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篇1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传承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44-01

1 引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更是文化艺术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时代的发展中,人们一味去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体悟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以及情操的陶冶,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1]。

2 加强语文教学分析,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技校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课本可谓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天地。技校的语文教师应当关注课本内容的分析,通过挖掘语文课本去发现其中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2.1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去引导学生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这些价值观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髓,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发展。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处,重人不重神,提供礼仪与自强不息,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技校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以人为本思想的作品。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篇目,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发现其中所讲人生道路,对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传播。

2.2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得到传播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关完备的礼仪制度与观点,像“吾日三省吾身”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都是重要的礼仪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习得礼仪规矩,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2.3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去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相关事迹的记载,岳飞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奉命于危难之间等思想,都彰显着古人的豁达胸襟。在教材中去挖掘传统文化之所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感情上的熏陶与渲染,会促进技校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3 丰富语文教学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技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当代技校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丰富与更新,促进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

3.1开展课前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课前活动去激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热情。文言文是技校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技校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开发特色化的教学方法[2]。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会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容易被接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为同学们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像《红楼梦》、《聊斋》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学生在阐述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时,其它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课前时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让经典文学作品在技校语文课堂中发挥光芒,促进学生在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体会其中的传统文化。像《红楼梦》中的贾家与史家的关系,通过宝玉的爱情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等,都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点所在。

3.2开展品读鉴赏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在技校语文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这些古诗词作品,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古诗词进行品读与鉴赏,会使学生了解古诗中所凝聚的民族情感以及古代诗人的情怀。

比如在讲解《归园田居》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诗句,体会诗人对于生活的追求,对于社会的感受,让学生在品读与鉴赏中去获取恬静的生活追求以及淡然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未来憧憬的生活写在纸下,再去品读诗文中的生活态度,利用传统文化给学生思想上的洗礼,促进学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

3.3开展课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单单依靠课内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传递基本的语文知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时间还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扩展,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参与者与责任人。

比如,教师可以开设一个国学作品诵读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在一起进行国学作品诵读,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无形的财富,珍惜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职责。文化传承断层的问题已经出现,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综合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学科存在的意义发挥出来,通过技校教学,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陈鹤琴在对中国古代先哲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时就特别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行重于学”等教育思想非常先进,很值得研究。后者则可以直接对这些文化的实体展开研究。此外,还有一类是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如民间艺人的技艺等,陈老认为这类传统文化遗产更为宝贵,后人可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承。总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需要我们全面而广泛地加以学习与研究。为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陈老主张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研究。为此,陈老曾多次呼吁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解读和传承。例如,1962年陈老在江苏省政协会议上提议,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成立儿童教育研究室,以研究儿童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加强、改进儿童教育工作[1]406;1978年陈老在中国人民第五届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设立全国儿童玩具研究促进会的建议[2]659。在对传统文化遗产展开研究的同时,陈老主张以辩证的态度来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认为对传统文化遗产应进行合理的继承、改造和创新。陈老的“活教育”理论就是在继承儒家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革新创造出更具有活力的教育理论。在对待中国古代经书典籍问题上,陈老辩证地指出,“《三字经》、《百家姓》当然不是幼年儿童所能理解的”[2]636,“如果是为研究古代文学,那么这么多经书,大学专科里才有读的必要”[3]140,而如果读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人格,那么经书是需要重新改造的,他特别反对“把经书熟读在肚里,将来自然就会应用”的“反刍式的教育”[3]140。同样,在对待私塾教育问题上,陈老认为:“私塾教育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我们应当采用,并发扬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于现代的情形了。”[1]535反观当前有学者鼓吹所谓的“儿童诵经运动”,则愈彰显出陈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这种科学而辩证态度之先进性,对指导当今幼儿教育工作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当年,陈老就是以这种开放兼容的思想,科学地处理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关系。陈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外国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陈老认为,中国的儿童不仅要汲取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要了解、吸收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儿歌“小星星”本是法国的一首民歌,为了让中国儿童了解法国的文化,陈老译配了歌词后将之编进幼儿园教材,至今“小星星亮晶晶,满天都是小眼睛……”这首儿歌在中国代代传唱[4]1。当年,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的教材中,加入了不少外国文化的元素,许多世界经典的文化,如“荷兰的小英雄”、儿童舞蹈“土风舞”等也列入幼儿园教材。此外,陈老还曾亲自编写小学英文教材,其中1939年编写的英文教材《少年英文诗歌》一书,共选录43首世界各国经典的童谣、诗歌。

