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生产要素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生产要素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企业生产要素管理

篇1

一、 效率竞赛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生产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其投入数量和结构都会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首要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例如,农业经济时期经济增长的首要制约因素是土地,而在知识经济时期则变成了人力资本。虽然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但不可能完全替代,而且不同要素的替代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突破某一经济发展阶段首要的要素制约的过程。杨德权尝试由此角度出发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并进而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理论。

效率竞赛理论放弃了经典的总量生产函数作为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惯用的生产要素同质性假设,分析了生产要素异质性对于生产函数可加性、总量生产函数与恒等式同一性的影响,指出生产要素异质性对边际分析方法及其相关结论有致命的影响;进而,通过分析与生产要素异质性相关的经济效率,定义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固有效率和经济效率,并证明了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与新古典框架下要素边际产出的等价性,发现独立于要素配置效率和固有效率的“要素能力的利用效率”,能够揭示存在于经济系统中除Allais可分配剩余中两类剩余之外的第三类剩余,而且必须通过消除各种各样的瓶颈才能加以显著的改进。这些瓶颈可能是某些要素的供给不足,也可能是某些制度的供给不足。

该理论对于分析国民经济增长的转型问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就能够为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提供最直观的印证。但是,一方面,目前效率竞赛理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包括针对我国建筑业的分析;另一方面,建筑业经济增长因素往往仅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尽管资源能源也无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本文则尝试在效率竞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资源能源要素的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并对江苏建筑业开展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和需要突破的江苏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瓶颈,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 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

1. 建筑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和投入函数。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效率竞赛模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往往包括资本、劳动、技术投入、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存在诸多或正或负的社会外部性,因此其投入的社会因素难以定量化确定,在本文中不加以考虑。至于建筑业投入的自然要素,可以其投入的资源能源加以表征。因此,建筑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和投入函数可分别写为:

其中,Y和I分别表示产出和投入,i=K、L、N和T,即资本、劳动、资源能源和技术。

因此,按照效率竞赛理论的基本思想,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兹i及对建筑业总产出的贡献率Ei可分别计算为:

2. 建筑业投入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在传统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考虑本文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投入生产要素,建筑业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可写作:

对(5)式两边取对数,可得到该函数的线性形式:

3. 建筑业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率。将(4)式和(7)~ (10)式相结合,可得各投入生产要素对应的产出量Yi。但为利用(3)式求出各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兹i,尚需确定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Ii。而且,模型计算需要Ii必须为经济量纲。

(1)IK。

资本要素自身即为经济量纲,其常用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固定资产加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二是只采用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三是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加固定资产折旧。但是,针对建筑业,方法一中所的两个数据重叠部分较多,方法二中仅考虑设备价值显然太不全面,方法三中的中间投入多源自建设单位而非施工单位,与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完全匹配。本文拟采用建筑业当年折旧加管理费来表征资本要素,因为它们分别对应了实际构成建筑业资本生产力的机械设备和企业的规模运营。

(2)IL。

对劳动要素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当年实际的从业人数;二是采用当年建筑业的劳动报酬总支出,包括相应的工资、福利、保险等支出,以体现不同劳动者素质的差别。本文认为后者相对前者而言更符合我国建筑业现状,且更符合经济量纲的要求,故加以采纳。

(3)IN。

基于经济量纲的要求,本文资源能源要素的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采用货币形式估算各种资源能源的货币价值。由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国家层面建筑业的资源价值量和能源价值量可以确定,省域及以下层面的能源价值量也可以通过以标准煤当量表示的能源消耗量与标准煤的价格乘积加以表征,但省域及以下层面的建筑业资源价值量则往往难以获取或计算。因此,本文采用等比例系数方法估算资源能源要素投入的总价值量,即:

IN=(1+?滋)×能源消耗标准煤当量×标准煤价格(11)

其中,?滋是建筑业资源价值量与能源价值量的比值,它只与国家层面建筑业总的资源价值量与能源价值量有关。

(4)IT。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就是经济增长中的“索洛余值”,并且是由这种经济增长所内生的。丹尼森(Denison)对此进一步划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质量和资本不同类型的考虑,二是把作为“索洛余值”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离出资源配置的改善和规模经济后其余的全部列入“知识进步”一项。通过市场的调节使得劳动和资本处于最优资源配置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就全部来源于知识进步。而知识进步则源自资本积累的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个国民经济系统内部,资本积累的溢出可以用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表示,人力资本溢出可以用教育经费支出来表示。故国民经济内部的技术进步总投入可用R&D 经费与教育经费之和表示。但是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分割这两项指标来表示国民经济内部的一个子系统(如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投入量,也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因此,类似于IN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等比例系数的简化方法,即在某一特定的年度中,某区域某一国民经济子系统(如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投入量与该子系统的产值之比等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总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因此,建筑业的技术进步IT可估计为:

