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规模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大量畜禽粪便、养殖污水的排放,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是克服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畜禽产品、水产品品质,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有效保护资源环境,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加快推进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确定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发展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优化畜牧、水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畜牧、水产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学管理,发展适度规模畜牧、水产生态养殖,着力构建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水产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禽、水产品的供给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保,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工作目标是:在2008年完成存栏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扩大畜禽治理种类和范围,把水禽、蛋禽、肉鸡和湖羊规模养殖场列入治理计划。2010年前完成存栏50头以上生猪、4000羽以上水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抓好规模化温室龟鳖养殖场污水达标排放的试点工作。2012年前完成存栏1万羽以上蛋禽、2万羽以上肉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对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羊场开展雨污分流及污水集中发酵处理工作。完成禁养区内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搬迁,创建25个省级现代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和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95%以上规模养殖场实现农牧结合、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散养户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利用;完成罗氏沼虾育苗场和集中连片5万平方米以上温室龟鳖养殖小区污水处理重复使用设施建设,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畜产品、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生态养殖业产值(包括蚕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以上。
三、优化畜牧、水产养殖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一)不断优化畜牧、水产业布局。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对“十一五”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按照生态环保的理念,进一步细化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的区域划分和界限,并以此为依据,对畜禽、水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生猪生产要“发展规模养殖、控制养殖规模”,东部平原养殖区要控制养殖总量,重点向西部山区半山区养殖区发展,保持生猪产业稳步发展。要加快发展湖羊、獭兔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特种家禽等,优化畜牧业结构,限制重污染畜种的发展;水产养殖业,要控制温室龟鳖、罗氏沼虾育苗、开放性水域网箱及珍珠养殖等重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特种水产生态化养殖。着力培育20个畜牧、水产业强乡(镇)和一批畜牧、水产业强村,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
(二)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要统筹规划,优先安排生态畜牧业用地,在适宜发展畜牧产业的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并预留畜牧业发展用地。根据农牧结合、节约用地的原则,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将规模生态养殖场(小区)用地列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列入禁养区内限期搬迁的养殖场,各级政府要落实新的场址。
(三)积极发展生态规模养殖。要加快转变养殖方式,规范养殖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和推广各种生态养殖模式。要大力支持规模生态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对小规模养殖密集区,要加快向生态养殖小区发展。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完善设施,生态高效,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实行人畜分离,村庄与畜牧场分开。要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对畜禽粪便超过周边承载量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尽量在异地配套相应承载利用能力的种植业基地,推动畜禽排泄物异地资源化利用。要大力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加快老鱼塘改造、建设标准鱼塘的步伐,大力发展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种养模式,着力改善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要大力推广水质综合控制技术、多种轮养模式和多品种、多食性、多层次的立体混养模式,不断拓展养殖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消纳力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对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学管理
(一)加快推进养殖业排泄物治理。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要求,制定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温室养殖场治理计划,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生物净化和循环利用等多种治污形式,落实治理措施,分期分批推进治理。对在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要制定搬迁或关闭的计划,限期完成搬迁或关闭,努力实现规模养殖场零排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行养殖准入制度。坚持总量控制,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原则,对新建、扩建、改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苗种场、龟鳖温室养殖场等,应按照动物防疫、水产种苗管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养殖准入制度。由建场者提出办场申请,当地乡镇政府同意,县区农业部门进行养殖环境条件审核,报县区经济主管部门备案,凭备案通知书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保部门审批,经环保部门许可后,方可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向农业、环保部门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方可投入生产。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申请人凭《动物防疫合格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和项目环评文件批复,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新建罗氏沼虾育苗场和温室龟鳖养殖场;禁止在开放性水域新发展珍珠养殖,对已经养殖的要严格控制施肥投饵数量,并逐步退出养殖。
(三)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2008年底以后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实行污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新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温室养殖场在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后方可排放污物,排放的污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物排放标准。对2008年底前建造的规模养殖场,根据治理计划和要求,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四)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场,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无公害畜产品与水产品养殖技术规程、标准和要求进行科学饲养,提高畜禽、水产养殖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督指导,实施畜禽、水产养殖档案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逐步建立畜禽、水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饲养管理过程到市场销售的全程监控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加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依法开展畜禽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畜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理顺检疫检验体系,明确检疫检验责任,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检疫检验程序规范操作。
(六)加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快病死畜禽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建立病死畜禽收集网络,对病死畜禽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坚决防止乱丢乱弃现象,切实保护周边环境。到2010年基本实现市本级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2012年实现全市主要畜禽养殖场和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目标。要建立业主为主、政府补助、社会支持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病死畜禽收集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落实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保障措施
(一)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县、区人民政府要将畜禽、水产业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整治方案,促进畜牧、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要做好本辖区内的组织、协调、落实、督促和检查工作。农业部门要抓好畜牧、水产业发展规划的修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指导,做好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的考核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负责规模养殖场《工商企业营业执照》的发放。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氛围的营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意义,宣传各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新模式、新做法、新经验和先进典型,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对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篇2
