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1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中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的时间成本较高,学习时间的投入与学习效果的产出之比不合理。加强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是英语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主题。

一、反思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上, 经常可以见到,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就将相关信息以提问的方式告诉了学生,然而问题一提出, 教师等于将课文的相关信息给了学生。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表格, 指定学生阅读课文的某些段落, 并将阅读所获取的信息填入表格,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梳理文本信息,但却把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在课文的小范围内, 不利于学生宏观把握课文。教师往往专注于将课文中的相关信息传输给学生, 或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或简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 表面上看,师生互动达成教学任务, 但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开发。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 教师都非常注意以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质量不高, 要么只是一些事实性问题, 要么问题的随意性很强, 学生不能在教师提问的引领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把握课文要义。在上阅读课时, 教师因自身专业水平限制,虽有一定的提问策略训练意识, 但对提问策略的功能及使用目的缺乏正确认识,。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许多教师仍把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作为阅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很少有教师通过语篇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宏观结构及其他语篇特征。就学习内容而言, 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观点和事实, 缺乏对作者写作目的和论证逻辑清晰的认识。内容与形式是辨证统一的,离开对语篇形式的关注, 学生很难真正把握文章内容,这反映了目前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缺失。

二、提升

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与意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非从零开始,学生接触难度相当的文章,通过自学可理解文章的70%左右。换句话说,学生完全可能通过自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学生阅读能力包括采用浏览和跳读的方式迅速找寻相关信息,记住文本的中心思想以及重要细节; 识别并构建文本的框架结构; 将文本与自己的先前知识相联系。此外, 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相比较, 学习阅读更注重推理阅读, 尽可能多地将文本信息与自己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相关问题。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对各项阅读策略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使用。对我们的外语课堂而言, 学生的阅读目的更多地集中于以一般理解阅读为基础的学习阅读和信息整合阅读。因此, 阅读教学的目的与重点应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目前英语课堂上, 教师熟悉并经常使用的阅读策略通常只是预测、浏览、跳读等,事实上,阅读策略还包括确定阅读目的、策划阅读步骤、预览全文、预测课文内容或结构、检验预测、针对课文设疑、解疑等一般策略,以及推理、注意文章各部分的联系、注意文章结构、从上下文中猜测新词词义、检验理解、确定难点等高一级别策略。而最高层次的理解,策略有评论作者、评论所读文章、评判学习目标的达成、反思从课文中的所学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关注课文的宏观结构,从语篇内部各层次间的联系去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论证逻辑,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能与策略。在阅读课上, 提问是教师为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而经常采用的主要手段。阅读教学要善于使用五种常用的问题类型:字面理解问题、重组类问题、推理类问题、评价或欣赏类问题和个人回应类问题。五类问题要求学生就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反应进行讨论。显而易见, 该五类问题如五个阶梯, 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及里引向深入; 同时由他及我, 使阅读过程更具渗透性和人文性。作为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 光有提问意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对提问的功能和目的有更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检测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回顾相关信息、挑战学生、评价学习等。高质量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要点,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引向抽象、从个别引向一般、从了解引向评价。我们的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策略与技能,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技巧, 排除不良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及效率的关键。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方法和技巧, 克服阅读上的种种不良习惯。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题材, 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快速阅读, 头脑中带着问题, 用目光快速地查找所需的特定信息。也可以略读,识别文章种类, 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阅读时可舍弃细节, 直接找出每段的主题句, 突出重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论据等全部内容, 利用文中明确表达的思想和信息, 找出有关细节, 确定作者观点表达的范围。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注意标题、小标题、黑体字、斜体字、图片、图表、段首、段尾。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可以帮助更快地了解课文大意,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推理能力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语篇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依据具体的语境, 推导出语篇的深层含意, 得出结论。

总之,中学英语教师应重视阅读理解过程, 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增强语篇意识并完善相关的知识结构,掌握提问技能;加强对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 训练他们的推理能力,使阅读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和提高其人文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2

        1.关注阅读材料本身

        课本是阅读教学之本,而扩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扩展必须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阅读教学的高质、高效。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扩展方式,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本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阅读的质量,让学生不仅要对文章内容理解透彻,而且要把握文章的语言表达,从而建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

        2.注重思维训练

        有效的扩展应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如果阅读教学仅仅注重了表面内容的扩展和延伸,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内在,那么此种扩展训练只能是形式上的迁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扩展。教师要透彻地研究教材,挖掘和提炼阅读课文的精髓,精选扩展内容,设计循序渐进的任务;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准备、能力需求、方法应用和意向兴趣等认知活动的要素,并进行有效的调控。

        3.让学生成为扩展的主体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扩展,但并非每课必扩展,也并非只能把扩展放在后半节课。扩展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注重对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基于这一出发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扩展的切入点。课前可预习扩展,课中可引入扩展,课后亦可延伸扩展,关键是要选准扩展的切入点,使扩展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其表达欲望,促使其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 

