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走向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走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体经济走向

篇1

央视广告招标素有“中国经济晴雨表”“中国市场风向标”之称。如果说广交会是观察中国外贸走向的重要窗口,央视广告招标则是观察中国内需尤其是消费趋势的重要窗口,因为广告是引导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央视广告招标也是反映企业预判下一年度宏观经济的信心指数。

在笔者看来,此次广告招标首先反映了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状况以及对明年中国经济的信心。由于央视的特殊地位,近几年的广告招标基本是“豪门盛宴”,即大企业、大品牌争夺主要广告时段。大企业舍得投广告,说明对下一年度经济增长比较看好,也说明企业对“调结构”有信心、看好消费增长将在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规模以上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统计部门此前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自今年4月以来首度“转正”。可以说,2013年央视广告招标表现出来的企业信心与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转正”一道,为明年的经济增长奠定了信心基础。

此次广告招标也反映了某些产业发展特点和消费特点。从中标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前三名分别为饮料食品、家电和金融,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而且也不难发现,主要中标者多是“熟脸”。这固然表明消费领域产业发展不太平衡、缺少新的引领者,但从积极的角度观察,也表明这些行业、企业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对经济发展依然有很大的推动力。

央视广告招标结果在释放出上述信号的同时,也对下一步的“调结构”工作有一些提醒。比如,在保持饮料食品等传统产业增长势头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让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新的消费增长引领者,让服务业真正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推动力量。

篇2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提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时一再明示或暗示市场:加息只是要把货币政策从“极度宽松状态”变为“正常宽松状态”。包括3月份加息之后,耶伦依然强调,加息之后,美联储依然会较长时间保持货币宽松。

经济发展确实是一系列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过于依赖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并非万灵药。这个说法非常正确,但同时必须提示:正确的货币政策不一定能对经济增长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但错误的货币政策一定会对经济起到强大的破坏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必须确保货币政策的正确性,而这个正确性不仅基于对全球货币政策方向正确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要对程度有一个精准的认知。

当前政策操作上存在“只顾方向,不顾程度”的问题,这也是人民币利率、汇率、市盈率是大起大落的关键原因。希望我们的货币政策操作能够更加纯熟一些。

之所以认为全球宽松货币政策还将持续很长时间,绝不能仅仅只看美联储货币操作“方向”,更要看到“程度”,比这两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美国的现实经济诉求。美国正在极力扩大实体经济的规模体量,这当然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必须配合,绝不可能实施比“中性”更紧的货币政策。

另外,美国不可能允许能源、原材料价格无度上涨,这完全不利于实体经济发育的初期要求。所以,美国现在采用的策略是“放弃部分能源利益,但绝不放弃能源价格控制”,这就像美国“可以部分地放弃美元霸权利益,但绝不会放弃美元霸权”一样。所以,大的判断应当是“全球5年之内不会出现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暴涨”,而更多的可能性是“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缓缓爬升”。

还有,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发达经济体均未跟随美联储加息,而依然保持着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原因是,欧洲和日本经济远没有美国经济那样强健。原因很简单,德国和日本的实体经济有着相当的饱和度,继续扩大需要新的、全球性的增长动力,但全球需求并没有那么强大,所以不可能为其提供更大的市场。但美国不一样,美国过去30多年“金融资本主义”的发育,已经使得实体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很小了,所以增长空间巨大,而稍有增长,美国GDP的增速就会大幅提高。

篇3

欧洲债务危机不是市场化的信用危机,是政府信用的危机,是政府在不知不觉之中造成的债务危机。并非出现债务危机的某个或某几个欧洲国家的政府有意制造政府的信用危机,肆意践踏规制政府行为的法律和法令,其实出现债务危机的政府与未出现债务危机的政府一样,基本上在各国议会的严格监督之下,都是遵纪守法的,没有为所欲为,但悲剧还是发生了,出现债务危机的政府似乎只能自认倒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其中当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但必然的问题是,货币理论至今在经济学界尚未创新,各国政府奉行的都是传统的货币理论,货币理论的陈旧直接导致了某个或某几个经济相对脆弱的欧洲国家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自家政府财务的危机。这也就是说,从本质看,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货币理论亟需转换和推进的问题。