陈贵1 卜小红2 何娜1
(1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 广东 湛江 524022)
(2广东湛江市遂溪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广东 湛江 524022)
摘要:根据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的特点与现状及其存在的环保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了适合湛江海水养殖业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
关键词:海水养殖业;环保问题;整理对策
湛江是一个海洋大市,全市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556km,含岛线可达2226 km,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近年来,海水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由此而引发的环保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进一步了解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的特点与现状及其存在的环保问题, 笔者多次到各县(市、区)养殖场( 区)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了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的环保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提出适合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环境综合整治对策。
1 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的现状
据统计,2011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62913公顷。其中,浅海养殖面积达15361公顷,浅海利用率只有4.0%;滩涂养殖面积达32544公顷,滩涂利用率达32.8%;陆基池塘养殖面积达15008公顷,每公里岸线拥有陆基养殖面积28.3亩,总产量67.9万吨。全市养虾面积为29051公顷,养殖产量为14.2万吨,分别占海水养殖总面积、总产量的46.2%和20.9%。海水养殖业为湛江市提供了30多万渔业劳动力就业岗位,使12万多渔民脱贫致富,创造产值83.5亿元。湛江市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种苗、饲料、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兴旺和市场的繁荣,促进了湛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矛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一是养殖种类单调;二是海水养殖仍处于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模式,养殖模式和浅海滩涂增养殖技术落后;三是不注重养殖布局和养殖模式的优化,加上水产养殖企业自身环保措施及水域滩涂养殖开发管理不完善,对自身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四是缺乏总体规划,见缝插针式开挖虾塘,频频出现毁林养虾、毁田养虾,无序、无度开发高位池养殖,导致部分海区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有的海区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乃至出现赤潮现象。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多年来制约海水养殖业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湛江市海水养殖业存在的环保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海水养殖业对浅海水质造成环境污染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海水养殖污染源对海洋尤其是海岸带造成了严重污染。有机物、氮、磷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破坏了生态环境。海水养殖中,投入的饵料,部分未被鱼虾贝蟹摄食, 它们与鱼虾的粪便及其它排泄物一起沉降到水底, 造成养殖池自身污染,而且施放化肥等养份入养殖池增加水中浮游生物量, 用石灰、高锰酸钾、硫酸铜等化学物质清池消毒, 形成的残饵、残药未经处理排放入海, 造成近海尤其是港湾、河口区域水质下降,对生物资源、海洋生态以及沿海居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损害。经调查,目前湛江市陆基海水养殖业只有恒兴养殖、中联水产养殖等几家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其余的养殖企业(场)的养殖废水均未进行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据统计,2011年全市已有海水养殖面积62913公顷,COD排放总量为7933吨,总氮排放总量为772吨,总磷排放总量为346吨,其中池塘养殖(含陆基养殖)面积23643公顷,废水排放总量为23.3亿立方米,COD排放总量为2899吨,总氮排放总量为355吨,总磷排放总量为41吨。这么大的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的污染不可小视。
2.2陆基海水养殖使农田和地下水盐碱化,污染纠纷时有发生
陆基养殖是利用海水线以上土地进行海水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由于一些高位池防渗设施不完善,部分土池出现污水渗透现象。有的因为选址不当,养殖废水随意排放;有的在取用海水和排放废水时,管道存在滴漏;有的淡化养虾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而养虾用淡水基本上都是抽取沿海浅层地下水,由于过度开发浅海养殖业,长期大量抽取沿海表层地下水,造成海水倒灌,导致沿海表层地下水的咸化。正因为如此,引起一些地方农田和地下水盐碱化,引发受害地区群众投诉。调查表明,湛江市多次出现海水养殖污染农田、地下水的纠纷,至今仍有部分尚未解决,如遂溪县江洪镇大路村委会海坎、坡塘、大路仔、下城、干涸等自然村农田盐化问题。
2.3无序、过度开发沿海养殖,破坏沿海生态环境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毁林养虾、毁田养虾的无序、无度开发破坏了海岸景观和海防林,使一些地方的海岸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开发受到影响。例如,在养虾最集中的东海岛,旅游度假区几乎被高位虾池包围,许多沙滩上,抽水泵林立,污水泡沫横流,沙滩板结变黑,海水浑浊,沙滩地貌异变,空气被污染,让游客望而却步,破坏了当地的旅游资源。由于高位池养殖污染使东海岛、南三岛、吴阳等旅游海岸带沙滩黑化严重,昔日黄金沙滩黯然失色。且无序、无度开发还导致许多地方的农田和海防林被毁,严重影响了海防林的防护功能,造成沿海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2.4海水养殖环境监管相对薄弱、不到位
由于海水养殖有浅海、滩涂和陆基养殖,其环境管理职能分属海洋、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湛江市相关职能部门对海水养殖的环境监管都相对薄弱,目前,湛江市水产养殖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报有关部门审批的非常少,同时,由于没有一个相应的污水排放标准,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目前能做的就是通过发放养殖证来控制虾塘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对其排污问题难以控制。
3湛江市海水养殖业规范整治对策
3.1编制规划,规范审批
科学规划、规范审批是关键。湛江市应从实际出发,修订《湛江市水域滩涂规划》,并编制全市陆基水产养殖的详细规划。该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规划、生态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防林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科学规划水域滩涂功能区,设立浅海滩涂生态环境保护区。海水养殖项目必须符合规划规定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才能给予审批。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开发使用浅海滩涂,是浅海滩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水域滩涂的开发规模要符合环境容量要求,通过合理分配水产养殖空间和资源,做到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水产养殖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持水产养殖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
3.2强化监管,禁止乱开发
要控制海水养殖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必须加强海水养殖业的监督和管理,禁止乱开发。(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所有水产养殖项目都应该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凡是网箱、围网等投饵养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余的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有关部门审批。同时,认真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各级职能部门必须加强监测和监控,随时掌握高位池养殖的环境影响状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要加强高位池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建立高位池养殖废水治理示范工程,推广经济、有效的高位池废水治理技术,特别要研究开发利用养殖底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加强海域使用权证和养殖证的管理,严格海域使用确权发证和养殖证的核发工作,做到养殖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才能发放养殖证。(3)、要从实际出发,严格征收水产养殖的排污费,加强征收使用管理,并将部分收入用于高位池污染整治。
3、3加强研究,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要调整养殖品种,优化养殖结构,通过改养优质鱼或鱼虾贝轮养、混养等,并在部分养殖密集而环境容量较小的区域实行定期休养制度,降低养殖密度,减少环境压力,改善养殖环境。实施生态化养殖示范工程,加大先进养殖技术推广力度,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目前,水产增养殖业面临产业的升级,陆上工厂化养殖可摆脱传统水产养殖业占用大面积水域资源、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缺点,而且便于集中处理养殖业产生的污染,体现出环保、高效、资源节约的特点。水产养殖业向工厂化方向发展,也是解决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
3.4加大力度,全面清理整治现有陆基养殖池
建议政府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大力度清理整治占用农田、林地等无证养殖场及破坏生态环境的养殖场,退池复耕、复林等,恢复生态平衡。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限期关闭在特殊保护林带和自然保护区内的高位池;对在旅游区和旅游规划区内以及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高位池,要根据实际制订关闭时间表,实行逐步关闭。(2)、对没有履行环评手续的,要限期补办手续,并完善环保设施;(3)、对污染沙滩、海水,影响地下水和农田的,要责令停产治理,治理效果达不到要求的,必须改为淡水养殖或者填复。(4)、制定扶持对虾养殖合作组织政策。目前,湛江海水养殖业的主体是分散的个体经营,与大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污染治理投入过大,高昂治污成本远超出养殖户承受能力,需要改变养殖户的小农意识,将连片的小规模、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联系起来,组建海水养殖合作社。建议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海水养殖合作社扶持引导资金,推进片区养殖废水治理,降低治理成本。
参考文献:
[1] 王金乐,李建光,向燕,等.贵州省水产养殖环境问题及其污染防治措
施[J].贵州畜牧兽医,2011,35(6):64-65.
[2] 陈清华,彭海君,刘明清.基于最佳管理实践的规模化水产养殖污染管理[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10):90-93,109.
