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

篇1

摘 要 拳击运动是奥运会28个大项之一,目标就是夺金牌,夺金牌就意味着运动员在赛场上制胜。本文通过运用分析法、归纳法、文献法对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上关于拳击运动项目特点、拳击运动员制胜特点、拳击运动员制胜的心理要求这三类论文的分析总结,期望得出与拳击运动员制胜特点相对应的心理要求。结果显示:心理要求得以满足,制胜特点得以表现,比赛取得胜利。

关键词 拳击 运动员 制胜特点 心理要求

一、前言

拳击是一项体育运动,经历了古代拳击运动和现代拳击运动古代拳击运动起源于人类产生之初,现代拳击运动于18世纪起源于英国。拳击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力量,提高人的灵敏性和反应能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防身自卫的有效手段,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筛选并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为进一步的整理提供依据。

(二)比较分析法

对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找出优缺点,为提出结论与建议做准备工作。

(三)统计归纳法

将所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归纳,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一)拳击运动的特点

拳击运动需要肌肉强大的爆发力,完善的技术和战术,比赛场面瞬息万变,需要运动员在极短时间内精准了解对方的基本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判断与回应,运用娴熟的技术,多变的战术进行攻击防守,所以对拳击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二)对拳击运动员制胜特点以及心理要求的研究现状

上海体院王德新在《现代男子拳击运动技术战术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进攻效率,团队控制,突出整体,拳击运动员之间的比拼不仅是体能技战术,还有心理上的因素,是一项综合素质的体育运动。拳击运动的制胜特点:速度、力量、击打部位、击打路线、击打节奏、移动技术、进攻技术、反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等制胜特点的完美配合。以快为主以快制胜能攻能守,技术全面。

漯河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李晓辉在《拳击运动体能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拳击运动特点有速度特点,在要求急速运动反应的状态下,表现紧急反应的能力,保障各种有直接决定动作速度特征的有机活动迅速运作的能力。力量特点,强有力的出拳击中对方。制胜特点是: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耐力齐头并进并且糖酵解能力、自然恢复能力强大。

北京体育大学的巴义名在《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及选材标准的研究》中指出:最大摄氧量、血红蛋白最大无氧功功率血清睾酮反映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氧转换能力,这些指标也是拳击运动员的制胜特点,间接反映拳击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并指出拳击优秀运动员的年龄在19-22与23-26年龄段,反应时间、智力、性格倾向、情绪稳定性、赛前情绪、竞赛状态、焦虑水平、自信水平影响拳击运动员的制胜,自信、主动、果敢、坚韧、自制、自觉是制胜的特点。

周爽、甘洁莉在《中外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技术特点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扎实的基本功、全面的技术、特长技术、充沛的体能、强大的基本力量和转向力量、稳定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品质、聪慧的大脑、教练的认识与把握,是拳击运动员制胜重要因素。

魏金平在《对拳击运动规律发展趋势及制胜要素的探讨》中指出:连续作战能力强,主动求变,准确预判,准确打击,有力打击,注重连续性攻击,击打点多,攻击范围广,轻重拳分明。

肖存翕在《一对一格斗对抗性项群心理制胜因素》分析中指出:拳击这种一对一对抗运动的特点:存在攻防关系、绝对实力竞技、相对实力竞技,尤其指出运动员心理活动在赛前赛中赛后是一个波动的过程。激活心理能量、高昂的斗志、振奋的精神是制胜必不可少的要素,以及超前思维预判、捕获各种预兆信息预测对方的进攻、抓住最佳反击时间。

祝大鹏、胡亦海、余银、王梅、高平在《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人格、意志品质、心理坚韧性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中指出:拳击运动员的首要品质是主动性、独立性。机智勇敢、果断、自制、顽强也是必要的制胜特征。神经类型方面:活泼好动、机智勇敢、动作麻利、敢于冒险、接受能力强等制胜特征。引用国家拳击总教练张传良:拳击运动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反应灵敏、机智灵活、活泼好动、模仿和接受能力强、善于思考果断机敏、快速勇猛、不服输、拼劲足敢拼敢打。拳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包括主动、果断、自制、坚韧性、自觉性。