另外,教师要根据文章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扩展的内容和形式,过量或质差的扩展都会弱化文章价值。

        扩展的主体应是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师生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角色。教师应是向导或协助者,为学生理解和应用文章营造氛围,并随时提供帮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相关知识来扩展学习。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的优化组合及和谐统一。

       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主要运用的训练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篇3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情感状态还是不固定的,他们认为有趣的就会去学习,认为没意思的就会弃之不理。他们在感受课程的时候,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这是因为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通过小学生的面部表情和音调的高低准确判断出学生的心思,利用感情的纽带去感受学生情感变化,从而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我通过借鉴许多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想要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挖掘语文阅读的优势,创造语言文字训练的情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要注重课堂气氛的培养,因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方案时要多思考,对于学生的阅读多设计出吸引人的地方,开拓学生思维。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不仅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还要大胆创新,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启发学生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协调建立一种平等、开放、和谐、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开放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发挥最大潜力去参与阅读,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二、互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阅读课就是小学生的口语课,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让小学生大胆地读出来。读得好的学生,教师要表扬;读得不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以期待继续努力。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与学生互动。实施互动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带动课堂气氛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其实,阅读并不是读出来就完事了,读懂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做到朗读、默读和背诵,还要让学生读懂句子,读懂段落,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阅读的真谛,那么他们就没有真正学会阅读,没有真正领悟阅读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教师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情境,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的了解课文主旨,有助于学生了解写作意图。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前要充分做好备课,使学生在设定好的氛围下阅读课文,既欣赏到语文的文化底蕴,又能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三、引导参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服务,给小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学生参与度高了,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体现语文阅读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挥,将小学生引入到语文的海洋中,让其体会在语文大海中遨游的畅快。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敢创新,恐怕一旦创新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自始至终都是教学考什么教什么,对学生的阅读过问的不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当做一个装知识的瓶子,迟早会有一天瓶子被弄碎。教师讲究方法的讲解和做题训练,会扼杀学生的阅读需求,遏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甚至使小学生厌恶上语文课。

四、转换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语文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知识。小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不稳定,而大声朗读有助于其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转换教学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反复的阅读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另外,通过阅读,小学生积累到更多的词汇和文字材料,有利于促使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阅读。小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他们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教师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统筹兼顾,把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阅读的形式有多样性,如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读、默读、背诵等等。反复读可增加学生与字和词见面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字音和字义,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语文语感,强化了记忆,使学生阅读越来越流畅,越来越放松。教师把阅读安排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每节课的课文,教师都要让学生掌握好。对于重点的课文,教师应让学生加强学习,并全面兼顾到所有课文。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讲透,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读出收获来。解读环节是阅读课的核心,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进行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不要教师一直讲,学生被动的听,而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语文课更加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小学生更加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篇4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一、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及特征

1. 反思性教学的定义。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要自觉地将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或学习对象,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专业知识和经验知识是教学实践和反思的核心和理论基础,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反思性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这意味着教师在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都要进行反思,教学前要进行有效的课前备课工作,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思考性和反思性回忆,要善于发现和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

2.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综合来说,反思性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的自发行为,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反思性教学是一种长期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应该具备很强的反思意识,要自觉进行反思。教师的自觉反思意识是增强教师责任感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如果不自觉,反思就没有任何意义。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教师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也是为了更合理有效的教学实践而努力,因此,教师要经常将自己反思的结果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不断修正和再实践。

(3)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持续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循环性反思性教学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短暂的行为,而是持续的行为。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通过系统的观察,反复的思考,对每次教学活动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并依次循环下去,不断取得有效成果。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近几年,初中英语教材改变很大,阅读材料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在所有的考试中,阅读非常受重视,阅读题的分值比例相当大。但是,许多初中英语教师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阅读教学采用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如何有效地实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初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思性教学给当今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反思性教学理论主张外语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提高的过程。许多专家将反思性教学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反思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及途径

1. 反思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1)确定内容。

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对教学实际的思考和总结,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2)观察分析。

教师一旦确定好反思内容后,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文献、观摩研讨、同事交流等形式收集有效信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重新概括。

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弄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制定详细的决定问题的新教学方案。

(4)实际验证。

本阶段就是将上述阶段中提出的新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并根据实践结果对新教学方案进行修正,循环反复,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以上四个阶段中,教学反思最集中体现在观察分析阶段,这是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当然,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每个阶段都不容忽视,反思性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 反思性阅读教学的实施途径。

(1)听课与评课。

听课与评课在我校已经成为一个经常性的教学活动。经常听课可以使得教师感受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的教学,通过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点来提高自身的不足。听课之后要及时进行公平、客观、有效的评课,评课的过程实质就是反思的过程,评课是听课者和授课者之间的有效的交流形式,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在评课中都可以得到提高。教师之间可以经常轮流听课,互相评课,及时更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观看课堂录像。

课堂录像分析法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中丰富而又复杂的师生交互过程的信息进行编码,然后进行分析。对我校而言,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组织有准备的公开课,进行录像,然后,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一起观看录像,对课堂的阅读教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以及上课的效果进行集体反思,一起解决问题。课堂录像观摩时可引导教师注重以下几个问题:教师的课堂语言、感情的基调是否合适?课堂导入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何?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否合理?