作为一位幼儿教育家,陈老认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应从幼儿园开始抓起,为此,他为幼儿教师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陈老认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应坚持创新性,要有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主张用革新升华的方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陈老在幼儿教育目标的制定上。陈老十分赞赏孔子的“做人教育”思想,当年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3]352,就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核心价值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是对古代有关“做人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为“做人教育”赋上时代的烙印,使“做人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陈老认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改编与创新,将传统文化遗产有机地填充到幼儿园的教材中,“经书的文字古奥,叙事说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儿童不易明白,只好选择其适合儿童心理之记述,改编作故事或戏剧的体裁,教他们阅读,教他们表演,他们自然就能明白了解,兴趣浓厚”,“将经书变成明白浅显饶有兴趣的现代儿童读物,那读经一课在学校里面才可以有利无弊。”[3]140为了让儿童以寓学于乐的形式来学习、接受中华传统文化,1938年,陈老与陈选善主编了《中国历史故事》一书,该书以浅显的文字、儿童的口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国古老的历史编成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此外,陈老认为不少民间歌谣、儿歌很适合幼儿学习,为此,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教材编写时加入了很多民间的元素,如民间儿歌“放纸鹞”,民间游戏“猎人、老虎、枪”等。陈老认为,我国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可以通过改良制作而成为很好的幼儿园教具、玩具的。例如,麻将是我国的国粹,是很具吸引力的赌博工具,当年陈老独具慧眼,将麻将变成幼儿识字的活字块教具,具体做法是:先从儿童用书中选出了200多个字,在每块麻将上刻上字,每个字各刻2块,并选用儿童喜欢的颜色,“比如‘鸡’、‘鸭’二个字,‘鸟’部用红的颜色,‘奚’、‘甲’部都用绿的颜色”[5]109。活字块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凑对子,一种是拼句子,都很受幼儿喜欢。后来在民间艺人的启发下,陈老又创制了“过桥洞”、“放电影”、“益智盘”、“傀儡戏”、“皮影戏”等幼儿喜欢的教具、玩具。其中“傀儡戏”、“皮影戏”就是采用民间艺人制作傀儡和皮影戏的方法,将适合幼儿的剧本或故事制作成傀儡戏或者皮影戏,由幼儿教师或幼儿进行表演操作。同样,在乐器的选择上,陈老大量地选用我国民间乐器,如鼓、钹、钟、箫、磬、木鱼、琵琶、笙、箫、古琴等取代昂贵的钢琴、西洋乐器,这在财力匮乏的年代确实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陈老十分珍视被旧社会有权势者所瞧不起的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当年为了让幼师生学习傀儡戏、皮影戏、木偶戏的操作技能,陈老曾多次把木偶戏班请到学校里来。当年,陈老邀请民间艺人到鼓楼幼稚园现场表演木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让幼儿教师学习掌握了木偶的具体操作手法;不仅如此,陈老甚至把玩猴戏和玩西洋镜、拉洋片的卖艺人也请进学校给幼师生演出。当年,为了研制幼儿园教具,陈老曾拜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为师,如向民间捏面人学习用面粉替代橡皮泥做美工材料的方法;研究街头小贩卖糖人的转盘并改制为“得赏盘”、“识字盘”[6],并分别作为幼儿学数学和学语言的教具……实验证明,这些民间技艺改制的教具玩具很受幼儿的喜欢,同时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木偶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陈老认为木偶戏相当于立体故事,有会活动玩具的功效,是教育的利器,幼儿园可以利用木偶进行教育。当年,国难当头,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救国热情,陈老与虞哲光合作组建了儿童木偶表演队,利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到社会上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当年,由他们组建的儿童木偶队演出的木偶剧有《原始人》、《卧薪尝胆》、《文天祥》、《木兰从军》等,他们曾利用“三八”妇女节和国际儿童节到兰心剧院对外演出,新型的儿童木偶剧的诞生,受到了人们热烈欢迎;在鼓楼幼稚园,陈老还利用民间乐器,如小鼓、小锣、小木鱼、小磬、小铙钹,组成儿童小乐队,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而老师则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神圣的使命。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理应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第一站。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7]幼儿教师应在践行“新纲要”精神的活动中,自觉地将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视为己任。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者,一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如购买图书、补充学习材料、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开展专题讨论、举办知识竞赛等,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二是要善于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教材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等多方位地思考,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三是应向家长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不少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过多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孩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针对目前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普遍模糊的状况,幼儿教师必须大力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如采取发放宣传单、园内开辟专栏介绍、组织专题讨论、网上留言互动、家长经验介绍和推广等多种形式,提升家长的传统文化素养,共同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可谓博大而精深,但纵观当前幼教界,特别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对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理解上却是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被窄化。不少幼儿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片面地理解为蒙学教育、历史教育,甚至将“读经”理解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唯一形式。不少幼儿教师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让幼儿诵经,似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就只有这些经书了。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含神话故事、歌谣、民间游戏、猜灯迷、汉语言文字、印染、国画、刺绣、剪纸、泥人、皮影、腰鼓、地方戏曲、茶文化、酒文化、十二生肖、京剧脸谱等多种形态[8]。幼儿教师应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并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及本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二是功能被弱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视对幼儿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情感的体验,其实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知识只是外壳而已,其深层次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核。因此,幼儿教师除了需要向幼儿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更要重视幼儿民族情感的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萌发爱国的情感。三是形式被简单化,突出表现在幼儿教师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过于简单地照本宣科,缺乏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改造与革新;简单地模仿、套用其他幼儿园已有的做法,忽视因地制宜地开展富有本园本地区特色的教育活动[9]。当年,陈老就告诫过幼师生,在对待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要有辩证的态度,传统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创造性地学习,汲取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改造甚至剔除其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遗产在新的时期更具生命力,永远发扬光大,传承不息。(本文作者:严碧芳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篇3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时期,这中间积累沉淀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我国现代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优秀思想的创造,饮水思源,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应该建立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上。城镇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是不正确的。因此,在城镇化大力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切实保护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

