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措施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学;措施;
目前,对于广大职业高中生而言,数学已经不再是一门陌生的初学者的课程。经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和了解,相信学生对数学知识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和理论模型的领会。因此,在高中继续学习数学这一学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能够将对初中数学的感官性认识转化为自身学习的理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只是局限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逐步领会更多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数学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一、提高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下从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发展实际经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学习要求,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主体、只注重单向灌输式的机械教学模式,拓展了数学教学中综合性探讨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新课改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实践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的氛围,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教学工程。因此,在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是现代数学教学体系创新式改革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是当下所要重视和发展的课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步伐和精神,还是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育贯彻和落实的关键。
二、提高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措施
1.转变教与学的地位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的是单向式的传授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这一方面严重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流学习;另一方面,从知识消化上来讲,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容易导致知识不能被学生彻底消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较好地理解数学世界的科学性和丰富性。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将数学这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深入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其对数学的探索性兴趣,是教师所要重视和改进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课改的教学思维,积极转变教、学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学习与实践能力。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学生在得到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主体者的身份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
2.充分重视数学理论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教学是一个集合了知识与实践的综合性学习,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理论模型的建立对数学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参加数学模型的直观学习方式,避免复杂的理论逻辑,使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来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将课堂中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通过实践进行更深入地认识。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紧密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学能力的扎实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难懂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从而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利用质疑创设情境。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就是以疑问为主线来开展的探究学习活动,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及时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的感性情境,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对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善于转化知识的课堂呈现形式,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用现实生活创设的数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课堂上,利用数学知识、趣味故事创设情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领会研究数学的方法、思路,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总之,我国职业高中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视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不断钻研和探究,加强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联系,更好地完成学习数学、学习思维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J].数理化学习,2012(1).
[2]张翠英.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N].学知报,2010-09-13.
[3]冷东霞.浅析如何学好高中数学[N].学知报,2010-08-30.
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培养;反思能力
学生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会具有不同的表现,其中能够把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体现出来就是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思维中最初的认知表现出的基本形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反思性学习
“反思”在“新课标”中受到较高的重视。反思性学习是近些年被广泛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属于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反思,能够把自己学习中的弱点和缺点找出来,及时的进行弥补,以提高认识相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
1.通过反思发现问题
积极的引导学生提高对教学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索,不仅把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做好,同时扩大思维范围,推动学生自我学习数学能力的提升。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在自身反思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把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找出来,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和探讨自己学习过程的不足,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不断的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2.分析问题
在反思中,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找出后,分析问题的具体状况,结合搜集的资料,详细分析问题,进一步把不明白的问题和不足找出来,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3.假设问题
通过分析,已经确定了问题的重点,这时需要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与问题结合起来,对问题的正确性进行假设。
4.在新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探索发现
当验证完假设后,学生会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问题,这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具有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主动分析问题的意识能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把结果探索出来,使了解问题的程度会更加深入和深刻,实质深化认识问题的过程的完成,就是实现了把问题向自身知识的转化的过程,使自己把握知识的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教学现状
反思教学模式近些年才刚刚起步,属于刚兴起教学模式, 所以在实践中运用的还不是很理想,效果也没有完全的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往往忽视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这就使学生运用反思,把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己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被搁浅了,从而使学生不能灵活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机械死板,不能融会贯通,从而使数学成绩不能更好地得到提高。
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的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因为高中具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应平衡的把精力投入到各科之间,可是对于反思能力运用较差的学生,运用反思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因此,教师及其有必要发挥引导作用,教师要对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具有正确的合理的认识,把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任务当做自己的责任,勇于挑起重担,积极的从自身做起,合理运用反思式教学,强化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2.在解题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解题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因为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巩固相关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解题这条途径来实现,而在其中也是最易发现问题的时候,所以说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利用解题来实现是最合理的。了解题目和对解题计划进行制订,以及对解题计划进行实施和回顾是数学解题过程的四个部分。回顾实质就是反思问题的过程,这正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相吻合。所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充分利用解题过程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反馈和控制相关的学习内容实质就是学习过程的反思,通过在解题过程中的反思,能够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程度会更加深刻,从而使反思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3.在课堂小结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常情况下总结本课教学内容都是在课堂小结时完成,这正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个良好机会。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的设计课堂小结,抓住这个对学生反思能力进行培养的良机,积极的引导学生自己对本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讲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存在的疑问是什么?自己探究解决的情况怎样?把思路提供给学生,教师在学生总结后可以进行提问了解情况,对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给予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领会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反思总结的方式,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4.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是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特征,就一个概念可以有多种习题,但归其本质都是在围绕一个概念来展开。因此说,学习数学需要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定义概念牢牢的理解与掌握,把一定的习题类型做到,进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运用发散性思维把解题思路找出来,这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法。而举一反三也同样适用于反思,对自身不足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达到触类旁通。所以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的环节。
结论: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应加强教师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意识,找出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的采取应对措施,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反思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卫东.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 2011(09).