(3)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指英语教师本人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教学,贯穿的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行动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步骤、方面,通过搜集教学素材,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开展研究。行动研究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方案、收集有关资料、考验假设并检查某种实验措施的有效性、依据措施的有效状况修正原计划、进入下一轮更高层次的研究。

(4)撰写教学反思日志。

教学日志是教师将自己教育教学中甚至教学理念中随时出现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件(包括问题、经验、体会)等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记录下来。例如,英语教师在回顾阅读教学时,可以作如下反思: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否达到课前设定的目标?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是否适合于课堂所使用的阅读材料?学生是否根据阅读材料和阅读练习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学生是否对阅读材料的话题感兴趣?除此之外,还应该反思自己听学生发言时的方式和态度,反思自己关注课堂活动的情况,反思自己是否能在关键时刻调控内在的情感状态以及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力分配情况等等。教学日志根据内容记载的不同,可以分成跟踪式教学日志、专题式教学日志、随笔式的教学日志和网络教学日志。

(5)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推动力。初中英语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到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目前,初中英语教师普遍缺乏科研意识,很多教师只埋头于教学,很少从事科研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英语教师要经常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把平时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提高到理论的角度,或者申请一些课题,开展研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角色回归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到底应扮演怎样的角色?面对这一重要命题,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和目标取向,依据不同的理论,表达论证了许多观点和见解,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很多鲜活的角色样板。然而,困惑和争论依然存在,新课改所倡导的“对话”“平等”“自主”“创新”等理念被异化和泛用,反而生成各种虚妄的教学空论和花哨的教学行为。因此,作为新课改探索者和实践者的语文教师,都应正视现实,剖析反思,回归到当好“导师”这一本真角色。

一.高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所承载的重要使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阅读教学方面,新课标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的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的内容、策略、评价等方面,新课标也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从而形成了高中语文课程有别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价值取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文科学素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性阅读、体验式阅读、开放式阅读等教学理念的提出,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其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及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就影响着学习活动的目标设计、策略选择和实施效益。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而开放,强调个性和自我,敢于质疑与批判,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课程学习中融入了各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主张。在语文阅读学习方面,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获得了较多的阅读积累,形成了个性化的阅读倾向。新课标针对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明确提出通过阅读达成学生自我人格提升和素质发展的目标,强调促成学生学会整体阅读、深度阅读、独立阅读和个性阅读,重视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积极开展合作式阅读等。可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素质养成及高考终结性学业评价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其所处的环境、面对的压力、承载的使命都非同寻常。因此,如何适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和学习特点,高效、有效、长效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新课改下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偏差

当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偏差已成为影响其成效的症结之一。在以往的教师角色反思与教学行为评判中,更多的是针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情境下,教师单一而强势的主导角色意识及刻板低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比如,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扮演强势的施与者角色,以封闭的、预设的、先入为主的,甚至非此即彼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强硬地灌输或确立标准答案和正确见解,过分迷信教参,过度肢解文本,学生的学习个性和自我意识被忽视、被压抑。钱理群教授曾批评说:“我们先是以教师烦琐的、不得要领的讲授、借题发挥,代替了学生自己的读书和练习。”黄厚江先生也曾形象地将一些教师比喻成蹩脚的“导游”:要么是机械麻木地重复滚瓜乱熟的解说词,全然不顾游客的感受,要么是不负责任,蜻蜓点水地带着游客走马观花,投机取巧。即使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面对高考压力,这种角色偏差依然根深蒂固,成为一大痼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些先进、新鲜的教学理念不断引入,一些积极、有益的教学方式不断尝试,他们在为语文教育教学带来清新之风、可喜之效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另一种倾向和偏差,即语文课失去了本色,语文教师扮错了角色。许多教师曲解新课程倡导的对话、平等、个性、自主的理念和内涵;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吹教师“蹲下来”,甚至是“躲起来”的“师生平等”或“唯学生论”;滥用开放原则,狭隘地追崇个性阅读和自主阅读;简单照搬或盲目尊崇西方的学习理论和教育理念;热衷开展令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所谓教学试验和课堂改革。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而成了说学逗唱的曲苑杂园,成了裹挟政史、文艺的综艺大观,成了无边际讨论的百家讲坛。语文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迎合“新课标理念”的口味,却丧失了本真的角色意识和地位,忽视了职业责任的操守,成为一场场课堂秀的编剧和一幕幕教改剧的“导演”。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回归

