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建筑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建筑概念

篇1

1  概念区分与界定

工业化发展多年后“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建筑理念逐渐被时间遗弃,建筑呈现出现代化折衷主义的特点。现代建筑理论呈现多元化、矛盾化、复杂化、集约化、交叉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在建筑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每种可持续建筑理论都有其侧重方向,由此出现了形形、各式各样的建筑标签,但究其根本原理又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1)节能建筑:上世纪末,由于全球对石油、矿产等不可再生能源进行普遍无节制的使用和开采,造成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机。能源危机爆发后,节能建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为了炙手可热话题。顾名思义,节能建筑就是通过设计与技术手段,考虑气候与能耗因素,遵循节约原则,降低建筑在建造、使用、维护过程中的各种能源消耗,是一种能效利用率高的建筑。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于 1986 年,表明了我国在 80 年代贯彻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下,研究学者就已对建筑降低使用能耗有初步的研究成果。2005 年随着节能省地型建筑的提出,政府部门对建筑在节约能耗、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节约用地方面做出了更为具体的新要求。

(2)生态建筑:意大利建筑师 Paola·soleri 以生态学范畴的理论为基础,将其交叉融合至建筑学邻域,取建筑单词的前半 Arc,结合生态学的后半 ology,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创造了建筑学的新方向——建筑生态学(Arcology)。这标志着将建筑视为地球生态的一部份,将建筑融入整体生态环境考虑。但由于两学科多方向的深度交织、多元化发展等原因,造成生态建筑概念界定不确切,给生态建筑概括出一个既简单又明确的概念非是易事。部分研究人员将有机建筑、地域建筑、自然建筑、绿色建筑、气候建筑、健康建筑甚至御寒建筑、空气上升建筑等同于生态建筑,虽然这些类型建筑在某些方面确实符合建筑生态学范畴,但片面的将生态建筑等同于它们是不准确的。确切来说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3)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同样最开始出现于二十世纪末,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创造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全生命周期指建筑从初期规划开始,到建筑设计、具体施工、投入使用、围护管理直至最后报废拆除的整个过程,最大程度上压缩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控制不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产生。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是凌驾于节能建筑的理论,它包括了能源节约与环境节约方面内容,其考虑同时涵盖了经济和环境因素。绿色建筑把环境和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考量,注重各专业的相互关联,从建筑生命周期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减少建筑对使用者和整体环境的有害影响。

(4)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和由其衍伸的原则、技术、评定等理论的形成,都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由于世界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的共识,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建筑定义为: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贡献的建筑,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所构成危害的建筑。可持续通过结合环境,降低建筑的建设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满足居住者的身心健康需求。可持续建筑是综合全方位考虑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效率的建筑,使建筑既满足当代人们的舒适合理需求又有利于后代未来的生存发展。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建筑判断标准有四原则一因素,具体包括:资源应用效率原则,能源使用效率原则,污染防止原则(  室内空气质量,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环境和谐原则及前述原则的研究评定因素。

不仅大部分群众分不清楚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概念定义的不同,自建筑技术科学向着生态、环保、节能等方向衍伸后,有部分研究学者也将其概念视作等同。

但从上述各理论概念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能耗、环境结合程度、生态等有关联,虽有相似,但其内涵与外延都存在差异性。

节能建筑的关注点主要在能耗,绿色建筑的关注点主要在节能与环保,生态建筑的关注点主要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利用,但可持续建筑理念涵盖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交通出行、政府管理、住房和建造环境的内容,并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都是可持续建筑的一部分,但它们不是可持续建筑的全部。可持续建筑在强调效率同时更注重建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它降低了因建筑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污染,扩大了建筑物外部效应的作用范围,不仅着眼于当前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并放眼于未来考虑了建筑物对子孙后代的影响。 

2  研究的范围界定

由可持续建筑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综合、复杂、涵盖面广的概念。可持续建筑与科学技术、自然环境及社会意识之间的各个层面都具有理论上的关联或重合。在空间范畴上具有与环境整体协调的特性,在时间范畴上具有全生命周期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可持续建筑的关注层面从宏观来说可以是整个区域城市的范围,从中观来说可以是整片居住社区的范围,从微观来讲又可以对单体建筑或建筑内某个具体空间进行研究。

本篇论文的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作为地域范畴,选取可持续建筑在居住社区整体层面的理解作为研究对象,对小区在整体层面上基于气候分析的布局、朝向、遮阳、自然通风,能源资源利用,生态绿化,文化继承等方面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二、可持续建筑的自然观

1  地域性传统的建筑倾向

传统地域性建筑在长时间内不断的适应自然生态变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气候条件动态适应,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建筑风格。例如夏季炎热多雨的山区地区,干阑式建筑底层架空的设计,有效的避免了潮湿空气对室内环境的湿度影响;在南方采用坡屋面小天井院落的房屋为多,原因在于较小的天井面积可减少建筑接受太阳辐射时间,一方面在夏季天井口的烟囱效应可保证优质的自然通风,另一方面雨水从坡屋面落入天井流畅的排出室外,相反在北方建筑中,需要较大的中庭面积才能保证冬季接受较长的日照时间。

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更是当地文化的承载地和凝聚地,建筑的人文环境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是住区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

如图 2-1 所示,建筑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因素,体现出继承传统的人文地域价值。现代的地域性建筑不仅强调建筑外观上的地域性,并强调当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尊重地方文化,继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生产技术和建筑形制。

2  尊重自然环境的倾向

自然环境在人类事物中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相处的历史。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人们对与自然的敬畏是相同的,建筑空间环境依赖和顺从于自然环境。 自古我国传统村落的选址讲究面水背山,坐北朝南。坡向和坡度大小会影响建筑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将房屋建在向阳的南面山坡上可使建筑受到较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南坡是太阳照射最为直接,辐射量最大的坡向,也是物体投射阴影最短,遮蔽程度最小的坡向,因而南坡是冬季最暖和的地方;同时,南坡夏季具有较为舒适的东南风,而冬季由于山坡的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影响较小,故而保暖效果相对较好。

3  生物气候建筑倾向

必须考虑地区内的气候条件,根据地区内的气候特征如太阳日照与太阳辐射、风向降水和湿度、气温等因素选取有利地形和建筑朝向,日照和通风也是可持续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例如夏季通风和冬季防风对于住宅建筑的节能和舒适性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住区选址时应顺应当地夏季主导风向,最大程度利用自然通风,尽量避开冬季主导风,以降低建筑耗热,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同时,住区必须避开工业污染区,尤其不能设置在污染区风向的下游。一般而言,各地区冬夏季主导风向并不相同,则需要通过权衡判断来解决通风与防风的问题。

