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联合办公空间;空间设计;交互性;高效;革新
办公空间是人们工作的场所,也是除家以外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办公空间设计的首要因素是围绕人的功能需求,其次是硬性的办公需求。不同时代的办公空间设计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办公空间的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阐述了传统办公空间和现代办公空间的设计特点,探讨了未来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并着重介绍了联合办公空间设计优势。
一、传统办公空间设计的特点
工业社会时期,以机器生产为主,工作统一且标准化,这样的工作模式把人视为没有思想的劳作者,这种模式下的办公空间设计趋向于标准化,即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办公模式。在传统的办公空间中,大多数员工有固定的工作范围或工作区域,从而产生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办公模式,即工作隔间或者格子间。白领的逐渐增多使得传统办公空间从小空间变成了大空间。但是,办公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依然采用固定间隔分割成每块小空间。每个员工被这种有形的空间分隔灌输了无形的压力,久而久之自己的身心自由也受到了束缚。同时,传统的观念也影响着传统办公空间布局。传统观念强调秩序和阶级组织,因此,工作顺序和地位等级被考虑到了具体的空间布局中。办公空间从基层员工到高层领导被相对独立地分隔开来,互不干扰,这减少了员工之间的走动和交流,使得整个工作环境相对闭塞,工作流程较为繁琐。员工只需要听从上级下达的命令,将工作严格按流程完成,不需要过多的交流与协作。由于员工们彼此间缺乏交流,团队讨论和协作的频率不高,办公空间公共区域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了。传统的办公空间给员工们提供更多的是一个办公的场所,一个较为单一、严肃、刻板的办公环境,它的出现是以高效率的生产为主要目的,这也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发展变化
经济水平的发展让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精神需求。因此,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在满足办公需求的同时,也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考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使用功能和艺术功能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德国研究者在满足办公空间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工作流程和人际交流的结构,提出了开放性办公空间的布局,这颠覆了传统办公空间的布局模式,是对极端理性主义的一种摆脱,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因此逐步得到了办公人员的认可。从此,开放性办公空间成为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主流。这种办公空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队的协作,从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办公效率,使企业更容易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IT产业和诸多边缘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办公空间的认识和需求日趋多元化。人们的思想不再受到禁锢,可以大胆追求理想。现代的办公空间设计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的概念,而是针对不同的工作人群和使用对象,鼓励其根据各自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通过不同的色彩、材质等表达各自的个性,运用不规则的图形、对比的手法等来表现或宽敞明亮或生机盎然的空间形态,营造合乎人性化要求的办公环境、办公氛围[1]。这种办公空间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提高办公空间使用的灵活度。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空气的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让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贴近自然。现代办公空间设计把生态建筑的理念应用到空间中,使人们在室内环境中工作的同时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现代办公空间可以通过借景于室外,设景于室内的方法,勾勒出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绿色场景。借景主要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建筑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相融的理念,利用门窗等将室外的优美景色纳入其中,从而使室外自然景观成为室内别具风味的一幅风景图。除了借景,现代办公空间内部设计应用天然的材料和自然的色彩,采用民间艺术手法和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引入绿色植物等生态形式对办公空间进行灵活隔断,对室内环境合理组织、巧妙安排,使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这不仅会使现代办公空间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也会使员工紧张劳累的工作状态得到舒缓,工作效率得到提高[2]。
三、未来办公空间设计的革新
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建筑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其空间内部设计越来越人性化、生态化。但目前办公空间的系统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多以办公空间环境的优化为主,极少注重新型组织结构对办公空间的影响。继全国自主创业模式高速发展,掀起了一股全新的浪潮———全民创业,万众创新,随之引发了办公空间设计的改革潮流。许多年轻人不再喜欢每天两点一线的乏味生活和工作,不再喜欢像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样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他们勇于改变和创新,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想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而为之努力和奋斗。但是,在创业的初期并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让自己放手一搏,也没有适宜的平台让自己展露头角,让更多的客户认识自己。基于此时的社会大环境,促成了一种全新的办公模式———联合办公。近几年,联合办公模式开始陆续进入大家的视野,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联合办公空间的主人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工作者所组成的一个联合体,他们把横向竖向的发展连接在一条产物链上。联合办公空间是一种资源融合,降低办公成本的共享型办公模式。在这里,创业者们有更多的机会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和项目的投资者,有更多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平台。在这样一个优化的空间中工作,大家的思想可以进行不断地碰撞,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并且工作的热情和动力逐渐升温,工作效率逐渐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持续下去。
1.开放性与私密性的收放有度
根据不同工作性质的需求,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办公空间的场地。开放性的空间可以更好的方便员工之间以及不同企业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机率。私密性的空间可以为小组讨论、会议汇报等工作需求提供免打扰的工作环境。但是,私密性的空间与开放性的空间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运用玻璃隔断,玻璃磨砂贴等图形进行私密空间的遮挡,对于噪音较大区域进行相对隔离,增强隔音效果,使开敞空间形成闹中取静的效果,对比强烈,更具包容性[3]。
2.交互性的高效体现
为了缩短企业之间互相交流的距离,增加有限资源的无限利用价值,联合办公空间融入了当今最先进的理念———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常用于计算机领域,是人机互动的代名词。联合办公空间设计从交互设计中提取优点,其中一个核心是人机,即人与机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联合办公空间中,人与机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门禁系统,安保监控设置在空间入口处,确保空间环境内人员的可控性。投影机、带网线和电源插口的会议桌等都是会议室的标配。人们不再需要为一个难以描述的概念而在会议中多费口舌,只需结合电脑中整合的图形资料或动画效果将其投射在投影仪上,就可以实现形象化、生动化的体现,让团队成员或客户更加快速高效的理解。此外,动态信息电视机或导向引导电脑也可以布置在办公区域的不同角落,增加办公空间的交互性。这些机器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机器的使用不会完全代替人类的工作,只会增加人类工作的高效性和可操作性,因为人类的创造性才能是无法复制的。在联合办公空间设计中,机器的使用增加了空间的科技感,辅助了员工的工作进程。交互设计中另外一个核心是互动。在联合办公空间设计中,互相交换的理念同样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联合办公空间与其他办公空间针对的人群有所不同,联合办公空间吸引的是各行各业的创业者。其特殊性使得空间在运营中始终处于人员流动与变化当中。其中,还会出现行业间的交流,会议区短暂性的大量聚集等现象。针对联合办公空间的各方面需求,将交互设计中的互动理念运用到空间设计中,从而提出了空间的多功能利用的方法。多功能的空间可以通过移动的家具,隔断部分区域从而实现空间结构的优化。例如,前台和咖啡厅的结合可以作为客户接待区也可以作为员工休闲区;咖啡厅紧邻会议室,两个空间之间由移动隔断间隔,正常情况下可以各司其职,若有大型交流会议活动时,可以将中间隔断打开,放大空间。这些空间共享的形式,既能提高空间效益,又体现了办公空间所提倡的创新性。联合办公空间设计的交互设计理念开发了空间的多层次可能性,人们租用的只是一张办公桌,但共享了所有的公共空间,人们也在更多的交互中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及互相分享的快乐感觉。
四、结语
未来的新时代,人们正在寻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点,力求资源共享,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以达到舒适地生活和愉悦地工作并存。从办公空间的使用需求出发,结合多元文化中产生的设计理念对办公空间进行合理设计,使得办公空间朝着共享型、创意型方向发展。因此,联合办公注定是未来办公空间形态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林俊.室内空间的动态化设计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5):80-82.
