针对丽水这些有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我们选择性地开展了如下主题活动:摄影文化(摄影节、家乡的美景、小小摄影师〈摄影作品展〉)、茶文化(茶叶、茶的文化、丽水名茶)、家乡的特产(柑橘丰收了、青田石雕、龙泉青瓷)、我爱母亲河(美丽的防洪堤、森林公园、环保小卫士)等,均历时半学年。

四、结果分析

(一)幼儿对本土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了解和熟悉

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本土文化,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从而为建设家乡做贡献。在研究初期我们对幼儿开展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问卷的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在经过为期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之后,在对原有问卷进行问题的深化与补充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幼儿进行了本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经过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幼儿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熟悉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二)幼儿得到了爱家乡的情感体验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通过对幼儿的问卷及日常生活中的了解,发现幼儿对家乡的概念很模糊与淡薄,甚至有部分幼儿根本不了解家乡的概念。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标的主题探索活动,幼儿在收集资料、参加各种活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熟悉了家乡的文化,慢慢强化了家乡的概念,并从对家乡的了解过程中自然地衍生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产生了一定的自豪感。如在“摄影文化”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充分应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幼儿参加“国际摄影文化节”后高涨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小小摄影师”的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并举办了幼儿摄影作品展。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来自幼儿手中的相机,镜头均采自丽水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及人物、花草等,虽然拍摄的角度很幼稚,拍摄的镜头不尽美观,但这些却是幼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幼儿对家乡的美好观感和殷殷热情。

(三)师幼互动得到充分体现

良好的师幼互动能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行为空间,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幼儿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才能使他们主题探索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启发指导幼儿。例如在“茶文化”这一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带幼儿参观了茶园。回来的途中有一幼儿问:“树上的茶叶是绿的,但我们家的茶叶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针对幼儿的这一问题,我们又设计了炒茶、泡茶和品茶的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我们通过录像和实地参观工人的炒茶工作,让幼儿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品尝过程。通过这些师幼互动活动,幼儿对茶文化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了。

(四)幼儿的多项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资料,制定了一套有计划、有目的的较为完整的主题活动计划,并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它的操作性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探索、交流、分享、合作多种形式,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幼儿了解了家乡资源的珍贵,使他们懂得了保护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了解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五、思考与建议

本土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巩固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如何有选择性地运用本土文化资源。

家乡丽水的文化资源无穷无尽,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在制定主题活动时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了解无限的本土文化,所以如何选择本土文化资源为课程、为主题服务,也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家乡中可用的各种教育资源,让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生动的教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主题开发、实施的一部分,能够更好地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比如在“我爱防洪堤”这一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让家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感受和体验家乡防洪堤的美丽,并让幼儿在保护母亲河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亲近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观察力、审美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通过教育合力,能进行教师在幼儿园所不能充分开展的补充活动,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主题的兴趣更浓了,对主题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1.9

篇8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茶不仅从物质角度还是精神角度,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在上海第二届茶文化研讨会上提出:弘扬茶文化得从娃娃抓起!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茶文化,其传承与弘扬已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了茶文化的相关课程。而高等教育既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职责,也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笔者从事旅游管理的教学,由于工作需要,在2014年专门系统学习了茶文化,并接受了茶艺培训,深感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无论从其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看还是从其教学方式来看,笔者都认为在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既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响应当今高等教育的主题――素质教育。但是,据了解,现在开设茶文化课程的高校并不多,一些高等院校主要是针对茶叶茶学专业、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几个为数很少的专业开设这门课程,也有少部分有茶文化师资的农业大学把茶文化课开设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目前这种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现状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作用及其微小,笔者认为在高校普遍开设茶文化课程很有必要。

一、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历史记载至今,茶文化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茶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有关茶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涵十分丰富广泛,包含了有关茶的历史起源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礼仪、专著、诗歌、绘画等,还有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质等。按照文化层次的划分,中华茶文化包含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生产中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如茶树的种植栽培,茶叶的制造、加工、保存,茶具的生产使用等可以直观感受的茶文化内容;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历史上的茶税、贡茶等茶政内容;行为文化主要指人们在茶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活动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处世哲学等主观因素,如在茶艺操作过程中生发的审美联想,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的茶诗、茶音乐、茶戏曲等文艺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理论高度即我们常说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这是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茶道、茶德,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古有“茶中有道,以茶行道”,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应该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设置丰富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说,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应该只是开设跟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应该考虑培养学生的多样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今年2月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文,再次强调了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笔者也在去年开设了《茶文化》课程,在钻研和教学的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了茶文化内容之丰富以及茶道的修养教化功能,深感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十教育精神