一、城镇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广义上是指中国人民在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优秀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传统文化狭义上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特征。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桥梁以及精神纽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蕴含着优秀文化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精神文化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笔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发现造成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不高,单单依靠口头、行为传承传统文化明显是不够的;二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合理、过度开发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流失速度;三是大量具有珍贵文化、历史价值的资料以及实物等都遭到了流失以及毁坏。因此,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下的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以及传承。

二、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措施

1、加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人民大众既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保护者。政府、学校等部门机构应该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呼吁全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意义,才能有效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二月二龙抬头”等,这些活动的举办能激发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满足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还可以采用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城镇是区域内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相比较而言拥有相对先进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通过社区教育、学校教育、职业岗位教育等方式在影响力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结合城镇的其他优势向广大群众灌输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传统文化的紧迫性。通过将传统文化纳入教材中,让传统文化随着课堂、校园、教师等进入新一代学生的心中。学生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保护者、接收者和传承者。通过学校深入宣传教育、渗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以及喜爱。利用社区优点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渗透,鼓励个人、民间团体和企业以个体或者集体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开展各式各样的,能够展现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2、立法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提供法律依靠。传统文化仅仅依靠群众的意识来保护以及传承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生活中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法律手段的规范。采用法律措施不仅能有效制止群众无意识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还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让传统文化保护有法可依,在日常生活的落实工作中更加容易。况且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短期行为,需要代代保护、传承下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应急性措施是不够的,需要切实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障。因此,立法保护显得相当重要。立法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最重要措施,是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很多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法,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针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行为很多,法律并不能及时规范。因此,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得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切实的保护以及传承。

3、加大财政投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提供资金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传统文化诸如各种文献资料等的收集、调查、整理、展示、传承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首先需要国家、政府进行资金投入,也鼓励个人、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对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传承的积极捐款。这些资金要确保都用在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使用制度,鼓励社会民众进行监督。针对社会上一些从事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相关人员要给予资金帮助。像一些老年手工艺人,职业无法为日常生活带来足够收入,生活非常贫困,传统的手工技艺得不到传承。因此,针对这些手工艺人要进行生活补贴,在满足他们生活需求以及爱好的同时能够让他们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4、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合理开发研究。传统文化是由物质文明遗产与精神文化遗产共同组成的,对精神文化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保护与传承。近几年由于旅游以及对物质文明的开发研究等,使得以古建筑物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毁灭性地破坏。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不仅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遗产意识以及法律法规的规范,还需要在开发研究物质文明遗产的过程中聘请精通专业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物质文明的完整性,避免遭到破坏。针对一些古建筑物由于自然原因诸如风化、日晒雨淋等现象而出现的墙体斑驳影响美观性以及传统建筑完整性的情况,为了保护以及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用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葺或者重建,使建筑物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之美,又增加了现代气息,可谓一举两得。

5、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他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是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物质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方法毕竟是有限的,同样,扩大到国家之间也一样,一个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法也是有限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合作、交流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合作交流,借鉴他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成功经验,服务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事业。借鉴他国成功的政策、措施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传统文化进行切实有效地保护以及传承。

结语:

城镇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传统文化的遗失现状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之中来。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进行宣传教育、资金投入支持以及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等措施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龙梅.论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J].学术论坛,2011(34)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那么,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原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膝,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一、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传承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在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人物的爱戴和崇敬,如教学《陈涉世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面对残暴统治奋起反抗的无畏精神。学习《岳阳楼记》要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教学每个名篇要让学生讨论主题思想,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二、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1.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感受春节、中秋节等民族风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文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可以看《屈原》,吟诗词、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气氛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传统戏曲,可以通过放录音机、放光盘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对于经典名段,让学生跟唱、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公园看别人吊嗓子,向别人请教学习,拜师学艺,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传统的戏曲剧本,欣赏动人的故事,组织一个戏曲舞台,让学生排练节目,登场表演,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相信中国传统戏曲一定会发扬光大,传承下去。4.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四、利用主题班会形式