传统的货币理论是实体性货币理论。至今,在全世界的大学课堂上讲授的都是这种实体性货币理论。甚至,在2008年出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之后,这种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实体性货币理论也并没有受到冲击和质疑。但事实上,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整个世界的货币,不论哪一个国家的纸币,都开启了货币虚拟化的进程。几十年下来,世界各国的货币都已经脱离了金本位,虚拟化为虚拟性货币。此时,也就是现在,如果人们还是按照实体性货币理论认识现实的金融活动,那恐怕就要刻舟求剑,找不到北了。虚拟性货币与实体性货币的最大区别,就是贬值的速度相对快。例如,美国在40年前实施的登月工程,大约花费了250亿美元,而今,美国人说,再搞一次同样的工程,恐怕没有1 250亿美元是拿不下来的。这也就是说,美元虚拟化了之后,每10年就要贬值100%。就此而言,若以传统的实体性货币理论匡正现时的政府财政,不出问题那是实属侥幸,出问题则是很自然的。在理性的缺失下,我们看看已经出现问题的欧洲国家,似乎各国政府都对货币贬值没有警惕,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民众因货币贬值遭受的损失转嫁到政府身上,不断地加大政府对于各项民生事物的补贴,使得政府在货币贬值的同时债台高筑。现在,讨论欧债危机,关键还不是要替欧人担忧,而是要十分警惕地面对中国自己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也是不断地在加大政府对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包括大举建设保障房之类善事似乎刚刚开始,如此脱离市场地造福利,长久下去,以后政府必然也会不堪重负。不要以为为中国老百姓做好事就无可厚非,要知道若不能市场化地应对虚拟性货币的贬值,正在走向工业化的中国经济也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在虚拟性货币时代,政府不能承揽过多的经济责任,不能怕老百姓遭受货币贬值之苦,就通过政府的财政运作,包括财政信用的运作,非市场化地为老百姓抗事,在维护百姓日常欢乐的同时,迷迷糊糊地走向债台高筑。当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各国经济理论界都应当认真地承担起创新货币理论的责任,不再让人们以实体性货币理论去求解虚拟性货币问题。但是,对于世界各国的政府来说,包括中国政府在内,汲取欧洲的教训,必须要明确地记住:在有钱的时候不能乱花钱,在没钱的时候不能乱发债。

篇4

“中国震撼”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发展机制?到底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步的?

从基本面来看,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成就是巨大的。美洲大陆的发现和欧洲知识、文化、制度和生产要素在大西洋两岸的转移,造就了美国这样的经济强国。20世纪末以来的全球化与中国的主动觉醒相结合,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在跨国公司活动下与中国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相结合,其所创造的生产能力和所形成的市场容量可想而知。从趋势来看,21世纪刚刚经历的这场金融危机,暴露了在跨国公司资本逐利推动下所进行的实体经济大转移,已经导致全球经济实体经济板块的严重非均衡,发达经济体走向衰落,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走向繁荣将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仅仅拥有大量人口并不表示必然会带来经济的腾飞。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却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中国。正如《中国震撼》一书所说,印度最终必将崛起,但短期内仍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优越正是在于能够有效开发人口红利――通过制度的改善和限制的逐步放松,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经济自由和保障,不断建设起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

中国的崛起与东欧等新加入所谓“民主政治”阵营国家的衰退和停滞形成强烈对比,人们开始对“华盛顿共识”的有效性产生疑问。自由主义的经济导向并不是国家发展和崛起的必要条件,实质上,任何国家都必须从其自身条件出发来选择发展路径。进行何种形式的制度改革取决于其原有的制度形式,只有在打破制度变迁中已经过度僵化的路径依赖时,强制的激进的改变才有可能是可行的,但激进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短时期内的完全颠覆,迅速改变带来的混乱可能会造成对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的阻力。

篇5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自1820年32.9%的顶峰一路滑落,直至1990年触底。而后从1.83%的最低点开始陡峭急升,2014年达到13.3%,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就这一人类史上发展奇观的原动力,也正是中国大规模先进制造能力。

一国对先进制造业的追逐,称之为“为大国的命脉而战”,在任何市场中;在争夺经济的制高点时,决定胜负的力量通常掌握在控制战略要素的生产者手中,他们不仅影响到技术创新,还影响到贯彻和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即制造产品的能力。

