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的技术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发展的技术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发展的技术方法

篇1

【关键词】低碳;建筑施工;施工技术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业充分推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并且国内建筑施工技术也获得了很大进展,施工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及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持续缩小,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建筑安全性及稳定性与舒适性等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人们开始重视建筑施工的节能环保,因此建筑施工技术应依据现代化各方面要求进行改善,确保施工技术是充分适应于时展需求。运用节能环保施工技术可谓是时代赋予建筑行业发展的高标准及高要求,更是建筑行业长足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概论

支护深基坑技术,该技术是适应于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深度偏小或者是土钉墙费用偏低的软土区域。但是连续墙是适应于坑基深环境保护力度大的深基坑工程,复合土钉墙技术是能够充分规避软土区域柱桩承载力缺失;挖孔桩技术,现阶段建筑施工中的挖孔桩技术可以说已经能够对气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区域展开深度超过六十米的超深人工挖孔桩施工,在挖孔直径方面更是有着很大提升。大直径钢管桩处在密集高层建筑时获得了充分运用,在展开挤土桩沉桩时降低了环境污染;桩机技术混凝土灌装是现今施工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混凝土灌注桩能够承载较大压力,并且环境污染小及适用于任何土层应用。沉管灌注桩振动及锤击基础之上所研发的新型桩型;逆作法施工技术,建筑施工中必定会遇到深基坑,逆作方式或者是半逆作施工通常在多层地下室深基坑工程施工中降低施工成本及缩短工期。能够充分控制周边环境出现形变。逆作法施工现阶段多用于地下室或者是车站及车站广场等。

二、影响低碳建筑施工各方面因素

碳汇与碳排可谓是制约建筑施工节能环保的关键因素,施工现场中绿化及水系可以说是碳汇实现的主要渠道,施工现场碳排更是关乎着低碳建筑施工最终质量。

影响低碳建筑施工各方面因素:第一,废弃物碳排。建筑施工中必定会出现大量废弃物质,这些废弃物所生出的碳排关键是处置性及运输型碳排,这可谓是最为关键的低碳建筑效果影响指标。运输中的碳排通常是会有大量二氧化碳生成。处置废弃物时更是需要耗费电能或者是燃料热能,进而提升了碳排量。所以通常在展开建筑施工时应有效强化建筑废弃物回收或者再利用,以便于更好的节约建筑成本,并且能够充分节约资源且降低低碳排量。因此为了促使建筑施工实现低碳节能及成本节约,就应充分强化建筑废弃物处理及运用,进而有效降低废弃物及碳排量;第二,施工现场碳排。涉及施工碳排的关键机械设备通常是要选择变频增大式节能机械。并且,应该增强日常维护及保养,以便于确保设备正常作业;第三,运输碳排,不同运输车辆或者是运输方式所生成的碳排量均是不同的。所以展开施工时应安排科学合理的线路,并且严格执行尽量降低碳排方案。

三、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趋向

1、绿色节能化施工技术

现代化发展是要求建筑施工技术看齐绿色环保节能趋向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持续发展是务必要充分引进绿色节能技术。建筑施工中应以绿色环保节能为关键理念,运用至施工指导中,节约土地及水电和建材等各个方面资源,某些资源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以便于有效降低浪费。比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效改善室内光线环境阻挡阳光的直射,有效降低空调应用及尽量避免能源损耗,这时可以使用相关这样设备。使用外墙保温技术充分增强保暖效果,以实现节能环保。绿色节能技术能够有效保护环境及避免噪音污染和诸多扬尘等情况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降低废弃物以及植物移植和路面开挖。

2、施工技术创新化

施工技术创新关键就是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及环保施工理念等综合考虑,进行信息化施工及环保施工或者是较大跨度钢结构施工等。机械自动化极有可能会充分替代传统式人工施工,高耗能或者是重污染施工技术会被各方面绿色环保施工技术替代。传统式施工技术通常使用范围不广泛,施工中对技术施以科学创新,以便于充分确保施工技术发展。

3、科学化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是非常关键。施工管理务必要重视专业化及信息化和全方位。专业化可谓是建筑施工技术发展主要态势,并且设定较为稳定的施工管理岗位极为关键,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及管控能力。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及较大数据的运用,建筑施工方面更是要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经过信息技术来有效呈现信息共享,有机结合计算机运算或者是分析技术,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及施工质量监督。充分达到建筑施工管力科学化,确保建筑施工是高质量完成。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各方面专业化及信息化,更是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机制。

结语

总而言之,低碳趋势在国内建筑施工技术方面已经迈上新台阶,并且有着更好的发展趋向。国内能源紧缺现象非常严重,或者是某些资源已经面临着短缺现象。传统式建筑施工技术与现代化差距较大,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大环境下人们对建筑企业施工技术各方面要求,因此建筑企业要持续改善施工技术,并且不断改善使用适应于国内施工技术特点的新型施工工艺。建筑施工中务必要严格落实施工现场布局规划,依据工程规模及人员数量,再加上材料和对应设备等方面展开科学有效的控制,尽可能的降低碳排量以构建低碳建筑。

参考文献

[1]罗寅峰.基于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4(5).

[2]陈明兄.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良刍议[J].城市建筑,2013(3).

篇2

关键词:QDII基金发展约束和机遇

一、QDII发展现状

QDII,即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是指在一国境内设立,经批准从事境外资本市场投资的金融机构,自从2006年8月首支QDII试点开始,我国QDII基金产品迅速扩充,截至2012年5月1日,我国已有51只QDII基金,投资方向涉及股票、债券、基金、贵金属、石油期货、房产收益信托等多方面。

二、我国QDII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约束

1、投资时机选择失误,盈利状况差。我国QDII基金可谓生不逢时,自第一支QDII基金华安国际配置发行不久,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至2009年初,部分QDII基金净值甚至跌至0.5元以下,极大挫伤了国内投资者对QDII基金的热情。市场的低迷也导致QDII基金份额不断缩水,目前大部分基金的资产规模都在10亿元以下徘徊,其中规模3亿元以下的“迷你”基金也不在少数。

2、运营成本较高,长期盈利能力堪虞。因资产规模较小,QDII基金投资海外市场所必须付出的托管与交易等费用居高不下,导致目前QDII基金普遍面临着较大的运营成本压力。以长信标普100等权基金为例,该基金2011年全年交易费用与托管费用高达321237.24元,占当期投资收益的8成多,如此高的运营成本也导致了该指数基金跟踪标的能力较差,该基金单在2011年4季度份额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之差高达3.51%。这样的指数基金无疑对投资者毫无吸引力与投资价值可言,而高成本的阴影也给其长期健康运营带来困难。

3、基金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纵观目前成立的QDII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的只占6成左右,而其中大部分证券基金也将投资方向锁定在香港市场与海外上市的中概股,而投资于黄金、石油期货、地产信托等方向的产品数量占比较高,这与成熟市场中基金以证券市场为主的情况并不匹配。究其原因,一是金融危机中欧美市场的表现让一些激进投资者亏损巨大,示范效应差;二是在激烈的竞争与通胀严峻的复杂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为吸引投资者眼球,只能不断推出黄金、石油等热门主题基金刺激销售。事实上,这些黄金、石油期货类标的的基金产品因其投机性强,生息能力差,只适合做资产匹配,并不适合我国目前基金投资者的主力——中小投资者做长期投资之用,这类产品大量充斥市场无疑是给QDII基金的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

4、管理能力有限。基金管理者的管理与投研能力对于基金业绩至关重要,通常成熟市场中QDII基金规模都在数百亿美圆上下,这样的规模自然能带来充足的资金实力进行投研与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而国内大多基金公司没有这样的实力,加上投研人员缺乏,研究外包给投资顾问,导致收益能力低下,竞争力。

