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

篇1

1.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

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在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方面都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浪费土地资源。

2.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

3.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实行计划指标安排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结果相挂钩政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达要求的,要压缩、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报批。

二、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1.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盘活城市存量建设用地

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要日常化、制度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用地、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以便充分利用。

2.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

对使用未利用地建设工业项目的,可降低市场准入标准,优先安排计划指标,同时应适当按照低于周边土地市场价格确定土地出让底价,鼓励企业开发使用未利用土地,提高区域土地利用率。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土地,对废弃土地也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处理。

3.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和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在保障人防、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和人防要求的同时,加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和规划,做好与土地功能的衔接,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空间的有力补充。

4.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

以相对集中的组团形式加强“城中村”改造,鼓励城市规划区内集中建造多层、高层公寓,切实提高城郊结合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旧城改造应充分挖掘原有建设用地潜力,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城市内部低效利用土地通过转让、改变土地用途等措施进行盘活利用。

三、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1.强化工业项目用地标准

工业用地中应积极提高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工业企业内部一般不得安排绿地。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在目前《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适当提高。

2.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

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包括配置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3.强化用地合同管理

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推进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代征”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2.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土地整治

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土地整理为平台,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理,大力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鼓励农村在符合土地规划和乡、村规划的前提下,逐步向居民点、中心村和集镇聚集。

五、加强监管,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1.建立建设项目用地批后监管制度

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制度。对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情况。

2.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考核与激励制度

制定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高,评价考核成绩突出的地方,在安排下一年度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予以适当倾斜;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地方,要核减该地区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篇2

【关键词】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义;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节约集利用土地资源涵盖着三层含义:①用地节约,各个行业在用地时都要遵循节约原则,减少耕地占用量;②用地集约,各个行业在用地时应该投入较高的强度并获得最高产出率,确保土地的集约化状态;③转换和储备都要合理进行,使得土地可以科学地保存和使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①耕地保护,在现阶段发展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互相矛盾同时互相促进,建设城市会占用耕地资源,耕地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也是确保顺利开展城市建设最基本的条件。在我国,对于土地的利用一向是粗放型,很容易就发生土地浪费和闲置的状况,故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但能确保耕地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地协调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依靠的关系。②降低建设城市的投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但可以更合理更科学地对城市中的用地进行布局,而且也有效地规划城市人口分布,使人口集中一些,这样可以完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对人口的利用率,同时人口集中加大对土地的需求量,人们会在城市用地中寻求更节约更有效的用地手段,能节省对于城市建设的投资。③加大管理土地力度,在对于土地的利用过程中,政府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浪费现象,从而提高对土地的规划进程,促进对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④促进经济建设进程,加强土地管理也就意味着要高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利用率也就能相应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以期能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对于土地的利用程度其实并不是很大,原因有很多种,首先管理者没有科学地进行土地规划的工作,没有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没有有效的实施控制用地的各项措施,也没有意识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在一定方面上使得工作滞后,土地资源的使用不尽人意。其次存量土地状况不佳,因为这种土地多在银行进行抵押,不仅降低了利用率还大量进行私下交易,预期和现状不匹配,同时一些企业还把划拨所得到的土地私自出租和转让,破坏了土地管理的完整性,对土地资源造成损失,还加大了管理盘活存量土地的难度。再次土地资源的市场机制不完整,市场配置比较低,各项土地法规宣传不到位,不能起到震慑警戒的作用,市场上机制不完善,不具备必要的制约手段,故而土地资源管理名不其实,比如在预审项目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不能在项目的可研阶段时顺利开展预审程序,一些大型项目预审的深度和范围不标准,预审仅仅只是一种形式。项目管理并不到位导致土地大量私下交易,管理状况不甚理想。在现阶段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发现情况不甚乐观,主要还是由于土地规划不科学不合理,资源比较紧缺,耕地大量流失,闲置的土地增加等原因,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县级以下的地方对于土地的利用率很小,这些地方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但是土地面积却在93%以上,也就是说县域中包含丰富的土地但是利用效率却是不尽人意,造成了浪费现象,还是源于对土地规划的不科学,只能看到现有利益而不重视开发建设,并不能发现合理规土地的意义。其次是耕地面积减少而闲置土地增多,比如说城市中一些旧城区或是工业区改造不合理,土地闲置或是荒废,农村中人口大量流失使得耕地荒废和林地流失,同时农村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耗用大量耕地面积。并且更严重的是在现有的土地利用环境中,多是进行粗放型利用,不能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土地使用结构分配不合理,利用不科学。再次对于土地资源的监管也需要加强,监管审查工作也影响着土地的利用状况,因为不健全的审查工作导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并不高,造成大家对这种情况不以为意,不重视。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进行开发时整合不彻底同时后备资源不充足,不均衡分布,加大了开发难度。最后城镇建设时对布局研究不深刻,在规划时并没有严格遵循量地而行的原则,没有考虑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建设过程的实用程度,农村中也由于不断外扩的住宅和商业圈导致村镇中出现的空心村现象,治理改造工作难度很大。

