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篇1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起步,虽然研究者对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认识还不尽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也显示出研究的进展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方面: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IRM)这一术语;就其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为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对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研究作出贡献的不仅有专家、学者,如霍顿、伍德等,还有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前者成为IRM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后者则成为 IRM 形成领域之一。

在我国,有志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 ,在西方研究者的带动下也涉及了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探讨。概括起来,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积极引进 、传播西方学者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在吸收、消化西方观点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在信息资源管理内涵的认识上 ,我国学者在 IRM 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见端倪 。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国家和组织机构达到预定 目的,运用各种手段 ,对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信息、人员、设备、资金等)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思想和管理模式,其理论研究将随着实践领域的拓展而不断深化 ,有关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认识也将逐渐明确与升华。

总之,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

一般地讲, 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信息资源”的形成, 根据有关信息资源定义信息资源早已有之,但为什么说信息资源管理直到20世纪中期才出现呢?这里涉及一个观念问题,也就是说, 尽管信息资源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已经产生并广为流传,但人们并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它视作一种资源,只有当信息资源量的积累发展到一个临界点,人们的认识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这可以称作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观念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的生成是多种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仅有信息资源量的积累是不够的,这种量的积累还需要其它因素的推动和刺激;当然,这些激发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综合性的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促成了人类观念的质变,而且还直接促成了各类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集成发展,这可以称作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技术条件。而一旦具备了观念条件和技术条件,信息资源管理就必然会在某个生长点上生成,以史实而论,信息资源管理最早的生成领域是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和工商行业的企业管理领域,这可以称作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实践条件。总而言之,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观念条件、技术条件和实践条件是互为相关的,只有同时具备了这3个条件,信息资源管理才会形成与发展。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到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已初步具备了上述3种条件,这样, 信息资源管理就开始萌芽和发育,而其最早的生长领域就是美国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美国各政府部门向来有重视文书管理的传统,本世纪初开始的地方政府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临时增设的各种机构,导致了文书数量和文书管理成本的激增,对此,美国政府运用了行政和立法双管齐下的办法实施整治,其结果却意外地促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早在1942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联邦报告法案》,这是第一个控制文书的联邦政策,其目的是设法减轻公众的统计报告负担、减少报告中不必要的重复,最大限度地利用来自公众的信息。1947年,联邦政府成立了“政府行政分支机构重建委员会”,由胡佛任主席,该委员会也称作“第一届胡佛委员会”,它在1948年—1949年的存在期间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其中的《联邦记录法案》于1950年获国会通过,该法案涉及与联邦记录的生产和维持有关的标准、程序和技术等的发展与改进问题。1953年,“第二届胡佛委员会”宣告成立,该委员会就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据此制定了一个适应于各级政府的记录管理计划,责成每个机构对怎样削减文书进行评估。在此后20年中,美国政府还制订了许多与联邦文书管理有关的法案,其中,以1966年颁布的《信息自由法案》最为知名,它规定任何人都有权利用联邦政府部门的记录,同时还授权公开这些记录。1975—1977年,美国政府再次成立了“联邦文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和各州的政府官员以及来自商界、劳工界和顾客群体的代表组成,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就是该委员会的成员。在为期两年的工作期间,该委员会准备了36份独立的报告并提出了近800个改进文书管理的建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该委员会第一次认识到,应该强调对联邦记录和文献中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进行管理,他们据此发展了适合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战略,并通过1980 年颁布的《文书削减法》得以肯定和传播,《文书削减》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里程牌,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与配套建立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DMB)一道确保了信息资源管理在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实施。

回顾从文书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的过程。首先是文书数量和文书管理成本的激增导致了“实践危机”,而为了解决这种危机又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从事研究,理论研究的成果再应用于实践,如此螺旋式的发展和多次升华,终于铸就了全新的信息资源管理。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曾谈到,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部门发生了4种主要变化,“第一,许多政府(和商业)组织为了实施战略规划和操作已用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通信技术等方面的集成管理取代了对这些技术的垂直管理和控制;第二,由于各种组织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内部利用,它们也更加关注信息技术规划在组织的战略规划中的整合应用;第三,设计多功能办公自动化网络的需求对于数据处理、通信、办公室管理、文书管理等方面的跨领域利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第四,许多组织在信息技术方面增加的投资要求最高管理层更多地介入对信息技术利用的监督。”而由于这些变化, 信息管理功能的战略目标也发生了转移,其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文书或记录的物理控制,它更注重将信息视作组织的关键资源,而这种资源如同人事、材料、资本等战略资源一样,是组织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可见,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积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文书管理这一特定领域相结合的产物。

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立法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尽管近些年我国的信息法律建设发展较快,如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仍处在初级阶段、法律内容粗糙宽泛、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协调性,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对信息立法的需求会越来越紧迫,因此与之相关而展开的课题研究也会日趋增多,如信息公开立法、电子商务法等。

