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机械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品机械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品机械行业分析

篇1

据了解,此次入围企业包括: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丰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无锡宏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第八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陕西恒鑫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常熟市飞龙无纺机械有限公司、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常熟市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河南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

入围新一届行业竞争力500强的这14家纺机企业,是在纺纱、织造、化纤、针织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等装备技术等领域拥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很多产品都是目前广大中国纺织企业的在用设备。同时,这些企业还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为纺企转型升级提供着持续动力和支撑。(袁春妹)

纺机行业信息统计工作会议即将举行

记者日前从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获悉,由纺机协会组织的2014年度纺织机械行业信息统计工作会议将于11月6~8日在湖北宜昌举行,此次会议将重点进行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的交流与培训。

做好行业信息统计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把握纺织机械行业经济运行状态,监测、引导行业发展,促进行业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据悉,2014年度纺织机械行业信息统计工作会议除了进行行业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外,将重点进行协会统计直报系统的填报操作、统计数据分析等业务的培训和行业信息统计工作情况交流。此外,纺机协会还将在会上布置2013年度纺织机械工业企业年报以及2014年纺织机械工业定期统计报表。(袁春妹)

经纬榆次推出新型纺化纤细纱机

近日,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JWF1572型细纱机通过了机械鉴定。据悉,该设备是经纬榆次根据当前环锭细纱机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推出的一款适合于纺制化纤的新机型。该设备的成功研发填补了企业纺化纤细纱机的空白。

JWF1572型细纱机是经纬榆次依托JWF1562型细纱机的技术基础及加工基础,对车头、车尾、中段、风管、罗拉传动、集体落纱等机构进行了创新设计。据悉,JWF1572型细纱机能够以良好的性价比满足当前纺织企业对高速、高稳定性以及高可靠性细纱机的需求。(张满枝)

中纺机实现毛巾大提花剑杆织机国产化

日前,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台国产率达到80%、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G6500F毛巾大提花剑杆织机投放国内市场。

据悉,此次投放市场的G6500F毛巾大提花剑杆织机是中纺机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对墙板、机架等关键零部件进行国产化的产品。该机采用“筘动式”起毛机构,纱线受力减小,在提高生产率、改善织机及织物质量、增加图案选择范围等方面作用显著。设备还采用了动态毛圈控制系统,配合其他电子装置,可自由编程设置毛圈高度,并可织出各种纬纱毛圈高度不同的织物。与此同时,设备还可以特殊的毛圈织造工艺,产生波浪形和浮雕形毛圈,且设备还可通过各种功能切换达到变化多样的织造工艺。近期,中纺机正在抓紧推进G6500F国产化进程,并已安排20台生产,以实现小批量投放市场的目标。

(赵原 倪锦涛)

方圆仪器助力纺织品标准建设

日前,温州方圆仪器有限公司研发的YG502-Ⅲ织物起毛起球仪协助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会完成了《针织物起毛起球标准样照》(项目编号S2012013)的标准物制定任务。

篇2

生产量的增加――纺机业喜人成就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纺机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6.61亿元,同比增长48.58%,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61.62亿元,同比增长46.17%;实现利润总额34.18亿元,同比增长1.72倍,比利润率最高的2007年同期增长62.85%;完成出口12.42亿美元,同比增长44.82%。纺机行业赢利能力全面提升,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最好状态。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0年一季度意大利纺织机械订单增长41%,其中来自中国的订单增长了110%,达到7000万欧元,来自印度的增长78%,达到 2300万欧元。德国纺织机械2010年一季度的订单增加了130%,预计德国纺织机械2010年全年的销售额将比2009年增加30%~35%。

作为在中国出口总量中占有重要份额的传统优势产业,纺机产品出口在过去5年里增速最快,出口品种也最多。从增长速度来看,2006年,也就是“十一五”的第一年,纺机产品出口突破10亿美元的大关,达到12.37亿美元,是“十五”期间出口量5亿美元的两倍多。2007年继续增长,超过15亿美元;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至2009年的年出口额,从15.67亿美元降至12.11亿美元,但到了2010年,我国纺机出口额再度回升,仅1―10月出口就达13.96亿美元。预计2010年全年出口额可超过16亿美元。

恒天重工(原郑纺机)副总经理蒙捶治鏊担骸罢庑┦据反映出‘十一五’期间纺机产品出口增幅惊人。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纺机产品出口也突破了出口产品单一的瓶颈,朝着产品类别丰富的方向发展。”

在所有出口产品中,针织设备成为纺机行业出口额最高的产品,其次是印染设备和零配件,彻底打破传统的以出口细纱机为主体的格局。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纺机出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再仅仅依靠棉纺细纱机独走天下了。毫无疑问,全球纺织产业向亚洲转移为我国纺机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中国与东盟各国建立经贸联系,既为中国纺机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又为中国优秀纺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2010年1月1日,我国与东盟十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由于这些国家大多为纺机需求大国,与他们建立联系更好地拉动了我国纺机零配件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自由贸易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及其风险评估等,为投资方提供了保护,也方便东盟各国对贸易品的质量技术提出要求与准则。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分析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办厂,开办合资企业,兴办专业市场,设立维修、培训基地等。如:天虹纺织集团3年内在越南共投资建设了35万锭,所用设备全部是中国恒天集团所属纺机企业生产的棉纺成套设备。再者,伴随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纺织企业生产态势逐步回升,加快了出口步伐。近几年,中国纺织业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使得这种调整和升级要求变得更加迫切。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迫使企业通过新技术新装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用工。因此,即使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棉纺织业投资总额仍然保持增长,行业先进设备拥有率继续提高。自动落纱长车、清梳联、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低价格困扰――纺机业的弊端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国纺机产品出口额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困扰我国纺机企业多年的问题――出口价格偏低却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曾经一度,低廉的价格是我国纺机产品抢占国际市场的最大竞争优势,但是一味地通过降价来争取市场,最终减少了企业的利润,无法推动纺机行业实现良性发展。棉纺细纱机是个典型案例,十几年来它的出口价格不但不增,反而降了50%。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细纱机出口每锭售价90多美元,现在已经降至每锭50美元左右。目前,我国纺机出口产品的平均利润率只有2%~3%,而欧洲企业至少要达到8%~15%。

之所以出口产品价格每况愈下的尴尬局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同质化竞争是低价销售恶性循环的主谋。青岛精佳纺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成介绍说:“低价竞销所形成的微薄利润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的提升和新产品的开发,进而导致许多厂家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局面。据主机企业所说,由于细纱机专机技术和制造水平提升速度跟不上主机的发展,客户所要求的许多配件都需进口,无形中导致成本上升,在同等出口价格下,企业损失了许多利润。”

2.在纺机产品价格一路走低的情况下,金属材料等纺机原材料价格却连续上涨,一次又一次突破机械制造企业的心理底线。另外,棉花价格居高不下对纺机工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目前的纱线价格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压力会很快出现,因此机器的原料利用率,如精梳机的落棉率等指标,将成为影响纺织企业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改善――纺机业的“十二五”发展建议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 出口创汇p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鉴于国内纺机市场的饱和局面,开拓国际市场一度被中国纺织机械行业视为发展出路之一。 那么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该如何进一步促进国产纺机业的发展以及提升国产纺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由纺机业大国向纺机业强国的转变呢?