[2]李红松.绿色办公家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10):56-59.
篇2
关键词:办公建筑;空间设计
办公空间设计应遵循高效、安全、健康、舒适的原则,最关键要以人机尺度为基准,根据不同职业的特性,使办公作业空间更加灵活方便与多样,努力去营造适合于自身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在充分发挥实际效用的同时又不失舒适健康的原则,使办公人员不要处于亚健康状态。
1 现代化办公空间设计目标
1.1 经济实用:在经济上要尽量低费用、追求最佳的功能费用比,在使用上要满足实用要求、给办公人员的工作带来方便。
1.2美观大方:空间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营造出一个赏心悦目、气氛轻松的良好工作环境。
1.3 独具品味:对于办公室来说,要体现企业物质和精神文化,反映企业的形象和特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对置身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能产生和谐的、积极的影响。这三个层次虽然由低到高、由易到难,但是它们都不孤立的、都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出色的办公室设计应该努力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
2 办公室设计的基本要素
由办公室的整体特征和各种功能要求来看,办公室基本要素有
2.1秩序感
在设计中的秩序,是指形的节奏、形的反复、形的简洁和形的完整。办公室设计也正是运用这一基本理论来创造一种安静、整洁与平和环境。办公室设计的其中一个基本要素就是秩序感。办公室设计要有秩序感,涉及的面比较广,如色彩与家具样式的统一;平面布置的规整性;色彩材料与隔断高低尺寸的统一;天花的平整性与墙面不带花俏的装饰;合理的室内色调及人流的导向等等。这些都与秩序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秩序在办公室设计中起着最为关键性的作用。
2.2明亮感
办公室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给人一种明,办公环境的明是指办公环境的色调干净明亮,有充足的光线,合理的灯光布置等,这是由办公室的功能要求所决定的。在装饰中明亮的色调可带给人一种愉快心情,给人一种洁净之感,也能在白天增加室内的采光度。
目前,有设计师将明度较高的绿色引入办公室,此类设计能带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进而创造出一种春意,这也是明亮感在室内的创意手段。
2.3现代感
目前,国内企业的办公室,为了便于思想交流,加强管理,通常会采用共享空间-开敞式设计,这种设计已成为现代新型办公室的特征,形成了现代办公室新空间的设计概念。
现代办公室的设计更注重于办公环境的研究,把自然环境引入室内,绿化室内外的环境,为办公环境带来一派生机,这也体现现代办公室的另一特征。
而办公设备日益增多与完善,办公的自动化、科学化给人们工作带来了极大方便。所以在设计中按特定的尺寸与功能要求来进行设计,这些都是设计的基本要素
办公人员一般上班8小时都处于室内,有些办公人员在办公室的时间会更长,因此,在进行办公室内空间设计时,要把办公系统中的“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去设计,使得室内办公空间利用人机学理论,来改善与提高工作效率,更改变工作人员的舒适、健康与安全,使各类办公空间在长时间内不影响人的健康。
3 办公室空间设计概念主张
过去,在办公室里,最舒服最理想的位置当然非领导莫属,现在考虑到可能对员工效率、士气以及利润带来的影响,领导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位置已淡化。新的办公室空间概念主张,秘书没有必要坐在办公室门前,这样高级主管才能更为接近广大的员工。此外,办公室应该设计符合“新的工作方式”,不能再以某人办公室的大小、景观好坏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而是以其工作表现判断。专家指出,办公室依据其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四型:
第一种是蜂巢型,典型的开放式办公空间,配置一律制式化,个人性极低,此类型适合例行性工作,彼此之间的互动较少,工作人员的自主性也相对较低,如电话行销、资料输入和一般行政作业。
第二种是密室型,是典型的密闭式工作空间,工作属性为高度自主,不需要和同事进行太多互动,如大部分的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
第三种是鸡窝型,开放式空间里一群团队在共同工作,互动性高,却不属于高度自主性工作,如保险处理和一些媒体工作。
第四种是俱乐部型,此类办公室适合必须独立工作、但也需要和同事频繁互动的工作。同事之间是以共用办公桌的方式来共享空间,相对自由的上下班时间,办公地点有可能在顾客的办公室,也可能在家里,出差的地方也有可能。媒体、资讯公司、广告公司和部分的管理顾问公司都已经使用这种办公方式。俱乐部型的办公室空间设计最引人注目,一方面原因是此类办公室促使充满创意的建筑诞生,而设计师领先时代的创意也在考验着上班族的适应度。此类办公室没有单独的办公室,都以目标用途进行设计,如配有沙发的“起居间”、咖啡屋等。另外,此类设计的优点是节省金钱。
4 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方向
4.1生态
应具有生态的特征,应建在优美的自然景观氛围之中,特别是以水景尤佳。此种景观应是绿色且具有共享交流功能花园式的。对“新办公空间”尤应具备的生态功能:独特的雨水收集系统功能、呼吸式幕墙功能和光电功能。从其雨水收集系统功能上看,办公空间区域的雨水收集系统,可将地面、屋顶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流入人工湖,进而改善微系统环境,营造一个优美的人文景观。而经处理后的雨水可以洗车、浇灌,还可连接建筑物彼此之间的大道,且可人为地将道路与草坪隔开,确保道路下面的生物流畅地交流。而由光电功能特征来看,“新办公空间”区域内的路灯都装有光电板,白天吸收太阳能,以储备晚上所耗的电能。而从“新办公空间”的呼吸式幕墙功能看,建筑表面可为双层玻璃的呼吸式幕墙,这两层玻璃彼此间可以有一个空腔,以液压通风系统让风在空腔内流动,将夏季室内温度降低;而且呼吸式幕墙外也可种植大面积绿化植物,减少墙面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从而调节局部生态环境。
4.2节能
主要的设计思想应是节约能源,能耗方面取决于其建筑的形体及其所采用的设备。若办公空间内的垂直的交通网位于圆柱体外的长方形电梯筒内,便能让人们轻松地在每一层辨别方向。若建筑形状是圆形平面的,其设计的圆形平面不但利于面积的使用,且圆柱状的外形既能降低风压、结构的消耗和减少热能的流失,更能优化光线的射入。
办公空间的外墙是由双层玻璃构成,就可以通过内层玻璃窗的开启使办公室内的空气保持自然流通。办公空间设计的固定外层玻璃面的铝合金构件呈三角形连接,便可使日光的摄入达到最佳状况。而办公空间的技术设备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的,每个空间都可以按照各自的愿望进行调节,如持续通风或间断通风、照明的暗与亮、温度的低与高等。
4.3光环境
在现代建筑中,由于光科技的提高与普及,室内光环境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向精神层面发展,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使室内空间环境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在室内空间满足使用功能和解决与人的情感交流时,此情感透过视觉及身体的体验而转换成空间性格知觉,每个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性格的差异正是空间设计所追求的,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光有令人感动的魅力,激发丰富、自由、灵动的联想,透过光的弱化、强化、实化、虚化等特有的表现手段,渲染特定的空间氛围,塑造出各种不同的空间性格,使室内空间这一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的向度。光环境能反映空间特征,彼此都具有体现精神化的特质,光环境与空间融合能提升其精神含量。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办公空间设计也在不断地改革和进步,空间使用者逐步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符合时代特征,并且在符合当地风俗文化的基础上,更把注意力集中在空间风格定位,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要求自己的工作环境能够创新,有个性,体现公司企业形象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沈威.谈新形式下的办公空间设计[J].改革与开放.2011,(12).
