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环境生态学,是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 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从学科发展上看,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它由生态学分支而来,但同时又不同于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8日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我们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审视和研究,并结合传统审计的产生渊源,同时应兼顾环境审计的特点,以达到使环境审计理论更趋系统和完善的目的,以便为环境审计真正走向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环境审计理论综述
环境审计理论是用来解释、指导和预测环境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理性化的认识。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是指环境审计据以产生、完善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或者说能用以解释和说明环境审计变化的状态和原因。可简单解释为环境审计理论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是支撑源于环境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理性认识这一体系的根脚或起点。理论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它可以发生变化或用新的理论补充,因此它具有动态的性质。理论基础是动态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将会以最新、最科学的先进理论进行补充。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会计系统理论、抽样计量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等。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今发展经济学中最受注目的理论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失后代人类满足他们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一理论的出现与环境审计的兴起几乎是同步,而绝不是巧合,因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石;其次,可持续发展又是环境审计的最终归宿。实施环境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免遭污染与破坏,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对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蔡春在他的《环境审计论》一书中提出来。从表象上看是环境问题的严峻导致环境审计的产生,但深入分析则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由于环境资源无法切割分配,在民主社会里,它理所当然地归社会公众共有。而环境资源所有权的共有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审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因为从审计产生的根源来看,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而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又源于资源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种“分离”不仅是审计产生和存在的基础,而且也是审计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与审计是紧密相连的。通常认为,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但这些经济活动却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为载体反映出来的。会计系统是生成这些信息的“加工厂”,因此会计包含了审计的对象。审计实施过程中所收集的证据大多来自于会计系统,并且审计或审计技术也常常作为会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很多方面,会计与审计是不可分割的。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实践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为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四)抽样计量理论。内部控制的日趋健全,企业规模的日益庞大以及高等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得抽样技术在审计上广泛运用成为可能。由于审计抽样大量地应用统计抽样计量理论的有关概念和方法。因此,以现代抽样计量理论为后盾构建环境审计理论便成为一种必需。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相结合而成的抽样计量理论也是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是环境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基础。
(五)经济外部性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就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害的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
(六)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资源价值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物质性的产品价值可以称为有形的资源价值,简称资源价值;一部分是比较虚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可以称为无形的生态价值,简称生态价值。
(七)大循环成本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强调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消耗,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在产品价格的形成、劳务服务的提供中有所体现,从而形成环境补偿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企业中的开支及有关部门的收缴、使用的真实、合理、合法及有效性如何,亦需要审计部门进行监督见证,这就为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企业会计、审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但还没有关于环境审计理论的评价标准。当前环境审计理论中主要问题有:
1、经济外部性理论存在的问题。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就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害的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有学者认为经济外部性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且,经济外部性更为关注的是环境效益与环境费用的计量,它对环境会计的构建将产生直接影响,这似乎是宏观环境会计的产生基础,而对环境审计的产生没有直接影响,因而不是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
2、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存在的问题。传统经济学忽略了环境资源的价值,认为环境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无须在市场上购买,因而不具有价值。根据西方效用价值理论认为,某种物的价值来源于它的效用。人们获得的效用不一定非要通过生产和劳动,效用也可以从大自然的赐予获得,而且人们的主观感觉也是获得效用的源泉。根据这一理论,一切环境资源都应具有价值,因为它们对人们有效用。因此,有学者就认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强调的是环境资源的价值性、核算的重要性以及计量的前提条件。不可否认,这一理论是环境会计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并对实施环境会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似乎并不存在明显的受托经济责任,这与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受托经济责任是不相吻合的,因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同样难以构成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
3、大循环成本理论存在的问题。大循环成本理论是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看待成本,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它不仅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破坏的补偿及更新或重置,使自然界保持原有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完成良性循环。但是有学者也认为从大循环成本理论涉及的基本内容看,该理论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提出了大循环成本的构成要素,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含义。很显然,该理论对环境成本研究乃至环境会计的核算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同样忽略了受托责任,所以将其界定为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二)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晚,还处在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理论体系,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环境审计还不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所以没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例如,某工厂废气对社会有害,但排放却是免费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必然不会选择安装净化设备而增加其成本,而选择免费排放的做法,污染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居民承受了影响健康的负外部经济,却不能因此而得到补偿。假定环境对此类废气的自净能力已被超出,社会对此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听任环境质量恶化;二是拿出钱来治理污染。后一种选择意味着企业将治理污染的那部分成本转嫁到全社会,而没有计入其自身产品的成本或价格。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揭示出,如果听任负外部经济的扩散,企业负费排放污染物,由无辜的外部经济单位承受损失,或者把治理污染的成本转嫁给全社会,这是一种极不公正的状况。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手段两条途径解决。在没有成熟的市场体系条件下,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去消除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政府行为主要是实行管制和经济刺激的两种手段。管制就是有关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规章条例和标准等,直接规定生产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及其方式。经济刺激就是实行环境收费、财政补贴和押金制度等。无论是实行管制还是采用经济刺激手段,这些环境保护政策要得到很好的实施,都需要借助环境审计。对环境控制责任的监督,是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责。正是因为社会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个理论体系去制约,所以才会造成很多环境污染没办法去处理。
