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中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问题

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其全球化的趋势愈加突显,对于促进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家建设中颁布的经济政策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潜在的政策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会在绿色贸易壁垒中受到较大的限制,影响着其国际贸易活动的正常参与及开展,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经济的顺利前进。

一、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与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之间都存在差别,它对于进口商品实行的限制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为主实施的,使这种保护本国商品及市场的行为合理化了。这种合理只是表面看似如此,而实际上对于国际贸易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歧视性的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另外,绿色贸易壁垒还有着形式上的合法性这一特点,它主要是以国际、国内公开发表的各种环境、环保公约法规等作为实施依据,具备的法律基础是非常牢固的,但是这种合法性也仅仅只是一种形式。绿色壁垒通过自身体现的环保名义藏身与各种法规法律之中,为进口国提出的各种不合理的借口打掩护。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都受到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比较的灵活,使其执行更加便利,出口国要想与其进行抗衡是非常困难的。此外,这种壁垒还存在较强的广泛性,包含着对环境保护以及影响人类健康的所有商品类型,对贸易的生产及销售环节进行干预,对很大一部分的工业产品施加压力。

二、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问题的应对

(一)加强宣传教育及环境相关的认证工作

我国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想冲破绿色壁垒的诸多限制,就需要提高自身认识,那就是低环境标准国家的资源会加速退化,环境污染加剧最后造成其竞争力的下降。那些高环境标准的国家则会从环保型的技术及产品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就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占有更加强势的位置了,其国际贸易开展中的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因此,我国应该对绿色贸易的本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掌握,要了解绿色贸易中的要求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对其中潜藏的贸易壁垒清晰的分辨,使得我国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对外贸易也能与时俱进。在这种绿色贸易的趋势下,我国公民必须不断提升环保意识,展开积极的宣传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国际贸易中应该重视环境相关的认证工作的开展。其中IS014000认证及绿色标志认证是出口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到国际市场中的有效证件。另外,在贸易过程中采用国际规定的环境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才有资格去与其他商品进行竞争。此外,重视对环境相关的认证规范进行宣传,让生产企业能够及时的获得最新的贸易信息,更加顺利的得到认证许可,降低贸易成本。

(二)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的发展能够督促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得到相应提升,为生产的产品更加顺利的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供硬件条件,同时,环保产业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比较强,在其自身获得进步的同时也可以让与之相关的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具备的潜力比较大。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在遵循绿色壁垒的前进趋势的前提下,需尽快的将各类商品生产及销售环节中与环保有关的技术规范及法律等进行完善,对出现的各种违反环保要求的行为都严格的进行惩处。在发展中还应该积极促进绿色增长模式的执行,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另外,在国际贸易过程好,还需要对不同国家颁布的相关环保法规、环境标志等进行研究,形成外贸环境技术的完整的信息系统,为我国相关的企业及贸易部门提供完善的咨询服务,督促企业根据相应的环保条款实施生产,防止出现多余的纠纷或者经济损失。

(三)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活动

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可利用有关条款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的绿色贸易壁垒及歧视性政策,确保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顺利的实施。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应该积极的促进南南合作,实现相关贸易、环境规则更加合理的制定。在WTO组织中,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数量上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对那些超出自身接受力的环境制度进行共同的抵制,相信在WTO的发展中会更加的掷地有声。另外,我国还应该更加广泛的与国际环保领域加强合作,参与到各种环境或贸易组织开展的活动或者谈判之中,让我国能够在与绿色壁垒进行对抗的道路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也对自身的权益提供更加坚实的后盾。

三、结束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及国际贸易活动频繁的新形势之下,我国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也会更加的突出,今后需要对这一问题进程更进一步的分析,加强对各种贸易壁垒的认识,积极的去寻找突破这种壁垒的方法,关键是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探究态度,这样我国的外贸发展才会更加的顺畅、健康,让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旋.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D].暨南大学,2006

篇2

关键词:国际贫易风险转移交货原则

一、关于风险转移的几种理论说法

凤险,指的是致使货物毁损、灭失的意外事由,而风险的转移实际指的就是风险承担的转移,也就是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的承担的转移。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因其涉及的利益重大,因而对于风险转移这一个直接关系双方当事人切身利益并影响双方基本权利义务的问题,各国对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法律中明确予以规定。

二、风险转移的三个原则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关于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的问题,各国经过了长期的争论,在实践中先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合同订立时转移。合同一经订立,即使未付款也未交货.风险即发生转移,货损责任从卖方转移到买方。这种规定大多忽略了对买方的权益保护。当合同订立时,货物仍存卖方手中,风险就已转给买方,这容易造成卖方怠于保管货物的结果,给买方带来损失。所以这种风险转移的原则并不被接受。