篇3
关键词 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特点;四川安岳
中图分类号 S9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46-02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绿色、环保食品逐步成为人们重要的市场需求。而渔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养殖水体水质恶化、鱼病频发、饲料转化率低、产量下降、质量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乃至丧失养殖功能、影响水产质量安全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因此,建立环保、高效健康的养殖模式是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池塘养殖底排污关键技术的应用在治理水产养殖污染和修复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全面提升安岳县现代渔业养殖技术水平,重点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户,带动全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安岳县水产渔政局多次与通威技术中心设施渔业研究所、重庆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就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示范进行了沟通交流,开展技术合作,通过实地筛选,确定了22个示范点,确立了以安岳县华林、柜之堰、昌举3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打造样板,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主要技术内容
1.1 池塘平移法底排污水自溢系统
平移法底排污水自溢系统,是指在养殖池底安装排污设施,其排污设施包括在养殖池底具0.7%~2.0%的坡度,然后在塘底的最低处设置2~5个排污口,在排污口设置拦鱼网,池塘主体通过池底的排污口与排污管道系统连通,然后在养殖池内、外设置固液分离池,排污管的出水口端与固液分离池底部连通,固液分离池底部设置有“碗口型”的移污插管口,固液分离池上部设置有污水上清液排水管,污水上清液排水管通过管道与人工湿地连通[1-2]。池塘排污系统可以留住上层溶氧高的水体,排出底层养殖沉积物和污水,达到自动清淤效果,为鱼类创造良好生长环境,为农户实现持续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基础。
1.2 养殖沉积物综合利用
固液分离池收集的养殖沉积有机物用来种植瓜果蔬菜,上清液滴灌湿地种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多余的水排入人工湿地,养殖滤食性鱼类和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
1.3 生态养殖池塘配套人工湿地鱼菜共生技术
在底排污池塘配套人工湿地,湿地中鱼菜共生。人工湿地面积为养殖池塘的5%~10%,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的浮床面积为人工湿地面积的10%~30%,吸收水体中营养盐类和二氧化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起到生物碳汇的作用。浮床内养殖泥鳅、黄鳝等进行鱼菜共生立体种养模式,结合无土栽培蔬菜技术,选择适宜水生蔬菜(空心菜)、花卉(睡莲)品种,并在养殖过程中对水体进行理化指标检测以及浮游生物动态变化监测。
2 技术特点
2.1 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在底排污池塘不仅建立了生态、高效、持续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还为该技术配套研制先进的环保技术与装备,颠覆常规养殖方式,达到池塘水域利用的最大化。
2.2 环保设施工程化
创新设计池塘养鱼集中式底排污工程施工图,实现环保渔业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工程化。
2.3 科学的运行模式
配套组装池塘底排污等环保工程自溢系统,定期排出底层50%以上污染物,通过自然固液分离,达到池塘自动清淤,沉淀物作为农作物有机肥,上清液通过鱼菜共生、湿地生物净化,达到渔业水质标准,100%循环利用,养殖废水零排放,有效防治面源污染。
2.4 创立池塘“八字”生态环保养殖新模式
修改传统养殖中的条件限制,加入新的科学理念,创立“水、种、料、防、分、管、机、质”的池塘新“八字”生态环保养殖模式。“水”,即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种”,即当年繁殖的优质黄颡鱼苗种;“料”,即正确使用饲料及投喂;“防”,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分”,即防止大鱼吃小鱼,使鱼苗苗种规格整齐;“管”,即实施养殖过程的科学管理、智能化管理;“机”,即配套安装增氧机、投饵机、鱼粪回收机、充气抬网捕鱼机以及建平移法自溢底排污水系统等;“质”,即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从而保障水产养殖生态良性发展[3-4]。
3 示范效果
安岳县所建成的22个示范点,池塘通过底排污技术改造后,一是病害明显减少,二是平均单产提高5 250 kg/hm2以上,三是利润显著提高。安岳县华林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5.33 hm2,2014年实现平均利润7.35万元/hm2(有流水),2015年实现平均利润7.65万元/hm2,分别比原来提高96%、104%。安岳县柜子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10 hm2,2014年实现平均利润5.4万元/hm2(有流水),2015年实现平均利润5.85万元/hm2,分别比原来提高 80%、95%。安岳县昌举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8.00 hm2,2014年实现平均利润3.9万元/hm2(有流水),2015年实现平均利润4.65万元/hm2,分别比原来提高73%、106.7%。
4 结语
池塘养殖污染防治集成技术,突破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的技术难题,将池塘养殖底部沉积物和污水经固液分离、人工湿地、鱼菜共生等物理、生物技术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实现养殖水体持续良性生态循环。提出了生态、环保效益经济的全新科学养殖模式,为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了水域的生物生产力和安全性,实现再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持续产出质量安全的绿色水产品。
5 参考文献
[1] 孙栋,陈有光,段登选,等.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曝气释放器养殖效果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6-41.
[2] 程果锋,吴宗凡,顾兆俊,等.组合跑道式养殖池系统设计及水力学特征[J].渔业现代化,2015(1):6-10.
篇4
【关键词】生物修复 池塘生态 自净能力 藻相 微生物相
水产养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区污染、虾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积、大规模灾难性病毒病的爆发和流行等问题迅速暴露出来,使人们对传统掠夺式养殖模式提出质疑、生物修复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最新环境工程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土壤、城市河湖、地下水,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和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并成为二十世纪环境科技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主要通过生物一生态措施,修复受损的池塘生态系统,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增加水体溶氧,改善水质和池塘自净能力,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养殖模式,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模式大多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饲料,以污染池塘自身和近岸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的生产方式,加之养殖户为了防治鱼(虾)病,大量使用消毒剂、抗生素等虾药,甚至人药鱼(虾)用,用药剂量越来越高,药物的毒性越来越强,这些药物的使用,又严重破坏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越病越治、越治越病的怪圈老化池塘中,养殖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消毒剂、抗生素等有毒化学物在池底沉积多年,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气温升高加速了有机质的厌氧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产生NH3、H2S、NO2等有毒物质,影响对虾正常生长发育,而且黑色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的卵,增加了池塘病源的传播途径,使生产过程中鱼(虾)药的用量增加,水产品品质下降。如在我国沿海地区对虾养殖区,老化虾塘的底泥污染问题,已成为困扰养虾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池塘养殖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向池塘生态体系中补充微量营养、促生剂、解毒剂或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对池塘底泥和养殖水体进行生物修复,降低池塘底泥有机物含量,使泥水界面形成好氧微生物相,强化底泥对有机污染物分解能力池塘的自净能力,提高藻类多样性指数,稳定藻相,增加水体溶氧,从而提高池塘养殖容量,改善水质,降低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实现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1、池塘底泥生物修复有助于提高其自净能力通过在底泥一水界面喷洒土著微生物、促生剂、共代谢底物等,对老化虾塘进行底泥生物修复,促进底泥微生物繁殖,底泥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分解,释放等NH3、H2S有害气体,使底泥好氧层加厚,黑泥层(厌氧层)减薄,通过在上海泰贤和广东徐闻的老化虾塘生物修复试验,底泥修复3天之后,肉眼可见底泥表面黑土层慢慢发白,大量气体逸出,底泥好氧层明显加厚,呈黄褐色。底泥好氧层加快底泥微量营养的释放,有利于提高藻类多样性,稳定藻相,同时也可阻隔下层黑臭底泥有毒物质释放,泥水界面好氧微生物相强化底泥对池塘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分解能力,加快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提高池塘自净能力。
2、池塘水体生物修复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藻相通过水体增氧、补充经腐殖质螯合的微量营养,土著微生物和促生剂等,强化池塘水体中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分解,微营养的补充有助于建立和维持优良藻相,增加池塘溶氧,溶氧的增加和微量营养的补充,又加速了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对有机污染物分解,形成良性好氧生态体系,提高池塘自净能力和水产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3、生物修复技术有助于建立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我们从2001年已经开始针对我国沿海地区虾塘老化问题,摸索出一套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改造老化虾塘,生产高品质对虾产品的技术,连续3年在广东徐闻和上海泰贤等地进行老化虾塘改造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等。其基本技术路线是:取底泥――提取土著微生物――配制生物促进剂――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及藻相调节――保持自然生态健康养殖环境。
如在广东徐闻,2001年进行约35亩虾塘共三造的试验,第一、二、三造均养殖成功,最高产量达350公斤/亩,而对照塘养殖不到40天均全部死亡,有趣的是,在第二造试验中,养殖35天时,对照塘因感染白斑病全部死亡,将处理虾塘(即经过生物修复的虾塘)分一半虾至对照塘,对照塘对虾不到20天也全部死亡,说明生物修复技术能显著改善池塘水质,提高养殖动物对疾病抵抗能力。在2002年一2003年,我们进行了17口虾塘近200亩每年两造的试验,不用任何抗生素,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对老化虾塘的底泥和水质进行修复和维护,营造自然生态健康养殖环境,进行健康养殖,均取得成功。所生产的对虾经有关部门检测,其氯霉素指标达到出口标准。
