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20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学科评估

篇1

自1990年以来,国内开展了一系列公众环境素质评价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

1.环境知识、基本价值观念、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为一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2003年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将环境素质分为四部分:环境知识、价值判断、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的三级评价模式。其中,环境知识包括环保知识、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了解渠道;价值判断包括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看法、目前中国社会应该优先考虑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主观感受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态度包括对损坏环境行为的态度和对环境税费征收问题的态度;环保行为包括遭受环境危害后的行动和环保参与情况等。在如上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衍生出18个三级指标。

2.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反思(态度)的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公众民生指数包括三个部分: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环保意识包括环保知识和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包括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环保满意度包括对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在此框架下提出了18个三级指标。

3.面向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以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态度和观念、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环境预期行为和对环境教育课的看法为一级指标的两级指标体系。

二、当前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尚待完善之处

自“环境素质”的概念提出开始,各个国家开始研究环境素质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从最初意识层面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发展到包含环境行为能力的环境素质,环境素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涵也越来越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当前的指标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素质概念在指标体系中的体现还不够深入、全面环境素质最初提出时,公众对这一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调查得出的公众环境意识也较薄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大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公众对环境问题愈加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促进了公众环境素质的丰富发展。

2.公众环境素质整体偏低,尤其是环境行为能力素质,在评价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方面,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得分比较高,而在环境行为能力方面得分较低,这说明我国公民在环境知识、态度、方法、政策等落实能力上比较薄弱[13],公民的环境公共参与能力较弱,并且在环境问题、纠纷等环境问题解决能力上偏差,这不仅反映了公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研究提高公民环境参与能力的手段和途径,以使我国公民在提高环境素质能力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整体提升。

3.公民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在指标体系中缺乏必要的体现目前,公民对于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仅仅是通过一些教科书中提到的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及学校里授课老师的传授才获得的。进入社会以后,通过诸多的环境宣传标语、环保行为倡导用语、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政策的广泛宣传,公众的环境意识得以不断提高,并有条件地落实到行动上。

4.公民环境科学行为的具体实践应在环境素质评价上突出体现我国公民在当前中国大力宣传环保工作的环境下,积累了实用的环保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环境意识也得到相应提高。目前环境状况恶劣尤其是空气污染严重,环保工作得到了广大公众的认可,有利于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然而在公民环境知识、方法和意识都已具备的同时,环境行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落实到行动上,环境素质才有意义。总体来讲,建立公民环境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为监测我国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提供依据,为环保科普工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开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对国内外有关公民素质指标体系研究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从公民的素质构成的基本元素出发,归纳出关于公民在环境科学方面的科学素质指标构成。

(一)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建设重要的一环。结合国内外调查研究经验,指标体系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水平、探索我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考察公民环境科学素质为出发点;

2.以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本指标体系在反映目前现状的同时,力求发现提升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3.以前期调研成果为基本参照,以具备可操作性和历史连续性为前提条件;

4.以国家战略决策支持为目标,以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决策支持作为直接目标。

(二)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环境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素质中的软素质,是精神素质的重要内容。环境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如图1所示。

1.环境知识与方法。环境知识是公民环境素质的基础,环境知识应包括正规教育阶段所传授的环境知识及在工作、生活中普及的环境知识,另外,环境相关新闻、环境法律知识也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在追求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只有在知识上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有效指导环境行为。环境方法是环境知识实施的重要手段。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就要思考如何应用。根据现实情况来选择方向和权衡利弊的过程,就是环境方法选择的过程。在环境素质的考察中,方法是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公民应用环境知识的能力。

2.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重要前提。具备了正确的环境意识,才能在实践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则,并指导环境行为,促进环境公众参与。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公民环境素质提升的最终目标。主要是指环境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和参与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下简称“两项能力”)。在环境知识与方法、意识及行为中,环境行为处于最顶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及正确的环境意识才有可能落实为低碳的环境行为。具备环境知识、环境方法、环境意识的基础上,应有效转化为两项能力,同时两项能力的提高引领环境知识、方法与意识的全面提升。

(三)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本研究以尊重国际通行的社会调查结构和突出我国本土化问题与需求为前提,结合本次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国内外与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方面相关的调研内容,确定了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的设计综合考虑了公民所属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背景因素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公民对环境科学的认知、态度和环保科普工作的期望,便于最终进行科学、系统、准确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1.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主要指公众了解、知道或掌握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常识、术语、概念、基本原理、规律,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条例,以及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等。在传统社会中,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实践的积累和科学的探索,后人获得知识技能主要以继承为主,这种继承的方式主要是记忆和传授。但在现代社会靠传统的教育学习方法,不能满足时代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一套获取知识的方法,要从记忆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公民才能适应未来、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掌握并使用科学的环境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行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环境科学方法不是简单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处事能力和处事方法,它不是从书本教育或是人际传播中直接获得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科学熏陶、伴随社会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是个长期、隐性的科学素质标志。

2.环境科学意识环境科学意识是指在环境保护中,公众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包括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如表1所示。环境价值是指公民对生态自然及与人类关系等问题的价值取向;环境态度是指公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环境宣传、环境政策及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其突出作用是直接影响、决定、支配态度、判断、决策和行为的选择。环境意识是考察公民是否具备环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意识,才能产生积极的环境行为。在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中,主要从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两方面考察公民的环境意识。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指具备解决环境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环境知识、环境方法和环境意识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评的基础上,需要落实到行为的考察上,因而设置了环境行为的考评,分别从个人环境行为能力和社会环境行为能力两方面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公民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方法、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参与社会环境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一名具备基本公共参与能力的公民,应该知道和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应能够针对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政策法规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决策对环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对国家出台的积极的环境政策给予支持和倡导践行。具备一定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有能力规范自身的公共行为,有能力参与环境保护、环保科普等公益性社会活动。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 《环境学概论》 案例教学法 应用

《环境学概论》作为高校本科环境类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重点介绍了环境学基础理论,探讨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破坏、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结合环境质量、城市环境、区域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与规划设计,剖析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等问题[1]。学科的交叉性,突出了本课程在整个环境科学学科的重要地位。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环境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控制的、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2],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教学、培训过程为案例教学,且案例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3]。尽管一些环境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也有案例教学的尝试,但总体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4]。在《环境学概论》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既是适应教育理念转型的必然趋势,又是环境科学学科特点的客观要求。

1.案例教学设计与组织

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为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不仅仅准备好现成的案例答案,关键是要把握主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将其线索引导给学生。

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合理的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的,同时应该是当前的热点,具有科学性和能够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的。案例设计与撰写应有一定的目的,内容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并含有一个或多个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案例应由教师提前进行收集、整理,从长远来看,应自主开发一套适宜“环境学概论”教学要求的案例集。

