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8 08: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舞蹈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舞蹈教学

篇1

一、舞蹈教学的内涵

舞蹈最初起源起人类劳动,渐渐发展成反映人们生活状态和美好愿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艺术之母”的美誉。舞蹈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审美教学,舞蹈教学就是教师讲授舞蹈知识、传授舞蹈技巧、锻炼舞蹈能力的过程。舞蹈教学以“创造美、欣赏美”为主要任务,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增强感受美的能力。舞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固定的舞蹈动作、编排技巧和表演方式,更是教会学生实现身体、心灵、大脑全方位的协调,集体舞蹈教学还能教会学生“合作和团结”。舞蹈本身包含形体、造型、服装、舞台等多方面的内容。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舞蹈表演通常与音乐相结合,一来音乐作为舞蹈的背景,二来舞蹈也是对音乐的诠释,二者结合产生的美感更具体,也更形象。舞蹈教学是要教会学生通过身体的造型来表达内心情感和个人情绪,即引导大学生注重用肢体语言表达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与其他艺术专业相比,起步较晚,条件不成熟,发展水平有限。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由于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各高校中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传授方法各不相同。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此大背景之下审视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改革,可以发现,与最初相比,高校舞蹈教学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仍有欠缺。在多数学生家长和高校学生看来,舞蹈专业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极高,一要外形条件优越,相貌出众、线条优美;二要舞蹈功底深厚,身体柔软、四肢协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便学生有强烈的兴趣,家长也会顾虑重重。普通高校开设舞蹈专业,主要目的不是输送舞蹈造诣极高的专业人才,而是为了丰富高校文化生活,不侧重舞蹈基本功的苦练,而是侧重成品舞蹈的编排。这对于功底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对于舞蹈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站在观赏者的角度,而非参与者的角度。以此,不少高校的舞蹈教学主体局限性很大,仅仅是一些舞蹈特长生或者是院系舞蹈队,舞蹈专业的受众人群远不及其他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仍有欠缺。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性和综合性确有不足。当前,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注重舞蹈外在观赏性的美感,而忽视了学生对舞蹈内涵的体会以及思考感悟。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舞蹈教学,应该更侧重舞蹈整个过程的系统学习和全面受教,而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深抓和舞台表演能力的渲染。高校的舞蹈教学应从创作选材开始,学会表演,更要学会品鉴和思索。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舞蹈课程,才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扩展和丰富艺术想象空间,也才能挖掘和提升舞蹈感悟能力。高校舞蹈教育未能实现与相关学科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的钻研层面较浅,欠缺学科渗透和融会贯通。与舞蹈教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应该是美学和艺术心理学、哲学,高校舞蹈教学应该从舞蹈本体主义转移到与多种学科的结合上。

(三)高校舞蹈教学的规范性、标准性有待提升。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缺乏完整成套的体系,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大纲,导致考核标准模糊,主观决定因素更强。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规范的,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难以保证,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成了缺乏实质性衡量标准的表面功课,学生的成就感无从谈起,老师的荣誉感也缺少教学成绩的支撑,高校舞蹈教学因为过于随意,而显得无足轻重。数据调查显示,普通高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多以选修课为主,选课的大学生只占一小部分,局限性很强,吸引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高校舞蹈教学应降低门槛,扩大受众面,同时借鉴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学经验,规范化教学,标准化考核,提升教学质量。

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路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期待高校培育出更多怀揣艺术家梦想的舞蹈高材生,兼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不难看出,各高校虽然开始舞蹈教学课程,但主观重视程度有限,师资力量不足,高校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并且舞蹈教师大多是专注于本专业的单一知识结构型老师,自身综合素质较低,这些都限制着舞蹈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基于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新环境和普通高校自身办学的特点,本文总结出一些合理化改革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一)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拓宽“受众面”。中国教育的传统一直倾向于“精英教育”,通过各种测试将学生成绩划分优劣,甚至入门时讲究“优胜劣汰”,这对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打击。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摒弃这种传统观念,敞开式地迎接每一位舞蹈爱好者。素质教育改革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优等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栽培尖子,忽视其他学生,这种行为是违背教育公平性的。舞蹈艺术教育改革,推行的应该是舞蹈艺术的普及,而非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所以要拓宽其受众面。

(二)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提高“软实力”。就舞蹈教学而言,学生的软实力其实就是指艺术观赏力、艺术品评力以及艺术感悟力。舞动作品吸引观众的不只是舞台上绚丽的舞美和华美的妆容,还有舞者对作品的演绎和情绪的宣泄,一部作品应该就是一个故事,舞蹈是有灵魂的,舞者也应该是有情感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需要提升的软实力意义就在此。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功夫而言的,舞蹈教学离不开基本功的练习,教学改革要注重二者兼顾,共同提高。(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倡导“标准化”。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需要完善舞蹈课程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大纲。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大都照搬了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说到底是不适用于非专业类学生的。普通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建立起科学统一的教学方案,专门针对普通高校中的非舞蹈专业学生授课,学要求和考核标准,提高课堂感染力和学习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成,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统一标准,逐步推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针对本院校学生的舞蹈基础和学习能力,逐步开展教学工作,兼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高校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不只在肢体动作上严抓严管,也要注重学生舞蹈感悟力和品味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的舞蹈表演兼有视觉震撼力和感官冲击力。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改革从大纲设置、课程安排、作品排练等方面下手,同时对舞蹈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期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舞蹈教学的授课质量。

