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20项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加强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优化基础研究区域布局;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建设。
三是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稳定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篇2
教学内容的选取
现流行的光学教材,对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基本理论的讲解是详细的,完善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几何光学的内容占的篇幅过大,以华东师大姚启钧编的《光学教程》为例,仅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公式大大小小就有45个,有些问题中学已经讲过,没有必要重复讲授。适当精简几何光学内容,使内容在满足系统化、条理化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取舍。第二,光的量子性部分的历史,如“紫外灾难”和“两朵乌云”等故事完全可以放到物理学史中去讲授。第三,现代光学部分涉及面较广,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科体系十分庞大,而光学课程的学时有限,所以现代光学部分则应该单独罗列出去,建议在大三再开设现代光学基础,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飞速发展的光学科技。基础光学部分在讲授时应该适当融入前沿科技内容,避免单纯概念的枯燥,使教学别具一格,既深化了概念,同时将光学基本原理与其在科技前沿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大大深化了基本原理教学,开阔了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物理奥妙的精神,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魅力。但是,在讲授前沿科技与古老光学原理的结合时一定要注意突出光学基本原理的描述,达到用科技前沿实例讲授并深化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目的。同时,基础光学部分在讲授时还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条理化,虽然波动光学和几何光学看似联系不十分紧密,但是至始至终都离不开两个概念就是光程和相位差,所以在整个基础光学部分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这两个基本概念使教学内容浑然一体。
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
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有力的保证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教学体制特点,很多学生依赖于课堂,所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外,从内容的选取和语言描述上需下足功夫,充分地把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现出来,并且把这种魅力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业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作业细致批改几乎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课后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光学和其它物理学学科一样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出来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更是动脑思维的过程。注重实验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端正的实验态度,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过进一步引导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光学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验证性实验所占比重过大,大学阶段的实验教学应该不只是“验证”,通过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教学 实验 实践活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总量激增,更新速度加快。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在这信息化高度集中的时代,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几年生命科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一、认真研读教材,与同专业的教师探讨教学进程
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认真研读教材,研究新课标,领会编写者的意图,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及接受能力,教学中尽力把握好难易程度。生命科学基础是农科类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而且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需要,调整章节顺序,依实验材料好获得的季节学习相应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根、茎、叶、花、果实结构的时候,安排在植物生长旺盛和开花结实的季节,比较好得到所需的实验材料,有利于教学和实验课的开展,把组织培养技术调到在学习育种方法之前。
二、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注重学生的反应和要求。新课程下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基础、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反映都是教师应重视的,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充分认识这一现象,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予指导,适当增加训练难度,鼓励他们创新,比如说一些探究性实验中让他们积极参与,勇挑重担,让他们起到带头的作用。对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侧重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经常检查笔记及作业,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对智力较好,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注重在品质上培养教育,并有意指派他做课外小组或实验的负责人,以增加他们的责任心及认真学习、做事的态度。对极个别的不爱学习、不时犯点小错的问题学生不刺激,低要求,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对不同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就是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目标确定后,有效的课堂教学要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生命科学基础是一个实践性较强而又与农科专业课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合作探究法、实验学习法。
多媒体进入课堂,它通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把一些不易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现象、物体、结构及过程等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众所周知,细胞非常小、形态结构很复杂,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细胞的分裂过程,很难通过语言的描述认识和想象出是什么样子,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在愉悦中学习,轻而易举认清它们的真面目,并且记忆也深刻。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部分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动画设计,胚根如何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形成幼苗的过程,同学们一目了然。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验采取自学加辅导的方法。