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节约用地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约节约用地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

篇1

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为继续强化科学用地观念,严格土地管理,进一步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规划源头管理,严格耕地保护

扎实开展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注重做好城市规划、村庄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耕地保护,从规划源头上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一)扎实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扎实抓好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建立好详尽的土地资源数据库,认真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及时组织开展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局部修改试点。要体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科学处置资源保护和用地保障关系,合理安排各类规划空间,从规划控制入手,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二)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年度计划管理。着力提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类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作为各类规划的重要指标。其它各类规划如涉及土地使用的,特别是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乡镇和村庄规划,要充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后对接完善。

(三)加快编制新农村村庄规划。强化村庄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作用,抓紧编制村镇规划,鼓励建设占地面积小、功能齐全的农民住宅,村级医疗、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提倡一楼多层、一楼多用,节约用地。

(四)认真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按“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的总体要求,落实好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政策规定,强化对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奖优惩劣,加大对破坏耕地、乱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强化现有建设用地管理,充分挖掘用地潜力

合理规划和节约使用好现有建设用地,加大对建设用地占而不用、多占少用行为的处置力度,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展建设用地开发复垦工作,强化农村土地利用管理,促进节约集约。

(一)加大存量闲置土地盘活处置力度。落实乡镇、街道存量闲置土地盘活任务,强化对乡镇、街道盘存挖潜工作的绩效考核,积极盘活存量、闲置建设用地。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凡土地闲置满二年的,依法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满一年不满二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收取土地闲置费(市政府原会议纪要和文件中有关闲置土地处置意见的相关内容不再执行);对尚未满一年或不属企业自身原因闲置的,由乡镇、街道提出回收政策并重新制订出让方案,按照一事一议报市政府联席会议审定。盘活后重新出让收取的出让金净收益全额返回乡镇、街道。

(二)积极开发利用废弃矿山和低丘缓坡地。逐步拓展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范畴,把废弃矿山地、窑基地及废弃公路、煤场等土地的盘活利用纳入工作重点,根据区位、面积等特点,有机开发,灵活利用,鼓励将废弃矿山、低丘缓坡地直接用于建设用地项目。制定完善废弃矿山、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政策,提高开发积极性。

(三)充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按照居住集中、工业集中和农田集中的原则,强化农村用地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私人建房用地管理。严格执行农村私人建房一户一宅和户均限额标准,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农民新建住宅,原则上使用本村内的空闲建设用地、调剂宅基地和低丘缓坡地的非耕地,鼓励原基翻建。落实好建新拆旧和先拆后建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城郊结合部村和其它行政村集中连片建造农民公寓楼。加强农村分散居住点的归并整合,严肃处理变相分户和乱占乱用行为,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

2、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依法、有序开展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通过典型引路和政策引导,鼓励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开展各项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和管理,严格农村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整治后的行政村建设用地总面积之和不得大于原有建设用地总面积之和。

3、大力开展宅基地整治复垦工作。进一步加强村庄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力度,每年下达以农村宅基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用地复垦任务。鼓励自然村整村拆迁、高山村移民,建立建设用地异地有偿代垦和建设用地复垦与年度用地计划下达、经营性用地出让捆绑保障机制,适度调整指标回购价格,增强村、镇开发利用建设用地的积极性。

三、强化工业用地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市的产业政策,提高工业项目用地准入门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

1、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投资项目管理。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及调整产业结构项目的用地比例,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严禁向淘汰类工业项目供地,从严控制限制类工业项目供地,优化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运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供地。对禁止类项目,发改、经贸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

2、强化项目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在安排和引进项目时,要对项目的选址和用地规模、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充分论证,优化建设项目用地方案。在各类建设项目规划编制、审批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等前期方案审查阶段,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因城市建设需要对已出让用地的规划指标进行调整时,原则上不得扩大用地规模,应通过适当提高容积率的办法压缩用地规模。

3、鼓励拓展地下空间。树立新的资源观念,提高对立体空间资源的认识。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研究。在保障人防、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和消防要求的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安排市政配套设施,鼓励项目建设单位对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鼓励工业项目开发建设地下空间作为地上建筑配套或附属设施。

4、提高存量工业用地利用率。积极鼓励企业对现有工业项目加大投资力度,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对原出让或划拨的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经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生产项目,利用现有厂房加层或翻建多层厂房的新增建筑面积,在市政府已定奖励政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建设项目集约用地管理的意见》(虞政办发〔2004〕202号)基础上,再予以每平方米20元奖励;在城镇规划区非化工企业内,利用现有绿地和行政办公设施建造民工公寓可适度放宽。压缩现有绿地或利用空闲土地新建生产厂房,且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指标符合省、市规定的,增加建筑面积部分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和城市配套费,再予以每平方米30元奖励。奖励政策在乡镇、街道和“两区”审核的基础上,报发改、经贸、规划、国土等部门认定后,由经贸、财政部门负责兑现。