二、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图书馆界还有着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将人类的信息管理活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高级阶段;也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跨学科 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并非完全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虽然信息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随着知识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被人们所认识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将逐渐占据到主导地位。

三、信息资源管理教育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结合我国国情,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培养出将来能够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如基础知识的更新、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四、电子政务

从20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步,经过 90 年代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直以来,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这些问题也阻碍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 因此,对于真正的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篇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56-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加强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有趣的图文资料,使得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理解各种数学知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小学数学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教学经费不足 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加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网络信息资源教学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但是当前很多小学对网络信息资源教学的投入不足,使得很多教学资源不平衡。当前很多小学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鼓励进行网络信息资源教学,但是由于学校经费不足,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设备的配置不够,因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资源不足、学生不能进行有效学习的局面。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网络信息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设备是投影仪、幻灯片,有声音、文字、图片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网络信息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够,不能对图片、文字等网络信息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也不能与数学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提高自己的兴趣。

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不够,对各种网络信息教学资源的管理不到位 当前很多小学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都将网络信息资源教学纳入教学改革任务中,加强数学教师对网络信息教学资源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前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对网络信息资源教学的掌握程度不够。比如有的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不高,导致教学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教学资源的应用不够,最终导致网络信息资源教学的利用效率低,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在小学网络信息资源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更新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的管理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加上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比较好动,因此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厌倦情绪,信息化和现代化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力量,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训,需要加强教师对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设备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加强信息资源管理,要不断更新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理念。针对有的人认为小学数学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可有可无的观念,要及时改进,让小学数学教育管理人员能明白小学数学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对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的意义,改变传统的繁复的管理模式以进行高效的数学教育。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理念,要定期对小学数学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小学数学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和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员思想逐渐实现转变,并且使得教育人员能够对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敏锐力、挖掘能力,为小学数学实现信息化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应该加强教师对各种网络设备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掌握,从而能够将网络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基础设施是一个基本保障,只有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往往影响了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在小学数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教学的经费投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网络信息教学的投入水平是影响网络信息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大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经费投入。学校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预算管理,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设施、设备等,保证网络信息教学能够顺利推进。加强对网络信息教学的投入,需要提高学校领导者对网络信息教学的重视,只有在此基础上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投入,才能促进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得以完善,为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注意加强网络建设。由于小学数学教育的特殊性,在小学数学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过程中,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小学数学教育数据网络,与当前的互联网进行区分,根据具体的情况与当前的学校办公网络和业务网络进行有效的隔离,以保证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能够高效地对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利用。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应用,是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的重要过程。在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管理中,应该做好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做好资源的整合。比如对计算机、投影仪等各种多媒体设备,都应该加强整合,使得多媒体设备可以积极发挥相应的功效,同时利用多种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小学加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动物图片进行教学。如某学校教师利用小羊图片进行教学,一只小羊与两只小羊相加,让学生数最终得到的小羊数量,即可以知道“1+2”等于多少。

在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过程中应该考虑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比如数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平衡。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手段,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对网络设备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利用网络设备,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设备、课件等,使得数学教学过程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要利用多媒体对教学评价制度进行改革,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促进信息化教学不断改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数学教学网站中找到相应的教学资料,学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交流群,在群中分享一些教育资源。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网络信息资源,并且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362-01

在信息社会的建设环境下,随着档案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档案信息化是现代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工作。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速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1、档案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档案信息化内涵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2、做好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2.1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当代网络中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作为档案的管理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就要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网络的权限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2.2 建立网络档案应用系统、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只有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档案数据库建设,尽快形成数据规模,使计算机检索系统实用化,才能把馆藏档案信息进一步深入开发出来,使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加强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为:将现有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采集、接收的各种形式的电子文档,集成到统一的档案数据库中。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3 加强档案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与规范

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快研究和制订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上网前,按照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档,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在统一规范的文件格式和数据库结构基础上,把电子文件处理、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统一规划、开发、标准、平台,确保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上级领导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交流,达到文件全文信息发即时归档和在线移交进馆。档案部门应控制文件归档流程中的每一环节,文件从形成起始就进入信息管理系统,接受文件信息数据录入,处理完毕的文件应主动向信息资源中心移交,移交后的文件应及时加上标识和标注,实现电子文件从其产生、流转、办理及归档、著录、统计、编目、利用等全过程监控和一体化管理。

2.4 遵守效益性原则

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档案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档案室藏体系还要考虑档案室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而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根据档案室藏档案的特色选择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提供独具优势的服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3、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途径

3.1 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实行资源共享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档案系统也要实现“数据化档案”和“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共建。因此,开展现代化管理工作,必须做到慎重选择档案管理软件,所选择的软件应具备规范化、通用化功能和很强的包容性。

3.2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来实现,因此现代档案人员必须具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综合素质,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档案业务人员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管理型、复合型和技术型人才。