三、推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

源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非凡意义,故而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它的最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为了我国发展最大的出路。首先要做好一个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科学整体规划,做到对于土地的整体宏观调控,根据土地的具体环境科学地分配,并且做好控制措施和使用条件。其次是要注意对于闲置土地以及利用程度小的土地的整合方法,城市化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城镇中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而经过调查发现空心村土地占有率已经高达城镇土地的15%,这就表示土地浪费很严重,同时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完善也都表明土地利用状况不尽人意,所以对土地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依照实际的情况来使居民迁移,使人口集中化,将农村或者工业废弃地进行整合,让土地资源可以二次利用,要加大对城市中地下空间的利用。再次是要建立土地利用的考评机制,要想土地利用的工作落到实处就应该采取措施,但同时相关的考评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进行考评的机制内容可以有:明确规定出各级的政府应该落实的责任、出示明确对于农田保护的条文、对于土地进行的规划和实施环节、明确对土地进行出让时的规定比如出让方式和出让金、考评用地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实际产出率等等,这样才能对土地利用状况有所了解,考评主要能否进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来当做一项考评环节,置入考核的过程,可以让政府更加重视并且能主动积极落实政策。最后要制定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提高人民的重视性和积极性,若是对土地实施整体规划,就一定会出现居民搬迁问题,要是能顺利地解决居民搬迁问题并且双方都满意这种结果就认为土地的整体规划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些扶持政策和优惠的措施来维护土地整体规划进程的实施,比方可以拿出一些土地的收益对居民的搬迁进行补偿,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工作,加大了农民旧宅进行还耕工作的积极性,农民在进行土地复垦工作时可以提供一些合理补助、减少或者免除一些设施费或配套费用,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设施补助。加大农村中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整理的力度,以期能提高农村中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建立地方政府对于土地的收购储备制度,重视工业用地利用率,尽量向园区集中,实现退城进郊。还可以采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主要是为了重视农民的意愿,保护好群众集体的利益。实行这种制度的好处有很对,比如说可以增加农业的生产率,最终可以集约和规模经营农业模式,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相关的创新和完善过程。

篇3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193-01

前言:对于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必须要进行集约使用,特别是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土地集约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土地,作为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加强土地管理,调整用地结构,走土地集约化道路,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才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然而由于土地供求调控制度上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现阶段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分析,探讨加强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主要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一、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同时,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不是简单指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而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指各项建设活动都要尽量节省用地,想方设法地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指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指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增加土地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而从广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只有深刻理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二、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用地单位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淡薄

受传统思维和过去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不严的影响,一些企业取得土地后,完全没有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意识,地上建筑物布局随意,呈现出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在国道两侧和偏远地区,由于土地成本取得相对较低,用地单位缺乏成本核算意识,出现圈多用少,宽打窄用现象;三是缺乏向空间发展的意识,即由建低层厂房向建高层厂房的转变的意识;四是用地范围内安排了大量的绿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一方面要对用地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让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深入企业;另一方面相关决策和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在进行城乡的规划时注意从宏观角度出发,将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土地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二)原有存量土地利用强度偏低,土地投资强度不足,用地产出效益低

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已有的存量土地中,在新供应的土地中,出让合同已对土地利用强度和投资强度等都有明确的约定,可以防止出现低度和粗放利用土地的现象。在已有的存量土地中,土地使用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物少,占地多,容积率低,建筑密度小;二是投入少,或生产技术落后,出现了低投入、低产出、低回报;三是企业对市场前景缺乏预测能力,哪个行业热,跟着一哄而上,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导致土地粗放利用。特别是目前一些老工业企业的厂区内生产用地较少,空闲土地较多,而且企业仍在生产,在实际清查过程中,有的企业讲空闲地是企业发展再建项目的预留地,有的讲是堆放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用地等,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无法认定为闲置土地,但如何才能促使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空闲地,目前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建议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同时对低度利用的土地启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采取等价置换、有偿回购、异地安置等措施,对的一些困难企业的场地、低效利用的办公用地应该进行重点收购。另外要促使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企业通过"退城进郊"向园区集中,可腾出许多土地,盘活存量,从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闲置土地收回难度大

1.认定难。《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认定闲置土地一是国有土地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建设日期,自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二是已动工开发建设的,动工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25%且未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在2001年10月22日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之前,工业、旧城改造的住宅用地等很多都是以划拨方式处置的,不存在签订出让合同,建设用地批准书上也没有开动工规定时间。同时,认定动工面积是否达到1/3或投资达到25%,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认定土地是否闲置,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2.处置难。一方面是由于认定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直接导致处置难;另一方面闲置土地处置,既要程序要合法,又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一旦处置发生错误,就会引起法律官司;再者是来自用地单位的阻力很大,采取收回或交换土地的处置的,要么不愿交出土地,要么对土地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和地上物投入漫天要价。

因此,应尽快出台闲置土地处置实施细则,进一步详细明确闲置土地处置的程序和步骤,为合法处置闲置土地提供依据和保障。此后的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也要日常化、制度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该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用地、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以便充分利用。