当然,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复习课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同时,逐步把知识框架用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比用幻灯片直接打出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其他部分教学使用适宜的方式辅助教学,以取得取得最好效果为宜,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查找资料、教师的点拨,解决问题,这样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生命科学基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可更好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根据实验目标,选择实验用具,制订实验方案,并实施试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实验过程,才能得出结果,如果试验结果与实际不符,则需共同查找原因,有时还需重复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的整个过程,同学之间需要分工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还提高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五、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可缺少的课程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50-02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培养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进而提高综合素质,我们针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体系等方面做了改革探究。
二、实验课教改探究
(一)更新实验课教学内容
计算机知识更新快,实验教材也要随之更新,要编写采用适应新形势的教材,我们现在已采用Win7和office2010作实验素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成果,可以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的能力。
1.设计以章节为基础的实验,掌握基本技能。在课程实验大纲指导下,针对每章学完的知识点适时地选择有代表性、难度适中的典型应用,让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操作。
2.设计综合性、应用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针对相关的章节设计综合性的实验,可以把知识串起来。如把word与excel串起来,把网页与Access串起来。多增加实际应用性案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这门课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得每个章节的知识不再孤立。例如给某学院制作学生证,把如下excel库中的人名等信息打印到学生证的相应位置。
再如,给某学院设计一个工作量统计表(如职称、课程性质等内容只用点选,数据自动统计)。
(二)设置合理的内容层次
学生的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差异,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需求。
(三)完善教学计划,科学设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此时的学生还处于高中与大学的转变适应期,大多数学生仍然采用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重理论,轻实验。我们分析历年等级考试的机试部分过关率发现:机试往往低于笔试过关率。实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性知识占较大比例,比如word排版、Excel计算、幻灯片制作等。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较多时间的实验练习,不但提高了操作技能,更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巩固。因此,要科学设置实验与理论学时分配。鉴于此,我们采用每周3节理论课,3节实验课。
(四)革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主体
结合培养计划的要求,对每一次实验课都进行精心地策划,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改革探究:
1.上课前预习。教师在上课前把实验内容和要求提前布置给学生,同时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即充分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等。教师在实验之前或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提问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前预习,保证了学生对实验有了足够的理论储备,学生在实验中就会思路清晰,能及时发现问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也就更容易取得实验的成功。
2.动手体验。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动”而不“思”也不能“思”而不“动”,要边操作、边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保证实验质量。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了解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苦难和错误,作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设疑提问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调试的有效方法。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方法以及操作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刻而记忆也就更加牢固,他们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也有效地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
3.互帮互学。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存在差异,除了分层设计实验内容和要求外,让学生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一种“互帮互学”关系,即分成小组由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帮助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般每组6~8人。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帮教者多一些激励和鼓舞,例如评优优先、考试加分等,通过鼓励使帮教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与此同时,也要督促受帮教者虚心学习,不断上进。通过“互帮互学”不但可以使帮教和受帮教双方的水平得以提升,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得到增强。
4.实验成果分享交流。实验完成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另一方面可以挑选部分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作品),也可让他们演示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同学有种羡慕感,而演示的同学具有成就感。能够形成互追互赶的效应。
5.完善考核体系。实验考核既要看实验结果,同时也要看实验的操作过程。采用考勤+课堂回答+实验作业+操作考试的方式。
三、结语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改革探究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他们以后使用计算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检验此方案是可行的,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对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还会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韩秋凤,王伟杰,罗俊.以任务驱动法主导“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20):79-82.
[2]陈亚军,赵博,李树君,毛文华,苑严伟.基于多特征的杂草逆向定位方法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5,(06).
[3]姜芳,李国和,岳翔,吴卫江,洪云峰,刘智渊,程远.基于粗分和词性标注的中文分词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2).
[4]冯博琴.以培植“名师、名课、名实验室”为抓手,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水平[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9-93.