(二)进一步提高供地门槛

1、强化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容积率严格按照《浙江省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修订)》的规定标准执行(工业建设项目供地控制指标详见附表)。除特殊行业项目外,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不得低于1.0,无行业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用地,应建造3层及以上多层厂房,一般不得建造单层厂房。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从严控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建筑面积不得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0%,绿地率除特殊行业外,原则上不得超过15%。已公开出让成交的地块建设单位在审批项目和办理规划手续时,凡容积率、绿地率、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例等指标不符合出让要求的,发改、经贸、规划、国土等部门不得办理项目立项、规划、用地审批等手续,待调整到位后办理手续,影响建设周期的由企业自负责任。对占有多处土地的同一企业,其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的、项目已建成或在建但投资强度、容积率低于规定标准的,严格控制新增用地。

2、明确项目投入产出要求。工业项目在投产后的第一个完整生产年度内投入产出比(即年度销售收入与项目固定资产总投入之比)应达到1:1以上,亩均工业产出值(项目年度工业生产总值/项目总用地面积)应达到相应规定要求。未达到要求且能核减用地面积的,应予核减并按原出让价格收回,不能收回的,暂停办理房产登记,待限期追加投资、提高土地产出率后,再予办理房产登记。

3、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区域出让最低价标准。根据虞政发[20*]66号文件规定,从20*年1月1日开始按调整后的工业用地区域出让最低价执行,全市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不得以土地取得来源不同、土地开发程度不同等各种理由对规定的最低价格标准进行减价。

4、建立工业项目供地与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捆绑考核机制。根据区域不同情况,由经贸、国土等部门会同乡镇、街道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区域考核标准,将土地供应与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挂钩,特别是将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和存量土地消化利用情况挂钩,建立长效的评估激励机制。对土地集约利用度较高的地区,倾斜安排下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对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未达考核标准的地区,暂停办理该地区的用地审批手续,或相应核减用地指标。对工业用地公开竞买的申请人,原已在*市内取得工业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发改、经贸、国土等部门要对该企业原厂区土地开发利用指标进行综合考评,达到规定标准方可确认报名资格。

(三)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管理

1、完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合同条款。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补充条款。工业项目动工期限统一调整为成交确认之日起6个月。成交后12个月竞得人未能按规定办理规划、立项、环评、安评、用地等审批手续的,取消竞得人资格,不予退还竞买保证金,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用地面积15亩(含)以下的建设期限为18个月,30亩(含)以下的建设期限为21个月,75亩以下建设期限为24个月,75亩(含)以上项目建设期限为30个月(建设期限包含动工期限)。因规划调整、土地交付等不属企业自身原因及一些不可抗力造成延期的项目,经乡镇、街道、两区审核后视情予以延长建设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对其他已经动工建设但因企业自身原因未能按期完工的项目,视情予以延长预约土地证有效期,建设期限仍按原执行。

2、严格控制工业用地改变用途。工业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如遇城市规划调整,应在终止原项目后,依法收回土地,并根据新的规划用途重新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对城市规划已明确可调整为经营性用地的工业用地,地上建筑由建设拆迁部门实施拆迁,土地以招拍挂方式重新出让。未经批准擅自改变规划审批用途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会同规划、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3、规范完善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行为。鼓励因企业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需要进行的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但必须达到规定投资额的25%以上(不包含土地价款),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要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实施前期审核把关;对行政划拨、拆迁安置企业协议出让和近期城市建设需要进行整体改造区域的工业用地转让,必须经所在地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或杭州湾*新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先行审查,方可到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办理相关土地、房产转让手续。对不符合法定转让条件或城市建设改建区域的工业用地及其房产,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四、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经营性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提高经营性用地利用水平,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强化对“城中村”改造的引领和管理,“城中村”集中改造采取组团公寓式安置。

(二)切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节约集约程度。编制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充分考虑各类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相互补充,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建设。严格控制基础设施用地规模,优化设施方案,原则上执行城市公建项目建设用地定额下限标准,尽量少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进一步调整城市规划区、“两区”、中心镇集镇主干道路和新农村建设道路设计标准,严格控制道路宽度,在符合道路交通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缩减绿化带用地标准,减少道路带征土地面积,节约新增土地。

(三)着力提高经营性用地项目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编制经营性用地年度出让计划,提倡使用存量闲置土地实行经营性用地出让。鼓励经营性用地向空中要土地。加强经营性用地项目的在建监管和验收管理,明确合同履约权责,严格验收标准,加强对超期限建设、不符合控制指标建设的处罚力度。

五、进一步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保障措施

制定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明确推进目标、推进重点和保障措施,落实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的各自责任。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专项规划的实施和跨部门的协调推进,对有关体制、机制、政策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充分衔接。明晰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和个人节约集约用地的义务和权责,提供有利于企业、社会团体和群众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公共服务平台。

篇2

各地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保护耕地,缓解土地供应矛盾,保证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全面准确理解把握国务院和省政府《通知》的精神实质、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各项节约集约用地措施,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规定,全面提高我市土地利用的总体水平。

二、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确保建设项目的合理用地

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通知》要求,积极研究促进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政策措施,确保各类建设用地的总规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使用计划的安排,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要全面贯彻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方针,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引导和鼓励适宜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

三、认真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工作,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认真组织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到位,按期完成调查任务。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工作,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利用强度、综合承载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对低效利用的土地和空闲、闲置土地,要明确利用方向,采取措施促进土地提高利用的效率。

四、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保证闲置用地清理工作的落实

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通知》要求,全面开展辖区内闲置土地清理,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和征缴增值地价等手段,督促用地单位按照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约定开发使用土地。