通过土地的高效利用,优先采用被动式设计,有选择的结合主动式设计。通过建筑平面的优化、材料和能源的节约、表皮优先和建立生态补偿等设计策略达到建筑的可持续目标。

三、可持续建筑的技术观

在可持续建筑技术方面,可采用以传统为背景的低技术,也可采用以现代高新科学为背景的高技术,还可采用低技术结合高技术形成的较为经济的中间技术来解决提高建筑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等问题。但每一种技术的选择都应基于项目的实际情况,根据低技术、中间技术、高技术的整合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 

1  低技术

由于低技术建筑是由地域与传统建筑技术演化而来,因此其具有传统原始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在工业社会以前,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在对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技术。传统建筑在形式上均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当地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特征,从可持续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传统技术和做法,其中许多都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作用。

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中,同样可采用现代工业化以前的传统建筑被动式手法来减少建筑受室外环境的影响,减小对自然系统的破坏。低技术在材料选择和构造做法上充分考虑建筑技术的经济性和在地性。从另一角度看,其也是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延伸。低技术建筑几乎不涉及现代昂贵的科技技术和高端材料,但在对地域性材料的运用和传统材料的更新运用、选择方面更巧用心机。

采用低技术的可持续建筑在前期建设阶段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建造成本。同时,低技术建筑针对地域气候、区域生活习惯的设计手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可应用在规模较小、空间跨度要求不高的建筑项目中。低技术采用地方材料和传统技术结合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也可取得良好的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继承的可持续效果。

2  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E.  F.  Schumacher)提出的,在他的著作《Small Is Beautiful》中阐述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技术。高科技的使用往往需要很多的配套设施作为技术支撑,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建筑技术低水平的重复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因此需要在旧模式和新技术之间取得平衡,称为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弥补了传统技术低效率和昂贵的进口建筑技术、设备之间矛盾,采用中间技术的建筑不需要耗费巨资,并在最大程度上采用当地的材料。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难度较小、施工复杂程度低、对施工管理人员教育层次的要求不高等因素,减小了项目施工的执行难度。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地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此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中间技术是建立与建筑需求和经济水平基础上的,中间技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整体技术水平。

中间技术与廉价的传统技术相比较,生产率较高,与资源密集的高技术相比较,成本较低。因此,中间技术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和落后国家,在相对低成本、低难度的前提下,实现了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3  高技术

建筑中的高技术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高新材料和新型技术来解决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应新型技术的运用,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产生了高技派(High-Tech),是在工业革命发生后建筑技术革命,带来的建筑变革,并由此产生的新的建筑流派。其特点如下:(1)采用强度高、体量轻、用料少的新型材料,施工时便于灵活装配提升建设速度;(2)结构固定情况下功能空间可自由变化,运用技术的合理运用和空间的灵活性以达到空间的多功能需要;(3)在建筑审美方面,应将技术性作为建筑外观审美的决定因素,同时使高技术与传统美学相结合以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

高技术建筑是一种以技术为主导的设计手法。从本质上看,高技术建筑(High-TechArchitecture)是建筑学理性思维和科学技术的交集;从形式表现上看,高技术建筑乐于在外观上采用预制的装配化、标准化构件以展现高新技术的现代科技感。高技术的应用上,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方法来解决提高建筑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等问题,高技术是建筑学学科范畴内理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最佳体现。

高技术建筑虽然在建设前期投入相对较高,但其后期使用运营回报率高,且技术指向性强。对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且高技术的可持续建筑中并不抵制低技术的使用。高技术的可持续建筑技术手段通常用于低技术和中间技术无法在空间、跨度、室内环境等功能性要求高的建筑物中。

四、可持续建筑的系统观

1  全局性思维

可持续建筑的营造旨在平衡建筑与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因素,在可持续观念的指导下,将建筑营造行为纳入“社会、经济、环境、人类”的系统中,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由此可见,要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涉及学科领域交叉、跨越多层级尺度范畴、贯穿建筑寿命周期、涉及众多相关主体、硬学科与软学科共同支撑的整体系统。以全局性思维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待建筑与环境,建筑不再完全以人类为中心,而是运用可持续价值观,允许人类、动物、植物的正常利益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

2  交叉性思维

由于可持续建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广泛发展,技术策略的积累已有一定成果和经验。同时建筑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广,且在技术应用上的层次不是概念性的一笔带过。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营造活动中,当这些普遍性的技术和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性相遇需要有效率综合的处理问题时,理论、技术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就变得复杂起来。这时,不能单调的以某一纯粹的技术角度来解决问题,需以学科之间交叉性的思维来解决和优化可持续建筑设计,考虑学科技术之间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时间内的空间关联性。例如,区域性的能源结构和自然资源的不同会在极大程度上动摇建筑策略的优先性、地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并不一定环保节能反而在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这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们以交叉性思维和全面的眼光来考虑可持续建筑设计产生的矛盾性解决方案。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 生态系统

Abstract: aiming a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ed, natural land resources are abundant city buildings, structures, roads and other of natural vegetation the disappearance of resources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rate of regeneration rate. Resources environment affected considerably the problem. Called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green hom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especially in architecture, puts forward "ecological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the design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在地球的怀抱里度过几百万年安详平和的时光。自然界以其巨大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以及不可预见的神秘性令我们的祖先顶礼膜拜,人类在与大自然漫长而残酷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谦恭,退避的弱者姿态。然而终于有一天,当人类拥有在数分钟内毁灭这个星球数百上千的魔鬼般的力量时,天平开始倾斜。工业革命至今200多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不为人察觉的一瞬间,人们却创造了亿万倍于祖先的财富,然而资本的积累是残酷和血腥的,人类 无节制地征服、掠夺自然的扩张行为给整个自然界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破坏,同时也给自身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近百年来,社会生产力已有了极大的提高,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城市化。然而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的欢愉中,已开始重视它的负面效应,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城市往往是烟囱标立;商业中心由于地皮昂贵,又促成了密集的摩天大楼峡谷;汽车泛滥、人口膨胀、耕地减少、能源不足;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出现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震动、硫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温室效应以至生态失衡等诸多灾难。人们开始惊呼:环境危机!于是环境科学应运而生。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对“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在世界各国迅速开展起来。而建筑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兴起的。近年来,“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等名词、概念在建筑界不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确实已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人们已经开始进一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合理化建筑的途径。

1.关于“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建筑”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一词自80年代初由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VCN)提出来,经过1987年联合国委托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所的著名的调查报告,对其、含义做了界定:

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此后,在1997年6月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被誉的“地球首脑会议“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上,170个国家和地区、120个国家元首个政府首脑对“可持续发展”达成如下共识: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几个地方,几年内的发展,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

现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21世纪的战略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战略。而可持续建筑观则是建筑学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回应。

