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生长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的生长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中离不开气象条件的支持,而当气象条件恶劣时,将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导致农作物质量受损、产量降低,即人们常说的气象灾害。农作物的生长经常受到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例如洪涝、干旱、冷害、霜冻及干热风等。本文针对常见的气象灾害展开分析,并阐述抵御措施。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1.1洪涝
洪涝灾害指的是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且集中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从水分多少来划分,将洪涝灾害分为湿害、涝害与洪水三种。其中湿害指洪水发生后排水不畅或连阴雨持续不断,导致土壤含水量过多,进而导致农作物根系受到损害;涝害指降水集中或降水量过大,导致农作物长期处于积水的农田中而受到损害;洪水灾害指因降水量大且集中导致山洪暴发,使农田被淹没,农业设施被损坏。
1.2干旱
干旱是农作物在生长发育中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主要指在农业技术欠发达的条件下,降水量及降水频率持续偏少,导致土壤严重缺水,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进而对其正常生长造成损害。从灾害发生特点来看,干旱不仅发生频繁,且涉及范围非常广,对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造成严重损害。从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来分析,干旱对其产生危害最大的主要在农作物播种期、水分临界期及灌浆成熟期三个阶段。
1.3冷害
冷害主要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温度降低且突破农作物当时生长所需的下限温度,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遭到阻碍。不同农作物所受冷害的影响不同,且不同品种及发育期所受到的损害也存在较大差异。当农作物受到冷害时,农作物体内具有生命的细胞质逐渐停止流动,导致农作物对养分的输送与吸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阻碍。
1.4霜冻
霜冻指的是在温暖季节,植物、土壤及地面空气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导致农作物受到低温冻害。霜冻灾害的发生是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例如天气条件、地形条件等。从天气条件看,霜冻灾害常发生在晴朗无风且气温较低的环境下;从地形条件看,霜冻灾害则多发生于地势较低且地形闭塞之处,因为在此条件下冷空气易发生沉积,再加上风力小,降温迅速,非常容易引发霜冻的发生。
2农业气象灾害的抵御措施
2.1洪涝灾害的抵御
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由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雨季长期滞留所引起。除此之外,土壤性质、地形特点、水利设备及种植方法等因素??洪涝灾害的发生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对洪涝灾害的抵御措施可通过以上因素考虑。具体而言,可通过兴修水利、建设堤坝、水库等降低洪涝对农作物的危害;通过植树造林,固定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通过排灌系统的建立,对农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于地势低洼且易发生涝灾的地区,可改种耐劳作物,以抵御洪涝灾害的侵袭。
2.2干旱灾害的抵御
干旱灾害的发生原因相对复杂,从天气条件分析,大气环流异常,受到高气压持续控制,导致降水频率低、降水量少。此外,地形条件、土壤结构及农作物种类等均是引发干旱灾害的影响因素。对干旱灾害的抵御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考虑: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干旱规律为依据,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安排;实施人工降雨,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培育耐旱的优良农作物品种等。
2.3冷害的抵御
冷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低温持续时间、低温强度及气温回暖速度等。对冷害的抵御措施主要从以下几点:加强水肥管理,合理灌溉、科学施肥,提升土壤温度,改善农作物根系活力,可选用磷钾肥,增强农作物的御寒能力,提高其早熟速度,以保证农作物产量。
2.4霜冻灾害的抵御
霜冻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天气条件、地形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霜冻灾害的抵御措施上,可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一是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防护造林、喷雾保护、灌溉法、覆盖法及熏烟法等;二是农业方法。尽量选用御寒能力强的早熟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时期进行播种,培育壮苗,同时对土壤结构、类型等进行改良,以此抵御霜冻,降低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篇2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产量影响
Abstract:this paper documents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current main crop yield and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tricken area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rel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the mai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in the area,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surface: the current agriculture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drought, flood and drought, freezing disaster in three, and the three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a growing trend. Drought is the most serious one in Chin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isaster area and the other two were larger than.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on crop yields.