对于违反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约定,构成闲置用地的要依法进行处理。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对逾期不收回的,市人民政府将予以直接收回,并纳入本级政府土地储备。

对于已经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各地要加大供应力度,确保符合土地供应条件的建设用地在**年5月底前完成供应,避免因土地供应不及时造成土地闲置。

**年5月15日前,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将各辖区内的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情况和新增用地的供应情况向市政府进行专题报告,并抄送市国土资源局。

五、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供应管理,规范土地供应行为

合理控制国有建设用地出让规模。所有出让土地应根据土地供应及建设情况,合理控制出让规模,缩短土地开发期限,杜绝囤积土地行为。要严格控制单宗土地出让面积。对于成片开发建设的土地,要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分片供应。

凡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超过100亩以上,其他单宗地开发土地面积超过200亩以上的,土地供应方案须按省政府《通知》要求,先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完善和规范国有建设用地出让行为。严格按照《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39号令,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竞价出让工作程序,并按程序组织实施。

各区县应认真编制出让年度计划,报同级政府批准后上报备案,并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和按出让计划组织实施。竞价出让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所确定的时限和范围出让公告,不得减少期限和缩小公告范围,所有出让活动必须在规定时间和地点举行,不得擅自调整。

出让用地应当建立集体研定制度,设立土地市场管理机构,审查和批准土地出让方案。在集体审定出让方案时,规划部门除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外,还应当明确项目实施的开、竣工时间以及建设期限。项目的开、竣工时间以及建设期限国土部门应当在出让文件中予以告知,并在出让合同中载明和设定违约责任。

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秩序。严格执行净地交易制度。凡拟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必须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熟地。出让时必须做到土地权属清楚、面积准确、规划条件明确,且完成征地拆迁安置补偿。

继续完善和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将所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竞价出让活动集中在交易市场内进行。认真落实国有建设用地出让规范,坚持出让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防止竞买人之间恶意串标、围标,或者采取其他非法手段冲击土地交易场所,扰乱土地市场秩序。

严格执行竞买保证金和首付出让金比例。投标人、竞买人交纳投标、竞买保证金原则上不得低于该宗地市场评估审定价的20%。首付出让金所占出让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60%;全部土地出让价款应当在60日内缴清。特殊情况需延期的,应经土地市场管理机构批准。

强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监督。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收支两条线管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其国有土地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支出一律通过财政预算予以安排。

完善土地市场的准入监管,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对有非法占用土地、非法转让土地、恶意串通参与土地竞价出让和闲置土地等违法违规记录,以及拖欠土地出让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取消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竞买资格,并适时列入“黑名单”范围,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并在三年内禁止其参加黄山市内竞买活动。

加大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后的监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规划、建设、国土、发改等相关部门,在全面清理在建项目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加大监管力度,保证项目按期完成。规划部门应当做好规划条件执行情况的监管;建设部门应当做好项目建设进度的监管;国土部门应当做好建设用地的监管;发改部门应当做好项目投资强度的监管。

篇3

关键词:土地;集约;闲置;规划

中图分类号:[Z-0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64-1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供应与保障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这就要求必须不断强化土地管理方法和措施,对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布局、开发次序做好统筹安排,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坚持依法保护和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当前土地利用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但就是存在这种严重状况,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还未能提高,没能发挥土地利用的潜力,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

1.1 县域土地利用低下

我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县域所占有的土地面积又是整个国家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四以上,所以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1.1.1 县市政府发展思想畸形 一些领导考虑政绩和利益,进行大搞开发和建设,低廉的土地取得的成本不足以让开发商学会合理节约利用土地,使一些土地浪费严重。

1.1.2 政府职能欠缺导致土地利用低下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对土地批后未进行有效地跟踪管理,同时受地方利益的影响,相关部门的职能未能发挥其实质性作用,没有形成有效的批后集约利用体系,供地环节中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未进行实际量算,所以存在许多职能管理漏洞,造成土地利用低下。

1.2 规划不合理导致土地利用混乱

由于历史的遗留原因使城区、乡镇、村屯规划混乱。现在由于规划意识淡薄等原因使一些建设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使一些土地由于规划原因处于低效利用或不合理利用状态。特别是旧城区长期得不到改造,使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1.3 闲置土地增多耕地减少

闲置土地增多主要是旧城区用地未得到开发和利用,破产的工业用地长期得不到利用,处于荒废状态。由于种种原因批后未建都是使土地闲置的因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造成农村房屋闲置,村镇企业倒闭形成大量的土地得不到利用。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建设,而闲置的土地不进行开发利用,要新占耕地进行开发建设,势必使耕地逐年逐渐会减少,建设用的增多,这就形成了要发展与保护耕地红线之间的矛盾。

2 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建议。

由于当前社会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那么克服种种不足就是现在乃至今后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下面就其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下几点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建议:

2.1 要严格规划,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科学的规划是集约用地的前提,是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的有效手段。首先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现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持续性,依据规划调整好各类用地的供地需求,政府部门依据规划调整好用地思路,确定土地集约节约用地新理念,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法,明确各类用地供地的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予供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以规划做好农村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2 加大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树立土地长效的集约利用观念,对建设用地与耕地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方便经营生产,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建设用地作用,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减少耕地的占有量,保证耕地红线。