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山东省胶州市九龙镇村民匡华春从事纺机加工,他介绍说:“企业应注重产品技术的提升和新产品的开发。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技术尖端高效的纺机设备,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成本,而且还损失了高端市场的丰厚利润。提高产品的效率及一体化程度,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尤其是东盟建立以后,中国更应把握好机遇,稳中求进。”

二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促进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产业链衔接,逐步形成东西互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梯度格局,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篇3

关键词: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纺织服装业突飞猛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广东纺织服装业在全国纺织服装业中的地位已受到其它省份的严峻挑战,广东纺织服装业也暴露出许多弱点,所以有必要审视一下广东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因此,本文通过对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对本地区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纺织服装业是广东省的传统产业,多年来通过自身区位、技术、竞争力、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和产业集群、充足的劳动力等优势,现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为止,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在我国已经具有领先的优势。

广东省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优势是:

第一,区位优势。

改革开至今,大量的香港、澳门商人陆续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投资设厂,给广东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CEPA的实施,更是推进了香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幅提升了该地区整体的竞争实力。自然,广东纺织服装产业也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第二,竞争力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无论是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在全世界都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

去年全年,我国纺织品服装(指以上两类)出口额累计为2984.26亿美元,同比增加144.36亿美元,同比增长5.08%。其中,纺织品出口额累计为1121.41亿美元,同比增长4.86%;服装出口额累计为1862.85亿美元,同比增加5.22%。从国内市场与出口占比情况看,广东位居第一,其次是是到上海、江苏和浙江。

第三,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和产业集群。

广东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从珠江三角洲向东西两翼延伸。由于该产业集群的存在,给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周到的政府服务,更加加强了与港澳地区经济的合作。目前, 广东全省共有260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占全国纺织服装业的25%左右,其中,该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500万人,总就业人数占广东工业劳动总人数的1/5。

第四,充足的劳动力。

纺织服装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程序,而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且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进广东,给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近几年,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劳动力都出现了富余。为其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劳动力条件。同时,从劳动力素质来看,虽然与欧美相差较大,尤其是在高端纺织产品上,但与亚非拉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相比,却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广东纺织服装业在中国经历过辉煌,长期具有优势,但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形势的改变,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出现瓶颈。

第一,行业环境出现明显下滑。

2014年中国纺织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整个行业市场环境并不理想,行业经济增长稳中趋缓,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已减到个位数增长,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此外,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在2015年首月出现负增长。

第二,纺织服装业将继续“冬眠”模式。

2014年1-8月份,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累计销售额为7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除二季度同比大幅上涨外,一季度和三季度均有所下滑。1-8月份累计纺织机械出口金额达到2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25.0%。从销售区域比例来看,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销售额占96%左右的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虽然纺织机械的产值并没有下滑,但根据gongkong对行业的监测数据来看,多数纺织机械企业的产量均有所下滑。

三、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建议

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干预,各纺织服装企业自身更要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第一,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产业升级。

为促进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各纺织服装产业应投入大量的技术研发经费,重点研发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于此同时,还应鼓励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建立生产孵化中心,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支持。

第二,积极培养和吸引人才。

广东纺织服装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持优势,必须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入,重视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成本,培养大量具有熟练技术操作能力的工人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家们长远的发展愿景的支持,同时需要广东省政府大力扶持,有了这些,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将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特色服装品牌。

创新是产业整体升级的关键,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题。为此,想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要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迎合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尽快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品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包括产品的本身,也包括企业的发展理念,更是包括消费者的消费理念。

篇4

市场格局倒逼智能化变革

“国内由于原料和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对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要做高端、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对机器的水平和档次与原来铺摊子的模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今年设备销售数量比以往有所减少,但是附加值都有所提高。”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这样说。

王树田分析,过去那种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产品已经不多,高端产品销售情况相对较好。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企业的加工深度,提高产品稳定性,这些都要求机械自动化水平高,尽可能减少人工数量,因此自动长车、自动落纱设备销售情况良好。

对纺织行业影响最大的棉花问题,使棉纺企业受国内外棉价差异过大的影响没有改观,棉纺行业整体利润下滑,限产、停产现象突出。不同类型的棉纺企业对设备的需求不同,大方向是求变、求新、求突破三种思路。

在当前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具有高速、高效、可靠性高等特点的纺纱机械更受市场认可和青睐。今年国内棉纺机械市场精梳机、细纱长车增速较快;带集聚纺细纱长车、全自动落纱粗纱机及粗细联系统比重加大;具有高速高产、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喷气涡流纺进口较多,受到更多关注,随着该设备对原料多元化的适应,适纺品种增加,部分替代了环锭纺纱线,市场还有较大空间。

市场种种反馈,直指机械智能化。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国家将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将智能化纺织成套设备列入类标志性重大智能成套设备之一。

织造业虽实现了无梭化,但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为减少用工成本,高速、机构简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开发推广智能化织造设备是国产织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配合先进的凸轮装置和多臂机、电子提花机和通丝,自动穿经机、分绞机和接经机等制造准备机械,智能织造车间、全流程智能型自动化织造生产线等成套型设备将解决工序间物流、信息流、工序转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进一步提升纺织品质量。

由于这样的大趋势,行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靠低档产品、扩张规模为经营主要模式的企业遭到洗牌,榆次和胶南地区产业集群的一些企业就在此轮洗牌中消失。“和纺织大行业一样,强的企业愈强,资源向强势优秀企业集中。”王树田说。

分行业需求千江入海

今年以来,化纤机械总体需求呈下行趋势,化纤设备市场随着化纤行业整体投资的逐步回归理性,市场销售状况将趋于常态。近年来化纤机械在大型化、连续化、柔性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细化与节能、经济生产。新技术发展方向是系列化及系统化、专业化与精细化、专一化与多功能、持续化及持久化、高新技术融入及知识产权先导,发展趋势是工程技术低成本化。

针织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给针织机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促使针织机械不断朝着高速度、高效率、智能化、高精度、多样化、差异化、实操作、易维护,稳定性好、可靠性强的方向发展。今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提升针织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针织工艺和设备方面在近年取得重要进展,针织机械生产效率在提高,电脑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应用拓展。细针距、多路数、高转速、大筒径仍然是普通纬编大圆机的发展主流,智能化针织圆纬机则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选针技术及与之配套的CAD、CAM技术。

国产电脑横机在发展迅速的同时,同质化情况比较明显,机器结构和主要配件差异不大,近来销售受冲击最大的也是电脑横机。这使得今后的发展方向为特殊功能电脑横机,提升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性能与功能。

经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国产经编设备和技术的加速提升密切相关,相对于梭织技术,针织行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噪音。经编产品小到蕾丝花边、提花网袜,大到风力叶片、高铁列车,从内衣、床品到建筑、医疗、航空航天材料,都少不了经编面料的贡献。在针织行业中相对于纬编技术,经编技术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印染是纺织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技术升级、更新设备已成为印染企业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通过更新设备提高印染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商务电子化的水平,实现产品质高低耗和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染整装备重点推进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化的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形成多车间级和工厂级的综合信息管理控制系统。