2、风险随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发生转移,即在货物所有权转移至买方前,货物的风险由卖方承担,但所有权一旦转移给买方,不论货物是否已经交付,其风险即由买方承担当货物所有权因买卖合同而发生转移时,凤险自然也应随之转移。它在过去是可行的,但是在现在的国际贸易中,独立承运人用先进运输方式运送货物,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往往以海运提单的转移为标志,这种所有权的转移实际上是一种名义上的转移,标的物仍在卖方的控制、占有之下。因此,风险随所有权的转移也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交货时转移,即以货物的交付时间来决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这就把所有权转移问题同风险转移问题区别开来。实务中应以具体交货时间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而不论所有权是否已经转移。在这一原则下,风险的转移是从保管货物免遭损害的角度来确定的,货物在谁手里,谁就更容易保护货物。以交货时间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而不论所有权是否已经转移,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因此,这一原则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普遍推崇。我国采取的是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这一原则。

三、风险转移的时间

根据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时间的原则,《公约》关于风险转移的时间有如下规定:

1、涉及运输时的风险转移。国际货物贸易因其国际性,往往需要经过运输环节,而风险大多发生在运输途中。《公约》第67条规定,如果买卖合同没有规定卖方必须在某一特定地点交货,那么货物的风险在卖方按照合同把货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时起,就转移给买方承担,此即“第一承运人规则”。如果买卖合同规定卖方必须在某一特定地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风险仅仅在卖方将货物于特定地点交付给承运人时方才转移,此即“特定地点承运人规则”。同时基于货物所有权与风险分离原则,卖方保留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并不影响风险的转移。虽然提单在甲公司手中,但根据所有权与风险相分离的原则,并不能阻止风险转移,货物灭失由乙公司承担。

2、在途货物买卖风险的转移。在途货物买卖,也称路货买卖,是指针对已经在运输途中的货物,买卖双方达成的货物买卖。由于货物已在运输途中,买卖双方对于货物的实际情况都不大了解,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交易的风险,所以,确定在途货物风险时要相对复杂一些。《公约》第68条规定,在途货物买卖,货物风险原则上从订立合同时起就转移给买方承担。但如果在途货物买卖是凭单交易,即卖方以向买方交付运输单据作为交货依据时,风险转移提前至从货物交付给签发载有运输单据的承运人时。简单的说就是凭单据交易的路货买卖,在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时风险发生转移,由买方承担风险。同时为保护买方,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卖方知道或理应知道货物已经发生损坏或灭失的事实,而向买方隐瞒,那么货物风险仍由卖方承担,而不按上述时间转移。

3、不涉及运输时的风险转移。针对买方自行安排运输的国际货物贸易,《公约》第69条规定,如果在卖方营业地交货,风险从买方接收货物时起转移,或者在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但遭无理拒收时起转移。如果买方有义务在卖方营业地以外某一地点接收货物,当交货时间已到而买方知道货物已在该地点交给他处置时,风险由此开始转移。

篇3

论文关键词:环境效应;自由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一次激起国际社会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重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们更加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争

国际贸易的开展对环境保护是有利还是不利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自由贸易论者与环境保护论者两派观点。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自由贸易论者

自由贸易论者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世界经济的改善应依赖于个人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个人财富的最佳途径是允许个人按照自己的选择追求其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在对待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上,自由贸易论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将有益于环境的改善,他们的论证依据如下:(1)贸易自由化能促进经济繁荣,增加用于环境保护的资源;(2)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3)贸易自由化促使环保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在自由贸易者看来,贸易制度本身不存在不利于环境的因素,而是由于环境政策设计不当造成了贸易与环境政策之间的紧张,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与自由贸易并不矛盾。环境保护论者反对自由贸易,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政策和自由贸易的实质理解有误,但阻碍自由贸易必将带来全球福利水平的下降。

(二)环境保护论者

环境保护论者关注整个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强调整个人的共同利益,其中包含个人的长远利益;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个人有时需要牺牲眼前的利益。环境保护论者认为:(1)贸易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增加了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存在越境污染时,自由贸易也使其他国家的环境恶化;(2)贸易规则凌驾于环境政策目标之上,会导致环境标准降低。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在污染产业会具有竞争优势,因而促使要素流动到污染成本支出较低的这些国家,使其成为污染的避风港;(3)危险品国际贸易会危害环境,废物进口国比出口国在废物处理与储存方面更不具有优势,废物出口使这些国家没有动力去制定环境政策来减少废物产生;(4)贸易需要运输,这将增加能源使用,从而破坏环境。所以,环境保护者认为要强化贸易成员国制定环境政策的权利,并主张制定相应的国际环境协议及限制性贸易措施来处理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两派在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上的观点迥异,这是由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在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国际贸易过程中,经济学者对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环境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其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环境保护必将影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学术界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设。

(一)“环境竞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哀”的发生过程,其逻辑基础是“囚徒困境”,即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的工业失去竞争优势,为避免遭受竞争损害,国家之间会竞相采取比他国更低的环境标准和次优的环境政策,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经济竞争时更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加剧全球环境恶化。

(二)“污染避难所假说”

如果在实行不同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的两国或多国间存在自由贸易,那么,实行较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较低。由于具有较高环境政策强度和高环境标准国家的高污染企业较高的环境成本,这些企业会倾向于将高污染行业投资到较低环境政策强度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从而造成污染产业在不同环境标准国家间的转移。

(三)”波特假说”