篇3
这种理想的、优质的、“家”一般的办公空间设计,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因素(以井冈山大学教务之家空间改造方案为例):
人性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办公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办公空间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我们就应努力实现以人性化理念为基础,树立人性化室内设计观念,力求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加舒适、健康、高效的办公环境。办公空间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布局和空间尺度
根据各企业单位自身的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办公空间。不同性质的单位有不同的办公特点,对办公功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办公空间的布置上一定不能一味跟风,还应考虑办公的特点和工作方式。如井冈山大学教务之家,适宜采用半开放式办公空间,可在一楼大厅区域设置适当的自助设备,及一定的等候区域,该区域加设公告栏和报刊栏,一方面减轻了教务工作者的负担,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便利。案例中还应用了适量的隔断面板,如大厅等候区和门厅处的分隔,以及二楼楼梯口休闲区等。不仅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还达到了一定的视觉效果。
2.人对所处环境产生的心理反应
人们希望在和谐的环境中从事各种办公活动,这样才能感到愉悦。在办公环境中心理效应是受环境影响的,当空间环境中建筑构件及材料界定与心理感受达到一致时,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反之则不然。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室内空间设计学习者应从人的心理感受角度出发,努力探求办公环境不同的性质和组成其规律,并寻找它们与人的心理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心理影响,通过人性化的设计,达到简洁、明快的效果,以适应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在井冈山大学教务之家改造案例中,把二楼过道尽头的闲置小空间改造为现代风格的茶水间,内设日常所需的饮水设备,并且安装适宜的家具和灯具等辅助设备,如吧台和茶杯柜的设置。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不仅可以把闲置的空间合理利用,还能够让人享受到“家”一般的便利与温馨。
生态化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严重破坏的生态问题使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人们不但承受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承受着各种环境污染带来的生理不适。现代办公空间正朝着生态化发展,将生态因素融入到办公空间设计中,从适应自然、人性化发展等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设计出更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生态化办公空间环境。办公空间生态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的运用
色彩具有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灵感受。办公空间的色彩设计总体上应把握色调统一的原则,色彩的运用应考虑不同的办公性质和使用特点。例如,井冈山大学教务之家空间设计色彩选用应以明快为主,颜色不宜太过鲜艳。我们也可以利用色彩的属性来改善空间效果,如较小的办公空间可以考虑用浅色、亮色作为其主色调;较阴暗的办公空间,则可以考虑运用偏暖的色调来弥补空间中没有阳光所产生的阴冷感。因此,在教务之家改造方案中,室内构件色调的选用,要结合室内整体环境,尽量选用一些清爽的,有利于改善空间感受的色彩,如暖白、原木色等。所有的窗框及玻璃隔断框的颜色均统一哑光黑色,和大面积的白色形成反衬效果。
2.自然物的运用
办公空间设计不仅要突出其主题性,更需要营造一个自由、阳光的空间氛围,让使用者感到更加舒适。绿色是人视觉和心灵上的抚慰剂,室内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类崇尚自然的天性,同时也具有缓解工作压力和获得理想视觉的作用。因此,在井冈山大学教务之家办公空间改造中引入了大量使人们生理、心理都得到安抚和健康的绿色植物,放置在一楼大厅进门处,办公室等候区中央以及二楼过道拐角处等各个闲置区域。不仅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而且缓解了师生工作、学习的压力。同时,在一些装饰部位还应用了少量天然石材和树枝线条元素,通过材质的变化,各种形状元素的结合,让空间显得更有节奏感。
多元化
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办公环境的设计也早已不再过多强调统一的标准和原则。职业人士在办公环境中,更多的是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创造性与个性,而不仅仅是满足办公时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为适应现代办公模式的多元化趋势,国内外衍生出“新办公空间”的概念。与传统办公模式不同的是,生态、节能、自然等特点在新型办公空间概念的设计中得到了更完美的诠释。办公空间多元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办公模式对空间设计的需求
新办公模式在布局以及空间的物理和心理分割上适应着办公文化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为使用者创造一个舒适、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其工作效率,因此办公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领域。办公空间设计多元化的发展,新型办公模式的推动,要求办公环境设计要更多的表达使用者的创造性与个性,而不只局限于办公时的基本功能。在上海同济杨浦校区最高的一栋办公大楼中设置了若干个极富设计感的休闲、交流、绿化为一体的区域,即保证功能性,又使整栋楼在空间处理方面设计感强烈且空间“饱满”。在这一方面,我们对于井冈山大学教务之家的改造方案中,更多的着眼于师生等候事务处理以及办公和学习之外的休闲、交流空间的设计,空间的功能性以及设计感、充实感,二者相得益彰。
2.多元化设计在国内办公空间设计方面的应用
目前,国内的设计师们不断引进国外新的办公技术、新的设计理念,深入研究新型办公模式、智能办公家具,力求探索出符合国内办公空间发展的新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资企业的涌入,大量最新办公模式和办公技术引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优质的办公环境对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因此,也有设计师在大胆尝试着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在井冈山大学教务之家空间改造方案中,一楼大厅区域加设公告栏、报刊栏和等候区结合空间,让师生在等候的同时就能了解到教务之家的新信息,新动态。再如二楼茶水间的设置,虽然是办公空间范围,但糅合了一些家居及咖啡厅等休闲场所布局的设计理念后,改造成为一间集用水、等候、休闲、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空间,使严肃的办公环境显得更加亲切、温和,也使原本单调、冷清、毫无生气的场所得到合理“填充”和改造,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思维。
3.更加注重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数字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新办公空间设计的关注点,除了体现在与办公空间的艺术性结合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办公行为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因此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在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中也越来越突出。无纸化办公跨入了高速度、大容量的数字信息传输与共享的数字办公时代。于是,功能强大、形式多样、易于操作的多媒体家具贯穿在各种现代办公空间中。如井冈山大学教务之家空间改造方案,在一楼大厅加设适当的自助设备,如自助存取机、自助贩卖机、公用电脑等,这是办公空间领域的重大趋势。
篇4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传统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完善。创新思维开发以及创新思维的引导、培养,是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质量的关键要素,所以可以从创新课堂设计等角度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目前国内“居住空间设计”设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下文将对其进行阐述。
1 当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设计现状
居住空间不同于其余空间形式,私密性比较强,饱含了居住人的特点以及居住人的特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房屋的要求也有了明显提升,所以“居住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布局要求,还要尽量满足住户个性需求,打造最理想的生活环境。“居住空间设计”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想要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可以将室内设计作为基础课程来看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室内设计工作模式,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提升方案设计质量的工作方式,打破原有方案设计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设计要素,通过提升基本设计方法等形式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掌握室内装饰材料以及室内施工图纸绘制工作方式,提升室内设计知识点方案设计应用质量。从该情况来看,课堂不仅要包含理论上的教学内容,还要传授一些实践内容。通过方案设计的形式给出户型图,让学生们自主布置房屋空间。如果通过该方式来打造概念性空间,可以让学生更加大胆地去进行一些思维发散,而且设计的个性也逐渐凸显,可以将设计方案反馈到教师处,提升设计方案可行性。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打破传统空间布局以及传统家具摆放位置,彰显自己的个性,但是这种突破需要以可实现为基础,才能保证“突破”具有实际意义。