[5]袁科萍,龚沛曾,杨志强.面向应用和实践创新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6]孙怡,杨露.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篇5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多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稍显薄弱。另外,高职基础课的教学也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相关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当前高职学院各个系部专业都相继掀起了教改课改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专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课改课程,但是成功的课改课程大都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理论课程较少。因此,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基础课教学特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探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二、课程改革思路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基本管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课程相关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确定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改思路:以职业素质能力为引领,以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重新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优化,并设计了恰当的项目任务。课程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及14个任务。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个任务。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公司为团队完成这些项目任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
三、课程开发内容
1.课程性质与定位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没有前导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是《网店运营管理》《物流管理》《促销管理》等。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基本管理能力的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
2.内容选取
《管理学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面就《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进行分析。(1)课程目标总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情,该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基层管理人员。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管理趋势,掌握先进的管理思想;掌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掌握管理者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初步应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能筹建简单公司并进行组织文化分析与设计;能制定基层计划与简单决策;能进行基层部门组织的选聘与考核;能够指挥、激励、沟通、协调基层部门人员;能对基层部门人员进行简单控制与评价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等。(2)教学模式设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结合高职(不同于本科为培养中高层管理者服务)、学情(和社会接触较少,对实际工作岗位体验较少)等,我们设计了《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模式,即项目导向、任务驱动。(3)课程内容选取本课题依据课程目标,构建了课程的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模拟公司采用成员自愿结合,总经理竞聘的方式组建,一般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如果班级人数太多的话,也应控制在10人以内。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公司筹建、公司调研分析与策划、公司招聘和考核、公司基层的管理沟通和公司简单控制与评价。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项任务。
3.教法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模式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依据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结合具体项目、任务,我们主要选择了如下的教学方法:情景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扩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讨论法等。情景训练法。这是在子项目四任务3里面采用的教学方法。具体任务是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个情景剧,主题要体现到冲突与化解冲突。实施的流程是自己收集资料-改编剧本-分配角色-分公司排练-课堂表演-师生点评总结。学生还根据需要利用身边的素材制作表演的道具,以辅助表演。在这样的情景训练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冲突、化解冲突的能力,了解群体心理需求、构建群体心理和谐的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中,选择有启发性的案例,通过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子项目四中,任务1是制定公司激励计划书,让学生结合自身需求感受自己组织案例素材,再以公司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激励的作用。扩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引入问题,让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实施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两两结合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再由两人扩展到四人,再由四人扩展到八人等。例如在子项目三中,任务3制定公司考核方案,让学生讨论公司考核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当前公司考核的方面有哪些等,让学生在讨论中,更为直观、感性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2)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管理学基础》课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摄像机、照相机、收录机、笔记本电脑、幻灯片、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多种设备辅助教学。这些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可以辅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3)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习必须讲究方法。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不同的课程任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存在以下特征:和社会接触较少,对实际工作岗位体验较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情绪化较强,缺乏学习成就感的体验;喜欢上网、聊天;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大一新生,学习风气良好。结合课程目标、学情,我们主要指导学生采用研讨质疑法、网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兴趣小组以及第二课堂等。下面举例说明。研讨质疑法。古人说过,学则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通过讨论、质疑、解疑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极大地激发了浓厚的探索兴趣。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学习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精品课程资源来学习,通过师生共建的网络平台如E-mail、QQ、微信、微博等进行交流学习,这实际上也是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利用工具的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4)教学过程以组织公司的招聘活动这个任务为例说明教学过程。这个任务是项目三中的任务2。该任务占用4个学时。该任务的能力目标是:能初步分析部门岗位需求;能针对某一岗位制定招聘要求;能组织简单招聘活动;能针对某一岗位进行应聘。该任务的工作成果是各公司制定的招聘计划书或方案,个人的应聘提纲或讲演稿。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角色扮演法,学习方法是研讨质疑法、网络学习法。具体实施环节如下:视频导入(某公司招聘视频);明确任务;小组讨论;制定招聘计划,准备应聘提纲;分组演练;师生点评;知识归纳升华;作业:新任务对能力反复训练;检查评价。
4.考试考核方面
以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标准作为课程的考核标准。管理学基础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1)考核结构成绩考核包括项目考核和综合评价,两方面各占50%。每个项目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表现(20%)、理论考核(30%)、自我评价(15%)、公司评价(15%)、教师评价(20%)。(2)考核体系考核对象全程化。把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每个项目每个任务都纳入考核范围,体现了过程化考核特征。考核主体全员化。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考核,由师生共同组织的“专家”评审团全体成员评估打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评分考核当中。考核方式多元化。主要有项目考核、理论考核、作业评定、表演考核、即兴演讲等多种形式。