谢龙旺在《浅析拳击运动员心理素质及训练》一文中将拳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特殊心理素质,特殊心理素质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时空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判断力迅速准确、及时灵活、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

祝大鹏、胡亦海、余银、王梅、高平在《邹市明伦敦奥运会竞技心理战术的应用与启示》一文中指出:对拳击运动员给予必要的压力和要求提高心理素质在拳击比赛中对拳击运动员的制胜有一定的作用,从技战术方面总结了先发制人乘胜追击,扬长避短控制节奏,技术全面战术多变,攻心至上因人制宜这一系列都是从技战术上对拳击运动员制胜的总结。

四、结论与建议

(一)由于高水平拳击运动员的基础素质都具备,所以高水平的拳击比赛制胜是要依靠适当的心理状态。

(二)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态是动态的,会随着比赛的节奏而波动,运动员要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调整,通常是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进行调整,也会有教练员帮助调整的,教练员一般是通过大声的命令这种方式,所有的调整就是为了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融入比赛。

(三)发展运动员的专项技能,在关键时候具有制胜的杀招,平时的实战训练中注重对运动员心理变化的观察并记录,以方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四)拳击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制胜与其心理需求是动态的心理需求需要运动员积极的调整,积极的反应到比赛场上,制胜的心理需求有:自我激励、自我命令、自我控制、时空空间感、敢于冒险、敢于挨打、自信、意志坚强、稳定等。

(五)教练员平时多观察运动员的性格,无论训练还是生活,发现其性格心理特点,在赛场上有助于运动员的心理调整到适当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德新.F代男子拳击运动技术战术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2] 李晓辉.拳击运动体能特征研究[J].科技信息.2012(18).

[3] 巴义名.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及选材标准的研究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4] 周爽.中外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技术特点的比较研究[J].运动.2013(03).

[5] 魏金平.对拳击运动规律发展趋势及制胜要素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8(04).

[6] 肖存翕.一对一格斗对抗性项群心理制胜因素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04).

[7] 祝大鹏,胡亦海.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人格、意志品质、心理坚韧性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报.2013(02).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加强;心理素质锻炼;意义;途径

一、引言

初中生不但即将进入青春期,而且还是内心素质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他们出现心理不成熟现象,就会发生各种叛逆心理问题,因而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引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借助身体运动锻炼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逐渐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意义

1.加强沟通交流,排解心理障碍

体育教学多是在户外开展,是一门具有很强开放性的学科,师生之间有了很多的接触机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会更为密切,通过与同龄人的相互深入了解和结识,消除各自的隔阂,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排解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避免形成自闭的人格,以更加积极阳光的情绪进行学习和生活。

2.循序渐进,提升学生自信心

当前一些初中生觉得自己学习成绩落后,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另外还有很多学生不爱参加体育锻炼,嫌累怕苦,这时教师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先通过那些简单的、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再逐渐引向深入,渗透进去竞争对抗元素,使其找到快乐感,从而逐渐让他们爱上体育锻炼,适应校园生活。

3.劳逸结合,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初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户外,从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化课学习中脱离出来,在大自然中开阔自己的心境,缓解疲劳,放松身心,劳逸结合,更新思路,这更加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大脑发育,促进智力的进一步发育,对提高文化课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

1.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

由于初中生的文化课学习压力比较大,体育运动就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整,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因而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运用多样化的活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放松式体育运动,例如将双手举过头顶,用力伸懒腰,之后做深呼吸,反复进行几次,对放松心情的效果明显。再比如广播体操的运动强度不大,体育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做体操,促进血液循环,不需要耗费学生很多的体力,就能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实现了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

