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绿色校园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建绿色校园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校园;园林式单位;创建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56-02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新校区2007年落户合川,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作,按照“园林、生态、和谐、人文”校园的创建理念,先后投入园林绿化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通过精心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布局,选择名贵及适宜植物品种180余种,重点打造校园内的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使学院育人环境优美静雅,景色怡人,树木葱郁,四季花香。目前,校园内绿地面积32.47公顷,绿地率达到36.08%,绿化覆盖率达到40.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4.05平方米。
通过近年来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移通学院已经形成了“春绿、夏花、秋景、冬香”的园林绿化建设效果,达到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创建标准并通过验收,实现了人居环境和绿色校园。
一、大手笔运作,创建工作措施得力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重庆市级“园林式单位”的创建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院办、后勤处、工程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细分为园林绿化建设、宣传教育、园林管理三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园林式单位”的创建工作。学院把创建“园林式单位”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制定了创建“园林式单位”活动方案。通过签订“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责任书,将学院的环境、卫生、绿化等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使创建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学院制定有绿化人员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标准对绿环队伍实行严格考核和奖惩。在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专项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从而保证了创建工作和日常环境建设工作的落实。
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校园绿化建设,认真学习市政园林部门有关“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评估细则;实地指导学院园林绿化建设情况,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全员统一认识,措施到位,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宣传到位,全员参与
(一)增强园林环境素养和创建意识
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学院发挥信息技术特色和优势,构建了校园园林建设网络专栏和相关论坛;通过宣传标语、工作专栏、校园广播、广场LED大屏幕进行广泛宣传,把校园园林环境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学生工作中,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校园风景图片展等形式大范围、多渠道宣传创建工作和具体措施。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环境素养和创建意嘲识。
(二)坚持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在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学院也把提高师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建设作为创建“园林式单位”工作重点来抓。注意把环境教育与养成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生态园林校园建设塑造校园文化,把整个校园建成环境教育的大课堂,使师生耳濡目染,受到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的启迪和教育。实现园林环境的美化和教育化,充分挖掘园林环境的教育功能,达到园林与教育的和谐。
(三)全员参与建设园林校园
学院领导干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和创建宣传活动;学院工会俱乐部组织广大教师进行办公室、住宅等室内绿化布景;广大同学通过公益劳动、社会实践、重庆市大学生“六个一”活动建设“大学林”,美化校园;工程部、后勤处在做好园林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结合合川区“五城联创”工作安排,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保护活动。学院团委还成立了“园林式单位创建志愿者”,维护校园环境。全员参与,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创建工作。
二、高起点规划设计,建管并重取得大突破
(一)高标准设计与施工
新校区建设以来,学院坚持高标准规划、景观式建设、快节奏运作、规范化管理,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绿化贯穿到整体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日常管理之中,始终坚持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校园设计目标。校园总体建设规划由国际知名的德国HLD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园林景观施工由重庆市吉澳园林景观有限公司负责,绿化由具有重庆园林施工二级资质的重庆何家园林景观有限公司实施。
(二)树种多样四季花香
学院园林环境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山水园林景观,保护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形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在建设实施中,充分结合学院的地形地貌和原有的植物资源,兼顾园林建设和植物造景,配置品种丰富的乔木、灌木、花草及盆景,广选樱花、红枫、银杏、桂花、铁树、桃树、棕树、爬山虎等植物品种科学栽种,绿色满目,层次分明,点面结合,呈现出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突出了鲜明的园林特色。
(三)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品味
学院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校园地势,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五年来,按照以点带面、分布实施的原则,学院绿化和景观建设四年问投入1200万元。种植银杏、香樟、小叶榕、黄桷树、红梅、黄葛兰等常绿、落叶乔灌木180余种,摆放盆花1200余盆,有效地提升了校园内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和档次。
(四)功能分区合理,建成“一园一湖立体多带”园林景观
校园绿化布局合理,整个校园分为生态公园区、休闲区、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区。各区的功能不同,绿化也因地制宜。在不同功能区的绿化中,利用植物创造环境,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打造“绿线串珍珠”的校园绿化格局,做到绿与美的合理结合,凸显校区植物配置的新意,形成心旷神怡的校园景观长廊。
1.花果山公园保持原生态
花果山生态公园,位于校园南区西侧,占地20亩,学院在基本保持花果山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铺设了林间小道,修建了亭榭,增添了座椅,补种了桃树、樱花等乔木。山脉绿地与校园绿地紧密相连,散步其中,山林葱翠浓郁,曲径通幽,凉风习习,鸟语花香,花团锦簇,自然清新。花果山公园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之人工专业化的点缀构建校园绿化的亮点,为师生员工提供了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天然氧吧。
2.镜湖雅园相映生辉
休闲区由镜湖和雅园组成,位于图书馆南侧,占地32亩。镜湖是因势而建的人工湖,水荷相依,波光粼粼,湖光月影,垂柳堤岸,风景秀美。
雅园引进主题苗木,设立景观区域,环境优雅,亭台、喷泉、流水、竹林小景搭配羊蹄甲、草皮、杜鹃、紫薇等绿植,鲜花草地中依地形点缀以小径、石凳、景观灯。镜湖雅园因地制宜匹配环境造物的意境,为师生创造了晨练、读书、休闲、交流谈心的心旷神怡之地。
3.教学生活园林和谐统一
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校园广场等通过四条校园主干道联通,道路两侧种植了小叶榕、黄桷树等绿荫植物,建筑物周边分层次种植了珊瑚、杜鹃、黄桷兰、樱花、垂枝榆、桂花树、棕树等植物,室内摆放了盆景,图书馆顶楼建设成了空中花园。通过以上布局,基本实现了平台公园化、室内盆景化、地面树、草、花、建筑园林化。林木成行,植物群落层次错落、色彩丰富,园林空间疏密相间,校园环境和建筑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三、建立园林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呈现新亮点
篇2
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全面推进道德建设
(一)深入开展师生道德教育
1、以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2、以学习宣传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两会精神为重点,加强学习。利用校园广播、职业教育报、校园局域网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习宣传氛围,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成为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的动力。
3、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教师法》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
4、贯彻科学发展,解决突出问题。继续巩固扩大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转变工作作风,凝聚人心,激发干劲。坚持回头看,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集中解决。
(二)积极开展读书育人、文化育人活动
1、以红色经典和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开展以“读一本好书”为主题的读书征文、读者访谈等活动,继续实施“爱心书库工程”。
2、深入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传统民俗系列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富有传统特色、地方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二、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1、以构建“文明校园”为目标,切实加强学院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实行人本管理,在工作中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实行依法管理,深入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使广大师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努力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
2、广泛开展“人文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教育活动。通过文明班级、文明教研室、文明个人的创建活动,把工作重心放在育人氛围的营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师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
3、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迎世博、迎亚运”为主题,积极倡导文明言行、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勤俭节约之风。继续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
4、搞好“6.26禁毒日”宣传活动和“世界艾滋病预防宣传日”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拒绝诱惑,远离网吧”、“远离赌博,远离不良嗜好”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反斗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意识。