2.3 创新机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真正显化土地资源价值。

2.3.1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耕地转用总量,保证耕地的总量;严格控制增量,农用地转用和征地规模与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建设相适应,并与开发建设的速度相适应,树立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经营理念。

2.3.2 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集约利用的力度 社会的发展,土地需求量增大,供地与增量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存量土地弥补增量土地的现实需求,有效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所以就需要对城乡大量的闲置土地进行盘活,整理,挖掘潜力,使其再开发利用。加强控制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盘活城区建设用地,促使零星闲散地块充分利用,拓展闲置土地发展空间。

2.3.3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法规,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一是制定从严审批政策,从严管理政策。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建立鼓励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机制,形成土地市场公平、合理、有序的作用。二是制定土地利用的监督检查制度,依据相关制度对建设用地进行监督检查,打击投机倒把,防止批而不建,跟踪监督土地利用环节,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发生。

2.3.4 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以地价为杠杆,实现对土地经营监管调控,不同区位不同地价,不同用途不同地价。地价管理从有利于规划建设发展的方向调整,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2.4 强化农地、废弃地整理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要积极争取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合理确定整理地段,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整理低产地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篇4

近些年来,我市各地积极兴办工业园,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呈现出加快崛起的势头,成效十分显著。但在工业园和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一是低效用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项目规划审批时,投资额报得很高,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个亿,项目实施后投资额大为缩水;有的进来时说是工业高科技项目,结果是简陋作坊低层次加工,甚至在那里养鸭养猪;有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想方设法变更规划,将工业用地转为经营性用地,待价而沽;有的将廉价拿到的土地,少部分用于生产,大部分则“退二进三”。目前工业园区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宽打宽用,一层厂房居多,项目配套面积较大,建筑容积率和投资强度都比较低。

二是闲置土地比较多。征而不用,开而不发,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少数投资商原本手里没有实实在在的项目,通过虚报和包装项目进行囤积土地,谋取暴利。国内有关专家分析指出,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一些投资商巧借各种名目,打入二三线城市展开新一轮“圈地运动”。

三是违法用地有禁难止。尽管相关法规对土地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置办法,但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发现容易制止难,清理容易处置难”。在供地环节,虽然要审查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但企业取得土地后,达不到报批时的标准,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也无有效的制约措施,监管难以到位;在建设过程中,职能部门只能发《停工通知书》,常常有禁难止,甚至出现“停工通知书”下达后变成“催工通知书”,违法建筑一夜之间成为既成事实。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不仅人为加剧了供地紧张的矛盾,更为甚者,政府花血本建起的园区投资大、回报少,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益,长此以往,地方财力不堪重负。

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节约用地就是节约开发成本,节约用地就是节约地方财力,节约用地就是节约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切实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土地是财富之母,发展之基,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土地闲置浪费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国家对土地的调控越来越严,20xx年初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用地的通知》。要通过不断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国土资源管理的国策意识,“珍惜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教育各级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土地法制意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第二,严把立项规划管控关。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功能,主要用地指标及用地布局的安排,必须服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专项规划,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抵触的,都必须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修订,防止各行其是、随意扩大用地规模的情况发生,确保用地合规、合法、合理。要着眼长远,从招商源头入手,变饥不择食的招商引资为资源节约型的招商选资,更多地引进占地少、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项目,以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

第三,严把投资强度关。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出台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标准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项目供地数量。按我市目前规定,工业项目用地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60万元,凡是没有达到投资强度的项目,不得超标准审批供地;项目实施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标准和容积率的,应追究相关违约责任。有关职能部门,应探索建立批前审查、批中会审、批后跟踪、建后验收的土地使用全程监管机制及批后土地使用评价机制。同时,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列入供地的建设项目,通过逐步提高土地价款、增加投资强度,以及完善税收征管等措施,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的提升。

篇5

在保护耕地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的基础上,如何更节约集约地使用土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对产业进行分类并合理制定供地标准?……安徽晒出的土地“账本”也引发社会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不管每年的土地指标有多少,各个地方都会喊着不够用,片面将供地规模扩大和城市扩张等同理解;另一方面,一些借‘花园工厂’、‘烂尾楼’之名行圈地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安徽农业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所长於忠祥教授对时下的土地“怪现象”深感忧虑。在其看来,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并引入科学合理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已迫在眉睫。

寻找“理想值”

在於忠祥看来,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有双重含义。

节约利用土地是指在土地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合理确定城镇扩展范围,尽量减少增量土地、挖掘存量土地,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而集约利用土地则意味着以提高经济社会总体效益为目标,以现有生产技术水平和生活设施为标准,在满足生产和生活水平健康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简而言之,节约集约用地既侧重‘量’也侧重‘质’。”於忠祥解释说,除了土地利用减增量挖存量之外,更要关注土地是否能够可持续的利用,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忽视,“在土地指标流转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流转指标,更要关注指标背后的土地,流转的土地是否具备相同的肥力,是否适合农业的发展,是否能持续地供给使用。这些都是问题。”