不难看出,纺织各分行业的发展趋势千江汇流,直指一个大目标:智能化。

困境中并不绝望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纺织机械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同时还是纺织机械进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一些速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纺织整机和零部件,更是依赖进口。目前,内地的纺织机械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技术创新,部分国产纺机的产品在技术上逐渐接近国际水平,基本可以替代进口。但是国内纺织机械生产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普遍不强。

“大而不强”,表现在机械制造能力不强,先进装备的研发能力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能力不足。在研发投入方面,我们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外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占销售额的8%~12%,而国内企业纺织机械行业的总体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

这样的局面需要同时也将促使智能制造对纺织机械的加速变革。

“2013年,困难还是挺困难,只是不一样的困难。”王树田这样说:“有些企业有自己的技术储备,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有些企业原来就是铺摊子,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就卖,也没有自己的技术储备,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就无力应对,今年消失了相当多这样的企业。”

什么机器都卖得出去的非理性市场已经不太可能再出现。王树田认为,纺织机械行业很难出现所谓的“触底”,因为纺机要面对的市场领域很多,总是各个行业此起彼伏,各有长短。比如基本建设的物品少了,经编、产业用的需求就少了;房子盖得少了,装修家用就少了,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纺机行业。

篇5

2009年,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全行业大力实施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精心组织行业运行,克服了出口大幅下降、资金紧缺、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总体形势好于预期,主要经济指标累计增速持续回升,纺织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销售收入6300亿元,增长13%;实现利税570亿元,增长10%,其中利润350亿元,增长7%。2009年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1精心组织行业运行引导企业保稳定渡难关谋发展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口大幅下降、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等困难影响,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引导企业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知难而进,保现金流、保市场、促消费、调结构、保稳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了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1.2认真实施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推进产业升级

一是编制了《山东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山东省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振兴意见》、《山东省纺织机械行业调整振兴意见》,各市也编制了配套规划,形成了向上对接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向下延伸连接各市产业发展规划意见的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框架;二是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遴选重点调整振兴规划项目470项,总投资910亿元。截至2009年10月已竣工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0项,总投资24•59亿元;三是继续抓好服装家纺产业链建设。围绕抓好落实服装振兴规划,在搞好服装与人才、服装与新型面料、服装与辅料三个全面对接,建设信息化、产学研、服装人才、两个市场、新型面料、辅料六个平台方面,积极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

1.3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

一是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2009年有9家企业晋升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1家,其中国家级8家。二是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行业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三等奖14项。由如意集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青岛凤凰集团完成的“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回用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烟台氨纶纽士达牌间位芳纶、鲁泰1•9tex纯棉超高支高密面料获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三是企业质量创优和管理创新工作积极推进。积极开展了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共评出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10个,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开展了群众性质量管理创优活动,共评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39个、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13个、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先进个人21名;开展了山东纺织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开展了企业家创业奖评选活动,有52名企业家获奖。四是战略调整和市场开拓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有67个产品被确认为“山东名牌”产品,目前全行业共有“山东名牌”产品147个、“中国名牌”产品57个(居全国第二位);新认定山东省著名商标18个,目前全行业共有山东省著名商标140个;中国驰名商标23个。

1.4狠抓人才培养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经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申请,为纺织职业技能鉴定所增加鉴定职业工种87个;二是组织了行业标准的编写工作;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岗位练兵。组织实施了“金蓝领”工程,培训一线职工128人。开展了首席技师评选活动,评选出行业首席技师16名,经推荐,4人被评为2009年度“山东省首席技师”、3人被评为第三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开展了第二次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评审,共申报184人,其中99人获得技师职业资格,58人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四是大力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创优活动,有5家企业荣获山东省纺织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21家企业荣获“优秀企业”称号,两个团队荣获山东省纺织行业团队文化建设“示范团队”称号、12个团队荣获“优秀团队”称号,15名个人荣获山东省纺织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杰出人物”称号、15名个人荣获“优秀工作者”称号。

1.5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对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

发展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2009年省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平邑县仲村镇“山东省针织劳保手套名镇”、曹县王集镇“山东省毛条加工名镇”、淄博市淄川区“山东省纺织服装名城”称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禹城市“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广饶县“中国棉纺织名城”、枣庄市市中区“中国纺织文化衫产业基地”称号。目前,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纺织产业集群28个,其中国家级产业集群17个(占全国10%左右)。

1.6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行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深化,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取得了一批先进技术成果。经申报,全行业有4个项目列入第三批“中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目前,全行业共有12个项目列入该目录(全国共91项)。

22010年纺织经济形势分析

2.1从不利因素分析

一是世界市场需求增长缓慢,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明显增多;二是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稳固,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进一步凸显,民间投资尚未有效启动,城乡居民消费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市场需求不足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并存,纺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依然不足,保持纺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三是纺织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长期积累的低水平产能过大、集约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影响行业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企业增支减收等影响效益和发展的因素增多。原材料、劳动力、煤电油运水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走高,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不会有大的改观。招工难问题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2.2从有利因素分析

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我省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加快省会建设发展,为纺织产业调整振兴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世界经济逐步趋稳,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四是境外投资成本下降,投资或并购优质资产、先进技术、著名品牌机会增多,为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五是经过一年多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锻炼,行业部门指导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行业上下求发展、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32010年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重点工作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打好调整振兴攻坚战。在继续抓好服装、家纺两条产业链建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探索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培育名牌产品、特色产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引导企业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向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要效益,向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效益,提高纺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纺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增长目标是: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3%以上,利润增长6%以上,出口创汇增长8%以上。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进纺织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3.1.1着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以优化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趋势,跟上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在保持纺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上取得新成效。产品结构调整突出三大领域:巩固发展衣着类,优化扩大家纺类,开发提高产业用品类;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四个重点:调整优化棉纺织,做大做强毛纺织,大力开发化纤新原料,发展提高印染后整理。区域结构调整打造三大板块:胶东半岛服装家纺产品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纺织优势产品产业带,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要更加注重以内需和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大力调整内外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纺织经济的拉动力;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鼓励企业跨区重组、产业整合,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积极利用中日韩区域合作平台,努力构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3.1.2全面实施调整振兴规划,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要以现有企业为依托,以技术改造为主要手段,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以配套政策为保证,把行业结构调整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一手抓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植和壮大。要重点抓好国家和省里有投资的“国家200亿元贴息技改项目”、“省30亿元扩大内需技改项目”、“省双百工程技改项目”、“节能项目”、“信息化项目”、“中小企业集群项目”等的调度实施,培植一批经济增长点。

3.1.3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一是要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二是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加快企业品牌向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转变,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产业集群集聚,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品牌经营力度,提高企业信誉和品牌知名度,扩大自主品牌国内外市场份额。

3.1.4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经营管理、流通体系、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融合。要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与信息技术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要大力实施行业信息化改造。工信部对棉纺织、服装、化纤、印染四个行业分别提出了实现“两化”的目标,我们要认真落实。

3.1.5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一是强化机制建设,抓好基础管理。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节能减排管理模式。二是加大技术节能力度。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三是加快淘汰“双高”产品、落后工艺和设备。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劳动保护工作。