(三)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成熟
1、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环境审计的研究大多数只注重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不是从整体的角度展开,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环境审计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也具备一个完整理论体系所应具备相互联系的组成要素,如果只是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不协调,这对于完备环境审计理论是极为不利的。
2、对于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环境审计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其中,基础理论包括环境审计的定义、目标、假设、原则、本质等。理论性强,可以间接指导和预测实务,是环境审计的研究基础;应用理论包括环境审计准则、程序、方法等,实务性强,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环境审计基础和应用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其划分没有绝对的分开。
三、当前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一)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要制定环境审计理论评价标准,使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是环境审计理论系统的一个框架,它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使理论研究更为有序,更具有科学性。
(二)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要大力宣传环境审计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充分了解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知识,支持和配合环境审计。同时,促使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自觉开展环境审计,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注重系统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理论是否系统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理论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能够正确而有力地指导实践。在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中,正是缺少这种系统化的研究。这与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条件是有一定关系的。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比较晚,虽然学术界对于此项研究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真正系统研究的还不多。并且我国政府、企业各方面对环境的关注还不像国外那样热,各项环保措施并没有真正到位,加上企业所披露信息大多没有涉及到环境信息,这些条件都对环境审计的系统化研究有一定限制,直接影响到环境审计研究的进程。由此看来,在当前注重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于环境审计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只有理论基础牢固了,才能使环境审计研究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
目前,环境审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审计学的日益成熟,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使构建环境审计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在全球绿色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环境审计必将在理论上构建起来,在实际中得到普及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篇3
论文关键词:会计理论基础分析
论文摘要:会计理论基础是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脚根、支撑点,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产生、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力量和源泉。二者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若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现代会计理论基础的特点
1.1动态性发展性会计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前者要求会计充分发挥其反映的职能,不断地将新的、变化了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自身的内容、性质等发生实质性变革,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求,便于广大信息需求者准确作出决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促进会计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全面发展。会计理论基础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充分地吸取新的学科理论养分的同时,也摒弃了一部分不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陈乏的、过时的理论。
1.2内容多样性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学、信息博弈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电子商务以及基因技术、纳米科技等尖端学科理论广泛地渗透于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共同支撑着日益发展、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模式,比如,企业再造工程理论(将主要绩效指标定位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以及员TT作效率等)、虚拟企业理论(主要强调组织虚拟化、功能虚拟化和地域虚拟化,实现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的动态联盟)、学习型组织理论(主要从系统基本模型角度阐述团队学习效应和系统思想理念)等都将广泛地融入到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促使会计理论基础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
1.3虚拟性会计理论基础并不像实体组织那样具备有形的。规模化的根基,它是通过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科的经济资源迅速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网络手段联系和统一协调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客观存在的无形的根基。这里的虚拟性有两层含义,即一是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的虚拟化,主要是指会计领域内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纯会计理论基础的虚拟化:二是会计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之间交互渗透关系的虚拟化,即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动态联盟式的虚拟组织系统。
1.4质量性会计理论基础作为会计理论的根基,其质量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而言,具体表现在稳定性、安全性和品质性三个方面。就稳定性而言,尽管会计理论基础在整个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动态性和发展性,但是就某一时间段、期间而言,会计理论基础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否则会计理论根本就无从发展;就安全性与品质性而言,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保证会计理论基础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为缺乏安全性、品质性的会计理论基础根本就不具备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能力。
2现代会计理论基础的的内容
2.1经济学在与会计理论基础进行交互渗透时,经济学理论将许多经济学的思想、观点大量地引入到会计理论之中,为广大的会计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会计问题,寻求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改善会计信息以及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思路。比如: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和委托一理论等这些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同样,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相结合而成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也是会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和预测经济政策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会计人员面临的是非常庞大的经济业务及非常繁杂的经济数据,而这些信息、数据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才能为人们所使用。因此,通过充分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构建经济模型,预测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的经济发展趋势,模拟会计政策执行的经济效果,使得广大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得到更加准确、有用的财务信息资料。2.2电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学是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科技领域,它既包容了通信系统的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光纤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同时兼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交互性以及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等领域独特的优点。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其影响范围包括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系统集成理论、多媒体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应用法则包括了穆尔法则(Moore''''slaw)、基尔德法则(Glider''''slaw)和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law)。