可持续建筑是对可持续发展有积极贡献的全面的建筑观,它有别于一般的建筑流派思想。因为它强调的不纯粹是形象,网格,更主要的是强调设计思想和具体的技术,它象是一场被迫形成的非暴风骤雨式的建筑思想革命。实际上,可持续建筑已经动摇仅仅以人为最高的传统建筑宗旨,转而全面思考人类在地球生物圈中地位的动摇给建筑带来的影响,把建筑不在视为人类可任意强加的东西;而是从更高层次综合考虑建筑所造成的更大范围的影响,是可持续建筑观的基本出发点。

下面就传统建筑模式与可持续建筑模式进行图解,将更加直观、明晰化。

资源 建 资源 更多的循环

能源==> 筑 ==> 废物==> 能源==> 建 ==> 重复利用

人力 人力筑

财力输入 输出财力输入 ==> 更少的废物

可持续建筑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生态化、节约化、人性化、无害化、集约化。这些原则服务于可持续建筑的最终目标。其中,生态化是可持续建筑的核心。

2.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

何谓生态建筑呢?今天的各种文章评论中下定义者不在少数,总其所述,生态建筑的要领应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提供有益于健康的建筑环境,并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的小环境。第二,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这两个目的看似统一,但实际上迄今为止,在人类的大部分建造活动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人类为了求得更恒定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能源;但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给自然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向自然索取与回报自然,或者说人类自身的无尽欲望与“节制性消费”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包括建筑在内所有生态、绿色运动的主要和实质问题。因此,生态建筑实际上是指这样的一种实践:它既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富于生气的环境,而同时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建筑应该体现的正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动态的平衡。它既反映在设计和建造时所采用的合理方法与材料上,还体现于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的程度。生态建筑应该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在这里,建筑本身可以产生一定的能源弥补其消耗,而同时在建造、选址及使用中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综合考虑使用者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整体效果。

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理想化为一种恒定的生态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以致群体之间,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不产生废物的平衡系统,因为某一过程的输出物质将成为另一过程的输入物质。能量、物质、信息在相互关联过程中循环往复。由于系统的效率与相互依赖的特性,产生出环境的原物质以及可靠的经济保证与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宏观地看,生态原则就是保持人于自然之间能量的利用、消耗及输入输出的循环平衡。生态建筑未来的着眼点或许多将更倾向于针对整个系统或者子系统而言,而非针对一个单体建筑。但就某个单体看,为了要实现生态原则,则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土地、资源、气候、植被、经济、材料、生活方式)考虑实现的可能性、经济性、耐久性等,逐一解决实际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

3.生态建筑存在的道德基础与经济评价

从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以及未知的未来文明的历程。如果我们把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中关于人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称为“人本主义”,那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本主义也经历了从“自然人本义”、“工业人本主义”、到“生态人本主义”的变化历程,这种“生态人本主义”就是自觉地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与个人发展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它将是属于未来生态文明难道价值观,也将成为未来生态建筑存在的道德基础。

生态建筑得以存在的经济理由在今天看来,莫过于对运营费用但是节省。一次性投资的回报将是长期的,积累的结果将远远大于对初次投资成本的节约。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理由,也是指导某些发展商开发生态原则建筑的中心思想之一。因此,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动态地考察这一问题,个体最终的长远获利成为推动生态建筑研究向前发展的有利因素。同时从宏观角度来看,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告诉我们,任何对自然界的破坏与对能源的浪费,都应以成本的形式来计入经济评价的体系中,那么,生态原则建筑所增加的投资成本与它所节约的无须的生态成本比,恐怕是微不足道的。这些正是目前支持生态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经济动力。然而,这当然都是一种很乐观、很积极的思想,事实上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任何形式的远期平衡表或是成本核算评价,与初期投资与直接利润相比,恐怕都是不足以使人为之动心的,更不用说是考虑到远期的各种变故或是灾难,考虑到长期回报是否还能落入投资者的腰包。这可能正是为什么“生态建筑”在实践的道路上如此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一些理论上先进的生态建筑由于近期经济原因也是较难实现的。

因此,政府对于建材选择及每平方米能耗标准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定万至立法,对可持续技术研究,对新的洁净高效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都将成为推动生态绿色建筑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4.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概念。相对于人类生存的自然大环境来说,它是一种处于中介地位的微观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介于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小环境。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但其基本的原则基于建筑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地位主要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对使用者的关心。

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面对未来发展的足够弹性。

5.结论:

生态建筑的原则包括了诸多因素,每一条都可以无限展开,这里暂不再作更深入的讨论。当然建筑理论与实践是有相当距离的。众多的原则都仅仅是一种理想,如何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支持,恐怕才是生态建筑向前发展的坚实一步。

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之路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随着机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进步,将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篇3

【关键词】: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 TS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强烈的反响。顾名思义,可持续发展就是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代价。换言之,就是社会、经济、环境、自然协调发展,不以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联合国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提出了“21世纪议程”,该文件为全球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具体的行动方向。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努力进行实践。那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如下:(1)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但是,人类需求的界定却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2)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不能超过自然环境能够承载的极限能力,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不能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为代价;(3)共同性,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世界共同发展的终极目标,其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相同的,只有全世界共同行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业与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但是它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对环境的破坏性比较大。据资料显示,建筑业消耗了全球42%的水资源、48%的耕地、50%的材料、50%的能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非常显著。目前,建筑业界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给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为此致力于研究探索降低对环境破坏作用的新技术。1998年全球性组织国际建筑和建设研究与创新委员会与可持续建筑环境国际在温哥华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绿色建筑挑战的国际会议,全球30个国家500多人参加这个会议;2000年又在荷兰举办了主题为可持续建筑的第二次会议,与会人员来自于49个国家,接近千人;2002年,可持续建筑第三次会议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全球64个国家1100多人列席了这个会议;2004年,非洲、拉美、加勒比地区、中东欧、东南亚、中国上海举办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2005年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会议又在东京召开,这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均致力于吸引更多的国家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中。

目前,可持续建筑或者绿色建筑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术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政府的重视,并且不断致力于实际的建筑活动中。

二、可持续建筑在我国的实际情况

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期的建筑行业只需要为人们提供栖身之所,然而现在则越来越注重房屋建筑的舒适度。随着我国经济能力的不断加强,建筑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成为了促进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大幅领先于西部地区,这就造成建筑业阶段性建设不明显。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城乡建筑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房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新增建筑面积年均达18亿平方米,已建成建筑面积达到了400亿平方米。然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降低环境污染,是非常有必要的。

据资料显示,虽然我国很多资源总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规模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却不乐观。如我国人均天然气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6%,人均煤炭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50%,人均石油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2%;此外,由于我国可持续建筑的建设起步比较晚,因此,已建成的大多数建筑的节能环保要求并不达标,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资源的消耗量,据统计,在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了社会总能耗的30%,而在一些城市,这一比例提高到了70%,因此,我国建筑节能降耗的潜力是非常大的,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单位面积的取暖能耗达到了世界平均值的3倍。可见,建筑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建筑,这也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三、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举措