5、人民币升值因素束缚QDII基金发展。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一直存在,相对于海外证券市场的盈利水平而言,每年6%左右的升值幅度吞噬了大部分的收益,使得以人民币计算净值的QDII基金汇兑损失巨大,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1日,51支QDII产品中只有15%累计净值在1元以上,而如果剔除汇兑损失,超过50%的基金累计净值会在1元以上。

三、我国QDII基金发展中的机遇与有利因素

1、海外经济复苏。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虽然海外市场还笼罩在欧债危机的阴霾之中,但是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经济的稳步复苏已经给证券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回报,截止2012年5月1日,美国三大股指也已基本恢复至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稳步上涨的证券市场无疑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关注。

2、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减缓,自从2011年底以来,人民币的单向升值步伐已开始停滞,双向波动的特征愈加明显,在此条件下,新发QDII产品的表现也愈加稳健,在国内通胀高企与资本、经常项目顺差不断减小的大环境下,笼罩在QDII投资者心头的人民币升值阴影会逐渐散去。

3、国外证券市场优势明显。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国外市场特别是欧美成熟市场的回报率更高,市场环境也更加稳定,即使在美国股市2000-2010的“失去十年”年间,一些主要投资美国市场的主动型基金也有着比较客观的收益,而国外的公司有着分红派息率高、投资者保护好等优点,对于国内投资者存在着明显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QDII基金应该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珍惜机遇,不断完善成熟产品结构。一是充分做好投资者宣传,让投资者认识到QDII相对于境内基金的优势所在,培育市场,培养潜在客户群体;二是不断完善QDII基金结构,开发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多层次产品结构,克服盲目创新、急于求成心态;三是大力引进外部资源,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积累投研人才,最终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运营水平的QDII基金产品。

参考文献:

[1]罗静芳.阻却QDII实施之因素及其对策[J].经济论坛, 2004,(23)

[2]毛瑞炜.浅析全球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与我国QDII的发展[J].现代商业,2009(23)

篇3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 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气候长期平均状况基础上,由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叠加的变化。气候本身的自然波动则称为气候变异。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有证据表明大气温室效应的加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 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现有科学研究普遍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过度集中排放到大气层中被大量积累。而这些温室气体被认为能够引起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冰川消融加速,北半球的积雪面积在急剧减少,海平面也在上升。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而改变释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人们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关注与行动也日趋强烈。

二 城市化过程与碳排放

城市活动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城市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因此,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因此,城市需要在承担经济聚集与增长、保持市民生活处于较高水平的前提下,需积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动承担碳减排责任,并成为碳减排责任的主要作用体。特别是那些资源型城市的减排潜力巨大,应积极成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的“生力军”。基于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对于城市建设以低碳经济为主调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以及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日显迫切。城市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发展趋势,也是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已成为城市研究问题研究的热点。

尽管城市化进程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人为减缓,但是,城市化进程也为我们提供了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机遇。因为城市是工业节能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有利于能源的集约使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城市在经济贡献中的比重较大,其在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在不同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政策和生活方式下,能源消费有不同的特征。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以节能为向导的积极能源政策以及提倡节能生活方式,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可以提高城市的能源效率、使能源结构更趋清洁,形成以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节约和能源结构转变为特点,以低碳经济为核心,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而有效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 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其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大力推进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降碳产业”的发展, 为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作出贡献。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减排提出的低碳城市, 其主要内涵包括;1.以低碳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主导发展模式,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碳减排作出贡献;2.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构建低碳社会;3.体现人类生存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倡导低碳生活方式;4.以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为前提,不排除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不但使自身复合生态系统取得协调发展,还为全球减缓生态系统的破坏作出贡献。低碳城市的实质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涉及到全社会生存和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其发展是一个既紧迫又长远的过程,适合于所有城市根据自身特点的发展。

四 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 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应当以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为基础,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 逐步构建低碳城市规划体系。

基本框架包括;

1.规划理论创新。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限制性要素,创新研究低碳城市系统构建、大城市地区规划编制技术、城市总体规划低碳编制技术、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

2.专项研究。重点研究低碳城市生活模式、低碳城市产业系统、低碳城市能源系统规划、低碳城市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低碳城市扩大碳汇系统等。

3.规划方法。研究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降低城市碳排放的技术方法,包括城市空间低碳优化布局方法、整合交通规划方法、低碳城市更新方法、低碳化社区设计方法等。

4.指标体系。在国家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基础上增加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标准。

5制度建设。包括具有低碳目标的不同城市规划中决策保障制度、低碳城市规划的政策框架、低碳规划理念的制度执行效力等。

6实施机制。包括低碳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评估、低碳城市规划的综合绩效评估等。

五 结语

进入21世纪,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全球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气候变化的挑战之外,气候变化已经把人类首次凝聚起来应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但不可能人为地减缓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应当把发展过程作为节能减排的机遇,在发展中推行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城市。城市规划作为调配土地、资源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公共政策,应当及时转变理念,改进规划方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著,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篇4

    一、世界各国的低碳经济战略与政策趋势

    面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威胁,英国于2003年率先在全世界公布“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取得全球共识。低碳经济是个绿道理,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解决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核心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性转型,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一场革命。

    随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纷纷制定了低碳发展战略,明确目标,出台一系列法律与指标,逐渐推出政府强制型与市场导向型的政策工具。

    2007年,英国《2007年能源白皮书》,制定了中长期减排目标。2009年7月15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公布了《英国低碳过渡计划》,该计划标志着英国正式启动向低碳经济转型,这是主要发达国家中应对气候变化最为系统的政府白皮书。2008年1月23日,欧盟公布有关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目标方案(陈扬,2010;徐冬青,2009;任力,2009)。

    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唐丁丁,2009)。

    2009年2月,瑞典执政的温和党、、中央党和基督教四党派,就瑞典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达成一致并了政策文件。该政策文件指出,瑞典的能源和气候政策应该建立在环保、竞争力和安全三大基石之上。随后,瑞典制定了具体目标和措施①。

    在美国,过去十五年基于信息披露的环境政策发展很快,最为明显的是《紧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案》下的《有毒物质排放目标》,要求企业将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排放和存放等信息及时报告给政府,在美国的《能源法案》中,要求电子产品和日常用品加贴能源效用标签;在《饮用水安全法修正案》中,要求所有社区饮用水系统要将有关水源和污染物含量年度报告向社区消费者公布。欧盟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碳信息披露指标等(伯特尼,史蒂文斯,2009)。

    发达国家在明确本国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制度、管理创新优势,出台一系列法律和配套措施,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

    各国在打造低碳经济核心竞争力方面也不遗余力。英国的绿色经济,主要体现在绿色能源、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制造等方面。德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法国的绿色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巴西的生物燃料技术目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对绿色能源的研究。日本注意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提出建设低碳社会(刘助仁,2007;熊良琼,吴刚,2009;金乐琴,刘瑞,2009)。

    在法律、技术、激励机制和碳交易制度方面,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以英国为例,2009年7月,英国政府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

    在效益—成本分析方法评估政策方面,部分国家得到有效适用。以美国为例,早在1936年,在《洪水防治法案》首次要求应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法律条文。对于收益分配的关注,是制度制定和经济分析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美国政府就要求联邦机构核查并处理由于采取的各项计划、政策对少数民族和低收入人口造成的不当和不利健康及环境影响。1996年《小企业公平管制法案》,要求环保部用小规模经济实体的显著性的经济指标来分析管制措施造成的影响,以保证政策有效、公平(伯特尼,史蒂文斯,2009)。

    在碳税市场方面,日本以碳税政策对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日本的碳税方案,充分体现了其周密性和计划性。日本2004年提出碳税方案,之后历经7年,不断吸纳各方意见,迄今修改4次(蔡博峰,杨姝影,2009)。

    德国在可再生能源(RES)领域中,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能力世界领先。这些成功不是因为德国的自然资源基础优厚,而主要是创新的国家扶持政策的成果,包括《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中的有利规定,市场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推广综合政策,对欧洲和国际的承诺和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德国人民对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态度,以及支持整个发展过程的技术因素(Mischa Bechberger,2009)。

    二、我国低碳发展的态度、差距和国际借鉴

    面对国际气候变化引发的低碳发展问题,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中国是最早签署该国际公约国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政策制定、进行环境外交的重要标志,中国也是《京都议定书》的积极倡导者和响应者。但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仍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通过对气候变化治理结构的分析,可发现我国的气候变化治理结构,存在着缺乏明确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国家相关机构尚未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能力不足、公众参与薄弱、企业减缓气候变化的动力不足等问题(马丽等,2009)。由此可见,尽快制定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和政策,有效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做到既发展又环保,是中国实现“十二五”规划成败的关键!