2.3司法诉讼学司法诉讼学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是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诉讼”会计(ForensicAccounting)这一特殊的会计发展分支。它是针对于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由会计人员对于特定的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反映,对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专门服务的一种特殊会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广泛地在网络上进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们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纠纷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由会计人员对经济案件中涉及到经营财务事项和经济损失部分加以计算,并进行正确的会计分析,为法庭的裁决提供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诉讼会计既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也不同于一般审计,它通常涉及到财务证据的调查和分析、运用电脑进行分析和陈述、以财务呈报形式进行说明以及在必要时在法庭上以专家的身份出庭作证等。来源于/
3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分类,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分为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前者强调应用规范性的方法,即运用演绎推理(Deductivereasoning)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会计问题,它主要主张会计理论的发展不应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理论应当高于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后者则是在规范推理(Inductivereasoning)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在一定的经济假设条件下研究有关会计问题,它主要强调会计实务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由上述对两种研究方法的阐述,可以看出二者的优缺点是: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在先假定会计目标继而再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再加上它缺乏有关的数据、模型来支持其观点、论断,这种会计理论研究模式的有效性已经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挑战和怀疑;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则过分依赖于有关的经济假定条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假定条件往往是木存在的),而且现阶段虚假的信息资料、经济数据充斥会计市场,再加上经济计量方法或经济模型自身就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局限性,因而利用虚假的信息资料,借助于不完善的经济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结果,确实有待于广大的学者和专家进一步深思熟虑。
篇4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理论基础 经济学价值
人类在数千年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社会经济显著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终于意识到人们在人士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却对整个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新世纪以后,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全球范围内对此以一种惊人的一致态度,使其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低碳经济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尽管有一些尝试,但是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实践活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低碳经济概述及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概念于2003年提出,当年,英国的首相布莱尔在白皮书中称英国到21世纪中叶将成为低碳经济国家。联想到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伦敦被称之为“雾都”,这一概念又英国首先提出也不例外了。书中称,低碳经济是节能减排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研究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巨大财富之间的平衡,但是却没有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英国的低碳经济理论是片面的、有缺陷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磨灭这个概念本身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并不是凭空创造的概念,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的。
首先,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我国当前处于指导性政策理论的地位,但是其实这种理论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诞生了。人们在彼时就已经开始思考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其次,循环经济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类似,但是二者还是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比循环经济的范围要更广,循环经济特别强调物质的流动性。循环经济指的是力图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循环式的流通。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所在
首先,低碳经济能够极大缓解当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有人可能认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恰恰相反,其完全可以放置到经济学的范畴内进行考量。例如,利用低碳经济理论,就可以极大限制国与国之间的碳贸易,从而使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其次,低碳经济符合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仅仅为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考虑,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高碳经济在当前就已经显现出弊端了,持续下去将会进一步压缩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在很多的领域改变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结构。举例来说,传统的经济使人们在消费时注重物质性的享受,这种情况下仍然不可避免地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低碳经济是人们开始转向精神领域的享受,极大地限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彻彻底底地将低碳经济落实到国家强制力的层面上,以实际行动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相关的政策和行政权力的行使落到了实处,真正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国家财政专门设项目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环保企业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行业进行政策上的限制;再次,在社会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生态环境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后,拘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在短时间内,高碳经济的发展总体趋势暂时无法改变,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现状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低碳经济的任务还比较重。
四、结语
其实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我国一直是持支持的态度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仍然是绝大多数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重要任务。我国当前的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得以构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也已经在落实,但是比较起发达国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未来低碳经济还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去做,未来我们应当做的是不断充实相关理论,并且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和可行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3).