其中,IR&D和IEDU分别表示整个国民经济的R&D 经费和教育经费,Y为某区域的年度建筑业总产值。

三、 对江苏建筑业的实证研究

1. 数据搜集。在构建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拟对江苏建筑业开展实证研究。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本文基础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等统计年鉴。由于各年鉴中公布的GDP、建筑业总产值、资本、劳动、资源能源、技术进步等统计数据时间长短不同,目前仅能获取1998年~2007年间的所有基础数据。因此,本文实证研究的时间跨度亦为1998年~2007年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本文建筑业消耗的资源主要是钢材、木材和水泥等“三大材”,消耗的能源包括原煤、汽油、柴油和电力等四种。这些资源能源的计量单位多有不同,本文用能值(Emergy)方法将它们加以集成。所谓能值,是指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由于地球上任何形式的能量,均源于太阳能,故常用太阳能为基准。任何资源、产品或劳务形成所需直接和间接应用的太阳能之量,就是其所具有的太阳能值(Solar Emergy),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 Emj-oules,Sej)。因此,本文利用建筑业消耗资源能源各自的太阳能转换率,可将它们集成为一个单位为sej的变量N。

2. 结果和分析。利用(1)~(12)式对“三”之“1”部分搜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可得的1998年~2007年江苏建筑业经济增长资本、劳动、资源能源、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贡献率,以及总的经济效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998年~2007年江苏建筑产业投入-产出的总经济效率在90%~140%之间波动。即每年向江苏建筑业投入100元,只能产出90元~140元。另外,2005年~2007年江苏建筑业的总经济效率相比于1999年~2004年,不增反降,值得警惕!

此外,平行地比较表1中四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贡献率,发现:

(1)使用效率按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技术进步、劳动、资源能源、资本,但贡献率方面资源能源一直最大,其次是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相近。并且,在1998年~2003年,资本的贡献率大于技术进步,之后年份则恰恰相反。

(2)技术进步的使用效率均超过300%,且一直远大于其他生产要素。虽然由于数据取用上的局限性,该要素使用效率的测算存在一定偏差,但也不难看出技术进步要素的产出十分高效,这也是提倡经济发展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根本原因。但是,技术进步的使用效率总体上逐年降低,且其对江苏省建筑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十分低,只占5%左右,呈现典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

(3)劳动要素的使用效率也比较高,大多超过200%,其原因一方面是目前江苏省乃至国内从事建筑业的人力资源价格相对低廉;另一方面是劳动要素对建筑业的产出弹性较高(β=0.445),江苏省建筑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4)资源能源对江苏建筑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超过70%,而它的使用效率却没有均未达到100%,甚至低于80%,即以环境影响为代价的资源能源投入甚至未产生等价值的产出,这也是造成江苏省建筑业总经济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时,其产出弹性最高(γ=0.572),表明了江苏省建筑业具有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特点。

(5)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最低,仅为50%左右,其贡献率也一直很低,多为6%左右,两者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喜的是,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应设法保持和增强。

(6)根据效率竞赛模型中产出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资本要素和资源能源要素的使用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省建筑业经济增长的瓶颈。

四、 江苏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 从机械设备和管理费用两方面入手,提高资本要素使用效率。对于机械设备而言,其使用效率由机械设备运行的工作效率和使用频率所决定,因而应鼓励企业购置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设备、加速折旧淘汰落后的设备、以实物租赁和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提高其使用频率。对于管理费用而言,改善措施包括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开支、加强自身融资能力、减少资本的使用费用等。

2. 对于资源能源要素而言,理论上应同时从提高使用效率和降低投入比重着手。但是,建筑业本身就是以资源能源消耗为基础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的大量使用资源能源,因而应侧重于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而这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筑企业加强自身可持续性建设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

3. 对于劳动要素而言,要保持劳动要素的使用效率并提高其投入比重,这取决于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力的数量。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充足,价格低廉,但是其综合素质堪忧,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健康和受教育程度两方面。因此,应大力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健康和技能水平。其中,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仅仅指的是现场操作人员的施工技术,也包括决策方、设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监管人员等涉及建筑业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

4. 对于技术进步要素而言,主要是提高其投入比重,而这和R&D投入、技术引进、落后技术淘汰和增加教育支出等有关。因此,应大力支持企业自主或者政府支持开展R&D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淘汰不适应目前我国建筑业的落后技术,增加教育支出尤其是劳动力的教育。由于技术进步源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溢出效应,它与一国经济发展状态密切相关,并不完全由市场和政府决定。相关政策也不是立竿见影就见到成效的,这种溢出效应往往需要经过很长的经济周期才能体现出效果,因而对其政策的制定也应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2009年江苏建筑业发展报告[EB/OL]. 中国江苏网,

2. 唐晓灵.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与产业演化模型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 杨德权.经济增长:过程及微观机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李先光,李启明,邓小鹏,郭慧锋.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建筑经济,2007,(5): 1-5.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经营 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 pick to 】 control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bidding phase of acceptance until the completion of the gold process, it is a comprehensive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important links and must be in the organization for given control measure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This paper first talk abou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ay of busi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经营人员能否专业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开展好坏的重要因素。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之道

