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7 01:2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作文教学

篇1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探

Abstract: The article teaching must suit it own characteristic. So long as is clear about the thesis teaching the goal and the guiding principle, the science instruction, the solid order training, the thesis teaching efficiency low condition will have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Key words: article teaching;initially searches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作文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由于作文教学本身具有复杂性,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直被“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困扰。作文教学成了长期困扰学生和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形成这种现状与当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是分不开的。

1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1.1 教学过程的盲目性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写作教学的要求非常明确,但是由于作文教学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好多教师对各阶段的教学都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和严格的目标管理,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正是这种错误做法,常常给作文教学埋下了隐患,弄得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即使写作,亦是敷衍塞责,不利于提高。

1.2 教学手段的简单化

作文教学,向来被看成学生写、教师改的工作,尽管学生不住地喊“难”,教师一个劲地叫“苦”,但究竟该如何写、怎样改,却很少有人深究。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关心学生的情趣,不注意创设情境气氛去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是生硬的训练,于是出现了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机械地写这样一个令人寒心的局面,可见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实在是造成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1.3 教学环节的孤立化

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许多环节。如果忽视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势必相互脱节,各方面成为一个个孤家寡人,分庭抗礼,难成系统。目前教学的种种迹象表明,许多教师缺乏系统观念,对作文概念理解偏狭,主要表现为:读与写分离;写作与修改背离;文体训练与思维训练游离。

2 对症下药,找准切入点,向作文教学要效益

2.1 加强作文教学的目标管理,增强效能意识

2.1.1 制定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以求有的放矢

作文教学缺乏目标管理,就缺少了内驱力,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因此,作文教学一定要加强目标管理。语文教师理应改变作文教学中盲目、随意、失控的倾向,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以明确各时段的目标责任。

2.1.2 制定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以求高效运行

作文教学的具体标准,即作文教学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针对特定对象,局部的教学项目所规定的具体指标。它是总体目标下的综合系列所反映的分级分项指标。在作文教学实施中,可依据总体目标,立足学生实际,从作文现状出发,遵循教材编排序列,分别研制“作文教学指标序列”、“作文教学内容序列”和“作文教学方法序列”,使每一次作文教学都能做到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沿序列按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训练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学有所进,以彻底摆脱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2 开阔视野,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忽视学生的情绪状态,采取注入式、强迫式,形成教师关在校园教作文、改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的局面。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破除成规,改变学生闭门造车的作法,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2.2.1 观察生活,开拓思路,培养情趣

叶圣陶先生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让生活的泉水不断地流向学生的笔端,我们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了解社会生活,课内外兼顾,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路。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到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和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并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

2.2.2 命好题目,切中要害,下水引路

目前,作文教学的形式之一是命题作文。在命题作文中,一个具体鲜明、富有吸引力的题目,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所以命题一定要精心设计。首先,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要说的话。其次,命题要从小处着眼,不要给学生“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之感,使学生望题生畏。再次,命题还要与课文的训练重点同步,引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作文中去。最后命题忌压抑学生的思维,力求命题的范围要宽,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所以半命题作文的形式更宜多采用。

在命题之后,习作之前,教师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写好下水文,给学生以示范,可做学生学习写作的榜样。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创作欲望。同时在“下水”的过程中,教师身临其境地体味到作文写作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寻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症结和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以扬长避短,改进教学,再富有针对性地去指导、点拨和训练,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整体训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首先,读和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适时渗透写作,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语言和文字的方法等,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遣词造句能力、连句成段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和选材、组材的能力等,这样就达到了以读促写的目的。

其次,修改历来是产生佳作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却经常出现写作与修改背离的怪现象,学生只管写,很少改,教师包办代替地全批全改。这是极端错误的做法,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只给些引导和点拨,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可以说,“改”是一种“再创造”,这无疑会大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范围内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相对一致性,为中外语文教育比较借鉴研究提供了客观基础;中外语文教育在历史、思想、认识、模式、方法、课程、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为中外语文教育的比较借鉴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作为语文教育一个不可或缺部分,“作文教学”自然也有上述特征。

我国很多学者已经对我国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有实践价值的成果:

1.就某一具体教育阶段进行比较。如曹红丽(2006)、范锦飘(2011)等对中外“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比较。