篇5
对于理科学生来说,专业选择面广,一些学校还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如果能够同时有个海外的学习背景,加上自己所学的技术,都为就业或升学奠定基础。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中哪些专业较多?对学生有怎样的期望与要求?就业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有哪些院校开设此类专业?下面一一为大家揭晓答案。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无论是国内还是中外合作的项目,这都是理科生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这个专业适合数学、物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在工业与电气工程相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电气信息工程领域内的工作,可以做科研与研发,也可以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做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就业选择余地较广,从计算机公司、电力公司、通信设备公司,到设计院、研究所等。每年各类名企都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大的需求量,像华为、通用电气、施耐德等,就业起点高、平台广,收入较为可观。
护理学专业
在中外联合办学的项目中,护理学专业数目众多,很多医学院都开设护理学的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我国现状,各大医院每年对护理专业学生要求在专科学历居多,本科生本身就在应聘中非常占优势。而一旦拿到国外学历,更为进入理想的单位增加筹码。同时,国外对护士的需求数量也只增不减,出国做护士不仅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又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成为很多有志于从事护理工作的年轻人的选择。
报考护理学中外合作项目是一些成绩不是特别拔尖,又希望读一流医学院的学生的折中选择。因为其本科阶段涉及大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课,中外合作项目又有更多学习国外先进理论的机会,并能提高英文水平。而如果继续读研,今后则可以从事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等工作,就业缺口也很大。更有一些学生选择直接在外方学校攻读硕士学位,考取相关国家执业资格后在国外从事护理或医生助理等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学生既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又熟练掌握护理专业英语以及涉外护理知识,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又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积淀,有人文情怀的高级护理人才。
就业方向: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站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等工作,在各级疾控中心、卫生局等卫生行政部门从事行政工作,在各类卫生职业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后从事专业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私人家庭护理师、营养师等相关工作,从事专门的社工工作等。
生物工程专业
以“生物”和“工程”命名的专业名目众多,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与单纯的生物学有很大的区别,频见报端的转基因、DNA等是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探究生物的奥秘。而生物工程更偏向于实用,在有一定的生物学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知识来开发相关的生物产品。如生物能源的利用、食品饲料、农药化肥等。
该专业本科生由于专业深度受限,直接对口就业选择余地较小,且竞争激烈。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国内读研或海外留学。深造时专业选择余地较大,可以向生物基础领域如生命科学等,以及偏应用的工程领域,如制药工程、发酵工程等发展。所以本科期间借助出国的经历可以明确自己未来的规划,同时为选择海外大学提供便利条件。建议大家本科阶段努力学习英语,夯实理论基础。
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具有生物学、工程学的坚实理论基础,具备生物工程学的基本实践能力,能在生物工程过程设计、控制、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等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在环境、医药、食品、能源等行业,从事设计、研发、生产等相关工作;去质监局、商检等部门做公务员。
建筑学专业
建筑学是个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专业,因为你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设计理念等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眼前。而学习建筑学并不简单,因为涵盖的理论、技术复杂,体系庞大。很多学校建筑学本科都需要五年时间,所以一旦你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就要做好心理准备。
培养目标和要求: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市政设计等理论基础与实操经验,有较高审美水准与鉴赏力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就业方向:在各级设计院、建筑集团从事建筑设计;在房地产公司从事工程策划等;在艺术设计公司、装潢公司从事室内外装饰设计等;到相关中职、高职任教。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是个杂家,选定一个领域后,一专多能才能迎战职场。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工业化的副产品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环境工程专业成为热门。环境工程是一个实用的专业,从污染控制、环境保护,到厂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都是这个专业优秀毕业生大显身手的领域。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价值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主要是指降低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也就是减少传统化石燃料使用比如石油、煤炭等,以期减少其燃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碳元素的含量,取而代之的则是利用新兴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兼而有之。
一、促使低碳经济概念出现的社会背景
低碳经济概念诞生的社会大背景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能源组成的可预见性危机,也就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一直依赖的化石能源在经年累月的高消耗模式下,既有的储备即将耗尽,人类深恐不远的将来会面临因能源枯竭而形成的经济、政治甚至安全方面的种种危机。其二,也是当下已然严重危害到了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全球变暖、气候恶化、环境污染等等,这是传统高碳经济给世界带来的不可回避的矛盾。仅仅是平均温度升高了一度,人类社会就已经为此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随着“厄尔尼诺”、“拉尼那”现象越来越频繁地交替出现,极端天气现象给人类经济发展、社会生活造成的损失也呈现几何级上升的态势。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之一是世界经济学。这一理论是世界主义经济学的简称。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世界范围内人类发展的各种现象、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理论的研究实现造福于人类。世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涉及二者之间关系,又针对其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提供解决思路,而这恰恰与低碳经济扭转传统经济模式弊端的初衷不谋而合。
其次,低碳经济理论基础还包括气候经济学。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气候对于人类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越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一个最明显的佐证就是每个极端天气现象结束后,政府的公告中总是少不了“此次天气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xxxx、间接经济损失xxxx”。若稍稍留心一下不难发现,若干年前这些经济损失的计量单位基本是“百万元”、“千万元”,而近年来则几乎全部以“亿”为计算单位。
最后,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另一个理论基础。前面已经提到,正是出于对能源枯竭的恐慌,人类开始了对新能源的寻觅。而化石能源对环境显而易见的破坏则又让人类对新能源的清洁性充满了期望。因此,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与重点,也是低碳经济追求的模式。