    世界各国制定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1.政府强有力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对解决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思路和方法,是执行力 和效果的关键;3.不同的国家在制定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时,必须注重自己的文化个性和具体国情,强调打造核心竞争力;4.政府必须把强制型与市场导向型的政策工具有机结合。

    然而,当我们详细分析这些国家的低碳发展战略,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在制定这些战略、法律与政策的时候,仍缺乏全面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他们在政策制定方式仍沿袭传统的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方法,强调具体目标,国家战略基本上是目标指导下的数字化刚性战略,忽视了全方位的思考,尤其忽视了文化价值观及其制度化。例如,英国的《英国低碳过渡计划》虽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把英国建设成为更干净、更绿色、更繁荣的国家,但没有把这一目标基于对低碳文化价值追求之上,仅限于程式化战略制定所必要的步骤。

    三、制定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六维分析方法和路线图

    要制定一套超越其他各国的中国低碳发展战略、法律和政策,必须在制定战略、法律和政策的思维方式和制定方法上有所超越。我们应该用六维分析方法(王建国,2006,2007),从文化、信息、知识、权变、艺术和整合六个维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方法、路径,以及结构和要素,并把低碳文化作为低碳发展的核心!为我国提供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路线图,以供政府参考(王建国,2010)。

    为什么要用六维方法制定低碳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为什么要把低碳文化作为核心?因为文化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方向的正确性;信息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的可靠性;科学知识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方法的正确性;权变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的变通性;艺术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的对象变通性;整合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协同性。这六个维度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逻辑井然,自洽闭环。而其中只有低碳文化,才能激发全社会追求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使命、动力、激情和凝聚力!中国的环保文化底蕴深厚,自古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适应自然。因此低碳文化必将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制定我国低碳战略和政策的个性和核心。这就是中国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的路线图,以及如何保证这一路线图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操作性和执行力。

    发展低碳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制定,第一要用文化激发低碳发展的使命、动力和激情;第二要用信息提供科学低碳发展的依据;第三要用科学知识寻求有效低碳发展的方法;第四要用权变的方法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低碳发展做变通;第五要用用艺术的方法根据对象的不同对低碳发展做调整;第六要用整合协同一致地对低碳发展做统筹。这六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一步,低碳文化制度化、政策化。

    只有低碳的追求,才会有低碳的发展。要向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首先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只有当人们把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作为新文化新生活去追求,才会主动积极的接受和创造低碳生活、生产和环境。因此,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第一步,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价值观,把追求低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变成我们的文化、使命和追求,并使之制度化、政策化。要让代表自然的利益比代表人类的利益先进,代表下代的利益比代表本代的利益高远,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的境界这些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盲目追求GDP,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高耗能,高排放”路子,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造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国家发改委2004年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指出: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每百万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印度和日本分别高出2.5倍,4.9倍,0.43倍和8.7倍。2006年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某省环保局日前公布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发展同步,然而有高达91.95%的市长、司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有些地方抓污染防治的力度加大,但侧重点是上了多少项目,观念上还是重经济轻环保。追求GDP总量也体现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中,单一GDP增长目标造成了环境破坏与节能减排措施难以实施。

    只有转变观念,用低碳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彻底“洗脑”,才可保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保护步调一致,协调发展,顺利实施经济转型。

    第二步,建立低碳测评标准、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制度。

    2009年11月,国务院提出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至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2010年7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又下发了《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低碳经济已经由探索阶段进入了全面试点阶段。由于所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然需要结合国情。但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障碍,尤其是尚未建立低碳测评标准、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只有对产业发展、地区发展、生活消费和环境变化的碳排放信息了如指掌,我们才可能把低碳发展的科学决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政策流程和科学技术基于可靠的信息依据之上。因此,克服低碳发展障碍的核心步骤,是必须建立完整的低碳发展测评标准、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搜集、处理和分配可靠的碳排放信息,保证低碳发展的真实可靠性。

    因此,一方面,低碳经济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梳理已有的低碳经济体系,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模式,加强总体布局与顶层设计,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以引领、带动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全面发展,这将对国家低碳经济重大产业政策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部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将有力推动新一轮的低碳经济产业革命在我国形成。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对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进行标准化、集成化研究,形成综合考虑经济、技术、资源、环境、社会等因素,并针对区域、产业、城市等不同对象的低碳经济评价标准体系与集成工具,提供准确、丰富、发时的数据和信息统计以及信息披露平台,建立“可评价、可集成、可看见、可推广”的低碳经济评价标准集成平台。开展低碳经济评价标准体系与可视化集成工 具研究,将对我国健全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提供依据,不但会有力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试点开展与产业化推广,支撑低碳经济大规模发展;而且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体系。

    第三步,制定正确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

    正确的低碳文化价值观,能保证低碳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动力,确定的碳排放信息,能保证低碳发展的可靠决策依据,这就保证了低碳发展的效果。而正确的即科学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就能保证低碳发展的效率。

    在制定正确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中,关键是制定正确的低碳科技发展和低碳市场发展战略和政策。根据《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2010——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国碳排放最多的是电力、交通、建筑、黑色冶金、水泥、化工与石油化工等六大部门,涉及低碳关键技术有62项,其中有43种中国目前并不掌握其核心技术,这表明我国低碳科技在碳排放最多的行业有大约2/3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使得我国能源密集工业产品的单位耗能,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低碳科技水平低和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外,新的低碳技术在市场中的发展也有很大障碍。例如,风力发电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都需要在形成新的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然而,这些低碳技术进入市场,既有技术本身的障碍,又有价格的障碍。

    可见,要克服我国低碳科技发展的障碍,政府必须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低碳科技和低碳市场发展战略和政策,大力促进低碳科技研发和创新,促进低碳市场发育和壮大。

    第四步,根据环境变化权变发展低碳的方法。

    碳排放的状况,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情景各有不同。我们必须根据国情和环境的变化调整我们的低碳发展方法,以适用不同的和变化的环境,否则就会僵化教条。

    第一,在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考虑在时间上权变。根据美国环境经济学家Grossman-Krueger和Shafik-Bandylpadhyay在对全球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空气污染物:1979-1990;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研究,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经济的增长先恶化,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转缓,并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这说明,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必须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做出调整,即时间权变(Grossman,Kreuger 1995,Andreon,Levinson 2001)。

    第二,在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考虑在空间上权变。我国地域广阔,各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不仅能源需求有很大差别,而且能源供给、能源利用效率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刀切”的战略和政策思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及执行体系。应该在对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提升战略和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在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考虑在情景上的权变。在同一地区,行业不同,农村和城市的情况不同,以及特殊情况等情景差异,能源供求和能源利用效率有不小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农村与城市差异等情景的不同,而制定针对性的适用性的发展战略。