2 “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课程设置当中的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都是安排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的,通过分断集中教学的模式来传授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弊端比较明显,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没有时间给学生解答问题,都会导致学生似懂非懂,长时间不能解决相关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之后一段时间的实践环节中,虽然理论知识学习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理论和实践却很难结合到一起。所以可以将实践教学工作模式融入理论教学当中,让教师自由化渡支配时间,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吸收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比较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并且这部分学生在面对项目的时候,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住空间设计”知识点日后的应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动手能力是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根据不同规格空间,对空间进行重组,获得更加符合当前发展状况的新空间,利用这些形式来体验设计过程中空间布置的重要性。在该过程中,学生对资料的认识都是比较少的,也缺少工艺制作工作技能,知识让作品有表象,但是缺少灵感。
3 “居住空间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要从实践性的层面来进行优化。将项目作为依托,结合理论知识点,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面对项目工程的时候,要将问题作为主要的课堂授课先导来看待,不断地引入一些全新的设计任务,让学生跟着设计任务的内容去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教授知识点的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勾起学生在该方面的求知欲望以及对位置知识点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事件设计能力。不能将设计方案集中在形式功能上,还要让学生可以拿出较为完整的方案,才能保证后期“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正常开展。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需要从事“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教职员工在日后不断探索。
4 将反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中
反转课堂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经过多年来的不断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升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章节或者不同的教学项目内容来录制一些视频,将反转课堂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因为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专业特点比较明显,所以经常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条件的约束,所以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必须要加以完善,才能保证“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首先可以从云平台以及云网络建设的层面上出发,为课堂教学提供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的教学环节来学习。其次,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录制,并将录制的资料录入云平台中,实现课堂教学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定期在线教授课程,教师和学生通过在线互动的形式来学习知识,让学习课堂无处不在。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批阅一些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批改,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困惑或者是自己的看法。从整体上来看,要根据课堂教学要求来安排课程,尽量减少负面条件的约束,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质量。
篇5
摘要 本文从设计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阐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从环境空间形态和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两方面对其环境空间设计安全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从环境空间设计方面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对策研究,提出在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即生态、时空、环境的整体观。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环境空间 安全性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断认识和研究进程中,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安全的基本定义为:人类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能够和谐相处,互不伤害,不存在危害和隐患。无危为安,无损为全。通俗的理解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正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
一 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在此过程中,人地关系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人口增长、城市和区域建设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现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环境的保护、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已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 环境空间设计形态中安全性问题
缺乏整体性。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设计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好的安全性环境空间设计应该延续和增强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一体性和连贯性,还需要考虑在相邻环境空间没有场地安全设计措施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设计对象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还应该着眼于未来,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缺少规划。城市边缘区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极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它既是城市的边缘,又是农村的边缘。从城市边缘的内圈层到乡村边缘的外圈层,城市与农村各种要素、景观、地域特征以及功能呈现一定的梯度变化,改变了城市乡村二元的分裂特征,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城市边缘区布局混乱,公建、住宅等犬牙交错,相互干扰,环境污染严重,道路狭窄弯曲,路面铺设简单,交通拥挤,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大,建筑质量差,公建及公用设施不配套,绿地面积少且水平及空间结构不合理,日照通风卫生条件差,没有一个合理、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缺乏尺度感。不管是什么设计,空间本身的比例关系对于在其中活动的人会产生开敞或封闭的感觉,并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环境知觉的空间范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是一个先决条件。城市边缘区相对城市核心区来说,人口较稀,工厂较多,基建工程面广量大。而且,城市边缘区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漏洞,有些地方甚至连行政边界也没有划分清楚。
交通不便。城市边缘区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私家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活动时间、空间成为影响市民日常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城市边缘区环境交通现状有二:一是交通不发达,二是交通环境差。
三 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中安全性问题
绿化元素。绿化是环境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在城市边缘区,自然大面积的绿化创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环境基地呈现绿化单一、植被种类缺乏的特性。根据城市边缘区开发建设和自然条件的综合情况,为创造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在绿化配置中,力图通过引入丰富的地方性植物的种类,加大乔灌木的栽植盆,采用成片、成林的植物栽种方式,以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在绿化布局上,讲究以住区边界带状背景林和成片的植被景观为基础,以小片特色种植为点缀,并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被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景观。同时在成片的植被种植时,进行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协调与对比,以形成优美的观叶林。
识别性元素。在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空间建设中,为了在心理和实际安全效果中保证安全,多采用此类元素。识别性元素包括路牌、交通标识、问讯指示、广告等,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简捷、迅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交通信息、指示道路方向、识别内部空间功能,等等。设计得宜的指示牌、标识牌等与空间环境协调,还可以增加城市边缘区环境繁荣气息,对美化环境有一定作用。由于城市边缘区属于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区域,具有过渡性,在城市标识性元素设计方向还欠缺考虑,给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方面带来隐患。
