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的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会需求;导向;医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对策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加,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加大,在严峻就业下,医学毕业生要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变医学生就业观念及就业方向,树立准确择业观,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正确面对成败得失,医学院也应积极采取有效解决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一、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分析医学生就业前景的影响
1.医学生就业状况
近些年,医学院招生规模不断增大,医学生毕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人才供需间逐渐失衡,不同层次毕业的医学生,已由原来供不应求向专科供过于求、本科平衡及研究生的供不应求转变,与普通医学院相比,重点院校的就业率要高一些,而同所院校中,影像学、预防及检验等专业的医学生因毕业生少,需求依旧旺盛,但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就供应高于需求,就业率相对低一些,但整体看来,医学生的就业率依然处于下降趋势,大城市就更是趋于饱和,医学生大都愿进入大城市当中的医院工作,但随着多年补充完善,二甲以上医院的医疗人员基本饱和,甚至出现了超编状况,同时,这些医院对应聘人员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除非常优秀人才及个别岗位外,医院大部分人员均要在硕士及博士学历以上。
2.就业体制不健全,择业观陈旧
医学生就业困难是我国社会体制不健全的具体反映,在社会需求导向下,劳动力间的供需并不是很平衡,劳动力的结构层次不是很合理,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样,医学生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及大中城市,在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大量医疗人才充实,但很多医学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这些单位,择业观较为陈旧,认为县级以上的医院才有可能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在就业方面,竞争意识不足,就业期望值较高,还有些医学生认同的就业面窄,非专业岗位不接受。
3.医学院扩招专业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目前医学院与市场供需不相匹配,矛盾较大,特别是医学生实际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教学质与量关系没有处理好,并且医学院专业设置也不是很合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方面缺乏规范全面的评价体系,在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较为落后,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没有毕业生,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相对过剩,像麻醉、影响及护理等专业的毕业较少,社会需求量较大,不合理设置使得学校与社会需求相偏离,影响了医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前景。
二、影响医学生就业前景的解决对策
1.鼓励学生考验,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近些年,随着大量医学生毕业,市场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专科毕业生供过于求,本科生也逐渐趋于饱和,研究生学历的社会需求空间还相对较大,在社会需求导向下,考研成为医学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鼓励学生考研,这样不仅输出优秀人才,还缓解了就业压力。目前大部分实习医院的实习时间是5月份,医学生来到实习点之后不久,就面临考研冲刺,这段时间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考研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根据这种情况,医学院可调整一下实习时间,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至大五第一学期,在最后学期安排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程,对于考研学生能在考前两月请假,并专心备考,到考试结束之后,再到实习医院补上实习,学校应该针对考研学生给予有关辅导,并针对考研学生心理、英语及政治等方面给予指导,学校可请有经验教师实施考前辅导,提高学生考研成绩。
2.完善就业市场,调整就业意向
完善市场体系,需要健全的服务、竞争、监督管理及调控等机制,应积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的就业市场,政府应利用宏观调控方法,对医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规范,并改革就业、人事及户籍等制度,对毕业生管理及用人单位进行规范,保护毕业及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还应建立就业渠道,实现供需双方资源的共享,还应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提倡医学生到边远地区就业。医学院应该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与信息化地就业服务制度,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加强社会需求分析,并指导学生及时了解有关的就业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技巧锻炼,减少就业障碍,在医学院低年级,还应设置职业规划的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方面的指导课,并组织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进行全面学习,让学生找准定位,端正思想,认识到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医疗市场必将向基层单位市场转变,医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个人价值、目标观及社会价值结合的统一标准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及主动的就业态度。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强化实习环节
医学院应依据市场需求状况,合理设置课程,对于需求量大的专业,应增加招收人数,需求量少的专业,减少招收人数,并强化实习环节,实习环节是医学生工作能力提高的主要方法,对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可把实习生分成大轮转及后期分流两部分实习,大轮转实习主要是依照正常轮转顺序来实习,而后期分流实习又可按实习时间分成正常大轮转与后期分流时间,前半部分为8个月,后半部分为4个月,依照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要求进行培养,像影响、急诊及麻醉等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好,有意从事此方面的学生,就可实施后期分流培训,这样就业面就要比大轮转学生的就业面要高一些,通过实习环节,为自身就业前景增添砝码。
结束语:
随着医学院规模扩招,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对医学生就业前景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医学院应调整学生就业意向,让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同时,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工作能力,增强医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医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篇2
无论是医学过程的记录、控制、分析和决策,还是医学的管理,信息技术在其中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了医学信息管理巨大的招生和就业前景,为社会输出了一大批医学基础扎实、综合知识水平高的高素质人才。年轻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也在市场的需求中上下求索。
1、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该专业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培养德、智、技、体全面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具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具备一定医学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能应用所学知识在一线岗位从事卫生信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系统学习医学信息管理知识,将具备以下知识技能:
1.1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1.2掌握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1.3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1.4、掌握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医学信息处理、网络管理和HIS的开发与管理能力;
1.5具有在医疗卫生系统、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进行计算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
1.6掌握医学信息检索、信息查询与分析的能力和阅读本专业外语刊物的能力。
2、专业发展的现状
青雉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尚处在方兴未艾的萌芽期,专业人才无论在知识结构和科学性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等方面,都没能契合市场的需求。直接加大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风险。
2.1知识结构的松散: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课程的设定与临近专业模糊不清。忽视了医学基础、计算机学、信息管理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科间缺少交集,完全成了拼盘式的堆砌。自然也难以建构起缜密详实的知识体系。
2.2实践能力的匮乏: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的教条而缺少实践的检验。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很难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缺乏对知识经验的统筹能力。
2.3就业与学业脱节:数以万计的医院对于医学管理专业人才的渴求并没能拉动该专业人才的蓬勃。许多学生就业后由于知识结构的畸形或实践运用的不足被迫前往专业不对口的岗位从业。能够侥幸留在本专业岗位就业的学生也鲜有在事业上有大成就者。
3、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针对现阶段知识结构的不科学、实践应用培训比例低、就业萎靡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必须依托明确核心课程、加强实践锻炼、引导就业等人才培养的措施方能得以解决。
3.1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我国现阶段医药信息化建设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信息化在医学中的不断渗透使社会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医学工作者有了更高、更精的要求。及时了解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人才数量,有的放矢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改革腐旧的以招生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校园与社会接轨。
3.2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打破教与学长期分离的旧统,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探究的能力、积极实践的能力。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由参加课余活动。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由被动的定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不定量探索学习,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只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3.3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一方面,将医学基础、计算机、信息管理等课程的知识改叠加模式为乘式效应明显的有机结合模式,强调学科间的紧密联系,深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另一方面,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学习是检验理论学习的标尺,理论学习是参加实践学习的物质储备,二者往往相辅相成,依托共存。在实践案例中检验教学实绩。利用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安排,搭建起学科乘学科、理论加实践的系统知识结构。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育实效。各院校应加大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引进科技水平高、专业技能牢、研究成果好的优秀专家教授。避免非专业教师成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骨干。把牢从教者的质量关,拒绝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的中老教师打资历牌。
3.5加快专业教材的编写:虽然基础医学、计算机学和信息管理学各自都拥有名目众多的教材,但以此三大类学科为基础的综合型、性医学信息管理书籍尚未问世。
3.6适配有效的教育评价系统;优质的教育评价系统拥有一颗善于甄别人才的慧眼。教育评价应以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为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多元的、动态的评价。科学规范的教学评测系统也是缩小学生与社会所需要人才差距的重要保障,是人才的“试金石”。
4总结
医学信息管理,是一片亟待开垦的沃土,也是一片充满挑战的荒原。如何因地制宜地种好这一片庄稼,不仅是对教师这位庄稼汉的考验,也是对施肥用料的教学模式的巨大挑战。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是广阔的,就业现在却是扑朔的,建立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已然势在必行。
篇3
很多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时间都定在了出分以后,因此很多考生、家长甚至学校老师都认为高考志愿要在出分以后考虑最合适。
殊不知现在高招政策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招生规则相对复杂,短短几天时间要收集分析大量信息,弄懂录取规则,报好志愿实属不易!