进入21世纪,随着多元文化的入侵,青年一代对日韩文化、欧美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没那么热衷。因此在教育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必要。2014年3月,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今年2月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文,对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更多要求,如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举行各种系列活动等。而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精华,对茶文化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高校普遍开设茶文化课程,既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贯彻了十的教育精神。

(二)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都较为功利化,过分地注重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和谋生手段。其实,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人,而是培养“全人”,这种”全人”应该具有广泛的知识、基本的科学态度、独立的个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育目的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等各方面来实现。

在课程设置上,要力求广博,学科体系上强调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而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影响力。通过对茶的起源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茶文化中的茶艺侧重于泡茶和饮茶的技艺。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各种茶类的冲泡程序、技巧、礼仪(尤其是寓意礼凤凰三点头、回旋礼等)、茶具的选择、品茶的方法等,这些技艺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茶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茶艺的学习还涉及到较多的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在习茶氛围的熏陶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味,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态,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强悟性。对于不同的院校和专业,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或学生需要,把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其他的课程中,比如历史学、文学、艺术等,为茶文化的传承创造机会和条件。

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由于学生对茶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可以用启发探索式结合传统的讲授,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并探索。而由于茶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现相关知识,并对茶叶、茶具、茶艺等知识可以通过实物、实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与掌握。相比其他理论课程的枯燥,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很灵活的,内容也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也可以起到调剂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高校也可以成立茶文化社团或协会,由专业教师指导,精心组织一些跟茶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比如茶艺表演、品茶会、茶文化讲座、茶道讨论会、茶与人生,甚至可以组织茶文化旅游等,使茶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大学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价值,真正地使茶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地传承下去。

篇9

关键词:贵州;茶文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63-01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人们一提到咖啡,就会想到法国巴黎浓郁的文化氛围,而可可更是美国文化的鲜明标志。饮料的民族性是这样的鲜明,以至于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中国,有几千万茶农,几亿人喝茶;茶馆、茶艺业蓬勃兴起,盛况空前。茶作为中国人最喜欢的大众饮料,是一种赋予文化内涵的饮料。200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确定茶为“国饮”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茶为国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茶成为“国饮”不是以数量领先取胜,它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所载负的文化含量。贵州是产茶大省,但不是产茶强省,道理很简单,因为文化未跟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品牌。我们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应着力发展利用茶文化优势,撬动、助推和引领茶产业。

一、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茶文化的表现及存在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二、贵州茶文化亮点

(一)绝无仅有的茶籽化石。茶之源。是全球茶人最关注、最重要的话题。经中外学者上百年考证,现已确认茶树愿产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晴隆发现的距今100万年的稀世珍宝四球茶籽化石,世界上茶科化石甚罕见,茶科种子化石更是难得,是非常珍贵的化石资料。它对研究我国茶叶历史及茶科(植物)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有力地佐证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心地带的贵州,这是贵州茶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茶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最早的荼市。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中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有茶,两千多年前被唐蒙发现的“夜郎茶”就处在贵州地域。唐蒙记载的最早的“夜郎茶”茶市比王褒《僮约》的“武阳买茶”还早76年,可以说是迄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茶市,夜郎茶市证实了贵州是最早种茶、制茶、易茶、利用茶的地区,说明贵州是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心。

(三)贵州民族茶文化。贵州绿茶甲天下,贵州具有最佳的植茶生态环境和优异的茶叶品质,创造出丰富的地方历史名茶和贡茶,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态的民族茶饮、茶食和奇特茶俗文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唯一性。如安顺的屯堡茶文化、贞丰布衣茶文化、威宁彝族罐茶文化、黎平侗乡茶文化、雷山苗茶文化、贵定云雾贡茶茶文化、都匀毛尖名人文化、三都水茶文化、德江土家茶文化、遵义茶文化和湄潭茶文化等等。