keyword: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rop yield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业气象灾害一般都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利的天气或者异常的气候直接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其危害是由气候异常和农业对象以及气象危害发生的地区、季节等多方面决定的。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这对与防范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要想十分正确的掌握和预报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强度是很难的,在农业生产上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也是有限的,当年的气候条件直接决定了当年农作物的产量。不同区域作物产量的变化基本上是和历年来该区域的受灾情况是相一致的,主要农作物减产的年份和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是相符合的。由于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企业气象灾害是干旱、旱涝、冻害三种,本文就从这三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一、 农村气象灾害简单描述
1.1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和气象干旱和水文气象干旱有着很大的不同。气象干旱是由降水和蒸发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的现象。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的环境因素导致农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水分缺乏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的会导致农作物绝收。农业干旱一般都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相关联。我国大部分地区旱灾普遍的比较的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作物的产量所带来的影响和旱涝、冻害相比更加的严重,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稳步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并且对灌溉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得旱灾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抗旱能力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都比较的大,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等各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干旱成为了制约农作物产量产量的主要那也气象灾害,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1.2农业洪涝
农业洪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我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比较明显,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另一重要气象灾害。
1.3农业冷冻害
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两种,而冻害又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冻害主要是指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气温偏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殖的,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一般都是在农作物越冬期间,在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环境下,农作物的原生质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直接导致农作物的植株受损或者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一般都是发生在秋、冬、春三季,冷害一般都发生在春、夏。秋三季。由于不同区域内的农作物品种都是不一样的,在农作物某个发育期间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冷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也有着不同的灾害名称,如在春季华南地区的低温冷害可以称之为到春寒;秋季华南晚稻抽穂扬花期间的低温冷害称为寒露风。
二、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分析
农业生产除了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还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收到天气影响较大。气象灾害能够直接影响到产业的产生。比如在冬天容易出现冻害,这对寒带地区和温带地区的农作物影响就不是很明显,但是对于那些热带和亚热地的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就比较严重了,所以,当在季节性灾害天气出现的时候,农作物的发育期不同其收到的危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农作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如果受到了天气灾害的影响,在后期如果农作物靠自身的调节能力会有所恢复,天气灾害最终对这方面的农作物产量会比较的小;如果在作物升殖期间遇到了气象灾害,即使后期的条件再好也不能挽回造成的损失,严重的话会出现绝收。由此可以看出气象灾害如果发生在关键性农时季节,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多少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从不同区域内的主要气象灾害入手来探讨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2.1东北地区
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就是夏季的气温不稳定,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以干旱为主,冷害随着现在大气温度的逐渐变暖对农业的危害程度也在逐渐的降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农作物生长季气温有着明显的升高趋势,基本上没有大范围的严重的冷害现象出现。干旱程度却反之增加,这是东北地区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在东北地区水稻和有效灌溉的面积占80%以上,因此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多少对农作物的测量起到关键性的因素。
2.2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的季风季候比较的异常,时常会出现降水和气温变化较大,洪涝和早春期间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及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天气出现频率较高,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灾害。由于华南地区的水资源比较的丰富,以水田为主,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较轻。