作者:林芷伊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范红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改革[J].音乐大观,2013,6

篇2

一、舞蹈创编的利用能够有效拓展高校舞蹈教学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若是能够有效的利用舞蹈创编进行教学的,将会大大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艺术的优雅和魅力,就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舞蹈的艺术格调。在创编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将适合跳舞的学生挑选出来,进行艺术表演,吸引鼓励其他有表现欲望的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能,将自身的艺术思想在舞台上释放。教师也要将那些肢体协调能力较好的以及模仿能够较高的学生挑选出来,这样才能够在创编的时候,避免出现任务较重,学生无法接受而选择放弃的现象。其次,在进行动作创编的时候,尤其要考虑动作是否流畅,只有将不同动作之间衔接的自然,才能够有效的表现出表演者的内心,将内心情感与舞蹈动作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提高舞蹈的内蕴。最后,当舞蹈的初步创编结束后,需要进行重复的排练提高熟练度,排练的过程必须是系统的,这样才能全面的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学生的意见来进行练习,避免学生对重复的练习失去了对舞蹈的热情。

1.舞蹈创编来自于生活

舞蹈动作的创编灵感都源于生活,每个艺术在创造之初,都是从生活中探求到的灵感,但是艺术又高于生活,舞蹈也是如此。在舞蹈中,每个主人公都是经过深刻的刻画的,舞蹈的主体和人物的每个动作、神情都是创编人员从生活当中提取出来的,能够深入人心。舞蹈也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反映,只有深入到生活中,用心去观察探究,才能够在感悟中创编出真实的舞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感受到舞蹈中的亲切感,用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来唤起学生的学舞兴趣。

2.舞蹈创编关键在于创新

在舞蹈教学课上,学生大多数都是亲身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自信心,可以采用相互表演的形式,一位学生表演,其他同学在旁观摩,互相促进。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师也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当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高校的学生除舞蹈专业外大多缺乏舞蹈基础,因此我们可以从创造力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3.舞蹈创编的种类要多样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都偏好与民族舞蹈教育,它能够有效的冲击学生对与审美的感官,将自身的情感完全的投入到舞蹈之中。民族舞蹈教学不仅能够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也能够表现出其较强的趣味性,让学生保持对舞蹈学习的新鲜感。民族舞蹈的表现力大多数较强,具有实用性,帮助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加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爱,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种类要趋向于多样化,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表现出舞蹈创编的内涵,强调舞蹈氛围,将舞蹈变成一段故事,根据情境发展。

二、舞蹈创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舞蹈创编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的高校内部对于舞蹈创编的教学还不够系统,无法满足教师在教学时、学生在学习时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深入的了解教学教材,结合实际的情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改善。在舞蹈教学中,只有充分的体现舞蹈教学的主要特征,将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就能够有效的构建出良好的舞蹈教育模型,完善舞蹈创编体系。

2.舞蹈创编忽视了民族舞蹈传承

我国的舞蹈形式多样,但是真正得到广泛流传的却不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我们的保护。在我们了解到这些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科学的对其作出创新,符合现代大多数人的审美,这样才能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条件来支持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传统的民族舞蹈进行创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继承了民族的优秀遗产。

3.舞蹈创编走向功利化

舞蹈工作者对于内心的要求极高,在跳舞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出这名舞蹈者的内心,体现出舞蹈文化的核心。每一件艺术品的存在都能表达出它的内心情感,舞蹈也是如此,一个简单的动作它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舞姿,更是舞蹈工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气息。高校的舞蹈创编为了避免学生受到功利性干扰,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创设出良好的艺术氛围以供学生学习。

4.舞蹈创编缺乏真实情感

舞蹈的情感体现不仅仅是在跳舞的过程中,在舞蹈的创编中更是要投入最为真实的情感,这些情感才是支撑整段舞蹈的核心所在,舞蹈的动作和技巧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来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若是没有了情感和个性,那么整个舞蹈就会失去灵魂,只有将个人的性格融入到舞蹈中,才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舞蹈。高校在进行舞蹈创编时要突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将个人的情绪与舞蹈创编相结合。

篇3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不全面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源于群众的生产劳动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舞蹈形式,且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劳动的缩影。但是,很多高校舞蹈教师忽略了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对各个舞蹈的特色和外在形式投入了较多的研究精力,在教学中也体现了这种片面性,仅此学生学习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其次,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舞蹈类型和舞蹈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尤其是交谊舞风靡成为了各种社交活动的最常见的舞蹈形式,其优雅易学,男女双方以默契的舞步和含蓄的形体,伴着舞曲节奏,展现出高度的和谐,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高校舞蹈教学也受这种现象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难以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有足够的重视,这种观念自然也会使学生倾向于西方舞蹈的学习。因此,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健全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二)只注重舞蹈技巧训练,忽视了情感培养