篇5
关键词:养殖业;废水;生态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68
1 研究背景及概况
养殖业导致的水体污染问题在生态环保日益重视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桐乡市养殖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生猪养殖尤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养殖业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截至2015年底,桐乡市生猪存栏量4.9万头,环境污染问题还是相当突出。
为解决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养殖业(畜禽、水产)水体污染问题,最大程度节约养殖场治理成本,走出一条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做了大量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新建废水生态化治理技术示范点。主要研究了利用沉淀池、厌氧塘及稳定塘等系统通过稻草、微生物及水生植物的联合作用治理废水,彻底解决了养殖业普遍存在的养殖废水污染问题,最终实现了养殖业废水达标排放。
2 实施方案
2.1 技术原理
养殖废水经过初步发酵沉淀后,加入聚合氧化铝进行2次吸附沉淀,然后利用稻草及其携带的兼氧性微生物消纳和降解养殖废水的有机污染物,最后通过生态湿地中水生植物(狐尾藻等)进一步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氮磷。
2.2 实施方案
桐乡市同福双丰畜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凤鸣街道新农村,占地面积4.53hm2,建有猪舍24幢,常年存栏5000头。根据桐乡市同福双丰畜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废弃物排放情况和预期的排放标准,构建了一套“聚合氯化铝吸附沉淀+基质消纳+人工湿地”的标准化生态处理模式,处理系统总占地面积为3500m2,主要由沼液沉淀池、稻草基质消纳池和水生植物湿地3部分组成,具体空间布局见图1。(1~6为水样检测采样点)
2.2.1 沼液沉淀池
沼液沉淀池120m2,池深5m,分为3级,总容积600m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主要目的是将发酵后的沼液中的悬浮固体有机物进行初步沉淀,显著降低沼液中的COD、氨氮及总磷浓度,以减轻稻草基质池处理废水的压力。
2.2.2 稻草基质消纳池
稻草基质消纳池1600m2,池深2m,分为8级,为土塘建构。该系统主要利用稻草作为媒介附着微生物,促进其生长繁殖,再在兼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有机物质,促进营养盐转化,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设施。
2.2.3 水生植物湿地
水生植物湿地1780m2,池深2m,分为3级,同样为土塘结构,主要种植以狐尾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其原理是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养殖废水中多余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2.3 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示范点
2.3.1 技术原理
养殖废水经过初步发酵沉淀后,在曝气池中利用曝气加速养殖废水中多余有机物的降解,最后通过生态湿地中水生植物(狐尾藻等)进一步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氮磷。
2.3.2 实施方案
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洲泉镇马鸣村,占地面积4hm2,拥有温室大棚面积10000m2。根据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养殖废水排放情况,构建了一套“沉淀+曝气+人工湿地”的标准化生态处理模式,总占地面积1630m2,主要由沉淀池、曝气池和水生植物湿地3部分组成,具体空间布局见图2。(1~4为水样检测采样点)
图2 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试验示意图
2.3.2.1 沉淀池
沉淀池30m2,池深3m,建成3格式,第1、第2、第3格比例分别为2:1:1,总容积84m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主要目的是将温室大棚内排放的养殖废水进行初步沉淀,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悬浮性有机物,降低COD、氨氮及总磷浓度。
2.3.2.2 曝气池
曝气池400m2,水深1.5m,为土塘建构,配备盘式底增氧设施。其主要目的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以加强生物氧化降解反应能力,加速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2.3.2.3 水生植物湿地
水生植物湿地1200m2,水深1.5m,同样为土塘结构,分为2级,第1级种植莲藕,第2级种植狐尾藻,其原理同样是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养殖废水中多余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3 生态治理系统的管理
3.1 基质消纳
池中第1次稻草添加量为25kg/m2,然后即可放水运行,待运行3个月以后再根据稻草腐解情况陆续添加。
3.2 系统正常
运行期间,要确保养殖废水在治理池中的滞留时间不少于5d。
3.3 水生植物
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完全郁闭后方能体现处理效果,同时为保证湿地的处理效果,狐尾藻必须定期进行收割,已促进其生长。
3.4 在水生植
物湿地中选择狐尾藻作为主养品种,其不仅具有超强的净化水质能力,而且还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草鱼、生猪青饲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4 水质检测结果
本项目采用定期采样的方式对不同治理塘内水质情况进行监测(详见表1、表2),从数据显示桐乡市同福双丰畜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废水在通过生态化治理后,其COD(锰法)、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从348.6mg/L、619.4mg/L、50.42mg/L下降到6.61mg/L、3.56mg/L、2.96mg/L,处理率分别达到98.1%、99.4%和94.1%,最终入网水质远远高于入网标准。而桐乡市水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废水在通过生态化治理后,其COD(锰法)、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从70.57mg/L、190.30mg/L、17.94mg/L下降到5.73mg/L、0.17mg/L、0.17mg/L,处理率分别达到91.9%、99.9%和99.1%,最终处理的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并且由于温室大棚养殖平均每天的废水排放量较少,养殖废水基本在进入最后一个稳定塘后不再外排,真正实现了养殖废水零排放。截止目前,全市已经有50%以上规模化生猪及温室大棚养殖场已采用养殖废水生态化治理技术。
5 研究取得成果及效益
5.1 本研究项
目通过对2个示范点养殖废水的生态化治理试验,最终成功探索出“聚合氯化铝吸附沉淀+基质消纳+人工湿地”和“沉淀池+曝气池+人工湿地”两套标准化生态治理模式(详见表3),不仅使环境治理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在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显著降低养殖企业的治污成本,具有一次性投资少、操作便捷、运行成本低、可复制性强、推广价值高等特点。此外,标准化生态治理模式的建立,标志着养殖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为桐乡市乃至全省、全国今后规模养殖场(畜禽、水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5.2 生态化治
理模式在处理效果不亚于工业化生物反应器处理模式的同时,还具备投资小,运行维护费用低的特点。以桐乡市双丰为例,采用工业化污水处理设施需要一次性投资约200万元,而采用生态化治理模式的话,一次性投资小于30万元,投资比列仅为工业化污水处理模式的15%。另外,采用工业化污水处理养殖废水的日常运行费用高达13元/t,而采用生态化处理废水基本无需费用,通过比较计算,采用生态化治理模式后,每年可减少废水处理费用约4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养殖业(畜禽、水产)废水生态化治理新模式的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养殖废水治理费用,还明显提升了规模养殖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3 为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本项目在实施前通过干湿分离(畜禽)或沉淀(水产),将废水中绝大分部有机固态物质分离出来,再通过添加聚合氯化铝进一步吸附沼液中的悬浮物,不仅大大降低了养殖废水中的COD、氨氮和总磷浓度,同时还明显提升了生态化治理污水的效果,而干湿分离或沉淀出来的有机废弃物还能与猪粪一起制作成高效有机肥。在水生植物湿地中选择狐尾藻作为主养品种,其不仅具有超强的净化水质能力,而且还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草鱼、生猪青饲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5.4 该生态化治理技术
利用稻草秸秆的多孔性,显著增加了养殖废水水体中的比表面积,从而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最后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和再吸收。稻草秸秆作为基质不仅起到了介质的作用,还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元素。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解决了我市多年来秸秆处理的难题,而且实现了秸秆资源循环再利用。如果该模式能在全市全面推广,预计每年可循环再利用稻草秸秆3600t,可消纳400hm2水稻秸秆,并可增加水稻种植户收入180万元(秸秆以0.5元/kg计算)。
5.5 规模化
篇6
一、丽水市五水共治工作责任书一、治污水
(一)工业污染治理。完成1家领跑示范企业创建,完成1个小散企业集聚工程,计划搬迁入园5家。
(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污水管网90公里;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一级A)1座;开工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一级A)6座。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场生态治理扫尾工作;完成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下和水禽1500只以上养殖场的扩面整治;完成9个县畜牧业县、乡镇、村三级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巡查机制和禁限养区调整划定工作。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5%,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37%。氮肥使用量比20XX年减少2%,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1.5%。
(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385亩;稻鱼轮作共生减排34340亩;禁养限养区划定和整治16900亩。建设1个市级渔业环境监测信息平台,集成1个县级终端和1个自动监测控制终端。
(五)河湖库塘清污(淤)。完成河湖库塘清污(淤)年度工作任务。
(六)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综合整治195公里。
(七)饮用水源保护。完成20XX年度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完成日供水规模1000吨或服务人口10000以上水源保护区,以及日供水规模200吨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划定工作。
(八)落后产能淘汰及节能降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5%以上。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5家。