波特等人认为,短期内,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长期内,由于环境压力的刺激,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改造的同时,会改进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环境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些积极因素有利于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些理论假设提供了解释环境保护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分析框架,对构建计量模型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三、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grossmanandkrueger(1991)最早对国际贸易中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后来的学者们多用他们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的环境效应,并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

(一)三种效应的界定

1.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源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传统比较优势分析中将环境因素包含进来,是指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得以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来自给自足的国家会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于一国环境来说,如果出口部门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进口生产部门,那么该国将从扩大的出口中获得正的结构效应;反之,如果进口生产部门的平均污染程度高于出口部门生产活动,则该国将从规模缩小的出口中获得负的结构效应。这样,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使得污染产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重新配置,将污染问题从“清结”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到具有比较劣势的国家。

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在生产活动的污染系数和产业结构布局一定的条件下,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扩大了经济规模,从而增加了污染环境的产品产量,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规模效应使得国际贸易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是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清洁环境的偏好增加,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购买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促进生产厂商对清洁生产过程的投资,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被应用于生产,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在不存在“政策失灵”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降低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使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环境效应分析

国际贸易活动对环境的最终影响是三种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对这三种效应的分解有利于人们明确哪种效应在起作用及其作用效果的大小。copeland和taylor(1994)研究了南北国家间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征收不同税率污染税的前提下,污染工业将向南方国家转移,结构效应使北方国家的污染减轻而南方国家的污染加重;国际贸易促进经济活动扩张,规模效应降低了两类国家的环境水平;收入的增加和两国政府提高污染税税率的行为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技术效应发挥着作用。如果对清洁环境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理论上说,技术效应有可能抵消规模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对南方国家来说,较低的环境标准使它们在污染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也因为它们较低的环境标准,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因此,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

我国学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刘力(2005)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效应作了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将贸易的环境效应解释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产品效应和法规效应六个方面,其产品效应是对前人研究的补充,指与产品性质相关的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产品效应与技术效应密切相关,贸易产品本身或其生产技术若是环境友好的,该产品的贸易带来正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如果贸易增加了有害物质的国际扩散,或贸易产品是濒危物种,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

四、政策建议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虽未达成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议,但此次峰会所激起的各界对环境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她的成功。合理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不仅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达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与长期来看,需要国际社会和各国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起完善的国际贸易体系与环境保护体系。

(一)加强对发展中及不发达国家的援助

根据1990年grossman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环境污染指数同人均收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环境状况逐渐恶化;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因为,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开始较多地关注对环境服务的消费,且已具备了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和资金,能够对降低环境污染指数有所作为。南方国家的人均收人远低于北方国家,当北方国家已对减少环境污染采取措施时,南方国家却在担心经济增长速度。即使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关注不是特别强烈,南方国家也普遍缺少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全球环境质量的提高需要发达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援助。

(二)加强南北环境合作与协调

由于南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着不同看法,南北国家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国际环境立法等方面存在对立与分歧,需要南北国家进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环境政策必须协调好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创新制度激励机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和加强全球范围的国际环境合作。一方面应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措施的协调,重点是环境管理制度和程序;另一方面加强环境标准的协调,减少由于不同环境标准造成的贸易摩擦。当前管理环境的国际措施存在只注重程序,缺乏强制性的缺点。虽然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还面临着如各国对环境协调的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协调方式、协调范围和协调的优惠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环境管理措施的国际协调已经开始,包括国际范围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iso14000)、区域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欧盟生态管理及审计制度(emas))等。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全球环境标准的协调统一,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将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

在中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时候,知识产权保护同样也给中国的发展亮起了红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知识产权危机给这一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和深层的知识产权壁垒面前,努力为开发和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创造有利的环境,不断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显得尤其重要。

一、目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现状

1.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便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三个部分组成,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得到了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另外,中国还在积极研究并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法律和法规。 参加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的情况:中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参加了一些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条约及有关的协定。从1980年中国加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起至今,已经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各种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或条约。此外,中国还积极研究加入其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条约。 开展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宣传活动情况:当前,中国政府围绕着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盗版,采取了一系列宣传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采访、电视广播、定期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宣传,特别是对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了相对广泛宣传和教育。二是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纳入到全国法制宣传教育中,并通过强化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共曝光,意在起到震慑犯罪、警示违规的效果。 知识产权的执法情况: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根据专利法相关方面的规定,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利管理机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为有效实施着作权法,专门成立国家版权局,各省市也相应地建立了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各项保护条例。另外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从只重视行政保护转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均由人民法院最终执行,同时也加大了执法力度。与此同时,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防范能力和保护意识。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自1982年《商标法》制定以来,虽然中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但中国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强,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的研发结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在国外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严重不够,致使很多科研成果得不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甚至使得一些国有品牌在国外许多地方被恶意抢注;即使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来扞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失败。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强和专业人才不足:有关部门在大力支持成立各种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业协会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由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国内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渠道,信息并不十分流畅,从而出现了企业遇到问题不知该找谁的现象。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一方面,目前中国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国内也没比较成熟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缺少一大批懂法律和技术的专业司法人才。