3.1.6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争取涌现出更多的管理创新成果。

3.2继续抓好服装家纺产业链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3.2.1服装产业链:继续按照“强化特色、壮大优势、培育名牌、提高档次、突破辅料、开拓市场”的思路,突出抓好服装设计,壮大男装品牌,培育女装和时装,做强针织服装,做精高档色织衬衫,做大牛仔服装。加快发展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系列牛仔服装、男女时装、职业装和高档针织内衣、休闲运动装、针织时装类产品,以此带动面料、辅料、设计、技术、工艺、品牌、广告、营销、服务等产业链诸环节的整合与配套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不断满足消费者对衣着类多层次、个性化、休闲化、舒适化、功能化的需求。

3.2.2家纺产业链:根据“发挥现有优势,突破瓶颈制约”的发展思路,瞄准国外先进水平,加快家纺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孚日、亚光、喜盈门、金号、豪盛、新光、鸣球、圣豪、东升、东方、山花、海马等巾被、毯类企业为骨干,加强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及系列产品的配套开发,进一步提高织造和染色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纤维、纱线,灵活采用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份额,继续保持我省巾被和毯类产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在稳步发展文登、滨州、高密家纺基地的同时,积极推动潍坊千榕家纺、烟台北方、齐荣纺织、莱芜泰丰、威海银洁、如意集团、天信家纺、大海、澳亚家纺、青纺联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系列化室内用品,形成新的增长点。围绕高科技家纺产品的生产和阔幅特种整理深加工的要求,建立印染加工基地,支持现有印染企业淘汰落后生产线,扩大特宽幅印染生产,提高后整理水平,增强配套缝制加工能力,形成以中高档床品为龙头的家纺产业链。推广应用电子、节能、环保等新技术,实现家纺产品系列化、功能化、时尚化。

3.3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培育纺织工业增长的新亮点

一是加快对位芳纶、碳纤维、超强聚乙烯等高科技纤维原料的研发及产业化生产,以满足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开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手术衣、隔离服、抗菌保健防护服、家用产品等,拓展在医疗卫生、家庭保健等方面的应用。三是加快推进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纤维在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生产上的应用。四是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发展聚四氟乙烯膜复合面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SMS复合无纺布、整体带芯、新型蓬盖材料、土工格栅、高强土工布、防水卷材、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过滤用纺织品等产品,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环保过滤、水利工程、汽车船舶、新能源、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4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

重点培育青纺机集团、星火集团、东佳集团、天一集团、环球集团、同大集团、同济纺机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和青岛云龙、日发纺机、济宁圣泰纺机、金鼎印染机械、济南天齐、青岛纺器、日照裕华机械厂、滕州山鹰、烟台易斯特等骨干企业,整合资源,提升纺织机械制造业装备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建立较完备的纺织装备制造业体系。加快机电一体化研发,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整体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清梳联及新型梳理设备、自动络筒机、合金镍网、特种平带等基础好的产品,争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针织大圆机、金属针布、节能电机、摇架等主机和关键专件,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紧密纺关键专件、高档喷气和剑杆织机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质量水平。加快产业用纺织品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形成纺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青岛纺织机械专用设备基地建设,支持中小纺机企业加快发展,为大企业搞好配套,提升纺织机械专用基础零部件、配套件技术水平,打造纺机制造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和集聚效应。

3.5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引导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在完善规划、整合资源、提升产业、创新机制、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创新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三是壮大名牌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整合优势资源,深化专业分工,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一体化生产格局,四是培育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引导产业集群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品牌转移。五是积极培育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特色产业名镇建设。更加自觉地把实施区域重点带动与培育产业新优势有机结合,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健康发展,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表率。

3.6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一是进一步拓展内销市场。二是围绕国家消费政策所涉及的领域,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三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促进出口稳步提升。四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发挥利用外资在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向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

3.7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具有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营销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级设计人才作为人才工程的重点,进一步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紧紧围绕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高度重视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17-02

1、引 言

素有带动中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称的出口、投资和消费,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作用下,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各国政府为了减缓经济衰退、保证本国产业安全、保护本国企业不受外来竞争者的影响和减少失业,纷纷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利用技术、环保等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商品出口进行阻碍。据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达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这一数据折射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倾向;很多国家的货币在贬值,甚至包括美元也在贬值,而人民币却相对坚挺,于是各国客商纷纷以经济危机为由,要求调低产品价格,特别是可替代性强的商品,原有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抢走,许多出口企业为留住客户不得不把产品价格压得很低,甚至亏本出售,外贸企业的价格优势减弱,这给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目前我国的出口现状告诉我们,单纯的依靠出口而出口的策略,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下根本行不通,但是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依旧存在,一大批出口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如果不找到一条帮助这些出口企业走出困境的道路,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也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扩大,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现阶段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2、文献综述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外贸出口之间的关系问题,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替代论”和“互补论”。在实证分析方面,尽管学者们利用不同的样本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结论也是不一致的。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学术界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就中国样本的分析,有的结论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是互补的,但也有的结论认为影响尚不显著,甚至还有得出短期存在替代关系的结论。以上的研究均没有考虑到时间段的因素,即不同的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本文从计量角度出发运用实证分析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具体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到底能不能创造出口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出口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3、实证检验

3.1数据来源及说明

1982年至1983年,中国刚刚开始对外开放,这一阶段对外投资很少,不到1亿美元;1984年至199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增加,但规模仍然不大,未超过10亿美元;1992年之后,国内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直接投资有较大的增长;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出口贸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都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在进行计量分析时以中国加入WTO前后为分界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在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的关系。

3.2计量结果及模型检验

本文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选取的数据从中国对外开放开始,定义出口贸易额为被解释变量,对外直接投资为解释变量,其他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归入随机扰动项,对1982-200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计量结果如下:

Y=540.7179+26.76050Xi

(208.1235)(10.89684)

t=(2.598062 2.455803)

R2=0.261863修正后的0.218444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此阶段可决系数为0.261863,修正后的可决系数为0.218444,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的比较差,即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额影响不显著。

对2001-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计量结果如下:

Y=4288.812+17.58688Xi

(1001.389)(3.425830)

t=(4.282863)(5.133612)

R2=0.790130

根据上述结果可得:本文中的可决系数为0.790130,修正后的可决系数为0.760149,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的较好,即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额有显著的影响,且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导致出口水平的增加。

4、模型分析

由上述计量结果可得,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对我们的出口具有带动作用,因此在现有的出口条件下,我们要转变思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大力创造出口需求。本文认为,在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我国可以通过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第一,海外子公司的初期投产建设。企业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时,为满足子公司开办的需要,一般要购买母国或者母公司的资本设备和原材料。另外我国企业在向一些生产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投资时,使用我国淘汰的二手设备和生产线,这些设备虽然在我国已被淘汰,但是在东道国仍然是合适的,这样既利用了闲置设备,又促进了机器设备的出口;

第二,国内需求的疲软和某些工业行业(如机械和电器行业)的过度竞争,相关企业便可寻求去国外谋求发展。这些相关的企业有如康佳、长虹等电视生产商以及海尔、美的等家用电器制造商;

第三,逃避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配额促使一部分中国企业投资国外。例如一些纺织品企业在柬埔寨投资,以利用其无配额规定来向美国和欧盟出口,光大进出口公司在柬埔寨投资是因为“美国和欧盟成员对于从柬埔寨进口的多数纺织品没有配额限制”。其他一些纺织品公司投资于非洲以利用东道国国家的配额优势。尽管出口商对国外的投资会对母公司的出口有一定替代作用,但国外投资对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零部件的出口带动作用支持了出口,也扩大了市场份额;