虽然案例教学是开放式的,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的余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其内在的规律,确定其相应的实施结构,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四个环节,即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内化提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推进教学的引路人。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坚持集体参与和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激励学生学习,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和运用一定的引导技巧。例如,要有效地把握教学的节奏,把握学习的进度,作好阶段性的小结和点评,等等。

一般案例讨论的形式是以学生发言为主,老师启发和引导为辅。常见的讨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交互讯问式。主要是老师对学生展开,通过提问,对学生的观点和建议进行审查。

(2)辩论型。这也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但不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而是老师假定某种立场、观点,让学生进行反驳。

(3)假说型。这也是师生的对话,但是它既不需要学生回答问题,又不需要反驳,而是需要学生对老师所提出来的情景进行评价,给出自己的观点。

(4)对抗与合作型。这是在学生之间展开的讨论学习。

(5)角色扮演型。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的观点彼此交锋,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案例教与学互动模型

具体案例教与学步骤如下图1。

图1 案例教与学互动模式

3.案例教学实例

(1)教学设计与组织。提前向全班同学提供案例复印件;小组分工完成承担案例的分析、讨论,负责制作成案例幻灯(Powerpoint文件),并上讲台限时陈述、评论案例(20分钟左右),陈述点除案例本身的基本内容,还要求小组对额外的背景材料进行补充和丰富;设计题目,并主持同学进行讨论,由小组指派的主持人负责课堂控制;结论综述;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案例讨论的记录与整理,班级讨论结束后负责提交最终的案例分析报告。上述整个案例讨论以45分钟左右为宜,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头脑激荡”与“发散性思维”,强调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知识的应用与联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对其发现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与讨论。

(2)案例教学过程评估。依据上述教学设计与组织形式,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评审团由教师和各组代表组成,教师和各组代表共同打分,教师权重0.5,学生权重0.5。

(3)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依据案例教学评估表[5](如表1所示),给每组学生评定成绩,并从系统性、科学性与严谨性、演讲表达、团队配合、演示文稿等方面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出恰当适宜的点评,主要内容包括对讨论进行汇总和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对讨论中涉及的重要原理作补充或提高性阐述。帮助学生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将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较好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表1 案例教学成绩评估表

(4)案例教学成果。课程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同学把全班完成的案例作业,连同教师的教学课件、经典文献、“环境学概论”电子书籍等相关辅助材料编辑成“环境学概论”资料库,刻录成光盘后分发至每一位同学,作为今后学习与工作的资源储备。

4.结语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很强。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环境学概论》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应用,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始终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在与学生互动地讨论中,需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还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6]。另外,教师还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教师可在教学中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建设多媒体教室,完善校园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

[2]陆俊元.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4,(28):22-24.

[3]邓红梅,陈永亨,宋刚等.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9,36,(5):207-208.

[4]张旭如.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58-161.

[5]杨志峰,刘静玲,贾峰等.环境科学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5.

[6]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6.

篇3

一、规划前我校公用房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格局散乱不集中

由于历史原因和新兴学科的建立或合并,造成学校多栋楼宇同时由几个教学科研单位交叉使用,同时有些学院办公教学用房分散在多个楼宇。目前全校的教学科研用房分布在35个楼宇中,在各楼中,教学主楼的单位最多,有20个单位;在各单位中,林学院和生物学院分布楼宇最多,其房屋分别分布在5个楼宇中。各使用单位公用房分散,格局散乱,效率不高,不利于统一管理。

(二)教学科研用房紧张

目前全校共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室总面积18271平米(净使用面积),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人数16858人,平均每位学生占有教室面积 1.08平米,虽然我校在近十年新建了二教、三教、四教三栋教室,但随着学生规模从全国高校扩招2000年的本科生5771人增加到2012年13218人,研究生2000年542人增加到2012年的3902人,招生规模大幅增长,新增加的教室面积远不能满足学生增长和课程增加的需求,同时科研用房也不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实验的需求。教学、科研用房紧张困扰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重点学科发展扶持力度不够

由于自然形成的格局没有新的空间投入很难被打破,学校的重点学科的发展空间有限,极大制约了其发展,也影响到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特色的优势学科林学和园林位于全国高校同类学科榜首,但其现有空间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院校,严重影响其做大做强,另外国家重点试验室评估中经常因为实验室空间有限而受到影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申请要求必须有3000平米的独立空间,我校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林木遗传育种工程中心在评估中都遇到空间有限的问题,急需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为我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试验平台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物质保障。

(四)新兴学院发展空间有限

由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近几年又先后成立几个新的学院,2004年成立自然保护区学院, 2007年成立环境学院。在学校原有公用房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只能暂时从其他单位挤出有限的空间,很难满足其教学科研的需求。例如,自然保护区学院 虽然是新兴学院可是发展速度很快,在湿地领域率先开设了本科生的湿地系列课程,但湿地实验室建设由于缺乏空间而受到影响从而制约了整个学院的发展。环境学院也由于没有空间只能将水处理实验室建在地下室。新兴学院的发展由于起步晚占有的公用房资源有限,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个后续的发展空间。

二、公用房规划的制定

(一)理顺管理体制

学校成立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公用房领导小组,从学校整体发展和战略需求对全校公用房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办公室设在总务与产业管理处,成员单位包括总务与产业管理处、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基建房产处、发展规划处、科技处。全校多部门统一协调全力协作,全方位多角度抓重点制定学校公用房的规划方案。

(二)组织专家组

公用房规划工作涉及数据繁杂且专业性强,需要引进外智,成立专家组,解决有难度的技术问题。例如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的专家来设计并按照管理部门的使用需求来完成,大量的数据测算和定额模式的制定需要管理统计学的专家进行精密分析和计算来完成,通过专家组专家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制定严格工作表

公用房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表和工作进度,历时一年的时间按月制定工作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用半年时间完成我校所有教学科研单位公用房数据的调查和核对,绘制相关的35栋教学科研的楼宇CAD图,初步建立我校公用房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完成对全国公用房管理经验丰富的兄弟高校的调研走访,为公用房规划方案的制定做好数据和理论方法的准备工作。

(四)数据核算、分析和分配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根据各学院单位的人员规模、教学和科研产出核定各学院单位所需的空间,制定相关的系数和测算模式,并进行反复的评估和分析,此项工作是公用房规划前的重要的数据依据,通过各单位的核定面积,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各单位的实际需求可以规划出各单位的发展空间。

(五)制定公用房规划方案

在学研中心封顶开始做内部整体装修前,公用房工作小组历时一年时间制定出全校公用房调整的规划方案,又历时一年时间上下多次沟通修订优化公用房规划方案。此方案对我校新老教学科研楼宇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是我校建校以来最大规模的公用房的调整。此次公用房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学校未来发展的需求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格局。