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致力于研究可持续建筑,主要是以单个建筑物作为试验对象并且不断改进试验方法。为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推动可持续建筑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推广应用建筑节能环保材料,并不断提高房屋建筑的节能环保标准。目前,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短期内实现欧美国家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模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种难度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技术上的。但是,这却不妨碍我们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建筑的推广模式,根据我国的地域特色,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性的引进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建筑发展模式,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标准,然后以此为参照,逐步推广可持续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具体如下:

(1)建筑材料的选择:政府部门可以给与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的建筑企业相应的政策和税收上的便利优惠,减轻它们经济上的负担,同时,对于未按规定使用或者未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的建筑企业采取一定的惩处措施。

(2)建筑材料的生产:积极鼓励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利用废弃资源生产节能环保型材料,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3)建筑设计的标准: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修订。具体来说,就是在执行现行国家规范标准的基础上,从建筑的设计、建设、使用等各个环节提高建筑的节能环保要求,严格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的各项措施,确保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四、结语

积极推广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它代表了建筑企业的发展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代表了建筑业的发展致力于提高资源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代表了建筑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同步,代表了建筑业的发展真正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推广可持续性建筑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范建婷 《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 上海财大出版社 2008

篇4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可持续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BIM技术

美国国家BIM 标准( NBIMS: 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 Standard) 对BIM 的定义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过程的成果是一个信息丰富的多维项目模型———即BIM 模型。从其定义可以看出,BIM 是涉及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的,也就是涉及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BIM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BIM 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模型。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完美结合,便可以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这便是BIM 的四维模拟施工。

BIM 这一方法和理念最先由欧特克( Autodesk) 公司在2002 年提出,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的缩写。它是指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创建和使用的“可计算数字信息”。这些信息具有能够被程序系统自动管理,还能使经过这些数字信息所计算出来的各种文件,能够自动地彼此吻合、一致。麦格劳- 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对BIM 的定义为: 创建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的过程。该模型利用数字建模软件,提高项目设计、建造和管理的效率,并给采用该模型的建筑企业带来极大的新增价值。

BIM 的出现正在改变建筑项目参与各方( 业主、建筑师、工程师、施工承包商、后期物业管理运维等) 的协作和交付方式,使每个人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获得收益,从而引发了建筑行业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

二、建筑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

1) 技术层面: 绿色技术( Green Techno logy ) , 也称环境亲和技术( Env ironment Sound Techno logy) , 尽可能减缓环境负担, 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 减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工艺的总称。着重考虑建造物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等功能目标, 并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 保证其应有的基本功能与使用寿命等。

2) 伦理道德层面: 可持续设计包含着三大目标的实现: 环境保护、经济效率、社会公正。

建筑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概括了整个建造过程——规划、设计、施工、建筑物使用和维护,跨越了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

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概念基础:即从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定义演化而来的,指导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哲学基础。文献表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是协调发展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然而无论是发展问题还是环境问题,都与社会和经济因素密不可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是:保持经济发展与繁荣;保持健康的各级环境质量和资源安全度; 保持社会公平和优化社会制度。具体到建筑领域,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应立足于高度的环境质量与环境敏感性、文化繁荣、经济的可行性与经济发展共荣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可持续设计

众所周知,只有建筑师才从设计初期就开始构思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拥有可持续的设计观,才能真正做出可持续的设计,也才能避免建造中、建成运营中的资源浪费。但当今建筑的复杂程度,建筑师对整个建构过程的主观判断或经验往往无法把握,就算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全面地考虑可持续与形式、功能的完美统一,然而当建筑建成后也往往与设计之初的构想差之甚远。于是不得不再加入所谓的节水、节能等的技术设备去达到目标。这必然就付出了不该有的代价,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可持续设计,在设计之初的场地设计时扩大了设计者整合各种现场数据的能力。在建筑单体设计时设计师可以针对每一个特定部分建筑的维护结构的热量得失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BIM 模拟建筑物的朝向及开窗设置进而分析房间的采光、通风等真实效果。建筑师还可以更准确地整合多种不同形式的空间、材料及各种系统,使其更好地去满足使用者生理及心理的健康需求。通过BIM 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建筑的标准。

3.1 同专业可持续设计过程中的BIM 应用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必须使用一些三维建模软件来完成方案的3D 模型;在完成方案设计后,设计师则需要使用平面绘图工具来完成详细施工图设计,而之前已经做好的3D 模型却基本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在后期需要通过效果图或者动画形式来对建筑进行表现时,又不得不再次回到三维建模软件中重新建模。这一过程对建筑设计人员的软件应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使是熟练的设计师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前期概念设计中的建筑方案一旦有所更改,施工图更改的工作量将是巨大的,反之施工图的变化也必须体现在后期的建筑效果模型中。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在三维的形象思维与二维的抽象思维间不断进行心智转换,既不利于提高效率,也容易产生错误。

BIM 既包括了与建筑本身的空间实体信息有关的数据模型,也包括了建筑物生命周期中的行为模型,两者结合使得建筑信息模型具有模拟真实世界环境的能力。简言之,BIM 模型更像是在计算机中“盖房子”,所添加的墙、梁、柱都是具有自身属性的实体,而不仅仅是传统三维或二维设计软件中线与面的集合。

BIM 设计软件具有独特的二维/三维混合视图功能。三维视图和二维视图能够智能联动,更改了三维模型或二维图纸;相对应的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也会自动更新。在厂房数字化建模过程中,在绘制平面的同时,对相应的墙体、梁、柱、门、窗等构件定义尺寸位置等属性后,三维模型就可以自动生成;不同标高及各个立面的图纸也同时生成。而且任何一张图纸上做的修改,其他关联图纸及模型均会自动修改,较之传统设计流程中分别绘制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3.2 不同专业协调设计中的BIM 应用

BIM 是整个项目唯一的、数字化的信息模型,设计方案的模型数据能够跨越不同的专业,在建筑、结构、机电水暖等系统之间交换,集成化的设计模式使得不同专业的设计师所完成的三维模型都能方便的把模型中携带的信息与其他的专业团队进行共享,让整个项目中的各参与方都能够在拥有丰富信息的状况下进行工作。BIM 设计方法采用的参数化建模技术,使得软件可以模拟建筑构件除几何形状以外的一些非几何属性,如材料的结构、耐火等级、传热系数、构件的造价、采购信息、重量、受力状况,等等。在该厂房项目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添加构件时,结构工程师已经将梁、柱、墙的材质结构信息输入BIM 模型;设备工程师对建筑内电气设备进行配置,并调试水暖系统的连接情况,测试管路流量数据。各专业人员之间信息完全共享,协同工作。

3.3 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BIM 应用

在同一信息化建筑模型下,在建筑生命周期三个主要阶段,即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每个阶段中,BIM 内嵌的大型关系数据库均允许访问相关信息。