2.开展体育竞赛,增强竞争意识

在现代社会,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体育活动的竞技性,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不断前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组织开展的竞赛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积极的竞技或练习中,培养竞争意识及进取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跳远比赛,不但要看最终谁跳得距离远,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助跑与起跳的衔接等细节问题,多角度地去评判学生的参与成果,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会更加注重掌握动作要领,更好地完成锻炼任务。

3.开展团队游戏,培养合作精神

很多体育项目都有着很强的集体性特征,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因而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游戏,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走出消极、狭隘、偏激等心理误区,积极融入到集体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例如初中体育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化分为两个组,面对面站立,然后教师说出游戏规则“所有人伸出食指,放在自己的胸前位置;轻轻托住单杠,但不能用手指勾,任何人的食指不能脱离单杠,否则就要重新开始;然后把单杠放到膝盖位置,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的完成任务”。

4.创设情境,磨炼坚强意志

一些初中生平时能够表现出很稳定的情绪,但一到关键时刻就非常紧张,频频出错,发挥失常,出现“掉链子”的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比赛情境,这有助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磨练出坚强的意志。比如可以开展一场特殊的篮球赛,当比赛还剩最后一分钟且比分只有1分时,这样就能有效考验双方参与者的心理素质,为了获取最终的比赛胜利,就会在反复争夺比分优势的时候,逐渐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

5.激励教育,培养自信心

初中体育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经常地开展激励教育,让他们即使是面对困难,也要保持强大的自信心,并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比如可以组织开展趣味接力赛,第一棒踢毽子10个,第二棒跳绳10个,第三棒蛙跳10次,第四棒跑步200米,最终比拼名次,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并在师生的加油助威中获得更大的斗志。

四、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双方面的共同发展,采取多种课堂教学形式,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在促进自身心理不断健全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他文化课教学更高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方立春.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J].时代教育,2015(16):241-242.

[2]万丛灵.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53-254.

[3]李崇珍.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4):110.

篇3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心理素质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运动员来说,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主要的,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专业能力的训练。在当今的社会,竞技健美操行业非常的盛行,也深得人们的认可和仰望,因为这是一项可以锻炼身体的热门运动。在世人的广泛关注下,给健美操运动员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心理素质受到了强大的压迫,特别是在比赛的时候,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必须要做足良好的心态调整,因为这一关键因素是能否取得胜利的至关重要一步,继而专业的教练们一定要对运动员们进行一系列相关的专门训练与引导。

1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影响

1.1开发运动员心智的养成

竞技健美操的形式多种多样,随着这项运动的越来越盛行,专业项目难度也在上升,这给运动员们加大了不小的难度,继而要努力的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调整,以便更牢固的掌握专业技能和技能的开发,有一定的临场发挥、处事不惊的心态。

1.2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面对比赛沉着应对

运动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一定是非常费体力的。健美操更是一项有着高难度的体育项目,风险也是特别的大的,想要练好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与汗水的。如今的各种运动赛事都是什么激烈的,这也是对运动员一个心理战术的巨大挑战,无论是赛前还是赛后都要做好正确的调整,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激发出内在的顽强意志,以便能够冷静的对待每一次比赛。

1.3增强环境的适应能力

运动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就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所以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有个过硬的心理素质,做到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外界影响都要沉着冷静,继而要良好地掌握他们的心理素质变化,加强这方面的调整与开发。

2培养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

2.1自觉性原则

心理素质好不好,最主要的还在于自己的调整,运动员平时常看一些心理素质培养方面题材的书籍。教练对于运动员来说在这方面只能做引导作用,剩下的还是要多靠自己的自制能力,适当的给自己制定目标、自我反思与调节,遏制住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与不良的情绪,把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放松心情调整好心态。

2.2循序渐进坚持原则

没有谁的心理素质天生就是过硬的,都是经过后天的磨练而形成,所以不必有什么太大的心理负担,做好一系列的调整,一点点的训练,从低难度到高难度,从慢速到快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的重复与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这样对自己的大脑就会存在一个潜在的意识,渐渐的形成习惯,就会良好对自己进行把握,最主要的还是与训练是分不开的。