(九)湖泊生态保护。实施云和县紧水滩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遂昌县钱塘江流域湖山湖(乌溪江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村数413个,新增受益农户数55380户。
二、防洪水
(一)丽水盆地易涝区治理工程。实施好溪堰水系河道建设2公里,完成投资0.7亿元。实施丽阳坑水系河道建设3公里,完成投资1.3亿元。
(二)六江固堤工程。实施瓯江大溪治理工程6公里,完成投资7066万元;实施龙泉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5.5公里,完成投资6000万元。实施云和县龙泉溪治理工程,完成投资1300万元。
(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莲都区高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1500万元。全市计划实施水库除险加固10座,完工8座;山塘整治开工28座,完工25座。
三、排涝水
(一)综合整治城市河道5条。
(二)新开城市河道1条。
(三)改造易涝积水点2处。
(四)建设雨水管网60公里。
(五)提标改造管网40公里。
(六)雨污分流改造管网34公里。
(七)清淤排水管网1000公里。
(八)增加应急设备0.1万m3/小时。
(九)落实暴雨预警工程。
四、保供水
(一)完成庆元县兰溪桥扩建工程可研批复,完成遂昌县清水源水库可研批复;完成景宁县金村水库及供水工程可研审查、完成丽水市滩坑引水工程可研审查、完成龙泉市瑞垟引水工程可研审查。
(二)加快推进缙云县潜明水库、青田县好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松阳县黄南水库。
(三)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14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2.26万亩。巩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成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11.5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条件。
五、抓节水
(一)建设屋顶集雨等雨水收集系统300处。
(二)改造节水器具2500套。
(三)改造一户一表20XX户。
(四)继续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全面实施非居民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和差别化水价政策。
二、湖州市五水共治责任书一、治污水
(一)清淤泥治污泥
完成河湖清淤900公里1800万立方米以上;完成重点航道疏浚30公里54万立方米,京杭运河(湖州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一批淤(污)泥资源化利用、规范化处置的试点项目。
(二)工业污染治理
创建1家以上领跑示范企业;完成危重企业消减工程3个,计划完成整治企业132家;完成小散企业集聚工程1个,计划搬迁入园80家。
(三)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新增污水管网185公里以上,新增污水处理2万吨/日;按照省建设厅要求,完成城市污水处理率、负荷率、达标率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减排、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运等年度任务;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厂第三方运行,切实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考核管理。
(四)农业污染治理
组织开展关停养殖场废弃沼气池安全清理。完成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下和水禽1500只以上养殖场的扩面整治,其中生猪户均存栏5头以上的2个县(市、区)需制定一县一策整治方案和验收办法。完成5个畜牧业县、乡镇、村三级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巡查机制和2个生猪重点县线上智能化防控网络建设;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以及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环保农药替代等集成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77%,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肥料利用率达到37%。氮肥使用量比20XX年减少1.3%,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1.5%;
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2.6万亩,稻鱼轮作共生减排9000亩,禁养限养区划定和整治5000亩,淡水增殖放流8500万尾。
(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完成治理村数110个,受益农户数24963户。
(六)河道综合整治完成
实施中小河流及县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70公里。
(七)湖泊生态保护
实施老虎潭水库、对河口水库、合溪水库和赋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完成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任务。
(八)落后产能淘汰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5%以上;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家。
(九)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和防渗
完成22个加油站90个地下油罐更新任务。
(十)监测监管能力建设
推进市环境监察支队标准化建设;实施1个应急监控中心改建项目;新增2项水环境指标监测能力;完成1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能力提升工作。
二、防洪水
(一)扩排工程
苕溪清水入湖工程:完成疏浚29.2公里,计划投资13.2亿元;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完成疏浚20公里,投资1.7亿元;太嘉河工程:完成拓浚6.9公里,计划投资2.85亿元;环湖河道整治工程:基本完工,计划投资0.5亿元。
(二)千塘加固工程
实施4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安吉赋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开工建设;完成城西水闸、七里亭排涝站的除险加固;万方以上病危屋顶山塘标准化整治30座;圩区标准化整治13万亩。
三、排涝水
(一)综合整治城市河道1条;(二)改造易淹易涝片区6处;(三)建设雨水管网60公里,提标改造管网3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29公里,清淤排水管网1000公里;(四)新增应急排水设备0.3万立方米/小时。(五)开展海绵城市试点不少于1.5平方公里。
四、保供水
(一)太湖水厂投入使用,新增供水能力20万吨;(二)新增供水管网50公里,改造管网45公里;(三)完成农村饮水条件提升7.32万人;(四)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德清县湘溪灌区改造工程完工,老石坎水库灌区完成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
五、抓节水
(一)建设屋顶集雨等雨水收集系统500处;(二)改造节水器具0.3万套;(三)改造一户一表0.2万户;(四)开展2个县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五)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45万亩。
三、杭州市五水共治责任书一、治污水
巩固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市地表水水质稳中有升,省控劣Ⅴ类断面水质持续改善,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劣Ⅴ类断面消除年度任务。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巩固提升重点行业和地方特色行业整治成果。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全面实施农村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加强溪、沟、渠、池水环境治理及水面长效保洁管理,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10公里。完成小水电生态示范区建设8座。完成河湖清淤(污)1000万立方以上。新增污水收集管网180公里;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完成7座,污水处理厂扩建投运4座,开工扩建污水处理厂4座,开工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设施1座;20XX年市本级污水处理率比20XX年提高3.65个百分点;完成省下达的污水处理率、运行负荷率、COD、氨氮等污染物减排计划。完成全市余下的16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新增受益户数38450户。年存栏生猪10万头以上县落实规模养殖场线上监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25万亩、配方肥3万吨、商品有机肥17万吨、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6.4万亩次、农药减量技术应用面积135万亩次,实现化肥减量2700吨、农药减量105吨。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和生态养殖模式技术推广面积13600亩,推广稻鱼共生轮作面积7330亩,实施增殖放流10630万尾。
二、防洪水
实施强库工程,全市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5座,万方以上山塘除险加固92座。实施固堤工程,全市完成海塘河堤加固20公里以上,继续实施萧围东线二十至外十八工段标准塘建设工程、富阳区富春江治理工程、建德市新安江兰江治理一期工程、萧山区浦阳江治理工程。实施扩排工程,全市新增强排能力50立方米/秒,完成七堡排涝泵站扩建工程、西湖四五排灌站改建工程,继续建设滨江浦沿排灌站、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富阳区皇天畈区域鹿山闸、青云桥闸、受降闸除险加固工程。
三、排涝水
推进城市防汛排涝工作,完成管网清疏20XX公里;增加应急设备0.4万立方米/小时;综合整治城市河道18条;改造易涝积水点20处;新建雨水管网90公里;提标改造管网7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26公里。
四、保供水
新建供水管网60公里,改造供水管网35公里,完成祥符水厂改造25万吨/日。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提升7.22万人;全市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5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92万亩。
篇7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18
1 九龙坡区农村面源污染及防控体系现状
1.1 农村面源污染防控体系
九龙坡区农村面源污染防控主要由区农委、区环保局负责,各镇街配合。区农委主要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2 九龙坡区蔬菜及养殖业基本情况
九龙坡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9km2,常年播种面积53km2。基地主要分布在白市驿、走马、西彭、金凤等4镇(占总面积的60.5%)。九龙坡区无畜禽养殖适养区,存栏生猪0.92万头、牛羊0.18万头、家禽 18.21万羽;养殖总面积408hm2,养殖规模最大的是西彭镇(占全区总面积的45.43%)。
1.3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蔬菜生产上农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等几个方面:
蔬菜生产上早春蔬菜底肥采用悬耕机耕翻的方式,以减少人工的代价,增加了肥料用量。据2007年九龙坡区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九龙坡区施用化肥5920.04t。肥料流失总量62.32t,以表径流流失为主(占总氮流失量的81.05%);总养分流失184.10t,其中氮流失169.91t(占流失量的92.29%),磷流失14.19t(占流失量的7.71%)。表明九龙坡区蔬菜种植地施用氮肥和磷肥是肥料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九龙坡区散养殖户畜禽养殖污染经过治理后已实现0排放;限养区内14家畜禽养殖企业有12家采用干清粪处理工艺,其中8家未配置固液分离;13家企业已做雨污分流;5家未修建沼气池,3家未修建沼液池。养殖企业的治理工艺为“种养结合”,均不在控制区内。