三、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转变生产与消费的方式
其本质实际上是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影响的是人类的思想方式,让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传统粗放型、消耗型、破坏型转向了精细化、节约化、可持续发展化。观念的转变导致的是行为的转变,直接表现就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农业灌溉方式为例,传统农业采取的普遍是“大水漫灌”,宝贵的淡水资源被无情地浪费,而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却难以提升。而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以以色列为首的发达国家率先发明了“滴灌”技术,使单位面积农作物耗水量减少了大半。除了生产方式的转变,环保型消费则成为时下低碳经济在消费领域的体现。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出行方式的转变。仅就荷兰为例,这个国家已经成为了欧洲的“自行车大国”,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多数国民外出时均以自行车代步为荣。
(二)对环境治理从“标”到“本”
传统高碳经济模式下,人类面对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时采取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治理方式,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式的治理手段。总体而言就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找到环境治理的核心问题与症结所在。比如,面对河流沿岸重工业企业私倒乱排污染物的问题,传统治理方式不过一罚了事。而在低碳经济模式下,治理环境可谓釜底抽薪。比如那些沿河、湖或在环境保护区周边的重污染企业被关停并转,使直接污染源被彻底铲除,由此在根本上杜绝了潜在的污染可能。
(三)拓展了专业学科的研究范围
低碳经济的出现让传统经济学研究领域具有了“跨界”的可能,一些同时涉及环境领域和经济学专业的新定义、新理念层出不穷。而诸如“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技术”等专业术语除了不断出现在科学杂志、经济期刊等专业媒介上,更随着时间推移在普通百姓群体中普及,使基层人民群众日常沟通与交流中也开始不断出现“碳交易”、“碳关税”等前沿词汇。这些“跨界”概念不仅让经济学领域不断拓展,更为专业学者的研究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在我国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转折关口,低碳经济理论的出现为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了新思路、新理念。低碳经济除了代表经济学新兴研究领域和内容外,更是中国经济实现创新、创造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晓春,谭娟.政府环境规制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篇7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个部分在学科体系的地位和组成部分。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 理论基础 学科理论 教育实践
一、引言
每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将介绍刘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二、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
刘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一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的边缘交叉学科,是在多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支撑下形成和发展的。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学科理论
学科理论包含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1、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语言学(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和研究的汉语语言学)
汉语习得理论(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为学习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规律和原理)
学科研究方法学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的专门研究。
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主要指的是教学的实践。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经济力量以及语言环境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教育实践和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教育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总结
刘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充分地显示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更为全面些,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不同的学科和条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关于理论基础
刘把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横断学科、哲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它们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的支撑理论,但不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理论。这几门学科都是独立的学科,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养料甚至是理论依据。例如,语言学在语言的本质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对对外汉语教
学学科产生影响;哲学为一切科学的科学,它为一切学科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学科理论分析
刘的学科理论包括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都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其中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处在基础理论的核心地位,其它三者都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者认为这四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同促进的,例如汉语习得的理论对学习者的研究即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属于“学”的方面。毫无疑问,“学”会对“怎么教”产生影响,即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者自身的条件影响教学方法的采用,幼儿园的教学采取形象教学,研究生教学就可以采取大量的抽象教学和理论教学;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习得理论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学当中讲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因为容易的教学内容不易让学习者产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总的来说,这四者的研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
应用研究指的是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这是运用基础理论来指导实践,经过应用研究将基础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中,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是处于同一个地位的,笔者认为这样有不妥之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应归属于教学活动四大环节。教学活动四大环节研究应作为一个整体和教学管理研究、师资培养研究处于同一个地位,同时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教学活动四大环节中总体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宏观指导的地位,为教材编写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教材编写指明方向。课堂教学处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进行受总体设计和教材编写的影响,课堂教学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根据教授内容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测试评估是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检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达到的效果。通过测试评估体现出来的问题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提供借鉴的经验及改进依据。