2.3个性化专项训练原则

在训练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难度。每个运动员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年龄的差别,心理特征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等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程度,继而,教练就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不同运动强度的训练,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对运动员的发展也是非常好的。

3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般的运动员在比赛的前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里波动,常出现的状况如发抖、心跳加速、肌肉痉挛、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出现了这种状况就会很大程度影响赛事的发挥。还有些运动员过于自信,就是太过于骄傲,一旦出现一次失误就会对心理造成巨大的重创。还有些运动员比赛的经验不足,很容易怯场,想法过于多害怕连累队友等,心理负担太大。有的时候运动员的背后寄托了太大的期望,这样重重的担子就压在了运动员的身上,这样严重的影响了运动员的心智。还有每个运动员的能力肯定是存在着差异的,再加上比赛可能准备的不够充分,也会给自己造成信心丢失的状况,而产生消极的态度。

4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4.1心理训练以及增加文化水平的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心理训练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状况来制定的。第一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让运动员放松心情,树立信心激起斗志,能够使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控制自己的情绪,回放以往的赛事内容,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掌握。第二防止外界的干扰。做到注意力集中,把运动员安排到混乱的场景中进行训练,掌握技巧,反复训练。第三意志的磨练。编制一些高难度的课程,在高强度的状态下完成,这样可以更好的让运动员克服困难,磨练斗志。

4.2实际经验中培养运动员过硬的心理素质

教练多给运动员们争取一些实战的训练,来检测他们的不足与心理素质的训练,比赛参加的多了,运动员们慢慢的就会积累更多的经验,这样在真正的比赛上就会正常发挥或者超常发挥,减轻了讯多的心理负担与顾虑,多参加比赛是一个训练运动员心理素质很好的方法。

5结语

当今的竞技赛是越来越多,对于运动员来说已经不仅是一场技能上的比拼,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继而,综合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竞技健美操这项高难度的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青少年 足球 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45-01

前言

当前,世界足坛的竞争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球队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加强了在技术、战术、身体、智力和作风等方面的训练。同时,激烈的竞争以及足球场上千变万化的形势使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心理因素在比赛成绩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心理训练已经成为现在足球训练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所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主要指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在比赛当中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的锻炼,使其得到加强和提高。目前的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除了自身肉体的能量消耗以外,还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一名运动员如果心理素质与心理状态达不到运动项目的要求,就不可能更好地完成训练与比赛的要求,当然,更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在的比赛,运动员的身体与技战术水平基本上相差无几,谁的心理素质高,谁取得胜利的几率也高。可见,心理训练对当下运动员的赛场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得到完善,专项心理素质也得到提高,只有这样,保证了心理素质基础才能让运动员在赛场上更高效率地发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同时,也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战术效果,获得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心理训练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可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心理训练,二是比赛心理训练。

(一)一般心理训练

一般心理训练主要是指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进行的心理训练模块,具有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完成专项运动的作用,很多足球运动员具备很好的身体条件,平时的训练也很刻苦,但是成绩却不理想,这正是缺乏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训练。因此,要重视一般心理训练,让运动员形成运动所需心理品质。

(二)比赛心理训练

比赛心理训练是指训练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很多足球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表现突出,但是到了正式比赛的时候却发挥失常,并且成为习惯。进行比赛心理训练可以让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进行自我调节,以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

三、几种常用的心理训练的方法

(一)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是指用自己的思想来控制自己的心理,使其达到合理的程度。通过暗示,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保证正常的比赛训练。

(二)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集中注意力训练法就是让运动员确定一个目标后,努力摆脱外在刺激和本体内心的影响。在训练中可用视觉追踪、守点等方法来训练运动员。

(三)表象重现调节法

表象重现调节法是指在进行训练与比赛前,在头脑中重现曾经相似训练和比赛的成功情景,从而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提高注意力。