三、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1)、通过对我国当前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可以看出,农业气象灾害能够直接的导致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其中干旱是气象灾害中影响最大的、危害面积最大、发生最频繁的农业气象灾害,旱灾对农业生产产量所造成的损失比水灾带来的损失更加的严重,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产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2)、农业工作研究者要积极的对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对农业干旱、旱涝等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和防御的办法做出具体的实质性的研究,从而提高预警的能力。以此来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指导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张养才,何维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篇3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特点 农作物 影响
[中图分类号] P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91-01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诸多的气候、环境变化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不但包括我们熟悉的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损,还包括生态系统退化、大气成分改变等。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幅度已经超过了自然演进的范围,长此以往势必会威胁到人类生存、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将气候变化于农作物生长联系在一起,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体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气候变化于农作物的影响。
一、近年来气候变化特点分析
如今的全球气候变化较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而我国的气候变化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稳定性差
相关调查显示,近百年来我国的年降水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河流的流量也受到较大影响,出现旱情的几率明显增加,局部地区在一些极端气候的影响下,甚至会爆发洪水以及次生灾害。总的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稳定性,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体现得更加尖锐。
2.气温要明显增加
通过对我国近百年气温年均值比较后发现,气温增长比较明显,增长区间在0.5―0.8℃之间,这一气温均值相较于全球均值要更高。中国气温升高比较显著的是近五十年,其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活跃,对外贸易的开放,气温升高趋势日益明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冬季是增温比较明显的季节。
3.极端气候较常见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越来越多,诸如台风、干旱、高温热浪等都出现得更加频繁。当前全球变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性又较高,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性要更高。就既往的情况来看,中国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
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有了清晰地认识,正是这些典型的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总的来看,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积极影响
光、热、水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这三个要素的组合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果。气候变化、温度上升会导致作物种植熟制北移。气温不断上升,可以使积温增加,进而延长作物的生长期,这不但会影响到作物种植的结构,还会对种植制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就既往的情况来看,北方存在严重的冻害,气候变暖将使这种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以冬麦种植为例,上世纪50―70年代,北方冬麦区低温冻害较为常见,大大减少了冬麦的产量,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方冻害得到了缓解,强度也有所减轻。
2.消极影响
虽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减少农作物产量
农作物的生育期,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会缩短,如果不采取新的农业技术,中国的水稻、玉米等作物的产量将大为减少。虽然气候变暖使作物的生长期得以延长,但是缺乏足够长的生育期,将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
2.2导致病虫害发生
气候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对农业病虫害产生影响,农业病虫害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影响甚巨,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种植产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病虫害,因此造成的粮食损失达到了总产量的9%。由于气候发生了变化,我国农业病虫害的客观条件得到加强,致使病虫害的管理和控制存在更大的难度。且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害虫虫卵越冬界北移,这间接提高了害虫生活率,这无疑为农作物的生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2.3诱发了洪涝灾害
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大为增加,暴雨频发,这无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冲击。暴雨本身会带来大量的降水,缓解旱情,对农作物生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雨量过分集中,山洪爆发、河堤决口、路基冲毁都灾害都有可能发生,酿成惨剧。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这些极端天气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4影响农作物品质
农作物的品质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也会受到影响,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在气候变暖的作用下将会大打折扣,在高温的影响下农作物度过了开花至成熟时期,水稻的成熟天数被大大缩减,这样就导致了稻米籽粒充实不良、精米率降低等品质问题。一般来说,水稻成熟期的时候,米粒透明度与有效积温负相关,大米的蒸煮食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温度的影响,米饭香味浓郁,一般需要保证灌浆结实期间,具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在灌浆期间温度比较高的话,就会导致煮熟的米饭过硬。
三、总结