2.总括性研究。如陈翠芳(2008)、杨阳(2012)等对中外作文教学进行了总括性比较。如蔡宗模(2000)、李乾明(2004)等引介国外的教学经验;再如董林海、胡立业(2011)等是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普遍现状进行反思。

3.从新旧大纲和教材的编排上进行比较。如顾振彪(2002)等研究“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宋嘉华、王洪玲(2006)等研究“新旧课程标准”欧治华(2006)等研究“新旧教材”等。

上述学者对我国作文教学经验的适用范围划分较粗线条,其实我国义务教育1-4年级没有过强的应试压力,教学重点可以做到“重素质轻应试”;义务教育5-9年级和高中阶段有着巨大的中高考压力,所以教育教学重点难免“重应试轻素质”。

同时,在现有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中,似乎甚少涉及高等教育作文教学。

所以,本文的主要思路是按不同学习阶段――小学、中学(含初中、高中)和大学――对目前已有的关于我国作文教学的可借鉴的经验进行重新整合并尝试提出使用建议,以期找到更适合相应学习阶段的作文教学经验,使其更具实践价值。

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

小学1―4年级,没有巨大的考试压力,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精力进行素质教育,本阶段的作文教学可以主要集中在习惯、兴趣和自信心的引导教育上。

在此阶段的作文教学(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我们可借鉴的教学经验有:

1.先口头表达再作文。“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写书面作文的难度较大,应先让其勇于口头表达和交流,再慢慢实现口头作文向书面作文的过渡。”[1]一般从看图作文入手,理想的看图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开放思维,鼓励学生在有限的图画内发挥无限的想象,鼓励特色,鼓励出错。

2.从组词、句子到段落、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组织话题、续写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创作兴趣,鼓励学生尽量多说、多写。比如蔡宗模(2000)举过这样的例子:

有位老师是这样开始她的作文课的:玛莎早上把小狗带到教室。老师走进来,问人到齐了没有。玛莎刚想说“到齐了”,恰好小狗在桌下发出吱吱声。老师责备她应该把话说清楚,玛莎马上掩饰:“到齐了!”可这时小狗又发出吱吱声和抓扑声。老师走到玛莎跟前,一下子掀开桌面……讲到最紧张处戛然而止,下面请学生补写。试想,面对如此诱人的情境,哪个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呢?[2]

3.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可以借鉴日本小学作文教学主张的“读者意识”:“例如,学生所写的习作可以是写给父母看的、同学看的,或者兄弟姐妹看的,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3]

4.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这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只要是真的就行。……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4]

5.作文范围要宽泛。“使学生意识到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不能漠视。”[5]

6.评价学生时,以鼓励为主。如“有个学生的作文写自己怎样收养了一只被别人遗弃了的小猫,老师的评语写道:‘小猫的遭遇真可怜,它在雨地里发抖的样子和凄苦的叫声,使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现在它终于有了一个体贴的朋友了,我真为它高兴。’”[6]

7.修改是作文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享受修改的过程。教师要做的是“要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思想,帮助孩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他着力要写的东西,帮助孩子想办法使自己的文章能够让读者读得懂。”[7]

8.注重实用文体的训练。

(1)留言条、请假条等,短信、电子邮件等,这些应用性更强,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

(2)可以尝试训练学生写调查报告。“日本是科技和教育强国,特别是日本的大学研究水平很高,这跟日本从小学就要求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是有很大关系的。”[8]

三、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

义务教育5―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非毕业年级的作文教学经验在以下几方面比较突出:

1.注意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在引导上,教师可以运用榜样的力量,找些正面的实例,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2.在逻辑推理、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等方面训练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复杂句型,运用多重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多写议论文、驳论文。

3.注重口语表达训练。比如毕业讲演、辩论、模拟推销商品等。

四、大学阶段的作文教学

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一直少有人重视和研究。中国大陆的学生经历了中考、高考,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学习强度和密度减弱很多,限时作文要求也减弱,除了阶段性课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外,大学期间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精力进行自由的作文活动,但不论学术论文还是自主作文,都面临着一些现实困惑,需要高校教师去引导。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一)自主作文

“自主作文”主要指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大学生因情感表达需要,自发、自觉进行的非人际、多以网络为媒介的写作活动,用以抒发个人内心真实情感,如网络个性签名、微信、微博、博客、网络空间日志等。

这类作文的大部分内容与恋爱、人生、社交等有关,不少为焦躁、困惑、迷茫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有的甚至有厌世、轻生、反社会等倾向,所以需要辅导员、教师、家长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二)被动作文