(四)反馈调节法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如果有一次练习的效果非常好时,运动员会产生自我满足的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会对下一次训练产生非常有利的影响。相反,则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心理状态,对下一次训练产生不利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情绪能影响每次练习的效果,而每次练习的效果又会形成一种新的刺激信号反馈给大脑皮层,这种现象叫做反馈作用。所以,在练习中教练员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化消极为积极,提高训练效果。

(五)鼓励调节法

鼓励调节法是指用积极性的语言去影响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有时候一句话可以让运动员紧张的情绪稳定下来,从而放下包袱,正常发挥。

四、结论

由此看来,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除了适宜的身体训练,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现代运动训练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两者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必将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黄绍军,何雪德.试论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J].体育与科学,1993(4):30-35.

[2]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著.运动员科学选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钱永刚.我国甲级队足球运动员若干认知心理特征的初步研[D].武汉体育学院,1991.

[6]孙文新.中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心理里特征现状的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1.

篇5

关键词:高中生 健康心理 素质培育

进入高中后,我明显感到学习、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增大,人际关系敏感,很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焦虑、烦燥、厌学、内向、孤独、忌妒、好斗等现象,还经常看到听到有的同学性格偏执、抑郁、叛逆、越轨、出走甚至自杀。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不健康心理造成的。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认真搞好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

一、健康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心理教育

健康的心理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良好的心理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我们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比较容易出现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自控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健康心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作用,积极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让课堂充满情趣,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校、学生会、团组织、班集体、寝室集体、兴趣小组、正式学生社团等群体形成强大的磁场,有利于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客观地认识自我、看待社会,提高抗自卑、抗挫折能力,引导我们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二)良好的心理教育有利于完善健康的人格

我认为,高中生最大的危害是问题行为,会对其道德观念与人格产生重大影响,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自我人格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缺陷。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就是重中之重。通过道德文化、身心健康等教育,多渠道、多角度立体地拓展、搭建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平台,可以促使我们在智力、能力、意志、情感、性格、品质等心理基本特征方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获得健全的人格。

二、健康心理素质需要学用幽默心理学

幽默心理学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一次哈哈大笑是其它疏导方式远远无法比拟的,同时也是最实际、最贴切的辅导方式。

(一)营造幽默环境

在心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可以相互介绍自己的幽默经验,从而在学校中形成一种生活与学习相互促进的幽默氛围。创设幽默环境,可以是用语和对话,也可以是幽默故事;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幽默广播,评选出我们心目中“幽默的他”。这样,不仅能够在学习中找出幽默,在生活中发现幽默,同时,还能够在人际关系中运用幽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学会幽默疗法

幽默疗法也是一种治疗技术,也就是让自己在面对心理问题时,能够以平常的幽默态度去面对一切问题,从而让自身的行为与情绪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松弛,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学校开设“幽默室”,就可以让我们在这里“放下”家庭压力、学习压力与社会压力,懂得运用幽默的心态去解决自己面对的难题。如果学习没有进步,我们就可以用自嘲的方式来激励自己,同时,也可以将这一种方式介绍给其他的同学,达到共同的进步。

三、健康心理素质需要适应性培养

身为学生,能否适应周边环境,就是学生本身心理素质健康水平的体现。在培养心理素质时,可以偏向于适应性的培养,增强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洽能力,正确面对考试竞争与人际关系。

(一)多措并举,加强教育培养

随着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很多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无可厚非。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该帮助我们提升学习的适应性,引导我们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我们的人际关系能力,懂得理解、学会宽容,能够适应周边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主办温馨校园广播、心理知识板报、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课等等,调试心境,舒缓心理压力。使大家认识到在认真学好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地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扪心自问,懂得自我调节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自我调节,能够通过内在的“扰动”来换取心理、外在行动上的改变,把不良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与学习。如:遇事应“三思”,“忍”为上,学会冷处理;换位思考,把自己与对方角色互换,推想事态发展,应如何处理,避免以“自我”中心;找知己谈心,减轻心理压力;树立信心,不向困难低头,永不言败。通过这样自我调节,自信、自悟、自强,健康心理自然形成。