误区二、考入好大学热门专业就算成功
高考有看得见的失败和看不见的失败。
看得见的失败是孩子没有考好,成绩不理想,或者是高考志愿没有报好,高分落榜;看不见的失败是没有选择合适的大学、专业,严重影响考生职业发展。
几年前一位辽宁高分考生被一所北京211高校的生物学专业录取,当时考生及家长认为高考成功,考出了好成绩,报志愿成功,进入了北京名校,选上了热门的生物学专业。但入学后了解到本校生物学专业并不强,在他未毕业时学校的生物学专业居然取消了,考生考研没有考上,且至少两年没有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家长不能提前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未来就业有所了解,盲目跟风只瞄定热门专业,容易耽误孩子的发展。
误区三、按自己的想法找到成绩适合的大学、专业即可
如果选择方向有误区,再多工作也白做!有一位考生希望进入大学学习建筑学专业。问到他学习建筑学专业的目的,竟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挣大钱!
试想如果考生家长按不成熟的想法,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即使通过高考进入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专业,等到大三、大四的时候,也会发现当初的选择存在误区,空留遗憾!
误区四、信息误导,以偏概全
一些家长从同事、同学、朋友、往届家长听说某一专业不好就业,就盲听盲信,把这个专业在填报志愿时打入“冷宫”。
我曾听一河南家长说北京大学统计学不好就业,原因是他们单位最近刚刚有一名入职人员,是北京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同事们都认为北大毕业没有留在北京找到工作,是专业选择失误。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统计学专业就业领域广阔,覆盖高等院校、市场调研机构、咨询及信息产业部门、金融保险机构、证券投资和社会保障机构、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大型国企、外企。这个学生找不到工作不能代表统计学就业不好,只能说明是个人的问题。
误区五、对专业设置、发展不了解
对想报考的专业了解不够透彻,导致考生家长视野狭窄,影响其选择。
篇4
1.1调查对象
以某医学院校护理四年制和五年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调查问卷设计
通过广泛阅读文献资料,自行设计与护理本科生专业观相关的问卷,内容包括选择读护理专业的原因、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识、对从事护理职业的态度、对从事护理职业的认识、对护理本科教育学制的认识和未来就业方向等17道问题。
1.3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对象,以班为单位,调查员在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共发放调查问卷164份,由学生自己填写,当场回收问卷164份。经整理,剔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率为98.78%。1.4统计学处理采用SST2.0统计程序进行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四年制护理本科生77人(47.53%),五年制护理本科生85人(52.46%)。其中男生21人(12.96%),女生141人(87.O4%)。
2.2择业主要因素、择读护理专业的主要原因、从事护理职业的态度及对护理职业的认识经统计学处理,四年制与五年制护理本科生认知度差异无显著性,故合并统计。
2.3四年制与五年制护理本科生对本科学制认识的比较五年制护理本科生认为学制太长占67.06%,四年制护理本科生认为学制合适的百分比高于五年制护理本科生,差异有高度显著性(=51.09,P<0.001)。
篇5
“选择一所好学校不如选择一个好专业”、“专业决定就业”……对于刚刚走出考场的高考生来说,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是一件丝毫不轻松的事情。选专业难固然有专业过多、对专业情况了解不够的问题,同时考生对于自身的不确定性,也让专业选择成了高考生的又一场“战斗”。
专业太多名称太怪
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发展过程,这在各学校的招生简章上可以得到体现。但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学校的招生简章越印越厚,原因是专业不断增加。翻开近几年的招生简章,上面数量繁多的专业种类让人看得晕头转向。仅计算机专业下面就包括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等专业,而其中计算机应用等又可以划分成很多小类,总共可以划分出158个专业。据统计,我国现有249种专业目录,2400多个专业方向。
专业划分过多过细造成了考生对专业选择犹如“雾里看花”。同时,各高校还在不断地推出新专业,这无形中又加剧了考生选择专业的难度。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曾历时两年时间,对全国1万多名高中生进行了专业选择评估,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249个专业目录,90%的专业要么没听过,要么听过不了解具体内容。
专家指出,有的高校在设置专业方面往往片面追求招生人数,将专业设置化整为零,并以原有专业为基础设置相关边缘专业。有的专业仅仅是把原来的专业改头换面而已,如原来的数学系,现在叫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有些专业改名前后的称谓,“不光是考生看不懂,就连大学老师也摸不着边际。”同时,有些大学什么专业热门就开什么专业,根本没考虑到专业的市场容量。这些都给考生和家长的选择造成了困难。
我国正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过程中,遵守的还是以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培养模式,所以导致专业划分相对较细。同时社会浮躁的心态,让企业不愿意接收继续教育的接力棒,因此专业的划分不能太过于宽泛。
全家动员频繁更改
“选专业真累,比高考还累。”山东某大学大一新生小张回忆起一年前选择专业时的情形,仍然忍不住抱怨起来。“我们一家人对着招生简章商量了半天,也没商量出结果来。”小张表示,大部分专业都有个比较好听的名字,但是究竟这个专业学些什么,将来能从事什么工作,却不得而知。某高校对1400名大一新生做过一次调查,49.3%的学生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甚至近半数的学生进入高校立即就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后悔。
“专业太多了,也不知道哪个才能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虽然学生还没进入考场,好多家长已经为选择专业的事情忙开了,老师、同事、亲戚、朋友、专家,凡是能打听到消息的一概不放过。对于重视“毕业出口”的家长来说,孩子四年后的就业是选择专业的关键。然而,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对专业的不了解,让家长们为孩子选专业的时候慎之又慎。就是怕选错了专业,把孩子耽误了。
全家动员为考生选专业并不一定对考生有好处,考生应当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来选择专业,否则即使你进了一个相当好的专业,也不见得以后就有个好工作。同时,由于考生对种类繁多的专业不了解,往往凭着感觉去填写志愿,有的甚至仅凭名字的好坏来决定专业,同样导致了学生们一进学校就要求转专业的现象发生。
高校在对待学生入学后调换专业的态度上,也有较大变化,以前学生想换个专业,不仅需要缴上一笔费用,还受严格的名额限制。而现在,一些学校更加注重学生意愿,对于的确不适应所选专业的学生,学校会主动帮助其进行专业调换。
承担学历教育的学校和承担职业教育的学校,专业设置的侧重点理应有所不同,但为了多招生,现在不少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趋同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蕴藏着就业难的风险。对此,考生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做出必要的专业识别和选择。
理性对待量体裁衣
高校应该主动加大宣传介绍专业的力度,而不是等着家长和考生来咨询。针对考生对大多数专业熟识度不高的情况,高校对于专业的介绍不应当是流于表面的,而是要让考生们知道能从这个专业学习到什么。
同时,高校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相对比较被动。更多的考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盲目跟风去选择热门专业,导致自己对专业不感兴趣。
考生应当根据自身的个性去选择专业。在美国,人们会为90种职业中的优秀人才制作个性曲线,然后再同这些个性曲线作比对,看自己最适合哪个职业。通过个性曲线的比较,使考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对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有个初步的认识。
专业――就业――职业,虽然这三个环节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专业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职业前景。针对一些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在积极进行干预,要求学校注意培养知识面宽的学生,对相近专业的学生多开设公共课程。另外据了解,教育部门还将根据有关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及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管理,一些就业前景较差的专业,将被要求停止招生或限制招生规模。
一个法学知识学得好的人,未必是个好律师,专业的选择就应当遵从自身的个性优势。在没有明确自己想选什么专业以前,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专家还提醒考生,理性看待所谓的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填报专业时不盲从、不追“新”、不赶“热”,多从自身的兴趣特点和知识结构来选择专业,从而减少自己面对专业时的困惑。
小链接――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
金融专业
近年来金融专业在人才市场上反应平淡,与这几年金融专业过多过滥有很大关系。此外,传统的银行业务正在逐步收缩,随着金融业务科技化、电子化程度的提高,需要的人员越来越少。银行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大大下降。与传统银行业务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投资银行业的蓬勃发展(投资银行是相对商业银行的)。中外金融界人士一致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投资银行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大批专门人才。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增加,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中国香港贸发局一项研究报告认为,现在内地营业的142家外资银行,大部分将在两年内获利或达到收支平衡。报告认为,内地未来经济发展带动的资金需求,将为外资银行带来庞大的业务机会。相应地,金融专业的人才将会得到重视,其市场价值将重新体现。金融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如熟悉各种金融、经济法规,熟练操作电脑和运用先进的通讯传输手段,思维敏捷,善于策划,富有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而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新型的金融专业人才十分缺乏,高校培养出来的金融、财经类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其竞争力不强,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从学历层次看,除传统金融业务的一些基层单位外,专科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占份额会逐步缩小;硕士、博士生和MBA(工商管理硕士)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机械专业
