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方法; 分析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理念。而且,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生已面临着如何从网络技术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也面临着要教会学生能从网络等信息技术中收集信息并进行自主地学习的任务。

1 计算机教学与常规教学模式的区别

1.1 教学环境的改变。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的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遥远的事情。

1.2 师生角色的转变。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 教学过程的转变。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1.4 教学方法的转变。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社会利益、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

2 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主动性策略;(2)协作式策略;(3)情景性策略。学习策略要在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重点,运用分组教学,在教师的激励下,通过情景创设,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达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的学习策略。

3 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从学习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4 运用操作实践法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对某一问题反复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4.1 课堂练习。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指导,特别注意多指导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或说给大家听。这种练习,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4.2 上机实践。这是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4.2.1 明确上机目的与要求。上机前,教师必须事先布置好上机内容、说明目的和要求。学生应事先做好准备,以充分利用上机时间,提高上机效率;

4.2.2 精选上机内容。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上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注意创造性练习;

4.2.3 正确的上机方法。上机练习要按确定的步骤进行。教师应事先发给学生上机报告单,表上应有 “目的要求”、“操作步骤”、“达到效果”等,要求学生及时填写;

4.2.4 加强指导。上机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对于大部分学生不懂的问题,可由教师示范操作;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精通电脑操作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根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由于地理因素等客观原因,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不会使用电脑,即使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也大多是理论大于实践。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实用性,而且知识点更新快。所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1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1.1课程设计不合理

虽然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为从应用到概念化系统,再到印刷教材,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使得学生在使用教材方面落后于时代。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物理电路、C语言、C++等,现代计算机工业发展迅速,部分教学内容被时代抛弃,缺乏前沿性知识,导致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教育和本科院校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本科院校往往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一般更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一些高职院校还是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不够理想。

1.2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落后

因为社会对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的迫切需求,导致大多数计算机人才进入计算机相关行业或进入大学担任讲师,高职院校难以招聘到高层次的计算机教师,在当前的师资队伍中,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改变师资结构,大量招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些新聘教师多为新生,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相对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落后。另外,由于国家政策对高等职业院校扶持力度不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普遍紧张,造成高职院校教学设备更新速度缓慢。近几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虽然认识到了基本设备的重要性,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种设备的迅速更新,很多教学设备更新后已经落后于时代,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更高水平的需求。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2.1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

(1)要科学地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课时安排,统筹教学资源,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不断充实和完善教材内容,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能。(2)应及时总结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找出问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引入慕课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将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专业软件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以判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加强反馈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改进。教师丰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创新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融入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2.2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学理念创新

(1)教师要围绕新时期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情况,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主动加强教学观念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综合运用教学与科研等多种手段,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应用,从而有条理地组织教学活动。(2)教师要加强教学经验的探索,围绕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探索如何完善大数据融合应用的模式和具体实施途径,加强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和安排,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组织和实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是开展计算机教育的第一线人员,其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展开,因此,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理念创新,是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篇3

针对目前这种教学对象的现状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教学方法与课程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对象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观点与方法,把所有教学要素组合到一个优化的教学结构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果最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除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之外,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不断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新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因此,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一是要确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建立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语言来加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体化、有序化和明确化。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发展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讲清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微处理器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因此,在讲解这堂课时加入了这样的新内容:首先是讯驰微处理器的特点介绍,它由移动式处理器(CPU)、相关芯片组、802.11无线网络功能模块(即内嵌无线网卡)三部分组成,利用安装讯驰的笔记本电脑,用户可在安装了无线连接点的地方无线上网。其次是介绍目前较为流行的酷睿双核处理器的相关新技术。这些内容可以引起大家的兴趣,下课后,不断有人咨询有关知识,这时,建议他们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对了解目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达到了本次课教学目标。二是要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如果走教学的老路,可能使部分学员满足现状,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适应各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也不能放任不管,自由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计划的制定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一章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进行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及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讲解、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讲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大家较熟悉的常用功能以上机实验课为主,对Word提供的非常实用的邮件合并功能进行了重点讲解。Word中的邮件合并(批量数据处理)功能,一般不会引人注意,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处理大量日常报表和信件的情况,这些报表和信件的主文档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所变化,因此,在该内容的最后阶段结合实际,老师首先进行示范演示,一次制作若干份会议通知。之后让学生自己演练,并利用这一功能给多个同学制作贺年卡,加上一些艺术效果,得到了自己满意的作品。通过各阶段的操作、演练,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篇4