(四)除工业用地外,其他建设用地缺乏相应的控制指标

目前,工业用地供应国家有明确的控制指标,但是,对于其他建设项目用地,投资规模、容积率等指标达到什么标准,才算节约集约用地,目前缺少可参考的标准。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其他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以便更好的掌握非工业项目的节约集约程度。

(五)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法律、法规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我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而我们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的制定也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实时地调整和完善,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于长期持之以恒的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目前我们要尽快完善、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

三、结束语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要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使用,使这一原则深入人心,这既是各级政府在土地资源使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字] 资源节约 土地管理 社会

0 引言

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1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的要点

1.1 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现实国情。

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我国目前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产业用地需求依然强劲。城镇化水平正处于快速增长区间,今后还将不断提高,城镇用地需求将持续上升。只有切实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才能应对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严峻挑战。

1.2 科学统筹,促进各类用地合理利用

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力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1)统筹国土利用布局,促进国土高效开发。从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格局看,在优化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同时,选择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高效集约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整体疏、局部密的国土空间利用格局。

(2)统筹各类土地复合利用,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提高。城市建设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耕地的生态功能,发挥耕地作为城市"绿心"、"绿带"的功能;在生态建设与维护方面,应统筹耕地保护与生态退耕关系,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退耕规模,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复合利用。

(3)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优化。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建立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的城乡用地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应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1.3 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加强节地型社会建设。

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标准。

(1)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我国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现实国情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节约集约用地、建设节地型社会是未来我国加强土地管理的根本任务,必须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应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利用新路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节地型社会建设。

(2)树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家理念。一是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共同认识;二是培育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全民意识;三是树立新型土地利用观和管理观。

总之,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实施,任务重大。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理论、技术和制度等方面创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完善土地管理体制的思考

切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设。

2.1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管控制度

第一,完善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体系,引导产业和经济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规划落实的监管体系建设,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2.2 尽快缩小划拨用地范围,深化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加大国有土地市场配置改革,尽快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不断扩大有偿使用覆盖面。对具有竞争性、取得经营收入、改革条件成熟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近期,除军事、保障性住房、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继续划拨使用外,其他各类建设用地应全部实行市场配置。

2.3 加大保有环节征税,完善土地财产税制度

要建立适应土地资源国情的新型不动产税制。对土地保有、流转及其收益环节的税收制度进行整体构建、系统改革。当前,重点是加快保有环节和增值环节的税收改革。

3 结语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不断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依法管地用地。要深入进行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基本知识,使全社会都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保护耕地的重大意义,使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观念深入人心,广泛形成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县域;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58-1

1 节约集约用地的必要性

1.1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面积仅为世界人均面积的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67位。

1.2 我国耕地现状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人均耕地1.39亩,比世界人均耕地3.57亩要少2.18亩。

1.3 耕地保护任务

我国要用全球7%的耕地,来解决全球20%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家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三个方面考虑,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1.4 土地供需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土地资源的保障和支持,有限的土地资源既要保障“吃饭”需求,又要保障“建设”发展的需要,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1.5 违法用地高发

一些地方只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因而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破坏耕地和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等土地违法行为不断发生。违法用地行为主要表现为:以租代征、少批多用 、未批先用、非法转让。为了惩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国家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共同颁布了第15号令,对各级政府部门有关责任人员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分。对违法用地比较严重的地区,暂停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工作。 依法用地促进经济发展,违法用地阻碍经济发展。

1.6 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出路

要解决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2008年1月3日,《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下发,明确规定从科学规划、宏观调控、存量挖潜等方面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节约集约用地”的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2 解决节约集约用地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情况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指标、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补充耕地任务等各项指标繁重,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艰巨,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有限,补充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2.2 用地保障面临困难

县域每年实际用地需求量大,而上级每年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有限,缺口较大,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矛盾突出。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积极拓展用地空间,通过申请点供指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工作可争取部分用地指标;其次要节约集约用地。

2.3 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议

大部分地方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对土地的需求快速增长,耕地保护和用地需求的双重压力非常大,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3.1 明确用地导向,优化用地结构 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居住点集中。适当提高容积率,鼓励向空中和地下发展。

2.3.2 强化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审查工作 严格执行项目用地预审,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环保、供地政策的项目不得通过预审,从源头上节约利用每一寸土地。

2.3.3 积极盘活闲置建设用地 盘活存量是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也是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式。对闲置用地将严格按照无偿收回、限期开工、限期投产达效、协商置换、分割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

