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篇1

研讨会对人居环境科学在云浮的实验进行了审视,从2010年6月在云浮召开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达成了“云浮共识”以来,云浮市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施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未来云浮将形成“交通轴线+城镇走廊+完整社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交通轴线、城镇走廊、生态环境的互相嵌套和连接,形成人工与自然一体、生产与生活融合、内外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宜人的空间发展模式。规划提出了通过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通过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通过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云浮实验先是从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绿道起步,随后逐步向城市内部渗透,向农村拓展,改善环境,使民心凝聚。现在实践活动进入到了县域经济发展,从县城到村庄的规划,到城乡统筹,实践活动内容不断拓展。现在,云浮城乡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安居乐业,2010年外出人员回乡购房人数增加,购买的户数占当地销售商品房户数的比重由5%上升到15%。经济发展加速,2011年上半年,该市GDP增长15.1%,增速排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5%,增速排全省第1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9.4%,增速排全省第7位。毛其智教授认为,云浮实验取得的重要进展,具备普遍性和推广性。人居环境科学里面的统筹观、区域观和聚落的理论在云浮都有比较好的体现,云浮规划希望城和乡各得其所地发展,包容地发展,和谐地发展,从大处着眼勾画愿景,从小处着手,修路、填沟、改墙等等,看起来是小事,但却是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观、理想观结合在一起。最富裕的地方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地方,GDP最高的地方也不一定是最能实现每个人理想的地方。云浮的经验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突出的样板,至少目前在国内是很突出的样板。

2《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的创新特色

2.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求为目的,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人创造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没有受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束缚,而是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以人为本,主动参加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探索,积极开展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周干峙院士表示,必须肯定云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正确的。云浮有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而且紧密联系实际。邹德慈院士也认为,云浮实验用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思想非常好,突出的感觉是云浮的实验是成功的,特别是把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实践了,而且落到了实处,也比较深,深的意思就是不但落到了城市,而且从县镇一直到村到最基层的社区都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进行了实践,真正把规划做到了镇、村,做到了最基层的社区,而且有实际的行动体现。这一点很突出,也很重要。崔功豪教授提到,人居环境科学非常重要的概念提升就是把过去的居住体系扩展成为人居系统,人居系统是和环境相连的,不仅仅是居住的概念,而是整个人居环境的概念,这个提升怎么体现,最基本的就是社区。云浮提出完整社区建设的概念,其人居环境建设着重在基层,着重在农村,着重贯彻以人为本,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杜立群副院长对以人居环境科学指导规划一个比较突出的体会,是人的问题。即以人为本,具体到规划中对人怎样认识,对人群怎么划分,除了要对领导负责,如何对群众负责,这些在云浮经验的总结中应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是最核心的内容。只有真正重视了人,规划的效果才会显著。

2.2规划实施方法创新,坚持城乡统筹

云浮统筹规划的创新,是形式的创新,是内容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云浮规划的主要做法是:县域主体功能扩展通过在空间上解决“该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在实施上落实让“能干什么的人就干什么”,建立建设云浮人居环境的一整套政策保障机制。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市化地区、工业化促进地区、特色农业地区、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四类主体功能区,推进“三化融合”发展,确定县的职能以经济发展为主体,镇的职能以社会管理为主体,村的职能以社区建设为主体。同时建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在经济上,建立税收共享和财政保障机制;在机构上,建立以党政办、农经办、宜居办、综治维稳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等“三办两中心”为主的“向下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在考核机制上,建立与主体功能相对应的指标体系。人居环境建设实践的框架强调空间功能和实施主体相匹配,在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落实规划实施主体建立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机制。人居环境的愿景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统领市域空间发展布局;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是落实理想人居环境的行为主体和政策保障,把空间布局和实施主体结合在一起;完整社区建设构建了人居环境实践的最基层单位,落实社会管理和环境建设,把人居环境建设落实到以人为核心的社区空间;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体现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政策激励的行动安排。吴唯佳教授特别提到,云浮规划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个愿景,两个抓手。两个抓手一个称之为主体功能区的扩展,一个称之为完整社区,这个办法比原来的城乡规划办法有比较大的突破,主要抓住了影响云浮发展的关键问题,着重抓的是怎么组织实施使愿景变为现实。除了组织之外,要让发展能够惠及普通百姓,抓完整社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在完整社区里面表现,不仅是GDP数据的增长,而是真正要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社区层面和老百姓的生活层面反映出来。就这两方面来看云浮实验很有价值。石楠副理事长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学科在做,国家政策层面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落实到具体地方和某个具体的行业,通过什么样的抓手推动这些工作,是每一个具体工作的同志要研究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云浮的工作确实是做得很超前,非常扎实。中央对“十二五”期间发展一系列的要求,转型发展是核心,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云浮的做法非常成功。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云浮本身长期的积淀,从几个规划统一起来做,到关键领导岗位有一些很有远见的同志担任领导职务等等,体制机制创新非常值得提出来研究,尤其是县层面,可以说县层面的管理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核心,云浮实验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包括从党和政府来抓走向民众积极的参与或者作为主体走向制度建设,都需要很好地体会和总结。

2.3统筹核心重在基层,坚持自下而上

李强院长在谈到城乡统筹概念时提出了两点:一是城乡统筹的核心并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二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是如何在农村重建有秩序的农村社会,如何把城市的文明引进农村。云浮提出的人居环境,强调以人为本,肯定幸福是目标,和谐是目标,人自身的满足是目标。云浮的实验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做了很大的创造,创造一定是从基层来的,很多事情老百姓如果没有积极性是推行不下去的。云浮运用了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推进的时候很多都是从最基层的社区做起,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这样的做法真的有民间活力。人居环境科学的思路是自下而上,是从个体需求扩展到整个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从城乡发展角度来说,显然乡村环境的改善、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必须要给予特别关注的。云浮实验一系列的措施做到了这一点,将城乡统筹落到实处。云浮在建设完整社区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慢行绿道为载体,创造宜人的公共空间。二是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包括通过三网融合平台推动镇一级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组建农村社区服务合作社、经济服务工作站、公共服务工作站、综治维稳工作站“一社三站”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五改”为核心的农村环境整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三是以设立三级理事会为平台,形成社会管理群众自治的基本单元,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四是以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精神为核心,营造具有地方感的社区文化。而亲身参与了云浮规划的梁勤理事在实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老百姓踊跃参与,出钱、出力、出工,追求美好环境的渴望和热情令人感动。在发动群众方面,云浮市党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很重视培训,不单是培训各级干部,更多的是培训农民中的能人、社区的热心人,这是云浮统筹发展规划整体的含义。