5、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认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搞好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表彰工作。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学习道德楷模,践行公民道德”演讲活动,在学院营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6、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整合志愿者队伍,切实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体制机制。
7、认真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根据自治区、市文明单位创建标准,加强硬软件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上台阶。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书育人良好形象
1、深入学习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和“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主题实践活动,并在教师节将活动引向深入,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我行动。
2、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节能减排。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一粒粮”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勤俭节约教育,使勤俭节约逐步成为师生的行为习惯。
3、引导教师向科研型、双师型教师转型。开展切合学院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和教师基本功训练。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4、积极探索创新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论文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研究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行风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确保校园安定和谐
1、加强学院管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政务、事务、财务公开,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
2、不断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健全学院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4、发挥校园警务室作用,推行校园安全责任险制度。努力构建平安、文明、健康、和谐校园,确保教育稳定平安。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教育发展氛围
1、充分发挥校内外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2、加强与教育局文秘科
和党办的沟通和联系,在各大媒体推广、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展现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良好形象。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性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要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投入到位,做到有组织、有活动、有队伍、有办公设施。
篇3
一、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既能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临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颗绿色明珠,生态是临安最大的比较优势,也是我市核心竞争力之所在。2003年,我们确立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目标。但这一战略从提出到逐步被接受,再到成为临安经济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经历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思想统一和再统一过程。2000年,我们提出发展生态经济这一构想时,没能得到广泛认同。有的同志认为,强调生态偏离了经济发展的主线,不利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有的同志把生态经济片面理解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等。针对分歧和争议,我们请来专家学者,对全市广大干部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并掌握有关生态学、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最新理论,努力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随后,全市又广泛开展了发展战略调研,通过调研,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逐步得到统一。2003年,在临安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的战略目标,并作出了以生态市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战略决策。
二、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努力实践循环经济
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临安已经初步构筑了一个包含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城镇四方面在内的生态经济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是一条符合临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和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大力实施生态农业项目工程,打造“百里绿色经济长廊”,加快建设木、竹、桑、果、药等十大绿色农产品及原料基地,培育发展竹业、畜禽、果品、蔬菜等产业。二是打响生态农产品品牌。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推动主导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以生态牌来不断提高临安农产品在沪杭宁市场的知名度。三是延长产业链。按照经济生态化原理,总结生态农业模式,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在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提供竹、木、茶叶、蚕茧、药材、果品等农产品及原料的绿色生产方式。四是规划建设好生态公益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制定林地利用规划,建设了140万亩钱塘江、太湖流域生态防护林,实现了“以林蓄水、以水养林、以林富民、以民护林”的良性循环。
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致力做大做强生态工业。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坚决淘汰印染等行业,关停并转污染大的企业,加大对中小环保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行新产品、新工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培植一批市场潜力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企业集群。二是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以青山湖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骨干和11个工业功能区块为重点产业集聚平台,推进生态工业集聚点建设。扶持发展一批生态型优势产业,引导企业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优化企业空间布局,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同时,加强对入区企业的环境管理,减少污染排放,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定期产业政策导向。及时出台有利于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积极引导和推行清洁生产,积极鼓励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获取产品环境标志。
深化发展生态旅游。通过二次创业、资源整合、品位提升,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建设休闲度假基地,使旅游业成为临安的支柱产业。一是突出生态主题。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路子,建设一批高档次的休闲度假精品组团,打响“天目”、“钱王”两大品牌,把临安建设成为中国著名的生态旅游城市。二是创新市场运作机制。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广泛吸纳民资办旅游,促进旅游经济迅速成长,着力开发沪、杭、宁游客所喜好的旅游产品。三是优化外部环境。在推动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开展旅游促销,以中国天目山森林旅游资源博览会为载体,烘托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软环境。四是发展乡村旅游。打响“农家乐”旅游品牌,使之成为集居住、旅游、休闲、观赏和养老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业态。
着力打造生态城市。临安被誉为“森林中的城市”,主要得益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一是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城镇。结合区域特色,遵循生态规律,超前规划,分步实施,体现生态城镇的经济载体特征,发挥生态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村已基本完成生态规划。二是以“创建”活动丰富城市内涵。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有力推动。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和生态市,通过各类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三是按“环”、“线”、“块”的布局绿化城市。“环”就是保护市区周围天然林;“线”就是沿杭昱高速公路建设一条生态公益林风景线;“块”就是在市区建设一批高档次的绿色精品工程。
三、创新举措,综合施策,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从试点示范入手,创新举措、综合施策。当前,要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协调推进,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内容,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1.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洁、宁静”五大工程。“蓝天”工程:全面削减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解决废气和粉尘排放污染问题;加强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监测和回收利用,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治理,积极实施酸雨控制规划,扩大城市烟控区范围;加快城市管道燃气项目建设步伐,推行城区集中供热等。“碧水”工程:通过全面植树造林的森林重建工程,逐步改善内陆降水循环和控制洪水泛滥;推行清洁养殖,减轻畜牧业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过度压力;加大对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大力推行工业企业废水循环利用、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系统工程,切实做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快城市污水厂的截污纳管工程和城市污水厂二期工程建设和青山湖污水处理厂建设。“绿色”工程:认真实施百公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交通主干道植被修复工程和废弃矿山植被复绿工程;树立城市大生态园林观,做到青山碧水与城市建筑、园林小品、公共绿地融为一体;全面开展绿色校园、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绿色社区、绿色人居、绿色企业等各类“绿色”创建活动。“清洁”工程:加强城市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展农村的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一工程,加大农村改厕,改水工作力度,推行农户粪便的三格式密封和生化处理。“宁静”工程:完善嗓声达标区建设工程,加大对道路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企业噪声整治和管理,合理调整各专业市场和客运站,完善交通设施。