    第五步,根据不同的对象艺术变通发展低碳的方法。

    在同一时空和情景环境下,不同对象如企业和消费群体的碳排放的前提条件和状况是不一样的。例如,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有的碳排放高,有的碳排放低,使用同一碳税率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例如,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碳税率也应区别对待;又例如,高碳产业企业和低碳产业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碳税和补贴既得利益冲突,如何艺术地使用歧视低碳政策才能有效地克服高碳利益障碍?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对象的不同,调整变通我们的低碳发展政策和方法,以适用不同的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造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和谐。

    第六步,整合发展低碳的方法。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不是选择一项政策就可以达成目标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组合。在整合协同地运用低碳经济政策方面,英国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英国是世界上控制气候变化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根据欧盟内部的“减排量分担协议”,英国的目标,是到2012年在1990年水平上减排12.5%,但是英国制定的国内目标是力求在2010年将二氧化碳减排20%,到2050年削减60%。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英国为实现减排,使用了多种政策工具,比如著名的英国排放贸易体系UK ETS,此外还实施了气候变化税(CCL)。

    温室气体减排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应该注重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英国的经验证明,激励手段的广泛采用对推进实现政策目标,意义尤其重大。在中国目前的现实国情条件下,尤其要注意政策统筹和机制协同,采用综合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在行政手段为主的环境下,逐渐加强运用经济杠杆,尤其是引入和强化激励与约束均衡的碳交易机制的作用。

    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的机构都较强,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环境相关事务。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取环保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体制,统筹管理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欧盟、德国等各部门事权划分,采取了以环保部门为主的融合管理体制;日本由环境省统一环境管理,环境省从环保的观点出发,具有制定或规定基准、指针、方针、计划等的职能,并通过发挥该职能与有关府、省共同管理;与综合科学技术部门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在环境行政方面的横向调整职能。

    美国环保署(EPA)与各个州建立所谓的伙伴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即EPA出台的各项政策是以项目的形式与各个州签订工作协议的形式进行。一般是EPA先确立项目目标,由各个州先自己提出州实施计划(简称为SIP),然后由EPA审批。审批通过后,就以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协议包括EPA所提供的技术支持、资金援助、能力建设,当然也包括各州将实现的环境目标。而EPA的区域办公室就起着就地监督各个州项目实施的作用,包括进度、效果、资金使用等。如果一个州不遵守EPA的管理,那么这个州将失去它对本州许可证颁发的控制,其所在地的区域办公室将向EPA建议取消其相应的资金援助等措施。甚至 该区域办公室制定出联邦实施计划(简称为FIP)来代替SIP,由联邦政府在此州直接实施环境保护项目,这将对该州的声誉以及工业企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总之,全面的低碳发展是一盘棋,必须统筹兼顾,协同统一,整合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短板效用。没有低碳文化,就没有低碳发展的使命、动力和激情;没有低碳发展的信息,科学的低碳发展就没有前提和依据;没有科学的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就缺乏效率;没有权变的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就会僵化教条一刀切;没有艺术的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就会制造和激化利益冲突,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只有低碳发展的文化、信息、科学、权变和艺术的协同统一,统筹兼顾,低碳发展才能具有全面执行力。

    本文运用六维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制定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路线图。我们的研究表明,只有用文化激发低碳发展的使命、动力和激情;用信息提供科学低碳发展的依据;用科学知识寻求有效低碳发展的方法;用权变的方法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低碳发展做变通;用艺术的方法根据对象的不同对低碳发展做调整和用整合协同一致地对低碳发展做统筹,才能有效克服中国低碳发展的障碍,完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审计;应用建议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不仅能源行业,同时建筑、化工和制造业等等也都朝着低碳化、无碳化方向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目标。审计作为经济生活中的监督和促进力量,对低碳经济发展,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应发挥重要作用,开展低碳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时间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最终结果,是人们通过审计活动所期望实现的根本目的、要求的总和。低碳审计的总体目标较多体现在为政府实施低碳经济提供建议,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低碳经济杠杆、低碳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同时也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低碳审计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碳政策、法规和制度过程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适当性和遵循性;(2)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低碳责任履行的效果性;(3)低碳产品补助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4)低碳财税减免的符合性、真实性和效果性;(5)加强对低碳交易体系的研究。

二、低碳审计的内容

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可以沿着低碳生产、低碳技术、新能源开发与环境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能源审计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探索。由国家机关进行的低碳经济审计属于宏观层次,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国家制定的低碳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审计,同时也为低碳经济制度体制、方针和政策的发展完善服务。低碳审计可进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事前审计结合低碳评价,事中审计对节能减排的执行过程定期监督,事后审计主要对效果进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和管理政策法规。第二,对低碳经济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从对资金的预算、筹措、管理、使用到投资进行环环审计,对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做出评价。审计监督的传统范畴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进行适当调整。低碳财税资金是针对低碳项目或者产品而划拨或者减免的,审计中要严格审查项目或者产品的符合性,避免搭便车现象存在。另外,严格审查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以及使用效果,即是否达到预期的低碳促进效果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第三,对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根据目前欧美国家的经验,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有激励政策,如使用节能设备和节能建筑等低碳技术开发行为。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需要以低碳产品和低碳行为进行认证为前提。同时我国拥有庞大的碳排放市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透露“十二五”将在国内开设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也需要对碳源和碳汇进行确认。通过政策手段,由国家林业局与几大能源公司开展碳交易,带动国内碳交易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尚未建立碳交易平台,按照英国实施碳交易惯例,这个平台的核心就是第三方的独立认证机构,只有这样机构的存在才能对排放量进行审核和确认,交易成为可能,这也是我国碳交易平台建设的瓶颈。除了宏观层次,企事业单位还应该进行微观层次的低碳审计。审计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制度、政策、目标、标准的贯彻执行,以及责任的落实完成。企业在建设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短期内的支出会大于收获,因此,需要实施低碳审计来监管督促企业开展低碳活动。通过低碳审计,能够发现企业在低碳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风险并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查处杜绝这些问题,督促企业采取低碳消费方式。

三、低碳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在开展低碳审计的程序上,第一,审前需要根据审计对象生产经营和管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与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审计重点、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审计重点在传统的财务审计基础上可侧重于节能减排、环境绩效、低碳技术创新与运用、清洁能源的贡献份额等。由于低碳审计要求比较量化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持,相关的参考评价指标的收集及制定显得比较缺乏。我国审计队伍的现状可能无法胜任,但可多咨询低碳和环境等方面的专家人才的意见,集中培养同时涉及两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国家也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低碳审查标准。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总排指标和相对指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可以引用测算模型CO2=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由于此模型只是估算总的排放量,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可以根据需要对每个行业的碳排放量,比如能源行业、建筑行业、制造工业、居民和交通运输业,作为二级指标进行审计检查。第二,事中审计或者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深入了解低碳投入、运营费用、经济产出等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考虑审计对象生产环境和技术实力等的低碳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建筑碳排放占了全国全部碳排放的将近一半,因此,碳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建筑物上,也就是说能耗最大的建筑业应该借鉴香港的经验,实行碳审计系列活动,这样就能够分析出现有的建筑物温室气体的排放,找到潜在的节能减排措施。审计师实施审计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估。在审计过程中,突出和创新使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跟踪法等等审计调查方法,考虑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链条的碳排放量,还要考虑外部性因素,技术创新经济型指标以及效益性指标,使用计量法和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来综合执行审计过程。第三,总结和撰写审计报告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不少公司自主把碳排放量写入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一方面以督促减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也向市场传递信息使自己脱颖而出。公司公开披露温室气体排放资料以及有第三方保证的自愿参与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审计报告提供的科学合理的数据,有助于分析使用者的行为或者相关设备运行状况,从而找出潜在的节能减排措施和能源高效利用方法,让政府、企业、公众都明白能源都消耗在哪里,而碳排放又排放到何处,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