2.3.4 挖掘村庄潜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解决当前用地指标紧张、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了解可供整理复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布状况,户均宅基地面积等相关数据,挖掘复垦潜力。农民搬迁安置是否到位关系挂钩工作的成败,目前部分地方在安置过程中产生了违法用地现象,形成老村庄未拆除,又出现新的村庄,造成过程性浪费,挂钩工作失去了意义。利用已有的农民居住集中区改建,采取滚动搬迁安置的方式,解决土地规划指标和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2.3.5 严格监督考核,强化项目用地批后监管 将节约集约用地列入地方年度目标工作考核内容,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工作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将土地使用权人的用地和履行国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或划拨决定书、有偿使用合同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验收不合格的划拨用地不发放土地使用证书,出让用地要进行整改、处罚、补交土地出让金。继续保持执法监察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发改、规划、建设、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部门的联动作用,坚持查处与防范相结合,坚决遏制新的违法用地发生。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真正做到“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在县域形成节约集约用地、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人地矛盾也日益尖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置格局,不仅浪费了我国土地资源,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尤为重要。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培养每一位公民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生产力可以持续增长,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而达到生态合理、经济有效和社会可接受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却很少,而日益增加的人口更对土地尤其是耕地进一步的增大需求,人增地减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

在城市里,建筑用地不够集中,盲目的批地和上项目,导致结构失衡,整体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而在农村,闲散土地大量的存在,低效利用,导致土地浪费非常严重。

2.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建筑用地的增加,耕地数量越来越少,可以耕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少,虽然一些土地为潜力土地,但是要根本变成耕地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将日益加剧土地的供需矛盾。

3.不合法用地

部分地区为了GDP的增长,盲目的进行招商引资,为了项目可以尽快落地,不惜违规违法,使用农用地搞非农建设;私自突破开发区的范围,并以各种名义设开发区,最后就是没有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就擅自征地和供地用于施工建设。

二、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合理规划,总体调控

只有规划才能有计划,才能使得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适度的利用,才能保证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收益水平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而且其影响也是长远的。但是目前土地利用方式、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所以只有从整体上规划好和统筹协调好,才能充分发挥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用地总量,尽可能的使每一个项目都做到用地合理,布局合理,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节约,大力提倡集约用地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的实施意见》,推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等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形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氛围和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其次就是要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试行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试行“集中下达、一次审批、分期执行”新机制。最后就是要优化征地报批程序,完善好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扩大土地有偿使用面,试行地下空间有偿使用制度。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节约集约用地,不能一搞建设就使用新的土地,要想方设法将废弃的、闲置的和低效的土地作为重新利用的研究对象,对这类土地进行全面的清查,并加以处置,起初处置起来肯定有困难,所以一定要制定详细的方案,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带动整个闲置土地,闲置土地一般成因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执行法律法规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历史因素,重在问题的解决上,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的效益,不同的闲置土地要区分对待,收回确实是一项比较强力的措施,但真正的目的不在于收回,而在于重新建设,让闲置的土地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总之,闲置土地处理的整个程序一定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审批,让土地和开发利用状况清晰明了,新开工项目不要再出现闲置现象。

4.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

目前,我国土地的现状正处于政府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化中,为了增强政府对土地调控的能力,解决土地市场早期出现的总量失控,促进土地市场可以健康发展,建立起来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土地储备,使政府具有掌握土地的“统一收购权”,确保土地供应合法性,减少违法用地的出现,为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高效土地市场打下基础,这样既可满足城市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还可以有计划的适时适量的供应土地,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大大提高。

5.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土地的开发利用涉及各行各业,所以有必要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制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还可以增强社会意识,更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虽然公众参与会浪费一些时间和金钱,但是这样的举措充分体现了民主意识。从社会角度、社会公平和提高规划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提高公众在规划制定中的参与程度是必然的趋势;具体做法就是首先要建立民主科学的规划程序,让公众参与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取得共识;其次,在土地规划中要考虑弹性,以便于依法修改,尽量做到不损害广大群众的利益;最后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督,建立起公众监督的制度环境和渠道,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在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开展节约集约用地不可动摇,而且要保证发展必须是科学、协调和可持续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用地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的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用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坚持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的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大程度的维护土地的合法权益,推行;尽管此项任务责任重大,但是关于我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思考要继续进行,不能间断。

参考文献

篇7

面对越来越紧缺的土地,品质追求显得过分奢侈

作为土地使用者和城市规划执行者,开发行业应当承担节约集约用地的社会责任

主持人:有人说,“节约集约用地”是政府的事情,一直以来政府也主要侧重于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抑制工业用地低成本扩张。作为房地产开发人士,各位认为“节约集约用地”与这个行业有什么关系?房地产开发商是否也有这样的社会责任?

马越:房地产行业因土地而生存、发展,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是开发的起点,而形成的建筑产品则是利用土地的结果,这一结果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更大范围土地形成影响。因此,这个行业与“节约集约用地”关系极为密切。当然,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政府主导着土地利用的规划用途、利用强度,是影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力量,而开发商作为使用者,对土地利用也有着能动作用,比如往往通过产品策划影响某一地块的规划,在商品房发展起步较晚的中小城市,开发商的投资行为往往成为某一区域土地开发的发起和推动者,对政府制定规划影响很大。因此,随着土地越来越稀缺,开发行业应当作为土地使用者和城市规划执行者,秉承节约集约用地理念,承担起这一重要的社会责任。