(三)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主要指的是教学实践,它受学科理论的指导,同时也是学科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学实践既包括学习者的教育实践也包括了教师的教育实践。在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学科理论体系中学习者和教师的教育实践受学生素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和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经济实力的影响,把前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后三者也作为一个整体。这样有不妥之处,笔者认为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外加学习目的应作为一个整体,它们都是教育实践中的内因,是根本原因;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经济实力和设备条件作为一个整体,它们都是教育实践中的外因,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对学习者的教育还需要特别研究语言环境及如何利用的问题,促使语言学习向语言习得转化,实现语言能力的内化。
篇8
摘 要:创建了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习、科研和课外实践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建设完成了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对应的结构体系,调整了环境基础综合实验的结构,完善了环境科学方向的实验内容,加强环境工程实验课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实验课程
我校自从1999年lO月成立环境学院以来,环境本科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我院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一个班,共25人,此后,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2个班的规模。2004年,经过教育部批准,环境专业由“环境工程”改设为以一级学科命名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更加明确了宽口径办学思想,在加强学生基础的同时,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步得到重视,结合学校实践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了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习、科研和课外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建设完成了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对应的结构体系,调整了环境基础综合实验的结构,完善了环境科学方向的实验内容,加强环境工程实验课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1.以宝钢为中心的生产实习基地的创建
2002年底,在教务处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始着手开辟宝钢生产实习基地。宝钢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大型企业,拥有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噪声污染控制等全方位环境工程治理设施。其先进的环境治理效应堪称全国典范,并且不收取实习费用,因而每年吸引众多学校学生前往实习。我院经过积极努力和洽谈,终于在2002年底获得了2003年暑期学生实习的机会。在上海的院校中,我校环境专业是惟一一所以宝钢为生产实习基地的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院招收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按照培养计划还未进入实习时期,但此时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最后一届环境专业本科生正面临实习时期,且该专业本科生的部分专业课程也是由我院老师授课。为了使该年级学生有更好的实习基地,同时也为我院的实习积累经验,学院决定将第一次赴宝钢实习的机会提供给了该学院的本科生,由我院老师带领,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并得到机动学院的肯定和好评。此后,我院2001级和2002级学生的生产实习均得以顺利进行。在实习基地创建的过程中,从宝钢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编写了“宝钢生产实习指导书”,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习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生产实习报告。2006年,在面临宝钢只能接纳30人规模的实习任务时,我院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决定不以学生个人联系进行实习,而是多方位开辟实习基地,并形成了以水、气、固废为目标的新的实习点,包括:白龙港污水厂、竹园污水处理厂,闵行污水处理厂、闵行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宝钢电厂和吴泾电厂大气污染治理、老港垃圾填埋场等分散实习场所。
2.环境监测实习基地的创建
2004年,我院着手创建环境监测实习基地,这是我院实践教学的又一次飞跃。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环境监测课程后,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实习,这也是环境专业必须建设的任务。因此我院确立了以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为主、闵行区环境监测中心作为辅的实习基地。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拥有一流的环境监测水平和设施,每年承担的检测任务非常之多,接纳大量高校学生,我院经过努力,上海市监测中心在安排实习名额紧张的情况下,于2005年同意分两批安排实习名额我院2003级2/3的学生(40人)。经过2周的实习,我院学生得到该中心极高的评价,在2006年的计划中将我院学生增至50人。其余学生联系到闵行区环境监测中心进行实习,和上海市监测中心相比,尽管监测任务相对少,但完全满足20人的实习任务,实习效果反映很好。监测实习与生产实习略有不同,学生以参与监测部门的实际工作为主,并能够充分发挥所学知识。监测实习在安排中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明确任务,进行安全教育,并要求学生注重交大形象。在实习中及时向学生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在实习结束的当天进行实结。
3.PRP项目成为培养计划必修内容
在新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一方面加强了基础课程的学时,同时将完成PRP项目作为一项必修的实践环节,这对于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我院具有较好的条件,体现在,一方面我院师生比例较高,专任教师40人,每届本科生60人,同时,教师积极申报PRP项目,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机会。从2003级学生开始,我院学生100%参加PRP论文,学生因此受益匪浅,在外推直升研究生的时候以及参加就业中,由于该项目而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这也是我院对学校实践平台的成功应用。
4.积极组织参加“拜耳青年特使”活动,并连创佳绩
“成为拜耳青年环保特使”活动是由德国拜耳公司赞助,由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一项由大学生参加的国际性环境保护论坛,从2003年起在我国总共举办过三届活动,参加区域由华东地区发展到全国重点省市大学,该项活动得到我校教务处的重视,并积极支持我院组织该项活动,我院也因此每年都对该项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并连续三届取得出色成绩,成为我院环境实践活动的特色项目,为学校赢得了荣誉。2003年我院2001级两名学生荣获第一届评选的第一和第四名,其中1名学生还代表中国赴澳大利亚参极了国际青年环境论坛。2004年,我院2002级1名学生当选特使,并参加了在北京、杭州等地举行的各项活动。2005年,我院2002级1名学生再次当选拜尔特使,并作为中国5人代表之一赴德国参加国际青年环境论坛。2006年,我院2003级两名学生再次当选特使,参加了青岛的环境夏令营活动。其中1名同学由于该项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被我校破格直升研究生。
我院在环境本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充分结合研究型大学办学思想,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在教学实习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不仅创建了以宝钢为中心的实习基地,还增设了环境监测教学实习环节,将PRP项目作为培养计划必修环节,并将拜耳青年特使活动发展成为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取得了优异成绩,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在学生的培养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的建设