这类作文主要是实用文体和学术论文等。

实用文体,小学接触不多,中学应试教育不重视,只能遗留给大学解决。这类文体需要高校教师为学生创设实用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比如假设丢失物品,写张寻物启事;健身卡、考研学习卡等的转让告示;简历设计与书写;投稿、投简历、办公文件、网络邮件的书写等。

学术论文,中国的学生普遍缺乏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需要教师从选题、构思、研究方法、结果呈现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

篇3

做人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68―01

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有这样的感觉:老师很困惑,有力使不上,教什么,怎么教,好像都有缺漏,都不能解决根本和实质问题;学生下笔成文难,无论什么题目,难为无“米”之炊,都容易写成老套。

作文必须“意在笔先”,有感而发。意在笔先,才能清晰;有感而发,才有意蕴。反之,心声杂乱、不强烈、不真切,就难动人,难成好文。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上――体会他人的艰辛,感受生活的甜美,观照事物发展之曲折,洞察自然变化之奥妙,了知科技创新之神奇,让他用“心”生活,用“心”写作。否则,就会使学生仅仅成为生活的参与者、旁观者及生活表象的记录者,难入写作之门径。

感悟生活,是做人的初步,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你是怎样的人,就会写出怎样的文。不会作文者,往往也不会做人,因其不明理、不懂事。陆游《告子书》中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套用一下:汝果欲作文,功夫在文外。汝欲教作文,必先教做人。孔子认为,“大学”之功,在于“明明德”而后用。所以,愚以为作文教学必须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补上所欠之课,夯实立教之基。

首先,要教会学生人生的大道理。鼓励学生去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做人的原则等等,让《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经典进入学生视野,结合《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认真宣讲,让他们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明辨是非,消除冷漠、自私、孤傲、麻木等心灵痼疾,做心理健康的人,让阳光智慧充满心田。

其次,要挖出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始终把明理、启智、铸造灵魂放在首位。如《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中思学如渴、尊师重教,不怕吃苦;满腔热忱,提携后学;苦口婆心,劝人上进;《邓稼先》中科学家爱国、奉献、无私、忘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境界;《斑羚飞渡》中动物舍己为他、勇于担当和牺牲的精神等,都感人至深。利用这些现成材料,帮学生破除与人的隔膜,拉近与生活之距离,开启作文之天地与源泉。

再次,要解决生活的小问题。教师应敏锐发现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因势利导,缘事说理,纠正偏差,培养良好习惯,督行正确价值观,知行统一,通过实践巩固学习成果。勤勤拂拭,帮学生擦亮心“镜”,增强感受力与观察力,使之深刻感知、准确把握、生动反映生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抒写真性情。

又次,要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教师可从报刊、网络中多搜罗各种典型事例,正反引导启发学生,以激活他们的良知良能,美化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真正学会做人之道,真正懂得作文之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此外,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方面,一要转变浮躁情绪,让学生细微体会自己日常的情感积淀,既具细微情绪,又有稳定情感;既不麻木,又不过敏;既有激情,也不乏理智。二要帮学生走出“追星”、网游、早恋等误区,在淡泊里明志,于宁静中致远。

不久前,中国励志感恩报告团在我校演讲,演讲者挖掘学生平时忽略的生活内容和细节,既讲大道理,又说小问题,用学生自身之事启迪学生良知,将学生引入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冷静、深刻地进行自我反思。演讲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使学生茅塞顿开,感情激荡、奔涌,良知被唤醒,心扉被打开,思维被激活,会场上学生与老师、家长互动,感受亲情、感受师生之情,“角色”复位,翻然悔悟,感恩明志,情不自禁,声泪俱下。随后写出的以“感恩”为题的作文,大多真实鲜活,发自肺腑,令人耳目一新,大叹“学生有话说”。

篇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利用情景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将情景与作文主题进行结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有效地应用语言。重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灵活性的提高,更能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景教学 作文 内容 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情景教学法这一创新教学手段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结合,会让小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与快乐,让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成长。

一、情景教学的内容

对于许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讲,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开发高效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的共同教育任务。情景教学法,是教学改革提倡的创新教学手段。什么是情景教学呢?利用情景教学法更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将写作的知识与技巧转化成为贴近学生生活情景的一些东西,让学生在了解写作知识的同时,于情景中深入了解写作内容,在情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发更多的写作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去调动学生表达积极性,让学生具有语言表达的需求,以此来解决写作教学难题。