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的多发性、异常性日益突出,灾害的强度更大,诸多的气候、环境变化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不但包括我们熟悉的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损,还包括生态系统退化、大气成分改变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体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气候变化于农作物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杨树;水保;问题;对策
杨树品种繁多,适应性广,在水保防护林中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与农作物争光争水争养分的矛盾,一定条件下会对长久性的拦挡工程造成潜在威胁。浮山县在用杨树作为水保防护林的过程中,采取“避、错、混、断、续、补”等措施,利用其优势,克服其缺点,有效地起到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1不同种类的杨树在水保防护林中的具体应用
(1)小叶杨的特点是根系发达,用它来保持土壤,减少土壤流失效果好,在荒山水保造林中被广泛应用。
(2)青杨的特点是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用它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水源涵养林中被广泛应用。
(3)箭杆杨的特点是生长迅速,郁闭度高,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可起防风屏障作用,常用作农田防护林树种。
(4)群众杨是耐干旱、耐瘠薄,常作为护坡林树种。
(5)青杨、大叶杨的特点是耐湿、抗冲掏,常作为沟底防护林和护岸林树种,效果很好。
(6)箭杆杨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风倒风折力强,且冠形端正,寿命较长,而修剪,抗灰尘,常作为护路林树种。
2存在的问题
2.1与农作物争光、抢夺水分
杨树高大的树冠能够截留10%~30%的降雨量,在偏干旱的地区直接影响农作物的雨量接受,也很大程度上遮挡了阳光的照射,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以致影响农作物产量。杨树庞大的根系也大肆争夺农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最终产量。
杨树庞大的根系上下左右穿梭于田间,水平分布超过树冠的1.5~3.0倍,深度可达树高的1/4~1/2,而大量须根又集中分布在离地面20~80cm的范围,这些根系大肆争夺农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2腐朽根系形成大小孔隙,对坝埂造成威胁
任何生物都有它的寿命,杨树也不例外,天然林一般60年后,人工林在30年后便进入衰老期,当其衰老死亡后,其庞大的根系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逐渐腐烂,形成管状孔道和大小不同的孔隙,这些孔道和孔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改良土壤,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相互贯穿发展,使田埂、坝埂形成漏洞,造成水源的流失,甚至进一步造成坝埂松软以致垮塌。
2.3生物风化造成岩体分解破碎产生流失
一方面,杨树树根在岩隙中穿插生长,引起岩石的崩解和破碎;另一方面,树根的生命活动与死有机体分解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起着重要的碳酸化作用,会对岩石进行腐蚀,使岩石更易受风化而造成新的侵蚀。
3对策
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避、错、混、断、续、补”的措施,以充分利用杨树的优势,弥补其弱点,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
(1)“避”——远离农作物区域或坝埂种植,避开杨树对农作物的光、水、肥的争夺,避开其根系对坝埂造成的潜在威胁。
(2)“错”——高低错位,杨树居低位,农田居高位,错开杨树根系与农作物根系的土壤区域,减少杨树与农作物之间争光抢水夺养分的矛盾。
(3)“混”——乔、灌、草相结合。靠近农作物的种好草,再后为灌木,最后为乔木,一方面可以防止浅层块体的运动,另一方面可防止杨树庞大根系与农作物争肥抢水。
(4)“断”——断沟栽植。在杨树栽植带以下2m处,开挖一条与林带平行的梯形断沟,沟深1.0~1.2m,上宽1.2~1.5m,底宽1.0m左右。
(5)“续”——连续栽种。针对衰老死亡根系等会造成孔隙的问题,可对树种及时更新,保持树种栽种的连续性,利用新的根系进行再次穿插,填补旧孔隙。
(6)“补”——补其他措施。单纯的杨树栽植很难满足不同条件下的水土保持要求,林草措施应与农耕措施、工程措施有效结合,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为减轻杨树庞大根系对土壤岩体的生物风化作用,一是可以在杨树下种植耐荫性草被,二是可以做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岩体的稳定性。
总之,采取什么措施,要根据实际生产条件、立地条件选用,只要应用得当,杨树在水土保持中的优越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参考文献
篇5
一、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
此技术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分解成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比如有机、无机养料和CO2、热量等,从而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及质量。现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具体操作过程作一介绍:首先找一定量的秸秆,量大约为3-4吨/亩,这些秸秆包括硬质和软质秸秆。硬质秸秆一般为玉米秆或者高粱杆,而软质秸秆则可用树叶、杂草等。然后为了均匀播种,应把材料进行碾碎、搅拌均匀,菌种、麦麸、水之间按1:15:12的比例进行搅拌,以材料出水但不滴出程度为准。之后应将作物按一定的区域进行栽种,两排作物之间挖一条沟,宽70cm左右,挖深35cm左右即可。接着放入1/3硬质秸秆,再放入1/3菌种,压实之后再铺设软质秸秆和等量菌种。最上层秸秆可伸出地面5公分,再回填土并进行施肥。土大约回填厚度为25公分,浇一次清水,用耙把土耕平并垒起一小土堆进行栽苗,然后在苗周围的土壤扎5个小孔(间距20-25cm,直径约2-3cm,深度约50cm),使CO2及热量可以及时的散发出去。通过此技术来进行农作物培养可以有效提高产量和质量,其生长过程中受虫害影响较轻,早熟时间提前,产量比一般技术培养提高30%。不仅如此,在农作物种植时,其所消耗的肥料也降低一半左右,农药残余也降低一多半,果实商品率达到98%,这样便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消费者的健康,经济才能持续增长。
二、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技术[2]
CO2是植物、农作物生长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碳浓度的多少也将对农作物生长起到重大的影响。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都离不开CO2。在春季和冬季进行大棚栽种培养蔬菜时,由于大棚是密闭的,空气不流通,内部二氧化碳含量较低,浓度可能还不到100ppm。如果大棚没有进行有效通风,尤其是日出之后浓度降低速度加快,二氧化碳浓度不足的话,农作物生长便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能力,减少CO2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加入CO2气肥来弥补这一缺点。增施CO2气肥的方法包括化学反应法、颗粒剂法和CO2吊袋式施肥法。CO2吊袋式施肥法使用范围较广,操作简单而且安全,先针对这一方法作一介绍。CO2吊袋式施肥法其实是购买一种CO2商品肥,然后往发生剂里面加入催化剂,使两者充分混合并放入纱网吊袋中,将此物放于农作物上方,距离约50至60cm即可。大约覆盖农作物为30m2/个,可根据实际农作物面积来确定气肥袋数量。一般1个月更换一次,使用2至3月即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发现,在使用CO2气肥技术之后,农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抗虫害能力增强,果实数量也增加约10%,生长周期变短,比一般果实早成熟7-10天。在二氧化碳浓度使用检测过程中发现,如果浓度达到1000ppm时,黄瓜产量增加15 %以上,西红柿产量增加30%以上,尖椒产量增加25%左右,农产品数量普遍有所提高,蔬菜整体增幅在17.5%-45.6%,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3]