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情境中,还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阅读教学的本意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够阅读”的基础和能力,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则重在指导学生领悟并掌握“学会阅读”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整体阅读、深度阅读、高效阅读的目标,同时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阅读、自主阅读和广泛阅读。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回归“导师”的角色,致力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追求。

1.当好导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首先要有导师的角色自觉。高中阅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引导学生有更深层的领悟和体验,进而提升人格素养和人文涵养。语文教师应超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自觉扮演学生学习的“导师”,成为“人文素养的引领者,整合教材的淘金者,平等关系的践行者”。

其次,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角色关系。李海林指出:“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关系的调整,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恰相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学生的关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扮演好“导师”的角色,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语文。要充满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恰当对话,合理引导,科学组织。既要避免预设性的约束和教条,又要避免无边界的开放与纵容。

2.做好导师,要有过硬的角色素质。

“学高为师”是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假设。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功底、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角色魅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不断丰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学识上要赢得学生的尊敬,在学习中要博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中要获得学生的喜爱。正如黄厚江先生所言:语文教师要有真情趣,真性情,要说真话、有真本事和真功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大可能的。只有具备扎实而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质,才能担当好“导师”的角色,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树立多元有界的阅读观,处理好文本中的虚实关系;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处理好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才能智慧应对课堂生成,处理好个别阅读与合作阅读的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

3.当好导师,要有合适的角色舞台。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阅读无处不在。能否做好学生阅读的“导师”,也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自觉和努力。要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既需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达成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的多元对话与交流。也需要延展课外阅读的渠道,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环境。学校应为教师教学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减少非业务性的约束和干扰,给予教师更多的学术自由和发展机会,制定着眼学生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减轻因功利性目标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家庭与社会要致力营造热爱阅读的氛围,倡导热爱阅读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

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性质和目标,语文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和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无论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还是从教学的价值、意义、要求上都有其独特性,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科学选择并合理运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不忘本,不懈怠,不保守,不作秀,在当好学生导师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实现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 全日制教育硕士 阅读课 教学反思

从2009年开始,国家设置了第一批全日制教育硕士,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双导师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并负责做好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实施,学生实践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时间不少于10个月。毕业要求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参与,最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在北京一所重点示范中学实习的这段时间真正体会了从一名研究生成长为未来准教师的教学历程。期间,我开始记录生活的点滴,所写的教学反思为我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作了很好的铺垫。

一、生成的语文课堂

经过一周的准备,我给新高一三班上第一节批注式阅读课。之前通过王老师了解过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稳,不是很活跃。所以,我想在上课的时候,除了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外,让学生自备一张座签,目的有两个:一是便于我熟识他们,二是我怕学生上课时不配合我,有了座签我就可以直接叫他们回答,被动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开始我还准备了一个相声的节选《歪批〈三国〉》,以便活跃课堂气氛。实际效果是,由于紧张,我忘记了让学生准备座签,在自我介绍完之后,直接讲了那个笑话。

基本上一堂课是按我的设计思路顺下来的,可是到批注方式探讨这一环节时,通过学生的发言发现,同学们所说的内容和我所设计的不相符,于是,我就针对学生的发言开始在否定中指导,直至有同学所说的与我涉及的大致相符为止。因为这个过程是比较难以掌控的,所以我开始着急,同时发现学生也比较困惑,几个小组回答过之后,感觉课程成了有奖竞猜似的,虽然课堂中并没有奖品。因为这个环节耽误了不少时间,后面的设计自然就开始压缩,以至于下课时我都忘记了留作业。这就教师执教来说是个很大的失误,至少这不是一堂完整的课。

第二天上午,我给新高一一班同学上同样的课。吸取昨天的经验教训,根据课下王老师的指导,我对教学作了一些改进。针对昨天忘记让学生自备座签的情况,在这节课中,我让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自报姓名,这样我和学生交流起来就亲近了很多。事实上,当我在一个环节问题结束后作总结,说出同学姓名并给予表扬时候发现那位同学是非常兴奋的。尤其因为之前向王老师了解过几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上课能直接叫出姓名,这让整个班集体的学生显得很意外,也很高兴。还有就是关于批注方式探讨这个环节,根据王老师的建议,我不再急于等待预设答案的出现,而是真正地和同学们一起思考,不再否定某个同学的回答,而是把每一个回答都写在黑板上,在这个过程中再适时地给学生一些指导,学生都很积极地思考,这样反而更接近了之前的预设。之后,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出规范的术语,整个环节自然而流畅。看看时间,刚刚好。这也让我明白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所谓的答案其实只是一个参考,并不是绝对的是非,重要的在于思维的过程,在于老师在把握课堂基础上的正确指导。总之,这节课是比较完整的,虽然还是避免不了有些失误,但我开始放开自己,真正把目光投在学生身上,根据他们的回答来调整自己,掌控整个课堂,不再小心翼翼地“围追堵截”学生的思路。