尽管近几年机械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但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机械类大部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仍属“热销”人才(原机械类16个专业调整后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四个专业)。人们预测,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
铸造、热加工专业(现并入调整后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由于条件相对艰苦,一直是学生报考和择业的冷门。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虽然目前机械行业境况不佳,但经过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一旦跟上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定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济效益也会回升。
3G工程师
据世界资讯的相关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至2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3G到来之后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业内人士表示。
网络媒体人才
目前,网络媒体人才的收入比较可观,一个在搜狐网任编辑的工作人员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目前,不少网络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都颇有信心。
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同传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来算的,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算的,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相关人士如是说。“4年之后入驻中国和北京的外国大公司越来越多,这一行肯定更吃香。”
物流师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据相关人士透露,对此类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业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后还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一年就能挣个7万元至10万元,估计4年之后只会多不会少,因为能源越来越紧俏。”
系统集成工程师
据悉,一名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再到对业务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环境工程师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万余人。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据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据预测,年收入应在8万元至10万元。
精算师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准精算师”40多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炙手可热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元,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元以上。4年以后,随着人们对于保险认识的加强,保险行业的兴起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
报关员
“入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得对报关员的需求增加。有资料显示,报关员目前的收入在每月5000元至8000元之间,目前在贸易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报关员月薪都在七八千元。未来几年内,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将有数十倍的增长,报关员的工资涨幅一般在年10%~20%。
中西医师/医药销售
“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及牙医和理疗医师都将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三是继续深造。”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值钱,目前的医药行业月薪水平在3000元到5000元,相信4年之后会有一个更好的薪金水平。
注册会计师
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每年包括德勤、毕博在内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在高校招收毕业生,专业涵盖统计、法律、数学等。而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届毕业生月薪大都在五六千元,再加上每年丰厚的奖金,收入会超过10万元。
医药专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质量、品种、数量和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趋势来看,以高科技开发为依托的医药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将始终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医药行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前景,可从药科与医科分别来看。
药科类(调整后共分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普遍看好,总体上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毕业生的大户。虽然我国在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以及大型医疗器械的开发、制造等方面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国际制药业的准入制度比较严格,受国际竞争的影响不会很大。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另外,医药的贸易、经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也会增加。
医科专业属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一个专业,因为现在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而且医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弹性也较差,但是从各个医院里病人为患的情景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医科专业的学生不用到人才市场上投简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出现一些民办医院,这样会使医科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人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还不满足病人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所以,医科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吃香。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社会对医学类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稍有差别。其中,临床医学类(调整后的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眼视光学专业)人才依然走俏;基础医学类与护理学类专业就业状况一般;法医学的社会需求量有限;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从理论上讲很有前途,但从近几年的实际就业状况看,不十分看好。
外语专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与年俱增,前景是乐观的。但由于前几年外语专业招生过热,这几年总的就业形势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其中,师范类外语专业需求量相对较大,师范院校的外语毕业生的就业较为容易,甚至不少非师范外语院校的毕业生也愿去从教。这是因为传统的英语教育是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现在英语教育的年龄不断往前移,从以前的中学移到现在的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所以对于师范类英语人才的需求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从我们现有的师资来看,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教师还是非常缺乏的。现在,整个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如地应用。早期的政府官员或企业的管理人员的英语水平不是很好,需要有专门的翻译来帮助,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翻译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中国的开放,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学英语的意识也在提高,学习英语的环境也在改善,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已经有这个技能,不再需要一个专门的英语人才来帮助他,这样对单纯学习英语的人的需求就大大减少。同时,现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许多强劲对手。所以,非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非师范类外语专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小语种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如欧州和亚非的一些语种,除韩(朝鲜)语、阿拉伯语基本持平外,就业都较为困难。目前,教育部对这些小语种的招生进行了控制。但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如果能掌握一门大语种,则非常受欢迎。