3.3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馆应坚持实用的原则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对馆藏档案目录进行数字化处理,更应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在信息服务的特色内容和独特形式上做文章。用自己的特色信息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使自己的信息具备“惟一性”,从而让利用者面对庞大的信息体系,而选择点击你的网址;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将馆藏信息资源加工成系统的、专题的、有序的信息,有机地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4 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其核心是计算机网络。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各项档案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并制约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为此要进一步增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

篇4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资源;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243047-0006

1 研究背景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已经成为《大学英語课程教学要求》(2007)着重提出的英語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目前,国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徐锦芬,等,2010;姜毓锋,2011,等)、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蔡朝辉,2008;曹群英,2009,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严明,2010;李立国,2012,等)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研究(郭敏,2011;赵彦芳,2012,等)等,有关大学英語自主学习过程中外語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信息是当代社会使用最多、最广、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外語信息作为与語言存在状态和交流有关的广义的知识,在其他信息活动要素的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流通、加工、存储和转换过程作用于外語学习者,成为外語学习者进行語言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资源,即外語信息资源。如今,信息技术与网络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使外語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高校外語信息资源亟需整合优化,以改善外語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情况,加速外語信息资源的效用实现过程。

2 概念界定及内涵诠释

2.1 外語信息资源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种角度理解外語信息资源的概念: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外語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与外語教学相关的软件信息,包括书本、课件、电子材料、多媒体光盘以及其他网络资源等(冯霞、陈坚林,2012);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外語信息资源是外語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创建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包括:①学习过程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能够为外語教学所用的有用信息的集合;②为提高学习效果而创建外語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③加工、处理和传递外語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④其他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设备、设施和信息活动经费等)的集合。本文所持的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能力可以分为信息资源准备能力、信息资源选择能力及信息资源发展能力。信息资源准备能力指学习者具备创建及利用多元化的外語信息资源的信息意识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选择能力是指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外語基础知识对信息来源进行判断,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信息资源发展能力指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策略以及教师导向、学校政策等方面对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和约束。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确立积极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要求发展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策略;要求创设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力量,其外語信息资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

2.2 整合与优化

整合是将诸多外語信息资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在符合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与要求的前提下,凝聚和融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优化的本质意义在于向着一个更高目标的升华和提升,是一个标志着具有高效的行动感和深度感的扬弃过程(张健,2010)。整合与优化,是事物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整合是手段,是优化的基础和前提,优化是目的,是整合的发展与升华;整合面向传统,其对象是现存的事物,优化突破传统,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大效益和创新的可能,导向新的、更完善的整合。整合与优化都以创新为宗旨,整合是创新的载体,优化是创新的实现,二者殊途而同归。

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就是要搜索、收集、筛选、整理、改编、转化、整合、优化和创造各种形式、各种媒介的語言材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校和师生共同努力,建立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支持系统,为创设高效、拟真、开放的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基础,为学生自主开展知识建构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3 外語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过程

本研究旨在调查自主学习过程中外語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现状。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常州市三所本科院校的309名2012级非英語专业的学生,其中常州大学109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100人,常州工学院100人。调查内容包括:①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的主要创建者;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类型;③学生对这些外語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方式包括:①实地考察和访谈。笔者走访上述三所高校,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利用的外語信息资源类型以及这些外語信息资源的主要创建者。②调查问卷。笔者根据所了解到的可供学生利用的外語信息资源类型设计五级Liken量表,用以调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问卷每题设有从“总是使用”到“从不使用”5个选项,并分别被赋予5、4、3、2、1的分值,分值越大,表明对此项信息资源的使用率越高,反之越低。

3.2 调查结果

3.2.1 外語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通过实地考察及访谈,笔者获知,常州三所本科院校非英語专业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使用的信息资源类型有:书籍、报刊、杂志、光盘、课件、网络课堂及英特网资源。信息资源的创建主要依赖学校配发和学生自行获取,部分学校曾经有新视野等网络学习平台,但由于学生自主意识薄弱、缺乏教师指导等原因,使用率极低,学校放弃了这方面的资源配置。各高校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外語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资源投入上重硬件、轻软件,着眼局部、缺乏整体的规划,往往建设了用于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室,却忽略了信息资源的建设。②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不高。在大学英語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实行学分制,但学校仍要求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评估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缺乏自,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語信息资源自主探究主动性的缺失,教学资源仅局限于教材和一些现成的教辅资料,更做不到科学地指导学生自主探寻外語信息资源。③外語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够。目前,学生外語信息资源的获取主要依赖于自主探究和教师供给两种途径,同校间或校际的信息资源基本没有实现共享。

3.2.2 外語信息资源利用情况

根据上述学生可使用的信息资源类型,笔者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外語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做了进一步问卷调查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外語信息资源的利用呈现如下特点:①纸质资源的利用率高于电子材料及网络资源;②学校或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利用率高于自主探究获取的信息资源;③网络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于趣味性较高的英語视频或电影;④网络课堂浮于形式。据访谈了解到,教师开设网络课堂主要是为了应付校方检查,有效信息量极少,基本没有实际作用。