二、小学情景作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做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与情景教学的结合,对于小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高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情景作文教学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不足为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些形象化的情景,对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激发。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当今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更能够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图片或者当下正流行的音乐作口,促进学生对作文主题产生深入地理解,并在内心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组织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以记录的方式来完成写作任务。

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雪”为主题写作篇作文。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去搜集一些雪景的照片,在课堂中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展示。每展示一张图片,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一句话来描述照片中的雪景,或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在欣赏图片与表达感受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情景得以形成,学生也对写作主题有了深入理解。在这样的情景下,组织学生以雪为主题进行写作,有利于写作难度的下降以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利用游戏活动实施情景作文教学

小学生好动,爱玩,游戏活动是他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活动的线织与实施,让学生利用与写作话题相关的主题进行游戏,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写作资源。小学生的年龄较少,因此生活经验不尽丰富,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有限。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最大的难点就是不知道写些什么,他们头脑中的写作素材不足。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一些情景,给学生以写作上的启发。游戏活动,就是情景创设的好方法之一。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与感受写作主题,在互相帮助中相互学习,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游戏,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也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总结。

如在以“我的周末”为主题进行写作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个表演游戏。教师给每个学生一分钟的时候,通过哑剧的形式将自己周末最值得纪念的事情表演出来,其它学生对表演者的行为进行描述。在观看表演或者评价的时候,小学生的写作思维会得到启发,想到相同或者类似的经历,写作资源丰富起来。游戏会让写作变得更有乐趣,也会让学生的写作学习更加容易。

3.利用集体合作实施情景作文教学

集体合作,是情景创设最简单的方法。小学生可用写作素材不多,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开放。对于写作难度较大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利用讨论的方法促进情景的创设。

如在以“生活中科技”为题进行写作时,学生看到题目会无从下手。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进行生活中科技的讨论,集思广益,有利于写作科技情景的形成。学生接受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写作难度会得以下降。

【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新一代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创新的教学手段。从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开拓情景作文教学法,给小学生想象力发挥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小学生自发写作,积极学习,才能构建高效的作文课堂。

【参考文献】

篇5

作文教学可以说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了。那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只要能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字数逐渐增多,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初中时字数在600左右,高中时提升到800字左右。实际上,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思。第一阶段,就身边的事说实话,并有主次之分;第二阶段,多观察,写事实,并能分辨是非,有一定的思想观点;第三阶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含蓄隽永,在语法及修辞运用等方面左右逢源并有创新,力求结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且能尝试各种体裁的写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的事,而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下面就初中学生的作文教学,结合我个人这些年来的些许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习惯,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写作,第一要务是"观察"。不管写人、记事还是状物,都得观察。写人,通过察言观色,从表面而深入其内心,进而才能把握其思想性格,做到言之有理和言之成理;记事离不开人,因为事情总是和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叙事中也同样离不开观察、思考;状物作文,更是要观察仔细,把握其外在特征,进而畅想其内在气质与精神。通过观察描绘,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的话,所写之文章就基本成功了。

2.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鲁迅先生谈写人,小说中的人物"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写文章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大家、名家作品,古今中外,范围极广,就如"蜜蜂采很多花酿蜜"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学以致用,学为己用。在名著中,作家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充分体现。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学习其或朴质或优美或深邃的语言,去继承和发扬。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层次去要求学生写作。驾驭语言能力低(即思维层次低)的学生,就用朴实的语言写作;能力高的,就要求他们用优美、深邃的语言写作。

3.培养学生养成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课堂内集中写作,实际上是课堂外情感积累的宣泄和爆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前人的写作经验总结。写作教学的指导,不可能在课堂内就能达到目的。它必须通过课堂外的写作基础积累。课堂内作文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而课堂外学生作文素材和情感积累是十分丰富的。那么,要使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实功夫在课堂之外。除了上述的条件之外,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除开经常读书之外,还要经常练笔:读书笔记、仿写、随感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习作的宣读、张贴、奖励必不可少,起到鼓励之作用。有条件时,还可以打印出来,装订成册,这样既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而欣喜感动之外,还能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养成写作的好习惯。通过榜样的作用,使学生习作水平得以整体提高。在阅读中,精要之处,要求学生细细咀嚼,品出味道来,去思考,去模仿,引发创作冲动,付诸笔端,从而就奠定了写出像样文章的基础。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能仿写,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4.以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和部分教师语文素质的低下,在小学仍然存在让大量的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生搬硬套例文来应付考试的现象,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在这里,我也谈谈作文教学作为打开语文教学突破口的重要性的问题,作为以上缺漏处的补充。