利用主题班会形式,教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不懂得感恩,为此可以召开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先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感恩故事教育大家学会感恩,应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如此美好的生命,是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读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应感恩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传授知识给我们,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应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激励我们向上……学会珍惜,学会负责,学会有理想,学会善良,学会先人后己,学会无私奉献,通过这些活动,去领会感悟,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意义无穷。

篇5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文言文 史料教学 历史高考

随着史料教学法的广泛使用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言文史料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地区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能力的必要性

1.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文言文是记录、传承中国文明的主要文字。中国的历史长河没有断流,文言文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时代,我们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1]要了解、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充分重视文言文。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塑造健全人格,需要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培养解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一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这是很有必要的。

2.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

文言文作为记载古代、近代史料的主要文字,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其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文言文史料频频出现。从2011年到2013年,几乎所有地区的高考历史都考查了文言文解读能力,从高考试题看,文言文试题既包括史料型选择题,又包括材料解析题。通过阅读并理解一段文言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是高考历史对学生学习能力考查的重要举措。培养高中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是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

3.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学生对用文言文记载的典籍文献很难提起阅读兴趣,在面对文言文材料时常常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就形成恐惧和逃避心理。甚至有学生遇到文言文试题时,不是认真解读材料而是胡乱作答。可见解读文言文已经成为学生应对历史高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文言文基础薄弱是学生高考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能力的方法

1.重视日常文言文解读训练

文言文解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日常学习着手。教师可“选取不同时期的文言文史料,对其不同文言文句式特点、语法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增加学生接触古代历史文献的机会,精选、精读、精炼文言文史料,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献解读能力”。[3]其实,历史教材上就有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史料,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不但在教材正文中及小字材料中大量引入文言文,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中也有很多文言史料。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地取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2.教会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方法

解读文言史料需要语文学科的文言文功底,但它又与语文学科的文言文有所不同。解读文言史料的重点在于理解一段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通过一段材料了解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并进行归纳、总结。当我们解读一段文言史料时,应该关注材料的出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其实,在高考中,文言史料题大多是通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解答某些问题的。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形成契合点,找到这个契合点,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前提是学生必须读懂史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教会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方法和思路。

3.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文言文,重要原因之一是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晦涩难懂,因此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其实文言文中不乏一些既富有史料价值又文采斐然的文章,教师可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篇目,以学生小组竞赛形式进行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传统授课模式下,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定期选择一小段经典的文言文史料,提前布置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进行预习。课堂上由每组学生代表进行讲解,并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是导致学生解读文言文史料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教师自身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历史教师对于文言文并不擅长,遇到文言文题目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老师遇到让人头痛的文言文史料时,不是含糊其辞地解释几句,就是把问题完全推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课后查阅资料,然后便弃置不问。久而久之,学生不求甚解,教师自身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教师应该重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活到老,学到老,要想让学生进步,教师自身必不能停滞不前。

总之,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史料特别是文言史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既是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又是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玲.文言之现代生命.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09(01).

篇6

装饰材料在表现和丰富室内空间的构成要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一定形式的造型,把材料的质感、色彩表现出来,对材料的运用甚至影响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特征。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室内设计大环境正处在深层的变革之中,科技与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与更新,新材料不断的涌现,由此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应对全球趋同化影响的同时又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有个性。使设计在反映时代性的同时又不切断与传统的联系:一方面人们需要能够反映民族、生活、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需求也许不是来自对于泛滥的国际式设计的厌倦,而是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回归;另一方面,当今室内设计被呼吁要提供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新材料的基本特性,从而在室内设计的实际运用中使材料的魅力得到体现。

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指铺设或涂装在建筑物内、外表面起装饰效果的材料。它集材料、工艺、造型设计、色彩、美学于一身,除了包括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石材、木材、陶瓷等,还包括化工建材、塑料建材、纺织建材、冶金建材等。

由于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材料的质量与强度有了新的要求。从装饰材料的用材方面来看,越来越多地应用如铝合金这样的轻质高强材料;从工艺方面看,采取中空,夹层、蜂窝状等形式制造轻质高强的装饰材料;此外,采用高强度纤维或聚合物与普通材料复合,也是提高装饰材料强度而降低其重量的方法。如近些年应用的铝合金型材、镁铝合金覆面纤维板、人造大理石,中空玻璃砖等产品即是例子。还有近些年发展很快的镀膜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热反射玻璃,这些玻璃不仅能调节室内光线,还可以配合室内的空气调节,节约能源。

生态环保型室内装饰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不产生危害。体现在一方面从室内更新出的旧材料又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生产新产品。这是所有材料的发展方向。目前已研制的无毒涂料、再生壁纸等,都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上述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和增加资源,从当地具体的地域自然资源条件出发,合理使用代用材、提倡研究使用地域材料,并注重继承和保护与此相应的建造技术和传统工艺;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时,提倡3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尊重当地的自然特色,尽量运用当地的材料,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的特征,体现本土观念。