四、课程开发总结
1.课程改革收获
(1)学生技能的提高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管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配合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得到提高课程改革,是对任课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技能全方位的提高;课程改革,还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宏观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让教师对课程性质定位等课程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3)教师课程项目任务设计能力得到提高管理学课程采取项目化教学,共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五个子项目和十四个任务。课程项目任务的设计提取,经过课程团队的讨论、行业企业的调查、学生的座谈、相关专家的咨询等过程,该过程的经历很好地锻炼了任课教师的项目任务设计能力。(4)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利用手机、QQ、微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沟通,师生沟通效果很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配合,学生配合越好,项目化教学效果就越好。(5)自编教材得到完善这是该课程课改末期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收获,也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重要成果。
2.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改革应该早做准备。做课改还是准备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调整修改,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其次,要多交流多沟通。除了课改团队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外,企业人员、往届学生也要交流沟通,还要和课改专家交流沟通等。多方面人士的交流沟通,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再次,进行项目化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定位,认真设计项目任务。项目化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课件制作、工作任务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组织等等都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心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需要老师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做;学生的配合,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用心调动。总之,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以体现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法上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在考核上如何体现过程化的考核特征,这是本论文主要思考分析的问题,希望能为管理学基础课程以及类似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一点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者:荣长玲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数据库;综合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20-02
程序设计是高校针对新生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规范的编程方法,掌握通过编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加深对计算机概念的理解,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但从以往的教学效果来看,许多学生学习了一学期的程序设计后,不但不知道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反而对学习计算机失去了信心,更谈不上有兴趣了。为此,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程序设计课程中增加了“综合设计”单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综合设计,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本文结合我校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就综合设计的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进行介绍。
1 综合设计内容及要求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要求,包括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数据库的行为设计。对于新生来说,数据库综合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整合学所知识,理解利用所学数据库知识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感受数据库程序设计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数据库设计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学习奠定基础。综合设计题目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尽量覆盖数据库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数据库、数据表、查询、报表、表单、菜单及主程序等。大一学生只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对于综合设计的概念一无所知,因此,综合设计要求学生提交综合设计报告和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即可。综合设计报告主要包括系统设计内容、系统功能以及综合设计的体会与建议。
2 综合设计的实施
2.1 命题
命题是整个综合设计的前提,命题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综合设计环节的效果。命题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情况来完成。由于大一学生接触社会较少,了解实际问题不全面,所以教师在命题时不能空洞、脱离实际,要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命题,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题目比较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而象工会管理系统就有些抽象,学生不知道如何确定数据对象。所命题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球星管理系统、影视明星管理系统等学生比较喜欢。题目要有可操作性,难易程度适中、范围不要太大但能包括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模块,如一个系统中必须有数据库、数据表、表单、查询、报表和菜单等。根据以上原则,我们设计的题目主要有以下几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球星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个人物品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等。
2.2 选题
选题是整个综合设计的关键。对于从未接触过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的学生来说,要完成一个管理系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环节,从选题开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首先,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3~4人一组,选出组长。分组时学生喜欢以宿舍为单位组合,这有助于在课外进行讨论,也方便组内工作协调。另外,学生对彼此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能选出他们信任的、成绩好的学生当组长,这样可以使小组团结协作,顺利完成综合设计。分组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从老师拟定的题目中选题,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在组长的带领下,各个小组通过讨论、思考、研究、查资料等方式,结合本小组学生的特长,选择适合的题目,然后交给老师审查。老师应从设计的可行性、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等方面对学生选定的题目进行审阅,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除此之外,我们还给出了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实例代码作为综合设计的参考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设计,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
2.3 综合设计的实施
确定题目后,学生即可进行数据库设计。由于设计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到实际的应用环境中进行调研,所以各小组应对所选题目进行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进行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定义系统的功能并划分功能模块,然后让组长按照功能模块分配任务。同时,定出设计的书面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不合理的部分加以修改。在综合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综合设计,为了控制设计过程,我们采取设置检查点来进行阶段性任务检查。在以下的检查点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书面报告或者检查程序设计情况:
1)系统功能分析:检查小组是否完成系统功能说明和模块的划分。
2)个人承担任务:对自己所承担任务的目的、构想、实现方法等是否有大致的规划数据库设计:检查项目、数据库、数据表、表间关系的建立情况,对突出问题进行集中解决。
3)查询设计:检查查询模块设计情况,主要看查询是否正常运行,设计的查询是否合理。
4)表单设计:检查表单模块设计情况,主要看表单中常用控件的属性、代码设置是否正确。
5)报表设计:检查报表模块设计情况,主要看报表是否正常运行,显示的结果是否合理。
6)系统集成:检查菜单模块设计及连编情况,主要看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对于大一学生,综合设计是个陌生的概念,因此,在综合设计实施中,要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模仿现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做设计,掌握方法后再进行创新,设计出自己的管理系统。有的学生通过模仿、修改、设计,从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产生了学习的乐趣。
3 综合设计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1 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大多是数据表结构设计。大一学生掌握较多的是信息处理技术知识,对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认识模糊,更谈不上用数据库知识来解决问题。在数据库设计中数据表结构的设计是学生的难点,怎样确定所选题目中的数据信息,即定义字段名称、类型、宽度等是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数据表结构时老师应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分析要存储什么数据、用户如何访问数据和最常访问的是什么数据等,精选简单的、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来分析规划,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容易让学生接受,然后再对其他题目中的问题个别指导。一旦数据信息确定,其余的工作就比较容易完成,如建立查询、报表、表单等可以用设计器或向导完成。
3.2 教师面临的问题
加入课程综合设计单元后,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考验。从知识传授方面来说,教师不仅要传授单纯的数据库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协作研究、完成设计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多参与数据库开发方面的科研课题,丰富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际经验。在综合设计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是随机的、多样的,这就需要老师有丰富的数据库知识,以便能解决学生遇到的而课本上没有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性格差异,教师要能因人而异,如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要耐心辅导,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3.3 综合设计成绩评定问题
综合设计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综合设计报告。设计的系统如果能够正常运行且符合要求,即可通过;如果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创新,即可获得优秀。综合设计报告包括各小组成员的姓名、小组自评分、系统简介、正文、各小组成员的体会等,从中可看出其设计思路、运用的知识及学生的收获。评分时主要看各个部分是否完备、分析的是否透彻和是否有独到的见解。为了防止学生在综合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教师在检查作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由学生当场解答;教师也可以设置简单的题目由学生当场完成,如设置符合条件的查询、设置表单属性等。
4 结束语
综合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引导新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证明,综合设计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综合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另外,综合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靳学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园林设计初步 实验实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70-01
近几年,全国各大专院校开设的园林专业建设发展很快,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园林学科有关园林制图、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和开始。[1]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园林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表现方法和设计思维入门。[2]
一、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验实习中更注重学生纸上训练和图面表达效果,[3]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教师更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另外,实验实习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枯燥呆板,就是单纯的老师留作业,做指导。学生也只是单纯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平时不注重积累和搜集相关的专业知识,被动学习。目前,各院校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验实习学时少,课堂时间本就有限,不充分利用的话,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就不能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园林设计做好准备。
(二)学生学习兴趣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属于基础性课程,所以课程开设学期早,而授课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实验实习和理论有时缺少必要的联系。而且园林设计初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些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所以导致低年级学生在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学习起来有种“慢热”的现象,也就是说,往往课程已经进行三分之一,学生们才开始感兴趣。
(三)计算机制图广泛应用
效果图是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步骤,[4]它表现形象直观,能更好地说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们也由过去的纯手绘逐渐发展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这样,有些学生就会片面认为手绘不用学习了,计算机设计又方便又快捷,而且还利于保存。但是,计算机制图有时往往很难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特别在快速设计上,不如手绘方便直接,表达效果强烈。园林专业要培养的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而不是制图员。所以,学好手绘是成为一名好的设计师的第一步,而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实习课程就是走好这第一步的工具。
二、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内容结构调整
目前,园林设计初步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石宏义主编的《园林设计初步》,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在实验实习课程中学生完成钢笔画、钢笔淡彩、模型制作、透视图效果图以及园林方案设计的练习。其中,钢笔画要求学生大量临摹和自己创作,白描和明暗画法综合运用练习;钢笔淡彩要求学生掌握钢笔画结合水彩、马克笔、彩铅等表现技法的练习。透视图可以结合自己的设计作品,激发学生自己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环节
强手绘训练。作为园林设计类课程,设计图就是设计师的语言,图纸是表达设计思路的重要途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就是强调学生手绘的学习和练习,因此,在实验实习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看、多画。[5]多看是指多研习优秀的园林作品和优秀的效果图。多画可以先从最基本的线条练习开始,然后再大量临摹优秀的效果图,加强学生平面基础构图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最后可以增加写生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设计的表现能力和熟练绘制效果图的表现技巧。
开设参观学习和现场教学。通过参观当地优秀的园林作品,使学生有感观认识,而且现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居住小区、公园、广场、学校等具体的绿地中开展教学,使学生对园林空间和尺度感都有所理解,对园林艺术表现手法有所认识,尽快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全面地投入到园林设计学习中。
(三)考试方式
运用多样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制度,例如,可以加大平时作业的考核,或者完全可以把平时成绩作为期末综合成绩。这样,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对平时绘图的练习,又减轻了期末复习的负担,突击式应对期末考试不能训练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园林设计图的真谛。
三、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在园林专业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实验实习课程的现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当然,设计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更好地发挥在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1(4):92-95.