2.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生态经济是制度约束的经济,其开发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一些机制和制度,如生态转移支付机制、污染配额机制、市场激励机制和政绩考评机制、干部奖惩制度等方面的建立和完善,使生态市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政府推动,更是一种市场行为,从而更好地保证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联动。
3.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大区域协同战略。实施区域协同战略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取向。区域合作主要应该抓两手:一是抓好市域生态建设,构筑生态经济,依托产业转移,适时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寻求资源要素制约因素的化解途径;二是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协同与配合,在更大区域范围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区,转化生态资源为生态生产力,把青山碧水蓝天展示给世人,留给子孙后代。
4.加快推进生态产业集聚点建设。依据生态环境功能区块的划分,合理定位,整合提升,进一步做大做强已有的11个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集聚点,有效推进产业整合和要素集聚的形成。下一步,我市将在《生态市规划》的基础上,侧重谋划生态产业集聚点(区块)建设的思路。通过生态产业集聚点内产业的横向耦合,使不同工艺流程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通过产业的纵向闭合,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保及能力建设于一体,使一、二、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在区块内部形成完善的功能组合。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创建
校园和谐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创建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所以,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努力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提炼大学文化、创建和谐校园这项伟大而又系统的工程中去。
一、创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思路
(一)民主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1、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
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和完善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课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
2、改变学校的各种管理方式
在管理工资制度方面,应在继续推行结构工资制的基础上,采用“按劳分配、优质多酬”的计酬方式,取消统一的工资福利;教师聘用方面,在继续推行教师聘任制的同时,根据实际工作的绩效执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弹性政策,率先改变职称终身制;制度建设方面,继续施行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教职员工的行为,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既重过程投入又重成果效益,将质量考核与多元评价统一起来,以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其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和谐发展的教职工队伍。坚持在合理评价基础上“以岗定员,按劳分配、绩效挂钩、优绩优酬”的人本化管理的价值取向。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实践
在具体实践中,应坚持改革未动、宣传先行的原则,先“投石问路”,然后“冷水泡茶”,采取分类座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集思广益,同时利用全校教职工大会的形式来个“洗脑风暴”,通过交流沟通、换位思考,“跳出庐山看庐山,才识庐山真面目”,使大家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学校制度的出台同步进行,恰到好处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彰显人文特色,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净化、绿化校园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针对学生特点,以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等为重要载体,以第二课堂为有效途径,以素质养成为主要目的,逐步形成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针对教工特点,以重要节庆和重大校务活动为契机,以专职青年教工和离退休教工为主体,以广泛参与为前提,开展经常性、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通过积极引导和建设,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质量,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创建活动的感染性。
2、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园林化工程
在改善和提高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学员活动场所,提升校园环境档次和文化品位的同时,号召全体职工为学校“栽一棵树、种一盆花、献一条计”,美化、绿化校园,进一步增强全体职工热爱学校、关心集体,以校为家的意识。我们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朝着使校园环境更富有人文色彩的绿化、美化方向努力,力求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流水都会唱歌,每一棵树木都会育人,每一个学生都能领悟校园文化的含义,发挥环境熏陶人、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3、加强树木文化的宣传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立牌和挂牌的形式,对主要景点和花木进行全方位的文字介绍,并赋予植物诗情画意,比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松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树;象征着团结向上、力争上游的白杨树等等,对师生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还可设立文化宣传长廊,利用校园内的橱窗对植物进行详细介绍,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欣赏和享受绿色的同时,也能学到植物知识和绿色文化,把绿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还要做到,在校园内、教室走廊、教室内,电话亭、自行车棚,各类教育名言、格言或其他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和图画随处可见,让学生举目所及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创建安全、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1、形成全方位的安全教育氛围
将安全工作当作重中之重,始终将其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要经常研究、部署、安排、检查校园安全工作,经常过问并利用各种场所讲安全,值班期间查安全。在长期坚持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安全教育体系和管理网络,通过班会、课堂教育、心理咨询、校园广播、宣传板、校报、报告会、校园绿色网吧等多种形式,形成全方位“人人讲安全、个个想安全、事事抓安全”的安全教育氛围。
2、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要把培养学生正确做人、安全做事放在首位,始终围绕学生这个主体,紧抓教育这个主线,立足于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人格培养,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教育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手段。
3、人防物防相结合,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
将门卫、学生公寓、食堂、饮用水等列为校园安全的重点,努力确保门卫、公寓、食堂、饮用水等无安全隐患,为公寓更新、增加、配置相应的灭火器,安装报警电话。同时要对公寓管理员进行专门的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住宿学生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并在全校成立经过培训的、以校卫队和公寓管理员为主的义务消防队,从而提升校内自救的能力。
三、开展探究式教与学的研究,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学校要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也要加强教师的情感教育,强化职工服务意识,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探究研讨为主要形式,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全面育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更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篇5
1、加强生态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的基本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既要正确利用资源,也要切实保护资源。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
2、加强生态建设是白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白河县地处山区,工业欠发达,但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然而多年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生态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工业主要以资源型工业为主,资源消耗大、加工水平低、污染排放多、附加值不高。因此,白河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充分发挥地方生态资源优势的县域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
3、加强生态建设是改变白河县落后现状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白河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的窘境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制约发展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县域经济还缺乏永续的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支撑,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彻底改变落后现状,必须破解白河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吸取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老路子。只有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加快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才能尽快地走上一条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石泉贫困落后的面貌。
二、统筹白河县域生态产业发展为建设美好白河筑牢产业基础
1、发展生态农业。根据我县农业资源和地理条件,对全县农业发展进行生态功能区定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大力开发优势特色农业,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做强以蚕桑、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做优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山林经济,做足以水资源开发为主的涉水产业,做精以蔬菜、烤烟、中药材、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天宝、中营两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户圈沼菜、林产药养加,三位一体的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壮大绿色产业。