篇2

关键词: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村落数量多、分布广。这些传统村落不受现代规划条件的限制,它们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近年随着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更新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建筑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传统村落的更新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众多国家中,德国关于村落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具有代表性。在德国,村落的更新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每一步都从村落自身特点出发,它需要村民、政府和建筑师共同配合完成。建筑师在更新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与村民和政府配合,完成更新规划工作。除德国外,日本村落的更新,也有自己的特点。日本村落的更新很少会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大多只是针对个别村落、独立住户进行的小规模改建、修缮,并尽可能保留着历史、文化的印记。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建筑领域提及到村落更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但其只是作为传统民居研究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并没有明确提出村落更新这一概念。

我国“十一五规划”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置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新高度,针对村落更新建设出现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和视角都有了明显拓展。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包括:

(一)基于人居环境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

近年,在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探讨不同人居环境中,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以人居环境理论为基础,提出解决特定地域特征下,所出现人居环境问题的办法。

周庆华教授的《人居环境科学丛书·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以陕北河谷地区的聚落人居环境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重点提出了三个层面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适宜模式。李志刚教授的《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以生态环境脆弱的河西走廊地区为研究对象,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展开研究。翟辉教授的《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以“香格里拉地区”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建设“香格里拉的人居环境”提出了一些建议与设想。

(二)基于地域文化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

同济大学常青教授的《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以上海市郊区的历史文化古镇为研究对象,认为城乡结合部的聚落文化等地域特征正在消失,并对怎样保护和再生这样的传统聚落,提出了相应的再生模式。沈一凡的《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以传统村落交通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改造,来达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同时又保护地域特征的目的。陆琦的《传统民居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从化松柏堂古村落改造设想》,通过对村落内建筑的研究,使传统村落达到适应现代生活,同时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许业和的《传统社区的更新——浙江南阁传统宗族村落研究》以南方比较典型的传统宗族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域文化的梳理,提出若干改造模式。

(三)基于资源、产业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

岳邦瑞教授的《绿洲建筑论——地域资源约束下的新疆绿洲聚落营造模式》以绿洲聚落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优适建筑”理论。雷振东教授的《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以关中地区聚落为研究对象,明晰其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向、对策和途径,并实践性地探讨了灵泉村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适宜性模式。

三、结语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得知,国外关于村落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出发点主要从村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村落的发展问题。

国内建筑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很丰富,研究涉及地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研究思路逐步拓宽,深刻且学术观点新颖。

然而,由于最早对村落更新问题的研究是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一部分出现的,专项研究较晚,因此也会有一些不足之处:

1.以往研究针对的地区多集中在南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传统集镇和乡村,涉及到我国普遍存在且农村问题突出的内蒙古地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2.研究很少从需求关系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村落的更新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路.农村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德国村落规划的启示[J].建筑学报,1999(11):16~21.

[2] 周静敏,惠丝思,薛思雯,丁凡,刘璟.文化风景的活力蔓延——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振兴潮流[J].建筑学报,2011(4):46~51.

[3] 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1.

[4] 李志刚.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6.

[5] 翟辉.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9.

[6] 常青.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02.

[7] 沈一凡,柳晓杰,洪艳.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C].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07.

[8] 许业和.传统社区的更新——浙江南阁传统宗族村落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5,02.

[9] 陆琦.传统民居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从化松柏堂古村落改造设想[C].华南地区古镇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文集.2008.

篇3

关键词:人居环境;道路资源;交通拥堵;地下资源利用;操场地下停车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2-0089-03

近年来,无论是研究人类聚居、人居环境科学还是建筑艺术与城市规划,目标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宜人居住的、健康的环境。给城市居民以生活情趣和秩序感,这也正是人们在城市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停车基础设施的建设乃属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狭义范畴。近些年来,虽然为保证城市建设的的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拓宽道路、修建桥梁、地铁或城市轻轨交通运输规划和建设,给居民确实带来了相当的便利和环保效应。哈尔滨市也相应地开发扩建了很多路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至2018年建成3条地铁线,满足城市居民交通的需求。但是这五年时间内,新增汽车车辆和目前车辆保有量,已经给城市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健康隐患。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市区内正常道路交通、停车问题,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实际上我国很多大城市均出台了一些地方建设的政策法规,规划已有建设大、中型公共建筑配套停车场的措施,期待促进停车场建设事业的扩大和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而目前城市机动车系统除了影响道路正常通行之外,已经占据了社区范围内基础设施中的步行系统和绿地系统。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急需寻找可以在老城区相应范围内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地下空间。本文就改造、建设城市老城区基础停车配套设施进行研究探讨。即改造增建大、中小学操场、广场的地下停车场,以达到道路畅通、人居环境的安全健康。保护城区环境的风土、景观、生态、城市文化以及风景区本身和风景区周边环境。以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健康建设。

上世纪末,全球范围内就已经提出了人类聚居地和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和改善。为此,国内外在不同国家召开过很多次专门的会议,从理论研究开始对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基本框架的构想、方法论、规划设计论、人居环境的教育与实践,还有对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进行了科学的探索和分析。其目标就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健康居住环境。目前城市交通堵塞、停车艰难给人居环境就带来了较大的污染和危害,应是人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关键问题。

城市拥堵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汽车迅速地进入了我国居民家庭和经济社会领域中。给城市和居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道路拥堵、停车艰难、环境污染等问题。就哈尔滨来说,目前汽车保有量97万辆,并且以每日大约400辆的速度递增,这样,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而目前2/3的公交车无停车场,只能停在桥下、路边;社会车辆及私家车停车更是艰难,大约有80%多的车辆停泊在小区院内、街角或马路边。车辆保有量及停车场现状的简析让人了解了哈尔滨市区,城市区域约300多万人口的居民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有车一族和社会车辆在每日上班高峰时间段内,如果在道路上遇到学校、医院等大型服务机构门前,5km的车程行走30min都算是快的了,那么算起来时速仅达到10km/h,可想而知,这些缓慢行驶的汽车排放到大气之中的废气量增加了几倍,对车主来讲耗油损失也很大,焦躁的喇叭声更是不绝于耳。由于使用酒精汽油,在北方严寒的冬日里,排气筒流出的凝结水又被迫将路面铺上一层薄冰,更增加了车辆在路上刮碰及伤人肇事的机会,不但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污染、人身安全威胁,还给他们增加了车辆检修财产损失的支出。停泊在小区院内的车辆占有小区很多环境空间或绿地,居住区这种用地结构的变化显然不尽合理。居民下楼没有了活动和交流场所之开放空间,充入眼帘的也是汽车、送入鼻孔的是废气、灌入耳鼓的是噪声,视觉、嗅觉、听觉一并污染,同时穿梭于小区院内的汽车给居民行走安全带来隐患。停泊在人行道、路边、街角的车辆既占用了道路交通资源更是随时都有被刮碰的危险,而且增加了偷盗者作案的机会,并给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北方寒冷冬日大、中、小学校门前的拥堵,上下班高峰时间段,中小学校门前已拥堵不堪,基本瘫痪,由于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辆排满了行车道,四车道的车辆行至学校门前须通过一车道的瓶颈路面,你钻我挤,喧闹非凡、事故频发。一股脑放学的孩子们,在充满尾气、噪声、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寻找自己家长车辆的、横穿马路过街的、堵在路上打车的……这时只需一词形容,那就是无序。车辆刮碰、撞人事故机会大增,交通更加难耐,人们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何谈可持续发展,何谈环境健康。