专利保护结构不合理:当前,中国现行的专利申请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个类别,这其中以发明最能够代表专利的水平和质量。然而在专利申请的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的却是外观设计方面的专利,发明仅占27%。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利保护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发明创造,最少的则是实用新型方面的专利,所占比例不到2%。 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研发投入不够:研发活动是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获得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源头和基础。但是由于国家和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过小,致使中国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特别是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普遍偏低,很多企业走的是一条“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道路,这使得中国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结构很难迅速升级换代,在关键技术上主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与国际知识产权体系不相符:中国的立法体系虽然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就建立起来了,但是中国的立法体系中没有关于反垄断的法律,而与反垄断互为补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却没有确立限制知识产权的立法思想。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专利权的垄断行为,但是主要集中调整专利许可行为,对其他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尚无明确的规定,调整范围还不够完整。与此同时,中国没有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和占据关键职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中国的启示及建议

1.转变观念并加强学习:中国是wto 成员,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注意wto、trips 对中国知识产权的规定,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方可更大限度的避免撞入知识产权保护的陷阱。第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改变以往消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态度,积极应诉。有不少中国企业本身并不存在侵权行为,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白白的丢失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机会;同时,中国企业界应完善商会的建立和使用,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这样有利于增强各方面力量的帮助和支持。第二,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科技以人为本。开发、拥有和运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首先,要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而知识资本最集中地体现就是在人的才能和价值上。目前,企业间甚至是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多,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加大了对中国的人才掠夺,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将会失去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次,企业还应该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结构的变革,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知识产权方面的各种知识和规则,强化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全社会人民都懂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选拔一批优秀的青年执法者,并通过赴知识产权保护先进国家留学或者去国内知名高校进修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或者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执法工作者传授有关理论知识等方法。通过加强对知识产权相关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扩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公众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外资的进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打破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将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是知识产权数量大国,但非知识产权强国,尤其是加入wto 后,市场的开放使中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专利方面构成了威胁。我们只有将知识产权问题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加以重视,才能实现将知识产权危机转变为科技发展良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制约贸易发展的障碍。(1)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政策上要从笼统扶持转到重点支持专利项目上来,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专利项目。在资金上,各级政府都应建立专利基金,以财政、企业为主体,广开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那些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2)加强立法,完善法律。进一步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和完善《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以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等的立法。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决好知识产权纠纷。(3)突出特色,借鉴经验。发展经济有特色,保护知识产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符合本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1]叶慧霖.入世与知识产权保护[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顾红文,谈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9).

夏先良.出口与国际专利:中国知识产权的差距与对策[j].开发导报,2007,(10).

王江.从“dvd 专利事件”看企业核心技术的重要性[j].东北大学学报,2008,(1).

董勤.外经贸工作中的专利问题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7,(6).

篇5

[关键词] 劳工标准 国际贸易 社会条款

近年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要求将“劳工标准”作为新一轮WTO谈判的议题,发展中国家对此一直持反对意见。尽管南北国家对待劳工标准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将国际劳工标准纳入多边贸易体系已成必然趋势。

一、西方发达国家要求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原因和实质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出口品对发达国家市场及其传统出口市场造成冲击,同时,发展中国家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还吸引着发达国家技术与资金的流入,这被一些发达国家看成是其国内失业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南北劳工标准矛盾更加突出。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低劳工标准下生产的产品对其构成了“社会倾销”,因此要求将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亦即制定统一的劳工标准,将其纳入多边贸易协定,通过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由贸易制裁、报复等手段达到促使未能遵守劳工标准的国家改善的目的,从而制止这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同时他们认为“核心劳工标准”是人权的一部分,各国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都应遵守。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将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行为,其实质是利用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劳工标准,以贸易制裁为手段,抑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转嫁发达国家广泛存在的社会危机,以保持其社会的稳定和满足某些集团的利益。社会条款的出台其实是改头换面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树立的新的所谓“蓝色贸易壁垒”。

二、我国应采取的立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并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对劳工权利的保护,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国家、社会和企业不容忽视的历史责任。国际劳工标准的执行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稳定,虽然短期内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但是对劳工标准问题的强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具有进步性的。而且,劳工标准问题长期处于世贸组织规则体系之外,反而会导致发达国家采取更多的单边劳工壁垒措施,实则对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不利。但是,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目前制定一个统一的、国际认可的劳工标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行不通。劳工标准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的过程。中国应在平等和广泛的基础上,坚决抑制和反对在未形成任何原则的情况下把劳工标准问题塞进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的做法,更不允许在发达国家操纵的情况下形成所谓的“国际劳工标准”。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劳工标准问题,既要争取国际话语权,又要适时适度提高劳工标准,这样才能减少贸易摩擦,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1.增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加强对话,达成共识。同时,与发达国家进行沟通协调,在逐步提高劳工标准问题上达成谅解,制定综合性方案和阶段性对策,允许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采取阶段性的逐步标准化安排,缓解矛盾,增进交往,促进我国劳工标准的逐步提高。

2.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就劳工标准等问题的谈判,利用世贸组织成员国身份,对与我国有切身利益的劳工标准的制定及实施施加影响,使我国的经贸利益体现在多边协议中。