於忠祥告诉记者,在对安徽众多地市的走访中,他一直试图找到一个“理想值”对当地建设用地潜力进行评价。

而这一“理想值”可以被视为判断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的重要参考。

通过调研,於忠祥得出的结论是安徽的土地资源至少还有三分之一的潜力可挖,这也意味着在目前的基础上,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方式还能再造三分之一个安徽。

在如何界定土地利用“理想值”方面,於忠祥引入了“粗放边际”和“集约边际”这两个概念。

据其解释,粗放边际就是对土地投入的最低限度,表现形式主要为低投入低产出的掠夺经营;而集约边际指的是对土地投入的最高限度,主要表现为当对土地的投入超出土地的承受能力时,也得不到高额的土地报酬。

“粗放经营在农业中表现为盲目开垦荒地,掠夺地力,最终会导致水土流失,环境退化,在工业中则表现为盲目扩大面积,低矮厂房零散布局等。在这种阶段,土地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而要禁止扩大土地的利用面积。”

而集约边际则是另一个极端。超过集约边际之后,即使继续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也会受土地承受能力的限制,其转化能力和经济能力都会下降。此时,就需要扩大农用地面积,城镇的发展也需要适度和理性的扩张。

“土地利用的‘理想值’应该是介于粗放边际和集约边际之间的,也是一个动态的数值,会随着社会发展、技术提高等变化。每个地区的‘理想值’都不相同,而找到这样一个数值对各地区的土地合理利用是非常关键的。”於忠祥分析说。

管而不死

除了探讨界定土地节约集约的衡量标准之外,於忠祥认为实现路径也同样重要。

他建议,将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在实处,必须:一、突出规划的引导,约束和控制地位;二、在实现配置的同时,辅以适度的政府管制;三、要利用经济杠杆,迫使土地利用者自觉地节约集约用地;四、严格政府审批程序,从源头上打造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环境。

於忠祥进一步解释说,发挥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意味着安徽省各地要结合自身区位及资源优势建立完善的用地体系。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调控作用,对工业、住宅等进行清晰地区分。

“土地供应是非常有讲究的。各地区在落实产业导向政策的同时,应将产业项目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对限制类项目有条件供地,对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供地,即使是鼓励类和允许类项目也要制定不同的供地标准,对用地规模过大的项目要采取分期供地。”於忠祥如是说。

政府的适度管制也被於忠祥视为土地市场配置中必不可缺的环节。

他建议政府在营造用地者公平竞争的同时,要做到管而不死,保证土地以市场价格出让。其次在城镇整体规划的开发实施、土地督查、加强建设用地年度供需平衡,杜绝开发商囤积土地、开放搞活二级土地市场等方面政府也应多做尝试。

“我们在调研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企业借‘花园工厂’‘烂尾楼’之名行圈地之实的现象,土地价格低的时候他们将土地囤积起来,等到土地价格上涨的时候再卖出去,这种方式既不利于土地市场的稳定,也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

於忠祥建议国家应征收不动产税,对粗放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闲置土地等情况分类征税。此外,也可以在减少增量土地,挖掘存量土地方面多做尝试,逐渐提高增量土地投资的收益补偿和土地转用后生态功能损失补偿,利用经济杠杆迫使土地使用者在挖掘存量用地上下工夫。

此外,於忠祥还认为应通过建立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跟进、节约集约用地经验引进、合理的利益分配及节约集约用地奖惩等五个机制来规范土地的使用。

篇6

一是低效用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项目规划审批时,投资额报得很高,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个亿,项目实施后投资额大为缩水;有的进来时说是工业高科技项目,结果是简陋作坊低层次加工,甚至在那里养鸭养猪;有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想方设法变更规划,将工业用地转为经营性用地,待价而沽;有的将廉价拿到的土地,少部分用于生产,大部分则“退二进三”。目前工业园区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宽打宽用,一层厂房居多,项目配套面积较大,建筑容积率和投资强度都比较低。

二是闲置土地比较多。征而不用,开而不发,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少数投资商原本手里没有实实在在的项目,通过虚报和包装项目进行囤积土地,谋取暴利。国内有关专家分析指出,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一些投资商巧借各种名目,打入二三线城市展开新一轮“圈地运动”。

三是违法用地有禁难止。尽管相关法规对土地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置办法,但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发现容易制止难,清理容易处置难”。在供地环节,虽然要审查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但企业取得土地后,达不到报批时的标准,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也无有效的制约措施,监管难以到位;在建设过程中,职能部门只能发《停工通知书》,常常有禁难止,甚至出现“停工通知书”下达后变成“催工通知书”,违法建筑一夜之间成为既成事实。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不仅人为加剧了供地紧张的矛盾,更为甚者,政府花血本建起的园区投资大、回报少,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益,长此以往,地方财力不堪重负。

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节约用地就是节约开发成本,节约用地就是节约地方财力,节约用地就是节约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切实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土地是财富之母,发展之基,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土地闲置浪费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国家对土地的调控越来越严,2008年初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用地的通知》。要通过不断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国土资源管理的国策意识,“珍惜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教育各级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土地法制意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第二,严把立项规划管控关。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功能,主要用地指标及用地布局的安排,必须服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专项规划,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抵触的,都必须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修订,防止各行其是、随意扩大用地规模的情况发生,确保用地合规、合法、合理。要着眼长远,从招商源头入手,变饥不择食的招商引资为资源节约型的招商选资,更多地引进占地少、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项目,以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