2、发展生态工业。按照“绿色、循环、节能、环保”的要求,坚持横抓产业集群,纵抓链条延伸,整合优势资源,坚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形成以电力能源、蚕茧丝绸、生物医药、特色矿产、新型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坚持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加快白石河工业园区和红石河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吸引优势企业入驻,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带动效应,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快速腾飞。
3、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最佳结合点。白河山青水秀,景色宜人,随着襄渝复线、十天高速公路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只要突出山水特色,坚持发展生态旅游,就能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实现旅游产业的新跨越。并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三产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4、构建生态家园。发展生态经济要利用城乡建设这个平台,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蓝天、碧水、青山、人文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绿色城镇。一是要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生态平衡理论,以创建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抓手,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水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全县生态总量有一个稳步增长。二是重点抓好县城环境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大县城绿地建设,实施借地生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建设居民休闲公园,让绿色拥抱县城。三是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实行县城与集镇建设两轮驱动,集中打造中心城区,建好重点集镇,和农村生态社区,充分发挥城镇在促进循环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推动作用。
三、完善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成美好白河保驾护航
1、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作为“切入点”。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使生态文明家喻户晓,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相互配合,协同完成环境宣教的各项任务。
3、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考评机制。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推行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制订可以定量评价标准,把生态环境等指标,纳入各镇各部门,企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篇6
关键词 节约型校园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高校落实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可以节约教育资源,还可提高办学质量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但目前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手段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师生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要求管理手段也要不断更新。然而,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对校园的能源利用统计和掌握仍然依靠传统的手段,这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漏洞,不利于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二)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长效机制。
大部分高校缺乏一套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以能耗指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当代校园能耗管理规章制度,对不合理用能的处置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各种设备老化,缺乏节能设备的投入。
有些高校由于教学楼等公用场所的年久失修,水电管网设施老化,跑、漏、滴等现象严重。同时,还有的办公区域未采用节能产品,这些都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四)师生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大部分师生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行动不足,对节约型校园建设认识不够,认为个人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对策
新疆财经大学占地面积近63万平方米,师生员工2万余人。学校提出了“节能、绿色、科技”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建设目标,在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降低办学成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构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
学校成立建设节约型校园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关于开展建设节约型学校活动的通知》、《新疆财经大学节能工作指导意见》、《节能宣传活动安排》、《学生公寓用电指标和控制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学校创建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校还成立建设节约型校园监督工作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对做得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浪费严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实效。
(二)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1、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2011年,学校拆除了原有两台20T燃煤锅炉,实行“煤改气”节能供暖工程,每年减少了13000吨的煤碳消耗。新建学生公寓楼采用电采暖方式,每年减少600吨标准煤的消耗。
2、实施节能保温工程。对学生公寓、住宅楼等公共建筑的外墙、屋顶、地下室等进行节能保温工程,每年减少1700吨标准煤的消耗。
3、对校园管网进行科学规划。针对地下供水、供暖管网因老旧引起的旧,跑、冒、滴、漏现象,学校将水、电、暖、通信、网络、消防等管网进行重新铺设,大大减少了“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
4、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学生宿舍水电采取定额管理方式,每学期每宿舍60度电,超过部分由学生自行购买。在宿舍安装智能插卡节电管理系统和负载识别节电限电装置,既节约用电又保证了学生宿舍的安全。每月可节约用电2-3万度,节电率达25%。将公共场所48w普通灯管更换为24w的节能灯管。路灯照明采用时间控制系统。通过上述方式,全年可节约用电量50万度左右。在新建造的学生浴室中采用智能淋雨控制系统,每年节约50吨标准煤的支出。
(三)实行精细化管理,节约办公经费。
1、进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由各学院编制年度经费预算,并由各学院具体负责包干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各学院自行负责资产的管理和保养维护,同时负责学院内设备的调配使用。不仅激发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最大程度地降低办学资金支出。
2、实行节约化办公,降低办学成本。设立学生事务服务大厅,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了办事成本。按照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实行OA办公自动化,尽量减少纸质材料的打印、复印。各类文件,尽量通过校园网方式。校园内部传送的纸质材料,一般实行双面打印。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节约会务、接待、差旅费用。切实改进会风,减少会议数量。在公务接待中坚持热情、节俭的原则,不超标准宴请,不重复宴请,不安排无关人员陪餐。提倡“绿色出行”,为教职工办理公交卡,在市区内办事的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长距离需使用公务车辆时,能几人同行的,尽量乘坐一辆车。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节约校园氛围。
1、开展专题活动。定期开展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观摩活动;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开展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发明、竞赛等实践活动;开展节水、节能宣传周等活动。
2、培养节约校园文化。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平台开展宣教活动;在学校食堂张贴宣传标语,向全校师生发出共同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争做“光盘行动”发起者、推广者、监督者。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营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良好环境。
(作者: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参考文献:
[1]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篇7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71-03
根据现代内部控制理论,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办学的合法性、资产安全性、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性,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率及效果,确保高校发展战略得以实现。内部控制贯穿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始终,不仅包括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还包括高校整个管理体制和组织构架的控制。笔者认为,高校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制衡、成本效益等原则对其进行建立与实施,同时将高校经济管理的关键节点作为控制的重点,进而确保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与现代内部控制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缺失。分析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这对于提高高校的经济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内部控制的缺失入手,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一)高校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实现控制目标的全过程。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企业而言的,但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嬴利性的系统,其性质较为特殊,所以国内的一些学者将高校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为:为确保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有效降低高校在运行中的各种风险,促进高校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进而在高校内部管理过程中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等的总称。高校的内部控制为其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保驾”的作用[1]。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特点