舞蹈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肢体的变化来传达人的主观情感,因此舞蹈是肢体动作和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表达情感的产物,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和民俗风情,如果没有对舞蹈表演注入特定的情感,人们看到的只是机械的肢体动作,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更无法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因此,表演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要注入情感,如藏族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着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有的还融入了祭祀礼节等,因此,表演时表情要严肃、动作要规范,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崇敬神秘之感。但是,在实际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如动作是否到位、是否规范、是否标准,而很少注意对学生眼神、表情的运用和训练,更顾不上舞蹈意境的体现,教师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表演中只侧重舞蹈技巧,而忽视了了解舞蹈作品的思想情感,他们的表情和眼神也没有得到训练。因此,不少学生在表现舞蹈作品时表情僵硬、眼睛无神,与肢体动作不匹配,自然无法达到传情达意的表演要求。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不合理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不管哪一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相应的教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要以教材为依据,因此教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采用的是以教学大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不管是舞蹈专业还是非舞蹈专业,开设舞蹈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相同的。统一的教材既不能满足舞蹈专门的教学需求,也不适合非舞蹈专业的舞蹈教学,这是因为舞蹈专业使用的教材具有较强针对性、专业性,统一的教材必然会有一些基础性的内容,显然是不适合舞蹈专业学生的;而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则会认为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偏难,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此外,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和编排比较陈旧,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没有及时与时代接轨,因此,舞蹈教学也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然这也与民族民间舞蹈不受重视有一定的联系。

(四)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舞蹈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和练习舞蹈技巧是远远达不到舞台表演要求的,他们需要多在实践中磨练,需要多积累舞台经验,多接受观众的检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舞台表现力。但在实际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很少为学生创造舞台表演的机会,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训练,或者课后排练节目,参与学校活动和舞蹈比赛的机会有限,更不用说参加社会活动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提高他们综合素养,为以后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促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的方法

(一)了解各民族的独特文化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都有各自的舞蹈文化和动作特点,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每教一种舞蹈都要与其相应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独特的舞蹈文化,以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舞蹈精髓,更自如地表达情感。比如,在教学藏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藏族的地域特点、生活习惯等,因为藏族基本上处于我国高原牧区,受自然环境和劳动习惯的影响,藏族人的肺活量较高,他们的呼吸具有负重感和压抑感,因此藏族舞蹈具有慢吸慢呼的特点。这种特点在藏族舞蹈弦子中的表现最为明显,弦子部分的基本动律是“屈伸”,慢吸慢呼的呼吸方式可以使舞蹈动作更加流畅、有力、收放自如。再如,教学蒙古族舞蹈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广阔的大草原造就了蒙古族人能歌善舞、奔放豪迈的性格特点,因此蒙古族的舞蹈具有热情奔放、节奏明快、动作干脆的特点,如“抖肩”“翻腕”等舞蹈动作表现了蒙古族人开朗、豪爽、奔放的特点,“骑马”“雄鹰展翅”等舞蹈动作体现了蒙古族追求自由、豪放不羁的生活理念。另外,蒙古舞的呼吸以在重拍上慢吐气较多,也充分体现出蒙古舞粗犷剽悍、豪迈矫健、稳重端庄的特点。要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单单依靠课本的知识、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我们还要广泛搜集关于各民族舞蹈的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摘录,也可以从网络上查找,还可以搜集各民族的舞蹈录像,或者到民间采风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优秀的舞蹈种类。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交流沟通,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要聘请民族地区的舞蹈教师和专家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丰富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

(二)发挥舞蹈艺术“以情感人”的魅力

高校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人才,促进民间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学生不仅要具备舞蹈基本功,还要具备广博舞蹈理论知,以及高超的舞蹈技能,还要能够理解舞蹈艺术的独特价值,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受到感染和熏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舞蹈艺术“以情感人”的特点,让学生能够体悟到舞蹈的艺术魅力。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发源于各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现代化的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依然屹立不倒,其根本原因就是民族民间舞蹈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能过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民族民间舞蹈这一根本性特点,在传授给学生舞蹈知识的同时,将包含其中的舞蹈艺术风格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给学生。在学生学习不同的舞蹈时,给他们营造一个不同的文化意境,通过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和舞蹈动作,并在学生的内心产生一个情感的依托,使他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舞蹈之中,将舞蹈动作与情绪相连接,进而使学生在情感的体会下爆发出巨大的想象力,以及对舞蹈的激情,这样,他们的舞姿会更加优美,动作会更加灵动,能更明确地向观众传达舞蹈的主题和思想。

(三)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针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各高校应当依据本校的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办学特色等选择合适的教材,而且教材的难易程度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和参考标准,加强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突出时代特色,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舞蹈人才提供理论基础。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当设置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而且学校要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舞蹈服装、舞蹈道具等多种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主管舞蹈教学的部门要尽量多投入精力和资金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考核、考查等方式,将民族舞蹈教学做得好的学校做为民族舞蹈教学课程教学基地和试点学校,以此来发展和带动其他院校进行民族舞蹈课程的开展与发展。同时,院校可以购置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例如蒙古族的马鞭、傣族孔雀舞的长裙等,丰富学校的民族舞蹈课程资源,这会使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进而产生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

(四)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篇4

【关键词】高校 体育舞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76-01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容之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大学生的形体条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 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它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严格的规范性

规范性首先表现在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的锤炼,几代人的加工而成的;其次表现在技术的规范性上,它严格到多一分嫌过,少一点欠火。

表演观赏性

体育舞蹈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体育性

(1)竞技性:即比成绩、拿冠军、为国争光;

(2)锻炼价值:科研人员对体育舞蹈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作用研究显示:跳华尔兹和探戈舞时,人体能量代谢为7.57,高于网球7.30,与羽毛球8.0相近;体育舞蹈最高心率为:女子197次/分,男子210次/分。可见,体育舞蹈促进人体生理变化是明显的,它是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一种极好形式。