第四,加工装配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一些加工装配型海外投资企业供求关系链比较长。在投产初期,甚至在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里,对国内半成品、零部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依赖性比较强,对我国出口客观上形成了持续性的带动作用。机械行业如汽车、拖拉机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行业的组装,轻工行业的摩托车、自行车组装等,由

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因此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这些行业对我国出口产生了长期的持续带动作用;

第五,改善制造业对外投资结构。在我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中,有近一半投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初级产品的生产附加值较低,对带动相关行业的出口作用很小。而产品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如机械制造,由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件等高度结合的,此种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创造效应。在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机械部门占制造业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原材料加工的份额在总投资额中少于1/4。因此,我国企业应更多投资于后向关联度强的行业,实行最终产品的国际生产,这样更能有效带动国内中间产品及初级产品的出口。对于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加工行业,如果将原材料进口到国内,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则贸易创造效果会更好。

5、结 语

当今国际贸易变得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复杂,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因此贸易战越来越频繁,形式也多种多样,企业依靠原来方式迅速扩大出口比较困难。我国要实现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实现出口由低成本向高质量的转换、由低技术产品向高科技产品的转换,即最终要实现出口结构的转换。

以对外直接投资支持出口贸易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手段。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转换我国的出口结构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第一,对外直接投资拉动中间产品、资本品和服务的出口,引起我国出口结构由最终产品向中间产品转换;第二,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把国外获取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国内生产,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引起出口产品中高科技产品比例提高。在依靠对外直接投资来规避贸易摩擦方面,日本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依靠对外直接投资来提高国内生产的科技含量,也在我国一些企业的对外投资实践中得到验证。可见以对外直接投资来带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已成为目前可以选择的路径,为此政府应该制定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地区指导目录,并且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鼓励企业走出去。

金融危机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个机遇。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刻注意市场的变动,抓住对外投资的有利时机,带动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的战略方针,但这与利用外需并不矛盾,只有两者有力的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征,企业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篇7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浙江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现状,然后分别从浙江市场经济发展为制造企业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适合走国际化的道路,地方政府为企业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等三个方面谈浙江制造企业进行国际化的优势,最后本文从组织学习的视角给出了加快浙江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浙江制造企业 国际化 战略模式

一、 浙江制造企业国际化现状

20世纪80年代,浙江制造企业以OEM起步,开始进入国际市场。OEM即按照委托方的要求,用自己的设备为其加工、生产产品,而后贴上委托方的商标交货,在此过程中,OEM只负责按照发货方的要求制造出合乎规格的产品,而无需负责其他环节;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制造企业开始以ODM出口代替OEM出口,即制造企业除了制造以外,还要负责产品的设计,然后其产品被拥有品牌的海外公司收购,冠以海外公司的商标进行销售,这就要求制造企业有一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以OEM和ODM为主的外包业务,是浙江制造企业的主要出口订单来源,从机械零部件到各种轻工业产品、电子产品、通讯产品、服装、鞋类等,贴牌出口己经成为浙江制造企业开拓国际出口市场的主要途径。

从2006年境外投资分布来看,主要集聚在俄罗斯、英国、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涉及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等领域。企业国际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浙江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占总数的72.2%和75.5%,仍居主导地位。其中机电类项目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占总数的37.1%和34.7%,轻纺类项目分别占25.1%和28.5%,重化类项目分别占5.6%和7.9%,2006年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分别为138.1和159.3亿美元,增长24.3%和19.6%,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价格指数达到了103.1。出现了如万向、正泰、德力西、珠光集团、东方集团等等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占有相当市场份额后,走向国际,进行海外投资和经营活动。

二、浙江制造企业进行国际化的优势

1.浙江市场经济发展为制造业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外贸出口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资源小省已发展成为经济大省。200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39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出口总额再上新台阶,已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09亿美元,增长31.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居沿海主要省市首位;进口382.5亿美元,增长25.1%。据浙江省经贸委公布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浙江已经有232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而且每样产品的年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其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的产品有160种。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产业已有14个;有12个制造业实现的利润,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占比超过18%。

2.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企业国际化

浙江的专业市场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初在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区开始出现,专业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农村专业市场、城(市)镇专业市场以及如今遍布于浙江城乡的第三代专业市场。浙江全省现有超过2000家的专业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永康五金市场、绍兴纺织品市场、路桥眼镜市场、黄岩塑料制品商场等等,由此形成了众多专业产品的集散地。

专业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企业进入或退出该市场体系都相对自由,进入壁垒也较低,通过专业化经营相关种类的商品,极易形成较大的规模以及商户集聚效应。由于专业市场集中了大量生产相关产品的制造企业,也极大便利了采购商,降低了其选购商品的成本,从而成为海内外采购商看样与采购的便利场所。近年来,专业市场在外贸出口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浙江专业市场已经成为民营制造企业与国际市场对接,吸引国际采购商,达成出口贸易交易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专业市场已经成为制造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专业市场“走出去”带动一大批制造企业在海外设立营销网点,进行产品在海外市场本土化销售,带动了民营企业“走出去”。

3.浙江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适合走国际化的道路

从产业结构看,浙江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采掘业和制造业 )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上升幅度大于工业。

浙江优势产业为轻纺、机械、电子、化工等。轻纺业是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不少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制作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通过加快对它们改造、创新,促进浙江省轻纺行业由中低档加工为主向高档加工型转变;浙江省在电子信息行业中的通讯设备、电视机、节能灯等、在机械行业、万向节、通讯设备等、化工行业中的化肥、农药、合成材料等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已形成一批新的特色优势产品。这些优势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这些产业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的投入,许多生产项目需要巨额投资,如果小批量生产,将不能弥补前期大量的投资,中国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相对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国内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走出去”寻求全球市场,对浙江优势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加快浙江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对策

1.构建跨国经营的组织学习机制

浙江制造企业从事跨国经营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国际化经营知识存量不足。成熟的跨国公司,不仅具备较为丰富的国际化知识,而且经营的地理区域比较广泛,即使是进入新的海外市场,由于曾经在类似的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因而也能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取得特定市场知识。但浙江制造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和那些成熟的跨国公司是不同的,他们缺乏国际化知识与经验,在经营管理手段、技术、理念方面等都与国外成熟的跨国公司有较大差距,例如:浙江中塑在线有限公司,曾有一部分产品销往北美、西欧以及澳洲,这些地区对外来商品的环保、质量方面的要求特别高,就连外包装也丝毫不能松懈。有一单货物就是因为包装在装运过程中受潮(但对产品质量没有任何的影响)而被退回,使公司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基于此浙江制造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必须注意保持跨国经营的渐进性。渐进性的安排可以使浙江制造企业有条件仔细分析和总结从前期经营实践中学习到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扩展经验性知识存量,并在未来的国际化经营中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国际化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如何使浙江制造企业有效的获取、创造与转移知识,有效地组织学习是关键。这就要求管理层有意识地构建组织学习机制,即通过制度化的结构和程序的安排,使组织可以系统地收集、分析、储存、扩散和使用知识。基于浙江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实,本文认为可通过有意识的管理,使第一手的国际化知识与经验在相关管理者之间进行共享,并尽可能将其编码并转化为显性知识,使之变成可以操作的规则和程序,降低未来转移的成本。