新近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了面向少儿的计算机培训考试系统——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简称少儿ntt)。针对少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创造“情景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情景,协作学习,只记成功不记失败的方式,引导和调动少儿学习电脑的热情和兴趣。考试方式全部采用计算机操作。这一系统的诞生似乎成了我们在计算机教学路程上的航标,为处于摸索状态中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声情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参考资料》中几乎每一课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都曾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要点,这虽然是一种教法建议,但确有道理。在《论语·雍也》中孔丘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道理不言而喻。看来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就在于他们的兴趣。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新学期的前面几节电脑课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

例如在讲解《认识计算机》这课时,因为本课所涉及的理论方面知识较多,因此本课的教学就特别需要教师重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尽量避免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套着模块和纯文字去讲,概念来概念去,这样就会使所讲内容显得呆板。让许多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感到计算机很深奥,很贵重,很神秘。在受调查的一些地区,由于学校设施条件的限制,授课老师将计算机讲得像象牙塔中的贵重物品一样圣洁无比。有些学校把计算机放在装饰豪华的教室中,烘托出计算机的珍贵,使得小学生一开始接触就很拘谨和陌生,甚至产生畏惧感。这两种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和接受一件新事物,首先就必须激发他们对该事物的兴趣,而对新事物兴趣的产生就需要教师慢慢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建议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好能以丰富的图饰或多媒体手段,再结合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给学生展现一个缤纷的计算机世界,激发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何来达到绘声绘色的程度呢?在此我建议教师能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以讲故事的形式融知识于故事中,将计算机各组成部件拟人化并让学生分别来扮演其中角色。将知识完全融入到故事和游戏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住,如果整堂课都能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话,我想应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动态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会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或思不择路,急于求成,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点,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想象阶梯拾级而上,创造出新的东西,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windows下的“画笔”是一个用于绘图的工具,但在本课的讲解中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画笔”窗口作图只是计算机绘图的一种方法,让他们明确计算机绘图方法的多样化,然后再选择一些用“画笔”窗口作出的优秀绘图作品调入计算机让学生欣赏。在掌握了一些“画笔”工具的使用后,再请教美术教师,然后向学生复习讲解简单的美术知识。最重要的便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计算机上完成一幅作品,一来可以熟练对画笔工具的掌握,二来又使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你必须对他们所创作的每幅作品都尽心地去欣赏和体会,然后作点评(重点应看作品的创意如何)。起先,大部分学生都很局限,不是春天就是小朋友,显得有些单调,思量再三,我决定放弃半课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觉得最美丽的东西用“画笔”创作出来。立杆见影,此次作品有了明显的进步,各种希奇古怪的想法在他们作品中体现出来,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有些是你根本无法想到的创新,这样他们不仅可以“畅所欲言”,更加深了对“画笔”工具的熟悉和掌握,于是在不停的自我学习和探索中不但开拓了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合理练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篇5

一、由游戏引入新课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把计算机新课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揭示主题。

例如在教“五笔字形的基本字根”一节时,我先用小孩搭积木和搭汉字的示图,启发学生从几时搭过的积木联想到搭汉字,然后拿出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字根积木块),请学生分别到讲台来做搭汉字游戏。学生利用字根积木块搭出了许多汉字,我趁他们兴趣正浓时,适时提出了新问题:汉字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脱口而出:每个积木块。我接着又问: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也就是每个积木块)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回答:笔画。教师提示:我们搭汉字游戏用的积木块,五笔字型叫做字根,字根组成了汉字,而笔画构成了基本字根。这样就轻松自然地揭示了主题。

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小学生往往对单调的讲解、练习,枯燥的理论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学习的自我认知倾向。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的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设和维护,共同协作。这就需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孔,使课堂没有严厉的呵责和训斥,用人性化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教师必须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尊重他们幼小的心灵,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亲切地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对教师没有畏惧心理,认可教师,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对其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达成师生的积极互动,进而营造出活泼、生动的和谐课堂气氛。

2.艺术化的教学语言

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多概念、程序和命令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教师教学感到棘手。如果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教学中的难题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活力,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目录删除命令时,对学生说。删除好比拆房子,要求把里面的东西清空,目录删除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被删除的目录里面的文件被删去,目录才被删除。这给学生留下了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3.动手操作计算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主要通过直接的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并且计算机教育这门学科本来就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传统的理论教学淡化了学生的操作学习,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也让学生感到学习起来很困难。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重视上机操作,让学生既学习理论又多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不相同。个体的思维有局限性,容易陷入学习的困难中。当学生产生困惑,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会一带而过。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或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让学生分组学习,自由讨论,就会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不再是教师讲、台下听的被动学习局面,而是全体学生参与,大家积极发言,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形成学习探究的自主意识。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激起他们的好胜心,自信心也随之增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热情。

三、联系实际生活,通过计算机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便是创新,而且,在近些年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创新教育,当然,计算机教育也责无旁贷,也必须大胆地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Discussion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Explor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Hu Liuyan

(He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School,Zhoukou466001,China)

Abstract:For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process,some existing problems,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xperience,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in order to communicate with mon do our meager strength for the computer teaching.