四、对我国低碳审计发展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

第一,完善低碳审计的体制、政策法律法规和评价标准。审计信息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法律的强制性和禁止性规定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并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审计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审计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良好的制度规范可以促使审计主体的审计动机转化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开展低碳审计理论与实践相关的法规,但具体到审计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的更新工作还没有跟上,应该结合国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评价低碳消费成本和效益的原则及指标体系,加快建设低碳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尽快建立碳交易平台。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工业发达国家到2012年至少减少50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专家预计,发达国家至少有25亿吨的减排量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需要其他国家的协助。碳减排市场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对中国来说,碳交易仍然是个巨大的、尚待开发的市场。一方面,可以通过碳价格控制,在交易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我国在从事碳交易的同时,应着眼于从清洁发展机制(CDM)中获取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由此不断改善中国的环境状况。碳交易平台的建立需要成熟的碳认证业务,因此社会审计机构的碳认证领域的业务拓展开发具有市场空间。第三,做好低碳意识的推广工作,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投资必不可少。低碳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方法和措施,同时在探索中有所创造。开展低碳经济审计的目的是为国家和企业的低碳生产管理,尤其是对节能技改管理提供科学的改进意见,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审计意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为此,一方面,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在管理、计量、统计、能源利用、能效分析、财务分析、环境保护、低碳生产等方面有充分的从业经验,以保证改进意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部门也应有专职的低碳经济生产管理师,他们既能为低碳生产、能源利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管理,克服资源浪费,又能较好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微观层面

作为低碳审计主体的核心,会计师事务所应扩展相关碳审计业务,可以借助已有的客户资源和专业技能优势实现业务范围的逐步渗透和扩张。并通过引进专门人才,与外部专家合作等多种途径,逐步确立审计技能的优势,扩大市场影响,进而不断拓展碳审计市场份额。由于与传统的审计框架不同,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区别对待传统的以鉴证服务为主的业务和碳审计业务。可以通过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借助客户资源优势,挖掘潜在新客户,不仅在专业胜任能力上增加了筹码,同时也拓展了市场份额。在部分国家,以产品的碳足迹为样本的试验计划已经在进行中。在英国,20家公司已经与政府资助的碳信托合作,试点碳基金股票单位级的碳审计及零售产品的碳认证。在法国,连锁超市对26项自有品牌产品进行了碳追踪,并使用了“红绿灯”标记作为碳编码系统以显示碳评级。德国的十个大公司,包括巴斯夫、汉高、利乐、REWE集团对小部分样本进行了碳足迹试验。在日本,30个公司合作的“生态产品”计划正在运行中,而在韩国试点进行了对十大消费产品的碳评级。可见,在公众和企业界,在产品层面建设碳审计和碳认证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根本动力。创造培养多领域专业人才的机会。在香港,由能源学会主办的Certified Carbon Auditor Professional(CAP)的专业培训课程和资格认证得到开展,为社会各界有兴趣并致力于投身低碳事业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对于企业个体来说,应该考虑长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减少碳排放为直接动力,革新生产技术,才能立足国际市场有力竞争。通过碳审计使企业明白能源消耗在哪里,碳排放到哪里,从而帮助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的产品,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回顾・框架・启示[J].经济与管理.2010(11)

[2]李惠珍. 低碳经济与审计[J].会计之友.2010(31)

[3]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月刊.2010(8)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路径依赖;制度创新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许多国家公布了其碳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已初现端倪。在世界各国都积极向低碳经济迈进的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暖做出努力。但是,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正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性弊端已经凸显,低碳经济的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利用路径依赖理论这种新的解释历史与未来关系的方法,分析低碳经济,探索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低碳经济与路径依赖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增长,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环境友好和社会效益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其实质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1.1.1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构成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

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主体。构建低碳型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为此,必须在产品的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在生态设计时,要把握产品原料、能源投入的低碳化,确保从源头上进行低碳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确保清洁生产顺利进行,清洁生产可以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不断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保证低碳型的生态化设计顺利实现。

1.1.2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上,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

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建立起低碳产业发展的模式。根据产业结构的宏观构成,按照不同产业结构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低碳化。一般而言,按照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由于第三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再加上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又具有增汇的功能,所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另外,可以根据不同产业间产品、废弃物不同的特点,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减排的目的,实现低碳化发展。

1.1.3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最终形成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生态环境最优,人民福利最大

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标识,已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硬约束。正确处理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学界重大的理论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源于该问题的解决。数学上衡量低碳的标准目前还不具备,但是可以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测度。其一,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不及经济增长速度;第二,零排放;第三,碳排放的绝对量在下降。这3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低碳化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情况,第三种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经济发展速度必须保持正增长,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本意。

1.1.4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进行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要根据国家能源的基本国情,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我国能源禀赋的特征是“富煤、少气和贫油”,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下,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比液体或气体燃料低。目前中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而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达到40%甚至5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能耗高的同时,又付出了严重的代价。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其中二氧化碳占较大比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立生态能源体系的步伐。

1.2 路径依赖理论及其机理

路径依赖的概念最早是由生物学家古尔德提出,用以描述生物演进路径的。后来,W・巴兰・阿瑟、保罗・大卫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对技术变迁进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诺斯进一步把这一分析方法从技术变迁的领域扩展到制度变迁领域,使“路径依赖”理论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路径依赖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也就是说,一次或偶然的机会出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一旦流行起来,它就会导致该方法进入一定的轨迹。由此表明:过去的选择对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突出表现为路径依赖的两种极端形式,即:诺斯路径依赖I和诺斯路径依赖II。诺斯路径依赖Ⅰ: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某一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进行各种试验,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去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引起长期经济增长。诺斯路径依赖Ⅱ: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既得利益集团就不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迁,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不断得到自我强化并持续下去。因此,路径依赖对现在和将来的选择有极强的制约性。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路径依赖的表现

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全球一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各国都努力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式。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有助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然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了低碳经

济的发展。这种路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制度、能源禀赋、传统技术和产业结构的依赖。

2.1 对原有经济制度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或将来可能的选择”。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往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过分依赖化石燃料,发展新型能源。但由于环境产品的公共性,其产权难以有效界定,产权界定的交易成本远远大于交易的互惠,形成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习俗,进而带来“公地悲剧”的结果。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很不愿意进行内部化。同时在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情形下,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寻租等方式“俘获”政府,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正如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71)所指出的:立法者和规制机构因拥有国家赋予的强制权力,从而为一产业利用国家赢利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经济主体与政府间高的交易费用,达到他们之间所谓的“双赢”,从而使利益集团在环境污染方面得以有效保护,使得节能减排成为泡沫。在这种路径依赖下,利益集团极力维护现有的制度安排,阻挠新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公共政策,使得旧有的环境政策和经济增长方式得以继续延续,进一步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2.2 对能源禀赋的依赖

我国能源禀赋是“富煤、少气、贫油”。这一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目前中国仍是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68.7%,石油占21.2%。1993―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9.4%。放在全球的视野中,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4%。这一比重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可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近70%仍是煤炭,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煤多、气少、油缺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高碳”特征仍会非常明显,也使得我们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会异常严峻,任务将十分艰巨。

2,3 对传统技术的依赖

多年来,为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然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因缺少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从而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面对“锁定效应”的瓶颈,即如果我们今天用常规的低效技术去装备基础设施系统,那么它将会持续几十年,未来中国几十年排放的状况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就被“锁定”,以后我们要改变它,可供选择的空间非常小。因此,实现一个从传统发展路径向一个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低碳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2.4 对现有产业结构的依赖

当前,中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停留在1:5:4的状态,且第二产业比重还在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这些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障碍。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在第二产业内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过热,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从2001―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百分点。中国的高能耗工业部门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后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仍存在难度。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

就我国目前国情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势在必行的经济愿景,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创新提高的过程,更是一种痛苦的社会转型。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艰难博弈中,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走出一条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兼顾,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积极互动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3.1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变迁