2.选择相对熟悉的东道国

一般而言,企业在确定境外投资区为战略时,应考虑本国具体国情和特点,对拟选择的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进行科学评价和比较,综合权衡利弊得失,以便扬长避短,获得最佳投资效益。在具体选择投资国家或地区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如: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经济的稳定性、政府对外资的态度、东道国的基础设施等);能否充分发挥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等。据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时候首选那些与母国具有邻近性的市场,主要包括:地理、文化、经济发展、公共政策以及零售结构的近邻,虽然市场近邻性模型只是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但却为处于国际化初期的零售企业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样的原则下,浙江制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区位选择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特别要加强对东盟、亚太区域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制造企业可以考虑:组建一批资产一体化的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借助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变各个集团各自为政的状况,使他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整体优势;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运用当地的智力资源,研制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提升能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惯例及规则以及东道国有关法律,经营者不仅要通晓国际投资、金融、贸易等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对不同投资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环境、法律制度、经济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 并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

3.以渐进战略,选择国际化的进入方式

企业海外市场进入的主要方式有:特许、合资、独资、并购及目前发展迅猛的国际战略联盟等。浙江制造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具体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东道国的市场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法律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市场结合浙江制造企业的规模、专业技能、国际化经验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可考虑采用如下一些形式:设立营销网络方式,可便于制造企业直接输出产品。2001年,浙江康奈集团在巴黎开出设了中国鞋业在国外的第一家专卖店,“中国温州制造”的字样醒目地贴在店堂里。如今,康奈的海外专卖店已达80多家,每双皮鞋的零售价在60美元以上,通过在全球建立转卖店,康奈成功地实现了品牌与产品的输出,同时,奥康集团也通过与世界著名鞋业意大利GEOX公司的强强合作,双方共享营销网络,产品同台竞技借势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合资、并购方式。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的FDI流量中,有一半以上是以跨国并购或收购的形式完成的。并购往往可以使企业通过购买,参股等方式获得一家整体的公司和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免去了独立在海外建立企业的许多成本与风险,又可以获得许多现成的技术、管理等民营企业急需的战略性资源。万向集团通过控股,收购,参股等方式己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并购与收购了8家企业,通过并购,万向集团获得了这些企业的品牌,技术,管理以及海外营销体系等一系列资源,使企业的商品得以通过被并购公司的渠道和品牌销往国外,降低了企业产品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壁垒。

独资方式。在以上两种方式成熟的情况下,可采取独资的方式。这样可解决内部化中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效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浙江制造业企业,在海外建立的独资企业主要有制造工厂,分、子公司以及办事机构等等。如华立集团在泰国建立的仪表厂,海天集团在墨西哥、巴西等地建立装配工厂,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俄罗斯等国建立了木材加工厂等等。

4.强化地方政府服务职能,加大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力度

政府对民营制造企业的扶持是民营制造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要确定民营制造企业国际化的长期发展战略,加强宏观管理,把扶持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尽快制定民营企业的划分标准;加大金融税收与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民营企出口信贷和出口信贷担保制度,如设立“浙江民企跨国投资基金”等,同时给予民营制造企业税收和财政支持,切实减轻民营制造企业的负担,营造企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支持和服务系统,如: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创业支持体系、金融财税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出口鼓励、人才培训与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浙江民营制造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市场动态、产品信息等。

参考文献:

[1]葛京: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J].中国软科学,2002,(1)

[2]樊增强: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汇率;股票;贸易

一、关于汇率和股价关系的成熟理论

1.流量导向模型

流量导向模型(How-oriented Models)由多恩布什(Dombusch)和费舍尔(nsher)(1980)提出,他们认为一旦一国货币相对另一国的货币发生价值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该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影响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增长,从而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由未来现金流决定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2.股票导向模型

股票导向模型(Stock-oriented Models)是由布朗森(Branson)和弗兰克尔(Frankel)提出(1983)提出的,这个模型认为存在于外汇市场的货币类似于其他的有价证券,其价格的反映,也就是汇率水平和其他有价证券一样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

二、汇率和股票价格联动性的传导方式

本文在此之前的部分在理论上论证了汇率和股票价格的联动关系的存在,但是我们注意到,汇率和股票价格并不能直接相互作用,两种基础理论模型都引入了相关的传导中介变量,因为本质上虽然这两个市场同属金融市场,但彼此之间并不直接沟通,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仍需通过各种中介来传导彼此对对方的影响。具体介绍这几个不同的传导机制。

1.进出口贸易余额传导

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所以,汇率变动必然会影响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上市公司进出口产品数量,使上市公司的利润增加或减少,从而使公司的股价产生变动。

2.货币供应量传导

国际收支余额的变动会引起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国内货币供应量会发生变动从而引起一国汇率水平的波动。

3.市场利率传导方式

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便通过市场利率紧密地联系起来,很多研究理论都是以市场利率为中介,研究这两个市场的彼此的因果关系。它包括资产组合理论、套利理论。

4.国际贸易额传导方式

由于通过汇率影响股票价格必须经过实体经济的传播,而不能直接作用于股票价格,实体经济的反馈时间较长,因此这样的传导途径存在时滞。这样,外汇市场的汇率水平对国内股票市场的价格水平的影响在新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效应来传导:① 汇兑效应;②收入效应;③替代效应。

5.心理预期传导方式

如果人们对一国货币有升值的预期,在外汇市场上该货币就存在套利的可能性,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入该国,并进一步涌入该国股市,提高该国股市流动性,从而推动该国股价上涨。而一旦标的国家的货币升值预期减退或者消失,这些所谓的“热钱”便闻风而逃,迅速撤离该国的金融市场,引发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崩馈,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狂宵,沉重打击标的国的经济。

三、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各行业及其股价的具体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行业构成的利好因素

(1)减少以进口为主行业的负债及降低成本

人民币升值可以使以进口为主的行业减少负债从而提高收益,因此,原料大量依赖进口的行业将从人民币升值中受惠,人民币升值通过改变行业内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成本等账面价值,通过汇兑损益的变化影响经营业绩。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行业:

航空航天业。由于我国的航油、航材大多采购于国外,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下降,增加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拥有巨额外债,人民币升值将会给航空业从收入方面带来比较大的汇兑收益。

造纸业。造纸行业的用汇量是居于我_行业的第三位,这主要是因为在造纸过程中要用到的木柴、非纸装、废纸都大量依赖进口。在我国的造纸业中,纸的成本接近70%,而所好用的指标有38%是依赖进口的。借助于人民币的升值,造纸业的生产成本直接得以降低,行业盈利能力有大幅提升。

(2)对资本资产类行业构成利好

房地产行业。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这种预期也相应地反映在房地产上,认为房地产价格会长期利好。当投资者具有这种预期时自然会将大量投机资金投入其中,这样的结果就是直接加大了我国商业地产的投资规模,给房地产上带更多的机会和利润。

电力行业。其中人民币升值对电力行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电力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极高,大部分资本来源于银行借款,其中不乏外币借款,因此本币升值时当期汇兑损益及以财务费用会相应降低,从而带来额外收益。