水肥一体化技术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将水、肥料经过一定的比例混合进行农作物培养的一种新技术。具体是通过地形自然落差或者压力作用,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需肥量及土壤等特点,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通过给水管道使水和肥料混合并对农作物定时、定量进行滴灌。此技术应用应结合具体情况,对土壤内部营养成分分析、对农作物自身生长状况作详细分析、对周围温湿度、海拔等因素分析到位,使此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篇6
1.1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及产量的影响
洪水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当洪水侵入农田后,会带来大量的石块和杂物,对于一些根系不发达的农作物来说,有被洪水冲走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给农田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根系发达的农作物来说,农作物的根部会出现腐烂的情况,这需要及时使用农业的科技手段进行恢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作物生产成本。同时,洪水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不利,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使土地无法再种植农作物。此外,污染物会侵入土壤中,继而进入到农作物中,这使得农作物会产生一定的毒性,使得无法再为人类食用。
1.2对农田土壤土质的影响
洪水一旦侵入农田会对农田的土壤产生恶性的影响,洪水会侵蚀农田表面的土壤,农田表面的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田表面的土壤有着大量的腐殖质和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洪水强大的侵蚀力会冲蚀掉土壤的营养部分,这使得农田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使得农田不再具有耕作的条件和意义,同时会造成农作物的绝产或绝收,使农民损失大量的经济利益。
2水毁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技术
2.1对水毁农田进行受损状况调查
在对水毁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修复时,应当对水毁农田的受损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主要调查农田的实际受损状况,这主要是根据实际的受损状况开展修复工作,确定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实际的施工时间。同时还要对水毁农田周围农民的实际受损情况和经济、生活的受损状况进行调查,这主要为了在制定相关修复方案时,考虑到修复方案对于农民生活的影响。调查工作主要是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防止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造成对于水毁农田的再次伤害,更好地安排修复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能够防止修复工作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2.2对农田表面杂物进行清理
在对农田进行相关调查后,制定修复方案时,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对农田表面杂物的清理和整理,因为这些杂物往往含有一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生长出来的农作物会含有有毒物质,不能够通过相应的农作物生产质量检查,人们食用了这种土地生产出的农作物后会产生食物中毒,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有毒物质一旦侵入土地,会对土地整体的营养结构造成破坏,使得农田不再适应农业生产,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3对农田表层土壤进行修复
在对农田表面杂物进行处理后,就要对农田表层的土壤进行修复,洪水会冲蚀掉农田表层大量的营养元素,还会在土地表面沉降一些有毒和有害物质,因此对于表层土壤的修复就显得十分重要。主要方法是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了解表层土壤被侵蚀的深度,对受侵蚀和污染的土壤进行清理,同时要在原有的土层上补充新鲜且有一定腐殖质的土壤。要对新土壤和旧土壤进行充分融合,保证表层土壤具有肥力,能够适应农作物的耕作。整理过的表层土壤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休耕之后才能够再进行相关的耕作作业,否则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的现象,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2.4对农田地埂进行修复
在发生洪水时,洪水强大的冲蚀力会对农田地埂造成损害,会出现无法辨认土地,无法进行机械化和正常工作的情况。因此,要对农田地埂进行有效的修复,才能够保证农业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行农田地埂修复工作主要是使用石块对地埂进行修复或者重建,保证地埂的整洁性,方便耕作,减少水土和土壤营养成分的流失。要根据土地的范围、受损程度、受损情况和土地当时的环境,根据这些预测工程方案,必要时进行彻底重修。
3减轻农田遭受损害的长效机制和手段
我国的洪涝灾害频发,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对于恶劣天气的预报,让农民及时了解洪涝灾害的动向,及时对农田进行加固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应当加强对于我国农田的建设,主要是加固农田地埂,对农田进行定期的治理等手段,采用这些手段才能够真正增强农田的抗灾害能力。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只有加快对于水毁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护和防治政策,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结语
篇7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篇8
1.1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概念
的提出在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是以先进的农业生产理论与农业生产技术作为依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2)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精华进行继承和完善;3)发展科技、劳动、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体系;4)保护资源与农村生态环境;5)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6)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7)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应用。
1.2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特征和传统农业相比有着很多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农业理论综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优秀理论成果,其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生态农业以促进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更注重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3)生态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华,也要吸收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在技术体系上更加优越和完善;4)生态农业在生产管理方面更加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作用,管理模式更加灵活有效,也更注重各结构部分间的协作关系;5)生态农业在各产业的整合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优势,更加注重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容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6)由于生态农业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同时也符合环境保护的总体发展要求,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广阔的推广空间。