建筑施工企业在当前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想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发展起来。就必须特别注重自己的经营活动。从思想理念上重视、从人力配置上重视、从经营方法上重视、从人才培养上重视。

1.1实行各个突破,全面强化的战略

1.1.1健全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要在改造内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清理,及时废止和修订过时的和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参照国内先进企业管理经验,花大力气抓好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理顺内部管理关系;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标准体系,修订和完善各类定额,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来规范全员职工的行为。使企业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1.1.2坚持遵约守信,强化合同管理。

企业要面向市场,就要通过严格履行工程承包合同。按期按质交工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来提高企业知名度。要提高编制合同的水平,确保合同的完整性,认真对待国家颁发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项目的管理要以工程项目合同条款规定的工期、质量为目标,科学有效地组织施工生产;总承包企业要与各分包单位签订总分包合同,总包企业要对工程全面负责,分包单位对总包单位负责。此外,还要学会工程索赔的方法和技巧,用合同约束发包方,依靠合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努力在市场经济中建立承包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向承包商的转变。

1.1.3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窗口,要通过严格的岗位责任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严肃工作纪律,堵塞管理漏洞。要不断改进施工机具和作业手段,重视现场职工生活,改善现场作业环境。

1.1.4加大科技投入,强化设备管理。

企业要牢固树立依靠技术进步,强化技术改造来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思想。要建立和完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进步管理体制,紧紧跟踪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发展动向。加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的力度。

1.1.5突出质量管理。

企业要树立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严格按标准施工,按质量标准自检,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要把住材料送验关,施工操作关,质量认证关和质量事故处理关,努力消除质量通病,并做好分包队伍的资格管理,以及分包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的检查监督工作,提高工程的一次合格率。

二、施工项目管理

2.1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人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2.2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是—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生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也就是说,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

三、项目成本控制

3.1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3.1.1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3.1.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

3.1.3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企业效益。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过程中的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技术和资金、材料、机械设备等等。建筑施工中的生产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整个项目施工具有系统性,因而系统化的管理是其主要的方式。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就是对生产要素进行系统化的配合与协调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包括: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保证生产要素投入的时间、数量、比例等适当、科学、合理;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保证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协调作用;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保证项目管理综合效益的提高;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保证项目施工期间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织与计划,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动态平衡。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要点分析

2.1、施工的基础准备

根据整个项目的前期设计以及规划,应该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流程进行分批分期操作,对于建筑物整体规划设计、预定走向分析、项目设计书、工程进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成本核算书等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管理分类。建筑工程的施工基础准备,现场管理通常分为:前期施工设计决策阶段,主要体现在工作项目投机决策研究阶段,前期动工之前必然进行人量的工程测量、设计、规划研究和实地调研,反复的研究和考察这个项目是否合理;工程的计算和勘测阶段,通过专业的工程编制勘探技术人员对于项目的整体建设做技术管理和技术指导,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具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

2.2、安全管理

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施工用电、施工的搭建设备、现场的防火工作等。一线的施工人员要佩带相应的安全设备,在一些特殊技术施工环节,对于这类工作人员都要配备保护措施,以及安全防护设备。另外,相应的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应对施工中的每个程序都进行安全技术摸底,在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地方设置安全标识,并建立监督小组,实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及检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和整改。

2.3、质量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项目的质量管理才是整个建设管理的核心。质量的管理控制可以通过各种合同的规定,对于施工单位进行现场施工质量的控制,质量的控制一刻都不能松懈,一旦某个部分出现安全漏洞,就可能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必须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个细小的操作部分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设置质检部、工程部及小组质检员,进行分级别的质量管理,每层工序都要从小组质检员开始自检,然后再交由工程部和质检部的专业人员进行连检,最后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此外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科学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丰富工作经验,端正工作态度,以保证建筑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

2.4、成本管理

在施工中我们要制定完善的施工成本管理制度,严格把控采购、库存、应用等环节,并对工程的各个分项制定定额成本标准,把一切的支出都尽量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然后是在部分施工完成后,进行成本预测,及时对出现的或可能会出现的超出成本的情况进行调整及控制。最后,在整个工程完工后,根据工程的实际发生情况计算出实际的工程成本,再与预算进行比较,找到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经验总结。

2.5、进度管理

首先在技术层面,通常采用多级网络管理技术以及计划进度技术,通过组织整个工程的作业,保证工程的进度,并尽量缩短工作以及作业时间,减少因技术间歇而导致的技术质量不达标问题;在组织层面,其包括了建设、监督管理、设计规划、实际施工等进度组织控制,并且要建立相应的进度控制检测制度以及调度制度,建立合理的分析管理制度;合同层面,通常用于强化管理,加强组织的协调性,保证合同上要求的进度能够按时完成,并且做好严格的审核工作,对于双方提出的工程变更管理,监理工程师也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如果发现问题能够随时补充进合同中;经济评估层面,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赏罚机制,对于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缩短工程进度的有关人员要进行奖励,对于突况根据要求应急赶工的工作人员进行丰厚的加班补偿费用,对于一些拖延工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工作人员要一次警告,再有一次无任何原因拖延工期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处罚。