首先,高校内部控制历经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它根植于高校的各项管理,并伴随着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地进行整改。其次,高校内部控制是由全员共同参与实施的,从校长到二级院系负责人,从职能部门到各具体单位,全体教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实施都负有监督之责。再次,高校内部控制的实质体现为相互监督、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它能够适时地帮助高校识别和处理所遭遇风险,鞭策高校战略目标的达成。最后,高校内部控制能够保障管理者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逾越以及串通舞弊等因素的存在,难以确保每个单位都能成功。
(三)高校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第一,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校园文化等。第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高校系统分析、及时识别学校在运行过程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第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高校依据风险评估结论,采取相应的对策,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第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高校准确、及时地收集、传输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以确保此信息在高校内部、外部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第五,监督。监督是高校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其有效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并及时整改。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了内部控制,且采用了很多办法和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还远不能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经营管理需要相适应,缺失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对内部控制认识上存在偏差
学校高层管理者对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拥有的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相关的理论和法规支撑,至今大多还滞留在内部会计控制层面。没有把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提升到应有的认知高度,没有把防范和规避财务等方面的风险纳入到内部控制的范畴,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2]。因高校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尚待完善,使得学校管理层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感认识不足,对是否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持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引发了系列经济和财务问题,甚至造成了直接的经济犯罪,使国家和单位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隶属管理领域,贯穿于学校各项管理活动的始终。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经济活动呈多元化趋势,现有的内控制度与高校经营管理活动的矛盾日趋尖锐。主要表现在:第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与内部控制制度间的矛盾凸显。原有的制度规定已无法顺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无法适应当今高校的发展需求,致使过去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或大部丧失其合理性,所以急需修订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新问题不断涌现,而相关的内控制度设计的却不够全面,没有涵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渗透到各个领域,彼此间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体系,在应对复杂多变的高校经济业务时,甚至出现了管理制度的真空领域[3]。由于一些经济活动缺乏相匹配的内控制度监管,所以急需制定新的内控制度。
(三)校园文化氛围缺乏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校管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高校内各团队所认同的高校精神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目前很多学校对内部控制的认知还滞留在内部会计牵制阶段,没有将内部控制提升到组织文化建设的高度,内控制度的执行仅限于高校会计系统内部,财务部门的职责,远未能提升到校园文化的层面,使广大教职员工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势必会影响到内部控制在学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强化高校内部控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任重而道远,要逐步适应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与职责,政府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规范教育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确保高校的办学自。”办学模式由垂直管理转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办学,这使高校的理财环境发生了巨变,财务管理难度剧增。在客观上需要高校对教学、科研的运行机制、财务管理模式、内部控制制度等加大整改力度,以适应高校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二)强化高校内部控制是顺应低碳经济潮流的需要
当前,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全球主流价值观,它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是主动去珍惜周边各种资源的一种良好习俗,值得我们积极响应并去践行。高校实施内部控制,一方面需要我们积极响应低碳生活,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更应主动去倡导并践行低碳生活。节电、节水以及绿色出行,需要我们从身边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加快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过渡。
低碳经济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其本身代表着自然、安全和健康,同时它也代表着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是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自身的职责。个人哪怕再小的一份力量,都能为发展低碳经济,创建和谐的低碳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三)强化内部控制是缓解高校资金不足现状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高校的扩张过程中,资本金短缺是妨碍其发展的一大短板。各高校大都面临教育经费不足、创收困难、支出增长过快、难以做到收支平衡等尴尬局面。同时,教育经费的短缺会直接降低高等教育质量,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实行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遏制无效投入和重复建设等行为,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确保高等教育优质、快速发展。实施内部控制是学校在关乎生存的激烈竞争中谋求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承载着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对缓解教育经费的投入和需求的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高校内部控制意识
复杂多样的高校运营活动使得内部控制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人、财、物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所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仅限于财务管理,应涵盖高校全部管理体制和架构内的控制。因此,高校建立内部控制之初,高级管理者应站在学校的高度,以管理学校的角度来制定。内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高级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是领导意志的具体体现,而管理层则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和动力,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者和实践者[4]。高校要彻底摒弃过去轻管理、重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无控则乱”的理念。只有认识、监督、措施到位,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充分挖掘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内控制度才能逐渐走向完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管理的实施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制度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高校内部控制属于管理制度的范畴,囊括高校所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它的建设须遵循客观规律和依据各种法律法规。这也说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不仅要符合高校的实际,而且还需结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按高校和经济业务管理的需求,建立适合高校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需依据国家的各项法规、法律,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要根据外在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不断修订完善。第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应约束全体教职员工包括学校及各级院系领导,明确各自职权,所有人员有责维护内控制度的实施并接受其制约和监督。第三,内控制度应涵盖高校内部所有管理过程、内容及相关管理岗位。第四,内控制度应确保高校内管理架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权责的合理划分,确保各机构和岗位间责权分明、彼此监督、相互制约,建立内部牵制机制[5]。
(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校园文化应充分体现以师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校园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寻求控制思维的突破,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期望用一种文化的力量来促成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激发对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并引导其为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而勤奋工作,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各种渠道、方式去影响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工作的重心和关键点放在校园文化的创新上,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责任、进取、奉献和协作的大学精神,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人,用先进的事迹感染人,用崇高的精神鼓舞人,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现代管理和和谐发展理念,提高师生员工的风险、危机意识和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大力倡导严谨治学、治教和治管,逐步形成行为有规范、工作有程序、考核有标准和执行有力度的局面,反对松散慵懒浮躁风气。同时,高校还应增强校领导及各层次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依法决策办事。
参考文献:
[1] 张永成.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6):897-902.
[2] 晚常青.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1,(22):67-69.