三、公用房规划的成果

(一)格局合理、塑造文化

通过此次对我校公用房全面规划,改变以往散乱、不集中的格局。全校14个学院其中有7个学院通过规划拥有自己独栋的楼宇,比如林学院、生物学院、材料学院、理学院这些学院大部分是我校历史悠久的老学院,所在的林业楼、专业楼、森工楼、基础楼是建校初期修建的楼宇,风格古朴典雅,代表了我校历史,将这些古建筑完整的规划给原来的传统学院体现出对我校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建的学研中心将无污染、展示度强的文科学院规划进入,如园林学院、经管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5个学院形成一个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浓郁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宇。通过此次规划重新打造我校的公用房的格局,将14个学院结合现状和学科特点集中在不同的新老楼宇,基本实现“一院一地一文化”,部分学院实现“一院一楼一文化”,规划出一个完整的空间展示每个学院的独特的学院文化,从而打造出一个格局清晰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二)教学科研空间改善

此次公用房规划将所有新增加空间用于教学科研,改善我校目前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的现状,全校行政用房维持原状。学研中心三分之一规划为公共教室和专业教室,全校教室面积净增加5173平米(净使用面积),增长28%。学研中心其余近三分之二全部规划给教学和科研单位,全校14个学院教学单位面积净增加14607平米(净使用面积),增长37%,,全校的教学科研空间得到极大的改善。预留8846平米(净使用面积)作为学校产学研科技园和引进人才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平台建设发展用房,为学校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三)扶持重点和新兴学科

此次规划结合学校的战略发展重点扶持我校的优质学科和新兴学科。林学院和园林学院是我校最具代表性的优质学科,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95个学科评估中我校风景园林学和林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已经是当今高校发展新的趋势。学校以最大的力度来扶持这两个优质学科,,将整栋林业楼规划给林学院,将学研中心顶部展示度最好的两层规划给园林学院,林学院面积增长51%,园林学院面积增长71%,远远大于全校教学科研单位增长30%的平均水平,为这两个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了一个有利的空间保障。对于我校新兴的环境学院和自然保护区学院,规划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来解决其后续的发展,环境学院面积增长54%,自然保护区学院面积增长97%,为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提供一个充足的空间保障,通过规划加大对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扶持力度,实现学校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办学发展方向。

(四)前瞻设计、厉行节俭

积极响应教育部“勤俭办学”的号召,通过对公用房前期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搬家方案和维修方案。通过对新建的学研中心的规划确定搬入的教学科研单位的具体使用空间,并针对其使用功能进行有目的性的装修,尤其是专业教室例如语音室和计算机教室有特殊要求的使用空间进行设计装修,这样就避免了使用单位搬入后的改造和重复装修的浪费,实现一步到位。针对旧楼宇的改造结合学院的教学科研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维修和改造,结合楼宇的建筑结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维修方案,由学校按照统一标准维修,避免使用单位各自为政盲目装修野蛮施工造成建筑的损毁或不必要的浪费。还运用运筹学中的网络规划方法对各单位搬家的流程等进行优化,制定出清晰严谨的搬家方案,努力降低搬家成本。

(五)共享成果、凝聚人心

篇4

[关键词]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价值;会计计量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1- 0005- 02

环境资源价值概念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B.A.Weisbrod和 J.V.Klutilla最早提出,目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环境资源价值具有多样性,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 、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生命价值 、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 、精神价值 、美学价值等。这些价值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的确立,使环境资源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并对其进行计量成为可能。但是,目前环境资源会计计量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正确地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值得会计人深入思考。

1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

由“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 井尻雄士,1979)论断可以看出会计计量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由于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多样性等特点,而囿于目前理论研究、学科背景、技术方法等多方面的制约和限制,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具有较多的复杂性和较大的困难性,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目前在对环境资源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仍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众所周知,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时,需要以业务或事项发生时的实际成本或者说交易价格作为计价的依据,在计量已经明确发生的环境资源的支出和收益时历史成本被广泛应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兼有生态等“外部性”特征,并且很多环境资源也没有交易价格能够取得,因此,单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将不能全面地开展环境资源价值的合理计量从而将导致环境资源价值的会计信息不实或缺失。对于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开展环境资源的计量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都是一个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因此也是目前环境资源计量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第二,长期以来会计界对于计量单位的认识一直是“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一切非货币计量都是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范围”,因此货币计量几乎被认定为传统财务会计计量的唯一尺度,在环境资源的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上也仍受此观点的影响偏向采用货币计量,而忽视了如实物计量等非货币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及现实应用性的选择。致使环境资源所体现的为人类将来及后代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限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难以用货币计量,成为无法入账的价值,也就无法有效披露其价值量等相关信息,不能为有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其计量问题一直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难题。

第三,目前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的方法可供选择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借鉴环境经济学等理论的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和调查评价法等方法往往还停留在价值评价层面并缺乏在微观企业的应用推广,还没有更好地在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中加以利用,环境资源计量的理论方法的适用性也是摆在会计界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这些方法用于对环境资产的估价和预计负债的计量,但现行条件下企业自行运用借鉴的这些方法直接用于环境资源计量中可靠性还较差。

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有关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加大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研究势在必行,目前的当务之急应是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计量方法3个层面开展深入思考,更好地指导环境资源的有效计量。

2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单位的选择

“会计计量(Accounting Measurement)是指要解决何种属性应予以计量以及采用什么单位进行计量”( FASB,1976)。由此可见,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是会计计量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大大扩展了传统会计计量的范围,这必然对以交易价格为前提的传统会计计量观念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应基于环境资源的特点,在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单位上有新的突破。

2.1 环境资源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如对一张桌子,可以分别从长度、宽度、高度、体积、重量等方面进行测量,也就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具体到会计领域的计量,计量属性反映的是计量对象金额的确定基础,会计计量对象同样可以从多个方面予以货币计量,从而亦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和现值是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经常论及的5种会计计量属性。5种计量属性并不是一蹴而就得到采用的,而是会计计量为适应经济多元化和复杂化逐渐演变出的结果。并且,从资产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资产概念已经由“成本观”、“资源观”转向“价值观”或“未来经济利益观”,有关资产基本概念的变迁已导致资产计量属性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20世纪,“资产成本观”下占主导地位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价值观”下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人们倡导的主要计量属性之一,资产价值计量的总体变迁思路对环境资源计量属性的选择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鉴于环境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会计计量时可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对象的不同方面,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时可以采用传统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计量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环境资源计量有的计量基础开展计量。因为,有些环境资源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价格,而是依据其效用及其稀缺性。比如现在研究较多的林业资产偏向选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可以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相结合,污染的水资源、环境优美的风景区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计量等。