3.积极研究国际劳工标准问题和“社会条款”的内容及其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工立法,使之与国际相关法律接轨。同时要切实改善我国劳工状况,加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加快我国企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尽快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摆脱在低档劳动密集产品出口上与它国过度竞争,贸易摩擦增多的局面,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优势。

5.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加SA8000等国际认证体系。如今SA8000已经成为企业通往国外的“通行证”,因此,我国企业切不可坐以待毙,必须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

四、结束语

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加强保护劳工权益,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没有本质差异。目前劳工标准一步步走进世贸组织已是事实,我国既要反对那些无视各国发展现状,依靠经济和政治强权单方面向他国推行本国劳工标准的做法,又应积极与各国协商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南北劳工标准差异,提高劳动者福利,在全球化进程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平衡,达到南北达国家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铁民:我国实施国际核心劳工标准面临的形势与应对措施[J].劳动保护,2002,(6)

[2]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3]缪剑文:世贸组织劳工标准之争及其法律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1998,(12)

[4]沈根荣张维:国际劳工标准问题及其最新进展[J].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4,(3)

篇6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启示

中国在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时候,知识产权保护同样也给我国的发展亮起了红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知识产权危机给这一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和深层的知识产权壁垒面前,努力为开发和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创造有利的环境,不断提高有关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显得尤其重要。

一、目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现状

1、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便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通过借鉴国际公约、条约规定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的现金经验,不断建立和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三个部分组成,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得到了世界各国及及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另外,中国还在积极研究并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法律和法规。

2、参加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的情况中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参加了一些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条约及有关的协定。从1980年中国加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起至今,已经先后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各种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或条约。此外,中国还积极研究加入其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条约。

3、开展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宣传活动情况当前,中国政府围绕着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盗版,采取了一系列宣传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通过采访、电视广播、定期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宣传,特别是对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了相对广泛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纳入到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并通过强化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共课曝光,意在起到震慑犯罪、警示违规的效果。

4、知识产权的执法情况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政府用行政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根据专利法相关方面的规定,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利管理机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为有效实施着作权法,专门成立国家版权局,各省市也相应地建立了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基本确定,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各项保护条例,如《植物新品种保条例》、《集成电路布图保护条例》以及《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成就还可以表现在《民法》、《刑法》中的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条款上,以及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中有专章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容。另外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从只重视行政保护转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均由人民法院最终执行,同时也加大了执法力度。与此同时,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防范能力和保护意识。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自1982你那《商标法》制定以来,虽然中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中国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强,不能及时地自己的研发结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在国外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严重不够,致使很多科研成果得不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甚至使得一些国有品牌在国外许多地方被恶意抢注;即使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能及时的运用法律武器扞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失败。

2、惩罚力度不够及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普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难以对企业和个人起到威慑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逐渐被接受和国内经济的不断成熟,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逐步得到抑制,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信息落后的地区,模仿、盗用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知名品牌,制造

篇7

浙江省是电子商务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省份。在浙江省政府的引导推动下,浙江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浙江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国际消费市场的变化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跨境支付、跨境物流等配套服务的发展,浙江很多企业也开始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国际市场,产品品类涉及服装、饰品、箱包、鞋类、汽摩配及家电等;覆盖了欧美、俄罗斯、南美、中东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其中杭州、宁波作为国家首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目前进展顺利。

2014年4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义乌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这对于有效的提高电子商务在浙江省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影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电子商务在浙江省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电子商务在浙江省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二、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

浙江省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截止2014年,据浙江省工商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省网上交易额达到2.56万亿元,中国最早的网上市场诞生在浙江,全球最大的网上市场也在浙江。从全省看,电子商务网站4000多家,其中行业网站2000多家,60%以上的工商企业涉足电子商务领域。浙江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有几种模式,有些是基于互联网、电信网等电子信息网,利用电子商务发展的企业根据自己行业选择适用于自己的电子商务运行模式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发展。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企业自身向相关部门申请,申请通过后自行建立网站,直接进行电子商务的对内外交易,第二种是在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贸易,比如目前知名度较高的电商网站阿里巴巴、联商网,这些网站平台对浙江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也为一些企业提供了商机。第三种是利用跨境电商的新模式来进行国际间贸易,一般分为一般跨境电子商务和E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的建立拓宽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促进浙江省各部分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形成企业之间互利互赢的发展趋势。浙江省电子商务有集聚性强、应用面广、创新力强的特点,这些特点逐渐形成了综合性的电商网站、第三方电商网站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商模式,也不断涌现了如阿里巴巴,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等世界知名的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带领下,带动了更多企业积极加入电子商务的队伍。

(二)资金投入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技术支持,也就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信息化的科研投入息息相关,因此,浙江省对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方面的研发投入比例在增加。据浙江省科技厅数据显示2013年的基础设施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19%,到2014年的研发经费占了2.34%,2015年预计可达2.5%。2014年6月底,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50万人,目前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1720万人。随着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断深入,电子商务发展急需专业的人才

(三)应用情况

据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分析,截止2014年12月底,浙江省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458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5.33%,网民普及率达62.9%,排到全国第五位。中国网络普及率按省份来排列,位列于前五位的是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省以及浙江省,而电子商务发展排名前五位分别是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