在设计阶段,BIM 可以同时开展三维模型、二维平面图、建筑效果图及动画的设计,都在同一个软件平台的同一个模型中同步完成,这种高度的一致性使得出现错误的几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设计人员的不同设计平台上工作的强度,有效提高了设计的效率。

在施工阶段,以前需要人工方式或使用其他软件生成的构件明细表、造价表和统计图表,现在使用BIM软件中的集成化信息模型关系数据库,这些都可以自动生成。而且现阶段的预算成本控制目标也可以在前期的设计工作中进行模拟,施工企业可以在BIM 模型基础上添加时间参数进行虚拟施工,控制施工进度。

在管理阶段,由于BIM 模型具有丰富的属性信息,设计师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的可视化分析。在后期的建筑运营管理中,BIM 开放式的数据库结构也为建筑物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设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学习可持续建筑设计,BIM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设计人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卫,王川. 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集成化设计[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

[2] 徐浩,张洋. 建筑信息模型(BIM)对设计过程的影响分析[J]. 山西建筑,2012,38(2)

篇5

关键词:城市 建筑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针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致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首先,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从建筑本身的节能出发,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企业建筑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其次,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人类社会进步相适应。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居住和生活,建筑设计理念自然应该以当代社会为依托,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与时俱进地提高生活质量。

二、当前在我国实现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第二,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

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 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 3.76 亿t标准煤,占总消耗的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 1/3(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当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重新思索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认识到在规划和建筑领域实现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现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表达

1、尊重历史文化

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优秀的古建营造,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延续传统文化,回到起点寻找答案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好开端。如果今天的规划师和建筑师能考虑回到母体文化,向古人学习,吸收优秀的华夏文明,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那样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找到了发展的根基。中国现代的建设是建立在古人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历史环境、场地环境也决定了我们的操作要前尊重历史,后虑及子孙,我们需要担负起承前启后的任务,不尊重历史和文化我们将什么都不能留给后来人。

2、尊重地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东西、南北均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地域文化也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常讲的环境的一部分,适宜才能够和谐,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上我们要充分挖掘潜在的地域文化资源,将新的创造融合于既有环境中。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对生活习俗的尊重、对地方材料的使用、对当地地理气候的了解等等都将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3、尊重环境

与城市环境、地段环境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城市或者建筑应该处于谦逊的状态,应该对环境表达出若谷的胸怀,如果我们所有的建筑都能够处于这样的状态,可持续发展也就获得了更舒适的空间,由于对环境的尊重,我们也将因此得到更多的尊重,这是规划师和建筑师的职业使命。尊重外部环境的同时,也要尊重区域的内部环境。在很多项目的场地中会有旧有资源存在,可能是历史悠久的古建,也可能是经年的老树,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尊重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把这些资源看作未来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新的创造就有了真正深厚的底蕴,区域也因此将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4、建筑的科技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科技手段在节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太阳能、地能、风能等能源的使用将大大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现代变废为用技术也将有助于资源的节省,如建筑垃圾的再加工处理,中水技术等的使用;智能化技术有利于对能源使用的监控,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的相关技术等。研发适合中国建设需要的本土化技术、低成本高性能技术,使用自主产权技术将更有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做得还远远不够,不但需要更多的技术研制,也更需要技术的市场化应用。

5、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形式语言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建筑的形式语言是理性的语言,一切是围绕建构长期和谐环境,有利于城市发展展开的;第二,形式语言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是必须强调的;第三,形式与功能构成有机的建筑,脱离功能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功能都是单薄的建筑表现。前两年很多建设刮起的“欧陆风”,近两年屋顶的“飘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既浪费资源又缺乏对环境尊重的建筑,都是背离可持续发展的。

我国可持续建筑建设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更应该加快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协调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可持续建筑。

参考文献:

[1]庄俊河.浅谈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2(04)

[2]邹志生.浅谈我国建筑设计如何考虑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07)

篇6

随着全世界大气环境的不同层次的污染和破坏,环保成为全世界的当务之急。怎么样去做到环保呢?环保其实是一个大的概念,减少废气排放,减少社会垃圾等都是环保的一项。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节约,减少浪费其实也是一种环保。

建筑行业是一个大的行业,要是能做到减少浪费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节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节能,想必大家都不是很陌生。我国的建筑能耗现状如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建筑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浪费严重,能源效率不高,能耗增长潜力大”。我国的建筑用能效率,比发达国家低了10个百分点,与气候相近的国家比如北美、西欧单位建筑采暖能耗高2到3倍,外墙热量损失是加拿大和其他北半球国家的3到5倍。95%的已有建筑属于高能耗建筑,形式刻不容缓。建筑节能的关键之一是建筑材料的节能,包括节能门窗、外墙保温材料等。引进先进的建材生产技术,应用新型节能材料,开发生产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是节能建筑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的外墙保温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EPS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保温系统,现浇混凝土复合无网EPS板外保温系统,用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体系,现浇混凝土复合EPS钢丝网架板外保温系统,用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机械固定EPS钢丝网架板外保温系统。

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建筑施工和设计的全过程。整个设计流程应包括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建筑采光计算,建筑材料热工设计计算,维护结构节能设计,供热与制冷节能运行设计等。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中把节能与美感,功能性来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节能设计流程。建筑节能的八个大方面:护结构系统,太阳辐射的控制和改善,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降低噪声的技术与构造系统,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

建筑节能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门窗的保温隔热。在建筑围护结构中,与墙体、屋面相比,门窗的保温隔热能力较差。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采用适当的窗墙面积比,增加窗玻璃层数,采用百叶窗帘、窗板等措施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

2.墙体的保温隔热。墙体是护结构的主体,我们可以采用保温性能好、蓄热能力及强度较低的砌块墙体,如加气混凝土砌块。也可以采用复合墙体的形式,如内保温复合墙体、外保温复合墙体、夹芯复合墙体等。但内保温复合墙体由于热桥对保温的影响较大,国家已经开始限制使用内保温复合墙体使用。而且从长远来看,外墙外保温的效果明显高于内保温。由于复合墙体能满足围护结构各种功能的要求,因此这种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与砖砌的复合墙体,有着更多的优越性。

3.屋面的保温隔热。屋面做为护结构的一部分,它的保温隔热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做为屋面的保温层,也可采用架空型保温屋面或倒置式屋面等方式来达到提高屋面保温隔热性能的目的。

4.采暖系统的节能。城市供暖实行城市集中供暖和区域供暖,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在管网系统中,安设平衡阀,可以使管网系统达到水力平衡,与未安平衡阀的不平衡系统相比,在保证所有房间满足规定室温的条件下,可以相对的降低所供暖区域的平均室内温度,从而节约能源。

除以上几种途径外,我们更提倡发展高科技来改造传统系统能效的产品,例如:

1.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燃料能源, 如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

2.运用高技术成果开发高效节能的建筑设备,如高效供冷供热装置,高效电光源,高效介质输送设备,确保高效运行的节能调控设备等。

不管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还是可持续建筑都是注重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建造一个满足人类居住的室内环境,强调健康舒适。不仅包括适合的温湿度、通风换气效率、噪音、自然光、空气品质等物理量,而且包括建筑布局、环境色彩、照明、空间利用、使用材料及工作的满意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主观性心理因素,最终目标也是节约能源,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

篇7

营造更加健康、宜人的空间是建筑发展的目标,但是实现这个目标往往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付出为代价。20世纪中,在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当代人对未来的责任,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于是建筑的发展被赋予了绿色内涵。绿色理念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表达方式,绿色建筑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实践,经常可以见到的表述是“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节能建筑或者可持续建筑”,但是绿色建筑不是简单强调可持续理念中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诉求,而是在协调建筑根本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符合建筑发展规律的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概念内涵,从而引领当代建筑实践的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的健康前提

发展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生存质量的核心是健康水平,健康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健康资源的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健康效果的显现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对社会的影响要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可以说健康资源积累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建筑品质的提高是健康资源积累的重要内容,中国解放后30年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2000年的114岁,主要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这与建筑品质提高带来的健康条件改善密不可分。

2003年的“非典”疫情过后,建筑的健康性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集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制订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这个文件在强调建筑关注生理健康的同时,把居住环境的健康性拓展到社会环境的健康性,涵盖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等四个层次。建设部和国家质监总局2006年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体现了对建筑健康性的重点关注,对室内的日照、采光、隔声、通风、空气质量和温湿度调节等内容设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

现阶段我国建筑发展的主要任务还集中在提高人们的居住和工作条件上,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必须以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为前提,作为当代建筑发展的标志,关注健康是绿色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绿色建筑的节约资源特征

全球能源的三分之一被建筑消耗,建筑节能是全世界关注的重点。我国目前既有建筑约400亿m2,年新增竣工面积约20亿m2,建筑既有量和新增量都是世界第一,建筑能耗占到全国社会商品总能耗的近30%,建筑节能成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领域,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等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大力推进节能建筑的发展。为了配合国家实现单位GDP节能20%的节能减排总目标,建设领域订立了到“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亿t标准煤的目标。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建筑节能被纳入到绿色建筑框架下,绿色建筑的节能特征受到了充分重视,绿色建筑几乎成了节能建筑的代名词被社会各界广泛借用。但是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不难看出,节约能源是绿色建筑节约资源内容的一部分,绿色建筑节约资源还包括节地、节水、节材等其他内容,尽管绿色建筑具有显著的节能特征,但是不能简单的将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混为一谈,所以说我国的绿色建筑具有包括建筑节能在内的显著的节约资源特征。

绿色建筑的环境保护特征

20世纪中叶以来,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热点,人类的视野从关注资源枯竭扩展到保护生态环境上来。建筑用能排放的CO2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同时向大气排放大量SO2,NOX等污染物,建筑减排不可避免的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内容。

追溯绿色建筑的兴起,绿色建筑沿袭着生态建筑的基本理念一路发展过来,所以生态环境保护在绿色建筑中不可避免的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于是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这两个词语往往被不加区别的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事实上在环境科学中环境与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强调作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生态环境着眼于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存在空间,侧重于自然界各种要素的平衡和延续。绿色建筑的环境保护特征包含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内容,不仅限于生态建筑内涵,生态建筑侧重于建筑关注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程度,主张贴近自然的生活和居住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而环境保护更加关注建筑对人的健康性保护,立足于建筑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绿色建筑综合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内涵,进而结合节约资源特征构成绿色建筑综合集成的概念内涵。

绿色建筑的人文精神

绿色建筑的发展表明人类的视野从建筑本身已经扩展到人类生存的整个环境,从当代人的建筑需求扩展到人类未来的发展需求,从致力于建筑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扩展到人文、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集成当代科学的发展成果,探索人、自然与建筑秩序的融合,架起沟通当代与未来、建筑空间与自然界的桥梁。

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是单纯建筑理念和技术的进步,而且是建筑人文精神的一次飞跃,阿莫里・B・洛文斯(Amory B.Lovins)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概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绿色建筑是利用先进技术,结合人的生理、精神现状以及理想进行的整体性建筑设计。所以说绿色建筑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综合发展、公平、合作和协调理念,从人文和哲学层面概括了新时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强调整体把握经济,社会和人文需要,以舒适、健康的生活为主导的同时,以最少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寻求综合集成的建筑解决方案,这些理念与当前指导中国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高度契合。

绿色建筑概念的一体化内涵

可持续理念下的建筑探索集中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包括节能节地建筑、自维持住宅、共生建筑、科技建筑、有机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等等,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可再生资源利用,减少排放等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基于绿色建筑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特征显著,人们往往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以及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等混为一谈,甚至多见于关于绿色建筑的专著。

总体上讲建筑对健康和舒适的追求是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付出为代价的,健康舒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诉求的碰撞促发了绿色建筑理念的形成,绿色建筑理念将人们对建筑的健康舒适需求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进行一体化考虑,从而形成引领当代建筑发展方向的建筑理念,所以绿色建筑区别于单纯的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具有综合人居条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大主题的一体化概念内涵。消费扩张时代的绿色建筑文明

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面临着消费不足、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的境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消费拉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着力的重点。报告显示,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中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5个、4.4个和2.5个百分点,消费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中国经济的增长正在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可以预期,这种消费拉动的增长势头将持续推高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建筑消费市场在这种消费扩张趋势的推动下,过度消费的倾向初露端倪。

现有的社会分配结构下,社会富裕阶层往往把建筑作为炫耀财富和成就的舞台,使大面积、独立住宅、豪华外观、高档装修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并向整个社会蔓延,绿色建筑也被贴上高技术和国际标准的标签,成为迎合建筑贵族化倾向的工具。事实上建筑的过度消费产生的效益增量有限,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害却十分巨大,与绿色建筑寻求居住消费和资源消耗协调统一的宗旨背道而驰。

绿色建筑是节约的建筑,不仅是单纯的节约资源,同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有限消耗、适度消费、自我克制等理念是绿色文明的精髓,在消费扩张的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适度国际化视野

中华文化自古不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有限消耗,适度消费、自我克制等生存观在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构建具有东方精神的绿色文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西方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生活富足,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特定的前提和条件,既是顺应人类发展的需要又是西方国家主导世界潮流的工具。由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基本国情不同,中国如果照搬西方的框架和模式,发展将步履维艰。中国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经济实力正在蓬勃增长的东方大国应该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发展观。