四、结语

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负责,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负责。所以,希望学校能够重视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不要一味地将重点放置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上,每一个学生都不是机器,我们需要的是学习与调节相互结合的一种状态,而不是机械式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08):189-191

篇6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如情感、意志、性格、风度、气质等。它是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制约着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青年学生来讲,培养健康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原因有二:其一,现在的青年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核心。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在父母们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青年学生因遭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这些事件的发生,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差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不容忽视。其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异常心态,如自卑、胆怯、自私、虚荣、孤僻、嫉妒、任性、骄横、情绪抑郁、空虚。表现在学习、生活则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烦恼、厌学、缺乏自信、恐惧考试、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人际关系不良等。提高心理素质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呢

1、自信心 真正有自信的人表现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既不自己贬低自己,也不盲目自负。目前很多青年学生容易走两个极端:自卑和自负。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利而向旁人证实自己,从而变得唯唯诺诺,丧失很多机会;自负心较重的人往往不认真审视自己,而是把自己罩在一个虚幻膨胀的光环中,变得盛气凌人,使别人避而远之。这两种心理状态都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怎样能够真正变得自信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锻炼:一是练习正视别人。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怕你,我感到不如你。将眼神抬高则意味着:我很心虚,担心不如你,我要显示自己的强大。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且光明正大。因此练习正视别人不但能给你信心,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二是适当加快走路速度。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表达出“我无所事事,我觉得我是个失败者”意思,而较快的步伐则告诉整个世界:“ 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请,我相信自己能成功。”因此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增长。

2、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进取的心态。它是一种正面的心态,由希望、乐观、勇气、进取、慷慨等正面的特征组成。如何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呢?一是从行动的角度培养;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导致积极的心态。许多人总是等到自己有了积极的感受再去付诸行动,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心态是紧跟行动的,如果一个人从一种消极心态开始,等待着感觉把自己带向行动,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他想做的积极心态者。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等待,不要想“这事等我心情好时再做吧”,而应该用行动来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二是从语言的角度培养。运用正面的语言暗示也有利于积极心态的培养,比如今天你忙了一天,终于把事情做完了,不要说:“我累死了。”而应从正面说:“紧张了一天,现在真轻松。”遇到困难的事情,不要说:“ 我不行。” 而应说:“ 我经过努力一定能行。”三是从环境的角度培养。环境包括你周围的人和事物,应该注意发现人和事物的闪光点,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和事物的阴暗面。因为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任何事物都有正面和反面,就象我们这个世界有白天和黑夜一样,因此在生活中注意称赞别人的优点,注意欣赏事物的美丽,而不是抱怨别人的不好或环境的恶劣,你的心态自然就会积极起来。3、耐受力 耐受力是一个人承受疾病、疲劳、挫折或艰苦的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协调。青年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拒绝和失败,在将来的工作中也会有很多的不如意和困难。只有咬紧牙关忍耐下来,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要培养在困难挫折面前的耐受力,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困难,要学会辨证思维,找到困难积极的一面。对于挫折,只要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思想上首先要适应它,然后才能想办法改善它或避免更坏的事情发生。其次要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方式,对于困难,应面对困难而不是逃避困难,然后认真想办法解决。对于挫折(疾病、失意等), 不要坐着天天想挫折多么痛苦,而应立即找有意义的事去做,只有通过做事将时间排满才能降低痛苦感。4、宽容这里的宽容不是宽容别人对你的侵权,而是对那些意见、习惯和信仰方面与你不同的人,表现出耐心。你的心胸应该能够容纳别人的不同意见,你越缺乏宽容之心,你自己就会越封闭,很难与他人合作。你应该学会接受别人,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辩论,当遇到对方有不同观点时,不能直接说:“你说的不对。”而应说:“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我的想法是⋯ .”因为仅凭我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判断对方对错,如果直接否定对方,则表示你不尊重别人,独断专行,心胸狭隘。