三、浙江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规模

2014年,据浙江省商务厅统计浙江省全年的进出口额为3551.5亿美元,比去年增长5.8%,出口总额为2733.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9%,进口总额为817.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相比往年,浙江省再创历史新高,出口规模紧跟广东和江苏。浙江省出口贸易在持续稳步的增长,从出口额以及出口增速上可以看出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浙江省国际贸易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一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大幅下降如原油、铁矿石等商品以及受工业需求减弱的影响,浙江省进口额为817.9亿美元,降幅比去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据浙江省商务厅统计,20大类原材料资源性商品如铁矿砂、废金属等商品的进口总额为408.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3.5%,据商务厅估计测算,20大类原材料资源性商品的综合平均价格相比下降了8.3%,

(二)产品结构

从出口商品方面看,2014年,据杭州海关统计整理计算,浙江省出口7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这些产品的出口总值为6454.9亿元,相比增长了7.2%,占全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的21.7%,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为6911.8亿元,同比增长了9.6%,占全国机电产品总值的8.6%。除此之外,浙江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952亿元,相比增长了2.5%。而2015年1月,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纺织服装、船舶出口大幅下降,浙江省出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605.9亿元,同比下降了0.9%,出口纺织服装为385.6亿元,同比下降了8.4%,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为636.4亿元,相比增长了7.3%。

从进口商品看,据杭州海关统计整理计算,2014年20大类商品进口价格下跌了10.8%,进口数量减少4.1%,进口机电产品为892.1亿元,同比下降了3.9%,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为504.1亿元,逆势增长了6%。2015年1月该20大类进口为177.5亿元,下降了40%,这20大类商品的进口均价下跌,下跌了28.4%,进口数量减少了16.2%,而进口机电产品为67.3亿元,下降了13.3%,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为39.2亿元,逆势增长了2.7%。由以上数据表明进出口弱势比较明显,也表现了浙江省国际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严峻,利用贸易转型升级、多元化市场战略以及贸易政策的实施促进浙江省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

(三)市场结构

从进出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和东盟是仍然是浙江省进出口前三大贸易伙伴,据杭州海关统计,浙江省对欧盟的进出口额为4445.6亿元,增长了10.8%,浙江省对美国的进出口额为3215.9亿元,增长了8.1%,浙江省对东盟的进出口额为2039.1亿元,增长了3.2%。

(四)贸易方式

据浙江省商务厅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2167.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4%,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为79.3%,与去年相比,比重有所上升,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26.5亿美元,相比增长了1.3%,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为11.9%,与去年相比,有所下滑。“市场采购”方式出口额为201.9亿美元,相比增长了31.7%,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7.4%,与去年相比,有所回落。这些数据表明2014年浙江省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较快,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回升,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趋于平稳。

四、电子商务在浙江省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营销的意识不足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尽管浙江省一些外贸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对于企业进出口贸易所带来的影响,但是这些企业的经营者的电子商务营销的意识以及策略略显不足。虽然这些外贸企业的经营者采取自己建立门户网站或者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贸易,但是当网站建立完成之后,企业就对于这些必要的产品资料很少更新,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甚至对于网站的一些很少关注和维护,这些因素导致企业的电子商务并没有运行起来。许多企业自己的门户网站仅仅是一个空壳,根本无法从网络上得到客户源以及订单。也使得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对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逐渐失去了信心,从而阻碍了电子商务在浙江省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高端专业人才缺乏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不仅来自于自身条件,而且最根本的源头就是人才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较多的高端专业人才。浙江作为电子商务大省,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应用快速推进,技术、支付、物流支撑服务取得较大的突破,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加入,这给浙江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许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程度不深,缺乏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知识,限制了这些企业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由于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网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些企业很难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发展模式,也无法利用电子商务与外商进行交流。企业应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培训,也加大培养一些高端专业人才,增加企业高端人才的数量,才能够让企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发展环境不够成熟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依赖于网络建设,而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浙江省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尽管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在浙江省的集聚效应初显,但社会大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这些运用电子商务发展的企业数量增加,但众多企业人对于电子商务依旧处于半观望的状态。缺乏相关的扶持政策会阻碍了电子商务在浙江省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进程。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贸易的手段,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商品买卖,这也给一些网络诈骗提供了机会。目前浙江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监督和信用建设较一些地区不完善,这会影响电子商务在浙江省国际贸易中的快速健康的发展。浙江省企业要推广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加快信息建设。

五、提高电子商务在浙江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一)企业提高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

企业缺乏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认识,使得浙江省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相对不足。对浙江省国际贸易企业来看,必须转变原先的理念,提高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认识是加快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关键步骤,改变企业经营者领导思想,使得他们能够认识到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的发展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贸易方式运用,展现企业经营理念的管理方式的创新。企业必须重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引进高端人才以及在职员工的培训,加强对懂技术和网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行业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电子商务作为浙江省战略型的新兴产业,行业协会作为一个行业集聚的平台,有着重大的作用,必须维护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强电子商务业务对接和拓展,以管理和服务融合为理念,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交流,提高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帮助政府相关部门推动行业的发展,以信息经济发展为主流,为电子商务企业指导发展方向,为推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发展提供支持以及保障。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在交易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客户信息遭泄露、服务承诺不兑现以及虚拟电商欺骗,为减少这些纰漏,行业协会必须健全电子商务信用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加强信用建设的政府支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全方位构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宣传诚信经营的理念,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对企业进行网络监管,推进网络体系的制度建设,应制定和完善网络体系的发展战略规划,对现行的信息网络体系进行更新和改动,积极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进程。