王者归来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扩张,以债券、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为主的金融交易,在封闭的金融领域内部形成了天文数字的金融资产名义数量虚拟增值。没有实质商品、劳务和投资基础的虚拟经济,或者说脱离甚至排挤实体经济的“以钱生钱”的金融异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引人关注的全球化现象。

1978年以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左右,而国际资本年均增长25%左右。据国际清算银行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90年全球虚拟资产达到50.04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2.19倍;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全球虚拟资产“爆炸”增长到865.03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4.2倍。

像秃鹫一样肆无忌惮地追逐更高利润的美国华尔街和英国伦敦“金融城”,成为这场“金融大爆炸”的“原爆点”,驱动发达国家竞相走向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发展,将制造业作为垃圾产业和夕阳产业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本土实体经济呈现“空心化”。美国甚至高达70%的就业人口转向金融和金融服务业。

物极必反,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漠视,必然会受到其铁面无情的惩罚。1970~2011年间,与资本狂欢相伴的是,全球发生了147次银行危机。其中,1980年至今,世界经历了6次重要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频度和烈度史上罕见。

尤其在最近的两次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区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系统的核心国家后,影响范围越来越遍及全球。

正是经历了超乎想象的灾难式经济溃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形势出现180度的大逆转: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从束之高阁的“供品”,变成了稳定政局与破解危机的“良药”。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发达强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应对危机、摆脱困境的关键。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很容易生出金融泡沫。危机爆发后,美欧国家之所以至今难以脱身,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的孱弱,包括先进制造能力的退化。

“逐鹿”先进制造

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基础和发展战略自始至终没有脱离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依靠坚定的国家意志,过去20多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初加入WTO后,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按照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工业规模总量不足0.4万亿美元,2013年则超过4万亿美元,中国工业规模增长了10倍。由此计算,中国工业占全球比重,从1995年的不足4%上升到2013年的20%。短短11年间,中国仅用11年就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甩在身后。

美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绝非发展低端制造业,而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向高端制造发展,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尤其加大信息技术对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的渗透融合,重新夺回世界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未来10年将是美欧“再工业化”重建高端制造业的10年,这不但会缩减我国制造业对外出口空间,而且随着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强烈冲击中国工业制成品对世界其他市场的出口规模。

任重而道远

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制造业生产能力第一的国家,但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制造强国”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目前,中国制造业仍然没有摆脱“大而不强”的现状,人均工业增加值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而且,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2013年我国高端芯片进口额2322亿美元,超过当年石油进口额。

国内每生产一台CDMA手机,要向美国高通公司交10美元专利费,而几乎所有支持中国新4G标准的高端手机都采用高通芯片。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我国优质、低耗的先进工艺普及率不足10%,数控机床、精密设备不足5%,且90%以上的高档数控机床、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80%的石化设备、70%的轿车工业装备都依赖进口。

中国工业资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的态势仍然有待改善。据测算,2010年,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与此相反,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中国制造处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消耗大量国内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同时,所获利益甚少。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在外需持续萎缩与内需增势放缓相互叠加、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相互作用下,我国实体经济总体上很不景气,工业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多数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出现下滑,实体经济经营发展风险加大。

中国企业联合会的“2015中国企业500强”报告显示,2014年国有五大银行以占500强营业收入的6.39%,创造了35.6%的净利润;266家制造业企业创造40.1%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仅占18.8%,五大行利润近乎所有制造业企业利润的两倍。

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与金融业之间的效益“鸿沟”继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1999~2002年我国虚拟经济规模维持在10万亿元左右,与GDP维持着1倍左右的比例。2003年一跃超过20万亿,自此迅速扩大,到2009年已达122.5万亿元,为GDP的3.7倍。

中国制造业在“大而未强”时刻,外有强邻环伺,内有“脱实入虚”隐患,何去何从?自古华山一条路,唯有向上,美国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将是砥砺中国制造走向强大的最好“磨刀石”。

不要失去创新能力

篇6

奥运行情作为一个从去年就开始提前反应的市场符号到今年,面临着宏观经济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行情不可能因为奥运会这么一个概念就改变走势。奥运行情如果存在的话早就应该出现了,奥运的前期投资是巨大的,如果有效应也应该早已显现出来。

新世纪周刊:那就是说现在该放弃对这个行情的期待了?