Keywords: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Computer;Teaching method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率和需求也越来越高。中等专业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是针对信息社会对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然之举。对于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师抓好课堂质量、增强计算机教育的时效性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情。

一、中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现状特点

目前中专的招生对象是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大多学生入校年龄大多在13-15周岁。学生文化基础一般很差,理解能力较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农村生源占多数,部分学生入校前没使用过计算机,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要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信息课中都有所收获,就绝不能照搬教材,而要结合教材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方法策略

(一) 设计典型案例,因材施教

根据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现有的特点,在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时,存在教学指导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针对实践能力培养,设计出难度不同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难度要适当,要有层次性,并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各不相同,当几十个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愈加明显。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把学生的理解能力分为三类,良好,中等,较差。针对每类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中心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由于中专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时,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学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office办公软件时,首先我会针对某一方面设计一些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根据他们实践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讲解。然后布置任务,要求每人有关这个方面做出一个简单案例,可以发挥个人特点,不拘泥格式,最后做出评比。

(三)常规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往往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学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可以采用讲授法。表达要简洁通俗、细致易记,按部就班,以使学生逐步理解练习。注意采用课堂问答式教学法,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尤为重要。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层次清晰,方式灵活。注重比喻说明法,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计算机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手脚相当于输入设备,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之后,由嘴巴等输出设备输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会感觉到比较容易理解。每堂课选择和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决定的,同时也要考虑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等。

三、重视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重视感情投资,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喜欢哪位老师,那位老师的课程就会学的比较好。因此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一份爱心和宽容,使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并逐渐学会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

以上是我从事中专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便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论计算机教学之“任务驱动教学法”[J].柳州教育,2005

[2]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宝峰.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自从计算机进入到初中生的课堂,在短短的十来年,学科的地位,学习的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的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归因于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对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方法谈一些看法。

一、把握全局的教学法

(一)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各校条件不等,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七年级以前都没动过计算机。因此,为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我曾对本校七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关于“七年级(以前)计算机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而基础相差较大。这种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对症下药:

首先,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不绝于耳。

其次,为了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有的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情况。

(二)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

根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的要求,在中学阶段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这是本学科的基本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学生具备了这个基础,就能获得计算机学科方面良好的主体结构,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就要进行严格的基本训练,例如在指法训练上,我首先对指法练习软件进行了精心挑选。挑选的标准有两个:1.要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指法习惯;2、界面要活泼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教学法

对于刚开始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甚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深厚兴趣。我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比如指法、鼠标的使用,如果教师只叙述,不演示,他们很难领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先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操作过程,接下去就让学生作相应的模仿操作,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所以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结束语

篇8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中,单一的教育模式制约了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不也符合学生实际,不利于全体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计算机教学服务很难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求。基于这种情况,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本文分析了翻转课堂教育的优势,并分析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计算机教育方式创新策略,对于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创新发展,有效提升全体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实现综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翻转课堂;计算机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中,教师主要活动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式教育,传统课堂很难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也很难通过计算机教育实践活动得到提升。传统计算机课堂难以兼顾全体学生,因此,近年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翻转课堂不仅可以使学得快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同时还能兼顾到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兼顾到学得慢的学生。

1翻转课堂模式的教育优势分析

翻转课堂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改变师生的教学关系,突出课堂互动环节。课堂翻转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交流服务,也能够把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聚在一起,开展各种小型讲座活动或者是演示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在这种课堂中得到突出,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开展多项互动,在相互学习中,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发展。因此,翻转课堂下,学生不在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而视学习为一种内在的需要,这样,学习效果自然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翻转课堂模式还能够促进课堂管理工作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管理,即使是教师进行严苛的课堂管理,在课堂上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实现翻转课堂教育模式,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课堂管理工作,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活动。这样,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形成,课堂秩序能够保持良好。最后,在计算机教育中实施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不同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和水平不同,兴趣特点也不同,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而实施翻转课堂,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设计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自主安排所需要的学习时间,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快速学习相关知识,而计算机素养低的学生可以放慢学习速度,可以对一段视频进行反复观看学习,已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翻转课堂模式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2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创新