2 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应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索质教育。体育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体育舞蹈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3.1 体育舞蹈能引导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健康的个性,从内部心理机制讲,应是和谐发展的;从外部活动效能讲,应是有高度创造性的;从伦理讲,应表现为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展现等方面高度协调的发展。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与时空艺术相结合的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健康个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如国际体育舞蹈的现代舞,从总体上讲,其风格特点是舞姿优美,舞步流畅,气质高雅,动作规范性强,一派绅士风度;又如拉丁舞,从总体上讲,音乐节奏强烈,热情欢快,激情奔放,能培养人的韵律感和审美感。

3.2 体育舞蹈能增强大学生审美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集服饰美、形体美、音乐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舞者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轻松自如的舞步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

大学生时期正处在青年中期,从人的整体发展过程看,是人生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和易变期,也是形体可塑期。体育舞蹈对他们的姿态、动作和风度等进行严格的、专门的训练,可以修饰、改善和矫正身体不良姿态,塑造健美的形体。

3.3 体育舞蹈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不仅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而且能有力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 体育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体育舞蹈十个舞种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与发源地各国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联系的,进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理想愿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可见,体育舞蹈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厚的内涵。对学生而言,提高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观察生活、捕捉形象、升华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修养有助于把握音乐的作用、风格及其描述的意境;提高史地知识的修养有助于理解各利,舞发源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等有关知识。这样就可在丰富知识、开拓眼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其通过经常的、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与综合,对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处理,最后以生动直观的舞蹈形象、丰富优美的舞姿造型、自然独特的舞蹈风格、浓郁感人的抒彩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4.2 注意讲解示范的重要作用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法。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但局部示范应尽可能减少。此外,也呆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

4.3 注意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体育舞蹈的节奏是音乐节奏与各舞种自身内在节奏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倘若练习者舞姿非常优美,但却跟不上乐曲的节奏,也把握不好某舞种自身的节奏,跳得时快时慢,这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达不到审美效果。良好的节奏感还可以促进练习者对音乐的欣赏,对舞曲结构的理解,对舞种自身节奏的理解,从而促进习舞者兴趣。

4.4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这方面的师资较少,有的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与研讨话动,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现有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变革,学校体育教育正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它需要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内容。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同时,更是丰富学生文化与精神生活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高校做为教育的高层部分更是如此。体育舞蹈是一项高雅的运动,是适合于高校体育的理想教学内容。我们应当全面地、深刻地认识这项运动,决不能仅仅着眼于舞步本身,而应从品德、知识、技术三个环节人手,使体育舞蹈这颗璀璨的新星在高校得到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舞蹈专业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各地高校得到了迅猛普及和发展。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重视度只增不减,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多,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走势。舞蹈教学不断发展,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模块。虽然各高校舞蹈教学的方式和标准迥异,但都重视在舞蹈教学中寓教于乐,充分发挥高校舞蹈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层面、塑造形体美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20世纪末期,我国倡导“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政策,加强了对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不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舞蹈和表演能力,而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色的复合型人才。否则,舞蹈教学在艺术教育中难以同科技人才的培养接轨。

(二)高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舞蹈教学缺乏专业特色,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不容乐观。大多高校由于舞蹈教学师资和科研方面的匮乏,多是生搬硬套其他专业舞蹈学院的教学内容,不仅教材过于陈旧,教学过程也毫无新意,无法满足学生舞蹈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很多高校舞蹈教师不太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和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相对孤立的状态,缺乏充分的交流,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无法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开展。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在此得不到应用,更是让舞蹈教学的质量一落千丈,高校想谋求新发展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舞蹈教学与社会脱轨,缺乏知识支撑。高校在舞蹈课程上的开课大多自由松散,缺乏理论系统的规章制度。专业课的设置上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理论课所占课时量较少,且门类不够齐全,呈现出散漫无序的状态,致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往往是“能跳不能说,能舞不能懂”。针对以面向社会教学的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不能单纯使用灌输性的方式,或是逐字逐句地口传心授,而未能正确引入视频教学等科技手段来辅助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这一大弊端,使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大相径庭。

二、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舞蹈对训练学生的协调性、敏锐力和匀称外部形态有着特有的功效。舞蹈训练实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规范的专业讲解、系统丰富的训练,源源不断地接受肢体与外部信息反馈,使舞蹈者能对自己的动作做出准确的反应,增进身体的敏锐度、感受力。学生通过舞蹈这一系统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地美化肢体的线条,纠正不良的自然体态,增强其肢体的灵活性,扩展其自身素质,增强体质。其次,舞蹈教学是美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舞蹈能让人在舞蹈美中感知以舞姿挖掘本色之内涵,一步一踏,一收一放,以看似简约实则繁复的舞之韵律,回归美的宁静致远。世间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强弱是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识。然而,舞蹈的学习能让人深层次体味到美的深远,让美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并以此培养出高素养、高品位的人。高校舞蹈教学将舞蹈知识、动作韵律以及审美能力传播给学生,将舞蹈艺术蕴涵的美学思维、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赋予到艺术教育之中,这为深入建设高素质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舞蹈教学之发展构想——兼收并蓄,开拓创新