2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分析
生态农业理念要求农业生产中要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进而实现对包括土地资源、灌溉用水等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是十分有效的措施。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因不同地区的实际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通常都会采取不同农作物的间、混、套作或轮作的方式,通过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特征以及不同农作物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种植区内的农作物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立体栽培种植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2种类型。
2.1利用农作物生长对空间占用的特点,优化种植结构
不同农作物由于生长特性的不同,在栽培过程中其对生态空间的占用也不同,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将不同作物进行合理的搭配间种。例如,可将植株较高且对阳光需求量较大的作物与植株较矮且喜阴的作物进行间作,并通过合理搭配使其与土壤肥力相适应,以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同时,一些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气味或其他物质能够起到预防共生作物病虫害的作用,将这类作物进行混种能够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效益的同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实现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桑树与粮食作物间作、棉花与红薯间作等。
2.2利用农作物生长期的不同,优化种植结构
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期有所差异,单一作物的种植往往受到作物生长期的局限,不能有效利用劳动时间,对于生产资源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浪费,同时当作物收获后所剩余的叶、秧、秆等,往往被丢弃或焚烧处理,也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与作物生长习性,选择不同生长期作物进行混种或错时种植,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时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收获后其残余的叶、秧、秆等通过相应处理作为天然肥料,为其他作物提供养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丢弃、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节约了生产成本。除此之外,现代生态农业还将种植、养殖及农民生活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沼气池的利用,形成一套清洁环保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将农作物种植的残余料加工成养殖饲料,同时将牲畜排泄物及其他环节产生的垃圾进行发酵生产沼气,沼气可以为农民生活提供必要的能源,也能为温室种植及牲畜圈舍供暖,同时沼渣经处理还可作为农作物的天然肥料,这样就有效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源及产生的各类物料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小结
篇9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前教育;种植课程;特色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园的种植课程即利用种植资源对幼儿进行课程教育的活动。通过对农作物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引导观察各种蔬菜或作物的生长,亲身体验种植的快乐,尝试栽种的方法,既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留下难忘的记忆,又丰富了园本课程,使幼儿教育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幼儿园设置农作物种植课程的目的
对于幼儿园来说,其最终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儿童,开启儿童的学习之路,因此,种植活动在进入幼儿园以后,其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承载着教育价值。在幼儿园种植课程中,为了保证农作物的存活、生长和成熟,教师对幼儿提出严格、具体的种植要求,并要求儿童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种植,使幼儿经历农作物生长和种植的规律,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因此,幼儿园的农作物种植课程,不同于农业院校的种植专业,其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植物这种媒介,使幼儿能够快乐、迅速地融入到自然的课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园的种植课程重在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其中。但是,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完善,且具有不一致性,因此在种植课程的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年龄段的幼儿,要依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课程实施方法, 提高他们对农作物的认知程度和接受速度。
二、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功能
1.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幼儿园,种植园地里种植着蔬菜、瓜果及粮食作物。种植课程的普及与实践,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花坛、每一个角落都被标上了种植园地的范围属性,幼儿成为种植、管理和欣赏农作物的小主人。幼儿踏进植物区域,会被生机盎然的绿色吸引,他们会和嫩嫩的小白菜打招呼,会睁大眼睛观察盛开的茄子花,会摸一摸刚结出来的带刺的小黄瓜……绿色装扮下的种植园内,让幼儿园的环境真正活起来,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与农作物和谐成长的乐园,让幼儿获得更多观察、发现和管理的机会,由此培养了他们爱观察、爱发现的热情,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生命的眼光,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种埴课程和种植园地的设置,不仅仅在于绿色、优美、充满生机的环境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还在于幼儿参与种植的过程,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又获得了种植方面的常识以及农作物生长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观察能力。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也有所发展。因此,幼儿园农作物种植课程的开设,既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幼儿多种能力的一种途径。