4 外語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

外語信息资源不仅是自主学习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自主学习过程的重要物质条件。如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大大加快了大学英語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然而,蓬勃发展的教育信息技术并未带来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发展和利用。鉴于目前高校薄弱的外語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情况,本研究提出基于自主学习研究框架的外語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模式,以促使技术的发展成为信息资源建设的直接动力,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外語课程的全面整合优化添砖加瓦。

4.1 外語信息资源结构

态度和信念是影响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正确的态度和信念,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自然无法开展(徐锦芬,2007)。多元化的外語信息资源给予学习者丰富的学习材料的保障,增强了学习者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态度和信念,从而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鉴于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語课程整合优化的理念,根据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结合传统与现代信息资源的优势,本研究归纳出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结构,具体如图1示。

4.2 外語信息资源整合优化

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理念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而成,用以提高信息资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信息资源创建、利用、自主学习过程管理及学习效果评估四大要素,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图2所示。

4.2.1 理论基础

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理念的提出是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结合资源依赖理论共同应用于教学的产物。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获得自己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当学习内容与自身需求相关时,学习者更具备心理安全感,学习的积极性最易被激发。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体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而且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拥有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为了实现目标,组织就会同它所处环境内的控制着这些资源的其他组织化的实体之间进行互动。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模式贯彻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学生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和运用,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观,实现了资源依赖理论提倡的资源共享理念。

4.2.2 信息资源创建

外語信息资源的创建必须遵循主动性原则、用户导向原则、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可靠性原则及共建共享原则。具体来说,外語信息资源的创建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开发力量,以学习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社会、学校、师生共同协作,创设可供自由访问的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资源环境,如自主学习中心、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英特网上的各种信息系统及学习平台等,在确保信息资源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系统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外語信息资源创建目标。

4.2.3 信息资源利用

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创建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不仅是信息资源能力的体现,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资源保障,同时,外語信息资源在其积累和利用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产生新的信息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信息资源的利用本质上与人的认知机制、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密切相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相应的信息资源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选择和运用。同时,自主学习并非是孤立、独自的学习,目标与资源积极互赖是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外界条件(肖庚生等,2012)。同学问的信息资源的积极互赖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还能促进互动与合作学习的积极开展,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化与发展。

4.2.4 自主学习管理

自主学习管理包括导学系统维护,信息资源管理和学习策略监控。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资源集合体,并对这些资源的识别、获取、开发、使用和存储实行开放式管理,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积累、优化及共享。自主学习导学系统可以依托网络课堂和网络学习平台进行,通过导学,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用于进行自评和互评的监控体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以及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

4.2.5 评估

评价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是调节人们行为过程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马费成,2011)。对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模式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外語信息资源创建、利用、共享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还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过程性的、真实全面的、动态的、及时的评估,从而为外語信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优化提供导向性指导。

4.3 整合优化的外語信息资源的特点

外語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是外語学习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外語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信息资源的利用,通过外語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查找、自主利用信息资源、评价信息资源、监控自主学习过程等。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的整合能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重塑,促进外語信息资源建设的完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①整合优化模式下的外語信息资源更具开放性、多样性、时效性、全球性与共享性,信息资源的形式从静态转为动态资源,信息资源建设从分散式转为完整体系的资源平台,信息资源的获取从接受式转为主动探究式,信息资源的使用从单向式转为互动式。②整合优化模式下自主学习也更具优势,如:学习资源多样性,资源获取共享性、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环境拟真性、学习策略导向性。

5 外語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对自主学习影响的研究

5.1 研究方法与实验过程

本研究是在大学英語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語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实验,研究对象为笔者所教2012级化工和机械两个专业新生。为检验整合优化后的外語信息资源对大学英語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前者采用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资源依赖理论,教师对外語信息资源的创建、利用以及自主学习的管理和评估提供指导和帮助;后者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不提供外語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指导。

本次实验历时一个学期。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实验初期,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英語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确保实验初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自主学习能力与英語水平两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均由同一教师担任,按照严格的实验方案和教学方案展开教学实验,对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教材、教案、学习环境、作业量等的一致性。实验后期,笔者利用实验初期同样的问卷再次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分析其实验前后的差异。此外,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中和期末两次英語考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确定外語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期中、期末两次英語考试均由教师统一出题,密封装订后集体阅卷,以求评分标准一致。

5.2 研究结果分析

5.2.1 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笔者从学习动机、目标、计划、信息资源能力、策略、监控、评估等7个维度设计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量表。从表2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这7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除“工具性动机”这一项以外,其他维度均产生显著性差异,其中“信息资源能力”的提高尤为明显,差异最大,显著性概率从实验前的0.868转变为实验后0.000,远远小于0.05。此外,“工具性动机”一项虽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但从0.213的显著性概率已有明显减弱。事实上,试图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让刚参加过高考的大一新生改变学习方式,而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或为了找到好工作等这些现实的想法是很难的。以上数据分析显示,外語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外語信息资源能力的提高已初见成效。