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在社会转型期中站稳脚跟、得以长足发展,唯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深化各个模块的改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舞蹈教师需不断扩大并熟练掌握多重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掌握舞蹈内在的艺术规律,深刻领悟藏于动作背后的内涵实质以及各种元素组成的舞蹈动作,了解所形成风格的内在因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感知到舞蹈的魅力,为学生日后在舞蹈表演、编排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一些经验。各高等院校应当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校理应建立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与专业课要均匀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等量齐观。在教学手段方面更要趋于多样化,剔除单一教学手段带来的枯燥乏味。同时,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舞蹈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高校;舞蹈专业;有效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其中就包括高校舞蹈专业。我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培训具有其较多的特殊性。舞蹈专业学生生源的质量问题是大多数普通大学都会遇到得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同样也是开设新专业以及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校为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时间比例还是相对比较大的,所以舞蹈专业专业课的开设时间相对较少,导致舞蹈专业的学生本应达到的每天四个多小时的舞蹈训练很难实现,这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学生从进入学校的“学习”开始,到毕业进入社会的“使用”,需要很多舞蹈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编排创新能力等,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在高校舞蹈专业舞蹈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现在的高校艺术教育中,高校舞蹈教育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但舞蹈专业的音

乐课程却严重落后。据调查,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高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再开设更多的音乐课。从课程设置看,舞蹈专业的音乐课程所占比例极小,通常每周只有一、二课时。在教学中,照搬照抄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不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失去了舞蹈专业学生开设音乐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很多音乐教师因为课程的不受重视而在教学中失去教学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有很多学生,在舞蹈专业课上不会听音乐的节拍;有些学生尽管能听出音乐的重拍,但还是不能很好地合上音乐;有的学生总是与音乐脱节,有时即便节奏勉强和上了,但舞蹈和音乐的感觉却总是不能统一。这都是由于舞者缺乏音乐训练所造成的。

对于专业院校的舞蹈学生来说,未来舞蹈艺术事业需要的是多种相关知识的积累,而不能仅仅是狭义的“跳舞”,在这些相关知识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舞蹈表演中,需要音乐与舞蹈完美地结合,在编舞创作时,要为舞蹈选择恰当的音乐或依据音乐的节奏特点、风格流派、民族背景等来编配出适合的舞蹈动作,这些都要靠自身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感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针对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乐理、视唱练耳、音乐鉴赏以及一些基础的声乐、钢琴等课程,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也会对舞蹈伴奏音乐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有助于增强舞蹈本身的表现力。

二、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有效性教学研究

2.1课程设置的改革

目前各个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原有基础不同,以及人们认识的差异,还只是停留在传

统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上,不能适应时代及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特点,没有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年龄特点设置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达不到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现在,舞蹈专业常见的音乐课程有:基本乐理、民歌选唱、音乐欣赏、声乐基础等,这些课程只是音乐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只是在理论性、技巧性、专业性、深度、难度等方面降低要求,这里存在一定的误区。给舞蹈专业学生开设相关的音乐课程,应根据舞蹈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开设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技能和素养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占有一定的比重,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音乐鉴赏等,每门课都应开设至少一个学期。

2.2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中不仅选用中、外经典曲目,也可选用当下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并适当增加比重。地方优秀民间音乐作品,如中国的各省民歌、本地方的戏曲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另外要注重增加声乐曲、歌曲及即兴伴奏常识、合唱指挥、欣赏等;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如结合舞蹈成为歌舞表演;结合故事成为音乐剧等,使学生感受歌、舞、戏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全面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

2.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的角色变换。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有简单的讲述,而发挥学生自身潜力和创造思维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般只是简单的接受,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为何用这样的音乐,为何民族民间舞蹈要有这样的风格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学生不提出问题不等于教学中不存在问题,教师如何自己去发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如何把头脑中的观念、意识转变,如何让学生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与身体运动的舞蹈动作结合,这些都是现代音乐教学要探讨的要素,更是如何设计舞蹈专业音乐教学的核心。

三、结束语

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对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全方位的思考,最终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用心去灌溉的树木才能茁壮成长,也使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掌握更多的舞蹈专业知识,这就为将来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道命.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学的定位[J].舞蹈,2005;

[2]蒙小燕.对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思考[J].舞蹈,2005;

[3]朱维青.对舞蹈基训课程中教材运用的探讨[J].舞蹈,2005;

篇7

【关键词】高校 民间舞蹈 教学现状 教学途径

民间舞蹈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虽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笔者认为还不够。目前,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此,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期望能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考和想法。

一、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有些教师对动作认识不到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民间舞蹈教学上,学生对舞蹈动作尤其基础舞蹈动作的学习是很重要的。然而目前在很多高校,有些教师对舞蹈动作的认识不到位,比如弯曲的弧度以及角度的不同、眉目间传出的情绪等,这些小细节蕴藏着许多民间舞蹈的关键点,却被教师所忽视。这导致教师自身动作不够精准,对学生的民间舞蹈的学习和理解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滞后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今我们也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问题就在于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与美好的想法背道而驰的现实却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滞后,反而使学生厌倦学习,又何谈学习的积极性呢?部分民间舞蹈的教师依旧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便是所谓“言传身教”也是不适合舞蹈教学的,要让学生真正的实践、不断的练习和提高才是民间舞蹈教学的真谛。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舞蹈文化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生仅仅学到舞蹈动作、舞蹈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对舞蹈的欣赏和品味,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基础上要重视对学生舞蹈文化的熏陶和培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数教师意识到这一点,仅仅是意识先行,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对此给予该有的关注和重视。

二、新时期我国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一)形成独有的民间舞蹈教学风格

民间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民间舞蹈无论形式还是风格都有着特定的地域特色。教师不能仅凭自己的意志泛泛地教学,而是要根据不同地域的民间舞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以便于让学生学习。比如藏族民间舞、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等,这些民间舞蹈一定是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例如,东北秧歌的教学风格应该是充满激情、热烈欢快,且富含幽默风趣。教师了解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此表现出来,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时,会相对容易一些。