随着材料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生代的设计师开始对传统的室内设计概念提出挑战。他们以塑料、金属、玻璃、合成纤维以及其他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结合现代技术,打破了以往室内设计的常规。他们的作品以令人激动的、充满活力的新方式,为传统的室内设计概念增添了很多新含意。同时随着材料的发展,设计的形式也不断变化,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也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室内设计的概念。同样,对常规材料的非常规使用方法,也使室内设计的形式充满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当代的一些室内设计中,更多的是带给使用者自然的感受,使人们去体验去品味。所以,不难看出,如果室内设计要进步,就必须以开放的方式考虑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设计。

“在语言中,一个人词汇量的不足就会限制他的思考能力,同样,在设计中,材料应用的局限性也会限制概念的思考。”如果能以更包容的姿态对待身边的材料,把功能的解决与艺术形态完美的结合起来,才会创造出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

装饰材料的应用与文化的传承

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多元化,那么在新的时期中,我们如何运用装饰材料更好地去体现文化传承呢?除了从工艺生产的过程中提高技术,生产出能代表现代科技文化的高分子化合材料,有机分析材料等等,还该考虑到众多的社会因素,这也是材料在表现当今文化时不可缺少的。

1. 传统与当代的文化

我们必须清楚得认识到“传统与当代的文化”是不矛盾的。传统是文化的伴生物,是历史对文化的认可。传统对应于文化也有三个方面:历史的传统、民族的传统和阶级的传统。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是向前发展的,具有其运动的本质。格罗皮厄斯说过:“真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所以说人们不过是从前人和过去历史中继承了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加以改造,通过自己的创新而加入了新的东西。所以,不可孤立地去看待“传统”这个概念,他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永恒的。

2. 装饰材料与“传统”的关系

当今的设计必须要考虑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等,这不仅赋予继承传统中新的涵义,也是一个将自身演化为传统的过程,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亦是如此。我们将“传统”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传统,一种是隐性传统。显性传统包括设计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隐性传统则是设计师的文化心态、精神气质、思维方式等方面。且不说后者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角度上讲他们是由设计师生活的传统背景所决定的,就材料这一显性传统而言,已经说明了材料的运用是必然呈现传统文化的。

一般地,我们将文化分为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材料而言,它无疑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设计师通过所选择的材料传递出整个设计的直观信息、精神文化中的隐性特征。中国与外国的构建材料所形成的风格,也体现出了不同文化土壤之中的差异性。

3. 装饰材料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材料的运用要表现传统文化要做到以下几点:“形”的衍生,“意”的延伸,“神”的承传。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通过一种让我们感到似曾相似的韵致表现出来的。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用现代材料体现传统文化的范例,博物馆室内透亮的玻璃,坚硬的钢龙骨,稳固的结构与宽阔的空间,简洁的三角形几何体,借用传统的坡屋面形式,整个设计无一不是中国的味道。

运用当代材料去设计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室内,设计者不应该只是溶于古物之中,而应该提取精华,继承和保全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才能最终目的。也就要求设计者首先要理解真正的传统所要表现的也并非是具象的物体,而是东方独具的神韵。中国文化的表现并非在于一味的模仿,它是抽象、写意的,如中国画、书法一样。因此,继承传统的文化基因是当代室内设计中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运用玻璃、钢材这些当代建筑材料,如何表现中国特色文化呢?应该抓住神韵,更应赋予它新的文化,体现新的传统内涵。不应把理解设想为人的主观性行动,而该将自己置身于传统的过程中,去不断融合材料的革新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即继承了传统,也符合了“国际文化”。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与我们同样是拥有本土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同样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的邻国日本,他们是与我们一样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在“国际文化”的条件下运用材料来赋予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在经历社会经济发展后新的内容。例如:黑川纪章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探索如何把日本传统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他对日本传统的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其中对于日本古典美学原则以及传统建筑、茶道进行了的研究,使黑川纪章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启示和精神感应,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他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思想的主要源泉之一。另一位日本建筑师的安藤忠雄利用无形的手法,运用现代材料同样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成功寓于现代的建筑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精华。他是隐喻特征表达日本传统精神最为成功的典范。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的古人利用礼制与儒学教义来建立空间秩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把伦理道德的价值转化为美德意识,从而将室内设计的审美观念置于理性的支配之下。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所独有的特色。传统建筑的室内布局大都采用的轴线对称形式,尺度、装饰等种种室内布局,都是儒家思想的物化与艺术表达。

4. 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传承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的转变,人们在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的同时,期望回复传统。传统与现代在对立中发生了渐变,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文化的转型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寻找新文化的起点。今天的设计师在运用现代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呈现时,首先要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理解与再发掘,寻找新文化的“逻辑起点”。所谓的“逻辑起点”就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基本价值观念”。这种“基本价值观念”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法则,它存在于人的思考和行为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理解与再发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设计师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准,而且损害了设计师的原创精神,使室内设计陷入了恶性循环:设计内涵的贫乏需要形式上的华丽来掩饰,而单纯形式上的追求又会带来设计内涵的贫乏。两者之间似乎难以建立一种有机的结合。然而事实是,只要我们设计师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设计中去,就不仅能够突破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而且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小 结