5.2.1 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一个学期的实验期间,实验班与对照班分别在实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了三次英語测试,通过表3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考试与实验中期的考试中英語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实验后期考试中呈现了显著性差异,而且三次考试两个班的p值呈递减趋势,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体现外語信息资源优化整合对自主学习的积极影响。

6 启示与结论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协作学习 远程教育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它集多种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于一体,构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和平台,学习者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协作学习,增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共同意义的社会实践,从而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CSCL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技术,具有开放的时空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友好的交流界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师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通过电子信息系统、Blog、电子邮件等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发挥网络课程教育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近几年,CSCL教学模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极大关注,其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CSCL的特点和优势

区别于CSCW(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L(协作学习)等其他学习模式,CSCL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学习者之间进行必要的交互并在交互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协作学习。所以CSCL系统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交互性与协作性。

1.1 交互性

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的发展,CSCL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交互形式,比如面对面、文字和图像及程序元件、视频媒体等,通过人-机交互、机-机交互间接实现了人与人的交互。交互性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通过计算机的交流,传输信息大大丰富,实现了交互信息的多样性,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也可以是多对一、多对多,实现了交互模式的可变性;交互资源可均衡分配,亦可高度集中,实现了交互的控制权可设计安排性;可同步、异步或在虚拟时空内进行交互,交互方式更加灵活;系统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资料和交互过程进行记录,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情况的跟踪,并可以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实现教学的个性化需求。

1.2 协作性

CSCL提供了一种便于提高师生、生生之间交互频率和质量的计算机环境,使参与者的交互活动更明显,为彼此间相互协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在实现交互的基础上,要使学习者产生协作学习行为,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协作机制,即学习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习,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多种多样的网络教育资源,互相协作交流,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和问题进行协作,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不仅体现在小组成员之间,也体现在小组与小组之间。

2 CSCL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CSCL的研究现状

CSCL的研究内容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学习模型的建立和学习小组交互活动的实现。在理论研究方面,CSCL的定义也出现了不同的描述方式。从1989年的Bannon, Schmidt提出的定义到2002年Koschmann等人提出的定义,CSCL定义从关注用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逐渐转变为关注意义形成的过程与实践。而学习模型也从传统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系统模型(中央型结构、对称型结构和混合型结构),发展到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系统模型,实现了学习系统模型多元化,提高了协作学习活动的灵活化。

第二阶段,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在CSCL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国内研究者也积极与国际学者交流和对话,开展了一系列实践研究,获得了很多成果。CSCL在国内的研究已有十年左右,目前主要的代表性研究有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在线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在知识建构的网络状态和人际关系情况;协作学习中在线讨论的语义组织研究等。另外,支撑CSCL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与学习活动软件支撑平台也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开发出“金海航新数字学校”“方正校园解决方案” Vclass系统等用于实现计算机协作学习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协作学习中的主题、资料上传与共享、协作过程监督、网上讨论、公告、作业考核与评价等功能。

2.2 CSCL的发展趋势

从历届CSCL国际会议的主题发展变化来看,当前 CSCL 应用研究越来越强调对具体教育应用和生活实践中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关于知识建构的研究

使学习者完成知识建构是CSCL的最终目标。知识建构的环境设计、过程和分析方法等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原则的知识建构环境设计,对于知识建构过程的研究也倾向于基于原则的设计。知识建构分析研究方法也有了新的突破,如通过知识建构过程的讨论话语和话语特点,来研究知识观点的形成和质量问题,即话语分析方法;运用质性的阐释学的方法来分析知识建构的过程。

2.2.2 关于协作的研究

协作是否和谐与有效,是影响知识建构成败的主要因素。对于协作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CSCL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主要集中在协作学习的本质和计算机技术如何支持协作学习这两个问题上。对于协作学习的本质问题,以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对话学习理论、小组认知理论等为依据,利用基于案例的微观质性研究方法,从对个体学习过程的研究转向对小组和个体两个方面的研究。而对于计算机如何支持协作学习的研究,目前主要是计算机如何参与和促进协作学习,如何设计和完善计算机技术使其更好地实现小组和主体的知识建构,主要方法是基于设计的研究。

3 存在的问题

CSC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但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的参与度问题

在CSCL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资源组织者、教学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和教学效果评价者。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在计算机参与下的这种“学生—计算机—教师/学生”的学习形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经验、情感等重要信息不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不能根据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导致了信息交互过于片面。这需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更新,增强和完善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另外,教师要做到积极创建协作氛围,适时进行指导,适度参与交流。