实验是本科教学的基本平台之一,是培养环境专业人才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环境学院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按照我院以一级学科发展本科专业的思路,结合教学投资状况,分阶段建设。从最先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发展到新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实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新的培养计划开设环境基础综合实验1和2、环境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综合实验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其中,环境基础综合实验1包括:环境监测实验和生物技术理论基础实验,环境基础综合实验2包括:环境生物实验(植物和微生物)和环境化工原理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包括环境化学实验、分子毒理实验和土壤环境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实验。和过去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相比,有以下特点:
(1)明确了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建立了以环境化学、分子毒理学、土壤环境学为主体的实验内容体系,其中,分子毒理学、土壤环境学是新增设的内容,使环境科学实验内容更加完善。
(2)将环境监测实验由过去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改为和生物技术理论基础实验共同构成基础综合实验1。将环境化工实验从过去的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调整为环境基础实验,与环境生物实验共同构成环境基础综合实验2的内容。环境生物实验在过去单纯的环境微生物的基础上,增设了植物方面的实验,调整后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3)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则加强了过程管理,由于实验套件数的限制,因此采用分组轮回实验的办法,由主讲教师和3名助教各自指导1~2个试验。实验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打分,分为考勤(10分)、预习(10分)、实验操作(40分)、实验报告(40分)。主讲教师注重巡回检查,并及时解答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每次实验之前发放上一次实验的报告,并收集邻近一次的实验报告。对于存在的公共问题集中讲解。
2.特点和效果
环境综合实验的建设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基础性表现在每门实验课程根据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开设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实验,通过实验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先进性表现两方面,一方面,在每门实验课程中都有经过最新科研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区别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实验设置的独创性实验,如水污染控制中的恒压膜过滤实验,大气污染控制中的活性炭纤维吸附气体中的氮氧化物实验,环境化学中的染料在水溶液中的光催化氧化实验、动物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实验,生物技术理论基础中的核酸浓度测定实验,环境监测中的总磷测定实验,环境化工原理中的仿真实验等。另一方面,每门实验中都含有先进的仪器使用,如环境化学实验中的原子荧光、测汞仪,环境监测中的仪器分析实验,固体废弃物中的毛细吸水时间测定仪等。
实验的开放性表现在,所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均向进行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开放(主要包括PRP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使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加深对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开发。另外,开课对象不仅面向环境学院的本科生,同时还面向农业与生物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
篇9
[关键词]生态学;健康城市;城市规划;理论框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城市的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水体污染、交通堵塞、生态环境污染等,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及健康城市的发展。在健康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良好的理论基础框架是构建健康城市的重点,本文将基于生态学视角与健康城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
1健康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在不同的角度来对“健康”进行审视,那么健康就有不同的侧重点。从生态学的焦旭来看,健康是一种热泪生存的状态,包括人类的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来看,健康是个体发挥潜能来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做出回应。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健康则是指城市之间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比如:城市的更新会导致社会网络的突变,可能会促进某个行业飞速发展,也可能会导致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健康城市规划理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
2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
2.1协调性原则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人与环境是城市中的基本组成元素,但是这一组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利用复杂的系统性理论来对环境与人之间的进行全面分析,如内部稳定状态、负反馈、相互依存的状态等。在注重多维度的结构中,为了让城市得到健康发展,需要遵循协调性原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稳定,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2.2动态思维原则
在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中,需要使用动态思维来进行框架的构建,注重的是城市各个系统的完整性和动态性。完整性是指在健康城市中,包括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如:物理环境、自然要素、建成要素、集体尺度等。动态性原则是指当一个系统环境出现变化及干扰后,系统变成与之前不同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代表系统的功能失效,如:当城市住房市场受到干扰后,回归到正常的住房市场,而此时,需要将关注点放在“更好的住房市场”方面,而不是简单的“住房市场正常化”。因此,在健康城市的建设中,应当要坚持动态思维原则,保证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发展。
3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
在城市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展开:
3.1“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人与环境是城市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促进城市健康的重点内容。在城市之中,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系统和社会系统,同时也包括了下属的多个子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需要与人为要素有效结合到一起,如:城市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效结合到一起、城市的娱乐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到一起等。而对“人”的要素则是从个人行为以及集体行为等方面入手,注重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各种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促进性作用等。如:杭州市注重打造城市健康环境,建设“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并积极展开全市城乡清洁工作。
3.2多维度展开健康城市规划