[2]赵爱民.学好物理的关键――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
[3]铉昌萍.浅谈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08(11).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原因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19-01隶贝恩布里曾经说:“差错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则是不能原谅。”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如果不加以利用、研究,则使得教学收到甚微的效果,纠正一道题目,并且对于该题目进行相关的分析,可以总结得出一类题目的求解方法,由此可见,这比多讲几道题目要好得多。
一、高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分析
1.简单的知识理解错误。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所在,将题目所给的信息全部消化并且对题目进行相关的分解。未能正确地分清楚题目的已知与未知条件和结论,不清楚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想不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其理解,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未能正确求解题目的含义。例如:数列{a2}的前n项之和为Sn=n2+n+b(b为常数),试判断{a2}是否为等差数列?很多同学往往得出错误的解题过程:因为an=Sn-Sn-1=(n2+n+b)-[(n-1)2+(n-1)+b]=2n,an+1=2(n+1),所以an+1-an=2(n+1)-2n=2,故{an}是等差数列。此题的错误在于学生未能对于定义等差数列的概念很好的理解,从而会使得题目求解错误。
2.审题不清。做题是因为没有审清楚题意,没有注意题目当中的隐含意思,受到以前做过的习题的影响等,而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而这些是由于学生一时的粗心,不是不会做题目,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才会才生这样的一个低级错误。经常粗心就会形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性格的负面作用在关键的时候也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在审题目的时候,可以做适当的标记,提醒自己要注意等,就可以避免或者少犯此类错误。例如:过抛物线x2=2py(p>0)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抛物线交于p1(x1,y1),p2(x2,y2)则由四个选项A. y1×y1=-p2,B. y1×y2=p2,C. x1×x2=-p2,D. x1×x1=-p2.很多同学都会不假思索的得出答案A,这都是由于受到结论“过抛物线C:y2=2py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抛物线交于p1(x1,y1),p2(x2,y2),则y1×y1=-p2”的影响导致的。
3.忽略原始公式成立的条件。很多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往往对一些数学公式后面的限定条件不加重视,从而导致解题出现不完整的答案。由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公式、定理成立条件不注意,没有养成一个“识错”、“思错”以及“纠错”的过程,所以才会造成解题不够完整,这也是心理学上称之为“痕迹教育”。
4.逻辑性错误。逻辑性错误是指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由于违反了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规律而产生错误。逻辑性错误本质上也是知识性的错误,但是其导致错误的主要原在不在数学而在于逻辑。在某些求解题目中,由于对作为解题依据的命题进行不等价的变化,常常导致解集的缩小或者扩大,这些都是经常犯的错误,用充分条件代替,解集可能缩小。
例如:求解不等式log3x(4x-3)>0.错误的解法是:解出不等式组即可,在这个解法中,不等式组是原不等式成立的
充分而不是充要条件。实际上log3x(4x-3)>0是求
或 ,上述的不等式的解集是正确答案的
解集的并集。
二、减少解题错误的策略
1.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熟悉,对于课本中的文字、例题等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并且预测一下老师会讲什么样子的题目,这样方便自己能够在课堂中听课更加专注和投入。老师在课堂讲解题目时候,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并且通过课堂及时的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最后再利用反面实例对题目进行巩固。对于老师讲过的题目,学生要养成课后总结的习惯,认真分析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并且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增强识别与改正错误的能力。
2.建立高中数学错题集。错题集就是要求学生准备好专门的笔记本,平时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或者自己认为具有典型性的好题找出来,将之整理在一个本子上面。错题反映了学习弱项和不足,这些往往也是导致学生丢分的“隐形杀手”,通过总结出来,利于平时不断的总结与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习惯。错题集相当于建立了账本,使学生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总结与巩固,并且不断的反思形成更好的思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对于知识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从开始的量变到最后一个质变的过程。通过对于错题的认识,进行正确的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顺利的进行,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做,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减少错题的次数,从而得到更高的分数。
[ 参考文献 ]
[1] 胡晓飞、杨惠娟,高中生集合与函数概念学习中的典型错误及
归因研究[J].创新教育,2013(22):157-159.
[2] 陈涛,高中数学解题失误的分析策略[J].学术研究,2013(10):
128-128.