但宽容也不是完全接纳别人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欣赏和接受对方观点的合理成分,使自己的想法或决策更趋完善。宽容的心态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心胸广阔和合作能力强的人。如果青年学生能够在以上这些心理素质方面注意培养自己,相信你的心理素质定会有很大提高,从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如鱼得水。

篇7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浅析

1.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爱憎分明、热爱祖国、目光远大、积极向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他们高度重视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希望学成之后能够报效祖国和人民,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赋予为“人民服务”以新的内涵,并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中还存在着一些道德缺失的成分。理想信念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扭曲。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热情;互联网信息传媒影响。不善于交往和不正常交往。大学生在校除了学习,与他们最密切相关的就是人际关系。大学生的性格日趋成熟和稳定,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因而,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去,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故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出现各种交往不适症,造成社交恐惧、抑郁症等。

3.部分学生心理上承受着各种压力,导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习的压力,我国自1997年实行高等教育改革,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自费上学,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自谋职业。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未来能否获得优厚待遇的基础。升学与就业的压力,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因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竞争激烈的严峻局面。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和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能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就业单位更不容易,这就促使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走考研和“专生本”的道路,但考研和“专生本”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同样也出现竞争激烈的局面。这就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

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新特点

1.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渴望变革创新,实现自我,在他们身上焕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但不少学生仅仅把学习目的定位在将来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上,以自我为中心,非常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

2.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由于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有较强的认同感。但大学生在行动上的践行能力比较弱,如自我评价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稳、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等,在实际行动中往往缺乏内省精神。

3.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他们向往民主自由,有十分强烈的参与意识,对民主管理,民主作用具有很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的意识和行动也希望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但对他们的行为要进行引导。

4.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在个性上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不希望依附于他人,迫切要求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很多事物敢于持批评态度。但他们尚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较弱,一旦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1.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丰富和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课要上的生动诱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切记形式单一,死板讲授原理,不结合实际,不面对现实,是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

2.加强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而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责任,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篇8

一、英语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认识

英语教学活动要在激发学习动机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情绪上的困惑,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暗示。这有利于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现行英语教材中有大量心理健康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切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耐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二、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做法与启示

身为英语教师,把学科内容和所教对象的特点结合起来,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达此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教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被学生接纳首先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教育失效。此外,英语教师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以便与多种兴趣群建立联系,从中吸取最生动、最真切的知识,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给学生,影响学生,达到培养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各年级学生知识层次不同,心理素质不同,这是由于年龄、家庭、生长环境等不同所造成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生,心理承受压力差和道德判断能力低,需要正面引导。但他们积极主动,思想活跃,善于表现自己,老师要利用课堂优势教育学生如何才能成为有良好心理素养的人,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英语老师在工作当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甚至是严格、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接受心理压力锻炼,以便进行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今许多教师感慨到“现在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英语课难上”等,英语教学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英语教师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从容应付现在和将来要面临的问题。

3、研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并结合课外阅读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高三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尽快适应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都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转贴于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信心等。究其原因,这与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惧、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等。那么,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了。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人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4.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当然,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特点;调控

1.前言

篮球是一项对抗很激烈的竞技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竞技体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技运动比赛已不单单是比技术水平的比拼,而比的是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变化是影响全队在比赛中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运动员的临场心理变化甚至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运动员在心理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发挥出良好的技战术水平,但是,在临场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这就容易出现技战术水平发挥失常的现象。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由于心理发育水平和自身经历等方面的影响,在临场比赛中心理变化更加强烈。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特点的研究出发,结合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实际心理状况,制定了临场心理调控策略,为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临场发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特点及调控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数据库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现代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特点的相关研究,为研究做充足的资料准备。

2.2.2 专家访谈法:

对运动心理学相关专家教授以及经验丰富的篮球教练员就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特点及调控策略进行访谈。