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的构建注重的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健康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展开城市规划工作。第一,从“水”的角度出发。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五水共治”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其主要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以及抓节水这五个环节。将城市中关于“水”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健康”程度,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二,从“气”的角度出发。不良空气已经对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的规划需要加强对“气”的治理。特别是面对燃煤烟气、有机废气、汽车尾气、餐饮油烟以及工地扬尘等有害气体,城市规划人员应当要以“五气治理”理论为规划的基础,与其他规划手段结合到一起,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空气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新的空气,促进城市以及城市人的健康发展。
3.3健康城市设计导则
健康城市设计导则是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来提供全方位的设计指导和规定,引导城市建设的有效展开,包括城市形态的塑造、土地的使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设计导则则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强城市的整体设计。比如:美国纽约市层出台《活力城市设计导则》,以此来引导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为活力城市的打造献计献策。虽然我国当前对健康城市的建设并没有一定的概念,但是一些先进的城市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健康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单位应当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手段,通过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来使建设手段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如: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今年了《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着眼于城市发展中的健康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设定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等5个一级指标,并设定了包括空气质量、水质以及垃圾废物处理等20个二级指标,以此来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我国健康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保驾护航。
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教学中西色彩观
色彩教学是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色彩教学体系的完善对色彩乃至整个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研究的发展跨越了绘画、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三大领域。三者在用色研究、用色方法、用色手段、用色目的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仅就艺术设计中色彩教学体系的重建和完善,进行一些探讨。
一、色彩教学体系剖析
1.色彩教学的理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色彩教学的理论基础源自瑞士色彩学家、画家约翰内斯·伊顿的色彩理论,伊顿通过研究色彩的各类属性,建立了一套严谨、科学的色彩体系。
2.色彩教学的目标。艺术设计色彩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色彩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理属性及美学属性,为各设计专业课程在色彩领域的认知和表达作一个基础的铺垫。
3.色彩教学的环节。在艺术设计的色彩教学中,关于色彩认知能力的培养,几乎都来自两门课程——《美术基础》中的“色彩”部分和《设计基础》中的“色彩构成”部分;关于色彩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当中都会涉及。而表达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这两门课程中没有完全具备,造成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4.色彩教学的内容。以色彩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美学属性为主要教学内容,训练色彩认知与表达能力。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一定程度上缺失了有关色彩的化学属性和美学属性中地域性色彩美学的部分。
5.色彩的应用。在基础课程中,设计造型基础中有关色彩观察能力、色彩审美训练、色彩造型能力与色彩表现能力的训练都与色彩的应用有关;以中国传统文化学为主的中国传统图案、装饰也大量涉及了色彩的应用;以设计史、设计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论为主的设计理论基础中关于色彩的内容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在专业课程中,视觉传达、环艺设计、工业设计三大领域都和色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没有中国传统民族色彩体系在现代艺术设计教体系的建立,色彩教学就不完善,体系就不够完整,未来的色彩设计也将缺少丰富的源泉和华彩的乐章。
二、中西色彩认知和表达的异同
1.西方色彩的认知方式
在西方理性探求世界本原和发展的过程中,将色彩的研究和对光等自然现象的研究给予了同等的重视。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色彩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象征意味还很浓厚。例如“在基督教中,金黄色被用来象征上帝和者;红色是圣化的色彩,象征上帝之爱和流血牺牲;紫色是上帝圣服的颜色,在世间,又是表现一种王室、教皇的色彩;绿色象征着诞生和希望;蓝色则是天国的颜色,又表示信念、真诚和贞洁”等。①有关色彩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阶段:以固有色为主的自然化阶段;以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三位一体的自然化阶段;以条件色为主的主观表现化阶段;以色彩原理为主的色彩构成阶段。2.中国色彩的认知方式
中国绘画的各个领域,大都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弱化和排除了光的存在以及对光的描述,在此状态下的色彩基本还建立在“有限的”自然色彩范围,甚至还存在较强的象征性和用色的程式化倾向。“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挂”是区别的意思,意味着色彩的不同,或者说色相的不同是色彩表达的主要功能。如“画春山设色须用青绿”②“藤黄……旧人画树率以藤黄入墨内,画树干,便觉苍润”③“朱砂人物肉色及调和衣服诸样黄色,以其鲜明愈于赭石多多也。”④古代绘画技法丛书中都表述了或者是明确“规定”了具体的用色范围、部位和颜料(色相)。然而,“它表述了一种东方式的色彩认知特征:较之眼睛所见之色而更重心象之色。”⑤由此也形成了中国主流绘画色彩体系的特征。
由此可以表明,中国色彩的认知是多元思想体系下,以实际需求为契机而逐渐发展产生融合形成的,在不同的体裁中有与之对应的色彩表述方式。
三、色彩教学体系的重建和完善
1.以西方色彩观为主的色彩认知表达体系为主
现将此体系描述如下:①以色彩的形成原理和光与色的关系为理论基础,介绍和分析了色彩的形成和概念;②进一步分析色彩的属性、色彩的体系,阐述了色彩与人的视觉和生理关系;③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实践证明;④设计领域的应用。在四个层面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练习。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教学体系中,融入本民族和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民族色彩观念下的色彩体,以便更加完整、全面地学习和应用。
2.以中国色彩观为主的色彩认知表达体系为辅
在以中国色彩观为主的色彩认知体系中,首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①扩展色彩的多样性;②增加色彩的感知性。在中国各个地区,对色彩的感知和应用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其所处环境、地域和历史人文的差异,导致了对色彩的多样性感知;③融合色彩的象征性。关于色彩的象征性认知方面,在原有体系中有不同程度的阐述,但是过于零星,不够完善;④探索色彩的文化性。
事实上在有关色彩的全球化的使用中,完全是融合而多元的,但相对在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凸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习和应用的脱离,影响了色彩表达的终极进程。
结语
色彩的认知和表达,始终建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色彩的教学体系也应建立在涵盖多元体系的基础之上。教学理论、教学理念的合理应用也势必在完整的架构中凸现多元化特点,如此才会形成色彩之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在当今社会,保留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必要的,在现代设计色彩教学体系中,贯穿这一思想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注释:
①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第455页.
②唐岱.绘事发微·春山.
③(清)王概.芥子园画传·树干.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