缩短使用寿命:除了道路的拥堵,由于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和车库,车辆经年放于室外,夏天风雨、冬天风雪,使得北方车辆需经受70~80℃的温差考验,车辆上面的橡胶件、塑料件、电子系统腐蚀、老化,机油凝结不利,车辆使用寿命急剧缩短。况且塑料车辆外包围冬日里脆性极大,小刮碰也会导致较大破损,维护更新又给车主带来时间的浪费和费用支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使用年限缩短而车辆报废,何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何谈环境健康。

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和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给城市环境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十几年前素有丁香城之称的哈尔滨大小街道路面上,簇拥着各色丁香、樱花、垂柳、榆叶梅,还有粗大的能够在夏季给人们带来阴凉的榆树、杨树;婀娜的具有女性风姿巴洛克建筑群。春天一到,人行道上、马路中间的隔离带一派盎然,远处的晨光眺望着花草和上班的人们,香气四溢丁香花使每一处空间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凄美的甘甜和清香;夏季来临时,太阳岛湿地的柳树丛,江岸嬉戏的人们,街心路旁的玫瑰又给我们带来了另外一种馨香和享受;秋日里的艳阳,把拜占庭式建筑的索菲亚大教堂和鸽群撒上阳光,给街面上的矗立在绿草环绕中的杨树、糖槭树、和五角枫树等树木的叶子染上了深浅不一、红黄相间的丰收景色;而冬天,早上的银色树挂,白雪覆盖着雄壮和婀娜的建筑、高矮大小的树木,仿佛蘑菇,或许天上的云朵?踏着吱吱作响的路面体会城市之美,置身于这银装素裹、空气清新的城市之中,真是惬意。曾经是多少中外游人的旅游胜地。而今,脚下只剩拥挤的街道和路灯,风还是从前的风,而花草树木不见踪影,那份春天的馨香绚烂、夏季的纯净美艳、秋天的金红和硕果、冬日的洁白和清爽,十几年间便被拥堵的车辆取代和我们擦肩而过弃我而去。留下的是窒息,喧嚣、拥堵。哪怕是夜里十二点,人们都能在熟睡中感觉到汽车的轰鸣和喧闹。街道上的草木隔离带,早就变成了行车路面了,人行道上的花草树木,也因拓宽道路不见了痕迹,那美丽的欧式建筑,仿佛脱发的女人。百年文明老城由于拥堵和城市人口剧增而变得脾气暴躁,甚至于人的心情也跟着浮躁起来了。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高贵和内敛本不该被剥夺,她华美的衣装也不该被撕毁。还好,决策者同样体会到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危机,在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人们所关心和呼吁的是目前环境状态的改善。那么针对所面临的城市拥堵的焦点问题寻找相应的学科知识、方法,灵活运用,及时解决地区居民必须的人居环境问题,也是为“人类生存”的环境改善作着充分的准备。

实际上,人们对于聚居环境的探讨,在人类起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近代的工业革命造成许多学科的细微分支,环境研究便被从哲学范畴中分离出来了形成诸多学科,如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讲,研究环境心理学不是为了让人能适应何种环境的问题,而是要研究环境如何能适应人的各种需要。《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城市环境的研究和改善就应当从道路拥堵、停车艰难开始。决策者选择学校操场地下空间修建停车场的开创,取得经验后一定会被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那么人们对人居环境的需要就会得到更大的满足。

修建地下停车场:道路交通拥堵是目前各大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停车费、限制主要干道车辆流量也不是个长久之计。以此问题为导向,开展人居环境的研究建设,或者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将人工的和自然环境的相关理论内容引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构建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解决停车难题就缓解了道路交通问题,也就不会因为交通道路拥堵影响城市居民居住、工作、休憩等三个功能作用的发挥。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在城市”。而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健康,改善城市重要街区行车状况当然是其中主要的关键问题。如何增建、在哪里增建停车场,那是要协调一致的展开思考,也可以在决策部门组织会议,采用奥斯本智力激励创造技法即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按照建筑心理学知识结构的三大部分,即心理学、生态学及其他学科领域内的有关环境行为的基础理论;环境行为的应用理论;等一系列的学科内容。专家、管理层、决策者,让大家各尽其能的共同完成建筑方案的设计。未达到共同的目标,解决共同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一停车场。城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就不必赘述,已经有相应的配套停车基础设施,其余停车场的选址范围大致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各大、中、小学、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各类医院、宾馆院内广场;各公共服务场所、公园、机关办公场所院内广场;菜市场、批发市场超市院内;展览馆、电影院、博物馆广场地下以及地铁站进出口附近等等。这些公共停车需要较大的区域。配建停车场或车库时,按照国家或地方相应规范即可。如:城市中各大、中、小学校操场地下,都是配建停车场的好场所,无需征地及征地费用,而且地面上也不会有绿地环境或建筑物影响地下施工或本身受到威胁,施工时间定为学生放寒暑假的季节,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根据费用也可建设二层三层地下停车场,建设地下停车场设计时可考虑增加楼层高度,以适合安装多层液压机械式立体化停车装置,这比直接建设二层的地下停车场成本要低很多。从长远的、城市发展眼光看,决策层与开发部门要对此地下停车场开发建设留有充分的余地,如果此次开发没有太多的费用和资金,那么,一定要给后人创造和开发本项工作和相关的项目留下更多的机会与余地,以备他们去开发、修正和完善。还有中外古老的文明和建筑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直到今天还能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对现在以及今后工作与生活的理解和认知。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也必须考虑到为子孙后代保留历史、创造历史。不要犯致命的决策错误,也就是让决策者对操场地下的将来命运给与充分的、科学的和深入的论证。并且注意承上启下、左右兼顾把建筑个性的表达和城市整体的和谐统一起来。这样对未来的把握就越准确,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现状与未来的关系。操场地下停车场的建设,会给道路交通减轻压力,保证交通道路资源的充分利用。上下学时间段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们将车辆开入地下停车场等候接送,出租车接送学生也到地下停车场进行。有家长接送的孩子、准备乘坐车租车和校车的孩子直接进出地下停车场,步行或乘公交回家的学生直接走出校门。接送高峰一过,那么此地下停车场便会为学校周围有车居民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停车场所。还可在地下停车场内设置洗车服务,让等候孩子的车辆利用等候的闲暇时间洗车。操场地下停车设施的建设,既节省了路边停车时交通资源的浪费,又安全环保,而且北方冬日里车辆还保暖。前面所存在的交通拥堵、车辆使用寿命缩短、行人人身安全和城市居民环境污染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废气和噪声污染得到了缓解和控制。具有400m跑道的校园操场,就具有15796m2的占地面积,就可以修建一个1万m2以上单层的地下停车场,每天可停车250~300辆以上车辆。如果经费允许,可修建双层或三层地下停车场。划分出公共停车区和专用存车区,每年出租车位的费用也是很可观的一笔收入,或直接部分车位出售只收取管理费用,开发建设地下停车场的投资也就很快收回未了。修建地下停车场对社会得到的收益是对交通、对环境、对整个城市秩序都有较好的改观。至关重要的是保证了居民绿地、调整了公共空间秩序、改善了人居环境,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和减少了城市污染。也蕴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人居环境的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是复杂的,而各区域环境特点和文化积淀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但是决策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如能达成共识,根据本地区、本城市的文化和现实情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便能创造出有个性、有特色和谐美好的典型城市环境。