姜炜:“节约集约用地”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中国,应该被列为头等大事。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身为房地产从业人员,对于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每看到浪费土地的现象,很是痛惜。我们也支持节约集约用地,但是,土地房地产行业并非土地管理部门,对于如何节约土地与集约使用土地,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只能被动地在政府规定的土地规划基础上做好自己的事。

杨乐渝: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市化率已近40%,每年还以近1%的速率发展,这就意味着城市人口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加上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对城市土地的需求急剧膨胀,而我国城市是按行政区划的单点中心型的设置模式,区域的协作型较差,城市土地的稀缺程度极高,这就必然要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要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提高单位土地的出房率。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尊重城市土地价值,就是要开发与土地价值相匹配的产品,或者说,要将城市价值、土地价值、产品价值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规划和设计上,使土地效能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经济发展与居民住房的需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取决于房地产商的努力,更需要制度的支持,如坚持土地出让的市场化制度,尤其是商业土地的出让要坚持招拍挂制度;需要城市规划思路与政策的转变与调整。长远看,节约集约用地仅仅从户型结构下手是不够的,还应当有更彻底的革命性措施

主持人:目前房地产开发在土地利用上存在哪些问题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政府、企业、城市居民应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马越:我国人均建筑用地从1998年的52.9平方米,上升到2002年82.3平方米,短短5年间增幅高达49.9%。城市住宅耗地已占整个城市用地量的30%,其中高档、大户型住宅公寓等住房占了相当比例。过去几年里,政府住房制度改革走货币化和商品房为主的路线,购房者一味追求拥有产权房,开发行业建设大户型又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这些做法,都违背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造成住房占地多、面积大、价格高,超过了大众的消费能力,有悖于国情。同时,也过度耗费了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政策、社会舆论先行引导,有限制也要有引导,开发商应大力推进建设节地型住宅,购房者本着务实、节约的态度看待住房消费。2006年制定的“70%”、“90平方米”户型政策体现了这样的要求,但长远看,节约集约用地仅仅从户型结构下手是不够的,还应当有更为深入更为彻底的革命性措施。

姜炜:房地产开发业目前取得土地的途径只有国土部门一个出口,拿地之初已经确定了每幅土地的容积率等指标,开发商无权自行调整。至于房型设计,的确存在户型偏大、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其中有开发商的责任,但开发商并没有错。因为原来的法律、政策并没有限制房地产市场的产品结构,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性,服务于具有实际支付能力的目标客户是产品定位的必然。企业的选择无可厚非。如今,有关部门开始限制产品结构,那么开发商就要遵守。政府加强保障性用房建设,开发商就要积极参与。至于城市居民,我们无权指责他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有权利要求改善住房条件。可惜的是,在今天的发展模式下,短期内无法满足大多数人住上宽敞、舒适住房的愿望,只能尽量让更多的人住进较小的、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住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也需要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更好的方式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彻底突破旧的规划理念,增大“高容积率高建筑密度”的高层住宅所占比例,提高土地的聚集效益

主持人:有专家提出,通过提高容积率、调整住宅类型结构来促进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但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口号,大众追求更好居住生活环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提高容积率客观上将影响居民生活的舒适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怎么协调?

马越:我们提出提高规划容积率的概念,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增加建筑面积,降低楼面地价,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增加供应量,达到控制房价上涨的目的,这只是短期应急措施。在第17个全国“土地日”谈提高容积率,更有其深远的含义。

人口的绝对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剧与土地资源因不可再生而出现短缺,是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为尖锐的矛盾。我们不但要解决好目前城市建设与土地的矛盾,而且还要为子孙后代未来居住留有余地,不能寅吃卯粮,只顾眼前,陷入“现在享受别墅,后代无地盖房”的尴尬窘境。

姜炜: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中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必须承认。今天的中国,发展是第一位的,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依然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此时不切实际地追求城市形象,搞“宜居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等等噱头,到底能够给城市与居民带来什么好处呢?提高容积率固然会导致居住密度的增大,进而影响舒适度,但是,现如今那些所谓的低密度居住小区真的就“宜居”了吗?交通不便,到处都是乱停乱放的机动车,生活、教育、医疗配套都没有到位,何谈宜居?又哪里来什么舒适性?如果城市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老百姓就不会过分强调居住组团的小环境。恰恰因为城市没有提供人民期待的大环境,大家才无奈地将目光转到自家门口。

马越:中、低容积率可以带来眼前居住环境和品质方面的好处,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面对越来越紧缺的土地资源,品质追求显得过分奢侈。根据分析,当特定城市地价在项目成本中的百分比高于40%时,发展高层住宅,其经济性和土地利用集约性效果明显。去年中央出台的“国六条”等系列调控政策,把重点放到了调整住宅供应结构,主要指限制高档住宅规模,加大中、低档次住宅数量,减小套型面积。而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加大“高容积率高建筑密度”为标志的高层住宅所占比例这一结构调整思路,更有其现实和长远意义。