此外,这节课我做了一个最大的尝试,就是和同学们用了一样的上课材料,舍去了头一天那份准备得满满的材料――根据昨天的经验,那份材料让我忽略了学生,束缚住了我的思路。这一次,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材料,意外的是原来那些知识我早已熟识,早就存在于大脑当中,反而学生的回答激发我运用自如,甚至于调动了更多之前所学的知识。当我的目光开始关注学生后,同学们也减少了对我的陌生感,也和我一样积极融入到课堂中来。

这让我受到的启发是,这类讲方法的课和课文讲解的课是不一样的,这类课重在方法的传授,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体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体验过了,有了对方法掌握的成就感,就会积极运用,逐步形成习惯。而课文的讲解,是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激发,是知识的传授。所以针对什么样的课程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执教对于一个初入职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上课时间的把握,第一次课的情况是时间不够,第二次课的情况是时间虽然够用了,但有些环节有点走马观花,没有效率。所以我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率是我终身从教都应该时刻要关注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和中学两个课堂的接轨

经典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需要特别关注的教学内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经典的地位和价值已经开始逐步下降。虽然“百家讲坛”之类的解说节目如火如荼,但毕竟是他人的品读,更多人的大脑是做了这些大家思维的“跑马场”,尤其是对于正处于求知阶段的中学生而言,这无疑是过犹不及的。这也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思维和思想深刻性的使命。所以,语文老师要授之以“渔”,传之以“术”,善于帮助学生搭建阅读“桥梁”。

此次经典阅读教学课,我采用的是“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以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两篇节选为例,教会学生这种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所探索的是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究为支点、读写结合为主线”的教学结构。引导阅读教学从以分析情节为主转向以分析语言为主、以分析语言的内容为主转向以分析语言的特点为主、以专题写作训练为主转向以读写结合训练为主,形成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语言文字训练型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从阅读学的角度来体验文本,多元解读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比如,学生在批注“不信你一个人如何杀得四个虎?便是李存孝和子路也只打得一个”这一句时,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评价,想到暴虎冯河,这就是很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表现,其实学习的真谛莫过于此。

从两个班级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思维角度来看,学生运用阅读批注方法较多地集中于比较、人物性格分析、环境描写、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几方面,这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而且学生掌握得也很好。但从我自身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考虑,发现其实文学批评的方法有很多,我也学过不少,但在中学的应用却是少之又少。比如精神分析批评、文体学批评方法、文化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符号学分析法等。上大学时所学习的这些文学批评方法实例大都是国内外名著,从这个角度的解读当时是让我很受启发的。那么,如果把这些方法以简明的语言生动地介绍给中学生,将文学批评方法渗透于学生课内外鉴赏中,让学生在这种实践中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如何合理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让学生每人拥有自己打开文本之门的新钥匙?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文学理论,特别是善于把前沿的文艺理论思潮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能够将深度的理性阐释转换成深入浅出的课堂实践。

而且,在近百名学生分享批注内容和总结批注方法时没有一位同学从质疑的角度来分析文本。“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如今的教育已经离这句话太远,似乎都在追求一种完美,而完美的评价所参照的评价标准也就是分数和荣誉。我想除了这个客观原因外,更多地从阅读教学考虑,还是阅读方法的问题。所以学生应储备相应知识,完成文本意义建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淡化了过去的语法逻辑、字词句篇方面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鉴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以知识为基础。在多元解读文本中学生需要有适当的文学知识来构建,包括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作品的背景材料、鉴赏术语知识、各种批评方法和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如让学生回溯文本创作时代语境,来反观文本的深刻涵义,抓住有效的历史细节,联系与文本关系重大的历史语境,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对文本创作主体性要有起码的尊重,才会主动感受和理解文本。另外,学生需要多朗读文本,在对文本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才能有自己独到的精辟认识。学生重新创造的前提是必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否则就无法对话。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体验和有效避免多元解读的误区,抛弃无意义解读,防止多元解读滥化,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实习经历带给我的思考还有很多,我要学习的地方也还有很多。随着实习的深入,我更加明确了,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应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内部积极学习、主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生成为依据作及时、有机的调整。而教师备课也不仅仅是要充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尊重学生,反省自我,是我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论文摘要】如何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怎样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阅读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了提高,一直是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们致力的目标。本文从教材选择与检测手段两个方面分析了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现状,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英语阅读活动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知识输入的重要手段,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能力,往往是担任阅读课程教学的教师苦恼的问题。并且,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水平的方法,学生们也普遍存在着认识的误区。为此,笔者从对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根据来自学生的教学反馈,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对提高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教材的选择