[3] 石菁菁.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2,(11):154-155.
[4] 王刚.刍议高校内部控制缺陷与完善对策[J].商业会计,2011,(2):28-30.
[5] 杨雅兰.高校内部控制新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1,(5):61-64.
Thinking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NG Fei
(Financial department,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篇8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责任到人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为创建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标准要求高,必须依赖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乡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乡长、分管环境保护的副乡长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创建全国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办公室,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党政主要领导做到了创建初期定目标,创建过程定思路,关键问题定决策,疑难问题亲自抓,重点工作定时限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化考核、落实责任。乡政府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抓发展的第一责任,做到三保证,即:保证创建力量;保证创建经费;保证依法实施。及时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在统一思想、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同各村、各企业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力求责任目标的制定切实可行,坚持责任目标的落实跟踪考核。三是合理规划,全面部署。修订编制了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详细规划,主要突出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美化、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工业商业、住宅小区、文体活动广场、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布局;道路绿化、人文景点、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全盘考虑,充分体现小康社会、环境生态乡的一流风貌。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增强认识
我乡始终把强化宣传,增强全民创建热情,作为搞好全民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领导会议讲话,并利用乡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环保科普宣传资料广泛宣传全民创建生态乡镇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抓优美创建,就是抓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子孙。在乡集镇设立环保宣传标语7幅,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二是举行环保培训。对乡村干部抓环保国策、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性、事业性。三是组织专题活动。结合创建绿色学校等工作,在中小学举办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学习掌握环保理论,参与环保宣传教育。开展环保进学校活动,大力实施“小手拉大手,环保你我行”活动,告别陋习,从我做起——“创建文明卫生校园”主题活动和校园卫生大扫除,促进创建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互动和联动效应,充分发挥学校在创建生态乡镇中的作用。目前,举办讲座6场次,受训师生达到700多人次。通过深入广泛宣传,参与创建、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乡绝大多数干群的自觉意识,主动意识,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1、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为彻底改善人居环境,2012年以来,根据赣州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要求,我乡积极鼓励村民拆旧建新、维修加固,共拆除危旧房、空心房542栋,新建土坯房改造集中建房点5个,共新建农民住宅楼837套,在乡集集镇区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乡集镇供电、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降低建房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并充分发挥乡集镇金融、医疗、教育、商贸等公共服务机构作用;集镇照明供电线路采取地埋形式铺设,不出现高架网线;着力构建最佳的居住建筑群体与风景园林式人居环境,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心、省心、舒心的居住环境,为全县乃至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2、紧抓政策机遇,着力提升人居环境。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实施的原则,在强化搞好中心村建设的同时逐步推进了部分旧点的改造提升和新点的整体搬迁,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和村容村貌整治项目的实施,积极引导村民新建集中连片、高标准、人畜分离的小康住宅,按照“四个一步到位”(即:基础设施一步到位、绿化美化一步到位、新型建材新技术应用一步到位、新农村建设示范性作用一步到位”)和“三个统一”(统一放线、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的要求,着力对居民点道路、绿化带、活动场地等进行高标准提升改造,全力打造环境优美新。
3、大力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计划,积极推广秸秆气化技术,采用秸秆过腹还田、粉碎还田等方式消化多余秸秆,杜绝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出现。至2013年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55.97%以上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太阳能用户达到1100户,沼气用户达到572户。
4、大力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以通乡路两侧、乡村主干道综合提升改造为重点,加强道路及滩地绿化,实行路林配套,使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7.6%,对中心村内及周边绿化带进行绿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9㎡∕人,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5、创新思路,实行环境卫生卫生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乡村组联动、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村民积极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围绕沿佑、南洲、三个村13公里道路为主干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在重点地段配备专职保洁人员,配备垃圾清运设备,按照分类处理、分批处理的原则,对居民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进行定点存放清运工程。形成“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确保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确保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87.5%。
6、积极推行无公害蔬菜。在推广生态栽培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不使用化学农药,对无法避免使用的,尽可能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打响乡农产品的生态品牌,迎合市场对无污染绿色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1、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建立了农村的环境管理组织,完善了乡镇、行政村的环保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协调、联合推进”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创新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监督监测制度、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环保设施区域共享的管理模式,探索有效的农村环保长效管理机制。
2、推广实用技术。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推广了一批适合我乡实际情况,费用投入省、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简便易行、维护管理方便、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在实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断综合和完善,从而为全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做好技术积累工作。
篇9
[关键词] 节约型校园 低碳意识 低碳规范 低碳技术
地球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决定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必然要贯穿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高校作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关联的文化机构,作为培养人才、传播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它的人员众多、知识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在节约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高校源源不断的毕业生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最长远的支持,接受良好低碳教育的他们,将会把良好的节约理念、意识和习惯带入社会,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良好风尚。
一、低碳视野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缺陷分析
在低碳视野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可以说技术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观念是先导,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目的。以下,我们就从低碳意识、低碳规范和低碳技术三个方面对低碳视野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缺陷进行分析。
1.大学生群体缺乏体现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低碳意识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以及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迅速扩张。水、电、煤、气浪费现象严重,“白昼灯”“长明灯”,供水管泄漏、水龙头滴水,电脑和显示器空运行、打印机电源开关不闭,使水、电、煤、气等费用开支随之大幅上涨。学生食堂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剩饭、剩菜浪费现象。保守地估算,如果平均每位学生一天浪费0.3两粮食,那么每天全校(约1万学生)就会浪费掉300余斤的粮食,一年的浪费总数将达到50吨。
大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定量的节约行为,但这种节约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节约行为,而非主动的节约行为,更非精神层面的节约。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节约是因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动,学生对于节约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省钱层面,而没有把个人的节约行为和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在面对他人的浪费行为时,不能做到有效制止,在对浪费事件的评价上不能上升到应有的社会责任的高度。
2.大学校园缺乏适合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规范
由于学校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有限,导致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不活、管理设备陈旧,从而使得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着低效和浪费现象。例如,学校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盛行比阔气、讲排场等奢侈之风,造成重复建设、过度建设、超标准建设等大量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校园规划设计上,未能大力推广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没有充分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节水设备和器具。