面对目前土地使用强度较低的现状,如果能够放眼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待土地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和规划设计界应当重新审视影响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住宅建设、住宅供应结构的一些旧有思想,彻底突破旧的规划理念,大幅提高规划容积率,对建筑密度、建筑间距、建筑高度等指标的控制原则做相应调整,放宽限制,本着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聚集效益原则,倡导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更多的住宅,推动高层住宅比例快速提高。

这种高容积率做法,绝非90年代的简单化追求和复制,因为住宅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已非同日而语。我们提出这样的命题,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更需要政府土地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界、房地产开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找到土地利用强度和居住舒适度的平衡点。

杨乐渝:城市土地的利用效能低下是当前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各中心城市房价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供求失衡,土地的利用效能低下,供应严重不足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入手,大幅提高建筑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与“好”与“差”的矛盾相比,“有”和“无”的矛盾更具优先地位。连“有”和“无”的矛盾都不能有效解决,奢谈“宜居”不具优先意义。

对于土地闲置,简单地挥动大棒,只会让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

主持人: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存在囤积土地、土地闲置等土地利用率低下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篇8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任务。经过四年的努力,要实现三大根本转变:一是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利用型向资源节约型根本转变,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土地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从土地管理部门单一管理向多部门综合协调管理根本转变,使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组织有序、职责明确、部门协调,建立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三是在实施手段上,实现从事前行政审批向建设用地全程的综合监控转变,充分发挥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把节约集约用地融合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各项宏观经济活动中。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20年)》相关控制指标的要求,至2012年人均占用建设用地控制在153平方米。

(二)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解决我市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按照“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原则,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占补平衡措施落实。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规划在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开发时序上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通过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引导工业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科学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根据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上一年度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及本年度需求情况,科学制订并认真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下山搬迁等民生用地。不断完善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出让计划管理办法,未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用地。

三、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一)加快转而未供土地的供应速度。切实有效利用和消化已农转用未供土地,采取调整项目、盘活指标、加快拆迁等多种方法,有效提高供地率。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后需改变规划用途的,报经市政府批准调整项目后办理供地手续;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的土地,前期工作未到位的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负责完成前期工作,及时供地;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不能实施供地的,按程序上报盘活用地指标。前三年度的已农转用土地供应率不得低于90%、80%和50%。

(二)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闲置土地满一年以上未满二年,依法应征收土地闲置费的,一律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严格按规定标准收取土地使用税;对闲置土地满二年,依法应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对因企业自身原因闲置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责,责令项目土地使用者出具承诺书,督促用地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尽快开工建设或寻找新的投资者,引进新的项目,进行调整使用。

(三)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充分发挥土地储备在增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供应中的调控能力。合理确定储备土地规模,优先储备现有未利用建设用地,对因规划调整为经营性用地的,一律统一收购储备,统一公开出让。实行建设用地“净地”出让,出让前处理好土地产权、补偿安置等经济法律关系,完成必要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前期开发。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出让的宗地规模。要严格控制开发周期,每宗土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二年,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四、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对突破用地规模的,规划部门应会同国土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整修正。要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降低传统产业用地规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用地比例,提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用地在住宅用地中的比例,合理配置行政、商服、居住、体育、文化等设施用地,综合发挥社会资源集聚和共享效应。要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适度提高城市宜建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要适度提高建筑高度和容积率。

(二)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部门要会同人防、国土等部门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在符合规划、人防、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地下空间用途和面积等指标明确的经营性用地,要与地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纳入公开出让范围。按市场化途径取得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的,可以单独办理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登记。对行政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人防项目和依法“结建”的人防工程建设项目,以及规划设计条件明确可进行地下设施建设的,可以无偿取得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单独办理登记手续,但不得分割转让。工业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工业用地的地下空间,不另行收取土地出让金。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管理,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一)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化建设项目用地方案。编制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和整合现有及关联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综合服务容量和能力,合理安排新建项目规模,努力提高整体效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选址和用地规模,结合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用地指标,要充分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并严格执行各类项目建设用地定额下限标准,尽量少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

(二)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公建项目和生态绿化建设。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严格执行行业用地标准,其用地总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用地预审时确定的用地规模。

(三)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划拨方式供地范围。今后除由政府全额投资兴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各类社会事业用地外,其余应实行有偿使用。

六、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率

(一)坚持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进一步明确产业导向目录。合理设置工业用地公开出让的产业类型、投资强度、环保要求、规划条件等内容,强化土地供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把好入园项目的质量关、布局关、经营者素质关,加强项目的协调服务,把工业项目决策咨询与项目投资协议签订、土地公开出让、备案核准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项目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根据新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细化项目入园标准,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容积率要求达到1.0以上。根据工业用地双控指标和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定项目供地量。对分期建设的项目原则上分期供地。加强对企业内部平面图设计的规范管理,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三)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各项规定,大力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全国、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四)建立以土地贡献率为主导的工业用地评价机制。完善工业项目决策咨询与用地预审相结合制度,将工业项目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投入产出、科技含量、投资强度、节能减排、财政贡献和社会贡献等要求纳入决策咨询内容,作为工业项目出让和批后监管、复核验收的依据。逐步推行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行工业企业土地利用效率与财政、税收政策相挂钩的综合激励措施。