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就要选定合适的教材。教材不仅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也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媒介。对教材的选择,体现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向,因此也对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出版的阅读教材在设计方面存在着或是阅读材料类型单一(体裁多为小说),或是文章后没有配备利于训练技能的辅助练习等欠缺。例如《现代大学英语--阅读》系列教材既选取了一些名家名篇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小品文和故事,注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及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其课文注释也做到了“对一些微妙之处加以点睛阐释”,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又例如《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系列教材“把学术焦点放在中西文化的表里差异中,以期领会准确的、纯粹的英语”,文章内容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单元章节式的分类,并在文后配以文化背景知识讲解。这两部阅读教材各有优点特色,选用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课文材料,可以兼顾培养学生人文艺术与跨文化交际素养, 然而对于提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却起不到明显的作用。相反,如果单一使用此类教材,会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偏重欣赏与理解,而忽视以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的技能培养。因此,阅读教材的选择要做到多样化,考虑到具体教材的特色,结合多种教材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此外,由于出版发行流程的因素,传统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对外语教学效果的要求。因此,阅读教学材料的内容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这一方面,互联网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对于网络材料的选择,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应承担起主要的指导作用,推荐给学生体现积极价值导向,并且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网络材料。在材料内容类型的选择方面,也应顾及到丰富学生背景知识的需要,如《自然》(),《国家地理》(),《商业周刊》(),《经济学家》(),《金融时报》(/home/rw),《英国卫报》(guardian.co.uk),《新科学家》(),《美国科学》()等。

二、阅读能力的检测

对于在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考核,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重视每年一次的TEM 4和TEM 8等级考试。在每学期期末考试的题目难度设置方面,出题教师也往往要根据《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与《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来编写试卷。然而,据笔者了解,即便是那些取得较高成绩的考生,对于自己的阅读能力水平,以及进行阅读活动使用的策略方法也都无法给出明确的评价与说明。并且,由于TEM 4和TEM 8的阅读测试部分测试题型只设置了的四选一的客观选择形式,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注重猜题技巧,即便读不懂问题也有25%的得分几率。这样就使得平日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显得无用武之地,这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种单一的检测模式无法适应不以应试为目的的自主学习需要,也无法有效地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

针对此种现象,笔者建议在阅读教学中引入雅思考试中的题型作为教学辅助材料。雅思考试学术类的阅读部分包含了是非判断题 (True/False/Not Given)、配对题(Matching)、选择题(Multiple Choice)、简答题(Short-answer Question)、完成句子 (Sentence Completion)、图表题(Table/chart/diagram Completion)、摘要填空题 (Summary&Gap Filling) 和为段落确定标题(Paragraph Headings)等八种题型。这八种题型分别要求考生在完成任务时有针对性地应用寻读(scanning)与略读(skimming)技能。其中是非判断题、配对题、简答题、完成句子、选择题以及图表题主要考察学生寻读(scanning)技巧的应用,即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找寻关键词,并通过关键词在文章中定位,最终通过逻辑判断来完成题目。而摘要题和为段落确定标题这两个题型主要考查略读(skimming)能力,这两个题目要求考生不仅具有较高的阅读速度,并且要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提炼与归纳,要在阅读中过滤掉部分细节而重点把握阅读材料的结构框架。

相较于TEM4和TEM8,雅思考试中的阅读题型能够使学习者更清晰地意识到在完成任务要求时应使用的技巧,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检视学习效果和进行学习能力提高程度的自我评价。

当然,在使用某种检测方式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注意这种检测手段的使用方法,因为只有恰当的使用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雅思考试是针对出国留学或移民人员的语言水平测试,虽然在词汇量与语法知识方面没有单独的题型进行检测,但对这两方面都有一定水平的预设要求,尤其是其阅读测试部分,考生在完成题目要求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到词汇与语法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以雅思阅读题型作为教学辅助,教师务必要考虑到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水平,要选择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题型与材料。

参考文献:

[1]付忠. 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探讨[J].科教纵览, 2009, (12).