3.2 协作学习实现效果的问题

CSCL教学模式中的协作学习是异步的、分散的,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接收能力不同导致协作学习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基础知识扎实、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喜欢自由学习方式、自制能力好、接收能力强的学生更能适应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所以在CSCL教学模式下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不适应协作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教学组织管理者特别注意各小组学生个体之间的特点互补、学习内容的安排、学生的信息反馈,并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监督、引导、辅导,使协作小组之间信息交流更加有效,加强小组内聚力,完成各小组成员知识的共同建构。

3.3 资源管理的问题

由于CSCL教学模式有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参与,使信息的获得和传播更加便捷,学习的信息资源量大大增加,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实现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存储,进而才能实现对信息充分利用。如果没有有效的资源管理机制,很容易造成信息过载问题。首先,信息资源量大会造成对信息质量、匹配度筛选的时间延长,学生需要大量时间才能选择出有效的信息。其次,大量的信息储存起来后,如果没有按照统一的语义或规则进行分类,当需要某方面的知识时,对信息的查找也变得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这也加大了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难度,使信息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因此,制订实施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目前CSCL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 结束语

CSCL的提出至今已有20余年,通过各国研究者的努力,在基础理论、平台支撑、应用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各国教育者也在不断努力将CSCL应用到实践当中,实践经验日趋丰富。通过对几年来科研成果的分析,总结出CSCL在未来几年的主要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在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在未来CSCL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多尝试、多总结才能更大地发挥CSCL的优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晓慧,阿不都卡德尔·艾买尔.CSCL定义的演变和国际CSCL会议的主题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9(9):21-24.

[2] 柴少明,赵建华.教育政策与实践视野下的CSCL:CSCL2011国际会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15-21.

篇6

【关键词】电子档案 利用 管理 现代化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社会功能和社会使命是档案存在与发展的依据,档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某种或多种积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遍和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与时俱进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切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档案工作同样面临着如何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的关键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档案事业更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以科学、创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时代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档案资源信息化,采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向全社会开放的服务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为国民经济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二、思路与建议

1、以人为本,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计算机档案管理。电子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与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检索方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目前水利系统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将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所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2、要改变档案工作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要面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

4、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5、强化训练,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WTO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档案管理队伍中,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6、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表现以下四点。

(1)首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

(2)其次,各级领导,尤其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每年至少要研究一两次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重要课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再次,上级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本系统内的交流与合作,在本系统造成一种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以先进带动落后,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差异,取长初短,共同提高。

(4)最后,宏观上要有总体的指导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微观动作上实现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这对档案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篇7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

如今电子信息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在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档案管理方式,随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普遍发展起来,所以本文就将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简单的阐述,供参考。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特点

一是占用空间小、储藏信息量大。档案数字化管理运用先进的数字存储技术将各种文字、图片和声音影像等档案性资料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展现给用户,占据空间很小的数据库能存储大量的信息资源,打破了原来纸质文档一统天下的局面,崭新的存储方式让传统档案馆望尘莫及,同时,全球互联的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共享,用户通过数字化档案馆能查阅到其他档案馆的信息,它不仅是网上档案馆,更是网上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二是实现了管理模式自动化。通过设计出合理的程序,各种档案信息就能被分门别类地存入信息系统,无需人工鉴别再分门别类地运输上架。新型数字化档案馆将传统档案馆实现了高智能的技术型管理,而相关的工作人员主要任务也将以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为主,更有利于促进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全面化和服务优质化;三是查询资料更加快捷,使用数字化档案馆,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所需要的档案信息,用户只要拥有数据终端,比如一台电脑,在操作系统中输入档案资料或信息的关键字就能立刻查询到数据库中存储的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档案数字化管理通过网络将信息自动呈现在读者面前,免去专门跑传统档案馆的麻烦,能够让读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阅信息,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不同地域、单位建设的数字化档案馆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大大增加了档案馆的资源,加大了不同地域、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化管理方式的深入落实很多的企业开始对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行关注,只有充分改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才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资料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积极完成。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的引进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者的工作的繁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只有充分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保存才能够将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促进信息的畅通无阻;二是计算机的办公设备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很多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就可以传递,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同时,应用计算机设备可以快速查阅各种管理资料有助于资料的管理和保存;三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档案资料的保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计算机备份系统可以将大量的信息结构文档的形式储备起来,促进工作的完成,关于信息的保存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不断改善技术改善措施,增强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总之,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技术对于信息和资料的高效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进行普遍推广。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大投资,奠好档案数字化的工作的根基。面对新事物,觉悟是基础,落实才是关键,所以各部门领导要高瞻远瞩,对档案的数字化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有计划、稳妥的进行设备的更新,如在计算机的硬件设施、软件更新、安全设备上更新等,至于软件的开发,则应由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出面,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有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软件,进而加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

2、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一大批熟练掌握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观念,在数字摄影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OCR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存储等项技术领域要进行重点培训,进而让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影音、图片编辑和保存,掌握档案管理数据库工作原理和应用。熟练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为档案管理创新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培养与培训。一方面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一方面要加强档案工作者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强化档案工作者训练,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要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还要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4、确保数字化档案管理数据安全。数据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一大难题,天灾、人祸、病毒、黑客入侵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损毁,所以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防范,确保万无一失。