短期内看似乎政府或开发部门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是从长远的城市发展眼光看,不仅仅是改善了目前的道路交通、区域环境和城市环境建设,而且由于车库的销售会将投资收回。交通及公共交通的建设会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学校操场、公共广场地下空间场地开发停车场,也是推动城市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此项投资政府可投,校方可投,也可以向社会募集资金,即多渠道筹措资金,调动各方面因素积极参与操场地下停车设施的建设,让投资者和开发者、经营管理者都有适当的收益,完成地下停车场的开发建设和使用才会更加迅速,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才得以实现。

地铁口停车场:地铁口修建停车场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良好选择。会给上下班有车一族提供停车机会和场地,使这部分有车人将车辆停于地铁口乘坐地铁上下班,即环保又快捷,同时减轻了地面道路的拥堵并节能、降耗、低碳。增加地铁部门收入的同时乘车人又没有多支出费用。

篇4

1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地域广、环境复杂、气候多样、文化区域性差异大、人口多等特点,单一模式的建筑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且我国生态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深刻理解生态建筑的理念,导致国内的生态建筑发展也比较缓慢。目前,我国发展的现状如下。①我国生态建筑概念的引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相继颁布了一些报告和指导原则。但是,由于生态建筑的理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所以,相关的技术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善,另外,关于生态建筑的评估标准也没有正式颁布,我国的生态建筑技术手段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且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还没广泛引起社会关注,导致生态建筑事业发展缓慢。②生态建筑存在着城乡差别,只注重在城市内设计生态建筑,对农村生态建筑的发展却没有予以重视,导致我国国家生态建筑发展失衡。③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还不全面,研究范围也具有局限性,导致生态理论的研究与生态建筑的实践过程发展不统一。

2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2.1生态建筑的理念生态建筑的宗旨是: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前提下,节约与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谐周围的生态环境。

2.2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2.2.1以人为本,科学设计生态建筑的最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建筑的使用要以人的健康和舒适为基本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根据区域性特点,设计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建筑,把生态建筑的科学理念运用于设计实践活动中。

2.2.2健康舒适人在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而建筑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所使用。所以,建筑设计师要遵循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们设计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保证人们居住质量的同时高效节约能源,将健康和环保统一对待。例如,设计生态建筑注重自然采光,以及通过绿化改变居住环境的小气候。建筑师通过多种方式,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2.2.3节约与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造成环境污染。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让建筑节能环保。

2.2.4构建生态和谐不能孤立地看待生态建筑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而是把生态建筑与自然生态相结合,例如,重视建筑物旁边微生物、动物和植被,调节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讲究生态和谐,实现植被多样性,减少化学污染,节约自然资源。使建筑周围具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2.5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的未来趋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强化生态建筑的功能性,还要注重生态建筑的继承历史的特点。建筑设计者要参看周围的传统建筑,构建协调一致的生态建筑。所设计的建筑应符合城市规划特点,继承城市历史,融入社会发展。使建筑更具内涵,能够展示城市的风貌,与城市一起发展。

2.3生态建筑的分类生态建筑依据建筑生态化的途径可以分为3类:一是绿色建筑,即以无公害为原则的建筑;二是生物建筑,即使用纯天然资源建造的建筑;三是自治建筑,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筑。而在我国开展绿色建筑最有发展前景。

3开展绿色建筑的措施和意义

3.1开展绿色建筑的措施

3.1.1思想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能源紧缺等问题日益加剧,而国民的思想意识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生态节能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开展。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民众的思想观念,提高群众对绿色环保的认知水平,使绿色建筑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同。

3.1.2管理手段我国生态建筑之所以发展缓慢,其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缺乏法律规范和执行标准,所以,必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将绿色节能建筑作为一条行为标准,增强人们的绿色节能意识,采用奖励与惩罚并行的机制,有效保证绿色建筑的顺利发展。

3.1.3技术科研绿色建筑设计不能有效开展的原因包括:绿色节能建筑的成本高,利润小,缺乏技术手段等。所以我国应该重视绿色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增加资金投放力度,支持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还可以对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扶持,降低绿色节能建筑的成本,提高产业利润,加快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进程。

3.1.4人力资源实现我国建筑向绿色节能建筑转变的必要条件是建筑设计人才。应大力培养建筑人才,提高设计师绿色节能技术水平,使其具有绿色节能意识,能够把握我国未来节能型建筑的发展趋势,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2开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3.2.1改善人居环境绿色建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们提供了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的同时也丰富了人居环境的生态内涵,绿色建筑能够节能节地,采用新材料、运用新技术,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手段。

3.2.2提高能源利用率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着浪费和紧缺的问题,而绿色建筑的不断兴起,注重利用可再生资源,科学合理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一定程度缓解了能源结构失衡的现状。

3.2.3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是生物及其栖息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极容易遭到破坏,所以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把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绿色建筑理念相结合,维护生态平衡。

4生态环保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生态建筑的设计运用各种手段,为实现索取与回报自然的平衡统一,构建一个和谐的、高效的能源利用的生存环境。

4.1选用生态建材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使用生态建材。生态建材又称环保建材、绿色建材、健康建材等。其特点是:①生态建材的原材料源于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料,避免大量使用天然资源;②生态建材所采用的技术是低能耗的无污染技术;③生态建材的生产流程里不使用甲醛等溶剂,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也不添加有毒害的化学颜料。

4.2使用科学技术手段①采用节能技术是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其技术是指通过蓄热、保温等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起到减少能源消耗的作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在构建生态建筑时,根据区域性特点,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力能、潮汐能、生物能等。例如充分发挥太阳光和自然风的能源效应,探索其他形式能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同时,注重发挥生态建材的自身优势,把生态建材与节能技术相结合,从整体上提高建筑的生态指标。②采用智能管理技术,生态建筑设计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例如,设计出会呼吸的玻璃幕墙、智能采光窗、室内自动调湿装置等,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为人们创造了环保节能的宜居环境。