第三,严把投资强度关。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出台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标准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项目供地数量。按我市目前规定,工业项目用地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60万元,凡是没有达到投资强度的项目,不得超标准审批供地;项目实施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标准和容积率的,应追究相关违约责任。有关职能部门,应探索建立批前审查、批中会审、批后跟踪、建后验收的土地使用全程监管机制及批后土地使用评价机制。同时,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列入供地的建设项目,通过逐步提高土地价款、增加投资强度,以及完善税收征管等措施,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的提升。

篇7

关键词: 用地观念;土地;节约;集约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19-0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水平的高低是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集约增长方式的重要尺度。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强调“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切实转变用地观念,科学规划用地”。显然,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之重。

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东西帮扶、突破菏泽”工程的推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鄄城县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县把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用地观结合起来,把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破解这一矛盾的突破口,不断完善集约节约用地机制。据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1998年全县耕地面积66821.33公顷,2008年66942.52公顷,十年间耕地增加121.19公顷。在各项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中保持了耕地总量稳中有升,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的新路子。

一、主要措施

我县在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根据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围绕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按照“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合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实行了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的方式,并强化了行政、经济等措施,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政府主导,政策引导

自1998年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特别是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来,我县认真执行《鄄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对于耕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主动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深入开展内涵挖潜。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国土、财政、农业、建设、林业、水务、环保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土地的规划、开发、保护和利用,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网络。县政府把耕地保护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一项重要内容,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定期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提高了各级依法用地、节约用地的自觉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0年以来,县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的文件,从政策层面调动内涵挖潜工作积极性。先后制定了《全面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意见》、《闲置土地管理办法》、《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有关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努力限制乡(镇)村建设规模,避免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引导立足存量资源,开展内涵挖潜,走资源节约型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我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点,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解决了发展经济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主要存在以下典型方式:

1. 耕地的节约集约

我县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保护耕地的意识明显增强,政府把耕地保护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在非农业建设用地选址时,首先考虑是占用耕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到了能用未利用土地的决不占用耕地,能少用耕地的决不多占耕地,耕地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十年来,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中节约耕地105.6公顷;另外在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全县未出现荒芜耕地的现象,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

2. 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农村居民点大多是在原来小农经济基础上自发形成的,部分村庄分散发展,村庄布局混乱,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较差,土地占用量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开展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群众多年的愿望。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山东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的规定,结合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镇用地增加相挂钩的政策。我县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对全县部分村庄进行了建设用地整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旧村改造试点。引马乡作为全县旧村改造试点,自1991年以来,历届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全乡共有49个自然村,目前40个自然村全面完成旧村改造,实现了排房化,村内安装了路灯,通上了柏油路和修建了下水道,铺设了自来水。基本形成了5院5化:敬老院、卫生院、幼儿园、文体大院、农机大院;5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乡耕地由原来的2706.07公顷,上升到3313.33公顷,净增耕地606.66公顷,每年土地收益增加1000多万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走上了通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2)回填空心村。如红船镇温刘庄、彭楼镇周洼村都是典型的“空心村”,村庄内空外撑,土地利用率低。两村都采用回填“空心村”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农村居民用地困难,具体做法是:由村集体将村内空闲地、废弃宅基地和超标准宅基地统一收回,按照村庄规划和“一户一宅”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户重新安排宅基,仅对村内个别妨碍村庄规划的住宅限期拆迁,既解决了住宅困难,又没有占用耕地,同时也避免大规模拆迁。今年以来,红船镇温刘庄回填“空心村”36户,利用起村内坑塘,节约耕地1.33公顷;彭楼镇周洼村利用村内空闲地安置村民21户,并结合退地复耕,增加耕地4.12公顷。

目前,回填“空心村”是我县农村村庄节约集约用地主要的方式,我县不少地方都采取将村内土地统一收回,统一安排的方法,限制村庄规模膨胀,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集约用地。

(3)建设中心村。李进士堂镇有9个自然村位于黄河滩区,近年来逐渐进行了整体搬迁,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村村相连、路路相通的中心村。原来的旧村址进行了全面复耕,占用耕地和复垦耕地相抵后,净增耕地64.37公顷。目前,我县沿黄乡镇滩区群众,实现了滩区村庄整体搬迁,基本上完成了旧村址的复垦工作。

(4)关闭复垦粘土砖瓦窑场、充分利用窑场废弃地。我县原有粘土砖瓦窑场127处,占地面积达565.67公顷,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每年毁坏耕地266.7公顷,成来了毁田大户。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停粘土砖瓦窑场的要求,自2006年以来,我县加大对砖瓦窑场的治理力度,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窑场,以及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低效窑厂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全县共关闭砖瓦窑场57个,腾出土地207.1公顷,复垦形成耕地123.5公顷;还使菏泽九洲生物肥料有限公司、菏泽黄河纺织有限公司、鄄城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等七个项目在原窑场废弃地上建成并投产,节约耕地83.6公顷。