九龙坡区水产养殖饲料使用总量7808.32t,药物使用总量15.42t,肥料使用总量600.37t(水产养殖普查单元共排放化学需氧量67.88t、总氮7.33t、总磷1.41t、氨氮1.56t、铜34.92kg、锌9.72kg。
2 九龙坡区农村面污防控措施及成效
2.1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分批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0―2013年启动了共2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涉及8个镇51个行政村。通过整治,实现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保护目标水体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60%;强化污水治理。建有10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完善6个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中梁山以西片区日处理生活污水3.83万t。
2.2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技术培训3000人/a,开展试验示范200多个,完成3100个土壤样的采集分析化验;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引进水肥一体化核心技术比例施肥器,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融合,节肥50%~60%,肥料利用率提高40%左右;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3 推进养殖污染治理
九龙坡区2008年开始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整治。2011年投入1432.2万元专项资金,对禁养区内存栏量20头以上生猪、5头以上肉牛、3头以上奶牛或200只以上禽类的畜禽养殖场进行取缔或搬迁,共取缔畜禽养殖场478户,处置存栏畜禽131.54万头。2013年又取缔养殖场2家,处理牲畜240头。
3 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存在的问题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支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措施不完善,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行后《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尚未修订完善,给高毒农药监管造成不便;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历史欠账多,在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以及科学种、养殖技术推广、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投入不足;农村面源污监管难度大。农村面源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区、镇2级农技推广、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农民群众环境意识不高。农民群众对农业污染问题重视不够,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防治意识。
篇8
关键词:浙江省 渔业灾害 灾害对策
浙江省绵长的海岸线是海陆交替、气候多变地带,饱受台风浪的侵害,每年台风经过带来的狂风、巨浪和风暴潮不仅给浙江省的渔业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威胁到渔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有干旱、病害等其它渔业灾害也时刻威胁着浙江省的渔业经济健康发展,所以研究浙江省渔业灾害的成因、类型及统计近年来不同类型的渔业灾害损失,是建设防灾减灾体系过程中不可跳过的步骤。
本文以2006-2012年的浙江省渔业灾害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浙江省渔业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以及造成各种损失的主要原因,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GM(1,1)数学建模,建立影响浙江省渔业灾害的多因子权重,同时针对当前浙江省渔业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渔业防灾减灾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1.浙江省渔业灾害损失现状
浙江省是渔业大省,但渔业灾害也一直影响着浙江渔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浙江省渔业产出(不含涉渔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为4243210万元,而2006年仅水产品因各种灾害就造成了70067万元的损失[1],占总渔业产出的1.65%。截止2012年,浙江省渔业产出为6300637万元,同比增长2057427万元,增长百分比为48.5%,渔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果,然而2012年因灾害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也达142042万元,占据了2012年渔业经济2.25%,同比2006年上升了0.6%,而与2006年损失金额对比,2012年损失的金额也增长了71975万元,上升了102.7%。2006-2012年7年中,浙江省水产品总量损失共达401092吨,损失金额总数达611029万元,平均每年损失57298.9吨,平均每年损失金额为87289.9万元[1](图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都说明了渔业灾害对浙江省的渔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在不断加大,防灾减灾刻不容缓。
1.1台风、洪涝灾害的渔业损失
浙江省是台风频发区,这种形成于热带洋面上的强烈风暴往往带来大范围的狂风、暴雨甚至是巨浪和狂潮,不仅对于海区上船只有较强的破坏力,对于陆上经过区域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甚至人员的伤亡,这是渔业灾害中破坏力最大的灾害。
根据2006-2012年浙江省由于台风和洪涝引起的渔业灾害损失的数据统计分析(图2),在7年中,造成渔业水产品损失总量达4243082吨,损失金额总数达306886万元,平均每年损失34726吨,损失金额为43840.85714万元。
1.2渔业病害的渔业损失
渔业病害灾害对水产养殖水产品可以造成极大的破坏,如九十年代的对虾疾病,导致当时过半的养殖面积失收,近年来的青蟹病造成浙江省养殖行业巨大的损失。因此鱼病防治、鱼药研发是水产养殖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保证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根据2006-2012年浙江省由于渔业病害引起的渔业灾害损失的数据统计分析[1],在7年中,造成水产品损失总量达91375吨,损失金额总数达152490万元,平均每年损失13053.57吨,损失金额为21784.29万元。
1.3污染灾害的渔业损失
浙江省沿海地带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活动和人类活动频繁,污染源多,是渔业污染灾害的重灾区。根据2006-2012年浙江省由于污染灾害引起的渔业损失的数据统计分析[1],在7年中,造成水产品损失总量达35939吨,损失金额总数达39792万元,平均每年损失5134.1吨,平均每年损失金额为5684.5万元。
1.4干旱灾害的渔业损失
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适宜,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所以干旱灾害对于浙江省渔业影响较小,但是也存在部分损失(图3)。
2.浙江省渔业灾害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
分析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渔业统计年鉴,主要包括2006年至2012年浙江省渔业灾害损失数量,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2],进行浙江省渔业灾害的评估。
2.1相对灰色关联分析
3.浙江省应对渔业灾害损失的对策
渔业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与领域,根据浙江省渔业灾害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必须在深入研究渔业灾害的问题后,扎实稳妥的实行符合科学发展观防灾减灾策略。
3.1完善台风灾害的应对工程和管理体系
浙江沿海地区是最易受台风影响的区域,每年都会有多个台风登陆,应对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重点主要在于预防。
对台风的形成、风力、影响范围、登陆路线等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台风强度突变的预报能否做到及时和准确直接关系后续防灾措施能否做好。尽管台风强力突变预报技术仍是世界级的难题,很难准确预报,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气象监测人员已经能通过相关设备如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现代化技术装备对台风的形成地和路径进行预测,及时准确预测消息将使防灾工作更有效率。同时提前准备好应急预案,根据往年防台救灾经验,加上科学预测,在台风季节到来前做好可以应对突发状况,如台风登陆路径行动方向突然变化,风力突然增强或者是降水变大可能造成洪涝等状况,必须提前做好紧急预案,并且对预案中涉及到的单位人员,都应进行预案演练,防止突发状况是发生相关人员因不熟悉预案而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3.2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力度
渔业环境污染是水域环境污染一个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尽管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大小城市的前列,但其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污染物不断增加,许多工厂的废水污水没有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便直接排放至江河海流,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其次是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还有待完善,据统计[3],浙江省污水排放总量中往往有38%是生活污水,这仅是城市污水的比例,在农村这比例显然还要再高,浙江省虽然建立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但该系统还不完善,处理污水比率还只在60%左右,且浙江省农村区域广阔,许多地方覆盖不到,所以要解决渔业水域污染灾害,必须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减少渔业水域污染,主动自觉的减少污水乱排放的行为。
3.3加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在浙江省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的改革发展,捕捞产业处于发展瓶颈期的背景下,水产养殖业被浙江省定为“十一五”重点培育发展的十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浙江省的水产养殖业发展也遇到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养殖海洋水产品面临的病害、新品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但特别是病害灾害一直制约着养殖业发展的发展,要解决水产养殖病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下面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养殖鱼塘标准化改造,传统的农村式的鱼塘,不仅产量低,而且病害发生概率也很高,对通过这些鱼塘标准化改造,帮助渔民由低效高危的养殖模式过渡到现代高效的养殖模式,既可以显著改善养殖渔区生态环境,又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和提高渔民经济收入,据统计,鱼塘经标准化改造后,亩均新增产值在1000元以上。二要针对重要养殖对象开展疾病预防,针对浙江省少数重大水产养殖病害进行疫苗研制,如虾类病害疫苗等。三要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引进产量、附加值更高,抗病性更强的品种。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的养殖品种经过培育产生了较之前更加优良的品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渔业经济统计资料,2006-2012.