道路元素。道路元素也可称为可达性元素,包括物流、人流等在区域环境空间内的流动媒介。道路是城市环境空间的构成框架,具有典型的线性边缘特征。环境空间中的道路元素不但是人们出行的通道,同时也是连接各个空间的纽带,对人的心理感受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快速交通空间中,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淡薄冷漠;而慢速交通空间中,则人与人的交往增多,关系融洽。由于城市边缘区特定的区域特征,城市边缘区空间呈周期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中,工业用地的扩展是城市边缘区由内向外扩展的先导因素,从而引发居住区域的生成和增长,带动商业、公建用地的增加及城市边缘区与城市核心区交通联系的改善。现代交通的重要元素――道路的发展也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元素。建筑环境空间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即使是功能单一的空间,因人在其中的活动不同,也需要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种划分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则是模糊的;有时是封闭的、私密性的,也有时是开敞的、集体共享的,这就构成了不同的空间形式。由于城市边缘区的村民大都拥有自己的私房,因而房源较多且集中,可以自由处置和成片出租,且地价便宜、房租较低的特点与流动人口收入较低的状况相吻合,呈现出相对混乱的局面。
水环境元素。水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是景观设计中最富表现魅力的元素,它使环境有了灵气,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融合。水环境元素作为环境空间设计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环境空间设计中。水环境是一个以水体为核心的动态空间系统,水环境元素的安全性是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指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但更强调的是把水作为一个环境要素,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水环境问题是最为突出的影响生态环境空间安全性问题之一,城市边缘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工业废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压力非常大,污水排放口等设置缺乏整体协调和优化,城市非点源污染仍然存在,水域环境功能分工不明确,尚未形成明细的体系,水体环境容量偏小。
光环境元素。光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人对光环境的心理感受是十分奇妙的,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空间,大多数的环境空间都由于不能与光线构成良好的契合关系,在我们眼前匆匆而过,只有那些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由于“光元素”良性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场所感,这时我们疲惫的视觉会被突然唤醒,也就是说,我们的常规意识被迅速地、突然地切断了。我们开始摆脱常规意识状态的散漫、恍惚,进入一种“兴奋”、“集中”的认知和创作状态,对于环境空间的心理感受也就由此产生了。对于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来说,由于有相对宽松的居住密度,所以在此光环境是影响其环境空间设计和创造情感感受的重要手段。
色彩环境元素。在自然界中,植物的颜色大多呈绿色,因此绿色被称为生命之色。绿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缓解紧张的神经,解除眼睛的疲劳,有利于思维的集中,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人减慢呼吸,降低眼内压力,改善心脏功能,安定情绪,但是过分地使用绿色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红色和橙色在环境中是一种警戒色,人们处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一种刺激、急促的心理状态。环境是一种三维的立体空间,不同色彩的环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美好的色彩环境能调节人的心理,令人愉快。根据心理学研究,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觉中达到75%时,会使人的精神感到舒适,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然而在现代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混乱,没有次序感,整个环境空间处于一种灰色调,给人造成一种平淡、乏味,甚至是烦躁、沉闷、呆板、僵硬、寂寞的心理感受。
四 环境空间安全性设计对策
生态整体观。城市和其边缘区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人类无约束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城市应该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依赖的一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现代人的行为准则,也应该是我们进行城市环境规划建设的出发点。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有言:“自然是进化的,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是具有规律的;人类利用自然的价值的可能性是有一定限制的,甚至对某些方面要禁止。”生态健康的城市边缘区环境应该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开敞的自然空间,并使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建立起一种和平共处的伙伴关系,应该是在大自然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中,去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客观容量,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护植被与水体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创造完整而连续的生态景观等,从而优化城市环境。
时空整体观。人对城市环境的考虑不仅应当满足现时、现世的需要,更应追求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项具体的建设活动都应当对未来负责。特别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是进化的,社会是发展的,城市中不断形成新的边缘地带,人对环境的需要不会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古老传统上。对历史的延续与文化传统应该是指精神方面的积极发展,使其能直接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如果没有整体环境和整个城市作指导,边缘区环境的设计表达便会顾此失彼或随波逐流,难于塑造出所需的文化意象和城市肌理。应从整体环境来评价个体环境或局部空间质量的优劣,损人利己的局部环境建设和建筑行为必须受到制止;建筑与外部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整体观。对城市人居环境需求的调查表明,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具备如住房及其周围配套的文化教育、生活服务设施、方便的交通与通讯等一切必要的居住生活条件,当这些条件基本满足后,则更注重其居住环境,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的和谐、情趣与美观,应重视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传统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环境等的需求。也正是这种环境特色使每个城市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之间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形态,显示出每个城市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五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上升时期。本文从安全性的角度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并不是靠一些围墙、栏杆就可以达到的,同时在景观布局上合理规划,设计尽可能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用自然空间来创造一种安全性的环境空间也是达到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一种手段。
注:本文系湖南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编号:xj0932)、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长株潭一体化下的湘潭市本土文化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研究:背景、概念及其范围的确定》,《南京大学学报》, 1990年第11期。
[2] 谢林,魏庆征译:《艺术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3]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篇6
引入诊疗模块的概念
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医院建筑要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该方案引入诊疗模块的概念,使分期建设具有非常灵活的可操作性。
平面布局中由两条轴线分成的4个诊疗模块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联系,根据医院管理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求,一期建设5层门诊楼的4个诊疗模块,满足200床的使用要求;二期建设17层的外科住院楼,满足500床的使用要求,屋顶设置停机坪,同时将门诊楼的病房模块置换为办公模块;远期建设13层的内科住院楼,最终形成1000床的住院规模。
诊疗模块内部形成庭院空间
通过建筑的架空处理和连廊穿插,形成各具特色的开敞式庭院,与不同层面的屋顶花园相呼应,塑造了立体化、多层面的绿化空间。在诊疗模块之间,诊疗模块内部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外渗透的庭院空间。
纵向交通主轴运用“共享大厅”
门诊医技楼以门诊大厅为中心,以两条交通轴为纽带,以门诊、急诊、医技、办公等为诊疗模块共同组成一个功能齐全、联系便捷、空间丰富的医院建筑。
宽敞的医院街与室内交通轴贯穿整个建筑,将各个模块串联起来,既方便患者到达,也极大地方便了医护之间的联系。纵向交通主轴运用“共享大厅”概念(贯通地上5层和地下1层,设回廊及天桥),改变了传统医院拥挤、狭窄、低矮与嘈杂现象,换之以宽松、开阔、高大、明亮的大厅,使人们的就医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采用“医疗港”的设计理念
门诊空间设计采用了“医疗港”的设计理念,由交通主轴联系各个独立的门诊单元模块,门诊单元前区都有一个类似候机区的候诊区,人流通过交通主轴到达各科室候诊区,路线清晰明确,距离较短。这种候诊方式为就诊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充满阳光的候诊环境,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工作空间。
篇7
关键词:儿童成长;户外游戏;空间设计
现在的儿童户外场地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设计”,对儿童的场地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设计中,应将儿童作为一个专门的关爱群体给予更多独特的考虑和关注,而并非只是圈定一个模式化、简单化的场地。如何为他们设计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游戏环境,在日益注重儿童教育的今天,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1 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儿童伴随着游戏成长的过程中,给儿童提供了身体运动、智力、认知、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机会。许多人都研究或论述过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实践也充分地证明,游戏不仅不会浪费儿童的宝贵时间,反而是儿童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人们对场所的规划,不单单是空间,也不是内容,而是一种体验。“相互作用”是创建具有刺激性与挑战性,能够激发儿童更多想象、思考和探索的游戏空间,并有利于儿童心智的发展。良好的户外游戏空间环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不仅提供了儿童与成人间的活动,并蕴涵多种哲学和文化理念,以至于儿童置身在其中时,能激发潜能及表现出自我,感悟其文化传统和哲学理念,进而改善行为、陶冶性情、涵养气质。