(三)政府加强扶持力度

目前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浙江省政府必须做好中间人,联动发展部门企业,发挥电子商务在浙江省国际贸易的巨大潜力。目前、浙江省政府对于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相对薄弱,政府应该协助外贸企业培养电子商务应用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鼓励并扶持高等院校完善电子商务相关学科建设,开设一些电子商务试验课程安排,可以实施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电子商务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适应目前电子商务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和网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公司;收益管理

引言

在国际贸易收益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必须要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在进入20世纪后期,国际贸易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贸易收益管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国际贸易生产力贸易收益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保证国际贸易收益管理的质量达到有效提高,增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实力。通过贸易收益管理,提升我国商品的综合竞争实力,处理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国际贸易收益管理

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拥有各自优势的资源或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或产品的交换,为本国获取更多的社会福利,从理论上分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得均衡收益。在实际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产品价格更高。发展中国家工业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比较差,竞争优势相对较小。发达国家只需获取较低的成本,就能够快速获得更多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产品或资源获得相等的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加工贸易和外资会大量介入发展中国家,使得收益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与传统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产权、产品品牌等多个方面竞争力不够。在利益分配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很难有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在资源要素生产时,除了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大量进口之外,还需要对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得收益利益分配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始终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本在全球开展垄断性采购,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之中,利用自身的绝对优势获得更多的生产利益,甚至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进行挤压,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大量自然资源人力成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却没有能够获得相对应的贸易利益。很多发达国家通过损害他国进口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进入发达国家后实行进口限制,提高关税和技术壁垒,尽可能减少发展中国家的收益。

2国际贸易动态利益

2.1 国际贸易能够提升就业水平,增强人力资源素质

在国际贸易,收益管理方面,如果只考虑静态收益而忽略了动态收益,就很容易导致收益管理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国际贸易能够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系列巨大影响。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里的部分劳动力也被大量释放,就能够为国际贸易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能够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有效提升确保选择就业会更加多样。外资企业为了保证国际化经营,就必须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确保公司实现统一标准和操作管理。在外资企业经受过培训的员工也能够通过企业间的流动和国内人际交流,将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规范,带入到发展中国家的各个产业,提高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2.2 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变革日新月异,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也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增强,通过出口企业能够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满足本体化需求,促使企业创新。在国际市场中对新产品进行演示,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也可以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开发出相似的产品,产生竞争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2.3 国际贸易推动产业升级

对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组装等环节。加工贸易能够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水平带动了国内的产业升级。通过外贸能够有效吸纳,来自先进国家转移来的技术和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发展。新产品的生产始终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能够凭借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取达国家成为最主要的生产地。

由不同的国度展开贸易合作与往来,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其财政金融政策之间并非一致性,特别是对于国际融资渠道,不仅要关注本国的金融政策及环境,还要关注合作方国家的金融政策与环境,任何一方金融政策的变化,都将对国际贸易融资带来直接影响。如在进行国际贸易合作时所签订的金融政策合同文件,对相关融资方向、政策、要求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3对外贸易收益管理的主要建议

3.1 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规模和质量,提高我国价值链中的整体地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依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环节,从短期来看,我国目前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为此需要通过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整体收入,甚至成为大型国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形成品牌效应,促使加工组装环节形成独立品牌,通过一流的加工质量和快捷的交货速度增强对大型国际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在加工制造环节中形成了突出优势,那么就能够在国际价值产业链中,争得更主动的选择权。我国外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不能够永远停留在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中,而是要不断实现高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促使价值链分工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高技术密集型,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整体收益。

3.2 注重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

我国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目前缺乏人力资本和职业技能人才,就导致产品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必须要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要积极加大优秀人才的优惠力度,吸引更多国外的高精尖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推动作用,不仅需要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作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国内的科研机构要促使改革创新,保证产学研相互融合,集中攻关各种高精尖技术,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实力,积极开创制度创新,为国际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要实现制度创新,全面激励人们的行为制度规范体系,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该吸引外资,招揽人才,引进技术等多种措施增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参与程度,确保贸易便利,费用节约,交易成本低廉,推动产业的全面发展。我国要积极认真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经验教训,有效消除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利益管理效率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安彩虹.加强存货管理,提升企业收益[J].财讯,2019,(16):63-64.

[2]王新."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支撑作用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0,(18):147-150.