依据路径依赖理论,打破“碳锁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必须引入外生力量。近几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虽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等发展新能源的法律法规,但缺乏一整套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长期战略规划。因此,应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把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层次,纳入政府长期规划,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从法律层而确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举措,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制定、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途径引导,激励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3.2 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节能减排、降低碳强度、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低碳产业的形成都最终依赖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对我国而言,拥有国际前沿高端且经济可行的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此,应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充分利用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

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转型。一是从战略上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要早谋划、早安排,建立低碳科技储备,尤其是要瞄准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二是要加大对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政府要加强对低碳技术研发的前期投入,直接参与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分担和降低企业引入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尤其要高度重视低碳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的协作和联合攻关,引导建立合作研究机制,提高研发能力。三是通过科技投入以及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作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主体,促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四是逐步推行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标准和商品标识,使拥有低碳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更易得到社会认可,鼓励消费者选择和使用低碳产品,从需求方面刺激低碳产业的发展。

3.3 以价格机制为手段,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为了更好地减少温室效应,有效控制碳排放量,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碳排放的经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一是推进资源环境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而引导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合理化。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活动,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碳交易的本质就是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利用价格机制降低交易双方的减排总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排放交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3种交易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交易而设计的一种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利于降低减排总成本,实现交易双方的共赢。我们除了要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外,还要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业务创新和金融创新,参与其他的碳交易体系,藉此获取市场收益,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为国内碳交易体系的发展成熟及谋求在国际碳市场上更大的发言权奠定基础。

3.4 以意识创新为工具,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最初可视作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工具。林毅夫(1989)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实施能产生极大的外部效果,如果选民们对统治者权威的合法性和现行制度安排的公平性有较强的确信,那么统治国家的交易费用将下降。同理,培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能够使其深刻认识到低碳经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能够淡化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机会主义,也有利于防止“搭便车”行为和减少强制执行制度安排的费用,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制度的实施。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的、节约环保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使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低碳经济,改变过去那种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所谓体面生活,废止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理念。同时,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行为中,以此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社会联动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3):122-123。

[2]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4。

[4]李飞,庄贵阳,付加锋,等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2):94-97。

[5]郭恒,孙蕾,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J],北方经济,2010(1):5-6。

[6]孙晓伟,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J],现代经济探讨,2010(3):10-14。

[7]李伟娜,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依赖”性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51-52。

[8]李向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挑战[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26-28。

[9]张爱军,李晓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0(1):55-56。

篇7

钢铁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是通过对钢铁企业低碳经济系统的资源环境分析、经济效果分析和生产效率分析,找出钢铁企业这一系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面临的危机,或遇到的机遇,从而帮助决策者采取措施,以保证系统长期、和谐的发展,并产生尽可能大的经济、环境效益。其评价体系应具有信息收集、描述、解释、分析、评价、预测以及决策等功能。钢铁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既要反映低碳经济内涵,又要考虑社会特性以及钢铁企业的实际工艺流程;既要有利于钢铁企业管理者决策,又要有利于行业发展。因此,在构建钢铁企业低碳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可得性、可比性以及静态与动态结合的原则。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可确定钢铁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低碳经济理论为基础,合理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有关低碳经济评价的先进成果,并考虑钢铁企业生产的相关特征及钢铁企业的关键影响因子,来构建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钢铁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其中,目标层(一级指标):综合表达钢铁企业低碳经济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准则层(二级指标):按照低碳经济运行原则设置指标,评估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整体状况,将总体状况分解为能源消耗及利用、环境污染及碳排放、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低碳可持续发展潜力五个方面。指标层(三级指标):指标是指标体系的基层要素,因此指标层包含的是直接度量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基本特征的具体指标,须进一步设置和筛选。依据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经过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的初选确定88个评价指标,剔除32个可行性和准确性无法满足的指标,经过指标的主成分和独立性分析剔除了36个指标,最终留下20个评价指标。其中,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而言,由于能源的种类繁多,单位不统一,所以先将各能源消耗转换成标准煤,再进行计算。能源利用率反映能源消耗水平和利用效果,即能源有效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每单位钢铁企业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能源使用强度,说明钢铁企业每单位总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

钢铁企业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

(一)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选择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理想值是低碳经济发展及绩效评价的参考系,是判断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钢铁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就是界定各项指标的最高值(正向型、效益型、极大型指标)和最低值(逆向型、成本型、极小型指标)。确定理想值的目的是将指标实际值与理想值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为企业低碳经济的运行状况制定一个标杆值,从而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而评价标准确定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因此,确定钢铁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理想值须遵循必要的原则,采取恰当的方法。依据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依据国家或地方标准值、国内外钢铁行业或企业最优值等方式综合确定。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复合系统中,各级子系统或各要素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改变贡献不同。因此,作为对评价指标体系复合系统变化特征的表述,不同的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和分量有所差别,即不同的指标就具有不同的权重。钢铁企业低碳经济的评价作为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其“不平衡性”尤为突出,指标权重的确定成为关键。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结合钢铁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特征和生产流程特点,同时基于钢铁企业低碳经济系统评价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这一基本特质,本文依据各指标的权重应反映其对其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运用德尔非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层次权重。在钢铁企业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要素各具内涵,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属性、计量单位、数值量级等多方面的差异,与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存在正向、逆向或适度关系,若不予规范化,则会造成综合评价结果的误差,如成本投入指标属于用货币计量的正向(极大型)指标,废弃物排放量放则是物理单位计量的逆向(极小型)指标,而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量则为混合单位计量的逆向(极小型)指标。为能使它们纳入统一评价体系,且能相互比较,因此必须对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指标的规范化处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定性指标的量化;二是指标值的无纲量化,即标准化。前者主要有头脑风暴法、模糊方法、灰色方法等;后者主要有极大法、极小法、中心法、极差法、均值法等。目前,国内外积极探讨尝试运用各种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国家、区域及企业的低碳经济绩效,常用的综合评价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数据包络法、物质流分析法、投入-产出(I-O)模型、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模型)等。[14-16]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是美国控制论专家艾登(Eden)于1965年创立的。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糊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具有模糊性,一些因素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分数来评价。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在确定评价方法之后,通过综合评价调查问卷设计,来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该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设计的问题应该浅显易懂,且编排具有逻辑性。同时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之间和问卷边缘留有足够空白。为节约被调研人员时间,使之不觉得繁琐,且又能让调研数据易于收集、整理和分析,一般采取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设计。调研问卷的对象主要针对钢铁企业正在实施低碳经济措施或打算实施低碳经济策略的企业中高层技术及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比较了解企业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而且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重大战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能够得到一些企业的真实、详尽的数据信息。而调研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如何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文调研的企业以及专家主要集中在一个地区,根据各个城市地理位置的不同,主要采取了邮寄和现场发放的方式。

(三)多级模糊综合评价过程的构建为了尽量获取准确可信的指标权重,本文选择了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来得到指标权重。层次熵评价方法,是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的模糊权重,利用决策矩阵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用多目标决策中熵技术修正决策者先前决定的优先权重,以获得相对准确的指标权重。由于每一因素都是由第一层次的若干因素决定的,所以每一因素的单因素评价应该是第一层次的多因素综合评价。在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应该从第二层开始评价,然后再按上一层次的各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直到最高层次,得出总的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其核心主要包括因素集的确定、评价集V的建立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过程。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最终结果应以数量形式定量表现出来,表示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其数值区间为[0,1]。当评价所得分值为1时,指标、系统或整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最理想状态;当评价所得分值为0时,指标、系统或整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差。对区间内的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由高到低划分为个不同等级,以表达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等级,具体划分思路如下所示:从现实意义角度考虑,当0≤G<0.5时,钢铁企业处于弱低碳经济发展状态。此时评价指标体系中多数指标值与目标值由较大的距离,钢铁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不够理想;当0.5≤G<0.8时,钢铁企业处于基本低碳经济发展状态。价指标体系中多数指标值比以前弱低碳经济状态时有了改进,但与目标值仍有一定的差距,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整体发展水平逐步向良性发展状态转化;当0.8≤G<1.0时,钢铁企业处于强低碳经济发展状态。此时评价指标体系中多数指标值与目标值比较接近,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进入良性发展状态。因此,本文把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在[0,1]范围内划分为三类,按数值由小到大依次命名为弱低碳、基本低碳和强低碳。