[2]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等.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司言武. 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的公共政策创新研究经济论坛.2009(4).
篇9
关键词:农业污染源;现状分析;控制措施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丹阳市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的农业污染日益加重,成为制约该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丹阳市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2007年度全市污染状况。本文以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为依据,探讨该市农业污染的原因及控制对策。有利于正确判断农业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和污染治理方案,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2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2.1 种植业情况
由本次普查可知,丹阳市种植业耕地总面积44万hm2(旱地0.7万hm2、水田3.7万hm2),保护地面积444.1hm2,园地面积2 4491hm2(果园3154hm2、茶园8837hm2、桑园7485hm2、其它5015hm2),丹阳市耕作方式主要是免耕、少耕和常规翻耕等(其中免耕1 8442hm2、少耕27万hm2、常规15万hm2)。
(1)肥料使用情况。肥料施用品种以复合肥(国产复合肥占4268%、进口复合肥占2783%)为主,尿素占111%。所有普查表中地块总面积2498hm2,肥料施用总量1 21409t(折纯量氮13011t、折纯量五氧化二磷391t、折纯量氧化钾4654t)。肥料的施用方法以撒施为主占8691%,条施占1282%。经汇总,丹阳市有机肥实际使用量为352 917kg,化学肥料实际施用总量为157 3075kg,平均每亩化学肥料实际施用量为426kg。普查可以看出,丹阳市化学肥料各乡镇之间差异较大,其中新桥、开发区两镇化学肥料使用量较高(1 692kg/hm2、1 582kg/hm2),练湖、后巷、埤城3镇化学肥料使用量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在调查时列入普查对象时,各镇种植模式不同而确定的普查对象不少于5个。练湖农户大面积种植大豆、蔬菜等经济作物,施用化学肥料量较少。新桥、开发区基本都是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化学肥料使用量较大。最近几年,丹阳市大面积推广商品有机肥和绿肥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学肥料的施用量,特别是在皇塘、珥陵、陵口、吕城、界牌、练湖、埤城等7个镇区,从而减少了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2)农药使用情况。调查表中农药使用总量为2 408kg,平均使用各类农药96g/hm2。丹阳市农药施用方法以叶面喷施为主占8202%,地面喷撒占1708%。近几年,随着杀虫灯、防虫网、推广生物农药等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量。
(3)地膜使用情况。地膜用量314t(地膜残留量262t,地膜残留率达8344%。
(4)秸秆情况。秸秆产量2 6887t(秸秆田间焚烧量40234t,秸秆随意丢弃量4991t,秸秆还田量99503t,秸秆堆肥量753t,作为燃料63419t,秸秆其他去向5997t)。普查可以看出,秸秆的田间焚烧在我市普遍存在,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作物秸秆还是用作燃料,用于原料、堆肥、饲料等用途的很少;个别乡镇存在随意丢弃秸秆的情况,但所占比重较小。
(5)污水排放情况。污水外排的农户污水全部排入太湖流域,另外585%的农户污水的排放为下渗。
(6)种植业总体情况分析。由汇总数据可以看出,我市有机肥施用率较低,化学肥料的施用量较高达639kg/hm2,肥料的施用效率较低以撒施为主。农药施用量较大达96kg/hm2,农药的施用方法以叶面喷施为主利用率较低。地膜残留率较高,残留率达8344%,可以说农膜基本没有回收。在田间焚烧的秸秆在秸秆产量中占较大比重,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肥料、农药施用方法不科学而导致的肥料、农药的利用率低,地膜残留,以及秸秆焚烧是造成种植业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
22 畜禽养殖业
221 畜禽养殖业总体情况
本次普查丹阳市746个调查对象,其中养殖小区3个(均为肉鸡养殖),年存栏683 100只,年出栏4 792 100只。养殖场51个,养猪场40个,猪年存栏16 422只(繁殖母畜1 128只,育成育肥11 346只,保育3 948只),年出栏44 372只。奶牛场1个,年存栏奶牛23只(成乳母牛14只,育成牛9只)。蛋鸡养殖场5个,年存栏蛋鸡173 000只(产蛋鸡138 000只,育雏育成35 000只)。肉鸡养殖场5个,年存栏肉鸡105 000只,年出栏肉鸡795 000只。养殖专业户:692个,养猪专业户589个,猪年存栏40 382只(繁殖母畜1 746只,育成育肥29 322只,保育9 166只),年出栏83 082只。奶牛养殖专业户6个,年存栏奶牛189只(成乳母牛145只,育成牛44只)。蛋鸡养殖专业户51个,年存栏蛋鸡321 400只(产蛋鸡248 800只,育雏育成72 600只)。肉鸡养殖专业户43个,年存栏肉鸡235 000只,年出栏肉鸡969 300只。
222 污水产生及处理情况
畜禽养殖业污水日产生量为1 7943m3,年产生量为654 9195m3,污水年处理量为497 4763m3,污水处理率为7596%。污水主要处理利用方式以灌溉农田(占424%)和沉淀(占3821%)为主,而生产沼气(占072%)及好氧利用(008%)等无污染的处理方式几乎没有。有9182%的养殖户污水是排入丹金溧槽河。
223 排泄物处理情况
丹阳市畜禽养殖业全年粪便产生量为130 97395t,粪便处理利用量为54 0886t,粪便处理利用率为413%。处理利用率最高的为生猪养殖,肉鸡养殖处理利用率最低。粪便主要处理利用方式以施入农田(占5051%)和销售(占41%)为主,而生产沼气、作为有机肥及种植蘑菇(占039%、039%、032%)等其它无污染处理方式比较少。可以看出,丹阳市养殖场及养殖专业户清粪方式以干清为主,而养殖小区清粪方式以垫料垫草为主;以养殖品种来看,养殖肉鸡的清粪方式以垫料垫草为主,其他养殖品种以干清为主。以上可以看出,丹阳市畜禽养殖业污水处理率较高,但如生产沼气等高效无污染的处理方式几乎没有,粪便处理的利用方式手段低是造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23 水产养殖业
(1)水产养殖业总体情况从普查汇总数据中看出,规模化淡水池塘养殖场2个(收到8套普查表),养殖专业户总户2 788户(淡水池塘养殖户2 786户、工厂化养殖户2户),养殖总面积3 7157hm2(淡水池塘养殖3 7122hm2、工厂化养殖35hm2),排入外部水体量(淡水池塘养殖47 688 18261m3、工厂化养殖5 59294m3),养殖总产量(淡水池塘养殖14 95248t、工厂化养殖85t)。
(2)饲料使用情况。总使用量(淡水池塘养殖53 5119t、工厂化养殖227t,平均水面投放饲料17 187kg/hm2,饲料以青饲料、颗粒饲料、粉末饲料为主,使用青饲料的养殖户占3671%、颗粒饲料的养殖户占2919%、粉末饲料的养殖户占1237%;不使用饲料的养殖户只有31家。
(3)药物使用情况。总使用量(淡水池塘养殖9997t、工厂化养殖13t),据统计丹阳市水产养殖户使用的药物以敌百虫、恩诺沙星粉、高锰酸钾、聚维酮碘溶液、菌虫清、克菌灵、硫酸铜、诺氟沙星粉、漂白粉和溴氯海因粉为主,以上药物的使用量占所有药物使用量的85%。丹阳市药物使用平均量为2585kg/hm2。
(4)肥料使用情况。总使用量52799t,肥料以粪肥、复合肥料、氮肥为主,有60%的养殖户不投肥料。丹阳市肥料平均使用量为1 5108kg/hm2。
(5)排水处理情况。不处理的2 794户,处理的只有2户。饲料、肥料的大量投放,大量有机物质积累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各类药物的大量使用而排水基本不处理,是水产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经汇总此次渔业污染源普查,丹阳市水产养殖业年产量14 96098t,而统计年鉴中丹阳市水产养殖业年产量达33 438t。其出入的主要原因为此次污染源普查的普查对象为池塘养殖面积大于03hm2、工厂化养殖1 500m3以上的养殖场或农户,部分养殖面积必然没有纳入统计。丹阳市小于03hm2的养殖户产量达1 642102t;没有投入品的部分水库、湖泊、滩涂养殖也未纳入统计范围(没有污染物产生),丹阳市三不投水面产量1 050t。3、捕捞的产量没有列入统计范围,丹阳市长江捕捞产量1006t;普查的部分养殖户担心征收产排污费、承包费等,养殖产量存在少报现象。
24 农村生活污染源
篇10
关键词 :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对策
2007年5月29日太湖水因严重污染,暴发蓝藻,致使以水美闻名的太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一潭死水,水体变色,腥臭难闻,无锡城区百万居民饮水困难,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太湖流域地处东南沿海,其中浙江境内跨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所占面积为太湖流域面积的33.4%,杭嘉湖地区的污染治理对治太工程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来,太湖流域内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水每年向太湖的排放量达53亿吨,使得太湖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泔水缸”,在默默忍受了几十年之后,终于借助蓝藻滋生全面暴发。这为我国水污染治理再次敲响了警钟,这是没有从思想深处树立科学发展观所造成的恶果,也是太湖流域治理多年来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的症结所在。
1.杭嘉湖地区污染现状
1.1.治污取得阶段性成果