西方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是在居住条件得到全面满足,建筑技术和材料应用技术相对先进,新增住宅需求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制定的,照搬西方的方法和标准推广中国的绿色建筑将使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付出极高的代价。中国绿色建筑的推广必须坚持适度国际化的方针,参考西方国家的技术、方法和体系,结合中国的文化理念和发展实际,实行国际化视野下的本土化。

篇8

关键词: 可持续,DGNB,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在德国,建筑业被认为是对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行业。而在目前的我国,正在全面建设与发展,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反常天气和一些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这些负面的环境变化,都说明了,我们的环境在恶化。而导致这些负面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建筑业。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除了制定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政策外,还从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筑物和建筑设计从节能、场地选择、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德国最新一代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DGNB,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本文对中德两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更加完善。

德国DGNB评估体系的产生和特性

由于纬度较高,冬季较长,建筑供暖能耗成为德国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德国建筑能源的消耗占初始能源40%左右。德国80%的住宅是1979年以前建造的,当时没有建筑节能的概念,建筑能耗水平相当高,这些老房子能耗水平大约相当于新建筑的三倍,因而具有很高的节能潜力。德国建筑供暖和热水消耗的能源占德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3左右,因此德国十分重视建筑设施的节能。德国作为“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承担了主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责任。政府将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宣布逐年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2005年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的水平减少了25%,住宅节能工作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2006 年起,德国政府着手组织相关的机构和专家对第一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进行研究,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工作,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DGNB诞生了,它包含6方面内容:

1、经济质量:包括使用期内的耗费、面积使用率、使用灵活性、价值稳定性等;2、生态质量:包括水、材料、自然空间的使用,污染物、危险物和垃圾的回收和处理;3、功能及社会:包括热工舒适度、空气质量、声学质量、采光照明控制,个性化需求、社会环境、环境设计的协调;4、过程质量:包括设计、施工、经营的管理,能耗管理和材料品质监督;5、技术质量:包括防火技术、室内气候环境,控制的灵活性、耐久性、耐候性等;6、基地质量:例如基础设施管理、微观和宏观质量控制、风险预测、扩建发展可能等。其中生态质量、经济质量、社会文化和功能质量、技术质量各占了22.5%,过程质量占10%。基地质量也是评估六大领域之中一条,但是基地质量是单独进行评估的。

DGNB由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组织德国建筑行业的各专业人士共同开发。德国在绿色节能建筑方面秉承的理念是绿色建筑应该包括资源保护、可持续性和气候保护三个方面。德国想通过这样一个新的高标准可持续建筑标准体系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的消耗,在整个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减少污染,降低成本。DGNB是整体的系统,为建筑的规划和运营提供整体的指导方案同时进行质量认证及颁发证书,目标不仅包含生态、环保,同时非常注重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建筑使用者在建筑内的工作效益和居住质量。DGNB的优势是它不仅仅是绿色建筑标准,还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在成本方面,它还含了生命周期的成本计算,包括建造成本以及将来的回收成本。因为DGNB是推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建筑的方式,建立在认同的核心体系之上建立的全球化的评估体系,所以DGNB在发展过程中设定了非常宏伟远大的目标:使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建筑能够有共同和完善的标准。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要点及内涵

1、节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对建筑物围护结构、空调设备功效比、采暖系统效率、照明设计合理性、建筑物对外部能源的转换效率等参数对建筑物的节能性能进行评价。

2、节水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建筑物方案设计、系统规划、设备选用等方面对建筑物绿化灌溉、节水设备、雨水收集等方面做出要求,同时对建筑物给排水系统的节水性能做出强制性规定,以期达到节水的目的。由于我国城市水资源匾乏矛盾突出,把节水和雨水利用放在重要位置,虽然己经颁布一些标准法规如《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标准,但是雨水径流非点源污染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在城市建设和建筑领域,径流污染的控制还没有列入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范围。

3、节材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筑物节材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集中在节材和运营管理两大项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对建筑物节材性能评价指标的设计中,结合本国国情,鼓励建筑材料的就近预制化生产以避免现场现浇所导致的材料浪费和质量问题,并大力推动对建筑材料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以减少材料浪费。2008年新颁布的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就体现了对垃圾回收的重视。

4、节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指标主要包括场址选择、住宅设计要求、绿化要求、最大化空地、褐地再开发、地下空间开发、雨洪设计、社区连通性、替代交通、热岛效应等十项指标。节约用地主要通过褐地再开发和地下空间开发来加以实现,前者要求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或在废弃场地上进行建设;若为已被污染的废弃地,需要对污染土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5、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空气环境结合国家现有的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物设计必须满足基本的窗地比、日照标准、隔音降噪和空气质量标准,为室内环境评价提供了起码的前提条件。但是5项前提条件里,只有一项是甲醛、苯等达标问题,其它4项是日照、采光、通风、隔音降噪性能,由此看来中国对室内空气质量关注的还不多,更多的是采光、隔音降噪等基本性能。

结语

本文对中德两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从内容条款上和各自的特征上着手,德国DGNB体系是一个更加注重整体的评估体系,它会从设计阶段一直指导着建筑的产生建造直至完成,并且继续影响他今后的使用;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所涉及的指标比较简易,目前看尚有不足之处,比如缺乏经济性评价、评价标准模糊、覆盖面不够全面等。希望本文能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凤,黄晓蕾.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J].华东科技,2010,(l).

[2] 杨秀,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英国公共建筑能耗情况初探[J].建设科技,55.

[3] 周晓兵,车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LEED标准关于雨洪控制利用的比较.[J].给水排水V0l, 35No3,2009·

[4] ]GB/T50375-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涂逢祥.英,法,德国建筑节能标准近期进展.建筑节能(37)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2·

[6] 刘民:《“被动建筑”在欧洲的实践——记隆恩教授和他的被动建筑》,《四川建筑》,2007 年 02 月,第 27 卷第 1 期。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是国际上“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建筑”以及“生态建筑”等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过去10年来,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在绿色建筑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立起各自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建筑”或“生态建筑”评价体系、认证方法以及政策措施等来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主轴也将是国际“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生态建筑”未来发展的核心使命。

一、低碳建筑的定义

低碳建筑(low-carbon buildings)的概念是近几年刚刚提出的,在国内外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在建筑领域,对低碳建筑比较清晰的定义为:指在满足人类对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建筑。

二、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保障性措施

1、健全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对于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建设尚属起步阶段,至今没有一部国家的关于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文件。虽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为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完全贯彻实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现有的法规中有关低碳

建筑管理的定量指标无从查询,缺乏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的专项检查、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所以在低碳建筑推广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和颁布实施低碳建筑相关法律,并对《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订,将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写入法规,进一步鼓励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

对于《煤炭法》、《电力法》等辅助行政法规规定碳的标准。充分重视碳税立法问题。我国关于碳税的法律尚属空白,碳税手段还未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选择。尽管理论界对碳税立法的研究不断增加,但总体仍然薄弱。因此应尽快对碳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2、完善技术标准