(3)人民币升值能够带动消费行业

商业零售行业。人民币升值最明显的表现及时增强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有助于拉动消费,同时促使原来出口产品的企业开始转移部分销售市场到国内,这就使得那些商品零售公司的业绩提升,贸易增长。

旅游业。人民币升值增强了消费者的国际购买力,这就势必会推动居民出境旅游的热情,首先收益的便是承办境外旅游业务的旅行社。鉴于我国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价格在世界上都是受人喜爱的,因此虽然本币汇率升值对入境旅游的市场需求也会相应地产生价格效应。

2.人民币升值对行业构成的利空因素

(1)纺织行业。我国的纺织品的出口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是世界第一大纺织出口国,。对出口依存度比较大,而且利润率低。当本币升值时,其价格优势将所剩无几,国际竞争力降低股票价格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本币升值对该行业有较大的负面冲击。

(2)家用电器。本币的升值会降低产品出口的竞争实力,当外币收入贬值时就相当于增加了家电企业的成本。汇率波动对家电行业的上市公司影响也很大,出口型的家电企业在本币升值时,产品原本的价格优势也将减弱,不能在技术、品牌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企业将被淘汰,对于那些出口比重大且外债回收缓慢的企业来说,在汇率波动的同时将承受更大的风险,股票价格也会反映这样的变化。

(3)航运航通业。以远洋运输为主的航运业是一项国际往来频繁的业务类型,其营业收入中绝大多数都以外币结算,当本币升值时必然影响其收入的实际购买力。

3.人民币升值后对股价利弊共存的行业

(1)汽车制造业。由于我国汽车的关键组成部件多是从欧洲和日本进口而来,而且汽车出口并不火热。因此本币升值对以进口散件组装为主的汽车企业而言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带来利好效应。但是另一方面本币的升值也会导致进口配件和汽车产成品的出口价格下降。

(2)钢铁生产业。本币汇率的升值给钢铁行业带来的利益在于降低了真实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与此同时降低了出口钢材的实际售价,这还将导致钢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引发国内钢铁行业整体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

(3)银行金融业。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使得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从而使外汇交易、汇兑规模将趋于增加;金融衍生产品增多;风险对冲与投机活跃频繁。银行的汇兑收益,外汇理财的手续费等趋于增加。主要的是本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引入了大量的外汇,促使了银行的资产增值此外。而另一方面。本币升值会增加对出口制造型企业和贸易型企业产生负面因素的可能,间接地增加了银行的信贷压力。

(4)机械加工业。工程机械行业中存在部分配件采购自国外的情况,本币的升值将降低公司的进口采购成本,但同时出口型机械企业的盈利将会受到影响。

篇9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实证检验

当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再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类国家分别进行研究。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某些产业的实际出口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认为,在美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较低的产业,其出口水平也较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出口规模也相应上升;但是当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一定规模后,追加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既是互补关系也是竞争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竞争(替代)也将不断加剧,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产将逐渐替代美国的出口。(注:Bergsten.C.F.,ThomasHorst&Theodore.H.M.:"AmericanMultinationalsandAmericanInterests",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e(1978).)同时,学者们也有相反的发现,利普赛(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都是高度正相关的,而且美国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销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国出口竞争伙伴中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出口(注:Lipsey.R.E.&Weiss.M.Y.:"ForeignProductionandExportsinManufacturingIndustries",pp488-494,Vol.63.No.141,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81).)。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除去个别的现象,较大规模的起步应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度、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从那时起陆续向国外或境外进行直接投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再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注: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由原来主要投资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世界级大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199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仅有22家,平均营业收益率为3.6%;而2000年入围企业增加到33家,平均营业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强”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张金杰:《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编《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也有其特点。首先,小规模和特殊商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资本劳动比率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型高的项目投资。即使是进行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也占据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这种生产性投资也将给母国带来原料、设备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强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侧重于扩大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无论是为保护原有的出口市场,或是开辟新的市场,还是避开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各种方式保障出口,在达到一定实力和经验积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经营战略发展。

考察韩国的经济,其迅速发展得益于通过出口把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的结果,从而使国际市场容量的不断增大,并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韩国全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注:参见杜玲博士论文:《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验与趋势》,2002年5月。)中,我们看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总的来讲与贸易联系较多,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开拓市场与回避进口限制两项都与贸易紧密相连,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韩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当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开拓市场的动机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动机的比重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这是为适应当地区域化经济和确保新产品市场的结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区,最高比重的动机为回避进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动机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此两个地区对贸易壁垒的突破动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体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还有更进一步的动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译)(Lee,Honggue)对韩国电器行业的研究。(注:参见Lee,Honggue:"Globalizati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CompetitiveStrategiesofKoreanElectronicsCompanies",inNomuraResearchInstitute&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Studies(ed.),TheNewWave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Asia,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Studies(1995).)电器是韩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电器生产国。李宏格指出,韩国电器行业在198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增长了85%,显示出韩国在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尽管与韩国电器产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资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间电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而1992年电器产品的出口额却高达161亿美元。李宏格分析,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压力,迫使电器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寻求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韩国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同时,其电器产品也已成为反倾销的对象——这一点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审视海外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一,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运作方式。

三、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与国土概念上的准确,我们把以下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称为“海外投资”。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从1949年算起。但因那个时期的海外分支机构都是一些贸易企业,规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投资的步伐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已达83.5731亿美元,遍布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注:此海外投资的区域数字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为准。)。

1.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的区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6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见表1。从基本格局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发达国家(欧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国港澳地区33.46%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各占1/3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布。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重见表1。

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美地区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要大些。

一般地,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亚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互动

1.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从外部条件上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进入生产、销售、采购的全球体系成为必然。中国既然已经实行了“引进来”的改革开放,也必然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号召,更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动因,具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五点:(1)寻求资源开发。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其中,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对外能源投资,即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此外,还有一般性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树林资源等)的开发。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我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2)扩大出口贸易。无论是从中国政府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带动服务业的出口,都是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最多的动机。在政府制定的有关海外投资政策中,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扩大出口,是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综合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动机调查,扩大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参见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学会编《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开拓国外市场。在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同类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的国外市场是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力所致,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与理论上阐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寻求市场型是相同的。(4)规避贸易壁垒。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上讲,规避贸易壁垒或突破贸易壁垒都是寻求市场型的一种动机。由于我国现已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已成为扩大出口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出口配额限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可谓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对特殊贸易限制的一个反应。(5)获取高新技术。在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化学和机械业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中国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立了研究和开发机构,用最近的距离、最快的时间学习、研发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当然,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它将是最具潜力的海外投资。

2.中国海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即存在互补关系也不乏替代关系,即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有贸易替代效应。具体到中国的实际,由于投资行业的特点和投资区域的不同,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视具体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而定。首先,服务贸易型企业的投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肯定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因此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其次,资源开发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口的资源都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同时还能带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对生产加工,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