[3] 周叙兵,对于高中数学作业错误的应对措施与有效对策[J].科
学教育,2011(4):61-63.
[4] 陈世超,高中数学解题错误的分析与对策[J].基础教育,2011
(11):52-52.
篇4
关键词:新课标;开放式;数学教学
一、开放式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一直以来是作为一门独自的科目来实施教学的,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数学做为一门基础学科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各类考试之中占有极大的分值,不得不引起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高度重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关系到衣食住行的分分秒秒,大到国家财政的预算核算,小到孩子们日常的零花购物都是以数学的运算规则在进行。高等数学是各种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各种原理,定理,运算凡方式是其他科学研究的工具。学好数学不仅可以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性,在问题解决上见微知著,因果分明,还能开发大脑使思路清晰灵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当前开放式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忽视思想教育
中国的传统的人才观都是以德才兼备为第一要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同样的正真品德高尚的人,也会对周围产生向心力,得到大家的认可,环境的认同,正所谓君子朋而不党,群而不争。这样人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周边的人产生善的好的影响,同时也是自己的理想达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现代教育也同样应该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可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教育往往忽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很少提及思想教育。真正的思想教育对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教学分析不透彻
一是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不透彻。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生活经历都造成了学生现实的差异,同在一个班集体中上课学习,可是学生的所思所想确实千差万别,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性格,接受能力,基础状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正是孔圣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二是对题目教学的分析不透彻。现实证明不论什么样的问题,只有深入的进行研究探析才能在脑海中形成极深的印象,以保持长久的记忆,当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会自然的想起以前的解题思路从了简单快速解题。
3.教师教育教学引导不到位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是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个人魅力的展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西方哲学讲:别人不能教会你任何东西。这句话在唯物辩证法的眼里太过于片面,但是却极其鲜明的指出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将学习兴趣激发,使学生自发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提高开放式数学教育效率的措施
1.阐明数学课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与学生探究学习内容、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要让学生明确,抓好数学课堂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而失去课堂的有效学习,哪怕在课后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会事倍功半。
2.让数学学习融入情景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数学教学正在向具体化生动化迈进但是也伴随的问题的产生。一些教师为了形式上达到转变的要求,更贴近生活,让数学知识穿上衣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绞尽脑汁地编造了一些生硬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数学情境,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近,即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不要凭空设想,更不要胡编乱造;二是实,既要题意明了,言简意赅,不拐弯抹角,又要符合现实生活;三是巧,即问题设置要巧妙,要有层次感,更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开阔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生动化,具体化的要求。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解题,培养兴趣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是探究问题的主要场所,很多问题的解决也是由一系列的设问达到的。课堂提问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说问题的设置将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好的问题不是告诉学生下面如何去做,更不是让学生手足无措,它有时就和情境的要求一样。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成功的快乐,然后将这种模式固化实施,使学生不断解题,不断成功,从而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如此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成功。
四、结束语
数学教育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知识,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数学不但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到很好的应用,而且能够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清晰的问题分析思路,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是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赵鸿雁.初中数学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39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要求“三维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态度;如何培养学生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勤奋刻苦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立足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所在学校的高一数学组专门组织成立了一个课题小组,就高一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做出教学活动的应对措施。下面谈谈我们在成立实验班后,课堂教学是如何组织实施的。
一、吃透课改下的教学大纲,正确把握数学课程的定位
由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较旧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变化我们要分析删减及增加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同时,新教材本身容量大,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在尽量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对要点或难点以及方法和思想应做到讲透、讲清,使学生清楚、明白,把方法、思想掌握准确。
吃透教学大纲,立足课改方向,在教学中既要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了解概念、结论等及其产生的背景,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势在必行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基于此,我们一改过去的“包办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激情、充满兴趣。
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注重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再发生过程,而不是着重于结论的灌输;另一面,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教师从旁点拨、指导,让学生去感悟、领会知识的形成与建立。总之,我们应尽可能做到: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让课堂和谐流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受教育者,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教学相长,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经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快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摒弃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去体验、感悟知识的再发生过程,从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中。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领,注重思维点拨,注重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放任自流。
四、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因此我们要融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尊重理解他们,进而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不只是备教学目标,更要备好学习目标、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同时,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要注重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据我们的成长记录表明,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更加相信教师,致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比以前有所提高。
总之,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相互沟通、理解下,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恰到好处地“导”,让学生这个主体“动起来”,教学过程才完美,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实施。
[ 参 考 文 献 ]
[1]吕炳君,何兰芝.有效教学和谐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