2 释放儿童心智发展的户外游戏空间型类的设计
2.1 认知发展空间的设计
这是一种帮助儿童理解和学习知识与概念,训练儿童思考能力的游乐设施,参与活动的儿童可以进行思维共享,游乐设施多以简单、有趣为主。比如,游乐场中的大树须向四周蔓延,不能把根砍断,可在周围增加防护网。无论什么时候看见吊床,都想踏上去摇动,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法(如图1)。
2.2 自然成长空间的设计
利用沙子、泥土、砾石、水体等操作材料,给儿童提供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凭借这些材料,孩子们能自主进行各种样式的塑造和游玩。沙子常见的方式主要是沙池,儿童通过将沙子堆造出造型、装填、搬运、抚摸等活动,可以锻炼手的精细动作及肌肉型力量,丰富感知体验,还能在合作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沙池用的沙必须要颗粒均匀、色泽柔和,不能太粗糙,不能有碎石和危险颗粒,同时避免过细和过多的粉沙。通常采用经过清洗和消毒过的河沙、黄沙、海沙、白沙和决明子植物沙。考古沙坑是另一种游戏方式,吸引孩子们去挖掘各式各样的宝藏。水体的使用有小溪、戏鱼池、旱喷等多种形式,应注意水质的保障、水深以及防滑处理。
2.3 植物游乐空间设计
利用植物为孩子创造新游戏空间的趣味是无穷的。树洞与高大灌木枝干形成的空洞可以作为很好的藏匿空间;枝干强壮而多分枝的小乔或大灌木可以提供攀爬的机会;植物迷宫和小树林形成神秘的探索空间;开阔的草坪和草坡可以奔跑、滑草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植物环境中的昆虫和小动物,能够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观察,丰富知识与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这种用于游戏和增加趣味性的地形还可以用在广场设计上。日本东京丰洲拉拉港城市港口广场的波浪花园,采用的就是波浪式的广场设计,让身处其中的孩子情不自禁的想要奔跑和嬉戏(如图2)。
篇8
关键词 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211-01
1 城市商业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是将多种生活功能空间进行高效的组合,形成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随着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质量日益提高,城市综合体也需要融入更多的发展理念,使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多样化的生活能够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综合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将商业策划思想融入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规划思想中,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有丰富的设计理念和经验,更需要正确把握市场行情。
2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重点在于合理地将市场因素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模式。
2.1 正确的规划布局思想
商业综合体的功能综合性强,导致人流和车流多且杂,在总图规划阶段要布置好商业综合体的各功能分区,使交通关系清晰。规划时,应把步行者的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准则,使步行者容易接触公共活动区间或商业店面。规划布局应该注重地区性的整体观念,尽量不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昼夜营业带来的声、汽车流对居民区的干扰、光污染等。
2.2 合理的整合设计
整合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实现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从商业综合体的角度来说,其设计的宗旨就是将各种功能空间和谐、高效地整合在一起。
商业综合体区域功能丰富,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城市功能区间:公共设施、办公功能、酒店功能、居住功能、娱乐功能、零售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停车设施、以及会议功能。商业综合体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功能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协同组织在一起,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系统组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互补型:不同功能区间之间的功能互补构成整体。2)系列型:将功能上具有延续性和互通性的区间进行组合形成的整体。3)主从型:确定一个或一组功能区间,另一些功能区间附属于这些主功能区间。4)比较竞争型:功能相同的区间并置,通过服务的多样性和顾客的选择性产生集聚化效应。
实际存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往往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灵活地综合运用,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3 完善的停车组织和交通系统
1)停车组织。停车组织影响到整体的形象和运作效率,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关键组成部分,停车组织的规划就是停车方式的选择。停车方式的选择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有关土地利用率、经济性等方面。在地面空间严重不满足停车要求和土地昂贵的情况下,常常选用建筑内部结构停车,但是其造价高于地面停车。合理的规划设计,增加不同功能的共用停车空间可以大大减少停车空间。2)交通系统。交通系统组织形式的选用应该根据周围环境的交通状况和地势特征确定,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平面交通组织形式适用于交通密度不大、基地空间比较开阔且流线简单的地区。以人流和车流为基础,分为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两种方式:①人车混行具有一定灵活性,但是由于空间上的干扰性强,不安全因素多。为了限制车行速度,设计中常利用曲折的边界和粗糙质感的铺地材料;②人车分流是指和人流和车流通过相对独立的入口和流线进入基地。其优点是流线十分清晰,交通相对干扰少。缺点是流线比较长,为了保证人流的方便而不利于车流的通行。
立体交通组织将人流和车流分配在不同的空间高度,大幅度地减少了不同交通之间的干扰, 起到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作用,形成了富有活力并且安全性高的城市空间。立体交通组织充分利用了不同高度的空间,解决了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在我国城市已有较多应用。
2.4 内部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是用于开展促销活动、满足购物者休息与行走或其他社会商业活动的内部公共空间,包括商业综合体的室内商业街、露天商业内街中庭、内广场、 边庭、与引导空间等特色各异的空间型制。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分为水平交通空间、节点式空间、线性街道空间和垂直交通空间。主要的规划设计思路表现为以下几点。
1)围合与开敞的变换。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绝大部分存在顶界面,侧界面的形式确定其封闭程度,空间封闭或开敞的效果由侧界面的尺度和隔断形式决定。2)竖向高差的变化。节约空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竖向空间的并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高度的空间,能突出空间的特征变化,同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3)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上的层次感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通过高差、 绿化、隔断等的设置,可以使画面丰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4)空间界面的柔化。柔性的空间具有亲和力和弹性,是人易于接近和停留。5)空间的诱导性设计。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必须体现其职能的诱导性与识别性, 反映出购物环境的气氛和商业建筑的特征,以此吸引顾客的光顾。
3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展望
3.1 扩建的空间
扩建是指着眼于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拓展空间,提高环境品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最终是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的,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进行扩建,特别是内部空间的规划,要灵活。
3.2 生长的可能
避免出现功能需求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生长的方式,将预留空间的综合体联合在一起形成大型的综合体项目,满足更多的需求。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概念,论述了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思想和要点。城市土地需求大,通过合理的整合设计,集中各种功能空间,配以合理的停车和交通系统,确定好商业综合体的规模、形态和开放空间是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的主要思想。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时匡,加晕.赫克,林中杰.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王桢栋.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从事建筑创作算来已有不短的日子,和众多同行一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数次面对业主对方案的海选过程。在很多项目中,让人捉襟见肘的创作周期与海选评比方式使设计师们不得不投入到无休止的效果图大战中,去努力创作能够让人“一见钟情”的建筑,从而激发了设计师出手作品貌不惊人誓不休的大无畏精神。久而久之,创作的心态不免浮躁起来,创作(特别是前期阶段)往往主动或被动地流于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建筑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东西:空间的创造,创作的方向也变得迷茫起来,是否为建筑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就算成功?