2.2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单位的采用

实际上,计量单位是一种“观念结构”的尺度,每一量度都有“尺度”,根据一般术语,“尺度”可以根据名义、序列、间隔或比率来描述。对会计学科而言,基础的尺度是名义尺度,但它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尺度。在会计概念核心内容的估价过程中,要使用比率尺度;报表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是序列尺度;在成本会计的某些方面则认为应用了间隔尺度。在众多计量单位中,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被传统会计最终选择,一方面是因为货币计量单位具有综合性强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传统会计核算和控制的是以交换为基础的商品活动,所以基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念传统会计认为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但是,首先从计量单位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货币并不是会计计量唯一的固有的计量单位,而且环境资源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具有很大的不精确性和模糊性。这就要求环境资源在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而不能局限于传统会计计量单位的限制。“由于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于货币表现,因此也就常常容易忽视这样的事实:企业利润即使靠实物量单位也可以计量”(冈郎孝好,1989)。对环境资源价值的计量应结合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在计量单位上可以借鉴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工程中的计量单位。“如果资产的分类和它的数量化适当,并且各自的数量有相加性,用实物量专业术语来计量利润也是十分可能的,并且很有意义”(井尻雄士,1976)。因此,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既可以采用货币量度来揭示环境资源有关的会计信息,更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实物量指标,比如对森林资源可用森林“面积”、“蓄积”和“株数”进行实物计量;还可以采用诸如劳动指标 、质量指标 、生存价值、支付意愿 、接受意愿、生命价值 、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等指标计量。除此之外,由于环境资源问题的广泛性和价值系统的复杂性,有些问题很难用数值来表现,有的即使可计量,但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且精度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定量分析的同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作必要的补充。基于此,才可以用文字说明或注释来衡量价值的存在。现实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环境资源的特性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来揭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耗损或取得的环保业绩等。

3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使用

对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进行归纳总结,文献检索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论文进行检索和查阅。在检索控制条件为“不限年限”、“核心期刊”且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时的检索结果如下:输入“环境资源 会计计量”时检索到0条记录;输入“环境资源 价值”时检索记录为67条;输入“环境会计 计量”时检索记录为17条。由此可见,目前广大研究者对环境资源计量的方法更多的还处在经济学的价值评价层面,对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系统进行会计计量的方法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环境会计计量的研究中。在环境会计计量研究中有关环境资源计量方法在微观企业的适用性仍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因此,建议会计学借鉴经济学、环境学、数学等领域的计量方法,在微观企业推广应用需要借助于外界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工作。因为借鉴的环境资源评价方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核算主体的估计和判断,这些估计和判断由于受核算主体的利益取向影响,很容易破坏计量的客观公允性。而专业的环境资源评估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不受主体利益取向影响,其评估结果相对比较客观。并且,资源环境的会计计量是多学科(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态学、统计学)的综合研究领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会计人员没有环境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从业背景,就很难做出客观的价值计量,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是一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的技术性工作,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企业财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因此,可借助外部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人员参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娟,温作民.森林自然资本会计计量体系及方法[J].林业科学,2011(3):163-169.

[2]刘梅娟,温作民,雷新途.森林生态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9.

[3][美]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第4版.钱逢胜,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7-38.

[4]张心灵.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74-89.

[5]高煜.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财贸研究,2000(6):65-68.

[6]蒋尧明.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00(4):46-51.

[7]张思纯,孙兴华.绿色会计计量初探[J].会计之友,2008(1):21-23.

[8]倪红霞.低碳理念下会计计量研究中的环境考量分析[J].商业会计,2010(15): 64-65.

篇5

[关键词]绿色会计 理论 发展 问题 建议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各国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对资源、环境的关注使绿色会计应运而生。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基本属性上,绿色会计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

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应该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与特性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绿色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等诸多方面必然与现代会计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环境问题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绿色会计自身的特殊性。

二、建立我国绿色会计的有关问题

建立我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推行绿色会计亦是势在必行。

首先,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膨胀,造成自然资源被极度开采而日趋耗竭,环境污染日渐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最后,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多元化,需要企业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所以说无论是从我国环境现状还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建立健全绿色核算体系都是刻不容缓的。

三、对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1.增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建立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协调好。达到双赢,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政府出台更加完善的执行和监管制度,并加大奖惩力度

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并加强监督环节的执行力度。用法律来约束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修订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加进会计要素,并且必须在报表中披露,使企业在制定规划的时候考虑环境、资源成本,从而避免企业行为的短视性;规范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会计人员的迅速掌握与实际操作。

3.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水平,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

一是可以增进与先进国家的学术沟通,并由国家组织引导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注重绿色会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争取绿色会计能够尽早地解决我国企业实际的问题;三是在局部地区开展绿色会计的试点,小范围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平稳的过渡到全部企业。

4.建立健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善资源计价的方法,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应该予以统一规范,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

篇6

在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各项要求的基础上,以青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设置及教学内容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新构建的核心课程群体现了专业特色,并将认证标准落实在课程教学环节中,为快速提升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借鉴,为青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基础。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目标;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

随着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中,应届毕业生数量和历届毕业生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创新意识强、应用能力强、能迅速创造生产力的人才数量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经济论坛的《2012-201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指出,美国高校工程专业毕业生中八成以上的人能够立刻胜任工作,国内只有一成左右毕业生能迅速投入实际工作。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工科院校中,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衔接较差,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为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工科教学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后续又跟国际接轨,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此项专业认证工作对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工程教育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2]。关于工程教育学历互认的3个国际性协议中,《华盛顿协议》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目前,国际上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华盛顿协议》为核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协议体系[3]。2013年,“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在韩国首都首尔举办,在此次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预备成员,由此,我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得到了《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认可[4]。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5]。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这是目前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最高认证标准,该标准包括两部分:通用标准和补充性专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项内容。这些内容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等具体实践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引。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旨在评价该专业所有学生是否达到认证规定的基本要求,具体评估如下因素:教育———从招生入校到专业学习,从指导教学到素质教育,从学分积累到就业服务等多方面举措;培养———适应环境发展特别是环境污染变化的趋势,加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学———贴合社会、企业对新入职环境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支撑———根据要求优化配备各类支撑力量,如教师、实验环境、实践环境等因素的合理配置。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在“培养目标”部分明确规定专业应该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而且,专业认证支持学校的办学自主性与特色性。各工程教育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所在的区域及自己的人才培养面向,制定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各自的优势特色[6]。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基于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盐湖化工方向的优势地位,目前青海大学盐湖化工专业已经成为化工学院的带头力量,已初步建立以盐湖化工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因此在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发展之始,就确定了“理论实践并重”的培养方针。在充分考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不断坚持“寓教于践”、“赋学于实”的原则,力争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与环境相关的工程专业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工厂、企事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环境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宽口径、高素质、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环境工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高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因此课程体系与内容也必须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包括人才培养的水平与特色。环境工程是近年来新兴发展的新学科,和化工、动物、植物、微生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土壤等细分学科紧密结合、不能相互割裂。这个特点决定了环境工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因此,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整体规划和要求下,平衡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的比重,加以与之适应的辅助支撑工作,不仅可以满足教育认证的宏观要求,而且可以加强毕业生的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在简单的实验、实操的基础上,快速适应实际工程、现有工艺,迅速做到从学校到社会的华丽转身。