2.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探讨

3.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员临场心理表现的特点等

3.1.1 赛事级别越高,紧张焦虑越突出

在篮球比赛中级别越高,对手往往越强大,比赛的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这会直接导致运动员心理负担的增加。青少年男子运动员由于自身年龄的因素,心理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对一些场上影响因素做到恰如其分的处理,加之参与比赛的次数较少,比赛经验少等各方面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常会在比赛前、比赛中出现心理异常,特别是在处理关键球的时候,更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心绪紊乱、动作迟缓,比赛失误率高,视野范围相对缩小,技战术水平难以正常发挥等现象,此类紧张焦虑会随着赛事级别的增高而变大。

3.1.2 运动员参赛经验越少,心理情绪变化越大

在篮球运动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仅是运动员和裁判的水平在提高,现场的观众对篮球比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球员的现场发挥与裁判员的临场判罚和观众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如:裁判员在判罚过程中一个不公平的判罚,或者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唏嘘呐喊声,对青少年运动员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而这种影响多会立刻体现在情绪变化上。另外在比赛中队员出现失误而导致出现劣势时,时常出现队员之间相互指责、埋怨,缺乏必要的团队精神,由此给全队带来情绪上的波动。

3.1.3 运动员水平越低,越易受外界干扰

在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特点中,运动员水平越低,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往往表现在直接影响投篮命中率以及技战术的发挥。在临场比赛中往往水平越低的运动员所变现出来的心理品质越差,当遇到外界干扰时往往表现出意志不坚定、情绪焦躁等特点,从而导致出现失误、发挥失常等现象。

3.1.4 受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较大

在篮球比赛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自信力、果断判罚、临场注意力、沉着冷静、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心理能力水平对运动员的临场发挥具有非常大的作用[4],很多运动员对技战术掌握较为熟练,但是在临场发挥过程中却表现非常一般,分析其原因还是因为其临场心理因素所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自身心理素质对竞技水平的发挥影响较大,尤其是抗干扰能力和沉着冷静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自信力和果断能力也相对较差,不能在场上完全发挥自己的篮球水平。

3.2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调控方法

3.2.1体力与脑力恢复的心理训练

在竞赛前后的体力恢复措施只需要通过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就可以完成,但是赛前后的脑力恢复措施确却需要专门的心理恢复措施。但是在竞赛期间,运动员大多会出现身体的提前兴奋或者紧张,这种兴奋或者紧张对身体能量的消耗相当大,比单纯的身体消耗要大得多,而且会直接产生神经性疲劳。所以说在心理调控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运动员的心理调节,可以让运动员在赛前做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减轻这种心理消耗所带来的疲劳。

3.2.2自信心训练

运动员自信心对于竞赛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自信心强的运动员往往在临场比赛中技战术发挥水平更高。从运动训练学角度来看,运动员的自信心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在训练中养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在技术动作达到自动化以后可以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如在训练中进行实战训练,两人对抗或者多人小比赛等方式。运动员自信心对于发展运动能力具有直接的作用,如果自信心不足,那么在赛场上运动员会有拘束,处理球会犹豫不决,那么在投篮中很难掌握投篮的精确度,另外肌肉僵硬等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移动速度。

3.2.3 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是一种运用运动表象结合自我暗示进行训练的方法,在篮球运动中运用念动训练能够促使运动员在产生正确的动作记忆表象,从而影响肌肉神经感觉,此种训练对于培养运动员的注意力和消除运动员临场紧张具有明显的作用。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反复运用此种方法,在运动员多次重复的正确感觉获得以后,有助于在肌肉神经系统形成正确的动作感觉,对于运动员自我控制动作的形成和对错误动作的自我检查有明显的帮助,从而促使运动员在临场比赛中提高投篮命中率。

4.结论

4.1 赛事级别越高,紧张焦虑越突出。

4.2 运动员参赛经验越少,心理情绪变化越大。

4.3 运动员水平越低,越易受外界干扰。

4.4 受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较大。

4.5 调控策略主要有: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自信心训练;念动训练;念动训练;专门化感觉训练。(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及注意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