2.就中国政府的初衷来讲,进行海外投资是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为了带动出口的增长。从目前看,只要是具有贸易创造效应的海外投资,政府都应该而且也会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3.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外直接投资决不仅仅只与对外贸易有关,而以往政府有关海外投资政策的制定大多以扩大出口为基点,所以是与海外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而非与贸易有关的海外投资政策。跳出我们思考的圈子,再一次强调海外投资的重要性——不仅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而且对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对建立中国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都意义重大。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做一个具体分析。(1)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中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装配:将产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装配:将产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就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在海外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持续且长期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是典型的加工组装型产品,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金城集团的案例也显示,摩托车产品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后,大幅度地带动了该集团的出口:1997年海外销售收入250万美元,带动出口近150万美元;1998年海外销售收入近600万美元,带动出口达400万美元(注:李钢主编:《“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实证分析表明,机械行业由于技术与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结合,海外投资就可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2)轻工行业。严格地讲,轻工行业中也有属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区分出来的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机械产品如自行车以及其他轻工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出口运费没有体积较大的机械产品高,与海外加工的生产成本比,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这类产品的海外投资与出口很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此类产品后出口更经济,就很少会有企业再到海外投资生产;即使在海外投资并形成规模生产,对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也不大。(3)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要是规避贸易壁垒,由于根据多种纤维协议,在投资国的出口配额已经用尽时,如果东道国尚有未使用的配额,投资国便可以使用。中国在纺织品领域受欧美出口配额的限制非常严重,因此不少的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突破配额的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的国家对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国家(地区)可以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优惠,则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或向第三国出口。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在海外的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扩大还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实证数据。

四、结论

1.综合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理论,回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中的发展,以及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现状与特点,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

篇10

[论文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最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正日益加强,特别是在制造业上,中国充分发挥了其劳动力和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渐成为制造业的大国。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本文从中美日三国制造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中,提出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一)美日和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回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确定了“技术立国”的发展方向。从此日本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它成功地将美,欧国家地许多新发明,新产品通过先模仿后创新并转化为更实用地商品打入世界市场。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出口长期保持大量顺差,其原因之一就是对美制造业产品出口有优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主张“技术立国”地日本信息化动作迟缓,不但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落后于韩国。信息时代日本落伍,表面看来是日本企业用于发展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少,其实质是日本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独立创新,开发的能力远低于美国。带着避免成为信息化时代落伍者的危机感,1994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要求日本告别模仿改良的时代,积极开发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总结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得出特点:

第一,制造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今,虽然各国经济发展很快,但载体仍然主要是制造业。也就是说,工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着知识经济的发达程度。

第二,在制造业发展中、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以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据统计,1995年,非电器机械,电气机械,运输设备3者增加值之和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美国为32.5%,日本为37.5%,德国为39.5%,英国为30.1%。四国的主导产业结构相似,说明当代制造业的重点在工具、信息、交通3个方面。

第三,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制高点,进一步向核心能力集中。目前,全球制造业正面临一轮大规模的重组。任何企业想要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拥有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因此,不断精简其原来的业务领域,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才能赢得竞争优势。第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三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二是加工装配阶段,三是自主知识产权阶段。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大体上处于加工装备阶段,而且还是轻加工阶段。没有经过加工阶段不行,但仅停留在加工阶段也不行,必须走向自主知识产权阶段。由此可以判定,中国已开始了向制造业大国的起步,但离制造业强国的距离还相当长。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工业化面临的基本任务。

(二)中国制造业的不足——中、美、日制造业发展的比较

中国制造业现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按制造的总价值(工业增加值)比较,2001年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大体相当于1998年美国的近1/3,日本的1/2,与德国相近,居世界第四位。纺织品及服装、家用机械及电器产品、照相机等大量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当前中国制造业有一定规模但不强。主要问题是生产效率低。例如,2000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为7700万辆,而1996年美国平均1.8人拥有1辆汽车,日本平均2.9人就有一辆。中国13亿人口,2002年汽车产量只有320多万辆,轿车100多万辆,只占世界产量的2%左右。就制造业创造的产值看,1995年美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已达4760美元,日本人均制造业产值已达9800美元,而中国人均制造业产值经由2000美元;在制造业经济效益水平上,目前中国机械行业生产劳动率人均2200美元,英美分别达97300美元和45330美元。中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洋三大集团年销售收入7616亿元,总人数276万人,人均年销售收入仅有28万元。美国诶克森公司同年收入1650亿美元,总人数仅为12.3万人,人均年销售达134万美元。500强之首的美国诶克森公司年平均盈利75.13亿美元,几乎相当中国全部23927家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130.85亿美元的57.4%。

第二,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在对中国514家机械制造企业2009种主导产品调查中,产品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平均开发周期为18个月。而美国的一些机械企业在1990年就已经做到了“三个三”:即产品的生命周期为3个月,试制周期为3个月,设计周期为3个星期。在中国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还不到5%,主导产品达到国际20世纪80—90年代水平的仅占17.8%。目前,中国生产的金属切削机床共有2500多种,其中,数控机床进展2.8%,而日本1987年就达30%,德国就达54%。另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作为世界空调生产大国,中国几乎每个空调厂家推出的变频空调都离不开日本公司的技术;中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电视机,DVD,手机,个人电脑等价电子产品的组装业,但是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都要依靠进口。第三,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中国国有制造业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十分缺乏。2001年中国GDP只是日本的1/4,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40。中国制造业的强项是工厂水平的强大,而不是如日本在包括设计,市场运营,商品策划,研究开发和人才管理等发面都存在优势。中国没有世界通用的技术,没有著名的品牌,在资金,人才,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逊于发达国家企业,只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出口竞争力,而且约一半的出口是通过外国企业获得的。就组装业而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尚没有达到世界先进规模和水平;一般的原材料和设备虽然都能以低廉的价格在国内采购,但是,高科技设备和高科技材料却主要依赖进口。中国组装业的许多零部件也依赖进口,多数附加值都是在国外创造的。在技术集约型产业方面,虽然由于外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在技术设备产品和经营管理领域,中国仍很落后。

(三)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不足,要发展我国制造业,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思考:

1.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定位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下,任何企业和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价值环节都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而中国无疑在生产环节上是世界上是最有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向中中国转移,一方面是先进制造业技术趋于平台化,模块化的外推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廉价土地加廉价劳工的吸引力。目前,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市场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两头在外,中间在内”(指市场,研发在国外,制造在国内)的发展模式毕竟是过渡性的。从短期来看,却是有利,但从长期来看:地方受益,国家受控。所以,作为世界的生产基地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策略,而不是最终的目的。中国要发展还是要在技术上领先,成为世界产业链条的上游,但这需要时间,在中国没有能力在技术上获得世界市场的时候,走世界制造中心的道路仍不失为一个良策。因此,中国制造需要走这一步,但不能满足于这一步。“从世界装备中国”到“中国装备世界”,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大转折。

2.关于地区产业升级问题。近年来的发展表明,珠江三角洲一方面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在淘汰落后产业。例如,20世纪80年代期间,曾在珠江三角洲大量生产的袜子、手套、拉链、打火机等已经基本消失。换句话说,珠江三角洲走的是先承接再转移,边承接边转移的一条产业动态化之路。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格局变化,今后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将面临3个层次的产业升级。一是产业将升级,即由轻型制造业适度向重型制造业转移。目前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在轻型制造业领域进行,今后将会逐步转向重型制造业。二是产业内升级,即由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三是产业链升级,如果把制造业分成四个区段的话,第一区段——研究与开发,第二区段——核心部件、芯片制造,第三区段——零部件制造,第四区段——组装,应有第四、第三阶段适时转向第二,第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