3. 国有闲置、低效用地的节约集约

我县原有二十五个乡镇,1990年精减合并后变成十六个乡镇,被撤并的九个乡镇驻地的国有土地大量闲置,面积达253.8公顷。几年来,全县共有86家企业采用出让改制、扩建等方式,充分利用闲置、低效土地,解决了企业用地难的问题,实现利税2.36亿元,实现了土地利用方式的新转变。如西双庙乡利用原粮所,引来鄄城亿达发制品有限公司投资3700万元,梁屯乡利用原乡政府引来菏泽木森木制品有限公司投资建厂,投资2650万元,招收当地农民工160人,从事家俱生产。鄄城镇利用原丝绸厂,引来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建成阳光花园小区。现在全县闲置、低效土地部分得到了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仍然遇到不少问题,主要是:

(一)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大量耕地,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难度大

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取决于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生产方式和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群众水平受能力等因素,由于我县经济水平较低,实施困难较大。

(三)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成本较高

利用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投入较高,土地开发、补偿费用较高,实施比较困难。

三、对策和建议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发展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保护耕地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土地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土地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在遵循国家土地法规的前提下,完善地方配套法规,推进土地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健全土地执法体系,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从根本上遏止执法违法现象的发生。

(二)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各项节约集约用地措施落实。

(三)强化土地市场管制,逐步建立土地市场秩序,形成土地市场机制,保证市场公平竞争,运用价格杠杆调控土地市场,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

(四)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引导使用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地。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氛围,逐步提高全民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

总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政策和社会经济现状等诸多因素,需要政府统筹、各行各业参与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2] 邵继樟.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经济发展[J].浙江国土资源,2009.25(5).

篇8

关键词:新时期; 土地管理; 建议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集约与节约用地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健全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综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一要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重点做好基本农田划定和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快建设国家标准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健全耕地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民住宅要先行安排空闲地,加快旧村和“空心村”改造,鼓励农民向中心村、小城镇聚集。改革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坚决执行一户一宅政策,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数据库,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网络传输系统,把保护耕地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地块,做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

二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各级政府要制定和重新审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指标,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划定城镇建设用地“红线”,限制城镇建设过度扩张,走集约化城镇发展道路。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开发,对全国各类存量复垦土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复垦旧城区、空闲地、废弃地等。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针对不同产业土地配置效率和不同区域主体功能的差异,明确不同产业用地的先后次序,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用地,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地、高污染产业用地。

三要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前提。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始终坚持“姓农”,绝不能以流转为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务必做到土地流转不流失。必须坚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农村土地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农民享有土地流转自、流转方式选择权和价格收益谈判权等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评估制度,规范流转手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地方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流转长远规划,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加强土地流转过程的规范管理,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防止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四要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土地增值收益公平惠及各方。遏制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将土地收入由原来地方政府自行支配的预算外收入,全部或部分纳入中央统一掌管的预算内国税收入,从根本上弱化地方政府与土地的利益关系。改革和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强土地增值税收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在抑制土地投机、规范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逐步把原来一次性收取70年或50年的土地出让金,改为缴纳浮动的土地使用年税制。规范征地程序,明确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不同实施办法,公益性征地要严格依照论证、协商、听证、裁决、审批等程序确定,绝大多数居民不同意征地拆迁的不能强征强迁;经营性用地要严格按照市场运行机制操作,让当事人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权。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各种补偿方式,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对被征地拆迁的居民进行妥善安置,解决好他们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要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土地管理配套措施和体制机制。尽早对《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进行相应修改,突出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严格界定“公共利益”征收土地的适用范围,坚决制止滥用征地权。同时加强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忧患意识和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自觉性。加强全国土地监管信息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土地监管网络信息系统,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对土地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全方位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节约用地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惩处措施,对违规建高尔夫球场和高级别墅的要严肃查处。大力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有关土地管理法规必须严格执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变通。建立健全土地和耕地定期检查、动态巡查、不定期抽查责任制,及时发现问题,对重大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要严肃追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总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预防各类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增强主动性,在落实上增强责任感,真正地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用地观念,特别要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节约集体用地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宣传到组入户,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变成全社会共同责任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梅旭龙;新形势下乡镇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浙江国土资源》2008年第7期

篇9

各级政府要按照节约用地要求,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紧安排建设用地增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全面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把建设用地的思想统一到严格土地管理上来,把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观念统一到节约用地上来。

二、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严格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

(一)要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级政府在组织编制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过程中。各类相关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二)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

(一)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经营性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不得擅自调整。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拟订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对现有工业用地,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工业用地,要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通知》国土资发〔〕24号)规定的容积率、建筑系数、投资强度、绿地率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等指标。鼓励企业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经依法批准建设多层厂房。

(二)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房的比例不得低于70%优化住宅用地结构。住宅用地中。

(三)强化用地合同管理。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未按土地出让合同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证书。

(四)将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及时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市、县(市)政府要加大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各地要根据实际采取无偿收回、依法没收、有偿收购等方式。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今后,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都要争取实施“净地”出让。

(五)国土资源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加快建立建设用地使用评价制度。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情况、利用强度和综合承载能力等进行普查评价,重点对各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估,核查后结果向社会公示。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开发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四、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一)整合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依据规划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鼓励整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要按照依法、平等互惠、自主自愿的原则。提高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按照镇、乡、村规划,依法批准农民住宅建设用地;农民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当地政府要鼓励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而购买空闲住宅。