4.1 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胜任感

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高度重视其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哪怕是一个好标题,一个好的句子,一个好的词语,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符号,也要尽可能的找出来,并给予充分肯定。从指导作文,批改作文,到讲评作文,环环相扣,绝不马虎。这些指导,这些细节,语文教师肯定要付出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完成,才有效果,空谈是毫无益处的。

4.2 抓住时机,利用作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需要的形成

片段训练:周记和随笔等。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成为学生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4.3 抓漏眼、促进、转化,实现对语文整体教学的突破

篇6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不如阅读教学。教师关注更多的是阅读教学的课堂改革,对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教师阅读相关业务书籍杂志时,关心的还是阅读教学方面的,很少喜欢看作文教学方面的。诸如阅读教学中提倡的激发兴趣、创设情景等到了作文课上就无从谈起了。作文教学的方法陈旧,缺乏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理念,所以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大打折扣,马虎应付。

但是作文在语文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能提高作文水平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到作文,一些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因此,作文教学要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从根本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先生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作文教学要关注人性本真,发展儿童语言,让学生写真情实感,做到习作通顺具体。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需要将“观点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立意深刻”等列为小学教学的要求。要让学生反映自己天然的生活,这样的学生作文自然是健康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记叙文中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不仅最有意义,也是他们最想写也最好写的内容。

不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生动优美,但是必须要求学生作文语句通顺。只有做的到的要求,才有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是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有可能。

一、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有兴趣的学习能消除学生紧张畏难的情绪。

1.从生活中激发兴趣。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学校及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作文教学与日常生活密切无关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身感悟来获得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了经历和感受,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会很有条理,语言较生动活泼,具有生活气息。

2.从情境中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情趣,让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具体的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谈话、精美的课件、优美的范文、动听的音乐、真实的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3.从题材中激发兴趣。兴趣来源于题材,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提倡课外练笔,学生自由地写作,兴趣反而浓厚。

二、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坚持有序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为教师,要从一年级开始,加强对学生作文的指导练习,从听、说、读中掌握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听的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新生入学开始,从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让他们听精彩的情节,欣赏绝妙的语言;听课文录音,听流畅的语言体会丰富的感情;听广播、老师、同学的讲话,养成仔细听,仔细想的习惯。

说的能力的培养,从学普通话开始,指导他们练习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看图进行简单的描述,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复述指定的课文。充分利用教材中单元的听话训练内容,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说话,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大胆话说的能力。

读的能力的培养。读是写的基础,通过诵读,阅读各种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从一年级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拼音读本,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通过朗读比赛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老师以范读引路,与学生产生共鸣。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书共享,共同交流久了,学生积累的语言多了,就能自然而然地将生动的词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范读;写作技法

一、阅读积累,以读促写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于年龄、时间等因素,学生的写作资料大多来源于书本,阅读积累少、词句匮乏、素材短缺是学生写不出、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日常的阅读积累,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精彩的词、句、段、篇,掌握一定的写作素材,才可能有话可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积累本,经常阅读,随时积累。积累课内外书籍报刊的精彩句段,媒体中有价值的人和事等。我在教学中还挤出时间,每周开辟一两节阅读积累课,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素材。长期坚持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语言逐渐丰富起来,表情达意流畅自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课前演讲,以说促写

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安排短小的积累演讲展示活动,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起初,可以是小诗、精美语段等,一定时间以后,由教师给定话题,学生做即兴演讲,教师进行点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掌握思维规律、语言表达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素材,特别是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讲解技法,指导点拨

作文的素材,就像建筑用的水泥、沙石,仅拥有这些,还是难以建出坚固美观的房子,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因此,在重视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写作技法指导。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学生特点,适时安排作文技法讲解,如选材立意的方法、拟标题的方法、开头结尾的方法、形式创新的方法等。结合具体实例讲授实用的技巧方法,在练习实践中促进学生理解运用,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再领会掌握了一些技法,不少学生能够经常写出有特色的好作文。