2.1制定教学任务清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设置教学任务清单,并用表格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清单指导学生学习。翻转课堂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是在教学清单中,要明确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教学活动设计等,通过教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制作教学微视频和微测试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任务情况制定一些微视频和微测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这种微视频和微测试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微视频内容要精短,这样,学生才没有学习的压力。另外,视屏设计还需要尽量做到生动,浅显易懂,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自信。

2.3设置教学实践项目

在计算机翻转课堂中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要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设计,能够保障项目的趣味性。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中,主要要设计必做项目和拓展项目两部分内容。必做项目的选择设计难度要适中,能够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保障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效完成必做项目。而拓展项目设计难度可以稍微大一些,满足部分有更多学习需求的学生需要。翻转课堂要通过实践教学项目的有效设计,提升学生计算机动手操作应用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完善发展。

2.4做好课堂教学和课堂总结工作

在计算机翻转课堂中,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在视频学习,视频测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实践项目完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才能保障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在课前,教师就需要先整理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够根据学生问题设计课堂活动内容,设计一些互动情境。课堂教学主要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也需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得以展示。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只是作为一位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问题主要是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的方式解决的,通过这个环节,要能够提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在学生学习之后,师生之间还需要能够交流主要知识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实践项目完成过程的收获和体会进行分享,对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总结本次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功之处。

2.5完善教学考核机制

为了使学生能够重视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在教育中还需要完善教学考核机制。在考核中,要加大实践项目考核力度,能够对考核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保障考核内容的先进性。在考核过程中,要加强监管,防止学生互相抄袭的情况,通过严格的监督保障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另外,要及时公布考核结果,使学生能够即使发现考核问题,并解决问题,相关教师还需要积极做好考核总结工作。总之,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应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在这种模式下,开展计算机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样,更易于全体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实现计算机差异化教学,能够有效实现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引用:

[1]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教学研究[D].杨小丽.华中师范大学2015.

[2]翻转课堂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侯红梅.四川师范大学2016.

篇9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成绩欠佳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是有过打]:经历的往届生,他们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基础差,知识层次不一,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中职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担任中职学校计算机号业课教学已有十多年,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结合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点,总结出几种有效的方法.将这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理论讲授法,化难为易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问内获得大量而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计算机这门课本身比较抽象.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解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学生感到枯燥、理解记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肓,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想像力丰富”特点,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表述得生动、浅显易懂,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二任务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程序和数据由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输入到电脑,存放在存储器中,然后将这些数据送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运算后再将结果返回到存储器中,最后南输设备(显示器)显示出来.控制器在整个运算的过程中都在发出指令,协调各部分的r=作。”这样的讲授,学生一定不会听明白.更不会乔懂。如果教师把计算机比作人的大脑,人脑中的信息由眼、耳、鼻等感官输入,相当于电脑的“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捕仪等)。人脑能够记忆并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相当于电脑的“主机”。人脑中的信息要南口、手输,相当于电脑的“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把主机及内存比作人的大脑.书本比作外存.以此来启发学生,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更形象地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这一如识点时,要求学生了解“于文件夹”和“父文件夹”的慨念。我们可以利用“背包——钱夹——钱”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钱是放在钱夹中的,所以钱是一个“文件”,钱夹是一个“文件夹”:钱夹又是放在背包里的,所以背包也足一个“文件夹”。但两个文件夹中背包是装钱夹的,所以它针对钱夹来说,就是“父文件夹”;钱夹是被装在背包里的.所以它针对背包来说.就是一个“子文件夹”。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我们除了可以这样举例讲解外.更好的方法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新建文件夹”和“在父文件夹中建立子文件夹”的具体操作来理解“父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问的关系。

再比如讲“只读存储器”和“读写存储器”时,可以用银行存钱、取钱来比喻读和写的区别。如此之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主要是看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好讲授法,让理论教学摆脱填鸭式教学的老路。

二、现场演示法,化抽象为具体

理论课只用讲授法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特别是职业中学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如果纯粹足口头上讲解的话,学生一定会觉得枯燥、烦闷,现疲劳、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对所学的知识也不好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用演示法加以辅助,使之生动形象。

演示法是教师运用实物、教具或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和计算机等)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其获得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培养观察、思维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了让学生科学有序地观察发现、充分感知和理解这些材料,教师的演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颖生动的课件演示和示范.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好的演示,往往使学生过目不忘,有助于学生牢圊地掌握知识,激发其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很多刚进职高的新生毕业于农村中学,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他们虽然上过信息技术课,但根本不熟悉计算机,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第一章时.教师讲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这些学生对“示器、主机、主板、cpu、内存”等名词模糊不清.教师不如把学生带到实作室,针对具体的部件具体阱解,这样效果会更佳。