叶檀:资本市场是一个提前反应的市场,奥运行情目前就是一个维稳行情,不存在牛市行情,奥运行情应该在去年就已经提前反应掉了,我相信奥运行情已经在去年的大牛市和今年的一次次略微反弹中被彻底地透支了,能维持现在这样的行情已经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谁要是再期待,那么就等于准备在股市里被套。奥运会开了,再期待什么奥运行情等于自己买套,充当最后一个接棒者。

新世纪周刊:后奥运时代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

叶檀:这个难说。我的预测是奥运后市场要往下跌,之所以现在“维稳”是因为还处在奥运的特殊阶段,我觉得政府的舆论和隐形的措施已经做到极至了,很多对实体经济的纠偏措施会在奥运之后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等着这个平稳,奥运会后支撑这个平稳的理由不再存在,我预计会下跌,可能会跌到20∞点,然后在年底或第四季度再反弹,

新世纪周刊:整个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会呈现什么走向?

叶檀:奥运后宏观经济的走向我想是有一些此前被奥运压着的政策该出台了,看CPI的情况,如果CPI下降,会有一些货币紧缩政策放松,也应该放松了,因为目前我们的实体经济很不好,尤其是外向型的现在都处于一个非常难过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策稍微放松一些,大家的预期会稍微好一些。

新世纪周刊:奥运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长期的利好吗?对于普通投资者该保持怎样的心态面对让人失望的奥运行情?

篇7

由于门槛降低,实体经济创业者将增加,新兴行业、服务业风起云涌,传统的周期性行业水深火热。传统业者要在全球布局、品牌创设方面降低成本,政府的扶助之手不会向周期性行业倾斜,一些大而不倒的钢铁等行业将进入并购重组的高峰期,而高效率企业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吸纳低价资产的机会。对于出口型实体企业来说,他们还将面临温水煮青蛙式的汇率上升。

2014年的股票市场恢复正常,并非股指一飞冲天,而是改革逐渐拉正了歪曲已久的股票“比萨斜塔”,为长远的健康打下根基。

稳健的货币政策、越来越高的企业负债率决定了,以往靠大规模资金冲击股指的做法已经形不通,加上境内外的对冲,股指期货与现货的对冲,融资的杠杆,股指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剧烈震荡、来回洗牌,是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上市公司的质地得到充分暴露,上市公司成为财富创造机而非财富毁灭器,只有政策的利好加上坚定的执行力,我们才能见到市场从根本上获得信心。

预计到2014年1月底前,约有50家企业完成程序并陆续上市。而新三板等市场陆续启动,上市金融机构融资加快,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震荡。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融资就是融资,除非学会回购,学会留存利润,否则股票市场的玩家将坚守最后的赌局,绝不会轻易退场。

万科与央视东方时空新年关于土地增值税的第一仗,显示了房地产舆论争夺战正酣,2013年的争论不过是序幕。房地产市场在历经种种道德、经济指责后,还会继续维持其投资、金融的核心地位。除非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根本变化,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变成市场主导投资,金融信用体制真正建立。你骂,还是不骂,房地产还是屹立在那里,原因就在于实体与金融都离不开房地产。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房地产大厦将倾,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在发达市场布局对冲,2014年房产税很可能扩围,否则数年后中国经济必有一劫。三四线城市的空房,象征着传统投资方式在经济板块已经走向没落。

经济需要安全,需要信用,更需要效率。而所有这一切目前集中到了民生上,集中到了底线游戏规则的建立上。两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因为没有底线游戏规则,才有今天空前严重的贫富差距,正因为严重的贫富差距,使得中国的消费、投资等各项经济行为都遭遇扭曲。当农民在少量的耕地上刨食,在流水线上成为机器,有太多的人午夜在伦敦街头排队购买奢侈品。

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向市场经济国家,原有的规则都需要更改,这是浩大的工程,没有强有力的改革家、没有明智的决策、没有基本开启转向市场时代的民智,转变不可能成功。

篇8

美国经济消费率下降

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经济的消费率会有所下降,这将导致世界消费结构调整和世界贸易的巨大调整。尽管现在的消费率下降幅度有危机时期过度调整的因素,但由于“去杠杆化”,金融泡沫破裂,西方的储蓄倾向会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及时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将决定我国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增长。