2.1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纵观目前全国的高等院校,除了较早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少数几个高校专业体系设置完善、起点较高,其余高校此专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严重脱节。国内基本情况如下:基础课程设置类似,差别较小;专业课各自为政,差异明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部分知识高度统一且缺乏更新,实践部分验证类偏多而设型类缺少。目前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1)专业基础课结构不合理:有的课程内容之间有重复,有的课程开设时间不够合理,还有的课程学时设置不够合理。另外课程设置中水污染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占据重要地位;而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理性污染等处理与控制的课程偏少。(2)实验课程结构不合理:验证性实验较多,且均偏重单纯的分析测试,体现工程原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较少。专业课程设计及认识、生产、毕业实习所占学时比例过小,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及图纸质量较差,表明实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3)教师工程实践背景欠缺:大部分教师均为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引进,完全没有工程实践背景,进校后也较少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校企合作基本未有效开展。教师队伍工程教育经验不足,必然导致学生工程设计教育的效果较差。

2.2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设置探索

在前期收集资料、高等学校和企业调研,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的基础上,教学团队不断探索,确定了以《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为核心专业基础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评价》为核心专业课;《环境化学》、《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给排水管道工程》、《环境法学》、《清洁生产》、《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的青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重新设置后的专业课优化体系与毕业生应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了更合理的对应关系。

2.2.1根据毕业设计倒查,解决课程设置问题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对毕业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从近年青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效果可以看出,固体废弃物方面的内容学生掌握的不够好,设计垃圾填埋场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根据此问题追溯倒查发现,有的课程内容重复,如水处理方面的课程重复较多、比重偏大;而固废和物理污染等内容偏少。《固体废弃物与噪声控制》只有32学时,目前固体废弃物讲授26学时,噪声6学时。此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反应在毕业设计的焦点问题中。因此,在修订2016级培养方案时,我们教学团队经过充分的讨论并与行业专家论证后,将《固体废弃物与噪声控制》课程更名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并将噪声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开设的《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课程学时不断被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优化教学内容,将知识精华传授给学生,也是教学团队一直长期努力解决的问题。例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环境学导论》和《清洁生产工艺》中教学内容有重复,浪费了有限的课时。以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我们将《环境管理学》和《环境规划》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环境规划与管理》,《清洁生产工艺》更名为《清洁生产》并不再讲述“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课程开设的顺序,也根据修订好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如《环境监测》是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开设在三年级第二学期,造成了很多基础概念学生都没有学过,就直接开始专业课学习的不利局面。此次将开课学期调整到三年级第一学期,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此外,《专业英语》《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开设时间也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选修课的设置并做到与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相协调。

2.2.2追踪学生就业薄弱点,调整专业教学重点

通过追踪发现,毕业生就业后应聘到化工、热电、机械等行业中,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的能力普遍严重不足。根据此问题倒查,发现目前实验设置还不够合理,主要还是偏向于水处理方面,大气污染监测及控制的实验过少。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中也主要偏向水处理技术和垃圾填埋技术的相关内容,对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关注度不够。目前我校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两门课程设置的理论课时均为48个学时,教学方式仍以典型的课堂模式为主,教学中教师以黑板板书平面向学生讲述,至多借助PPT、MULTIMEDIA等方式展示所有平面或过程变化,或者演示简单案例,复杂的3D设备、多维化学过程则无法详尽解释。因此,学生和老师之间无法形成有效沟通,并且无法形成时间、空间、性状等重要的直观印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十分有限。而这两门课程都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在理论基础上涉及水和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如何防控;在实践基础上涉及污染防控装置的工艺设计、及指标计算等知识,建立毕业后实际分析、处理液体和气体污染的能力。这两门课程只是在《专业实验》课程中安排了相关实验,而且目前实验设置还不够合理,主要还是偏向于水处理方面,大气污染监测及控制的实验过少,针对性严重不足。因此,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整合已有实验资源,在新版《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大气污染控制实验的学时数,培养学生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实践能力。如何在有限的实践学时内增加学生到大气污染控制企业实习的机会,不断努力寻找可以合作的大气方面的实习企业,是教学团队今后需长期努力解决的问题。

2.2.3继续开展实习实训,不断拓展学生视野

环境工程专业课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本身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后才能在授课中举一反三,形象生动的完成讲授;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后才能在指导课程设计时知识面宽广,真正能够从实际出发指导实践。推进校企合作,是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目前青海大学校企合作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特别是环境工程方面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实习等表面工作,深度的知识合作、技术合作和科研合作并未有效开展。因此,任课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也仅仅依靠教师个体的努力,在授课中两者的联系深度、广度也参差不齐。体制化、流程化的校企合作已经迫在眉睫,急需在课程群建设工作中尽快开展。继续拓展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基地、工程实践的平台。建立与我省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企业和环保公司互动,优化完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方向;并邀请行业或企业等外部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定期修订。在此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加强毕业生“校门到厂门”的迅速转变,实现从学术型人才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迅速转型。

2.2.4核心课程教学软件完善

在工程实践类课程学时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学校拨款购置了环境工程类的课程实训软件(水污染处理技术方面),教学团队也在不断努力丰富课程设计案例,编写课程设计内容,修订专业实验指导书,这些举措进一步完善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软件,为后续开设大气及固废污染与控制方面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做好了基础的准备工作。

2.3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内容优化

按照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与认证标准的要求,开展对青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优化工作,突出与目前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相结合,并融入创新精神,将现有课程体系中理论基础课与污染防控技术一一对应,相辅相成。青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现开设的课程中,《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经典理论内容与技术发展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三门污染控制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学、气候等学科内容,三门课程需要在各个不同学科的理论课基础上实现延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结合省情与实际应用,改变传统重理论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压缩“概述”和“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两章的内容,删去与《环境学导论》和《环境化学》重复的教学内容;压缩“大气污染气象学”和“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内容,移在后续开设的《环境评价》课程中进一步学习;增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除尘装置”的教学强度,减少其与《化工原理》中重复内容的讲授;将教学重点放在“常用除尘设备设计及选型和废气吸收、吸附、催化设备设计”上,为后续增设“燃煤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装置设计”、“脱除烟气中低浓度二氧化硫的吸收塔设计”等课程设计题目打下基础;将“工业通风”部分内容引入“除尘管道系统设计”章节,增加相应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以《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为例,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在《环境学导论》中要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的介绍,压缩“绪论”等部分的课时。对《环境监测》课程方面,注重讲授基本原理在实践方面的应用,淡化一些复杂的模型、化学反应,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专业实验》中需开设一些综合设计型、开放型的实验,在原有水污染控制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物理性污染与控制实验的学时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层出不穷的恶性污染事件,表明我国目前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经济社会对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表明高校对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贴近现实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进一步突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在充分考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化工结合环境、理论结合实际、基础结合创新、教学结合育人、学习结合生产,成为了新时期教学团队面临的巨大机遇与挑战。我们教学团队在继承先前摸索实践十余年的宝贵成果之上,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群,实施了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完善,以期提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凸显工程应用在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突出地位,树立工程应用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意识,发挥其在企业应有的实际作用。优化后的环境工程核心课程体系将充分实现青海大学教书育人的宗旨,“送出校门,送入社会”,环境工程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际就能成为出色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在精益求精的创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老师们在追求成为“育人工匠”的同时,必将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环保工匠”。

作者:陈莉薇 王晓 严刚 赵玉杰 盛莉 王晓宁 单位:青海大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256-260.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5(2):10-19.