同样,在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时,我们可以用flash做一个动态演示闭,将整个运算的过程通过箭头的指向一步一步地显示出来.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实物,学生也好理解。当然,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这个工作原理.教师还可以采取角色表演的方法:找5个同学,分别扮演输入设备(如键盘)、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如显示器),再找几个同学来扮演数据,然后让这些“数据”扮演者在“控制器”扮演者的口令下进行移动。这样的演示方式,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进行学习和了解。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

三、实作练习法,化知识为技能

新课程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尤其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教师只是在理论上泛泛地讲解,学生很可能什么也听不懂。就如同学游泳,如果我们只在岸上学习游泳的理论、游泳姿势、游泳技巧,而不下水实践,那永远也学不会游泳。计算机的学习也是如此。计算机学科以实践为主,上机时间占70%,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体会计算机的奥妙。教师要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给学生留下实验题目并及时指导.做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大家可能都会有类似的体验.对于有些操作规程,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听起来或看起来觉得挺简单,但在自己实际操作时却觉得非常笨拙,这时才感觉到原来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而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也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自己动手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不会成为“口有理论.动手无能力”的“理论家”。

学生在学习五笔字型打字时,记忆字根困难.导致打字速度很慢,天天打字也会觉得很枯燥.慢慢地热情下降,变得不耐烦。为帮助学生记住字根,活跃气氛,笔者把字根表编成顺口溜。并将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有意义的寓言故事建立文档.然后要求同学们通过“打字高手”程序进行录入,并将结果同步显示。这样的方式,营造了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产生了竞争意识及奋斗目标,原本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经过一段时间的竞比,学生的打字速度有明显提高。

四、任务驱动法,化“学”为“用”

计算机课是职高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科,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都存在着“不知道该怎样学?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的知识又能做些什么”的问题。“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任务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的空间。

在教学word“图文混排”时.考虑到中职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都有勇于尝试的探索精神。于是,笔者预先设置了任务:请同学们自行设计一张贺卡。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搜索各种资料与图片,遇到问题及时请教教师、查阅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如何在word中捅人图片与艺术字、如何设计版面。

而在excel教学中.笔者先请计算机班的学生帮班主任老师一个忙:在规定时间内,将班级所有同学期末考试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将计算机成绩大于95分的筛选出来.老师给予表扬:另外再制作一张课表。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马上积极行动。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自我价值实现与内心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要做好作品的评价,评价时,可以先让同学们发表一下对作品的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不能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再总结出学生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同样,在教学powerpoint时.笔者先做了一个电子相册展示给学生观看,随即布置任务让学生也做一个电子相册。学生的创作灵感马上被激发,随即就去搜集照片开始制作。制作完毕进行交流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五、小组协作法,化被动为主动

针对中职学生生源复杂,知识基础高低层次不一致,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就是在实作课时把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布置一定任务后,由组长组织小组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成绩好的实作能力强的同学就可以带动并指导学习差的实作能力差的同学,以达到学生指导学生的目的,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团体学习,互相帮助的意识。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组装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几名同学协作共同组装一台计算机。随后教师进行评价。

篇10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熟练应用并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课程本身也具有操作性强的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多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参加实际操作。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教师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WORD的应用的时候,利用编辑中的“查找”“替换”可以对需要修改的文本进行修改,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都会觉得很简单,一听就明白了,可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学生会发现自己可能会操作有错误,无法对文本进行修改,有的学生忘记选中文本,有的学生忽视全角、半角的转换……这些问题都是他们在实践操作后发现的。通过实际练习学生会更加注重操作中的要点,做到准确无误,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计算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多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结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计算机中的很多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教师的在课堂上的工作量也减轻了,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教师可以用教学课件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指导,让学生明白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也是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学习公式函数的运用和电子表格单元格的引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来简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计算机技术是在不断更新和改进的,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为教师不可能全面的将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白操作的原理和关键,通过他们自己的钻研和探究去掌握问题的实质。当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去解决随着而来的新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探究那些深而难的领域,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就有了主动参与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数据筛选处理课前,要求学生将每月水电费超过100元的名单筛选出来。学生已经学习过WORD中的表格知识,我让他们根据以往的知识先去自己思考研究一下,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好胜心,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聪明的学生很快就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这时,我才引入电子表格数据筛选法,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听课,而且他们经过了一番思考,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教师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进步,摆脱常规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可以从别的学生那里学到很多的知识,这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高涨。例如在学习WORD中插入图表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去讨论:插入图表的关键是什么?图例和图表的标题该怎样标注?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非常激烈,通过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各种学生们想要的图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去积极思考,也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