建筑空间设计的意义空间是建筑的灵魂――赛维(Bruno Zevi)。诚然,建筑的外观是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受,但绝大多数建筑作为人们行为活动的载体,空间的营造更是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感受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说建筑的空间才是建筑的主角,我们创造空间的目的是为了让使用者更好的使用和热爱空间的本身。
建筑的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灰空间构成了丰富的建筑场所,相互之间的交织组合更是带给人们灵动变幻的空间体验。外部空间是建筑作为整体环境中的一员,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应答;内部空间能够有效组织人在其中的行为活动,优秀的空间设计使人在其中活动时得到赏心悦目的体验,感受建筑本身的情感;灰空间则是完美融合二者的有机体。一个建筑师的作品都是把若干个空间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完成的一些项目来看,有机会对项目做深层次空间创造的项目,的确在使用过程中更能承载我们设计时的期望从而坚定了我们”创造富有空间内涵的建筑“的设计信念。上海海事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工程从概念到完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实践
海事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位于上海临港新校区的中心位置,总用地面积3.4万m2,总建筑面积4.6万m2,主体建筑高度40m,馆藏规模110万册,阅览座位近3 000个,读者使用量为学生2万人,教师1500人,是一座开放式,多功能,复合型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
本项目的完成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目前开馆的该中心其实是项目的第二次颠覆性设计。2005年8月正当校方按照原有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招标时,一个偶然的原因使项目突然又重新回到了方案投标竞选的原点。也正是这次反复过程,使我们得以对此项目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综合各方面的头脑风暴后,较为一致地确定了新的设计思想,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建筑空间的创造上,力求创造一个功能上高度综合,造型上简洁大气,内部空间灵动丰富,空间环境安静幽雅的作品。在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中,这些目标也得以逐步实现。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抓住了这个失而复得的机会。
在创作初期,我们对此类建筑发展的趋势做了必要的研究,从中而得的启示一直指导着我们日后的设计工作。当前图书馆建筑逐步呈现出人性化、开放化,数字智能化等新趋势,进而对高校图书馆不断适应新世纪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完善的要求,同时也影响着建筑空间的创造,要求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开放性。
1、人性化趋势
关注人,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基本宗旨,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是与“以书为本”的传统图书馆的本质区别。图书馆中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均以人为中心,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是图书馆的最大追求。良好的环境,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满足读者的心理需要,能产生轻松愉快的心理效应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效果。
2、开放化趋势
开放性的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全开架布局,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藏阅合一、便捷的检索和网络资源、咨询服务的阵营。“人本位”的管理模式,“模块化”的功能分区理念,强调了建筑设计中空间的通透性,模糊性、多样性、流动性,阅览层的灵活空间和剖面的整体空间设计及开放性内部空间带来了外部形态的变化,导致建筑表皮的通透性、均一性及形态的自由性。
3、数字智能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图书馆到图文信息中心这种名称的变化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信息时代给建筑带来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使用,使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介质发生了变化。正如历史上从甲骨文到竹简文化,又发展到纸和印刷术一样,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使知识和信息不再局限于以纸为载体。磁介质的视听资料,光介质的微缩资料,电子读物以及多媒体文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种变化导致了图书馆组织模式,工作模式及服务模式等图书馆模式的变化,随之对建筑造型,细部设计及采光方式等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外部空间
校园图书馆在位置和形态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它与整个校园中心区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和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并能充分尊重校园文脉和传统校园文化,是校园图书馆最外在的人性化设计。
1、建筑与环境的呼应:多维度,全方位的整体构图
建筑作为所处整体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态的个性往往取决于所处环境特征,而建筑形态则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阐述所处环境的特征与意义。在校园建筑群落中,图书馆往往是一个重要节点,统领着校园总体格局,在标识校园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在海事大学新校园的规划实施中,图文信息中心所处位置为三面临水的半岛状场地,位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是校园南侧主要景观轴线的重要对景,北侧为以水面为主的自然景观周边环境十分开阔。在地理位置上它是校园最为重要的视线聚集点,对整个校园形成统揽全景之势。因此本设计的造型要求满足全视角,多维度的观赏需要,力求以大气而简约的建筑形态来诠释其环境特征。
在平面构图上,设计撷取了具有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非完全对称的布局;在空间设计上,则采用充分体现当代建筑的简洁流畅的建筑语言。方整的造型不仅与整个临港新城规划较为恰当地融合,同时又呼应了学校整体的建筑风格,满足了全方位的视觉构图,矩形的体块关系在空间多视角上显得既饱满有力,又有雕塑感。如同落于学校中心的一颗方印大气而颇具分量,与其所处的环境和在总体规划中被寄予的形象期望相匹配。这是基地环境对本项目的内在要求,也是作为校园中重要标志性建筑的自然选择。
2、具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大气、沉稳的造型
图文信息中心往往是一个校园的文化象征和特点的集中表现。在海亭大学这个强调海洋文化的校园里,我们更希望该中心能以独特的形式来打造出海洋文化的形象特点。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和渺渺无垠的感觉,而漂浮于海上的船只既是海洋运输的载体,也是人类与大海和谐共处的灵魂所在。在设计中,我们以整体的巨构来体现出海洋浩瀚、壮阔的大气之美,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下虚上实的手法,建筑下部源白海洋色彩的玻璃墙面与上部巨构的实
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入“漂浮”的概念形象,跳出具象的“明喻设计手法”,对海洋文化有了深层次的解读与演绎这种思想的表达更多地依赖于建筑语言的抽象意义,从而显得含蓄而富有内涵。
如果说海事大学象征知识的海洋,那么该中心就是承载着知识、科技、文化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知识之舟。由校园中心轴上看去,含蓄、大气、沉稳的建筑形体犹如一艘泊于港湾的知识巨轮,满载着莘莘学子们即将启程远航,从而唤起学生心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
为了烘托这种形象,在建筑用材上也加以强化,以突出主题效果。立面首层部分主要以玻璃墙面和青灰色石材为主上部形体采用暖色调的仿石面材,以实墙开窗为主,运用大尺度遮阳百页,排列连续统一。通过独特的光影效果和体量对比强调出建筑的雕塑感,庄重大气。
室内空间
1、功能分区合理有序,流线清晰明确
建筑设计是通过平面与空间的组织来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的,功能设计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前提,要求将各功能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且合理有序。
项目是一个功能高度综合的有机体包括阅览、藏书、自修、展览、会议、出版社、行政办公等功能。设计中将功能体系合并为三大模块,即读者活动区,内部功能区(包括行政办公业务用房等)以及教育学术交流区。在形体统一的前提下,将人流量大的借,阅、藏房间与人流量较小的办公。管理用房分为东西两区设置,保证了图书馆的流线清晰,明确。报告厅位于东南角,通过主入口门厅与目录大厅相连。在室内外空间组织上以连廊、回廊,情趣各异,开合有度的内院和中庭空间来联系不同的功能部分,使各功能区之间既各自独立,又保持了很好的联系。为阅读、学习、工作、交流、休闲提供良好的场所环境,满足了师生多层次交往的需求。
2、富有内涵的室内空间:灵动而丰富,充满生机