[3]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88-92.

[4]程翔,孙德志,力,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1):35-38.

篇7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必要性

一、环境管理会计概述

20世纪70年代初,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正式拉开了环境会计的序幕。随后建立了第一个通过正式程序推动环境管理会计采纳的国家性机构---美国环保总署。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管理会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重视,如国会计师联合会(IFAC)于1998年发表了《组织中的环境管理:管理会计的作用》。该报告定义了环境管理实践、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术语,简要概括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挑战和目标,讨论了会计人员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Roger L Burrit(t2004)在分析传统管理会计障碍的基础上,出环境管理会计,指出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工具包括环境成本分析、投资评价和业绩管理,并对每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做了说明。而我国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2001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正式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并就环境会计做了相关讨论,但是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至今尚未真正起步,为此,本文试图分析建立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二、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引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失衡,2013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虽然,政府部门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为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给予了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宏观支持。但是,环境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从微观方面来讲,如何正确认识企业与环境管理的关系,如何在企业决策中考虑到环境因素,如何在环境管理会计中应用成本与效益分析法,如何形成资本预算、业绩评价、环境成本分析等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如何形成有效的环境披露制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尚未成熟。从宏观方面来讲,首先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相关法律不够健,没有硬性要求,使得企业很难主动去付出较多的成本去避免环境污染;其次是社会环保意识薄弱、社会监督力量薄弱,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的组织,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没有强大的外部监督压力下,企业不会在没有经济流入的情况下为保护环境而支出经费;再次是缺乏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人力基础,专业的环境管理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对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还要具备对非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

三、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第一,从微观角度来讲,首先,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和产品定价。传统的核算办法比较单一,不管是从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角度来说都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作为一种附加成本对经济利益的影响,而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能将与企业相关的环境成本进行单独确认与计量,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加以量化,从而在产品定价方面使得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降低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其次,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能够帮助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环境资源的流量以及资源存量的分布,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帮助企业规避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最后,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在“绿色消费”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要求或者倡导企业对外披露与环境有关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若想进入国际市场也会面临众多的环境要求,而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则有助于改善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从宏观角度来讲,首先,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如何反应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评价环境管理业绩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为追取巨额利润而置环境与不顾的行为,使环保理念深入企业,最终实现财务目标与环保目标共同实现的双赢局面。其次,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有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西方发达国家以对外投资为借口将重污染、低成本的企业设立在我国,对我国环境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剥削,以牟取巨额利润。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为我国允许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提高了门槛,将以牺牲我国资源为代价的重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同时,那些准予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为我国在环保方面的研究提供部分经验。

四、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相关对策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实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包含环境管理会计相关内容,这使得企业在实际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中无法可依。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补充完善现行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环境管理会计相关信息的披露模式,使得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操作规范化、统一化,提高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的质量,使得各个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具有横向可比性,便于相关利益者的投资以及公众的监督。

第二,改善成本会计控制系统并建立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会计体系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已不能满足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还应引入环境成本会计相关内容,并建立与员工报酬相关的环境业绩评估体系,这样将环保意识落实到每一个人,使得每个员工自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最终实现环境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共同发展。

第三,进一步深化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拓宽研究领域。环境管理会计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同会计学以及管理学交叉结合形成的学科,在研究环境管理会计时,我们难免会被传统会计领域所局限,这就要求我们会计研究人员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巧妙的将环境学等其他学科的内容应用到环境管理会计的建设当中。

篇8

水环境修复的目标是将生态系统恢复到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并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具体措施包括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开展生境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及水生生物种群保护与恢复工作。水污染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三个类别,其中生物技术应用最普遍,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方法。水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的同时将污染物分解,并有效控制水中N、P等营养物质释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抑制藻类生长,稳定水体生态平衡。对于受干扰的自然水体,一方面要建立人工鱼礁、牡蛎礁等工程设施,人工鱼礁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首先列入国家计划,主要材料为混凝土和钢铁,当前也有利用生物制品如牡蛎壳作材料,为典型优势生物如华盛顿近岸河口太平洋大蟹提供栖息生境;另一方面要建立重要物种自然保护区,除了保护自然生境外,更重要的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对自然栖息地进行修复和重建。国内处理水体中污染物较常见的操作方式有设置生物浮床、混养底栖生物和投放微生态制剂等,修复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此外,也要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入总量,尤其重视养殖区域的非点源排放,从源头防止生态环境破坏。人工设施方面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试点建设人工鱼礁,使用的材料从早期的旧轮胎、旧船体等废旧品逐渐发展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钢,并逐步从小型鱼礁过渡到大型鱼礁。人为构建牡蛎礁也显著增加了礁上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总生物量,提高了固碳能力,同时鱼类洄游通道和产卵场人工修复措施已成为我国的研究特色。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资10年间增长了2.3倍,达到82.5美元/hm2。根据我国国情,构建水生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步骤:①评估拟建区域内的资源总量,渔业资源调查是珍稀水生生物种群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前提,首先要建立长期基础性调查体系,由国家资金持续稳定支持;②根据实际需求建立新自然保护区和加强现有保护区管理,目前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2349个,其中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30个,约占总数的10%,目前存在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未建立健全规范的水质和生物监测流程等问题,并亟需构建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③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恢复被破坏的渔业资源,其中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重中之重,主要利用放流个体标记和回捕率分析来衡量,目前除传统实物标记外,分子标记和耳石标记等新型标记法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此外,增殖放流对野生种群规模和遗传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风险防控研究也需要引起重视。