3、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

3.1、理念创新

要对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创新,应该首先从思想理念上入手,作为管理部门,应该率先改变过时的管理理念,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管理的理念;注重人才的引进才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载体,其决定着工程施工的兴衰成败,虽然现阶段大量的机械替代了人力的劳动,但是对于脑力的劳动,机械是无法替代的;加大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意识。

3.2、施工原料、设备创新

在施工中对于用量大体积较小的水泥和石子等,采取分散的方式;而对于那些用量大体积大的材料,如预制品、钢材需要开辟特定的区域进行集中堆放;供给方式,对于原材料的供应,大体上可以分为:定时定量供应和先起存储。由于工程中材料使用的顺序、用量、时间不相同,加上场地的限制,所以,施工管理部门要对工程材料的供应做好统筹安排,并及时查看和更新记录;发放方式,发放的总体原则为就近原则并保证供应的充足,此外,对于常用的建筑工程材料,如砂子、石子、水泥等,采取定点归置。对于设备创新,要把管理的重点放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上,及时的进行维护,对于设备的分配要合理的安排设备的工作时间和工序。

3.3、施工技术创新

我们应该把技术管理创新的重点放在先进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投入上。机械操作者不仅要了解设备的上作性能,还要能够深刻的理解其对于施工管理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个体技术人才在掌握自身技术之外,还需要了解自身岗位流程中其上与其下的施工的目的,以减少工程施工衔接环节过程中出现错误。

3.4、施工过程创新

施工过程管理的关键是要对现场施工能够很好的把握。所以在施工中首先需要制定全面的施工方案,并且要按着其中的计划步骤,严格的施工;其次,对于要对现场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质量和监督有较好的评定标准,通过制定奖励机制来确保该标准的实施;最后,企业要时刻注意总结与反思以往的工程实践问题,杜绝同类问题的一次发生。

3.5、施工监督创新

改变原先旧有的单纯的针对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监督的监督模式,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乃至整个建设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对于人员、设备、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监督。以此从根本上确保工程的质量,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3.6、组织机构创新

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中,组织机构创新也是创新管理的一个措施。企业可以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来增强企业的影响力;通过简化行政体制来节约成本;通过参加慈善事业来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总之,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且过程复杂。不同的工程项目应该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现场管理措施,施工的有关单位应做好现场管理工作,并在原有基础上能够不断探索和改进原有的管理措施,加强现场管理,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23期

篇4

在经过全国的市场扩张完毕以及相对完整的产业簇群的形成之后,中国电子产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出口,在TCL、联想、海尔等主流电子企业闪电般的海外巨大的并购后,当我们自己的形象进入我们自己的视野的时候,我们开始对自己产生陌生感。

在经过将近30年的跋涉之后,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产业的繁荣,但是在全球横向的对照中我们必须对这种产业的繁荣保持足够的清醒。我们的产业从产业生理周期上讲仍然处在依靠初级生产要素取胜的阶段。生产要素导向时代的产业产出的如其说是产品,不如说是初级生产要素的混合物,这种产业如果要寻找优势的话,优势就是这种特定环境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因此我们说这样时代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力,表现在企业身上的活力看上去是一种企业竞争力的假象。

建筑的抗震性取决于建筑的结构而不是建筑使用了多么结实的石头与砖头,与此相同的是,在一个生产要素导向阶段的产业中应对汇率上升震荡力的是产业的结构质量,而产业结构完全是由身处其中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在这个位置上的竞争力决定的,而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在这个位置上的竞争力则是企业真正的生存能力,这种生存能力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拥有的技术资源、品牌市场资源等软实力上。这些软实力具有极强的应对要素环境变化的能力,因为这些实力会真正创造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这样的企业更多的是在依靠自己的能力在作竞争的博弈,而不是依靠环境。

与此相反的是,生产要素导向阶段的产业没有好的产业结构,这个阶段的“产业建筑”最主要依靠的是便宜的石头与砖头(生产要素),当汇率上升的时候,出口产品价格升高将对这个产业带来巨大的震动,产业的低价格扩张特性将受到抑制。

一个经济体可以通过汇率、利率等诸多的政策手段刺激本国产业的全球扩张,但是,这些政策工具不是产业进步永恒的拐杖,政府最需要的做的是通过改变产业环境的政策背景,借以促进更高级别的生产要素的产生,反过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是让企业懒洋洋地躺在政府政策的怀抱中乐不思进。