在简洁大气的外观形象之下,对室内空间的营造组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图书馆核心的阅览空间及环境设计中,我们充分关注空间的品质和阅读者的心理感受,注重交流场所的设置,从基本阅览行为到辅助行为发生的空间及环境设计都是以读者满意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设计中将中庭、内院、空中花园等“空”的元素嵌入到完整的实体空间中,从而将完整形体在内部划整为零,使建筑内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变得丰富起来,或相邻,或对望、或共同簇拥通高的中庭空间,或环抱绿意盎然的空中庭院,实现了室内空间的步移景易。
中庭共享空间是建筑中的主体,成为阅读场所围绕的中心,曲折富有变化的中庭空间很自然地将阅览划分为若干部分。设计中通过共享空间的高度变化,1.5层,2层、4层到6层高度,使空间具有了不同的属性,而相互的串接更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变化的空间感受。
围合中庭的元素包括实体、回廊、通道,幕墙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介质,形成了空间边界丰富的虚实变化和对比关系。空间中主要交通元素的加入,有效地加强了师生在空间内部的参与度。
3、景观性、开放的阅览场所:亲水、观水、引水
图文信息中心三面临水,拥有难得的景观资源,因此设计中尽量发挥整体的景观效益,使读者在遨游书海的同时,可以领略丰富的自然景观。设计将主要的阅览区围绕共享大厅布置,灵活的平面形式,使身在各处都可以将水天山色尽收眼底。临水的阅览室面向水面层层迭落,使人在不同的高度都可以尽享整个校园美景。
建筑室内外隐含着并行的两条虚实结合的亲水路线,读者可通过南侧主入口进入大厅,沿着缓和的台阶拾级而上,北侧室外湖景渐渐映入眼帘,进而来到敞亮的索引大厅,室内外空间在此得以完美沟通,带给人先抑后扬的空间体验,于室外也可通过入口西侧的台阶,穿过架空平台,来到北侧亲水空间,得以领略湖畔美景。
在这里,滨水广场,平台,绿地及各种景观休闲设施构成丰富的室外休闲场所,层层跌落的亲水平台表面采用防腐木质地板,师生身处其中犹如小憩于停泊海港的轮船甲板之上,“海风细浪拂我面,天光云影共徘徊”,让人心情舒畅、愉快。这里既是图书馆的室外阅览场所,又是校园的文化交流广场。
4、园林化、生态性、节能性: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建筑
在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除却相关的一些节能措施之外,实际通过建筑室内外空间的有机营造也为生态节能做出了很好的贡献。
空间的化整为零使主要功能空间呈现为线型体量,进深较浅,从而利于室内获得自然通风和采光,而建筑的共享中庭不仅沟通了空间内各个部分,所形成的拔高区域也成为气流畅通的通道,改善了室内小气候,有效地达到了生态节能的效果。另外,建筑物的局部架空,变化丰富的庭院空间,也形成了建筑良好的通风效应,充分体现出当代建筑所应具有的生态性。
灰空间
灰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黑川纪章
在完整的建筑体形下,通过建筑的退让关系,虚实空间的穿插形成了一系列开放与半开放特质的中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性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层次,突出了建筑的开放性特征。
主入口前区通过幕墙的自然退缩,利用体量关系自然形成入口区,气势恢弘,此种方式杜绝了入口雨篷等小尺度构件,以烘托出建筑形体的简洁大气。入口前区与室内中庭空间在视线上贯通,从而将室内外空间有机联系。
入口西侧拾级而上的台阶成为穿越建筑到达北侧水岸的起点,由此到达的二层架空平台成为了校园内风雨无碍的交流场所。结语
海事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已成为了师生乐于前往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获取着知识的滋养,感受着建筑空间带来的静谧,愉悦……而这也正是我们当初努力想带给他们的。设计过程中由于结构,工艺等细节处理方面的遗憾,对空间的整体效果尚有些许影响,这个过程也充分说明建筑创作之路需要更多的坚持,经历更多的艰苦。
我们深知肩负在我辈建筑师的责任,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值得让人品位的建筑作品,从己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感谢现代设计集团唐玉恩资深总师对本项目创作和本文的悉心指正。)
程设计主持,唐玉恩
项目经理:陈钢
方案设计:唐玉恩 胡世勇 丁蓉 李大为
建筑专业:丁蓉 胡世勇 金骞 刘瀚
结构专业:张晖 夏谨成
电气专业:蒋明 徐杰 汪海良 高晓明
篇10
一、引言
光是自然界中最普通,但恰恰也是最奇妙的元素之一。众所周知光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之一,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光是人们感知和体验建筑空间丰富过程中重要的介质之一。光能使建筑空间变得活跃生动,富于生命力,它是空间视觉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在实践中,光与影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结合为营造土木建筑空间起到了烘托与推动作用,也影响和体现着人们对建筑与自然的认识与感触,是联系建筑自然并使之融为一体的重要催化剂,它在人类建筑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影在建筑中的巧妙运用,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建筑哲学。在许多建筑作品中,自然光影的出色运用总是能使建筑空间舞动起来,使人觉得这些建筑空间是有生命的,也即“光影赋予空间灵魂”[1]。本文通过某一建筑方案在光影艺术方面的应用,引发人们对自然光影的重新思考与定位,从而形成营造光影融合的建筑空间,创造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有机建筑。
二、建筑空间的非物质塑造
当建筑的艺术造型已被过多的去讨论的时候,建筑更需要一种特别的元素来展现它,建筑空间就成了它的寄托。与建筑其他要素相比,空间与光有更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一种更为精神化的存在。空间就是建筑的精神世界,它需要一种自由,丰富,灵动的物质来塑造,而作为自然界的光则表达出了这种需求,“设计空间其实也就是设计光”,这一点在很多的经典建筑中已经深刻的体现出来了。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出现,让人发现建筑空间可以不是传统固定的。空间之间原来也可以联系的很紧密,而光在这里起了一定的作用,相同亮度和均质的光线使不同性质的空间得到了串联,人穿插其中的时候,对于其空间的心理感受保持了统一性,感觉就像人动空间也随之而动。空间本是个三维的概念,光产生影,影是有时间性的,光的加入使得空间引入时间这一因素,达到了四维,空间就不再是静止的了。光本身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一定的方向,更没有特定的形状。随着时间的变化,光透过建筑的缝隙,以各种角度和形状,投射出不同的影子,清晰模糊,寂静明动,将空间的动态表达的淋漓尽致,空间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强化[2]。
三、土木建筑方案设计
1.立意生成
建筑的实质在于空间 ,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光影越来越重视,“光影流动机制”展示空间设计中强调空间体验,突出空间展示主题。当建筑空间不再以传统的实体围合定论时,光赋予了建筑空间新的生命力,并以此营造了各种建筑空间意境。本次设计以光影作为设计出发点,着重表现光影在校史馆中的表现,达到艺术建筑,光影追寻的效果。
2.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中采用了“三位一体”的构思。这个概念贯穿在整个建筑的空间组织上[3]。具体说,包括三个展厅,三种光线特质,三种行为,三个主要楼层和三种参观路线。通过这种概念来表达一种“非辩证的体验的开放性”。从建筑整体造型来看,具有直的刚毅之美和曲的柔和之美,浑然天成,融为一体。由于光环境的不同,这些展厅也表达出三种不同的时间概念。有的展厅通过均匀漫射的光线表达出一种线性的行进时间的概念;有的展厅的弧墙上,光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而表达出一种循环性的时间概念;片断性的时间概念则在工作室展厅里的东西向天光中表达出来。步入建筑,便开始光影的追寻。首先是一个贯穿上下的门厅共享空间,通过这个虚空的空间连接了辅用房和展厅。
体量的切割,交通的便利,疏散的要求等使得我本次设计的三个主展厅之间形成了有意思的负空间,构成了人们交流停歇的共享平台。这些平台”蔓延”到建筑的各个角落,伴随着阳光和视线的变化,创造出许多不同主题的交流共享空间,从而将街道空间的某些经历延伸到建筑内部。漫漫求学路上,莘莘学子的活动使这栋建筑更加充满生机。一年中,太阳的高度角是波动变化的,所以,阳光的性能完全被施展在一个水平的空间里。同时,我在这个设计中想出“交错”的概念,以将建筑和城市景观的几何学联系起来。光的表演,也围绕这个主题和学校的物理特征展开。
3.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的立面展示了建筑的类型和性格.建筑的形象也是设计的关键。校史馆的立面反映学校的形象.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呈现一栋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是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基地周边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设计的出发点便是希望以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形式,既代表学校的形象又从城市的角度使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立面的处理上,部分采用相同的色彩将周边的建筑统一在相同的秩序之下。室内具有和室外立面相一致的红砖墙面以及开窗方式,使建筑室内外有相同的逻辑关系,并保持了建筑形体的纯粹和室内外相一致的延续性[4]。
主入口采用体块倾斜,这样的设计手法加大了主入口平台的空间尺度感并增加了进深感。在紧张的用地条件下,使校史馆的沿街立面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随着时间的改变,呈现出变幻的光影效果。尽显建筑丰富的形体变化,使建筑立面随着光线的韵律跃动起来,展现出丰富的建筑表情。在此次立面设计中,通过对校史馆立面的对称、非对称、变化、统一、对比、色彩、质感、韵律等设计来表现建筑立面的美感,使各种要素相互协调并达到和谐的组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