“九五”期间,浙江环保局制定了《太湖流域浙江省水体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00年远景规划》。其目标是:太湖流域浙江省内到2000年,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湖州境内地面水基本保持三类标准,嘉兴地面水质提高一个类别,运河变清。自太湖蓝藻暴发以来,江苏省就把太湖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治太、铁腕治污”,太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域水环境有所改善,水质富营养化状态由中度转为轻度,蓝藻发生面积和频率明显下降。
1.2.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太湖流域经济发展迅速,而降低排污措施不力,结果造成水质严重污染,尽管多年来太湖周边地区在治理太湖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有关专家认为,由于湖泊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太湖的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要恢复该地区生态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嘉兴河网地面水大部分为劣五类,已找不到一个合格的饮用水源地。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并诱发了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嘉兴目前已成为长三角州地区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太湖地区污染原因
2.1.工业污染源控制明显,但水污染仍然严重
太湖地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使工业废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使该地区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河道的水质开始好转,但是尽管很多企业通过了验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治理设施不运转或部分不运转的现象时常发生,企业偷排、漏排的现象难以杜绝。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在处罚违法排污企业上软弱无力,使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落后的生产工艺及设备未能及时淘汰。使得企业守法承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同时产业结构性污染还未根本解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解决太湖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步伐。
2.2.农业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太湖地区是江、浙两省主要产粮区之一,以种桑、养殖、种稻为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所造成的水体污染不可忽视。同时该地区蓄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在被污染的水体中,55%的磷来自生活污水,60%的氮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太湖流域的农业面源很多,包括农田面源、水产养殖面源、畜禽养殖面源和农村生活源等,污染防控难度很大。面对千家万户的小农分散经营和浪费惊人的施药、施肥习惯,环境部门一筹莫展。尽管太湖地区也在进行生态农庄、生态县城点建设,但这仍是总量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要解决这棘手问题还有待时日。
3.太湖地区治污对策
太湖地区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带来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资源和生态为代价的。其污染物的排放问题早已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恶性循环。要改善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政府加大监管力度
太湖污染让我们要深刻思考政府在工作中是否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1999年12月31日,流域内两省一市的负责人宣告: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悉数关闭”,辖区内再无超标排放企业。然而,“治污活动”不仅没有使太湖变清,反而经受了蓝藻污染,这使得政府不得不再一次掀起“治污风暴”。地方政府的关注点在经济增长上,而对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却忽略管治。对此,我们急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摒弃先污染、后治理,重发展、轻防治的观念,走人水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必须抓紧工业污染防治,严格实现达标排放,对偷排和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要加大惩治力度。
3.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太湖地区要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大幅度调整、优化工业和农业等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行业,控制耗水型企业的发展,坚决杜绝引进重污染项目,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要及时淘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政府应加强管理、鼓励、引导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物的排放,对现有的企业要加强监管,要努力做到基本无超标排放。要切实推进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转变,促进太湖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3.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
太湖水体中的氮源主要来自农业污染,其中土地农田为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要是控制了氮磷污染源就能逐步减轻并控制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这就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氮磷的流失,在杭嘉湖地区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技术,实现农田灌溉水的循环利用。在中小城镇及乡村建设生活废水净化池,积极推行以村为主单位的养殖区,实行防疫、治污的一体化。
3.4.加快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完善环保资金投资政策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支持各类资金投向环境保护领域,推进环境基础实施建设乃至整个环保事业的发展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如果民间资金能介入污染治理实施环境基础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使投入的资金得到回报,更主要的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目前情况来看,民间资金主要涉及工业废水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及其它一些固体放弃物处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3.4.1.纯商业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完全由民间投资,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给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同时对环境基础实施规模以及收费价格予以明确。这就是国际上流行的BOT模式。由投资方承担污染处理实施费用,整个工程给予一定的经营年限。在此经营年限内,污水处理公司向排污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每天收益低于这家公司的收益平衡点的话,则给予一定数量的补贴。该工程经营期满后,产权和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
3.4.2.半商业化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其余大部分由民间资本介入,在浙江地区也有许多通过这种模式而成功的例子。浙江平阳县水头制革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资决算为5500万元,其中4600万元由水头镇的千余家制革企业按制革转鼓分摊,当地财政补贴不到总投资的20%。
3.4.3.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企业化。这种模式,指的是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对排污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或污染物处理进行承包运营,委托运营以后,企业主只要根据产品的产量或排污量支付双方认可的费用。其污染治理的责任就转移到了环保公司。环保公司必须承担排污费、运行费、污染纠纷引发的赔偿费以及违反环保法规而引起的行政处罚责任。
政府鼓励采用多种形式,利用社会资金进行污染治理,以突破治污过程中资金短缺这一瓶颈。当然这还需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提高公众参与度。
3.5.勇于创新,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