三、茶文化的作用

关于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关系。有茶人这样描述:“茶文化是茶产业开发的翅膀。茶产业是茶文化的依托和载体。”可见,茶产业与茶文化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茶产业这个载体,茶文化就失去了依托,同时,茶产业的发展,离开了茶文化,就等于失去了腾飞的翅膀。可见,茶文化对引导茶叶消费、拓展茶叶市场、拉动茶叶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茶文化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生产力。今后产业的角逐实际上是文化的角逐,商场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未来的经济领域文化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既然茶产业又是特殊的文化产业,没有21世纪的茶文化,就没有21世纪的茶产业;贵州要在十年内建成500万亩茶园大省,就必须从文化切入,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面上做足“茶文化”这篇大文章。

(二)茶文化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以茶营生,促进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与茶经济是相辅想成的,不仅表现在茶本身,它还推动茶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如名优茶的开发和利用,茶文化旅游的兴起,茶艺馆成为体闲和议事的场所,茶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品的问世,茶具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等,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茶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以茶会友,有利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的身体健康与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饮茶有利于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多种维生素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茶衍生出的茶文化,已不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香茶,对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四、如何打造贵州的茶文化

(一)重视民族茶文化的弘扬,培养荼文化人才。收集整理现有的茶文化,挖掘埋藏的民族茶文化,编辑一些茶书,让爱茶的人看:编辑一些茶事,引导不爱茶的人来了解茶;编辑一些茶诗,让茶友们喝茶时吟诗作赋;编辑一些茶歌,让我们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把它唱响,向世人宣传,提升加强贵州茶文化的文化底蕴。通过正规的茶专业学校教育,培养大批的茶人,研究茶的特性、改善茶的品质、提升茶的内涵,来发展茶、宣传茶。通过茶艺培训班培养一大批了解茶、懂茶。能泡好一壶茶、并且讲好这壶茶,引导消费者充分享受品茶的专业人员,通过这些专业人员引导消费者通过“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来感受茶、认识茶、最终爱上茶。

篇10

正因为如此,笔者就“颜色”和“动物”名词在教学活动中的处理,浅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一、 对“颜色”名词的理解

老人教版高一教材下册Unit 13的Speaking part中,有这么一句话: Was the peach ripe or green? 句中的“green”作“没有成熟的”解,而非“绿色的”之意。教师往往忽略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讲授。笔者用颜色的形容词作引申,学生在宽松、好奇的情况下主动地接受了一次跨文化交际之旅。如:红茶非“red tea”, “greenhouse”也不是绿房子。如果学生望文生义,就会闹很多笑话。

再如:笔者在一次教学生唱西城男孩《Seasons in the sun》这首英文歌曲时,学生就问“I w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这句歌词怎么理解。抓住此次难得的契机,首先我让学生们结合上下文猜一猜“black sheep”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结果很多人都没猜对。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下进行了一次不出国门的文化体验活动。对学生来说,要翻译确实有点难度。按其字面意思,把它翻译为黑绵羊,就会出现交际失败。

正因为如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交际双方取得共同的心理认知环境,交际才能获得成功。但由于缺乏对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的了解,外语学习者很可能会在交际过程中,不自觉地采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而犯一些文化性错误。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有关文化的各类书籍,以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二、 对“动物”名词的理解

笔者在组织老人教版英语教材Unit 15 Warming up听说课时,就以教材上“龙”的图片展开讨论,着力培养在各种文化中对动物名词理解的差异。汉语中的“龙”是一个褒义词,它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都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国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dragon(龙)是传说中替魔鬼看守财宝的怪物,长有三个脑袋,嘴里会喷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 the Old Dragon就是指魔王本人,它常被用来指“凶暴的人”,因此英国人会闻dragon而色变。任何的语言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各自代表了本民族源远流长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文化思想自然反映到语言上来。狗在中国并不是十分招人喜爱的动物,有时甚至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在鲁迅笔下更有“落水狗”之称,“走狗”,“狗眼看人低”等词都是用来骂人的;可是在西方,狗却是“man??s best friend”。

三、 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途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西方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扩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