中国电子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的产品出口时代,中国电子产品的价格因素给全球电子产品价格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产业的生理年龄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还处在生产要素的导向阶段,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为我们可以生产的电子产品划定了全球价格底线,但是,当我们的货币升值的时候,我们自己却难以接受由此而被推高的出口产品价格。在没有品牌这个溢价工具做支撑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升值则把我们产品的赢利空间推进到了一个尴尬境地。

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抱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就像天气突然变冷一样,诅咒不能让天气变暖,只有自己去寻找更好的保暖办法才是正确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有充足的准备来调整自己,以创新的方式在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竞争优势的轨道上前进才是当务之急。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管理

可以说,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是由施工的质量所决定的。只有良好的施工过程,才能产生出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工程。而要保证或者是提高施工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只有在一个有效协调的统一领导下,才能充分调动各个生产要素,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指导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施工。这样一来,既能够保证施工的有序性,又能够使得施工管理层掌握施工进度和施工实际情况。可以说,施工管理层是整个施工团队的核心,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好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的好坏都具有决定作用。

一、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①一项建筑工程中, 施工管理的好坏与企业的经济效益、 信誉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建筑工程施工时需要用到大量的机械设备和技术, 这些设备和技术的灵活运用要依靠良好的管理水平来协调才能使得施工正常进行;②由于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的样式种类繁多,规模也不尽相同。再加上外界环境对施工的影响比较大, 各种施工工序的衔接和技术的综合运用都会给施工的进度和施工的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所以, 为了保证正常有序的施工, 使得建筑工程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必须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加强管理;③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运用于建筑行业, 使得建筑施工变得更加复杂, 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要求建筑企业自身要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施工管理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加强建筑工程中的施工管理, 首先就要弄清楚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管理模式脱节, 造成管理模式脱节的原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失去了管理的自, 被迫的听从项目承建人。然而项目承建人又不能对施工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施工安全文件等, 使得管理模式脱节。 ②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不健全,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的安全机构形同虚设, 导致安全工作无法开展, 不能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③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对安全生产加以足够的重视, 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 没有明确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重大责任。国家颁布的各项安全生产文件, 没有及时的贯彻落实到施工现场。施工企业的领导通常都忽视了对安全生产等相关文件的宣传, 影响了施工安全工作的落实。④除以上几点安全问题外, 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到位, 政府对工程的监管不严, 以及建筑所用的原材料不合格等都会对施工管理造成影响。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 加强对施工前准备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施工文件、 施工条件和施工现场及设备的准备等,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未来施工的进度、 质量、成本等的影响很大。所以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前准备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准备, 首先要将施工规范熟练掌握, 认真审核施工图纸, 全面的收集施工时所要运用的各种数据, 做好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等工作, 同时绘制关键的工序流程图, 保证施工的工序和步骤。②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中的人员考核制度, 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激励和约束。 ③认真编写预算, 以此作为成本分析和控制支出的手段。

(2)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

工程只有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才能不会因拖延工期而造成额外的经济损失。因而,在施工现场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智冠重要,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就施工进程是否与施工计划一致的问题进行监督,对于施工中存在的拖延问题要及时予以调整解决,避免工期的厌恶。工程的监管师也要积极配合施工管理层的管理,以保证施工进度能够符合施工计划,才不至于给企业留下拖延工期的恶名。

(3) 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属施工团队的现场管理,只有一个好的现场管理,才能保证各个生产要素的有效协作,保证工序的正确性,维持工程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与此同时,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也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理念的灌输,以保证施工团队能够在安全的生产环境下作业,避免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总之,在施工现场,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不仅是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筑工程,同时也是为了为施工团队打造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

(4)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从实践来看,施工单位要想快速并且有效的提高其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就必须要聘用具有专业管理知识或者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门人才加入管理团队,以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个管理水平,使得管理更专业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地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才能保证施工设计能够较为顺利的由图纸转为实体工程;才能够充分调动施工现场的各个生产要素,以按时按质的完成工程。

篇6

关键词:工程 项目 精细化 管理

一、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二、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企业在确立了建设“精细管理工程”这一带有方向性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企业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管理工程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效果、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精细管理工程”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意识。“精细”的境界就是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最好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细管理工程具有把企业引向成功的功能和可能。

项目精细化管理,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对涉及工程的各种因素实施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无缝隙管理,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管理链,严格遵守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优化各工序施工工艺,克服各个细节质量缺陷,从而实现对整个项目规范化、流程化和精细化的全方位管理,形成整体工程高质量,由管理精细化到施工精细化再到项目精细化。

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精细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提升项目的整体执行力,提高项目实施质量,有效控制工程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企业项目运营管理能力,创造精品工程。

三、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制度

生产要素精细化管理生产要素是产品生产过程的输入。生产要素包括: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技术和工艺、施工组织(管理)。

工程质量最终取决于在施工现场操作设备和使用材料的施工人员,因此要以人的素质保证工程的品质,要让每一位参建者明白自己所干的工作好坏对工程全局质量的至关重要性,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做好每一件细小的事。岗前培训以及施工期间定期学习、培训应建立档案进行精细化管理。