4.3建筑过程环保节能在建筑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平衡,尽量不破坏植被,在施工过程中节约用水,减少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减少噪音污染,确保建筑物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对于装修材料都采用生态建材,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4.4增添绿化设计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就是绿化。所以在构建生态建筑时要增强绿化部分的设计。一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绿地面积;二是设计立体的绿化,比如屋顶绿化、窗、墙的垂直绿化等;三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可以尝试在国内生态建筑中加以应用。

4.5生态建筑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生态建筑的智能效应也得到重视,例如把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生态建筑相结合,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舒适、灵活的居住空间,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和谐发展,使生态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5

五峰红花玉兰的原生资源

五峰红花玉兰分布范围狭窄,生存环境脆弱,现存的数量稀少。其花色艳丽,花瓣有深红、粉红、浅红等色,花瓣内外皆红但内侧略淡:花瓣数从12瓣~24瓣不等,最多达46瓣,与各地栽种的紫玉兰和二乔玉兰相比,花瓣颜色和花瓣数量上有明显的区别。

五峰红花玉兰主要分布在五峰西部海拔1400m以上的次生林中,总数量不足2000株,群落物种组成层次结构明显,群落生活型谱的特征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乔木树种以小径级的乔木小树和中树为主,而大径级的树种只有少数个体,径级分布呈金字塔形,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水平。

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五峰县已经建立五峰红花玉兰种质资源保存示范林350亩,保存五峰红花玉兰种质资源3万余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宜昌众森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通过与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合作,201 2年底在红花玉兰原产地五峰建立起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试验基地3000多亩,繁育五峰红花玉兰苗木60多万株,并在该基地进行品种选育研究,红花玉兰课题组还成功培育及推广了新品种――“娇红1号”,新品种的品种权保护通过国家林业局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认定(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初审公告第1006号)。

目前,五峰县已将该资源作为县内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资源,禁止以任何形式采挖、毁坏和出口五峰红花玉兰种质资源:县内所有木兰属植物出境需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鉴定,确定非五峰红花玉兰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实行挂牌保护

对全县范围内胸径在25cm以上的五峰红花玉兰原生资源实行挂牌保护,未经林业部门允许,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采种、采枝以及一切破坏该树种的行为,目前挂牌1000余株,并建立了五峰红花玉兰资源信息数据库。

封山育林管护

对五峰红花玉兰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实施封山育林,封育总面积1.2万亩,封育方式采取半封,在开山季节组织劳动力上山进行抚育、去杂、疏伐、剪枝整形等,保持其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促进天然更新。

引种实验

在北京、武汉、重庆等地建立引种试验基地,2006年~2010年,先后3次向北京市昌平区市林学会苗圃引种栽植五峰红花玉兰播种实生苗2650株,有1株已开花,开花性状稳定、无变异。

种质资源推广价值

1 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需要。五峰红花玉兰对有害气体的抗性较强,是大气污染地区很好的防污染绿化树种。实验证明,将此树栽植在二氧化硫和氯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工厂中,可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发展五峰红花玉兰苗木产业,吻合了当今社会注重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生态、商品苗木市场前景广阔。

篇6

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丽江古城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在瑞士举行的第二届2005欧中旅游论坛上,云南丽江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根据丽江市旅游局对游客的统计,2005年以来丽江的海外游客明显增长,特别是欧美游客增量明显;在联合国组织的“2005年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丽江古城与我国的伊春市,美国的洛杉矶市,圣塔莫尼卡市一道被评为“全球环境优秀城市”。2011年7月27日,丽江古城举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揭牌仪式。丽江古城风景区将站在5a这一崭新发展平台上,巩固和提升5a创建成果,推动丽江旅游转方式、调结构,向更新更高目标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对水环境的影响。

        旅游业是当今最兴盛、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产业之一,提起它人们称之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但是旅游业并非只有好处,它对丽江古城公共设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自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旅游热点后,每年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游人涌入古城,超越了古城的承载力。古民居、石板路、河道、桥梁、水系、景观受到损毁和污染,特别是古城区的垃圾量成倍增长,水污染加剧,水环境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生态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丽江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古城水污染加剧、水资源量衰减、生态景观用水不足和景观水质下降。水在纳西族人的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古城的水主要是从黑龙潭为源头,过去生活在古城的居民基本不向河里倒垃圾等,而且用过的水尽量泼在远离河流的地方,保持了水的清澈,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三眼井,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渐渐看不到三眼井了,这不能不说是对水的一个极大的破坏。

2.旅游业对人口结构与空间的影响。

        在现代化生活与商业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有些古城居民迁出了古城,把自己的家园让给了游客。把原来的住房改为商店、饭馆、客栈,或出租给外地商人经营,或自己经营。传统的、真实的生活方式、居住活动(文化),逐渐被被功利的、庸俗的商业活动、旅游文化所取代,“居民的古城”正慢慢地蜕变为“游客的古城”。根据古城开发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到2005年只剩下不到6000人,且多为老人。古城居民取而代之的是本地居民迁走腾出的房屋,除少部分闲置外,大部分出租(出售)给外地人居住、经商,一部分由本地人经商。 

通过对丽江古城内的新义街、光义街、四方街、新华街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店铺的分布和经营种类进行实地不完全调查和分析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经营服饰的铺面中丽江本地人略占多数外,其它各项旅游纪念品经营者中外地商人都占决大多数。人口置换和空间污染情况需引起重视。

3.旅游业对古城的传统无形文化的冲击。

        古城有有形的历史环境、街道、桥梁、水系和古民居这些物质文化,还承载着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无形文化,两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丽江古城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幕幕活生生的居住生活的场面。而在经济大潮、旅游业的猛烈冲击下,古城文化传承者(居民)的行为开始迅速变异,无形文化开始消失。例如:纳西族服饰这个作为民族标记的“符号”,我们只能在老年妇女身上大量看到,而中青年几乎是“洋装”,尽管政府推出了更为美观、适用、方便的新款纳西服装并尽力提倡收效甚微,在文化的展现发面,有“符号化的倾向”,也就是丽江古城中到处充斥着刻画有东巴字画的t恤衫、雕刻、绣品、印染等,东巴文化被简化成符号。然而更为糟糕的是,制作、出售这些旅游小商品的从业者由最初的纳西族书画者为主,发展成外来经商者占很大比重,这些外来经商者一般都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高价抢租繁华地段的门面,却普遍缺少对东巴文化的了解、认同。包括当地人,很多都看不懂上面的东巴字。

        据对古城兴仁小学的56个小学生的调查,会说纳西语的有13人,占到23.2%,会听的有25,占到44%,存在这样的情况,父母妻跟自己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说的是纳西语,而子女说的是汉语。