2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如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太湖蓝藻暴发、铜矿水渗漏事故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环境,因此,事故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总体来看,发生频率高、污染影响大的水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溢油、化学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几个类别。针对海底管道泄漏和海底井喷两种原油泄露源,分别对应水下干法、湿法维修和盖帽虹吸法、打减压井法等不同的封堵技术。2010年美国BP墨西哥湾溢油事故应急处置案例中将上述关键技术结合运用,形成了一套应急处置方案,最终原油消除率达到80%以上。针对化学物质和有毒有机物泄漏类污染事故,标准的处置流程为:首先,采取措施堵塞排水口,尽可能减少化学物质随着排污水管线流入天然水体;其次,根据自然条件如风向等确定污染区域,进行布点采样监测,确定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然后,根据泄漏化学物质的性质,选择燃烧、投加活性炭、投入试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微生物分解等手段,降低污染物浓度;最后,对污染区域进行跟踪监测,掌握污染物变化趋势,确保完全消除对环境造成的有害影响。针对重金属污染处理的传统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法、硫化物沉淀法。目前,污染小、去除率高的电化学凝聚法及微生物和植物吸收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更适用于静态水体(如湿地或池塘)污染时使用。例如有研究表明利用凤尾蕨除砷,3个月内砷浓度可以从10.2μg/L降至2μg/L,砷积累量达161mg/kg。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通过研究藻类生长机制、环境条件等控制因素,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藻类暴发,能够从源头抑制水体富营养化。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但处置水平还稍显不足,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重点进行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的研发,形成应对不同类型污染事故的标准流程。针对海上溢油开发环保型表面活性剂、高性能吸油毡等,还可进行微生物分解原油的筛选和探索,从根本上提升溢油应急处置能力。针对化学物质污染,在我国苯类物质泄漏事件的发生几率较高,目前常用燃烧法进行处置,但难以完全消除有害影响,对其消解规律和新型治理方法的研究应引起特别重视。针对重金属污染,我国学者对砷、铬、镉等的处置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以铁或铝作为阳极,生成的氢氧化物可作为絮凝剂与砷酸根离子发生反应,达到除砷效果;以水洗废啤酒酵母为吸附剂,对镉的去除率大于96%;采用堆肥-零价铁混合渗透性反应墙(permeablereactivebarrier,PRB)除铬,去除率接近100%,但利用电化学和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方法还未见报道。针对水中的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积累引起的藻类暴发,大部分湖泊地区采取人工打捞收获藻类的传统方法,虽然能有效减轻局部水华灾害,缓解藻体死亡分解引起的毒素污染,但只是暂缓蓝藻进一步蔓延,并造成人力资源、水资源浪费,亟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转变污染处置的理念,从治理转变为预防,研究控制藻类爆发的有效方法。

3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在生态环境学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的技术和流程也日趋成熟。而针对目前的政策导向和研究热点,今后应更重视机理性、规律性研究和基础数据库构建,明确学科重点发展的方向。

3.1国家级大型环境监测数据

网构建研究我国环境监测网的基本架构已经比较成熟,未来研究重点应放在运用新型设备采集监测数据,并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构建大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新型水质监测设备如电化学传感器能够显著提高监测相关参数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工成本。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属于政府支持的长期基础性科研数据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环境监测专题数据库,涵盖所有监测点的监测指标如水温、水体pH、典型污染物的浓度等,由环境监测站定期录入,可供环境相关研究人员查询;此外,还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涵盖全国多时相的卫星影像和资源卫星数据。

3.2灾害预警的机理性研究

目前,我国对环境灾害的预警还停留在经验预测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灾害的机理性研究偏少,理论研究方法比较落后,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并且我国对赤潮预警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其他环境灾害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首先应该放在构建稳定合理的赤潮灾害预测模型上,选取赤潮多发的典型区域,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合理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如模糊推理法,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耦合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赤潮的发生、发展、、维持和消亡过程,尽可能排除环境因子选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提高赤潮灾害预测的精准度。除赤潮外,洪涝、海冰、海啸等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环境灾害都可借鉴这种数值预测方法。

3.3分子水平上污染物对生物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规律研究

目前对常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多,但污染物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研究还不够,特别是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沉积,长期过程中对本体细胞产生的影响,其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机理等仍没有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挖掘。加强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能够明确污染物对生物造成危害的具置和作用机理,并跟踪和监测DNA的变化,从而为研究消除典型污染物危害的方法提供基础和依据。

3.4水环境修复与健康养殖的整体策略

研究人工鱼礁、洄游通道等设施的构建都是水域环境修复的常用手段。目前,海洋牧场、池塘一体化养殖等整体性环境修复与健康养殖结合的策略逐渐受到关注。该策略把资源环境、装备、养殖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水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湖泊、池塘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水生生物聚集起来,对鱼、虾、贝、藻等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放养,在海上范围更广,称为海洋牧场;在淡水池塘中的一体化养殖则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预如投喂、水质监测等。海洋牧场和池塘一体化养殖既能够修复被破坏的环境和自然水体中的生物群落,又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是目前环境修复的研究热点。

4展望

篇9

关键词:雾霾折射;环境会计;发展

一、引言

2013年度,“雾霾”成为了年度关键词,自此之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似乎都与雾霾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过程笼罩了全国30多个省市区,覆盖了130多万国土面积。相较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我国只有不到1%的城市能够达标。严重的雾霾污染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仅基于疾病的成本估算,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国GDP的1.2%;,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等很多行业都因为雾霾污染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治理“雾霾”刻不容缓,在这种背景下,环境会计应运而生。

二、环境会计概述

(一)环境会计的内涵

环境会计,即绿色会计、环保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目的是为了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不忘环境保护,其试图在法律法规的准绳下,将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同时对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的成本费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效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对企业财务成果产生的影响。

(二)我国引入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发展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但是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以及环境承受的压力都是巨大的。我们一定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倡导“绿色经营”,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例如,美、英的经济发展都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是最先尝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恶果的。美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才使得PM2.5浓度在10年间降低了27%;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使得近10万人患上呼吸道系统疾病,上万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所以说教训是血淋淋的,以破坏环境换来经济增长的代价是惨痛的。而“环境会计”一方面可以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计量、确认,另一方面也可以估算出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因此,我国引入“环境会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缺乏足够重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如“雾霾”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政府意识到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倡要从“高产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向“最优生产、最少排放”的模式转变,绝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各司其责,经济与环保部门之间并无通力合作,因此对环境会计的推动作用很有限。而企业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是自利的,相较于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社会声誉,企业更愿意选择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高回报率。因此,政府、企业都没有对“环境会计”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相关制度及法律体系不健全,现行的会计制度并不能满足环境会计发展的需求,会计准则中与环境会计相关的条例较少,会计核算方法也不统一,这些因素都加大了环境会计在实务中操作的困难程度。加之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愿并不强烈,披露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进行信息披露的企业也是被迫于国家政策的强制要求,环境会计披露内容大多包含在年度财务报告中,相对缺乏独立性。或是采用财务报表附注、内部工作会议等表外披露方式,披露的形式不够统一规范,内容较少,主观性较强。

(三)实践研究滞后,专业研究人才缺乏

环境会计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第一次将环境会计的概念引入我国,至此之后,我国众多学者都在不同程度和层次对环境会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研究的成果大都集中在理论方面。