在材料、技术、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人们不再需要“地地道道”的仿古建筑(特殊要求除外),更不需要貌似古建筑的东西。虽然这也曾经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方法,但很快就使人意识到其泛滥的危害性并产生了厌倦感。与此同时,设计的使用者将他们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一种既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又符合现代潮流的设计风格上,对于设计师则提出了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抽象继承的问题。

我们今天不再生活在传统中,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认识、改造周围事物时,仍不自觉地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关注抽象地继承传统的意义显然十分必要。尽管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当代材料,但最终在我们的设计中人们依旧可以感觉到传统的气质。

篇7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笔墨;创新思维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沉淀,积累,和传承。是历代无数优秀画家的艺术结晶,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它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特征和审美标准,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是一个继承和传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民族。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国画这一表现形式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造型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感,思想的特有审美,中国画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用线等诸多方面上,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画独有的风格,语言,和面貌。中国画是中国几千年来历代画家创造出的许多珍贵的作品和绘画理论,我们应该珍惜并继承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贵财富。

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创新。然而中国画的创新问题,是中国画发展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性课题,也是历代画家都一直在追寻和探索的学术性课题。中国画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表现样式,它的材料和表现形式都有别于其它任何画种,中国画特有的理论和笔墨语言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要想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首先我们应当深入的了解传统,学习传统,尊重传统,尊重传统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遗产,和民族精神。继承传统就是为了更好地深入学习传统,传承中国文化,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在学习和探索中国画传统的同时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的。否定传统就是否定民族文化,否定创新的艺术就是无生命力的。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早在南北朝时期,著名理论家谢赫就提出了“六法论”。其中一法便是“传移摹写”,就明确了对于传统的重要性。而对于中国画传统的理解,李可染先生曾说:“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和打出来都是很难的,但只有经过这样的体悟和感悟。才能使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传统,体会传统,正确的对待传统。学习中国画,就要熟练的掌握中国画传统的理论体系,基本表现技法,继承传统中国画的优点,在其基础上积极的探索中国画新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但绝不能失去笔墨.丢掉中国画最本质的特点。传统是经过历史的筛选与验证后成为经典,其中包含了历代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对传统精髓的继承与创新。要继承传统的精髓,但又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去发展去创新。因此中国画的创新离不开传统, 作为中国画,离开了传统离开了笔墨也就没有了根基,没有了规矩。也就割断了理想与现实联系的血脉。放弃民族特征的创新就是彻底否定了中国画的本质,更是彻底的否定了中国画的民族性。我们只有坚持民族传统,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从而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思维方法,现代的材料去不断的创新,努力将自己的现代审美情感,现代审美意识,现代审美感悟,融入到现代中国画的创作中去,体现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创作理念和中国画创作样式。从而使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和艺术层次。

篇8

■一考生

失去传统文化,相当于抛弃了一半的赤子之心。——题记

(用题记点染文章主旨,增强语言表现力,不失为文章点题的一种方法,但此处“失去传统文化”却颇让人费解,传统文化会失去吗?)

泱泱大国,因文化得以传承,

大国泱泱,因传统得以蓬勃。

(前半句强调文化对国家传承上的意义,很好理解。但后半句说国家由于“传统”而蓬勃发展,因果关系不成立。)

不忘夫子庙前,孔明灯绚烂于广阔的黑幕下;不忘烽火台上,浓浓狼烟环绕在雄伟的长城上;不忘五彩的脸谱,在小鼓声中千变万化……

(此处列举孔明灯、烽火台并不作为传统文化的具体意象。)

呵护传统文化,呵护绝版的文化。(前后缺少勾连,过渡生硬。此外,成传统文化为“绝版的文化”用词不当。)

《百鸟朝凤》间,谁又留恋于婉转的唢呐声声,《二泉映月》中,谁又徘徊于惠山脚下。(对举欠当)看不见葫芦丝们的悠扬旋律中,孔雀舞的蹁跹,亦不见编钟叮当的轻盈声中,无尽的悠长……(此段貌似有文采,然而遣词错误百出,“旋律”岂可“看见”,编钟之声又怎会“轻盈”?)而跳跃的流行歌曲成了更多人的喜爱,(“成了”用词不当)为何人们都未担忧,中国的古典音乐又有谁来呵护。(“又”字从何而来?)