(二)加强渗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意识

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舞种,往往是有些畏缩的,如果教师单纯地教授动作和技巧,对从未接触过此类舞蹈的学生而言,则无疑是雪上加霜。也许对某些动作,学生会产生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加强渗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意识,让学生真正明白其来源和文化,了解其内在意蕴,从而得到启发,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比如朝鲜地区的民间舞蹈有很多类似于鹤的形态的动作,那是因为朝鲜人民把鹤当做吉祥、长寿的象征。如果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渊源,就算是最难教的朝鲜民间舞蹈,也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为目标教授课程

中华文化,是一个泱泱大国对5000年历史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如今,中国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作为舞蹈教学的目标是理所当然的,更是大势所趋。以此为目标教授课程,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敏感度和鉴赏力,理解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只有教师对所教民间舞蹈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把握,才有可能将其更好地传授于学生。

(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当今,我们正处于信息全球化和网络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作为新的社交工具已经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舞蹈教学,完全可以踏上这个快车,走此一条“捷径”。具体说来就是利用网络,变换多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网上舞蹈视频,比教师老生常谈来得吸引人。还可以播放舞曲,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切实感受舞蹈的真实魅力等。

(五)优化模糊的民间舞蹈教学语言

所谓“优化模糊的民间舞蹈教学语言”,笔者认为,还是在于教师的功力。民间舞蹈由于地域不同、风格不同,其动作以及应该注意的关键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清晰、规范,不要让学生觉得混淆,那样反而会越学越乱。比如朝鲜民间舞蹈中“手的自然垂直,抽丝般的舞韵”中的“自然”、“抽丝”两个字眼,教师一定要特别强调,才能使学生对这些动作理解得更加透彻,学习也更加容易。

民间舞蹈是我国文化中绚烂的瑰宝,但目前高校的民间舞蹈教学还是不尽完善,所以仍需继续努力。笔者希望通过该篇拙作为新时期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百余舞蹈教育工作者研讨“面向21世纪的舞蹈教育”[N].光明日报,1999―12―9.

[4]卿菁.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论[J].益阳师专学报,2002(2).

篇8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发展与创新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都很低,而且没有加大投入,更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导致师范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课程之中。事实上,舞蹈课程可以培养师范生的舞蹈素养,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舞蹈课程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师范生在课堂中可以掌握专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的核心精神,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目前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的现状

2.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舞蹈课程应该作为高校师范生的重点课程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都很低。一些高校受到传统教学体制的桎梏,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参考指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舞蹈课程能使师范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获得身心上的放松,也能培养学生的舞蹈素质,让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全面型人才,但是高校的重视不够,会使学生的身心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1]。

2.2忽视舞蹈实践环节

舞蹈课程应该以实践环节为主,但是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在教授舞蹈课程时,以理论讲述为主,忽视了舞蹈的实践环节。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只为学生讲解了舞蹈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对学生没有任何功用。高校的大多数课程理论性都非常强,如果教师在舞蹈课程上仍然为师范学生灌输理论,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3实践和理论相脱节

一些高校的舞蹈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也是导致舞蹈课程教学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包括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音乐与舞蹈学等等,但是许多高校的舞蹈课程教师在讲解中都没有联系实际,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使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非常低下。

2.4忽视舞蹈社会功能

舞蹈具有交际、教育、认知等社会功能,这些社会功能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可以引导师范学生趋向美善,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但是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在舞蹈课程上并没有突出讲解这种社会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舞蹈的审美价值,使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兴趣大为下降。

3发展和创新是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3.1符合文明社会的需要

首先,发展和创新是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符合文明社会的需要。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的一种运动形式,集合娱乐、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中的一种高雅活动,从舞蹈本身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健身型、观赏性和娱乐性,符合当今文明社会的需要。

3.2促进师范生身心发展

其次,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师范学生的身心发展。舞蹈具有健身性,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仍然能保持充沛的热情。舞蹈具有健心性,可以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调节焦躁抑郁等情绪障碍。舞蹈具有社会性,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

3.3提高师范生艺术修养

再次,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师范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舞蹈课程中,男士举止庄重,彬彬有礼,女士温柔典雅,婀娜多姿,即使是快节奏的音乐,男女舞者也不失高雅的风采。因此,师范学生在舞蹈课程中,可以收获美的享受,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3.4体现广泛的社交性质

最后,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可以体现广泛的社交性质。舞蹈课程是国际范畴的课程,世界上的许多高校都注意到了舞蹈的重要作用,将舞蹈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重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舞蹈课程是不同民族情感的“形体语言”,体现了广泛的社交性质。

4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的策略

4.1创新教学大纲,提高高校重视

首先,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教学大纲,提高高校重视。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师范生来说,舞蹈课程都比较具有挑战性,许多学生没有舞蹈的基本功,在课堂上难免会遇到学习困难,因此高校舞蹈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修改教学大纲,在课程讲解中渗透舞蹈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性,提高高校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会影响学生舞蹈学习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为舞蹈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舞蹈教师具备一定的舞台经验和教学能力。为了提高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还可以安排培训计划,对教师展开培训,提高教师的舞蹈素养。同时,高校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为舞蹈课程提供软件设施和硬件设备,让课程能够顺利地开展。为了推动舞蹈课程的发展,高校也可以定期举办舞蹈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4.2创新评价方式,重视舞蹈实践