特殊(或关键)工种管理,对于电工、焊工、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等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施工单位应选派已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并有同类项目施工经验、合格的人员。并应制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规范操作的岗位手册。

机械设备精细化管理机械设备管理 工程建设质量受到机械化水平的限制,施工机械的性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必须落实在合同中对机械设备的承诺并满足生产的需要。建立机械设备管理台帐,制定和落实机械设备使用、维修制度以及规范操作手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性能。对于国家规定需经有关部门验收许可的设备,应完备有关程序后方可使用。

四、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实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详细分析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具体讲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优化组合、动态管理、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施工系统管理应做到: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施工生产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

1.施工组织设计

要求制定完善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工程划分制定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应得到监理工程师的批准,一旦批准必须严格执行。要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采取措施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地组织和控制。

2.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自检体系、保证体系。施工单位自检体系对施工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跟踪控制,是质量保证体系的第一责任者,要发挥质量保证体系第一关口的作用。

3.质量责任制

落实质量责任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将质量目标分解、落实到人,将质量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并进行质量责任登记。重点做好工序质量控制,明确工序质量、安全的目标和责任人,认真做好工序交接、签字,做到每个施工环节均可追溯。

参考文献:

[1] (美)克拉克•坎贝尔著, 周秋洪译. 一页纸项目管理[M]. 东方出版社, 2008.

篇7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由于工程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工程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的特点。

在新的时期背景条件下,我国建筑工程向高层化、大跨度、大底盘的复杂结构的方向发展,大量的超高层、深基坑,大体积建筑物的出现给施工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带来极大挑战,也给现代工程项目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带来发展契机。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从而有效控制成本,为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各项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重点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及现场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阐述。

一 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规定的时限、所要求的质量、所进行的全过程、所批准的费用预算、全方位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即适量、适时、位置适宜、比例适当地投入或配备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即适当搭配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起协调地作用;

(3)动态管理生产要素。动态管理是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协调各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 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除了以上组织上的保障以外,还必须依照管理流程,加强工程实施过程的质量、安全、成本和协调管理,并贯彻落实管理中的相关措施,以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2.1 确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在很多情况下,工程管理人员并不明确项目的目标,对于项目管理来讲,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个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工程项目的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管理人员应根据工程要达到的目标,制定计划,针对功能要求及实际条件进行目标管理,做到预防为主、过程控制。安全、质量、进度、成本都是项目的控制目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目标的变化,都会影响另外两个目标的变化,并受到它们的制约和影响。

2.2 增强技术相关协调管理

目前,建设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是技术协调,因此,应当进行相关的客观分析与控制,强化严密的科学协调程序,强调程序与组织。对于项目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而言,计划、组织、设计、协调、施工阶段各个阶段自身都会有非常严格的规范、标准,有相对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各阶段之间都要求有技术信息的衔接。因此,注重各组织的协调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协调的内容包括材料供应、工序与工序间交叉、人际交往的关系、以及技术交流方面的因素。如果想取得良好的协调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结构组织,该管理组织是项目所有参与方的组织形式,其结构决定了协调的工作量和工作性质。

2)建立科学严密的协调管理程序,管理的各种实践经验是做好协调工作的条件,但是真正成熟的协调应更多地去依靠科学严密的协调程序,强调组织与程序,进行客观分析与控制,弱化对个人能力的依赖,通过标准化、程序化来减少误差。

3)重视工程管理文件的作用,作为管理过程的记录,工程管理文件对于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2.3 落实成本控制措施

质量、成本、进度等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对象,要想做好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对这些方面都要加以控制。在建设工程计量清单计价得以规范执行以后,企业的定额在投标中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建设相关管理单位应该通过合理安排工序,相对科学的管理,减少返工,狠抓质量,提高工效,提高程序化、标准化操作以节省费用,从而增加收益。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通过强化管理来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降低成本,具体工作可以参考以下要求:

1)首先,理解成本的重要性,从一个普通员工到项目部经理都应该牢牢的树立起成本观念,应从有关的项目承包进行控制项目成本,同时项目部还应当采纳在事前进行预算、在事中进行核算、在事后进行相关结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2)建立定期成本分析规定:同时项目部应当定期对成本进行核算,进行成本分析和预测,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4 做好质量管理

在工程项目正式施工前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并且把施工准备工作落实到施工全过程中,在工程开工前根据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法人要求和企业的规划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正确贯彻执行政府的各项技术政策,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提高工程管理作为技术管理相关的工作的重点,同时缩短建设工期并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三 做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风险分析、风险管理、风险应对计划和风险监测与控制。风险识别的方法是通信息采集技术、过文件审查、图形技术、核对表和假设分析等来识别风险。风险的监测与控制是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持续进行的过程,随着项目的成长,风险会不断变化,伴随有新的风险出现,而预期中的风险也有可能会降低或自行消失。风险监控能为我们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使我们做到防患于未然。控制方法与风险监测具体包括定期进行项目风险审查、应对项目风险审核、赢利值分析、风险应对计划和技术性能测量等等。

成本、质量、服务和风险管理看似孤立,实际上工程项目是一个体系,是一个整体,所以对项目的管理不能简单地对某一方面或者某个部分进行管理,而应完整的、宏观的去管理。

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施工企业应在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际,加强工程质量,控制好进度,努力寻找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工程项目质量最优、工期最短、成本最低的目标,使施工企业在竞争中立于最高之上。

参考文献:

[1]谭术魁,房地产项目管理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弘荣,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法措施分析探讨.[J].四川建材,2009.