3.提升家园共育的力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的幼儿教育理念,倡导让幼儿在充满生机的环境 中通过全身心的参与,身体、心理、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农作物种植课程既是一T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性会延伸到家庭,如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观察种子的生长,幼儿在教师及家长的共同督促下,关注农作物的生长,关注生命,关注小区中植物的生长,为幼儿创造了家园一致的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家园共育,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幼儿园是对3-6岁儿童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这一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得快,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他们需要知识,也需要游戏,更需要环境的耳濡目染作用。因此,在幼儿园设立种植课程,也是幼儿园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幼儿园要规划好农作物种植课程,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1.结合栽种,开发种植课程
种植课程要体现实践的特点。教师可在园内设置“快乐农家”区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农作物,发现农作物的生长特征和规律,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兴趣以及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求知欲望。“快乐农家”的活动内容是供幼儿观察和劳动,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活动的内容,一是观察农作物种子的标本,让幼儿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种子的名称和植株特点。种子可摆放在透明的玻璃小瓶里,贴上标签注明名称。二是种植的内容。将一些农作物的种子,如辣椒、向日葵、菠菜、玉米的种子埋在土里,或者种在废旧的饮料瓶、水杯、小碗或其它塑料容器内。教师每天提醒鼓励幼儿观察它们发芽生长的过程及变化。这种方法最好用在冬春两季 ,以美化室内环境,调节一个因季节而造成的单调色彩。摆放位置最好放在阳光能照射到的及便于幼儿观察的地方。 观察哪种作物的种子先发芽,长出了哪些植物,它们的芽有什么不同,哪种植物长得快等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观察对象。然后,分配给每组幼儿不同的劳动工具,让他们帮助农作物浇水、施肥、除草,既培养幼儿乐于劳动的品质,又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三是用农作物的种子贴画。如用黄瓜籽粘贴出一颗树叶,用红小豆粘贴成一颗爱心,幼儿既认识了植物种子,又认识了图形,还认识了颜色,让孩子们在欣 赏画面的同时,自然地掌握一些植物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快乐农家”时,一要注意种植农作物的季节性,如春季、秋季栽种的蔬菜和庄稼要不同,二要注意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种植对象。如小班幼儿春季宜种植低矮的蔬菜:葱、蒜、菠菜等;中班种植稍难一点的需搭架的蔬菜,如黄瓜、豌豆、西红柿等;大班种植瓜类蔬菜,如冬瓜、西瓜、香瓜等。秋季,快乐农家里种植油菜、麦苗等。“快乐农家”活动角的开辟,为种植特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结合主题,打造本土种植课程
逊克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边疆,小兴安岭中段北麓。大豆是逊克县农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此外、还有玉米、金南瓜等种植项目。为了打造特色种植园本课程,我们将“快乐农家”种植活动与大豆、玉米、金南瓜种植紧密联系,生成种植课程。例如,组织幼儿观察农作物的种子,生成了“奇妙的种子”种植课程,教师组织幼儿认识大豆和其他各种各样作物的种子,利用种子学习图形,进行种子贴画、种子发芽试验等活动。这些种植课程生成,来自幼儿的生活,来自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观察“快乐农家”中的金南瓜,对“南瓜”开展探究活动,由此,生成了南瓜鼓、南瓜灯、南瓜桶等有关南瓜制作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3.结合游戏,延伸种植课程
热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完善种植课程,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可结合幼儿园的种植资源,开展多种有关种植的游戏。例如,将南瓜瓤挖掉,制成南瓜盆来装水,端起来行走比比谁走得快,既锻炼了幼儿的体能,又愉悦了身心。再如,秋季组织大班幼儿开展采柑桔、采茶叶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肌肉组织,协调幼儿的动作,既加深幼儿对农作物的认识,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又树立了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环境即课程。在幼儿园内设立“快乐农家”种植角,开发利用农作物课程资源,既能让幼儿获得简单的种植知识和技能,体验种植研究的过程和喜悦,同时也能激发幼儿探究、创新的兴趣。幼儿园的种植课程资源,因此而富有特色,充满快乐,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静.幼儿园种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教育,2014,(10).
篇10
关键词:大气污染;农作物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X5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65
大气环境质量好坏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尤其是农作物更容易受大气环境质量好坏的影响,首先,是因为农作物具有庞大的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并同空气接触进行气体交换,一些污染物会随着气体交换进入农作物体内,从而影响和破坏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其次,它们几乎不能缓冲外界环境变化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植物位置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像动物可以通过行动避开环境污染。当大气中的某些污染物的含量长期超过正常水平时,不仅对农作物、果树蔬菜、经济作物及绿化植物等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危害,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主要大气污染物种类及对农作物的危害
目前,被人们注意到或已经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并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且排放量较大的大气污染物有100种左右。其中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以烟尘和粉尘为主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乙烯、氯气等大气污染物。