四、分类讲评,取长补短

学生每次写作文后,教师详细批改,将作文分成优、中、差三类,在课堂上讲评。采取范读优秀作文,让学生点评,例如点评标题、开头、结尾、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师强调值得学习,借鉴之处;读几篇较差作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方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时可以将优秀作文在教室的作文园地中展出,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交流;将中等作文展出,让学生思考改进提高策略,在对比和实践中使学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

五、开展比赛,竞争激励

学生都有着较强的表现欲和竞争意识,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起初,在课堂上适时开展一些小的竞赛,如拟标题竞赛、编写开头竞赛、围绕中心选材竞赛等,学生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常常出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喜人局面,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思路得到拓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在班级或年级组织作文竞赛,将作文题目打印在方格稿纸上,限定时间完成构思写作。教师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学习园地中展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些活动在班级、校园里营造出浓厚的作文氛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篇8

一、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过渡的评价理念

作文教学必须由多元共存的评价理念,将学生从简单化、程式化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生活意义中找到自我,释放自我,发展自我。一句话,作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这也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至此,再也不能用以往一成不变的评价标准来框住老师们的眼光,学生在写作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结论的丰富性、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向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切合了教育方向的转型,切合了本次新课程强调的确定于学生本位的需要。

写作文,我们以往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多看名家的著作,即所谓的精英教育,但新课程下有“名为鉴赏,实际上只是猜测和推理”的说法,认为鉴赏已异化为从别人的思想中选择,没有学生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恰与“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人所栖居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相反,教学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给学生作文学习留下弹性的认知空间,如审美留白、文本拓展、情感体验等。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最主要的体现形式就是知觉自我、心里的自由的表达,决定了作文生成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绝不能用单一性的标准评价多样性的作文样式。

二、由高不可攀到贴近生活的价值趋向

“以人为本。要求不断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文教学的意义不是凝固的、封闭的,而是在学生参与下形成动态生成,开发多元的教学场,与传统的教学中教条的概念差异很大,如我们以往写作文结尾处往往是高姿态的抒情,而今我们则强调的是人的普遍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反思灵魂,提高自身素质,彻底拒绝了高调的坏习惯,让学生明白心动与行动的意义。“噢,这个我也能做到,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产生这种奇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平民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是对生命尊重的过程,作文教学要尊重情感的真实,培养有时代性、创新性、真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人生命力的核心体现,具有强烈的个性、隐含性,因之仅用显性规则化的传授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维度培养的,更何况由外而内的“框架式”传道,又谈何“唤醒”呢?

如今看什么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哪种类型的作文不是通过“唤醒”学生的情感动机、兴趣与态度等个性体验达到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这种概念恰恰与胡塞儿对纯粹知识的批评:“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文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物所附有的文化特性”相符合,只有唤醒生活的体验,学生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与之无关的内容变为自己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自身的生命存在,写出自己,写出亲切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唤起联想,融入自我寻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变写作为重温生活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心理要求。

三、从差异性到研究性作文的设计

篇9

1 兴趣非常重要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性味然地投入其中,他们就回去思考,去理解,进而才会试图去操作,去书写。学写《熟悉的人时》我先跟孩子们讲,在我们班老师最熟悉的是谁,影响最深的是谁,列举了很多的同学,讲他们的照片在ppt中呈现,并分别介绍孩子们跟老师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趣可就高涨了,一张张兴奋的小脸一只只小手高举着,每个孩子都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们议论纷纷。

2鼓励孩子们少说“口水话 ”

少写“口水话”低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多见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该对孩子们予以全部否定, 要鼓励他们要尽可能的多用我们平时所用的词语和成语,和平时我们所学的习作技巧。在习作教学中,我常常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二次习作”即刚完成的习作,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修改后,趁热打铁再来一次。孩子们自己对自己饿习作进行修修补补后,往往跟自己,跟老师更大的惊喜。

3 发挥激励的作用

表扬让学生如沐春风,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忘表扬我的学生,每次的训练,我都找几篇范文,让他们自己在讲台上范读,并进行表扬,这么做的好处是学生的兴趣大增,师生其乐融融。课题气氛非常好,学生学得非常轻松,非常愉快,从而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

篇10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仿写”入手,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有经验的老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 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 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 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作文题目精心设计 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等等。

三、指导学生多读写作方面书籍,积累知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四、批改作文方式要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