网络专业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高度电子化,网络已经发展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邮件将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是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在美国现在最好的工作是与电脑和网络相关的职业。美国高技术行业中100位最富有的企业家中,从事与网络有关业务的人占三分之一。网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今世界最大的富翁制造厂。有资料表明,新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人才将是当今人才市场的宠儿。网络人才是指从事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具备计算机网络专门知识和技能。每一位有志于网络技术的考生应该了解大学课程的设置不仅是为了像专科生和职高生那样培养一种或几种技能,而是培养一种方法和思想。以前我国许多程序员编写的国产软件与国外优秀软件区别不在于功能,而在于程序的思想。这些方法和思想对你以后的职业取向和发展是终生有益的。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成为全能的多面手,但只要能够精通一个方面就可以使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途。计算机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它的母语是英语。因此要掌握计算机知识,特别是从国外获得最新的知识,则必须熟练地掌握英语,让英语成为一种能够熟练运用的工具,而不是仅仅是一张四级证书。
网络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包括:
①软件人才。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后几年,美国将有100多万个新职位需要软件人才。日本每年都从中国等国家招聘几万名软件工程师,有关网络技术的软件人才则更是短缺。
②游戏软件人才。在日本最热的职业是有关游戏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游戏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网络化,那些在游戏开发方面有特长,同时又有网络专业知识的人才将受到各大游戏开发公司的青睐。
篇6
对收集到以下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近五年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毕业生就业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1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结论: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总体就业率趋于平稳,就业前景较乐观。但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84,P<0•05)。200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28%到2008届为94•44%。
1•2就业区域性差异。结论: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分布基本集中在地区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仍然较少。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医疗机构级别,毕业生就业面主要在地区级医疗机构,其次是省级和县级医疗机构;从毕业生就业地区上看,大部分毕业生把在福州、厦门和漳州等沿海较发达地区作为首选地,其次是地区一级,一般内地县级单位相对较少。本院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情况经趋势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84)。
1•3考研录取率逐年降低。结论: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9•654>3•84,P<0•05)。2004届毕业生研究生的录取比例为13•79%到2008届为4•44%。
1•4临床医学生就业灵活性下降:就业灵活性包括药品销售、自主创业等。结论: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5•55>3•84,P<0•05)。2004届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为7•76%到2008届为3•33%。
2讨论
从收集到的本院近五年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情况得出的结论,分析所产生的原因。
2•1社会方面的原因:
2•1•1经济因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偏差。大城市拥有便捷的交通、舒适的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很大的医疗卫生需求,成为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地的首选。然而,大城市的用人单位往往竞争激烈,人员相对饱和,难以接纳大批毕业生。人数众多的广大农村地区,则出现“缺医少药”现象,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是低学历、低职称工作人员。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充实大批医学人才,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交通差,难以吸引毕业生。
2•1•2用人单位招聘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方面存在误区,用人标准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就业市场“僧多粥少”已成客观事实,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不断提高用人标准,不顾实际竭力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使临床本科毕业生进入医院困难重重,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2•2学校方面的原因:
2•2•1学校知名度影响就业:在市场经济品牌效应的作用下,对于同专业不同学校的临床本科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乐于追求名牌学校生源,从而对普通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2•2•2扩招影响就业:医学院校扩招使临床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加之前些年就业形势良好,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从1998年开始全国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
2•2•3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很多学校都还满足于前些年的高就业率,对新形势下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难点认识不足,缺乏有经验的就业指导老师和有力的就业指导措施。
2•3临床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2•3•1就业期望值高:由于近年来国家采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很多临床本科毕业生仍停留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上,过高地估计就业期望值,盼望“高工资、高福利、环境好、不艰苦”的工作岗位,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大医院[1]。孰不知这些单位人员己相对饱和,此外,民营医院、私立医院无保障,基层医院无发展等就业思想也深深影响毕业生,从而使部分毕业生不敢轻易选择就业单位,丧失最佳就业时机,把自己挡在就业大门之外[2]。
2•3•2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当前不少临床本科毕业生认为就业的成功与否在于学习的成绩,忽略了各种有效信息的收集,忽略了推销自己的方法和策略,甚至少数毕业生把就业看成是人际关系的结果,从而放弃了努力学习。此外,部分毕业生认为就业问题是学校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辅导员身上,观念的滞后使就业更为困难,反映了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的不足。
3解决对策
3•1从社会角度出发:
3•1•1建立和完善临床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具有时间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加之基本上属于初次就业,因而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其他人员的就业。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了保证临床本科毕业生这一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单靠毕业生观念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1•2医疗机构加强人才储备:医疗卫生单位深化改革,改变用人观,加强人才储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医疗机构要有前瞻性的人才观,应抓住高校扩招后临床本科毕业生充足、选择余地大的机会,积极储备各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同时把握卫生机构改革的良好时机,实行人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配置,克服用人上的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