篇8

【关键词】动态管理;生产要素;岩土工程施工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Management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Xu Bin

(Jiangsu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surver Institute of Building MaterialNanjingJiangsu211135)

【Abstract】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the first stage of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demand f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is constantly changing.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lays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configu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dynamic management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Dynamic Management;Factors of Production;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1. 概述

(1)地基与基础工程是建筑施工的主导工程之一,也是建筑施工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工期最长、占投资最多的分部工程。而岩土工程施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工程施工的第一阶段,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和寿命,以及施工成本和工程整体的顺利进行。

(2)岩土工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不确定性。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也就相应地需要不断调整,实施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其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2. 岩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1)岩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要求的质量、规定的时限、预算的费用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全过程管理。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2)针对岩土工程施工的特点,项目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组成的劳动力为根本(即以人为本),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专业仪器设备的使用为手段,通过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达到提供符合规范标准规定、满足要求的优质工程。

(3)岩土工程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与机械设备、技术、资金和信息等,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系统关系。加强岩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其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动态管理。

(4)对生产要素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适当、适宜地配备和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其二,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适当的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其三,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其四,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施提高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3. 劳动力的动态管理

3.1优化配置人员。

(1)人员优化配置实质就是以最有效率的人员组合,来确保进度、质量、安全,最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现场施工的高效率进行。

(2)具体管理工作流程,首先应根据业主及设计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和进度、工期、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在确定工作量的基础上考虑人的能力、技术特点、工作特点、工作经验等因素进行人员的配置。确保各工序、各个岗位均有人各行其事、各负其责,实现相互有机的配合协调,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根据工程特点,在保证各道工序质量、工期以及工序间的衔接等前提下,做到重点工序由主要人员重点把关,辅助工序进行必要的人数控制。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生干扰因素,管理部门应及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根据施工情况,对劳动力计划进行必要合理的调整。

3.2提高工作效率。

(1)优化配置人员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只有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才能使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得到体现。

(2)工效提高与人员素质、责权利的有机结合等有关,其关键是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的最好方法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完善稳固后勤保障工作,消除后顾之忧;同时采取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是必要的,以满足劳动力个人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施工过程中应强调遵章守纪教育,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操作规程施工,确保参与施工的人员始终处于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4. 仪器设备的动态管理

4.1配置适当的仪器设备。

机械设备动态管理的目的就是以最少和最优的设备投入,换取最大的作业效率和施工水平。因此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就应根据工作量、施工进度、场地情况及施工的复杂程度,综合考虑工作内容、设计要求、各工序之间的相互衔接等因素,合理地配置机械设备和仪器的种类、型号、数量。由于施工项目现场各种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施工过程中尤其是施工初期应随时根据工程的特点、设备使用特点、人机配合等作业情况调整机械设备配置使用计划。

4.2仪器设备运行的动态管理。

仪器设备的完好状态,直接影响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指标的控制。对选用的满足施工要求的仪器设备,在开工前必须对每台(套)设备进行试运转,以考察设备的运转性和安全性,出现问题应及时修理、调整后再试运转,直至正常,并定期检定和校验。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去实施,操作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对操作中要及时发现设备运转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维修和处理,作业班组必须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并设专业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修理和养护,使机械设备在施工中处于正常状态。

5. 劳动手段的动态管理

5.1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

施工技术是由设计技术要求决定的,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施工中随着场地、地层、气候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施工技术应有必要的调整。科学地使用各项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确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文明施工,使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可以提高技术工作的经济效果。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措施,实现降本的目的。

5.2操作技能的调整。

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根据不同的施工内容,使从业人员尽快掌握不同的操作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项目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应适时分析总结施工工艺、操作方法,寻找复杂施工条件下的作业规律,实现工效提高。

6. 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源泉,与施工企业的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项目经济成本控制应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目标管理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阶段,实现动态管理。

(1)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把公司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负责合同成本目标的总控制。通过对合同单价的分体、调整、综合平衡,确定内部核算单价,提出目标成本指导性计划,制定目标成本的分解指标。

(2)每月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提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并使之与管理人员的绩效挂钩,进行考核、奖罚。

(3)制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对项目工程的成本费用支出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强调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核算和分析,达到预期目的。