钢铁企业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数据计算与结果分析

(一)钢铁企业基本情况分析某钢铁企业是目前中南地区钢铁企业中最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之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是当地最重要的国有骨干企业之一。该企业主营业务涵盖:建筑类钢结构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工业用金属板材的专业分条及剪切。重要的钢铁产品热轧卷板、热轧型钢、热轧重轨、中厚板、冷轧卷板、镀锌板、镀锡板等上百个品种。企业重视环境保护,荣获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以发展超前、共性、环保节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技术为取向,先后启动了50多项重点科研开发项目,并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和装备改造,如烧结机烟气脱硫、防尘挡风网、废水综合处理回用设施、环境自动监测、监视和管理系统等。2009年,该企业提出建设“绿色环保低碳型钢铁企业”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主要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持续进步。作为一家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其生产体系庞大而复杂,主要包括原料处理、炼铁、炼钢、轧钢等环节。其重点生产流程为:(1)原料处理工序。其采购的主要原料为铁矿石和废钢,辅料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等,燃料主要是煤、焦炭以及天然气等。采购的原料、辅料经烧结工序和焦化工序变成烧结矿和焦炭,产生烟尘、粉尘、SO2、NO、废水、废渣等废弃物。(2)炼铁工序。即利用铁矿石、烧结矿、石灰石、焦炭等在高炉中冶炼成生铁,为后面的炼钢工序提供材料。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有高炉渣、高炉煤气洗涤水、烟尘、粉尘、SO2等。(3)炼钢工序。即利用转炉或电炉将生铁和废钢冶炼成钢坯,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有钢渣、污泥、废水、烟尘、粉尘等。(4)轧钢工序。即将钢坯经轧制等塑性变形方法加工成各种用途的钢材,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有废油、氧化铁皮、污泥、废水、烟尘、粉尘、SO2等。

(二)数据计算与结果分析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路,首先进行打分。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的标准比较多,本文采用的是专家评价法。邀请15位专家根据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中两层指标体系的重要程度来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并打分。同理,分别可得能源消耗及利用指标判断矩阵、环境污染及碳排放指标判断矩阵、经济效益指标判断矩阵、综合协调发展指标判断矩阵、低碳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标判断矩阵。同时,对该企业10位中高层管理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逐一调查,在收回的10份调查问卷中有2份不合格,合格有效的问卷为8份。根据8位相关人员对各指标的评价情况,可求得被调查对象对各指标的打分情况。通过以上逐个评价的结果可以推断,在该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及利用、综合协调发展两个方面有明显改善,而环境污染及碳排放、低碳可持续发展潜力方面有所改善,而经济效益方面为基本不变,从而导致了企业低碳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改善强度不大。所以,该企业要提高整体低碳绩效,就必须重点弥补经济效益方面的不足,还要注意推进环境污染及碳排放、低碳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改善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更好的发展。

结论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能源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主要是与传统的高碳经济相对而论的。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在减少单位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的基础之上,再对碳进行捕捉、封存和蓄积等方法,以控制能源消费的强度,最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进行良好的控制。

第二,同时,低碳经济还是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而言的。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最主要是解决碳排放错位和经济增长的矛盾,在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能源消费同时,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使用无碳能源、能源替代以及发展低碳能源等方法来弥补现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使用脱钩的现象。

第三,除以上两点之外,提倡发展低碳经济还是一种人类的自救方法,人类因人为碳能量过渡消耗造成地球生态圈中的碳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人类必须关注并控制碳排放。在这个内涵中,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了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费量,达到低碳生存的目的,从而改变消费者的碳偏好。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构架

无论哪个国家怎样选择经济发展的模式,最后都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三低”和“三高”的基础之上,又以节能减排的方法,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三低”和“三高”分别是指低能源、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高效能、高效率。其构成的要素和构架主要如下图所示: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构架图

(一)价值取向

低碳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在低碳的基础之上,创建一种具有竞争力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其价值取向是在确保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最大化的控制。所以其价值取向是指为了达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在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实现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知程度、态度和行为的取向。此外,几乎每个区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时,都选择同样的价值取向模式。

(二)发展组织的形式

低碳经济发展组织形式主要是在现有组织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形式三者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主要通过分工合作、责任制度和不同层次的权利构成等表现形式,来进一步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控制煤在能源使用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的比例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科技较为先进且工业非常雄厚的发达国家,对矿物燃料都有很强的依赖性。与煤炭相比较,天然气和石油在单位热量消耗时所排放的碳量,最少也能低于煤炭的10%,最高可低于30%。所以,现代以天然气和石油为主的矿种结构是加速国家能源消费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能有效的帮助减少碳排放量,同时,也成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与我国使用扩大进口来减少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相比,煤炭的使用风险相对要小了很多。作为能源矿种的大国,我们还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煤炭能源消费,所以,加强煤炭净化技术和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我们以后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任务。

(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主要是提高城市的能源消费效率和改善消费结构,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最多的物质财富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最终目标。由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能源供给的保障以及技术进步的推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应对气候变化是现阶段很多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目标。我国目前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关注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注重风能、清洁煤、太阳能以及核能等相关先进发电技术,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开发了先进节能技术,例如:碳的捕获和贮存,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相关能源新技术。

(三)全面发挥提高碳吸收能力

提高碳的吸收能力,可以借用土地的利用和调整以及林业等相关措施,把大气温室气体储存在生物碳库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增加森林的碳吸收能力,主要可以通过改进森林管理方式,扩大造林面积以及提高单位面积生物的产量等方法。据相关研究的数据证明,如果每年的森林覆盖率增加1%,从大气中便可以吸收7.2亿吨的碳。但受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若想快速的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来提高碳吸收能力将会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过去,我们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进行植树造林,但最后只取得4%的森林覆盖率。虽然我国土地辽阔,却被高原和沙漠占据了2/3,由此看来,我国要大面积的提高森林覆盖率将会面临很大困难。

(四)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并加强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

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越来越依赖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环境技术的竞争也表现得越来越激烈,碳减排也将涉及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所以,很多国家都比较注重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中的巨大潜力。为了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很多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还提供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取得能源新技术的主要途径就是得到国际低碳相关的技术交流。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的市场活动,并使用多种激励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还要在低碳产品和技术的出口中,采取一些相关的激励措施。

三、我省推动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大力提倡生态保护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经济发展试点省,云南把实现绿色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了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上。为实现七彩云南天更蓝、山更青、水更净、民更富目标而努力。云南拥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拥有大量的动植物物种,我们要发挥这一优势,保持并不断扩大我省的森林覆盖率,保护好我省的生态环境。我省地处云贵高原,我国许多的大江大河的上游都经我省流向下游的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构建好水域的生态屏障,不仅对我省乃至对我国都起到生态保护作用。

(二)发展水力发电

我省水资源丰富,地形落差大,为我省发展水力发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水力发电不仅没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水源和环境,还不消耗煤炭等能源,完全符合低碳的发展模式。

(三)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后旅游产业更突显出其绿色经济的特点。我省拥有二十六个民族,有着各种各样的民族风情,这在旅游市场上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优势;我省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热资源,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旅游业,将带动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增加旅游地区的人民收入,富裕一方百姓,同时,由于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长期吸引更多的游客,所以保护环境将成为当地百姓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完全符合我国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GDP增长,这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因此,要想快速、高效、健康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就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史培军.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2009(8)45-65

[2]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8).