我国为了推广绿色建筑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了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与标识管理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低碳建筑相关评价标准和标识办法,建立一个完善的低碳建筑评价标准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低碳建筑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发展。建立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应该坚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原则,重点突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环保要求、体现过程控制的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该标准包括低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低碳建筑标准,建筑物采暖和制冷温度控制标准等;修订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办公设备以及机动车等的能效标准。

3、构建低碳建筑认证体系

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核心是降低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构建低碳建筑认证体系就是用法律的手段对建筑碳排放量标准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符合要求的建筑授予低碳建筑标志或者称号,以此大力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向社会推广以达到建筑减碳效果。低碳建筑认证是政府用法律手段半强制化的方式推动低碳建筑发展的创新手段,努力开发低碳建筑新技术,引导全社会消费者向低碳的生活模式转变。

4、重视技术研发,培养专业人才

积极开展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借鉴其低碳建筑技术和推广经验,实现我国低碳建筑推广发展的目标。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大投入进行新型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着重发展以节约能源为重要目标的低碳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辟新的洁净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政府在经济上为个人、机构以及企业开发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提供支持,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扶持。

三、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发展展望

1、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中的问题

近年来,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加大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力度,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唯一途径正在逐步形成共识。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渐趋成熟完善。与此同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创新性不够,集成程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优化措施较少,有技术堆砌的倾向;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绿色低碳建筑运行效果难以保证,投资收益有待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技术适应性研究不足,对一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地区气候适应性尚不明确;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仍然偏重于“设计层面”,出现“重设计,轻运行”的现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目标及方法尚待进一步明确。

2、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20年具有保持GDP快速增长的潜力,同时也面临着能源与资源供应紧缺的压力。在建设领域,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实施我国能源和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面积发展,继续带动建筑行业的绿色革命。展望未来,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呈现以下特点: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将逐渐融入到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拆除的全过程,改变传统的建设方式;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实用性能及集成程度将不断提高,逐渐摆脱“噱头”式、简单“堆砌式”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将与“碳排放”、“碳交易”的概念紧密结合,达到“绿色”同时“低碳”;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能够与“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等建筑理念相融合;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领域的产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技术选用将更加注重投资效益比;绿色建筑技术向技术性能更高的方向发展,即绿色建筑将逐渐向高性能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以“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趋势向前发展,紧贴最新技术动态,注重行业特点。绿色低碳建筑标准体系修订周期将更短,低碳建筑领域的相关标准将逐渐建立起来。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建筑业的能耗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第一能耗大

户,因此降低建筑能耗、推广低碳建筑势在必行。如何科学有效的推广低碳建筑

对我国实现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围绕低碳建筑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有为,王清勤,赵海,等.学会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编制简介[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201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03~207.

[2]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项目管理;建筑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low carbon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improve project management quality, and realize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ment, is building engineering major problem facing the. Low carbon project management in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in implement safety,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o as to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ersonnel to carry out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Project manageme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到来,早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的文件,纵观气候的万象变化,树立各行各业的低碳、环保理念已经迫在眉睫。近些年,我国也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要任务。因此,在建筑业,低碳建筑已经是发展所趋。

一、传统的建筑项目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动了神州大地上的一座座高楼大厦、高大建筑如春笋般,耸立而起。但是污染环境,给空气带来极大的污染与之同时并存;建筑所采用的材料科学含量比较低,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传统的项目管理中的“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在施工管理、质量监控、安全环保及资金管理等方面,虽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存在管理人员冗余、机械设备和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等问题【1】。既浪费非财力,又浪费人力。

二、低碳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低碳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利用能源、低限度影响环境的可持续建筑物。随着现在低碳建筑的诞生,生产日益复杂化,项目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在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中,项目管理涉及到每个阶段每个方面,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调整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筑项目管理设计上的创新

设计阶段属于低碳建筑项目的前期阶段,虽然设计阶段的设计费仅占总造价,但是该阶段对全寿命周期的费用影响高达暮以上。因此低碳建筑不仅仅只定性地了解项目的建设目标,还需详细地分析达成这些目标所需的每一个操作办法【2】。从各个细部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尺度等设计目标,为设计低碳建筑制定出最适宜的空间模式和组合概念提供依据。这里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1、降低环境污染

对于低碳建筑项目管理的第一理念就是降低环境污染,它是推行低碳建筑的目的,也是保障,在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如何防止污染。第一要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要把建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降到最低,如在建筑群中设计建立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中心,利用可生物降解垃圾。第二是改进建筑材料的选择,推荐设计使用可循环或有循环材料成分的产品,或者采用高耐久性的材料,通过增加材料的使用期限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第三要注重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设计时扩大绿化面积,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系统。

2、节约生态环境资源

建筑所有的资源主要有水资源和土资源。在水资源节约方面,根据有关水文资料,制定科学详细的用水规划,考虑采用雨水回用、中水回用等新型给排水系统,加大使用节水器具和设施。在土地资源节约方面,可根据业主和用户需要适当地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从而减少占用土地的面积。

3、提高能源利用率

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在建筑热工学方面,可采用优化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能源系统,建立气候防护单元,改善建筑热环境等。如: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特征选择更适用的热容材料,在干热地区采用高热容量材料,在湿热地区采用低热容量材料;定量分析室内热桥的走向,改进暖通空调系统。在室内外设计方面,优化建筑配置、朝向、间距、建筑体量,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下冷热资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二) 建筑项目管理方法方面的创新

施工是可持续理念的具体化,也是低碳设计在实际中的反映。低碳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现代科技管理方法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进行绿色技术经济分析,尊重建设基地的环境,结合生态和气候,确定最佳的绿色施工方法。加大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的力度,保持健康环保的绿色施工工艺。如:使用水资源监测系统,安装雨水重复利用设施; 合理安排施工期间的用电机械,提高用电效率等等。如,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利用率。除了文明施工、封闭施工、减少噪音扰民外还要减少环境污染、保持清洁的运输【3】。采取科学的保护或恢复措施,注意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退化,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三)逐步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在传统施工实践中,单一的分层管理已不适合多变性的低碳建筑施工,需要改进现代用人机制。在项目初期,确保整个项目工程在每一个阶段的进度和质量能达到国家标准,就需要开始组建一个高级管理人员综合团队来实现绿色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业主、设计方、建筑师、项目经理、承包商、建造师和施工技术人员。比如,一个经验丰富的低碳建筑项目经理、项目顾问经理,来熟悉可持续建筑的各个施工阶段的重点,能制定详细的绿色施工管理计划及补充施工方案,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项目经理在早期就可以开始制定一个初步的项目预算和时间表,保证低碳建筑能更有效地完成。

三、小结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和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激增、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较大。低碳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任务之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