篇9

关键词:融资方式 存在问题

    1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活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贸易融资额大幅下降,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100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则认为缺口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贸易融资的缺乏导致国际贸易大幅滑坡,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我国也不例外。正是国际贸易融资的下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出口复苏。当前国际贸易融资的来源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1.1企业出口方面近年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 % 。

    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外贸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起步晚,自有资金积累少,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国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中国目前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在中小城市很少,到2007年底,中国中小企业出口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只有3729个,担保总额为5049亿元、受保企业为21.65万户。虽然中小企业出口信用担保机构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大多数分布在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很少。

    1.2银行方面银行对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融资政策有所不同。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来看,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出口融资贷款利率高很多。另外,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还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与此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及审批时间过长,迫使许多为求生存的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渠道,而民间融资的高利贷性质几乎是众人皆知的。

    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报表不真实等问题,这种状况使得银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授信决策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使得银行在中小企业进出口贷款方面选择的策略是简单地退出市场。这也从一方面显示出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失衡、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得整个融资结构的调整难以顺利推进。

    2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问题

    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生存构成了威胁。而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也甚少惠及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大量倒闭或停产。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调研报告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另有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因此总结目前中国国际贸易融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2.1贸易融资方式过于单一,对象过于集中当今的国际贸易规模、方式都向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国际上所使用的的贸易融资方式日益加多,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逐步创新,开拓新的贸易融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品种少,且功能单一。

  银行方面,目前各家银行办理的业务主要以基本形式为主。而比较复杂的,如保理和福费廷则相对比较少,甚至在有些地区尚未开展。

    2.2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中小企业生存难,除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缺乏人才、技术水平不高外,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是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资金短缺直接影响企业运转状况。资金短缺往往极大地限制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和设备升级、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拓展新市场和增加新经营项目。

    3中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现代信息技术的制约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做支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管理就会显得更高效,便可以将银行相关的部门和分支行高效率、有机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只能说基本完成了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阶段,金融信息化在有些银行只是刚刚起步,从而缺少网络资源的共享,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这样就难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3.2企业规模及内部因素制约在中国经营进出口的中小型企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效益不佳。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信用证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银行短期融资实际上往往被长期占用,严重影响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在贸易经营过程中存在投机性经营,例如在某一时期,某种商品的国内外差价较大时,国内贸易商争相进口此类商品。如新闻纸、纸浆、化纤、钢材、食糖、成品油等,而一且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下滑,货款无法回收,就会给银行资金带来风险。

    3.3银行和政府政策对贸易融资的制约进出口双方银行对促进贸易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国外银行都是按商业化经营原则来经营的,如经营不善,随时有倒闭的可能。而中小企业在选择银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国外的行进行全面调查,缺乏和行长期合作的经验,同时对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金融惯例、外贸管理政策了解不够,在贸易结算时有可能遭到无理拒付等现象。中国的银行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中国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都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银行的信贷评价体系中也缺乏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评价模块,而是参照大企业标准,过多地考虑企业的财务指标,导致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无法得到贷款。因此,要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必须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发展更加有效的融资模式。

篇10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1 目前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环境保护正在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并渗透在国际贸易的规则和国家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之中,于是在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冲突日益突出。在冲突中寻求协调统一是发展国际贸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责任和目标,环保因素也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绿色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潮流.环保法律、法规融入国际贸易规则:“环境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环保水平影响着各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

3 随着世界贸易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深入,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绿色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一股强大潮流。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绿色国际贸易壁垒往往表现为对国际贸易有关环境的规定的滥用。只有正确认识绿色国际贸易和绿色国际贸易壁垒,才能有的放矢、积极应对,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4 环境保护对贸易自由的制约正是由于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所以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来讲,是在贸易规则中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同时,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产生的影响

1 由于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措施中往往利用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影响称为“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以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其他环境要求为内涵的一种贸易壁垒,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它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最大障碍。从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其与以贸易自由化为理念WTO多边贸易规则相对立。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探讨我国冲破绿色壁垒应采取的对策。

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越来越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并成为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

2 易壁垒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这种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工业,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筑起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外贸产生了不良影响。从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出发,分析我国农产品频遭绿色壁垒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对策建议。

3 随着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绿色壁垒门槛日益增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扭转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不利局面,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增强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持续性发展。我国农产品出口到欧盟时,屡遭其绿色壁垒的阻碍,给我国造成了很大损失。

三、环境保护对贸易自由的制约

1 我国国际贸易和环境的应对措施面对这些环境措施,我们不可能一味地要求发达国家迁就对环境不友好的产品,更不可能要求发达国家降低环境标准。促进发展中国家与环保产业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环发会议的进程,环境、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被突出地提了出来,同时,环境作为一种新的贸易资源与一种新的贸易产业而被认识,从而在环境与国际贸易关系上开始了新的纪元。但是,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远未达到协调和融洽的完美境地,而且会随着两者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关注,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2 环境与贸易的冲突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冲突,且这种冲突短时期内不会消失。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表面目的的不一致和根本目的的一致性,环境与贸易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这两者必然会发生交叉和冲突,并最终协调融为一体,但这个协调过程也是漫长的。所以,现阶段,一旦发生冲突,还是要有相对完备的救济机制,妥善解决环境一贸易纠纷与争端,促使两者走上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环境,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3 调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绿色贸易制度的安排下,随着环境和绿色产品的损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出口企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环保技术落后,环境成本高昂的产业,其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消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

三、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