[3]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10.06.No.2:78-89

篇9

通过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低碳能源的利用,实现了清洁生产,保证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方向,实现了对能源的高效、清洁以及可持续利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可以在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通过对一些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清洁能源被利用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缓解了目前严峻的资源形势,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有利于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针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实行低碳经济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操作性很强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国也需要发展低碳经济,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人均资源缺乏,资源利用率低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积极的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1.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一定的制度进行保证,通过制度措施,真正将低碳经济的发展落到实处,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根据经济学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生产关系,这就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保证,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保证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对低碳经的立法工作,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同时还可以依法建立低碳经济的评价以及监测机制等。政府除了立法方面的工作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宣传,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低碳生活,绿色生活。

2.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采用新的能源利用思路,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对固有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我国传统能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转变,在低碳型的能源结构中,要减少对石化能源等的使用,逐渐利用一些低碳、清洁型的能源,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能源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对于一些可替代能源,例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需要进行重点开发和利用,减少传统高污染能源的利用,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较少环境污染,促进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用新能源来带动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3.研究低碳技术,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低碳经济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研发相关的低碳经济技术,同时大力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用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技术保证。低碳技术的研究需要国家以及相关科研部门给予支持,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科研部门要做好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国家和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保证低碳与技术研发技术的人才基础。并通过一定激励机制的建立,促进低碳技术研发的成效。此外,我国还可以积极的借鉴和学习其它国家的低碳技术成果,同其它国家做好相关的技术交流,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时候,需要对原有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以消费和出口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手段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利用信息行业、生物行业、新能源行业、海洋工程以及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来完善我国经济的结构,通过加快新兴行业的发展来淘汰那些落后的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的低碳方向发展。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 军队工程 投资 低碳 措施

加强军队工程投资低碳管理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真正地实行低碳管理,就要将低碳措施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决策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后评价阶段都需要严格把关,实行精细化管理,将低碳管理应用到军队的工程建设上来。

一、重视决策阶段低碳控制

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于施工之前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投资合理性的前提,能否合理选择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投资合理与否。项目决策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主要因素有: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环境保护措施等。要加强军队工程项目投资的低碳管理,必须重视项目决策阶段的低碳控制,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减少碳排放费用指标体系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费用包括项目决策、实施、运营和报废处置阶段等的全部费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低碳技术所减少的碳排放费用。建筑全寿命周期减少的碳排放包括实施阶段的低碳材料、低碳机械、区内交通、绿化等降低的碳排放量;使用阶段节能、节水等降低的碳排放量;报废处置阶段采用低碳施工方法拆除、回收低碳材料和设备等降低的碳排放量。在评估工程全寿命周期费用过程中确立减少碳排放费用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效益,一是促使建设单位从长远角度来考虑运营成本,应用低碳技术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了生态效益;三是通过建立减少碳排放费用指标体系,是对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的贯彻落实,也为军队建设在低碳领域树立了良好形象,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量化工程投资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是投资效益中关乎到人类生存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反映投资的宏观效益,比用单纯的经济效益指标更为全面和客观,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难以量化,这制约着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为了能量化生态效益评价,我们可以引入模糊数学和不定性方法,即不确定性数学方法处理,将成本的定性估算结果表述为可以直观判断的数据结果。

3、进行科学论证,设定低碳目标

前期决策阶段是首要环节,建设单位与相关咨询单位对低碳项目开发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和社会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设定项目的低碳目标,最后做出投资决策。比如可以根据项目所在的环境条件,选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性能指标、绿化方式等主要措施和控制指标等。低碳项目的开发要求开发商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来设定低碳建筑目标,按此目标分阶段实施低碳控制。

二、加强设计施工过程低碳技术应用

1、实行低碳设计

由于设计费用占工程投资份额小,但对工程今后建设产生的影响巨大,在工程设计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先进性之间的关系,设计方案必须兼顾建设与使用、近期与远期的要求,还要考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费用,更要注重环境、生态、建筑、能源、材料和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可持续的场地规划与设计,整体区域多绿地少硬化、铺装的规划,节能墙体、低耗门窗、保温屋面的节能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和地热供暖系统等在建筑中的利用,节水设计等,都可以大量地减少因为加热和冷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果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注意建筑能耗的影响,在运营维护阶段就会出现能耗大、室内通风采光不好及在拆除报废阶段部分建筑材料不能回收利用等不良现象。规划设计阶段是低碳建筑总目标实现的主要阶段,使其具有可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为后续工作的进行做准备。其次,实行限额设计,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经费概算控制设计。建设单位要与设计单位签订限额设计合同,防止超限额、超标准设计,把初步设计及概算、施工图及预算控制在批准的项目经费概算之内。凡超过设计限额的,设计方案不予采用,设计费用不予支付。

2、实行低碳施工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是今后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军队有些项目也陆续开始建设低碳建筑,而施工阶段是对设计的实施,是形成低碳建筑的实体阶段,也是最终形成低碳建筑产品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质量控制及减少施工能耗(如建筑垃圾、噪音、粉尘、材料及劳动资源浪费等)来实现,根据绿色施工要求,编制施工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安排,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的质量及建筑物的低碳节能要求,能否做到施工过程中的人员、材料、机械的合理安排。比如施工中我们可以采用钢模钢管架取代木模板木支撑,减少木材的使用量;采用滑模施工取代传统的定型模板,减少模板的使用量和人员的劳动量;进行材料、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技术成熟、能源消耗低的材料和设备及当地可利用的材料,尽量使所有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减少外地采购材料的运输耗能。同时在施工中要严格加强低碳建材的质量控制,目前低碳建材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很多低碳建材市场还不规范,用非低碳建材冒充低碳建材,从而给低碳建筑的施工及使用留下隐患。

3、建立低碳施工评价体系

为了推行低碳施工,积极引导承包商与建设单位建立低碳施工评价体系,对低碳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综合评判。低碳施工评价体系的建立同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一样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实施低碳施工评价,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因此,首先需要回答诸如哪些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需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予以监督和评价?哪些应在招投标文件及工程合同中予以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低碳施工发展现状,需要明确选择哪些评价指标,各指标需要利用何种模型进行评价以及现阶段可接受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从而最终建立低碳施工的决策支持系统。其次,以低碳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推行低碳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低碳施工的健康发展,制定引导企业实施低碳施工的激励机制。还要对低碳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实施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低碳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低碳施工的内容要求,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工程运营融入低碳理念

在运营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单位的节能意识、对日常的维护管理以及低碳建筑拆除后的回收和循环使用技术的发展。例如定期对低碳建筑主体及设备的合理使用进行维修和养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低碳维护和管理对低碳建筑的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的维护主要是针对故障处理,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仅考虑经济效益,很少注意到设施设备的碳排放。低碳建筑的维护要求低碳管理,需要管理工作参与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建设当中,进行主动管理。维护管理人员应参与到节能设计和决策阶段或将信息及时地反馈其中,因为他们对项目运营过程中的能耗问题十分清楚,可以弥补决策和设计人员的不足,为运营阶段的低碳排放打下基础,将设计方案精品化。如营区的绿化建设以低碳排放为指导,优先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绿化,尽量减少使用人工草坪等吸附能力基本为零的绿化方式。在旧营区维护管理中可以通过一些低碳改造,实现绿色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低碳建筑的拆除报废,尽量做到废旧建材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生产材料时的碳排放。

低碳经济是继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之后的一次绿色产业革命,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出“高碳”时代,真正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决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于低碳经济政策的落实。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创建基于低碳的工程投资管理方法,推广低碳技术,定能实现军队的低碳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先君、罗远洲:工程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军:低碳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3] 解生涛: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应该注意的几个环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4).

[4] 肖俊华、柏红川、唐明雄:军队工程投资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军事经济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