篇8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敢于探索实践的精神值得称道,但有些做法并非值得学习,而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求量不求质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这在语文教师中基本达成共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文一定要多读。这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朗朗的语文阅读课。然而,在操作过程中,有时课文读了不少遍,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听的一节探讨课《黄河颂》,一节课读课文达9遍,可谓“多读”;形式也可谓多样,生齐读,男女领读,分组读,挑战读;但对课文的情感理解并未在课堂读中逐步加深。只是简单地重复,虽也有评价,但都只是停留在声调、语气、停顿等层次上。我认为这样的“读”仍不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读”。因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并未体现出来。忽略了对每一“读”的环节的具体要求,并体现不出一定的梯度——感知、理解、品味。学生无目的地阅读是不会有进步的。何谓“读”好?即:每读一次对文本的理解都上升一级。直到融入到作者的创作激情中去,情不自已,而不能滞留在“肤浅”的知识表面上。教师应通过不同方面对学生的每一遍“读”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如:第一遍读正确每一字,第二遍读出声调变化,第三遍读出情感体验。第四遍将其融合,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再按要求评价,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读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更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努力达到更新的目标。

二、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是现在语文课堂常可以听到的一句话。许多教师的公开课上都这么说,似乎只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认为这是又一大误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读的阶段性和不同方式: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400字……此外还有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方式,而在训练过程中,怎么能每次都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而不尝试用多种方式呢?各种阅读技巧又怎么能只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就练就呢?况且,教材单元提示也依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读”的要求。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提示的要求是:“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本册第五单元提出的要求是:“学习这个单元,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不同主要是课文的体裁不同,读的要求也不同。第二单元课文主要是诗歌、散文,适合朗读,而第五单元课文主要介绍探险家的故事,文章较长,目的是让学生抓信息、激壮志,适合默读。文体不同,思想感情不同,读的方式也应变化,而我们怎么能一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只重视自主性,而忽视文本本身的特点呢?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在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才可以尝试“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只有在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中,练就更多的“读技”,才能真正在读中畅游,做到出神入化,人文合一。

三、重朗读,轻默读

篇9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课堂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静下心来细细审视我们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似乎还有许多缺少深度,缺少厚度的地方,我们姑且把这样的课堂称为“浮光掠影”的课堂。下面笔者就自己所听的几节课中的这种现象谈几点体会。

现象之一:情感体验好似“隔靴搔痒”

一位教师执教古诗《示儿》时,指导学生读“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

师:同学们,你们能体会诗人陆游当时的心情吗?

学生齐答:悲!

师又问:那诗人在悲什么呢?

生1:悲百姓。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读出这种感觉。(学生朗读诗句)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体会?

生2:悲朝廷的腐败。

师:你也来读出你的体会!(学生朗读)

从学生的朗读中,我们根本感觉不到“悲”为何物,可教师已经又匆匆地进入了下一个学习环节。

反思:入文入境,才能激起真情。

我们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学生的情感是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逐步产生发展的,当学生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悲作者所悲,即入文入境了,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才能使阅读能力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以上课例中,诗句中所表现的“悲”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时,面对家园凋零、生灵涂炭、朝廷无能,而自己回天无力的“悲”!这一个“悲”字包含了诗人多少的“悲怜”、“悲恨”、“悲痛”!假如只是这样由学生简单体会,略作朗读就草草收场,似乎还没有使学生达到情感的震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所悲是“悲百姓”和“悲朝廷腐败”两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想象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可以补充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由此让学生产生对百姓的“悲怜”。接下来可以话锋一转,问问学生当时南宋朝廷的统治者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再出示同时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引导学生体会南宋统治者们偏安一隅,醉生梦死,却不顾江山失陷,百姓遭受蹂躏的行迹。从而丰厚学生的“悲怜”、“悲恨”、“悲痛”之情。相信此时学生已入情入境,再去读诗句,定会真正有感而读。

现象之二:价值解读宛在“蜻蜓点水”

在寓言《揠苗助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前“走了一圈”,就开始体会寓意。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课文中的农夫说些什么?

生1:你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生2:农夫,禾苗没有水,会枯,就像人不吃饭会饿死。

生3:农夫,你应该给禾苗锄草、施肥、浇水,这样它就不会死了!

生4:农夫,你笨死了,去买点后悔药吃吧!

面对这些讨论,教师面露笑容,一一肯定。

反思:多元见解,仍需有价值引领。

篇10

关键词: 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现状 成因分析 教育反思

在封建时代,中国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类型,书面语言又可分为素服语(日常或商用语)、制服语(初级古汉语)、礼服语(高级古汉语)三种类型[1]。今日我国中学生所学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然而在教学当中,大部分老师忽略文言文的语言属性,更多的是追求其背后的文化和文学价值。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文言文阅读能力普遍偏低。

一、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现状

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现状可以概括为:阅读兴趣普遍偏低;文言常识掌握较少;找不到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车丽涛[2]的调查显示显示,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学生普遍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数据显示喜欢学习文言文的学生只占总体的20%~40%。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一方面是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师的讲解过于单调乏味。