谁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遥望故乡,缅怀亲人;谁在“今夜月明人尽望”之时,举头望月,低头思乡;(此处描写的对传统节日的遗忘,不符事实,失真。)又有谁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刻,登高揽胜,发插茱萸……的确,人们早已向往情人节的浪漫,圣诞节的温馨。为何人们依旧未担忧,中国的传统节日又有谁来呵护。(病句)

电脑时代,还有谁记得王羲之的游若蛟龙(应该是“矫若游龙”)的书法。

肯德基店前,还有谁记得年糕的美味可口。(对举事物不具有可比性。)

洋房的奢华享受中,还有谁记得四合院的古朴,江南雨巷的幽深。

(以上列举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惨遭漠视,内容繁杂,不够凝炼,略显混乱。)

现代人的双眼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把传统文化的流失归结为外来文化的入侵不太严密。)所迷失,看不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着来自远古的呼唤,使心岿然不动吧!呵护传统文化,用心传承着这泱泱大国流传下的五千年的内涵,不忘传统,不丢失传统,用信念传承对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

呵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相当于多了一半的爱国情。

(结尾直抒胸臆,语言略显苍白,结尾拉出“爱国情”实属多余之笔。)

【失误探究】

文章针对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漠视和忘却,呼唤世人对传统文化加以呵护,并指出这样做的意义,应该说文章的立意还是较为新颖深刻的。但同时文章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文章能够抓住“呵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来写,但是大部分笔墨用来揭示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忘却,对“呵护”这一命题的解读较为浅显,仅仅交代了传统文化需要呵护的事实,对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呵护、该如何呵护等问题揭示不够,内容显得较为单薄。

2.全文中心基本统一,但结构有些松散。开头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意义之后,列举了一些传统意象未能具体阐释传统文化的丰富意义。主体部分试图通过传统被忘却的种种现象,表达呵护传统文化的理由,但列举内容过于杂乱,没有条理。此外,各部分之间的勾连也比较生硬乃至于晦涩。

3.总体来说,作者的语言功底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很多细节之处遣词欠推敲,思维略显混乱。如“看不见葫芦丝们的悠扬旋律中,孔雀舞的蹁跹,亦不见编钟叮当的轻盈声中,无尽的悠长……”这段貌似有文采,然而遣词错误百出,“旋律”岂可“看见”,编钟之声又怎会“轻盈”?

当然,作为初中生能把目光投向传统文化,并表现出深深的忧思,已属难得。

【升格展示】

忘却了传统文化,相当于抛弃了一半的赤子之心。

——题记

泱泱大国,因文化得以传承。夫子庙前,怎忘万人空巷的学术膜拜;岳麓山巅,怎忘负箧曵屣的百家争鸣;春色梨园,怎忘生旦净末的流水行云;东去大江,怎忘文人骚客的淋漓酣唱……

不朽的传统以其特有的魅力锻造出华夏大国的泱泱、蓬蓬勃勃。

可是,谁又能想到五千年的文明竟需要呵护,五千年的文明已走到悬崖的边缘。

阳关三叠间,谁又流连于宫商角徵的声声古老?夜雨亭阁下,谁又迷醉于抚子对弈的一份安闲?笔墨纸砚前,谁又徘徊在矫若游龙的字里行间?妙笔丹青里,谁又能体会到挥毫泼墨的潇洒自在……

再回首,我们面对的是肤浅烦杂的流行音乐;是电脑科技的虚拟世界;是冰冷呆板的铅字符号;是缺乏活力的现真……

不光这些,还有……

现代人的双眼被越来越多的物质世界的五光十色所蒙蔽,渐渐看不清流淌在我们生命血液里的精髓。

传统文化越过汤汤历史长河,来到今天,它凝固了一段段历史,早已融入你我。我们需要呵护的其实不仅仅是一些形式,更是一种气质,一种态度,一份坚持。

也许,简单的只是一壶茶,一本书,以及一颗平和的心……

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呼唤,使心岿然不动吧!呵护传统文化,用心呵护这泱泱大国流传下的五千年的内涵,用信念成就对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

因为拥有了这份传统文化,便拥有了灵魂的根。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针对原作存在的问题,作了如下几点修改:

1.在对原作主体部分列举的各种现象加以筛选删除,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含括性的几组意象加以阐释;丰富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意义的阐述;添加了该如何呵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去除了一些与呵护传统文化不太相关的枝蔓。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集中、内容更加丰富、扣题更加紧密。

2.修改后的作文结构更加清晰,全文围绕呵护传统文化的主线,从为什么要呵护、如何呵护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全文首尾呼应,添加了一些过渡句段,使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

篇9

关键词:文言文;史料教学;历史高考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历经千百年淘洗而流传,是诗文极品,是历史教学中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史料教学法的广泛使用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言文史料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引起了一线历史教师的重视。

一、史料教学中渗透文言文的必要性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时代,我们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文言文是记录、传承中国文明的主要文字。要了解、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充分重视文言文。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塑造健全人格,需要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培养解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而且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历史高考的得分需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文言文作为记载古代、近代史料的主要文字,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其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文言文史料频频出现。从2011年到2016年,几乎所有地区的高考历史都考查了文言文解读能力,从高考试题看,文言文试题既包括史料型选择题,又包括材料解析题。通过阅读并理解一段文言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是高考历史对学生学习能力考查的重要举措。培养高中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是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