3•1•3鼓励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毕业生享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到基层就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等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可享受公务员招录优惠、事业单位招聘优惠、升学优惠、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服务期满自主创业者,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优惠以及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者,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等优惠政策。
3•2从学校角度出发:
3•2•1加强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指导临床本科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下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实现充分就业。指导毕业生明确择业时限,就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毕业生及时将签订的就业协议书上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校报福建省就业指导中心审查批准,按时办理就业报到证及相关的就业手续[3]。学校应积极开办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讲授毕业生择业前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撰写简历、面试技巧、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着装、言谈举止等,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试技巧指导以及讲解党政机关人才选拔中应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招聘、签约等主要问题进行解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辅导。积极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组织经验丰富的、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指导,解答学生常见的就业问题。
3•2•2定期举办招聘会、供需洽谈会:要规范校园招聘活动,利用双休日定期举办临床本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毕业生最后一年在各教学医院承担较重的实习任务,他们必须遵守严格的实习制度,而用人单位因为分布较散,各自的工作也不同,如果学校不加以有计划的组织,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就会面临一种无序的状态。学校定期举办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既有利于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有利于医学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能有效地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当然对于一些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学校也可利用休息日为之举办专场招聘宣传,安排毕业生面试、笔试,以促成供需双方达成协议。
3•2•3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与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在择业中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就业心理咨询热线,解决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此外,学校通过毕业心理测试和职业心理测试,帮助毕业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工作经验、个人品质及渴望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使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制订合理的求职计划,帮助毕业生树立起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及时就业[4]。
3•3从临床本科毕业生自身角度出发:
篇7
我们培养的营养师专业人才就是以培养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和食品检验的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公关营养师是应社会、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指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取得从业资格,从事营养咨询、营养测评、营养指导、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宣教传播、营养管理和营养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特殊职业者,构成一个劳动和保障部新的,需求量很大,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型行业。
一、国际上和我国公共营养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收入大幅升高,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的阶段,是居民膳食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是许多营养性疾病的高发阶段。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总收入18万个亿,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卫生系统报告中指出,在2005年中国老百姓看病花费1.2万亿元,占国民收入的7%,其中8000亿元是不应该花销的,这是什么概念呢?长江三峡15年总投资2000个亿,南水北调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50年总投资5000个亿,而我们国民一年不该花掉的看病花费就达8000亿,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情况,说明国民在看病花费上的巨大花费。官方最新公布的文件披露,全国每年大约有一千万的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一场大病回到解放前。决定我们健康的因素:社会因素占10%,家族遗传因素占15%,医疗卫生占8%,环境气候占7%,60%的因素属于自己。全国5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况,机关和高级知识人员亚健康人员达到了85%,这和我国人民历来不重视平时生活的营养调节,不了解营养方面的知识,不知道营养和食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不重视健康,没有以营养调节身体、减少疾病产生的相关知识,而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治病和养病上有关。
我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大国,现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近1亿6000万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者约260多万人。每天7000人死亡,每12秒死一人,而且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我国“九五”公关研究发现,每投入1元钱的资金进行综合防治,可以节约心脑血管病治疗费8.59元及100元的抢救费。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4亿人,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约为400万人,中国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直接费用约188亿元人民币,约占总中国卫生费用的4%,18岁以上的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逐渐呈年轻化。
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布的从1988到2002年四次的测定,中国男性平均身高169.7厘米,我国国民平均身高降低了3厘米,平均体重增加了3公斤,韩国平均身高173.3厘米,日本171.7厘米。地球人寿命平均70岁,我们没有达到平均数,日本女性平均年龄是86岁,男性平均年龄83岁,100岁以上的老人5000多人,他们80多岁还能到我们国家旅游。我国统计局数字,我国人均寿命1950年是35岁,1960年是57岁,最近是67.8岁,最近一次测定是69岁,按几次数字我国与日本相比差近20年,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大部分人不重视健康,缺乏相关的营养养生、营养调节方面的知识。
发达国家相当重视营养方面的问题,营养师数量是医生的2.4倍,日本政府在二战后为了改善人民体质,特别重视营养立法,从1947年开始,先后制定了《学校供餐法》、《营养改善法》、《营养师法》、《食品卫生法》、《学校教育法》、《保健法》、《厨师法》、《学校保健法》,等法律,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修订。如今,日本的国民营养状况普遍提高,平均身高和智力明显改善,被西方誉为“人类体质发展的奇迹”。日本学校就餐人数在300人以上需设营养师,1500人以上需设3位营养师。1亿人口,77多万营养师,平均300人配备一名营养师。现在要求100人必须配备一名营养师,美国在1946年通过了《学校午餐法》,其后《儿童营养法》、相关营养、食品安全和卫生的法律陆续出台,韩国营养法强制规定每250人就餐人数就必须设置一位营养师。
我国在营养学和食品卫生与安全上起步较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营养健康和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现在营养教育逐渐得到重视,社会营养培训与正规化营养师培训正在开展,我国政府陆续开展营养工作相关政策的制定。1997年,我国营养学会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200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2004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2006年3月,“两会”期间,改善公众营养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纲要和国家政府职能;2006年4月,《国民营养条例》预案通过;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领域的法律法规,并于2002年颁布了《中国食物成分2002》,给有关机构、专门研究者、普通百姓了解和研究中国食物成分提供了科学依据,于2009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健全了相关法律法规,于195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2012年,我国开展了五次全国《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目前正准备将调查工作调整为五年一次,加大调查工作的力度和深度。