大多数学校经费与公务活动管理上不够严格。各院(部)都存在请客吃饭过于频繁、争相购物等不良风气,使学校各项活动开支大幅攀升。学校各项资产如汽车、房屋、电脑、通讯设备等的频繁更新,直接增加学校建设的投入。而且,高校之间以及内部长期形成的封闭式办学传统,目前还没有根本改变,这就严重制约了资源共享。以高校内部而言,各院系之间资源无法进行共享,有的课程重复设置,教学设施设备重复购置,搞“小而全”,教学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十分低下。据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我国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只有60%;高校仪器设备中有20%处于闲置状态。仪器设备不能满“负荷”运行而造成的资产闲置,使教育成本明显虚高。
由于高校办学没有实行成本核算的内在要求,受益者与责任承担者分离,因此,大学校园中公共资源的浪费无人过问的情况比较普遍,致使水、电、气、耗材、设备使用等浪费严重。例如,办公用品、学生活动用品的分散采购,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低效益使用等,都是制度缺失造成的。
3.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缺乏多样的低碳技术
在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中,大多数学校把目光聚焦在了节水、节电方面,但是,大多数学校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用水控制系统,而且用水设施总体比较落后,仍然使用传统的设备,节电措施的选择上,各高校基本都采取了更换节能照明灯具的做法,部分高校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分段分区计量,用电价格与市场接轨等方法,而涉及到较为尖端的、高智能的低碳技术比较少。此外,针对其他方面的浪费现象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更不多见。由此可知,低碳技术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应用面比较狭窄。
即使某些低碳经济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校园中推广这些低碳技术或者保证低碳技术实施的产品的成本也很高,因此,低碳技术推广速度也比较缓慢,某些低碳产品在校园中受益面并不高。此外,在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中,某些学校虽然有节能、减排的愿望,但是,他们所面对的浪费状况,例如,食堂吃饭造成的浪费,课本、作业本使用带来的浪费,校内资源不能共享,设备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却没有恰当而高效的低碳技术可以解决。
二、低碳视野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途径探析
如前所述,基于低碳视野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离不开观念、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而高校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也确实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处和缺陷,因此,有针对性地从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意识,适合大学校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规范以及合理利用高新的低碳技术方面解决相关难题,探询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方法,不失为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1.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促成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意识形成
创建节约型校园,首先要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节约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将节约教育列为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倡导崇尚节俭,简朴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做到厉行节约人人有责。
应该通过各种校园主流媒体和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广泛传播低碳观念,使大学生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低碳思想,从开始的情感上、心理上认识到勤俭节约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逐渐演变为行为上受到影响、价值观上受到引导。变偶尔的节约、被迫的节约行为为自主节约的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逐步养成,使勤俭节约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把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要我节约”服从变成“我应节约”的主动。例如,随手关停水电,最大程度利用纸张,在教学科研上杜绝重复建设等。此类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作用于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能带来整个高校的节约氛围的形成。
2.创新低碳管理体制,促成适合大学校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规范形成
创建节约型校园,除依靠人的节约意识和道德自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约束和奖励机制。对注意节约、减少耗费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超出定额、造成浪费的行为,应给予批评和处罚。在管理体制上,要打破原有的资源能源管理体系,根据校情,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对教学、实验、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区的用水、电、煤气实行“核定指标,节约奖励,超支自付”的管理办法,对教学、科研外的校办科技产业、后勤产业、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实行“谁使用、谁交费”的管理原则,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实行全成本核算,堵塞漏洞,降低损耗,减少浪费。同时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大高校资源、能源耗费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效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范围。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学校还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加强教学、科研、生活用水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和管理。提倡节约用电。减少电子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合理使用空调,杜绝在学生宿舍、办公室、实验室等处私自使用电炉等电器;教工集体宿舍提倡使用节能电器。会务经费上要厉行节约学校应遵守勤俭办事的原则,严格控制办公、会务经费。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以减少传统媒介对纸张的大量浪费。各单位的日常办公用品要指定专人管理,严格配备、采购、领用和报废制度,提倡修旧利废。高校要进一步精简会议和各类活动,严格控制各类公务活动规模。严格执行出差审批制度,出差期间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出差待遇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和报销标准。严格学校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切实降低公务用车成本;杜绝公车私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的综合效用,开发利用好有形无形的潜在资源,真正做好整合和盘活各类存量资产工作,提升办学效益和效率。学校房产资源是现有各类存量资产中最大的固定资产,要加强对房产的科学管理,实行科研、教学和办公用房的管理改革,以达到合理配置各单位、各部门的公用房。调整闲置和使用效率低下的公用房产资源,扩大公共实验室开放性,促进学校优质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提高各类公用房产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坚持学校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和维修工程公开招标制度,力求优质低价,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严格执行学校设备添置、更新、改造审批制度,可买可不买的暂时不买,能修复使用的不买新的;及时改造、淘汰耗能大、效率低的设备;妥善处理报损与报废设备,可修可用的不得报废,可用的零部件不得出售,报废出售严格按学校招标制度执行。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采取各种手段在校内、校际和校外传输,促成广泛的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从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是创建节约型校园必须解决的问题。高校还应采取固定资源和共享资源相结合的配置方法,摒弃部门所有制,改变各部门“小而全”的状况,要以学科为依托,建立跨系、部的科研中心、试验中心、测试中心等,充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和高档科研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物资资源的空间和时间效益,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将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力争产生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学校也要积极推行招投标和集中采购制度。凡属学校集中采购范围的基建、维修工程、教学仪器设备、办公设备、图书、教材等大宗物资采购,一律实行集中采购,并进行公开招投标。
3.多渠道探询低碳技术,促成低碳技术及其产品的有效使用
拓展低碳技术使用的领域和范围,尽可能多地在校园的各个领域尝试引入低碳技术,克服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保守观念,把低碳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当成一件战略事项,在设计规划、资金投入、技术引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首先,要搞好基本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在满足学校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到科学、节约、集约、合理使用校园土地,安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推广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结构设计力求经济、合理、适用。要做好基本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充分挖潜各种现有管网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基本建设要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均应采用保温、隔热材料,使用节能锅炉、节能电机、节能灯、节能水箱等降低能耗。
其次,在水电等浪费较集中的方面,要倡导校园水资源循环使用,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例如智能淋浴系统、延时自闭、红外感应式龙头等,推广中水冲厕、绿化、景观,上层洗涤用水用于下层冲厕,游泳池和空调用水循环使用、雨水收集利用等节水新方法新技术,并利用好校内外两种资源,提高节水的科技水平。在学生宿舍楼、教学楼等用水设备集中处推广污水回用设施的建设.推动校园建筑节水。在节电的措施上,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如安装DD-T-154型节能灯和其他清洁能源,在电梯中安装变频调速设备,使用声光控灯具以及更换淘汰高耗能旧设备,引入节能新设备等。
最后,要重视制止其他小项目浪费现象时的技术手段的推广。对于剩饭剩菜(包括学生吃剩与食堂做的过剩饭菜)的处理,可以通过在食堂设有回收桶,由专人带走,交相关养殖单位处理。也可以采取了套餐制,销售半份菜,避免由于菜色多样,量大而引起的浪费。对于校园垃圾的处理,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做法是由专人进行垃圾分类回收。
总之,节约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建成节约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高校作为承载着育人功能的高等文化机构,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以低碳、环保为主要生活和工作方式培育和熏陶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成为未来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对低碳视野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路径进行有效地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苏运法,张玉彪,孔晓丹,张帆.财务在节能减排中的导向作用.教育财会研究,2009,(12).