丽江古城正在遭受着这样的命运,古城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冲淡了文化的内涵,技艺精湛的纳西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如铜器)逐渐消失,被粗制滥造的廉价商品所替代。据一位纳西族的古城居民介绍说:外地人经营的铜器店多采用模具,成本低,制作速度快;而由当地人经营的铜器店多是手工制品,成本高,制作速度慢。于是,当地人就渐渐的退出铜器生产,把自己的店面租给外地人,工艺品就丧失了其原有的价值,这一现象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必然会影响到丽江古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7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县建设系统表彰大会,主要是回顾总结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情况,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任务和措施,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动员全县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推动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刚才,**局长对**年的建设系统工作进行了客观而又实事求是的总结,对**年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会上对**年度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希望你们戒骄戒躁,扎实工作,力争为我县城市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全力推进我县城市化建设进程,下面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意义 今后几年,是***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城市建设在全局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不单纯是个城建问题,它更是一个系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其聚集吸纳发展要素和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是我们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城市意识,把城市发展当作一件系关全局的大事要事,真正高度重视,摆上位置,全面提升城市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水平,倾力打造“现代***、园林***、水乡***、生态***、人文***”的城市品牌,尽快把***建设成有特色、有品位、有地位的现代化水乡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范例城市。

二、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我县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仅是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根本指针。按照这一要求,在工作指导上我们要牢固树立三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城市建设必须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造福群众和子孙后代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的力量,建设人民的城市。二是“环境是生产力”的观念。城市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环境建设。城市建好了,有了完备的基础设施,有了优美的生产经营和商住环境,就有了吸引力、聚集力,就是生产力,就能引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有生机活力,就会繁荣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全局的位置,保护好各种资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注意克服在规划建设管理中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各种问题,绝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为此,在工作中,要切实做到:

(一)要努力做到高起点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我们必须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第一位的工作,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一是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规划工作需要“百年慧眼”,要有战略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要切实建立并完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三结合的规划决策机制,注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形成规划编制的竞争机制,对重要规划,要组织进行公开招标,以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二是要突出规划的系统性。《***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等3个乡镇规划已经评审通过,***等11个乡镇规划也已通过评审,目前,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中。我们的建设部门要以调整充实后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加快编制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是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必须坚持“每一寸土地都要有规划的用途,没有规划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开发”的方针,决不能以个人意志改变规划,也决不能以规划迁就建设。要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依法追究责任。

(二)要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一是要强化精品意识。城市的每项建设工程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建设,尤其是沿街建筑更要认真把关。要大力推广新设计、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要注重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新建的每个区片、每条街道、每幢建筑,都要做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要注重建筑造型、色彩、风格的一致性和多样化,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造富有特色的建筑精品,形成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景观。二是要强化特色意识。特色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彰显个性、展示魅力的基本要素。一个城市如果失去了特色,也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己。我们***县城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境内五水汇聚,河流湖泊众多,***、**等群山环绕。因此,我们要围绕强化这一特色,进一步做好“显山、露水、透绿”的 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提高城区的绿量和绿化水平,为投资者和市民创造最佳的创业和人居环境。三是要强化实效意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实效。今年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搞好环城路配套、圈堤绿带建设、**、**出入口改造、城南大道和行政大道建设、环城北路东段、**南段治理改造等工程,加快****、****和****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积极筹建**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进一步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和落实好质量安全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四是要强化经营城市的意识。要把城市的每个组成部分都纳入经营城市的视野,包括一草一木,都是资源,每项资源,都应当产出效益。凡是可以推向市场的,都要积极探索,大胆进行市场运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现有基础设施和新建基础设施,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城市经营运作方式,通过产权出让、经营权转让、BOT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实现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变现和增量资产结构的优化。

(三)要切实强化高效能管理。优美整洁、清新舒适的环境质量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对外交往的第一品牌。我们要牢固树立“建管并举、以管为主”的思想,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多管齐下,尽快把城市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县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市容管理的通告》等重要文件,就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总的是要围绕治脏、治乱、治差、治丑、治暗的要求,突出违法建设、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美化亮化等方面的综合整治,搞好各入城口和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档次和水平。二是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要逐步建立并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以块为主,条条保证,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城市管理新体制。要本着“谁的辖区谁管理,谁的问题谁负责,谁的问题谁治理”的原则,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和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事事抓到底,确保城市管理工作取得实际效果。要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逐步建立统一的执法队伍和实行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变多家执法为综合执法,减轻群众负担,提高执法效果。三是坚持依法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的有关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城。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城市管理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亮牌服务,严格按照法定范围、法定程序、法定权限进行文明执法。要做到违法违规必究,对城区内的违章建设、违规车辆、乱倒垃圾、乱贴乱画等违法违规行为,明确执法责任,加大整治查处力度。要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热爱家园、珍爱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市民主动参与、支持城市管理工作。

(四)要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要把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与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始终,把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是努力塑造向上的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关键在于塑造起昂扬向上的城市精神,以此来影响、带动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抢抓机遇,东向发展,争先进位,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在全体市民中牢固树立起四种新观念,即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观念,顺时而为、乘势而上的新观念,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新观念,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新观念,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勇攀新高,争创一流,进一步在全县形成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求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塑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在城市建设中,要努力把***的文化底蕴都挖掘出来,并使之同现代文明有机揉合,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人文环境。三是塑造城市居民新形象。要切实注重发挥好广大市民在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人翁地位。要结合今年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力度,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陶冶市民道德情操,活跃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唱响“人人都是***形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口号,大力开展“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活动,提升广大市民的素质,形成凝聚民力的精神纽带和吸引外来创业者的宽容社会氛围,塑造***城市建设的精神文柱。

(五)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城市建设管理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作为我们改进工作的重点。一是改善居住环境。要努力克服重项目轻环境、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积极开展以绿化美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空气净化为重点的生态体系建设,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进一步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二是方便群众生活。对于道路、通讯、供水、供电、学校、医疗、便民市场及公厕、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定要通盘考虑,科学安排,加强协调,切实满足群众的需要。四是维护城市稳定。我们一定要把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与努力维护城市稳定结合起来,针对城市特点,及时妥善地化解各种矛盾,特别是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下岗分流、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更要慎重妥善处置,严格依法办事,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领导,形成各级齐抓共管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

(一)要切实提高领导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水平。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铺下身子,一抓到底。要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城市规划、组织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引导和吸引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努力学习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新鲜经验,了解现代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善于用新观念、新思路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水平。

(二)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采取一切宣传形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要充分借助新闻媒体舆论导向的主渠道作用,对搞好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意义进行深入持久地宣传,以进一步把全县上下的视线引导到城市建设与管理上来,把热情和干劲引导到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上来,真正使“爱我***、美化***”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篇8