目前我国公共营养师和临床营养师严重缺乏,日本营养师的配备为1∶300,韩国营养师的配备为1∶600,美国营养师的配备为1∶4,200,法国营养师的配备为1∶5,000,中国营养师的配备为1∶500,000,按照每300人配备1名营养师的现行比例推算,我国营养师行业需求量在400万个以上。
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开始大量有目的地营养师,2005年9月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出版,2005年5月劳动部召开专家研讨论证会,9月劳动部“公共营养师”等4个新职业颁布,2006年3月劳动部联合卫生部启动职业标准制定工作,5月《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初审8月~11月终审、定稿,同时启动配套大纲、教材的编写工作,正规的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于2007年出版,公共营养师职业标准配套教材2012年作了修订,加入了更多的技能和标准,更加完善,现在用的教材就是2012的修订版,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分为基础知识培训教材(各级通用)和专业技能培训教材共四本,即公共营养师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各一本。近年相继成立了营养师推广管理办公室,2013年工信部提倡大力推广营养师网络教育,2012年《营养师岗位技能要求》正式颁布,公共营养师和临床营养师的培训工作正在全国蓬勃全面开展。
根据调研显示,目前营养食品卫生领域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多为初、中级,高级较少,高级多在教育和研究机构,企业和商业少,且多为“半路出家”。这一方面说明大中小学校、机构、企业、商业的公共营养行业对营养与食品卫生认识不够,技术培训、人员培养急需提高,另一方面说明营养与食品卫生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缺乏高端的公共营养和临床营养的人员。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发展急需既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年富力强、敬业乐业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要能够熟练运用公共营养和临床营养的相关知识,能够掌握相关技能,能够配合完成全国不久又要开展的第六次营养普查工作,以及日常的营养咨询、教育、指导、调查的工作,适应公共营养和临床营养行业发展的要求。
现状是没有大量的专门的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专门培养专业的公共营养师和临床营养师,只有少量的高校和职业学院和一些培训机构在对一些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存在培训时间短、教材不规范、教师短缺、技能培训不够完善等不足,现在急需有专门的高校和职业学院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专门教材,用正规的教师,用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教学培养专门的大量高级公共营养师和临床营养师,满足全国大量的相关的营养咨询、指导、调查、营养评价等工作,为全国第五年一次的营养调查工作做好准备。
二、公共营养师的需求和就业前景
(一)营养师需求与国际接轨
作为劳动和保障部的新职业,公共营养师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每三四百人就可能有一名营养师,我国13亿人口只有3000名营养师,并且基本分布在医院里面,社区、幼儿园、学校等机构很难找到营养师。不仅社区、幼儿园、学校、机关遭遇营养师难求的尴尬,医院、医疗及食品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国内公共营养事业的健康发展。
据悉,美国营养师很“吃香”,要想获得营养师资格很不容易。但是,一旦有了从业资格,便可拥有和医生一样让人羡慕的高收入和社会地位。公共营养师的就业主要有六个方向,一是为餐饮单位或单位食堂作营养指导,二是为幼儿园、大中小学校作营养指导、评价和营养监督,三是做营养品企业营养顾问或培训师,四是成为美容营养顾问、减肥营养顾问,五是成为超市营养顾问,六是成为私人营养顾问。与美国相比,国内公共营养师就业方向大体一致。由于公共营养师就业方向、就业范围十分宽泛,具体到某一岗位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和相应的服务流程,目前仍处于空白阶段。为了促进公共营养师就业工作的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权威专家,开发了超市、餐饮等6个行业公共营养师岗位特色技能及其服务。
(二)国内公共营养师需求现状
公共营养师的工作内容相当多元化,既要懂得人体医学基础和生理,又要懂得中、西医营养知识,也要懂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加工工艺,更要掌握营养基础知识和人体健康的卫生知识,以及营养知识的运用和技能。从就业角度看,公共营养师的需求领域相当广泛,机关、团体、社区、酒店、食品企业、幼儿园、中小学校,大学和企事业单位都有公共营养师岗位需求。
即将出台的《国民营养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社区和100人以上的用餐单位必须配备公共营养师。《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明确规定,100人以上的食堂、餐饮单位,必须配备公共营养师,厨师在公共营养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对食谱的搭配、调理、调整等工作。定时对人员进行营养和膳食的调查和评价,300人以上的食堂、餐饮单位,必须配备营养管理师。目前,如深圳有2.1万家会员餐馆的日接待能力在1000人次以上,需要大量的公共营养师对餐馆进行营养指导和评价,每个超市需求公共营养师5至8名。此外,美容、减肥、食品、私人营养师也将规模化需求公共营养师。因此,保守估计,深圳市需要公共营养师至少30万人。
据人力资源专家介绍,目前北京的营养师月收入平均在3000至8000元间,也有特别优秀的,如在食品企业、企事业单位从事培训师或健康教育讲师工作,月薪可达数万元。由于营养师是经验科学,做得越久收入越高,收入水平与个人能力密切相关。从未来趋势看,营养师的收入有很大的上涨空间。随着公共营养师特色技能岗位的,相关行业都将直接到定点的培训机构和院校招聘公共营养师。国家相关营养法规正式出台以后,许多食品、餐饮单位将会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招聘,公共营养师的薪金也会上涨15%至20%左右。公共营养师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现在全国各省都非常需要有真才实学、有熟练技能的公共营养师。
三、公共营养师的岗位分析
公共营养师的职业等级分为四级,一是四级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相当于“公共营养士”),二是三级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相当于“助理公共营养师”),三是二级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相当于“公共营养师”),四是一级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相当于“高级公共营养师”),其中四级属于中级,三级、二级、一级属于高级。
公共营养师要求条件很严格,国家明确规定公共营养师的申报条件:
公共营养师四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2)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中专毕业证书。(3)经本职业四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公共营养师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6年以上。(2)取得本职业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3)取得本职业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4)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5)具有非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6)具有非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经本职业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公共营养师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13年以上。(2)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4)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5)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取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6)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公共营养师一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19年以上。(2)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3)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4)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5)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8年以上。(6)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公共营养师证书的权威性: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四级/中级,公共营养师三级/高级公共营养师。
公共营养师的工作内容:(1)膳食营养调查和评价;(2)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3)营养咨询和宣教;(4)食谱设计与营养评价;(5)食品营养设计和评价;(6)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7)营养培训和管理;(8)配合和完成国家的营养调查工作。
公共营养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职业,社会需求量很大。工作岗位很广泛,它的岗位分布主要有:(1)营养咨询公司营养师;(2)营养配餐超市营养师;(3)食品工业营养师;(4)营养项目开发营养师;(5)减肥美容营养师;(6)中小型医院或医务室营养师;(7)营养师事务所;(8)幼儿园、学校营养师;(9)运动健身营养师;(10)大众餐饮营养师;(11)星级酒店营养师;(12)营养食品企业营养师;(13)社区指导和咨询营养师,(14)政府营养普查、调研、指导的工作人员;(15)营养师培训人员和教师及相关营养师考评员。
参考文献:
[1]营养师基础知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12.
[2]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12.
[3]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12.