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它需要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学科交叉结合,相关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会计学、经济学、环境学等综合知识。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学科的设置上并未凸显环境会计专业方向性,会计分录编制大都以工业企业会计实务作为教学案例,个别高校会结合院校专业特色添加相关专业性会计教程,例如矿业大学会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开设采掘业会计,建筑科技大学会开设房地产会计,经大学会开设金融行业会计等。但是,不论是在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会计学教育中,显有高校会专门开设环境会计课程,也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专项研究。我国环境会计研究人才缺乏,后备军不足。

四、对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全民环境会计意识

在推行环境会计实施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充当主力军,要同时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与经济的激励性,出台《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哪些行业必须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若违反规定,必从重从严处罚。同时对那些在环境保护中做的好的企业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积极性。

相关部门也可以在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将环境会计内容加入公共科目中,不断更新财务人员的环境会计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同时,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力度,使企业从上到下都能对环境会计充分予以了解,并且要使企业意识到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环境的承受能力,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一定要实现自身与环境的共赢。另一方面,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调动一切因素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

(二)完善环境会计制度体系,加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法律规章是人们办事的指南,要想在企业中全面实施环境会计,首先应当健全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使得环境会计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我国目前法律体系中有《会计法》、《环境法》,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会计设置的《环境会计法》,因此,应当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法》当中,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环境会计的执行。另外,还可以在《审计法》中加入环境会计的审计条例,建立企业环境会计审计小组,针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专项审计。

基于目前我国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较少,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论,使企业明确意识到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当人口、资源、环境实现和谐共赢,经济才能长远发展,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效益。另一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出台专门针对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对全行业进行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但是,在实施强制性披露的过程中,应当分阶段、逐步进行。首先是煤炭、采掘等重污染企业,要求其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其次是存在一定污染问题的企业,最后是那些污染程度不大的企业。针对这三种不同的企业类型,我们有重点、分步骤的进行,最终实现对全行业企业的强制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三)加理论与实践双重研究,改革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而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向导。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理论研究成果,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学者与国外前沿专家学习、交流 。同时,注意将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让实践进一步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

我国应改革传统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式上应具有针对性,会计专业型研究生应开设环境会计研究方向,招收会计学的本科生,理论方面不仅要进一步学习会计学的相关理论,还有学习环境学、经济学等综合性知识。同时,积极推动该学科研究生参与企业环境会计实务,将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带到理论中进一步探讨研究。

五、小结

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政府、企业、公民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发展环境会计,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企业发挥主人翁地位。我们应从国情出发,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环境会计的先进经验,努力推动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龙.谭莹霞.从北京雾霾看中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J].2016(2): 99-101.

[2]李豪.浅析雾霾会计[J].2015(11): 219.

[3]范英英.雾霾折射出的环境会计问题[J].2015(2):152-153.

篇10

一、环境会计的概述

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环境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的分支,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思想,旨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并且建立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上。

(一)环境会计的对象

环境会计的对象应该是环境会计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内容,是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其中包括了企业对环境的资源消耗和补偿,以及在保护、改善环境上所获得的有形或无形的收益。

(二)环境会计的目标

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以求得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的目标与传统的企业会计目标在方向上基本一致,一是对外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二是为企业内部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环境会计的假设

环境会计的假设,是指环境会计人员为了实现环境会计目标,对所处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作出合理的判断。根据这些假设,环境会计人员才能确定环境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核算内容及核算程序和方法。目前公认的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传统的企业会计类似,也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四)环境会计的原则

环境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存在着许多传统会计所未曾接触过的新的问题,在实施程序和方法上也会与前者有一些差异。因此,环境会计不但拥有与传统会计类似的原则,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会计原则。

a.社会性原则。环境会计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效益和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尽可能地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站在全社会的角度去进行生产和经营。

b.法规性原则。世界各国几乎都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因此,环境会计应该充分注意到环境法规的重要性,企业必须按照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经营活动,环境会计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也应该将环境信息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反映。

c.最小差错性原则。因为环境会计在计量上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对计量的对象不一定能够精确地量化,所以环境会计的计量部可能做到绝对的准确,但应该遵循最小差错的原则,尽量做到相对准确。

d.强制与自愿相结合。我国的环境会计尚处于购建初期,环境会计披露中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在环境会计问题上要实施强制与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应该制定一定的披露规则,同时各个企业按照自身的情况在同一要求的基础上作妥当的报告和披露。

二、我国在环境会计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会计因其特殊性,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环境会计的实施对于一个规模一般的企业来说,很可能是一种负担,在短期内看不到直接或明显的收益。因而在我国全面推行环境会计核算在各个企业内部不一定会有原动力。

2.目前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单薄的,无论是企业或者是公众,都缺乏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所以,一般不会主动积极地付诸行动在环保上做更多的投入。

3.环境会计在实行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准则还不健全。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实践在核算和披露的形式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也不存在强制性要求企必须披露哪些相关的环境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环境会计实务的展开。

4.我国对于环境会计计量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即使在理论方法上有有丰富的借鉴,但是在实践上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利用技术与方法的限制性,使得环境成本的核算较为困难,尤其是污染成本的计量更为复杂。比如,有毒污水排到河里,使渔业受到损失,导致人体生病、精神上受损失,这些都应计入水污染成本。但是,具体要考虑到哪些方面,确切地如何计量和分摊,在实际工作中,目前是很难考虑全面。

5.环境会计的实施需要运用到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物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尤其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有熟知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对于环境会计中无法用货币精确计量的问题,没有广泛和完备的知识,是无法胜任这项核算工作的。目前我国的会计人才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会计模式为主,因此在环境会计方面,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

三、针对环境会计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公众对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建立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宣传,加强国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2. 健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列入。修改会计准则,应该在会计要素定义中加入环境资产,使得核算与监督起来都有法可依有证可查,并且方便会计人员领会操作。在责任制度中,要列出企业所要承担的环境责任明确条文,并且给予与货币的正确换算方式,全国统一标准,避免有些不良分子钻法律条文的空子。不仅仅是产出方面,在收入要素中除了认证传统的生产经营所带来的收入外,还应该添加企业在环境方面得到的优惠奖惩补贴政策。对于积极进行低碳经济的企业,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措施。

3.深入环境会计的研究。从各种官方认定的表格账目中添加环境会计的核算栏。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形式等等。资产负债表中,可添加关于环境资产方面的内容,比如空气资产,水源资产等。来明确给大众及相关监督部门一份企业因为生产经营对环境产生的损害账目。现金流量表应纳入投入环境工作,污染治理之类的现金交易,包括生产前保护,生产中治理,生产后的恢复,也包括对高危作业工人的健康补贴,申请绿色商标的资金等。

4.拓展高等教育,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才。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而成,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环境会计人员专业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财务人员除了掌握足够的会计知识外,还要充分了经济学、环保法、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更全面系统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会计人员应该尽可能了解理解运用关于环境会计的操作方法,为国家世界的自然保护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努力。