1.1烟尘、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对农作物的危害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其主要来源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一些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淘汰的生产设备向偏远的农村地区转移,以及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该地居民的生活中还没有普及,高硫煤和低热量的劣质煤仍然是人们的首选生产生活燃料。受当前的经济条件限制和技术条件限制,人们不可能放弃廉价的高硫煤而去购买环保型的低硫煤,也不可能在一些小的燃烧器上安装脱硫除尘设施,更不可能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生产设备,这就造成烟尘、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二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矿企业因大量使用大型移动机械设备和雷管爆破,使当地产生一系列烟尘和有毒有害的大气污染物,如爆破和采用柴油机为动力的设备等。常见的污染物质主要有粉尘、有害有毒气体有H2S,SO2,NO2等,而且这些工矿企业大多数成为当地大气污染物的“主力军”。三是私家车及农村机械化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地区大型作业机械的数量急剧增多。私家车及作业机械所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加。这些将直接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等作物的正常生长。首先,烟尘中大于10微米的颗粒常在污染源附近降落在农作物的嫩叶、新梢、果实等柔软组织上形成污斑,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使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其次,二氧化硫是对农业危害最广泛的大气污染物,最典型的二氧化硫的伤害症状是出现在植物叶片上由漂白引起失绿,逐渐呈棕色坏死的伤斑。如二氧化硫对小麦和水稻的危害,当浓度较高时,叶片会变成淡绿色或灰绿色,上面有小白斑,随后全叶变白,叶尖卷曲萎蔫,茎秆谷粒也变白,形成枯熟,甚至全株死亡。当浓度较低时,则表现叶片伤斑呈褐色条状,似擦伤状,叶尖褐色,谷粒失去固有金黄色而略呈褐色。蔬菜受到二氧化硫的危害时表现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他器官很少发生,如叶片出现白斑或黄白斑的有萝卜、白菜、菠菜、番茄、葱、辣椒和黄瓜。出现褐斑的有茄子、胡萝卜、马铃薯、南瓜;最后,作为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硝酸雾危害植物的症状与二氧化硫相似,在叶脉间、叶缘出现不规则水渍状伤害,但二氧化氮毒性弱一般无急性危害。
1.2其他气体对农作物的危害
1.2.1乙烯对农作物的危害 乙烯作为植物的内源激素之一的危害症状比其他大气污染物相比较特殊,农作物本身能产生微量乙烯,控制、调节生长发育过程。当大气污染物中的乙烯浓度超过一定水平并被农作物吸收时,就会干扰农作物的正常发育,引起许多农作物生长异常,促进农作物叶片和果实失绿变黄,造成落花落果现象。
1.2.2氯气和氨对农作物的危害 在大气中一般情况下氯气和氨浓度很低,很少对农作物产生明显危害。只有在化工、制药、食品等工业企业偶然事故或溢出时,能使植物受到急性危害。在高浓度氯气和氨的影响下植物叶片发生急性危害,叶肉组织溃散,叶绿素分解,出现受害伤斑或失绿变黄。
1.2.3氟化物主要成分有氟化氢、四氟化硅、硅氨酸以及氟气等 其中排放量最大、毒性最强的是氟化氢。钢铁厂和玻璃厂等,都可能向大气中排放出氟化物,煤中也常含氟,燃烧时也会放出氟化氢气体。植物受到氟化物危害时,由于氟化氢具有在农作物体内累积特点,其危害植物的症状与二氧化硫不同,伤斑首先在嫩叶、幼苗上发生;伤斑由油渍壮发展至黄白色或褐色斑块,在受污染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呈现稍浓的褐色或近红色带,同时,植物表现出大量落叶。
2 大气污染对农作物危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2.1 结合检测情况进行综合防治
大气中的污染物成分是复杂多样的,不同地区污染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种类又各不相同。在进行大气污染对农作物防治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监测,以确定大气污染物中数量、成分、性质,再依据以及对当地主要农作物类型、用途,以及危害情况而进行综合防治。
2.2根据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合理布局农业结构、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选育优良抗污染作物品种,开展植树造林等综合防治措施
结合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布局不合理,燃烧器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等特点。在防治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时,应从地区和国家分析,应从整体考虑;从污染源产生的源头采取措施考虑,改用清洁能源,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其次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合理布局农业结构、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选育优良抗污染作物品种,开展植树造林等综合防治措施;再次是对已有污染物进行必要的末端控制治理技术。具体治理措施如下。
2.2.1选育栽培抗抗污染优良作物品种 在工况企业周围推广抗污染优良品种,做好作物布局、配种搭配,以减轻或避免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
2.2.2绿化造林,利用树木的吸附阻尘功能 大量植树造林可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也可吸滞尘埃,从而起到净化作用。如1公顷柳松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2720公斤;云松、松树能降尘达几十吨之多。
2.2.3对污染物进行处理以及在燃烧器上安装脱硫除尘设施 如将一些劣质煤、低热量煤换成优质煤使用,或将高硫煤经过水洗后变成低硫煤在使用,可大大减少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并针对一些有条件的燃煤企业可在燃烧器上安装除尘脱硫设施,并提高燃烧效率,以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2.2.4运用新能源技术 可采用页岩气、天然气作为清洁新能源而代替工业生产使用燃煤、燃油,这就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硫、乙烯等污染源;汽车可以用天然气或电代替燃油,可以消除二氧化碳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污染;研制可代替氯氟烃的制冷剂,就能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
2.3 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和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农村农作物保护的规范性文件,抓好落实,规范影响农村农作物的各种行为,特别是制定农村农作物大气污染治理相关规章制度。
然而,大气污染时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造成对农作物的伤害。如在工业区周围被二氧化硫污染,同时还伴有大量粉尘,有时由于汽车排放尾气又掺杂了氧化烟雾污染,从而出现复合型污染。在危害农作物受污染症状上也会导致更为复杂的表现。因此更需要我们环境部门在污染物的产生源头、传播过程中、以及对农作物危害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但由于目前大气污染对农作物危害还未列入环境污染防治范畴,以及一些重污染企业向农村和落后地区转移,再加上人们的不重视、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落后、防护措施的缺乏,使得一些地区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要加强大气环境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广超,傅梅绮.大气污染控制技术[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