(五)大力开展企业挖潜节地活动。引导企业通过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生产性用房。鼓励工业生产型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符合规划、安全、消防要求,不改变原用途,经批准在企业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的,不补缴土地出让金,并减免城市市政基础建设配套费。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部分,不补缴土地出让金。

七、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

(一)科学编制农村集镇、村庄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部门要加快编制和调整农村集镇、村庄规划,加快“中心村”整治和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集镇、村庄建设要充分利用村内原有宅基地、空闲地以及低丘缓坡中的非耕地。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要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探索建立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

(二)切实做好“城中村”改造。按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适当集中、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和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应当集中建造多层、高层公寓,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居则居”的原则,加快制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统一的低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结合下山搬迁、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安置,加大撤并零星自然村的力度,鼓励搬迁居民点的宅基地复垦。

八、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严格土地执法监察

(一)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动态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项目土地出让合同条款,明确项目开工与竣工期限,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条件、投资强度、绿地率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对未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使用证书。强化建设用地项目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全面推行以土地使用合同或划拨决定书履行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复核验收制度,对违反约定条款内容的,要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违约责任,同时限制其参加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

(二)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非法转让、未批先用、少批多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严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违法用地典型案例。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信息基础数据库。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建设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发放贷款、工商登记、通电、通水、通气等手续,违反规定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土地管理协管员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建房用地、农业生产设施用地、乡镇(街道)区域内违法用地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执法监察的机制。

九、加强组织领导与部门配合,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有关部门要转变用地观念,把节约集约用地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出成效。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体系。

篇9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土地 集约利用

[正文]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及城镇化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就摆在我们面前,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作为土地利用的两种方式,前者要求城镇建设少用地,后者要求城镇建设要发挥出土地的最大效益。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城镇土地可开发资源极度匮乏,人为造成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我们必须严格地执行土地管理利用制度,科学的规划住宅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住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城市住宅小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也是经济文化、工业交通、住宅建设最繁荣的地方,土地十分珍贵。一些工业企业长期占据着城区的中心地带,部分效益差、包袱重的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其厂房、设备、土地等长期闲置,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这样,势必造成城市发展急需土地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

1. 1、城市住宅小区占用耕地,盲目扩张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载体。城市发展的规模,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开发建设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土地的经济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地区地价较低,建筑物密度和高度也较低。城市用地规模不断膨胀, 侵占了城市地区的大量优良耕地。旧城区改造速度缓慢,个别建筑年久未用,仍占用宅基地。开发商不愿意改建,既费时又费钱。一些大厂矿也有许多限制的空地,急需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粗放利用土地、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可以节约集约用的土地潜力很大。由于土地利用结构性的不合理,导致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供过于求,闲置浪费、国土、建设、规划部门缺少必要的制约措施。

1. 2、建设用土地利用率低,结构布局不合理

建设用土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是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使用者要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城市建设必然要占用土地。我国大多数城市建筑的容积率较低, 建筑物仍以低层为主, 建设用地的容积率较低。虽然部分城市建筑密度高,但绝大部分是2---4层的低层建筑,城市土地空间的立体利用率很低,许多单位土地占而不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些建设存在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的现象,边角余地处于低效利用和不合理的利用状态,挤占绿地。

2、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意义

2. 1、城市建设集约用地

所谓城市建设集约用地集约,是指在建设用地布局合理、优化用地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增加存量土地投入等方式,发挥土地使用效率,切实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土地资源不但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地方政府最大的资产,同时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是人民生活的家园。城市建设用地,要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严格审批,凡是超标准用地的,不提供土地或对项目核减。对低效利用和空闲的土地、要明确利用方向,科学规划、创新设计集约利用。应该严禁新征用耕地,挖掘盘活部分存量土地,提高诚征土地的利用效率。

2. 2、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含义

土地集约利用本质上是一种预期的,在不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降低人类健康水平和不带来生态环境损害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整合城镇内外土地资源、优化空间结构等措施,使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准。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约、集约利用空闲的土地,实现城市小区土地利用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用地的考核制度,发挥政府在调控土地市场上的集约利用的作用,促使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布局合理,有效利用,缓解城市小区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的转变过程。

2.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城市保护土地资源与坚持经济发展必须落实在提高集约利用水平上,要把保障供地与集约用地有机统一起来,严格依法管理土地,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化的道路。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占地少, 人均耕地资源更少。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赋予土地更新的使用理念。只有调动社会各个方面集约土地的积极性,才能解决城市土地紧缺地问题。唤醒人们的土地意识,表达对大地母亲的一片情怀,珍惜土地、节约土地、集约用地。

3、优化城市住宅小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3. 1、合理布局,降低层高

在一块土地上,容积率不变, 建筑层数增加户外用地就增大;如果户外场地的面积不变,建筑密度也不变, 容积率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而增大。所以,适当增加城市住宅层数是保证较大室外场地面积的有效方法。住宅层数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和户外场地的关系上, 通常在容积率相同的条件下, 建筑密度与户外场地成反比, 因而要获得较大的绿地率, 必须降低建筑密度或容积率。降低层高是对三维空间的集约性利用,也是对住宅建设成本的节约。降低住宅的层高能使整个住宅高度下降,缩小了住宅的间距,节约了土地。户均用地面积在下降,而空地面积在增加。