二、史料教学中如何渗透文言文的可行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离我们的时代久远,晦涩难懂,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其实文言文中不乏一些既富有史料价值又文采斐然的文章,教师可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篇目,以学生小组竞赛形式进行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传统授课模式下,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定期选择一小段经典的文言文史料,提前布置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进行预习。课堂上由每组学生代表进行讲解,并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认识历史的能力。

(二)重视日常文言文解读训练

文言文史料贯穿历史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日常教学中文言文史料的解读,既可以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

文言文解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从日常教学中着手。教师可选取不同时期的文言文史料,对其不同文言文句式特点、语法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增加学生接触古代历史文献的机会,精选、精读、精炼文言文史料,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献解读能力。其实,历史教材上就有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史料。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不但在教材正文中及小字材料中大量引入文言文,课后的练习题中也有很多文言史料。比如必修三的百家争鸣,相关题目无一不涉及文言史料的分析。如果在教W过程中,教师就地取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 传统曲艺艺术;传播;专题片;广播电视;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其文化结晶是全世界文化产业亮眼的明珠。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网络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曲艺文化,因此,如何传播及发扬中国的传统曲艺文化成为一个广泛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广播电视行业现有状况,对传统曲艺文化的传承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曲艺文化简介

中国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其文字、语言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众多的人口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跃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伎场地)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进行表演。曲种、剧种现在比较有影响的有京津地区的京剧、河南地区的豫剧、山东地区的吕剧、河北地区的梆子、福建地区的潮剧、安徽地区的黄梅戏、京津地区的相声艺术及一些鼓书等。

二、中国传统曲艺文化的传播进程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三、现代广播电视对传统曲艺文化传播的责任

随着新型传播方式比如广播、电视及网络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传统的舞台演出及部分曲艺的撂地演出逐渐的被取代。因此为了曲艺的传承,相当一部分艺人结合传统曲艺的特点进行了曲艺的现代化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甚至有人提出抛弃传统型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当然也有相当多的从业人士坚守传统形式。因此传统曲艺文化如何适应现代传播方式是一个较大的课题,需要曲艺艺人和广播电视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合作解决。

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电视、广播及网络等。广播电视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的传播优势,因此曲艺艺术的现代化传播应主要依靠广播电视。但传统曲艺形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节奏快的需求,并且由于文化产业开放的原因,以及现在广播电视行业对传统曲艺文化的忽略,中国曲艺文化面临着国外曲艺形式的冲击及受众群体小的限制。因此广播电视行业承担着传播及传承传统曲艺文化的重任。

四、广播电视行业在传播传统曲艺文化方面的尝试

传统曲艺文化的传播及传承要结合现代社会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传统曲艺文化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另一方面现代传播方式要为传统曲艺留出足够的舞台。

为了很好的传播及传承传统曲艺文化,广播电视行业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并且成果显著。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山东卫视的金声玉振等,这些曲艺节目都结合了现代传播方式比如海选方式,它们在自己的路上摸索着,并且极大程度上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拥有专业知识的主持人在传承着曲艺知识,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白燕升、河北电视台的程成以及河南卫视的倪宝铎等。现在比较成功的案例还有北京广播台的大鹏,他为了相声的传播在其电台节目中,录制并播放了传统相声演员郭德纲表演的相声。据郭德纲自言,他承认大鹏为其相声段子的传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因此,根据广播电视行业在传播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尝试及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传统曲艺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舞台,并且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

五、广播电视在传播传统曲艺方面的对策

传统曲艺文化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为了更好的传播传统曲艺文化,广播电视及相关制作单位应结合曲艺文化的特色,精心包装进行曲艺文化的展示。

曲艺文化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体现,它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孝国文化等。它宣扬了中国的特色,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这些特色,进行相关的专题片制作。比如可以制作孝道专题片在母亲节及父亲节进行演出,还可以制作保家卫国的专题片在国庆节进行播放。

曲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和现代流行曲艺文化有很大的结合点,传统曲艺文化的唱腔特色在国际曲艺唱腔方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比如龚琳娜结合了京剧唱法谱写了风靡中国的神曲《忐忑》,由此可见传统曲艺文化可以很好的和现代曲艺进行结合,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系列的专题片,来介绍传统曲艺的唱腔及其艺术形式,进而为传统曲艺的现代化改造做出一定的贡献。

总之,现代广播电视的新型传播方法可以为中国传统曲艺形式提供很好的舞台,为传统曲艺文化的传承及发扬做出一定的贡献。根据现代广播电视在传统曲艺文化传播中的尝试,我们可以结合传统曲艺文化特色制作出优美的节目,一方面可以很好的传承中国传统的曲艺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