其次,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评价方式,重视舞蹈实践。为了能充分提高师范学生的舞蹈素养,高校应该创新一套评价方式,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许多高校仍以成绩论短长,把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标准是非常不合理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来体现,而是要通过舞蹈实践来表现[3]。高校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表现指的是学生日常的舞蹈实践水平,期末成绩就是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通过综合性的评价,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适当增加舞蹈课程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实践能力。

4.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再次,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对于高校师范学生来说,他们的舞蹈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仍然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的灌输,很难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高校舞蹈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节教学进度,让学生充分地吸收舞蹈知识。现阶段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提高,许多高校在舞蹈教学时仍然采用大班制的教学制度,没有对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区别。同时,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优质教师,在学校中没有足够的教师来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舞蹈教学,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长此以往会逐渐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吸纳优秀的教师资源,开展个性化教学,注重因材施教。高校可以用高薪来吸引人才,从社会上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并对学校现有的舞蹈教师展开培训,壮大高校的师资力量。

4.4创新团队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此外,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团队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在国际上有须有优秀的舞蹈团队,这些舞蹈团队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级的声誉,除了具备专业素养之外,还需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舞蹈团体中,每一个团员都有自己的作用和重要性,每个成员都是缺一不可的。高校如果想培养出这样优秀的舞蹈团体,就应该培养师范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小组分配,确定各个组员的任务,形成一个舞蹈小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各个团队进行相互磨合,同时培养他们养成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同国际上的优秀舞蹈团队一样。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性质的舞蹈比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参加省级或市级的舞蹈比赛,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

4.5创新实践方式,提高综合素养

另外,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实践方式,提高综合素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高校的舞蹈教师在上课时都是亲自示范,也就是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教师为学生进行舞蹈编排,对整个舞蹈课程进行统筹安排,可以降低演出的风险,但是也减少了学生进行舞蹈感悟的机会,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4]。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高校舞蹈课程教师应该创新舞蹈的实践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舞蹈编排。教师在学生的编排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并帮助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作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师单纯对学生进行口头讲授,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舞蹈的表演者和创造者,让学生在自主表演中感受舞蹈精神和舞蹈本身的情感,从而掌握舞蹈真正的奥秘。

4.6创新结合方式,应用现代技术

最后,发展和创新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应该创新结合方式,应用现代技术。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多地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舞蹈课程中,教师也应该促进舞蹈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摄像设备来记录学生的舞蹈过程,师范学生通过对影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针对问题进行优化。教师还可以把不同时期的视频影像进行存档,方便学生对比和分析。此外,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呈现国内外著名的舞蹈,让学生进行鉴赏评价,提高自学能力,掌握一定的舞蹈技巧。

5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培养一批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应该重视师范学生的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张逸.高等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舞蹈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王薇.师范类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3]钟舒.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4.

篇9

【关键词】高校;藏族舞蹈;传统民族文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21-02

我国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等都会在其传统舞蹈中得到展现,可以说传统民族舞蹈是每个民族文化历史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藏族舞蹈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同时还承载了该民族不同时期所具备的文化特色,在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舞台上有着其典型性,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瑰宝。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藏族舞蹈也开始被纳入到我国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并让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就要求我国高校在重视对学生舞蹈素养培养的同时,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学生的藏族舞蹈教学体系。

一、高校藏族舞蹈教学开展的背景

藏族经过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技能,既能充分反映藏族文化特色,又能展F该民族独特文化韵味的舞蹈形式,因此,藏族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瑰宝。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建设在我国受到极大重视,藏族舞蹈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舞蹈形式,对演员的训练也受到关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之后,最终明确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教学训练应基于民族历史,构建一套具有国家文化特色的舞蹈教学体系,藏族舞蹈的教学应在民族精神的发扬中充分体现时展的艺术形式需求。在高校开展藏族舞蹈教学,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强化学生自身的民族精神也有着积极影响。

二、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出现了重大转变,全面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学生自身艺术修养的培养,并融入相应的舞蹈教学课程。藏族舞蹈作为藏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其舞蹈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是藏族人民不同时期精神追求的体现。除此之外,为了强化学生对藏族舞蹈的认知,高校教师在藏族舞蹈教学中也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藏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及舞蹈创作历史背景进行充分讲解,这对学生深入了解藏族文化有很大帮助。由于藏族舞蹈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

三、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高校藏族舞蹈教育的观念。在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重视对学生舞蹈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舞蹈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并切实有效地对以往的教学形式进行改变,提高教学效果。这要求我国高校藏族舞蹈教师能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将人文精神、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内容切实有效地融入到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除此之外,教师在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还应重视舞蹈美学的融入,并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丰富学生藏族舞蹈学习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其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性,提高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性。

(二)对藏族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内容是保证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是高校藏族舞蹈教学的关键。一旦教学内容缺失,不仅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无法得到完善构建,而且藏族舞蹈教学课程也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在实际的藏族教学体系构建中,教学内容通常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藏族舞蹈相关理论文化知识,需要教师对藏族舞蹈的发展历史、舞蹈理论及美学进行详细讲解;第二部分为藏族舞蹈的实践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舞蹈基础技能、舞蹈技巧、创作能力等进行训练培养。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藏族舞蹈能力得到强化。

(三)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构建藏族舞蹈教学体系。为了顺应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也开始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之外,也要重视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培养。通过藏族舞蹈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和能力,并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而为了使藏族舞蹈的教学更加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高校还应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对藏族舞蹈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并将藏族的传统文化、人文风俗、等内容充分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进而培养全面的藏族舞蹈人才。