5、实现档案馆资源共享。为避免重复化建设,节约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成本,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应按区域、按类别采用联合采购、联合存贮、联合编目、联合建库、联机检索等手段,实现不同地区间数字化档案馆的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大众。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大家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水利档案利用管理现代化思路和建议

论文摘要摘要: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社会功能和社会使命是档案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档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某种或多种积极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遍和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黄河档案信息化建设简况

当前,水利行业尤其是黄河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黄委和网管中心为主点,向全流域扩散为面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而水利系统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仍然是有待填补的空白,现已迸发出和数字黄河不和谐的音符,已逐渐显现出对“三条黄河”发展的一种制约功能。因此,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推进水利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黄河水利档案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2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摘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和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且强调,和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档案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如何始终做到和时俱进的关键新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非凡是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档案事业更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以科学、创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时代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充分熟悉到只有通过档案资源信息化,采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向全社会开放的服务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为国民经济和水利行业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思路和建议

3.1以人为本,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计算机档案管理。电子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和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检索方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目前水利系统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将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新问题。所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3.2要改变档案工作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要面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积极参和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

3.4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和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把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3.5强化练习,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WTO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档案管理队伍中,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3.6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表现以下四点。

3.6.1首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

3.6.2其次,各级领导,尤其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每年至少要探究一两次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重要课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目前状况,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新问题。

3.6.3再次,上级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本系统内的交流和合作,在本系统造成一种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以先进带动落后,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差异,取长初短,共同提高。

3.6.4最后,宏观上要有总体的指导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微观动作上实现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这对档案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篇9

关键词:公共数字图书馆;人文管理;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如何加强公共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下的人文管理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3日

一、人文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一)人文管理的定义。人文管理就是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而采取的管理,以利于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人文管理的提出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的飞跃,尤其是在当前大规模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背景下,这不但是提高数字图书馆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对包括历史文献在内的,对有高度价值的科学数据、文本、声像、图像等信息进行保存、收集、加工、研究,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在广域网上高速跨库连接,为读者提供现代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是社会信息基础结构中信息资源管理、存储和传输的基本组织形式,依托国际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而存在,并通过网络为信息需求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二、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人文管理问题

(一)对公共数字图书馆的人文管理理解存在误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要提高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加强人文管理,由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且信息服务变得非常快捷、方便、高效。在此情况下,人文管理如果跟不上,一味延续传统单一的建馆模式,游离信息社会的发展环境之外,就会阻碍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在图书馆建设中,要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虚拟馆藏,打造新型的数字图书馆。

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实现全国性、国际性、地区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由于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过于简单化而步入误区,他们认为,馆藏的数字化与服务的网络化就是数字图书馆,只是简单地追求局域网的信息共享与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严格意义上讲,它只是具备了公共数字图书馆的个别特征,离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还有很大距离,也就不能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缺乏创新的信息管理意识。人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灵魂和核心是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用户除了主动上门的一部分读者外,另一部分主要是网络用户,依靠传统的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图书管理者及馆员要对信息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研究才能体现出人文管理的目的。因此,作为社会教育平台的图书馆,除发挥原有的优势外,通过创新来增强图书馆自身的活力才是应对未来时代需求的最佳选择。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仅仅在现代技术上谋求创新措施与方法还不能达到目的,而应该加强观念的进一步改变,由坐等读者上门观念向创新观念、管理观念、开放观念等现代化观念转变,从以传统的文献服务为中心转变到以信息服务为中心。激发出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摸索出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其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为读者提供更加有深度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需要提高。构建公共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是人文管理的终极目标。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是电脑操作化、网络传递化、数字收藏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高技术手段为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对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的能力提出了一种挑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必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在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中,图书馆的服务重心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所不同的是它从一般逐步向提供咨询服务方向转移,图书馆员的角色从而也将发生转变,他们由信息的管理者向信息处理者转换,更重要的是工作重心发生了质的改变,由文献信息管理转向信息的有效服务。在此情况下,加快建立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已成为公共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工作。新的形势下不但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拥有扎实的图书管理能力,现代化信息解决与处理能力,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必要的法律意识,甚至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是公共数字图书馆优化馆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决定着公共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四)馆员的信息管理技能需要加强。在公共数字图书馆这种与传统有较大差别的服务模式中,图书馆管理的主体始终是工作在一线的馆员,他们在日常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读者与信息资源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担当着信息库的建造和使用的重任。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及操作,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及系统维护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较强的决策判断力、专业知识、信息导航能力、博学的才能、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成为具有现代化信息服务意识、掌握现代化信息服务多种技能的管理行家。