回归实体经济

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意识到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过度依赖金融。金融泡沫破裂,金融服务业缩水,表明金融服务业不能脱离实业的发展。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金融与实业的关系,继续发展金融服务业,但更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而不是轻视制造业。

新兴市场将成主体

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美国、西欧经济不会衰退或者负增长,但会有一段时间的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则势头强劲: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8%,印度要达到9%,拉美国家会有5%左右的增长。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在国际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现在“新兴市场”本身已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危机过后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将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一半。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相互的市场,需要更紧密的合作,化解贸易摩擦。中国和中国企业能不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利用新兴市场,将成为另一个重大挑战。

低碳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引发的低碳经济热,低碳产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体来说,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现在就要适应这种趋势。目前,美国、日本将能源投资与低碳经济建设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而以此为新起点,西方国家将长期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需求增长点,并在国际政治上推动其他国家加入这个市场。能否抓住机遇,能否分享这个新的增长点,对中国和中国企业将是一大挑战。

今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预计将逐步开始落地成为各项具体的政策或产品标准,从而启动低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普及可能会率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智能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将有更多的城市加入电网升级的行列中来,而作为智能电网终端的应用和设备,如:智能电表,也将开始小范围试点。2、工业技术改造持续进行。在重点行业重点设备改造深化的同时,一般企业也将推广通过对各项生产和管理系统实施统筹设计的低碳整合方案。3、绿色建筑开始推广。建筑标准中将更明确的包含节能目标,而新型绿色建筑也将成为建筑开发商的新卖点。4、以社区为单位的循环环保系统(集中太阳能系统,社区能源、水循环系统,社区废物处理系统)有望试点运行。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

换个角度来看,危机其实也是转机。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更多地走向国际化。

篇9

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中,每一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文中论述了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四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及怎样把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项目全过程,以获取最大利润,并着重对成本计划进行了重点论述,保证决策的成本目标实现的相关措施,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system, each link is relationship and the mutual effec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st forecast, cost plan, cost control and cost accounting four links to each other and role, and how to control the cost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order to get the biggest profits, with the focus on cost plan this paper, the cost of that decision realizing the goal of the relevant measures to make the enterprise in the fierce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Keywords: cost forecast; Cost plan;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业主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的同时自身也能获得相对较大的经济利益。而企业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有无低廉的成本。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中要以尽量少的人、材、机消耗创造较大的价值。通过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及竣工决算达到收支平衡,并有所盈余,这正是施工企业所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大体上可分为四个环节: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1、投标报价阶段的成本管理—成本预测

投标报价阶段的成本预测是指通过取得的历史数字资料,采用经验总结、统计分析及数学模型方法等对成本进行判断和推测。为企业经营决策和项目经理部编制成本计划等提供依据。在此阶段,项目经理、造价部门、技术部门人员应积极参与,要充分熟悉并理解整个招标文件的内容,并以专业的眼光找出业主招标文件的错误、漏洞。该错误的发现,不仅是为投标提疑用的,更是为工程技巧报价提供依据,为今后工程实施中索赔做好准备。通过参与投标全过程使有关人员对该工程成本有个大概的了解,对哪些地方盈利、哪些地方可能亏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一阶段成本预测的方法通常是根据施工图算出的工作量或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按相应定额进行组价,材料价按市场询价,得出施工工程基本直接费,在此基础上根据技术部门提出的技术方案措施,如现场围挡、场容场貌、材料堆放、临边防护、垂直方向交叉作业防护等安全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现场办公生活设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等临时设施;机械配备等算出工程措施费。同时根据该工程的规模,计算出现场管理、规费、资金成本、上级公司管理费、税金等,得出承接该工程的全部直接支出,即工程预算成本,以此作为公司投标报价的最低限制。

2、中标后开工前的成本管理-成本计划

这一阶段是造价管理人员编制目标责任成本的过程。目标责任成本按中标预算扣除间接费、总包管理费、税金、节约率等得出项目预测成本。目标成本的测算一般分为实体性消耗测算和非实体消耗测算。