[2]叶文艳,袁剑华.“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98-100.
[3]谭祎,蔡如.基于过程性教学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93-6995.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46-02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用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培养目标不同,对课程的要求也不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滞后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大部分的教材都存在内容不及时更新的现象,大部分教师都采用教材按部就班讲授,没有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更新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中理论多实践少
大部分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样学生就没有什么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就不会解决。即使学生认真学习,也只限于知道理论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依然很差。
3.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教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效果怎么样,却不知道。这样下去,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依赖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这样下去,教学目标很难完成,学生也不会去主动去学习课外知识。
4.教学形式呆板
虽然现在上课采用多媒体,但是教师只是把教材的内容做成多媒体的形式,没有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染力,效果也不好。考试时以笔试为主,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5.师资队伍不够健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践性强,需要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来共同参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院老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来工作的,没有实际的应用经验。也没有聘请公司和企业的兼职老师,师资队伍没有形成梯队。
二、学生现状分析
1.学生呈现两极性
由于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我院学生大多来自农牧区,在进入高校以前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了解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听不懂,一部分学生懂了就不愿意去听。
2.学生理解沟通能力较差
我院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高中才开始接触汉语,上大学之前是在地区、县上上学,汉语理解、表达能力很差,所以在上课时要用浅显易懂的话来讲解。而有些孩子出于不善表达、害羞的原因,遇到问题不愿意去问老师,即使不懂也会说懂。这样课堂授课、师生互动效果很差。很多学生学完就忘,到了毕业时连简历都不会制作。
三、教学改革研究
1.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
除了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要及时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补充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要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每节课着重讲解基本概念和重点难点内容,预先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之后,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讲解,班上其他同学讨论该同学哪里讲得好,哪里讲的不好,不好的地方该怎样改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指出讨论的成果和不足。这样即让学生对自学的内容加深了印象,又锻炼的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以实践为主
因为对实践不够重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理论只是学得很好,期末考试也考的特别好,但是到了实践中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为几类,一是课堂上的实践,每周安排的都有上机课,教师预先布置实践的内容,先讲解和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学生实践时全程跟踪,遇到有问题的同学单独辅导,力争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完成。二是课程设计,让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稍有难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比如制作一个有难度的PPT。学生也可以自主选题,但要和学习内容相关,并要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设置中,尽量每个小组都安排几个实践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同学,这样也能起到帮带作用。
4.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时
由于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虽然每周有四个课时,但是在上课时,每节课所讲内容有限,往往到了期末的时候一本书还没讲完。要么是匆匆忙忙把课上完了,但是学生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而到了下一学期又要开始学习其他的知识,比如会计电算化,可是很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都没学好,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时候也比较吃力,遇到关于计算机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怎么解决。因此,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课时,能够很好的帮主学生上机实践、打牢基础。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以老带新,着力培养新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到其他院校交流、学习。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一些公司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补充教师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这就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对教师、学生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关于教学改革的看法,希望能对我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建勋.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教育与职业,2013(6).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实践能力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68-01
1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逐渐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方式。通过对各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各行各业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各个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不仅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越来越高,都强调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便能够在今后高效率地工作。
由于我国家早在2001年就开始在中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从而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创造了一个新的学习起点。然而遗憾的是,每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都存在着区别,相对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来说,他们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远远达不到,因为没有条件以及课时量很少,导致了这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电脑的机会都很少,从而导致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面对这一切,使得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既充满了严峻的考验,相反这又是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已在我国推行多年,大部分高职教师已具备了基本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然而在思想认识上却又存在许多不足。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既加强技能培养同时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因材施教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来安排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应该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就多布置一些相对于复杂的作业,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布置一些简单以及课外任务。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互助小组的方式,让基础好的同学进行帮助,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使他们共同进步;而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适当的改变。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加大专业所需内容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要求。