3. 2、开发可用空间

篇1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整治;节约集约利用

1.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整治必须高度重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策略

1.1从我们的城市规划的多年经验来看,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并且相对比较复杂,其对城镇体系的合理性建设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意义

对于城镇建设的资源方面,合理的建设能够对其建设进行不断的加强,在产业的优势互补方面也有着很大的益处,在周边村镇和中心城镇的核心凝聚力的强化方面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能够做到规避重复建设的目的,使得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效果得以有效的显现。从区域的大环境出发,产业的权衡、资源的差异、合理的分工,这都是构建合理城镇体系的时候很好的出发点,合理分工。

1.2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土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宏观调控策略

国家对土地的调控方面,下发过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目前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过快,工业用地的低成本,耕地的乱占、违规用地的增加等都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我们应该看到,土地的利用形式的方面,有着复杂而且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工程具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1.3现阶段的土地利用状况不容乐观,土地整治的必须采取严格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

当前形式下,土地在投入方面,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特别对于机械化可科技方面,投入就相对更低一些。城镇的用地规模目前属于不断增加的态势,可是居民点的居住面积并没有相应的减少,反之,有很多的地域存在着不断增加的现象。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有效的保护耕地的面积,并且要切实保证粮食的安全,对于土地整治的力度加强方面,也应该加大力度。

2.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加强土地整治,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策略

2.1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新型节地型农业

(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应以切实保护耕地为前提。一直以来,对于土地资源来说,人们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就是觉得土地是不会用尽的资源库。怎么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耕地的保护,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要从人和土地的关系入手,摆清认识,共创和谐自然的相处之道。

(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应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粮食安全,是一个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非常大的压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围绕着土地资源利用效果来进行,要加大农业科技的相关投入,节地型农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的发展,农作物的种植已经从平面向立体化转变,对土地的三维立体空间的利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发展新型节地型农业实际上也是减轻粮食安全压力、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好方法。

2.2加强土地整治,努力提高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1)加强土地整治力度,努力提高宅基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必须注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和整治。

(2)在管理上有所区分进行规范。农村宅基地与其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性质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宅基地属于福利性用地,根据当前相关文件规定,不允许宅基地经营性使用,这有别于其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二是地籍调查结果表明,宅基地使用权变更频率较低,其权属状态比其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更为稳定;三是宅基地在农民心目中地位很高。因此,应将两种用地的使用关系分别进行规范,在管理上加以区别。

(3)构建宅基地节约、集约化利用的新机制。对于宅基地的管理方面,还有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提高宅基地节约、集约化利用程度,改革现行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坚持宅基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允许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构建“坚持集体所有、允许自由流转”为核心的宅基地集约化利用的新机制。

2.3土地整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核心内容

针对土地整治的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在于合理流动和经营性使用,其权属状态具有的不稳定性强调合理规划、合理使用土地,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达到节约、集约使用每一寸土地,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3.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整治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实践策略

实践经验证明,土地整治,只要我们能够努力的想办法,不但可以对项目建设用地进行有效的进行保障,对于保护耕地,也有着一定的效果。经过调查研究,土地整治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实践策略总结如下:

(1)采取“清”的土地整治策略。即土地整治是在摸清乡镇非农用地的基数,建立各类非农用地土地储备库的基础上。

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讲,如果不能进行清楚的了解,详尽的规划,那对于土地来说,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浪费。全面了解乡镇非农用地基本情况,对全乡镇非农用地情况进行详细的分类统计,十分准确地对全部可利用、可规划的非农用地进行了全面普查。

(2)采取“变”的土地整治策略。即土地整治是利用十地的“弹性”.变荒地为项目可用地。

每个村都有部分荒地、荒坡,这些非农用地地块未经开发、杂草丛生,闭置未用,这不仅仅对土地资源是非常大的浪费,对于环境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3)采取“转”的土地整治策略。即土地整治是运用灵活、科学有效的方式把非农用地及一些非工业用地转为工业项目用地。

(4)采取“改”的土地整治策略。土地整治对于可利用的非农用地土地资源来讲,“变”和“转”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合理调整配置,是盘活存量非农用地土地资源。而“改”则是对非农用地进行的扩充增量。

为解决非农用地可用土地资源少的问题,则应采取加大投入的办法,储备更多的非农用地土地资源。通过对非农用地土地资源来合理调整配置,特别是对非农用地的土地进行扩充增量,盘活了存量非农用地土地资源,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保护了现有的耕地,利用了存量非农用地,改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5)采取“联”的土地整治策略。即土地整治是联合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停产和倒闭企业,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让土地和厂房焕发出新的生机。

(6)采取“严”的土地整治策略。即土地整治是严格管理规划非农用地,做到科学规划,地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