三、如何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人文管理

2010年6月6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要求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出台。数字图书馆要实现快速发展,只有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才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人文管理方面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人文管理下的人才队伍建设。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公共数字图书馆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从公共数字图书馆的自身特点来看,搞好人才队伍就是引进以下三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开发信息技术的人才。他们不但有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方面的坚实基础,同时在数字资源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二是研究信息管理的人才。他们应集信息技能、管理技能和相关行业专门知识于一身,能适应多种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三是信息资源应用人才。这类人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和网络运用能力;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等。

更具体地说,公共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人才应具备这样的素质:既要掌握一定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现代化技术的操作技能;既要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又要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既要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精通信息理论,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图书馆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能够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服务,使之成为集网络专家、信息专家、知识专家、现代技术应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二)实现人文管理就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创新人才。公共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人才应具备信息制作、市场开发、管理、分析、预测、评估等方面的能力。随着信息化服务方式的改变和深化,公共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也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图书馆管理者要有一个整体规划,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使全馆人员都有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水平,以利于图书馆服务向多功能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转变。此外,要引进一些刻苦钻研、踏实肯干的高学历、高素质优秀人才,对一些基础较好、素质较高的中高级职称的馆员进行课题研究指导,逐步引导和鼓励年轻馆员向高学历、高职称方向发展,为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能参与国际信息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三)实现人文管理就要推进信息管理人才体系建设。公共数字图书馆对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的整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面对的读者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读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网上借阅。针对这一变化需求,无论是管理者还是馆员,都必须明确自身职责,使之成为信息管理的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以执行上级委员会的决议、决策,具体负责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全面管理为己任,实现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科技管理人才以从事公共数字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职责,从事科学研究、从事技术与产品创新、开发与管理,从事把现代高新技术和设备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的科研、生产、营销和各项活动的工程技术人才。馆员是知识的载体,应该是集信息专家、信息工程师、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信息使用者的向导和顾问于一身的人才。数字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除引进和补充人才外,还要对现有的文献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健全图书馆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的运用能力;较强的专业基础和自学能力,成为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才。

(四)加强人文管理就要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公共数字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窗口,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目前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公共数字图书馆要发展,必然要善于识别出人才、使用好人才、充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要建立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尊重知识的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引进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到数字图书馆就业,如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2、优化数字图书馆的人才结构,使人才队伍形成多学科的专业结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年龄梯队,高、中、初结合的职称结构;3、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员工进行信息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建立了有效的考核机制,能者上,庸者下,提高他们的待遇,以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选拔出有能力的人到关键岗位接受锻炼培训,使其快速成长起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数字图书馆要实现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就必须在人文管理方面做好文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创新人才,推进信息管理人才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做好了这几个方面,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主要参考文献:

[1]凌秀丽.略论数字化图书馆与现代化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5.1.

[2]龙文元.以人为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朱晓琳,朱瑾.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创新[J].情报科学,2003.7.

[4]裴尔念.浅谈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环境的优化[J].科技情报与开发,2006.23.

[5]郑志秀.浅谈新世纪图书馆环境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1.

篇10

关键词:城建档案;信息化

Abstract: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formation is the real goal of urban modernization of archives management.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is refers to the system theory and control theory to information theory,,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国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精选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电于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3.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4.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于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屡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在各级各类档案馆广泛推广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推进档案部门上网,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

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从资源建设抓起,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3)标准规范建设。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逐步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标准规范,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的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等。

(4)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5)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档案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始终把培养人才、建设队伍、提高人的素质放在第一位,要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知识与技术、信息开发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信息技能。

三、加强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城建档案工作必须进行相应变革,如果不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城建档案工作就难以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一席之地,也就会错失发展良机。因此,城建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1.要以硬件建设为突破口,提高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质量。我国档案部门的硬件建设严重落后,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一大障碍。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首先,要把档案馆舍改建改造好,档案是党和人民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必须有一个安全保管的场所,使重要档案资料得到有效保护。要配备好相应的设施,满足档案保管的最起码的要求;其次,必须实施档案管理环境工程,购置档案消毒杀菌和库房空气净化设备。

2.要以软件建设为着眼点,提升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第一,要建设好档案信息网络。档案信息网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要以各级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和联接各机关的外部网建设为基础,以与党政机关联网和互联网网站建设为重点,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就城建档案来看,记录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的历史内容,在文件、图形、声像的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其应用软件的信息处理技术,必须兼容各种载体形式的文档,乃至多媒体文件预览功能,尤其要考虑对今后必将大量产生的城建电子文件的适用。

3.要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强化城建档案管理的保障力平。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价值的发挥,而决定档案信息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档案信息化需要一批既精通档案管理业务,又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的人才。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城建档案部门应建立一支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高科技专门人才为骨干的档案队伍,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现阶段来讲,应加强对现有档案工作者信息化意识的培养,提高档案人员处理信息的能力,熟练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 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专、兼职档案人员通过在职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水利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管理和服务功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快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促使城建档案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