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采用基于工作流程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在课堂上采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典型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法,使课程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在上机实践环节中则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进行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交互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选择若干学生协助机房管理员进行机房日常维护工作和校园网的日常维护工作,锻炼他们的计算机维护能力,获得实际操作经验。组织全院学生参加学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并利用业余时间给参赛学生进行赛前辅导,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承接学生社团及学生会组织的学生刊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刊物的相关出版工作,进行版面设计及文字录入、排版、打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目前我院的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免费开放的无线网络也为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涉及学生范围多,涉及面宽,尤其需建立网上课程教学资源库,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方便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自主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在以网上提交作业,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向任课老师网上提问;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布置作业任务,批改学生作业,回答学生提问,而这一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则是做不到的。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能力。
5 将考核方式改变,多注重实践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学习完之后,都要进行考核方式,这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传统的笔试方式或单纯的上机考试已无法全面地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能真正地反应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反应学生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考核应该不仅要关注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技能的高低,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等,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改变以往的笔试+机试的考该方式,引入计算机考试系统,建立重点突出、兼顾知识面的统一的试题库,采用每个学生考试时由计算机自动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考核学生,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全面准确高效地对学生进行考该;同时,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作为考核的一个主要指标,课堂练习、课堂测验、及课外作业和在学科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全方位的考核。
6 与时俱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因此,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应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己有的知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与时俱进。同时,必须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挖掘潜能,探索创新。最后,必需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只有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56-57.
篇10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理论与实践 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12-01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院校近机械类专业为培养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对机械零件设计理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在学生的培养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大量的先修课程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覆盖面广,教学难度较大。从以往教学效果来看,存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够透彻,设计能力不强、创新设计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改进本课程现有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课堂教学与工厂实际生产要求的联系,培养学生面向产品制造的思维理念,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机械设计基础》针对机械产品的运动、失效形式和零件加工过程进行讲解,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涉及面广,在讲授时必须注意对课程进行宏观把握。通过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体会,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结合。
1.1 引用实例分析讲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实例设计分析,加强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展出一些典型失效的零部件,如胶合的齿轮,疲劳断裂的轴等,引导学生应该注意观察哪些要点,通过对零件断面的分析,了解零件的失效是怎么形成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避免,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应用于实际的零件设计当中。同时,结合多媒体等有效途径,通过播放三维动画或视频资料,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1.2 加强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环节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亲自动手进行一些机构的拆装,让学生弄清一些构件和机构的概念及构成。例如在讲授完机构分析设计部分后,安排学生进行机构运动试验,通过对实验室的“慧鱼”创意组合模型进行拆装和分析,展示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运用设计构思和实验分析,实现特定运动规律的合成与分解,进一步掌握了课程的理论知识。
课程设计如同一条线,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各个相对独立的环节贯穿起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在指导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介绍传统的电动机选择、传动比分配及计算、传动装置运动参数及动力参数计算等内容外,还对学生灌输了优化设计等内容。在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同一任务要求的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比较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并要求学生进行改进,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计算、设计和绘图能力,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取舍和变通。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消化了书本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1.3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环节
引入企业项目,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企业加工车间参观,使学生面对实际生产技术问题,学会灵活运用课程所学知识予以解决。鼓励学生参加省、市、校等举办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方程式赛车等竞赛,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本课程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和机械零件设计知识,完成竞赛作品设计。通过参加专业性的实践和竞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2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接受书本知识是一方面,如何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思考和创造,则是创新。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一般性方法,还应对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首先,要启发学生的思路。大多数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仅停留对该知识点的接受阶段,缺乏深入理解和举一反三的外延。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发散性和开放性的习题和讨论,引导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和广泛的认识,甚至能联系到交叉课程和交叉学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同时,通过讨论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有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锻炼和创新方法的培养。
其次,要引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加工设备,如一股清泉源源不断为机械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作为教师,要把握最新动态,不断将新思路、新方法、新设备介绍给学生,结合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产品创新能力。
最后,要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参加创新实践,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创造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新方案设计这条途径,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参与科研课题、参加竞赛、工程实习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2 重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项目训练、竞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集体智慧的精神,培养学生语言提炼、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3 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改进教学方法,研究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配合,充分利用好学校和社会搭建起来的实践平台,为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玢,钟礼东.机械设设计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上一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方法
- 下一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