篇8
首先从入学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护生提前做好大学两年间的个人规划,有目标性、计划性地前进;其次进行就业意向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就业观念和错误、偏差思想;然后在不同时间段结合护生假期见习实习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最后一学期需重点进行;最后针对高职护生的特点,学校提供了各种培训和技能比赛,帮助护士取得如护士执业资格证、养老护理员证、育婴师证、营养师证等证书,以期在同等竞争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护生就业分析
1就业意向问卷调查通过对学院2012届469名高职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①个人基本情况方面:非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农村所占比例分别为79.7%和47.9%,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经济收入低负担重;从在校成绩来看学习成绩中等偏多,个人发展和求职能力局限,处于竞争劣势地位。②个人职业规划和择业方面:70.8%的学生对个人未来职业缺乏具体规划,而择业主要依赖父母和其他亲人占80.2%,择业中考虑的主客观因素都是收入,比例分别为82.3%和85.5%,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居多占57.6%。缺乏就业紧迫性,择业过程中高度依赖父母和社会关系已成为高职护生就业的一大障碍。③就业准备方面:大多数同学(77.6%)认为目前最大的压力是就业、获取招聘信息,67.4%的学生主要依赖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也意识到增加其他技能的重要性,但还存在随大流的思想,认为能顺利毕业就行;而对就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73.5%的学生只有“一般”的程度,对就业准备不足。④求职期望和意向排序方面:对薪酬的期望值56.9%的学生都在2500元/月,期望偏高;50%以上的同学都希望学校在招聘信息和就业技巧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关于区域意向的排序,大部分学生选择大城市和开放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家乡-基层单位-西部及欠发达地区-不限地域,对基层和西部的选择基本排在末位;对职业选择排首位的是临床护士,对医院级别选择省级、三级、公立医院排前。总的来说,期望值较高,不能正确定位自我,择业观念未改变。
2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根据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和平时了解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和思想纠偏,结合其他就业指导措施,通过学校大型招聘会、小型专场招聘会、系部自行联系招聘医院、教师个人推荐应聘、家长依托关系联系就业岗位、学生个人上网查询应聘、学生间帮带式介绍应聘等多种就业渠道,被调查的469名高职护生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据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6月27日就业率为91.72%,截止2012年7月5日就业率达到94.06%,未就业人数仅有5.94%,这是学校、系部、年级,老师、家长、学生全体总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另外,据平时的谈话、QQ聊天、家长沟通交流、就业专题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和家长在就业方面还存在其他问题,从而制约高职护生顺利、优质就业:①岗位挑剔,区域限制。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为高职护生提供了包括护士、教师、药品代表、保健师等岗位,大部分岗位分布在省外如杭州、南京、上海、宁波等地的二、三线城市,工资待遇较好,但学生一般首选家乡城市,想外出就业者很少,即使是家乡临近城市也不考虑,原因大部分是家长阻挠。②目标单一,期望值高。
学生一般会在自己家乡选定目标医院,但却忽略除个人外还有其他学校的本、专科毕业生、研究生,甚至自己的同班同学进行较量竞争同一岗位。就业期望值高也较高,不考虑后路,未制定目标失效后的替补方案。③模糊就业,毁约轻率。大部分同学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够遵循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但在选择单位时没有意识对医院进行全方位评估,也忽略对个人适应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导致模糊就业。模糊就业使学生容易理想化医院和岗位,让理想与现实存在偏差而无法接受,又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总想着还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不能踏踏实实的做好眼前的工作,最后很草率地做出毁约的决定,造成就业思想不坚定,影响今后择业。④关系至上,思想偏差。认为有社会关系和金钱就等于就业,却忽略现今社会就是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而大家都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共同使用,造成关系失效;认为就业只是父母的事,个人只负责工作而非找。因家长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学生大多数错误的就业思想便源于家长,导致家长和学生不能正视就业形势,对就业均呈现理想状态。
假期见习实习与就业关系
1假期见习实习是就业的“工具”①检验工具。假期见习实习可以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找到不足和差距进行补充和完善;可以检验知识和技能是否已过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拓宽知识面;可以检验现实的就业情况与理想是否存在差距,便于及时作出调整。②挖掘工具。要善于利用假期见习实习挖掘有利于个人未来就业的各种信息,比如对这个区域医院历年的招聘情况进行横纵向对比,结合医院规模、待遇、在职员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筛选出目标医院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为未来目标医院的确定提供支撑性的信息;挖掘就业链,通过假期见习和实习选择目标医院,并以该医院为核心进行双向扩散式探寻,立足小医院搜索大医院,反之亦然;挖掘关系网,运用关系就业已经被大多数人默认,学生可以将关系作为自己就业的辅助手段,但不能过度依赖。③纠错工具。思想指导行为,只有在科学的就业观念指导下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做出合乎实际的行为选择,学生要利用假期见习实习不断发现个人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进行修正,指导就业。
篇9
1.1研究对象以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1-2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各年级班级总数的20%的比例随机抽取5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共计332人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32份,回收332份,剔除漏选等无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为93.4%。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在年级辅导员的帮助下,约定施测时间及地点。由研究者统一进行问卷发放,并告知学生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学生只需如实填写即可。问卷填写完成后,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高考志愿、对专业前景的态度、是否为学生干部等。专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选用由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该问卷经实践检验信效度良好。该问卷把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维度,包括23个题目,认知性因子为第1-5题;情感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6-13题,行为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14-19题,适切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20-23题。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a为0.92,分半信度为0.94。该问卷结构效度,专业认同的各因素间相关系数在0.27-0.60间,各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在0.57-0.90间,均超过0.001显著水平,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采用Likert-5评分法计分,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专业认同水平越强,相反则表明越弱。学习动机研究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该问卷对学习动机的6个维度26个项目进行测定: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这6个项目又分别依次包含6、6、4、4、3、3个子项目。用Likert-5评分法,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某个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该项学习动机强度越强,相反则表明动机越弱。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高考志愿选择、是否是学生干部、对专业前景的态度等对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动机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闪调查对象中,男生76人(24.6%),女生233人(75.4%);一年级161人(52.1%),二年级148人(47.9%);非独生子女80.3%,独生子女占19.7%;来自农村的学生为214人(67.4%),来自城市的学生为31(10.0%);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为212人(68.6%);大部分护生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57.9%);学生干部95人(30.7%),非学生干部214人(69.3%)。
2.2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均分为(3.65±0.629)分,略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略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认同总水平及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三维度高于其他志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性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护生专业认同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2.3学生学习动机状况学生学习动机总均分为(3.74±0.607)分,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略高于大二学生(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P<0.05),学习动机的其他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学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与学习动机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3讨论
3.1专业思想教育及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学生专业认同形成的基础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大二学生,这与周琼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怀揣着做白衣天使的梦想,且对护理工作特点,性质缺乏了解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水平较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大二学生接触到较多的护理专业课程,并开始接触临床,明白了护理工作的辛苦,琐碎,专业认同水平较大一有所下降。因此,护理教育者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应着重介绍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使学生对护理专业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护理教育者还要提醒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为此提供一些应对的技巧,以此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从高考的志愿选择来看,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的注册护士人数至2015年将增加至286万人,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50%。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被调查309名研究对象中,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有212人,占68.6%而这些学生中有57.9%的学生认为护理专业为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好,毕业后很多学生可以进入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工资待遇较好。因此,大多数学生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而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比较乐观。另外,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选择的学生,他们比较热爱护理专业,对护理专业认同感较高,而没有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对护理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其专业认同感也较低。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对非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激发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强化情感教育,稳定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3.2学习动机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各维度的均分高低依次是,物质追求>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求知进取>个人成就>害怕失败。