2.1实体性消耗测算

直接构成工程本体的消耗量的测算,一般遵循定额量、市场价的测算方法。工程中标后首先应对工程的实体工程量和单价进行复核。复核的重点是对项目影响大的关键部位、重要工序、工程数量大、在总造价中所占比例大的项目或材料。如结构施工中的混凝土、钢筋、二次结构的砌体等。数量价格都分解成表格,如不涉及经济秘密,把这些数据公布出来,这是工程成本最高限,不能突破。施工员下任务单,材料员采购材料、发料时都要核对一下这个限额,这样就有一个无形的尺度在控制成本。

例如:某工程中标后重新复核混凝土工程量对比如下:

复核混凝土工程量比投标量多105.9m3。分析各标号混凝土工程量的特点发现一般工程用量较多的C30预拌混凝土本工程用量较少,而C25预拌混凝土用量较多。多数混凝土搅拌站在报价时根据以往经验会把C30预拌混凝土报的较高,而其他一般用量相对较少的混凝土报价降低。利用这一特点在混凝土询价过程中尽量压低C25预拌混凝土的价格,以达到最终混凝土成本总价较低的目的,取得更大的利润。

其他主要实体工程量及单价的测算同理无外乎以下两方面的确定:一方面是实体材料消耗量的复核及确定,现行的清单报价在组价时一般套用2001年北京市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所以目标成本中的实体材料消耗量一般沿用定额消耗量 。另一方面是单价的复核及确定,当发现投标单价较低时应及时反映给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以便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通过洽商变更的形势改变施工做法,以达到重新认定价格的目的。询价过程是正确确定目标成本的最重要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大型材料进行采购招标的一个督促,如结构施工中的钢筋、混凝土、砌体等。对此类材料目标成本,不仅仅是看到眼前的价格,还要关注材料的走势。这个时候要多问问与我们长期合作的一些材料商 ,他们对材料价格信息比较灵通,对材料市场的变化也比我们敏感,有利于正确把握材料价格走向。此外也要多关注国家相关政策,也就是大环境的走向 。目标成本测算往往在进场施工前进行,与工程开工时间临近,所以测算时的价格有时也就是材料招标的价格。其他小型材料价格的确定也要通过项目经理部的器材部门货比三家进行确定,以质优价廉为最终目标。 在确定材料价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材料市场价格的走向考虑一定的风险。此外对那些损耗很大的小型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可直接包给劳务分包单位,这样有利于杜绝材料的浪费。

2.2非实体性消耗测算

不直接构成工程本体,但在施工中必须发生的那部分消耗量,主要包括人工费、模板及脚手架费、机械费、临设费、其他直接费等几大部分。首先要做好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与中标后实际施工组织设计的比较,根据中标后施工组织设计计算各项非实体性消耗。

篇10

目前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小企资金链断裂,从今年4月至今,温州已有90多名企业老板因欠下巨额债务而卷款外逃,债务总金额估计有近200亿元。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抽样调查问卷,共有300个家庭参与问卷调查,收回的266份问卷显示,有89%的家庭是资金出借方。全民高利赁绝非虚言。

高利贷不仅仅是人性贪婪的缩影,更是中国重要资源配置失灵的表现。在三十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迄未建立针对民企的风险筛选与监管体制,民营企业表面地位与实际地位产生重大错位,表面上受到礼遇,实则处处掣肘,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民间金融从未获得立锥之地。小额贷款公司存款受限,村镇银行大股东受限,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在严厉的约束下无所作为,在货币紧缩之时,往往成为高利贷者的帮凶。

根据一项调查,有20%的中小企业从未有过借贷行为,有50%的中小企业有过民间借货行为,官方金融机构基本无所作为。在温州,几乎所有的人,80%的家庭、手有余财的公务员等,全都加入盘剥实体企业的行列,饮毛茹血的行为如同劈向温州实体经济的利斧。理智的人谁都知道这是自杀行为,一旦实体经济,当地经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对本土发展丧失最后希望的人,把高利贷收益作为移民前的最后储备金。

目前的环境不适宜实体经济生存,过多的货币使投资收益远超过实体赢利,只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无投资渠道、身处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就难以脱困。被广泛引述的一个案例是,―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主向晨报记者介绍,自己的工厂有1000多名员工,一年辛苦到头利润不足百万,而太太在上海投资十套房,8年间获利超过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