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同其他的语言一样有自己的语法、结构、遣词和句式。这些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常识,通过学习文言文来习得文言常识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学习方式。但是,姚富根、张厚感和顾振彪[3]的调查研究显示,150份中学生的问卷中,平均分只有27.5分。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基本不懂,不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刚刚具备阅读初级古汉语的能力。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饱含学习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学习方法,很多教育者也明白掌握文言常识对于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目标和考试制度的压力,不得不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文章大意和记诵经典篇章上。

二、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目的:文言文的实用性太低

语言的实用性,就是语言作为交流和表达思想观点的工具属性,决定语言实用性大小的关键因素就是普及和创作。在普及程度和创作难易上,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的优势不言而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语言和学校教学语言,全部都采用白话,文言在我们的普通生活中已然消失。

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对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态度可以用“避难就易”来形容。他们从出生接触到的就是白话,用白话进行交流或者写作对他们来说比较轻松简单;对于文言,没接触之前就不懂任何文言常识,在不懂文言的基础上去领悟微言大义的文言文,难度可想一般。中国的文言文又不同于欧洲的字母文字,在复杂性上远远超过字母语言。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五四白话文运动”和“简化字”推广的影响

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而造成我们轻视文言文的社会因素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它的成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我们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一刀切”到底隐藏着什么危害?作为的倡导者,他们没有折中的路可走,但作为后人的我们又是否正确吸取了先辈的改革精髓呢?白话文运动中,一再强调他的“再造文明”的梦想,倡导者们是要建立一种统一的、全民的、没有士与民之分的新白话,要有白话的肉身和文言的灵魂[4]。我们如今使用的白话文只具备语言最基本的工具性,却缺少语言的文化性。

五四白话文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和立场是否偏激还有待于商榷,但它对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造成的阻碍却是毋庸置疑的。另一个影响文言文教学的社会因素就是简化字的推广使用,如今我们使用的简化字有着非常多的便利之处,但它同时造成文字隔阂。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繁体字,这给中学生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教育的缺失:我国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有失规范

中学生整体性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偏低,已不再是简单的师之惰的问题,对于当今教育来说,这只能说明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缺失和不规范。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编排不系统、学习评价标准不完善。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学会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不是读懂甚至背诵课本上的那几篇文言文。正如前文所说,通过学习文言文来学习文言常识,这是学习文言的基本方式。而现实中我们却遇到了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矛盾[5],在有限课时和学生有限精力的条件下,既要求学生学会文言又要求学生接受人文教育,这是不现实的。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只有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功效。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择的文言文没有科学的系统性。学生要学的是一门语言,课程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往往坚持“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标准,相对忽视了学生学习文言的适应性标准。教材编排的传统总是以文学史为序,这种编排方式偏重于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6]。

在考试制度的压力之下,文言文教学不得不改变语言教学的正规路径以适应最终的评价考核。目前高考对文言文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形式,内容就限制在教材中那几篇选文当中。这就不得不引导老师和学生们反复的“咀嚼”课本,语言学习的动力完全被考试得分的动力所取代。

三、如何正确对待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一)明确文言的价值所在

文言作为一种与口语相对应而存在的书面语言,历经华夏五千年而延续至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实用价值。民国以前的所有典籍著作(方言和白话小说除外)均由文言文体写作而成,要直接阅读这些资料必须熟练掌握文言基本常识。文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载体就是文言的价值所在。

学习文言是阅读中国传统经典的前提。自民国废除读经,改文言文为白话文以来,传统经典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历经几十年白话文教学之后的今天,精通文言的学者已为数不多,社会上的大部分人已经丧失直接阅读中国传统经典的能力,这势必造成一种语言界的“文化断层”。当我们再去品味传统文化经典的时候,我们能够阅读的只是别人翻译的白话文。

文言本身具有修饰性和美感,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精雕细刻的传统之美。这是文言本身超越白话又与白话的工具性、实用性相互补的价值。今天,当白话身上的文化责任已经全部剥落以后,人们已经开始表现出对白话的反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白话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方言白话、网络白话、舶来白话等等层出不穷。这些形式各异的“变异白话”在彰显白话复杂多样性的同时,也表现出白话的低级性。

(二)探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育机制

上文我已经探讨了我国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失误,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编排不系统、学习评价标准不完善。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安排中,要抓住“熟练掌握和运用文言进行阅读”这一主要教学目标;按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制定以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标准的评价制度。除上述几点之外,还应当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育机制就是教育各要素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的运行方式,具体到文言文教学,就是要保证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内容和评价制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只有建立稳定有效的教育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辜鸿铭,著.颜林海,译.春秋大义[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67-68.

[2]车丽涛.关于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的调查[J].克山师专学报,2003(1).

[3]姚富根,张厚感,顾振彪.中学生语文状况调查报告(二)一一从三百份测验卷看当前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存在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1(3).

[4]杜素娟.关于白话文运动的几点追问与思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