黄希庭研究的学习动机各维度的强度依次是:求知进取>物质追求>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提示学生对个人利益追求的需要占据重要地位,在思想上更趋现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趋向于多元化,学习目标多指向短期的近景学习目标,学习目的较功利性及实惠性,且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与苏秋红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社会供求关系的失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很多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就业首选;致使学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较低。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学生心态,可能会导致学生长期情绪低落,产生厌学情绪。本研究显示,大一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即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这与鲁娟等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护理教育者需要采取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本研究显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这可能是选择第一志愿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能够成为白衣天使充满向往,希望自己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胜任未来的临床一线工作,服务于病人,服务于社会。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人的一种内在情绪的倾向,它与愉快,开心的情绪是密切相连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及相应的技能、技巧,探索并追求科学真理。因此,护理教育者应注重注对其他志愿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强化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篇10
关键词:医事法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81-02
作为一门融合了医学原理与法学理念的新兴学科——医事法律,其诞生之初,就旨在适应国家法制建设和日益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性专门人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门新兴的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却也不断的凸显出来,尤为明显的是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正是基于此点,通过对医事法律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以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医事法律专业发展概况
医事法律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最早创办该本科专业的是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该校于1996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医事法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99年第一届毕业生出炉时,供求比例一度达到1:20,为国内医学界和法学界所高度关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律本科专业教育真正全面展开则是在2000年以后,像贵阳医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锦州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徐州医学院、南通医学院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40余所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医事法律或相关专业。
医事法律专业作为医学与法学双学科的复合型专业,是为了应对日益激化的医患纠纷,有力解决医患矛盾,促进医事法治建设而设立的。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要培养既懂医又懂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司法机关及法律服务部门、政府机关及社会保险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二、医事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医事法律专业的设置目标和定位来看,非常贴合当前的形势。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单位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维护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这些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规范卫生行政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依法行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为人人享有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但实际情况却是目前从事卫生监督执法和医疗行政管理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执法过程中的许多困难和把握政策不严等许多问题。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呈不断上升趋势,而解决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的从业者,大部分懂医不懂法,或是懂法不懂医。目前,全国现有医事法律人才严重不足,专任律师甚少。
因此,可以说,医事法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正是当前社会急需要的人才,非人才过剩,而是严重不足。但从相关的资料显示,许多医事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为什么一方面社会上需求这样的人才,而另一方面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又无处可去呢?也许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医事法律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并未真正做到与其培养目标相契合,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医事法律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对于教学培养方面,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目前医学法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加其横跨法学与医学两大领域,所以不同的院校在医学课程和法学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学校注重医学知识的学习,医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极为全面。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由于当前医事法律专业招生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理科基础较差,而在医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理科知识运用的较多,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医学课程中感到十分吃力,而且,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对医事法律专业设置的学制是四年,众所周知,单纯医学的学习就需要五年,而对于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四年当中学完其他人需要九年才能学完的课程,可想而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能达到的程度。有的学校正好相反,注重法学知识的学习,法学的课程占据了该专业全部课程的80%,这对于学生掌握法学知识而言是有好处的,但相应的学生在医学方面投入的精力就极其有限,四年学完之后,学生基本上没掌握什么医学知识,这类专业的学生的优势就无法体现出来。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法学知识不如专门法学院校的学生扎实,医学知识较医学专业学生薄弱很多,远远达不到医事法律专业设置的目的。
(二)医事法律专业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在教学方式上,目前的院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操作较少,尤其是在法学教学方面,这种问题更为明显,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而医事法律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则是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这就造成了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才造成了人才过剩的局面,基于此,对医事法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急。
三、医事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医事法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整课程设置
各个院校在设置医事法律专业时,应将学习的时间延长至五年。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好专业知识。在医学课程与法学课程所占比例上应做到相对均衡,既不能片面重视法学知识,也不能片面重视医学知识。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不能与医学专业的学生完全同步,在课程的种类与难度上都应适当降低,要紧密结合医事法律专业的自身特点。此外,必须要重视医学与法。学的交叉课程的学习,这正是医事法律专业的特色所在,目前,大多数院校由于在师资力量方面的欠缺,对于这类课程的开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类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把学生训练成具备医和法两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设计的课程模块。通过特色课程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以法律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医学相关的法律问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能够充分地体现医事法学专业与普通的法学专业的优势。这部分应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医事法学’、卫生法学、卫生监督法、法医学、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医事诉讼与仲裁、医事案例与实践、司法精神病学等。专业特色课程在所有课时中应占到10%的比例。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与手段
医学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由于医事法律专业大多开设在医学院校内,对于医学的实践教学,这类学校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医学方面的实习一般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法学方面。故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介,加强学生在法学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法庭旁听
法庭旁听是学生见习的方式之一,是指带领学生到法院亲临庭审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针对低年级医事法律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结合所开设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我国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证社会有序性中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将在旁听过程中掌握法官、当事人、人的权利、义务及庭审程序,为今后自身从事模拟法庭的训练及就业经验积累打下基础。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案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强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法学教研室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法学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加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即“以案说法”,与学生针对案情进行法学问题的讨论,为学生构建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提高学生对的法律适用能力。
3 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指为学生创建与个法庭场景,让学生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感受庭审过程的与种实践教学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看中学,学中看”,在学生经历见习阶段后,亲身感受庭审程序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对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是检验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案件处理,运用法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何在,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将法学和医药卫生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也熟悉了我国诉讼法中有关审判的具体规定,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4 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