[2]杨雪琴.对构建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的思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3]孙建峰,王俊利.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应用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8,(9).
[4]朱望强,何定淑,李曦,朱伯平.高校节水节能探讨.信息系统工程,2009,(12).
[5]王宗强,尹洁,王颖.关于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理性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3).
[6]韩露.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10,(1).
[7]任晓峰.加强水电节能管理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徐克选.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0,(1).
篇10
罗 婧(1985―),女,汉族,湖南望城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易 欢(1986―),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摘 要:本文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出发,结合学生社团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基于学生社团的高职校园文化展开研究讨论。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职校园文化;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又肩负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培养社会人才,对社会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实用主义日渐喧嚣的社会背景下,现代高职院校只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其校园文化建设状况不容乐观,校园文化的功能也越来越弱化。本文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基于学生社团的高职校园文化展开研究讨论。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高职特色
部分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重心放在物质文化上,而忽视结合职业特色来构建精神、人文素质等深层次文化。职业教育有别于一般的高等教育,职业导向性强。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目前,还有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也没有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整合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不重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脱节
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而忽视营造符合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去引导学生。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管是在建设思路、建设机制、建设形式还是内容上 ,基本都是仿效普通本科院校。这不能体现高职院校的个性和特色,也缺乏独立和创新精神,缺乏根据学校自身的基础、条件进行具体的校园文化设计和定位,导致本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无法相得益彰。
二、学生社团的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学生社团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主要表现有文化创造作用和文化育人作用。结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作者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对策。
1文化创造作用
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中。学生社团其思想体现了学校大多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者,使之很快融入其中,从而进一步强化这种群体习惯。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校风、校貌,体现其文化创造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体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特点。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术技能型学生社团是最能反映其高职特色的学生社团,在院团委和社团部的领导下,目前共有环保类、公益类、社科类、文体类、社会实践类等各类社团35个,会员2000余人。
2文化育人作用
高职学生社团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舞台。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主要分为三类:职业型、公益型和兴趣型。职业型学生社团是以满足成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弥补专业知识在职业实践中的不足。这类学生团体主要包括读者协会、茶礼协会、欣馨英语协会、营养协会、引航安全协会、H普法感恩协会、手绘协会等。如“新芽”环境保护协会、爱心绿色协会、一水和谐学社、零动动漫社等。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学生以加入职业技能协会为骄傲和自豪。公益型学生社团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而结成的社团,如梦想联盟、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创业实践协会、计算机协会、中湘绿色旅游协会等。学生加入此类学生社团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培养、强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兴趣爱好型学生社团是以成员相似或者相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满足成员精神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团,如King 4 dance街舞协会、摄影协会等。
三、基于学生社团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实施途径
在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社团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功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团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社团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高职学生素质、能力的缺陷、社团指导老师配备流于形式、社团运作资金有限。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构建基于学生社团的高职校园文化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对此,结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职业特色的社团工作指导思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规格日益从单一专业型向具备综合素质的宽基础型转变。这种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确立职业教育特色的社团工作指导思想,实施系列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利用一切校内外活动,延伸现代综合素质价值观,突出爱、孝、礼、信、义、勤的活动主题,将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渗透到学校教育。
2健全社团管理机制,创建社团文化
社团作为学校大学生正式的群众团体,其作用、地位在得到学校各级各类部门的承认和认同的基础上,以鼓励、支持、引导、服务的理念为主,着力建立稳定的社团文化传承机制,形成以鼓励为核心的社团文化。
学院团委主要负责社团的考核和评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社团文化:①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②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强化合作意识;③健全考核机制,注重社团质的提高;④完善社团干部培训机制,提高学生干部素质;⑤建议建立健全信息机制,促进有效沟通;⑥健全合理有效的保障机制,维护社团负责人利益;⑦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⑧完善社团内部管理机制,实现传统组织管理与项目管理的互补与结合。
3加强社团思想教育,构建校园文化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社团思想教育。社团活动丰富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内涵,能够创造出向心力、影响力、凝聚力,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以及塑造学校形象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大学生社团文化所主导的社团精神,包括主体精神、民主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它不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延伸,而且开辟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我们要积极开拓社团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社团活动成为思想教育的载体,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结语
学生社团是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依托学生社团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专业人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并总结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网络安全技术解决方案
- 下一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