(4)项目部编制相应的成本预测报告,使公司和项目部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情况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公司与项目部签订成本承包目标责任状,确定目标成本,对作业层成本运行和管理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

(5)生产要素是构成项目成本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对其严格控制,实现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最终控制。

(6)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

7. 结语

(1)以上根据岩土工程施工作业的技术特点、施工工艺以及本人在多年实践中的经验,对施工项目主要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阐述了一些浮浅的认识。当然,施工项目情况千变万化,实施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错综复杂,况且各个不同的工程,影响因素亦不尽相同,所以说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动态管理是一系统而又复杂的事务。

(2)岩土工程施工项目的动态管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中对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是整个项目的重要内容,是完成设计要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建筑质量,施工管理,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使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建设项目参建方涉及勘探、设计、监理、施工等诸多企业,项目实施从设计、施工、竣工、保修等阶段,对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4方面:①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生产要素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②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③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④合理、高效地利用资金,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一、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主次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

1.项目施工成本控制

施工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对策:

1.1.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体制。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实行项目管理的关键,而“两制”建设中,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基础,项目成本核算又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

1.2.抓好成本预测、预控,认真履行经济合同。项目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须抓好项目成本的预测、预控。在承包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详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公司总部责、权、利分明,双方按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

1.3.选择、使用好劳务分包方,激励、用活企业操作层。为了满足项目的劳动力需求,在选用劳务队伍时要选择一些信誉好的、实力强的队伍进行综合评议,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定期考核的动态管理的合格劳务分包方。通过劳务分包的管理运作,逐步将市场机制引入本企业自身队伍操作层的管理,激活企业操作层的活力。

1.4.控制好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2.项目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进度计划一经确定,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进度计划是在施工单位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赶工期无疑将增大资源的投入。

3.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3.1.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所有参加项目的全体成员(包括分包单位和协作单位)的质量意识,特别是项目领导班子成员的质量意识,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把项目质量优劣作为考核项目的重要内容来对待,以优良的质量来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竞争能力。

3.2.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项目领导职责。质量责任制是要明确企业中每个人在质量工作中具体的责任和权力。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保证工程质量起决定性作用。项目领导班子成员要围绕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共同努力各尽其责搞好工程质量 。

3.3.确定项目质量目标。进行质量控制设计在项目管理中,应对整个项目,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乃至分项工程,都制定出明确的质量目标。质量控制设计是实现质量目标的具体技术措施,要明确规定各单位工程、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的措施通过质量控制设计,把参加这个项目的全体员工有效的组织起来,把实现质量目标作为每个员工完成本职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

3.4.控制分包质量。做好项目质量检查项目,总承包单位有责任监督和帮助各分包单位搞好工程质量,在选择分包单位时必须对该单位的技术能力和施工质量进行调查了解。

4.从人、材等方面着手进行质量控制

4.1.人的控制。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控制首先是要选好人、用好人。人的能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个基点每个人是不同的,选择人才时应该挑选基点比较高的。不同的工作对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要人尽其才,用好人。另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事半功倍。其次,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最后,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4.2.材料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

二、施工项目的验收

施工项目只有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工程结算。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现场施工工序资料(含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管理技术类资料、材料质保资料。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

三、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

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二,对保修范围外的项目,对于紧急抢修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现场会诊,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

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复杂管理过程,其有严格的工作范围、时间进度、成本预算、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单纯依靠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或者孤军奋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项目管理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丛培经主编.工程项目管理(修订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丁士昭,商丽萍主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验收;保修

        0  引言

        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①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生产要素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②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③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关系,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④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1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1.1 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①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成本降低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②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和班组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但又人人不管现象。③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核算。④目标管理原则。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⑤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2 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计划进行施工,而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施工进行适时监控。

        1.3 质量控制  ①人的控制。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控制首先是要选好人、用好人。人的能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个基点每个人是不同的,选择人才时应该挑选基点比较高的。不同的工作对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要人尽其才,用好人。另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事半功倍。其次,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说穿了就是人能够主动地去工作,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风格,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在这样的集体里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譬如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支持,让员工有归属感等,这样员工就能尽心尽力为企业谋取利益。再次,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是做一项工作的两个手段。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比调动能动性是显著的,且绩效评估是索取,调动能动性是付出,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重视进行绩效评估而忽略调动能动性的原因。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②材料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合理。并减少损耗。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应坚持“货比三家”的买卖原则。③机械使用的控制。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施工机械的程序化操作。对施工质量有保证。建筑工程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密集的行业,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的机械化是趋势,在工程上的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节省施工成本,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

        2  施工项目的验收

        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工程结算。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工程资料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另外。尤其关键的是施工单位应与施工各建设主体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设工程核心单位。处理好这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

        3  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

        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二,对保修范围外的项目,对于紧急抢修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现场会诊,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看来,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没有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一个施工企业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善始善终,千万不能虎头蛇尾,这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