关键词:城市林业;城市森林;概念;作用;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环境问题的突出,人类终于在大自然的惩罚下,认识到“城市发展必须与自然共存”,“回归自然”,“把森林引人城市,城市建在森林中”。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因此,大力发展城市林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走进城市对解决城市人口压力、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作用。努力发展城市林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1.1 基本概念

1962年美国首先使用“城市森林”一词;1965年,加拿大 Eric Jorgemen教授最早使用“城市林业”一词。并给学生开设城市森林课;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将城市园林、生态园林、花园城市等概念统一为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Erik Jorgensen指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②陈美高、黄奕(1994)提出“所谓城市生态林业是指根据森林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在促进林地产出的同时,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林业”。③刘森茂(1999)指出,“城市林业是城市内及周围的树木和相关植物的培植和管理,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需要,它是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中,充分强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④李吉跃、常金宝(2000)认为,“广义的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与空间环境、社会及商业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设计与合理配植、管理林木及其它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城市林业指建设、经营、利用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其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城市林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体现出人们更加重视生存环境,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

1.2 城市林业的内涵

现代城市林业内涵,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其中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应建设以林木为主体,森林乔木树种与其它植被(灌、草、藤、花) 复层共生、协调配置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绿化、净化、美化城市,满足城市居民对森林绿地的多种需求,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2 城市林业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城市林业与现代风景园林、传统林业、观赏园艺学都有所区别。①城市林业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它的宗旨是建造、经营、利用市区和郊区以树木为主体的,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包含公园、街头和单位绿地、垂直绿化和行道树、疏林草坪、片林、林带、草地、水域、花圃、果园、菜地农田等绿地,广泛参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系统的自我调节。②现代风景园林是在一定地域里,运用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领域。风景园林主要是建造和经营公园与花园,管理街头绿地和行道树,以取得城市的绿化、净化、美化、香化,以造景供游憩观赏。③传统林业主要是为了取得木材和其他产品,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与更新、木材与其它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林业的生产地一般在天然环境中。④观赏园艺学主要涉及庭园观赏植物、商业性花卉以及可供食用的植物的栽培,也是城市林业的重要组分之一。

总之,城市林业是风景园林的扩大与提高,使风景园林由园内走进市区和郊区农村,将人工景观和大自然的山川田园结合。而且城市林业比一般的林业具有更高的要求,是林业的升华和提高,由生产产品发展到美化和改善环境。

3 城市林业的功能作用

城市林业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多层次绿化,建设功能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绿肺功能) ,改善人居环境;而且也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森林植被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或有毒气体,杀灭病菌和病原生物,阻挡阳光、减少辐射热,降低噪音的作用。森林通过树冠和地被植物的截留、地被物的吸收与土壤的渗透作用,还可以大大减少和减缓地表径流量和流速,从而起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城市森林也可阻滞尘埃,增加空气湿度和负离子浓度,使空气更加清爽宜人。防风林带还可以降低风沙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

3.2 经济效益可观

城市森林可以提供木材和薪材以及非木材产品,城市城市花卉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森林还可以通过降低城市夏季温度而节省空调耗能,城市森林还可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森林旅游也是城市林业的创收大户,而森林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的热点,森林已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理想胜地。

3.3 社会效益显著

城市林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很广泛。城市森林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城市森林植物种类繁多,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它们又随季节和年龄的变化而得到丰富和发展。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色和果,冬天的枝干。不同搭配的树木能为人们提供四季鲜明的景观,使人心旷神怡。城市林业还可以增加城市的就业。

4 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城市绿地不断被侵占。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已经占用了大量的绿地。许多近郊的天然植物群落已被破坏。城市中的土地越来越少。

4.1.2 城市森林覆盖率不高。由于以前对绿地不够重视,阻碍了城市林业的发展。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在中小城市,市郊的扩建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结构松散,部分城市绿化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4.1.3 城市绿地分布不均匀。城市即使森林的覆盖率提高,也普遍存在绿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这样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不大。

4.1.4 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单一,生物多样性原则和生态学原理应用不够。从层次上看,尚未形成相互联系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系统。现有林地林分质量不高,防护能力弱,生态屏障功能不强。树种单一,结构单调,立体绿化效果差,难以充分发挥森林的效益。

4.1.5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城市森林在经营管理上,有时修枝抚育不及时,病虫害防治跟不上,浇灌不及时,加上生态环境不良,影响到城市林木的生长,降低了观赏价值和抗污染能力。

4.2 城市林业的发展趋势

4.2.1 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林业。各个城市都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立本地城市林业的类型、规模等。应该根据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等来建设城市林业,如北方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故北方所选树种应以落叶树为主。

4.2.2 注重生物多样性。森林保存的许多遗传财富是生物多样性的支撑系统。绿地数量是形成城市良好绿色环境的基础。但绿色数量的单纯叠加,不是城市林业的全部内涵,应选择与城市传统和环境氛围相协调的乡土树种,构造与城市地带性植被相一致的植物群落,以提高群落生存质量和稳定性,提高群落层次物候变化及搭配的丰富度,达到适宜的群落叶面积指数,并且有较好的景观价值。

4.2.3 城市林业的基础理论研究要增强。城市林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城市林业研究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本原则,以生态学原理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和整体上把握城市林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 对城市林业建设与发展理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生态等进行深入的基础性研究。

4.2.4 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各具功能的城市绿地呈均衡而各有重点的分布格局,才能构成高质量的城市林业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心区域的地域竞争愈演愈烈,只能采取见缝插绿的规划措施, 才能对城市环境起调控作用。所以高效的城市林业系统不是简单的成片扩展,而要求将农村绿地设计改造成为含有相当比例森林面积的近郊绿地。

4.2.5 大量高新技术将运用于城市林业的发展。城市林业借助于相关科技的进步与应用,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而拓宽其研究范围。当前,主要是生物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城市林木和花卉品种的育种和良种繁育、育苗技术等领域。现在各种基因工程(如基因重组、转基因等)、克隆等技术也运用到育种工作中来,丰富了城市森林的植物种类组成。(收稿:2013-03-13)

参考文献

[1]王义文.城市森林的兴起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1994,5(1):42-49.

[2]陈美高.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 1994,(1):58-60.