(四)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对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高校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更应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藏族舞蹈历经多年的发展,其舞蹈形式及舞蹈内涵已不仅仅是藏族人民风俗习惯、的体现,更多的是藏族历史文化的延续,以舞蹈的形式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因此,为了让藏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高校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深入到藏族民间,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并将这些内容充分融入到藏族舞蹈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对民族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重视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然成为高校学生的必备能力,因此,在藏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创新在教学体系中的融入,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要对学生的藏族舞蹈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藏族舞蹈基础知识、舞蹈技能与舞蹈内容,让其对藏族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在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应在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让其对舞蹈进行创作,进而在对藏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有着一定的系统性,要求高校能针对藏族舞蹈的教学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保证团队中的教师既对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又熟知地区典型性的舞蹈形式。除此之外,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还应重视对西方优秀教学体系的借鉴,并以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构建一套与学校藏族舞蹈教学需求最为适应的教学体系,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本文针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对策。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教学师资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体育舞蹈场馆设施建设;根据学生特点及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舞蹈运动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

安徽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问题;对策



体育舞蹈是在有特定节奏的舞曲引导下运用交际舞舞技,展示舞蹈风格、魅力的竞技性国际标准交际舞。体育舞蹈有很好的可参与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舞种练习,是一项老少皆宜、便于开展的、具有塑造形体、培养风度气质和怡情健体的新兴体育运动。现阶段部分高校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但由于体育舞蹈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现状,导致教学上存在一定误区。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安徽省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水平谈点粗浅看法。

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现状

1、体育舞蹈教师只注重实践课教学,缺乏对理论的研究

体育舞蹈即国际竞技性舞蹈,是由属于娱乐范畴的舞厅舞发展起来的竞技项目。它包括现代舞、拉丁舞、集体舞在内的三个竞赛项目10个竞赛舞种。是融舞蹈美、音乐美、服装美、体态风度美于一体的,具有自娱自乐和表演欣赏性的舞蹈。在对合肥市大学城等周边几所高校的调查、了解后发现,有少数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舞蹈理论课,部分有体育舞蹈课的高校,学生也认为老师讲课的内容比较乏味。在访谈中,学生希望了解一些有关体育舞蹈锻炼健身方面的体育舞蹈理论。而教师讲的基本是体育舞蹈概述与编排规则、体育舞蹈发展史等理论知识。由于课时紧张(高校每周一次体育课),授课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去精讲、细讲,因而学生对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2、体育舞蹈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缺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传授者,在学生的面前,教师更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体育舞蹈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现阶段还属于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在安徽省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且有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的,体育舞蹈的基本功底很差,他们在教学生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错误,导致学生的动作极不规范。

3、教学内容不合理

体育舞蹈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的一系列具有本项目特点的教学指导及评价活动,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难、依次推进的原则,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只考虑大纲上的内容,机械地按照大纲的内容进行授课,有的舞蹈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整堂课都在教授新内容,学生根本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舞蹈课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最后导致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日趋下降。

4、教学方法不科学

体育舞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或手段,是体现项目特点的教学艺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常有示范讲解法、领带法、电化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师应根据条件灵活运用。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体育舞蹈是男女交际的舞蹈,男女舞步不同。因而在教学上是男、女舞步分别教学,练习时又合在一起共同练习,这是体育舞蹈区别于其他技能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但目前安徽省的多数高校存在单人教学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学生直观学习和体会。有的学校教师为了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硬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完全不顾及学生的舞蹈学习情况。

二、加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教学师资力量

一方面体育舞蹈教师要参加继续教育,实现学历与非学历的贯通。目前对学历的认识存在很多的误区,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学历与能力等同,一旦文凭到手,便不再进取、不再提高。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在获得文凭以至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更倾向知识更新、教学研究和提高业务能力的教育上来,使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鼓励人才流动。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去体育舞蹈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参观,学习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成果,为我所用,也可以打破本校保护主义,招聘外省、外校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最后是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社会地位。要从公平公正、客观的角度去评价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成果及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体育舞蹈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和国际标准舞学会应加强对各个高校体育舞蹈场馆的评审和监察工作,各所高校应具备相应的体育舞蹈运动场地,对那些不符合体育舞蹈场地要求的高校,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进行督办。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体育舞蹈经费投入的力度,保证体育舞蹈设施的基本建设,也可以动员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进行自助。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的领导层要重视对体育舞蹈场地的建设,在体育场馆的规划中,要把体育舞蹈场馆纳入到整个场馆的建设中来,让教师学生能有体育舞蹈的一席之地。

3、根据学生特点及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和主体,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来进行安排,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体育舞蹈的内容应以交谊舞和国际标准舞为主,除此之外教师应根据体育舞蹈各个舞种之间的风格差异,把握好每堂课的教学节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缓与急相结合,对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掌握的舞蹈动作要有缓的概念,循序渐进地实施舞蹈教学目标,即要紧紧抓住课堂中的特点和学生对舞蹈知识和动作的兴趣,集中精力,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目标。

三、结语

体育舞蹈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它作为一个拥有艺术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受安徽省大学生的喜爱,在安徽省全民健身运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体育舞蹈进入安徽省高校体育课堂的时间比较短,教学体系尚未完善,只有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建设适宜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场馆,营造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人文环境并极大地发挥体育舞蹈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安徽省高校体育舞蹈运动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代道晏,魏廷玲.对广州市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探究.体育美教学,2009.

赵宝椿,徐欣等.高校开展国际体育舞蹈运动的几点思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