(二)加强宅基地管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把农民宅基地用地审批关,建立农民住宅信息动态查询系统。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面积建房。要建立农村人口、家庭、婚姻、住宅情况的信息库和动态查询系统,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建设住宅或购置宅基地、农民住宅及“小产权房”土地承包经营者不得以建设农业生产看护房名义建设住宅和别墅。

五、严格监督检查。

(一)作为建设用地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检查验收意见,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或者检查验收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二)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管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监察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要督促用地单位及时充分利用土地,或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合同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同时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全面防范企业“圈占”土地,防止产生新的闲置土地。

篇10

(一)改革创新原则。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二)集约高效原则。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严格用地标准、准入门槛和绩效考核,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开发原则。统筹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矿山生态保护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加强绿色矿业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力。

(四)成果共享原则。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统筹各方利益,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一)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明显优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总规模以内,城镇村用地结构和布局达到规划确定的目标。

(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识明显增强。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全民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新风尚。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复合利用、立体利用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

(四)矿产资源生态开发和保护水平明显提升。所有矿山企业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先进水平,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明显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矿山地质环境逐步改善。

(五)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突破,不断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政策制度,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激励约束、评价考核等节约集约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坚持惜土如金,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管控。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红线,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类规划,确保规划的协调一致。加强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底限,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

(二)坚持向内挖潜,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深入推进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闲置土地发现不留死角、处置全覆盖。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实施“零地技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经营,支持小微企业通过利用存量土地、租赁标准厂房等途径解决生产经营场所。认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三)坚持奖优罚劣,着力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用地,严格新建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益。将单位GDP地耗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县域经济考核,确保全州单位GDP地耗水平超额完成省定“十三五”目标。强化土地利用综合监管,落实土地动态巡查制度,保持五年累计供地率不低于65%。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4项创新试点。

(四)坚持主体责任,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和速度;做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建立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断提高。

(五)坚持齐抓共管,深入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水利、交通、村庄建设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放大效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新农村建设。创新土地整治建设模式,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工作试点,积极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国土生态整治和矿山复绿工程,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统筹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重点完成全州“三区两线”(“三区”指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两线”指交通干线、河流沿线的直观可视范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六)坚持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净采矿权出让制度。开展州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建设,培育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艺、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矿山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共享试点建设,以资源开发服务精准扶贫。严格执行矿产资源“三率”标准,建立重要矿产资源“三率”监测考核体系,实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矿产资源利用绩效与奖惩挂钩,推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逐步淘汰设备、“三率”和安全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全面促进矿产资源科学低耗和高效利用。

(七)坚持于法有据,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坚持“一户一宅”分配原则,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定期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八)坚持综合配套,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1+N(州+8县市)交易平台,推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网上交易。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各种调控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单位GDP地耗考核,改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评价,规范项目节地评价。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违法查处快速反应机制,以新开工项目清理为重点,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的执法监察体系,有效制止和查处土地、矿产违法行为。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6年3月15日—4月30日)。州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各县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选定中介技术协作单位,按要求收集相关评价考核数据,组织上报材料。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6年5月1日—6月10日)。严格落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措施,按照创建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对创建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检查和指导,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总结交流,确保达到创建活动考核测评要求。

(三)总结申报阶段(2016年6月11日—6月30日)。全面总结全州在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形成的新机制和新经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奖励政策,及时组织申报材料编制,做好申报工作。

五、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州创建工作,是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把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州长任组长,分管副州长任副组长,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监察局、州国土资源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住建委、州经信委、州商务局、州人社局、州规划局、州统计局、州环保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利水产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文体新广局、州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州政府法制办、州电视台、日报社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州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州直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负责创建办的日常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确保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法规、政策和资源国情、省情、州情,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各级创建办要制定宣传方案和各阶段的重点宣传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对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工作进展、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创建活动影响力,促进形成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民共识,营造创建的良好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上报。

(四)培养节约集约意识。树立节约优先理念,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树立集约利用理念,加快外延扩展粗放利用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大力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和综合效益;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树立市场配置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市场,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树立创新引领理念,把创新摆在资源节约的核心位置,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制度和管理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五)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土地储备计划管理,建立储备土地的供应与农地转用指标挂钩制度。细化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落实定额指标管理。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建立工业项目无绩效退出机制。形成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的联动政策,建立存量用地集约利用和增量用地挂钩机制。制定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政策,开展零星工业用地置换,探索工业用地储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劣势企业淘汰。建立履约保证金制度和竣工核验制度。完善考核挂钩制度,将资源消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指标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六)严格规划管控。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

(七)强化耕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内容和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做好以城市周边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倒逼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推进“金土地”工程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质量持续提升和生态状况不断好转。

(八)推动节地挖潜。针对我州耕地资源相对缺乏、后备资源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极度紧张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加大批而未供土地的供应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自行开发等形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在用地空间组织形式、用地结构调控、投资强度、盘活闲置土地上狠下功夫,督促帮助企业加大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建设用地准入门槛,有效调控用地规模和标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创新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开发城市建设用地的新思路、新办法。

(九)实施资源整合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树立矿业开发一盘棋的思想,整合优势资源,鼓励矿业集聚开发。推进矿产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重点向龙头企业集聚,对现有小矿山企业采取限期整改、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组织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开采与治理两手抓,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