[3]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J].林业科学, 1995,31(5):460-466

[4]谢声信.浅谈林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城市林业[J].广东林业,1996,(4):18-21

[5]赵义廷.城市林业发展[J]. 林业资源管理, 1998,(4):44

[6]徐有芳主编.第十届世界林业大会文献选编[C]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7]刘森茂 关于城市林业的几点认识[J].林业经济问题, 1999,(5):40-43

[8]李吉跃,常金宝.新世纪的城市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 2001,14(3):1-9

[9]沈国舫.森林的社会、文化和景观功能及巴黎的城市森林.世界林业研究,1992,(2):7-12

[10]汪永华等.城市林业研究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01,17(1):40-44

篇9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风水;天人合一;应对措施

1 前 言

风水理论是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园林规划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将风水学应用到园林规划中也是从古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也就是说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就将风水问题考虑在内,从而形成了最古老的景观设计规划雏形[1]。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园林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当今的中国,传统信息浓厚,且风水问题深的民心。我们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科学的将风水问题与园林规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形成“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日益增强的精神文明需求。

2 传统风水理论的概述

园林绿化规划中植物风水学的运用是指我们在应对城市建设、住宅施工、坟墓选址等工程项目时,利用施工场地自身的环境特点,如,建筑物周围环境的自然形态、方位及流泉的形式、精气龙脉的吉祥程度和阴阳调和的优劣等作为参考依据,尽可能寻求地理环境好的园林规划方案[2]。风水理论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依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初,我国就建立了完善的风水体系,并将其分为了“形势宗”和“理气宗”两个派别。“形势宗”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寻龙捉脉”,既是通过对山川地形的研究,寻求与龙、穴、砂、水相配的地理环境,并对该地段出现的风水问题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应对。然而“理气宗”由于带有浓厚的占卜巫术成份,单纯的注重时辰的吉凶占卜与禁忌,使得其理论体系十分的空洞,逐渐被人们淘汰。所以“形势宗”则成为当时风水理论的主流,由于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体系,使得其在科学领域和美学领域都有很高的实用性,图1为风水吉凶方位运程示意图。

3 植物风水学的形成过程及基本理论

3.1 植物风水学的形成

在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确立后,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早期的风水指的是对村庄、住宅、宫殿以及墓地等地址的选取、朝向和布局,是为了寻求绝佳圣地而兴起的一门学科。此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西方国家对生态平衡的价值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其兴起的主要原因则是:工农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当地的环境、能源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所以,生态平衡受到了西方各界人士的关注[3]。与此同时,很多西方学者在进行生态平衡建设时,都希望结合人类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哲学等知识,将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程度与生态平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风水文化受到了世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我国,风水学对于植物的种植、规划以及选择而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绿化区域进行植物种植前,不仅要结合绿化区域自身的风水问题,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和颜色,同时还需要结合五行理论,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化区域的风水价值和观赏价值,增加植物的成活率。综上所述,生态园林科学是促进我国植物风水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3.2 植物风水学的基本理论

就目前而言植物风水学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根据现在的科学观念来分析,植物风水学中的很多理论都具有相对完善科学理论。比如,在风水学中有让植物“生旺”,以增加住宅财气之说,在当代园林绿化种植中也有着一定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只有为植物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才能有效的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当地居民的活力,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风水学对绿化区域的植物选择和种植,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如清《相宅经纂》中说道:“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邪”等,说明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吉凶,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4]。再有就是,“大树压门,无女少男”、“大树挡门,六畜不存”等说法已深入民心,如果再将水木种植在住宅之前,不仅会给居民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同时还影响着整个住宅内的采光效果,增加室内的阴气浓度,阻碍房间内的空气流通。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并非所有的风水学学说都是迷信的观点,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绿化区域自身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整个园林的观赏价值,促进该区域的生态平衡。

4 风水理论对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1)在我国古老的风水理论体系的支撑下,我国的园林事业取得了很高的观赏价值,园林规划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设计理念,枕山、环水、面屏等设计思维影响着整个园林的设计布局。例如,枕山需要枕在龙脉上,山势蜿蜒起伏,才有生气,方可达到兴旺发达的目的;对小环境进行园林规划时,主张“负阴抱阳”的观念,既是需要使整个规划区域处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自然环境中,进而使整个园林处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灵兽”模式之内,以增强园林自身的观赏价值,为观烧人员创造一个怡然自得的环境[5],图2为运用风水理论进行园林规划后的示意图。

(2)风水理论为我国古典园林的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主要表现为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时,通常重视的是对山川树木进行适当的改造,以促进该区域的审美价值,而不是待环境遭到破坏之后在对其进行弥补。也就是说,风水理论为园林设计工程师提供的是追求设计方案和谐的设计理念,以提高整个园林布局的均衡和优雅程度作为最终的设计目标。而不是单纯的考虑园林设计所带来的审美价值。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始终保持“虽为人做,宛若天凯”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严重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的探寻风水学与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内容,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

5 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园林规划和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我们只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施工工艺,结合“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对施工场地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作出综合的分析,最大限度的完善每项设计方案,进而优化整个园林的资源配置,在保障园林质量安全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俊红.现代园林绿化设计对植物配置的要求[J].中国园艺文摘,2011,(4).

[2]史丽娜,李璇.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1,(12).

[3]于希贤.人居环境与风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3,10.

[4]李玲,王衍祯.城市更新中的道路景观改造设计及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11~13013.

篇10

参加此次全区领导干部学习会,短短3天时间,我们先后系统学习了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业外包、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通过学习培训,我感到获益匪浅,既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工作水平,也有利于在广大干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一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任何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支撑。通过培训,我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城市管理的理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感悟了国内、国际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看到了我区、我们街道城市化建设水平与国内领先城市、国际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是拓宽了城市发展的视野。国内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成功的地方不胜枚举,值得借鉴。学习培训是借鉴先进理论、成功经验的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通过培训,我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掌握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举措,提高了战略思维的水平,增强了同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信心。

三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才能在动态中体现与时俱进,才能在发展中真正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我们在座各位带头学习,就会带动一大批,就会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就能达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四是提升了科学的工作水平。积累理论知识也好,拓宽发展视野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工作水平的提升,直接反映在工作的成效中。相信通过培训,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路将更清晰、决策将更科学、举措将更扎实,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将更高。

学以致用,学习培训的落脚点在于运用。*街道作为锡山主城区和无锡市城市规划的副中心,理应成为我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全区城市建设的表率。通过学习培训,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进一步创新理念,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工作,以下是初步的构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才能高水平、高品位。当前,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进入了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应该说,通过前两年的努力,*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已实现了全覆盖,为我们做深做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只有这样的科学规划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确保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城市规划中,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筹划、高层次运作、高水平管理,坚持富规划、强建设,细规划、快建设,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环境保障。要在深入理解和消化好现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在更高层次水平上,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产业规划、次分区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要按地块功能策划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以具体项目对上争取,赢得支持,努力使隐性的发展资源变成显性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功能性、服务性,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要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街道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主攻目标,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一是着力抓好重点片区的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以*路、*路、*路所合围的主要商业圈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抓好*社区*地块的功能定位和前期规划。二是着力抓好重点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社区睦邻中心的开工建设,加紧实施*社区商贸中心二期的建设,做好*和*社区睦邻中心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三是着力抓好环境建设。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设良好的地理优势、便利的交通优势、有利的商业优势等;一手抓软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服务咨询等,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